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2024-06-16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精选12篇)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1

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党。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今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即通过创新性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性人才”, 就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谓“功以才成, 业以才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对于大学本科学生教育而言, 如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既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更是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主干专业牢固树立创新教学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 不断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制度创新, 对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整体优化, 努力探索并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一、石油工程本科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新世纪的新经济发展中,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 而高科技又以创新为特征, 因此“创新”在当代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发展和生存的灵魂, 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来源。石油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 石油企业对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未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应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知识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基础和核心, 提升整体社会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创新精神和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当代社会, 大学处于特殊及重要地位, 大学需要进行创新性教育, 为国家输送培养创新性人才, 整个社会依靠创新性人才进行知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造能力人才的使命, 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战场, 是开展知识创新的阵地。

二、石油工程本科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现如今国际综合竞争集中体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 创新能力决定创新人才。目前,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高等教育都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高校部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欠缺不仅仅只是表现缺乏创新观念、欲望, 还表现在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上, 他们大脑内不具备或者缺乏创新思维, 并且直觉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其他方面都表现的还不成熟, 上述能力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 我校石油工程本科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基地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 陈旧传统的本科生教育教学方式遏制了石油工程主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陈旧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承, 老师将输入式的教学方式摆在了教学的核心位置。很多教师没有任何改进教学方法的举措, 授课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 他们忽视了课堂上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由此培养出的本科人才大都欠缺创新能力。

2. 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机会不多,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部分在校大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较为薄弱, 他们没有很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并且缺乏应有的自信, 不能较准确的去理解与适应社会实际需求, 在具体阐述相关问题及讨论时缺乏合理性、条理性。

3. 高校对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体制的制约。

事实上, 目前石油工程主干专业大多学生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工程能力的重要性, 但在大学教育教学时期他们太多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使得他们的工程能力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大环境里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一些实用性强、动手能力强的课程, 由于课程设置问题, 加上缺少相关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等因素, 本科生想提高其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愿望也只能是空想了。

4. 石油工程主干专业本科生缺乏必要的创新观察、思维能力。

学生在观察的整体性、概括性、敏锐性、深刻性等诸多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学生也有创新的宏观想法, 但他们大脑内没有具体的想法去如何进行创新, 他们在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联想思维等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 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培养和锻炼。此外, 由于高校扩招,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 与实践相关的教学环节、内容、课时不断被压缩和缩减, 学生的亲自动手机会大大减少, 造成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石油工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实践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西方多年来主要采用的是技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在80年代中期也出现过思维训练之类的做法。在这种做法背后, 隐藏着这样一种假设:创新能力或创造性, 实际上是一种技能, 如同其他一些如游泳、射击技能一样, 可以通过直接训练来获得或提高。我院近年来主动出击,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式, 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发、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

1.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鉴于此, 培养创新性的本科生需要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教育观, 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到“融业务与素质教育为一体,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现今没有创新能力的人难以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 抛弃以教学内容的稳定单一性为出发点, 以知识的记忆、复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 抛弃以学生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在传统本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对教材和课时负责,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在教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重点的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他们培育成适应知识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 知识学习已经作为一种手段,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非直接告知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的是未知的结果, 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听众,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开发和培养。综上所述, 是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

此外, 还要培养创新型教师。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 他们教育思想是否更新及教育观念是否转变是决定是否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代化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创新过程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近研究进展和成果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并将教师自身掌握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结合本学科知识与学生相互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多样化、现场化。

在教学方法上, 变单纯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为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 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子图书馆、CAI、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条件辅助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的工程技术概念, 是教学更加切近工程实际。

通过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节等活动, 使学生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 各类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潜能, 也能够培养本科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 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 对于在本科生科技活动中获奖学生及导师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切身参与竞赛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活动中, 以此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并且增强学生参与及合作意识。学院根据油田需求先后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等单位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

3. 推进制度创新,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为保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石油工程学院努力营造政策环境, 建立一系列与学院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制度。

(1) 设立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是石油工程学院为加强培养在校本科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推动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活动, 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以学科建设带动本科教育, 浓厚本科学生学术气氛, 促进学风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设立的基金。基金旨在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重点扶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科研、有优势特色的自主创新项目, 并成立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创新基金的管理机构。

(2) 建立实验室对本科学生开放制度。由实验室提供仪器, 还学生的自由空间、时间, 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实验, 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实验环境和条件。着力改革传统的单一验证性实验, 增设综合性、涉及型实验, 更多的将工程技术、工程概念渗透在实验内容中, 并且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独自编制实验方案, 独立完成试验过程, 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 熟练实用相关专业设备及仪器, 且允许学生自拟实验课题, 实验室提供试验条件, 有效地提高了工程与创新能力。

4. 探索机制创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石油工程学院利用学科优势与产业影响, 切实落实学生的校外工程实习条件。目前已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以及在华外国知名石油企业签约挂牌或接受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知识后, 到油田科研院所、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习, 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增强对石油生产实际的认识。

学院通过创新基地的建设在教育教学环节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出思想、出经验、出成果”的作用, 同时带动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5. 初步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 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早已习惯于用成套的内容和单一固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行为逐渐变的标准化、程式化、单一化, 学生没有独立创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要改变这种模式和现状, 高校就有必要偏向创新意识来评价学生,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 使评价体系体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导向和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 更要重视其创新能力的考查。一方面是在考试方式上实现多样, 另一方面是实行能力评价, 实现评价科学化, 通过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从而增强学生成绩评价的全面性。

四、结束语

石油工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特别是急需高级复合型人才。本科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是个系统工程, 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 必须使每一个师生员工把思想统一起来, 对我校石油工程主干专业来说虽然不是一种新思想, 但无疑是一个新课题, 它对宏观的教育体制和微观的教育措施等都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目前来看, 要在石油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实现主干专业学生自主创新,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美]吉尔福特JP.创造性才能[M].施良方, 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美]吉尔福特JP.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新论[J].唐晓杰, 等, 译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1990 (4) :17.

