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点滴谈(精选11篇)
汉语拼音教学点滴谈 篇1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 拼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程度。然而, 拼音只是一些符号和规则, 没有实际意义, 让一些六岁左右的学生用几十天的时间来死记这些抽象的符号、呆板的规则, 那是一件多么枯燥无味的事。从儿童的心理上看, 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理解能力差, 记忆全靠死记硬背, 他们擅长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 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 即他们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 反之则较差。依据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 我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下面就此谈谈我自己的做法。
一、创编故事,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 兴致很高。上拼音准备课时, 我给孩子们编故事、讲故事。比如, 教学声母“s”时, 我编了这样一则故事: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蚕宝宝吐丝做茧, 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教师指出, 蚕宝宝的样子像声母“s”, “s”发“丝”的音。孩子听得入了迷, 接下去告诉学生, 学会了汉语拼音, 我们就可以阅读有趣的拼音读物, 能了解许多没有看到过, 也没有听到过的事情, 甚至可以去编故事、写故事。这样一来, 学生的劲头很大, 有效地激发儿童学拼音的兴趣。在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插图, 调动形象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学中, 色彩鲜艳的插图, 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 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 第一课拼音“a、o、e”的整幅图呈现了一幅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 画面上大公鸡在喔喔 (o) 啼, 阿 (a) 姨带着小朋友在河边看鹅 (e) 在水中的倒影。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了。我先让学生自己看、说图上的事物, 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认识单韵母a、o、e的音、形,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汉语拼音的学习。又如在教学g、k、h时, 教材插图中有两只蝌蚪游到一条水草旁休息, 组成了声母k的样子, 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画面时, 学生特别感兴趣, 很快就记住了“k”的样子, 并借助“蝌蚪”的读音, 又顺利掌握了“k”的发音。在拼音教学中, 教师切不可为教拼音而教拼音, 应把拼音教学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 拼音教学又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认真看图, 大胆想象, 用完整的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教学声母“zh”时, 我先出示挂图, 问:“图上画了谁, 她在做什么?”学生说“图上画了妈妈在织毛衣”时, 我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说话:“妈妈坐在哪里织毛衣?”“妈妈织的毛衣怎么样?”“妈妈怎样织毛衣?”“穿上妈妈织的毛衣感觉怎样?”我充分注意到教材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不但引导学生在浓浓亲情的体验中学会了拼音, 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利用顺口溜、儿歌, 巧记字型
怎样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呢?让学生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 同桌讨论编顺口溜, 记得准, 记得牢。如“鲤鱼跳跃t t t, 拐杖倒放t t t, 一枝铅笔l l l, 像个1字l l l”。教学声母f时, 我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音形, 学生在投影的启示下, 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尊佛像f f f”, “伞柄朝上f f f”, “像根拐杖f f f”。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 不仅学生容易记忆,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儿歌是儿童最喜欢的歌谣, 唱起来琅琅上口, 一个个摇头晃脑, 好不得意!如果你能把拼音字母或规则编成儿歌, 让学生去唱一唱, 学生就兴趣十足, 如“小ü见了j、q、x、y, 没有眼泪笑嘻嘻。”“有ɑ不放过, 没ɑ找o、e, i、u都有标在后。”像这样复杂、抽象的规则, 如果利用儿歌, 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学会并记牢了。总之, 通过儿歌, 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形, 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说唱, 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学会了汉语拼音。
四、注重实践, 多练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汉语拼音基础后, 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拼音多读, 在实践中巩固, 在巩固中发展。这时教师应建议学生读一些拼音读物, 如拼读儿歌、动物童话故事等,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五、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不偏离教学要求
1. 明确目标:汉语拼音的学习重在考察学生认读、拼读的能力, 用拼音帮助纠正地方音。
2. 拼音教学的难点在于记住形。对于发音, 可以利用学生的母语资源, 结合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音。
3. 利用好课文中的情境图:
每篇课文的插图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情境, 是帮助学生再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 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说, 而不是老师单纯的看图说话训练。
4. 儿歌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要拔高要求, 让学生记住儿歌中的每一个字。
5. 字母的书写一定要正确, 这个正确就是要严格按照书上的笔画一笔一画地写。
所以教师要掌握正确的笔顺名称。
当然, 让拼音教学的课堂充满童趣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只是手段、方法, 一切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的, 只要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赛一赛, 让课堂充满童趣, 让快乐充满课堂, 一定能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点滴谈 篇2
