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精选10篇)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护理技能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是教学情境的主角, 是学习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融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 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实现教学目标。所谓“任务驱动”, 即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以完成任务为线索, 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综合与运用的新型学习模式[2]。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研究问题解决方案, 然后通过学习达成最终目标。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的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欲望, 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
2.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节为例。用多媒体展示手上细菌的图片和细菌战的相关图片。设疑导入新课: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和历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2 讲授新课
2.2.1 学习任务一: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多媒体展示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大小和形态, 启发式提出问题: (1) 通常以什么作为细菌的测量单位? (2)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小单位是多少?那么我们要观察到细菌至少需要放大多少倍? (3)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4) 观察图片, 你能说出这些都是什么形态和排列方式的细菌吗?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回答问题, 认识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2.2学习任务二:细菌的结构
(1) 概述。启发式提出问题: (1)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什么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什么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2)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 知道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包含范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2) 自主学习。提出自学导引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细菌各结构示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大胆提问。
小结自主学习效果。对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3) 研究性学习。针对细菌的结构提出深层次问题: (1) 为什么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 而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 (2) 链霉素和红霉素是如何发挥杀菌作用的?为何不影响人类细胞的功能? (3) 细菌缺失细胞壁能存活吗?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对细菌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2.3 学习任务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多媒体展示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设计意图:由于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为实验内容, 理论课仅作简单介绍。
2.3 小结
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1)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2) 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3)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意义。
2.4 作业及思考题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
作业:查资料, 了解常用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 围绕学习目标而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 通过反思等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解决问题即是学习的过程, 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 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并灵活运用, 从而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线索, 从而防止偏离学习方向。
3.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及方法。在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中, 可以运用鼓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和小组协作学习。 (1) 鼓励性教学策略。通过优化导入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 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 自主性教学策略。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最优化, 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活动化, 组织各种课堂讨论、交流、竞赛等活动, 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3) 创造性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3.3 及时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完成当前任务情况及完成过程的评价, 即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可以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设计遵循3个基本原则, 即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并突出过程评价[3]。评价的焦点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 使学生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 同时也借助各种反馈方式促进其反思, 使学生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志强.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互联网研究, 2013 (6) :15-16.
[2]祁云嵩, 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2) :119-121.
[3]王文佳.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综合实验中的研究与探讨[J].医学信息学, 2012, 25 (8) :23-24.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2
关键词:任务导向建筑施工技術三维情境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课,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尤为重要。面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成为我们的研究点。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是高职教育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那么如何把情境教学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理论基础
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习情境制定教学项目。
学习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2]。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3。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本身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应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三、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
三维情境是将三维情境创设共同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复合型教学情境。通过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三维情境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
3.1 “4”大学习情境重构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情景重构的设计思路为:按照建筑工程结构的真实类型,将建筑施工技术划分为四大学习情境:砖木结构施工、砖混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每个学习情境都用真实的工程实例作为载体,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入各个情境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通过工程实例的情境学习掌握目前工民建中典型建筑结构的不同施工技术。
每个学习情境将由n个学习任务、一个实训综合项目构成,在教学中以每个学习情境为单位进行组织,让学生对每种结构类型有整体认真,打破课程教学中以教材章节顺序为主的分块分散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图。
表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
名称1情境描述1学习任务1实训项目砖木结构
施工1用砖墙、砖柱、木屋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砖木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砖混结构
施工1砖墙或砖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屋顶承重构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结构类型。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砖混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钢筋混凝
土结构
施工1主要承重构件包括梁、板、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钢结构
施工1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制作。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钢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3.2 “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
