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2024-09-18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精选12篇)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篇1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语言的能力, 观察和记叙的能力, 议论和说明的能力, 综合和分析的能力, 选材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模仿和创造的能力, 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形象或直观地反映生活的能力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很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探索。我个人认为,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改变观念, 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后果, 学生的思维只是在一个固定程序的思维模式中展现, 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且文章的结构往往是开头一段, 中间一段, 结尾一段, 没有写出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 更谈不上创新。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 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 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 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精神百倍地投身到创新教学中去, 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不断探索, 并引导学生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 大胆进行作文的创新。

二、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的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所以, 要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 纵向与横向, 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文思泉涌。为了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以供参考。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自然, 以积累创新素材。

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升华。观察是感性思维的前提, 思考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的飞跃,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就会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写出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 切中时弊, 揭示真谛, 具有创新精神。

我们要学生理解皑皑白雪, 要学生懂得温和的春风, 明白秋天的萧瑟, 可我们没有给学生那样的时间和心情。我们的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 回味着老师的批评, 还记着家庭作业, 在这样的心情下, 除了能感到雪的寒冷还指望什么呢?我们提倡的实践, 是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的实践。教室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草坪、田野、高山、雪地甚至家庭大院都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语文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缀文者和披文者。同时, 充分的实践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而兴趣是转化为知识的重要前提, 热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 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密不可分。阅读的主要途径: (1) 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 精心设计阅读方案, 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 该背的要背诵如流, 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 加深理解, 自由应用。 (2) 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图书室联系, 组织学生阅读, 而且要创造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互相传阅。

3. 灵活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

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两周一次课堂作文, 让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 教师则倾尽心血拼命修改。这种好差优劣以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 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重要。首先, 要开展一些活动, 如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组织学生春游、植树、参观、访问等有益的活动, 让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为作文创新提供素材。其次, 提倡灵活练笔, 在练笔中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教学手段日益更新, 特别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介入,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给作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 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从而保证了创新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 可以说, 适当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对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渠道。第四, 写想象作文, 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4. 引导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使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知识, 阅读让学生有了创新的源泉, 而写作则成了学生作文创新的落脚点。首先, 引导学生在语言方面求新。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以新为好。其次, 鼓励学生在布局上破格。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基本要求, 对学生进行定格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 赏识讲评是创新作文的有效途径。

作文评讲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教师在作文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 以鼓励赞赏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 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 与我们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另外, 在作文讲评时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

“生活, 作文的源泉;想象, 作文的翅膀;创新, 作文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总之, 我们应从点滴抓起, 多鼓励, 少批评, 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 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 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 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 初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改变观念,积累创新素材,灵活教学,引导写作,赏识讲评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爱写作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素材的积累,为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

我总结了过去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

1、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生活内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扩大阅读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写亲身经历的事或积极参与的游戏,以“熟”激趣。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回忆过去曾参加过的游戏、劳动、辩论、演讲等活动。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开心,自然也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也就不难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写。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我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读,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之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会写,从而引导他们由“怕写”向“要写”,再到“乐写”的过渡。

3、随文小练笔,培养写作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时练笔,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克服了怕写作文的心理。

三、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特点。

1、指定观察训练。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嬉戏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提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指导学生从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例如观察一盆花、一棵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又例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校园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际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瑞雪图》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下雪天,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下雪的情景,以及下雪前前、下雪时和雪停以后周围的景色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进而将优美语句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积极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启发诱导用好素材,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会发现”。作为叶老那样的大作家,自己的文章尚且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对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1、自念自改。把写好的文章至少念两遍,边念边改。

2、互念互改。在自念的基础上,找你的同桌,把自己的文章读给他听,然后再修改,满意了,又读给对方听,请对方提出修改意见。

3、全班交流。要求说出修改过程和理由。重点引导学生从内容、语句等方面进行修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提高写作质量。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适当地欣赏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对学生的文章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即使表扬,能让这样的学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点滴谈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当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如在讲“电功率”练习时,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把甲“220V,40W”和乙“220V,100W”的两灯泡分别接在220V和110V的电路上,哪一盏灯更亮?学生大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100W”的更亮,因为灯泡的功率越大它就越亮。然而也有几位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和实验对这个回答提出了质疑。我要求学生首先根据公式“R=U2额/P额”分别求出两灯的电阻(教师说明:假设灯泡灯丝的电阻不考虑受温度的影响):R甲=1210Ω,R乙=484Ω,再利用公式“P=U2实/R”求出实际功率:P甲=40W,P乙=25W,正因为P甲>P乙,所以甲灯更亮。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灯泡的亮暗由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采用赏识教学,保证持续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正面引导少讽刺挖苦,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要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最好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克服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点滴谈 篇4