[3]岳晓东.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5~7.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2

浅析高等工程院校的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工程院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本文结合本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改革经验,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如何探索创新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作 者:郭清 陈彦国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U7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3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 实践 创新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37-02

工程力学课程是建筑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基础与技术的结合。只有学习好这门课程,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才能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工程力学的课程内容及特点

(一)课程内容

理论力学以及材料力学是工程力学课程的经典内容,其中主要包括:计算杠杆的稳定性、强度性以及硬度;分析物体的受力程度;研究点的应力状态;分析和计算构件的应力及应变。

(二)课程特点

工程力学课程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程力学的基本规律就是经过科学分析、归纳、总结出自然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得出理想化的力学模型。第二,综合性强。在学习工程力学课程中,面对许多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到多个综合性理论知识及定理才能解决问题。第三,灵活性强。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很多情况下一个题目往往有多个解法,所以在实际操作时,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分析多种解决方案,并从中采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时,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二、工程力学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一)教材知识过于系统,学生不易理解

工程力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在学习时,学生需要运用这些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来推导一些公式。但是,假若不具备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那么完成公式的推导则是学生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教学时忽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初入大学,工程力学的理论基础还相对匮乏,又因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以及辨图识图能力,因此,在接触工程力学课程时,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未曾见过的工程问题。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能灵活地把具体事物与力学简图联系起来。教学中忽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工程力学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三)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离

工程力学的实验课程应该服务于理论课程,而不是仅仅对理论课程的验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中对工程力学的实验课的课时分配少,因此,学生在实验课时很难达到每人都能亲自动手实验,实验机会甚少。甚至有些教师并不注重实验课,不进行实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操作。

(四)教学不足的原因分析

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建筑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一线的建筑技能型人才,但是,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不注重介绍工程的背景知识。并且课程教材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主要针对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材也少之甚少。第二,大部分民办院校的校史较短,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主导地位。由于许多青年教师是一毕业就上岗,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工程的实际锻炼,以至于在教学时只注重力学本身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由此可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在现代教育模式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更要求教师时刻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及动态,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教授力学课程前应熟悉掌握建筑行业的实时情况,并且不定期地去施工场地进行实践,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自身的教学积累经验,做好教前预备工作。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教学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适当地提及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以及工程事例的有关历史及现状,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二)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工程力学的实验课课时不足,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在课外能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学校应增加工程力学课程的实验课课时,让学生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亲自体验,亲身参与力学实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时往往会因为专业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对力学知识产生困惑,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力学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在面对教师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时,学生会因严密的逻辑框架结构、反复的力学理论知识而产生严重的学习隐患。因此,对传统的授课方式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开设实验环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其中主要是工程力学实验以及工程力学仿真。工程力学实验的主要对象是建筑材料,比如模版、钢筋混泥土。工程力学仿真主要研究对象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以低碳钢和铸铁为主要对象来进行压缩、拉伸等变形的力学实验。但是,钢筋和混凝土才是建筑专业学生主要面对的建筑材料。所以,在进行工程力学实验过程中,应该以实验钢筋和混凝土的拉伸、抗压等实验为主,并结合有关的土木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可以达到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并掌握建筑材料的变形过程及破坏方式,并为之后的技术课程学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体积较大的建筑物采用工程力学仿真,对其进行力学性能以及破坏模式的研究,与工程力学实验相比,具有造价低且周期短的优点。况且,利用工程力学仿真对较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力学分析,不仅可以清晰看到变形的动态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学习力学知识。

(三)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一切研究和探索的源泉,教师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疑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特点,对教材重点进行合理的划分和设置。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及难点,对学生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问学生为什么教室的矩形截面梁是竖放的而不是横放的。针对此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释其设计原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多引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平常未曾注意到的问题展开思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晓玲,盛琳.高职《建筑力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改革,2010(5)

【作者简介】许书娟(1980- ),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电气与智能化。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4

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改革,创新,创造,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 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石。大学的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从国家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始, 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是各个学校都在关心的话题。已有许多研究从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创新在高校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1,2,3,4,5]。通信工程专业由于技术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快, 更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作为一位通信专业教师, 作者无力在创新的基础问题上进行分析, 而是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个具体方向, 总结一下存在的问题, 探讨改进的方法, 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通信工程行业发展迅速, 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不断更新。同时也要求学生毕业后能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即具有创新性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基于此, 各高校都积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高校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由于开展创新教育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且没有体现在对学校、教师的考核体系中, 往往是呼声高, 行动缓。现有的教学方案和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改革, 课程教育仍然重结果而轻过程, 重考试成绩而轻能力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而言, 即使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过渡到动手能力培养都需要在设备和人力方面大量投入, 更不用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 许多创新的做法又在重复应试教育的老路。

