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经营创新模式

2024-06-14

工程机械经营创新模式(精选12篇)

工程机械经营创新模式 篇1

运用互联网+实现零配件产品的快速精准定位,满足客户的快速响应需求。

工程起重机后市场现状

目前在用的工程起重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电气线路老化,控制系统、力限器系统故障频发。二是液压元件漏油、减速机轴承损坏、吊载作业无力、抖动现象频发。三是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客户不按要求更换油品,造成液压油污染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寿命。四是设备存放不合理,零部件经常出现遗失。五是配件采购价格高,且有时买不到,供货周期长,又无法找到有效替代产品及应急处理方案。六是长期作业后结构件部分容易由于碰撞与疲劳等因素出现损坏,无法找到相关依据判断是否仍满足技术要求。

工程机械后市场需求特征

服务市场不规范,没有相应标准,服务流程不专业,服务标准不健全,综合服务人才缺乏,现场服务不及时,服务人员减少,配件供应周期长,收费标准不完善,这是中国特色的工程机械后市场。

后市场个性化服务需求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技术培训需求。由于产品性能提升、施工难度加大、安全作业要求提高等因素,促使技术培训需求进一步释放。第二是现场服务的需求。设备提前进入老龄化、维护保养不当造成的设备故障频发,推动对现场服务的需求增大。第三是租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施工周期不断缩短要求对设备的维修及配件必须快速响应。第四是随吊装专业化的不断推进,吊装构件复杂程度增加,促使专业吊具、吊装软件需求快速放大。第五是企业过快的扩张速度与行业急速下滑之间的矛盾,使得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需求增加。第六是应收帐款增加、还款压力增大,促使新的资金流转模式与财务处理方法需求的增大。我们要关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找到一些与客户共赢的机会。

维尔力德的技术服务模式

维尔力德持续推进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由专业企业来承担工程机械的保养、检测、配件供应及维修改造等技术服务。我们可以提供多产品、多类别、多品牌的综合服务,延伸技术服务领域,拓展技术的应用范围,分摊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压力。通过主动体验服务建立设备数据档案,掌握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态,变被动为主动,降低售后服务成本,预防设备故障,消除作业安全隐患。同时延伸工程机械配套产业链条,解决客户紧急需求。运用互联网+实现零配件产品的快速精准定位,满足客户的快速响应需求。我们的“无人自选超市”,查询方便,适合不同人群,定位准确,能消除错发漏发,交易便捷,可快速网络交易。

工程机械后市场展望

要促进工程机械后市场健康发展,我们需做以下几项工作:建立信息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将优质技术资源引入后端,对共性故障难题组织技术攻关;建立后市场服务标准,比如产品出厂检测标准、产品应用检测标准、产品报废标准等等;规范施工企业的作业标准,比如电控系统的防护等级、液压系统的密封要求、结构件焊接的工艺保障;加强关键配套件通用性研究,引入一些企业走向后端;推动特种设备的再检测标准和完善,持续布局工程机械再制造。

工程机械经营创新模式 篇2

1.门店的含义。门店通常被认为规模小、商品质量较为精致、独立经营的小型企业经营场所,是目前深受大众所喜爱的具有投资较少、适合年轻人创业的新型发展业态。2.门店空间结构布局。通常将门店的空间分为:吧台服务空间、文化赏玩空间、信息交流空间、简餐空间和表演空间五个部分。吧台服务空间主要是吧台服务员技能展示和制作产品的场所,所有产品的制作工作几乎都是在吧台空间完成的,又因吧台服务空间是半开放式,因而要求服务人员必须着装整洁,动作规范优雅,操作台要保持干净整洁。文化赏玩空间是一个门店品味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布局空间,是门店主人向消费者展示门店的主题、品味、文化等方面的脸面,同时也体现了门店对消费者客质的要求。信息交流空间是消费者对门店基本要求的载体,消费者通过“获取信息—消化信息—交流信息—分享信息—创造信息”的运行链,构建“交流信息”的能力,进而完成人际间的交往行动。简餐空间是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的基本功能要求。简餐的味道不宜过重,以免影响他人进餐的氛围。餐品要荤素搭配,颜色适宜,或充满趣味或极具美感,引起消费者的食欲。表演空间是门店为消费者提供的附加服务,表演的形式多以歌曲、吉他、古筝、小提琴等轻柔、占地空间小的表演形式为主,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安抚。

二、仿真门店初期经营构想及发展

初期创建门店的构想。

1.1举办主题party。定期举办不同的主题聚会,依据大学生活泼、勇敢、喜欢结交新朋友的特点,举办老乡会、品茶会、联谊会、圣诞夜、cosplay、狼人杀等多种聚会主题,吸引大学生对品牌的关注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学习、娱乐、交友的平台。

1.2开展英语会话角。每周一次邀请外教来门店咖啡畅饮,与热爱英语的同学建立交流角,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地和英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远离“哑巴英语”的束缚。

1.3定期更新旅游路线推荐版。结合旅游专业的自身特点,设立旅游路线推荐版,定期更新,把最新、最好、最适合大学生出行旅游的景点整理并推荐。

1.4以茶会友,宣传中国茶文化。聘请旅游专业教师主讲,以茶会友、以“品”怡情,将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融汇贯通,请旅游专业的同学做专业展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指导学生参加茶艺师、咖啡师的考试。

2.仿真门店前期发展概述。

仿真门店实施初期,成员组本着货真价实,经济实惠的原则在饮品的原材料的控制上注重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安全性的问题,例如酸奶的采购品牌为安慕希品牌,水果的采购为欧亚超市等,产品问世就收到了大学生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到了月底结账却惊讶的发现出现了200元左右的亏损情况。仿真门店经营的第二个月,参与门店经营的组员的上课时间、考证时间与门店经营时间发生冲突,使得门店经营时间不固定,导致许多消费者以为门店关闭不再经营,损失顾客大半,月底结账亏损了500元。两次的亏损令学生深感意外同时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组员们马上进行了第一次“股东大会”,调整了作息时间,控制了制作饮品材料的数量和克数量化了出产品的细节,对产品进行了调整。xxxx年9月、10月正是学生活动比较频繁的时期,为了扩大门店在校园中影响力,学生店主通过赞助、免费畅饮、集赞、第二杯免费等活动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可是两个月下来后,每个月仍有200元左右的亏损。经过了前四个月的失败教训之后,学生店主们开始集思广益,通过赞助、茶艺师、咖啡师的培训等活动,使得门店的经营有所起色,后两个月的收支较为平衡。

3.仿真门店经营模式的创新构建。经过几个月的经营经验的积累,学生店主的经营开始有了符合校园大学生市场、降低经营成本的模式构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3.1开启会员制,尽快回收前期门店经营的财务亏损。

3.2采购简易净水系统,替代矿泉水原材料的使用成本。

3.3设置一次性的WiFi密码,减少学生蹭网频次,增加翻台率。

3.4自己制作酸奶降低制作成本。

3.5适时的第二杯促销,增加销售额。3.6未来门店盈利的额外收益一方面作为门店经营学生的实习工资,;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专业系内学生课上实习的经费。

三、仿真门店经营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单一,成本过高。由于仿真门店面对的顾客群均为在校的大学生,在许多的产品材料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一是要注重健康,二是口感、色泽,三是酒精类不符合年轻人的饮品材料不可选择。因而门店的产品的样式和开发新产品的广度上还较为单一。材料选择多为品牌的大型超市,原材料成本较高,虽然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利润效果不佳。

2.营业时间出现断档。店员由于都是同一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上课时间集中统一,使得仿真门店营业时间出现了断档现象。这种情况在实际的门店经营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一方面会造成消费者误解,认为门店不经营处于歇业状态,进而终止消费的欲望进而失去客源;另一方面,因顾客无法掌握好仿真门店的营业时间,由原来的惬意消费变成了等待被选择的消费而丧失消费动力,进而失去客源。

3.门店位置不佳。仿真门店的地址为校园的教学楼内,虽内置装潢与真店类似,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门市,严重的制约了门店的经营发展。限制了消费者的可进入性,因而消费人群仍是一个小范围的小众消费。

4.设备不健全。仿真门店模拟室于2005年建成,一直用于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使用,长达12年之久的设施设备均已老化,不能够很好的完成现行的各种新型饮品制作,有些设备虽能够使用,但是耗材过大,成本过高,给仿真门店的经营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例如在xxxx年的9月-10月期间,门店曾4次进行过咖啡机的设备维修,导致咖啡不能够售卖的情况。

四、仿真门店经营模式发展的对策

开发新产品,特色经营。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透过颜色、口感等方面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和味觉神经。采取店面经营众筹制,技术众筹、财务众筹、管理众筹等多种方式做有特色的仿真门店经营管理。