一、感悟生活, 积累素材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这是大家的共识。过去我们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这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名家名篇, 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作家是通过语言文字, 通过对人、事、物的描述, 来表现他们的情感的。体味他们的情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基本途径, 因此, 教师应认真选择名篇佳作, 让学生体味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揭示, 领悟写作的方法。初中生的思维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开展一些如“新诗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小品表演”等有趣的语文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感受、体验后写作文, 学生描述当时的情景就比较容易,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比较生动。

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于写作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把写作比做一只大鸟, 那么联想和想象就是它的双翼。联想和想象是作文的生命, 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就是学生情感受到陶冶的过程, 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首先, 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想、善思, 敢于标新立异。

其次, 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不仅要给予支持和肯定, 而且要积极引导, 让学生能想、会想。

总之,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坚持不懈地改革作文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点滴--- 篇5

龙海中学 贺海琼

摘要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验是则是生物学的根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因此,生物教师应从学科教学、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遵循因地制宜、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佳的原则下,敢于挑战经典实验,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积极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与改进

生物实验课是探究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开好生物实验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生物教师应从学科教学、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利用生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利用实验教学创新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借此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从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积极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是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点滴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因地制宜,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每个实验中非常必要的辅助工具。实验材料的选取对实验能否开设、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教材中有些实验的材料比较常规,课前准备简单,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可以直接采用书本介绍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有些实验的材料受季节、地域等条件的限制,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并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如上“观察花的结构”一课时,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种是冬季开花且长得跟桃花相似的鲜花,同学们想到了梅花,却因为地域限制难以找到梅花,也有想到去鲜花店选购相似的鲜花的,可毕竟学校在乡村,购买鲜花并不方便。事实上,龙海这边种植山茶比较普遍,几经提示,马上就有同学想到了冬季漫山遍野盛开的山茶花,如此一来,既突破地域季节的限制,又节省了实验成本,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教材上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能获得一些有关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二、勇于创新,替换实验器材和改良实验装置

实验器材是生物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而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实验效果好是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的最基本要求。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这一实验中,原实验装置最大的不足就是热量散失非常多,并且原装置所用到的器材繁多,安装起来比较麻烦,另外锥形瓶没有封口,且不能直接加热,下面种子燃烧的过程中没有挡风和保温装置,这都会使热量散失很多,从而导致实验测出的数据误差很大。于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良实验装置从而减少食物燃烧时热量的散失?一开始,学生们一筹莫展,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尝试,我便展示出,自己用易拉罐改良过的实验装置,用试管代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同时试管上插上带温度计的橡皮塞,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一遍实验操作后,再请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构想,并在课后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后来在我改良后的装置上进一步做了调整,用大瓶装的牛奶纸盒代替易拉罐,因牛奶纸盒内侧壁有一层锡纸,比易拉罐的隔热效果要好些,但由于纸盒有点轻薄,不利于固定试管,再后来在生活中又发现茶叶桶自带有一层隔热的锡纸,且茶叶桶由厚纸压缩而成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既能隔热保温,又能减少热量散失还易于改良,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发挥空间,使其能够发散思维,大胆构想,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事实上,实验过程中常常会有突发的灵感,教师应敏感地捕捉到这些灵感,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三、不拘一格,优化实验方法步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唯书本而教,照方抓药,我们可以灵活地去改变,如果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难去掌控,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的实际需要进行实验调整,使之更趋于合理。例如,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发现,利用棉花纤维限制法进行草履虫的观察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很难把握棉花纤维的使用量少了,草履虫运动的太快,无法进行观察;棉花纤维太多,又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过不断实践,找到了一种可以替代棉花纤维的困扰剂--鸡蛋清。又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第2步“撕”中,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撕取的是内表皮的哪个部位,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撕取的部位不同,导致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细胞效果并不好。通过几次尝试,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

