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共12篇)
海水养殖业 篇1
摘要:为了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 以水产养殖为经济模式的产业经济正异军突起, 但水产养殖业与其他行业相比, 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而现有的会计制度及及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其相关事项的处理却没有明确规定。尤其是渔业地区或以海水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地区, 核算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核算的品种效益, 并且直接关系到养殖的品种是否值得推广或产业经济发展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能否真实反映本地区的经济指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规范水产养殖业会计核算更为重要。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结合海岛地区水产养殖 (以下简称“海水养殖业”) 业务实际情况, 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核算特点,核算对象或品种
1 海水养殖业会计核算特点
海水养殖业是通过苗种的繁育和培养或外购苗种而生产出各种水产品, 海岛水产养殖业经营模式一般以育苗、浮筏吊养、底播增殖、活鱼养殖为主, 其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1 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作为海水养殖的主要产品——水产品, 主要是以繁育和养殖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制约, 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水产品的产量和养殖成本。海域状况好、水温等自然条件适宜, 水产品的产量就高,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低;反之, 水产品的产量低,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就高。
1.2 生产周期长, 资金周转慢
海水养殖业从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收获或外购苗种、投入放养、收获的生产过程, 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 多则4-5年, 一般在1-3年或以上。由于常年性投入, 使得占用在某项产品的生产资金时间相对较长, 资金周转速度缓慢。
1.3 生产具有季节性, 占用的资金量大
海水养殖业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 苗种投入时间相对集中, 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或10~12月份, 并且占用大量的经营资金;有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收获, 比如:海湾扇贝规模养殖从当年苗种购入到浮筏吊养、直至秋季收获仅需5个多月的时间;而有的需要较长的生产时间才能回收, 比如:某企业为了扩大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规模, 大量购入苗种实施三龄贝底播养殖计划, 从苗种购置、投入放养、海上看护到采捕收获大约需要36个月, 资金占用量较大, 资金需三年多才得以回收;活鱼养殖从幼鱼的投放、看护、饵料喂养、到成鱼收获, 少则1年、多则3年以上, 受海域状况、水温等自然条件制约, 经历越冬过程, 需要北鱼南养再回运过程, 到回收季节还需关注市场的行情, 若出口还需不断关注汇率变化, 以确报该品种实现很好的效益。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占用企业经营资金较多, 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
2 海水养殖业成本核算应考虑的问题
2.1 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或品种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是海水养殖成本进行归集和核算的前提。海水养殖的任务是生产出各种水产品, 因此, 水产品品种是水产养殖业成本核算的对象, 也就是对养殖期间所发生的各项品种费用进行分类、归集、核算。由于海水养殖养殖品种不同, 因而在养殖过程中, 各品种育苗、投入放养、收获的成本也不尽相同。海水养殖业按虾夷扇贝、鲍鱼、海参、海螺、海胆以及放养的鱼等来计算主要产品成本。这样能比较科学地归集和核算不同养殖品种的生产成本, 有利于对海水养殖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2.2 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2.2.1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帐户体系
为了归集养殖业各项费用, 划分有关成本费用界限, 正确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 应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帐户体系。根据需要应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帐户。
2.2.2 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
各种原始记录是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各种材料物资、燃料动力的消耗、各种生产工具的耗用、产品质量验收以及暂养台筏和养成台筏、当年 (或以后年度) 收获台筏、空筏各是多少, 每月都必须有原始记录, 以利于成本核算工作更好的进行。
2.2.3 建立健全养殖物资计量、验收、保管发放工作和盘点工作
各种养殖物资采购都必须有计划、按计划购买, 然后办理入库验收手续, 领用要办理出库手续。年终必须清点, 并处理盈亏额。
2.2.4 了解生产工艺或流程
海水养殖业核算基础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 因此说, 作为财务人员或成本核算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 了解全面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 取得核算数据, 为成本核算作准备。
2.3 正确核算成本项目
为了正确反映海水养殖成本项目的构成和范围, 必须合理归集养殖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设置和划分的是否合理, 对养殖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海水养殖过程中, 将养殖相关的费用支出作为养殖成本进行核算, 与养殖生产无关的费用支出均不应计入养殖成本, 关键看其是否直接或间接用于养殖生产方面。因此, 在进行成本核算时, 应正确划分和确定养殖成本核算项目。
根据海水养殖业的实际情况, 应设立苗种费用、台筏物资摊销、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工资及补贴、饵料费用、水电费、生活费、差旅费、养殖物资盘点损失额、海域使用金等成本费用项目。
2.4 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2.4.1 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
海水养殖业进行养殖成本核算时, 应将一定会计期间费用成本, 与有关的收益相结合, 即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如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工资及补贴、生活费、差旅费等不能明确直接进行品种归集的费用, 可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和标准, 分配到不同的养殖品种中。采用配比性原则进行成本核算, 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养殖成本和每个品种的成本。
2.4.2 权责发生制
为了真实反映海水养殖业经营状况, 各养殖企业应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因为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企业会计报表是按照持续经营原则编制的, 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 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 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 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4.3 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发生的与海水养殖生产有关 (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费用支出等等) 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那些一次购置并长时间使用的耐用资产消耗 (如房屋建筑物、各种设备购置、养殖台筏等) 。划分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意义在于确定哪些费用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成本, 哪些支出不应当计入当期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计算出各品种的养殖成本。
2.4.4 核算周期的确定
由于海水养殖专业性较强, 养殖生产要经过育苗、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或外购、放养等过程, 其生产周期一般在1-3年或以上, 具有培育周期长的特点, 因此, 海水养殖的成本计算期从购入商品苗或育苗开始, 计算到销售为止, 其成本计算期一般应与生产周期相一致。例如:虾夷扇贝生长周期分三种情形, (1) 自当年6月份购入幼贝, 经过浮筏暂养、挂养到11月份底播, 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 生长周期需要22个月; (2) 如果养殖单位当年11月份购入商品苗直接底播, 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 生长周期需要18个月; (3) 从育苗开始计算, 经过中间育成、海上暂养、投入放养, 到第三年4月末收获期结束, 生长周期需要18个月;鲍鱼自底播到收获生长周期36个月, 海参自底播到收获生长周期为36个月。
2.4.5 严格区分成本费用界限
严格划分各时期产品费用的界限, 严格划分不同养殖品种产品成本费用的界限, 严格划分收获产品和未收获产品的费用界限, 凡能直接分清的成本费用, 直接计入该种产品中, 不好分清的成本费用, 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计入各个产品成本。
3 养殖核算程序
现以某养殖企业外购虾夷扇贝商品苗投入底播生产, 到产品收获为例, 谈其成本核算程序。
3.1 成本核算
(1) 某养殖企业购入虾夷扇贝商品苗直接底播, 发生时, 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苗种费,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 在底播增殖期内, 发生的直接费用, 应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 (成本项目) , 贷:现金 (或银行存款) 等;若发生的费用为看护底播产品共同费用, 借:制造费用, 贷:现金 (或银行存款) 等, 月末, 按照配比原则将费用分摊结转到“消耗性生物资产”, 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 (成本项目) , 贷:制造费用。
(3) 收获底播虾夷扇贝产品时, 发生的采捕费应记入收获的产品生产成本中, 记借: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采捕费,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4) 虾夷扇贝收获时, 苗种费按收获的程度 (实收面积与应收面积的比例) 逐月摊销。
(5) 收获期结束后, 应将该年度收获的虾夷扇贝所应承担的各种费用全部体现在当期收益中, “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帐户余额为零。
3.2 销售核算
3.2.1 主营业务收入核算
该企业收到对外销售的虾夷扇贝产品款时, 记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月末结到本年利润户, 记借:主营业务收入-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贷:本年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3.2.2 主营业务成本核算
本科目核算当期已销售虾夷扇贝产品应承担的成本, 月末结转时, 记借:主营业务成本-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底播-××年收获虾夷扇贝-××场队, 月末结到本年利润户, 记借:本年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贷:主营业务成本-底播-虾夷扇贝-××场队。
3.2.3 主营业务利润核算
月末, 本年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底播-虾夷扇贝-××场队帐户余额在贷方即为该场队当期收获的虾夷扇贝品种实现的主营业务利润, 反之说明亏损。
参考文献
[1]沈承颖, 杨树林.浅谈水产养殖业的成本核算及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 2006, (8) .
[2]庄如莎.养殖企业会计核算方法探讨[J].现代商业, 2008, (14) .
