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2024-07-01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精选11篇)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1

对中学汉语语法教学的反思

作 者:张 莉

工作单位:云南省沾益县第三中学 文章类别:语文教学

【摘要】:中学汉语语法教学近年来有被淡化,甚至被忽视的现象,使语文教学面临了尴尬和困窘,本文对此作了较多的反思和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汉语 语法 学习

汉语语法是对汉语言的结构方式的规律总结。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涉及到的语法内容比较繁多,就我的体会而言,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并能使其熟练应用绝非易事。中学语文教学不可能让学生都能精通语法,但也绝不能让学生不知语法,因为语法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指导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一、语法知识身价大跌之后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 曾经,汉语语法作为必学和必考的内容,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从1998年开始任教中学语文,十年来亲历了语法知识从课堂的宠儿走向陌路的尴尬和无奈。在1998——2000年间,语法知识在全省中考语文中的分值占总分的8%左右,所以老师用心的教、学生死心塌地地学。不过好景不长,自2001年起,语文中考淡化了对语

法知识的直接考查,于是语法知识的身价一夜暴跌。对学生而言,一块难啃的骨头终于脱手了,他们再也不愿去记那些死板的条款;而对老师和语文学科而言,事实上却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我从2007年开始任教高中语文,在教学中遇到无法分清句子枝叶和主干,怎么讲也弄不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学生比比皆是,有的人甚至连形容词和副词也分不清楚,更别提那些“高难度”的多重复句了。

这种尴尬对于初中生也许不足为怪,因为这些年的中考考纲的确没对语法作明确的要求。但我想即便是初中生,连词语基本种类都辨别不清楚,其运用词句的能力又会是怎样呢?学生不懂语法,的确使语文教学面临困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功利思想在作怪。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然历经变革,但都把汉语知识单列在了每个教学单元或每册教材的最后,编者并没有因其注重人文性而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首先是我们的一些老师的不重视,只以考试为目的,不愿在这些“不会考”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不可否认,我们真的有人在教学中对汉语知识压根就没提。那么学生呢,因为考试功利的缘故,即便是老师讲了,能用心去钻研的人又有多少?这样一来,等到了初三年级和高中,不懂语法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在高一年级时专门用了一个周的时间给学生弥补必要的语法知识,当时就有七、八个学生明确质疑——老师,你这些讲来有啥用?哭笑不得之余,我还得耐心开导他。

二、汉语知识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考还是不考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予以澄清的事实。现在,只要跟学生或同事探讨这个问题,我都会毫不含糊的回答:汉语知识有用,而且一直在考,只不过没有直接考查而已。我的理由如下:

(一)在基础方面,有些问题不懂语法不好解决 比如语病吧,这几年的中考和高考都一直在考。我们知道,很多句子的语病都是出在结构和成分搭配上,我们通常把句子的主干一压缩,毛病就看出来了。但这些年就我所接触过的学生来看,很多人连句子的基本成分有哪些都不清楚,又怎能看出那些极为模糊的成分问题呢?

2006年全国高考卷出了一道给上联对下联的题,此后我们也给学生做过类似的练习。很多学生对的下联怎么看都不恰当。要说对偶这种修辞,应该是他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词性上。只因分不清上联中词语的词性和短语的构成方式,所以下联对出来也就不规范。

(二)常见的语言运用考查,不懂语法无从下手 根据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考试纲要,防写、缩写和扩写一直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我们的学生仿写句子总是质量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清已给出例句的内在结构和句式;缩写和扩写就更不用说了,分不清句子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等),其压缩和扩展的准确性当然也就很难保证。

变换句式是高考考点之一,长句短句的互变,整句散句的互变,简直把很多学生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前者,对于不懂句子成分的人,老师讲得越多,他只能听得越糊涂。类似的考点还有概括语段要点,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等等。当然,也不能说只要懂语法,就一定能做好这些题,更不能说只有懂语法,才能答好这些题。但我们至少要相信一点,懂语法的人,在掌握这些题的解答技巧时,肯定要轻松明了的多。

(三)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上,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小 关于古文阅读,我们只需看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例如,“之”字的用法之一是“放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而”字的用法之一是“表修饰关系”等。

翻译句子是这几年中考、高考一直沿用的命题类型,而且分值有增无减。学生在翻译时若辨不清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其翻译的质量一定是不高的。

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中考、高考考纲都明确要求“语句要通顺”、“语言富有表现力”。语句通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很多学生的作文读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很大的原因就是用词造句不合乎语法习惯。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除了能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句式。要做到这一点,不懂语法是很难的。

事实上,语法知识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退出考试的舞台,我们看到没有直接考查语法的定义或直接的判定,而命题者却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和语言的实际运用间接考查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实这比单纯的考概念、考判断的要求还要高。因此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想我们应该坚决的回答:语法有用!语法要考!

