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点滴谈

2024-07-12

物理教学点滴谈(共12篇)

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1

物理的实验性很强,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知识的掌握, 都需要在实验中认真总结和思考。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物理教师应该全方位指导,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勤于观察, 认真思考

史迈尔说:“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 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知,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达尔文把自己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归结为观察力的运用, 以“看到什么, 发现什么”为支点, 进而提出问题, 引出探究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地观察, 主要表现为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 能够从司空见惯, 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 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 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从中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例如, “分子动理论”一节, 在学生们做了课本上“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扩散”的实验, 观看了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的运动及固体扩散后的录像, 总结出“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后,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既然这样,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一定有空隙”, 大家都认可这个结论, 这就是观察、思考的力量。紧接着另一个学生又提出:“怎么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讨论了起来, 但方案互不认同, 最后教师打破僵局, 用一个较长的玻璃管, 往里注入一半水, 再缓缓倒满酒精, 用塞子塞住开口端, 上下颠倒了几次又竖起来, 学生们发现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下了一些, 大家议论起来,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A.这个实验跟课本上的“硫酸铜与水的扩散”实验有什么不同?

B.为什么先倒水后倒酒精?

C.为什么要颠倒几次?

D.若此实验只用水, 液面还会下降吗?为什么?

大家处于兴奋之中。突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通过刚才老师的实验, 我联想到了托里拆利实验, 大家说刚才的玻璃管中, 液面和塞子之间的小空间是真空的吗?”大家都愣住了, 鸦雀无声, 旋即热烈的讨论又开始了。虽然课上时间有限, 但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源头, 使他们不断挖掘出一个个新的问题来,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被激发而释放出来。

二、要进行持续的复习

学了知识要多复习, 而且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更有成效。在实践中我指导学生们进行的主要是“滚动消灭式”复习。对于曾经做错的题, 第一遍复习到的且弄懂了画一个感叹号, 仍不懂的画问号, 当一个错题画到三个感叹号的就要“消灭”掉, 这样一来新的错题不断加进来, 三个感叹号的错题逐渐被“消灭”掉。我不赞成学生买好多套练习组题拿来做, 只要坚持这种“滚动消灭式”复习方法同样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总之, 学习物理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样学生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 为今后的发展铺展光明的道路, 为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2

莘县魏庄中学

闫秋景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我想把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阅读和写作好似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共振,才会鹏程万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多了,各种表现方法都装进脑子里,不断体会感悟,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知道怎样运用材料,怎样表达,怎样谴词造句了。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无不在于平时的阅读量太少。由此可知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呢?主要在于语文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上课时既能围绕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一篇文章,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谈天说地,举一反三,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适时抓住机会,引导推荐学生们阅读一些名篇佳作,对好的文章要常读、熟读以至成诵,背诵几篇好文章,几十首唐诗宋词,几十首现代好诗,熟记几十句普希金、莱蒙托夫、莎士比亚和拜伦的名言,学会迁移,运用到作文中去,有了这“源头活水”,当然就可以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挤牙膏了。

二、观察和思维触发写作灵感,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创作境界。

“胸有成竹”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它的本义是平时要观察的细,对所写所画的事物烂熟于胸,需要时即能一挥而就。我在教学过程中常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捕捉事物的特征。观察越深入,写作时就越得心应手,长期观察能够培养一双慧眼,触发写作灵感,写成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善于洞察世间万物,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通过不断引导,有许多学生写出了较好的作文。其中一位学生以常见的“随意狼藉饭菜”为题材,引用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写出了一篇佳作;还有一位学生以常见的盆景为题材,从枯树桩上长出多姿多彩的嫩芽联想到那些老当益壮的劳动人民,并热情地讴歌他们,不失为一篇较好的习作。

做任何事都要用脑,写作更离不开思维。曹禺在写《雷雨》前曾构思了八年之久,而后下笔,一挥而就。可是很多同学不经过深思熟虑,下笔千言,结果离题万里,这说明作文前的思考是何等重要,如何培养?我在教学中悟出了一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对所写文章要有全盘考虑,即人们常说的谋篇布局。文题出来后,先按文题需要搜集材料,而后按中心需要列好提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如何开篇,怎样结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下笔。

