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

2024-07-25

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共12篇)

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 篇1

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感兴趣, 诱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欲望呢?下面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几种激趣法。

一、利用插图激趣法

现在苏教版教材中的每一课汉语拼音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接近生活, 色彩鲜艳, 形象生动, 富有情趣, 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因此,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故事和图形结合的教学, 使本来抽象的符号变得简单好记了, 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变得有味了, 既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学习内容, 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新鲜有趣。

二、利用顺口溜读口诀激趣法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既抽象又相象的符号。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读什么学生跟着读什么,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但没有把字母记住而且给老师带来累的感觉, 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 从而产生厌读厌学怕学等现象。为了激发学生乐读乐学的欲望。在教学中, 我特别重视利用顺口溜、读口诀来帮助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如在声母教学中, 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右下半圆b b b, 左下半圆d d d, 右上半圆P P P, 象个9字q q q, 9字加钩ɡɡɡ, 一个门洞n n n, 两个门洞m m m, 伞柄朝下t t t, 一根拐仗f f f, 靠背椅子h h h等, 这样的顺口溜读得非常顺口, 学生喜欢读, 情绪高, 又形象生动, 印象深刻, 容易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区别d b、p q、pɡ、m n、f t、n h。又如教学j q x与ü相拼时, 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这个规划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利用这样的口诀帮助学生容易记住这一规则:小ü碰见j q x真淘气, 从不和u在一起, ü和它们相拼时, 就把帽子摘去。又如教标声调时学生不知道该标在哪一个, 可用口诀帮助学生记住标调规则:有ɑ标ɑ, 没ɑ找oe, i u在一起, 哪个在后标哪个。由此可见口诀法, 学生愿读乐记, 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效果好。

三、利用竞赛式激趣法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 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教直呼音节时, 我出示音节卡片, 让学生直呼, 看谁读得又对又快。又如教书写音节时, 我读扫地、上学、读书、写字……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或在本子上写, 看谁写得又准又好看。比赛形式有全班赛、小组赛、个人赛, 最后看谁的分数最多谁是获胜者。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个个乐于参与, 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

四、利用编故事激趣法

低年级学生大多数都爱听故事, 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童话故事, 他们更是百听不厌。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e yue时, 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小i变身记》, ie这个复韵母和ai、ei、ui、ɑo、ou、iu的脾气可不一样, 它总是想:“我要是能自成音节, 去给汉字注音, 那该有多好呀!”有一天, ie对i说:“你的读音和大y的读音差不多, 你变一下, 我不就可以成为音节了吗?”i说:“那好吧!”于是, 小i就身子一晃变成了大y, ie也就成了ye, 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音节了 (教师板书ye, 学生念) 。到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时, 我又编第二个故事是《üe的好朋友》:üe刚才看到ie都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 可急坏了。üe对ü和e说:“你们看, ie都变成整体认读音节了, 我们怎么办呀?”它也想成为音节, 可是üe没办法变啊, 怎么办呢?这时有个好心大y (教师出示y) 跑到üe的前面, 对üe说:“别急, 别急, 我来帮你。”于是大y就到üe的前面, 和üe组成了一个整体认读音节, üe太感激大y了, 连忙把眼境摘下来, 和大y握手, 这一下üe变成了yue, 也变成一个整体认读音节了 (教师板书yue, 学生念) 。这时, 学生个个注意力集中, 爱听、乐读、学习兴趣很高。

五、利用游戏激趣法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贪玩、持久力不强, 他们是不可能习惯在教室里安静地坐上40分钟听老师单调地说教。因此, 在复习巩固24个韵母的分类时,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24个韵母和韵母的分类词 (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 的卡片发给大家, 让他们找自己属于的类型站在一起, 常有个别同学自己不知道属于哪一类, 而东张西望, 或有个别的同学找错了位置, 会引起同学们哈哈大笑;经师生们共同纠正找对了位置。通过这样的游戏学习, 学生爱学、乐学, 在不知不觉中弄清了韵母的分类, 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培养,特别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此,幼儿园教学的地位愈发重要。结合多年幼儿教学经验,以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系统论述了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应如何有效实施的方法途径,旨在为广大幼儿教育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四步”激趣法;途径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民族的希望。针对这点,国家非常注视幼儿教育,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本,努力提升幼儿园环境水平,构建轻松活泼的幼儿园学习氛围。在幼儿基础教育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对幼儿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地提升,幼师一定要加强个人专业素养的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推动下,幼儿课堂要使教学模式得到全面更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的激趣法教学。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饱含激趣艺术的教学。