许多高校对通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采取的手段, 一般是组织参加各级电子设计大赛、创新比赛等, 追求的是获奖的等级和数量, 涵盖面也只是学有余力的部分所谓的好学生, 而非着眼于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又回归到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上去。这与我们历来过于功利的评价方法是一致的。这种成王败寇的实践方式, 更着眼于眼前的收益, 而非创新能力的积淀, 与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十分相容, 其对全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益处还有待商榷。

3. 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

在大学生的培养中, 除智力因素外, 自信、勤奋、热情、好奇心、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6]。其中, 兴趣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 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我国的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 一切服从于考试, 兴趣、个性早就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到了大学, 如果仍注重用名次、获奖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启发、引导、培育其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就会沦为空谈。

4. 大多数学生的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一些通信企业诚恳地反映, 目前通信专业的学生, 知识落后, 综合能力差, 创新意识淡薄。一般需要1~2年的再培养才能逐渐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而这一两年的实践培养本应该是在学校四年期间完成的。这说明我们在大学的教育中实践和能力的培养环节应该要大力加强。大学培养通信工程人才的目标就应该是合格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 而不是仅仅会得高分的各种考试能手。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现有方法外, 应增加旨在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参与的、不以最后的成败为评判标准的培养环节, 从少数精英式学生的培养, 扩大到所有学生的参与。根据目前学生考试能力强、探索精神差的特点,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创造轻松的环境, 根据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探索性的实验和开发中。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能力, 参加比赛并获奖只作为培养的自然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应体现在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中。毕业后的学生应像法国高校毕业的工程师一样, 除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备本行业宽广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可以立即参与到各种技术开发中而不需要中间的环节。从近几年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营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导致通信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不断增加, 学生学习任务越来越重。考虑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再次增加额外的许多工作, 如再以最后的成绩、获奖等为目标, 会使许多同学感到压力倍增, 产生畏惧情绪。因此, 如何营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 以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丁肇中教授在山东大学访问期间, 曾有学生问他成功的关键, 丁教授的回答就只有两个字:兴趣。如果我们以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索精神, 就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意识, 从而最大程度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这方面有许多例子可以作证。乔布斯辍学后选修自己喜欢的书法课, 造就了后来MAC丰富多彩的字体和令人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能力, 拓宽知识面。

从高中阶段即开始的文理分科教育,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受影响。大学中的专业过于细分, 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如, 普通学生无法完成一篇有条理的技术报告, 对控制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也甚少。在贯穿四年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 如快速准确检索资料的能力, 了解研究进展和获取相关技术支持的能力, 撰写产品开发各阶段相关的规范文档的基本能力等。

4. 努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能力。

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一般学生通过自身努力, 认真学习教科书就可以应付。但目标在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教育却需要学生的相互沟通协作, 并在团队协作中快速提升自身的水平, 在讨论和相互学习中获得灵感。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通过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 通过相互协作、批评、沟通、辩论等环节, 深层次激发学生原始的创新意识和思想火花, 逐步恢复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 培养一支能够指导学生的教师队伍。

一支合格的指导教师队伍, 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一直以来, 由于对教师的考核偏重于论文, 许多教师, 特别是新加入的年轻教师, 比较专注于前沿的理论研究, 对产品开发、系统设计等缺乏兴趣。前沿的理论研究尽管创新性极强, 但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在学生急需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开发能力方面, 这些教师无法提供必要的协助。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是如此。所以, 着力培养一支可以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作为坚实后盾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 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在我校通信专业尝试建立自由探索平台, 为所有有兴趣的通信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帮助其在轻松和谐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建立的自由探索平台是一个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 配置了各种高中低端测试设备和各种软硬件开发平台, 配置了各种必要的工具、元器件, 使学生在一个实验室中即可以完成种类繁多的各种设计。平台向所有通信专业学生开放, 从一年级学生简单的小电子设计题目, 到二三年级学生结合课程的设计, 再到四年级比较高水平的、结合研究生培养的开发项目都可以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平台的管理模式。平台实行开放式管理,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出申请报告, 在指导教师组成的顾问团审核通过后即可进入平台。审核的标准是学生确实想利用平台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 并不以最后能成功地开发出什么样的系统或设备为标准, 即使仅仅想熟悉某种开发系统的申请也会获得批准。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规范的进展报告, 只要是在利用平台提供的条件, 就允许继续使用。参与到平台中来的学生定期组织讨论, 互相交流取得的进展, 遇到的问题, 甚至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团队组成, 以期更好地完成原来的设想。当然, 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制度, 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为了支持学生的自由开发, 组织了专门的由具有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的顾问团。顾问团平时并不干涉各研究小组的进展, 以便鼓励学生的自由创新精神。到学生有需要时, 却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范围极广。本文仅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讨论目前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一些方法, 并实践一种具体的自由探索平台方案, 希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 摒弃以获奖加分为目的功利性激励政策,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平台建立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先后有几十个小组进入。尽管不以获奖为目标, 却培育出了各个级别的许多奖项。其他的同学也都以兴趣为导向, 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这还仅是个开始, 平台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希望在近期将这个平台完善, 使之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 1999, (12) :3-8.

[2]张振刚, 李雪梅.从英美大学看创新教育和文化[J].高教探索, 2001, (4) :44-46, 58.

