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理论

2024-10-12

任务驱动理论(精选12篇)

任务驱动理论 篇1

媒体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 理论不是很深奥, 按照教学大纲安排, 实验内容也不是很复杂,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规媒体设备及媒体的应用。如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媒体设备及媒体应用的综合能力, 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进行研究的课题。鉴于此目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法, 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尝试,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 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 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一个目标——完成一至几项任务。学生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 通过对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 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符合本门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学生可以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逐步精益求精地学习各种教学媒体的理论与操作技能。比如, 在学习了理论基础以及掌握各种媒体的基本操作方法后, 学生可通过将某种媒体运用于某个教学任务中, 巩固理论知识, 熟悉媒体的教学特性, 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好实验任务

任务驱动的关健是作好任务设计, 主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学过的知识隐含在任务中, 让学生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巩固专业知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 经过思考, 自己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体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我们将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实验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对常规教学媒体的了解熟悉阶段, 18学时左右, 主要是对常规教学媒体设备, 如幻灯机、投影机、照相机、实物投影仪、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对各种媒体, 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属性的基本了解;第二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 时间一周, 每个小组5~8人, 针对一种媒体设备作一个演示教学片 (包含多种媒体的应用) , 对它的历史、种类、功能、适用范围、技术参数及教学特性作详细的讲解;第三个阶段是评价与反馈, 8学时, 以小组为单位演示教学片, 交流收获和问题, 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并提出改进意见。

●实验任务的实施

任务实施是任务设计的落实阶段。在任务的实施阶段, 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分析任务,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成员齐心协力, 查找各种资料, 探讨各种方案的特点和优点, 选择最佳方案, 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具体的任务。对于学生觉得有困难的环节, 教师要及时引导、提示、讲解,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以“调音台的使用”任务为例, 首先设计任务:使一个非专业人员通过观看演示片, 了解调音台的原理、功能和操作。设计要求: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说明它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其次, 任务应包括本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应用, 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以致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次任务中, 介绍了调音台的种类、原理、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网络收集各种类型调音台的图片, 了解他们的技术参数, 由于网上没有调音台的视频教学资料, 他们利用摄像机拍摄了调音台的操作过程, 从每一个接线头开始介绍, 并配上文字和讲解。这一任务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手的积极性, 在制作的过程中, 他们不仅对调音台熟练掌握, 对摄像机及录音设备的操作同样熟练掌握, 并且也掌握了调音台的教学运用方法。

●实验任务评价反馈

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目标, 根据评价结果, 教师可以知道目前的教学情况离目标有多远, 是否需要修正目标或改变教学策略, 是否需要改换教材或教法等。同时, 教育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 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 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 特别是学习的反馈信息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缺点, 有哪些错误需要更正以及有哪些技能已达到熟练程度等, 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可, 帮助学生做出最佳的方案和成果来。因此, 实验任务的评价反馈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将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解释, 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探讨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通过相互探讨,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

●总结

在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实验课程教学中,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 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 不拘泥于形式, 在规定的时内利用多种媒体对某一媒体设备进行详细的介绍, 格式不限, 从设计到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加。因为时间有限, 所以学生天天加班加点地查阅资料、修改方案、准备素材、制作作品, 仍然乐此不疲。

2.扩大了学生视野, 增加了新知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了许多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和新产品, 对自己所要介绍的媒体设备从历史到现时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并从中了解专业学科发展的一些新动态。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掌握了各种媒体的属性、适用范围及对媒体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在教学中的正确使用。采用小组形式, 而且每一任务都有两个小组分别完成, 小组之间有竞争, 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齐心协力, 作好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提高了学生合作协作能力。从方案的制订到实施, 促使学生自觉、主动上网或去文献室查阅文献,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和撰写计划方案的能力。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应用多种媒体和多种设备,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对本课程的实验, 85%的学生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认为对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有帮助, 也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自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加强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 有部分学生认为此教学方式纵容了极少数懒散的学生“搭顺风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给极少数平时懒散的学生更多关注或指定部分任务, 充分挖掘所有学生的潜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他们的信心。

摘要:在“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光蓉, 周红.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

[2]苏兴洲.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0) .