平关镇大石洞小学
褚
娟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学会了拼音就能让孩子自己认读课本中的生字,并流畅地读下来。因此拼音是识字的基础、是阅读、习作的前提,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于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的拼音教学,学生机械地记,枯燥地读。教师的指导仅仅体现在领读上。许多一年级的家长可能对孩子一学期来拼音学习的结果不太满意:有的把 “b” 和 “d ”、“ q ” 和 “ p ”、“ n ” 和 “l”、“ m ” 和 “ w ”、“u”和“ü”搞混,有的把 “ ou ” 和 “ uo ”、“ ui ” 和 “ iu ” 经常颠倒,有的 “ z、c、s ” 和 “ zh、ch、sh ”不分,有的会读 “ch” 和 “ ǎng ” 但就是拼不了 “ chǎng ” 的音,好像孩子还没有进入需要学习的状态。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于孩子学习拼音的方法:
1、情景教学。一年级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借助外部刺激来集中注意力,在开始教拼写时,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猜字谜、抽字的卡片、连词等。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抄写数遍的方法,如一个拼音抄10遍甚至20遍,对学习障碍学生来说并不很有效,因为这些学生经常是为了应付教师只抄不记。例如,我们班的张某,在抄写拼音wei时,先写20遍 “ w ”,然后写20遍第二个拼音字母 “ e ”,再写20遍 “ i ”.这样的抄写方法就好像工厂的流水作业,他对拼音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教授孩子们学习拼音时,不仅要说明学习拼音的重要性与用途,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游戏教学。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游戏可以把乏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而感到快乐的事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在复习教学复韵母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六名学生头上戴上写有六个单韵母的头饰表演回答,如老师问:“小ɑi小ɑi你在哪?”头上戴着“ɑ”和“i”的小朋友站在一起,举起手回答:“小ɑi小ɑi我在这儿”。(在此环节,教师应提醒学生字母的组成顺序。)通过游戏,学生反复朗读,加强了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儿歌教学。儿歌由于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ɑ、o、e”时,教学生朗读儿歌:“小妹唱歌,张大嘴巴ɑɑɑ,公鸡打鸣,圆圆嘴巴o o o,门口有只大白鹅,扁扁嘴巴e e e”。学生边唱边记住了“ɑ、o、e” 的发音。再如在教学“a”的四声时,练习唱歌“ā、ā、ā”,有了疑问就叫“á”,半信半疑喊声“ǎ”,明白过来就说“à”。再如,为了区别y、w与i、u,在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跟老师读顺口溜:“大y、大w是哥哥,小i小u是弟弟,哥哥的噪门小,弟弟的嗓门大,哥哥拉着弟弟的手,弟弟跟着哥哥走。”在孩子们琅琅的诵读声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分清了i、u和y、w的形和音,并明白了它们的用法。
4、顺口溜教学。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和“wu”时,边念顺口溜“小i见大y,赶快往后退,小u见大W,边哭边后退”,边将排于Y、W前的字母卡i、u后移,组成音节“yi、wu”,然后,再带着孩子们念顺口溜:“yi和wu,不能拼,直接读出它们的音”,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地将yi、wu繁难的拼写、拼读规则牢牢记住了。
5、、比较教学。比较异同,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拼音字母的读音相近,形状又十分相似,像zh、ch、sh和z、c、s,还有些拼音字母外形之间仅有细微的差别,像b—d、p—q、m—n、f—t等。选择比较、辨析的教学方法能把容易混淆的字母区别开来。比较异同时,我用彩色笔标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给学生的视觉以强烈的刺激。同时还把那些容易混淆的部分做了鲜明的比较,不仅在字母形状方面作比较,还在发音方面作比较。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我在教b—p发音时,拿一张纸放嘴前,老师发音,让学生观察纸片的动静(发b音,纸片不动;发p音,纸片有明显的颤动),从而让学生体会发b音是不送气的,发p音要送气。
6、彩图辅助教学。新编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配合字母和拼音练习的教学配了一百多幅彩图,而且彩图活泼生动大方,有些字母配图既表音又表形。例如声母q的图就是一例。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看图:(1)、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气球)(2)、要求学生从气球的“气”判断出q的音。(气球的气的第一声是q的音)(3)、再指导学生看图,大气球的样子是怎样的?(大气球与扎口线表示q的形)这样把抽象的字母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紧密联系,学生印象深刻又清晰。彩图的作用功不可没,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彩图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
7、联系日常用语来教学。我们要积极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坚持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联系日常用语学拼音,学普通话。如学习ɑn、en、in时可以说ɑn是天安门的安,en是摁门铃的摁读平音,in是树阴的阴。又如学习拼音qí后,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队旗、党旗、国旗„„,也可让学生用词口头造简单的句子。坚持类似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语,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大大提高,说起话来顺理成章。
8、竞赛教学。现在的孩子心理特点是争强好胜,想在众人面前显示自我。再就是课文中有关拼音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射线拼读,看图读拼音,直呼音节等。如果每个拼音都由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一节课下来,老师感到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不说,学生也感到无比疲劳,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甚微。可要做到熟练、准确拼读又不得不多读多练,怎么办呢?这时候,可采用竞赛的方法进行训练,可采取男女比赛读,同桌比赛读,同姓比赛读„„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了拼读,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兴趣更浓,求知欲更强,更信心十足地去学拼音。
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之点滴 篇3