[3]乔海曙, 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20-23.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0) :84-91.

[5]韩江水, 陈春林.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论导刊, 2009, (6) .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5

关键词:桥梁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涂光亚(1974-),男,湖南汉寿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刘小燕(1963-),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15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8-02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一个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财富和经济发展,而知识产权来自于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

[1,2]创新能力对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对于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只有相对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桥梁建设领域新结构、新工艺的大量采用使得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快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来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四年期间,创新性思维应贯穿于每门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前面的积累,大学生实际上已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基于条件所限,在课程的作业、试卷或者报告中很难形成真正的创新。而桥梁毕业设计相对于以前的课程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以一个具有具体地形地貌的桥位为基础,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出一座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具体桥梁结构物,该环节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指导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强烈创新欲望的驱使下,必然能通过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选择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来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桥梁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座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方案比选、尺寸拟定、内力计算(验算)、施工图的绘制、计算书的编制等等。通过以上过程锻炼学生的结构创新、计算分析、电算程序、计算机绘图、文档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3]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毕业设计成果很难达到上述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创新性方面更是严重缺乏,甚至存在个别抄袭剽窃的现象,与毕业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4]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思想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当前学术研究中对创新的神圣化,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本科生难以创新,只是将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的岗前职业训练,侧重于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6]另外由于扩招的影响,一位教师经常要指导8~10名学生,同时指导教师自身还有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要完成,导致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因而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

2.桥型方案选择单一

桥型从大的方面来分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和各种组合式桥梁,学生在确定桥型方案时往往不是根据地形地貌、通航要求等技术要素来进行考虑,而是看哪种桥型好做,哪种桥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找到参考的模板,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桥型方案均为梁式桥,并且又以梁式桥中的等截面或变截面连续梁桥为主,占所选方案的80%以上,而斜拉桥、悬索桥、斜腿钢构桥、钢架桥等很多非常有结构创新特点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得也较多的桥型却没有学生选择。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成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桥型的限制也很难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扩招,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毕业设计期间,个别没有签单位的学生必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另外,准备考研、实习等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严重不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就较差,因此想要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上加难。

4.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体系

目前的毕业设计主要通过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来进行评分,学生只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等级,而并不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或者在哪些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最终的成绩只是一个模糊的评价。虽在成绩评定书中也有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和评阅教师评阅意见,但通常只在学生的档案袋中,学生本人无法看到且这些意见也都是笼统而不是具体的,因此最终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有没有创新性,只是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一个成绩等级而已。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学生失去了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的动机。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6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7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为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生物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生物工程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专业产生。该专业主要课程有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等。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且又和生产联系紧密。为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就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 2]。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毕业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工科学生毕业,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实践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2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探索

2. 1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采取以下途径: 1转变教师育学思想,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没有被老师和学生重视,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存在。2专业课程系统化。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且各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需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仪器分析等课设置成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3完善实践实习课程环节,确保实习效果。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的选题需增加综合性实验,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6 个阶段。4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考勤制度。如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对校内外学生实践实习进行科学管理; 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强调结果讨论的重要性。5多开设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学习和实验。

2. 2 开设综合与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存放实验仪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但仅仅依靠正常的实验课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因此,为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我们开设了许多综合与开放实验室,主要为那些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场所。

开放实验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制定科学的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如规范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如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设备、实验场所的完全防范工作。其次,引导并吸引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三是提高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上课、学习、休息及参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如何安排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度和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等。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同一开放实验室内做实验与研究,共同使用仪器设备及药品等,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使实验顺利的开展。最后,极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且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便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有序进行。

2.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活动

2. 3. 1 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科技活动。以科技小组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既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激励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积极推动由老师牵头成立的如“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研究是学生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 3. 2 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应用性研究课题

引导那些对实验感兴趣、想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学生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其提供学习理论用于实际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 4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获得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实践,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除了注重校内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外,还应安排学生到校外相关工厂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实习。如: “益阳七箭啤酒厂”、“ 湖南汉森制药厂”等,主要了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让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进入校外相关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采用 “产、学、研”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4 - 5]。

2. 5 申请更多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规定每位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或工厂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尤其是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另外,学校应该多为实践教学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研讨交流等各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方案。同时可在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和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

3 结语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8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工程硕士教育逐渐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工程硕士研究生不仅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构建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已成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当务之急。

1 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的内涵界定

1.1 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界定

工程硕士创新能力是指培养工程硕士利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做出新发现、创造新事物、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四方面的要素[2]。

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个体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捕捉新信息、洞察新问题,进而产生新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个性特征,是主观能动性和智力品质的创造性发挥。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有机统一,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新观念的提出、问题的突破,往往表现为从“逻辑的中断”到“思维的飞跃”,一般伴随着直觉、灵感的产生。直觉与灵感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知识不仅包括客观的、明确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是掌握明确知识的向导,是人认识行为的内在动力并最终决定了人的创造性表现。

创新实践是创造具有新质事物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即主体不断地将显性知识内化并获得隐性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式,将隐性知识进行不断的组合,进行知识创新或创造新事物[3]。

1.2 工程硕士应用能力界定

应用能力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并为新技术或新理论的生成提供有效需求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心里有做事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使工程硕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定的组织或协调能力,能够在产品、工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等创新成果植入社会经济系统的过程中,为社会做出高于普通人的贡献,并能为新技术、新理论的生成提供有效需求信息的能力。