任务驱动理论 篇2

公开断绝,不仅仅是断绝了一层师生情谊,在网络时代,将此信息公之于众无异于给郝同学的未来之路横放一块“禁止通行”的罚牌。诚然,从孙教师先前劝诫年轻人“祸从口出”的道理可以见得他初衷本善,然而后来,他深知自己地位高一筹仍以激进方式育人,实际上就是封杀了郝同学今后转学保研、求职谋生之路。这波洪涛巨浪,猛一拍击,实在是叫即将步入社会的郝吃不消。

从校规层面来看,甚至连“断绝”都是不被允许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哺育莘莘学子方是其道。利用权威公开断绝,不可取。

上升到育人层面,即使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应当采取涓涓细流的方式来沐浴学生,而非浇他一头洪浪,沉覆于海底。在美国一起校园冷暴力事件中,化名为凯恩的前橄榄球队队长将低年级新生剃光头发,令其难堪。校长并没有勒令凯恩退学,也更没有利用Facebook公开断绝与该生的情谊,而是摇身一变“光头校长”。如此一招,不仅安慰了光头新生,更在无形中敲打了凯恩重重一棒。好端端的校长因为自己一时玩乐而少了头发,可想而知,凯恩红了脸知了错。一涓细流,滑过心田,这种教育方式保护了孩子的心灵,又起到了真正的育人作用。

并非国外才由此案例,为国人熟知的孔夫子也是“细流”教育的先锋者。孔子弟子三千,也非个个如颜回乖巧聪颖,善讨老人家欢喜。子路初来乍到便“头戴公鸡毛,身带公猪的牙齿,大大咧咧”,甚至曾“公开侮辱过孔子”。那么孔子呢?他怎么做?“陈设礼乐,慢慢引导。”他悉心教导,并用自己宽宏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子路。由此观之,孔子桃李满天下,也实在是不足为奇。

反观孙教授的育人做法。他有理在先,自己可是警告过一次,二次再犯,无需容忍,应当灭这个年轻人的狂妄嚣张之气焰,弄得人家即使真的知错改正、不再犯三,也没了退路,怜哀伤矣。设想:孙教授若能想到“事不再三”,再给一次机会给郝,与之促膝长谈,聆听他为何不能认同史学家的观点的话――或许这样,他们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吧。

任务驱动理论 篇3

【摘要】任务驱动理论下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科学合理的任务,达到学习、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较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何进行任务驱动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任务链的设计是否科学、明确、实效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人教版楞次定律为例谈谈如何进行任务驱动理论下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61-02

任务驱动理论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关键是任务的设计,高中物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和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设计一个科、合理、有效的任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遵循一定原则进行精心构思。只有设计出高质量的任务,才能实现真正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3-2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为例,设计九个不同层次任务,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例谈任务驱动理论下的高中物理如何进行任务教学设计,与同仁交流。

任务一、实验激趣,分析原因,引出研究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观看,激发学生的思考,从直接兴趣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任务二、梳理物理学史,穿越时空深入角色

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安培解决了电流周围磁场的方向问题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那么感应电流具有怎样的方向呢?

设计意图:由“电生磁”向“磁生电”,体会物理发展的艰辛与趣味。从人文情感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物理,感受物理学的美。

任务三、学生小组探究感应电流方向,完成任务表格

【学生活动】自我思考,同伴互助,认真做好实验,仔细完成表格。

任务四、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探究表格,然后小组讨论后,上台展示。

任务五、实验现象自我任务驱动式分析,尝试总结感应电流具有怎样的方向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协作,认真完成思维导引表格,逐步总结相关各量间的关系,尝试性总结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规律。

1.分析“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

【逻辑思辨】

设计意图:感应电流的方向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是不清楚的,在这里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现真理”,更不能迫不及待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场磁通量的变化这个核心因素上,让学生经历问题,从繁杂的实验现象中抽丝剥茧,运用逻辑分感应电流与各因素间的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方式”的关系

【逻辑思辨】

3.分析“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

【逻辑思辨】

4.分析“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方式”的关系

【逻辑思辨】

5.分析“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及磁通量变化方式”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从逻辑分析层面不同角度对可能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各因素逐个研究并加以排除,最终发现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真正因素,体会到物理规律发现的艰辛,促进学生知识和心智的成长。

任务六、分析结论的内在关系,系统化总结内在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教师一起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做实验的过程是思维分析的过程,更是逻辑辨析过程,分析影响感应电流方向因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战胜感性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做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个思维分析的过程,更是一个个逻辑辨析过程,分析影响感应电流方向因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战胜感性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思维方式,提升思辨能力。

任务七、说说你对楞次定律中“阻碍”的感悟与理解

设计意图:因为楞次定律的高度概括性,学生很难直接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所以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子结论间的内部规律,逐项研究感应电流与相关可能因素的关系,尝试总结自己的“楞次定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赏析楞次定律的内容,再与自己的“楞次定律”加以对比,感受楞次定律文字语言的简洁美。

任务八、你真的理解楞次定律了吗?

