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共12篇)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1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 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语文, 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 应该首先进行改革,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作文教学, 更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可是当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应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 喜欢作文的同学比较少, 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作为语文教师, 要了解有的学生怕作文, 上作文课时不免有些畏难情绪, 老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
怕写作文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心理。写作最令人头疼的是无话可说, 一个字一个字地凑。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 从而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正如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时相辅相成的, 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 但是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阅读课外书籍间接吸收知识。作文的成功, 离不开材料的积累。在广泛阅读的同时, 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背诵名篇名段的习惯, 经过理解吸收, 变成自己的语言, 使学生的语言在阅读的积累中渐渐丰富起来, 优良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二、走进生活, 感悟真情
近几年来的语文中考试题, 无论是阅读分析还是作文, 选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越来越多。针对这一趋势, 我们应想办法开启学生的感情闸门, 让他们体会真情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题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是创造之源, 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 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感情、体验、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
三、放胆习作, 独立思考
叶圣陶说:“作文就是拿笔说话, 写文章就是想心思。”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常常给学生制定许多框框标准, 致使学生做起文章来便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这好似用锁链捆住了学生的手脚, 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所以在作文教学创新中, 就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如写老师不要仅限于比做园丁、春蚕, 还可以是一棵大树, 也可以是一座山, 一棵小草, 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灵感, 写出有独特见解、有新意的展示个性的佳作来。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2
培养创新能力
烈山区古饶初级中学
杜淑玲 优化写作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烈山区古饶初级中学 杜淑玲
在人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中,潜藏着很多创新能力。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心理品质的培养,优化写作教学,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想象力
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想象,可把学生带到室外、走出校园。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让学生大胆想象。一次作文课上,我指着校园里的松树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很细、很尖。”然后我又问:“你们觉得它跟什么相似?”“像针”。颜色呢?请进一步联想。我的话音未落,学生们活跃起来了,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眼中的那颗宝塔松,它像巨人一样挺立在校园里,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大一个家族;一阵微风吹过,发出铿锵有力的声响,似乎在给我们弹奏乐章······”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合理想象,学生的语言才会生动,写文章也形象有文采,给读者以身临其境 之感。
二、培养观察力
练就创新慧眼
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历史上的发明都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记得一位科学家就曾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每件事物都有它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与众不同的“一点”。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中抓住特点。如:学生写作文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大部分都常用“炯炯有神的眼睛,脸红的像苹果,一笑两酒窝”等。从描写中看不出人物的年龄、性别、特点。把所有的人物都美化了,成了“千人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家中观察自己的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校园里观察同学,并趁机指导:观察人物要先看身高、体态、面部表情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写作中抓住了人物个性特点。有学生写到:我的奶奶背微驼,脸上布满皱纹,手像松树皮,说话时嘴角微微颤动······
三、重视发散求异
突出创新灵感
求异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反映学校生活,师生感情的文章举不胜举,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俗套;或在内容上出新,选材新颖,构思独特。从小学到初中在校喝水本是司空见惯的,但却是不易察觉的写作题材。然而我班的学生独具慧眼,以 喝水的演变为线索,描写了真实的学校生活。将家长的关爱、学习生活的苦衷和学生纯真的懒趣、调皮劲,真挚的友谊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生活如水一样既甜美又苦涩。中考拼搏向来激烈,很多学生作文时描述这段生活总是叫苦不迭,调子很低。但有位同学却与众不同,他描写的每个初三学生都乐观开朗洒脱,心态平常,状态很好,赢了就赢了,输了也没什么,还有感情,还有友谊······。这位同学的作文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下健全的学生风采,让人看到了创新精神,创新希望。
四、提倡敢于争论
拓宽创新空间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例如,我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作文时,我先给学生一番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争论。接着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做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班门前要先学斧,再弄斧,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我适时总结:如果第一种见解为正向立意角度,而第二种见解就是它的反向立意角度的结合。当我们为一道作文题找出一个立意角度后,可以从反面想一想,看是否能成立。如果也能成立,那么一组“正—反—合”的立意角度就出来了。经过我的点拨,同学们的争论,学生的作文思路一下开阔了,新的立意也增多了。写作时择优而从,得心应手。