三、正确对待汉语语法知识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种规律性的总结,语法知识对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指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忽视语法知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也是无法回避的。面对并不景气的语法教学现状,我结合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消除功利思想,重新认识语法知识在学习、考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教师自身和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功利思想,不要只为考试而教,而要以增强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然后耐心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法知识不仅考试有用,而且在日常语言运用和言语交际中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知道,学英语是要学语法的,其实,学好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从基础部分做起,严格要求,不但要让学生学,还要让他们能熟练运用。

汉语语法也是讲究基础的,一般地说,词性、短语、句子成分是最根本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从初一年级做起,并且一直不要忽视。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练习和考题让学生明白语法所起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老师对语法知识并未忽视,只是没有像以前因考试需要那样严格的要求学生,没有巩固性的练习和检测,所以使许多学生记得不牢,更不主动的运用。比如定语和状语的区分很简单,但对不用心的学生,你天天问,他天天都会混淆。

(三)对于以前没有学好语法的学生和班级,教师要尽量挤出一定的教学时间予以弥补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多余的事,也不要认为只是少数人不懂可以不管。我认为给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补语法很重要,有些学生就算在初中时学得比较认真,但也往往会遗忘。可以这么说,到了高三,语法在专题训练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而到那时才临阵磨枪,是万万行不通的。

以上是我个人多年来对中学汉语语法教学的反思和认识。反思是为了总结过去,认识是为了放眼未来。我最根本的想法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诚望同仁朋友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2006——2008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纲要 4、2004——2007云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5、《课程教材研究》 课程教材研究出版社 2006年第7期

6、《云南教育》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3期

作者简历:

张 莉,1977年8月15日出生,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曲靖市沾益县第三中学任教。1998年9月参加工作,历年承担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认真钻研进行教材,积极探究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多次参加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新课标创新教育。

通讯地址: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三中学 邮 编:655000 联系电话:*** 6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2

关键词:汉语拼音教学,反思,呼读音,名称音,整体认读音节

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所处情境的能力。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汉语拼音方案》于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并在全国推行。“1958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教学汉语拼音。”1958年秋季,汉语拼音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从此,汉语拼音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55年来,对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颁布了好几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每一次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从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小学一年级要“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能用来帮助识字”,到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提出“教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的音节 ;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 ;低年级学生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 ;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其间经历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也是由“易”到“难”再到“易”的曲折过程。其中,1992年的教学大纲要求是最高的,提出了“直呼音节”“、默写”“、背诵”、“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等要求,这无疑给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增加了难度,好在随后制定的教学大纲慢慢降低了难度,这也反映了探究汉语拼音教学规律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

笔者认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还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比如 :

1.关于“ü”上两点的省略。

《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下面有以一段说明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ü上两点省略。”“ü行的韵目跟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 ;但是跟声母n,l拼的时候,仍然写成nü(女),lü(吕)。”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u行韵母(合口呼韵母)不与j、q、x相拼,因此,ü行韵母(撮口呼韵母)与j、q、x相拼时省略上面两点不会发生混淆,只需说明j、q、x后面的u必须读ü就行了。而ü行韵母、u行韵母都能与n、l相拼,因此n、l后面的ü上两点不能省略。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这一点上与《汉语拼音方案》保持了高度一致。只是,这ü上两点一会儿省略,一会儿不省略,无形之中给六七岁的孩子增添了难度。小学老师可谓绞尽脑汁帮助孩子记忆,比如做游戏、编口诀 :“小ü见了j、q、x、y,脱了小帽还念ü”,“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y就脱帽”等等,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准确掌握。广西南宁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赵慰菠老师认为 :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既不利于学生拼读,也不利于学生的规范书写”,“不如让学生自由选择利于自己的拼写方法,直接拼读,书写时‘ü’上两点不省略也不判为错。”

省略ü上两点的目的是为了书写起来更加方便,可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 :ü上两点时而省略,时而不省略,不仅没有给小学生带来方便,反而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笔者认为 :ü上两点还是不省略为好(小学拼音教学中的yu、yue、yuɑn、yun是作为整体认读音节出现的,不存在省略的问题)。

2.关于字母的名称音与声母的呼读音。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出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熟悉《字母表》是学会音序查字法的重要前提,只有熟悉了字母表、认识了大写字母,才能提高音序查字法的速度。因此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在第一学段编排了这些内容,而且是以大写、小写对照方式呈现的,只是具体时间稍微有点差别。比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字母表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里 ;鄂教版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乐园(一)”里 ;苏教版编排在二年级上册的“练习一”里。这些字母应该怎么读呢?

