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运动教案(精选6篇)
海水运动教案 篇1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2.观察实验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没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3.画图
读图3.11“世界洋流模式图”,结合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联系大气环流模式,根据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风向,推出赤道海区和中纬海区纬向的风海流流向,结合陆地轮廓,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描绘洋流模式简化图,并用红、蓝色笔分别标识暖流和寒流。
4.读图讨论
读图3.8“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认识地形、气候与潮灾的联系,了解杭州湾沿岸防止潮灾的有效措施。试从地形和气候背景方面解释,为什么孟加拉湾沿岸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大海湾也是潮灾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逐个作出归纳,得出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及其主要区别。
2.知道洋流概念和三种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3.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寒暖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5.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洋流模式图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8.学生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学习了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留下这些疑问:为什么低纬附近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高?赤道附近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低?高纬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低?副热带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为什么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为什么海洋总盐量基本稳定?是什么推动海水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今天,通过从动态角度学习海水的运动,能帮助解答以上问题。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类型是风海流,洋流的基本分类为:寒流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
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有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教师小结: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波浪作用强则海岸线后退、泥沙沉积少,弱则海岸线前进、泥沙沉积多。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这是由其地形(口大内小)的特点决定的。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有热量交换、盐份交换等。
2.关于“洋流的成因类型”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图上只有这两种类型的洋流)
教师小结:风海流是以风为动力引起的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例如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产生的西风漂流,就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纬信风吹拂形成。洋流的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海面风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
动画演示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小结:由于海水盐度、温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海水流动,这叫做密度流。密度流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或者说,密度流从盐度低的海区流向盐度高的海区。你还能列举其它的密度流吗?
学生回答:从波罗的海流向北海,从亚丁湾流向红海。
再读图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提问:地中海底部海水怎么流?这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是补偿流,以补偿大西洋流出的海水。
教师小结: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水(洋流流出的海区),而另一些海区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区)的现象,此时,减水海区将会由另外海区的海水流入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
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
3.关于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
首先复习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黑板上同时对照画出大气环流和洋流模式图。
教师提问: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受到偏东风的吹拂,怎么流动?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西流动。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赤道暖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除一小股以补偿流的形式回头向东流外,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补偿流。进入中纬西风带,大约在40度海区纬向怎么流?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东流动。也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西风漂流向东遇到陆地阻挡,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是否不论南北半球,都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吗?(出示世界地形图暗示学生,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为什么?
学生回答:仅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才有洋流存在。因为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
教师提问:南纬40度附近海区纬向西风漂流依次沟通了哪些大洋?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流呈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回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方向。
教师提问:概括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特点,能说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仅在全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恰相反。
教师提问:暖流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一定。中高纬海区的暖流就比中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低。
教师小结: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教师提问: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左下角还有一小图,表示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而正图则表示“冬季”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回答:由图2.20亚洲季风,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风,海水在其吹拂之下,向前运动,形成逆时针的风海流。夏季受向北移动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同样形成顺时针的风海流。
4.关于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讲述:洋流作为自然现象存在,有它的原因,同时,洋流也在对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指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画出关键词。
教师提问: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滨,东止红海之滨。沿海气候一定湿润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
教师提问:寒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学生回答:寒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降低,使底层大气变冷,空气下冷上温,空气层结稳定
海水运动教案 篇2
与经典动电理论强调的压力差不同, 郭万林和他的团队在实验中发现, 即使在常压下, 当海水等普通含有离子的液体表面沿石墨烯表面运动时, 也会在石墨烯中产生沿液面运动方向的电压。研究者将一片和尺子大小 (20cm2) 的石墨烯薄片插入常见的离子溶液时, 可以产生大约0.1V的电压或10μA的电流。