五、多角度开拓 多思维立意
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一种事物、现象、甚至是一道作文题,思维不能单一。要多角度去看,也就是从事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特点,直至每个因素出发,展开思考、联想。这样,每个思维都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立意。
例如,我给学生们一副围棋,有黑白两种棋子。让学生据此实物为材料作文,这是有难度的。学生思维易形成定势,多数会围绕“棋”说话,写与棋有关的人、事、趣、德等。这些可以写,但全班都写,就难出新意。我摆脱这单一思维的束缚,引导学生去联想、思考。
从形状看,棋子像个馒头,白的是白馒头,黑的是黑馒头。黑的象征贫困,白的象征富裕。我们要从黑馒头走向白馒头,建设我们的家乡,创造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新的立意。
在我的引导下,有个学生说:“把两个棋子的平面相合,就成了一个球体,形状如地球,黑的代表南半球,白的代表北半球。南北半球要合作,白种人、黑种人要平等,不应有种族歧视。我们要消除对峙歧视,让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共同建设和平繁荣的地球村”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同学也从不同角度思考立意,结果这次作文写得特别出色。
浅谈写作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活动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创新,才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下功夫的所在。
一、培养直觉,强化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可见直觉是思维的洞察力,语言训练必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意”为主,“辞”为从,意在笔先,辞随意生,高度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所以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直觉,必须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素养。如自然界中云彩随风飘浮,树木枝叶在微风中婆娑摇曳,海上浪花飞溅,林中小鹿奔驰,燕子翻飞,鸟雀啁啾,无限风光令人陶醉。领略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美,才能使学生积累生活中美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打开思路,启发灵感
灵感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科学家会突然作出发现,文学家会突然构思出绝妙的情节、动人的诗句。大量的实例证明,灵感是创造者在顽强的、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创造力巨大高潮和紧张时所处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创造是富于灵感的劳动。灵感又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成功的奖赏。”可见灵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更不是只有天才才有的,只要勤奋,总有一天会“功到自然成”,灵感油然而生。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唯一途径是引导学生做大量的、多样化的练笔。
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一统性,学生往往只是通过课堂命题来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单一而呆板的作文形式往往使学生缺少发现,因而“言之无物”,这样长期机械化的训练结果,使学生既少了写作兴趣,又少了写作欲望,更不会产生写作灵感。实践证明,多样化的练笔手段是广开教师写作教学之路,打开学生写作灵感之门的唯一途径。剪报练笔、时文鉴赏、课前演讲、辩论竞赛等等百花齐放,才能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学生的写作灵感才会“油然而生”,乃至“万马奔腾”。学生只有在多角度、多渠道的表达训练中,才能唤起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热情,才能形成他们“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冲动,才能形成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
三、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创造性的想象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是把经过改造的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完整的形象。一个文思敏捷,会写文章的人,往往想象十分丰富,脑子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就会联想到许多有关的人和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一个会想象的人,脑中宛如有活水,涟漪波澜,层叠不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力如此重要,下笔作文就要让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奋力翱翔。
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显得“干”,内容空洞,毫无形象生动可言。譬如抒情,往往用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等概念化的词语凌空地抒情,让人读了味同嚼蜡,寡淡无味。抒情的文章要写得丰满动人,首先必须对借以抒发感情的“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做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单“目注”,即精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神驰”,就是从观察实物出发,开展想象。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跳离画面,才能有广度,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写文章不能就事写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要由物及人、由情写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厚,意境开阔,思想深刻。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
写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所以,其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写出一篇文章上,而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以形成学生的写作直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启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全面丰收。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只要我们本着“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开动脑筋,“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源头活水”,学生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写作兴趣,动其“心”进而美其“文”。
参考文献
[1]刘晓敏,陈飞强,等.海口青年教师论文集[M].海口:海口教育出版社,1999(6).
