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

2024-06-0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共12篇)

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 篇1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其作文要求仍然保持着苏派风格,但有所突破和创新,给我们教师的启迪很深。就作文教学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是创新是学生作文进步的灵魂,离开了创新,学生的作文则无任何生命的灵动可言。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高中语文教师又要做出怎样的思考和抉择呢?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权且抛砖引玉。

一、引导学生创新理顺所给材料的关系

这应当说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所在,没有对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的理顺,没有创造性的感悟,要想写出具备创新和创造意识的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就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来说,所给的材料和要求虽然还保持着苏派的特点,但突破和创新也还是有的。所给的材料说的是一群探险者的行为,如果学生不去思考探险者行为与那蝴蝶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未能真正领悟点燃之蜡烛给予蝴蝶的相关影响,那么学生要想写出颇有见地的文章是完全不可能的。分析江苏省今年的给材料作文,不难看出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悟出环境保护的道理,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所以,学生在考场上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探险者生怕脚步会惊动这些小精灵,但点燃的蜡烛却使其畏烛远去,可见蜡烛的影响非同小可。我们的学生如果联系到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行为,哪怕是一些看似轻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体悟到命题者赋予蜡烛、蝴蝶、探险者的喻义,即把蜡烛看作是一些刺激物,把探险者看作外来影响的势力,再联系当今社会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对一些群体的影响,其表现的主题则会更加鲜明,且富有创新创造的意蕴,学生则可以写出充满人文情怀、生态大爱的力作来。笔者草就此文正是批阅试卷的紧张时刻,可以预见类似于2007年一考生以怀想比天还大、比天还亲的农民父亲之大作还是会被阅卷教师诸多慧眼发现的。因此,给材料作文给我们这样的导向已不是一两年了,教师在平素的作文教学中要精心思考学生创新解读所给材料的策略。

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所给材料与现实的联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完成给材料作文的灵魂。虽然所给材料仅仅是简短的一百多个文字,但它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如今人们已把目光集中到诸多给材料作文的研究和训练上,但无论是教师自身的研究也好,学生的训练也罢,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慧眼,把材料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时应当都读过《苹果里的五角星》,那小孩能够在苹果里切出五角星,也许是一种偶然,无论是切前还是切时我们完全可以武断一点说,小孩子根本没有思量所谓的创新和创造的诸多问题,但事实上孩子不循规蹈矩的切法却体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而且就是这一简单的切法使得孩子获得了创新创造的乐趣。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去进行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许多生活的联系,而这联系要体现创新。如何去体现创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社会的现象做出大胆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思考,当学生能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一些社会现实做出联系性方面的超常规的思考时,他们的心智也就得到了充分而又理想的发展。这是我们学生的精神产品,也是学生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精神发展了,所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是当今人们所热烈追捧的,人心所向的东西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美的追求。小孩子切苹果是一种创新,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离不开创新,给材料作文的真谛需要学生去创新也应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三、引导学生创新运用给材料作文的表达语言

虽然高中学生接触到的文学和非文学之类的作品已经比较多,但是,学生未曾做出这样的思考: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最起码源于作者自身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我们学习他们的作品并非要去模仿他们的表现形式,也并非要去效仿他们的语言风格,更为主要的是要去效仿他们极力寻求与众不同表现以及极力锤炼语言的精神。要让学生去形成这样的意识:酸甜苦辣都可以是调味品,需要酸就要酸,需要甜则要甜,我们在写作中使用的表现生活酸甜苦辣的语言应当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可以集合使用,也可以择优选用,更可以单项使用。在让学生知晓这些时,不妨多让学生对一些大家语言表达的风格进行探悉积累,也可以让学生对所见到的非名家作品进行探讨。譬如,出现在学生身边的作品就比较多,鲜活性、启迪性也比较强,如果借他山之石是完全可以达到攻玉之奇效的。把目光放到2007年江苏省一篇被高考阅卷负责人打捞出来的考生作文。那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不妨引出这样的一段文字:“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眩目的‘集锦’,不玩深沉……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何永康语)这样的点评应当引起我们和学生点滴或者极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作文要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要创新创造性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 篇2

1、题目创新

题目是人首先看到的作文第一个地方,所以题目起的好不好很影响一个人对你作文的印象。我们想题目的时候一点要贴合作文主旨,还有不要太过老套,别老是用开心的一件事、努力才能成功等又土又烂大街的题目,最好能出其不意给人一种新鲜感才行。

2、贴近生活

我们写作文最好要贴近生活,这样写出的作文都比较让人有种代入感,而且思想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有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其实生活就有很多比较新鲜有创意的素材,我们多细心的观察生活,就能更好的积累素材了。

3、 变换手法写作文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 篇3

一、当前高中写作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

1.轻风格,重文本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依然是学习成绩。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很重视写作文体,对于文体选择更多的则是迎合考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也提出了很多写作教学的创新策略,但是事实上所谓的创新都是迎合考试需要,为了拿到高分,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这种忽视学生真正写作特征、注重文体模式的行为,根本不能达到写作创新的要求。

2.轻过程,重结果

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授课模式来看:当堂作文依然存在,虽然它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写作质量,但是实质上提升的却是写作速度。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实质上是训练学生在考试中的写作水平,不完全是写作。在这过程中,老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话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作文,这种写作形式,即使话题新颖,学生联想到的内容很标新立异,但事实上新颖的内容与话题并不能代表高质量的文章。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这种教学太注重结果,即:在既定时间完成的量,或者一学期能完成多少,根本不能保障写作质量,实现教学创新。

二、增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的方法

1.增加阅读量,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除了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挖掘、深入喜欢的作家,还应该做好素材分析工作,通过增强文字描述的练习,方便作文应用。在这过程中,课文不仅是很好的写作教学案例,更是引导学生怎样审美、阅读的最佳例子,它是引发学生自主阅读,领会生活的引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阅读课积累的词汇与句子,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更多的博大、丰富与精彩。如:在阅读中可以领略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大气、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浑浊我独清”的清高,以及资产阶级人性扭曲、腐朽的夏洛克与葛朗台,这些生动的形象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实时报道,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通过阅读《意林》、《读者》等优秀读物,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为辅助性教学,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读书感想与札记的描写。当然,针对某些片断,还可以通过摘录句子的方式,向学生推荐,鼓励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书评与讨论会,在分享与交流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利用写评论、读后感、改写、扩写等方式,增强阅读感受,提高欣赏、阅读与评价的能力;通过提升写作水平,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其相互促进与作用中,生成有效的语文主体运动。

