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共10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1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1.“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任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为此,我尝试以“任务驱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辅导代替教;以实践实现学;以灵活的主题引起兴趣,强调创意与创新;以点带面;通过一个软件的学习使用,引出其它软件的学习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要熟悉,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知识设计成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小任务又由一个或几个更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如学习powerpoint时,给同学们设计一个大任务,即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设计制作。此任务中隐含着任务的几个知识点:A、幻灯片的制作;B、幻灯片效果设计;C、幻灯片放映技术;D、课件的打包等。把这4个知识点又隐含在若干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知识点任务,还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的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分析任务与强调个体化指导
分析任务: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已有技术,哪些需要学习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明了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任务分解时,最好每个子任务包含一些新技能与方法。
强调个体化指导:指导的过程是鼓励学生提问题,帮助学生将问题深化,回答问题的过程是给学生指思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例:如何在幻灯片中输入图片?引导思考:在何处插入?插入位置怎样定位?观察插入菜单,如何选择操作?图片进入后选中它有什么现象?如何选择设置图片的属性?让学生在分步思考分析、操作中解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交流评价与归纳
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4)提高完善
鼓励学生吸收其他同学的长处,补已之短,提高与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学生间相互切磋、协作的精神。(5)评测与成果
评测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重视他们的创作,即给予压力也给予动力。评测立意、创新、技术技巧等为主要标准综合评测。评测过程以激励为主,看到每个学生作品中的闪光之处,指出尚缺之处,表扬中的批评更能使学生接受与提高。
成果:每组同学的课题报告,选题各异,风格各有特色,运用技巧各有个性。通过小组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而且从中探索出了软件使用的一般学习方法、方式。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与总结
(1)抓住学科特征,注重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是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必须充分利用这两者进行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教学。
(2)改进教学模式、方法,倡导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即讨论式教学。它要求师生间相互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敢于讨论,起到“合作”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对一些技能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去总结,例如,在机器人教学中,编程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先请同学介绍自己的设想,然后演示程序设计过程,当一个个成果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时,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其次,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还尝试邀请学生一起参与教学,了解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 FrontPage课件制作时,就可以请同学为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溶入教学之中。
(3)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校园网的逐步完善,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超越的时间空间、开放的互动交流,以及便捷的自由发表,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网络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创造性,展现其独特性和首创性,努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3.结束语
在尝试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之后,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合理采用“任务驱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2
我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有下列几点体会:
一、“任务”要有层次感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 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 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掌握知识,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设计“任务”时, 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也就是说要“任务”要有层次感。
例如:在教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Word文字处理”时, 对于一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 我就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我布置的“任务”相对容易些, 让他们先学会做一个课程表, 通过制作课程表这个任务, 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进行汉字输入, 如何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的简单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 我布置的“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 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 打印出来, 然后还进行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这一节的学习任务也就轻松完成。
二、“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 由“学会”到“会学”。
例如:在教学生Photoshop Cs中的《合成图像》时,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合成图像的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讲课之前, 教师就要搜集一些好的并且有趣的图片给学生看。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演示, 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兴趣学习后, 教师就要安排好每一个“子任务”。用一个个“子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合成图像。比如, 我们制作的“蛋壳美女”和“漂亮宝贝”。在学生制作图像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 从易到难地学习。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的作品, 取其精华, 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在学生自己动手上机实践时, 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旁起起一个“辅导员”的作用, 给学生答疑, 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 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 并用一个个“子任务”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 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能力培养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旧貌换新颜”这节课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一张发黄、发旧的照片如何修复?当学生看到旧照片的时候,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让他们自己发现照片的残缺之处, 并从发现处入手, 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让他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思路来修复, 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 乐意参与学习。再根据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通过学生的参与演示和教师的讲解, 师生就可以共同合作和完成这个“任务”。“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后, 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 上课也不容易走神, 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体会