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是一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与理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比较,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更强调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工程硕士培养应用能力培养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其创新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优势和本质特征。

2 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根据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含义和目标要求,形成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培养者、培养对象和培养环境。培养者主要是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是工程硕士,培养环境又分为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都包含一定数量的次级环境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校外环境影响校内环境,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既可以直接影响培养对象,又可以通过对培养者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培养对象。同时,上述影响的受动要素对施动要素也有反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影响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成效。(见图1)

3 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内环境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 培养目标不清,实际培养过程被边缘化

在理论学习上工程硕士强调实用性,工学硕士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在培养方向上,工程硕士强调开展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工学硕士更强调研究能力。由于两类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区别,对于他们的理论学习和论文工作就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工学硕士论文在评审中一般要求对其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论文工作的创新性、论文工作反映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论文写作水平等做出评价。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也应根据工程硕士论文要求和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评价方法[5]。

但是,目前多数学校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与工学硕士的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重视不够,被边缘化。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趋同,培养措施并不到位。课程设置不是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无论英语、数学还是专业课、选修课,老师的讲授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需要;学校对于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仍把学术性作为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3.2 课程设置不甚合理

3.2.1 课程结构不甚合理

从笔者所在学校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失衡,必修课的数量太多,选修课的数量偏少,是必修课学分的一半不到,学生选课余地小。选修课程所涉及的面不够宽,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少,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工程硕士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工程科学与数学的分析,轻视了工程实践训练,实践类课程只占总课程的2/3。

3.2.2 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前沿发展

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课程内容中,许多陈旧的课程没能及时更新或是淘汰,这样就导致了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明显滞后于学科前沿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3 培养手段有待于加强,培养制度缺乏规范性

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工程硕士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和双导师制的落实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企业导师作用不能发挥;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不协调,企业导师对学校导师在教学上的安排与要求了解不多,不能深入参与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帮助不大。而学校导师则忙于自身教学,不能保证与企业导师及学生有充分的沟通、交流与讨论[6]。

3.4 培养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从入口方面看,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笔试中专业课的考核内容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试题的覆盖面、题型,还是难易程度,都缺乏标准性。面试环节,主观随意性较大,如面试的形式、内容,面试成绩的评判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过程评价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员的课程考核不严现象,有些工程硕士与自己导师的年龄相差不多,有的甚至还要年长,有些工程硕士生的职位比导师还高,通常对这些学员高抬贵手,使其轻松过关,从而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从出口方面,答辩组不能客观评价论文质量的情况,一般是要求过低,即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论文就行,最终的结果是只要参与答辩的都能通过。另外有时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率,也会变相降低论文标准,最终使其质量很难达到硕士的水平[7]。

4 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总结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分析了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剖析了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市场对工程硕士的新要求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规定,构建了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见图2)。

首先,根据校外环境提供的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分析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总体要求,并将创新能力要求具体分解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将实践能力要求具体分解为人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次,根据培养单位的具体条件,设定具有特色且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并依此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选择培养手段,制订培养制度,建立培养评价机制。再次,依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营造校内环境;打造导师队伍,规范导师行为,激励导师队伍;健全和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入口、过程和出口管理制度。最后,通过校内环境、导师队伍和入口、过程、出口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任务,并将毕业生输送给校外环境,完成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一个运行周期。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下一个周期的运行,需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原有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后再运行,以此类推。

该模式强调工程硕士培养要兼顾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目的,创新是实践的动力。

5 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

要保障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就要求作为“产品”的工程硕士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者要主动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和更好的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应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收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为它们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生产、运营中面临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融入地方经济、根植用人单位的实践环境,才能保证自身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

5.2 为工程硕士的成长搭建宽松的科研平台

宽松的科研环境是指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崇尚科学、在学术上自由争论的科研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科研人员的想象力和竞争精神会受到充分的激励,它是工程硕士成长的沃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已经成为工程硕士能否创新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善于为工程硕士的科研团队发现和使用尊重人才的开明领导,创造弹性自主的工作空间,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5.3 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对工程硕士工作成果的一种认可机制,主要包括:正确的选择评价方法,恰当地掌握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硕士,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方法来说,不管是对于什么类型的对象,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评价方法的客观、公正、合理。

此外,工程硕士的成长还必须具有稳定和有保障的生活环境,包括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和子女入学安置等等,以解决其后顾之忧[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工程硕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工程硕士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人才政策支持是坚强的后盾。只有在政府支持下,他们才会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陈春明.突出专业学位特点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36-37.

[2]杜尧君,姜茂发.适应社会需要加强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3):92-93.

[3]李志辉,张日清,何方,杨模华.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8(,2):45-48.

[4]管英俊,刘军,王滨,等.导师背景国际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6-18.

[5]罗淑云,彭应宁,管敏华.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规范管理的探讨[EB/OL].http://www.bjzjbr.com/show_item-256.html,2009-3-5.