[3]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海水养殖业 篇2
一、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市地处亚热带,拥有zz公里的海岸带和两个内海,水质良好,水温常年稳定,水产养殖没有生长停滞期,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全市现有虾池面积xx亩,其中高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zz亩、zzxx亩、zzx亩、东澳x亩。低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aa亩、xxzz亩、xxvv亩、xxvv亩、xxzz亩。养殖方式为合作社和专业户,其中合作社有xx家、专业户有xx多户。两个内海有渔排xx个、vv个栏口,其中老爷海有渔排zz个、xx个栏口;小海有渔排xx个、vv个栏口。
由于低位虾池都抽用两个内海海水进行养殖,而两个内海渔排放养长期都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况。因放养过度,水道堵塞,海水交换能力低,导致海水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病害频发,且在渔排和虾池之间相互传染,恶性循环,不仅渔排养殖不能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虾池养殖也效益低下。据调查,在没有发生病害情况下,低位池养殖成本约xx元/亩,产量约xx公斤/亩,价格xx元/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较好,可一旦发病就会严重亏损,有些养殖户难于维持下去。为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经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政府扶持,很多地区养殖户对其虾塘进行更新改造,据统计,全市已改造的虾池有zz亩,其中xxvv亩、zzvv亩、xxvv亩、zzxx亩、xxvv亩。经过更新改造后的虾池养殖效益明显上升,据调查,更新改造后虾池产量约xx公斤/亩,养殖成本约vv元/亩,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尚有vv亩低位池等待改造。
我市低位池大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早期建设没有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排灌系统不科学,进排水不分家,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从现未改造的低位池状态来看,存在池塘陈旧老化、池水浅、漏水严重、技术落后等,加上渔排放养密度过高,水质差及病毒交叉感染严重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农民从内海养殖向外海养殖和进行低位池改造,对发展我市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非常必要。
二、发展我市海水养殖业的意见
(一)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深水网箱养殖
鉴于小海海域现有养殖渔排x个、x个栏口,且都放养在港门口的狭小水道上,严重地影响海水交换,影响小海周边x亩虾池的养殖。同时,因渔排放养过度,病害频发,很多渔排养殖连年亏损。为使渔排养殖和虾池养殖达到双赢,一方面要加强对小海渔排养殖规划管控,迁移港区及狭榨通道渔排,严禁新增渔排。同时,在港北附近划定一片海域,通过政府扶持,引导渔排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拆除小海养殖渔排转向深海网箱养殖。
据了解,制作周长x米双浮管圆式深水网箱成本约为x万元/个,建议由市政府补贴制作,安排给愿意拆除自家渔排的养殖户养殖。实施计划为:2014年安排x万元制作x个深水网箱进行养殖试验,成功后,每年安排x个,争取5年内把港区及航道上渔排转移完成。
(二)引导和扶持低位虾池改造
鉴于我市目前尚有x亩低位虾池未改造,这些虾池大都陈旧破损,设施差,病害多,产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需分步实施改造。改造要求为:①池塘水深1.8米以上;②四周水泥硬化式增铺地膜;③进排水分开;④每亩配1-2台增氧机;⑤有条件的进行中央排污。据测算,每亩改造成本约为4000元。
为调动农民改造低位池积极性,促进养殖增效,建议市政府每亩补贴xx元,从2014年起,每年改造xx亩,争取3-5年内全部完成低位池改造。
(三)扶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1、扶持和乐蟹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近年来,由于和乐蟹天然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造成天然捕捞和乐蟹种苗量急剧下降,未能满足我市养殖和乐蟹的需求,制约和乐蟹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议政府予以扶持,并引进资金技术,兴建和乐蟹育苗场来解决我市养殖户养殖和乐蟹苗种问题。初步设计规模为:投资xx万,占地面积x亩,育苗车间x座,育苗池x个,育苗水体x立方,年产和乐蟹苗x亿尾。通过扶持发展和乐蟹种苗基地,发挥品牌效益,推动和乐蟹产业发展。
2、扶持东风螺种苗基地建设
目前我市养殖东风螺有xx多户、x千多口,主要分布在xx镇,年产东风螺xx吨,产值xx万元。可市内没有一座育苗场,苗种均来自文昌及琼海。由于东风螺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我市水质跟文昌、琼海又有差别,所以养殖户每次购苗,都要测验苗场的水质是否与本地水质相近,才确定购苗,选择苗种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建议政府扶持在xx镇建设一座东风螺育苗场,初定规模为:投资x万,年产x亿粒。通过扶持东风螺种苗基地建设,推动东风螺产业发展。
(四)加强水产病害防治
北方海水池塘缢蛏养殖技术 篇3
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及环境改变等原因,自然海区缢蛏资源已近枯竭,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且价格不断攀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多年的养殖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养殖模式,为广大养殖业者提供参考。
1池塘选择及修整
1.1池塘条件
应选择南北走向的条形池塘,面积在1.3~6.7hm2左右为宜,水深在1.2~1.5 m,进水和排水比较方便,能自然纳潮更佳。由于缢蛏的生活习性更喜欢偏向含泥量较大的底质,因此要求选择的池塘底质含泥量不低于70%。缢蛏喜欢生活在偏淡的水环境中,所以自然海区的盐度应在10‰~25‰,最适宜的盐度为15‰~20‰。
1.2池塘清淤修整
缢蛏养殖池塘必须要经过暴晒和清淤,清淤工作要在每年的2月份之前完成,清淤厚度不小于5 cm。清淤同时加固堤坝、维修闸门,修建蛏田。修建的蛏田应是:宽3 m,高50~60 cm,长度与池底相同,具体面积应视各池塘的自然条件及当地海区水质肥瘦决定,蛏田总面积一般为池塘面积的10%~20%。
1.3设置过滤网具
在养殖池塘的进水口要安装网目为40目的进水滤网,滤网为袖网,长度在8~10 m。同时在排水口安置孔径为0.5 cm的排水拦网,拦网为半圆形。
2繁殖基础饵料
2.1接种繁殖基础饵料
3月10日左右,池塘进水40 cm,用漂白粉80~100 mg/L清塘,杀灭水中所有藻类和敌害生物,放置5~8 d,待漂白粉完全失效后,接种较纯的藻液,藻类既即可以是硅藻类(如新月菱形藻或三角褐指藻)也可以是绿藻类(如小球藻或扁藻),接种比例3‰~4‰,施氮肥6 mg/L、磷肥8 mg/L。待接种的藻类充分繁殖起来,形成优势种群后,再逐渐添加自然海水。
2.2自然海水繁殖基础饵料
不经过接种单细胞藻类,利用自然海水中天然藻类进行基础饵料繁殖。3月中旬左右,在大潮汛时,当接近平潮时开始纳水,纳水后镜检水样,如果没有甲藻等有害藻类,则在纳水次日,天气晴好时进行施肥肥水,施氮肥6 mg/L、磷肥8mg/L。
3苗种投放
3.1缢蛏苗的选择
缢蛏苗的来源主要是福建苗和浙江苗,通过多年养殖生产情况来看,我地区投放浙江苗养殖的产量更具有优势。选择的缢蛏苗要求规格均匀、贝壳坚实、半透明,规格在1~2 cm,手拍苗筐双壳立刻紧闭,并发出整齐的唰唰响声,死苗、碎壳苗、杂质不超过5%。
3.2水位控制
在投放缢蛏苗前,要将池塘水位控制在90cm,也就是蛏田表面水位控制在30~40 cm,这样在投放苗种时便于观察,同时投放的苗种相对比较均匀。
3.3苗种投放时间
每年4月上旬放苗,放苗水温10~15℃,透明度40 cm左右。投放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如果过早,水温太低,影响苗种成活率;如果过晚,养殖时间缩短,到收获时规格太小,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3.4苗种投放数量
要严格把握苗种的投放数量和质量,按照蛏田面积计划好购苗数量。一般情况下投放的苗种数量平均为400粒/m2。通过多年养殖经验看,南北走向的池塘,靠南边的一半池塘缢蛏生长慢些,靠北边的一半池塘缢蛏生长快些,分析原因是夏季经常刮南风,池塘内靠北部分饵料更充足,因此在投放苗种时,南边蛏田可以适当少投,按350粒/m2投放,北边蛏田适当多投些,按450粒/m2投放。
4养殖期间的管理
4.1换水及水位控制
为保持池塘中优势生物种群的稳定,减少天然饵料流失,换水遵循勤换少换的原则,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6月以后开始换水。整个养成期间,根据缢蛏的生长、池塘水质及理化因子变化、外海水质情况等,及时调节水质。正常情况下,每半月换水量40%~60%左右。
根据养殖季节和缢蛏的生长情况,通过控制水位来调节水温。养殖前期是缢蛏生长的旺盛期,可以控制低水位,保证生长速度;养殖中期和高温季节,保持最高水位;养殖后期,也就是进入9月份时,又是缢蛏生长的旺盛时期,可以控制低水位,保证生长速度。
4.2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在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高温季节,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氨氮、硫化氢,促进有机物分解。根据水质情况,每半个月投放一次。
4.3观察水色
接种单胞藻的池塘,水色保持嫩绿色或浅茶色,养殖期间,根据池塘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情况,补充一定数量的绿藻,如小球藻或扁藻,以保持其种群优势。利用海水中天然藻类的池塘,水色以嫩绿色、黄绿色、浅茶色为优良水色。
4.4调节池塘透明度
以透明度指标判断池水肥瘦,养殖前期透明度40 cm,中期35 cm,后期30 cm。透明度大时,要及时施肥或补充单胞藻。透明度低时要及时换水,保证缢蛏的正常生长。
4.5及时施肥繁殖饵料
一般情况下施肥以尿素和二铵作为氮肥和磷肥,施肥数量和次数依据池水透明度灵活掌握,当透明度达到要求时,减少或不施肥;连续阴雨天气,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差,繁殖速度慢,对肥料的需求减少,此时不施肥。如果发现水质太瘦,透明度过大,在施肥时也要选择天气晴好时进行。
4.6杀灭有害藻类
养殖过程中,对于换水时混入的危害较大的藻类品种如甲藻,利用其上浮的习性,在下风头小范围局部聚集区用漂白粉予以杀灭,避免其形成优势种群。
4.7日常管理
每天早、午、晚巡池,观察水色、透明度、缢蛏的生长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5适时起捕
根据缢蛏的生长、市场行情、水温变化情况,确定起捕时间。一般情况下,缢蛏起捕时间在9月中旬—10月上旬,起捕的方法就是用人工扒取。
6需要注意的事项
6.1避免引进甲藻
甲藻对养殖缢蛏的危害非常大,要选择大潮时换水,让过潮头,避过潮尾。日常工作中注意观察,利用甲藻上浮的习性,在下风头局部聚集区用漂白粉及时杀灭。
6.2严格防控凶猛鱼类
海水养殖业 篇4
关键词:北部湾,海水高位养殖,分布和发展,环境问题
0 引言
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海水高位养殖是在海边滩涂或陆地上人工建造虾池、鱼池,然后将符合养殖标准的海水抽到池内养殖虾苗、鱼苗。
我国近岸海域面积约37 000 km2,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海水三类水质以上占近岸海域面积约56.8%,一类水质仅为14.7%。赤潮发生由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1~2次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20多次,海水养殖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
1 北部湾海水高位养殖的分布和发展
北部湾的海水高位养殖主要分布北海市南部大墩海、沙湾、龙潭、大冠沙、竹林、白龙一带沿海地段,以及合浦县南西部西场、沙岗、党江等镇的沿海地段,钦州市、防城港市南部沿海也有少量分布。北部湾沿海的海水养殖面积达449 km2,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海水高位养殖。
大规模高位养殖主要有对虾养殖等。沿海大规模的养虾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是沿岸围海建塘,继而往内陆推挖造塘,直至大面积毁农田建虾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仅北海市已有的海水养殖面积就达230 km2,到2011年已经增长到291.8 km2。7年增长了61.8 km2,平均每年增长8.8 km2。总体上养殖面积是增长的,但增长速度已有所减缓,这是由于海水养虾近年来效益日益下降,成为一种低效益的产业,每斤虾的价格由原来的七八十元减至十几元甚至更低。从海虾身上获得的效益已经相当微薄,远远不足于补偿该产业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2 高位养殖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
2.1 对水资源造成威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海水养殖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海积阶地、海滩涂,对处于位置相对较高的地下潜水影响不大。沿海地带高位海水养殖,主要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污染咸化范围与面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影响较大的有北海市南部大墩海、沙湾、龙潭、大冠沙等地,沿海地带高位海水养殖引发浅层潜水咸化及部分地段Ⅰ承压含水层咸化,而且这种现象呈上升之势,范围不断地向内陆扩展;高位养殖面积近两年有所增加,进一步向内陆发展;污染地下水向深部发展,即从潜水含水层向Ⅰ承压含水层及Ⅱ承压含水层发展。另外,在河口三角洲地带,建虾塘引入海水后,可能使原有地下淡水咸化或原本有所淡化的地下水又变得更加咸化,导致当地人畜饮水困难加剧。
根据调查及Cl-离子水样分析,沿海地带高位海水养殖引发浅层潜水咸化及部分地段Ⅰ承压含水层咸化。北海市影响较大的有大墩海至侨港、龙潭下村至西背岭、古城岭到曲湾、大冠沙、赤江陶器厂至上高灶等地, 地下潜水咸化面积总和大于10 km2,咸化面积分布见表1。
根据龙潭村观测井的Cl-离子多年含量分析,Cl-离子含量2004年2月分别为30.77 mg/L, 2004年底已分别升到574.29 mg/L,一般在8~10月Cl-离子含量最高。在2005年10月达到了2 700 mg/L。随后Cl-离子含量有所下降,但仍然超出250 mg/L的饮用水标准。2009年、2010年的Cl-离子分别为645.98 mg/L、1 437.16 mg/L,这是因为2005年前大部分虾塘都没有铺设塑料布防渗,2005年后虾塘开始铺设塑料布防渗,但因使用时间长后而破损,以及排水渠等无防渗措施,其渗漏严重。
2.2 增加近海污染源
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剩余饵料、对虾粪便和生物残体以及杀虫剂、净水剂,在对虾收获后均被直排入海。估算北海市养殖废水排放总量达40亿m3/年,造成COD入海量约15 000 t/年。加速了临近地区海水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下降和沿海自然生态系统的损害。
目前,世界上的海水养殖系统,大多已进人半集约化或集约化养殖,饵料的投人和残饵的生成是促成养殖自身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看,虾类养殖污染主要来自新生残饵溶出的N、P营养物质,以及养殖中排入海水的大量的硫化物、NO、NH4和悬浮固体,鱼类除了残饵以外,还包括鱼类的粪便及其排泄物,这些物质中所含的营养物即N、P和有机质,对水体和底泥将产生富营养化影响。总体来说,养殖自身污染属于有机污染,其形式主要是增加了N、P的环境负荷量。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地区无序、无度甚至无偿盲目发展养殖业,大规模的围垦造成海域面积减少,纳潮量降低,削弱了海洋的自净能力,加剧了水域环境的恶化。
2.3 造成土地污染和滩涂景观破坏
养殖时所使用和产生的大量抗生素、有机物,使土地受到污染,表现为虾塘底部土层变黑,黑层厚度少则数厘米,多则20余厘米;而且土壤含盐量大增。虾塘使用数年后对虾容易得病,一般要停用。而污染后的土地往往多年无法复耕。另外,围垦、推挖建塘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明显造成景观破坏。
2.4 毁坏基本农田
合浦县党江镇位于南流江三角洲,是合浦县的产粮基地,素有“稻蛋基地”之称。但是,为了发展养殖业,当地群众把良田推成虾塘,准备养虾。目前,党江镇全镇面积81.5 km2,而海水养殖面积就达69.9 km2,占85.8%。