在计算机教学中,既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概念,又要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在较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较好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和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任务驱动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提出任务。首先向学生提出与其现实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
3、动手尝试。利用书上的“操作指南”,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体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的操作。
4、任务小结。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5、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拓展。在“操作指南”中,我们侧重的是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的过程,难以兼顾知识的完整性,在完成任务时,只能使用一种工具的一个方面,不能完整地学习这种工具,因此,在完成任务后,我们有必要将与其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拓展。
6、练习与思考。设计与知识相关的练习与思考,进一步巩固练习,加深或拓展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解决实标问题的能力。
二、举例说明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高中版第二册,第9章第3节图层的使用。
1、提出任务:利用所示素材,制作出如图所示的酒瓶翻倒的视觉暂留的效果图。
2、任务分析。洒瓶翻倒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效果图选取了其中的四个不同的时刻,产生视觉暂留的效果。
制作本例,首先应从素材图中选取一个洒瓶,由素材图看出,酒瓶的形状不规则,而且色彩比较复杂,但边界比较清晰,因而选择“磁性套索工具”。该工具能在设定的像素宽度内自动、精确地定义区域边界。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制作酒瓶翻倒视觉暂留的效果,需在复制多个酒瓶,然后对每个酒瓶进行透明度、翻转角度的设置。Photoshop提供了层的功能,可以将各酒瓶置于不同的层,独立地实现以上的效果。
酒瓶向左侧倒,因此旋转的中心点要定义在酒瓶的左下角。
背景使用了渐变效果,可以直接使用photoshop系统提供的渐变工具制作。
3、学生看着以下的操作指南动手尝试、体会。
(1)创建新文档。设置:RGB模式、白色背景、宽和高均为270像素、分辨率为72像素/厘米、名为“酒瓶”。
(2)制作渐变背景。
选择“直线渐变工具”→“线性渐变”→“橙、黄、橙渐变”。
从工作区的右上角拖动鼠标至左下角,生成渐变效果。
(3)打开素材图片“酒瓶”。
(4)选择酒瓶。
在工具箱中选择“磁性套索工具”→“套索宽度”为40→选中其中的一个酒瓶。
(5)复制并粘贴酒瓶。复制酒瓶,然后粘贴到一个新的图层中,命名为“第一个酒瓶”。
(6)调整酒瓶大小。执行“编辑”→“变换”→“缩放”命令,调整酒瓶至合适大小。
(7)复制图层。选中“第一个酒瓶”图层,执行“图层”→“复制图层”,重命名为“第二个酒瓶”。重复以上步骤,生成第三、第四个酒瓶。
(8)调整酒瓶旋转角度和透明度。
在“图层”面板中,单击“第四个酒瓶”图层,使其成为当前层。
执行“编辑”→“变换”→“旋转”命令。
移动旋转中心点到左下角。
拖动鼠标,使酒瓶旋转到水平位置,角度为0度。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旋转“第三个酒瓶”图层和“第二个酒瓶”图层中的酒瓶,角度分别为30度和60度。
将“第三个酒瓶”图层的“不透明度”设为75%。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个酒瓶”图层和“第一个酒瓶”图层“不透明度”设为50%和25%。
(9)合并图层。执行“图层”→“拼合图层”。
(10)保存文件。以“翻倒的酒瓶”为名保存文件。
4、任务小结。
在本任务中,我们主要学习如何利用图层对图像进行编辑、处理。
图层:好比一张透明的纸,上面图层如果有内容,就会遮盖住下面图层的内容。
通过设置图层的透明度可以适当透出下面图层的内容。如果要对所有对象执行同样的操作,应合并图层,否则必须一层一层制作。
我们还学习了“磁性套索工具”:利用“磁性套索工具,可以用选择形状不规则,但边界比较清晰的区域。矩形选择工具和椭圆选择工具主要用于选择规则区域;曲线套索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和磁性套索工具都是用于选择不规则区域的。
三、体会和心得
1、我们曾使用过讲授法,先讲工具的使用,再运用工具做实例,讲练结合,但效果不好。单纯的讲工具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兴趣,枯燥无味,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精神。使用“任务驱动法”,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学习动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例中,学习使用图层,如果只是讲图层是一张透明的纸,如果图层上有内容就会遮住下面的内容,学生不仅没有兴趣和动力,而且仍然不知到底用图层可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情况下使用图层。
2、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工具的使用是较好的方法。单纯的学习工具的使用而不完成一定的任务,枯燥无味,也不能真正地学会工具的使用,既使知道工具的一些使用特点,在具体完成某个任务时,仍然不能正确使用工具。举个例子来说,小时使用铁锹干活,都是在大人的带领下,使用铁锹铲土装车,和煤泥、翻地等,活干了,铁锹也会用了,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铁锹。这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做中学,学中做。
3、使用“任务驱动法”的缺点是只完成一个任务不能完整地掌握某个工具的使用。因此必须有“相关知识的拓展,才能较好地完成工具的学习。再就是一定要小结,因为完成任务时,注重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思路,知识点是零碎的,通过小结把所用到的知识归纳总结一下,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4、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做法和心得,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国职业技术教育》陈万仙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4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讲解知识点后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任务;每组成员以6-8人最宜。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说,小组式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小组式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小组式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 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中专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小组式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小组式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于中专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式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篇5
[题 目]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摘 要]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文件(湘教基字[2001]8号),我省普通高中、大中城市初中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必须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同时,采用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在新教材中,作者强调采取了“任务驱动”方式,而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讲,“任务驱动”方式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将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本文就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教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何设计“任务”以及采用这一教学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关 键 字]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 [作者姓名] 熊小强 [性 别] 男
[工作岗位] 雅礼(寄宿制)中学计算机教研组组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圭塘雅礼(寄宿制)中学 [邮 编] 410129 [联系电话] *** *** [电子邮箱] ahxxq@163.com
ahxxq@sina.com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步伐,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已将中学计算机课程定为必修课,更名为《信息技术》,并采用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在新教材中,编者强调采取了“任务驱动”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既注重科学性,又讲求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讲,是一种新颖的教与学的方法,那么,如何深入理解“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广大中学计算机教师所要面临和思考的新问题了。下面,我根据自己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把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看法提出来,以求同行指教。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俗的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一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一个公文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以“知识点”构筑的知识体系,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各门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以前称之为“双基”的部分。但信息技术学科情况却有所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并没严格的规定性。这就使得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又在飞速发展,不仅是原有技术、知识的更新,还伴随着技术门类的不断增多。