[6]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7]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9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永恒动力, 建设创新型社会, 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方向。创新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创建以学生为主的测量教学环境, 要把工程实践与测量教学结合为一体, 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独创性的科学思维, 组织学生提前参加工程测量项目实践, 在工程实践中, 开发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以“真刀真枪”学习, 实践, 创新。发展, 成才为教改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工程实践及测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创新活动, 学校组织建立的多种形式工程实践团队。走出校门, 教学与工程建设相结合, 社会工程实践才是真正大学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思路

2.1 改进传统的工程测量教学模式, 探索现代测绘教学模式

过去测量教学偏重于动脑能力的发展, 忽视动手能力的锻炼, 上课就是满输测量知识, 忽视测量技能的练习;以考试为中心、形成高分低能, 使学生测量工作岗位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 创造能力弱。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 实现讲课、自学、讨论、实验、集中实习一体化, 采用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达到师生良好互动, 在测量课件制作中, 将复杂、抽象、隐含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表达, 有声有色, 让学生身入工程现场, 主动参与教学。

2.2 进行教材改革, 编写具有水利土木, 工程特征测量教材

2.2.1 确立工程测量“地面点定位”为核心教学改革思路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 地面点定位是最基本需要, 例如测地形图要进行控制点定位, 施工测量也放样点定位, 变形观测也是观测定定位, GPS技术极大提高了定位速度和精度, 这样教学中就把现代测量技术与土木工程建设的定位技术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测量技术在土木专业的地位, 增强受教育者学习测量技术的积极性。

2.2.2 教材要以现代测绘技术为中心

在教材编写中, 把全站仪测量技术、数字化测量及GPS技术, RS技术, GIS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应用重点突出。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在基本测量定位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 论述由测量控制到地形测图、数字测图, 施工放线, 变形观测的全过程, 最后说明测绘新技术在路线测量、管线测量、道路施工测量、桥址工程测量、隧道测量、建筑轴线测量、垂直度测量、变形测量、水下地形测量等工程测量中应用。

2.3 改革传统测量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常规测量仪器和先进测量仪器的使用;熟悉控制测量的外业与内业, 能进行地形图的测绘和应用;熟悉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的内容与程序, 掌握常用施工测量方法;了解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使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使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有机地进行衔接。实行在工程建设中进行测量实验实习, 把测量实验实习课堂建在工地, 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工程测量录像, 三维测量动画等, 增加授课测量知识信息量, 能生动直观, 现代新颖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测量课程内容, 身临其境学习极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实施测量课堂改革, 加强测量工程实践, 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新教学手段如下:

(1) 传统板书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涉及较多计算和理论推导等内容, 通过基本理论的讲授、公式推导、计算实例等, 循序渐进, 注意学生的接受与知识消化。 (2) 多媒体讲授:采用PowerPoint与测量教学录像结合, 形象直观讲解测量仪器构造、仪器使用、地形图测绘方法, 教学形式灵活, 操作使用方便, 效果显著。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网络教学:本课程通过网络,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的学习平台, 同时建立布置作业、你问我答等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发布测量课件, 教学大纲, 测量教学视频、测量使用手册、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发布测量新仪器教学演示视频、教案, 教学日历, 复习及考查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学生能快捷地自主学习, 与教师交流互动, 解答课程疑难问题, 培养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新型教学模式应用, 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1)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应用:

该模式强调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 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 按照实际需要, 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它是以能力为教学目标, 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能力需要制定测量教学计划, 注重以测量仪器操作能力为中心, 将测量理论知识与工程测量项目实践技能需求密切结合, 有较强针对性, 和实用性。

(2)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测量教学计划, 把测量教学内容设定多个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程测量的技能。结合测量的仪器、场地, 对测量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 精心设计各种工程项目任务。学生是以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来完成测量课程学习, 同时工程项目成果也是教学任务成果。

(3) 探究式教学:

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仪器的检验等内容的教学中, 先讲述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测量原理,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满足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的要求, 水准仪的构造中需要有哪些部分呢?要把空间的两条视线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测量到其夹角, 经纬仪的构造中需要有哪些部分呢?同时仪器的轴线需满足哪些条件?这样的一种探究式的教学, 只要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测量原理, 通过思考得到的仪器结构和仪器检验条件就能掌握的非常牢固, 完全不需强行记忆。

3 用工程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以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1) 在云南农业大学后山实习基地进行工程测量项目实习:

将工程项目分解为农大后山征地测量、各学院农作物引水管道测量;模拟松花坝大坝施工放样、学生公寓房屋建筑施工放样;松花坝大坝建筑物变形观。

(2) 承包测量工程项目:

真刀真枪学习测量知识, 生产任务。使学生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知识和作业方法;掌握地形图的测绘知识,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 结语

总之, 在测量教学中, 用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 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技能型人才, 不仅要学生掌握测量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现代测绘科学正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动态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各种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也应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为了培养具有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传统测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对构建新的测量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备素质, 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此方面培养, 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内涵与要求

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是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其内涵是: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把构思变为工程现实的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工程素质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 要求实践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同时, 包括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也包括在特定的岗位与领域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造福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 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主动的学习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高综合素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强化应用知识造福人类社会的品质。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能力;具备影响学生学习方向的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和自身素质的完善。