2.鼓励学生参与生活,提高写作教学水平

生活作为语文写作的素材与灵感来源地,为了写好作文,必须融入生活体验中。而生活是否精彩、思想是否活跃,时刻牵动着老师的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挖掘素材,在用心感悟中,为写作夯实基础。特别是高二、高三的学生,如果想写出不错的文章,必须深入生活本源,用发现的眼睛挖掘隐藏的真善美,并且用心领会精髓,最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参与和体验生活作为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它和家庭、学校、社会等大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和学生的积极感悟、主动追求直接关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爱生活,更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灵感,从不同方位看待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文。

3.鼓励学生将写作创新视为需求

写作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符号,它能及时表达对各项知识的认识,即: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表达。作文立意是否深刻与写作人员的人格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如其人,即:人有怎样的品格与情感,它的文章就带着怎样的情感与品格,做人达到哪种境界,它的作品就能达到哪种境界。写作的最高境界与目的是拥有完善的人格。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将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要求。为了优化写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老师应该主动将写作视为生活需求,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打破纯粹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将写作变成学习、工作、生活的手段。面对学习与生活压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将写作视为情感需求与审美需求,在正确宣泄情感的同时,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增强文化创造力,还能帮助人净化心灵空间,让灵魂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写作视为一段生命旅程,在彰显自身风格、表达情感的同时,打破固定思维,这样才能提升写作水平,让作文更加精彩。

三、小结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是培养学生思考,独立发表意见的能力,具体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感悟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必须整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途径与方式,不断优化写作创新,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情感,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高中写作教学体系的创新探究 篇4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 根本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 在现阶段, 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存疑, 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达不到高中的教学目标, 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大学对母语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究其根本原因,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教师求分急切的功利心极大地影响了写作教学的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现行语文写作教学编写的旨意在解放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写作的创新性, 让学生能够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将写作变成学生学习中的一种享受。但是, 就目前来看, 在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 找出这些不足之处, 提高写作教学的效能已经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语文教师写作教学存在困境

写作教学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比阅读教学、语法教学更为复杂, 这也是现阶段部分教师难以达到写作教学要求的主要原因。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改革多年, 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入, 教师的写作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境, 这种困境就表现在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的法宝。写作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时间效能使得教师往往“抓基础”“抓分数来得快”的项目。写作教学本身就是“慢功夫”, 绝非单位时间内看得见的效果, 就使得教师常常“舍远求近”。另外,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时量大 (包括选修) 往往无形中迫使教师压缩写作教学的时间;作文批改、评讲的时间投入也使得教师完不成一定数量的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参差不齐的写作教学水平也使得写作教学的效果不一。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难以掌握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平衡点, 无法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

(二) 写作教学目标错位

语文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更好的适应生活, 写作应该是一种乐趣。但是, 在目前的语文写作教学中, 经常存在着教学目标错位的情况。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分数, 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的“速成”, 将记叙文、议论文等常写文体写作过程“肢解”, 再给出一定的“套路”, 让学生严格按照格式写作, 这就导致试卷中出现了“八股文”“无病呻吟”“明显套作”等特征, 鲜有佳作出现, 并且一旦脱离了应试环境, 到了实践运用中, 学生就现了原形。这种母语教学成果早晚会成为空中楼阁, 迟早会坍塌。

(三) 写作教学环境闭塞

高中教学的大环境基本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这对于数学、物理等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无伤大雅, 但是对于语文写作教学这一形象性的教学而言, 就存在着弊端, 闭塞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思维受到了限制, 学生缺乏见闻, 甚至连阅读一本课外书都成为了奢侈。思想幼稚单纯, 缺乏自我、灵活, “八百字”万事大吉。古人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都成了子虚乌有。这就严重影响了写作教学质量, 很多一线教师觉得写作教学瓶颈太细, 很难提高。

三.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编写体系的创新方法

(一) 让学生走出课堂

传统的写作教学一般以教师命题、学生完成的方式为主,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写作教学的逻辑性。写作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方式, 只有真实的交流, 才能在写作内容中释放出自己的个性, 表达自我, 实现自我创造。因此,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写作时间有强行的规定, 不要求学生必须要在课堂上完成写作,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创造, 防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仓促拼凑, 给学生足够的产生灵感的时间。此外,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局限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 应该使用适当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大自然, 直接与自然对话, 欣赏动人的自然美景, 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产生心灵的碰撞, 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撷取触动心灵的碎片, 实现“厚积薄发”。鼓励学生将平时阅读作品中收集的知识与写作进行结合, 让作文变得“有血有肉”。笔者曾经在所教班级中做过调查, 高中生一年阅读课外书平均不超过一本。可想而知, 井底之蛙如何描绘蓝天的精彩。

(二) 重视学生写作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写作素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推荐学生以月为单位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例如, 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校就为学生开设了阅读书目, 包括《最文摘》、《写作素材》、《课外阅读》、《读者》、《智慧背囊》、《意林》等杂志, 也包括了《红与黑》、《红字》、《乱世佳人》等优秀的外国名著, 学生按照自己喜好阅读, 在写作时就有了丰富的资料可以摘取, 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学校配合开设了阅读课, 走进图书馆, 实践下来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人格, 对阅读作品的爱好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 开展阅读经验交流活动就可以有效的扩展学习的视野, 为此, 我校开设了“阅读BBS”沟通平台, 设置了阅读写作沟通专区, 在每个专区都有不同的阅读内容分享, 并由语文教师担任负责人,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困惑, 再由教师一一解答, 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3、帮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带着学习和欣赏的眼睛进行阅读, 发现好的段落和精美的文摘要摘抄下来, 比如, 可以举行“好文章”选举大赛, 让每一个学生推荐一篇自己眼中的好文章, 大家一起阅读, 阅读完成之后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对于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种方式就提高了学生摘抄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练好了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学将会美不胜收。当然方法因人而异, 语文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摸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 重视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