四大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分成四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模块,每个学习情境的整体教学设计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本文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模式采用抛锚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有五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选择结构由易到难的工程项目作为学习情境,通过模拟或再现项目的施工场景的手段,将学生引领到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中, 从而开展施工技术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即“锚”,这一环节便是“抛锚”。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将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每个任务中。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由n项学习任务来完成对每种结构类型的学习,最后完成1项综合训练,即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
(3)自主学习。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
(4)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团队合作中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同时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即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效果评价可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及学生自评等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
3.3 “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中,如何保障每堂课的情境式教学至关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6”段情境式课堂教学:创设复合型的学习情境,布置情境课堂作业,学生知识准备,小组计划与决策,检查,问题反馈。
(1)创设复合型的学习情境。情境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情境类型创设连续的微小学习情境。可采用的方式有工程案例、实景光盘、引入模型和问题创设的复合型学习情境。在讲授某一个施工方法时,可以先播放施工录像和施工动画,然后基于视频和动画创设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施工工艺流程、方法及质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最后引入模型和工程案例,让学生对实际情况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2)布置情境课堂作业。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对已给出的工程案例提出问题。给每组学生下发任务单,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
(3)学生知识准备。学生查阅搜集与工程案例相关的资料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中的知识准备。
(4)小组计划与决策。这一步我们强调“做中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讲授,小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制定计划,寻求解决思路,并出具成果报告。
(5)检查。每组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小组互检,进行反思和修改不足之处,填写工作自查表,同时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提出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
(6)问题反馈。总结本次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为下次课做准备。
四、结论
三维情境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情境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任务导向下的三维情境,“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和“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是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新诠释,能給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三维情境驱动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教师“自问自答”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以任务为导向的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情境式教学。这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情境式教学氛围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和协作来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需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选择合理的工程项目和设计适宜的任务,善于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能有效组织情境式课堂教学。通过运用“4-5-6”情景化项目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项目情景中,能更好地缩短教学课堂与工程项目现场间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英,张波,李小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陈婷.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多情境群创设教学模式的探索[J].建筑知识,2013.8.
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之我见 篇3
一、任务设置要有鲜活性
五年前, 笔者的一个任务创设:基于2008年我国作为东道主举办奥运会的背景, 让学生当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在奥运会中向各国运动员及观众展示我国往年的奥运成绩及一系列相关资料。这一内容在当初还是非常不错的, 时至今年如果再用, 就显得过时而没有吸引力了。于是, 笔者将其替换为今年全运会的情境:8月31号, 和我们开学同步, 大家知道国内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 (全运会) ?是的, 第12届全国运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大会的开幕式倡导节俭, 不请大腕和明星, 也不搞隆重的庆典, 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现在, 奖牌榜又有了新的变化 (出示奖牌EXCEL文件) , 请你计算一下, 现在前11位排名的省份中, 金牌、银牌、铜牌数一共有多少块了?如果把这些省份按奖牌数重新排列, 又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给学生讲EXCEL软件的一些常用操作。时效性带来的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快被激发出来。
二、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感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可接受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任务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梯度, 还可以允许学生按他自己喜欢的习惯来进行任务操作。
教学“文字格式的设置”时, 首先可以教学生改变字号、字体这些在格式工具栏一眼就能看到的操作。学生的操作基本熟练以后, 就可以让他们对字符间距和文字效果进行设置。然后要他们能设计段落中的行距和首行空格。而对于格式刷的运用, 则可以让学生在最后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发现它。总之, 这些任务的完成是通过由低到高的要求逐步来实现的。
三、任务设置要有创新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方法, 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如:在学习照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应用时, 我们设计的任务:对自己事先拍摄的水乡绍兴的照片进行再加工, 可以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但要体现出对古城绍兴的热爱, 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结果学生用计算机创作出了不同的作品, 有的把城市道路拉宽, 足可以让车辆不再拥堵;有的把江河有点深黑的色彩调成绿色, 以显示出对美化环境的愿望;有的还将老房子的墙壁加上一朵朵吉祥的花儿, 尽管想法幼稚, 却也表达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总之, 任务驱动下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任务设置要有协作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任务驱动教学在设计时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个人操作有难度的任务, 而这些任务通过有效的合作却能顺利达成。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复习WORD的操作时, 没有一项项地让学生去练习不同的操作, 而是布置出一张小报的任务, 通过四人小组的协作和展示, 来考察各组的水平。结果学生非常聪明, 谁在哪方面有特长就让谁去完成。各小组成员有的负责文字输入, 有的负责图片下载, 而有的则负责版面规划。协作中, 小组成员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充分照顾了每个人的操作进度, 做到及时帮助和沟通。
五、任务设置要有试误性
完成任务“只能成功, 不许失败”是人们向来的思维模式。可事实上, “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我们可以充分设置一些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 或者有多种失败结果的任务, 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从中提升学生任务解决的抗挫能力。
在“轨迹机器人”这堂课上, 笔者就先让学生进行一项实验:对光电传感器进行测试, 发现其变化过程及规律。课堂上, 学生分组进行测试, 并记录光电传感器上不同颜色对应的数值, 在自主动手和探究的过程中找出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读数, 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光电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和原理。虽然, 实验时学生在记录读数、发现读数与颜色的对应关系时需要一定的过程, 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甚至从头再来, 但就是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中, 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加认真地钻研, 并学会相互合作、总结教训, 最终获得完整的结论时学生们都颇有成就感。
六、任务设置要有开放性
由于学习的具体进程以及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不确定的, 学生带着未知、好奇的心理去探究、去学习, 会更有学习动力与热情。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也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与互相合作的协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作文选”一课时, 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作为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共享资源的方法。因为整个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FTP、电子档案袋等基本的方法进行资源共享, 更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 提出采用网盘、邮箱等方式来进行共享。在开放式的任务设置下, 学生的探究潜能得以发掘, 在课堂上也更为活跃与主动, 整个探究过程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更能实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总之, 开放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 能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时更为轻松, 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信息技术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体现出更多的课程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冰冰, 许小博, 邹朴丽.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2.