二、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论水平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强弱。现代学习理论已经揭示, 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的获得知识, 而是全身心的经历与探索世界、实践与创造人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因此, 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 实践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制作、科研竞赛、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亲自动手操作, 亲身尝试探究, 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并由此培养自己立足实践, 关注生活和社会需要, 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其次, 实践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人的实践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应用知识的过程, 而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并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 也是获取新知识, 学会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 人们要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 由此构成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 加强实践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再次, 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来说实践过程不仅是一个创造过程, 还是一个被激励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体验独立创造的激情、体验团结合作的喜悦。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可以在实践中开阔眼界, 切身体会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强烈需求, 并由此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定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信念。最后, 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教育更直接、更深刻地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高等学校推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学校与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培养, 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 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保证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执行者, 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能力在实践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应将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实践教育的特点相结合, 形成一种新型教育能力。第一, 应提倡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师资建设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国际上对教师培养模式提出:教师的教育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师的专业化就是知识化;教师不仅要有一般的知识, 而且要有综合的能力, 要有把知识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教会学生的能力。许多学者认为知识是不固定的、不断扩展的, 是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互动并共同构建的。因此, 强调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人, 需要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强调教师不仅要关心书本知识, 还要关心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应当对课程之外、学校制度之外的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和审视的眼光, 应当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 并保持一种独立立场。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作为个体存在的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第二, 逐步建立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首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走出课堂, 利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间, 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教师承接科研课题, 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鼓励教师将提高水平的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课程项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鼓励和引导他们走上创新之路。第三,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与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提供人力保障, 促进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建设一支过硬的工程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要采取具体措施吸引高学历人员和部分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鼓励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聘实验教学岗位, 吸引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 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政策与奖励机制, 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育。首先, 学校每年要保证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 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设备, 为实验教学做好物质保障;其次, 要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 充分承认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工作中的贡献。在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时, 既要考虑其工作的重复性, 也要考虑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及实验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指导的独特性。在计算教师指导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工作量时, 要将联系实习和时间的困难程度、在校外连续工作的强度等因素考虑进来。最后, 要设立实验教学教师关键岗位, 充分肯定从事实验教学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贡献, 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 以及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 不仅要予以表彰奖励, 还应作为年底教学评估、考核及教师岗位聘任的一个方面。

总之, 抓好实践教育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 成为具有广博的工程知识和良好的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我们应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以评促建, 为培养适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楷模.理工科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

[2]陈秀平, 郭立锦.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定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2) .

[3]贾书才.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

[4]胡景明.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4, (6) .

[5]周彬, 洪强.关于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4, (5) .

[6]隋志龙, 黄春霞, 陈新民.理工科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 2009, (2) .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11

关键词:创新能力;TRIZ理论;应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有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它并不强调掌握知识这种简单“复制”的思维,而是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是现代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 又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几个因素

1.课程设置趋同,教学内容泛化

一是大多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趋同化,而各门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研究生选课主要围绕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部分研究生对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缺少能够跨学科、跨专业,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课程和知识体系。三是部分教学内容泛化、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接触科技发展前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四是教师授课缺乏经典案例,教学方法延续本科生方式,以知识内容灌输式讲授为主,研究生参与教学过程研讨的积极性不高。

2. 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队伍不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械工程等工科导师队伍数量不足。一是部分导师学术水平很高,但指导学生数量过多,行政、教学、科研工作量大严重超负荷,导师缺乏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部分导师科研项目和人均科研经费相对不足,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未参加任何学术交流活动,思维禁锢,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及时发现和发挥。三是部分导师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注重对行业学术前沿的追踪。

3.应试教育考核,淡化专业学习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采用对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初试、差额复试的分数制录用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无自主招生权的地方院校招生不足,普遍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而考生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尤为普遍,注重考研科目研修,淡化其他非考研科目学习。在研究生教学、实践阶段,部分研究生暴露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4.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

大部分的研究生学习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进校门,其工程意识淡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对理论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能力培养等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目标考核难于统一衡量。二是对研究生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日常实践和科研能力。三是由于体制等原因,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以及校外基地建设和利用效果不理想,研究生到企业、校外基地学习、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四是研究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获取重视不足,往往停留于内容表面,不能深入、及时了解所研究方向科研动态和学科前沿 [2-3 ]。

二、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和措施

1.建立创新实践机制,优化培养方案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煤炭行业背景。为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全面实施“六个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开展一次学术报告(就本学科研究内容,研究生至少公开作一次学术报告)、参加一次企业实践锻炼(在机械企业或研究所等单位参加不少于两个月的实践锻炼,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千字的实践报告)、用外文撰写一篇论文(外文撰写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参与一项科研课题(至少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并应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参与时间不少于3个月)、申请一项科研项目。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了机械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3-4 ]。

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调研省内外煤机企业、研究院所,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科已有的矿业机械特色和先进制造技术特色,增设了“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机械工程领域专题讲座”“机械工程领域实验及实践课”等,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化校内和校外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开展TRIZ理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在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采用“渗透式教学”开展TRIZ理论实践,初步形成了以TRIZ理论应用为主导的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在第一学期“机械工程领域专题讲座”开展TRIZ理论专题,“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选修课程中开设TRIZ基础相关内容学习。在第二学期“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课程中对实际结构原理等进行TRIZ理论分析,更深入透彻理解TRIZ理论的精髓,并依托“矿山机械”省级精品课建设网站上开办专门的TRIZ理论专栏。第三学期组织机械工程学科研二学生参加TRIZ杯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并在研究生开题中引导研究生按照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技术和物理矛盾的阐述、矛盾矩阵描述、提出TRIZ理论创新原理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案等。

3. 校企联合培养,开展研究型案例教学

导师是决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遴选导师时,不仅要考核学术能力、学术造诣,还要求导师具备现场顶岗实践工作经历。充分挖掘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优势,探索“两段式”(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双导师”的校企合作培养。建立较为健全的校企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授课、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对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中,依托工程实际问题及学科最新技术、方法、工艺等开展研究型案例教学,如在“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课中由3名教师按采掘机械、提升运输、流体机械结合实践研究案例,引导研究生如何从事实际项目的研究,改变了以往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传统观念。

三、实践效果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措施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成效。2012届、2013届、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论文盲审通过率100%,学位论文的创新层次明显提高,外审平均分数位居我校前列,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7项。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8,(1):128~133.