另外,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更少地偏重学术化的理性知识传授,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更多地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课程的功能在于更多地关注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教师在上课时,总是需要分析每课的主要任务,怎样来执行任务,这实际上就是课前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来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在本课上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实际上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有时教师事先把总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一个个的目标,然后把一个个小目标细划为一个个较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知识、了解掌握、熟练应用四个层次,“知识”是指识记名词的概念;“了解”是指初步感知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是指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操作,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我认为,“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创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育心理实验中发现:学生情绪高昂,则思路敏捷;情绪低落,则反应迟缓;在教学过程中,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象、图形、视频、声音、动画、文字、文本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生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高二教材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中的“影像采集和播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事先收集的一些精彩的影像或游戏演示动画播放出来,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认为自己学了也可以去采集和播放那些视频文件,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一种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强烈欲望。
2、可操作性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教师讲、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讲解后,演示操作后,一定要留一半以上时间去让学生操作练习,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特别注重它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讲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班报”等任务;讲声音的采集和处理时,给学生布置“配乐诗朗诵”的任务;讲程序设计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成绩管理系统”的任务等等。这样让学生完成 3 任务的同时,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学生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针对性要强
本学期我对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基本调查,其中,家庭已配置有计算机的学生达到了72%,会上网,能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查资料的学生也达到了47%,而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的学生也达到了9%,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一,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的能力、兴趣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及能力的不同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例如:讲“多媒体技术基础”时,不直接给学生讲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发展,而是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音乐、电影,随后解释播放音乐、电影用的播放器,可用WINDOWS自带的,也可用豪杰超级解霸进行播放,这样学生立刻表现出兴趣,想自己试一下;在讲POWERPOINT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给学生布置设计自己的个人简历或设计一套广告演示文稿等等。
4、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在设计“任务时”,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5、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产生成就感。所以,在每一节课里,都应安排5至10分钟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要当场进行表扬,并通过投影仪或机房管理系统广播给所有的学生欣赏,或让做得好的学生给其它同学讲解他(她)是如何完成这幅优秀作品的,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每一次上课他们都想尽快尽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争取让老师把他们的作品作为成功的范例展示给其它同学学习。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的技能,这一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当然,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将“任务”设计得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要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等等。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并终生受用。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能按以前的老方法设计,而应设计成符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案。下面我就以高二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多媒体及其应用》中的“声音的处理”一节为例,设计一个简单的教案,来谈谈如何设计“任务驱动式”教案。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受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有几年,计算机水平相对来讲较高,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所以在上课时首先应充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用精彩“任务”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一个稍微有点挑战性的“任务”去让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作能力,也可以由多个学生一起完成一个作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课名:声音的采集与处理 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学会声音的采集方法,掌握声音的处理
技能目标:掌握用录音机录制声音及用录音机对声音进行简单处理。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使用电脑过程中体味多媒体作品的艺术美。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做好的配乐诗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八首背景音乐文件。
设计与思考:用“任务”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任务”。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把声音录制、声音处理、音量调节等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分析任务、讨论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新、旧知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结构。另外,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人人都能完成“配乐诗朗诵”。而如何获取最佳效果,则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思考、设计、创新。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展示作品。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在悠扬的轻音乐中,诗人充满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2.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教师的导语:这是谁的诗?你觉得效果怎么样?你也能完成这样一首自己朗诵的配乐诗吗?