任务驱动教学 篇4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设计的核心作用是“任务”,任务设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教学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专注程度,进而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因此,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兴趣特点,进行任务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探究并能专注于高效、持久的任务探究,就成为能否成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前提,并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实用性的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设计的策略首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让学生能接受理解教师提出的任务,能接受教师为其完成任务安排的学习资料、学习过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任务应该能驱动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
深圳市小学信息教材四年级上册《文件共享大家看》一课,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1.建立文件夹,并命名。
2.将该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并尝试设置共享权限。
3.学会查找局域网中的共享文件。
4.拷贝教师机上的“共享资料”文件夹中的文件到自己电脑。
5.拓展:共享教师的打印机。
这种教学设计虽然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实用性,如共享文件、共享打印机等日常应用,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它没有体现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参与课堂,驱动学生主动接受教师引导的特点,它给出的只是操作训练的题目。这种为操作而操作的训练很难最大程度地驱动学生参与,即使学生接受了这种操作训练,也没有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机械式的,零散的,没有内化成其自身的知识建构。
二、结合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第一步是使学生“动”起来,并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然后要考虑如何使用学生能持久地“动”下去。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应该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因为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创设情境有很多种方式,一般包括显性情境和隐性情境。显性情境又分为与学科学习和现实生活相关两大类;隐性情境指激学生潜意识中的一些情感因素。
结合《文件共享大家看》的任务设计,我们可以将其修改如下:
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猜谜语游戏,先将谜语分成谜面、谜底部分放至在几台学生电脑中,然后将剩下的放在教师机中,激发学生从单纯获取谜底到如何共享资源的兴趣过渡,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提出如下任务:
1.尝试将教师机上的谜语复制到自己电脑,理解共享的概念。
2.建立文件夹,将自己知道的谜语做与文档,与小组同学、全班同学共享。
3.查看并猜其他同学的谜语,在谜语后输答案,学会设置权限。
4.每小组将谜语汇总,利用教师机上的打印机打印出来。
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先获取资源,了解共享的概念,再分享,学会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设置权限的方法,渗透网络教育,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最后,汇总保留大家的智慧结晶,自然而然地想到打印,从而顺利拓展到硬件共享的知识。
三、分层化的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了良好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教学任务,并不代表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学识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等等情况。为了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果,有时需要老师设计一种分层化的教学任务,任务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层层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获得进步。
在深圳市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编辑乐园》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掌握机器人画图形的方法,在前一课时中,学生学会了画四边形,基于以上情况,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分层任务:
1.复习画四边形程序。
2.画十边形。
3.学会调用循环模块简化程序。
4.拓展:用循环嵌套画较复杂图形。
在此教学设计中,从复习前课时简单图形的画法,到画稍复杂的图形,根据几个实例总结出机器人画图形的一般规律。在积累了几个机器人画图程序实例后,要求学生观察重复的画图步骤,进而提出能否简化该程序?学生自然而然过渡到循环模块的学习。又从一个循环模块递进到多个循环模块画复杂图形的方法。任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留给学生适度的想象延伸空间,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再说“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任务设计
前几日, 有人问我:“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我思索良久, 也未能给出个满意的答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专业实训课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几乎每节课我都在用, 而且还写过这方面的论文, 但真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还真的说不清楚。亡羊补牢为之不晚,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 (范例) 引路, 学生边学边练,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主线, 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经过独立的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后,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这一唯一的角色定位, 因为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 从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真情实景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究教学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中, 在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或相互帮助的情况下, 在师生共同讨论, 共同研究的氛围中, 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还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资源, 并组织学生活动并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只是完成了相应的任务, 而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这也绝不等于是“任务驱动”。任务要紧密联系到学生的技能点和相应的知识点, 不能简单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层面上, 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的学习是有悖于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意识和能力。在设计任务时, 要遵循以下几点:
1.任务要能吸引住学生, 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收到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布置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 设计的任务也是开放的, 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让学生能有自主创新, 自由发挥其想象力, 以展示其个性, 从而对整个课程保持相对持久的热情, 而不是仅对某次课有三分钟的热血。任务的内容要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当他们觉得这个技能对今后的就业有帮助的时候, 就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特性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较强。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能力有所差异, 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我将同一任务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完成层次, 进行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让学生体验到学生的乐趣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从而一步步的提高。
3.任务设计要体现真实性与合理性。设计任务时不能单纯的考虑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应该使教学任务符合客观实际、科学合理, 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 作为教师要提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环境, 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使学生有想要学的欲望。
任务完成后的展示、点拨与评析。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分析, 从而得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 进而能够按照时间规定完成任务。在此时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以分析, 给出点评。我觉得先让学生对其他的同学做以点评,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好。然后让作品的主人对作品的创意思路加以陈述,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做出优缺点的点评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创作思路上的互动, 同时也能在点评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不仅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更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 本学科的内容更新换代很快, 极富创造性、时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寻找适合这一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使用中能够有效构建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习环境的构建, 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疏吕.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国科学教育.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6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 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 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 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 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 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 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 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 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 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 (保障知识的结构性) , 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 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 为了完成任务, 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探究新的知识, 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 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 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 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 (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 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 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 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 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 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 具体而言, 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 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 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 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 (教材第94页) ,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 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 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 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 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 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 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 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 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 也就是说, 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 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 如果你是裁判长, 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 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 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 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 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 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 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 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 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 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 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对已经发生的事件, 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 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 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 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 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 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 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 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 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 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 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 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 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 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 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 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 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 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 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 可以中五等奖”。此时, 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 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 “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 特别是农村孩子, 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 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 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 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 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 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 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 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 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 在安排日程时, 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 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 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 (例如1~10十个数) 、每次框较少的数 (例如每次框两个数) 开始研究, 从中寻找规律, 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 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 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 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 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 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 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 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 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 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 (教材第92页) , 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 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 如果你是教练, 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 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 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 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从选拔任务看, 这还不够, 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 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 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 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 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 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 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 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 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完成任务之后,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 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 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 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 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 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 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 可能会求教于父母, 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 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 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要让任务成为“锚”, 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 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 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摘要: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 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 应遵循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考虑任务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设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管国贤, 严育洪.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 2012 (8) .
