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教学(精选12篇)
作文创新教学 篇1
学生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真实、客观、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上, 传统的应试教育通常做法是:教师照本宣科, 让学生背诵几篇新作文, 然后照猫画虎, 以获取较为满意的分数。不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 禁锢了学生创新精神, 往往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误人子弟, 结果学生并未获得实际的写作能力。
一、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需要的反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开学初的作文往往让学生写假期的所见所闻。或“开学断想”、“我想给老师说几句知心话”。抓住学期初这个关键时期,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不要说俗话、套话, 禁说假大空话。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 学期中抓住学校或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写作。如“运动会”、“体操比赛”、“假如我是班长”、“国旗下演讲”, 这些实实在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 学生有内容可写, 言之有物, 写出的文章各呈千秋, 且极有新意, 同时在作文的评改中及时交流并多褒扬好的, 指正不足, 提出努力方向。有成就感的学生, 兴趣愈浓, 此时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努力做学习型人才, 倡导勤观察, 看书看报和积累, 达到“腹有诗书语自华”。
二、凸显新意, 彰显个性, 与时俱进
作文教学的创新并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普通平凡的社会现实中。不能有矫揉造作, 虚情假意。例如让学生写《给父母或朋友的一封信》, 学生中“有的觉得无话可说, 或有的觉得有话可说, 无从谈起, 语气不连贯”。我要求学生以独特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 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发掘真、善、美, 发掘人所未想, 人所未言。让学生写时以主持人的独特开场白形式或写短信集句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写。结果学生情感投入真挚, 新颖具有个性。在“庆祝国庆60年”习作中, 学生大多数文章写得语言表达鲜活, 体现了鲜者常新, 新者常鲜, 富有创意。
三、抓住“练”字, 求实创新, 鼓励创新
学生作文是练出来的, 好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提倡学生勤下笔。平时要多交际, 综合练习, 善于积累, 注重体现一个“练”字。参加活动, 观看电影 (视) 或书籍, 要善于“捕捉”写作信息, 善于提炼。如教学生写《和同学过生日》、《参加姑姑或表哥的婚礼》、《一个老村民的葬礼》。这些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事, 都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之类的习作,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朋友共享, 以求第一个读者的反映。这样多次的练, 在求实中力求创新。在作文的讲评时, 发现有创新或标题拟定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的;设置悬念启发思考的;情节起伏, 不落俗套的;倒叙开头, 穿插补叙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结构布局, 引人入胜的, 我都给予较高的得分并予以鼓励, 刺激学生上进, 下次有更积极或新的表现。
四、生活是源泉, 变中求新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又是学生兴趣的反映。指导学生作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做法, 而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整理, 把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在积累的同时, 把素材通过鉴别、选择、提炼、升华, 它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给人们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生活是写作积累素材的“窗口”, 通过“窗口”汲取大量的新鲜的写作素材, 然后通过加工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这个写作平台在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中绝不能疏忽。
学生的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它来自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它的基础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我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中还特别注重教和写的结合, 写和读的结合。
它也是作文创新的必要方法。在创新作文中, 我教会学生“以写带读,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和“以练促新”, 练中学习, 练中提高。
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的表达, 要让学生树立自信, 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写作来带动自己的自觉阅读。表达需要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充电器”, 是助力的手段。这就促使了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刊, 来充实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通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如手抄报、短句、集句、日记、周记等形式来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每次作文都要有提高明确的要求, 不断地提升, 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学生作文一次一次内容表现的不同。在写作训练中去汲取营养, 扬长避短, 在以后的习作中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因此, 我在指导作文时, 很重视学生作文的评改。
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时, 我还要求一个“变”字, 体现一个“活”字, 凸现一个“新”字。
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要锻炼他们写作思路的敏捷、灵活, “变”是活跃思想的有效途径, 可以变题目, 题为一半文。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公式法、字母符号法等拟题, 使人耳目一新, 达到新颖别致之效。可以变顺序, 顺、倒、插、平、补综合运用。我要求学生构思新颖, 篇篇布局迥异, 不落俗套, 变化多端, 体现新境新意, 作文表达活起来了, 显得生动自然, 效果不凡, 感染力强, 作文才有生命力。
作文创新教学 篇2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精神。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习作,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写作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写作兴趣,点燃创造思维火花。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大都就犯难,抓不住写作的材料,感到没有什么可写,谈不上写作兴趣、激情,只好硬着头皮去拼凑,胡乱编造“成文”,“矫情造作”,“无病呻吟”,说套话,讲空话,道大话,众口一词,千人一面,大大地制约学生创作激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发挥。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学生写作兴趣、激情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要大力加强学生写作思维的激发,促使其直接转化动力,真正做到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每接过新班,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用知心话语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意接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有利于教学。
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获得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课前说话训练,初一阶段从简单的叙述练起,使学生“敢说”,初二进而练习说明和简单的议论,学会介绍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爱说”。初三综合练习且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也可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等,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活动本身的兴趣性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贴近生活,写自己的真知灼见,反映时代精神,使他们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与独立创新的理解产生灵感的碰撞,“文思泉源”,拨动学生写作动机的心弦,点燃创造思维火花。
二、展现活动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首先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四、指导修改方法,增进学生自改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改。其过程我采取了“领”“扶”“放”的方法。所谓“领”就是领着学生学会批改方法。学生的习作交上来后、查阅后,找出共性的问题,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抄在黑板上或油印给学生,在作文课上修改,根据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在修改中,要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引来学生争论,激发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把改文下放给学生,师批生改的方法比教师“关门批改”越俎代包的作法效果好得多,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一篇《运载花土》的文章的中心段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指出,作为中心段,只用“同学们使劲地推,个个汗流浃背,终于把车推到学校”。这一句话就把推车整个过程写完,太过简单了,没有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具体呢?大家讨论提出修改的意见:有的说在推车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要作细致刻划描写。有的说最重要的是要突出XX同学使劲推车的具体动作描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我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作了归纳、概括,把字、词、句、标点符号都一一作了修改。