其次提供“契机”,触动灵感。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段回忆,一个场景都可以触发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序的生活积累会突然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会突然闪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会突然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就成了他写作的“契机”。

(三)是巧设“转折”,逆转思维。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杨朔的《荔枝蜜》,先是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而后是吃蜂蜜“动情”,听事迹“心动”,最后自己变成一只蜜蜂,全文欲扬先抑,波澜起伏。因此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巧设文章的“转折点”,而后才能产生“逆转”思维,写出跌宕多姿的好文章来。

(四)打破常规,“求异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在读了陆游词后反其意而用之的成功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却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孤寂,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怕风狂雪飞,敢于傲雪迎春,盎然向上,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三、动笔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没有多写做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学生每天写点,如写日记、写片断、写生活札记,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有话可说,老师随时发现亮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并非高不可攀,难以“登堂入室”,自己在作文上并非“低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写作教学点滴谈 篇3

1.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是有层次的,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教学目标要求一致,教学方法单一,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是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教学,使一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学无所获。

2.教师拟的作文题有的会脱离学生实际,或只提供唯一题目(有时是必需的),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写作,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创造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雷同、空洞、感情虚假的作文出现。

3.学生的习作不等于文学创作,教师以过高的创作标准评判学生的作文,许多学生学了多年的写作方法而写出的作文还是不理想的分数,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怕写、厌写。

4.高考、中考作文的评阅方式迫使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立足于应付考试,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给学生能写出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应试作文,注重的是写作技巧的灌输,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生活的积累、真情的流露,因此叫学生一味地写、写、写,背、背、背,准备几篇作文到考场上去套题;学生为了应试也只好不假思索写、写、写,背、背、背,导致一些学生的作文片面追求文采,堆砌辞藻,复述经典,内容空洞,假话连篇,甚至出现抄袭范文的现象。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作文教学时除按常规作文教学方法授课外还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一是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常规上可分成三种:一为基本目标,即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写作要求,如文从字顺,能根据要求成段或成篇,有一定的文采等。二为创新目标,即对具有较高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写作要求,如可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提出较高的写作要求,让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发挥所长。三为提升目标,即针对那些写作能力较低、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专门制定的较低的写作要求,如对初中一年级中的这部分学生就可要求他们从一句话、一段话认真写起,要求文从字顺,逐步提高要求过渡到能写好一篇文章,这样做就能让他们愿意动笔,敢于表达,并且有成就感,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由被动到主动,从而不怕写作文。

二是作文题目让学生早知道。教师在加强作文指导时要敢于放手,除了一些必要的课堂当堂命题作文外,开学初就可根据教学要求另布置数道作文题目由学生任选,或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定题,学生到时交稿,有能力的学生可多写。这种做法为学生的写作赋予了自主意识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平时根据所选题目可从经典著作、报刊杂志、优秀作文选、影视、社会生活中去搜集、积累有关素材,不断构思,还可与家庭成员或同学交流,也可以模仿范文,自己成文后不断修改,最终形成自己较为满意的一篇文章。这种做法能使所有学生真正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写起作文来就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就能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真情得到流露,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是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教师批阅时要摈弃过高的“创作标准”,而是根据学生写作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并要敢于打高分,尤其对那些语言平实、言之有物、感情真挚的作文要给以较高的分数,尽量挖掘那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适当打较高的分数给以鼓励,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给以悉心指导,并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不断的修改,力求使自己的文章再上一个档次。教师在讲评作文时除了点评优秀作文外,更应注重点评其他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如文中用的一个好词、一句富有情趣或哲理的话、一个新颖的例子、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一段优美的文字等,这样做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富有成就感,就更能调动起所有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是教师拟好作文题后,应尽可能自己先写篇作文,最起码要拟份写作提纲,因为只有吃了“李子”才会知道“李子”的滋味。教学相长,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参透写这道作文题的“玄机”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指导、点评学生作文时就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更能贴近学生心灵,同时教师的下水作文不仅给学生的写作起了示范作用,而且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可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觉得老师不仅会说,而且也会写,“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就更可能喜欢上作文。