一、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现状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对于孩子们而言,校园内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呈现出太多的缺陷与不足。据有关文章报道,对于少数幼师自身而言,仍然会对幼儿的一些行为产生厌烦情绪,比如,上课太过吵闹、不听话、调皮等等,幼师不能良好地调节自身情绪,甚至向幼儿发泄不良情绪。对此,幼师应当端正自身教学工作态度,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要有失良好的幼师形象。多数人都知道,对于幼儿所要学的数学计算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枯燥与乏味的,这就需要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可以说兴趣的培养是进行幼儿计算活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幼儿时期进行计算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虽然幼儿时期兴趣比较容易培养,但同时又比较容易减退。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化,幼儿上课的注意力出现涣散状况,与学习无关的动作频繁出现,这些行为都是幼儿所特有的表现特征。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习惯,并且使其得到持续性延伸。

二、构建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四步”激趣法的途径

幼儿园计算活动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激趣看似简单,但是,一旦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一些困难,或者是出现一些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因素,比如,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说话、喜欢做小动作等情况,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幼儿教师应当如何具体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呢?以下具体分四步详细与系统地论述应如何激趣。

1.在体验中对幼儿计算活动激趣

(1)幼儿计算活动的体验来源于幼儿自身的生活,这种体验不可脱离其实际生活,一旦脱离,将会无法得到真实体验,幼儿的计算活动兴趣也无法得到激发。幼儿在1~3岁时的生活中会暴露比较多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当每天都对幼儿的生活片段进行捕捉及分析,这些生活片段的捕捉具有随机性,在这些生活片段之中,如果发现幼儿身上存在着问题,应及时纠正而跟进计算活动教育的目标。

(2)计算活动教学体验的平台。体验的平台即是幼儿体验的载体,主要包括两大类:故事体验与游戏体验。首先,故事体验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计算活动教学,使幼儿在听故事的时候,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提出问题,使幼儿进行思考,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游戏体验,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做游戏,在游戏中设定教学环节,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所了解,并进行掌握的过程。

(3)活跃计算活动教学氛围。在幼儿计算活动教学体验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加强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首先,表扬。表扬是一种语言上的赞美,是对幼儿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可以使幼儿产生学习信心并在学习体验过程中得到满足。其次,鼓励。教师在幼儿进行计算活动教学时,应当给予学生正面鼓励,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的鼓励是对幼儿行为的一种强化态度。再次,提醒。对幼儿而言,有时候在故事与游戏中会出现茫然,教师要积极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融入活参与其中。最后,激将。此点主要针对大班的幼儿计算活动而言,教师可以说:“这个有点困难,谁敢挑战一下?”这种激将法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效果明显。

2.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在交流中激趣 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采取交流的方式进行是有必要的。因为在交流中可以使幼儿同伴间有效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计算活动交流需要配以实物提醒幼儿进行回忆。另外,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的交流还要注重步骤:第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方法阐述。幼儿只有在自身感受认同后,才能对交流的方法更明确。第二,激发幼儿内心的需求。感受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认同感被唤起时,会直接激发幼儿改变意识形态,内在的需求被激发后,其改善的动机就会愈发显著。幼儿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不断促进幼儿生命力的发挥。所以,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在交流中更要激发幼儿的内在活力,这种活力被充分调动后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活动。

3.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在指导下激趣

在指导下进行激趣与在体验中激趣相比,其强度更大,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是对前面方法的一种验证。这对于先前两步的内容是一种巩固与强化。它必须要经过教师对前两个阶段的充分把握和认识后,对学生的举动和表现都很清晰明了的情况下,在掌握了这些基础因素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对于取得进步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学习信心,同时又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情绪的愉悦使幼儿后期的行为和价值观得到切实的巩固。当然这种体验活动的开展是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进行监督和指导才可以完成的。