【学生活动】自主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练习使用楞次定律

任务九、自我总结应用楞次定律的步骤

任务驱动理论 篇4

一、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一般原理的更新和方法的再进步,具有显著目的性、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特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把培养学习者有目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把综合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循序渐进地在完成既定任务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积极地探索、思考和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主动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教学任务。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出发,认真、反复研究教材,完整掌握教学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努力使设计出的教学任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PowerPoint教学中,针对幻灯片设计这一内容,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1)了解、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常规技巧。(2)选择PowerPoint提供的“设计模板”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幻灯片版式建立新幻灯片,更改幻灯片背景颜色。(3)根据设计需要插入相应图片和配音。(4)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更改字体颜色和大小。(5)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及放映方式。(6)对一组幻灯片目录添加超级链接。这样设计教学任务能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后的任务又将难度分散开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给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得以在由浅入深的任务推进中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创造性思维。

2. 艺术性地调控课堂教学中任务布设的时机、节奏和形式。

首先,要创设任务布设的时机,突出任务主题,明确任务目标,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活跃和高效。如在学习了Photoshop基本知识后,即刻布置照片的处理、修饰和编辑任务,让学生领略该软件的神奇功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其次,要调控任务推出的节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知识和能力积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布设任务。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时,先布设文档一般编辑的任务,待此任务得到较好完成后再给出图形处理、表格处理等任务,降低学生的认知加工梯度。第三,任务推出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知识巩固型的,也可以是能力创新型的;可以是问答式的,也可以是上机操作式的。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

3. 在任务的完成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现代职教理论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任务完成中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任务的完成归化于群体的参与和创造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合作、彼此交流的机会。例如在网页制作,用flash制作主题文字“我们的中国梦”的任务中,要求上述六个字依次出现,每个字要水平从反向转到正向。对于这个任务,我们在指导学生按常规方法每个字都做一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更高版本、功能更强大的软件,用第一个元件生成后面五个元件的方法完成主题文字的生成。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任务的自主合作完成得到逐步、快速的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分享智慧和拓宽个体思维空间的能力。

4. 建立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

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施任务驱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学会操作、提高技能。学生个体差异不同,评价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要表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突出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有效指导学生形成自信、积极的学习态度。

将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是值得每个中职计算机教师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通过任务设计使教学内容抽象的具体化、复杂的简单化、大任务小块化。让学生以任务作为驱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把书本理论变成鲜活的应用,在一个个任务的不断完成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将来的求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在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指导下,让学生以完成既定任务的方式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明确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探索其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理论,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文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08).

[2]罗贵.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

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5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研究,经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我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样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证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资料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有一种爱或许无需别人理解

小陈:

你好,我叫明华,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必须会改掉。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

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杂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可是气来,坚信自我是以这种父亲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我明白,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一个爱父亲的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工业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向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明白,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齐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到达,父亲老陈之后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上,说服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想说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点赞,那根本不可能——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画,你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很多时候,你只须介意你爱的人的感受,只要说服那个你想说服的人,你爱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理解,就能够了。这是你跟父亲两个人的事,是为了影响和拯救父亲,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不必介意那些杂音。你这样做,只是想让父亲改掉陋习,你成功地让父亲意识到自我的问题,并理解了你的爱,真的十分棒。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任务驱动理论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使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从而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一种新型作文。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

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但更贴近社会生活,更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时效性,是由命题材料决定的,所选材料大多是贴近生活的新事件。针对性,是作文要求决定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实际就是规定了写作对象,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准确性,是对事件做出准确的理解与判断,这其实是立意的问题。说理性,就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任务型作文,说理是它的主要目的和特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思想性,就是你对此事的态度、看法。通过分析事件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表现出你的感情倾向。思想性要求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体现作文的教育功能。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赞扬式,即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总体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可以包含以下环节:引材料—亮观点—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提建议。下面笔者就以《传家宝》作文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引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某个事件或某个做法表明自己的看法,因此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引用或概述,否则行文就无法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对材料的引用、概述要简洁有力,不可啰唆。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开头: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作者没有照抄材料,而是紧扣材料,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显得简洁鲜明有力。

二、亮观点

材料引完后,接下来就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看法。特别强调的是态度看法要明确,毫不含糊,这是作文的最基本点。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作者在引材料后,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作者在此并没有一概否认青花罐与勋章,而是在对比中肯定祖训更有价值,显得鲜明而得体。

三、釋意义

针对材料中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是行文的中心部分,应从多个角度,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置于脑后。另一方面,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刻苦修学。因此,将祖训当作传家宝,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给自身思想以指引,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怎能不更具价值?在此,作者从文化根基、多元文化下的信仰迷茫、现代人少了静心读书的心思等三个角度论证了现代社会将祖训作为传家宝的现实意义,让观点看法入情入理。

四、析原因

任何事件、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写得深刻,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联系社会现实,把这一事件或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挖掘出来,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以,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这样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这里,作者联系现实,挖掘出很少有人把祖训作为传家宝的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盲求利益,信仰迷失,从而论证了祖训作为传家宝的巨大现象意义。