2.合理修改教学实习计划。通过教学计划的调整,合理调控学生的实习时间;透过学校教务处的配合,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让学生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课下付诸实践的课程闭合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在对仿真门店的经营管理是以一带一、一帮一的方式传承于每一届的学生,每一届经营的收益和创新管理,可以为旅游专业改善易耗损的实训器材和为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3.高校相关政策扶持。目前仿真门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探索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一年为期的创新实训项目。好多的新型经营模式的探索因时间、资金、政策扶持等原因都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加以验证,因而需要高校予以政策上的长期扶持与资助。

4.多种方式获得投资。在校方支持的基础上,仿真门店的经营也可通过项目申请、全国大赛、网络众筹、赞助等方式获得资金的投入,进而减小校方的负担。

参考文献:

论教育出版经营模式的创新 篇3

[关键词]教育出版;经营模式;服务;转型;创新

[作者简介]赵旭辉,王芳,苑丰,石家庄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100005。

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型的过程中,教育出版面临着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创新教育出版的商业模式,把握数字化机遇,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和趋势

就出版产业来说,教育出版在整个出版业中占据重要份额,主要表现为教材是支撑我国出版产业的单一出版物类别。受益于我国教师与学生的庞大数量,以及终身教育和社会学习的不断普及,在教材出版相对垄断的有利条件下,许多教育出版社都拥有稳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来源。但是近年来,随着适龄学生人数减少、教材循环使用、高考中考的改革,教材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教材出版的利润不断下降。就教育环境的变化来说,中国教育步入大众化后,逐步出现了对个性化教育的巨大需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新方式也应运而生。

第一,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很高,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趋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教育需要优秀教材,优秀教材本质上是给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并且这种资源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显然,这种教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一本“课本”,更确切地说,不能仅仅是一本书,它可能是包括电子教材在内的全新“课程包”,甚至是可定制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解决方案。

第二,教与学的数字化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面对现代教与学的新方式,单纯依靠纸质教材是难以实现的,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式管理平台、教学平台、学习平台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就成为必需。“粉笔+黑板”的教育时代也许不会很快就成为历史,但改变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比如,作为国际终身教育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培生教育出版集团近年来开发了多个教学数字化在线产品及平台,成功地将学生信息、评价、授课和成绩整合成一体化的学习环境。如为高校开发的在线远程学习平台eCollege,对学生信息进行及时跟踪管理的系统PowerSchool,配合高校教材开发的“MyLab”在线软件,这两年这些在线产品及平台的使用人数和市场占有率飞速增长。

二、教育出版从“卖书”到“卖服务”的转型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事业单位管理的影响,以教材供应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出版单位重生产轻经营;在企业化改革后,出版业务也仍停留在产品生产加工阶段,重产品轻服务的模式没有得到改变。面对图书同质化,利润不断下降,读者对个性化优质教育产品的需求以及教与学环境的变化,传统教育出版的发展方式将难以维持,向服务业务模式转型将是教育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

基于商业模式的视角,教育出版向服务业务转型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重新定位教育出版的价值主张,通过研判教育发展趋势发现新的成长机会;重新定义出版的边界,从产品制造向服务业务模式转型,构建新的运营机制;重新设计赢利模式,实现从“卖产品”的一次性收益到“卖服务”的长线循环收益的变革。

第一,重新定位教育出版的价值主张。随着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及途径不断丰富,人们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出版单位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主张。基于行业分工政策的规制,教育出版企业一直把自身定义为“出版商”,提供单一的教育图书产品。事实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图书”并不是出版单位提供给客户的“价值”,“图书”只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载体。读者通过对知识或信息的获取,满足自身对教与学的需要,这才是出版单位需要努力去实现的真正的客户价值。因此,内容与产品形式可以分离,任何载体,包括书、刊、报、电子音像或网络产品以及信息获取便捷渠道和服务等,都可以成为出版单位用来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围绕教与学的需求,为读者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不仅是出版的价值所在,而且比单一提供“产品”更为重要。

第二,通过数字化加速向服务业务的转型。过去教育出版单位是产品提供者,现在业界广泛认为,教材发行后还要有配套服务提供支持,包括培训、信息服务等后期服务工作。而更具前瞻性的出版单位已经开始在战略层面向“教育服务商”转型,通过整合内容、技术、市场资源,逐步打造为读者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商业模式层面,转向个性化定制、一站式解决方案等服务模式。

数字化为教育出版向服务转型提供了空间。在新的服务系统中,电子教材并不是一种独立产品,而是作为教育资源服务系统的一个部分。电子教材以及相关教育数字资源的使用需要平台服务系统,主要有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两大块面。其中,教学平台包括教学管理和网上授课,学习平台包括电子教材、辅导授课、作业习题、考试评价等在线系统。比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建立了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电子教材、教辅更新、教学支持、考试和评估等,逐步使出版服务延续到用户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第三,通过新的价值组合和计价模型改变创造收入的方式。基于新技术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理论上每一种产品和服务都可以进行定价,除了纸质出版物销售,在线销售、广告收入、版权收入、增值服务、付费下载、合作分成、销售分成、在线检索、会员费用等都是可能的赢利点。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新著《免费:商业的未来》中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商业模式赢利空间的无限想象,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图书可以免费吗?对于教育出版来说,如果教材免费的话,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赢利设计?从赢利模式的设计来说,采取交叉补贴方法,通过其他服务获取收入,也不失为一种可能,这需要在“内容+增值服务”的价值组合中确定新的赢利结构。

nlc202309031407

三、教育出版向服务转型的路径

根据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价值大小和业务模式的转变程度,教育出版向服务业务转型大体可以选择两种路径: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和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

教育出版致力于以教育资源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将最终过渡到提供服务导向解决方案的成熟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资源服务模式”。向服务转型的成熟标志是提供“以服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即出版单位不再只是图书产品的提供商,而成为服务提供商,图书等产品被整合为整个服务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一些教育出版单位已经从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向“内容资源+独立定价”的增值服务转型,逐步打造成为独立于产品经营,提供个性化、定制式的教育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高等教育出版社明确提出从教材出版到教学资源研发、集成、服务转型的战略规划。在业务模式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教材建设理念,提供以精品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资源集成方案和全程教学服务,致力于成为先进教学资源的服务者。高等教育出版社通过“4A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营实施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商的战略转型,包括个性化课程功能定制、灵活的自测策略支持、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教与学的过程监控、支持智能化答疑以及支持主流国际标准等。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即“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深刻诠释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服务理念,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成为国内实际应用人次最多的网络教学平台。

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人教学习网”于2010年6月开始正式上线运营,该网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用户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拓展个性化和互动式的学习体验,突破时空限制,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的。目前,许多学生和家长通过该平台进行与学校教学同步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教师也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人教学习网” 还采取产品服务领先的战略,通过用户体验调查和在线客服,不断增强用户体验,随书赠送免费的学习卡,培育巨大用户群的消费偏好,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教育出版向服务转型的路径,从最初为纸质教材提供差异不大的配套服务,逐渐过渡到围绕读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收费服务;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发展独立于纸质图书的教育资源服务或者信息/知识服务,实现产业升级。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转型或许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因为商业模式的设计依赖许多条件,价值创新需要有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需要对客户特征和需求有准确把握和快速反应,需要有行业环境的支持条件。目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教与学的方式受到认知和技术条件限制,传统纸质教材还将长期存在。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教育出版还将以产品经营为主,教育出版在探索教育资源服务商业模式的道路上还将面临一个长期的过程。

积极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篇4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必须首先了解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实际上是集体生产模式。农村改革初期, 农业发展开始转为集体和农户双层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农业发展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转为以经营为中心, 建立在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分户承包基础之上, 以多种经营横向规模扩张和龙头带动纵向链条延伸为发展方向的农工商、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特别是2003年以后, 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模式, 展示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发展前景。

实践告诉我们,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 都必须服从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要求。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可供参考:

产业化经营模式。所谓农业产业化, 是指农业发展由资源优势、产品优势, 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的过程, 是通过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龙头企业、广大农户、乡村管理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得到更多加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实惠。这种经营模式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又可以架起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 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抓农业不能再采取以前那种靠行政命令抓农业结构调整的做法, 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有效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合作化经营模式。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有利于密切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调动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 但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是存在小农户与大农业、小规模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小主体与大投入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农户合作经营的模式,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了也比合算的事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就是以原来的农村集体为依托, 用好农地“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政策, 改造成立规范的农业合作社, 实行真正的统分结合, 集体统一经营服务, 农户分别生产管理;另一种是, 脱离与原来农村集体的关系, 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 成立农民专业或综合性合作社, 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促进发展现代农业。

工程机械经营创新模式 篇5

不同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其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组织就会存在较大区别。

