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精选10篇)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 篇1
创新能力, 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从追求思维的成果发展到追求思维的过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技艺, 更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因而不是几节课或几次写作训练能够奏效的, 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一、思想意识的创新
我感觉, 写记叙文就要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详细描述出来, 条理清晰;而议论文就要抓住作者的想法, 把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这才称得上是好文章。正所谓:“文学之美不外是辞达而已。”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构思, 善于去想, 能够学以致用。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和个性的培养。文章是否有个性关键要看学生的创新能力, 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事实说明, 中学生并不是因为不会写才害怕写作, 而是不知道怎么去想, 怎么想才好。中学生欠缺想象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维没有顺序, 少量, 质量差, 严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线性联想的能力和发散式联想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开发和重视,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联想的能力, 懂得分辨和批判, 从而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选择题材和题目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题目、素材、话题评说等不同的角度训练其变通性, 从而达到观赏文章后想评, 在体验中写作, 写出张扬的个性。
二、命题上的创新
在起初训练时, 可以出各个类型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话题自定题目, 还可依据水平等级不同给出一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择, 或者让学生补充部分限制的题目, 没有特别的限制, 只对题材做要求, 或者随意些, 不限制要求也可以。文题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才可以表达出真情。首先, 平时, 在作文训练中可出些新颖的作文题。新颖的题目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激发学生兴趣。要做到这点, 命题必须新、奇、活、趣, 还要难易适度, 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导向性。其次, 应该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拟题技巧, 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如“添加法”:就话题作文来说, 把话题或话题核心当作题目的一部分在它的前后添加词语, 从而形成问题的一种拟题方法。“借用法”:就是借用名言警句格言或俗语等生命力较强的句子来做文章的题目。“修辞法”:巧妙地利用各种修辞格来拟题的一种方法。拟题的过程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才会得到读者的青睐。
三、立意上的创新
一般人们都感觉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有思想。因此, 教师在跟学生讲写作方法时, 要结合文章的思想。一般认为没有思想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所以在教授写作方法的时候, 教师更应该注意文章的思想性。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应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反映出来, 那些所谓的文法就不用太过顾忌。“文无定法”是初学作文的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所谓文章体裁, 也是由文思所定。譬如一篇议论文首先要立论, 文中还需有论点、论据等。
作文要写出心里话, 允许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在作文中所提出的想法和所抒发的感受, 能够不落俗套, 否则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 也很难真正做到“文以载道”。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 人物千姿百态, 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 只要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所以, 在写作训练中, 教师应拓宽学生的视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这样就会抓住读者, 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四、选材构思的创新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材料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 要选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材料不落俗套, 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写作中, 要力求在选材上多下工夫, 选取的材料要真实、典型、具体、新颖。作文选材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 可以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 多角度全方位地选取材料。
五、语言表达上的创新
语言既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又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作文要创新也离不开语言的创新。语言的创新, 必须立足于足量的常规训练基础之上, 不可急于求成。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其次, 注重词语表达的创新。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要让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必须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此基础上, 精心挑选最为准确、鲜明、生动、传神的词语,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高度凝练, 生动形象, 读者喜闻乐见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一旦进入习作, 将使文章言简意赅,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使文章增色不少。再次, 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一, 只能给人呆板凝滞的感觉, 缺乏感染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句式变换的训练, 在作文训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 恰当地运用常式句或变式句, 整句或散句, 长句或短句, 使文章的句式灵活多变, 读起来舒缓有致, 抑扬顿挫, 这样才能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 增强文章的语言魅力。
六、在合作与比较中创新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集合大家的想法, 共同出题并确定题目, 通过结合大家的想法完成写作, 并相互指正, 合作研究。通过合作, 每一个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大家沟通和交流, 感情得到互补, 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合作中对自己欠缺的部分及时查找并改正, 又能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激发争当优秀的动力。
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 我们要尊重他们, 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宽, 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开发, 或擅长某一种问题, 或擅长某一个思维, 或充满想象力, 或者富有文采, 或构思独特, 或拥有超高技巧或能在写作方面开拓新的领域。