在采取种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内容和写作经验之后, 就要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和指导。比如, 可以从作文写作技能的角度展开教学, 对不同的题材进行相关的写作立意讲解, 将网络文学、国外文学融入到讲座中, 注重学生的反应, 如果发现学生存有疑惑, 就要及时的向学生解答。此外, 要适时的与学生沟通,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不断提高写作技能。此外, 教师也可以用写作讲座、写作大赛等形式进行。

(四) 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促进写作教学

使用积极性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在写作教学中担任了“审判”的角色, 在批阅作文后, 教师就以分数的形式判断学生作品的成功与否, 在评判的过程中, 教师一般会按照作家的标准进行评判,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作品, 教师就给出学生较低的分数, 这样, 就大大的伤害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学生的创作标准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作品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不吝惜分数, 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作品, 可以允许其更改之后再做评判。

2、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评价的制度

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 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不能采用固定的评判标准, 可以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适当放低评价的标准, 对于基础较好、起点高的学生要提高评价的标准, 重点关注学生“这一次”比“上一次”是否有提高。对于抗拒写作, 在写作中存在困难的学生, 要以关心和鼓励为主, 真诚交流, 找出其抗拒写作的根本原因, 为其量身定做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结语

写作教学是一种复杂性较高的教学, 就现阶段来看, 我国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此,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享受。综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2) 15

[2]朱顺娟: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期刊论文],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7)

[3]林聪: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材设计特点及写作现状研究[期刊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2) 1

[4]王本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期刊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9)

高中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篇5

郑州市第七中学

王永涛

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今年小论文可能要缩减分值,恢复到以前的结构式,可能是几道简释题加上一段小论文。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二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标准。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能够引人入胜,题目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②论据(即引用的材料)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并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⑤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高考例题: 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作为中国通史纲领。“第—,上世史。白黄帝以迄秦之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华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其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心,即中华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华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何评论?请自拟论题,写—篇历史小论文。

考生作文:题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发展到有了属于人类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华文明的早期基础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奠定了下来。我们可以将祖先们的历史分为无数个阶段,然而寂然凝虑,倘若让我们一同回到历史,我们又应以何种眼光来将种种思绪相接于千载轮回之中呢?

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我们回顾到了这段分分合合初具雏形的天下之势,有大一统,也有小分裂。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并从事起了农业生产。即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由此奴隶制开始占主要地位,于是发展至前1070的西周,奴隶制终于走上了繁荣„„即之而起的大动荡时代——东周,最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所结束!这一时期有人将其概括为一段史前史,我不能说这就十分贴切,但事实上历史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开始懂得了奋斗!

秦始皇大一统中国,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似乎才得以应运而生,我们放眼观望,发现这世界如此之大,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发展,相互交流与传播尤为重要。于是有了西汉时的丝绸之路。到了隋唐时代,尤属唐朝,对外交往空前频繁,所以很自然地便造就了当时名震世界的强国。短暂的五代十国纷乱割据造就了一个北宋。即而促成了以北宋、契丹、党项为首的三足鼎立,竞争之激烈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而后,中国又进入了南宋与金的南北对峙时期。之后,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了元朝。日月穿梭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明朝建立,在其后期,女真崛起,清朝代替了明朝。作为后来之人,我们往往惊异于这一朝一代轮换之迅速、交替之频繁。如此的时代可谓交涉之频颐,竞争之激烈„„

新航路的开辟,将全世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有人将双眼眺望直向远方,有人将发展提升至首要,也有人将自家大门紧紧地关着,夜郎自大。我们得到过耻辱,经受过伤害,有过泪水,当然我们有过错误,但错过,我们反省与奋斗。我们有我们地不堪回首,当然也有我们地必须面对。曾经失败过,是的,但我们的中国爬了起来,并且成功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其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待,但对于这样一段悠远的历史,我们唯有将我们自己交给历史,细细体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范文1:善待自然,人类才能得到自然的呵护

(题目就是论点,主题突出。)

人类崇拜敬畏上帝,因为在人的观念中,上帝是造物主,是上帝赐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上帝在哪里?其实,上帝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子民,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别具一格,提出主题,给人心灵震撼。)

纵观文明史的长河,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是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物种,而自然也就象母亲一样,呵护着我们,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和工作娱乐的舞台。由于人类经验不足,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落后,人们以自己的本能在适应自然,虽然生活的艰难,但是人类与自然基本能和睦相处,享受着自然的恩赐,生息繁衍至今。(能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受到自然的呵护。)

但是由于人们长期认识的错位,私欲的膨胀和科学精神的激励,人们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自然却缺少理性的认

识,对自然赐给人类的福音却是熟视无睹。人们把自己的衣食父母当作奴隶,把自然看作肆意掠夺和索取对象。正当人类陶醉在自己伟大的科学发明和创造中的时候,正陶醉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科学发明的时候,正在享受科学文明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成果的时候„„人类也在不知不觉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生态灾难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类的警示。美丽的草原原本是自然的恩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本是草原的天性。但是人们并没有尊重大自然的意愿,而是一味地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借助科学的工具向自然索取。为了吃饭而烧毁了草原用来耕地;为了羊毛羊肉而过分畜牧;为了一己私欲而灭了草原人图腾精神的寄托—狼。人类确实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自以为赢了自然。可是,向自然的过度的征服和索取,人们也开始不断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现在草原退化了,沙漠吞噬着草原,美丽的草原风光不在,沙尘爆开始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家园。自然与人类生存,难道一定要遵守两难的选择吗?其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错误往往都在人类的本身。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想到如何善待自然,抚慰自然。历史的实际是,当我们在反思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时,往往会发现,人类的失误往往是人类并未成熟的观念和偏激的行动所造成的。但是,由于自然的宽容大度,人类的一点一滴的错误,最终会汇成灾难性的破坏,终究还是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因为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从反面论证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史论结合,能说明主题,只是事例显得单薄,论说语言还可以凝练些。)