五、提建议

在前文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的基础上,如果能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那么论证就会更充分,更深入,更有现实意义。

总之,任务驱动型作文,在体式上要写成议论文,在内容上要按要求驱动,在思维上要抓住事件的焦点。其写作就任务而言主要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思辨性。只要我们把握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质,在平时多加训练,也是可以写好的。

任务驱动理论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探究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一、小组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可以克服个人任务压力大、任务进度难掌控、课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还有利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评价。

二、基于小组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理论课程的思考

基于小组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理论课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任务引发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中晦涩枯燥的问题。

三、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第六节“壮族、土家族、苗族、黎族”为例设计教学

(一)课堂内容

壮、土家、苗、黎族在中国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语言、宗教、文化、住房、服饰、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熟悉壮、土家、苗、黎族在中国的分布、语言、宗教、文化、住房、服饰、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掌握壮、土家、苗、黎族的相关知识,能够熟练讲解这部分少数民族的情况,并能够在旅游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接待服务;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职业服务理念;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三)重、难点

重点:壮、土家、苗、黎族在中国的分布、语言、宗教、文化、住房、服饰、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知识。

难点:(1)壮、土家、苗、黎族的住房、服饰;(2)把知识灵活应用于导游场景,在旅游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接待服务。

(四)教学环节

1. 分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分为4组,每组民主选出一名小组长。

2. 创设情境,设置任务

(1)设置任务卡,创设导游情境。

(2)4名小组长抽签选取导游内容,领取并填写任务卡。

(3)下发任务计划书和小组(组间)评价表(1份/组),知识表格、组员(组内)评价表、学生(课堂)评价表(1份/人)。

3. 分析任务,明晰任务

(1)教师明确时间为一周,逐日完成知识表格、任务计划书、导游词、PPT、民族文艺节目。

(2)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提问解惑,领悟任务。

4. 完成知识表格及计划书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知识表格。

(2)教师查阅知识表格,了解学生对任务内容的掌握程度。

(3)学生根据任务卡及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任务计划书。

(4)教师查阅任务计划书,了解任务的基本情况,对计划书提出建议。

5. 小组创作导游词

(1)学生结合任务创作导游词。

(2)教师查阅导游词,在导游词的结构、知识准确性及趣味性、语言文字丰富性等方面提出修改。

6. 制作PPT

(1)小组根据导游词制作PPT。

(2)教师查阅PPT,指导学生通过PPT来配合导游词更直观地表达言表不能达意的内容。

7. 任务成果呈现:模拟导游现场

(1)布置教室,留教室中间空地做模拟现场。

(2)教师主持,控制课堂流程、时间及纪律。

(3)小组抽签,轮流到教室中央完成导游讲解、PPT展示、民族文艺表演。

(4)每组表演完后,教师归纳总结。

(5)学生认真听讲,查漏补缺知识点。

(6)指导学生不记名完成组员(组内)评价表、小组(组间)评价表。

8. 任务总结

(1)组内成员分享组员(组内)评价表,小组之间分享小组(组间)评价表。

(2)组内点评、组间点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3)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课堂评价表。

(4)收集全部评价表作为评定学生成绩,也作为进行教学反思的依据。

9.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辅以他人评价(课堂评价表),有效追踪教和学的全过程。

(1)形成性评价。以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准,组员(组内)评价表主要评价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完成情况和协作能力,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三个维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及时收集成果,记录个人成绩、合计小组分数。

(2)总结性评价。以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为准,体现整个团队的学习以及学生个人的表现。

四、优点与改进方向

(一)优点

1.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协作的能力

2. 定期提交子任务成果的方式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纵度和进度

3.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全面、客观评价教学

(二)改进方向

教学内容被小组平行分割,导致部分学生只专注于自身任务,不利于全面掌握课堂内容。

参考文献

[1]朱海霞.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J].跨世纪(学术版),2008(4).

[2]柳青峰,陈安平,魏鑫.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3]尤颖.用真实的任务驱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园:教育科研,2012(21).

任务驱动理论 篇8

“PDDCE循环”是在戴明环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

戴明环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W.E.Deming) 在“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休哈特(W.A Shewhart)提出的PDS(Plan-Do-See)基础上演化而来,改进成为PDCA循环,所以称为“戴明环”。

PDCA循环即“戴明环”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工作开展之前,要有详细计划与方案,对计划予以执行与实施后,再对执行的结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处理,由此往复循环,环环上升。通过戴明环的运转,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它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主要由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及A(Action)行动(或处置)四个阶段构成。计划是确定目标及制定活动方案;执行是实施,实现与完成计划中的内容;检查主要是检查计划的执行与完成情况,找出不足与偏差;处理主要是总结工作经验与教训,制定改正办法与措施。对于没有解决的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则提交下一个PDCA循环去执行,这样往复循环、环环相扣,顺序推进、环环上升,从而使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据此,本文提出了“PDDCE循环”,并在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加以运用,以此达到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PDDCE循环”就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为有效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与提高,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任务策划(Plan)— 任务分解(Decompose)—任务实施(Do)—任务检查(Check)—任务评价(Evaluate)”的循环往复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如图1)。