总之, 要赋予作文新的创造力和思维。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注入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灵感得以加法, 才能成为优秀的写作新人。
值得注意的是, 中学生毕竟是“大众化”的群体, 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要适合“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使之成为有个性、能创新的素质型人才。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 篇2
在定向积累的五个方面进行的定向思维和触发作文,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度也就会高些。
触发作文也以课堂读写思维笔记、课外读写笔记等形式为主。
四、评改再读
根据要求完成的定向作文,并非意味着写作过程的结束。作文的评改,许多时候往往会被一些语文老师所忽略,或由语文老师的精批细改所代替。殊不如,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许多更深层次的创新,很可能会就此而扼杀。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实际上就等于给了他第二次重新创作的机会。在评改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作文在拟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主题升华等方面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的“写作图式”去寻求某一点,某一个句子,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或逆向思维,完成第二次读写互动创新。
作文评改的形式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如本人评改、交叉评改、集体评改等,把教师的评改指导和学生主动评改结合起来。
五、激励创新
美国一位作家曾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初中学生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尊心,因此,在“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要过分地吹毛求疵。我们首先应该解放我们的思想,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的写作模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作一番反思,不要因不学生作文不围绕“标准”进行写作,就胡乱“枪毙”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培养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还会有什么创新,就连起码的写作兴趣都烟消云散了。
“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注重作文后对学生创新成果的肯定和激励,它是整个教学模式中再激写作欲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下几条评改激励的措施:
1、对学生定向作文中的任何优点在评改时都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再次挖掘、创新。
2、设立创新写作发表主页,让每位同学拥有自己发表作文或交流创新思维的园地。
3、对较好的作文、打印成文,在班级《紫露园》墙刊中刊出,并印发给同学学习、探讨。
4、推荐优秀作品到作文网站或报刊,争取发表。
“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模式教学的初步成效
1、初一(9)班课题实验班学生对作文兴趣的调查结果(48人)
2、初一(9)班学生作文态度调查情况(48人)
3、2000年10月新概念作文竞赛校级选拔赛与2001年3月镇级“森林防火”征文竞赛。“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校选拔赛获奖人数对比
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平均得分高出平行班平均分4.6分。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2、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
3、《语文学习》
4、程红兵《创新思维与作文》
二00一年三月
初一刚入学
(2000年9月) 一个学期后
(2001年3月)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很想写 0 0% 6 12.5%
有时候想写 3 6.25% 32 66.67%
完成老师任务 25 52,08% 10 20.83%
不想写
没东西写 20 41,67% 0 0%
初一刚入学
(2000年9月) 一个学期后
(2001年3月)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对作文很感兴趣 0 0% 7 14.58%
对作文较感兴趣 2 4.17% 23 47.92
一般 21 43.75% 16 33.33%
对作文不感兴趣 25 52.08% 2 4.17%
新概念作文比赛
(年级获奖12人) “森林防火赛”
(全校9人获奖) 华东作文赛
(全校2人获奖)
派出选手 4 1 1
创新作文教学 提高写作能力 篇3
一、结合实践,激发兴趣
虽然学生都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因此,从七年级开始,学生就要致力于提高对作文的兴趣,从“要我写”变“我要写”。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写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许多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虚拟的事物来进行,但能力的获得,特别是一些实践能力的获得,虚拟的事物就很难完成了。它需要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比如我们可以把集体主义以知识的形式教给学生,却不能保证他会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关心他人和实际中按照所教的去做。写作文也一样,即使我们教给了学生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但那些血肉,那些思想却要学生自己通过亲生体会去完成。
二、结合阅读,提高模仿
近些年来,关于考场作文的模仿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对此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是赞同也好,反对也好,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从模仿到创造,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文的学习是从范例教学开始,然后实施创造教育。著明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开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大凡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有一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模仿得好,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是离不开模仿的。初中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语言的模仿,结构的模仿,表现手法的模仿等几方面入手。
三、说真话,诉真情
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隐瞒,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新表达。学生作文,要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说真话、诉真情。只有说真话、吐心声,才能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四、选材创新,独辟蹊径
庸俗、平淡是作文之大忌。同学写老师,总是离不开备课到深夜,病了还要坚持为学生上课,走家访等,千篇一律,不但让人大伤胃口,还给人以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独辟蹊径,选材新颖。人们的生活,是有个性的,要善于从生活素材中,看到别人见不到的东西,挑选、提炼出那些新鲜、感人的材料,那写出的作文,才会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老话题,但作者选取了新的表现角度,采用特写的方法,突出表现父亲的几次背影,就写得十分成功。
五、构思求新,打破旧模式
不同体裁的文章,各有常见的思路模式,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明显的轨迹可循,我们要敢于打破惯常的思路模式,在结构上求新。《荔枝蜜》的作者对蜜蜂的态度,先由否定到肯定,直至赞美,先前的否定正是为了最终的赞美。