四、走出课堂,开发家庭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制作模拟膈肌运动的装置,学生感到很新奇。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都很成功,很多学生都善于选择生活中的小材料,例如用塑料瓶代替玻璃罩,用气球剪开做成橡皮膜,用吸管制成Y形管,还有同学做成一个肺一根气管的装置。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相互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学习生物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同时,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布置制作米酒和制作腐乳等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对于《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这些教学活动的难点,也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

总之,实验教学过程中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解放思想,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鼓励学生多做些尝试和改进,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中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和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使学生能养成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积极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所要探求的知识,能真正成为实验创新的主人。参考文献

聋生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6

关键词:策略;践行语言;修行素养

G623.2

聋哑学生,因听觉障碍,他们语言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语句理解能力低下,缺乏想象力,绝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单一、空泛,语句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日常课堂上的写作渗透教学,引导学生践行语言,没有重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修行,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结合这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本人想从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谈谈聋校学生的作文起步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践行语言

(一)说好一句通顺的话,写出一句完整的句子

由于听力障碍,低段聋生对词语、句子的概念非常模糊,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引导什么是完整句子,让聋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完整句印象:“谁(什么)在做什么,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了”。让学生先跟着老师“说”句子,然后让学生模仿句型“说”句子。最后让学生把说出来的句子完整写出来。做到由浅入深先说后写。

1.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对于我们健全人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对于聋生来说却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接触过聋生的人都知道,聋生习惯于用一两个重点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说的话大都语序颠倒,让听话的人很难理解。这都是因为听力障碍造成的对语言缺少直观感知。

为了能让聋生在头思维中有扎实的句子概念,可首先从下面的两点着手:

A识别句子的各部分要素。如:老师说句子:太阳在天上照着大地。然后让学生找出“什么”“怎么样”这两部分。

B判断句子的完整。教师可以先出示部分完整句和不完整句,让学生判断哪些句子完整和不完整,试着将不完整的句子说完整。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说完整句子的意识后,教师不能就感到满足,还有趁热打铁,将这种意识在平时的交流中变成习惯。有的老师不是很重视,只要能从聋生说出的几个词语中听懂其中的意思就好了。久而久之,聋生就会习惯只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只要是在交流,就要让学生做到说完整话,说的不完整时候教师应该帮他补充完整,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内容重新说一遍,直到会说完整为止。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候,他说:“老师,衣服。”我开始不明白他说什么,经过沟通才知道他的校服被同桌借走穿,并且弄丢了。于是,我就把这个句子教他说完整:老师,我的校服被同桌同学借走穿,被他弄丢失了。就这样,每次聋生只要在说话时候,只说出几个词语,我都要郑重地教他把句子说完整,日子久了,我班上的孩子现在都有了说完整句的意识。

这两方面的训练平时在课堂和课余时间都要有意识训练,分散指导,从低学段到中学段持之以恒训练,以达到聋生说话和写话的规范性,简单说,教者要有大语文观意识,语言实践并非单独指向课内的课堂,课外也是一个语文课堂的舞台。

2.提高书面练写水平

记得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说过:“让学生把说过的话写下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但是这种写话不是随意的写,教师应该立足生活,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练习。”

A练习四素句。出示句式:“什么时候,谁在哪里作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写什么。①

B练习扩句。出示如:聋教材语文第八册《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题2.扩写句子。让学生认真填写,并要求将扩写前和扩写后的句子读一读,对比一下有何區别,哪一句读起来更好。

C变换句式。如: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又如:聋教材语文第八册《上课了》课后练习5,把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

D选词写句。聋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篇课文后面都会出现一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指导学生挑选几个词语说写一句话,内容可以不限。

经过这样的一个阶段训练,相信低学段聋生一定有能力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程度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写两三句话了。

(二)说好几句通顺的句子,写好一个片段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话教学要引导聋生学习运用基本的句式写句子。能依据图片内容或生活场景,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那么教师应该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和教辅材料,踏踏实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乱句重组成一段通顺的话

从聋生的心理角度讲,聋生的感知过程的随意性比较明显,在写作的起步教学中,让学生重新调整错乱的句子是个好方法,教材中这样的训练也比比皆是。教师千万不可小看这样的题型训练。这些题型中都渗透着段落的记叙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按照方位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师在训练中应该有意识地把调整句子顺序的这些方法渗透给学生。比如:聋语文第八册教材基础训练2“叙述”这道题目,就是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新调整的。