任务策划是指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之前,对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职业能力与任务目标;任务分解则是将一个完整或系统的 “ 大任务 ” 分解成具体的阶段性任务或 “ 小任务”;任务实施主要是针对分解后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具体执行与运作;任务检查主要是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找出失误或偏差;任务评价是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并制定改进措施,对发现的问题在下一次“PDDCE循环”中进行纠正,从而不断提升某种职业能力或任务完成的能力。

“PDDCE循环”对每一位教师、对每一门课程、对每一个任务,都可以实行“策划、分解、实施、检查及评价”的循环往复,每循环一次,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任务完成能力就提高一步 (如图2)。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与互动协作完成其工作任务,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掌握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学生分组、 接受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指导、解决问题、 任务检查、教师总结及交流评价等多个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其变革与创新的最根本特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性人才,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规范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融 “ 教 、 学 、 做 ” 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根本保障 。 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以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将教学中的 “ 章节 ” 变成一个个任务予以完成,并强化了协作精神与团队的合作意识 。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成为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以突出职业能力为特色的高职教学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

三、“PDDCE循环”在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运用

(一) “ PDDCE循环 ”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运用流程

“PDDCE循环”基于戴明环原理,融入了戴明环“计划、实施及检查”环节,加进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分解及评价”要求,形成了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步骤相对应的工作循环,并对其进行了简化,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提炼为:任务策划、任务分解、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及任务评价五个环节。“PDDCE循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将直线型的教学模式修改成循环型的教学模式,环环相扣,渐次提升(如图3)。

(二)“PDDCE循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运用案例

下面以“房地产销售技巧与能力(展厅)”为例,来展示与分析“PDDCE循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运用。

“房地产销售技巧与能力”是房地产营销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也是本课程的核心能力。在展厅中,房地产销售开发成包括以下七个步骤的任务(如图4),每一个步骤分别代表销售人员所要掌握的能力,而且要求也不相同。下面以“房地产销售技巧与能力(展厅)”第一步“欢迎”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1.任务策划(P)。将“欢迎”作为职业任务,并作为房地产展厅销售的重要礼仪之一,定名为“房产展厅欢迎营销技能”,设计 “房产展厅欢迎职业任务指导书”。

2.任务分解(D)。包括任务分析及任务分解,就是将“欢迎” 这一个大任务再分解成具体的小任务,根据岗位要求,“欢迎”这一职业任务须分解成以下3个“小任务”:(1)进厅前欢迎;(2)引导;(3)接待。

3.任务实施(D)。将以上3个小的职业任务对照职业任务指导书按流程顺次完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关注学生完成的任务流程、任务标准及任务细节;其次是着装、姿态及语言。

4.任务检查(C)。针对“欢迎”这一职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流程检查、标准检查及细节检查。

5.任务评价(E)。设计任务评价表,从“欢迎”职业任务的完成率、角色度及态度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不足及偏差,形成改进与提高措施,进入下一次下一个循环进行纠正。

以上过程见“PDDCE循环”任务驱动教学流程分析表(表1)。

(三)实施要点及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当正确解析职业岗位。PDDCE循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运用,是以高职学生所接受的任务为主线,而任务又是根据职业岗位来确定。因此,教师是否能正确解析职业岗位,是“任务策划”的前提与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与能力,有较强的相应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才能完成任务分析与分解。

2.根据任务制定相应的详细职业指导书。职业指导书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关键性教学文件,主要有任务名称、任务目的、任务准备、操作流程、操作标准及注意事项等,编制职业指导书,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关键。

3.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角色转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在“任务”的诱导下去实现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导演”能力,让学生“入戏”。只有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行了角色转换,才能进入相应的职业状态,更好地完成任务。

4.要制造任务现场感或在真实的职业现场完成任务。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来保障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实施应该选择在真实的职业现场,以增强任务现场感与真实感。

5.必须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表。PDDCE循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结合,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直线型的教学模式修改成循环型的教学模式,因为任务完成的评价结果,将进入到下一次的下一个PDDCE循环去修正完成。所以,结合职业指导书制定的合理有效的评价表,就成为这一环节的重要因素。