六、语言求新,做到语言自我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指语言要准确、具体、形象、生动,大胆创新。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准确、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一篇作文通篇都文采飞扬是很难做到的。一段或者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个别句子表达,句式多样灵活,长短结合,整散相间,不同语气的句子交替使用,就能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此外,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或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语言自我,既要用自己的话来写。如若你在文中整段引用别人所写的精美句子,这些语句正好我们的老师了如指掌,其后果不言而喻。高尔基在写一首长诗《老橡树之歌》时,下了很大的功夫,阅读量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国诗歌中挑选了许多诗写进《老橡树之歌》,而后非常高兴地把这首诗寄给著名的作家柯罗连柯,可是出乎意料,柯罗连柯读了诗之后,只有一句回话:“请您用自己的话,谢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的确不错,叙的是自己要叙述的事情,抒的是自己要抒的情,发的是自己要发的感慨,所以作文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写,只有这样,文章才运笔自然,感情才流露真切,才能使读者为止动容。
七、评价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度尊重学生个体需求,避免单一的作文评价模式,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创新人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认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实施差异评价,优化作文评改,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个性化
思维是写作的源泉, 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深度, 思维土壤越肥沃, 作文之果实越香甜。思维水平直接制约着写作水平的高低, 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一、培养学生对作文题目立意的创新性思维
对作文题目不同的解读是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展示,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和遇见的人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思考自己的经历与题目建立一种“关系”时, 相应的有千差万别的阐释。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一要注意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不要强制性的灌输学生一定的答案, 这样会对学生造成思维定式, 语文不像数学那样, 有不可质否的唯一答案, 语文是变化的, 随着我们对作家背景了解的越深入、对现在时代走向把握的越准确, 对文本传递的意义是不同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还原历史语境下下的人物故事情节, 文本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处在当代, 我们对文本的再次解读, 时代不同,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同。二是要保护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 即使出现错误, 也要捍卫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教师无法感知学生的世界, 可以通过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他们进行沟通, 允许奇异的、新颖的思想出现。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遇到作文题目时, 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看见作文题目大家都想的一样, 没有与众不同, 只有千篇一律。
二、培养学生对作文选材的创新性思维
学生的选材是我们作文准备材料的再次呈现, 遇到“苦难”题材的用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遇到“珍惜时间”的就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耳熟能详的材料烂熟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当呈现在高考阅卷老师的面前, 这篇作文不会得高分, 因为没有新意, 选材的创新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对所接触的环境的思考, 所处的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 当学生接触的知识越多, 了解的文学作品越多, 相应的时代背景也越多, 结合到当下自己所处的环境, 他就会有相应的思考, 而作文的选材可以从其中呈现出来, 选择自己深刻领悟过的文章或生活中发生的对自己有触动的事件, 找到选材和文章立意的结合点, 这样的文章才会更有看点, 更有新意, 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对选材的选择, 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 学生才能更有自信的表达出自己想写的东西。
(二)
挖掘学生从点滴事情中发现道理的本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作文的写作并不单单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还在于终身的运用,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对人生的感悟不同, 笔下文字的风格也不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 学会思考, 对接触的信息分辨真伪, 对看到新闻背后原因的思考, 只有不断地思考, 养成思考的习惯, 这样才有所进步, 有所创新, 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三)
时代在变, 每天会有新鲜事情发生, 每个材料都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作文选取材料反映的道理是一样的, 越新的材料验证真理越具有说服性, 这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教学层面, 教师组织教学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忽略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导致了学生缺乏科学思维素质, 致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未有所提高。
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外壳,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上来改变, 维果茨基强调教师应起积极的作用, 提倡发现式学习法, 认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 而引发内化过程, 从而建构知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 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 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实践, 既要有现实的体验, 又要有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教师的授课应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创设一种自由写作的情境, 而不是与生活脱节, 单纯地讲语法知识、写作技巧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生活经验理解优秀作文的语言、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写自己想说的话, 没有结合自己生活的作文是没有新意的, 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这样学生的思考就不在局限于课上, 而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也培养了学生较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师的评价方式中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评价作文时先看卷面, 再看结构, 最后看语句是否通顺, 有无语法错误, 一篇作文一闪而过, 分数就定格在卷面上了。真正优秀的作文可能会埋没其中, 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得需要有所创新。
立意切合, 作文题目有明确的意图, 可以按部就班来写, 当作文题目是发散式的、开放式时, 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应该对其束缚, 表达观点并没有对错,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般作文格式要求议论文, 三段式, 学生可能有更好的创意表达, 不应该为了分数, 束缚学生的表达。