领着学生集体修改后,我还要求学生把改后的文章和未修改的原文作对照、比较,看一看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模仿着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我加以指点、辅导,使学生人人受到启发,有所得益。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途径很多,相信如果教师转变观念,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张力的作文。
参考文献:
[1] 黄迺本,我看课堂教学.中山大学报,2009,4,15.[2] 黄迺本,督导随笔.谈教学.中山大学报,2008,6,13.[3]王昆,关于农村中学暂困生转化的一些做法,教育网,2006.05.11 [4]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文教学,怎样创新 篇3
一、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充分放进去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二、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1)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2)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父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
作文创新教学 篇4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也表明, 学生若对某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反之, 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多么重要。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应多些鼓励和表扬, 少些批评和指责;多些努力和指导, 少些牢骚和埋怨;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要让学生多得到些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作文教学设计上, 可以创设课堂情景, 让学生设计出各自以为合理的情景趋势, 最后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写成文章;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和评讲时,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讲究评价艺术,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文章, 善于发现闪光点, 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对个别有写作障碍的学生, 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经常的关心、指导、鼓励、赞扬, 让他们不断地品尝写作的甜头, 以冲破写作障碍, 树立写作的信心, 从而促其逐渐进入写作的乐境。
二、给予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
写作是生活的沉淀, 是情感的宣泄, 是心灵的告白, 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 而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去写作。学生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 一般都是因为教师只留给学生一个相对生疏的领域叫他去写。所以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该十分慎重。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作为参考, 这些命题科学合理, 与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生活空间有较大范围的交叉重合, 指向清晰, 附加束缚少, 学生选择的余地大, 会感到题材俯拾皆是, 写起来自然游刃有余。对课外练笔, 笔者只要求学生写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 而具体写什么, 怎么写, 则学生完全自主;而对教材规定的写作训练, 则在写前指导时将其引导到学生的生活空间, 从而激发其倾吐的欲望。更多地鼓励他们自由地写作, 不拘文体, 不限字数,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以是日记、随笔、读后感、随想录等形式, 只要是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就行,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主拟题, 自主确定写作内容, 只要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就行。要求他们每周至少交一篇自由作文, 教师进行批阅点评, 选出每周优秀作文让学生自评、互评。
三、归还学生自主的批改权利
作文批改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与学生在作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作文批改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 归结起来不外乎以教师批改为主和学生自改两种方式。以教师批改为主的这种批改方法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结构到语言、卷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批改。既指出学生作文中错误的原因, 又指明改正的方法;既表扬已取得的成绩, 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此种批改方法运用得好就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种批改方法对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也有极大的好处, 便于因材施教。但这种批改方法很容易形成教师包办代替, 影响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批改的主人。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 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的做法是,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 当堂评讲, 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 迎合了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或由教师且读且评, 或由同学评判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分组互评互改, 在这样高涨的气氛中学习作文, 效果不言自明。
四、提倡多元综合的写作评价
作文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反之, 则可能挫伤学生写作的热情。在作文评价上, 笔者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 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 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 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 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 则更为优秀。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 应坚持在统一标准之上的多元评价, 对一些充满个性的作文要从保护和提高的角度来正确指导, 不能因个人喜好随意评判学生的作文。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也很有好处。
作文创新教学 篇5
10年前误打误撞上了一堂来不及备课的趣味作文课《对对子》,课堂实录投稿超过4个月后又误打误撞地被《四川教育》(总第65-66期)采用,今日为新教材培训准备讲稿找出了这篇文稿,觉得对年轻教师有一定启发,所以在博客里重发一次,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拓展自主空间,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蓬溪县下河小学黄继森
【课堂实录】
2008年9月9日晚上的第一节自习课是趣味作文。课前两分钟,我在教室外等候上课,突然收到儿子的短信:“亦父亦师,节日快乐!”不假思索,即刻回复:“有才有心,父子同庆!”想到与儿子的短信交流,基本构成了一副对子,灵感顿生:调整这节课教学内容,改上一节对对子的趣味作文课。
师:(板书“亦父亦师,节日快乐”)同学们,这是我两分钟前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请问是谁发给我的?
生:我认为这是你儿子发给你的。
师:为什么?
生:我从“父”字读出来的。
师:确实是儿子发的,不过,不能从这一个字就下结论。“亦父”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父亲。
师:是的。这短信什么意思?
生:也是父亲,也是老师,节日快乐。
师:字面的意思是这样,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恰当。
生:你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祝你节日快乐。
师:不错,比第一次翻译有文采了。
生:你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
师:你完全读懂了我儿子的短信。我刚才给儿子的回复,是按照对对子的方式编写的短信。大家猜一猜,老师回复的短信内容可能是什么?”
生:亦子亦友,工作顺利。
师:“友”字用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我跟儿子确实也像朋友一样,不过“子”字用在这儿,连续四个字都是仄声,读起来不好听,可以换一换。
生:亦儿亦友。
师:“儿”字是第二声。亦儿亦友,这样读起来上口一些。但是,我儿子还是大学生,后面的话……
生:学习进步。
师:对大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祝愿,行。不过还可以考虑换个有文采的词语。
生:学业有成。
师:亦儿亦友,学业有成。什么意思?