五是利用学校文学刊物选登学生优秀作文及推荐给有关刊物发表,这也是各校普遍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除了在校刊上选登学生优秀作文外,还另开辟好句、好段专栏,选登一些学生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句子和语段。有的教师还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开设“学生作文名句选”栏目或将“学生作文名句选”打印给学生。这些做法就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作品”,尤其是能使那些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并在每学期末将这些好句、好段、优秀作文整理装订成册,每生一本,既可作为写作借鉴之用,又可作为成果资料保存。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教师只要有了“学生意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在恰当指导学生写作的前提下能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那么这个目标就一定会达到的。

诗歌教学点滴谈 篇4

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难点是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分;表现手法中的难点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而衬托又容易将正反衬混淆。下面我就这三点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从理论上说, 借景抒情是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触景生情则是当作者看到某种景物时, 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诗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写的景物, 而要表达的感情则寄托在“烧不尽”和“吹又生”的描写中。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这种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苏轼的词《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上片首二句写景“草”“软”“沙”“轻”, 久旱逢雨, 如沐甘霖, 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 油绿水灵, 格外清新;路面上, 一层薄沙, 经雨之后, 净而无尘, 纵马驰骋, 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 作者情动于衷, 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 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 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 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发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 接着触景生情, 自然流露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 又自然触景生情, 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从这两例我们不难看出“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是间接的, 而“触景生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则是在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抒发出来的。

二、衬托与对比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 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 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 更突出。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有主次之分而对比无主次之分, 是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雪本是无声无息, 无嗅无味的, 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但这首《夜雪》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 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 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描写只是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 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 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一、四句写宫外。宫外, 暗云压城, 雪花如卷, 天寒地冻, 草木枯瑟;二、三句写宫内, 只见雪飘之形, 不见雪堆之景, 树林郁郁葱葱, 楼阁碧帘垂地, 一片暖融融, 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 外面的寒冷, 他们亦毫无觉察。

三、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用坏的衬托好的。常见的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儿童欢乐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之感。

再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本欲写静, 却写了桂花落地的声音和鸟鸣声, 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教室里静得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 两者是一样的写法。

正衬的两者是向相同的方向发展, 反衬的两者则是相反的。

口语交际教学心得点滴谈 篇5

四会市 东城街道 陶冲小学 李焕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教学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但并未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有幸去年申报了一份关于《探索口语交际教学高效之路》的课题研究,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了不懈努力,在多次实践中,发现了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研究了应对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学之路。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意情境的创设与开发

口语交际是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这对城乡结合的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他们积累的语言不丰富,说话不注重条理。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符合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体验人际互动的乐趣。记得去年我接教三年级其中一个班,这个班的语文基础不好,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比较差,我决心扭转这种情况。开学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口语交际,我就注意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作为新班主任,我微笑着步进教室,手里还捧着一个纸盒,我打开话匣子:“我的孩子们,早上好。今天,跟大家见面我很高兴,大家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个孩子把目光投向我。我知道孩子们对我这位新班主任内心有戒备。我捧出纸盒说:“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想请大家做一个猜谜的游戏,看谁最聪明,能猜出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这一下孩子们的精神可来了。“一定是一本新书”、“不是,一定是我们的点名册”、“是一个玩具吧?”、“是老师的教具。”„„我不语,微笑着拿出一张自制的风景明信片:“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介绍我自己的名片,想知道上面写了什么吗?”“想”、“当然想”。我接着说:“我可以告诉大家,但大家也要像我那样,说说自己,行吗?”“行”学生异口同声说。于是,我把自己的姓名、性格、爱好以及我的一些优点告诉学生,目的是示范举例,让学生有样可照。重头戏就要开始了,其中一位小男孩的自我介绍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我叫胡伟健,大家叫我‘大板牙’,原因就是我有一对又大又白的门牙。我最喜爱的运动是踢足球,只要有空我就会到足球场练球,哪怕只有几分钟。”我往他桌底下一看,果然放着一个鼓鼓的足球,好个爱运动的小子。“我也热爱劳动,每次劳动,我都干得满头大汗,我最怕的事情就是背诵课文。”看他长得结结实实,虎头虎脑,就知道他确实是个爱运动、爱劳动,比较好动的孩子。我走到他面前,跟他握手,说:“很高兴认识你,我为我们班有这样的好孩子感到骄傲。”学生说话的欲望激发出来了。情绪高涨,争相在大家面前介绍自己。有的说得虽然简短,也能大胆地把自己的特点说出来。我也觉得收到了我所期望的结果------人人敢说,有表达的意欲。