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兴趣。当一个新的事物提在孩子们面前时,求学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兴趣。但,当一个他们已熟悉的字母摆在面前时,孩子还会有兴趣去研究它,探索它呢?我们说,不会。那么,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发他们新的学习热情呢?我们说,让孩子去体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在教学单个拼音字母时,由于大部分学生认识,课堂上往往呈现一片嘈杂声,正确的发音,非正确的发音,充斥耳旁。此时,我们一个问题(是怎样发出这个音的?)抛下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这儿来。他们会用心地听老师的发音,仔细的观察老师口型的变化。然后自己去尝试发音,去体会发音过程,探索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上找到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们在教学 ɑ o e i u ü时,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看图编儿歌体验发音的方法。当然,学生看图编儿歌之前,教师要做个示范,讲清一些编写要领,让学生在本来感觉到没什么可学时,接受新的挑战。在教 6 个单韵母 ɑ时,我先编儿歌:小红练唱,嘴巴张大ɑɑɑ。并告诉学生这个儿歌前分句是图中的事物,后面分句是发音要领,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编儿歌。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编出了像模像样的儿歌:
公鸡打鸣,嘴巴圆圆 o o o。 白鹅照镜,嘴巴扁扁 e e e。妈妈晾衣,上下对齐 i i i。乌鸦衔食,嘴巴小小 u u u。小鱼吹泡,嘴巴扁扁 üüü。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b”的字形时,说“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学到声母“p”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我爱北京天安门,左ɑ右n ɑn ɑnɑ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语境,驰骋想象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编故事、表演等途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我在教学bɑ的四声时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聪聪。我说:“徐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玩,那聪聪喜欢做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喇叭花面),接着出现音节bā,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聪聪出去玩儿,走到院子旁看到了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女孩打靶画面)再以多种方式练读bǎ。“聪聪继续走啊走,又看到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男孩拔萝卜)“聪聪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多媒体显示爸爸画面)一个故事讲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bɑ的四声也学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拿出了八支铅笔、八本书、一把伞、一把刀等东西,通过训练说话达到巩固音节的目的。
另外,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我也是编故事穿插。如:“小i的妈妈是大y,它们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iyi yi”,“小u的爸爸是大w,他们住在屋子里,整体认读音节wu wu wu”,“小ü没有爸爸和妈妈,去掉两点和大y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u yu yu”学生对这类故事特别感兴趣,新知识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三、让学生把现有的经验和新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教学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部件相似之处外,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话题一出,学生的小手如林举起。他们有的说,“ i ”像高尔夫球杆;有的说“ y ”像妈妈晾衣的撑杆;还有的说:“ m ”像麦当劳的标记;说:“ k ”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同样,在教学拼音第 2 课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音节组词,学生一下子组出了:ā yí、 è yú 、wū yī 、 yí yì、 wǔ yī、 è yì 、 yú wù 8 個词,想想,孩子们在学习拼音第 2 课时,一下子会了 8 个音节词,他们的成就感会是多么的强烈。在课堂上,他们的眼里,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四、充分利用情境图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
色彩鲜艳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万物。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有机的与学习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如我在教学ɡ k h 时,在学完字母和规定的音节后,出示了以下几个词和短语 “ ɡē zi ” 、“ɡū”、“ ɡē ɡe hé我、” “ yǐ zi ”、“ hē”、“ kē”、“ hú”。任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连线,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连?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室里安静了好一会儿,孩子们茫然地望着我。很明显他们不知道怎样做。这时,老师做了个示范,把“ɡē zi ”—— “ɡū”连在一起,说:鸽子咕咕叫。霎时,孩子的眼睛一亮,小手纷纷举起。一个孩子走上台,把“ɡē ɡe hé我”—— “ yǐ zi ” ——“ hē”连在一起,说:“哥哥和我坐在椅子上喝水”。又一个孩子上台,把“ kē”和“ hú”连在一起,说:“小蝌蚪快活地在湖里游来游去”。这种学习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刺激颇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法,并乐于和人交流的培养。虽然这个要求在阅读目标中出现,但我们在看图学拼音时,就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们在看第 1 幅图时,还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他们只知道看图后觉得图画得美,心里高兴。随着每篇看图说感受的强化训练,他们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看第 2 课中的情境图时,他们说,农家的小院真干净呀!看第 3 课的情境图时,他们有的说,我觉得这一家好幸福呀!有的说我真羡慕这一家。真快乐。要是我的爸爸、妈妈不离婚,该多好啊!看第 5 课的情境图时,他们说,我觉得人与自然、动物在一起简直太完美了!