描写手法在创新写作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描写手法 形象思维 写作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和特征进行具体描绘,使之再现,给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深刻印象,它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成功与否,和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笔者将从形象思维的高度入手分析描写手法在创新写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和怎样进行形象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把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地保持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并且依靠这些具体形象的联系、概括和综合,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和把握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
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形象直感——意象形成——形象表现。形象直感是指观察事物时,能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但这时感知的具体形象基本上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没有深入到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深入客观事物的本质,还必须对感知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作者的“意象”。意象不仅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包括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也就是作者的意念。“意象”形成以后才有可能生动、形象、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不仅生动具体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深刻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利用形象思维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感染读者、感动读者。
二、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描写
以肖像描写为例,肖像描写就是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外部形态的特征,把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及他的神情、体态、风度等特点描写出来。具体实施起来常用以下手法:
(一)在完成人物肖像描写后再反复点染
这种手法往往在人物肖像给了自己特殊的感受,让自己终生难忘时采用。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的身材、服饰,以及穿铁道、爬月台时的体态描写,使父亲的背影浮雕似的突现在读者面前。这背影是作者记忆最深、最令作者感动的父亲形象,所以后面两次点染了父亲的背影。一次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另一次寫道:“我读到此处(指父亲来信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些点染充分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挚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二)随着时间的转移、情节的发展,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肖像
鲁迅的《药》开始写康大叔的形象时,说“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是华老栓在丁字街口买人血馒头时看到的康大叔的凶恶形象。当时贪婪的康大叔急于要从华老栓身上找到钱财,他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来康大叔到华老栓店里向茶客们谈“药”时,文章写道:“驼背五少年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这段肖像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康大叔凶恶、蛮横、肆无忌惮的刽子手形象。当时华老栓“店里坐着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肖像描写就更鲜明地突出了康大叔气焰嚣张、目空一切的刽子手性格。采用这种描写手法,得服从于情节发展的需要,这样做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人物的肖像有助于深入理解情节;另一方面,情节的发展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
老舍的《断魂枪》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土地庙的场子上见面写孙老者“小干巴个儿,披着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眼珠可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场子上交手时,说“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儿吸进去……眼亮得发着黑光”;写孙老者在沙子龙家里时,说他“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着沙子龙”。文章之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描写孙老者的眼睛,因为这眼睛不但显示了他有很深的功夫,也显示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在不同场合描写人物肖像的不同特点
鲁迅的《祝福》三次描写了祥林嫂肖像的不同特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这一肖像描写表明,祥林嫂朴实、健壮,安分耐劳,正因为这样,尽管她头上扎着白头绳,戴着孝,四婶仍然把她留了下来。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一肖像描写可以看出,事隔三年,祥林嫂衣着仍和过去一样,但两颊不像过去那么红,“已经消失了血色”,而且眼光也没有光前那样精神了。这一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生活上的困窘,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新的折磨。
祥林嫂去世前夕的肖像,和上面两次写到的肖像大不相同:“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神情呆滞,徒具形骸的肖像表明,由于长期忍饥挨饿,精神上受到了残酷的折磨,祥林嫂已完全丧失生存的愿望和勇气,她即将在极度的生活困苦和精神痛苦中“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这三个肖像描写的不同特点,反映了祥林嫂一生屡遭不幸的苦难遭遇,看到祥林嫂肖像的变化,便人们对一生受尽折磨、无限凄苦的祥林嫂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 篇6
一、引导学生创新理顺所给材料的关系
这应当说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所在,没有对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的理顺,没有创造性的感悟,要想写出具备创新和创造意识的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就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来说,所给的材料和要求虽然还保持着苏派的特点,但突破和创新也还是有的。所给的材料说的是一群探险者的行为,如果学生不去思考探险者行为与那蝴蝶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未能真正领悟点燃之蜡烛给予蝴蝶的相关影响,那么学生要想写出颇有见地的文章是完全不可能的。分析江苏省今年的给材料作文,不难看出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悟出环境保护的道理,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所以,学生在考场上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探险者生怕脚步会惊动这些小精灵,但点燃的蜡烛却使其畏烛远去,可见蜡烛的影响非同小可。我们的学生如果联系到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行为,哪怕是一些看似轻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体悟到命题者赋予蜡烛、蝴蝶、探险者的喻义,即把蜡烛看作是一些刺激物,把探险者看作外来影响的势力,再联系当今社会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对一些群体的影响,其表现的主题则会更加鲜明,且富有创新创造的意蕴,学生则可以写出充满人文情怀、生态大爱的力作来。笔者草就此文正是批阅试卷的紧张时刻,可以预见类似于2007年一考生以怀想比天还大、比天还亲的农民父亲之大作还是会被阅卷教师诸多慧眼发现的。因此,给材料作文给我们这样的导向已不是一两年了,教师在平素的作文教学中要精心思考学生创新解读所给材料的策略。