经常训练,有助于发展聋生的逻辑思维,逐步发现句子衔接的规律,为有序写话打下基础。

2.提供词串,指导连词成句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值得学生背诵积累。教师可以在课文中选取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字词筛选重组、整合,找到词语间的联系,产生全新的信息。这不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写话能力的好途径吗?比如选用下面的词语写几句话——“甩开、跑到、停、扑到、怀里、幸福。”聋生通过思考,结合平时的经验,写出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一个聋生这样写到:弟弟甩开我的手,飞快地跑到奶奶身边,扑到奶奶怀里,一脸幸福的样子。

3.模仿句式,编写片段

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也是扶着聋生走向写作的捷径之一。比如给学生一段话:天空是彩虹的家,大海是浪花的家。在弄清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后。让聋生仿写几句话,( )是鸟儿的家,( )是( )的家……构成一个片段。有的聋生写:花园是花儿的家,森林是老虎的家,书本是文字的家等等,句子很丰富。

二、加强教师素养的自我修行

《聋校语文课标》指出:课内习作每学年不少于16次。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②这就是说单单靠课内的习作是不够课标要求的次数。我个人认为这16次的习作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那要如何去寻找适合聋生习作的素材呢?这几年我在聋生作文的训练上下了点功夫,不断在这个领域内探索着,有了一些小创意。这小创意的源头大致来自以下几处:

(一)保持童心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写作是个性化很强的大脑体操,和写作者的经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④要想让聋生勤于动手乐意表达,首先应该自觉确立孩子们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去了解孩子们平时的兴趣爱好,言语习惯,思维方式,日常活动形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日常教学中,我喜欢和孩子们平等对话,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吃饭,尽量让自己融入他们的世界。因为我有保持一颗童心,于是就捕捉到了许多孩子们喜欢的写作资源。

例如,在一次课间活动中,有个孩子一边在黑板上写字,一边用口语说着儿歌,后来写出了一个“照”字,旁边的参与者也在一旁学着写。于是我经过沟通后,立刻记录的歌词,就设计了一节中年段习作指导课《这个“照”字》,以准确的语言为训练点,让孩子们藐视描述这个儿歌和写字过程。大家从这个儿歌中感受到了写字的欢乐。(附上儿歌:一个日本人,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留下四滴血。太可恨了!)

(二)拥有慧眼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读者③。我就是个爱读书的人。每当闲暇之余,我就喜欢沉浸在书海中。我没有什么偏向阅读,只要孩子们喜欢读的书我也都去读,《安徒生童话》系列,《奥特曼》《窗边的豆豆》等我都去读,去了解。整式这种广泛阅读,我收取了海量信息,逐渐有了一双慧眼,看到相似的情景,就会触动我习作的神经,产生独特的创意习作教学。有一段时间,我班上出现起外号的现象,屡禁不止,我感到烦恼。幸好我读过《水浒传》,发觉里面的每一位好汉都有一个自己的绰号,分析一下这些绰号,还有些名堂呢:有谐音法,如“白日鼠”白胜。借助比喻,如“黑旋风”李逵。突出特征,如“矮脚虎”王英。于是我就设计一节习作课——《话说起绰号》,先让孩子们议论一下我们学校里乱起绰号的现象,随后介绍《水浒传》中好汉起绰号的方法,接着请他们为自己或者同伴设计一个适合其特點的,高雅的绰号来取代原先具有侮辱性绰号。⑤记录整个过程。一篇篇小作文都很幽默地诞生了,久治不愈的顽疾也自然消除。

(三)培养兴趣

课标指出:应该提倡学科间的联系,开展提高聋生语文能力的跨学科学习。我是一个语文教师,也喜欢涉猎各个学科。喜欢听各个学科老师的公开课。听这些课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相关知识,也能从中找到作文教学的设计灵感。很典型的一个学科整合设计的小实验作文《神奇的无字天书》就是听了科学教师上的《碘》这一课得到的启发。课上,我事先在白纸上用淀粉写下几个字,干了以后什么都看不见,然后课上我用碘酒在白纸上涂,白纸神奇地显现字迹出来了。实验结束后,我像孩子们介绍其中的科学道理。两节作文课结束后,孩子们的作文也出炉了,孩子们确实写的很有意思,一篇篇习作的内容生动有趣。

总之,说了这么多,笔者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不再空谈模式,想要成为行家里手,教好聋生的习作,一切从修己开始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参考文献:

[1]篇名:《浅谈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来源:网络资源

[2]《盲、聋、培智特殊教育课程标准》 2016版

[3]《于永正:孩子喜欢读书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出处:网络资源

[4]《生活化——小学习作指导的有效策略》 作者:庄志全 新作文:小学教学版 2009年

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7

按照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生活活动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作文体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态地、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生活。《文心雕龙》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命,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或体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作文是最不能立竿见影的教学,追求短时效应,反而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打破“统一命题—布置写作—课堂讲评”的单调呆板套路,注重作文过程指导,注重作文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学法的培养与指导,采取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命题作文与自主作文相结合,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相结合,集体点评和面对面交流相结合,作文写作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学生的兴奋点上,让学生眼亮心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唤醒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其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二、充分挖掘作文课堂教学以外的潜在资源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突破单纯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的束缚,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在语文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教师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校园广播、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笔会交流、写作论坛、征文投稿、辩论采访、编排课本剧、编写小论文、主办校报校刊等。长期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高考指挥棒高悬的现实条件下观照,表面上好像浪费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它能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三 、给 学 生 创 造 拥 抱 生 活 、体 验 生活的条件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作文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头。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部大书。可以分专题让学生整理素材,诸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环境变化、家乡趣闻、民俗文化、人间温情、四季更替等,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素材。可以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变成生活的主人,建议家长在假日里带孩子到工厂听听老板们的创业史,去摸摸机器,做做工人师傅的徒弟,体验创业的艰辛;可以到田间地头出一身汗,滚一身泥巴,捉捉知了,摸摸小鱼。这样,不但能积累素材,还能学到和收集到群众鲜活的口头语言,丰富写作的源泉,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将“苦差事”变成“愉快事”。

四、 注重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点滴谈 篇8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亦即“生疑”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 引导学生思而生疑, 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 允许不同假设并存, 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 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 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 怎么能去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 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

二、疑而问——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后, 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 甚至离奇古怪, 模糊不清, 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 只要教师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 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 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题, 这就是“导疑”。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才能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才会学得集中, 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题时, 往往找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 逐步引导, 反复训练学生。

三、问而寻——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 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 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 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 如教《西门豹》一文, 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调查了哪四个问题? ( (1) 田地荒无人烟稀少, 这是什么造成的? (2) 不给河伯娶妻, 漳河就要发大水, 这话是谁说的? (3) 新娘从哪儿来的? (4) 漳河发过大水吗?) 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

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

生:他想知道田地荒无, 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板书真相) 他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

师:很好, 但不能说是主要人。

生:主谋。

师:嗯, 真好 (板书主谋) , 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

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

生: (水到渠成地) 问第四个问题时, 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

这样寻疑、探索, 课文第一部分的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 学生通过阅读和初步探讨, 基本也能读懂课文了。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趣味化,层次化,自主化

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 我们对于作业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 语文老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研讨创新外, 在作业的设置上也动了不少脑筋。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 一直在思考学生的作业问题:当前的语文作业, 学生天天在做, 老师也天天批改, 可以说都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 可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似乎并不积极。这两者之间和谐吗?学生对现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满意吗?这当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要改进小学语文作业, 又该从何做起?

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我逐步摸索总结, 认为作业设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设计作业趣味化

学生怕做作业基本上是因为练习形式千篇一律。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积极主动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 促进思维的活跃, 保持学习的持久, 激活肢体的状态。而学习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才会消化。因此, 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 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有想去完成的“冲动”。

1. 朗读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每天要坚持练习几分钟的朗读。这种练习, 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2. 画画作业

在一些学习写景课文时采用,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如学完《拉萨的天空》, 我让学生画一画拉萨的天空, 同学们感兴趣极了, 有几位学生还画出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特点。他们的画在学校艺术节大赛中居然获了一等奖。

3. 手工作业

动手做小制作和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而且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文时, 都可以布置小制作和小实验的作业。在教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后, 我让同学们回去做一做他们自己的第一个听诊器, 结果, 第二天52位学生交给我51件作品, 三分之二的人做得相当出色。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他们既理解了课文, 动手能力又得到了发展。