3 高位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3.1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克服重陆轻海的思想,是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控制陆源污染是治理海洋污染的重要环节。认识不到位、陆污不根治,海洋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在不少渔农的心目中,大海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大垃圾场,工业、生活及池塘养殖废水可以任意排放。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使广大渔农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近海海域环境与他们的生存、事业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
3.2 加强管理科学用药
随着对虾种苗培育和养殖生产趋向工厂化、集约化,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单位对各种药品的依赖性日益提高。在药品生产、使用过程中,药品生产商为扩大销售,频频更换产品名称。育苗、养殖生产单位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用药量。在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生产中,缺乏严格的产品检测标准,产品无保质期、无主要成分证明等现象屡屡可见。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科学用药,严格控制用药水的排放。如少数发生病害的虾池,在积极治疗期间,应当封闭池水,禁止排放水。对于病害暴发,造成对虾倾池死亡的,虾池水需经严格消毒、杀菌,并待消毒剂、杀菌剂充分氧化、失效后才能排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毒剂、治病剂等药物对近岸水域生态的影响,科研、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应积极开发或推荐若干针对性强、存留期短的安全药物供选择使用。
3.3 全面规范合理布局
当前海水养殖业中污染养殖水域的主要是对虾养殖业、港湾地区的鱼类养殖业和局部地区的贝类筏式养殖。为了降低养殖废水产生的污染,全面规范、合理布局是一个首要问题。如养殖虾池的数量要根据当地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滩涂与海上网箱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科学规划,使排放的虾池养殖水和其他污水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近岸水域的自净能力。对已建成的大面积集约化对虾养殖区域,可将部分虾池改造,养殖其他用水量小的种类,或者建立污水处理厂等,虾池排出的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后才可排放。海水养殖应当科学制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正确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3.4 优化养殖环境
保护和改善虾池及周围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非常关键。部分虾塘虽铺设了塑料布,但因使用时间长而破损,其渗漏严重,而且排水渠无防渗措施。为防止污染地下水,应做好养殖区的防渗措施,对已损坏的塑料布进行更换。养殖区进水和出水应彻底分开,防止水质交叉污染。在养殖区应建设一定面积的进水净化塘和利用氧化塘、滩涂湿地等来净化排出的养殖污水;塘、沟的底泥应及时清理。另外,生产实践证明,不但要保护好虾池内部的生态环境和全面掌握虾池各期用水量、投喂饵料数量及残余量、有机物质含量、有毒有害物的含量,而且虾池外部水环境的保护同样是不容忽视。随着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布局不合理,在同一区域内养殖池密集的现象很普遍。特别在海水循环能力差、滩涂水质交换缓慢的海区,矛盾非常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3.5 提高水产饲料效力减少水环境污染
我国近岸海域的海水污染日益严重,其成因除了河流和城市生活污水入海外,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以养殖为例,据了解,即使是管理最好的虾池也有30%的饵料未被摄食,氮、磷营养物是对虾池及附近浅海的主要污染物。因此,如何提高水产饲料效力、减轻环境污染是水产养殖及水产饲料生产方面面临的一大任务。
3.6 推广污染小的或生态的养殖方式
养殖模式的改变,不仅使养殖区的养殖负荷得以减轻,而且利用不同养殖生物在摄食习性、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有效地促进虾池内有机物的循环,达到改变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增加养殖者收益的目的。对虾养殖方式的改进,还可以减少用水量,减轻污染。如少放苗、少投饵、少换水的生态养殖方式,还有虾鱼贝藻混养方式,即通过混套养一些刮食性鱼类和滤食性贝类,吸收虾池里的氨氮等有害物质,通过投放光合细菌,改善或净化虾池水质,减少换水量。同时通过优化养殖工艺以及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使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养殖对象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其获得更快、更好的生长速度和优良品质。推广和开展高效、环保的养殖运作方式,必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结语
被认为是海洋产业经济增长点的海水养殖,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北部湾目前的海水高位养殖还处于无序开发的阶段,尤其是适于海水高位养殖的北海地区,破坏占用了大量良田。可通过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管理、科学用药、全面规范、合理布局、优化养殖环境、提高水产饲料效力、推广污染小的或生态的养殖方式等方法来防治海水高位养殖,必须以法律规范海水养殖活动,并实施监督监测,以确保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铭达, 赵耕毛.海涂高位养殖系统中盐分变化特征与脱盐趋势预测[J].土壤学报, 2008 (3) .
[2]潘宏, 严少华, 葛兆健, 等.千秋滩涂种稻和养鱼初期土壤化学环境的变化及对策[J].垦殖与稻作, 1996 (1) .
[3]罗凯.从高位池养虾成功看科学技术在发展“三高”农业中的作用[J].水产科技, 1995, (5) .
海水鱼养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5
海水鱼养殖,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来,沿海渔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代黄省曾的《鱼经》和胡世安的《异鱼赞闰集》等著作,对海水鱼养殖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鱼经》约于1573—1618年间刊行,对鲻鱼的描述为“鲻鱼,松之人于潮呢地凿池。仲春潮 水中捕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背腹皆腴。为池鱼之最。是食泥。与百药无忌。”介绍在潮间带建养鱼池,用自然鱼苗进行海水鱼养殖的方式。说明当时鲻鱼养殖已有一定规模。
《异鱼赞闰集》约于1628—1644年间刊行,其中叙述“流鱼,如水中花,喘喘而至。视之几不辨,乃鱼苗也。谚云:‘正鸟二鲈’。正月收而放之池,皆为鲻鱼。过二月则鲈半之。鲈食鱼。蓄鱼者呼为鱼虎。”描述鲻鱼苗的形态及在自然海域出现的时间。并指出到二月则有一半为鲈鱼苗,而鲈鱼苗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是池内养鱼的敌害,养殖者称之为“鱼虎”,指出鲻鱼养殖的纳苗时间应为正月。目前福建沿海民间仍流传“正鸟二鲈,三尖头,四加剥”的谚语进一步丰富了“正鸟二鲈”的捕苗经验。
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养殖海水鱼,但是受社会体制的约束,科技水平的制约,使海水养鱼业长期滞留在粗放的状态,养殖品种少,规模小。而当时捕捞能力也相当低,海上各种海产品资 源比较丰富,对养殖鱼的需 求量也不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初期海水 养殖业仍相当落后。
海水养鱼的现状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体系,极大解放生产力,工农业生产取得迅速 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科研力度,在五十年代首先突破海带养殖技术,研究成功海带育苗技术,使原来生长在北方冷 水域的海带,移植到福建、广东养殖。称之谓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七十年代后期,兴起对虾养殖,到1988年全国养虾 面积达14万公顷,遍及全国沿海各省,产量达20 万吨,占当时世界养殖虾总量的1/3,称之谓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七十年代中期突破扇贝苗技术,到八十年代初完善或工厂化育苗技术,使山东、辽宁的栉孔扇贝养殖迅速发展成为第三大养殖 产业。1984年中国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研究员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很快推广到沿海各省市,称之谓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这三次浪潮的共同特点是具备从育苗到养成的技术,实行全人工养殖。养殖规模不受苗种数量限制,只要有适宜的养殖海区,就可以开展海水养殖。
一、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是海水鱼养殖
我国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起始于五十年代,海水鱼的育苗及养成技术相对要复杂一些,因此海水鱼养殖晚于其他品种。八十年代时已完成梭鱼、真鲷、里鲷、河鲀等鱼类育苗技术,由于养殖技术不太完善,养殖成本过高,未能形成产业。尤其真鲷、里鲷、河豚等鱼类,在北方地区养殖,必须要在室内越冬,这几种鱼越冬水温在10—12℃,是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荣成市于八十年代中期从外地引进真鲷、河钝养鱼苗进行养殖,都卡在这一关上。
进入九十年代,在日本、韩国养殖牙鲆的启发下,我市相继建 成牙鲆养殖工厂。由于牙鲆是当地的沿岸品种,耐低温能力比真鲷等强,而市场价格又比较高,工厂化养殖可取得盈利,使工厂化养鱼走出困境,步入产业化道路。在育苗技术方面不仅掌握常温育苗,而且发展了控温控光育苗。由一年只能育一次,变为多次育苗。由于改变了育苗时间,供应鱼苗时间由夏秋季改为春季,这样当年可生产出商品鱼,使 没有越冬条件的养殖声也可养成商品鱼。另外,工厂化养鱼主要是活鱼上市,而活鱼市场要求有经常性供货,采用多次育苗可以养殖场全年保持有各种规格的活鱼,保证市场的需求。由于能常年供货,使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不再出现过去那样只有一茬苗,养成的商品鱼只在短时间内上市,使价格发生骤变。
在水处理方面,首先以重力无阀滤池替代原来的沉淀池+压力过滤的方式,保证养鱼用水,又少占用土地。继而又开始发展循环用水技术,使养鱼用水70%以上重复使用,这对在越冬期间来讲可节省大量热量,大幅度降低越冬成本。由于技术不断完善,生产效益连年增加,工厂化养鱼成为稳 定的养殖产业,全威海市现有工厂化养鱼池面积近20万㎡,年产量3000多吨,产值3 亿余元。大型厂养鱼面积2.5万㎡,中型0.5へ1.0万㎡,小型0.1へ0.2万㎡。并带动省内外一些工厂化养鱼业的发展。
海水鱼养殖另外的途径是网箱养鱼及土地养鱼,但必须有充足的苗源。这三种方式相互配合,使 海水鱼养殖得以快速 发展。养殖品种也逐年增多,主要有牙鲆、石 鲽、六线鱼、褐菖鱿,河鲀、真鲷等黄渤海鱼类,而且还引进美国红鱼及英国大菱鲆等优良品种,1999年来,羊亭水产总公司又突破花鲈的人工育苗技术,结束花鲈养殖单靠捕自然苗的历史。
二、海水养鱼的前景
海水鱼是人们比较喜爱的食品,其品质优于淡水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人们不满足于原来的冷冻和腌制品,更希望有活鱼上市。人工养殖海水鱼,不仅使沿海的地区可买到活鱼,一些远离海的地方也可以买到。其市场是相当宽阔。特别对于内陆城市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目前生产的海水鱼大多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还供不应求。也是经销海鱼获利最大的项目。
市场的需 要是发展养殖业的动力,也是养殖技术发展的动力。在技术发展上,一是研究全雌鱼苗生产技术,因为雌鱼生长快于雄鱼,可以缩短养殖周期。二是研究循环用水技术,逐步达到全循环用水,使养鱼用水有稳定的水质,养殖的鱼既有一个稳定、良好的生活环境,又避免外界疾病的传入。三是开发配合饲料。前些年,育苗用饵料全靠进口,现在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已能生产各种育苗用配合饵料,质量与进口的相当,价格比进口的低廉。四是开发多品种养殖,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我国的渔业情况来看,捕捞业的捕捞能力已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一些经济鱼类已不能形成渔讯。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200海里经济专属区,使远洋渔也受到限制。农业部已明确规定捕捞产量为零增长,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完全靠养殖来完成。也就是说人们对海产品的需要将更多来自养殖业。
另外,海水鱼养殖不仅满足食品的需 要,还有多种用途。如海马 是一种名贵药材,现在也要以人工养殖。以前人们的观赏鱼大多是淡水鱼,如金鱼、锦鲤、热带鱼,而现在正转向海洋观赏鱼,如珊瑚礁鱼类。所以海洋观赏鱼的开发也相当有前途。目前一些城市设有海洋水族馆,供人们观赏,将来就可以在自己家里养殖在海洋生活的观赏鱼。
介绍几种优良海水养殖品种 篇6
半滑舌鳎是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具有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环境条件的特点。它个体大,出肉率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爽滑,鱼肉久煮不老,无腥味和异味,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目前活鱼价格保持在300元/公斤左右,经济价值高。它适应性强,适温范围5~30℃,适盐范围15‰~31‰。它生长速度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5个月可生长450克。
新挖池或者废弃养虾池均可改造用来养殖半滑舌鳎。水深要求1~1.5米,水质无污染,水温适中,池底铺上细沙。主要是水质管理和饵料投放的管理。疾病对半滑舌鳎的养殖尚未构成威胁,常见的疾病有腹水病、腹胀病等,应用常规药物即可治愈。(彩图参见81页图9)
2.大菱鲆“丹法鲆”
“丹法鲆”是自2003年起,从法国、智利、英国、丹麦和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大菱鲆杂交组合中筛选出的丹麦(♀)和法国(♂)杂交组合,以生长速度、出苗率和养殖存活率为选育指标对亲本进行选育后杂交制种而成。
该品种苗种阶段出苗率达30%以上,白化率低于4%,收获体重比普通商品苗提高24%以上,养殖存活率平均提高18%以上。适宜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进行海水养殖。(彩图参见81页图10)
3.牙鲆“鲆优1号”
自2003年起,采取对中国牙鲆人工感染鳗弧菌的途径选育出抗病选育群体(RS),与日本引进后选育的牙鲆群体(JS)进行交配,从中筛选出养殖成活率高、生长较快的杂交群体,以其雌鱼作为母本,以韩国引进选育牙鲆群体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三杂交后代即为牙鲆“鲆优1号”。2010年经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和专家审定,“鲆优1号”被认定为适宜推广的杂交新品种,比普通牙鲆体重提高30%左右,成活率提高20%左右,养殖度夏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目前“鲆优1号” 已经推广到山东荣成、威海、日照,辽宁营口、天津、江苏南通、福建东山、厦门等地区,产生经济社会效益1.9亿元。示范养殖实践表明:该品种生长速度较普通牙鲆快、成活率高、耐高温能力强,是一种适合于我国南北方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在全国推广应用后每年将产生2~4亿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中国对虾“黄海2号”
“黄海2号”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用4个中国对虾自然群体及2个选育群体选育而成。2009年2月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水产新品种证书。