《字母表》中的26个字母,每个都有本音和名称音。每个字母所代表的音叫本音,本音是用来拼音的。名称音是为诵读和记忆的便利,专为字母表设计的一套读音。26个字母中,元音字母只有ɑ、o、e、i、u五个。元音字母发音响亮,因此它们的本音与名称音是一致的。辅音字母发音不响亮,听不清楚,称呼起来很不方便,必须附加相应的元音作为它们的名称,叫名称音。汉语拼音字母与其名称音(用汉语拼音标注)对照如下 :

字母 : AɑBb Cc Dd Ee Ff Gɡ Hh Ii Jj Kk Ll Mm Nn

名称 : ɑ bê cê dê e êf ɡê hɑ i jie kê êl êm nê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o pê qiu ɑer ês tê u vê wɑ xi yɑ zê

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小学汉语拼音中的y、w除外)。由于辅音的本音发音不响亮,听不清楚,不便于称呼,不便于教学,于是《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在《声母表》中的21个声母后面加上相应的元音,在b、p、m、f后面加o,在d、t、n、l、ɡ、k、h后面加e,在j、q、x后面加i,在zh、ch、sh、r后面加-i[z],在z、c、s后面加-i,称作“呼读音”。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字母表》里的26个字母中,有21个辅音字母因为其本音发音不响亮而必须附加相应的元音作为它们的名称,其中18个出现在《声母表》中,在这里,它们又有一个称呼 :呼读音。然而,现行的名称音、呼读音往往是不同的。例如 :b、p、m、f的名称音和呼读音分别是 :bê、pê、êm、êf ;bo、po、mo、fo。

这就是说 :《字母表》里的26个字母中有18个存在三种发音 :本音(拼音时必须用本音)、呼读音、名称音。叫六七岁的孩子为同一个对象去记三种发音,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据我了解,目前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基本上都“省略”了字母的名称音的教学,而直接以呼读音取而代之。这样做的确符合低段小学生的实际,很“实用”。

但是,如此“偷工减料”又违背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致使学生都不知道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音”是什么意思,有失科学性。

如何做到“两全其美”呢?笔者建议 :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在小学低段汉语拼音教学中,不教字母的名称音,直接用呼读音代替名称音 ;到了中段或者高段,再安排名称音的教学,包括字母歌的教唱。这样既便于减轻低段小学生的负担,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又符合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同时贯彻落实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要求可谓既实用又科学。

3.关于整体认读音节。

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六七岁的孩子讲解复杂的拼写规则,但是又不得不落实拼写规则的要求。因此为了方便教学,在约定俗成但又不违背《汉语拼音方案》的前提下,将《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关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以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用 :

⑴减少15个韵母(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减少),只教学24个韵母 ;

⑵增加2个声母,把y、w当声母教学一般称为“准声母”;

⑶增加16个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n、yuɑn、yin、yinɡ。

仔细分析这16个整体认读音节,就会发现这个队伍有些臃肿,稍作调整还可以实行“精兵简政”,以便减轻小学生的负担。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处理 :只需教学yi、wu、yu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可以告诉孩子们 :它们分别是i、u、ü的大名),增加-i[7]、i[z]、ê这三个单韵母的教学,于是就可以少记zhi、chi、shi、ri、zi、ci、si、ye、yue、yun、yuɑn十一个整体认读音节。其中zhi、chi、shi、ri、zi、ci、si、ye用声母和韵母相拼的方式教学,yue、yun、yuɑn用yu与其后面音素相拼的方式教学。剩下的yin、yinɡ直接用拼音方式教学。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3

一、在可感知的情景氛围中让学生从愉快走向成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激趣就是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进新鲜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愉悦,使知识的传授有生气,在可感知的情景氛围中被学生乐意接受,从愉快走向成功。在学习韵母“a o e”及四声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教参中):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门都起床了。来我们看一下,上面都有谁,他们在干啥呢?比一比看谁观察的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 aaa——aa aa a——”教师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在快乐中将学习任务完成了。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材在编写时,每篇课文都配备了非常漂亮的情景图。这些图中,有的图形表现了字母的形状,有的表示了字母的读音,还有的则是音和形都表示了。这些表层的知识,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培养孩子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以及规律。在每天上课开始,我都会问学生:“你昨天学习了那些字母,自己认识了那个,是怎么会的能告诉展现一下吗?我们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其次,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精心设疑,促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b—p”“f—t”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学生在作业中常常颠倒。为了让学生区别,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四张卡片分别写有“b”、“p”、“f”、“t”放在课桌上,然后,请一位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卡片(如“b”)下座位去找同伴,边走边说:我是b,圆圆的肚子向右挺,我的同伴在哪里?全班其他学生可随意举起一张卡片让这位同学辨认。最后,将全班学生中持卡片“b”的同学请到讲台前,举着卡片一齐说:我们是b,圆圆的肚子向右挺,我们是b,坐在一起听广播,b、b、b。据此法可再对比学习其他三个声母。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的难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深思。

三、变换角色、群体互动、增强成就感

无论是学声母、韵母还是音节,教师和学生都要人手一份自制的卡片,方便你随时抽测,也方便学生随时巩固复习,要求学生从第一张卡片开始就自备一个纸盒,把卡片完好的保存起来,每天睡觉前把纸盒里的卡片倒出来给父母拼读一遍,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一段时间的坚持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拼读速度提高飞快。课堂上,教师还要变着花样做游戏,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们常用的“摘苹果”“找朋友”“打电话”“给病娃看病”“师生互动用肢体语言猜字母,猜音节的组合”,等等。