郭万林介绍, 实验中产生电力的关键是在石墨烯浸入的过程中穿越气液界面, 引起液面处双电层边界沿石墨烯的移动。这个双电层的运动的边界诱发石墨烯中的电荷转移, 相当于一个局部的发电机, 在液体下方的石墨烯中产生所谓的波动势。产生的电压和液面沿石墨烯表面运动的速度以及石墨烯插入水中的长度成正比, 但随着石墨烯层数的增加电压显著降低, 这表明单原子层的石墨烯对形成波动势的重要性。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篇3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又是本册书的重点,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故而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探究合作学习法来读图、分析图,发挥群体智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中在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所设计的小组探究活动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三、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印度洋的简图,用于课堂练习。
教师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及本节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案例:哥伦布航海、海湾战争的石油污染。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涟漪,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给学生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映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1.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这一概念是本節课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比较抽象,故而可以把它形容成海里的河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其概念。同时让学生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感受洋流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设疑:为什么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洋流是用两种色彩表示的?引领学生进入洋流分类的学习,对这部分的理解可以用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2.洋流的形成及一般分布规律
在这一环节我对教材做了调整,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洋流的成因,先进行书中的活动——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的前两个问题分析,掌握洋流的成因,再通过第三问的学习分析出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后面“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成因和特点的探究。同时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课标在此部分做了一些调整——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对于洋流的成因只是从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三个因素进行理解,其中风海流是主要动力。
先让学生比较分析书中的活动题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的两个图。小组合作学习洋流的形成,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这样设计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了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很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做第三小问,通过读图以及对几个关键词的应用,描述世界洋流构成一般分布的规律。为接下来的世界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但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将采用小组探究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结合活动及多媒体动画,从动态角度完整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先结合课本第 页活动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探究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探究:
■
五、板书设计
洋流
1.性质概念及分类
暖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中低纬大洋西部
寒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中低纬大洋东部
2.成因分类
风海流——信风带和西风带——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等
3.理想海洋分布模式图
■
4.世界海洋模式图
太平洋海区
大西洋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
5.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六、作业设计
收集资料说明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形式上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陆芷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篇4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讲授法
[教具]
地图册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板书)
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篇5
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
1.影响海水温度变化因素:
纬度: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洋流:暖流流过海区温度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温度弯曲;寒流反之。
海陆分布:由于海水热容量大,陆地等温线一月份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反之。
季节:同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因海深而有变化,1000m以下变化小。
2、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蒸发量与降水量:副高海区盐度高,赤道海区盐度稍低。
径流:北纬60°海区比南纬60°海区盐度低,长江口夏季盐度低。
洋流:暖流流过海区盐度较高,寒流反之。
《海水》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海水》是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它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短小诗歌,主要写了小朋友向大海提出了两个有趣的问题,而大海同样作了非常有趣的回答。在回答中渗透了对大海蔚蓝、辽阔的壮美景色的赞美和对渔民挥汗撒网、辛勤付出的敬重。课文共两段四句话,每段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第一三句以呼告的语气用第二人称向大海发问。第二四句分别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回答了海水蓝和咸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认识笔画“撇折”,会写“问”、“么”、"为”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我家住在大海边》这首儿歌,对大海有了一点认识,你们知道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吗?为什么是咸的吗?好,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海水》
板书课题《海水》,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小朋友听录音朗读这首儿歌。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手指课文,老师范读。
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相信这么好听的儿歌,你们一定想自己读一读,对吧?(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的习惯)
4、同桌互读一本书,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5、个别学生单独展示读课文情况(指名读儿歌)能正确读准儿歌字音的奖励一颗星。
看到你们仔细认真的样子,老师真替你们高兴。不过大海想考考大家,为小朋友们设了3道关卡,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这3关吗?(有)
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P28.我们先来闯第一关。(齐读课文)小朋友们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现在我们来试试第二关。(会认的词语)
海水
回答
笑着
渔人
流了汗
抱着
怀里
这么
为什么
看到你们闯过一关又一关,老师真为你们加油,现在字宝宝可要考考你们了。好,让我们进入第三关(会认的字)
你
笑
着
答
抱
流
了
汗
6、检查认读情况
让字、词宝宝回到儿歌中,全班再读儿歌,听清老师要求,要准确将生字词读正确的
三、拓展阅读
大海
大海,大海,像个摇篮。
摇过来,白帆点点。
摇过去,鱼虾满船。
大海,大海,多大多宽!
瞧,太阳月亮,也睡在里面
(1)认读诗(2)认读词语(3)认读字
(4)将字词回归到诗中读准确 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儿歌《海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作者向大海提出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么蓝? 你为什么这么咸? 作者的回答是什么呢?
你为什么这么蓝?---------我的怀里抱着天。你为什么这么咸?--------因为渔人流了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学习新笔顺“撇折”,指导书写
3、指导书写“回”“因”
4、师范写,生书空。
5、指名说笔画顺序
6、观察生字的各部分,再添个中的位置(1)生描写,师指导
(2)指导书写“回”“为”“什”“么”(3)说笔画,说要点。(4)在作业本上写字
【海水运动教案】推荐阅读:
海水的运动教案汇总06-01
海水运动第二课时教案05-26
五、海水分析化学模块教案12-21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01-05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09-11
淡化海水06-23
海水分析06-26
流动海水07-27
海水监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