4. 想象作业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 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注重布置相应的练习, 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小露珠》一文时, 文中讲到第二天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 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小露珠就要消失, 它却笑盈盈地与大家告别。我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小露珠就要消失了, 她为什么还笑盈盈地呢?大伙与小露珠会怎样告别呢?让学生想象说话。这样的想象作业, 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 所以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5. 表演作业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课文必须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 通过分角色表演, 学生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内容, 同时也能培养表演能力。如教学《三袋麦子》、《哪吒闹海》、《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都可采用表演形式, 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分清作业层次化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身心发展, 如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等, 由于受到先天条件、后天因素的诸多影响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发展也各有不同, 教师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 得到最优发展。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有较大的不同, 因此他们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 有差异。同样的作业, 有的学生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有的学生则要花上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因此, 作业设计要考虑分层,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 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完《庐山云雾》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作业: (1) 默写词语。 (2) 背诵课文。 (3) 收集写庐山的文章或庐山的风景画。 (4) 查找并背诵古人写庐山的诗。 (5) 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自己选其中的两至三项来完成。基础好的学生, 前两个作业课文没上完他们已完成了, 于是就把时间花在查找、背诵、仿写上, 在积累练习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最后出示层次作业:爱读书的你, 阅读《詹天佑》一书;爱参观的你, 参观詹天佑纪念馆;爱诵读的你, 有感情朗读《詹天佑》的剧本简介。拓展学习激发了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三、注重学生自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对于作业, 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 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 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 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 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 如何改变过去作业的不足之处, 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如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第13课《牛郎织女》的课后练习第4题为:“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 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民间故事, 与同伴交流分享, 给学生一节课, 自由发挥演讲, 与全体同学共享故事情节。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 我让学生演示乌鸦叼石子喝水的过程;小学生都喜欢养养小动物, 学了《蚕宝宝》一课, 许多孩子都养了蚕, 我要求他们仔细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学了《一粒种子》后, 我让学生自己也种下向日葵的种子, 每天浇水观察,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并写写观察日记。例如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学完后, 结合学校特色, 让学生根据现代诗的特点仿写。有些同学写道:“我们爱你———京剧的唱念做打, 武术的刚柔并济, 书法的飘逸, 水墨画的淡雅, 唐诗的精炼, 宋词的缠绵。”春游回来让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记录活动, 有同学写道:“踏一路春风, 撒一路欢笑, 大手牵着小手,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锅铲叮叮当当, 奏响了野炊歌谣, 柳絮簌簌轻扬, 钻进孩子们的怀抱。”学生们由于付出了心血, 还认真观察了动植物的特点, 因而感到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既完成了作业, 又增长了知识, 还增强了兴趣。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 有学习的兴趣, 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 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 他们不单单满足书本的知识, 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 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 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 不仅按时完成, 而且完成得与众不同, 独具匠心。即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 我也不责怪, 只要学生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

四、实践操作化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 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它是一种凭借,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并积累丰富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都能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 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 一些教师却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 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 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 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 而且思维潜力得不到挖掘, 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滴尝试 篇10

研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面对问题, 每个学生依据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无论哪个学生, 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 根据自己的特点, 以自己的步调, 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的, 都是有效的。师过“勤”, 生必“惰”。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了, 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听明白了, 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价值, 久而久之, 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 他们不需要想什么, 等到需要想什么的时候, 往往也想不出什么了, 因为“别的东西能代替, 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儿童的学习建构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和权威变成了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无为而为, 教师的“无为”即少讲, “而为”即创设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时空。现在教师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而为”是使学生学习的天性得以发展。

二、体现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是决定学习质量的直接因素。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 就要注意展现数学思想, 发展的脉络。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全方位的参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 使学生思维真正的调动起来。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 参与学生学习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自由地想象, 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猜想, 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获得知识结论, 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探索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加强学法引导, 教会学生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要靠他们主动的思维去获取,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 而是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要把开放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把开放的做法体现在每堂数学课中, 这样, 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体会到开放的愉悦,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在学生将这个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之后, 向学生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将要学习的内容, 你们自己能想出办法来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寻求答案。由于有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 学生思维活跃, 操作灵活, 很快就产生了几种推导方法:有的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画一条线, 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 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不但能把操作过程说清楚, 而且还能将平行四边形和所拼成图形的关系讲得头头是道, 因而都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尽管有些方法属于一个思维模式, 有的方法不够简便, 但学生争着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把自己的想法尽量地展现在同学面前, 其中不乏闪光的思维亮点, 是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结果。