汉语拼音教学点滴谈 篇4
一、贴近学生,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为此, 笔者着重从兴趣入手, 先拉近师生距离, 让学生信赖自己, 然后再让他们爱上笔者的课。
为了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课堂上, 笔者常常将自己变“小”, 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想象和表达。比如, 在周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 孩子们普遍精神不佳, 课堂也有些死气沉沉的, 笔者一踏进教室, 就先展开谈话:“小朋友们, 昨晚朱老师做了一个梦, 梦见我们在玩跳绳的游戏, 玩得可开心了 (开心地表情) !玩着玩着, 闹钟就把我吵醒了 (皱眉头) , 瞧!老师还没有睡醒呢! (伸懒腰) 不过, 我还想将我的梦实现, 等会儿下课后, 我们来玩跳绳游戏怎么样? (孩子们的手举得老高, 纷纷要求一起跳绳) 不过, 我只想跟几个特别认真的同学跳, 你们等下要怎么表现呢?”自然, 孩子在课堂上就集中了注意力, 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敞开了心灵的大门, 并对笔者投以热情的拥抱。
孩子是纯真的, 我们的教学其实也可以变得富有童真童趣。教学中, 笔者试图将自己“变”小, 从他们的视角去发现一些可爱、可笑、好玩的事, 并将这些东西嫁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如教学en时, 儿歌是:摁门铃, en、en、en。笔者引导孩子翘起食指, 做摁门铃的动作, 并用力地去读;教学un时, 儿歌是:蚊子蚊子un、un、un, 笔者皱着眉头说:“蚊子叮人真讨厌!咱们就用很讨厌的语气去读吧!”看着孩子们那种可爱的表情和赶蚊子的动作, 真令人忍俊不禁。这样, 枯燥的字母变成了活生生的形象, 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
二、迎难而上, 弱化难点
在拼音教学中, 难度较大的就是音形相同或相似字母的教学, 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乏味, 在使用过程中也会由于辨析不清而产生混淆。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专门花了几天时间, 找出典型的例子, 还琢磨出了一些自认为不错的记忆方法, 并抄写在教学笔记上。此外, 笔者还看过很多文章介绍学习拼音的方法, 虽然有趣, 但总感觉很费脑筋, 又不实用, 如儿歌记忆太长, 游戏活动太复杂, 操作起来难度大。因此, 笔者尽量用简单又有意思的教法,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以使他们认真地投入其中, 并用心铭记。现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一:b、d、p、q这四个字母都是由一竖和半圆组成, 只是在竖与半圆的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就容易混淆。这时, 分析字形就很重要, 课堂上, 笔者采用简单的儿歌加动作来记忆:小b和小d, 肚子对肚子;小p和小q, 脑袋碰脑袋;bd分别为左右手拇指朝上翘起, 四指朝内握拳, pq分别为左右手拇指朝下, 四指朝外握拳。通过手与脑的协调合作, 加上可爱的声音和表情, 最终很好地帮助学生准确地记住了这“四胞胎”的字形。
例二:由于南康方言里没有翘舌音, 有的孩子光翘舌的动作就练习了好久。因此, 对于平舌音和翘舌音的教学, 笔者采用了想象和动作的结合来区分和记忆。如z和zh的区别是后者多了一个h, 所以, 就让学生想象h上面的一竖就是舌头翘起的样子, 以后一见zh、ch、sh, 舌头就立马翘起来, 这样一点拨, 孩子很快就掌握了平翘舌音的区别;而在发音时, 笔者则总结了以下方法:学习平舌音时, 手平放于下巴前, 五指并拢, 手心朝下, 跟着读的节奏上下运动;学习翘舌音时, 手心朝脸, 五指并拢, 指尖朝上, 发音时, 随着发音节奏, 四个手指朝内弯曲, 这样, 学生借助手势, 形象地将舌尖的位置记住了。另外, 笔者还尝试在发音时加上夸张的表情, 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 笔者也很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的激励语。如“别着急, 再拼一次, 大家都在为你加油呢!”“你的发音真标准, 都快赶上播音员了!”“你读得真棒!掌声响起来!”孩子们从这些亲切的话语、热烈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 消除了畏惧, 个个都跃跃欲试, 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在快乐的气氛中, 孩子们不但掌握了看似难、却又有趣的拼音字母, 同时, 他们还受到了人文素养的熏陶, 更激发了学习拼音的兴趣。
三、情景引入, 趣味书写
拼音难记, 也难写。有些孩子的拼音记得比较牢, 但书写字母时总是错位。为此, 笔者总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儿童情境进去, 让孩子在开心一笑中领悟了其中的书写方法。
如在教学a、b、d、p、q、g时, 笔者说:“这些字母宝宝都有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半圆!”“对了, 他们身体的半圆只爱住在中格, 你们可千万别乱写啊, 找错了家它们可会生气的哦!”“小j是字母王国里长得最高的一个, 瞧!她一个人就住了三层楼 (三格) 呢!你们书写时可别忘了她的身高啊, 不然, 小j可会生气的。”这以后, 每当学生在本子上写错了位置时, 笔者都在上面画个生气的表情, 他们一看就会想起笔者所讲的小故事。这样, 师生之间的默契使书写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此外, 笔者还让同桌扮演小老师, 每次写完后, 都要求同桌互相检查, 并且打上一个分数, 对于写得特别好的, 还加朵小花表示鼓励。所以, 每次认真写完后, 他们总要多检查几遍, 然后再给同桌批改, 希望能得到一个好成绩。看着孩子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肃的表情, 笔者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 而且还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
四、游戏复习, 巩固新知
一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往往占了优势, 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 容易分散, 但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 以游戏为生命的。”所以, 每次新授部分拼音知识后, 笔者总会在其中穿插游戏,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复习旧知。比如:
1. 你问我答。
在教学d、b等形近拼音字母时, 笔者常常采用有节奏的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 如“左下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 就会发现左下半圆是d、d、d, 而右下半圆是b、b、b。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 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 很快就掌握了“孪生字母”的音和形。
2. 摘果子游戏。
课前准备一些教学卡片, 卡片的一面绘有“桃子、李子”等图形, 而另一面则标有这些水果字词的拼音。在游戏中, 教师将有图案的一面对着学生, 要求抽到卡片的学生按照拼音读出卡片背面的字词, 若读正确了, 就将卡片送给他;若读错了, 则送一张加油的图片给他, 以鼓励其继续努力。
3. 赛拼名字。
如在学完所有的字母后, 笔者就让学生试拼自己的名字, 并写下来。如果不会写, 还可以翻查字母表。这样, 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去完成这项作业, 做对了的学生都不禁喜形于色, 做错了的也表示要继续努力。
拼音教学经验点滴 篇5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拼音又显得十分抽象、枯燥,难点多多。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探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直观、形象教学。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叫拼音字母时,我让他们看插图、看挂图,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从而体会字母的形和音之间的联系。新教材上每个字母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的图表示字母的形状,如蚕表示“S”,等;有的图表示字母的音,如人们用力时发出“ei、ei、”的声音。还有的图则既表音又表形,如刺猬“C”、西瓜“X”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对字母形状有形象的记忆,帮助学生记和发音。
二、示范互助教学。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我通过反复的范读让学生对字母的发音有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小组同学之间互助纠错口型和发音特点,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把听和看结合起来。如“b”和“d”、“p”和“q”、“n”和“l”、“zh”、“ch”、“sh”和“z”、“c|”、“s”之间的区别,看听结合,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发音。
三、学生拼读训练。学好拼音,关键是要让学生正确发音,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拼读训练中,教师不断纠正拼读中的差错,从而达到发音准确。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领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大声读、小声读……不断变换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练习中掌握正确的发音。
写作教学点滴谈 篇6