利用“任务驱动” 优化课堂教学 篇7
由此可见, “任务”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改实施以来,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可并广泛使用。但如何构建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任务驱动”的实质就是在做中学。它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配合一定情境展示精心设计的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下, 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后, 积极应用周围现有的或者由教师现场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学习。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或者完成后, 教师鼓励引导学生产生或提出另外一个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恰好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相适应。通过“任务”产生“任务”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无趣感和挫折感, 逐步建立信心和兴趣,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自主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计
“任务”指的是通过某些活动来完成所交派的工作。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 “任务”则多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完成的某些事, 如可以是制作一份电子报、一首歌曲、一个图形、一张表格等, 也可以是旅游调查报告、动画作品, 还可以是个人网站。
好的“任务”才能有好的课堂效果。因此, 课前“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是否得当, 是否适合学生, 能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是整节课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则起辅助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
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这样易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不同年龄段和地区的学生, 往往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 在接受能力上有所差异。例如某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听说过QQ, 但却不知道这个事物的用途。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了解和接触的事物相对较多, 如QQ聊天、收发邮件和图像处理等。因此, 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就应当从教学对象的实际经验着手, 而不是盲目地设计。
2. 从实际生活和兴趣出发
教学实践证明, 当学生在完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或感兴趣的“任务”时, 会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因此“任务”的选题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兴趣特点等。例如布置制作校庆活动宣传海报、节日贺卡或是提交个人简历等任务。
3.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新内容的学习常常是一些有难度的“大任务”, 此时教师最好将其细化成学生容易操作和掌握的“小任务”, 让学生通过逐个击破“小任务”来完成对“大任务”学习, 即将学习总目标细分成小目标, 让学生在能力的就近区域内逐个完成对小目标的学习, 从而最终实现学习的总目标。在此,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适当进行细化。例如给教师发电子贺卡的任务就可细化成几个“小任务”:首先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提供免费邮箱的网站; 其次注册新邮箱账号;再次登录邮箱写信;最后发电子贺卡。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目前,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我们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特点, 结合高中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1. 创设情景, 提出任务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 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想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通过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充分进行设计,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 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1) 在《图像的简单加工》中, 先展示几张NBA巨星的广告图片, 以新颖、梦幻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好奇。提问:大家认识这些球星吗?他们的照片是如何用到广告中的呢?
(2) 在《Flash动画制作》中, 先播放几个简单可爱或是关于校园文化的小动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问:这些小动画是如何实现的呢?大家也想动手试一试吗?
(3) 在《Word的文本加工》中, 先展示几份电子宣传报或是个人简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问: 这些复杂的内容是如何完成的呢?其实是通过Word的编辑排版功能来实现的, 大家也想做一份自己的个人简介吗?
事实证明, 在教学中创设以上情境,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 并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也更能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 展开丰富的想象。
2. 教师引领, 分析探究
任务提出之后, 教师不应马上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而应给予适当的提示, 引领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 得知任务中潜在的新、旧知识, 让学生对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Word的文本加工》时, 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在展示的电子宣传报和个人简介中可得到一些认识。首先, 文字的字体、字号和行距的设置是学过的旧知识;其次, 图形、图片、艺术字的插入及页面设置等则是所需学习的新知识;最后, 再将编辑好的所有内容以适当的形式编排得美观得体。
3. 交流展示, 互相评价
任务完成之后, 学生都较难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给出客观的评价。因此, 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一方面可让学生从纵向上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知己知彼, 在横向上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此时可从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 自主学习, 相互协作及创新性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图像的简单加工》中, 可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并适当地肯定作品中的闪光点, 如能较好地实现抠图和编排各图层, 能创作出新颖的效果等。然后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让学生从评价反思中找到问题所在, 及时得到对学习成果全面客观的评价反馈, 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4.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总结归纳不是单纯地为课堂任务的学习画上句号, 同时也为学生在更宽领域上的学习开辟了疆土。首先通过梳理课堂内容,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 明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对整个任务有更高层次的把握。其次通过作业让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不仅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此, 可依据课堂任务来布置作业, 但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中, 可让学生为班级或是自己的个人网站设计一个动画Logo;在《图像的简单加工》中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份贺卡,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和同学, 作为圣诞祝福;等等。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和更新。因此, 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起龙.试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上机课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 2011 (2) :25.
[2]李明.“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EB/OL]. (2011-9-15) [2011-10-20]http://www.mathschina.com/jiaoshi/jxff/1844.html.