[2]赫路明.作文成功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10).
浅谈写作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培养直觉, 强化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 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 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 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 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 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可见直觉是思维的洞察力, 语言训练必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意”为主, “辞”为从, 意在笔先, 辞随意生, 高度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 所以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直觉, 必须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素养。如自然界中云彩随风飘浮, 树木枝叶在微风中婆娑摇曳, 海上浪花飞溅, 林中小鹿奔驰, 燕子翻飞, 鸟雀啁啾, 无限风光令人陶醉。领略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美, 才能使学生积累生活中美的材料,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打开思路, 启发灵感
灵感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 , 在这种状态中 , 科学家会突然作出发现 , 文学家会突然构思出绝妙的情节、动人的诗句。大量的实例证明, 灵感是创造者在顽强的、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创造力巨大高潮和紧张时所处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以创造是富于灵感的劳动。灵感又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成功的奖赏。”可见灵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不可捉摸的东西, 更不是只有天才才有的, 只要勤奋, 总有一天会“功到自然成”, 灵感油然而生。所以,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唯一途径是引导学生做大量的、多样化的练笔。
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一统性, 学生往往只是通过课堂命题来完成写作任务, 这种单一而呆板的作文形式往往使学生缺少发现, 因而“言之无物”, 这样长期机械化的训练结果, 使学生既少了写作兴趣, 又少了写作欲望, 更不会产生写作灵感。实践证明, 多样化的练笔手段是广开教师写作教学之路, 打开学生写作灵感之门的唯一途径。剪报练笔、时文鉴赏、课前演讲、辩论竞赛等等百花齐放, 才能形成百家争鸣之势, 学生的写作灵感才会“油然而生”, 乃至“万马奔腾”。学生只有在多角度、多渠道的表达训练中, 才能唤起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热情, 才能形成他们“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冲动, 才能形成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
三、创设情境, 培养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 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创造性的想象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是把经过改造的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完整的形象。一个文思敏捷, 会写文章的人, 往往想象十分丰富, 脑子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 就会联想到许多有关的人和事, 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一个会想象的人, 脑中宛如有活水, 涟漪波澜, 层叠不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力如此重要, 下笔作文就要让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奋力翱翔。
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显得“干”, 内容空洞, 毫无形象生动可言。譬如抒情, 往往用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等概念化的词语凌空地抒情, 让人读了味同嚼蜡, 寡淡无味。抒情的文章要写得丰满动人, 首先必须对借以抒发感情的“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做到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单“目注”, 即精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神驰”, 就是从观察实物出发, 开展想象。这样, 文章的意境才能跳离画面, 才能有广度, 文章才能有血有肉, 生动形象。写文章不能就事写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 要由物及人、由情写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 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厚, 意境开阔, 思想深刻。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 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 纵横驰骋。
写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所以, 其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写出一篇文章上, 而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以形成学生的写作直觉,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启发学生的写作想象,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全面丰收。
总之, 在写作教学中, 只要我们本着“适应时代要求, 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 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 开动脑筋, “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源头活水”, 学生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写作兴趣, 动其“心”进而美其“文”。
参考文献
[1]刘晓敏, 陈飞强, 等.海口青年教师论文集[M].海口:海口教育出版社, 1999 (6) .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5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作文是爱恨交织,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作文,好似捉魂”是学生的叹息,也是语文教师的鸡肋。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教学中探索,试图寻找突破口。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淡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感觉无事可写,无从下笔的情况。其次,层次不清晰,思路混乱。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另外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最后,就是表述不清晰。学生可能明白作文题目的寓意,但就是肚子里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表达出来。本来丰富有趣的素材或寓意深刻的题目,提笔写完后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有甚者就是换了一种口味。原本一望无垠的碧绿苍茫的草原,经自己笔下描写后变成了枯萎、毫无生气的老槐树。