一、两权分离管理模式

所有权与管理权明确分开的企业管理模式。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在完善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框架内,主要取决于管理者能否象所有者那样关心企业的发展。这要求企业的经理人员不仅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管理工作视为他们的终生事业,追求在管理阶层中逐级提升。把管理工作视为终生事业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能够保持基本一致,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涉及到经理的切身利益。共同的利益,使得企业的利益摩擦相对较少,也容易协调。再者,由于经理人员的职业化,他们对企业形成一种无形的依赖关系,不管他们服务于哪一家企业,其工作能力和业绩都会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的压力,也会增加经理努力工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经理阶层不把管理工作视为其终生职业,并为今后的升迁而努力,那么其短期经济行为就不可避免,经理人员侵犯所有者利益的事件必将时常发生。为了避免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企业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制度,同时也相应地建立起对经理管理人员的监督控制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控制机制的保证,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良好的运行就没有保证。

西方现代企业,具有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实行规范化管理,顺利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建立体制基础。完善的企业组织,合理的内部分工,理顺了部门相互间的生产协作关系,使企业的管理有体制上的保证,企业管理的好坏靠的是组织而不是靠个别管理人员的个人的能力,突破企业发展过程对个人的依赖,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传统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两权合一

传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使得所有者能够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

所有者同时就是经营管理者,社会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种体制会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大企业为标准,传统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上的缺陷。但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同,它是小规模生产,管理简单,所有者亲自管理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直接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管理者能够产生竞争优势。我认为只要是中小企业,这种管理模式是最佳的,最能发挥企业的生产效率,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采取这种相同的管理模式。

所有者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管理是此类企业的普遍特征,企业的竞争力也出自所有者能够

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如果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缺乏了解,即使给了经营者权力和相应的报酬,经营者仍可能侵害所有者的利益。中小企业的所有者绝对不可以在对企业缺乏有效的控制情况下,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他人。

中小企业两权合一的管理模式,没有完善的企业组织,生产经营不够规范,所有者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由于决策大都没有经过科学而严格的论证,因而,往往出现决策性的错误。

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只要是中小企业,其两权合一的管理模式将是一种常态,只要企业规模没有扩大,所有者能够胜任管理,没有必要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但是,模式不变,企业具体的管理方式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重点不是放在建立新模式、完善企业组织机构上,而是要放在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使企业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企业股权的重新组合,股权将集中到企业的管理人员手中,厂长、经理将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持股者,出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并回到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中。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最能体现中小企业的活力,是中小企业维持其竞争力的主要武器。

评价一种管理模式的好坏,不是以模式而是以效率为标准,取决于模式是否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要某一模式对企业发展有利,它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管理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每一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必要要求企业一律采取所谓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传统管理模式是否合适,要看它是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贸易经营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施 篇6

关键词:物流 贸易经营 创新

一、课题开展背景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环节,开始发挥“第三利润源”的作用[1]。瑞通物流公司作为物流企业,如何提升服务层次,借助独特经营模式,更好地管理供应链,比竞争对手赢得客户更多的偏爱,为自身创造更持久的优势,就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GDP转入中低速增长,贸易物资流动频率趋缓。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十二五"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的叠加影响下,瑞通物流公司积极应对,深入思考,通过经营结构拓展优化、推进经营模式创新,积极推动瑞通物流公司物流金融化、信息化、贸易化和实业化的融合,努力在煤炭、铁路物资供应、矿石加工销售等实物贸易以及银行封闭回款、金融物流贸易等新贸易形式上,实施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现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新带动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逐步拓展公司的贸易经营领域,实现贸易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二、瑞通物流贸易既有体系分析

1.竞争优势

(1)铁路运输优势:省地方铁路局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运营铁路里程达320多公里,瑞通物流公司作为省地方铁路局的全资子公司,可以借助省局铁路运输的便利条件,承接大宗货源运输并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2)客户优势:公司能够及时掌握了解铁路沿线厂矿企业的产品需求及服务信息,近几年已与铁路沿线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實现了资源信息共享,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3)信誉优势:公司具有国有企业诚信经营的优势,近几年公司在经营上始终坚持“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在客户群体中享有良好的服务信誉,深得客户信赖,同时与多家企业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具有进一步开发新业务和加强业务合作的基础。

(4)资金优势:省地方铁路局支持物流业务的发展,自公司成立经营以来,财务状况良好,具备一定的项目资金投资能力和贸易业务所需的周转资金。

(5)人力资源优势:为建设人才队伍,公司通过公开竞争招聘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并为此建立了相应的培训竞争机制,为以后营销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6)管理优势:公司具有一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为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公司开展实施了多年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初现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2.市场机遇

目前,瑞通物流公司正处于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期,在贸易发展领域尚属于初级阶段,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结构,从发展机会的成熟条件来看,主要发展机遇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机遇:近两年来,随着国家黄、蓝战略的实施,铁路沿线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大好,大中型企业产能日益扩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相继投入建设,特别是沿线港口产业板块的不断发展,为公司拓展贸易经营领域创新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机遇。

(2)外部资源发展机遇:省地方铁路局直辖管理铁路已达多年,与沿线厂矿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可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加强企业客户交流沟通,了解产品市场动向,洞察客户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并创造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实现贸易经营多元化发展。

3.存在的不足

原有贸易经营模式主要依赖于主业运输,贸易业务模式较单一,承受市场变化、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深入剖析公司经营管理现状着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入改革固有经营管理模式,做到既维护好已有产业供应链,并向上下游扩张的战略,又不断切入新的供应链体系,拓展新型业务和实业领域,创造利润增长点。通过创新带动创业和创新带动发展,激活企业内动力,使公司在市场中始终保持灵活和敏锐的竞争力,构建多元发展和全方面的增长格局,使公司保持取之不竭的盈利能力。

三、贸易创新项目实施

2013年,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传统的铁路延伸服务项目受到不小冲击。为增加公司的利润空间,降低对铁路运输主业的依赖,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瑞通物流公司依托自身优势,在稳固传统铁路延伸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大力拓展贸易经营领域,探索并实践多种贸易经营方式,主要包括铁矿石加工贸易、煤炭加工贸易、焦炭贸易、银行封闭回款、金融物流贸易、铁路配件及专用线代管等业务领域,初步实现了贸易多元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探索共同体合资模式,开发矿石加工贸易领域

瑞通物流公司深入调研市场可行性,把握自身在供应链中的有利地位,与核心企业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开发岚山站货场矿石加工项目,创新操作公司首个实体项目。该项目利用陕西龙门钢铁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具备原铁矿石进出口资质和国内行销的优势,负责组织货源和产成品销售,瑞通物流公司发挥仓储、加工、装卸、运输等优势,负责组织原矿石加工,货物装卸和铁路运输等环节,双方实现优势结合。

该项目不仅构建较稳固合资体系,有效规避资金风险、经营风险,而且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共建信息沟通渠道与共享机制,使公司能借用对方信息平台,不断切入新的供应链体系,努力促成新的贸易经营业务。公司运用该方式积极与青岛世纪瑞丰国际贸易公司等单位拓展了矿粉贸易业务,扩大了公司的市场经营信息网络体系。

项目优势:第一,该项目具有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利润高等优点。原矿石经加工后所形成的成品矿价格远低于大宗主流成品矿的成本价格,抗市场价格风险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自有货场并配备相应的加工设备,随时买入加工、择机卖出,市场选择性能力较强。

主要创新点:公司从过去客户简单的运输关系,转化为双方合作关系,获得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优质资源和成本优势。

创新价值:在为最终客户服务的同时,公司自己也参与其中,双方形成“1+1”合作共同体模式[2]。公司在客户的采购、运输等供应链环节上获取被优先采购权和最低成本。

创新效益:截至目前,共加工销售铁矿石94.5万吨,销售收入1474万元,实现利润850.5万元。

2.挖掘供应链上下游潜在利润点,开拓煤炭贸易领域

公司深入研究煤炭供应链的潜在利润点,经可行性分析,决定在原有煤炭运输的基础上,成立龙口煤炭混配基地,开发煤炭混配項目。该项目根据客户煤炭工业的指标要求,通过多渠道采购不同品质的原煤,并进行严格筛选后按一定比例搭配,增加低附加值煤炭在混配中的比例,达到煤质互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模式不但符合公司贸易经营模式的发展,而且也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了煤炭营销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大幅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013年,公司继续将煤炭贸易作为经营重点,运用现有的技术经验以及成熟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和国有企业的信誉,大力拓展煤炭营销区域,先后与省外宁夏灵武、河南驻马店和省内菏泽电厂、潍坊电厂、莱芜电厂、黄台电厂等用煤企业,成功签订煤炭供销合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目前正积极与威海电厂、寿光巨能电厂、淄博电厂等多家用煤企业洽谈煤炭业务,力争将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推广,大力拓展煤炭的销售区域,提升贸易成交量及利润额,以促进公司煤炭贸易经营的快速发展。