浅谈数学课的导入

数学课, 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 但如果能在课的开始, 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导语, 当做“刺激素”,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 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 开门见山。教师在授课前, 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 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 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 比如:92600000、12亿 (用数码表示) 。然后教师指出, 这种数的位数很多, 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制造悬念。悬念往往能强化学生探究的心理, 在学生急需知道的骨节眼儿上, 巧妙地设置问题, 引起他们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

(3) 直观引入。这种形式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教师自制教学图、教具等导入新课, 其特点是直观形象, 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节时, 先出示课本例题放大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图上画了一个小朋友在摆什么?同学们数一数, 盒子里有几个皮球?盒子外面呢?”这样, 通过让学生观察, 再一环扣一环地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头脑留下了“分”“凑”这一深刻的表象, 弄懂了算理, 接着脱离实物, 教学9加几的试题就水到渠成,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创设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 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时,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红今年7岁, 而她的哥哥小明到现在才过了三个生日, 谁知道小明今年几岁?”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很惊异、新奇, 小红7岁了, 她哥哥怎么才过三个生日呢?学生惊诧之余, 感到不可思议, 很想能捅破这个“奇迷”。在这样的情境中新课开始了, 学生个个全神贯注, 最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课始有法, 不拘一格。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乐亭县大相各庄乡大相各庄小学)

先猜后证的激活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王祝刚

“先猜后证”的数学思想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 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话题, 成为中考与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 “先猜后证”就是先猜想而后证明的简称。数学中的猜想不是胡猜、乱猜、瞎猜, 而是以直觉为先导, 以类比、归纳、联想为方法, 以对比为手段, 以逻辑为根据, 以观察、实验为向导, 以思维为核心的合情推理。

本文拟就数学规律的先猜后证;证题思维途径的猜想, 数学归纳法中的先猜后证谈点认识, 供参考。

一、数学规律的先猜后证

先看猜数学规律的方法有归纳猜想、类比猜想和直觉猜想。

1. 归纳猜想

所谓归纳猜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猜想”。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的重要方法。

例1.设R上定义的函数f (x) , 对任意实数x都有f (x+2) =f (x+1) -f (x) , 且f (1) =lg3-lg2, f (2) =lg3+lg5, 求f (2001)

解:f (3) =f (2) -f (1) =lg3+lg5-lg3+lg2=lg5+lg2=1, f (4) =f (3) -f (2) =lg2-lg3=-f (1)

由这些实验、观察、比较、联想、猜想f (x+3) =-f (x) , f (x+6) =f (x) , 因为f (x+2) =f (x+1) -f (x)

所以, f (x+3) =f (x+2) -f (x+1) =-f (x) , 并且f (x+6) =-f (x+3) =f (x) 最后得f (2001) =f (6×333+3) =f (3) =1

由此可见, 归纳猜想法就是观察法、比较法、联想法。

2. 类比猜想

所谓类比猜想就是从一种特殊到另一种特殊的猜想。它是以两种特殊事物的相似性为依据的猜想方法。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篇11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讲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多问,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重要标志。例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讀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造反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别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怒放。

四、为学生创新意识提供良好条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新课程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要确定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这会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等。教师要确保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2.要加强教师引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自信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朗读教学点滴谈 篇12

一、认识朗读的作用

1.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饱含深情,但小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真挚感情却无法感受、理解。我在教第二部分时通过课件播放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悲壮画面,并以低沉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朗诵时融入感情,使学生融合到海鸥群中,进入到海鸥对失去老人的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对感人至深的句子反复朗读。此时,老人无私的高大形象已深深烙在学生脑中,海鸥对老人的情愫自然呼之欲出。

2.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意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通过朗读可以对文章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大段,可采用“读—议—读”的方法。我引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学生边听边议,领会小女孩坐在大火炉前面产生的幻象,说明她冷极了,渴望温暖,但得不到温暖。接着

三、结合阅读教学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情度

阅读教学应当是强化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主阵地。许多教师受应试理念的影响,将原本韵味十足的阅读教学肢解成若干知识点的教学,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身。这一点是不可取的,我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渗透朗读能力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我充分发挥范读的引领作用,以教师发音准确、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教材,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技巧的提高提供示范,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我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朗读,这样的示范更精准和富有感情,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运用男女生分段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朗读训练,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综合训练模式下,学生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更高,掌握的技巧更娴熟。