人类是个群体动物,人类应该珍惜上帝恩赐给人类的朋友。人类也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和行动善待自然。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警告过人们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好在,人类毕竟是智慧动物,人类的伟大,就是能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在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类终于觉悟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共识,为了美好的未来,人类善待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呵护,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呼应主题,提出对策,文章思想得到提升。)

点评:文章立意明确,层次清楚,能从历史的角度,从宏观上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证过程较为严密,只是史料选择上显得单薄。

范文2: 经济乃立国之根本

(点评:以经济为重点论述,且立论简约,观点鲜明。)

1840年,英国的战船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也把中国推进了世界近代化的激流。(点评:开卷有益,直指核心。“近代化的激流”用得好。)鸦片战争之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世界,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已完成,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形成了落后的东方和先进的西方的格局。中国的封建经济落后于世界,必然被处领先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打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也随之而来。

(点评:一扣论题。宏观中外,指出了《南京条约》的由来和影响。“工业革命”、“封建经济”、“落后的东方和先进的西方”之关系的论述,既指出了中国大变局的背景,又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开始的特征。第二次鸦片战争表述得有些草率。)

60、70年代,清政府为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兴起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虽然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成功。此时,德、日、俄的资本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标志着将有更多的列强对落后的中国进行瓜分。

(点评:二扣论题。将洋务运动的中外背景、原因、特点、结果、影响、评价交待得很清楚。要说不足,一是对洋务运动可再加几笔具体事实,已见其进步作用;二是对背景的表述可放到前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垄断,这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中日甲午战争则正式宣告洋务运动的结束。《马关条约》使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工厂,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事实说明封建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不会成功。

(点评:三扣论题。概括《马关条约》的中外背景、指出其主要作用和影响,又进一步点出中国失败的政治本质。)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先是要求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复古,可见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败,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即将走上历史舞台。此时,因为世界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第一次大战即将爆发,可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使中国走向经济迅速发展的方向。

(点评:本段第一句尚可,有扣论题之意,第二句却“贴”得令人费解。按理说,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渡过“黄金期”时开始的,直接原因是“尊孔复古”的逆流,其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无论是思想,还是经济都是与世界的变化相连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而“一化三改造”的完成,五年计划使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提高。此时,美苏进入冷战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带动了国际地位的上升。60年代末,美国为了对付苏联,不得不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点评:四扣论题。既有中外,又有中国经济大趋势的概括。但太简约,又缺衔接过渡。即使按课本的内容来看,也是有话说的。)

1978年,经历了“文革”灾难的中国人更加懂得了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入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上的表现,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以及欧洲联盟、日本兴起,都将世界推向多极化。

(点评:五扣论题。从“文革”引出改革开放,指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如将世界格局的演变作为背景,放到前面谈,再讲我国的情况及对世界的影响可能更好。)

总而言之,中国从经济落后而挨打,到经济发展而成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都说明经济建设是根本,有此为基础,实事求是,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发言权。(点评:总括论题。用“总而言之”小结这段历史,从“挨打”到“世界重要政治力量之一”,进而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都说明经济建设是根本。有始有终,再回论题。)

总评:本文的优点很突出,一是有个性,聚焦于经济的作用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二是始终不离在世界背景中看中国经济的作用与影响;三是论述逻辑与历史过程的统一,使全文结构紧密,有说服力。文笔较通顺,是本次考试中不多见的好作品之一。

点评人: 华东师大教授聂幼犁

我校学生下水小论文1: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血腥、杀戮甚至是毁灭。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战争的表面部分,是战争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我认为战争有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战后发展的新机遇、新发展。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留给我的结论,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和平是发展进步的前提,没有和平,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总会遇到各种发展的瓶颈,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找到突破的方式,甚至相对以前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一种倒退的现象,比如二战爆发前面对空前的经济危机,各国无视20世纪以来世界市场形成这一事实,为了本国各自的利益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各国谈判无果,单单依靠和平的方式无法打破这一壁垒,各国要发展作为一针强心剂刺激着各国用暴力手段打破壁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冲突的国家都希望获得胜利,得到本国发展的最有利空间。它们为了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消灭对方,这就需要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发展高新技术的武器,这恰恰刺激了国内军事工业的发展,战争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一战前,人们发明了飞机,但却无法突破飞机长时间在空中飞翔,一战爆发后,德国为了更好地观测战场和杀伤对手,改造了飞机,是飞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飞机,使飞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而不是滑翔机。在二战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国率先使用电子战,是美军转败为胜改变不利的军事力量对比赢得战争,实现了太平洋战争的重大转折。德国为了空袭英国发明了火箭技术,延伸了打击能力,为后来运载火箭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当这些军事技术随着战争结束之后应用于民用时,民用飞机、原子能、互联网、航天技术等进入并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战争的消耗其实就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当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大大削弱时,政府会为了战争的需要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动员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这大大刺激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进程发展。在战后这些因素会使一个破败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超越从前。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认为不仅仅只是丑陋、罪恶和屠杀,这只是战争的一个方面,它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手段。

我校学生下水小论文2:战争之战争引发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德国突袭破烂而爆发,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之久,战争直接波及四大洲和四大洋,把17亿人口卷入这场空前的战争,造成伤亡近一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当战争的烽烟随着时间逐渐逝去。二战结束距今已有67年,但人们依然在对战争中进行着反思。

一、历史-----应该宽恕,但不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在国内和占领区建立起法西斯的恐怖统治,犯下了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关于这段历史当年所经历的人们似乎不愿回望那段岁月,这场战争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伤害。战争所带来的恐惧,绝望甚至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折磨着早已因为战争而精疲力竭的人们。我们究竟是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对待曾经被法西斯势力蛊惑而追随法西斯的德意日人民呢?