4.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在迁移中激趣

幼儿园计算教学活动进行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对先前三种过程的体验、交流的运用情况,此步骤是提升幼儿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故事迁移。通过讲解故事绘本,使幼儿能够理解知识内容并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明白故事中所要表现的主体。可以通过图片展现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达到幼儿园计算活动教学的目的。第二,行为迁移。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行为来进行实现的,因此,在进行充分体验的同时,使幼儿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使自身已知的经验得到再现与强化。

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激趣法 篇3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进步教育观。要实现“教学相长”,就要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而教学则是在特定时间内由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知识传承的动态过程。我们认为,作为教者,应充满热情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作为学者,则应对教师充满信心,对课程满怀兴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学生,使学生愉快而保质保量地接受知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下面,就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一、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为“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

长期以来,与其他课程一样,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都是由教师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内容乏味、简单,形式呆板、单调,学生在“一言堂”的空间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懒于开动脑筋,难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思维也会处于“冰冻状态”;另一方面则会使一些原本基础薄弱的学生听课更加无精打采,昏昏欲睡。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师生携手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言对者表扬,言错者鼓励。在一次中国古典小说欣赏课中,笔者选取了《水浒传》第十回“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讲授,笔者首先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制造一种现场气氛,然后把课文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①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因何会来到远隔京城的沧洲?②面对高俅、高衙内的一再欺辱,林冲武功那么高,为什么要逆来顺受、委曲求全?③林冲到沧州后安心服役吗?他如何小心翼翼地呵护他支离破碎的世界?林冲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梁山落草之路的?④林冲的性格特点如何?他是“缩头乌龟”吗?⑤小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围绕这些问题,由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进行抢答,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以上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掌握了,课堂上气氛良好,学生兴致勃勃,热情洋溢,竟嫌下课时间太快,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二、融戏剧(小品)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形成共鸣、共赏、共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思维活跃、敏感自尊,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个人表现欲强,可塑性和模仿性大,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渴望在大众面前展现个人的才干和风采。对于他们的这种现状和特点,大学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有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循规蹈矩。比如不同体裁的课文是否可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个试验,讲述元曲时,把关汉卿的《单刀会》第四折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首先笔者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熟悉人物,了解人物的对话,模仿人物的动作、表情,然后从中选取三位表演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扮演关羽、周仓和鲁肃,再派一位同学作为“旁白”,部分同学作为配角,配合表演,并且在课前先进行简单的排练。正式上课时,老师先介绍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然后表演开始。结果,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而表演的同学也格外认真,演得似模似样、有声有色,时不时还来两句唱词,虽然有点“四不像”,但却引发了同学们的掌声、笑声和喝彩声,演出完毕,由老师进行精彩点评。整整两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中,他们放开了拘束的心灵,大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把一些课文用话剧(或小品)的形式演绎出来,更能令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干劲和热情,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体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交融,从而唤起自身对生活的联想和感受。

三、利用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炉的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老师加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十一世纪流行这么一句话:不懂电脑的人是现代文盲。可见电脑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个现代工具,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受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在讲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千古名诗时,笔者便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的技术,通过图像、声音,结合文字说明显现出来,随着朗诵者充满感情、充满磁性的浑厚声音,画面上依次出现了滔滔江水,皎皎明月,浪涛声声,以及江面的一叶小舟,还有倚窗的佳人,高飞的鸿雁,轻飘的落花,风中摇曳的江树,画面优美,动静结合,意境空灵,给人一种朦胧诗意之美,亦给人恍如隔世之感,使学生收到了视觉、听觉、感觉的多元化感受,然后再配制有文字说明的图表,把重点内容罗列其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学生饶有兴趣,连连叫好:“这课令人赏心悦目,希望老师不要下课,继续讲下去!”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极具感染力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主动记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老师教得舒心惬意,诲人不倦,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投其所好,善于发现并利用好学生身上迸发出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提供适合口胃的知识,提供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通过“投石于水”的办法,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把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扩展、深化、延伸,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完成。总之,作为一名合格而高度负责的大学语文教师,平时便应该多“充电”、多动脑筋、多花心思,要用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以新颖而有趣的教法“煽情”,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激趣法浅探 篇4