灵活多样的游戏不但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活跃状态,再就是可以用竞选小老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孩子都喜欢模仿,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试着利用学生已知经验,担当课堂主角,教师在一旁进行组织、点拨、 引导,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孩子在实践中,互学,互动,协作完成,既呈现了个人所长,又充分发挥了群体互动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意识落在实处。此外,还可以与课间休息结合,放松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 o e……”

四、拼读

拼音教学中拼读是难点,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但一旦突破,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一定把握好时机,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声韵相拼时,即使老师把发音方法说的再明确,也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发音要领,呼出的音和本音总是有出入,这时,我们千万不能太急躁,处理这一环节一定要稳抓稳打,扎实有效,要不惜花费时间逐一过关,学生一旦在此处出现“夹生”现象,所起到的“连带”副作用不可估量。在教学中,如有的学生再拼读时对平声是最难拼出的,而大部分孩子如果将韵母加上四声的调号他们会很快的将音拼出。这时,我会对学生说:“你可以给韵母加上调号,你能用哪一种碰出你就加上那个。”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兴趣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篇4

刚入学的孩子具有非常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大约能保持十分钟左右。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是最喜欢的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自由散漫转为学习。小学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

到底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呢?这是我教学过程当中一直思索的问题。

学习第一节拼音课,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门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鸭子阿姨带着两只小鸭子闻声赶来了(出示ā),鸭阿姨边游边说,这里的空气真清新,小鸭没听清,忙问:“啊,你说什么?”(出示á),鸭阿姨再说了一遍,小鸭们点头说:“啊,听清了,这里的空气真好,我们喜欢在这里游泳。”(出示ǎ)小姑娘发现了鸭子们,停止了唱歌叫起来:“啊,前面游来了三只鸭子。”(出示à)在这个编故事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四声的读法。再让学生认识a头上的四顶帽子,集中练读四声。学生在听听讲讲的过程中掌握了a及其四声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

学拼音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教学时应该避免枯燥的练习,而要充分借助插图的情景调动孩子的兴趣。我利用当前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故事的情景来学习拼音以吸引学生。比如学习ang时,让孩子拼出羊与狼的音节。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发音。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当然这样以来有很多学生都会了,可是还有一部分人不会,我就进行个别辅导。

为了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拼音,我自己还大胆作了尝试。每天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三五分钟进行听力练习。同时也进行小组学习,让孩子互帮互助。

我们学拼音非常重要可以看拼音报纸、拼音故事书……分发这些书刊给孩子看,让他们切身体会,从而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明白必须学好拼音,为今后学习更多的字,打好坚实的基础。

经过这么一来,孩子们学拼音的兴趣更浓了,更爱学了,我感觉效果很好。所以我还要这样教下去,我感觉这样教效率高,所以我还会大胆的尝试下去,希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篇5

“yi、wu、yu”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书写应先整体出示,让孩子们观察,观察完以后说出各自有什么特点。接着说老师看谁能写得规范漂亮,要求把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每个写一个。

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写,写完以后四人小组合作看谁写得最好看,向他学习,有写的不规范的地方互相指出来,纠正。同时,师巡视,之后把写得好的在展台上展示,让学生把不规范的改过来,或者再重新写几遍。

教学完以后,可以听儿歌,看动画片??让学生感受学习拼音的快乐。让拼音课不乏味、不困倦,从而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致。

《汉语拼音复习》教学反思 篇6

在教这课时,我课前导入是运用课件讲故事的方式,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卡通形象,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整个汉语拼音所学内容,知道拼音王国有很多的拼音宝宝:23个声母、24个韵母、还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拼音王国去游览一圈,让学生当游客,再去游览声母宝宝的城堡、韵母宝宝的城堡和整体认读音节宝宝的城堡,通过让学生开火车读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既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又复习巩固了所学内容。

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巩固音节拼读。

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爱搞小动作,不能做到认真听讲,为了吸引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奖小红花表扬坐姿正确、回答问题积极的孩子,在复习拼音字母及音节的拼读时,我利用拼音卡片、动物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开火车读、当小老师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学生纪律有些乱,因为他们看到图片都有些兴奋,都想发言,不过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汉语拼音输入法

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字形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字形输入法的速度比较快, 专业输入员一分钟可以输入二百多个汉字, 而且这种输入法只从字形着手, 与汉字的读音无关, 因而不认识的汉字也可以输入。但是, 这种输入法有大量的规则, 如要掌握五笔字型输入法, 就必须记住130多个字根及其分布的区和位, 同时还要掌握拆分汉字的方法。这些对专业的输入员来说没有什么, 可是对一般的广大用户来说, 记那些规则是一个负担, 即使下功夫记下了, 但由于不常用随时会忘记, 因而使用起来不方便。而拼音输入法 (包括全拼、双拼、简拼等) 或者以拼音为主的音形输入法 (如智能ABC输入法、自然码输入法等) , 比字形输入法 (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等) 易学易记, 用双拼, 尽量按词组输入, 速度也很快, 更适合边想边打 (边想边打字) , 也适合一般用户 (非专业打字员) 使用。所以拼音输入法或以拼音为主的音形输入法很值得推广, 也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1. 利于推广普通话和语音规范化