所以我觉得口语交际教学不要单刀直入,直接点题,让学生失去了说的欲望,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乐于思维,敢于表达。

二、注意指导交际方法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关键。教无定法,但学生的学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说,敢于说。教给学生正确、灵活的方法,等同于交给学生打开大门的金钥匙,这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1)抓好课前的准备

课前做好材料、信息的搜集,是上好一堂口语交际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根据自身学校学生的结构特点,做课前准备时,就从身边做起,如第五册《秋天》口语交际训练,课前,我要求学生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田野里的景色、或人们在秋季里的活动场面,也可以观察天空里、地面上小动物的活动情况。指导观察时,我还要求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把观察搜集到的材料用简单文字或用画图的形式记下来。这样学生在交际时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有的甚至是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

(2)一步激发想象、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会说敢说了,我所定的目标完成了一大半。我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说得更好,又如上文所提到的《秋天》口语交际课里,在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同时,我注意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丰收的田野里的一位农民、是草从中的一只蟋蟀、是路边忙着运粮食的蚂蚁、是一片快乐飘舞的黄叶、是一朵盛放的菊花„„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放飞想象的翅膀,感受秋天的美及秋天给大家带来的欢乐。

三、引导注意自主评价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会倾听,是人际交际中的礼貌行为,参与评价是对自身别人的肯定与尊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判断正误,学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质疑,给别人提出好建议。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如《夸夸你身边的熟悉的人》口语交际中,我把评价贯穿于整节课中,让学生多发现表扬他人的优点。这本身也是一种评价,对自己是一种促进,对别人是一种激励。汇报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评评谁说得最真实,最有条理。

四、注意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空间

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上活一节口语交际课的重要因素。城区乡结合部的学生说的欲望,说的能力,人际互动的能力普偏低。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我从培养兴趣、激发情感入手。首先是淡化教师自己的表演欲,把表演的舞台留给学生。二是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驱除学生哪种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嘲笑、抬不起头的心理阴影。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尊严、个性特长及思维与说话方式,让学生觉得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我放下架子,以听众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三是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让口语交际课能顺利完成。

一年的实践中,让我领略到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新天地—— 口语交际教学的乐趣,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真诚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进行探索,让口语交际课堂活起来。

《口语交际教学心得点滴谈》 四会市东城街道 陶冲小学 李焕梅

英语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6

【关键词】英语 阅读 教学

一、细化技能目标引领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应该分层次、具体化,而不是空泛、笼统的。因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应运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增强目标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例如: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等。

只有这樣,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某种阅读技能成为可能。

二、恰当处理词汇集中分散结合

词汇教学要把握好一个“度”。完全不教和全部都教都是不可取的。哪些教哪些不教要依据课标中的相应级别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定,并非一节课出现多少就要求教多少;老师可先重点处理语篇中的核心词汇,如:说明主题的关键词、有可能影响学生语篇意义理解的生词等,数量一般在5个左右;词汇教学应本着感知和理解词义先行、直接式与间接式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结合的原则,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如:如何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而不只是老师不厌其烦地领读。此外,还应注意:提前教全部生词对阅读语篇没有什么意义,它会使学生失去猜测词义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词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巧设问题激发加强文本挖掘

对语篇需从两个方面去关注:意义方面和语言本身(语言知识和语篇结构)(Focus on meaning &Focus on language)具体的认知内容包括:主要观点;内容主线(细节信息);寻找段落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引入相关知识;篇章结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老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在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学习和对篇章结构的分析、把握。由于阅读理解是以阅读的方式对文本的解读,每个读者都会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文本。

四、关注阅读策略促进技能形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一定程度上说,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和方法的阅读学习过程。大量研究表明,掌握和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程标准提出,要“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初二下学期开始出现的 Reading,每篇前都有一个“reading strategies”,明确指出了阅读某一语篇要采用的有效阅读策略。要实现对学生策略知识的有效指导,老师就要帮助学生认知和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如:针对何种题材的文章,达到何种目的时采用略读,找读等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实现由“学读”到“会读”再到“乐读” 的转变,从而实现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过程扎实