三、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不息”.生活处处皆文章,可以给学生一则热点新闻,让他们写一、二百字的点评;给他们一个故事,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给他们一位名人、明星或偶像,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给他们一个画面,可以让他们配上一段说明;给他们一段歌词,可以让他们品评鉴赏……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将各种短小的情景积累起来就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一定哲理的。从阅读入手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注重课堂阅读的前提下,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下来便于日后写作的积累。(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内容与想法都化为了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宝贵的一种境界。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如果教师都把课文读得干瘪吃力,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有兴趣呢?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朗读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氛围。
3.培养口头作文能力,以说促写并用。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
4.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作为一种考查形式,它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可谓是“保留节目”.而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全部子项要求。在练习仿写时,既要考查仿写对象是否符合语用的诸多具体要求(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报刊上的仿写题编的是有疏漏的),更要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合乎语用的各项要求。教师精选出一些结构整齐完整并且语言优美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作文选中的满分作文),或者是开头结尾非常好的作文。先读,让学生赏析、评品,说出作文的优缺点,取其长处,摒弃缺点,进行仿写。或者仿结构、或者仿开头结尾、或者仿精彩片段,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文化底蕴,修改加工,最后成文。以期达到模仿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同学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谋篇布局杂乱无序的毛病,提高其写作能力。
提高写作技巧 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写作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校长》、《异想大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
总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7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应从初学阶段开始, 教师要多方面、全过程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合理利用创新思维教学既可促进英语教学, 培养好学生写作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可为一举两得。
所谓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互补;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创新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创造想象的参与……
用创新思维培养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 从编写对话着手, 利用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编对话能力。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打破种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以思考问题为中心,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初中课文中有大量的对话, 让学生根据已学单词和句型转换内容编成新对话, 为增加对话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勾勒出简笔画。如在学习Food and drink的单元内容中, 学生可以模仿购物对话, 充分发挥想象力, 编写一个包括选择、付钱等过程在内的对话。通过模仿学生将很快学会编对话, 并且将产生浓厚的学习其他新知识需求。教师把学生编成的富有创意对话不定期的进行展览, 或装订成册互相传阅, 既可达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创作的目的, 又可扩充了课文教学内容, 丰富了学生知识。
2 根据逻辑思维的要求, 提高学生看图说话和看图 (说) 写话能力。
逻辑思维即借助于言语形式表达思维或者借助文字、符号、图表及其他形式的载体表达思维。逻辑思维有以下特点: (1) 思考的根据和思考的结果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2) 有确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骤 (3) 有必须遵守的规则; (4) 采取线形思考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动笔与动口习惯, 积累了一定的词汇, 掌握了部分句型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逻辑思维的要求, 描述具有一定情节的语段 (看图说话) 。
3 根据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求同
或求异”思维, 提高学生改写课文的能力。所谓“同中求异”, 就是要善于在相同或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中找出它们的相异地方这是一种求异思维。“异中求同”, 则反之。初中教材中有许多短篇文章, 它们是很好的写作范文。如Book1 Lesson 33 part 2教师可以让学生依照此篇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家庭情况;Lesson 72 part 4机器人的自我介绍, 可以让学生模仿以肖像描写为主的个人介绍;Lesson 116 The supermarket near my home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商店或超市, 写出类似的文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这是任何创造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原理, 自觉掌握和运用着两条原理, 必将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从事各种创作活动。改写的另一种方式是用不同的文体改写。如将对话改为叙述。学生课文中有较多的长对话, 附相关的连环图片, 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将之改写为一个新故事, 既是对课文的理解挖深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 (可背诵原文中的好词句以后直接采用) 。
4 想象力是现实创造的先导, 没有
丰富的想象力, 就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创造想象的产生,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是创造者积极的思维状态, 有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需要的要求, 就产生创造动机和兴趣。二是创造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想象的火花迸发自丰富知识的“矿藏”。如在学完下列单词:shop, closed, Friday, early, supermarket, may, borrow, from, week, 让学生必须用上所给单词编成一则故事。连词成句主要目的首先是巩固单词, 丰富知识和经验;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通过学习新单词, 让学生将新单词结合旧单词组成小故事, 既等于温故, 又等于给关键词或短语的学生造句。