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即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 目前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成效不大, 很多人的普通话水平不高, 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方言影响太大, 一般人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少, 或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人不会说或不愿说。但可能迫于工作的需要, 这些人不得不使用计算机, 那么在使用拼音输入汉字时, 就不得不与拼音打交道了。所以说, 掌握拼音输入法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熟悉拼音的过程。汉语拼音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 拼音输入法利于推广普通话。另外, 很多方言区的人们由于受方言的影响, 说不好普通话,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一些字词的普通话读音, 二是知道这些字词的普通话读音, 但发不准。如武汉、四川等地人, 很难区分z-zh、c-ch、s-sh、n-l、in-ing、en-eng等音。如果这些地方的人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语音”一词, 输成“yǔyīng”, 那么就显示不出来, 这时就提醒用户看拼音是否正确。对这些人来说, 输入汉字的过程又是学习、纠正、规范拼音的过程。

2. 有助于纠正错别字

有些拼音输入法 (如智能拼音输入法) 可以输入词语, 如输入拼音“fěnsuì”、“bùshǔ”时, 会分别显示出“粉碎”、“部署”等词语。按拼音输入词语的过程, 除了能掌握正确的拼音外, 还可以学习词, 同时还可以纠正错别字。如果有人把“粉碎”、“部署”往往写成“粉粹”、“布置”, 那么, 这时用拼音词语输入法会帮助用户纠正错别字。

当然, 拼音输入法也有缺点:一是方言区普通话不标准的人不便于掌握;二是同音字多, 还得至少掌握一种其他的输入法, 以补救拼音输入法的不足。

二、汉语拼音教学

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 汉语拼音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行标准化拼音教学;二是实行正词法教学。

1. 实行标准化拼音教学

传统的拼音教学一般都采用声、韵、调教学法, 即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和相应的语音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标准化拼音教学。我们国家由于方言分歧大, 再加上比较偏僻的地区师资力量及教师水平有限, 那么教出来的学生的普通话就很难标准。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可采用各种方式:举办培训班强化练习;坚持长期听广播;举办各种与普通话有关的比赛;总结该方言区和普通话语音间的对应规律或直接借助该方言区的方言研究词典, 反复练习等, 以便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然后在教学中进行标准化拼音教学。

2. 实行正词法教学

作为给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 词和词之间要有空隙。按照这种拼写规则来教学, 叫正词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给我们判断词、理解词义, 特别是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很大便利。到目前为止, 计算机对汉语的“认知”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计算机键盘输入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敲, 一个字一个字地显示。即使应用软件准备了“联想”功能, 但是其原理仍是把词 (多音词) 、短语当成“字”来处理。而实际上, 我们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是以字为单位, 而是以词为单位的。由于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这给计算机进行中文信息处理带来很大不便。因而, 中文信息处理面临的困难之一是解决词的自动切分问题。由于汉字一个字挨一个字的书写特点, 造成人们判断词极为不便, 长期以来, 导致词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很模糊。现代汉语教科书中认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 它也表示一定的意义, 也是造句成分, 可以单说或单用, 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语素和词的区别主要在能否“独立运用”, 简单说, 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 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即是词, 否则为语素。短语和词的主要区别在是否为“最小的”语言单位。有时二者还不好区分, 这时可用扩展法去判断:可以分割的, 中间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而意思不变的即为能扩展, 是短语;而不能分割的, 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的或插入后意思改变了的, 是词, 这种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如“骨肉”不能扩展, 是词, “血肉”能扩展 (血和肉) , 是短语。但是像“理发”、“请假”、“出差”等这些语言单位按上述方法判断, 既可以作为整体用 (他理发去了) , 也可以分开用 (他刚理了个发) , 因而对于这一类词, 语法书上叫做“离合词”, 即当整体用时是词, 分开用时是短语, 但这种扩展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把语素、词、短语这些语法单位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搞清楚了, 才能准确地判断出词, 用汉语拼音拼写时才能准确地实行分词连写, 才不会出错。由于我们传统的拼音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点, 没有按正词法去教, 而只是把拼音作为单个汉字来教, 从而也就没有培养学生词的概念, 这是极为不利的。正如刘涌泉所说的:因此, 汉语拼音教学有必要加以改革, 增加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内容。但要分清这些不同的概念, 而且要会判断, 不要说一般人, 就连专业的人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见, 词的判断、切分的确是一个大难题。人工分析尚且如此, 何况在中文信息处理中, 要把对词的切分作出形式化的描述, 让计算机去自动切分词, 这些是中文信息处理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且是必须攻克的课题。只有词的切分问题解决了, 才能使计算机由“字处理”进入“词处理”和“句处理”阶段。这个课题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任务, 也是我们从事汉语拼音教学者的任务。我们只有从现在起重视拼音教学中的正词法教学, 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词的概念, 这样才会给以后的信息处理带来便利。汉语拼音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从学前班就开始给孩子教, 到小学就实行“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的教学, 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那么, 就应该按规则分词连写, 但是小学生对词的概念很模糊, 拼写时问题一定不少。实际上, 不要说学生, 就是教师也并非对词的内涵及判断十分清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教师至少应明白词及其判断的一般方法, 并能准确地辨别词, 然后在教学中, 从小学就给学生严格按正词法教学。当然, 没必要给小学生讲理性知识, 但可以把理性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感性知识去形象地传授, 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时间长了, 便会形成“语感”, 等到以后学了理性知识, 就会便利地运用计算机进行中文信息处理和研究。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 有人分析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构成为: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的细胞;通信网络是信息社会的神经;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大脑;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社会的血浆;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社会的营养;安全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免疫系统。可见,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计算机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中文信息处理方面, 汉语拼音教学的任务和面临的问题很严重, 这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共同去克服一切困难。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涌泉.普通话、汉语拼音和中文信息处理.北京:语文建设, 2000 (4) .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8