生:您的意思是:儿啊,你不单是我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希望你努力学习,并且取得优异成绩。
师:妙!你说到我心坎上了。谢谢。我马上发给儿子,告诉他这是我的学生集体创作的。
(当堂发送短信,告诉儿子是作文课上学生创作的,希望他回短信鼓励学生。)
师:(板书:有才有心,父子同庆)这是我编的短信,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儿子啊,你很有才,也很有心,今天是教师节,父亲快乐,你也快乐。
师:看来你也了解我的心。我夸儿子有心,这心代表什么意思?
生:儿子对父亲的关心。
师:是的,儿子的这则短信,表明他关心我,把父亲记在心上。
生:儿子对父亲的孝心。
师:我确实感受到了儿子的这份孝心。
生: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儿子心中没有爱,哪来的孝心?又怎么会关心?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老师希望,你们对自己的长辈,也有这份关心、爱心和孝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收到儿子手机短信回复)儿子回短信了,想听吗?
生:(齐)想。
师:我儿子是这样说的:“谢谢学弟学妹,你们太有才了!这节作文课一定很新鲜很有趣吧?我等着在父亲的博客里欣赏你们的佳作!”(掌声响起)同学们,我儿子给你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是什么?
生:他希望我们把这节课的过程写下来。
师:愿意做吗?
生:(齐)愿意。
师:你们会用哪些方法来写好这个作文?
生: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把经过写清楚。
师:写清楚是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
生:我不光写过程,还要把上课时自己心里想的写出来。
师:我手写我心。你的方法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师:作文,要讲究与众不同有新意,大家还有新招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下面由各小组汇报刚才的研究成果。
生:老师,您规定题目吗?
师:题目自拟。
生:我们组认为,要写好这次作文,首先要取一个满意的题目,所以,我们刚才主要讨论了怎样取题目。
是:题好一半文。题目不同,开头结尾就不一样。你们组很会学习!说说你们的题目。
生:我们考虑了这样几个题目:《我帮老师编短信》、《有趣的作文课》、《跟老师的儿子对话》、《老师教我写短信》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题目。有一点不清楚:同是写这节作文课,怎么会出现《我帮老师编短信》和《老师教我写短信》这两个题目?
生:我想把帮您编短信作为重点来写,所以取了《我帮老师编短信》这个题目。
生:我觉得这节课您一直在引导我们编写短信,是您在教我们,所以想用《老师教我写短信》这个题目。
师:同一件事,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两位同学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生:我想用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今晚这节课。
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生:我觉得这节课很新颖,我们从来没上过这样的作文课。我想给这学期转学的同学写一封信,向他介绍这节课。
师:你这封信一定很精彩!虽然我不是收信人,但是我会在作文本上欣赏到。同时,我更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教学反思】
这节趣味作文课的灵感来自于我的真实生活,整个教学过程顺应儿童好奇、爱玩、喜欢探究的天性,以儿子发来的手机短信导入,引导学生理解短信含意,为指导学生编写回复短信做铺垫。在创设生活情景的基础上,开展集体编写短信活动,体现了活动性和趣味性。之后,巧借儿子“我等着在父亲的博客里欣赏你们的佳作”提出了习作的要求。环环紧扣,水到渠成,巧妙地激活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表达欲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在命题作文时引导学生“做”文章,其后果是扼杀了学生书写真性情的潜能。尤其是像本堂课这样的同题材作文,如果教法因循守旧,学法人云亦云,必然导致习作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与众不同有新意的个性化习作,我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一是设计了猜老师回复短信的内容。我没有直接给出回复儿子的短信内容,而是让学生来猜测,去编写,然后不失时机地点评。这样做,不仅让习作材料更丰富,而且拓展了学生思路,创新思维的训练自然得到了增强。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与众不同有新意的“新招”。在这一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讲授作文技法,没有干预学生的尝试,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写什么”、“怎么写”、“怎样拟标题”三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件事,用一般记叙文、日记、书信等多种形式来写这件事,自拟新奇的标题……所有这些颇具新意的表达方法都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教学生”、“自己教自己”得来的。可见,教者出新招,出奇招,教法的创新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旦激活,创新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于教者而言,作文教学怎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生而言,习作体验中能不能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由地解决问题,创新就能够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
作文教学呼唤“创新” 篇6
开导学生想中求“真”,不断提升想象空间
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立足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描写真实的生活。一般来说,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的方法,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写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想,写自己头脑中进发的灵感、闪现的火花。
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引导他们大胆想象。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其头脑中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想象力培养的方法很多,如在教学中教学生编童话,教师可以通过抓读写练习,激活学生记忆的表象,帮助学生领悟童话写作的一般方法,再采取“根据提供材料编写——自选材料编写”这一由扶到放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编写童话的能力。又如利用图画进行想象作文:让学生看图写文,或依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简笔画进行想象作文……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不平凡,从司空见惯的人、物、景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仿中求“创”,不断探索写作规律
一般来说,在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的文章,教师往往都要出示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进而掌握要点。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笔者抓住课文的精彩语段,有效进行说话训练。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蜒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模仿说话。他们纷纷发言: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蝴蝶飞过来,告诉我翩翩起舞的美妙感受。青蛙跳过来,告诉我它昨天抓了多少害虫……渐渐地,他们的语句跳出文本的束缚,变得生动起来了: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一只小蜜蜂在我耳边“嗡嗡”吟唱。几只小蝴蝶在我身边翩翩起舞。小虾们在我脚下快乐畅游……孩子们的想象太精彩、太丰富了,他们已经完全忘却了自我,与荷花融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笔者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把这些话写下来,细细品味。有效的说话练习,适时的写作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模仿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诱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
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表现为:要么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要么题材陈旧,主题落伍;要么脱离生活,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是他们不善于求异思维。
首先,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来获得。而知识经验则要帮助他们从阅读中获得。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阅读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倾吐。不管是课内的阅读教学,还是课外的自由阅读,教师都应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句段,并在写作中加以巧妙运用。丰富的词句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铺垫,能够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引导他们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的反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人手,如在指导学生作文《下课了》时,笔者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以更好地确定主题。这样一来,他们的作文不再是单一的“课间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是出现了各种富有新意的主题,如“助人为乐好风尚”“课间打闹不应当”“关心集体好品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学确立的主题是“课间十分钟的噪音值得重视”,这种从环保的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显然是独树一帜,富有特色的。这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并能在自己的空间里任意驰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内心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展示出来。久而久之,他们写作文时就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了。