相信一提到这些问题,不少人们都会愤慨要求以牙还牙,尤其是针对二战曾经犯下的罪行还在刻意回避甚至篡改历史的右翼势力。回顾一战后德国被打压,领土被肢解的严厉制裁下,德国纳粹党就是利用了人们对以暴制暴的心理进行蛊惑人心的复仇式宣传,成功地赢得国会选举,被发动起来的民众追随纳粹党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又为何不能以德抱怨呢?对那些过去的而却又无法更改的已成历史的事实,只要知错能改就应该得到善良的宽恕,但是宽恕并不能等同于忘记历史,掩饰历史而是应该着眼于历史,时刻用历史警示自己,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只有这样我认为才能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二、政治-----大国责任,共同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各自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经过利益的权衡达成的分赃,这就决定了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保持持久的和平,各种矛盾也正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当20世纪30年代当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世界,整个世界就如同一个小小的试管中装满了各种化学药剂正缓慢的发生着反应。如同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当世界局势面临新的挑战,欧亚相继形成德日两个战争策源地的时候,如果当时世界主要的政治势力联起手来,共同将法西斯这一战争狂魔关在笼子里,至少可以使二战的爆发的时间滞后一些时日。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英法美苏等大国如同商量好了一般都选择了推行绥靖政策,避战自保,试图将法西斯的祸水引向对方,为自己一时的暂时利益不惜牺牲弱小国家和盟友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看似微小实际上却深不见底的欲壑。这一剂催化剂的威力瞬间点燃了整个世界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国没有担负起自己所应担负起来的责任,一味纵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助长了他们侵略的嚣张气焰,最终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也遭到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进攻,甚至国破家亡,这不能不说是自食其果了。若时间可以倒流,让这些曾经采取纵容政策的决策者们重新面临一次选择,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选择联手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遏制战争魔鬼,避免人间悲剧的上演,让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更好的生活。

三、战败国----是反思忏悔,还是执迷不悟?

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的屈膝一跪,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政府对历史上德国所犯下罪行的忏悔。这是这一跪,人曾经经历苦难的欧洲人民谅解了德国,使德国重新溶于到欧洲大家庭之中,成为欧洲共同体,后来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反观日本,同样是二战的主要挑起着,日本当年的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给亚洲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针对善良的亚洲人民提出的“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善意,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右翼势力总是在不断挑战亚洲人民的情感。自1975年日本首相三木武夫首次参拜敬奉包括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以来,不少日本政界高官相继参拜这座供奉着甲级战犯灵位的军国主义招魂所,千方百计篡改史书,试图抹杀曾经的史实,行动越来越远离历史,也正是这一行为,使日本民族的心理距离与亚洲人民越来越远。或许这与当初东京审判对军国主义的惩处不彻底有关,但内心的真正的反省是不需要外在的压力的。

四、未来---勇于承担,面向未来

探究高中个性创新写作新法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写作教学;个性化写作;新方法

在语文学科课程总目标中强调:通过语文学习来“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高中的各个学段都提出有关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等。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具备独特见解和獨特思想,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去抒写生活、抒发情感、展现个人世界,进而创新个性写作。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写作,同时也提倡在写作学习中进行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即创新写作。个性化写作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个性化写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以下三方面探究高中个性化创新写作新法。

一、培养个性,促进个性化写作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更是人格形成的宝贵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性化认识、个性化体验、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写作。要有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对文本阅读深入研究形成自身的简介,提高对客观事物的深入分析,能尽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争取在阅读和写作中标新立异。

语文教师要创造情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有很强的责任感、有较强的意志力。我们知道,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逐步指导,学生的积极配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文章亦是如此,需要提炼内容、字斟句酌,只有经过耐心的修改才会形成佳作,这就离不开学生的意志品质。有些问题教师及时指导后学生要思考锤炼,冥思苦想,方能克服困难、不断完善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都不会退缩,反而会知难而进。

二、创设和谐,促进个性化创新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们在自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下阅读和写作。在语文课堂上,只要学生讨论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内容或话题,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在写作方面也一样,只要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内容写出来,教师不能随意苛责,给学生写作的“自由”,要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地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一气呵成,不能一味地被一些模式化的作文左右思想,用笔宣泄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贮藏难以忘却的瞬间。在语文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就会注重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立意等。学生就可以丢掉写作写不好丢分的思想包袱,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主之笔,写“我”的自由之见,抒“我”的个性之情,显“我”的自然之趣,只有在宽松自主的写作氛围中才会使学生作品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写出自我,也只有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才会涌现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创新佳作。

三、引导阅读,促进个性化创作

古人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书中汲取思想的营养,从而去丰富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真理。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主张以阅读促写作,“以读带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培育,更应该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因为只有在充分和各种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更大范围地认识不同作品的个性化风格。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说,前文提到了作文素材的积累,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大的素材库,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教科书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美文美篇,如果我们能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更容易“有话可说”。

阅读教学与写作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认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茅盾先生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学生在学习相关的文章时可随时写一些随笔,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写作拓展。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在练笔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灵性的发展。之后运用写作课挑选优秀作品进行朗读、评价,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中不断完善作品。

新课标下高中写作教学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引导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的个性创新,一切以学生的个性为主,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魅力、个性风格、个性思想,使学生们在语文写作中个性飞扬、创新写作!

参考文献:

[1]刘尊亚.语文新课程与个性化写作[J].高中语文教学参考,2006(03).

[2]严华银,黄厚江.最重要的是“导”的能力[J].高中语文教学参考,2001(05).

[3]魏清.高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云南省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

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 篇7

关键词:高中作文,写作技巧,教学方式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文史与理工人才都需要较高的文笔,以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思维,更好促进学习与生活质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语文写作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真情实感,切实提升写作素养。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文体形式,忽略文章内容

由于社会对高考的高度重视,语文考试作为高考的第一场考试,每次作文题目都会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就近些年来看,高考作为语文教学的风向标,为了获取足够高的分数,在文体上趋于保守态势,大部分学生采取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形式,这种现象是与教学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过于注重文章的体裁,注重对以上三种文体的训练,却忽视了写作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学生不敢尝试新体裁,不愿尝试新形式,导致在写作中缺乏足够的思维活跃度与亮点,降低了文章整体的情感表达。

(二)评分标准量化,分数论思想过于严重

应试思想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存在,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有亮点、有高采分点、形式丰富的作文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过于强调标准作文写法,则会偏离作文的实质,使学生成为作文的被动者,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另外,严格执行作文量化标准,忽视作文本身的情感表达,也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很多学生在作文上过于关注字数,在不少考试中,甚至在凑字数的现象并不罕见,其最为根本的是将作文视为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反思这种状况,是否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是否教学内容偏离学生实际,成为空中楼阁?教师是否能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推动教学?