四、开设专门的朗读课程,提高学生的技巧掌握度

仅凭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朗读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征得学校课题组同意,在每周二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设阅读指导课,专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首先,我在班级前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每日一拼”和“每日美文”两个栏目,每天更换内容。“每日一拼”是纯拼音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拼音的朗读能力,指明小女孩第二、三、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使学生领会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人疼爱。从她冻死前产生的幻象中看到本是应当小女孩享受的东西,可她只能在幻象中享受,非常可怜。通过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油然而生。

3. 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则乱读一通,这就是对语感的认知。如果能对一篇文章进行初读、精读、复读等训练,老师加以总结,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的朗读就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朗读自然就投入了。

4. 朗读有助于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得到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描述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各分句句式相近,语意相关,一气呵成。它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些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且被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写《我爱家乡的山水》,学生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用优美的语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在我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自由自在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奔全身,闷热之感一扫而光,舒服极了;溪“每日美文”是一段富有感情的片段或诗歌,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实现学生朗读技巧与音准方面的日积月累。其次,在每一节阅读指导课上,我都以某一种类型文章的有感情朗读作为教学内容,以此为范本,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训练,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相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参与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教学成效,我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共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首先,我结合朗读教学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了多种竞赛活动,如组织开展纯拼音朗读竞赛、常用字认读比赛、美文朗读比赛等,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对朗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我结合学生对朗读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并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技巧方面进行指点,让学生在这样的兴趣活动之中实现自身能力与兴趣的提高。除此之外,我还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的各种与朗读有关的活动,推荐学生参加,先后有多名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获奖,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扎实训练与日积月累。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朗读教学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于场面描写教学

———以《口技》为例分析

杨利群

(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广东广州

摘要:场面描写是对特定场景的总体描述,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以《口技》这篇文言文为例,说明场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口技》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口技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口来描摹声音,演绎故事,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之中,但曾经名震京城的口技表演已经不复存在,《口技》这篇文章描写了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场面,通过语言艺术有条不紊地再现了当年奇妙纷杂、波澜起伏的口技表演场面,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想象当年口技表演的盛况和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本文旨在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口技表演的场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拓展,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一、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做正面的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正面描述场面,完整地再现当时的情形,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当时的情景。

1.《口技》这篇文章精彩再现了当年的精彩表演场面,

具体描述了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的场景:

(1)一家四口由睡而醒: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水真甜啊,你只要捧上一口,喝了它,一股甜丝丝的感觉直奔心田。溪水一年四季潺潺流着,仿佛在弹奏一曲赞美家乡的歌……”小作者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实。可见朗读有助于发展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多年,我体会到那种伶牙俐齿、感情充沛、滔滔不绝的朗读者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是:言不及义而金口难开;或背后口若悬河,风趣幽默,但朗读课文时面红耳赤断断续续,声如蚊鸣。朗读的情感平淡无情,如一池静水,总是一个腔调,一味铺叙。因而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1.备好朗读教学。

教师备好“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只有先直接感受,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 教给方法,有效指导。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因为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学

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2)由醒而睡: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3)失火救火的过程: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直接描写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时间顺序,通过“既而”“未几”“忽”“俄而”“忽然”等时间副词,把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序地讲述出来。

(2)层次变化,表现声音的远近、外内、大小、分合、疏密、多少变化。

(3)动静结合。通过“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用声音反衬深夜的静谧气氛,以动写静,更显寂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落花、月出、鸟鸣等细微的声音衬托春夜山涧的静谧和宁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由此可知,正面描写要做到有序、有层次和有波澜,综合运用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惟妙惟肖地把具体场面描绘出来,让人读其文如入其境。

二、有效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达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生由于受多音字、形似字和方言的影响,朗读时会出现读错、读偏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现状,应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其次让学生懂得字词停顿,分节朗读。如汉语拼音设计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以训练按词停顿并用铅笔在词语的下面用横线画出,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单词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节朗读,读时要求不一句一拍地拖腔拉调,语速快,然后过渡到词连词地朗读,教师随时给予指导,矫正。再次注意标点的停顿。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顿号、问好、感叹号等,以及这些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通过讨论、比较、体会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的朗读方法。最后提升到美读。在教学时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如速度、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3. 采用合适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配乐读、诵读、齐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赛度、录音读、表演读等。不同体裁特质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将相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推敲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学生体验文本情境的同时朗读的技巧也得以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唯有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和“亮点”。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每个阶段的要求,进行指导,确保朗读效果。

上一篇: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下一篇:学院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