一、活动激趣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 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 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 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 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 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 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 我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人物典故、趣闻逸事、成语接龙、幽默讽刺等, 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 每节课用2~3分钟讲语文趣味题, 并名之曰:今日之小菜。小菜吃多了, 胃口也就开了, 然后我再引导他们吃“大菜”———人类优秀文化之大餐。在活动中, 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 也使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的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 精力旺盛, 求知欲强烈, 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 在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 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我们师生共议, 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 将每天课前3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 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 逐步累积, 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 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 同学们踊跃参与, 竞争激烈, 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 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 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 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在各种活动中, 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 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 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 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 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 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已成为过去, 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 《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 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 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 纷纷举手, 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 我利用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 找来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明月几时有》的VCD碟, 在教室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学生立刻被王菲的歌声吸引住了, 不停地摇头摆脑, 在边听边欣赏中, 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 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 并一起唱起这首歌, 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词的印象, 在激趣中促进理解, 悟思中尝到喜悦。这种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诗人的感情, 从而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从而激发思维, 开拓能力, 陶冶情趣, 增强效果,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不断地提高语文成绩。

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 篇5

广东省英德市教育西路英德市实验小学邓露云513000

摘要: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哉斯言。作文是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想攻破这一难点,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不至于一写作文就感到枯燥无味、感到无话可说,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写好作文,本文通过几种激趣法,让学生带着兴趣步入作文的美妙殿堂。

关键词:作文 教学实践 激趣法

如果说作文是一座森严的城堡,将无数莘莘学子拒之门外,无从获得语言最高的馈赠,那么,教师的激趣教学就是开启城堡的钥匙,让孩子能轻松入门,带着饥渴的求知欲,痛快地品尝语言的精华,让思绪和情感得以酣畅淋漓地发挥。

在学习与探索中,我得出了一些浅显的认知,作为作文教学的激趣导入。在此,记录成文,小结心得。

一、谈话与倾听,培养学生表达的乐趣

当孩子云里雾里,不知道今天将要完成什么习作时,教师可以先采用谈话导入的形式,开门见山,让孩子直截了当地明白写作目的。接着,教师应该围绕着写作目标,旁征博引,明确写作范围,例举写作素材,让孩子心中有个印象。如:在《童年趣事》一文的指导课上,我首先和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和朋友们上山玩捉迷藏的趣事。在聆听的过程中,孩子们扑闪的大眼睛时时流露出向往和羡慕,而我的思绪也飞回了多年前,往事历历在目。当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已经高举双手,向我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我耐心地一一解答,由此引出了写作的目标。其实,教师发言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更为生动形象地深入体会。

除了老师谈话以外,更应该把主动权让给孩子。当孩子有了发言的欲望时,我们要加以赞扬,并引导他正确、流利、有条理地说话。而当孩子无话可说,几番缄默时,我们要加以鼓励,创设情境,让其发表见解。孩子发言,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在小结时作出交流和评价。老师及时小结,并让孩子们趁热打铁,继续在生本小组中交流,形成口头草稿,为之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二、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做生活的探索者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激发1

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

三、想象与交流,给学生插上神奇的翅膀

这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想象作文。如:《神奇的笔》、《我的奇思妙想》等。让孩子先闭上眼睛,再放飞想象的翅膀,最后将自己所想的内容与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在学生动笔作文前,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指引学生想象的路径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想象的故事,引人思考的问题,直观具体的情境,声像结合、视听组合的动画、视频,埋设的悬念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应认真批阅,检查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儿童的想象和成人的想象之间的差别较大,教师要肯定学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虚构、积极幻想,甚至是“白日做梦”。

四、实践与体会,多方式开发学生作文潜力

实践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此方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访问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背诵比赛。每组推出代表互相竞争,其他人当观众助兴。在比赛中,要求人人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动作,体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后自己拟题,写出真情实感。③实验类。与其它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科学课结合,写出《鸡蛋浮起来了》。④劳动类。利用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评论劳动中的人与事。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

综上所述,若是教师掌握了这些激趣导入的方法,开启城堡的大门就易如反掌了。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我们要灵活处理,举一反三,才能让孩子把作文学得更好,将来才能更好地将祖国的语言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石平风.快乐,给作文教学一片蔚蓝[J].中学教学参考.2009(04)