确保教学实效 阅读过程就是理解过程(王才仁 1999),即:学生输入、吸收、内化、输出的过程。很多老师在阅读课的设计中,都采 用了“PWP”的划分方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pre-reading 是激趣、驱动环节。对于教材中的 多数阅读文本,学生是感兴趣的,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读前“开 导”。导入活动设计一定要简约,过多的“预备动作”会消磨学 生的心力,降低阅读的期待。while-reading是核心环节,需精 雕细刻。While-reading 至少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充分获得 信息(主旨大意和具体信息等),这是主要目标;二是理解文 本中的语言知识;三是理解文本的篇章结构。这一过程是需要 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时间的长短受语篇的长度、学生的阅 读速度、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任务等诸方面因素的影 响和制约。老师在备课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考虑以上诸 因素,依据课标的相应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给 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安排,灵活调整,让学生真正有时间去感受信息,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 书人”。

六、有效整合资源实践阅读策略

高中英语教材,可谓百科大全,有天文地理、古今人物、自然科学、人情风貌,还有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作为探索,可以在研究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按体裁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据此制定长、短期的阅读教学计划,例如:某一时期以记叙文体为主,某一时期以应用文体为主,针对不同的体裁,结合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阅读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使学生 在完成某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7

首先, 强调运用优美的语言美化生活, 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比如《桂林山水》中“用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呀”, 三个优美动听的排比句, 先描写丽江的水, 再用“桂林的山水真奇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桂林的上真险啊”, 来个华丽词句组成排比句, 描绘桂林的山, 最后把山水人结合起来, 运动、呼吸, 碧波荡漾;像人在画中游的, 彩虹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无穷的回味。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对这些优美文字的讲解, 可使学生的精神为之振奋;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内心世界得到巨大冲击和净化。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比喻句排比句, 联想等修辞手法, 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可使学生在随后写作《可爱的家乡》, 《可爱的校园》等文章时, 都能用优美简练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出来。为加深记忆, 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古迹、游景点, 让学生现场作文, 以达到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 起到引人入胜, 美化生活的作用。

其次,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动听的词句描写场景, 借景抒情, 催发素质教育的萌芽。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运用动听的语言描绘场景, 能够借景抒情, 如: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短短四句动听的语句, 对深秋行加以描写, 那夕阳倒映在江面上, 映红了半个江面, 青翠的草色再映在里面, 江面上红绿相映, 露水凝结在草上, 在珍珠似的月色下闪闪发亮。那宁静的夜色给人留下“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好印象。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要抓住这些优美质朴的语言讲深讲透, 读懂诗句, 理解其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和欣赏,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使其产生努力学习丰富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使学生想学、乐学, 产生对素质教育的强烈渴望

第三,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华丽的诗篇, 回味过去, 描绘未来, 以激发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解《狱中联欢》时,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对联至关重要, 我就把当时我党地下工作者的为了全国的胜利,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革命者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对胜利充满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要通过电影片段、视频等手段让孩子们了解, 然后再抓住对联中, 语言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引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渣滓洞监狱中, “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革命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还有南宋诗人叶绍翁, 《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描写同大地回春相联系, 讲清时代背景, 说明这些华丽诗句的原意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 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斗争艺术,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时光, 奋发向上, 形成尊师守纪。勤学多思的良好学风, 对素质教育产生认知, 感知和浓厚的兴趣。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巧妙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美化学生的心灵, 传播崇高的风尚, 就一定能使学生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认识。把素质教育渗透于实践, 就一定能敞开素质教育的窗口, 使其发扬光大。

摘要: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窗口, 学生时代正是每个学生学文字学语言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优美动听的语言, 帮助学生开启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 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渗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中, 在强调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重视语言教学,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引导,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的。