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所给材料与现实的联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完成给材料作文的灵魂。虽然所给材料仅仅是简短的一百多个文字,但它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如今人们已把目光集中到诸多给材料作文的研究和训练上,但无论是教师自身的研究也好,学生的训练也罢,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慧眼,把材料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时应当都读过《苹果里的五角星》,那小孩能够在苹果里切出五角星,也许是一种偶然,无论是切前还是切时我们完全可以武断一点说,小孩子根本没有思量所谓的创新和创造的诸多问题,但事实上孩子不循规蹈矩的切法却体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而且就是这一简单的切法使得孩子获得了创新创造的乐趣。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去进行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许多生活的联系,而这联系要体现创新。如何去体现创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社会的现象做出大胆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思考,当学生能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一些社会现实做出联系性方面的超常规的思考时,他们的心智也就得到了充分而又理想的发展。这是我们学生的精神产品,也是学生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精神发展了,所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是当今人们所热烈追捧的,人心所向的东西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美的追求。小孩子切苹果是一种创新,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离不开创新,给材料作文的真谛需要学生去创新也应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三、引导学生创新运用给材料作文的表达语言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 篇7
一、改变观念, 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后果, 学生的思维只是在一个固定程序的思维模式中展现, 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且文章的结构往往是开头一段, 中间一段, 结尾一段, 没有写出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 更谈不上创新。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 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 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 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精神百倍地投身到创新教学中去, 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不断探索, 并引导学生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 大胆进行作文的创新。
二、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的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所以, 要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 纵向与横向, 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文思泉涌。为了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以供参考。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自然, 以积累创新素材。
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升华。观察是感性思维的前提, 思考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的飞跃,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就会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写出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 切中时弊, 揭示真谛, 具有创新精神。
我们要学生理解皑皑白雪, 要学生懂得温和的春风, 明白秋天的萧瑟, 可我们没有给学生那样的时间和心情。我们的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 回味着老师的批评, 还记着家庭作业, 在这样的心情下, 除了能感到雪的寒冷还指望什么呢?我们提倡的实践, 是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的实践。教室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草坪、田野、高山、雪地甚至家庭大院都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语文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缀文者和披文者。同时, 充分的实践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而兴趣是转化为知识的重要前提, 热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 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密不可分。阅读的主要途径: (1) 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 精心设计阅读方案, 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 该背的要背诵如流, 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 加深理解, 自由应用。 (2) 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图书室联系, 组织学生阅读, 而且要创造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互相传阅。
3. 灵活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
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两周一次课堂作文, 让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 教师则倾尽心血拼命修改。这种好差优劣以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 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重要。首先, 要开展一些活动, 如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组织学生春游、植树、参观、访问等有益的活动, 让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为作文创新提供素材。其次, 提倡灵活练笔, 在练笔中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教学手段日益更新, 特别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介入,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给作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 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从而保证了创新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 可以说, 适当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对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渠道。第四, 写想象作文, 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4. 引导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使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知识, 阅读让学生有了创新的源泉, 而写作则成了学生作文创新的落脚点。首先, 引导学生在语言方面求新。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以新为好。其次, 鼓励学生在布局上破格。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基本要求, 对学生进行定格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 赏识讲评是创新作文的有效途径。