二、高中语文写作创新式教学方式

(一)创新式教学方式:逆水行舟,反弹琵琶

逆水行舟,反弹琵琶,是指在高中作文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以违背常规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反向式思考,从而发现与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单独设定一定的教学目标,采用阶段性、阶梯式不断加大写作难度,从而不断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逆向思维的同时,不应对论点强词狡辩,打擦边球。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控制,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例如,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学生可以从反面举例,以佐证论点,以伺行文。因此,教师的创新式教学更应从自身打破常规,通过自我剖析,分析自身在思维方式上的固化模式,从而以自身为反面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新的逆向思维模式。

(二)创新式教学方式:大题小做,限定范围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遇到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感到棘手,范围太大,言不由衷,分数自然上不去。过于关注细节,却使文章缺乏大气,容易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时,可以加强学生对作文题目的学习与研究,正确审题,科学划定写作范围。另外,通过对名家作品的研读,使学生正确划分文章结构,搭建文章框架,正确处理逻辑思维表达顺序。例如,在关于“父辈”的作文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文题目窄化,可以写成“父辈的辉煌”“父辈的责任”等等。采用科学、严禁的教学技巧,可以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写作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三)创新式教学方式:广泛阅读为基础,加强课内外名著联系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课外阅读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举办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交换读书笔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阅读习惯能丰富文章内涵,提升文章层次。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积极推荐高中生阅读书目,与学校图书馆加强合作,设置班级图书角,推动读书漂流活动,全方位为学生创造出读书氛围,为学生的作文素养提高奠定外部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文学素材的积累与应用,定期进行写作比赛,设置专门奖项,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四)创新式教学方式:走出课堂,加强与大学院校文学系的合作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将课堂扩大化,走出教室,将课堂设置在临近的大学中,为学生作文灵感的产生创造机会,丰富学生课外体验。同时,教师可以积极与大学教师互动,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使学生提前感受大学氛围,为学生营造出独特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环境的变化,深入体会高中生的心理情绪变化,采用科学的手段加以引导,提升学生对文学、对作文的真实情感,从而为高价值的写作做好基础。因此,高中生的写作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练习、教学以及考试等多方面进行实践,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教师依据学校与学生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文学体裁,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创造出更多的外部条件。同时,学校也应积极组织不同年级的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也应积极关注作文本身,降低对高考的关注,从而全方位促进高中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汪敏才.巧借东风云水意,踏星掬月近天涯——浅谈高中语文“四微四步”写作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

[2]张陈卫.探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11).

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 篇8

一、新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从小学到高中,将写作能力设定为9级,其中,8级写作对学生有着如下的要求:

(1)可以根据课文写摘要 ;

(2)可以根据图表与文字信息写出报告与短文 ;

(3)可以写出结构完整、连贯的短文 ,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更突出语言功能, 强调学生可以用语言做事,先是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其次是语言与技巧培训。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渠道。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不足, 笔者提出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互评自评、教学反思、定稿上交。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指挥者、促进者、帮助者,让学生利用协作、情境与会话等要素,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一 )创设教学情境 。

从建构主义角度而言,学习总是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相连,在适宜情境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的知识, 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创设主题时,需要创设出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自 主命题法

很多学生写作时都感到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将枯燥的写作过程转化为与人交流及表达思想的过程。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将全班同学以六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表感兴趣的话题,让大家投票选择,共同写作。

2.读 写结合法

选定话题后,即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SEFC Book 3 Unit 3两篇课文教学中,考虑到文章从几个侧面描写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 在这一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类似题材,让学生从“历史、地理、气候、文化、人民”等方面为国外友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二 )开展合作学习 。

传统课堂中,学生鲜有交流与实践机会。现代英语教学课堂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 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焦虑,让学生用英语思维习惯学习。

例如,在SEFC Book 1 B Unit 14“Festivals”这一课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人小组 ,根据课文材料提问 ,问题的设置需要涵盖why to celebrate,date,where symbol等方面。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分析节日的日期、名称、意义 ,确定讨论重点,共同合作写出一篇说明文。

(3)组合成员互相批改 ,给出定稿。

(三 )相互评价 ,提升自我。

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评价原则开展自评,按照自评结果进行修改。完成二稿后再互评,根据同学的反馈意见写出三稿,交给老师。最后由老师将评价意见反馈到学生手中,避免出现常见错误。

(四 )进行反思学习 。

从建构主义角度而言,学习有着反思性与诊断性的特征。反思学习属于智能发展的一个表现, 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反思学习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在高中阶段提升学生反思能力不仅可以优化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从表面上看, 反思是一种个体活动, 但是离不开群体支持。写作时,学生会碰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仅依靠他们自己的经验与水平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教师与同伴的支持。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反思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一些话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引导学生用大纲形式表现出自己的观点, 在不同观点之间添加表达方式,改善自身薄弱环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生动、充实、新颖。

三、结语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写作都是一个重点与难 点 ,如果教师 可以科学 地应用教 学策略 ,让学生好 学、乐学,则不应该将写作教学变为分析语法与讲解词汇的过程, 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种种实践显示,在高中英语写作 教学中采 用创设情 境———合作学习———互 评自评———教学反思———定稿上交的模式, 能让学生熟 练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促进学生发展非常有益。

摘要:高中英语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更能突出语言功能,强调学生可以用语言做事,先是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其次是语言与技巧培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写作都是一个重点与难点,针对写作教学难度较高,本文主要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创新模式。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能力,写作训练,能力提升