项目优势:第一,货场仓储、装卸和运输均可获得铁路运输主业的有效支持,成本控制力较强。第二,投入较小。第三,可复制性强。

创新点:依托运输主业,发掘供应链各环节潜在价值,在供应链前端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实现贸易经营模式的可复制性。

创新效益: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配煤11.5万吨,销售收入6806万元;新拓展煤炭贸易57.8万吨,销售收入20584万元,实现利润670万元。

3.试水银行封闭回款,利用融资杠杆作用

三方封闭回款业务实质上是民生银行所创办的“厂厂银”业务。该业务模式是民生银行为经销商向有较强经营实力、管理水平和良好经营记录的核心企业购销货物提供资金融通的模式。

2012年7月,瑞通物流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扩大经销规模,在市场调研可行的情况下,同日照冠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签订封闭回款协议,共同开发“三方封闭回款”业务。根据协议约定,冠华公司从民生银行取得授信贷款,将货物发往瑞通物流公司指定厂家,验收合格后,由瑞通物流公司以按合同约定时间和金额向民生银行支付货款,民生银行再与冠华华公司结算应收授信款及利息,为冠华公司有效解决了的流动资金压力,提高了其与瑞通物流公司构建长期互惠合作关系的动力。我公司也借此实现“小资金撬动大市场”的贸易模式,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既积极帮助贸易伙伴解决资金困难,又以极小的资金成本,顺利完成整个贸易流程,获得更丰厚的利润(采取三方封闭汇款前,每吨利润仅为5元,采取新贸易形式后,不仅扩大了物资销售量,而且单位销售利润实现翻番,达到每吨10元,单位利润增长率100%)。若此项业务开展顺利,今后将在诸多贸易领域加以推广,以实现更多的利润空间。

优势:第一,帮助供货商取得银行融资,使我公司避免了预付款的风险,从而在供应链中取得有利地位,使对方在融资成本负担和合同价格方面做出明显让步,利润增长100%。第二,实现瑞通物流公司“小资金撬动大市场”的贸易模式。第三,有效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创新点:第一次实现贸易伙伴、银行和公司三方合作,合理利用供货商流动资金压力,既实现“小资金撬动大市场”的目的,又将融资的财务成本转由供货商负担,降低了公司融资成本。

创新效益:截至目前,累计增加焦炭业务12万吨,销售收入15279万元,实现利润140万元。

4.金融物流贸易领域

金融物流是指在面向物流企业的运营过程当中,为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而发生的物流活动,包括垫付货款、库存融资和物流保理业务。从企业行为的研究角度出发,物流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以物融资”的业务活动[3],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的。在金融物流服务中,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上下游客户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金融增值服务。

现阶段,我们主要重点推动垫付货款、库存融资业务,以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方式,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仓单质押、先票后货、现货质押模式,其运作方式主要是借鉴了传统典当、银行、投资公司等先进经验,并将其成功运用到公司贸易经营上来,主要以现货抵押来降低资金经营风险,以物资周转频率及差价赚取经营利润。其客户群主要针对信誉良好、发展有潜力、资金链短缺的中小企业。根据他们的经营需求,公司利用资金优势,以合同及契约的签订方式,从客户手中买入低于市场价格的现货物质,然后堆放在货(站)场或港口,封存到一定的周期,按照合同约定,合作方再以市场交易价格原数量回收或者帮助寻找其他有需求的客户购买,确保物资价格高于抵押价格出售,公司从中赚取差价。未来随着金融物流业务的深入开展,公司还将进一步开拓统一授信质押模式,以及垫付货款和物流保理业务。

2013年5月,瑞通物流公司经过市场认真调研,结合顾客需求,与日照冠华国际贸易公司合作,探索并实践了第一笔金融物流贸易业务。目前,公司为防范资金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加大了对金融物流贸易业务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员工对金融物流业务的掌握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待业务经验和管理水平相对成熟后,公司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物流贸易市场的开发能力,紧跟上下游客户需求,抢占市场先机,做大做强企业的金融物流贸易业务,使其能够快速成为公司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项目优势:第一,投资风险低,资金占用周期短,盈利见效快。第二,针对资金链短缺的中小型企业,能够缓解他们资金运转不足的压力,促进双方建立长期联盟合作关系,达到合作共赢的良好目的。第三,提高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

创新点:当前我们主要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货款业务,下一步业务量扩大后,将适时进行物流企业与银行业的深度融合,利用银行循环授信帮助上下游企业融资,为企业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将是物流服务的重大创新。

创新效益:累计增加煤炭销售57.8吨,铁矿砂16.1吨,焦炭12.1吨,增加营业额47429多万元,实现利润1046万元。

5.铁路工程建设物资供应领域

瑞通物流公司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已与中铁物资总公司等单位建立起长期的联盟合作关系,双方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拓展铁路物资贸易,这是一种典型的合作贸易经营模式。这种贸易经营模式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能够较好地利用双方的行业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企业文化,更好利用双方资源,既能降低公司资金的使用风险,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公司贸易经营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合作经营流程如下:首先由瑞通物流负责利用资源、信息等优势,围绕铁路运输主业,积极拓展地方铁路寿平、中州新建铁路以及国铁入股投资建设的德大铁路等基建项目物资供应的前期工作,在供货合同签订后,再由中铁物资总公司利用其铁路物资的良好进货渠道及价格等优势,按照合同数量及单价,负责铁路物资的采购、运输以及供应工作,经营利润按照不同比例进行分配,双方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目的。2013年,经双方紧密合作,通过公开招投标,成功中标寿平铁路及河南中州铁路项目的物资供应业务,合同总金额达到1.1亿元。项目的合作成功,初步体现了合作经营模式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另外,瑞通物流公司在与供应链核心企业逐步扩大正常贸易经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捕捉商机,借鉴合作贸易经营模式,与信誉良好的工程建设单位组成新合作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投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拓宽合作经营模式的宽度和广度。截至目前,我们分别与烟台双龙铁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日照分公司、山东济铁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工程分公司组成战略联盟,利用他們的建设资质和经验,发挥我们良好的信息资源优势、信誉优势、人力资源与技术优势,先后合作中标日照达程物流铁路专用线7股大修工程和日照达程物流铁路专用线新增卸煤线工程。

今后,瑞通物流公司将继续发挥合作经营的优势,一是稳步深化已有战略联盟的合作质量和水平;二是积极捕捉商机,组建新的战略合作联盟,逐步扩大公司经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力争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项目优势:第一,铁路物资进货渠道和价格优势明显,利润率稳定。第二,合作铁路工程项目风险小、利润高。第三,借助中标工程项目,使传统物资供应业务和利润增长渠道更加稳定。

创新点:第一,在为供应链中优质关联性供应商和用户搭桥,向核心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公司参与其中,在供应链前段与供应商形成联盟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借助传统贸易流通领域优势,成功跨入工程建设领域,实现跨行业扩张。

创新效益:中标铁路物资供应合同金额1.1亿元,截止目前,合作铁路工程项目实现利润60余万元。

四、贸易经营模式创新的效益分析

瑞通物流公司自2013年以来,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基础,结合市场动态需求,通过对竞争环境认真剖析,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逐步拓展公司的贸易经营领域,向上下游延伸贸易业务链条,实现贸易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1.业务板块及贸易领域快速拓展

2013年以来,公司通过对贸易经营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认真分析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创新并实践多种贸易经营模式,每一种经营模式对公司而言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及前瞻性,既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也具有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潜能,同时也是对公司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经营理念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目前,公司贸易经营范围已经从单一的碱石和机车油品供应,发展到涉及煤炭、焦炭、碱石、矿石加工、仓储、货物装卸、铁路配件、金融物流等十余个业务领域,实现了贸易经营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公司煤炭业务领域板块发展较为突出,销售区域已经拓展到山东、河南、河北、宁夏、山西五省九市,年销售量突破100余万吨,成为公司的主要产业之一。

2.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随着公司业务板块和经营区域的不断扩张,公司的营业收入及经营利润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商业管理和经营质量的双丰收。2013年1-10月份,公司累计完成经营收入约6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50%;累计实现贸易利润总额1571万元。

3.贸易运输互促联动,副业主业效益共享

瑞通物流公司物流贸易与主业铁路运输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铁路运输主业为瑞通物流公司扩张贸易板块提供了有力支撑,物流贸易量的增长无疑又为主业运输提供了货源保障。由此可见,贸易创新,收获的不仅仅是瑞通物流公司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其对地铁运输主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联动效应,它直接带动了系统内装卸搬运、铁路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经济总量的整体提高,为提高运输效益发展贡献了力量,经不完全统计,累计为地方铁路系统内益羊铁路、坪岚铁路和大莱龙铁路多贡献运量114.2万吨,增加各单位运输收入600余万元。实现了双向带动、效益叠加效应。