拼音教学点滴谈 篇8

一、创编故事,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 兴致很高。上拼音准备课时, 我给孩子们编故事、讲故事。比如, 教学声母“s”时, 我编了这样一则故事: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蚕宝宝吐丝做茧, 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教师指出, 蚕宝宝的样子像声母“s”, “s”发“丝”的音。孩子听得入了迷, 接下去告诉学生, 学会了汉语拼音, 我们就可以阅读有趣的拼音读物, 能了解许多没有看到过, 也没有听到过的事情, 甚至可以去编故事、写故事。这样一来, 学生的劲头很大, 有效地激发儿童学拼音的兴趣。在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插图, 调动形象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学中, 色彩鲜艳的插图, 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 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 第一课拼音“a、o、e”的整幅图呈现了一幅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 画面上大公鸡在喔喔 (o) 啼, 阿 (a) 姨带着小朋友在河边看鹅 (e) 在水中的倒影。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了。我先让学生自己看、说图上的事物, 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认识单韵母a、o、e的音、形,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汉语拼音的学习。又如在教学g、k、h时, 教材插图中有两只蝌蚪游到一条水草旁休息, 组成了声母k的样子, 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画面时, 学生特别感兴趣, 很快就记住了“k”的样子, 并借助“蝌蚪”的读音, 又顺利掌握了“k”的发音。在拼音教学中, 教师切不可为教拼音而教拼音, 应把拼音教学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 拼音教学又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认真看图, 大胆想象, 用完整的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教学声母“zh”时, 我先出示挂图, 问:“图上画了谁, 她在做什么?”学生说“图上画了妈妈在织毛衣”时, 我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说话:“妈妈坐在哪里织毛衣?”“妈妈织的毛衣怎么样?”“妈妈怎样织毛衣?”“穿上妈妈织的毛衣感觉怎样?”我充分注意到教材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不但引导学生在浓浓亲情的体验中学会了拼音, 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利用顺口溜、儿歌, 巧记字型

怎样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呢?让学生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 同桌讨论编顺口溜, 记得准, 记得牢。如“鲤鱼跳跃t t t, 拐杖倒放t t t, 一枝铅笔l l l, 像个1字l l l”。教学声母f时, 我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音形, 学生在投影的启示下, 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尊佛像f f f”, “伞柄朝上f f f”, “像根拐杖f f f”。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 不仅学生容易记忆,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儿歌是儿童最喜欢的歌谣, 唱起来琅琅上口, 一个个摇头晃脑, 好不得意!如果你能把拼音字母或规则编成儿歌, 让学生去唱一唱, 学生就兴趣十足, 如“小ü见了j、q、x、y, 没有眼泪笑嘻嘻。”“有ɑ不放过, 没ɑ找o、e, i、u都有标在后。”像这样复杂、抽象的规则, 如果利用儿歌, 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学会并记牢了。总之, 通过儿歌, 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形, 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说唱, 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学会了汉语拼音。

四、注重实践, 多练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汉语拼音基础后, 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拼音多读, 在实践中巩固, 在巩固中发展。这时教师应建议学生读一些拼音读物, 如拼读儿歌、动物童话故事等,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五、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不偏离教学要求

1. 明确目标:汉语拼音的学习重在考察学生认读、拼读的能力, 用拼音帮助纠正地方音。

2. 拼音教学的难点在于记住形。对于发音, 可以利用学生的母语资源, 结合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音。

3. 利用好课文中的情境图:

每篇课文的插图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情境, 是帮助学生再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 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说, 而不是老师单纯的看图说话训练。

4. 儿歌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要拔高要求, 让学生记住儿歌中的每一个字。

5. 字母的书写一定要正确, 这个正确就是要严格按照书上的笔画一笔一画地写。

所以教师要掌握正确的笔顺名称。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谈 篇9

一、开发家庭小实验, 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材中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如当看到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或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时思考该如何用实验除去等等。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扩大了视野, 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

例如, 在做铁钉生锈实验时, 有的学生对书中的设计产生了疑问 (1) 铁钉和干燥空气接触, 从空气成分看不是含有少量水蒸气吗? (2) 用植物油隔绝空气能达到预期效果吗?这两点疑问实际就是创新的亮点, 不能泯灭。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找出改进的办法, 经过讨论研究, 最后将这两个实验变为: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种干燥剂, 第二只试管用蜡油代替植物油, 结果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及时帮助学生改错