1.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是有层次的,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教学目标要求一致,教学方法单一,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是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教学,使一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学无所获。
2.教师拟的作文题有的会脱离学生实际,或只提供唯一题目(有时是必需的),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写作,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创造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雷同、空洞、感情虚假的作文出现。
3.学生的习作不等于文学创作,教师以过高的创作标准评判学生的作文,许多学生学了多年的写作方法而写出的作文还是不理想的分数,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怕写、厌写。
4.高考、中考作文的评阅方式迫使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立足于应付考试,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给学生能写出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应试作文,注重的是写作技巧的灌输,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生活的积累、真情的流露,因此叫学生一味地写、写、写,背、背、背,准备几篇作文到考场上去套题;学生为了应试也只好不假思索写、写、写,背、背、背,导致一些学生的作文片面追求文采,堆砌辞藻,复述经典,内容空洞,假话连篇,甚至出现抄袭范文的现象。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作文教学时除按常规作文教学方法授课外还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一是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常规上可分成三种:一为基本目标,即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写作要求,如文从字顺,能根据要求成段或成篇,有一定的文采等。二为创新目标,即对具有较高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写作要求,如可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提出较高的写作要求,让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发挥所长。三为提升目标,即针对那些写作能力较低、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专门制定的较低的写作要求,如对初中一年级中的这部分学生就可要求他们从一句话、一段话认真写起,要求文从字顺,逐步提高要求过渡到能写好一篇文章,这样做就能让他们愿意动笔,敢于表达,并且有成就感,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由被动到主动,从而不怕写作文。
二是作文题目让学生早知道。教师在加强作文指导时要敢于放手,除了一些必要的课堂当堂命题作文外,开学初就可根据教学要求另布置数道作文题目由学生任选,或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定题,学生到时交稿,有能力的学生可多写。这种做法为学生的写作赋予了自主意识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平时根据所选题目可从经典著作、报刊杂志、优秀作文选、影视、社会生活中去搜集、积累有关素材,不断构思,还可与家庭成员或同学交流,也可以模仿范文,自己成文后不断修改,最终形成自己较为满意的一篇文章。这种做法能使所有学生真正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写起作文来就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就能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真情得到流露,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是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教师批阅时要摈弃过高的“创作标准”,而是根据学生写作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并要敢于打高分,尤其对那些语言平实、言之有物、感情真挚的作文要给以较高的分数,尽量挖掘那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适当打较高的分数给以鼓励,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给以悉心指导,并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不断的修改,力求使自己的文章再上一个档次。教师在讲评作文时除了点评优秀作文外,更应注重点评其他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如文中用的一个好词、一句富有情趣或哲理的话、一个新颖的例子、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一段优美的文字等,这样做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富有成就感,就更能调动起所有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是教师拟好作文题后,应尽可能自己先写篇作文,最起码要拟份写作提纲,因为只有吃了“李子”才会知道“李子”的滋味。教学相长,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参透写这道作文题的“玄机”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指导、点评学生作文时就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更能贴近学生心灵,同时教师的下水作文不仅给学生的写作起了示范作用,而且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可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觉得老师不仅会说,而且也会写,“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就更可能喜欢上作文。
五是利用学校文学刊物选登学生优秀作文及推荐给有关刊物发表,这也是各校普遍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除了在校刊上选登学生优秀作文外,还另开辟好句、好段专栏,选登一些学生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句子和语段。有的教师还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开设“学生作文名句选”栏目或将“学生作文名句选”打印给学生。这些做法就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作品”,尤其是能使那些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并在每学期末将这些好句、好段、优秀作文整理装订成册,每生一本,既可作为写作借鉴之用,又可作为成果资料保存。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教师只要有了“学生意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在恰当指导学生写作的前提下能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那么这个目标就一定会达到的。
诗歌教学点滴谈 篇7
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难点是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分;表现手法中的难点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而衬托又容易将正反衬混淆。下面我就这三点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从理论上说, 借景抒情是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触景生情则是当作者看到某种景物时, 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诗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写的景物, 而要表达的感情则寄托在“烧不尽”和“吹又生”的描写中。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这种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苏轼的词《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上片首二句写景“草”“软”“沙”“轻”, 久旱逢雨, 如沐甘霖, 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 油绿水灵, 格外清新;路面上, 一层薄沙, 经雨之后, 净而无尘, 纵马驰骋, 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 作者情动于衷, 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 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 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 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发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 接着触景生情, 自然流露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 又自然触景生情, 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从这两例我们不难看出“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是间接的, 而“触景生情”这种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则是在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抒发出来的。