[2] 刘文丽.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7)

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43-0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本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兴趣法教学探讨。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

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

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通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爱说、爱笑、爱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述地去讲,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教师应利用有效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体用做教具,如用数字卡片找朋友、结对子、开火车、列算式,用手指表示数的多少、组成、分解、配对,就连粉笔头也可以利用起来,而最吸引学生的就是利用学生来在游戏中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说、去笑、去玩,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像教师的品行、语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业的布置量,作业批改和辅导等等环节,都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就是说,学生的兴趣也许需要长期的培养,也可能因某件小事而喜欢上数学。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延续下去。

三、通过恰当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恰当合作交流,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

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取表扬鼓励的教学方式,唤起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寻找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给以恰当的表扬和激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若能持久之,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关系,也就会使学生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数学教学中,这些举措,对于增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

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

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对于学习好,反映快的学生,教师应创造条件,积极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慢的学生,教师应有慈母之心,教师之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加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法 篇7

一、巧设导语,以境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设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讲故事,或引典故 ,或采用先抑后扬、旁征博引等方法,大力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扉洞开,全神贯注。

二、情境表演,演示激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和谐的体现,更是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良好媒体。而生动活泼的动作表演、实验演示不但能造成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这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鼓励学生积极表演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与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交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吆喝》一文时 , 笔者指导学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 让学生即兴表演旧北京胡同中各种 各样的叫 卖声 ,学生兴致高涨,吆喝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中心思想,还训练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借助实物,形象激趣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内容或问题,积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爱学。如教《荔枝图序》一文时,我从市场上买来了鲜荔枝,每生发给一粒, 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观察、欣赏、抚摸、口尝……。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实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妙设疑,以问激趣

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思考问题, 设置障碍,生成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先提简单的问题:药的作用是什么 ? 药有哪些种类?问题一出口,学生兴趣浓厚,竟相回答:“药是用来治病的,有中药、西药、成药、水药……”这时我抓住学生思维起动的“契机”进一步设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可不是用来治病的,也不是同学们所说的中药、西药,请同学们在小说中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 知欲 ,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关键一步, 对提高教学效率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开端,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会萌生求知欲,才会产生思考 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 内驱力,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指导预习时, 我鼓励学生发现疑难点并写在质疑卡上,收集后浏览归类,在备课时 有针对性 地钻研教 材教法, 力求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使学生对质疑有了兴趣,肯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更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不断,兴趣就会不减。这时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地说,他们因为年龄所限,思维较为单一,往往凭直觉会提出一些简单零散,甚至离奇,让人猝不及防的问题。不管怎样,我都遵循“肯定”、“ 尊重”、“爱护 ”的原则 , 耐心听取 , 认真思索,尽力给予释疑,有的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回答,有的由小组讨论解答,有的延引至课外讨论学习。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给待进生创造了一个表现自己的环境,使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学习。

初中音乐教学激趣法之探索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兴趣,激趣法

引言

初中音乐课堂更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激趣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竞赛、游戏、奖励等多种激趣方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也极大地提高初中音乐课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音乐教学激趣法运用的积极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一向不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学生将之视为一门娱乐休息的课程, 教师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非重点课程。但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这种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初中音乐教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关注音乐教学, 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 而激趣法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初中音乐的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从学生角度来说,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作为受教育者,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音乐课给初中生的印象一直是可有可无的, 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课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激趣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初中音乐课的趣味性,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巨大的学习推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 让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大大提高,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甚至挖掘出学生的音乐潜力。可以说音乐课堂所展现的魅力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 能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以及塑造高尚的节操、完整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1]。

(二)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以往的音乐课往往不受关注, 与小学时期相比, 学生在初中时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已经大打折扣, 加上学校本身的不重视, 初中音乐课总是被其他课占用, 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宗旨严重不符, 也明显不适合现代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激趣法的广泛应用本身就代表了教育改革对音乐教学的重新认识, 对音乐教育方法的新的尝试与实践。事实证明, 激趣法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提高了教学效率, 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全面化发展的需要, 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达到了教育育人的目的,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初中音乐教学激趣法的实际应用