[3]皮连生, 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高文, 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8
一、通过任务内容趣味化,激发学生求和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提出任务后,教师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而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加强开放式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重视“渗透”和“潜移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用Excel图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用PowerPoin完成一个项目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多学科中。设计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教学中重视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
小议“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9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获取知识、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笔者对“任务”的设计有如下的一些见解。
一、依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基础知识、认知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关键是要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目标,以期培养学生能力。总的原则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任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分析教学内容,分解设计任务
驱动“任务”的设计,还要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以便学生能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任务的设计最好不要太琐碎,太小,否则学生难有创新的空间。情景创设要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智能的重新组合,以便与更大的任务情景联系起来。
三、任务的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已切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要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驱动“任务”设计难度要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智力和能力差异,因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进的原则,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分层推进,以达到最终完成任务的目的。
五、“任务”设计要体现任务的开发性
驱动“任务”应能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僵化。设计的“任务”应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知识迁移。
六、“任务”设计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使“任务”具有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任务”的设计上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想到需采取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因此获得探索的成就感,就能进一步增强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是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体验。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在职业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设定情境、提出任务、分析解决、具体实现4个部分。特别在计算机教学中, 把计算机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和实现手段, 而不是为学习某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学习相应的课程。因此, 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 应该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得当, 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所以在设计任务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并且还要包含将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只有把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成为学生感兴趣, 愿意完成的, 而且还要通过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进行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 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网页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网页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那么, 应怎样开展“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呢?首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每个步骤均要跟着目标走, 不能脱离目标, 急于求成。在现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 设计好每节课学生要进行实践操作的“任务”, 使“任务”切实可行, 切忌“大、空、难”,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及应用的目的。通过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自主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 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开发与维护工作。其次, 教师要削减在课堂上的语言比例, 那些不讲学生也能懂的采取略讲。因为学习基本上要结合上机操作, 教师只要略讲一下主要部分的功能就可以了, 以便腾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 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 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最后, 布置任务, 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为了方便《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 我将一个班级分成很多个项目小组, 教师是项目经理, 学生则是项目的开发人员, 除了学生要学习外, 教师也在学习与研究。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以小组的形式, 学生展示的方式, 进行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项目开发小组经常以幻灯片方式展示成果, 陈述自己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运用了哪些方法, 怎么用的?如何改进?获得了什么亲身体验?初步提高了自己的哪些能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过程是什么?类似的交流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 学生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 解决疑惑, 论证自己的观点, 开拓了思路, 活学活用。可能学生的答案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甚至不正确, 但这个过程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弥补自己思维的欠缺之处, 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任务, 将项目与教材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项目来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质量, 实现教材职业化、能力岗位化。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中, “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项目”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学前, 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兴趣点, 以及浏览各类网站素材, 最终确定以学校“成绩管理系统”网站作为教学任务。这一教学任务的选取, 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如下特点:首先, “成绩管理系统”网站这一教学任务在设计上有明确的目标, 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比较熟悉, 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教学任务开发的过程中, 而不是对任务的理解上。我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将“成绩管理系统”网站进行分解, 把总任务细分成一个个的小任务, 并把学习内容融合进每一个小的任务中,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其次, 该“任务”设计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将实际任务进行调整与修改, 适当降低任务的难度, 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任务本身的因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所以, 在开展“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时, 一方面要设计好“任务”的可行性、代表性、完整性, 另一方面要让“任务”增强学生的网页设计水平和信息获取、筛选、处理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探究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 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 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 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是一个方向, 其优势是明显的, 但在不断尝试和创新过程中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总结, 及时发现问题, 改进提高。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引导, 学生有更多时间动手摸索, 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因而在同一节课内, 全班同学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会有不同, 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 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 跟上教学进度, 全面掌握知识点, 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时, 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 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 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希望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培养出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推荐阅读: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10-10
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10-30
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11-01
任务驱动教学法说明11-08
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教学06-10
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09-23
任务驱动策略07-19
职业任务驱动06-19
项目任务驱动07-03
任务驱动理论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