中国对虾“黄海2号”生长速度快,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适合大规格商品虾的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延长10%以上,抗病性显著高于商品苗种。在同池生长性对比试验中,中国对虾黄海2号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产75公斤,比未经选育的中国对虾增产20%以上。适宜山东、天津、河北、江苏等沿海可控水域养殖。(彩图参见81页图11)
5.南美白对虾SPF
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率先分别从美国和厄瓜多尔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全人工繁殖和虾苗培育的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省、直辖市从美洲国家引进南美白对虾来进行人工育苗和大面积高产养殖试验。2001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南美白对虾SPF原种亲本,经驯化、培育,成功繁育F2代虾苗,2002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均匀、产量高、抗病力强等特点。其体色透明,肉质佳,出肉率高,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质要求比其他对虾低,口感良好,适合高密度养殖。人工养殖水温适应范围为15~40℃,盐度适应范围为2‰~34‰。经过定向选育的南美白对虾,对特异病毒危害(如危害南美白对虾最严重的桃拉病毒、白斑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功能坏死症)有抵抗能力。
南美白对虾虾苗可当年养成商品虾,并能一年养殖两茬,高位池养殖每667平方米产850公斤以上。据不同池塘的条件,在广西养殖南美白对虾一般每667平方米产200~800公斤,产量最高达每667平方米1200公斤。适宜全国沿海地区养殖,经淡化后可在盐碱地及淡水水域养殖。(彩图参见81页图12)
6.杂交鲍“大连1号”
“大连1号”杂交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动物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海水贝类新品种。该杂交鲍由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新品种,国家农业部为该品种颁发了新品种证书,认定其为适宜推广的杂交新品种,可在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大连1号”杂交鲍鱼是通过杂交形成的杂交种,其杂种优势明显,性状稳定,具有适应性广、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生长快和品质好等特点。适宜水温0~29℃,最适水温15~25℃,适温上限提高4~5℃,使杂交鲍养殖区从黄海北部向南扩展。
与父本和母本比较,该杂交鲍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0%以上,养成周期缩短1/4~1/3,成活率提高1.8~2.3倍。采用陆基工厂化、潮间带生态系、平台沉箱式和南北跨区养殖等杂交鲍多元化养殖新模式,以稳定提高苗种出苗率、鲍鱼成活率及生长速度。适宜在渤海、黄海海域以及福建和广东北部海域养殖。
7.杂交海带“东方3号”
“东方3号”杂交海带由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其个体宽大,厚度大,产量高,养殖经济效益显著;色泽深褐,无斑点,适合加工出口薄嫩菜和大板菜;抗强光,厚成期晚,可与早厚成和中厚成品种搭配养殖,便于养殖单位合理安排生产;采用克隆技术育苗,有性状整齐,不易退化等优点。该杂交种较父本增产 60.7%,较母本增产74.1%。“东方3号”海带杂交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成熟期适中,产量高,性状较稳定,有较强的抗强光能力的特性,适宜种植的海区范围广。适合于水质肥沃,透明度高,冬季最低潮水4~5米,风浪与水流潮流畅通、风浪较小、底质为平坦的泥底或泥沙底海域。
8.坛紫菜“申福1号”
“申福1号”是利用现代细胞工程技术,从经过人工诱变处理的野生型坛紫菜体细胞克隆再生群体中选育出来的优质高产耐高温新品种。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申福1号”的叶状体呈细长条形,上下粗细较匀称,基部为圆形。藻体比野生种更薄,体色更偏红。边缘含小锯刺,具有坛紫菜的典型特征。藻体由一层细胞构成,细胞内含一个星状色素体。“申福1号”的壳孢子苗形态非常一致。室内培养和海区养殖的“申福1号”叶状体全为雌性。海区养殖的壳孢子苗生长快,生长期长,日龄120天的叶状体也不成熟,菜质下降速度慢。而未经选育的野生品系一般在日龄50天左右就开始成熟,生长速度和菜质明显下降,比坛紫菜的传统养殖品种更耐高温。经过6年的生产实验,“申福1号”的产量比传统的坛紫菜养殖品种提高25%~52%。养殖技术与坛紫菜的传统养殖品种基本一致。适宜闽、浙、粤3省沿海养殖。
海水养殖业 篇7
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 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 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 开拓创新思维, 一步不离地坚守科研阵地, 谋划和实践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 以博大的胸怀、渊博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引领着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走向美好明天……
50多年来, 雷霁霖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临生产一线不懈实践的信条, 在科研路上获得累累硕果。他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养殖理论与技术, 其中8种已经实现产业化;率先从英国引进冷水性良种——大菱鲆, 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 为国家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雷霁霖院士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一) 丰富养殖理论引导新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技与产业:作为一位致力于海水鱼类养殖的专家, 请您回顾一下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
雷霁霖: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 建国初期处于港养 (南方称“鱼塭”) 的原始状态, 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 我和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们,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不畏艰苦、不辱使命, 携带简易工具, 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 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和同事们很早就有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落后面貌的想法, 认为北方冬季漫长, 不能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 很早就大胆地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末, 我们首先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 率先在中国大陆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相继建成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小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水平越来越先进的试验基地, 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 一路领先完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养殖生产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依托, 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 (中日、中英、中挪、中法) 合作研究的大门, 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技术水平, 促进了生产模式和系统装备的多次提升。
海峡科技与产业:这个阶段, 您和同事们一起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探索, 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雷霁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 我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 眼光变得越来越开阔。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面貌, 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养殖品种。我们经历10多年的艰苦努力, 成功将欧洲冷水性养殖良种——大菱鲆 (又称“多宝鱼”) 引进中国大陆, 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大陆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当大菱鲆育苗与养殖获得巨大成功时, 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赶快申报专利, 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多年, 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为此, 我们没有急于申报专利, 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 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 在养成方面, 由我们首创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不仅为中国大陆北方创造了大菱鲆规模化养殖的奇迹, 同时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策略鼓舞下, 以此为基础, 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和“南北接力”的养殖格局。现在, 北南沿海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样板, 正有力地助推着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养殖目标推进。
(二) 发展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
海峡科技与产业:您已年近八旬了, 但仍在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奔走呼号。您曾经说:“我有一个预感, 当前和未来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 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 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我还有一个梦想, 就是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大陆早日实现”。关于海水鱼类的工业化养殖, 请问具体的内涵和实施方法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就是以品种为单元, 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它是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共同构建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简而言之, 工业化养殖就是一种高度可控的、适度集约化的、绿色环保的、质量安全和人工生态型的养鱼工程模式。
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工程建设。
海峡科技与产业:那么, 您所探索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具体的思路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 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 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 以及“福利养殖”等学科理念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 通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密切结合, 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 其目标应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 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把鲆鲽类养殖作为优势品种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 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最后, 在中国大陆沿海完成海基 (生态型) 和陆基 (集约型) 两大系列工业化养殖大产区的构筑。
此后, 继续紧密依靠科技创新, 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即可在广袤的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三) 养殖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中心任务
海峡科技与产业:接下来, 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需要做哪些事、具备哪些条件?
雷霁霖:当前, 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 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 配套装备的模块化, 建立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对于水质净化方法和循环水过滤装置, 我认为要有新的解决思路, 应该探索除生物过滤膜以外的、全新理念的水处理方法和新的系统模式;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 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而, 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 尤其应将有可视系统的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行;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 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 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 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雷霁霖院士
此外, 为了推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 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或法规, 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 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 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 以及发展深水网箱、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等鼓励政策, 还期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 如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 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 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 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海峡科技与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 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产业模式有哪些特点?