作文创新教学管见 篇7
一、打破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拓展创新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去留心周围的生活,寻找不到生活的素材。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学生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的话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细致观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从而提高他们观察事物的水平和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大胆想象,开阔思路,多写想象中的事物和自己的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写童话、写寓言故事、幻想故事及未来的东西等,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教学《自由习作》时,就让学生大胆想象,想些什么就写什么,科幻童话、未来的事情等等,只要想象合理,思路清晰,语句通顺即可。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个个都兴致很浓,写得又快又好。
3.激励学生善于思考,感受创新实践。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取的信息量越大,就越能使自己丰富起来。引导学生看电视、看报、看书、上网等,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吸取大量的信息。在教学中,笔者积极挖掘、调动学生的信息和人生阅历,了解他们的看法,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多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的信息量能够不断扩大,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发表对生活的不同看法,感受创新实践。
二、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工夫等于虚掷。”这就说明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和习作修改的评价。对此,教师应依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采用多种动态发展的评价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完善评价体系、推进习作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注入新鲜血液。笔者在这几年的习作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保护和激励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
1.学生重改。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习作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在习作修改中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生互评。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安排学生互评习作,从构思、选材、感受等不同的角度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然后再修改。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习作互评,能使优等生辅导后进生、帮助后进生。另外,学生们在互相评定,共同探讨,不断争论中,能提高习作水平。
3.教师评语要有启发性、民主性。学生评改完后,教师还要将学生的习作收上来仔细审阅,以便了解和指出学生的合作修改、不足评价,在需要时做眉批。同时,习作评语要针对每次习作的训练重点,抓住学生的主要毛病,分析病因,指出修改的途径和方法。评语要有启发性、民主性,这种启发性、民主性的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在讲评课时,教师不仅要讲评习作,还要讲评学生的习作评语,使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不断提高。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探究 篇8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学得非常艰难, 教师教得也很辛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干瘪生硬,要么无病呻吟,教师在作文教学效率方面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对这样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和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一是学生缺乏真实丰富素材,写作成为无米之炊。不可否认,当代初中生与社会接触面较少,他们眼睛一睁上学校、顶着星星赶回家,大部分学习与生活时间都在校园内。由于和社会生活感知脱节,学生也很难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具体写作时要么搜肠刮肚寻找一些范文中的内容, 要么胡拼乱凑带有明显的捏造痕迹, 缺乏了丰富素材的作文,显然无法成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二是学生写作技巧掌握不足,创作之中无从下笔。写作不仅需要素材,还需要技巧。丰富的写作技巧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而许多学生写作中缺乏深厚的技巧,甚至有些教师在小学阶段为了提高学生作文应试水平,对照可能考查的作文类型,要求学生对照每种类型写作甚至背诵一到两篇范文,这样卷面上表现出来的文章并非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明显滞后,跟不上教学要求,遇到较为开放性、拓展性的命题甚至无从下笔。
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空洞苍白,缺乏形象有效支撑。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深入研究,满足于提出要求、提示要点,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生的作文指导必须要生动形象,尤其是处于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提高作文指导形象性方面下功夫。教师如果还是沿用空洞苍白的作前导方式,对学生作文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撑,久而久之, 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更高更大的进步。
四是作文教学空间资源受限,无法打造生动教学。作文教学应当不拘一格,教学时间上、教学空间上、教学形式上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灵活进行。但是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的理念,将作文教学完全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禁锢了学生思维的飞跃,学校的围墙挡住了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的脚步,作文教学的空间没有得到拓展,对作文教学有着较大帮助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初中作文教学活动停滞不前。
二、以创新为动力,扎实有效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出现 的一系列问题,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研究,既要认真领悟分析新课改要求,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还要分析研究学生作文 学习现状 , 包括写作 基础 、 写作能力、写作情感等等,制定更加周密的教学计划与方案,提高作文教学创新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六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获得源源不绝的写作素材。初中生涉世不深,加上封闭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法广泛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做关注生活的青少年,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如家庭生活条件边好了,社会风气变得向善了等等, 既要认真观察细心体会这些变化,同时要善于从这些表面的变化发掘出本质的内涵,发掘出有深度的思想内容,这才是关注生活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生活等等,只有放眼社会、放眼世界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素材,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角度才能够让初中生的作文创作活动更加有利。
2、开展读写专题活动,拓宽学生阅读的数量范畴。造成初中生写作过程中语句干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阅读的深厚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广泛的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文学积累,这对于提高作文创作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笔者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展了读写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拟定读书计划, 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按照进度有效开展阅读,同时对阅读成果还要进行积累,通过读后感、读书笔记、手抄小报以及各类征文竞赛等形式,展示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收获。读写专题活动的组织与语文教学可以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对学生读写训练的强化与巩固,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3、结合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技法。对学生强化作文写作技巧训练,不仅要重视专门的作前指导,还要重视日常阅读教学的渗透熏陶。阅读教学中开展写作技巧渗透,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重要契机。 《济南的冬天》 中有许多技巧激发是学生需要深入研究和感悟的,笔者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写作的技巧技法,并拓展延伸开去鼓励学生回顾自己的家乡,哪些季节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共同探讨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进行描写, 这一篇文章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进行构思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创作技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仿写续写,通过行之有效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提升。