5 根据创造性思维转化的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粘合词”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主体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迭加、交替作用而突然产生新思维。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部分具有粘合作用的单词与短语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篇8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符合习而得之的规律,语言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多读、多背、多写、科学训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是一学期一本书,十几篇文章,背几篇文言文,几首古诗。一周六节语文课,分析一二篇,写一篇作文。说到课外书,每人桌洞里塞满的是教材全解、习题集、作文金典之类。学生们读的少、写的少,说的更少。课堂大多是听老师讲,自习课不许讲话,课余一个小时多点还得赶作业,学生哪有机会说啊!语文的半亩方塘里,疯长着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的水葫芦,又如何让这群小鸟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奔跑?学生缺乏语言实践,是表达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加强语言实践,应于课堂内外通过听、说、读、背、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训练。
阅读课应压缩课时,减少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代之以对精彩语段的朗读、背诵、品味和仿写。讲的精彩不如读的精彩,读的精彩又不如写的精彩。只有读出感情、说出体悟、写出心得,才能把纸上的语言变为心中的语言,口中的语言和笔下的语言。语言主要是感性的传递与积累,不必甚解不必深究,读好了,也便理解了,会说会用了,也便完成了任务。
语言实践的形式生动多元化了,语言实践的时间长数量多了, 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才能逐步得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词汇丰富了,读书快了,作文语句也流畅了,然而写作教学还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比是娶来了一位巧媳妇。但是光有巧媳妇还未必能吃得上好饭, 还得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我常劝学生写日记说:“日记是用心灵对话的朋友,是你精神的家园。”文章是思维之花的果实,写作是思维的健美操。一位爱写作的人,一定是一位爱思考、有思想的人。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体。
近些年来,素质、创新教育的口号次第登场,其实,思想教育是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生的生活实践少,阅历浅见识少,因而学生普遍思想贫乏,认识肤浅幼稚可笑。学生往往面对一个作文话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话可说,这是思想教育缺失、滞后的结果。因此,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但他们应该有对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见闻的认识。学生不应该只有学校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不应该只有课堂生活,没有课余生活。在学习生活里,也不应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教材不见社会和生活的影子。温室里长不成大树,鱼缸里养不成大鱼,鸟笼里没有雄鹰。人类从洪荒走来,向着自由开放、文明、和谐走去。教育应多些开放,学生应多一些自由,社会才会多些创新、和谐与文明。目前, 封闭式管理依然很流行,很“先进”,它安全、高效,被社会看好, 被领导看好。校门关住了什么?关住了学生的眼界,关住了学生的心灵,关住了学生的思想,也关住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学校生活取代了家族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教材和老师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想,以可怜的几个高分换走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
写作课时少,每周两节作文课,10来分钟讲评后是布置文题, 学生还要当堂完成,即便精批精改,学生也不认真看,收效不大。写作指导如同隔靴搔痒,教学如同放羊,而草场沙漠化严重,写作成了苦役,人们在写作的沙漠里跋涉,只盼早了。对写作重视,应增加写作课时,增加每周作文篇数,重写作、重讲评,轻批改。领导查作文批改,只看改的细不细,批的越细,写的篇数越少,是老师苦学生松,最后写作教学被边缘化了,成了花架子。学生写不写一个样,老师教不教无所谓,作文教学落了空。反观古人,对于写文章,可谓尽心尽力也矣。读书悬梁刺股,背书引刀绝织,抄书七录名斋,最终都只为半尺文章,难怪书生个个能口吐锦绣,笔走春秋了。
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但这戏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剧本, 都是语文老师临时随意编排,自导自演一通而已。作文教学应该有系统翔实的教材,一级一级编过去,有目标有指导有例文有例评。写作训练也应分阶段安排侧重点,划分出专题(有针对性的划出训练点):记叙文可以从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方面考虑[1];议论文可以从论点的拟定与提出、论据的选用、几种常用论证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考虑;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设立。写作课还应分出不同课型,以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达标。比如安排这样的流程: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分别完成知识示范、分层训练、自评互评、快速批阅、讲评再红的教学步骤)。
我经过课堂实践,有意识地把我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点滴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定能解决。
摘要:作文教学中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对写作教学缺乏定位思考。写作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写作是应该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创新
一、强调阅读与写作并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写作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要想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首先要保证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的多少与日常阅读量的多少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不断的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并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终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同时, 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者比较经典的文章供学生阅读, 同时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将用词准确, 表达干练的文字摘抄下来, 通过日常的积累让学生脑子的知识丰富起来。
二、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 就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圈子在不断缩小, 为了自己的学业, 学生更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 生活圈子的缩小, 换来的是生活感受的不深刻。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文章就没有灵性, 也不会接地气, 即使文章辞藻华丽也难有丰富的内涵, 因此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 特别要抓住学校统一组织集体活动的机会, 利用好每一次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鼓励大家将看到的、想到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例如组织一次春游或者登山, 学生的活动的同时肯定会有一些新发生和新想法, 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参加活动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课余时间, 多观察, 多思考。例如, 学生在上学路上遇到堵车, 上学迟到了, 先不要忙着责备学生, 可以鼓励学生回想一下堵车时候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或者说由堵车想到了什么, 或者说能有什么好方法缓解堵车。