任务驱动理论 篇9

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 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但更贴近社会生活, 更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 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 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时效性, 是由命题材料决定的, 所选材料大多是贴近生活的新事件。针对性, 是作文要求决定的, “对于以上事情, 你怎么看?”, 实际就是规定了写作对象, 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准确性, 是对事件做出准确的理解与判断, 这其实是立意的问题。说理性, 就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任务型作文, 说理是它的主要目的和特征,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 从具体的事件, 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 探索其性质和意义, 澄清事实, 说明真相。思想性, 就是你对此事的态度、看法。通过分析事件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 表现出你的感情倾向。思想性要求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 体现作文的教育功能。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赞扬式, 即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 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 即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 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 即提出自己对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总体而言,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可以包含以下环节:引材料—亮观点—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提建议。下面笔者就以《传家宝》作文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 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 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 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 她家把“忠厚传家久, 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一、引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某个事件或某个做法表明自己的看法, 因此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引用或概述, 否则行文就无法展开。值得注意的是, 对材料的引用、概述要简洁有力, 不可啰唆。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开头:青花罐流传至今, 经岁月积淀, 时光打磨, 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 象征爷爷的功绩, 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作者没有照抄材料, 而是紧扣材料, 进行了精准的概括, 显得简洁鲜明有力。

二、亮观点

材料引完后, 接下来就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看法。特别强调的是态度看法要明确, 毫不含糊, 这是作文的最基本点。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作者在引材料后, 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 固然有其价值, 但“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祖训, 凝聚先祖智慧, 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 凭诗书修身, 岂不更具价值?作者在此并没有一概否认青花罐与勋章, 而是在对比中肯定祖训更有价值, 显得鲜明而得体。

三、释意义

针对材料中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是行文的中心部分, 应从多个角度, 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一方面, 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 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置于脑后。另一方面, 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 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 刻苦修学。因此, 将祖训当作传家宝, 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 给自身思想以指引, 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 怎能不更具价值?在此, 作者从文化根基、多元文化下的信仰迷茫、现代人少了静心读书的心思等三个角度论证了现代社会将祖训作为传家宝的现实意义, 让观点看法入情入理。

四、析原因

任何事件、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写得深刻,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联系社会现实, 把这一事件或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挖掘出来, 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如《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 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 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 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 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 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以, 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 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 这样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这里, 作者联系现实, 挖掘出很少有人把祖训作为传家宝的原因, 是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盲求利益, 信仰迷失, 从而论证了祖训作为传家宝的巨大现象意义。

五、提建议

在前文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的基础上, 如果能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那么论证就会更充分, 更深入, 更有现实意义。

总之, 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体式上要写成议论文, 在内容上要按要求驱动, 在思维上要抓住事件的焦点。其写作就任务而言主要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现思辨性。只要我们把握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质, 在平时多加训练, 也是可以写好的。

摘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 可以从引材料—亮观点—释意义—析原因—联现实—提建议的模式入手来写。

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之我见 篇10

一、任务设置要有鲜活性

五年前, 笔者的一个任务创设:基于2008年我国作为东道主举办奥运会的背景, 让学生当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在奥运会中向各国运动员及观众展示我国往年的奥运成绩及一系列相关资料。这一内容在当初还是非常不错的, 时至今年如果再用, 就显得过时而没有吸引力了。于是, 笔者将其替换为今年全运会的情境:8月31号, 和我们开学同步, 大家知道国内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 (全运会) ?是的, 第12届全国运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大会的开幕式倡导节俭, 不请大腕和明星, 也不搞隆重的庆典, 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现在, 奖牌榜又有了新的变化 (出示奖牌EXCEL文件) , 请你计算一下, 现在前11位排名的省份中, 金牌、银牌、铜牌数一共有多少块了?如果把这些省份按奖牌数重新排列, 又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给学生讲EXCEL软件的一些常用操作。时效性带来的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快被激发出来。

二、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感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可接受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任务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梯度, 还可以允许学生按他自己喜欢的习惯来进行任务操作。

教学“文字格式的设置”时, 首先可以教学生改变字号、字体这些在格式工具栏一眼就能看到的操作。学生的操作基本熟练以后, 就可以让他们对字符间距和文字效果进行设置。然后要他们能设计段落中的行距和首行空格。而对于格式刷的运用, 则可以让学生在最后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发现它。总之, 这些任务的完成是通过由低到高的要求逐步来实现的。

三、任务设置要有创新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方法, 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如:在学习照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应用时, 我们设计的任务:对自己事先拍摄的水乡绍兴的照片进行再加工, 可以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但要体现出对古城绍兴的热爱, 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结果学生用计算机创作出了不同的作品, 有的把城市道路拉宽, 足可以让车辆不再拥堵;有的把江河有点深黑的色彩调成绿色, 以显示出对美化环境的愿望;有的还将老房子的墙壁加上一朵朵吉祥的花儿, 尽管想法幼稚, 却也表达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总之, 任务驱动下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任务设置要有协作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任务驱动教学在设计时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个人操作有难度的任务, 而这些任务通过有效的合作却能顺利达成。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复习WORD的操作时, 没有一项项地让学生去练习不同的操作, 而是布置出一张小报的任务, 通过四人小组的协作和展示, 来考察各组的水平。结果学生非常聪明, 谁在哪方面有特长就让谁去完成。各小组成员有的负责文字输入, 有的负责图片下载, 而有的则负责版面规划。协作中, 小组成员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充分照顾了每个人的操作进度, 做到及时帮助和沟通。