雷霁霖:上述不同模式的养殖产业, 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 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 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所以, 工业化养殖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 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 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 所以被统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对于饱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制约的水产养殖, 整体技术急需转型提升至工业化水平, 这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 走过21年风雨历程的事实充分说明, 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方式, 首先由它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跃式发展的道路, 使之迅速成长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新兴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结合您在鲆鲽类养殖上的实践和探索, 您认为未来, 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雷霁霖:现在, 鲆鲽类养殖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的同时, 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近10多年来,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 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变。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 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 展现出的系列成果充分说明, 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潮流, 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 预测“十二五”期末, 沿海的鱼类工业化养殖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景象。
我认为, 未来产学研各界为了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 今后将会从理念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动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 并正在催生中国海洋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大量实例说明, 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 也只有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所以, 当前应当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高新养殖技术的起点, 要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技术人才队伍, 组成众多高智能团队, 一起向预定目标冲刺, 才有可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构建。
为了加快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步伐, 热切企盼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 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深信政、产、学、研各界今后必将树立起低碳环保、质量安全第一的信念, 抓住产业转型良机, 共同锤炼中国大陆海水鱼类高端、高质和高效的工业化养殖样板, 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渔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 雷院士心中的未了情
海峡科技与产业:对于鱼类养殖, 您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感情, 对于未来, 您有哪些想法?
雷霁霖:鱼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 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并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今天, 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 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 这就是我的理想和承诺。
数十年来, 为了实现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梦想, 我宁可不计个人得失, 放下安逸生活, 但从未改变过研究鱼类的初衷。可以说, 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 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 都源于“鱼”, 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总之, 人生苦乐是常事, 事业未了情难了!
我一直闲不下来, 因为新一轮水产养殖事业才刚刚开始, 所以在这个时侯很难说出“安心颐养天年”这句话, 心中觉得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 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 对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来说, 摆在产学研同仁面前的工作, 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所以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当前时机, 同时要不断更新思路和实施方法, 才能有效推进养殖产业顺利达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结语
海水养殖业 篇8
1金融支持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科技金融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融资模式多样化发展、科技金融产品日渐丰富,金融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金融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2012年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获国务院正式批准,福建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五区。 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福建省在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 《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措施 《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 ( 暂行) 》、 《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 ( 暂行) 》、 《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资助暂行办法》在具体资金资助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制定了实施细则。《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福建省促进技 术经纪发 展专项资 金管理办 法 ( 试行) 》、《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 ( 暂行) 》、 《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 ( 暂行) 》《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资助暂行办法》等众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将引导更多的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2政银企合作,初步形成金融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合力
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海水养殖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福建省涌现了一批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成功案例,可以总结为 “政府搭台、银企对接” 的 “政银企”模式。2012年6月民生银行总行与福建省政府签订的协议中承诺将在3年内提供500亿元授信支持福建海洋产业发展,其中有30亿元小微贷款专门支持海洋中小产业发展,至2013年5月份, 福州分行已为1586家海洋渔业客户提供了60亿元的金融服务[1]。2013年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民生银行福州分行与省政府签订一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其中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计划在两年内发放42亿元助保金贷款,省级财政提供5000万元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共同支持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发展, 截止2014年2月底,已发放助保金3. 25亿元,财政资金起到了 “四两拔千斤的作用”。2013年成立的鼓山海洋俱乐部资产规模已从百亿到千亿华丽转身,成为海洋产业各领域中的领军企业,该俱乐部所有会员都能获得民生银行500万至3000万的信用贷款。这些举措成为福建优化升级海洋经济产业、 提速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一套 “组合拳”。
1.3金融支渔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服务不断升级
近年来,福建省精心组织渔业科技重大项目, 争取了许多国家级科研项目,金融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宁德市在 “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应用技术开发”项目中获得了10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 “菲律宾蛤仔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300万元项目经费、 资助 “大黄鱼优良新品系扩繁技术应用与推广”100万元项目经费; “石狮生态渔业与特色深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 “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105万元经费支持; “曼氏无针乌贼全人工规模化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支持。近些年福建省开展的特色种业创新, “五新”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条件能力建设试点、 “6. 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一系列渔业科技创新服务也逐步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对接,建立起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2金融支持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理
目前,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财政部门、农业部门、科技管理部门、 渔业部门等为代表的公共科技金融供给主体和以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机构等为代表的市场科技金融供给主体。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公共科技金融为引导、市场科技金融为主体的金融支持体系。 金融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政府公共科技金融包括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资金、 “星火计划” 资金、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这些资金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极注重市场的效率及可持续性,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公共科技金融通过直接资助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能有效增加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研经费,从而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会带动养殖区域渔民和渔业企业收入的增加, 形成地区税收的增长; 另一方面公共科技金融通过建立政策性科技担保,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方式支持市场科技金融的发展,这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入、风投资金投入和其它资金在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从而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资金来源渠道,促使企业创新产出增多,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方财政税收收入。
科技成果在研发、转化、产业化阶段所需的资金比例为11∶101∶100,当前我国在这三个阶段所投入的资金比例大约为1∶0. 51∶100[2],科技成果在转化阶段的经费缺口十分严重,而市场科技金融供给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虽然存在较高的风险,但高风险同样带来高收益,科技成果转化一旦获得成功,其资本的收益是十分可观的。 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科技金融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 以股权、债券、信贷投放等方式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科研实力,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进而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实现资本增值,形成继续投资的良性循环[3]。
3金融支持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对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都较为薄弱,很多渔业创新、渔业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无法推广转化,不少海洋科技成果 “锁在深闺无人识”,不能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产生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福建省缺乏发达、高效率的针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现有资金投入数量和投入机制已经不适应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要求,初步分析制约福建省金融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现行科技金融存在缺乏科技金融核心目标、各项科技金融政策不协调、科技金融环境政策和市场化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科技和金融的有效融合[4],而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可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最终确保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目前,有关渔业的科技金融政策大多数还是以意见的形式出现,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有些渔业科技金融政策甚至出自多个部门,科技和金融的不协调现象时有发生; 科技金融环境不健全、市场化政策不完善也极大的制约渔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2缺乏有利于银行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机制
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风险控制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高风险的中小客户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目前福建省暂行的政策及机制都或多或少的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在政府发债担保、风险金承诺补偿、直接投资业务控制等风险容忍、风险控制、风险补偿方面都不完善,这会增加银行放贷的风险,最终引起银行惜贷和停贷,影响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效率。
3.3金融信贷支渔难以充分发挥
基于贷款的安全性和营利性,商业性银行往往在科技贷款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具有风险高,资金需求大等特点, 使得商业金融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目前农村资金向城市倒流明显, 商业银行在沿海渔村能放贷的额度越来越少,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中长期资金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少量的短期贷款,也大多是政府行为或者贷款者与银行管理层的个人交情较好,纯粹的海水养殖业科技贷款很少。
而政策性金融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金融机构, 是弥补我国农村金融 “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资金和政策优势[5],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由于受职能定位、业务范围等因素制约,其政策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海水养殖业科技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 由于行业特性,风险很大,收益不稳定,加之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从而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支持存在限制。 国家开发银行对沿海地区农村建设的拉动作用很明显,不断的拓展农村市场,但是关于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范围也非常有限。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于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走出去的动力也很不足。
3.4资本市场没有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目前上市的海水养殖企业主要有山东好当家、大连獐子岛、山东东方海洋科技、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这四家。相比这几家水产公司而言,福建海水养殖业的影响力则明显不如。截至2014年年初, 福建省共有132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称号,而上市公司只有东山县海魁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建腾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水产上市企业和龙头企业年收入超过5个亿的企业只有两家, 由于大企业较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够,难以形成整合资源,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的竞争层面,很容易忽视海水养殖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不像其它行业,由于存在高风险,很难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
4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足的主要原因
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强, 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海水养殖业成果转化本身存在较大的风险、海水养殖业保险缺位、企业自身固有缺乏这几个主要方面造成的。
4.1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较大的风险
海水养殖业属于大农业范畴,具有明显的弱质性特征,生产周期较长,易受天气、自然灾害以及地域差异强烈影响等特点,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明显,不确定因素多,相应应付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同时可能还面临着技术风险、道德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劳务风险、 市场风险和产品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这使得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比工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难度更大, 不确定性更多,自然而然风险更高[6]。海水养殖科技企业的风险性与银行追求稳健的原则相背离,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例如,2012年4月中旬在福建部分海域发生的多起赤潮灾害,给平潭、福清、 莆田、福州等地鲍鱼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供的信息,经初步统计,连江、平潭、福清、莆田等地受灾渔民成千上万,养殖户仅死亡鲍鱼的经济损失就超过20多亿元[7]。