4.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通过创新的实战磨砺,一是使员工不仅感受到创新带来的成果和喜悦,也深刻体会到现代贸易模式对陈旧经验和认识带来的强烈冲击和危机感,经历了一次知识和认识的跨越与洗礼;二是潜移默化中引导瑞通这支年轻的贸易团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自下而上,自觉地破除固有意识的束缚,为团队推动组织结构重塑,知识水平提高,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了认知障碍;三是通过以干促学、学干结合的方式,使队伍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普遍得到提升;四是用创新过程重新考查员工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等个体素质,结合“三定”工作,重新优化各个创业团队,为今后瑞通物流公司经营业绩迎来大发展、实现新跨越锻炼了队伍,储备了人才,夯实了基础。

由此可见,瑞通物流公司贸易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全方位发展,已经初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以及金融化、信息化、贸易化和实业化的四化融合。从供应链角度看,不论是对原有供应链的深度拓展,还是新领域的积极扩张,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绩的积累,既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也使公司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跻身于更高的发展起点,积聚起新的发展动力和崭新的开拓方向,这必将为山东瑞通物流有限公司打开又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为物流产业在地方铁路系统内实现与铁路运输、铁路建设并驾齐驱的新跨越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大志.物流企业业务渗透经营模式研究-兼论广西高速物流公司经营模式的创新[D].广西南宁:广西大学.2012.6.

[2]沈伟民詹斯顿.拧干供应链的8种创新模式[J].经理人,2012(9):58-59.

创新理念拓展公立医院经营模式 篇7

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是无限、资源是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责任也应是有限的。因此在购买医疗服务时, 要有选择, 有的买, 有的不买, 使享受者得到基本医疗保障, 购买那些治疗效果较好、风险较高且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疾病的核心医疗服务。对于不同阶层对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可通过商业保险创造不同医疗保险产品来实现。

为了便于管理, 政府可将医疗服务机构分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长期护理等。以公益为主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家庭医生的模式提供服务, 完成门诊就医服务;区域医疗中心经营向危急重短期住院患者提供住院服务。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通过购买服务支付上述机构的运营费用, 政府在基建、设备、培训、信息等方面给予补偿和补助。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补偿与支付制度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 方式较为单一, 主要采用项目付费制, 且价格管制;医疗机构仍然以药养医, 靠薄利多销, 门诊量增长越来越明显;费用结构变化趋势越来越背离社会成本效率规律, 药品和耗材比例达到68%, 加上检验检查这些非核心的资源消耗, 超过80%。可见, 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并不是资源的绝对不足, 而是补偿机制不科学所致。因此, 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支付制度, 原则上能用总额预付的, 就不用定额付费;能用定额付费, 就不用项目付费, 避免滥用, 防止过度医疗。

在医保调整了支付制度后, 尽管医疗机构的补偿得到部分解决,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 不可能完全对医院的成本进行补偿, 难以实现医院财务平衡。这就是要创新公立医院的经营理念, 拓展经营渠道, 由医疗服务一种模式向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和综合服务三种服务模式发展。提出这一思路, 有国际经验和地区经验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都采取延伸服务的路子, 允许医院选择健康服务或综合服务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篇8

生态友好型农业(简称生态农业)是应用综合生态方法,提高和改善农业生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系统服务,加强农民的生计和生活福祉的现代化高效农业,[1]是各国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普遍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精耕细作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孕育了生态农业的雏形,农民积累了大量符合农业生态环境规则的实践经验,例如间作套种技术、轮作与养地技术、生物防病虫害技术等。[2]同时,生态农业也适应我国人多地少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像石油农业一样发挥经济规模效应,更要获取生态规模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和生态规模效应双约束,使生态农业的开发只能限于有限的经济区间内,过度开发将导致生态规模不经济。由于无法通过规模扩张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生态农产品普遍价格偏高,多数时间甚至高于市场所能接受的消费价格。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降低生态农产品价格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从而建立起生态农产品市场。受政府主导模式的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长期聚焦于生产环节,依靠政府补贴来推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广、应用。其结果是,生态农产品除了以低廉的国际价格长期供给国际市场外,其国内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显著较高,需求波动带来的收入不稳定也影响了农民选择生态农业的主观意愿。因此,创新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探索多种方式商业化运营农村服务业”,将经营模式提高到包括生态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生态农业主要经营模式和新兴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1. 企业对企业:“农场-机构”计划

美国的“农场-机构”计划(FTI:Farmto InstitutionProgram)是一种生鲜食品供应模式,它将追求本地产的高品质食物的机构,诸如医院、学校、大学、高级餐馆、惩教机构,与本地家庭农场(family-ownedfarms)直接链接,或通过基于共同价值的分销商的中介作用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农场-机构”计划最早萌发于1996~1997年由农场向学校直供生鲜食品的设想,2004年得到官方授权并开始在22个州进行推广。其后,“农场-机构”计划在最初的“农场-学校”计划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农场-医院”计划、“农场-大学”计划等等。以宾夕法尼亚州的大理海山谷地区(Greater LehighValley)为例,在这个知识经济密集区域,41个学术与医疗机构都加入了“农场-机构”计划,其中包括10所学院和大学,每天消耗56000份食品。“农场-机构”计划不仅提高了当地农场的经济活力,为消费者提供了口味多样化的食品选择,而且还在创造就业和推动食品美元再投资到当地经济方面起到重要的增长促进作用。据美国农业部2012年农业监测报告显示,在“农场-机构”计划的带动下,美国国内的本地种植者不断扩大产量;2012年本地农场种植蔬菜平均获得32000美元收入,而在2007年仅为28000元。

“农场-机构”计划最为成熟的模式还是“农场-学校”计划。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学校午餐营养结构不健康、来源混乱而造成的儿童肥胖问题,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构建起基于社区的食品供应系统。学校和幼儿园按照菜单通过该计划购买标有本地农场生产的新鲜食物,如水果,蔬菜,鸡蛋,蜂蜜,肉类,豆类等。同时,学校也将营养课程与该计划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农场参观、园艺实践、回收项目等体验型学习机会;农民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讲授关于当地食品和农业的知识。因此,“农场-学校”计划事实上包含三个层次:购买本地食品;农业、食品、健康和营养教育;园艺学习与实践。

作为一套独特的共享规则设定,价格是区分“农场-机构”计划与传统食品供应链的核心要素。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虽然购买本地食品的初始成本低于它带来的潜在收益,但是随着机构需求量的增加,有机食品的边际生态成本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农场-机构”计划的食品价格,甚至超过机构的食品购买预算。“农场-机构”计划往往会从政府财政或社会组织公益性基金当中寻求资助,以短期缓解定价冲突。[3]

作为一种新的食品供应模式,“农场-机构”计划对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新的改善。虽然参与“农场-机构”计划的家庭农场规模小,从而导致能源效率偏低等“规模不生态”,[4]但是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倾向于自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如使用清洁的水源,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优质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耗竭,提供健康的饲料、尽量不缩短动物的生长时间,减少运输时间以减少食品污染的概率。农民将环保成本纳入有机食品的价格之中,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补偿。同时,“农场-机构”计划也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在明尼苏达州中部,根据“农场-机构”计划的支付价格和供应频率,估算发现,“农场-机构”计划对包括就业、劳动者收入等区域经济的影响大致在2万到50万美元之间。[5]

2. 企业对企业: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也称为社区共享农业,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农业、社区发展、食品安全等共同价值,在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结成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使用有机或生物动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本地化的新鲜食品配送模式,为当地社区提供高品质的季节性食品;是一种风险分担的会员制营销架构,参与者通过公平合理的价格为农民分担歉收风险、污染风险等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成本。[6]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农业教授布克·惠特利(BookerT.Whately)博士就提出顾客会员俱乐部的倡议。70年代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在瑞士苏黎世创立,同时期在日本一种名为Teiki的健康农产品运动也悄然兴起,消费团体通过订单、预付款等方式从农业协会获得无化学污染的农产品的直接供应。80年代,受欧洲生物动力农业思想的影响,美国东北地区开始推广社区支持农业,著名的有大巴灵顿地区的社区支持农业花园(CSAGarden)、新罕布什尔州的坦波-威尔顿社区农场(Temple-Wilton CommunityFarm)。目前,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已遍布北美,主要集中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西北地区、太平洋沿岸、上中西地区和加拿大,据2007年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北美地区至少有13000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其中12549个在美国。

社区支持农业深受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Steiner)的人智学和生物动力农业思想的影响,其主张为:社区共同拥有土地并以法律信托形式租给农民耕种;人际网络的合作关系代替传统的雇佣关系;项目不以利润增长为目标,而是以人和土地的真实需求为基础。社区支持农业主要有四种成熟的类型:一是农户管理型。即农户建立和维持社区支持农业项目,招揽用户,并控制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的管理。二是股东/用户型。即本地居民建立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并雇佣农民种植,股东/用户控制大部分的项目管理。三是农民合作型。即多个农民共同开发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四是农民-股东合作型。农民与当地居民建立并合作管理社区支持农业项目。[7]