(学生反应:学生欣赏《雨巷》后,对这样一首熟悉的诗所达到的效果很有兴趣,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自己来完成这样一首配乐诗朗诵)
二、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点评: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高潮阶段,是学生活动最热烈的时段。这里我采取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解决任务,讨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并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
预计学生会围绕如下三方面的问题讨论:
1.如何录音
高二的学生,大多知道如何在录音机中录制声音了。2.如何把轻音乐混入到录音文件中
学生对这一点不太清楚,所以学生对这里也有着强烈的兴趣。3.如何调整录音效果。
(自我点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空,鼓励并提示学生开启想像的翅膀,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创新。学生观察力之敏锐、探索能力之强,惟有教师下功夫去挖掘才会被发现。)
三.教师简单示范。
因为高二年级的学生知识面广,吸收能力快,所以可以快速地给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调整录音的音量,如何录音,如何混入背景音乐文件,以及调整录入的人声的大小与轻音乐声音的大小使其协调等。
四.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有八个背景音乐可供选择,让学生尽可能做出最动听的效果。
1.学生在明确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很快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因为录音音量没有调节好,而导致录音效果差等,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组织交流,对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创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点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协助学生完成任务,组织好课堂秩序等都体现了教师的 6 主导作用。)
4.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1)作品奖励。
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完成了配乐诗朗诵的同学,口头进行表扬。
(点评:学生的成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会很有成就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2)欣赏优秀作品。
选出一至三个做得好的作品播放给全班同学听,让同学来进行评价。
(点评:创设同学间互相学习、欣赏的氛围,树立榜样,开拓视野,刺激新的兴奋点,让学生不断激发和保持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经验介绍
让同学们选出刚才听到的最优秀的作品,让做这个作品的同学在班上进行简短的经验介绍。
(点评:学生的表示欲很强,让“任务”完成得优秀的同学做经验介绍及示范,将带动班上所有同学的学习兴趣,每位同学都想争取有这样的机会,并且,也能从学生的示范中发现操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这是老师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每堂课都应有选择地安排少数同学进行示范。)
五.教师总结
针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鼓励没完成或完成得不成功的学生下次继续完成作品,并且,可以将下堂课的精彩任务先让同学们知道,激起他们课外获取信息来完成任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及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堂课的实施表明,引人入胜的“任务”,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兴趣,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省开设时间不长,很多学校才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总结 篇6
一、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教、学、做”一体
计算机系从2008年开始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符合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标准,要求各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同时,计算机系积极推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普及项目驱动、行为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进实训室、走进企业,将教室、实训室和企业合为一体,重点提倡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融“教、学、做”为一体,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行考核方式多元化,实行多种考核制度改革
同时,学院要求各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阶段等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同时建立考核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考核指标能够量化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可操作的程度描述。
一是推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近年来,学院加强了课程考核的改革力度。首先是在考核内容上,强调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专业课程以能力考核为主,考核中采用笔试、口试、上机实际操作、课程设计等方式;重视对学生德育和技能的考核,扩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可以提交项目报告、规划方案、网页或网站设计成果等,结合过程考核及企业考核评定出考核成绩。对于专业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行学生上机操作,老师现场打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考核则以工作成绩和平时表现共同评定,对测评不合格的学生则继续实习,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习实训质量。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结构,计算机系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为毕业综合实践,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学生可以以实际作品、方案设计、实践课题、生产性实训和调查报告等形式作为毕业综合实践考核载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是实行“以赛促学”手段。在每学年学院技能大赛中,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如《动态网站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都设置了竞赛项目。在技能大赛中,扩大学生获奖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的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计算机整体教学水平。
附:佐证材料
《动态网站》项目式教学材料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材料
如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 篇7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阵地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处于认知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显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更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重担。“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强、创造性丰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紧随科技发展潮流的新兴学科教学中非常实用且有效。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二、解读“任务驱动”教学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网页主页制作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修饰主页。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插入图片及文字并对其进行设置等知识和“插入字幕、添加超链接”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新知识并复习旧知识,而且还能学会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三、任务驱动教学的优点
1.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动画制作时,提出学生最熟悉的“奥运福娃”主题,让学生模仿并发挥。这节课设置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多数学生都关心奥运会,非常熟悉福娃,一看就有兴趣;另外,应用的技巧难易适当,即复制和粘贴,选择和填充颜色,多数学生很快能学会,只要教师在讲授步骤中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自己制作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2. 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 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教学突出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完成“任务”,为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电脑里。”接下来就学会了保存,保存好了,又必须提交给教师,给教师检查,又必须学会了提交作业,……这样一节课没停手,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下节有课,手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那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自己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就意味着考试合格了吗?