一、汉语拼音输入法

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字形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字形输入法的速度比较快,专业输入员一分钟可以输入二百多个汉字,而且这种输入法只从字形着手,与汉字的读音无关,因而不认识的汉字也可以输入。但是,这种输入法有大量的规则,如要掌握五笔字型输入法,就必须记住130多个字根及其分布的区和位,同时还要掌握拆分汉字的方法。这些对专业的输入员来说没有什么,可是对一般的广大用户来说,记那些规则是一个负担,即使下功夫记下了,但由于不常用随时会忘记,因而使用起来不方便。而拼音输入法(包括全拼、双拼、简拼等)或者以拼音为主的音形输入法(如智能ABc输入法、自然码输入法等),比字形输入法(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等)易学易记,用双拼,尽量按词组输入,速度也很快,更适合边想边打(边想边打字),也适合一般用户(非专业打字员)使用。所以拼音输入法或以拼音为主的音形输入法很值得推广,也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1.利于推广普通话和语音规范化

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即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目前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成效不大,很多人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方言影响太大,一般人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少,或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人不会说或不愿说。但可能迫于工作的需要,这些人不得不使用计算机,那么在使用拼音输入汉字时,就不得不与拼音打交道了。所以说,掌握拼音输入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熟悉拼音的过程。汉语拼音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拼音输入法利于推广普通话。另外,很多方言区的人们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说不好普通话,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一些字词的普通话读音,二是知道这些字词的普通话读音,但发不准。如武汉、四川等地人,很难区分z-zh、c-ch、s-sh、n-l、in-ing、en-eng等音。如果这些地方的人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语音”一词,输成“yiyuing”,那么就显示不出来,这时就提醒用户看拼音是否正确。对这些人来说,输入汉字的过程又是学习、纠正、规范拼音的过程。

2.有助于纠正错别字

有些拼音输入法(如智能拼音输入法)可以输入词语,如输入拼音“fensut”、“busbu”时,会分别显示出“粉碎”、“部署”等词语。按拼音输入词语的过程,除了能掌握正确的拼音外,还可以学习词,同时还可以纠正错别字。如果有人把“粉碎”、“部署”往往写成“粉粹”、“布置”,那么,这时用拼音词语输入法会帮助用户纠正错别字。

当然,拼音输入法也有缺点:一是方言区普通话不标准的人不便于掌握;二是同音字多,还得至少掌握一种其他的输入法,以补救拼音输入法的不足。

二、汉语拼音教学

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汉语拼音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行标准化拼音教学;二是实行正词法教学。

1.实行标准化拼音教学

传统的拼音教学一般都采用声、韵、调教学法,即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和相应的语音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标准化拼音教学。我们国家由于方言分歧大,再加上比较偏僻的地区师资力量及教师水平有限,那么教出来的学生的普通话就很难标准。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拼音教学的重要性,可采用各种方式:举办培训班强化练习;坚持长期听广播;举办各种与普通话有关的比赛;总结该方言区和普通话语音间的对应规律或直接借助该方言区的方言研究词典,反复练习等,以便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然后在教学中进行标准化拼音教学。