社区支持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食品供给方案。为了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平衡、食品健康、亲近自然等目标,社区支持农业一般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使用有机方法和人工操作来替代化学农药和机械设备,在保障土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和农业转基因生物生长。当然,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产量降低(比传统农业产业化方式低20%左右产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食物最终价格提高[8]为代价的。同时,以社区支持农业的食品供给方案替代全球化的食品供给方案,可以把生鲜的食品以最快的速度配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避免了食品在物流途中的二次污染,同时减少了食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的物流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以社区支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支持渔业(Community-supported fisheries)为例,美国的社区支持渔业不仅部分替代了从离美国本土11170公里远的中国(占总量的23%)、14172公里远的泰国(占总量的15%)和732公里远的加拿大(占总量的12%)等国家进口渔业产品,而且还对本国渔业带来了积极的环境效应:开发了渔业兼捕和废弃产品的市场;创建了未充分利用、多样化物种的市场;创造了产品的本地需求,以替代产品出口或产品进口;使用较低环境冲击的工具和装备;促进环境教育和环保合作。[9]

3. 企业对客户:预售制农业

预售制农业是在电子商务的促进下订单农业发展的新形式。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商品预售制度成为电子商务的新兴商业模式,其中农产品的预售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并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规模化全球配送。中间商或零售商以“团购”的方式从分散的消费者手中集中大量的订单,形成大宗的商品采购,向国内外农业生产者采购时鲜农产品。如2014年“双十一”期间,某海鲜品牌通过天猫旗舰店推出的加拿大进口700克活龙虾,预售量已经超过2.44万只;此外,水果、干果等农副产品也通过预售获得大量订单,预售商品普遍比非预售商品便宜20%以上。[10]二是生态农产品预售。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向消费者预先销售其所承诺的符合可持续性标准的农产品,并在指定期限内交割符合承诺条款的农产品,用快递物流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如在淘宝网的生态农业频道,专门开辟了预售板块。

预售制农业继承了订单农业的基本内核———合约。在订单农业中,合约是在农业食品价值链中协调交易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作为连接农业生产者与采购商的机制,减少开放市场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诸如难以预测的价格、质量和数量等。采购商签订合约的目的是采购一批遵循严格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农业产品,并在计划时间表内交付。农业生产者签订合约的目的是保障市场的预期收入,以及便于获得资金和技术。订单农业的出现,最大的意义是改善了农业生产者收入的风险结构,使农业生产者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订单农业是处于强势地位的采购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生产者的剥夺,他们将订单农业称之为代耕(农业领域的OEM生产)。除了采购商预置的关于可持续性标准的技术规范外,订单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率远不如经济效率,其最突出的可持续性表现就是由订单所确定的农产品供应量,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者不会过度生产;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要素投入。[11]11〕

相对来说,预售制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产品预售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更大的贡献。首先,预售可以减少中间分销的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使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起来,忽略了中间商有悖可持续性标准的其他目标诉求,减少了流通环节对生态农产品的价值分利,确保生态农业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消费者可负担产品价格,从而弱化生态农业生产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其次,生态农业生产者需要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流程、技术规范等向消费者预先作出承诺,由于消费者预订产品的依据是承诺的吸引力和承诺者的商誉,因此,生态农业生产者倾向于提供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承诺,或者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并严格履行承诺。同时,通过预售制度,生态农业生产者事实上随机筛选出生态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两者在交易市场上自动达成匹配。而消费者预付部分订金,相当于给生态农业生产者进行供应链融资,可以缓解生态农业大额投资的资金需求。再次,预售制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扁平化、公平化、透明化的特点,使消费者在多样化的生态农产品系列中有更多选择,也便于消费者监督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开展生态农产品的质量追溯。

三、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策略

1. 推进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全产业链经营是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跨越生态和农业两大领域、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业生产功能的生态农业,天然就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要着力延长生态农业的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从基本农产品供给向生态食品加工、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体验、生态休闲、生态旅游以及其他生态服务领域拓展,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经营成本。要加大“互联网+”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力度,用大数据精准管理生态农业的生产和运营,以信息化实时掌握生态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信息成本。要有序发展“众筹”等新型互联网融资模式和订单农业模式,以货币投票遴选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为生态农产品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方式,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成本。

2. 规范生态农业标准和生态农产品认证

理论与实践表明,生态标识可以有效减少歧异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使质优产品更能脱颖而出。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标准和认证程序,如农业部1994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随着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应逐渐深入到产品级的系列标准,具体包括生态农业生产资料的标准体系、生产基地的标准体系、生产技术的标准体系、生态产品的标准体系。要根据生态农产品认证的新特点,协调各类生态农业标准和生态农产品认证,规范生态农产品认证程序和管理程序,培育生态认证产品市场,加强对生态农产品认证过程的第三方监管,提高生态农产品认证的公信力。

3. 强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

制约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业者的能力短缺(shortageofcapacity)。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投入要素、生产技术、作业规范、产品标准等与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决定了生态农业从业者需要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如掌握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此外,生态农业的经营往往摒弃土地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模式,更多采用中等规模的生态农场模式,从而容纳生态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生态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从业者还要提高自身的项目策划能力、企业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吸引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加入生态农业从业者队伍,强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McNeely.J.A,Scherr.S.J.Ecoagriculture:Strategies to Feed the World and Save Wild Biodiversity[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3.

[2]陈霞,于丽卫,康永兴,陈伟忠.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5,(04).

[3]Sarah N.Heiss,Noelle K.Sevoian,David S.Conner,Linda Berlin.Farm to institution programs:organizing practices that enableand constrain Vermont’s alternative food supply chain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5,(32).

[4]Elmar Schlich,Ulla Fleissner.The Ecology of Scale:Assessment of Regional Energy Turnover and Comparison with Global Food[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5,(10).

[5]B.Tuck,M.Haynes,R.King,R.Pesch.The Economic Impact of Farm-to-School Lunch Programs:ACentral Minnesota Example[R].Extension Center for Community Vitali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0.

[6]Paul Fieldhouse.Community shared agriculture[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1996,(13).

[7]Offi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R].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13.

[8]栾敬东.适度发展可持续社区支持农业[N].农民日报,2014-08-09.

[9]Loren McClenachan,Benjamin P.Neal,Dalal Al-Abdulrazzak,Taylor Witkin,Kara Fisher,John N.Kittinger.Do community supported fisheries(CSFs)improve sustainability?[J].Fisheries Research,2014,(157).

[10]任羽中.“预售制”推动订单农业发展[N].解放日报,2014-11-09.

桂林米粉连锁经营模式及其创新 篇9

桂林米粉作为广西特色小吃, 在目前竞争不断加剧下, 经营主要通过连锁来实现经营目标, 其形态有三种:标准连锁经营形态, 即采取由配送中心统一送货方式操作, 连锁部门无独立权限。这种形态下有着统一牌匾、统一形式、统一文化等。非标准连锁经营形态, 即除统一牌匾外, 其余经营形态全部由单个店独立来完成, 也可以称之为“准连锁”企业。加盟式连锁方式, 即只要愿意用自身企业名称的零售网点, 只要交纳一定数量加盟费, 就是连锁一员。

但通过调研查资料了解到现桂林米粉经营者主要采取连锁模式。这种模式优势多:一, 授权人以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等投入, 便可达规模经营目的;二, 被授权人由于购买的是已成功的运营系统, 可省去创业很多必要摸索过程, 降低风险;三, 被授权人可有自己公司, 掌握自己收支, 可短时间内收回投入并盈利。四, 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间不是竞争关系, 利于共同扩大市场份额。

2 桂林米粉连锁经营模式特点

桂林任何一家米粉店铺经营都有自己模式。但目前连锁模式主分三种:专一模式、特色模式、联盟模式。每种模式有自己优势与不足。

专一模式是店铺集中经营米粉。但目前很多经营者没摆脱“小而全”格局, 经营多种产品。而进行专一经营, 提高专业程度, 更专心于米粉忠实顾客群, 对该群体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 能更好为之服务。缺陷是因专一模式过分依赖产品带来的群体, 如需求下降, 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波动, 经营会受到威胁。

特色模式是经营者根据自身特点, 推出与众不同但符合顾客需求米粉产品。它重在特, 即差异标新立异。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行业前几个品牌, 如没特别之处, 很难吸引顾客。这种模式强调第一, 如这个第一能很好满足顾客要求, 就会形成较高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这是桂林一些米粉店经营打造店铺特色的主模式。