三、加强文章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 反复修改美文来”强调了文章修改的重要行, 但现实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文章写作指导, 而疏于对文章的修改, 这种重指导请修改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好的文章与反复修改是分不开的, 只有不断的斟酌, 修改, 才能有好的文章。因此, 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文章的修改。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修改的重要性, 要做到这点,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修改前后的文章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发现修改文章的好处, 在对比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欲望,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并不是难事, 只要做有心人, 都可以把文章改好。其次, 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修改的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前我们对学生文章多采用批判性的言语而非指导性词语, 这既不利于学生修改文章习惯的养成, 也难以让学生掌握文章修改的方法。例如, 在学生看图作文的时候有一张图片是一个小男孩在给一棵树苗浇水, 旁边还放着一些栽树用的工具, 完整的看来应该是栽树后给树浇水, 但有的同学给出的结论是“小哥哥在给树浇水”, 虽然这与图片不完全相符, 但是如果仅仅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 可想而知对孩子的打击是多大。
四、学会欣赏, 激发写作动力
小学生与成人成长经历不同, 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别, 每一位孩子的写作也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储备之上, 因此在阅读孩子的文章时不要过多的采用大人的思维方式, 要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 采用学生的思维去阅读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辛苦劳动的结果, 我们都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阅读, 善于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要善于运用欣赏的力量激发孩子写作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文章中好句子与班级内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 同时要充分发挥手抄报和黑板报的作用, 每次写作选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好文章, 供大家学习。
五、小结
小学时代恰逢写作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写作能力能否得到顺利的培养关系到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 理应在教学中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 在培养学习写作能力的时候, 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同时要通过激发兴趣, 体验生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的教学方式是在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国内那种满堂灌, 千篇一律的写作指导, 要紧跟时代步伐, 解放思想, 突破既有的教学方式, 在实践中找方法, 在探索中找真理,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晓玲.论语文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周泓.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2
[3]郭丽英.个性化生活与小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D].重庆师范大学, 2014
[4]黄婵.探析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方法[J].新课程 (小学) , 2013.08:72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一、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职语文教师缺乏写作创新研究
在我国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墨守成规, 在长期的语文写作授课中,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也深感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写作的需求。但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使得教师无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 自主研发中职语文课堂写作的创新方法。所以, 中职语文教师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 是我国不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陈旧的教育体制。如中职语文教师的授课计划是学校早就设定好的, 并且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是固定的。这就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和多余的授课时间, 对中职语文课程进行创新研究, 即使教师已经对中职语文课堂写作的方法进行了创新, 却无法真正的传授给学生。
2. 中职语文教师写作创新的素养匮乏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工作较忙, 课业压力较大, 常常超负荷工作, 导致中职语文教师很少有机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甚至是语文基本功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由于种种内外及外在的原因错综复杂, 致使中职语文教师的写作创新素养严重匮乏。如部分中职语文教师书法不过关, 诗词歌赋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准确等, 尤其是对于文章的赏析缺乏独到的见解。这些基本素养的匮乏, 严重的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师写作的创新。
3. 中职学生对写作兴趣日渐降低, 创新无从谈起
受中职语文教师授课、写作创新能力较弱的影响, 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兴趣日渐降低, 对于毫无新意的中职语文课堂写作充满了厌倦和懈怠。最终导致中职学生逐渐的忽视中职语文课堂写作能力的培养, 所以中职学生对写作的创新更无从谈起。如中职学生在语文写作课上, 对于语文教师的授课表现出散漫、漠不关心、无所谓等状态, 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听课, 直接睡觉的大有人在。
二、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创新方法研究
1. 增强中职语文教师创新意识
中职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引导者, 是对中职语文课堂写作进行创新研究的重要人才。所以, 增强中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 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写作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增强中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 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对写作的创新意识, 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 使得学生对于写作创新充满兴趣和乐趣, 其结果是中职学生通过长期写作创新潜意识的植入, 将被动的写作变为主动的创新思维写作,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如中职语文教师总是将语文课堂写作融入新思想, 注入新活力, 有意识的将创新思维带进语文课堂写作教学。
2. 扩大中职语文教师的视野, 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