英语写作是高考中的一个重头戏, 是衡量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水平与运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 英语写作却一直被学生视为英语学习最大的难关, 是学生最为畏惧的, 也是教师教学中最令人头痛的环节之一。学生写作中常见问题有单词拼写有误、词汇空乏、语法使用不当、病句多等等。教学实践表明, 英语写作能力形成与提升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经过一系列大量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得以实现。而英语写作训练应当是一个由浅及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 本文将结合英语教学实践, 简要探讨与阐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注重词汇的积累, 强化拼写水平

英语这门语言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 其中英语写作又是综合水平的体现, 然而在这个金字塔的建筑过程中词汇是最为基础的桥梁, 可以说单词的积累可以提高英语的水平。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过程中, 主要使用的是词与句子的使用, 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语言是由一连串的词汇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英语写作离不开词汇的积累。根据英语教学实践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积累词汇这一意识, 导致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文章中出现大量拼写错误, 无法完整的表达句义, 考试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因此, 在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紧抓这一教学环节, 落实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强化学生拼写能力。如在英语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常见词汇读音的规则, 帮助其建立词汇中音、形、义三者间的联系, 方便记忆与理解。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善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操练形式巩固词汇知识, 如翻译、选词填空、听写等, 强化学生掌握词汇知识量的能力, 为英语写作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语法的教学, 提升写作能力

语法是高中英语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也是英语写作的基础, 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因此, 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应从语法入手。但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英语语法学习理解还不够透彻, 导致在写作表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主谓语颠倒、时态混淆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英语写作能力的表达。甚者, 有部分学生连单句与复句都无法弄明白, 在英语写作中完全是汉语式的表达, 缺乏英语该有的表, 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于语法的学习。在英语写作表达中, 我们不需要学生掌握与使用多么高级与复杂的语法, 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完整、清楚、正确的表达出来就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因此,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强调五种基本语法句型的表达与使用, 只要学生弄清楚了这五种基本句型的准确表达, 才能在理解的基础进行拓展与变化, 为今后的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同位语、宾语从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从而完成一个质的飞跃。这五种简单语法是构成英语写作的基础, 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练习与使用, 让学生熟记每一种句型的经典语句, 便于举一反三。

三、强化阅读与实践, 培养表达技巧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语言都有类似的规律, 固定的句法搭配, 习惯的用语, 以及句型的基本结构等有据可寻。英语也不例外, 在一些高中的英语词典, 英语教材中都有大量词汇和方言用语供我们使用。这些都是量化的基础, 当我们达到个量的积累时, 在将其转化为质的变化,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而语感它不是人一生下来就具备的东西, 是能够经过后天培养的。这一过程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与实践, 尤其是在英语写作中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搜集各种各样的素材运用到写作表达中, 增强整篇文章的语感与文采, 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技巧的表达。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想方设法地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素材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技能。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来辅助教学, 注重讲解理念的写作技能与表达技巧, 让学生自主感受与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在授课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加强他们对英语写作表达技巧与写作方法的运用与实践, 培养他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阅读素材时要做到多样化、广泛性, 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表达能力。

小结:总而言之,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的是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 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而又关键的, 尤其是英语写作在高考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英语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经过一个长期大量、系统的训练过程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因此, 教师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词汇、语法的积累与使用, 增强他们的拼写水平与表达技巧, 并通过大量阅读的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英语语感, 从本质上提升他们英语写作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同伴评价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D].湖南大学, 2014.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篇10

关键词: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听、说、读”的综合反映,最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有不少学生觉得用英语写作很难,不知从何练起。教师应重视指导组织学生英语写作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注重词汇积累

词汇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头脑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且处于鲜活状态的词汇,就无法写出好文章。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善于从众多的词语中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加强词汇教学、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工作。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模式”认为:正确和恰当的语言输入将会使语言学习的效果更佳。最佳语言输入的两个必要条件。

1.密切相关的。

2.大量的。

因此,将密切相关的常用词汇、习惯搭配适当集中教学, 反复归纳、不断循环和强化是较好的词汇输入方法,同时也保证了常用词汇在头脑中的鲜活状态,为写作输出提供可靠保障。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通过初中英语的学习,高中生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式和语法常识,也基本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好的习惯,通过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找重点、 难点,学会自己总结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朗读也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讲完课文之后,应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声音清晰宏亮地、带有感情地朗读,只有朗读才能把词、句、文融为一体, 记忆准确;只有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巩固所学知识, 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朗读课文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即泛读,泛读对写作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要写出地道的能适应不同场景的各种体裁的英语文章,特别是正式的书面语,必须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起丰富的语言知识,掌握各种语言结构和搭配形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准确体会和掌握文体知识,才能写出地道的、切题合体的文章。

三、背诵精彩文段

中国有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汉语有相同之处,学习起来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背一些有典型文体特征的好文章或段落。要背一些优美句子、谚语,俗语等,写起文章来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背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包括书面表达在内的综合运用能力。背诵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之一。

四、加强写作训练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的词汇量与运用能力不成正比的现象,写作中经常出现词汇贫乏和用词不当等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没有有效的活化。配合词汇和句型教学,教师可以经常以所教学词汇为关键词拟定一些与时事或生活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用词、句做翻译练习,一段时间(4-5天)之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句进行写作,多写多练以达到活化知识的目的。

五、教会学生写作技巧

训练书面表达(控制性写作)是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切题,抓住全部要点,不能遗漏有用信息,但也不能加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紧要的内容;要抓住不同的文章体裁对时态选用的特点。如:介绍性文体、说明文、书信体的等在表达时常常以一般现在时为主,穿插对过去的回忆(一般过去时态)和对未来的展望(一般将来时态);记叙文、日记等常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因为他们常常记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即时的感受,也用一般过去时表达。对写出的每句话,都要考虑是否能明白的传递信息,是否符合英语的习惯,是否符合写信人的身份;认真对待书写效果。定稿前要打草稿,认真检查无误后再定稿。书写要整齐规范。