2.实行正词法教学

作为给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和词之间要有空隙。按照这种拼写规则来教学,叫正词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给我们判断词、理解词义,特别是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很大便利。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对汉语的“认知”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计算机键盘输入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一个字一个字地显示。即使应用软件准备了“联想”功能,但是其原理仍是把词(多音词)、短语当成“字”来处理。而实际上,我们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不是以字为单位,而是以词为单位的。由于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这给计算机进行中文信息处理带来很大不便。因而,中文信息处理面I临的困难之一是解决词的自动切分问题。由于汉字一个字挨一个字的书写特点,造成人们判断词极为不便,长期以来,导致词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很模糊。现代汉语教科书中认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语索和词的区别主要在能否“独立运用”,简单说,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即是词,否则为语素。短语和词的主要区别在是否为“最小的”语言单位。有时二者还不好区分,这时可用扩展法去判断:可以分割的,中间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而意思不变的即为能扩展,是短语;而不能分割的,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的或插入后意思改变了的,是词,这种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如“骨肉”不能扩展,是词,“血肉”能扩展(血和肉),是短语。但是像“理发”、“请假”、“出差”等这些语言单位按上述方法判断,既可以作为整体用(他理发去了),也可以分开用(他刚理了个发),因而对于这一类词,语法书上叫做“离合词”,即当整体用时是词,分开用时是短语,但这种扩展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把语素、词、短语这些语法单位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搞清楚了,才能准确地判断出词,用汉语拼音拼写时才能准确地实行分词连写,才不会出错。由于我们传统的拼音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按正词法去教,而只是把拼音作为单个汉字来教,从而也就没有培养学生词的概念,这是极为不利的。正如刘涌泉所说的:因此,汉语拼音教学有必要加以改革,增加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内容。但要分清这些不同的概念,而且要会判断,不要说一般人,就连专业的人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见,词的判断、切分的确是一个大难题。人工分析尚且如此,何况在中文信息处理中,要把对词的切分作出形式化的描述,让计算机去自动切分词,这些是中文信息处理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且是必须攻克的课题。只有词的切分问题解决了,才能使计算机由“字处理”进入“词处理”和“句处理”阶段。这个课题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我们从事汉语拼音教学者的任务。我们只有从现在起重视拼音教学中的正词法教学,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词的概念,这样才会给以后的信息处理带来便利。汉语拼音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从学前班就开始给孩子教,到小学就实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那么,就应该按规则分词连写,但是小学生对词的概念很模糊,拼写时问题一定不少。实际上,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并非对词的内涵及判断十分清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教师至少应明白词及其判断的一般方法,并能准确地辨别词,然后在教学中,从小学就给学生严格按正词法教学。当然,没必要给小学生讲理性知识,但可以把理性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感性知识去形象地传授,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时间长了,便会形成“语感”,等到以后学了理性知识,就会便利地运用计算机进行中文信息处理和研究。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有人分析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构成为: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的细胞;通信网络是信息社会的神经;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大脑;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社会的血浆;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社会的营养;安全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免疫系统。可见,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计算机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中文信息处理方面,汉语拼音教学的任务和面临的问题很严重,这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共同去克服一切困难。

汉语拼音13教学反思 篇9

1、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g的时候我把它的四个声调放在一个故事中进行教学:一只老鹰自以为自己非常的厉害,总想和小鸡比比谁的本领大,可是最后赢的却是小鸡,知道是为了什么吗?原来在比赛的时候老鹰把小鸡的影子当成了小鸡,所以扑了个空,看来做事情只有硬功夫是不行的,还要有智慧。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ying的四声。

2、本课的韵母全是后鼻韵母,关键在于“ng”的发音,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出示“ng”,教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ang、eng、ing、ong、ying”的发音,以点带面,面向全体。这种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中,教师逐个指导后鼻韵母的发音相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我通过摘桃子游戏引导学生说说在书本中在生活中寻找后鼻音的音节,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家具、电器、同学的姓名动植物名称等都藏有后鼻音。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与理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使用,用它来识字,用它来学习普通话。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篇10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大纲的要求,要让他们在一个月内读准声母、韵母、一个特殊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针对儿童特点,创造适合他们的情境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中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能被激发出来、并且愿意学好拼音。这样做意义是很长远的,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教法。

利用儿歌,儿歌的特点是工整压韵,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歌配合课文中的插图,例如: 圆圆脸蛋扎小辫儿,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拢圆嘴巴ooo; 大白鹅,水里游,水中倒影eee; 1加小点还念i,牙齿对齐iii; 乌鸦的小窝像个u,突出嘴巴uuu; 小鱼跃起吐水泡,像吹笛子üüü。

有许多地方话中二声、三声不明显,这些地方的学生对声调掌握就有些困难。下面的声调儿歌对学生有所帮助: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根据儿歌,我还让他们边读边打手势去感受四声的升降变化。这样一来,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在课中,学生有点疲倦的时候让学生念念儿歌、做做动作,学生一下子就放松了,效果还可以。在教学中,我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新生爱说好动,爱观察,直面形象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如果有条件应该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做拼音卡片等,在课堂上拼读、进行游戏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传统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篇11

一、对备课的思考:要把学生放在心里

我教汉语课多年,对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把握得都很详尽(为课堂上的“精讲”作准备)。虽然很清楚备课要备两头,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但一到备课时就全然忘了学生,眼里只有教材;全然不考虑学生该如何去学,心里只想着自己该如何去讲。比如在“词义的特点和演变”一节内容的备课时,笔者不辞辛苦翻阅了许多语言词汇学著作,搜集了很多鲜活而生动的实例,以便充实教材内容;然后根据想当然的猜测和估计确定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同时从自己的以往的教学经验去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至于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知之多少,如何去知效果更好,则很少进行分析和调查。这样的备课实际上缺少对学生的基本了解和学情的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很难保证,事实证明这样的备课并没有真正地做好上课的准备,这样的备课只能产生教师对教材对知识的关注,缺少对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关注,上课时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材走。