4.2海水养殖业科技保险缺位
当前中国农业保险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但海水养殖业的保险发展却远远滞后,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一块 “心病”。一是海水养殖业本身风险高、 损失大、赔付率高,商业保险参与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够。二是海水养殖保险标的和养殖模式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很强,海水养殖保险的专业人才又很缺乏,加上保险标的物生活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出险后的勘验定损难度大,导致理赔业务缺乏现实意义上的可操作性。三是投保人的道德风险不可控,且难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四是福建省没有完善的海水养殖保障体系,商业保险公司无法独自承担。五是养殖者投保意识较弱,保费支付能力有限。另外,海水养殖业保险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商业性保险公司以及私营保险公司很少筹集海水养殖业科技保险资金,这样很难为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4.3企业自身固有的缺陷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企业是经济中的主要融资者,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影响金融交易的主要变量, 企业规模和企业的风险特征是决定金融安排的两个基本因素[8],海水养殖科技企业自身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等级低等缺陷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一是担保融资能力有限。大多数海水养殖企业存在规模小、风险大、负债多、缺少可担保抵押的财产。二是信用观念薄弱,信息不透明。多数中小海水养殖企业诚信意识差,缺乏完整的、规范的财务报表或伪造财务报表和经营情况, 信用记录较短,信息更为不透明,使得无法向贷款机构证明真实可靠的还款能力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三是目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时而发生金融危机, 企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使得海水养殖业科技融资环境更加恶化。
5构建福建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海水养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金融是促进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有效的转化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是促进海水养殖业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构建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5.1加强政策引导,引领社会资金参与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金融资本的进入,对于海水养殖企业来说,无疑是给鱼插上了翅膀,金融支持渔业发展也是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的特殊使命。政府应综合应用贴息、 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发挥公共科技金融的引导和杠杆作用[9],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等联动服务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是各级政府可以推动有一定基础的渔业科技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成立股份公司。二是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引导市场科技金融主体加强对渔业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和服务,鼓励科技型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三是采取措施加强 “政银企”信息沟通,适时组织各类形式的 “银企”对接会,提高资金供需对接效率。
5.2创新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建立信贷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利于银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容忍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为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量身定做的信贷管理模式、明确金融支持政策,适当简化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贷款审查程序并允许有适当的风险容忍,在资本金管理和规模控制上区别对待、优先鼓励和积极推广银行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产品创新活动。
建立有利于银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控制机制。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行业自身规范监督机制,调动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在调查企业资信方面做足工作,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提升诚信环境,降低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成本。
建立有利于银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补偿机制。结合福建实际,借鉴青岛、广东等地先进经验,设立银行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坚持风险共担、熔断停发、收益循环、止损退出原则。
5.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做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制度的顶层设计是金融支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加快商业性金融创新模式,针对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因地制宜的改变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是拓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产业集群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合作,不断拓展金融供给的多样性; 开发多种信贷产品,创新抵押产品和担保形式,支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海水养殖业中小技术型企业; 积极支持企业利用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等质押进行融资,试办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给予国家级转化资金项目无抵押信贷支持;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探索发起设立海水养殖业产业投资基金,开创服务现代海水养殖业的新模式,为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开拓一条新路子。
5.4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科技保险,降低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
科技保险是促进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可以先考虑在现行的 《保险法》的框架内,先选择几个地区进行试点,模式可以借鉴大连獐子岛、山东东营市、浙江宁波等几个水产养殖保险较成熟的水产养殖的参保方式,优先尝试较易定价的海水养殖产品开展科技保险,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从长远来看,政府层面,应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手段保障养殖产业的顺利实施。保险企业层面,应尽快组建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定损机构,培养专业定损人才,从根源上解决保险标的物定价难的问题。
5.5海水养殖企业弥补自身缺陷,争取更多金融支持
海水养殖业 篇9
1 山东省海水养殖现状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4。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 海水养殖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海水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养殖种类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贝类及藻类。而山东省做为沿海地区有3000多km的黄金海岸, 占全国海岸线的1/6, 近海海域中岛屿299个, 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37%, 达16.9万km2。山东是全国海水养殖的重点区域。
1.1 养殖品种及结构
山东省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摊涂面积广阔, 约占全国滩涂养殖的28%。近年来, 山东海水养殖发展迅猛, 养殖品种主要品种包括贝类、甲壳类、鱼类、虾类及藻类等。养殖结构主要包括深水网箱养殖、普通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等。2013年深水网箱养殖2056054m2, 几乎占到全国这一养殖方式的50%。
1.2 海水养殖面积
近几年以来, 山东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自2002年的53.5万hm2到2013年增加到82.69万hm2, 海水养殖面积已从2002年的29.28万hm2, 增长到2013年的54.68万hm2。海水养殖面积增加速度远远超过淡水养殖, 从2002年的约各占1/2, 到2013年海水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3, 海水养殖的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1.3 海水养殖产量
随着人们对海洋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山东海水养殖产量稳步增长, 并且逐渐向海洋农牧化、设施渔业发展。山东海水养殖的产量已由2002年的294.54万t增加到了2013年的456.64万t (见表1) 。
2 海水养殖中的风险
海水养殖作为投入高风险高的产业, 受自然环境影响突出。根据海水养殖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海水养殖面临的的主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技术管理风险等。
2.1 自然风险
山东位于中纬度地区, 属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冰、气象灾害等。山东东部为黄海和渤海, 大陆海岸线长约3000km, 约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6。在渤海与黄海这两个海域有冷暖空气频繁交汇, 再加上渤海作为一个超浅海, 从而风暴潮灾害常在此发生, 会对山东的海水养殖产业产生严重影响, 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2009年冬季在黄渤海海域发生严重的海冰灾害致使水产品养殖受到严重的破坏。2014年10月份的獐子岛就因受冷气团的影响致使海水中的虾夷扇贝受到严重的影响, 累计经济损失达8亿元之多。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的开发利用, 人为的环境污染也越加严重从而引发的赤潮、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严重, 对当地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加之从事山东的海水养殖业的人员多为沿海当地渔民且高龄人员较多, 当面对突发性灾害的时候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巨大破坏性及不可避免性, 因此海水养殖业的最大风险就是自然风险。
2.2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主要是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行为, 包括错误的政府政策、种苗、药物等生产资料不达标等。山东省作为水产养殖大省水产品种类众多,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海水养殖水域被不断地侵占与污染, 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资源日益减少, 这对于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近年来山东海水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 但仍需要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及各方面资金的有效支持。调查资料显示, 山东省内的渔业资源密度正在逐年降低, 种类也在逐年减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源的质量也在逐步的下降。正在退化的产卵场、索饵场功能以及数量不断减少的鱼卵和仔稚鱼都引起广泛的关注。现在的山东水域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的堪忧状态, 为建立一个高产高效的健康的海水养殖业更需要一个高品质的优质鱼苗为基础, 只有将这种现象消除, 才能促进山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市场行情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投入成本价格和海产品销售价格的波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品的价格调节机制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价格波动的规律也更加的具有不可预测性。海水养殖业的投入成本较高且成活率受各方面影响较大。山东海水养殖业除部分龙头企业注重科研并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外, 大部分养殖人员仍以渔民为主, 所以对于市场的价格行情缺乏理性科学的考虑, 容易造成价格的失真并造成价格的大幅波动, 不利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2.4 技术管理风险
随着近几年山东海水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愈加重视, 但整体水平还是参差不齐, 以山东部分龙头企业为先导注重科技创新注重对前沿领域技术的开发, 但其他部分企业却以眼前利益为主, 忽视科技的重要作用, 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山东省养殖人员多以渔民为主, 多依靠经验来进行生产养殖, 在养殖的过程中使用的养殖饵料质量不高不能被完全吸收, 残留在水体中变成对水体有害的污染物。在养殖过程中为追求产品的产量滥用各种抗生素、消毒剂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统一完备的管理机制, 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海水养殖中风险管控对策
3.1 提高对海水养殖面临风险的监测
獐子岛自2008年开始逐步将獐子岛进口的虾夷扇贝的底播深度从30m以内逐步推进到45m。2012年开始, 其管理层已发现深海底播有巨大的风险, 近两年也大幅的减少, 但却没有加强对深海底播可能面临的风险的监测。此次獐子岛事件跟深海底播水深有很大的关系, 冷气团异动主要发生在45m以下。对深海底播的风险估计不足是造成獐子岛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针对海水养殖业会面临的各种风险相对的配套的保险服务体系也非常的滞后, 故而要不断的加强渔业风险评估制度, 从而提高对海水养殖面临风险的监测水平。山东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 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冰、气象灾害等严重威胁海水养殖的安全。提高对海水养殖业养殖风险的监测对于分散海水养殖业的风险, 降低企业及渔民的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3.2 加强对海水养殖区域养殖条件分析
尽管獐子岛对深海底播的区域曾经做过试播, 但由于对深海区的扩张太过于匆忙且急于求成, 故而对深海区的水深条件以及底质条件都没有做充分的实验及勘探论证。对播种的深海区域缺乏了解, 致使冷气团对深海区的虾夷扇贝造成影响时公司根本没有应对灾害的策略。在全世界的海水养殖来看都没有这么大面积的深水底播, 因此在大面积的进行深海底播以前要进行长时间的小面积实验, 以进一步解决深海的开发容量以及适合虾夷扇贝的水深。因此,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海水养殖业的损失, 要加强对海水养殖区域的海洋状况的勘测分析。山东省海岸线长, 各养殖区域的养殖条件有差异, 必须根据欲养殖的品种对相应区域进行详细的分析, 做到因地制宜。
3.3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避免生产扩张的盲目性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山东各海水养殖企业都发展迅猛, 自2010年开始獐子岛为确保自己企业海水养殖业的市场份额及地位, 盲目的加快扩张的节奏, 过度开发海底资源, 并且缺少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结合海水养殖区域的自然环境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并且对于气象灾害复杂、自然灾害多发区域要进行有条件的开发利用, 以确保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保护自然资源, 使海洋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才能确保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4 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山东在海水养殖业方面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獐子岛集团所在长岛县曾颁布《长岛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扶持深水海域底播增殖开发项目若干意见的通知》, 以调整县域规划, 鼓励开发深水区, 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支持与引导, 通过不断的鼓励与引导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与科研的开发, 不断改良品种与结构, 并通过创新品牌, 提高海水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更要加强对海水养殖业的政策扶持, 通过不断的完善贷款机制, 为海水养殖业企业和个人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并加强对海水养殖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对造成市场不稳定因素的非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有效保护海水养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5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獐子岛属于集体股份制企业, 海水养殖从业人员多以当地渔民为主, 专业技术欠缺不利于养殖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海水养殖业从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传统的养殖经验来进行工作生产, 遇到严重的灾害问题时, 不会通过科学的途径找到技术服务的支持。因此灾害发生的时候很难在关键的时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眼看着灾害的发生而束手无策, 把拯救的最好时机错过。如此次的獐子岛事件冷气团突袭獐子岛, 致使獐子岛虾夷扇贝颗粒无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引导, 让外来务工人员消除对此行业的偏见, 正确认识海水养殖业的具体情况。山东省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培训技术的制度, 以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且应定期进行科学系统的技术培训, 增强养殖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 让更多的从事海水养殖业的人员更好地把握本行业的现行政策及发展动态与现状, 能够更好地安排养殖生产。山东省海水养殖规模虽然较大, 但技术上跟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引进高技术科研人才对建设高效、节能设施渔业有重大作用。
摘要:分析了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自然、社会、市场等风险, 并通过对獐子岛事件的思考提出了提高对海水养殖面临风险的监测、加强对海水养殖区域养殖条件分析、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避免生产扩张的盲目性、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规避海水养殖业风险的对策, 让獐子岛类似事件不再重演。
关键词:獐子岛,海水养殖,风险管控
参考文献
[1]韩永林, 李娟.烟台市海水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 2014 (24) :114-115.
[2]刘永刚.獐子岛“海底迷雾”莫非只有气象专家和海洋专家能解谜底[J].中国经济周刊, 2014 (Z2) :72-74.
[3]杨小舟, 许建斌, 李彬.“獐子岛”事件的综合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 2015 (04) :29-32.
[4]王浚.海水养殖保险发展探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0.
[5]王大海.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4.
[6]吕田.揭开獐子岛巨亏谜团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J].中国食品, 2014 (23) :92-95.
[7]孙臻臻.我国海水养殖风险与保险模式探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4.