4、实施下水作文示范,增强作文指导教学直观性。笔者在教学中以下水作文为抓手,更加形象直观地开展作前指导。例如以写人的训练为例,笔者事先安排学生创作了一到两篇高质量的人物描写文章,在课堂上投影出来进行交流,结合这一类型文章写作要求,让全班学生分析评价这篇文章与习作要求相比有哪些成功之处、哪些不足。这样的拓展性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 大家既重视了对这一篇文章优点的发掘,同时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出文章存在不足,以及自己的构思。在学生充分酝酿、热烈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可圈可点之处进行梳理总结,总结过程中结合文章具体描写内容进行点评,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的生动过程,同时也对文章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了点评,避免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下水作文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自己,下水文讨论的过程也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更是教师进行写作技巧方法渗透的过程, 整个作前指导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较高效果。
5、带领学生感悟生活,现场指导写作提高趣味性。初中作文教学指导既可以在教室内进行,由可以到生活中开展。教师要善于打破常规,将作文教学课堂搬到社区、搬到工厂, 搬到一些模范单位等等,通过现场观察、现场指导的方式,学生掌握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和特点,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果林园,边观察欣赏美丽的景色,边对照写作的要求选择观察的顺序,细致观察景观的特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观察的景物也更加细致。笔者现场开展指导,学生踊跃发言,并对如何确定写作的顺序、如何表达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民主热烈的氛围是作文教学成效得以提升的基础。笔者以这样的活动为抓手, 现场观察、现场指导、现场总结,较好地提高了作文指导的有效性。笔者还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先进人物, 走进这些人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听他们讲述自己是怎样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讲述的事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过程, 也能够提高素材积累效果,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丰富生动。
6、开展各类延伸活动,激发学生作文写作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各类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文写作成果的平台,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赛活动、征文活动,到更广阔的天地比一比、赛一赛,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笔者经常组织类似的竞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创作,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园地栏目进行展览。这样的竞赛活动较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作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创作出来的作品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还组织开展过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学生摘录或是提纲撰写较好的进行展览,让学生看到同学优秀的读书笔记,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也学到了技巧与方法。
三、对创新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 篇9
一、加强写作基本素质的培养, 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一个基础。
写作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而学生的作文创新则是在熟练掌握语言运用这一基础上的新突破。所以作文创新是以写作的基本素质为支撑的。只有学生具有了一个决定的基石, 才有能力去进行作文创新的新突破。鲁迅先生晚年在《致赖少映》的一封信中曾谈到自己作文的经验, 他坦诚的说:“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里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段话从文章圣手嘴里说出来自然非同寻常, 大凡作文之人多“耳熟能详”。对于写作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素材的积累和视野的开拓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训练。
1、运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 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这样一些方法:a.“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 一首古诗, 每周一篇周记。b.每天200字的摘抄。c.每天一条新闻, d.课前3分钟的自由演讲。e.每月一份手抄报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写作素材, 而且为以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2、积极开阔学生的视野。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 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 思考外, 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 欣赏一些著名的影片, 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词汇,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一次, 我在课堂上给他们介绍了小说《围城》, 学生听的非常的投入。课后学生不仅把学校图书馆里的这部小说几乎借空, 有几个还特地到书店里买来阅读, 不少人主动写了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尝试把每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变为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形式灵活多样, 效果也好的多。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或开头, 或结尾, 或人物肖像描写, 或景物描写……然后随堂全班交流, 教师稍加评点。学生把整篇文章分解为几个环节练, 互相取长补多, 日积月累, 整体写作水平便得以提高。同时, 加强口头作文的练习, 或长或短, 围绕主题任意表达,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语言, 丰富词汇的能力。当然, 锻炼和检测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完整作文练习也是不可少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写作基础, 为他们作文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阶段, 但这些都有观察力, 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就这一点来说进行作文创新教学, 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等各方面的思维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思想也好, 思路也好, 思绪也好,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想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审察关键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 培养联想力。学生的联想力强化了, 想象力丰富了, 作文创新的环境也就开阔了, 学生在作文中就能思路独创, 文思敏捷, 写出创新作文来。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创造作文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明的先导, 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 增进作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加上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且观察往往笼统, 不精确, 作文时无话可说因而造成作文难的现象。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能再现生活情景, 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 只要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不大相同。
2、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 可以说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 没有创造。