联盟模式由于米粉经营历史原因, 造成很多经营者都是单独经营, 难与对手抗衡影响发展, 因此联盟产生, 它是经营者为更好满足顾客需要, 壮大自身力量而与其他经营者进行联合。在竞争加剧当下, 经营者联盟可获得“l+1>2"的协同效应和稳定效应。但我国现阶段信用市场体制还不完善, 失信现象大量存在, 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3 米粉店铺连锁经营模式现状

就桂林当地有些名气店铺来看, 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店铺经营问题。

3.1 规模、条件一般, 缺乏品牌意识

桂林米粉名声在外, 桂林人对它更是情有独钟。桂林米粉店很多, 分布在大街小巷, 全市约有1700多家店。大多店面小, 装修简, 环境一般。很少重视品牌, 就连一些“老字号”也不重视, 店内简陋, 工作人员也不统一着装。仅有“又宜轩”、“日头火”“桂林人”“崇善”等少数店注册品牌, 大都缺乏品牌意识。

3.2 店铺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竞争力

无论桂林米粉生产厂家还是店铺, 在生产、经营上都各自为政, 呈敞沙格局, 缺乏整体竞争。生意较好经营者认为, 米粉好吃与否, 关键在卤水配方, 如把秘诀给别人, 教会别人, 就等于砸了自己生意。所以, 很多店铺间少有沟通交流。米粉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局面, 行业散乱, 制约了其整体竞争力水平提升。

3.3 店铺未能借文化、旅游优势打造形象

桂林米粉风味独特, 是中国食文化代表。早在公元200多年前就流传小故事, 文化可谓绵延。桂林不仅文化深厚, 而是旅游名城, 但米粉却没有借好文化旅游的“势”打造出好形象。这主要由于店铺经营品种单, 店面小、环境一般, 旅游团一般不安排游客在米粉店就餐。对桂林米粉向往已久的游客对米粉消费往往只是花几元钱在小店吃一碗这么简单。

3.4 无技术标准, 未能很好开发外省市场

桂林米粉在桂林深受人们钟爱, 可以天天吃而不厌。但其烹调技术缺乏标准, 如配料无固定标剂, 仅凭口口相传及配制者经验配放, 悟性不高经营者后代难以得到真传, 加之配方不外传, 所以移居外地桂林米粉大多风味一般。虽现各地也能看到桂林米粉招牌, 但因技术限制, 外省市场开发并不好。

4 桂林米粉四家主要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分析

4.1 四家主要连锁店经营概况

在桂林米粉众多连锁经营店铺里面, 这里重点选出崇善、桂林人、日头火、莫记四家店铺就行概述, 因它们具有代表性。崇善米粉店从2007年至今, 已成功发展30多家直营店和加盟店, 统一管理、配送、培训, 保证米粉品质如一。对加盟店, 从选址, 到装修、开业, 都提供实实在在指导, 成为当地最喜欢米粉品牌之一。桂林人2002年注册, 其育有桂林米粉第一香“味香馆”, 卤菜粉一绝, 锅烧更是家喻户晓, 在众多连锁店铺里面是一家较有吸引力的老字号。日头火是一家面向全国整合推广桂林风味名吃 (以桂林米粉为核心) 店铺。成立于2006年, 通过七年努力和创新, 在桂林有二十多家直营机构。“日头火”如其名一样在各地红红火火。莫记担子成立于2010年, 是一家国企主营米粉连锁。店平均每天销售800碗米粉, 顾客盈门, 热闹非凡。作为几代人努力打造老店, 始终坚持传统配方, 有着特有影响力。

4.2 四家店铺SWOT分析

根据四家特色经营搜集与数据分析, 分别对其经营模式进行SWOT分析, 列表如下。

5 桂林米粉连锁经营模式创新

通过对桂林米粉连锁经营现状调查及四家重点店铺SWOT分析, 及其他连锁企业成功创新借鉴, 针对米粉连锁创新发展提出新建议。

5.1 创新理念和思路, 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整体形势来说, 要满足市场需求、把经营做强, 需在理念思路上突破。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 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在资金上, 转变政府贷款理念, 给那些社会效益好的企业更多扶持, 促其规模效益形成, 这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 更能增强其连锁竞争力。

5.2 模式创新, 主要在标准化方面进行创新

很多成功连锁走上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道路, 主要是通过对加盟创新, 使核心技术巩固, 在核心产品统一加工配送方面创新, 建自己配送中心、加工厂, 把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变成工业化产品, 既可支撑配送连锁体系, 又可开拓市场。因此, 米粉模式创新也可在标准化方面下功夫。

5.3 信息化创新, 树立现代理念

米粉连锁可概括为总部加门店, 门店在总部下运作。在运作中, 门店往往有面积小、网点多、周转快以及结算频率高等特点, 因此需现代化管理手段作支撑, 在管理方面树立现代理念创新: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加强总部与门店之间联系, 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动化, 确保传递顺畅。

5.4 人才培养创新, 注重储备人才

连锁经营相比单一经营, 在经营范围、管理难度等方面, 有更高准则, 须注重对人才培养创新。它对管理者能力和个人素质有更高要求, 培养可通过校企联合, 依托学校教育, 提高人才素质;借鉴成功连锁经验或通过考察等方法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储备米粉人才。

5.5 创特色品牌, 建新拓市场

米粉连锁发展需明晰定位, 包括消费者层次、清晰工作宣言、及最终奋斗目标等。定位应符合市场发展, 量力而行, 勿好高骛远。而餐饮业发展, 品牌效应起重大作用, 因它是本产品与其他产品区别标志, 也是消费者识别质量依据和形成品牌忠诚的媒介。因此, 桂林米粉模式创新应重品牌价值, 借品牌建拓新市场。

摘要:桂林米粉凭借悠久历史及特有独特风味, 可谓桂林一绝。它店铺遍布桂林大街小巷, 但主要以崇善、日头火、桂林人、莫记担子米粉等店铺最火。店铺竞争不断, 使得彼此经营模式存在问题, 影响了桂林米粉走出桂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步伐及创新。文章阐述了桂林米粉连锁经营模式情况、特点、现状、主要店铺的经营模式分析等, 通过对比提出创新发展建议。

关键词:桂林米粉,连锁经营模式,分析,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维库、宋长江.从“桂林仔”看餐饮业的品牌经营[M].

[2]李鸣摘.桂林米粉的经营现状及品牌策略研究[M].区域经济.2008

[3]王蕙利.桂林米粉甲天下[J].食品与健康, 2007

[4]沙晓慈.桂林米粉的来历[J].四川烹饪, 2000

[5]刘虾.桂林米粉甲天下[J].中国食品, 2000

[6]黄晓华.桂林米粉生产存在问题及其治理[J].广西市场与价1997

[7]中餐经营实战策略之三[J].中国烹饪.2010

[8]赵牧.“真功夫”连锁经营的启示[M].约会品牌.2010

[9]张宁波.桂林米粉行业发展战咯研究[N].桂林理工大学.2008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创新探讨 篇10

1 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2个方面, 其中经营形式变化属于农业制度变更范畴, 经营方式改变则侧重于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 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 引入“法人”机制, 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 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 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1.2 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 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 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 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 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 分工明确, 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1.3 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 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 (农户) 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 除资金以外, 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 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 提高生产效率。

1.4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 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 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 以调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1.5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 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 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 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 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自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2.1 加快农地流转, 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 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 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 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1+1>2”的效果, 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 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 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 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 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

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 实现农业企业化, 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 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 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 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 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 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 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2.2 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 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 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 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 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 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 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 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 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 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 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 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和推动力, 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土地经营规模报酬。

摘要:本文以当前农业经营模式为依托, 阐述了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特点, 并对相关发展创新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 (01) .

[2]邓俊锋.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5) .