六、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作的习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们要遵循“一切为了运用”的原则。我们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用英语给亲人、朋友、教师写信,用英语写日记,或用英语写便条,写留言短信,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用英语与教师谈心或反映情况,或给教师写每周情况报告或总结。只有将所学内容适时地运用于实际生活,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教师要适时表扬和鼓励经常用英语的同学,让他们在班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初探 篇11

新课标在对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做了如下规定: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走访,我们可以看到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过分追求言语的表达,而对思维的训练不够重视;学生思维模式化,语言定式话,材料通用化;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学生思维不活跃,思路狭窄,更关键的原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思维创新的培养,脱离了思维规律。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创新写作教学的动力——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的培养是以基础为本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性共同努力下,才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由“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自愿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拓宽阅读面,让兴趣成为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前十分钟阅读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的美文,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思考之余会增加更多的情感的共鸣,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一些学生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家文章。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时,可以针对学生关心和喜欢的一些社会热点和视角出发,投其所好,让学生的情感专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生活中发现对美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出发,并自觉养成记录生活中点滴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力,这是写作活动中真挚情感的来源以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二、创新写作教学的生命力——联想和想象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说联想是为了让知识点不断的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那么想象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革新。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的生命之源就是联想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判断意识,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语文作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教师需要创设一个交流自由,平等友爱的教学氛围。创新是一个转变观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想法,让学生大胆的想,积极的想,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之花的成长的沃土。

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要不断的给予肯定和赞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学习这段文字时,学生并不认识槐树,也没有见过秋天槐树落花满地的情景,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和铺设,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秋天的清晨,当秋风轻轻推开房门,作者起身走到门前,惊喜的发现

院子里的槐树落花铺满了地面,如同冬日大雪一般悄悄的铺满了地,作者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当教师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让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会在追求和发现美的同时,让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断提高。只有学生主动的自觉地去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那情感的空白会一点点填补起来。

三、创新写作教学的活力——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作者在已知的信息中通过自己的加工产生更多信息,从来源相同的信息中产生各异的输出。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求异思维就是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是思维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方向发展,最终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特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富有个性的洞察力。而求异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教师要着重从这2个方面培养:

1、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出发,发现解决问题的多中可能,它要求思维的主体从寻常中见不同,从从常例中见特例。在文章的构思阶段,这种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充分的调动出来,让写作走进生活,从而激发思维的多样性。

例如:以“水”为话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不同的文章主旨。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1)小和大:从滴水汇成大海,积少成多,联系到重视积累或个人与集体的问题 。(2)上和下:从地上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联系到于细微之处也能见精神的问题。(3)此与彼:从水装在什么样的盛器之中,它就成为什么样的形状,联系到人要善于适应环境;从水与船的关系,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联系到得民心与失民心的问题。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是指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之于写作,即古人说的“翻案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运用逆向思维,解说成语:见风使舵、知足常乐、东施效颦

见风使舵:顺应朝流变化,及时改变思维或调整方向,才能成功。

知足长乐:目光短浅、骄傲自满、坐井观天,长乐其实是一种短识、无知的表现。

东施效颦:丑则思变,对美执着追求,这是一种诚恳的态度和积极的精神。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善于观察, 主动实践

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丰富词汇, 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还能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 开展多种有益的图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使学生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时, 各科教学应有机渗透。例如,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认识自然》这一课中, 就有这样一段赞美大自然的话:“大自然给了我们清新的空气, 温暖的阳光, 广袤的土地, 茂密的森林, 人类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在社会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将这段话摘背下来, 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当中, 将会是一段佳话。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 是迈向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如富有情趣的观察内容, 生动活泼的观察指导, 带有竞赛色彩的观察训练, 使学生享受成功与进步欢乐的观察结果, 等等。平日里, 还要多为学生开辟一些观察园地。例如, 班级里养些可供观赏的花草或是将学生们家里养的金鱼、小鸟等小动物带到学校让学生们真切地进行观察, 并做好观察记录。另外, 还要经常带学生们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由此来累积素材, 拓宽写作时的思路。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例如, 科技课上的小制作、科学课中的小实验或是在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展评活动, 这样一来, 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 为学生创造便利的写作条件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如在写《难忘的一次春游》时, 我事先组织学生们到郊外进行了一次春游, 并把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组成教材后, 在课堂上放映, 并指导学生们进行观察, 再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表述。这样没有题材可写的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也会很轻松地写好这篇作文了。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针对这一点, 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画来进行作文教学, 大多数作文题目的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如“写一种植物”、“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等。这样并不利于对学生的训练。于是, 我们就可以设计成多媒体软件, 让文题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如要求学生写动物时, 在屏幕上展示几种动物 (小狗、小兔、牛、羊等) 。其中除了生动真实的图象, 还可以插入这些动物的简介, 让学生看后选出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 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 来观察、口述, 最后整理成文章。

三、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指导创新的方向

在已有故事结尾的基础, 引导学生展示想象。教师事先假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根据假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想象, 去构思、写作。如在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让学生想象一下, 假设小女孩没有被冻死, 以后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或者让学生自己假设一种情景来写。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们不仅乐于写, 而且作文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 极富创造性。

联想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新发现, 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 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结论。如学习了《地球万岁》这篇课文之后, 学生们联系实际认识到了环保的一系列问题。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 联系课文内容, 以“母亲河在流泪”、“小鸟没有家”、“假如我是……”等为题, 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 营造创新的写作环境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思考, 独立作文。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问学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他们穿的、玩的、用的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唱的什么, 在生活中指导他们寻找素材。

学生写作时, 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来限制他们, 而是鼓励并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或想象到的真实情景。即使有的学生说得不是十分流畅, 或是有些同学说出一些古怪或片面、不合逻辑的想法或问题, 我们也要同样肯定他们的这种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观点也是有价值的, 然后教师帮助他们认识思路的偏差, 引导他们再仔细思考, 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拓展自己的思维。

在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写评语时, 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 要多用赞赏的语气。如“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再把事情经过叙述的具体些就更好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改正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再写起作文来也会由不愿写变为积极地去写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责任承担方式下一篇:老年智能手机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