语文是一门文化底蕴很强的学科, 对于中职语文教师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 如何成功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是对中职语文教师创新素养的极大考验。具体做法如下,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不断的扩大自身的视野, 长期的积累各种文化知识, 并将各种有益于写作的文化知识综合整合, 从而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如中职语文教师将古代的奇人轶事汇总讲解给学生, 使得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总之, 中职语文教师与中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密不可分, 所以扩大中职语文教师的视野, 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必不可少。
3. 激发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对写作的自主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指引学生进步、提高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激发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对写作的自主创新同样离不开中职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鼓励的方式, 激发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对于写作有进步的中职学生给予鼓励, 对于写作中的精彩部分大加表扬等。从侧面增强中职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激发中职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引导中职学生对写作自主创新, 并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结论
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法有很多, 但是只有创新中职语文课堂写作能力的方法, 才能促使中职学生写作能力极大的提高。中职语文课堂写作创新方法最为有效的是全体师生形成创新思想意识, 一切的写作创新方法, 都要紧密地联系培养学生写作创新的思想意识, 中职学生已经形成的创新思想意识是其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 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思想意识是中职语文课堂写作创新方法的核心。
摘要: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创新方法研究,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中职语文写作整体实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中职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 增强中职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 主要包括中职语文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素养的提高, 从而研究培养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写作能力,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正伟.台湾作文教学发展新趋向.2012-09-28.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写作,原本是写作主体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和宣泄,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呈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写作教学问题上过分强调“文以载道”,写作时,学生为了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不高尚;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肤浅、片面。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文多是些“假大空”的思想、“克隆化”的主题和虚伪的情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对现有的作文规范进行反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二、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维空间
思想上的束缚导致了学生思维的简单化、模式化,他们不敢“出格”。他们的思维早被预设在已有的体系中。他们的思维已形成了某种惯性,如同被一个遥控器控制着,进行着思维的简单“复制”。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公式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诱发活跃的思维活动,努力开拓思维空间,方法如下:
1.采用逆向思维
就是让思维从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树立新观点,创立新形象。
古往今来,不少佳作令人百读不厌,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破常规,反弹琵琶,逆向立意,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好比同是咏梅词,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流露出一种寂寞伤感、孤芳自赏的消极情绪,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无所畏惧,乐观谦虚的博大胸怀。
2.采用多向思维
也称发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沿着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比逆向思维有更丰富的思维内容,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依赖于联想和想象。如写“啤酒瓶子的用途”,如果只知“能装酒、装油、盛水……”,思维角度是单一的。如看到它“能碾药片、擀饺子皮、还能打人……”,则有了新的思维角度。对同一事物,如果从多种角度进行想象和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思维结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思维方式,都要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自圆其说;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求异,走向极端,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
三、解开语言套子。提高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生动、丰富的思想内容需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表现。但由于学生的写作用语长期受到语法规则和思想的约束,其作文语言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词语选择、句式结构、语气语调大同小异。俗语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解开语言的套子,在锤字炼句上既要准确贴切、生动形象、简洁精粹又要创新。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语言的“集装箱”,全方位地积攒语言的精华。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从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丰富的语言营养。还要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形象、新颖的语言。
四、扩大生活阅历,丰富写作“底气”
生活是思维创新之源,是写作创新之源,写作上的创新与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释放,它的前提是积累,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创新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就不可能写出令人心动的佳作,所谓“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蓄写作“底气”,夯实写作的根基。要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向生活的“百草园”,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力。要给学生一个获取信息的“工作平台”,不断“下载”和积累变化世界中的鲜活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绽开鲜艳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使学生的写作神采各异,可使学生作文的百花园绚烂多姿、异彩纷呈。同时,创新思维训练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一、改变观念, 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后果, 学生的思维只是在一个固定程序的思维模式中展现, 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且文章的结构往往是开头一段, 中间一段, 结尾一段, 没有写出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 更谈不上创新。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 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 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 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精神百倍地投身到创新教学中去, 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不断探索, 并引导学生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 大胆进行作文的创新。