[2]刘国华,杨涛.机械类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5):255~256.

[3]刘春生,吴卫东,刘元林,等.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6):30~31.

[4]刘元林,吴卫东,刘春生,等.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4):17~18.

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篇12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创新能力,人才

能力即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该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等专业知识方面均有一定掌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环节教学, 需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设计、生产和组织等技能, 使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1]而目前对各高校建环专业而言, 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相关建筑行业, 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原暖通空调专业) 目标是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建筑节能的要求以及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 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针对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方案及策略。

一、建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

自从199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以下简称建环专业) 范围从之前的暖通空调设备扩展到建筑设备、燃气工程、建筑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后, 一般院校建环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及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变化,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并没有按照新专业体系重新定位。专业基础课按照新专业体系的要求开设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和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而专业课却沿用老的专业课程体系, 继续开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空调用制冷技术和燃气输配等课程, 这样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内容有很多重复, 教学方式没有及时更新,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影响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2]建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建筑环境学, 建筑环境学属于工程技术学科, 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因此,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建环专业培养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建环专业培养方式都达不到设置要求, 没有及时更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并突出建筑环境学基础学科的关键地位, 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

2. 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更不上行业技术发展, 教学模式单一。

教材是老师授课的依据, 也是学生接受大部分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知识构成、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当今世界相关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然而就现状而言, 高校采用的教材很多都是多年之前一直沿用的, 甚至是上世纪出版的, 这些远远不能跟上专业领域新知识迅速发展, 与当前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现状存在很大的脱节。在课堂教学环节, 专业课一般主要以课堂讲解方式传授专业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相近、思维模式比较呆板, 缺乏对专业前沿和新技术的了解, 更不会有很大创新。

3.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内容更新慢。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阶段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是理论过渡到实践的关键环节, 应该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然而大学建环专业在安排学生课程设计 (如空调设计、制冷设计、供热工程课设等) 时老师为方便指导, 会连续好几届选用类似甚至相同的设计题目, 他们自认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换汤不换药”, 学生只需要掌握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 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局限起来, 只会按部就班地按着常规思路进行, 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在之前师兄师姐设计的基础上直接将参数数据替换一下, 自己根本不去思考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或公式, 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责任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4. 学校缺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号召能力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朝气蓬勃,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实现对其创新能力的塑造, 学校方面若无法提供良好的发展沃土, 若仅设置基本的奖学金制度, 达不到对所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甚至让某些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文化课成绩却不是特别好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 竞争意识也会因此下降, 甚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这完全违背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要求。其原因与学校对学生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发掘和鼓励力度欠缺有关。对我们建环专业也如此, 高校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新时期建环专业学生培养计划时, 往往对学生基础知识过于重视, 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这创新能力对其人生发展更为重要。也因此建环专业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够强, 这会对以后步入工作岗位独立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有很大挑战性。

二、建环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性方案

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 而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尽快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以上导致建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的各方面的因素, 各高校应该对症下药, 针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笔者经过分析不同原因总结出以下几点建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 及时调整建环专业各课程的设置。

要提高建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需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 加强基础并拓宽口径, 优化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构建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突出建筑环境学在学科建设的关键性地位和核心基础的专业特色, 从而通过新的学科建设体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将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重视起来, 并紧跟学科前沿及新技术, 如:暖通空调热泵技术、高层建筑暖通设计、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理论等新的领域, 这样会加强学生对本行业的发展方向的了解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 更新教材版本和教学模式, 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

教材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专业知识的媒介, 各学校要充分分析目前专业的发展动态, 选择教材要紧跟本领域的发展方向, 这可以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专业中较新的东西, 不仅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而且对以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也有促进作用。教学模式要及时更新,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 活跃其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中, 淘汰过时的仪器, 及时引进新的精度高的实验装置, 这会使学生增加对实验结果的信任程度, 从而有效验证一些基本规律的正确性。另外, 要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自拟测试方案和实验报告, 自己设计并搭建实验台。这样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对建环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模式加以改进。

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主要是改变设计选题, 将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和拓宽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而且教师在设计选题时, 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项目, 以发散学生创造思维, 增强其创新能力。

4. 采取鼓励措施或其他方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置不同的鼓励奖项并颁发给具有不同素质能力的学生会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而鼓励学生向多方向全面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创新的活动, 如给定一非常规的建筑, 组织学生对此进行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供暖系统、冷热源系统或防排烟系统的创新性设计, 最后由相关老师对学生不同设计进行评价并对创新性强的设计同学给以嘉奖, 这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环专业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进步需求。高校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上要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课内和课外协调方面采去有效措施, 促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才, 为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以及推行建筑节能国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宇涛, 胥海伦, 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2 (5) :80-81.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18-21.

[3]陈劲, 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2.

上一篇:过渡段施工下一篇:土建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