[8]张潇.以海冰灾害为例探讨山东海洋渔业保险现状及对策[J].齐鲁渔业, 2010 (06) :49-50
深井海水养殖应用与管理研究 篇10
1 我国海水养殖对深井海水的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利用深井海水进行养殖主要是利用深井海水化学指标和水温稳定的特性进行越冬、育苗和引入种的养殖。深井海水水质清澈,水温、COD等指标稳定,在一定深度盐度低于浅层海水。由于我国北方养殖区域四季温差变化较大,利用深井海水水温稳定的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自然浅层海水水温波动问题。从养殖成本角度考虑,开采深井海水提供了温度稳定、盐度低的养殖水源,与工业净化、调温等方式相比降低了费用。
国外海水养殖业对深井海水的利用比较典型的有日本利用深井海水养殖鲍鱼,我国对地下深井海水的利用主要伴随着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的兴起。雷霁霖[1]在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对引入种大菱鲆进行养殖,大菱鲆为冷水性鱼类,适合生长温度为12℃~18℃,而我国北方养殖地区四季海水温度变化大大超出这个范围,利用深井海水的工厂化养殖模式解决海水温差过大的问题;徐维柱等[2]、罗世菊[3]利用深井海水的低盐度特征,分别研究培育中国对虾健康苗种技术和海带配子体克隆育苗试验;徐宗法等[4]利用地下海水进行海湾扇贝越冬的效果研究,郑春波等[5]利用塑料大棚及地下海水进行刺参苗越冬试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利用地下海水调温,在沉淀池进行海湾扇贝和刺参越冬效果明显;苏利等[6]在秦皇岛采用地下海水进行陆基工厂化养殖大泷六线鱼,也获得相应成效(表1)。
2 开采深井海水进行养殖的风险因素
开采深井海水进行养殖的逐渐推广也引发相应的问题,目前开采深井海水进行养殖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深井海水补充量有限,过度开采可能导致其总量枯竭;另一方面是深井海水水质指标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可能对养殖造成不确定的影响。
2.1 深井海水枯竭的风险
从地质角度分析,潮间带开采的地下海水的来源主要是海水在水平方向由于静压力产生的渗透和海水涨潮覆盖潮间带后自上向下渗入地下。此外,大气降水也会渗入地下,这部分淡水自上而下补给地下海水,起到淡化地下海水作用。上述因素决定地下海水渗透补充的速度是有限的。
在开展规模化深井海水养殖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海水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渗透补充速度,由此造成地下海水水位普遍下降,使开采深井海水越挖越深,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井水枯竭现象[7]。此外,深层海水由于地面淡水渗透作用的减弱,水质指标相对恶化,会导致取水和净化的养殖成本上升。因此在利用深井海水从事养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必须考虑深井海水开采量的问题。
2.2 地下海水水质管理的风险
虽然深井海水有水质清澈,水温、COD等指标稳定的特性,但是由于各地地质的构成不同,不同区域的地下水成分也相对复杂。根据相关数据,相邻的两口地下海水井水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
由于地质原因,深井海水的重金属含量和还原性物质含量都可能高于地表海水,而《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具有标准值的项目也有限。对深井海水而言,铁、锰等重要指标在上述标准体系中都缺乏体现,而总铁对鱼类养殖的影响被证明有一定毒性,需要进行有效控制[8]。而由于制定标准的对象不同,现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对养殖用地下海水的针对性也较弱,不能提供相应的指导作用。
影响鱼类养殖的水化学因子相当多,而现有养殖用水的测定项目难以对深井海水水质做出针对性控制和有效预防其相关风险。此外,地下海水重金属含量高,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重金属的富集效应会引起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
3 深井海水开采相关法律法规辨析
目前我国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主要基于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制度。关于地下水资源的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而地下海水的开发利用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海洋类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于地下海水的特殊属性,这些法律法规都未能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我国深井海水开采的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资源费制度对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适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作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其第二条明确规定“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并指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都要在该法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水法》中并没有直接明确地下水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从这一定义来看,深井海水属于地下水范畴,应当适用《水法》。而《水法》第八十条规定“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水法》释义也指出“本法适用范围不包括有关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防洪活动、水污染防治[9]”,从水质属性上看,深井海水属于海水,即应当依照《水法》之外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依据《水法》制定和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水资源费制度做出详细规定。水资源费制度作为我国对水资源的基本保护制度,对地下水开采做出取水许可和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的规定。
作为地下水和海水的交集,对地下海水开发利用的规定,《水法》似乎做出前后矛盾的表述。但根据《水法》第八十条和《水法》释义的明确规定,应当认定对深井海水的开发利用适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制度的法律依据并不充分。
3.2 在海岸带区域内打井取水的相关规定
对于在海岸带区域内打井取水的行为,除《水法》规定的取水许可制度外,我国海洋、海域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无其他相关管理规定。《水法》释义指出,“《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已有规定,因此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不适用本法”[9]。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的范畴仅针对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范围内对海水的开发利用,在海岸带区域内开采地下海水并不属于其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海水养殖场,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仅宽泛规定海水养殖场的环境评价,对海水养殖过程中深井海水的开发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露天开采海滨砂矿和从岸上打井开采海底矿产资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海洋环境”,深井海水并不属于海底矿产资源,本项规定也不适用于深井海水的开采。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深井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此外,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海岸带管理法规,由于地下海水开采活动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区海岸带管理也没有相关规定。因此,目前在海岸带区域内开采深井海水无须得到许可。
4 开采深井海水的管理维度和制度建议
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深井海水是实现地下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由于目前我国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监管机制相对滞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对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管理,首先应当明确主管部门,进而从“行政许可-水质标准-技术指导”的维度进行监管。
4.1 明确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主管部门
目前沿海各地对深井海水的开采行为疏于管理,这在本质上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深井海水开采的管理权限,造成部门之间权限不清、责任不明;在现有法律资源下,行业主管部门只能进行业务指导,却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对开采深井海水用于养殖的行为,政府应当迅速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其主管部门。
从海水开发利用角度,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承担相关管理责任;从取水管理角度,水利部具有相关专业性;从目前开采深井海水一般用于海水养殖角度,对水质的监管应当由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由于深井海水开采的复杂性,多头管理显然不能达到相应管理效果,必须从速明确主管部门和各部门管理职能,保障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有序性。
4.2 增设开采深井海水的行政许可
由于深井海水的本质属于海水,目前取水过程无须办理相关许可,也不适用水资源费制度,但深井海水仍然属于地下水,具有稀缺性,对深井海水的开采仍然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因此对此设立相关许可符合我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制度的立法初衷。鉴于目前开采深井海水多用于海水养殖,可以考虑将深井海水养殖视为特种养殖,并在对应办理的相应特种许可中,对开采深井海水项设立开采量和管径监管。此外,沿海地区应对区域内海水井进行核查备案,并严格把关海水井井位,新开海水井应远离排污口、河口及养殖场排水渠等污染源,禁止向陆地延伸方向打井。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海水井开采量等进行限制,从而有规划、有限制地开发利用地下海水资源。
4.3 增设养殖用地下海水水质指标
深井海水的重金属含量和还原性物质含量都可能高于地表海水,为保证养殖产品的安全品质,必须进一步完善养殖用水水质标准。从养殖户的实际操作来看,生物过滤气浮池等操作能去除部分有害物质,但由于地下海水成分复杂,曝气增氧操作是否能完全有效去除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尚待相关实验证实。目前《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等相关技术标准未涉及地下海水的相关指标,必须针对地下海水水质增加相关重要指标;在养殖过程中对处理好的地下海水进行相关指标监测,确保进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保证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4.4 对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技术指导
对深井海水的过度开发利用是造成海水井水质下降和枯竭的主要原因,开放式流水进入海水也会对海水水质进行污染。此外,由于部分养殖工厂距离海岸线尚有一定距离,养殖废水直排地面会带来系列环境问题。
可以通过推广循环用水的养殖技术,确保地下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目前深井海水的工厂化养殖多数采用井水泵抽水进行开放式流水养殖,鱼的粪便和残饵直接排放入海对沿岸近海造成污染,进而污染海水井水质。倪琦、雷霁霖等[10]论证一种高级循环养殖模式,该模式中最初投入的原水资源基本可以实现循环使用,每日只需补充少量新水(5%~10%);此种模式已经在山东部分企业实际运用。推广循环利用地下海水的养殖技术,不仅能保证地下海水的循环使用,也能有效避免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损害。
摘要: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对养殖用水的来源也开展相应探索。由于深井海水温度稳定、开采成本低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对深井海水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包括大菱鲆、对虾等品种的深井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深井海水的特殊性也为养殖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包括过度开采带来的深井海水枯竭和深井海水水质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深井海水的开发做出明确规定,造成管理缺位。文章从深井海水养殖的现状出发,梳理相关法律资源,提出深井海水开发利用的管理维度和制度建议。
关键词:深井海水,取水许可,海水养殖,政策监管
参考文献
[1]雷霁霖,门强,王印庚,等.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J].渔业科学进展,2002,23(4):1-7.
[2]徐维柱,孙鹏飞,王卫民,等.用深井海水培育中国对虾健康苗种技术研究[J].黑龙江水产,2009(5):15-17.
[3]罗世菊,曲霞,李晓捷,等.利用深井海水进行海带配子体克隆育苗试验[J].水产科学,2013,32(3):142-145.
[4]徐宗法,王云鹏,许修明,等.利用地下海水进行海湾扇贝越冬的效果研究[J].齐鲁渔业,1999(5):7-8.
[5]郑春波.利用塑料大棚及地下海水进行刺参苗越冬试验[J].科学养鱼,2007(6):24-25.
[6]苏利,邢光敏,黃学玉.大泷六线鱼地下海水室内养殖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11,38(3):160-162.
[7]张海清,王子军.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12):109-115.