学生如果没有了学习兴趣, 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当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激趣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优势, 加强了初中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 其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对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作用。

(一) 快乐教学法

目前, 我国已经处于全民娱乐的文化阶段, 从幼龄儿童到高龄老人, 从基层到高层, 文化娱乐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那么, 音乐课本来作为一门娱乐性质的课程, 其快乐教学法 (1) 更适应音乐教学的本质需要, 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开展游戏、竞争、奖励、模仿等娱乐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在竞争中接受音乐的熏陶, 提高了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发展[2]。

例如, 教师在教授《龙的传人》的过程中能够以故事为开头, 将音乐背景以故事的方式生动地讲述出来, 配合教师的肢体动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听、唱、跳、画等手段, 创造出与歌曲相吻合的音乐情景, 在范唱之后, 可以进行演唱或模仿游戏, 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 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 室外教学法

实践教学作为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音乐教学很有必要将课堂带入自然环境之中, 让课堂走出教室, 在广阔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中领略最原始的音乐之声, 当然一切要与学生的审美能力相适应。课外音乐教学让学生不再感到拘束,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 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比如, 在学习《茉莉芬芳》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 在学校周围或是学校内部的花园中, 欣赏茉莉花, 配合《茉莉芬芳》的音乐, 让学生在自然中享受音乐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其他教学手段与激趣法的结合

现在的教学方式以日趋多样化, 激趣法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不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竞争学习, 都属于激趣法的一种,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配合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海量音乐资源与多样化的展现方式, 推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奥林匹克风》相关内容以动画方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图文的刺激下学习音乐知识, 对音乐产生兴趣, 于不知不觉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结语

新时期初中音乐课的要求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紧紧围绕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 从而使得音乐课堂充满生趣与活力, 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达到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鹤松.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 :52-55.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法浅说 篇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 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 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 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 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 让学生先入为主, 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 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 给人以启迪。

二、诵读激趣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学古文, 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 使学生读准字音, 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 达到既定目标,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 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 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 就会很容易地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 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先让学生朗读成诵, 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 经过老师略加点拨, 学生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 从而理解曲的思想内容。

三、想象激趣

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 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 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 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 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 使学生觉得新奇,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 抓住“独”、“倚”、“脉脉”等词,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 终日呆立楼头, 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 面对着江水悠悠, 夕阳依依离去, 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 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 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 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 使学生有话可说, 激发学习兴趣。

四、质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学习才有兴趣, 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 在古诗文教学中, 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 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 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 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 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 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 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 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其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在学习中发现, 在思考中质疑, 在释疑中理解, 在理解中创新,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 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 一是“是什么”, 二是“怎么样”, 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 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 能使学生有疑可质, 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五、教态激趣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试想, 如果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 学生能兴致勃勃吗?教师上课时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 满怀信心, 即使再累, 也要振作精神。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 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 语速适度调节, 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激趣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朗读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美文荟萃, 教师要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 用美文本身去熏陶学生。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如教戏剧《茶馆》, 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文中各个人物的台词, 并提醒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不同, 其台词的语气与语调也不同。当时学生兴趣盎然, 都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在分角色朗读中, 他们不仅喜欢了戏剧这一体裁, 还加深了对戏剧这一体裁、对戏剧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

朗读, 让学生品味到了文章中的“美味佳肴”, 架起了一座学生心灵通往美文深处的桥梁。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情境、体会感情, 并激发出以学习语文为快乐的内在兴趣。

二、问题激趣

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而阅读教学更是在解疑中传授知识。问题设计得好, 提得恰当, 就能为解读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 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并让学生在排除疑难中获得“柳暗花明”的快感。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研究问什么, 怎样问, 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切中要害。如讲授《春》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品味小草为什么是“偷偷地从土里钻起来”?与“钻”字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当时学生提到“探”、“冒”、“长”等词与“钻”的意思相近, 并比较了它们的表意特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品味了美的语言、美的产生, 进而体会到小草在人们没有觉察的时候, 奋力顶破土层钻出来的顽强劲儿。