“因材施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在自己的意识中“材”却往往成了一成不变的“死”教材,唯独没有对学生这个“活教材”的思考和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什么看法,他们是怎样学习汉语的,其中的感受是怎样的,有什么爱好、建议、想法、困惑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认识。备课时多想着学生,“胸有学生”才能避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观假想和一厢情愿。李政涛博士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的讲座中提出:课堂目标制定的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生。在学生方面要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兴趣、需要;要知道学生还缺什么,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障碍是什么(障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的发展点);要分析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什么,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专业特点等等。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良苦用心都可能枉费心机。学生是备课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因此只有把学生放在心里,才能真正落实备课环节。

二、对教学模式的思考:从“先讲后练”到“体验”和“发现”

在教学“词义的特点和演变”这一节时,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词义的三个特点即客观性、概括性、社会性,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是把书上的要点复述一遍,很少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更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问题。接着教师分别举出几个生动的例子来补充讲解词义的这些特点,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学习词义的演变时,教师把煞费苦心找来的例子一一给学生展示,并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让学生明确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这样本课教学任务便告一段落,最后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分析古今词义变化情况,巩固所学,教学任务到此便基本完成。整堂课教师讲解清晰,学生表现认真,有问必答,配合默契;没有什么突发事件,一切都很“顺利”,这就是笔者平时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情形的一个缩影,也是汉语课堂教学的“讲练结合”惯用套路的再现。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驾驭和操纵了课堂上的一切,而一切又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恰恰暴露出汉语教学的窘境:学生的学习仍然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还是被动地根据教师的指令来进行学习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在主动学习,他们并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一切都是按教案预定的计划进行的,很少有“意外”发生。因为教师先入为主的讲解是绝对权威,高高在上,学生也只有全盘接受,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参与和体验。课堂上教师是先教给学生知识(主要是通过讲的方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讲的去做练习(主要是通过练的方式),这是一种先建立知识体系再去解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演绎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只有初中基础的五年制师范生来说,不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汉语教学本身的规律。因为这样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些问题而不会发现、提出问题。从以上“词义的特点和演变”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上课的过程实际上只是把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搬到课堂上的机械重复的“搬砖”过程,学生所获得只是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而这种缺少体验和发现而被动接受得到的知识,是很难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出:“语文有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不仅点明了语文(包括汉语)教育的特点,更给语文教学指出了科学的教学思路、方法,即一切语文教学都要遵循语文教育的特点。“词义的特点和演变”一课的教学中,如果一开始能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实践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思考,从中自己总结词义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他们就会真正体会到词义的特点和演变方式。同时不仅能体会到古今词义的不同,还会发现词义演变中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中间就会有动态知识的生成,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现,这对静态知识的获得无疑是一种超越,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发现中也会有更多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引导,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的语言实际去搜集实例,探究身边词语词义演变的历程,(如“老板”一词的演变史,“爪牙”原来就是坏人吗?词的意义是瞬息万变的吗?)学生学习汉语的感受就大不相同

了。建构主义认为:人不仅有客观性知识(学术性知识),还有主观性知识(人的经验),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知识。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应该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而不只是老师向学生传递或者变相的传递。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学习和吸附新的知识,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就由一成不变的静态讲练转变为动态生成的发现。这样学生就不再会感到汉语学习只是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和枯燥无味的理论,不再感到汉语学习只是讲练结合的简单过程,而会感受到汉语是一门源于生活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课程。

讲练结合的教学行为实际反应了用演绎法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一味使用演绎法教学,不但易使教学单调呆板,而且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其认识水平难以超出现成的知识范围,不利于培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难以便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结合师范生的年龄特点可知,十五六岁的孩子很难接受纯理论的解释,对一条条的规律不好理解也不感兴趣。但汉语学习又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所以在理论和规律的认识上,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和死记硬背的理解模式。在发现教学法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和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现象的探索中总结发现规律。“发现法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导方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教育思想的革命》张先华著北大出版社185页)

三、对学科性质的思考:并非只是工具

毫无疑问,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是汉语课程的最显著特点。但问题是汉语课程是否只有工具性,或者说是否只是一门纯粹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在我们习惯的意识观念中汉语只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几乎意识不到它人文性的一面。意识决定形式和方法,基于这种认识,讲练结合的方法才一直主宰汉语教学的课堂,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深入人心。其实语文是文化,语言也是文化,因为语言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钟启泉教授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的两个侧面。因而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上,而应包含语言本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语的文化性是特别突出的,如它的词汇和短语系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成语的凝练深刻,歇后语的妙趣横生,惯用语的形象生动及词的理性义的准确、色彩义的鲜明、联想义的丰富等等;又如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不仅有神韵,有审美价值,而且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倚木为“休”,手在树上为“采”,画个人的侧影代表“人”,画出树冠树干树根就是“木”,指出树根就是“本”,点明树梢就是“末”等),因形而义,因义而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是汉字特有的极富创意与文化内蕴的造字方法;还如修辞方法中的双关、对偶、顶真、回环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照搬印欧语法的理论,照搬西方分析的思维方法,才能从作为母语的汉语的规律出发,重视现代汉语教学的人文色彩,树立新型的汉语教学的价值观。

上一篇:文武学校职业培训学校2013学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写给妈妈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