二、衬托与对比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 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 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 更突出。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有主次之分而对比无主次之分, 是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雪本是无声无息, 无嗅无味的, 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但这首《夜雪》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 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 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描写只是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 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 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一、四句写宫外。宫外, 暗云压城, 雪花如卷, 天寒地冻, 草木枯瑟;二、三句写宫内, 只见雪飘之形, 不见雪堆之景, 树林郁郁葱葱, 楼阁碧帘垂地, 一片暖融融, 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 外面的寒冷, 他们亦毫无觉察。
三、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用坏的衬托好的。常见的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儿童欢乐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之感。
再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本欲写静, 却写了桂花落地的声音和鸟鸣声, 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教室里静得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 两者是一样的写法。
正衬的两者是向相同的方向发展, 反衬的两者则是相反的。
朗读教学点滴谈 篇8
一、认识朗读的作用
1.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创设一定的情境,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饱含深情,但小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真挚感情却无法感受、理解。我在教第二部分时通过课件播放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悲壮画面,并以低沉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朗诵时融入感情,使学生融合到海鸥群中,进入到海鸥对失去老人的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对感人至深的句子反复朗读。此时,老人无私的高大形象已深深烙在学生脑中,海鸥对老人的情愫自然呼之欲出。
2.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意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通过朗读可以对文章细细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大段,可采用“读—议—读”的方法。我引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学生边听边议,领会小女孩坐在大火炉前面产生的幻象,说明她冷极了,渴望温暖,但得不到温暖。接着
三、结合阅读教学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情度
阅读教学应当是强化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主阵地。许多教师受应试理念的影响,将原本韵味十足的阅读教学肢解成若干知识点的教学,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身。这一点是不可取的,我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渗透朗读能力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我充分发挥范读的引领作用,以教师发音准确、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教材,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技巧的提高提供示范,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我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朗读,这样的示范更精准和富有感情,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运用男女生分段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朗读训练,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综合训练模式下,学生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更高,掌握的技巧更娴熟。
四、开设专门的朗读课程,提高学生的技巧掌握度
仅凭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朗读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征得学校课题组同意,在每周二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设阅读指导课,专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首先,我在班级前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每日一拼”和“每日美文”两个栏目,每天更换内容。“每日一拼”是纯拼音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拼音的朗读能力,指明小女孩第二、三、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形,使学生领会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人疼爱。从她冻死前产生的幻象中看到本是应当小女孩享受的东西,可她只能在幻象中享受,非常可怜。通过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油然而生。
3. 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则乱读一通,这就是对语感的认知。如果能对一篇文章进行初读、精读、复读等训练,老师加以总结,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的朗读就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也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朗读自然就投入了。
4. 朗读有助于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得到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在描述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各分句句式相近,语意相关,一气呵成。它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些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且被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写《我爱家乡的山水》,学生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用优美的语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在我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自由自在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奔全身,闷热之感一扫而光,舒服极了;溪“每日美文”是一段富有感情的片段或诗歌,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实现学生朗读技巧与音准方面的日积月累。其次,在每一节阅读指导课上,我都以某一种类型文章的有感情朗读作为教学内容,以此为范本,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训练,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相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参与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教学成效,我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共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首先,我结合朗读教学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了多种竞赛活动,如组织开展纯拼音朗读竞赛、常用字认读比赛、美文朗读比赛等,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对朗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我结合学生对朗读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并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技巧方面进行指点,让学生在这样的兴趣活动之中实现自身能力与兴趣的提高。除此之外,我还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的各种与朗读有关的活动,推荐学生参加,先后有多名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获奖,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扎实训练与日积月累。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朗读教学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于场面描写教学