大家都知道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 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 结合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改写、读写、扩写等想象作文, 就是再造想象的训练。中学语文教材上有许多篇目都适宜做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 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作文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性也, 习惯成自然也。”长期习惯于怎样, 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当然很重要。因此进行作文创新, 就不能急于求成, 要在各方面先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 即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思维或行为。如果学生没有这种良好的创新习惯, 在写作中一提笔就可能落入俗套, 作文就写不出新意来。当然, 这种创新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学训练和培养形成的结果。选材、构思、语言组成了一篇文章的架构,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有意识的创新, 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
1、材料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 老师给我补课, 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生活日新月异, 丰富多彩, 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世事一切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校园活动、兴趣爱好、窗外风景等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 深入的挖掘, 新的素材就源源不断地涌出。
2、构思创新。
散文化的构思,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结局的出人意料, 文体的匠心独运, 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 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 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 广告艺术的嫁接, 文学意识的引进, 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 如1999年高考, 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 采用了“广告”的形式,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语言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 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其实, 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 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 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 语言自然活泼, 富于变化。另外在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 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库, 加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也有助于语言的创新。经过学习, 吸收消化后, 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 是语言创新的又一个境界。
思维创新与作文教学 篇10
从文章的构成过程来看, 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时候、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 ,即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时候、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课体的认识,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思维在构成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好的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即使一句话作文,也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个性的直接外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
一、挖掘课文,实现思维转变
课文教学能让学生吸收很多优美的语言,唤起许多想象,充实智慧与记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写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要照着一定的条条框框,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如写一篇游记散文,就让学生开门见山,先写景,再抒情,然后升华感情,最后篇后点题。凡是课文内容都是好的,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从另一角度思考,即培养思维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扩展主题,考虑其他写作角度。
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以“雪”为主题进行挖掘:一是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二是赞美雪温暖大地的奉献精神;三是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万木萧条;四是鞭挞雪的虚伪,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
又如高尔基的《时钟》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由时钟想到“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学习;二是赞美时钟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精神,时钟夜以继日地工作;三是写出时钟无聊单调的生活,重复单调的声音。又如《故乡的榕树》一文, 不仅懂得通过写榕树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而且写榕树顽强的生命力,赞颂榕树的无私精神,给人树荫,给孩子们欢乐。
二、接触生活,扩展思维渠道
生活是写作的主要源泉。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学习紧张,学校生活单调,宿舍、教室、食堂一条线,忽视了亲自体验生活、观察社会,造成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往往两节课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或者“挤牙膏式”地随便凑合,枯燥无味地编造,只会写出语言乏味、内容空洞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观察事物,接触自然,开拓思维空间。
1. 适当安排时间让 学生到社 会中去 , 到野外去 , 亲自实践、观察。如冬天,可到野外看看小河、树木、小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仔细观察,突破冬天一片萧条景象的定式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冬天孕育蓬勃生机,充满无限的美,充满春天的希望。比如这样的语段: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请看———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 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
又如一座建筑, 不单只用雄伟高大形容, 从另一角度观察,可能像一个少女。
2.留给充分的时间 , 让学生仔细调查、采访 , 收集社会素材。平时写作文,总是限定两节课完成。由于学生缺乏体验、观察,容易写成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以“二十年改 革家乡巨 变”为题材 ,写篇文章 ,让学生在 课堂上完成,学生大多写自己家庭在吃、穿、住、用方面的变化。如果让学生准备调成、感受,结果就大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很大突破;从家乡一点的变化,以点带面,深层次地写到家乡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这样,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比如这样的语段: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你知道我们村边上那片很大的仿古建筑群是什么吗? 我告诉你,那是我们村建起的中国第一家姓氏博物馆,我们村上的老人在里面管理和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这里的地方特色文化。傍晚,在那灿亮的路灯下,一群人在跳健身操,没有教练,教他们的是一台大彩电和影碟机,听说是大家集资买的。如果你到每一村去转转,你会发现都有一套健身器材竖立在村中的空地上,老人孩子在那玩得开心极了。这样的变化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最多的活动就是看电视,而且是看不到几个台的电视。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啊!
三、全面选材,扩大思维源泉
作文教学创新实践漫谈 篇11
后来,我尝试了一些课堂作文教学的新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不妨把这些招数比作一朵朵鲜花吧!
一朵:老师当学生。教师改变方式、改变角色,下水写作。让教师自己也当学生,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写作训练。这要求教师既能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又能以孩子的笔调写作。以命题作文《我们的校园》为例:当一篇教师的下水作文诞生后,即用匿名的方式打印分发给学生。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一篇优秀习作,亦用匿名的方式打印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两篇习作后,再上一堂让学生自己主宰的作文讲评课。前面35分钟,小主持人(事先选定)上台主持,同学交流看法,点评习作。马上就有学生争相站起来进行修改,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教师则坐在学生中间静静地听,或颔首,或微笑,或鼓掌,或默许,偶而也举手说上一两句,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
接下来的10分钟,教师出现在讲台上,表扬学生们的大胆与积极,并让学生对两篇习作进行比较、评分。问:如果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老师写的,同学们猜猜,是哪一篇?学生们一脸的惊讶!醒悟后(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其中一篇是老师的文章)马上兴奋地猜测起来。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大家的脸上有兴奋,有激动,有惊喜,有自信,更多的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他们活跃起来了,行动起来了,兴趣之灯被点燃了……因为他们发现,老师与他们同在;因为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真棒!