学生动手实验时, 小组长和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 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加热前, 小组长检查试管口是否塞棉花, 高锰酸钾是否平铺在试管底部, 试管口的朝向, 酒精灯是否使用外焰加热等。再如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 找出操作上的失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动手实验,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坚持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四、演示操作要有尺度

现在的化学教材, 对于实验类型标注的不是很明确, 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适合作为演示实验呢?我认为首先是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有必要演示。比如,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的教学,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 对于基本操作, 教师必须做出标准规范的演示,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 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其次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比如《制取氧气》, 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教师一定要先演示, 然后才能开展学生实验, 如果直接让学生实验, 效果不尽如人意。

习作教学方略点滴谈 篇10

一、习作与兴趣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年级的作文阶段目标要求中, 分别强调了乐于写、自由写、学会写。其中, 特别强调要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强调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 强调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要从低年级加以培养。

1、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写话又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步,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写话的主要内容。因此, 我先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学会看图是写话的基础, 让他们先看全图, 再按一定的方位顺序仔细观察, 接着想一想图中的人物、动物在什么地方?有可能在什么时间, 他 (它) 们在干什么?然后把自己所看的、想的当作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听 (教师边听, 边给予纠正, 最重要的是肯定) 并教其他学生听时要抓住要点听仔细, 等这位学生讲完了, 如有什么不明白的, 可抓住疑点问一问, 再把自己所说的写出来。在看图训练中,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帮扶为辅,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对看图写话有兴趣。

2、放低门槛,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小学低年段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 要适当放低、放开对学生的习作要求, 不能用过多的框框条条, 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 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不管步子是大是小, 脚印是直是弯, 教师在此时都应给予热烈的回应, 及时肯定他们习作中的点滴进步, 让学生感受习作不过是用我手写我话, 用我口表我心, 把他们引上乐说、乐写的状态中, 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 无拘无束地表达, 使习作成为学生快乐的呼吸。

二、习作与其他学习相结合

习作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有利因素, 发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优势,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把习作教学向生活开放, 向全部学科开放。

1、习作与阅读教学相联系。

全国特级老师李吉林曾说: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要靠扎实的阅读训练和反复的实践, 应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训练就要在阅读课中完成,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范文意识。我认为:阅读重在吸收, 作文重在倾吐,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教学一篇课文, 学生不只是在学词、学句、学段章, 同时也在积累、也在学习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例如我教《花儿也会放风筝》一文时, 第一小节中有: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我们都跳跳蹦蹦, 蹦蹦跳跳来到大草坪。学生读完之后, 都明白了这是写天气好, 作者的心情也很愉快。我问:“假如星期六, 天气也不错, 你妈妈带你上公园玩, 你如何借用文中的那些语句来描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说:“星期六的早上, 天是那样地蓝, 风是那样地轻, 我和妈妈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西湖公园。”有的说:“那天早上, 天是那样蓝, 风是那样轻, 像春姑娘的手, 抚摩着我们……”, 我接着问:“看到了什么?请用一些描写春天景色的词来说。”生:“西湖公园春色满园, 到处鸟语花香。”生:“西湖公园花儿争奇斗艳,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生:“西湖公园的花儿也会放风筝……”片刻功夫, 学生们纷纷发言, 把学到的马上运用出来。我趁热打铁地说:“好, 把它们写下来吧!”这样的练笔, 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轻松地学会了一些写作方法, 同时也体验了习作的快乐。

2、习作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联系。

首先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我利用早读课、班会课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 读一些词句优美, 情节感人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其次, 亦可根据每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 讲一些名家名人的故事。鼓励学生热爱书籍, 从书中吸吮无穷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最后, 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 可适时地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如上《丑小鸭》一文时, 我鼓励学生了解安徒生其他的作品, 并选择一两篇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在家讲一讲或与同学交流。如上《海底世界》后,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海洋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科普读物。根据年龄特点与阅读水平, 定时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低中年级应以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寓言故事、儿歌谜语故事为主, 中高年级则应以名家名篇、民间故事、短篇小说为宜。如《儿童文学》、《一路风景》、《杨红樱学校系列小语》, 等等。如此阅读,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学生读有所得, 效果较好。

三、习作与评价密切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是呈现方式, 根据实际需要, 可以是书面的, 可以是口头的, 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当学生充满激情地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思、所感时, 教师对于学生习作评价要及时, 并恰到好处,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动力。