作文评讲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教师在作文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 以鼓励赞赏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 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 与我们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另外, 在作文讲评时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
“生活, 作文的源泉;想象, 作文的翅膀;创新, 作文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总之, 我们应从点滴抓起, 多鼓励, 少批评, 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 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 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 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 初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 篇8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善于观察, 主动实践
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丰富词汇, 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还能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 开展多种有益的图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使学生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时, 各科教学应有机渗透。例如,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认识自然》这一课中, 就有这样一段赞美大自然的话:“大自然给了我们清新的空气, 温暖的阳光, 广袤的土地, 茂密的森林, 人类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在社会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将这段话摘背下来, 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当中, 将会是一段佳话。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 是迈向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如富有情趣的观察内容, 生动活泼的观察指导, 带有竞赛色彩的观察训练, 使学生享受成功与进步欢乐的观察结果, 等等。平日里, 还要多为学生开辟一些观察园地。例如, 班级里养些可供观赏的花草或是将学生们家里养的金鱼、小鸟等小动物带到学校让学生们真切地进行观察, 并做好观察记录。另外, 还要经常带学生们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由此来累积素材, 拓宽写作时的思路。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例如, 科技课上的小制作、科学课中的小实验或是在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展评活动, 这样一来, 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 为学生创造便利的写作条件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如在写《难忘的一次春游》时, 我事先组织学生们到郊外进行了一次春游, 并把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组成教材后, 在课堂上放映, 并指导学生们进行观察, 再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表述。这样没有题材可写的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也会很轻松地写好这篇作文了。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针对这一点, 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画来进行作文教学, 大多数作文题目的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如“写一种植物”、“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等。这样并不利于对学生的训练。于是, 我们就可以设计成多媒体软件, 让文题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如要求学生写动物时, 在屏幕上展示几种动物 (小狗、小兔、牛、羊等) 。其中除了生动真实的图象, 还可以插入这些动物的简介, 让学生看后选出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 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 来观察、口述, 最后整理成文章。
三、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指导创新的方向
在已有故事结尾的基础, 引导学生展示想象。教师事先假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根据假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想象, 去构思、写作。如在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让学生想象一下, 假设小女孩没有被冻死, 以后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或者让学生自己假设一种情景来写。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们不仅乐于写, 而且作文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 极富创造性。
联想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新发现, 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 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结论。如学习了《地球万岁》这篇课文之后, 学生们联系实际认识到了环保的一系列问题。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 联系课文内容, 以“母亲河在流泪”、“小鸟没有家”、“假如我是……”等为题, 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 营造创新的写作环境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思考, 独立作文。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问学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他们穿的、玩的、用的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唱的什么, 在生活中指导他们寻找素材。
学生写作时, 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来限制他们, 而是鼓励并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或想象到的真实情景。即使有的学生说得不是十分流畅, 或是有些同学说出一些古怪或片面、不合逻辑的想法或问题, 我们也要同样肯定他们的这种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观点也是有价值的, 然后教师帮助他们认识思路的偏差, 引导他们再仔细思考, 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拓展自己的思维。
在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写评语时, 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 要多用赞赏的语气。如“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再把事情经过叙述的具体些就更好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改正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再写起作文来也会由不愿写变为积极地去写了。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写作 篇9