二朵:学生当老师。就是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来评改同学的作文。
首先,我认真地批改了两篇中等水平的习作,评语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出现,不写“这篇作文……”,而写“你的作文……”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评改,让学生效仿,他们之间的作文互评活动首先就处于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了。
接着,我在班上向同学讲明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把这次作文互评活动称为“我的作文大家评”。引导学生从题目、词语、句子、结构、语言、构思、中心、主题、书写等方面入手。之后,我就把事先写好的两段评语出示给学生看(连同作文),让学生的心里有个底。
瞧,平时一提到作文就头痛的学生,这会儿不知哪来的劲,个个神采飞扬。一会儿,作文本上印上了一段段鲜红的同学们自己写的评语,许多评语都写得像模像样,其中充溢的热情与诚恳,是身为人师的我难以做到的。
三朵:扬亮点。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在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地看待他。我们难道不希望学生们个个都能写出美文佳作来吗?那么,就把他们个个都当作未来的文学天才来看待吧!对于语文功底不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亮点。对此,我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以“青青世界,文采飞扬”为题的作文张贴栏,专栏那精美的设计、略带诗意的标题,对学生来说是一大诱惑。然后我把它分成四个小专栏:新星角,锦句集,好名秀,憧憬星。在“新新角”里张贴创新作文,在“锦句集”里展示同学们收集的美言佳句,在“好名秀”里表彰拟得好的标题,在“憧憬星”里推荐有进步的习作。尽量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上镜”的机会。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写作兴趣,让其有了“成就名人”的感觉。
四朵:重发散。即注重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不定式思维。平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求异性、创造性、联想性。反对雷同与千篇一律,引导学生敢于、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题目作好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掘。
在写作训练时,我做过这样的比较试验:有这么一则题为“天堂地狱之别”的材料,讲的是天堂与地狱的人用长筷子吃饭的事,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我没有强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是布置题目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学生们的立意与选材几乎是大同小异:合作,社会生活离不开合作。几乎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引用了八年级政治课本中“野牛观战”和“蚂蚁滚火球”的例子。而在另一个班,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前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谈读了材料后的感受,再鼓励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往深处、往广处挖掘材料的信息和蕴涵。结果,学生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个班同学对此次材料作文进行了多达十来种构思。不能说学生的立意角度如何全面、如何开阔,但有一点,我们看到了发散性思维让两个班学生的思维和构思有了天壤之别。
略论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篇12
文章取名, 实际上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新意的文题不仅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还会让学生有话可写。可是部分考生在考场上不愿意费一番脑筋, 只是随意地把“话题”定为文章标题。其实, 标题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结合体, 好的标题确切鲜明, 不仅在有限字数之内浓缩了文章内容,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还能吸引读者, 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标题如果能再加以创新, 就更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了。
在近年的考场作文中, 就出现了不少新颖的标题, 犹如富有灵气的眼睛, 令人怦然心动。
1.标题移花接木, 翻出新意
移花接木法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用在写作上就是将原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题目, 稍加变通和更换, 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这不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 更可以提高作文质量, 不仅写作时间不足时可用, 写作时间有余时同样可用。如八年级学过贾祖璋的一篇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是歌词中的一句话, 用来作为文章的题目, 既和文章内容息息相关, 又很有新意。很多人都看过《那人, 那山, 那狗》的电影。一次作文课上, 笔者让学生写一篇总结小学生活的文章, 有个学生就写了一篇题为《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的文章, 题目具有新意, 让人回味。
2.巧用修辞, 形象传神
修辞手法的妙处不言自明:比喻让语言更生动形象, 拟人更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比则突出事物特征、加强表达效果、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平铺直叙, 语言直白的题目让读者兴味索然, 毫无新鲜感, 但是妙用比喻就会让读者记忆深刻。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虽然直白, 却远不如《孔雀东南飞》意蕴深厚又极富美感。《为你打开一扇门》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刚接触说明文时, 往往摸不着头绪, 可是换个题目, 改成《XX的自述》, 把说明对象换成学生自己。学生站在说明对象的角度, 自然能写出颇具真实性的文章。
3.借用文言, 别有情趣
文言文精炼、准确, 短短几个字就能概括很多内容。古人可谓“惜字如金”。这些优秀的文言文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 把文言文借为己用, 定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 要求写一篇关于“思念”的文章, 那么《所谓伊人》则恰中要害。学生由伊人说开去, 进而将思念扩大化, 亲情、友情、爱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组合标题, 全面深刻
初中生作文接触最多的还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写人、记事仍是写作的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能高度概括作文内容,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创造。标题的组合最容易造成视觉冲击的最大化, 让读者在阅读伊始就体会到作者的深刻用意。美女与野兽的组合总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辩证困惑了无数人, 组合的标题总能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二、文体创新
从接触作文开始, 学生就写的是记叙文。到了初中后,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知识面的扩大、文体的灵活多变也应运而生。基本上每次的作文都有一个要求:“文体不限”。这就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可是初中阶段, 学生的写作体裁多是记叙文、散文。一方面, 记事写人是初中阶段最常见的, 学生写起来也比较顺手。另一方面, 学生接触的文体较少, 像戏剧, 到初三才有接触, 学生不会在短时间内掌握戏剧这种文体的写法的。那如何突破记叙、议论等常见文体的限制, 灵活运用多种文体写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总结出一套适合初中学生的方法。
1.转变观念
对于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 还没有脱离童稚期, 对作文还是有天生的畏惧感, 作文课上, 大部分学生在应付,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 并不是有感而发, “我手写我心”只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 努力转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发出“我要写”的感慨。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彻底打开。随笔、随想、小感悟、文学小品等等, 只要是用心去写, 哪怕只是头脑中的一闪念, 付诸笔端, 积累久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2.了解学生
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设计有梯度的作文训练。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设置不同的内容。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有话说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俗话说:龙生九子, 子子不同。一个班级里, 学生的接受水平、表达能力也完全不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评价标准也随着学生的接受水平有所增减。这就要求, 教者在刚开始时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了解。唯有了解学生,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梯度教学。
3.文体多变
对于八、九年级的学生, 教者就要尝试文体的多变性了。对于刚接触的文体, 诸如散文诗、小说、戏剧, 可要求学生平时多练、多写。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将小说改编为戏剧。在改写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体裁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为多种体裁的写作积累材料。如九年级学的《威尼斯商人》一文。教者要求学生将此文改写为小说, 学生在改写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对小说和戏剧的不同也有所领悟。
4.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要求学生在习作中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穿插其他表达方式。如:写完一件事情, 再来一段议论。议论的内容是对叙事的一个总结和深化, 描写一个美景之后, 再来一段抒情, 激发读者对美的享受。总之,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让文章有不同的韵味。教者要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 让学生明白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表达方式。