———以《口技》为例分析
杨利群
(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广东广州
摘要:场面描写是对特定场景的总体描述,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以《口技》这篇文言文为例,说明场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口技》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口技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口来描摹声音,演绎故事,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之中,但曾经名震京城的口技表演已经不复存在,《口技》这篇文章描写了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场面,通过语言艺术有条不紊地再现了当年奇妙纷杂、波澜起伏的口技表演场面,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想象当年口技表演的盛况和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本文旨在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口技表演的场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拓展,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一、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做正面的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正面描述场面,完整地再现当时的情形,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当时的情景。
1.《口技》这篇文章精彩再现了当年的精彩表演场面,
具体描述了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的场景:
(1)一家四口由睡而醒: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水真甜啊,你只要捧上一口,喝了它,一股甜丝丝的感觉直奔心田。溪水一年四季潺潺流着,仿佛在弹奏一曲赞美家乡的歌……”小作者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实。可见朗读有助于发展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多年,我体会到那种伶牙俐齿、感情充沛、滔滔不绝的朗读者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是:言不及义而金口难开;或背后口若悬河,风趣幽默,但朗读课文时面红耳赤断断续续,声如蚊鸣。朗读的情感平淡无情,如一池静水,总是一个腔调,一味铺叙。因而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1.备好朗读教学。
教师备好“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只有先直接感受,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2. 教给方法,有效指导。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因为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学
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2)由醒而睡: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3)失火救火的过程: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直接描写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时间顺序,通过“既而”“未几”“忽”“俄而”“忽然”等时间副词,把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序地讲述出来。
(2)层次变化,表现声音的远近、外内、大小、分合、疏密、多少变化。
(3)动静结合。通过“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用声音反衬深夜的静谧气氛,以动写静,更显寂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落花、月出、鸟鸣等细微的声音衬托春夜山涧的静谧和宁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由此可知,正面描写要做到有序、有层次和有波澜,综合运用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惟妙惟肖地把具体场面描绘出来,让人读其文如入其境。
二、有效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达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生由于受多音字、形似字和方言的影响,朗读时会出现读错、读偏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现状,应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其次让学生懂得字词停顿,分节朗读。如汉语拼音设计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以训练按词停顿并用铅笔在词语的下面用横线画出,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单词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节朗读,读时要求不一句一拍地拖腔拉调,语速快,然后过渡到词连词地朗读,教师随时给予指导,矫正。再次注意标点的停顿。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顿号、问好、感叹号等,以及这些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通过讨论、比较、体会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的朗读方法。最后提升到美读。在教学时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如速度、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3. 采用合适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配乐读、诵读、齐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赛度、录音读、表演读等。不同体裁特质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将相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推敲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学生体验文本情境的同时朗读的技巧也得以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唯有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和“亮点”。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每个阶段的要求,进行指导,确保朗读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点滴谈 篇9
一、讲课避免抽象讲解
教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 学生觉得比较抽象, 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对此, 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 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鸦片战争前, 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 没用外权干预, 清政府大权在握;鸦片战争后, 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遭受侵犯, 一些主权丧失, 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 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 鸦片战争前, 中国自给自足, 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 鸦片战争后, 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所以说, 既存在封建经济, 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 这就是“半封建”。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就清楚了, 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借鉴历史教训