4. 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自己创造的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又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或者怎样修饰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又或者开始为下节课的新知识在积累素材、创造素材……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精品”。
四、如何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1. 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2.“任务”完成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动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体会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方法,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创新的意识才会被唤醒。而创新的出现往往又是个性的体现,因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要大力引导学生在创作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在学生的个性发展里面。
3.“任务”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所以,“任务”中要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构思出新的设想。在“任务”的设置中,“任务”内容不要限得太窄,要有弹性,能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开展“任务”。“任务”设置可联系面太小,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锁定在某个方面,也不能调动学生使用现有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效果,那只能是单调的操作练习和知识能力的“复印”。如果“任务”设有很大的开放性,就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4.“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任务设计。我们教育的方针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学生”,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个别学优生和个别学困生。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创设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能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总结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完成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任务,更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信息技术课一定会成为高中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本文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着手,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 根据其优点, 讲述如何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优点,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http://www.gaop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2153.
[2]谈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湘教在线.
[3]郭善渡.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网络科技时代.
[4]在信息课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湘教在线.
[5]浅谈如何在“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湘教在线.
驱动任务 高效教学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 任务驱动 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这是基于其对学生产生的有效实践性和创新性而言的,高职英语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课英语教学,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更好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英语对学生来说,是让他们能够学有所张,并落实到工作的实践中,而驱动式教学实现的恰恰是一种英语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一、任务教学法概念简述
任务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课题伴随着对学生布置的新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即是实现对新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并逐渐深化的过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点并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意味着任务教学模式的驱动良好运作,最后,教师通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衡量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性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因为是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所以照顾到了学生个体学习层次的差异性,有助于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1.任务驱动设计的原则。在高职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专业英语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气盎然的学习景象,笔者在探析其背后的教学方法时不难发现,任务型教学在设计“任务”时是遵循一定原则的。简要概括为:(1)围绕学生学习目标;(2)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出发;(3)注重任务的“真实性”;(4)开拓课堂任务的空间延展性;(5)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2.任务驱动设计的方式。在坚持任务教学法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设计高职英语教学任务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设计单元框架,现有的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附有明确的话题和教学目标,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借“渔翁之利”,将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并融合进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至此,任务驱动教学方案的单元学习框架便变得明朗可以正式启动了。
(2)形成任务链,将单元任务分割化解为相互关联的小任务,就像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任务的设计上注重层次性与连续性,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到复的递进关系,使学生良好“入境”,并随着任务难度的加深,而潜移默化的增强其探究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实例。笔者以Unit5 Text A:A Sweet Love Story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这是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课文,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能够触动情感萌发或者正沉浸在爱情中的每一位大学生的心,而本文的深意在于让学生领悟到爱情的真谛,并深思应如何对待爱情……本身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针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应该怎样设计学习任务,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个任务入手作以论述。
Taskl:Predicting what the text is about(预测课文内)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A Sweet Love Story,预测课文内容。关于爱情的话题,学生们正值青春期,有着说不完的思绪和故事,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由小组选取代表发言讲述,在这个环节,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教师允许学生用汉语表述,更能调动广泛的积极参与性。每个小组的预测各不相同,但想象丰富:有童话、科幻、网络爱情。有现代的,也有历史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基于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广泛提高,第二个任务的设计是为了拉近学生思维与课文知识点的距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的关注度转移到课本学习中,从而为后续任务的完成作以铺垫。
接下来笔者又设计了Task3:Understanding the text(了解课文)。以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的形式来谈疑解惑。Task4:Making up a love story(编写故事)。这是课后作业,也是对学生任务型教学成果的检测。具体细节,在此不赘述,大体框架如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级学生学习状况,有伸缩性的设计任务型教学方案。
三、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为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归纳总结了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应用中的,任务设计原则和方式,并附一实例说明,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被各种演绎和验证,套用一句古语“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亦是同样道理,只有经过实践验证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才能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鲁平平.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6).