如此训练,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定能融会贯通。作文中也不会总出现单一的文体形式, 多变的文体不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更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芳心。
三、内容创新
作文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毫无新意的文章会让读者产生厌倦心理,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从别人的文章中吸收精华。这就要求学生要多读, 多去模仿优秀作品。
1.仿写范文
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模仿中不断提升自己, 完善自己。所以首先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消除畏难情绪。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仿”不是全盘照搬, 也不是生搬硬套。例如, 学习了《春》一课后, 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 让他们仿写了《夏》。学生在写作时抓住夏的特征, 选取代表性的事物, 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夏, 一篇佳作即可诞生。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 创造思维之光就在闪耀。模仿的同时, 自己也在创作。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水平定然能再上一个台阶。
2.多阅读
世界上90%的经验都来自于间接经验, 即学习得来的。阅读是学习间接经验的最好的办法,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更完美的表达。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每周会安排一节阅读课, 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把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语段进行摘抄。积累久了, 再写作文时就会词如泉涌。很多好词好句就会瞬间在头脑中冒出来,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文。
3.培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活动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 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教者应该让写作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学生自然对写作充满兴趣。对于优秀的习作, 教者一定要给予充分鼓励。做范文阅读, 展示区展示, 向相关报纸、杂志投稿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那些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教者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让他们在不断的写作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4.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 就是不顺着题目的意思, 而有变化, 甚至是对以前的一种否定。要想文章有新意, 对文章的题意进行逆向思维, 也能让人耳目一新。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我的坏爸爸》, 正常人会以为写的是一个无恶不作、坏事做尽的人。读了文章才发现, 那是一位一心为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爸爸, 以至于忽略了“我”的存在、“我”的感受, 让人读后齿颊留香。
四、结构创新
近年来, 中考作文的开放式命题催生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考场佳作, 最突出的方面就是结构的创新。
1.题记式
在开头摘引一段简洁的名言警句, 或仿写一段精粹的言论。题记通常采用议论或散文化的语言, 也可以用独特的诗词形式。巧置题记, 不仅示意阅卷老师作者已领会了出题人的意图和内容, 而且为全文的写作内容规定了范围, 甚至可以运用修辞等方式显示自己的才华, 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如学生作文《给我印象深刻的人》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作为题记。两句小诗形象贴切的描述, 使读者一目了然文章内容。
2.标题式
用凝练明快的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既独立又关联、既分散又集中地佐证观点。每个小标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小标题犹如串联珍珠的线, 在小标题的串联之下, 整篇文章就显得生动有趣。如优秀作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 用小标题形式将孙膑对待庞涓前后不同的感情与结果分两个部分加以揭示———“荒凉的枯泪”说明感情亲反被害, “冰冷的铁血”说明感情疏却获胜, 深化了主题。
3.话题式
所谓“话题”, 就是“谈话”的中心, 引发“谈话”的由头。由某个设置好了的“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对生活中出现的热点现象、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学生对相关话题也有话可说, 这样就会在不断的叙写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日记式
以日记为形式, 通过选取典型事件, 巧妙对比, 突出人与事的变化, 表达文章的中心。采用日记式, 实际上是选取几个关键的片断来写。值得注意的是, 选取的日记一定要对表现中心有用, 并按日期的先后顺序来组合, 每则日记不宜过长等。如:写《我的母亲》, 学生就选取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几件小事, 采用日记的形式娓娓道来。既有新意, 又很能打动人。
五、语言创新
1.重积累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这就要求教者对学生有个要求, 平时注意多阅读。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名著, 要求他们阅读, 并学习运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 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 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语言积累的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咨询别人, 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2.重修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 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 修改方法等, 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提高文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也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 多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暂避其不足, 只对一句闪光的语言给以高度评价。既然能写活一句, 也一定会写活全篇,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平时的写作中, 一定要求学生打草稿、列提纲。教者可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习作的修改。如:同桌互改, 全班一起改等。好的习作是改出来的, 一定要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在不断的修改中, 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3.注重生活体验
作文就是对生活的描写。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付诸笔端即是作文, 所以, 细致观察生活, 反思生活的人作文水平一定很高。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唯有学生有真实的生活实践, 才会有真情实感, 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其实, 写作文就是写生活。教者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然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心灵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 对生活多有感悟, 心里有所感才能更好地写生活。不然, 纸上谈兵, 夸夸其谈, 只能是让人觉得肤浅。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对生活的描绘。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断改变观念, 不断改进方法, 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但在语文教学中, 听说训练起步早, 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 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 时间多, 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 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 需要教者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摘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作文水平的高低。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既读又写, 以读促写, 追求作文教学的创新,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作文创新的方式主要有标题创新、文体创新、内容创新、结构创新、语言创新。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创新教学】推荐阅读:
尝试创新作文教学08-21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08-30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10-16
小学作文教学如何创新05-14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创新06-12
作文教学创新的价值06-15
小学作文的创新教学06-17
作文教学与创新训练06-27
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06-30
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