[8]吴志昊.Fe(Ⅱ)、DO含量对养殖大菱鲆幼鱼生理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9]黄建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雨季对海水养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篇11
1 雨季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影响
1.1 引起应激反应
雨季常因气压低、藻相变化快、水色变清、溶解氧下降等因素,给养殖动物带来不利影响。暴雨会在短时间内使池塘盐度骤降,引起海参、海蜇、贝类和对虾应激反应,极易发生病害、浮头和死亡。
1.2 生物量减少
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水温低,水中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明显减弱,池塘中溶解氧补充减少,会使鱼类、对虾的摄食量、饵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降低,影响产量和规格。
中国对虾在正常月份每10 d体长生长速度为1.0~1.2 cm,连续阴雨会导致中国对虾生长速度减低为0.6 cm。
利用浮游生物作为主要营养物质来源的种类,如海参、海蜇、缢蛏,因食物不足,生长速度会下降。北方正常年份的8月,养殖海蜇可以出售两茬,规格为5~6 kg/头;遇到连续阴雨天,规格降为3~4 kg/头。低盐环境还会导致海蜇减产,加工出成率低和品质下降,影响价格。
2 应对措施
2.1 改善池塘条件
受雨季影响较大的地区,养殖生产前,一定要坚持清淤,减少池塘底部耗氧的腐殖质和有机物等,改善底质环境,增加水深,设立增氧机、储水池等设施。
2.2 注意天气变化
雨季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大雨到来前,及时降低池塘水位,加强巡塘,防止漫坝、溃坝造成养殖动物逃逸。
2.3 设立分层排水闸门
雨水较大地区,要设立分层排水闸板,暴雨过后要及时打开上层排水闸板,排掉表层淡水,防止盐度骤降和池水分层现象。
2.4 调节透明度
根据水质和浮游生物量,采取肥水等措施,保持正常透明度。如果水温适宜,可适当降低池塘水深,增加透光,促进浮游生物繁殖。
发生浒苔、刚毛藻的池塘,使用适量粘土的办法或增加水深,降低池水透明度,抑制大型藻类繁殖,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保持正常藻相。
采取引进优质藻类,定期施肥,培育水色,合理使用药物对水体消毒等综合技术措施,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30~60 cm。
2.5 及时检测水质
低溶解氧会使池塘养殖的贝类逐渐死亡,不易被发现,造成损失。雨季,每天要检测池塘水质,检测溶解氧,如果低于4 mg/L,应开动增氧机或其它方式增氧。
2.6 合理投饵
饵料一定要做到保质、鲜活,雨季适当减少投饵量,防止残饵腐败变质污染水质,消耗溶解氧。
3 暴雨对滩涂贝类的影响
贝类养殖场大多位于河口附近,雨季洪水会携带大量淤泥淤积在滩涂表层,改变滩涂性质和形状,对滩涂贝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洪水携带的大量淤泥抬升滩涂,使贝类露空时间延长,摄食时间减少;
大量淤泥集中在滩涂表面,可能造成底栖贝类呼吸孔堵塞而窒息死亡;
在洪水和风浪作用下,水质混浊,贝类滤食和呼吸受阻,影响生长和苗种成活率;
滩涂抬升,改变了生态环境,给越冬带来不利影响,露空时间延长,冻伤贝类;春季溜冰会对抬升滩涂的贝类造成夹击受伤或被溜冰带走,造成灾害。
4 滩涂养殖应对措施
4.1 关注滩涂形态变化
暴雨和洪水造成的滩涂抬升现象,应当引起生产单位高度重视,建议在合适季节,利用大潮退潮时,在船尾部装置拖耙或反射流装置,搅动滩涂表层淤泥,使之随退潮水流走,减少滩涂表面淤泥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滩涂高度。
4.2 及时转移、清理死亡贝类
如果洪水已经造成表层较厚淤泥的滩涂,须及时把贝类移植到适宜滩涂,避免呼吸孔堵塞导致死亡。相对于动用船只和人力等费用要比贝类大量死亡损失小得多。
发现有死亡贝类的养殖场,要及时检测是否因滩涂底质恶化所致,如确认,要立即起捕,减少损失,否则可能引起大面积死亡。对已经大面积死贝滩涂,要及时动用机械清理,避免因发生臭滩,而长期影响滩涂正常使用。
4.3 选好投苗场
洪水已经对滩涂造成影响的贝类场,不要在淤泥过厚的滩涂上投放贝类苗种,避免幼贝水管短而淤泥过厚,降低成活率。
海水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篇12
沉积物是各种污染物的总汇, 随着养殖污染的加剧, 网箱水底及周围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氮、磷、重金属、硫化物等的含量逐渐增加[3], 不但直接危害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 而且沉积下来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 可能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有机碳、氮和磷的释放可能诱发赤潮;而进入沉积物的抗菌素等化学制剂及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 最终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这些趋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水养殖专家和海洋环境专家们的重视。
我国有关海水网箱养殖污染对沉积环境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主要集中在生物性沉积方面。现综合了近些年国内外该领域部分较新的研究成果, 着重对目前海水网箱养殖沉积环境影响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阐述, 可为海水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5]。
1 有机质的影响
1.1 有机质在沉积环境中的累积
在海水养殖尤其是高密度网箱水产养殖过程中, 过量投入有机物质是沉积和水体环境恶化的起因。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死亡有机体残骸等不断地在沉积物中积累, 导致沉积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改变。据统计一年中通常以夏季残饵和排泄物的累积量更大, 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温下鱼类的摄食量增加、代谢速度加快[6]。据估计, 有机废弃物在养殖点附近水体中以3kg/m2·a的速率沉降, 而在网箱底部的沉积速率可高达10kg/m2·a[7]。长此以往将造成“海底上升”, 影响海水的交换和更新。大量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正下方的沉积物中含有机质的量最高, 随着与养殖地点距离的增大, 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1,5,11]。
1.2 有机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尽管网箱养殖区海底沉积物中有机物的累积速率很高, 但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却较低, 研究表明每年仅有10%的有机物分解[8]。有机质降解后释放到水体中的C、N、P等主要化合物还会使养殖水体的有机负荷增加, 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为病原菌的滋生繁殖提供条件, 造成病害频发, 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矿化作用和再悬浮作用, 又可能重新进入水体进行物质循环。这说明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积累性和滞后性, 即使在水产品收获以后, 养殖对底质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 而影响养殖水体中有机碳的浓度和分布[9]。有机质可能通过内源负荷的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再生, 从而构成富营养化过程的初始驱动因素[10]。有机质的输入还影响着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浓度和分布[11]。
2 化学制剂的污染
2.1 网箱养殖常用化学制剂的种类
为了提高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水产品的品质, 网箱养殖中使用了许多化学物质, 包括人工饵料中的添加剂, 如通过添加免疫制剂增加鱼类对流行疾病的抵抗能力;加入类胡萝卜素、角黄素和虾青素来改善肉体的颜色。消毒剂、治疗物和兽医药品也被用于水产养殖中, 如化学治疗剂, 麻醉剂, 激素和防污剂等[12]。目前, 我国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量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 其用量由防病专家和养殖户自己确定[13], 因此, 存在着严重的药物滥用现象。研究数据表明:养殖的鱼类对药物中抗生素的吸收只占20%~30%, 也就是说实际上大约70%~80%的抗生素进入了环境[14]。这些化学药物可直接入海, 也可通过饲料损失和排粪等途径间接入海, 直接影响养殖水域的微生态环境。
2.2 抗生素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对网箱养殖而言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抗生素虽然能够提高鱼类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但同时也导致海底沉积物中细菌种群的抗药性增加, 产生耐药菌株, 长期使用会出现药效减弱或完全无效的现象[15]。耐药菌株的增加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互相影响, 耐药菌株或基因也可能由动物转移进入人体[16]。在对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养殖区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的耐药性的研究中发现, 三个养殖区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的发生频率分别为达到了65.5%、90%和78%[17], 而且动物身体组织内的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周期比较长, 水产品中残留的药物会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 危害人类健康[18]。网箱养殖中还经常使用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某些氨基糖甙类药物, 这些抗生素很容易引起变态反应, 在临床上, 轻者表现为有瘙痒的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重者表现为血压剧烈下降, 迅速引起过敏性休克, 甚至死亡。而常用的硝基呋喃类药物 (如呋喃唑酮、呋喃西林) , 近来的研究认为, 长期使用除了会对肝、肾造成损伤外, 同时具有致癌作用和致畸、致突变效应。此外, 抗生素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 可能会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使水生动物体内外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 导致微生态环境恶化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养殖生物的其它疾病[19]。
3 营养盐的污染
在使用人工配合饵料网箱养殖生产中, 由于养殖生物的有效摄食有限, 饲料中添加的营养物质大部分会被流失到养殖水体和沉积到沉积物中。在网箱养殖区内由于投饵不当, 大量产生沉降颗粒物质。这些沉降颗粒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无机氮和无机磷[20,21]。同时养殖生物的排泄物以及生物残骸等有机物的沉积, 也使得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和有机物负荷迅速升高[22]。日本, 太平洋东南部沿海以及我国沿海, 富营养化已经被看作是养殖业影响环境的主要形式, 常常是赤潮发生的诱导因素, 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20]。上述有机物沉降到网箱底部和邻近海底,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 首先使得间隙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升高, 这些高浓度的营养盐在一定条件下会扩散到上覆水中, 进而扩散到上层水中。这种分解与扩散作用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密切相关[23]。尽管沉积物污染问题在高密度水产养殖中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24,25,26,27], 但直到目前有关网箱底部沉积物中营养盐循环与溶解氧浓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28,29]。
沉积到网箱底部的营养物质造成的污染和生态损害的自然修复主要靠水相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矿化和硝化、反硝化等分解作用, 而这个过程通常是比较缓慢的[30]。虽然就目前的海水养殖而言, 开阔的养殖海域不易发生富营养化, 但在半封闭的海湾, 养殖水体与外海的水交换受到限制, 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向水体输入的废物大大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这些过量的营养物质的存在是环境恶化的根源[20,31,32]。沉积物是污染物的总汇[33], 在一般的静水水体中, 网箱下部的底泥接纳大量的污染物, 能暂时缓解富营养化进程, 但由于沉积物的有机质具有热不稳定性, 其中包含的氮、磷和微量元素将随分解过程而释放, 这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34]。
4 对其它环境要素的影响
大量的网箱养殖废弃物进入沉积物后, 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作用, 会消耗沉积物和水体中的溶解氧, 改变沉积物和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最为显著的是沉积物和水体氧化还原电位降低, 沉积物和水体中的硫酸盐和无机氮被反硝化, 使沉积环境进一步恶化。
4.1 溶解氧含量降低
有机物质在沉积物中的堆积促使底栖生物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群落的迅速增长, 导致沉积层中的耗氧大大增加[35]。很多研究发现, 网箱附近富含C、N、P的沉积物中存在着缺氧、无氧状态区。当有机质的沉积速率大于营养物质的同化速率时, 有机质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氧, 造成缺氧环境[7], 这样的缺氧环境会导致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降低底栖生物多样性, 甚至造成底栖动物死亡和绝迹[36]。采用主要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 可根据沉积物的有关化学要素的含量和形态来区别正常的、缺氧的和无氧的沉积环境[11]。
4.2 硫化物含量升高
总硫的含量是海底有机物富集的又一环境指标。海洋沉积物中的硫可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两大类。无机硫的存在形态包括硫酸盐、硫化物和单质硫;有机硫主要是酯硫和碳键硫。硫酸盐是海水及沉积物 (间隙水) 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一般占总硫的99%以上[22]。
养殖网箱下的沉积物中丰富的有机质, 再加上缺氧的环境, 加速了厌氧性硫酸盐还原菌的增殖, 于是导致了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的升高与累积。硫化物可与养殖生物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硫血红蛋白, 降低机体中血液的携氧能力。硫化物对养殖生物的鳃组织具有很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可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 引起生物呼吸困难窒息死亡。溢出的硫化氢是养殖环境的最主要污染物质之一, 而酸挥发硫化物 (AVS) 决定了重金属的毒性[37]。
杨庆宵等人 (1999) 的研究显示, 沉积环境的温度越高, 硫化物形成的速度越快[38]。另外, 影响养殖环境中硫化物生成的其它因素还有海水p H值、氧化——还原电位 (Eh) 、海水盐度、有机质含量、底质COD污染程度、底质耗氧量等。
硫化物含量的高低是衡量海洋底质环境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 在沉积环境中硫化物含量与有机负荷量呈正相关, 与生物量呈负相关, 并对耗氧速率产生很大影响。
4.3 无机氮的反硝化作用加剧
与硝化作用相反, 异养细菌在呼吸作用中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为电子接受体, 将其还原为气态的N2和N2O (脱氮) 或氨 (硝酸盐氨化) 的过程称为反硝化。最常见的反硝化细菌是假单胞菌属。网箱底部和邻近的沉积物中富含DIN (溶解态的无机氮) , 加上产生缺氧环境, 容易发生较为强烈的反硝化作用。Kim D H等[39]对广岛湾沉积物的硝化、反硝化和硝酸盐氨化速率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 结果显示八月份水中溶解氧含量最低、Eh值最低、AVS值最高时即处于最高还原态时, 反硝化率最高。反之, 一月份处于最高氧化态时反硝化率最低。其它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由于反硝化作用将无机氮转变成了气态的N2和N2O扩散到大气中, 真正减轻了氮的负荷。此外, 反硝化也是沉积物中碳矿化的重要途径。但反硝化作用排放到大气中的N2O是一种温室气体, 能破坏平流层的臭氧。这一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5 研究展望
综合国内外海水养殖污染现状, 为了避免网箱养殖重蹈其覆辙, 应加强对水产养殖沉积环境的研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以下几个领域值得重视。
(1) 沉积环境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作用下的硫酸盐还原作用, 微生物的矿化和硝化、反硝化等分解作用是N循环中的关键过程, 也是沉积物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自然修复机制, 可利用该过程中的微生物来降解底质中的有机物。
(2) 抗菌素和激素残留的影响
可通过开展养殖容量的研究来优化养殖结构, 合理投放抗菌素和激素, 建立较完善的养殖容量预测模型。同时有关水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抗生素、激素的代谢和食物链转移及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影响将是研究的热点。
(3) 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底栖生物群落对网箱养殖区底质环境的改变比其他化学特性更为敏感[43], 大型动物区系常被用作鱼类养殖场环境监测的一个敏感指标[44], 不同养殖位点的大型动物区系的丰富度与对照点的差别比较大[45]。要注重网箱区底栖生物环境空间的变化, 同时开展时间尺度上的研究, 这对于管理者制定网箱养殖场的轮养和休耕很有指导作用。
(4) 退化网箱养殖区生物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