任务驱动与计算机教学 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任务驱动法;应用
一、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主,结合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除此之外,教师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思想,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2.1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需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古老教学观念,另外,要正确理解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加趋于任务型,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上机任务,在学生亲身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将一个个大的任务瓦解,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分部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和目标,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运用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教学任务分解开来,还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再根据各个不同上机任务,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外在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在分配给学生的各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在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是需要通过实际的上机操作,来完成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合作任务时,既可以选择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选择与其他主题相当的学生组成学习型探究小组,经过相应的讨论与分工,探求相应可行性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实践操作,完成相应的目标。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是可行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优秀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依次递增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3.根据计算机实际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还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发展潜能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任务型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的优点和潜能,克服其短板,做到“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在运用驱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相对应的细化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布置现对应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4客观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果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任务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将学习过程与成果并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成果中所表现的长处,也要客观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并提供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四、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与学生们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运永顺.高职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的运用探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xx,(11):69.
[2]王元睿.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与电脑,20xx,(22):230-23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要点 篇10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文针对该教学法中有几个关键点:任务的设置问题、课堂的组织问题、任务的评价问题,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置;课堂组织;任务评价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见,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以往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任务设置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任务要吸引学生
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它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开设了初中课外活动课,我对选择《小报设计》这门课的38个学生进行“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的调查?”的发现:认为对将来有帮助的有8人,觉得感兴趣的有9人,为了拓展知识面的占6人,三项加起来占60.5%,有的学生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不学好计算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为了使用的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二)任务要分层次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
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信息技术》课的每一章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系统的任务,各个子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学生每一章的总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涉及到该章的许多的知识点,通常要许多课时才能够去完成,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四)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常常只是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来,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例如在江苏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二节PowerPoint文本框单元中通过对古诗的排版来学习文本的修饰,任务布置如下:
秋蒲歌(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白发三千丈,(左对齐、宋体、四好字)缘愁似个长。(右对齐、舒体、五号字)不知明镜里,(分散对齐、隶书)何处得秋霜。(文字加阴影、下划线)
任务完成后整个版面凌乱不堪。学生虽然学会了操作,却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教育的理念。把它修改为,把这首诗放到同一行中,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排版,通过实践引出操作中的问题,再逐一解决。通过作品的展示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对排版的初步认识。这中间蕴涵很多的内容:如何换行,标题、作者的位置等,四句诗怎么摆放,如何进行初步修饰以及修饰到什么程度的把握。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学会审美。将知识蕴藏在分析讨论与交流中,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操作技能,在分析比较中理解了排版的原则和技巧。
二、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的注意点
任务设置了以后就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课是否成功是有很多因数决定的,其中关键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底一方面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中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学生对有些同学来说是“零起点”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是以前的知识的重复的学习。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面对学生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初中的FLASH的教学,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工具,但还有部分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过培训班,还在江苏省的动画设计比赛中获奖。我就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和辅导基础一般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一种方式是当那些基础很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以后请他们做“小老师”,让他们去流动辅导几个很难完成任务的同学,让他们在辅导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学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的一堂课才是成功的。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的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如在初中的《FLASH》的教学中先给学生看两分钟《灌篮高手》中的投篮的视频剪辑,然后要求他们做出其中的篮球飞行的轨迹,最后和学生共同从中评出最炫的一个作品。这样的教学非常的轻松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为了一个效果的实现积极的请教老师和同学。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更具发现性和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获取。
(三)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趋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完成技能的培养的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积极的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任务的评价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一)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评价的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
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深化对小报设计艺术的理解。
(二)评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