[3]于金富.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经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河北省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创新 篇11

一、河北省农产品经营模式的现状

入世以来,河北省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产品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竞争加剧;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农产品消费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则大大制约了河北省农产品的经营。现阶段河北省的农产品经营模式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小、档次低。传统的批发市场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期货、拍卖、网上交易、订单农业等现代交易方式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远没有形成规模。二是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长期形成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使得农产品的经营很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经纪人的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开发还存在深度不够,前瞻性、准确性、权威性差等诸多问题: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差和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也严重的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的进程。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缓慢。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经营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很显然河北省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流通的要求,成为了制约河北省农产品经营效率的绊脚石,改变农产品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河北省农产品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农产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河北省农产品流通存在着运输成本高;储藏加工保鲜成本高;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由传统的流通体制造成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半径小。高流通成本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低价销售,而在销售地市场却供不应求,价格飙升的市场分割局面。三是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农产品流通领域中介主体过多,产销流通链过长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流通时间长、市场效率低、农产品价格攀升。同时由于流通环节过于冗长,以及流通环节多重性和分散性进一步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隔离,使得市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被扭曲。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落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导致市场价格稳定性差,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且区域价格差异明显。同时原始的市场交易方式使市场透明度很低,农产品市场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共享度低,也成为河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顽疾。

应当说河北省农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软件上的不足,尤其是针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这极大地制约了河北省农产品的流通和推广,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建立。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对于促进规模经营,壮大市场主体,提高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规范流通秩序,保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新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三、河北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对策

河北省农产品的产量很高,但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河北省农业经营模式升级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河北省应当从四个方面推动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创新。

第一,加大政府农产品流通项目的支持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于2006年开始对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给予政府层面的资金支持,此次的专项资金支持通过贴息和直补的方式进行。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予以1年期贷款利息补助,补贴率不高于同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政府的支持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河北省应当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出台配套措施,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农发行等专门机构提供贴息贷款等方式,真正将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助力。

第二,加快国有农业流通企业改组改制。应当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提高其盈利能力:对长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农业流通企业,如粮站,种子站和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法实施租赁、出售,债务重组以致关闭破产。同时鼓励优质企业,以优质资产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以及外资等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组改造。

第三,加强培育大型农业流通企业集团。河北省应当重点培育包括石家庄北人集团,唐百、保龙仓等20余家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发挥他们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支持其采用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使之尽快成为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可与全国著名农产品流通企业相抗衡;并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农业流通企业集团。

闽商家族经营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篇12

一、新闽商的崛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包括闽商、鲁商、浙商、苏商和粤商在内的五大商帮迅速崛起。我们称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为新闽商, 与历史上闽商相比, 他们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在从旧闽商到新闽商转变的过程中, 孕育在闽商骨血里的闽商文化也在不断发扬、转换和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发扬传统“和”文化思想

闽商的经营之道与儒家主流思想是相互统一的, 而且深得儒、道、释三味。新闽商在传承旧闽商优良传统的同时, 更注重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心态。表现为愿意并且主动与生意所在地政府和居民维持融洽的关系, 这种和和气气交朋友式的经商之道是新闽商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 他们也继承了旧闽商的传统, 极为重视家族伦理观念, 以家族观维系企业管理, 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将自身、国家乃至世界大势紧密联系, 这些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表现。

2、重视借力, 创立品牌谋求发展

在经营生意方面, 与旧闽商最大的不同在于, 新闽商熟练掌握了借力借势技巧, 并将其运用的炉火纯青。通过明星代言以服务于产品销售与市场拓展, 就是很典型的一种新闽商经营模式。以2000年安踏邀请孔令辉作品牌代言人为标志, 闽商开创了中国明星代言时代, 一时间各类明星陆续登场, 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成了福建特别是泉州企业品牌宣传的大本营, 富有新闽商特色的“泉州模式” (品牌=代言人+广告) 应运而生。

3、慈善意识愈加浓郁

闽商历来是中国慈善榜的领军人物, 闽籍企业———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蝉联2003至2007年中国慈善榜首善, 并且在2008与2009两个年度继续蝉联。中国人自古就有极为浓厚的乡土观念, 闽商更是如此, 他们“血浓于水、回报乡亲”的意识强烈, 多年的打拼更使新闽商形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 不单求索取也谈奉献, 因此回馈社会、多做慈善也就成了新闽商的坚定信念。

4、胸怀宽大, 尝试改变

传统观念中, 很多不认可传统闽商大量以血缘或亲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 认为其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战略需求。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商生涯中, 新闽商逐渐放宽胸怀, 尝试改变这种状况。如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就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唐骏, 让新华都实现了从一家族企业向现代治理结构完善的上市公司蜕变, 从一家寂寂无名的地方企业向高知名度的明星公司的转变。从中可以说明, 闽商胸怀宽大, 尝试改变的决心和毅力。

二、闽商家族经营模式的利与弊

闽商多采取家族经营模式积聚财富, 强调企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 包括自强不息、诚信仁义、和气生财等内在修为和“爱拼才会赢”的胆略, 并喜欢在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结成的商业网络内寻找合作伙伴。

1、闽商家族经营模式之利

一是旺盛的地方创业精神与传统。传统创业精神下的竞合状态, 促进了市场竞争活力, 推动着闽商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是家族合力与老板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夫妻店”“父子公司”, 还是老板文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和民营企业原始资金积累期, 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闽商多为中小型企业, 融资途径有限, 大多依靠家族合力的支撑完成原始资金的积累。在不规范的工作环境下, 正是依靠老板个人魅力和利用不完善企业制度, 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并留住企业所需各种人才, 带领企业不断壮大。

三是敢闯爱拼, 市场信息把握灵敏。敢闯爱拼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表现形式, 历代闽商以下南洋, 闯世界的方式为闽商的外向型发展做贡献, 而现代以安踏丁志忠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企业家正以信息化、现代化模式, 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脉络, 带领新闽商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

四是特立独行下的品牌化发展。在普遍同质化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特立独行的企业家特质与广泛的外向型经济视野, 形成闽商灵敏的市场嗅觉, 以品牌化发展把握市场先机, 形成大批知名品牌, 并巧妙运用广泛的营销渠道, 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闽商家族经营模式之弊

一是闽商生意再小也要亲自当老板, 给人以缺乏团队精神, 不愿与他人合作的印象。许多有希望做大做强的产业因股东之间缺乏信任而无法做大做强。闽商居于粤商与浙商之间, 偏安一隅。加上闽商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制约, 靠低价竞争, 利润微薄, 给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 家族经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老板文化”和家族式传统经营氛围, 阻碍了职业经理人或其他高端人才的引入与融合。企业的发展没有先进、科学的新鲜血液的输入, 必将导致企业在悄无声息中落后于市场需求。

三是传统闽商往往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在新经济时代决胜市场不能单靠拼搏, 而长期的实战经验有时也会成为接受新生事物的绊脚石, 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闽商家族经营模式的变革

变革家族企业经营模式的缺陷, 由家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1、突破子承父业的狭隘“家”观念, 让企业社会化

引进外部股东, 分散企业股权, 企业作为法人独立于家族而存在。

2、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构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从而为代理人提供恰到好处的激励, 以促使其行为选择能使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实践证明, 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是企业实现有效激励与约束的选择。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地位的上升, 企业在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上应该考虑管理者的持有权及分配权———实行股权激励机制。

3、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调整所有权结构

明晰产权关系, 在创业之初就应该在家族成员间界定产权;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购买或奖励股份的企业股权激励和制衡机制;多途径实现企业资本社会化。

4、提高闽商的组织化与自治化水平

商会是商帮的自治组织, 是商帮有效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商会建设, 办好本地、异地商会, 提高闽商的组织化与自治化水平, 实现自治条件下的抱团发展。

四、闽商家族经营模式的创新

闽商必须超越家族经营模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

1、培育家族经营模式创新的企业家主体

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的组合, 实现创新, 创造性地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 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 促进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家族经营模式创新固然有许多制约因素, 但最缺乏的是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企业家在社会和企业经济生产活动中总是处于发起、配置、操纵、控制其它资源的领导位置, 所以企业家资源与其他人力资源相比, 与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相比, 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处于核心地位, 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关键的主动性要素资源。闽商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勇于开拓新领域、开辟新事业的企业家。

2、培养二代接班人

培养二代接班人是企业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企业创始人权力交接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成功案例分析认为, 培养二代接班人应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培训计划, 让二代接班人从基层做起, 在实践中塑造接班人, 开阔他们的视野, 成就他们的能力, 从而为权力的平稳过渡、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强化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创新能力

在产业集群效应基础上, 促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品牌化发展的前提下, 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 提升创新能力, 把握好世界产业发展的脉搏, 优化产业结构, 及时抢占发展“先机”。

4、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放性

转变经营理念, 促进家族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合。结合家族企业组织优势, 进行制度创新,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 保持和扩充自身优势。闽商经济网络发展受限于血缘等因素, 容易产生排外行为, 不利于人才引进与融合。

5、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

增强企业自身素质,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市场约束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是支撑商业伦理的基石。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整体道德文化水平和诚信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有:培训学习, 教育提升, 参观访问, 汲取经验。另外, 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增加行业的信息披露和业内监督。

6、促进城市化发展, 避免产业空心化

产业升级需要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撑。目前福建许多城市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功能有限, 不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从而制约了闽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晋江市的不少规模公司就纷纷外移企业总部, 出现产业空心化形象。因此, 促进城市升级、创造优质人居与人际环境, 是实现闽商产业升级的基础。

摘要:闽商坚忍不拔, 爱拼敢赢。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闽商, 发扬传统闽商“和”文化思想, 重视借力, 创立品牌图发展;胸怀宽大, 尝试改变。闽商家族经营模式有利有弊,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努力变革与创新, 以图新一轮的发展与突破。

上一篇:视频图像技术下一篇:走进高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