五、任务设置要有试误性

完成任务“只能成功, 不许失败”是人们向来的思维模式。可事实上, “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我们可以充分设置一些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 或者有多种失败结果的任务, 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从中提升学生任务解决的抗挫能力。

在“轨迹机器人”这堂课上, 笔者就先让学生进行一项实验:对光电传感器进行测试, 发现其变化过程及规律。课堂上, 学生分组进行测试, 并记录光电传感器上不同颜色对应的数值, 在自主动手和探究的过程中找出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读数, 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光电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和原理。虽然, 实验时学生在记录读数、发现读数与颜色的对应关系时需要一定的过程, 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甚至从头再来, 但就是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中, 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加认真地钻研, 并学会相互合作、总结教训, 最终获得完整的结论时学生们都颇有成就感。

六、任务设置要有开放性

由于学习的具体进程以及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不确定的, 学生带着未知、好奇的心理去探究、去学习, 会更有学习动力与热情。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也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与互相合作的协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作文选”一课时, 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作为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共享资源的方法。因为整个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FTP、电子档案袋等基本的方法进行资源共享, 更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 提出采用网盘、邮箱等方式来进行共享。在开放式的任务设置下, 学生的探究潜能得以发掘, 在课堂上也更为活跃与主动, 整个探究过程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更能实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总之, 开放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 能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时更为轻松, 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信息技术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体现出更多的课程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冰冰, 许小博, 邹朴丽.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2.

任务驱动教学 篇11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设计的核心作用是“任务”,任务设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教学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专注程度,进而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因此,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兴趣特点,进行任务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探究并能专注于高效、持久的任务探究,就成为能否成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前提,并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实用性的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设计的策略首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让学生能接受理解教师提出的任务,能接受教师为其完成任务安排的学习资料、学习过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任务应该能驱动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

深圳市小学信息教材四年级上册《文件共享大家看》一课,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1.建立文件夹,并命名。

2.将该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并尝试设置共享权限。

3.学会查找局域网中的共享文件。

4.拷贝教师机上的“共享资料”文件夹中的文件到自己电脑。

5.拓展:共享教师的打印机。

这种教学设计虽然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实用性,如共享文件、共享打印机等日常应用,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它没有体现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参与课堂,驱动学生主动接受教师引导的特点,它给出的只是操作训练的题目。这种为操作而操作的训练很难最大程度地驱动学生参与,即使学生接受了这种操作训练,也没有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机械式的,零散的,没有内化成其自身的知识建构。

二、结合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第一步是使学生“动”起来,并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然后要考虑如何使用学生能持久地“动”下去。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应该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因为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创设情境有很多种方式,一般包括显性情境和隐性情境。显性情境又分为与学科学习和现实生活相关两大类;隐性情境指激学生潜意识中的一些情感因素。

结合《文件共享大家看》的任务设计,我们可以将其修改如下:

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猜谜语游戏,先将谜语分成谜面、谜底部分放至在几台学生电脑中,然后将剩下的放在教师机中,激发学生从单纯获取谜底到如何共享资源的兴趣过渡,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提出如下任务:

1.尝试将教师机上的谜语复制到自己电脑,理解共享的概念。

2.建立文件夹,将自己知道的谜语做与文档,与小组同学、全班同学共享。

3.查看并猜其他同学的谜语,在谜语后输答案,学会设置权限。

4.每小组将谜语汇总,利用教师机上的打印机打印出来。

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先获取资源,了解共享的概念,再分享,学会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设置权限的方法,渗透网络教育,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最后,汇总保留大家的智慧结晶,自然而然地想到打印,从而顺利拓展到硬件共享的知识。

三、分层化的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了良好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教学任务,并不代表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学识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等等情况。为了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果,有时需要老师设计一种分层化的教学任务,任务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层层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获得进步。

在深圳市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编辑乐园》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掌握机器人画图形的方法,在前一课时中,学生学会了画四边形,基于以上情况,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分层任务:

1.复习画四边形程序。

2.画十边形。

3.学会调用循环模块简化程序。

4.拓展:用循环嵌套画较复杂图形。

在此教学设计中,从复习前课时简单图形的画法,到画稍复杂的图形,根据几个实例总结出机器人画图形的一般规律。在积累了几个机器人画图程序实例后,要求学生观察重复的画图步骤,进而提出能否简化该程序?学生自然而然过渡到循环模块的学习。又从一个循环模块递进到多个循环模块画复杂图形的方法。任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留给学生适度的想象延伸空间,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初探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问题 篇12

对于任务驱动法来说,任务是整个教学方法的核心和基础,它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的具体事务。在信息技术中,任务是教师预先设立,只有通过正确操作计算机才能完成的一个实际目标。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置几乎就决定着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那么任务设置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 任务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1 设置任务的时效[2]

设置任务的目的是利用任务的探究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应该在知识点学习之前布置任务。很多老师在知识学习后布置一些任务,并认为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实,这些任务只是巩固知识的作业,无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设置任务应在保证任务质量的前提下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

在任务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全面考虑,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巧妙地溶合到任务中去。这里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2.1 任务应该尽可能多涵盖知识点,但绝不能牵强

任务驱动法应该把知识全面包括在任务中,应该把知识点作为任务设置的主体,否则就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遗漏,但绝不能在任务中牵强纳入不合时宜的知识点,以免影响任务质量,不能达到预定效果。如果一个任务无法包括所有的知识点,完全可以设置另外的任务;如果个别知识点无法用任务涵盖,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或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补充。

1.2.2 任务中的知识点应该具有层次性

知识点有重点、难点,这在任务设置的过程中应该以层次的形式进行突出。任务的整个过程应该是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推进过程,这让学生一层层、一级级地去掌握知识。对于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应该放在任务的关键点上,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对这一知识点形成深的印象。

1.3 设置任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1.3.1 任务在整体上应该难易适度

任务过于简单,学生会自以为是地觉得没有挑战性,失去了探索的劲头;任务过难,学生会望而却步,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选择整体上难易适度的任务,要以“让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愿意做”为基本的原则。

1.3.2 任务在局部上应该分等级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执行任务的能力有差距,同样的任务在不同的同学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任务在整体上要难易适中,但在局部上不能千篇一律。笔者常把一个任务可分割成“基础版”和“升级版”两块,“基础版”任务必须人人都完成,“升级版”任务可以选择性完成,二者可以分数高低进行区分。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分数促进同学们的向任务难处探究的欲望,也不至于让基础较差的同学无事可做。

1.4 任务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趣味的任务才能激活学生的动力,大大提高“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任务设置时一定要设法将兴趣融合到任务中去。当然,教师应在之前通过实际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不能凭着自己的直觉凭空想象。毕竟,不同的学生可能兴趣差别很大。

当然,兴趣不能脱离任务的主题和重点,决不能为了兴趣而偏离了原本的教学方向。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灵活思考,既把握原则,又引领兴趣。例如:在电子邮件发送的任务教学中,电子邮件的发送是任务的重点,不能摒弃,但在具体发送什么内容上,教师就可以灵活思考,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1.5 设置任务必须具有拓展性

任务驱动法应该“以点到面”。同学们通过完成课堂任务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以后可以完成类型相似的任务,甚至可以完成类型不太一致的任务,这就是任务的拓展性。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典型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具有代表性和通用性,可以以此辐射到很多其他的任务。拓展的面越广,“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就越成功。

1.6 在任务设置中应预先安排好评价和总结

任务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肯定有差距,教师应该对此进行客观的评价,不忘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们看到不足的同时又看到希望。

评价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该任务进行总结,总结要细致全面,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学生做任务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从任务中获得知识和进步。总结正是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任务中涵盖的知识,完善不足,提高任务执行能力。

正因为任务的评价和总结如此重要,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到,一个任务只有具有较好的可评价性和可总结性,才能作为一个教学性任务,否则最多只能当做一个巩固知识的作业。而同时,评价和总结应在任务的设置时就做好安排,是作为一个任务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等到任务完成后才来构思如何评价和总结任务是不合适的。

1.7 努力设置激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任务

任务驱动法不仅单纯培养学生执行任务的能力,更能给学生带来任务之外的很多东西。一个成功的任务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过级”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摸索,这种思考和摸索能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任务驱动法应当鼓励学生们创新。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就应当刻意去留有创新的余地,要准备一些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以“不走寻常路”的形式完成任务,对于敢于创新的同学要予以表扬,不要怕他们走弯路、犯错误。

2 结论

总之,任务驱动法有诸多优点,但只有合理地去设置任务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教师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应该精心选择、仔细掂量、灵活规划,让任务真正深入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各项能力。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法很实用,它是一种以任务带动教学的教学方法,如何设置任务就决定了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能否成功。文章从任务设置应注意的问题上探讨了怎样去设置合理、实用、高效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置,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素娥.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任务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5977-5978.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下一篇:计算机自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