1、注重学生的习作过程。

过去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 往往是从中心是否突出, 选择材料是否恰当、新颖等概括性、理性化的语言来描述。结果学生对这些评语往往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我发现很多学生拿到习作后, 只看老师给他打的等级, 而对于评语关注较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改、互改的能力, 我让学生把评价细化。

习作完成后, 先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剖析, 看看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完成情况, 然后再与同学交换互改、互评。交换的对象第一轮是老师指定的, 一般是优差搭配, 第二轮则是自由组合的。这样一来, 不同水平的学生就可以取长补短, 在参与评价中学会欣赏、鉴别, 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作文教学中学生自评自改、互评帮改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他们在自评互评中不断得到提升。教师最后进行评价, 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了自己的习作在哪些方面完成得好, 哪些方面尚存在不足, 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加大学生参与评价的度。

以往习作评讲课, 大多是拿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 当作范文念一念、讲一讲, 绝大部分同学只当看客, 参与面不大, 积极性不高, 收效甚微。我思之再三, 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就是扩大点评的面, 利用班级的多媒体, 把更多学生的习作拿出来展示, 同学共赏。即使再差也可以从书写, 或从某个词、句来给予鼓励。如有一次抽到班级的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的习作。他站起来, 诚恳地说:“老师, 能不能让我再拿回来重抄、重改一下?”我当即就说:“当然可以。”有时拿到写得不理想的习作时, 我让学生先找出习作中哪几个词用得较好, 哪一个句子表达得较恰当, 或书写方面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然后话锋一转, 假如这篇习作是你的, 你会怎么改?让同学议一议, 再谈一谈, 这样其实是倾全班之力, 在帮助这个同学, 其他同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也把其习作当作一面镜子来照, 既了解了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又明确了不能再犯这篇习作上的错误, 真正使学生心灵碰撞心灵, 心灵提升心灵。

3、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要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参评积极性, 需要创设一套有效的、能长期运行的激励机制作保障, 我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研究所必需的。

(1) 发小图标和表扬单。在习作评价上, 只要有一个词语、句子运用得好, 就可以得到一枚大姆指小图标, 表示你很不错, 如果词语、句子总数是5个或5句以上的, 则发表扬单, 我会在表扬单上写上:“词语运用得真好。”有时使用鞭策性语言:“有进步了, 加油啊!”

小学古诗教学点滴谈 篇11

一、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诗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教《赠汪伦》时,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读有机结合,感受诗意之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村居》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有同学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三、学习创作手法,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

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细读感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学习古诗炼意,感受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

如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要尽量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第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作文教学策略点滴谈 篇12

按照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生活活动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作文体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态地、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生活。《文心雕龙》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命,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或体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作文是最不能立竿见影的教学,追求短时效应,反而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打破“统一命题—布置写作—课堂讲评”的单调呆板套路,注重作文过程指导,注重作文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学法的培养与指导,采取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命题作文与自主作文相结合,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相结合,集体点评和面对面交流相结合,作文写作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学生的兴奋点上,让学生眼亮心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唤醒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其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二、充分挖掘作文课堂教学以外的潜在资源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突破单纯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的束缚,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在语文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教师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校园广播、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笔会交流、写作论坛、征文投稿、辩论采访、编排课本剧、编写小论文、主办校报校刊等。长期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高考指挥棒高悬的现实条件下观照,表面上好像浪费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它能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三 、给 学 生 创 造 拥 抱 生 活 、体 验 生活的条件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作文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头。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部大书。可以分专题让学生整理素材,诸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环境变化、家乡趣闻、民俗文化、人间温情、四季更替等,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素材。可以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变成生活的主人,建议家长在假日里带孩子到工厂听听老板们的创业史,去摸摸机器,做做工人师傅的徒弟,体验创业的艰辛;可以到田间地头出一身汗,滚一身泥巴,捉捉知了,摸摸小鱼。这样,不但能积累素材,还能学到和收集到群众鲜活的口头语言,丰富写作的源泉,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将“苦差事”变成“愉快事”。

四、 注重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本色教学提高实效论文下一篇:自然环境群体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