一、立足一个“新”字
所谓“新”, 就是说材料要有新意, 构思要求新颖。“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采,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充满幻想和创造的信息时代, 生活日新月异, 作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树立教学新观念, 把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为此,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 进行求异思维。 (1) 推陈出新———考虑问题不人云亦云, 不墨守陈规, 努力追求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人眼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境界, 用一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新”。如写《牵牛花》。一般学生大多喜欢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而有的学生则改变思考角度, 讽刺它攀着绳索、树枝向上爬, 不能自主的弱点。这样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有新意, 不落俗套。 (2) 别出心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设想。如, 习作《植树》。小作者写道:“……同样植树, 为什么不可以种些果树呢?几年后, 当我们亲口尝到甜美的果实时, 就会体验到植树劳动的艰辛所创造的价值。”这样写, 既突破了常规思维, 又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3) 反弹琵琶———鼓励学生“反过来想一想”, 正中求反, 同中求异, 异中求新。从而, 产生新的构思或不同凡响的新观念。如, 习作《路》。有些同学由泥路写到碎石路, 再由碎石路写到水泥路, 以路的变化, 反映农村新貌。这样写未尝不可。而有些同学赋予“路”一种比喻义, 写学习生活中的成功之路, 成才之路。可以说, 学生的思维有了新的拓展。但是, 有些同学善于“反过来想一想”, 避开成功之路, 写“失败之路”, 运动场上的失败, 解题中的失误, 处理问题的失当, 写出失败的经历, 突出失败的原因。从而, 引以为戒, 这样立意, 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体现一个“真”字
这里所说的“真”, 就是说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不能虚情造作。新课标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 “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 不能胡编乱造。求真, 既是作文的基础, 也是为人的准则。要表达真情实感, 其内涵是指作者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审视角度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表现生活。用心观察生活, 不断积累素材, 是写出真情的前提。有了发自内心的“不吐不快”的真情实感, 再加上精心选材、构思, 适当运用写作技巧, 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佳作。如, 习作《爱, 从今天开始》。文章从我为爸爸热牛奶说起, 联想到生活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感悟到回报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 从点滴的小事开始。文中写道: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与妈妈吵翻后甩门而去, 后来她饿了, 可没有带钱又不想回家。一位开水饺店的老太太请她吃了一碗水饺, 女孩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老太太说:“孩子, 一个不相识的人给你一碗水饺你都如此感动, 你妈妈天天为你做饭, 你感动过吗?”从小到大, 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 默默地做了那么多, 我们的心里也许都有一个愿望, “等我长大了, 一定要好好回报父母”。可是, 有哪个父母今天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我们将来的回报?真正的回报又何须等到长大?爱, 应该从今天开始, 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
这里, 小作者写的是自得之见, 抒的是自然之情, 因此, 虽然平实, 却寓深意;虽无多彩, 却含深情。“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只有写出了真挚感情的文章, 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文章。
三、突出一个“活”字
个性化写作要突出一个“活”。所谓“活”, 就是说内容要鲜活, 情感要激活, 题旨要放活。从某种意义上讲, “活”是个性化写作的生命。因此, 一篇佳作的诞生, 就是在生活中激活写作内容、在体验中激活写作情感、在开掘中激活写作题旨的过程。
(1) 在生活中激活写作内容。作文教学一旦与生活相联系, 就会显得异彩纷呈。为此, 我们应该将作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把作文训练巧妙地融入饶有兴趣的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之中;从文本延伸到生活, 全方位、多层面地创设张扬个性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作文教学新天地。如,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习作6”。要求学生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按照要求, 选择做过的一件孝敬老人或帮助病残人的事写下来。由于习作与生活紧密联系, 于是出现了《给爷爷洗脚》、《给盲人带路》、《给爸爸刮胡须》等内容丰富的习作。习作《给爸爸刮胡须》中写道:“爸爸坐下后, 我先把热毛巾焐在爸爸的下巴上, 一会儿再给爸爸抹上香皂, 一下把爸爸弄成个大花脸, 我笑了, 爸爸也跟着笑了。”这种鲜活的内容, 如果没有生活体验, 那么, 再苦思冥想也是写不出来的。
(2) 在体验中激活写作情感。在社会生活中, 客观世界的千差万别与主观世界的千变万化, 相互作用, 相互融合;明朗的天空、鲜艳的花朵能给人以欢愉, 灰暗的色调、阴冷的气氛能给人以恐惧, 这是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影响;相反, 喜悦的心情可以变坎坷为平坦, 急迫的企盼可以变短暂为漫长。从感觉反映到情绪变化, 又从情绪变化到感觉反映, 多次反复, 不断融合, 这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体验。认识的深化, 必须依靠体验;描写感情, 也需要通过体验。因此, 个性化写作强调在体验中激活写作情感。如, 习作《春雨》, 小作者用滋润的春雨比喻辛勤的园丁。文中写道:“同学们那红扑扑的脸儿, 多像沐浴在春雨里的桃花呀。那一双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眨呀眨的, 正闪烁着美的光辉。祖国的花朵, 多么需要辛勤园丁的培育啊!”这里, 由美丽的春雨引发出非常美丽的联想。这是小作者感觉的积累引发的联想, 表现得既天真烂漫, 又情真意切。
(3) 在开掘中激活写作题旨。开掘, 顾名思义即开发挖掘, 是指透过事物表象把掩藏在最深处、最本质的内涵发现并显示出来。一般说来, 写人要从思想性格方面开掘, 写事要从社会意义方面开掘, 写景要从情意作用方面开掘。对事物的全面理解, 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对事物的重点开掘, 则是深化主题的条件。如, 习作《台湾竹》。小作者写“竹”, 下笔便胸有成竹。你看:“一棵棵紧密地簇拥在一起”“它的根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盘缠得很紧”。结尾写道:“数根台湾竹紧密地簇拥在一起, 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根连根就像台湾同胞和我们心连心一样。每当我看见这盆台湾竹, 眼前就浮现出秀丽的台湾宝岛和亲爱的骨肉同胞。我多么渴望中华儿女能早日欢聚一堂啊!”可见, 作者着力描写台湾竹的盘根错节, 为的是表达渴望和台湾同胞团聚之情。从而, 文章的寓意在显藏中得以升华。
写作教学创新探索 篇10
“同学们,经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你们感觉这个单元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线索明晰。”学生齐声回答。
“很好。正因为有了一个明晰的线索,才让我们能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最终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对我们平时的写作也是一种借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本81页中的《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把它齐读一下,看看我们能有怎样的收获?”