其次, 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 说明他根本没深入研究课文。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笔者规定学生在预习语文时, 除了扫清字词障碍、品味词句外, 必须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对于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 笔者给予了公开表扬奖励。在笔者的鼓励下, 学生逐渐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个别学生甚至还能发现课本里的错误。如教《小石潭记》一文时, 就有学生对文中“清洌”解释为“清凉”产生了怀疑。而对此怀疑的学生却认为:柳宗元只是“下见小潭”, 怎么知道水是凉的?“清洌”应解释为“清澈”。这样的质疑不仅合理, 而且还与下文写水中鱼相照应。能有这样的发现, 完全得益于该学生的大胆质疑。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就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并有所得的快乐情感, 对语文的学习何愁没有兴趣。

三、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 有些概念较晦涩, 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 面对此种情况, 教师要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 想学语文呢?笔者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 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 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在课前, 笔者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 侃侃生活, 聊聊网络, 说说追星, 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 还是《焦点访谈》, 亦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 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笔者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 有名人轶事, 有幽默故事, 有哲理小品等等。记得笔者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 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 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 很有趣味, 并且不乏幽默, 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 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 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此, 笔者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 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 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 但它却使笔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活动激趣

浅探初中思品课教学激趣法 篇11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中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力欲望。

教学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关注知识衔接、学生兴趣、思维特点等因素,恰到好处地设计教学问题,将有效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

一、新颖开头激趣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课堂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机性。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当有准确的把握,设计出能印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语,使它成为印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时政热点激趣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步,不断地在教学中加入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认为思想品德教学就是条条框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一门与我们紧密相联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引入时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时政热点也是学生所关注的,与学生联系较为紧密,学生会有更多的感触与见解,使得原本沉闷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与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时政热点也是中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但在考查不会直接考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而是通常以背景材料出现,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时要加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每每有重大国内国际时政要事,我都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方向,适时指导与点拨,不要让学生的讨论离题。平时教师要多听新闻、多看报纸,多方收集,把握时代脉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

三、幽默语言激趣法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使沉闷、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主动进入学习前景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用生动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他们想学、爱学。

1.关注学生兴趣,以求活跃气氛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都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

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但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2.关注学生思维,以求积极思考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政治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状态在一定时期内,总体上趋向渐强,但在不同的阶段存在强弱交替的变化。从政治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政治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

3.关注思维障碍,以求突破

每一节政治课都有一定的教学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使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并产生偏差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知识的表达较为抽象笼统,没有用具体的事例或数据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分析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生活情感的体验;二是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消极的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迁移,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汉语拼音教学激趣法 篇12

一、采用直观演示法, 设疑激趣

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 但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单调, 往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 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 学生则是毫无兴趣地听记, 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采用图片, 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 因为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比如, 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 由于学生和抗日战争的年代相隔较远, 也没有学生领略过东北大地的美丽风光,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给学生看一组东北大地的美景图, 让学生谈观后感, 由此进入课堂教学, 美好的观感与侵略的惨状形成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悲愤的情感并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后, 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九一八”事件的影片, 并配上《松花江上》的歌曲,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活动探究法, 设疑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 变以教师为主动为以学生为主动,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的组织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 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 我采用了朗读法和讨论法, 因为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首先读准音、读透意, 然后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文言文的韵律美、意蕴美, 熟读成诵。首先, 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文言词语积累, 再结合书中的注释, 自行梳理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为了降低难度, 我把课文分成几段进行, 要求学生互相帮助, 合作探究。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 集中疑点, 由学生当堂提出, 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加以启发和引导, 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 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气氛,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情境教学法, 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大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 让他们置身其中, 使他们有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有疑而问。例如, 我在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伴乐欣赏了罗布泊今昔情景:昔日的罗布泊胡杨成林, 牛羊成群, 是生命的绿洲, 是人间的仙湖;而今日的罗布泊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 是死亡之所。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 强烈地震撼了学生们, 他们不再沉默, 不再设防, 纷纷议论开了,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

在情境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善于采用问题引导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 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和层次, 本文的线索分明, 层次清晰, 重点是理解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以及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要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易而难, 环环相扣, 力争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谁发现了桃花源?他在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回去后他又做了些什么?你喜欢桃花源吗?请你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桃花源美丽的风光。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致吗?这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 开动了学生的脑筋,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上一篇:“三化”产业下一篇:初中政治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