二、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的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所以, 要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 纵向与横向, 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文思泉涌。为了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以供参考。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自然, 以积累创新素材。
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升华。观察是感性思维的前提, 思考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的飞跃,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就会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写出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 切中时弊, 揭示真谛, 具有创新精神。
我们要学生理解皑皑白雪, 要学生懂得温和的春风, 明白秋天的萧瑟, 可我们没有给学生那样的时间和心情。我们的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 回味着老师的批评, 还记着家庭作业, 在这样的心情下, 除了能感到雪的寒冷还指望什么呢?我们提倡的实践, 是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的实践。教室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草坪、田野、高山、雪地甚至家庭大院都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语文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缀文者和披文者。同时, 充分的实践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而兴趣是转化为知识的重要前提, 热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 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密不可分。阅读的主要途径: (1) 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 精心设计阅读方案, 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 该背的要背诵如流, 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 加深理解, 自由应用。 (2) 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图书室联系, 组织学生阅读, 而且要创造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互相传阅。
3. 灵活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
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两周一次课堂作文, 让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 教师则倾尽心血拼命修改。这种好差优劣以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 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重要。首先, 要开展一些活动, 如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组织学生春游、植树、参观、访问等有益的活动, 让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为作文创新提供素材。其次, 提倡灵活练笔, 在练笔中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教学手段日益更新, 特别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介入,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给作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 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从而保证了创新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 可以说, 适当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对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渠道。第四, 写想象作文, 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4. 引导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使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知识, 阅读让学生有了创新的源泉, 而写作则成了学生作文创新的落脚点。首先, 引导学生在语言方面求新。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以新为好。其次, 鼓励学生在布局上破格。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基本要求, 对学生进行定格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 赏识讲评是创新作文的有效途径。
作文评讲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教师在作文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 以鼓励赞赏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 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 与我们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另外, 在作文讲评时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
“生活, 作文的源泉;想象, 作文的翅膀;创新, 作文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总之, 我们应从点滴抓起, 多鼓励, 少批评, 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 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 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 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 初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写作中创新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写作中创新精神培养09-10
提高写作创新能力10-22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05-28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05-14
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06
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10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1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9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