学生大声齐读,随时提醒学生吧重要的地方画下来,如“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述的内容有机的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常见的记述线索有:以‘人或‘人的某种情感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应注意线索必须和写得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等。让学生着重注意一下。
“知道了这些以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的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是这样要求的: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自拟题目,要写出真情实感,字数600字。
“先请同学们说一下写这样的作文应该注意什么?”
“事件要典型”“要表现出友情递增的过程”“要注意结构”“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的回答十分踊跃,我转身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这时候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还要有明晰的线索。”“非常好,这的确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那么联系刚才读得文章,如果我们写这个题目,可以以什么为线索呢?”
学生思考后认为,三个方法都能用到,可以是物,可以使感情,也可以是事件,但是一定要把要写得事件团结在线索的周围,表现主题,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又补充说:“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写成写人的文章,这个主要表现的不是人物,而是感情,是友情。不要与第一单元人物风采混淆了。”这个环节大约5分钟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
可能是友情对他们而言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也是印象比较深刻的缘故,所以学生进行的比较顺利。要求他们一节课的时间必须写完,这样的态度很积极,没有说话和其他浪费时间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效率。在学生写得时候,我下去转着看,发现有的同学态度比较积极,已经提前写好了草稿,或者是列好了提纲,而有的同学则刚开始构思,所以大家的速度不一样。在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一页的情况下有的同学只写了一段。这也是个互相督促和学生的过程,这样就让一些作文平时写得比较慢的同学能自觉的提前构思或者是写草稿,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小组长也要督促。
写完了就举手示意,最快的同学25分钟就把手举起来了,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只有三个学生没有完成,可以把个人和小组的评价纳入作文写作中有利于提高效率。
然后是评作文,在评的时候任何学生都不能再写了。先小组互评,学生手里有自己的作文,每个人都向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而且读的时候更容易发现错字和句子不通顺的地方,并且在读完以后,其他成员能帮助更容易发现错别字和句子不通顺的地方,并且读完以后,其他成员能帮助他找出好的句子或者是不恰当的地方,然后再修改。这样的好处是既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扩大了展示的范围,互相学习,同时只有反复去修改文章了才能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大声去读,但是有的同学却自己不读,而是让小组的其他成员代讀;有的整个小组都不读,而是互相传者批改,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我都要及时纠正,并且要明确小组长的责任。让他们都要读,这样这些小组也就慢慢融进去了,中途也出现了有的同学读了一半就不读的现象,一定要监督他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去做,没有学生例外。这个环节大约是15分钟。
然后把自己小组中比较好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见,互相学习。写得比较慢,浪费了一些时间。有些句子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写可能更好,不然再下面的展示中时间不够了。然后每个组选出一个写得最好的同学,把这个同学的名字和文字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面,对这一部分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加分,这个环节大约5分钟的时间。
然后是班内展示,先让小组将优美的段落挑几个比较好的读一下,请同学稍微点评一下,这个环节可能有些浪费时间了,因为学生已经在黑板上写过了,并且在朗读全文的时候也应该是包括这些优美的句子。但是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积极的,很多学生都是争先恐后的起来读,问题是往往不读自己的,而是去读其他同学的,是不是对自己没有信息呢?
最关键是整篇文章的展示。请小组推荐的同学起来读他们的文章,然后学生进行点评。对待其中的有点,可以学习,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纠正,也是对其他的同学的一个警示作用。有的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读他的文章,文章先是详细的写了他朋友的外貌,然后又通过一些事情写了他同学的性格,最后结尾。抓住这个契机,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那么既然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有的同学说道:“他把表现友情的文章。”底下一片赞同声。“那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呢?”有的同学说:“最好能有提纲,看自己写得是否是自己要表现的。”“这是一个办法,还有吗?”“要有线索,要能贯穿始终。”“要有重点,注意结构。”“要体现感情,也就是友谊,而不是去体现人的性格。”“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要注意了。再请疑问认为自己写得符合要求的同学读一下。”
最后一个同学起来读了一下她的文章,写了她与朋友的相识、相知,很精彩,同学们纷纷起来说了文章的优点。一共展示了4位同学,不是很充分,有些环节太浪费时间,展示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
从课堂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
评完以后上来老师只需要打个分时即可,对一些突出的问题再稍作点评,对个别学生个别指导,把时间,把时间用来再多谢几篇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推荐阅读:
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05-28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06-08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10-10
教学中的创新论文08-26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论文09-27
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10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07-24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07-3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09-29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