熟悉历史演变明清以后, 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 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 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 从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 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拘泥, 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 对经义做出阐述, 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 扼杀了思想, 形式八股, 格式单一, 写作步骤单调。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从明朝中后期逐渐落后, 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 闭关锁国政策, 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束缚越来越严重, 但封建王朝重文轻理和迷信落后思想的阻碍, 尤其是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学的理科, 不能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四书五经的考试内容和八股文的形式本身都没有错, 问题在于统治者给它做出了限制, 专注于利用它维护自身的统治权益, 想方设法压抑人们的思想, 打击学子们的个性发展。四书五经是优秀的儒家经典, 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巨擘, 八股文也无可厚非, 然而从内容上说, 人的精神营养需要从多处吸取, 只有四书五经难免偏颇单一, 另外几百年只写一种文体, 何谈发展?科举制最终被晚清政府废除。
此外, 历史教学也需要让学生参加了一些活动, 亲眼所见历史古迹会加深学习的印象。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如对历史剧的编演、历史知识有奖竞赛、历史谜语趣味竞猜、开展历史人物辩论会等, 方法多多, 不一而足。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谈 篇10
一、开发家庭小实验, 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材中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如当看到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或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时思考该如何用实验除去等等。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扩大了视野, 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
例如, 在做铁钉生锈实验时, 有的学生对书中的设计产生了疑问 (1) 铁钉和干燥空气接触, 从空气成分看不是含有少量水蒸气吗? (2) 用植物油隔绝空气能达到预期效果吗?这两点疑问实际就是创新的亮点, 不能泯灭。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找出改进的办法, 经过讨论研究, 最后将这两个实验变为: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种干燥剂, 第二只试管用蜡油代替植物油, 结果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及时帮助学生改错
学生动手实验时, 小组长和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 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加热前, 小组长检查试管口是否塞棉花, 高锰酸钾是否平铺在试管底部, 试管口的朝向, 酒精灯是否使用外焰加热等。再如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 找出操作上的失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动手实验,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坚持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四、演示操作要有尺度
现在的化学教材, 对于实验类型标注的不是很明确, 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适合作为演示实验呢?我认为首先是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有必要演示。比如,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的教学,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 对于基本操作, 教师必须做出标准规范的演示,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 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其次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比如《制取氧气》, 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教师一定要先演示, 然后才能开展学生实验, 如果直接让学生实验, 效果不尽如人意。
英语教学点滴谈 篇11
好多伟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就是在他人生的某一段, 一句话对他起了莫大的作用。鉴于此, 我给学生找来一些催人奋进的英汉对照的句子让他们熟读背诵。如:
勿以助人而不忘, 勿以人助而忘之。
Forget your benefaction to others and be obliged for other people’s help.
责己如人, 请勿沉默。
Be critical of our own mistakes like we blame other people’s rather than keep silence.
古人称赞“心直口快”, 时代不同了, 心直不要口快;
今人常说“理直气壮”, 做人要温和, 理直还有气柔。
Be frank but be careful with your words.
Be justice and be kind to others.
目标是太阳的人能轻易登上山顶,
读书为消遣的人必懒于掩卷深思。
Those who take the sun as the target will climb to the hilltop easily.
Those who take reading as an amusement will not think deeply.
二、教学方式要创新, 以此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比如, 在教“Do you have a pen?”时, 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do.”和“No, I don’t.”要广开思路, 附加不同的句子, 这样才能得到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 I do.But my pen is in my desk.My pen is broken.I want to buy a new one.”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另外, 还要积极推进新的评价机制, 鼓励创新, 要在平时的测试中降低书面闭卷考试成绩比例, 增加口试、听力等内容, 并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成绩比例。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还能培养他们应用、归纳、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要注重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模式向“体验知识”的模式转变。这种形式活泼, 对学生要求稍高, 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相吻合而不机械, 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是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对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归纳总结, 而以往, 这些都是由教师完成的, 学生知识接受“灌输”, 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样, 学生大部分能够印象深刻, 并且能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总之, 英语教学的方法多多, 不一而足, 作为教师, 要打破窠臼, 勇于创新,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长此以往, 英语课堂必然春光熠熠。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提倡学习技巧, 注重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 鼓励多疑勤问, 培养创新勇气。
【汉语拼音教学点滴谈】推荐阅读:
汉语拼音教学点滴11-16
汉语拼音教学体会点滴01-14
谈汉语拼音创新教学10-27
试谈汉语拼音教学01-02
浅谈如何做好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12-17
浅谈小学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薛振华09-08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论文08-20
对外汉语教学拼音08-27
汉语拼音有效教学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