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

2024-09-24

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 篇1

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

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汉语拼音3bpmf》教学一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拼音教学中,我也作了一些尝试,使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

师:前几天学习声母bpmf的时候,我们编了几句儿歌,还记得吗?

生(齐):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

师:那么,dtnl的儿歌怎么编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自己来编,好吗?

生:好!

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孩子已学过的知识,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同时,期待性的语言,又将孩子推向了学习主体的位置。

师:看一看b和d哪儿不一样?

生:b半圆在右边,d半圆在左边。

师:看得真仔细!b的半圆在右下部分,d的半圆在左下部分。“右下半圆bbb”,那谁会为d编一句儿歌?

生:左下半圆ddd。

师:编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一说。(该生领说。)

教师从“台前”退至“幕后”,由“独唱”转岗为“伴奏”,做一个帮助发现真理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使教学开放而灵活。

师:再看f、t这两个声母。和f相比,t就好像──(师在黑板上做倒置手势)。

生(争先恐后):倒过来了!

师:“一根拐棍fff”,你们能为t编一句儿歌呢?

生:拐棍倒放ttt。

生:我还有不同的编法:像个伞把ttt。

师:你想的和别人不一样,真会动脑筋!

不局限于“唯一”“统一”,注重鼓励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充分肯定,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编出这两句儿歌的吗?

生:是想着f和t哪儿不一样,学着原先的儿歌编的。

生:我编“像个伞把ttt”,因为t很像伞把。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这样多看多想,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现在你们能为n、l编儿歌吗?

生:一个门洞nnn。

生:一根小棍lll。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让课堂成为涌动着生命活力的时空,真正属于它的小主人──孩子。

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汉语拼音,教学,兴趣,生活化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集中近八周的时间, 让刚入学的儿童掌握一组相对单调、枯燥、抽象的符号, 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如何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呢?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

一、激发兴趣, 授之以渔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 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充满兴趣是关键。在拼音教学中, 如果总是授之以鱼, 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 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我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 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儿歌, 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公鸡打鸣, 嘴巴圆圆ooo。白鹅照镜, 嘴巴扁扁eee。妈妈晾衣, 上下对齐iii。鸦衔食, 嘴巴小小u u u。小鱼吹泡, 嘴巴扁扁üüü。圆脸小姑娘, 小辫右边扎aaa……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富有音乐感的便捷直观的形式, 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说唱, 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快快乐乐地学习, 对于爱唱爱说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尤为喜欢。

二、乐中求知, 玩中有学

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 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 在拼音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 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 赋予音节以意义。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 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 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 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 它们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 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 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 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 让学生读一读,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由此可见, 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 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 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 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 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三、活跃思维, 灵活运用

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 切忌为教拼音而教拼音, 不应把教学与语言学习割裂开来。因为声、韵母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单靠死记硬背行不通。在教学具体的音节时, 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得着。还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贴上一个自己写的拼音标签, 把家中的生活用品、家具、电器都贴上这样的标签, 孩子们自己给冰箱贴上自己制作的拼音标签时, 兴奋与快乐溢于言表, 因为他们学的拼音有用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 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快乐。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3

一、在可感知的情景氛围中让学生从愉快走向成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激趣就是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进新鲜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愉悦,使知识的传授有生气,在可感知的情景氛围中被学生乐意接受,从愉快走向成功。在学习韵母“a o e”及四声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教参中):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门都起床了。来我们看一下,上面都有谁,他们在干啥呢?比一比看谁观察的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 aaa——aa aa a——”教师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在快乐中将学习任务完成了。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材在编写时,每篇课文都配备了非常漂亮的情景图。这些图中,有的图形表现了字母的形状,有的表示了字母的读音,还有的则是音和形都表示了。这些表层的知识,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培养孩子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以及规律。在每天上课开始,我都会问学生:“你昨天学习了那些字母,自己认识了那个,是怎么会的能告诉展现一下吗?我们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其次,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多思、深思、会思,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精心设疑,促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b—p”“f—t”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学生在作业中常常颠倒。为了让学生区别,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四张卡片分别写有“b”、“p”、“f”、“t”放在课桌上,然后,请一位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卡片(如“b”)下座位去找同伴,边走边说:我是b,圆圆的肚子向右挺,我的同伴在哪里?全班其他学生可随意举起一张卡片让这位同学辨认。最后,将全班学生中持卡片“b”的同学请到讲台前,举着卡片一齐说:我们是b,圆圆的肚子向右挺,我们是b,坐在一起听广播,b、b、b。据此法可再对比学习其他三个声母。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的难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深思。

三、变换角色、群体互动、增强成就感

无论是学声母、韵母还是音节,教师和学生都要人手一份自制的卡片,方便你随时抽测,也方便学生随时巩固复习,要求学生从第一张卡片开始就自备一个纸盒,把卡片完好的保存起来,每天睡觉前把纸盒里的卡片倒出来给父母拼读一遍,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一段时间的坚持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拼读速度提高飞快。课堂上,教师还要变着花样做游戏,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们常用的“摘苹果”“找朋友”“打电话”“给病娃看病”“师生互动用肢体语言猜字母,猜音节的组合”,等等。

灵活多样的游戏不但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活跃状态,再就是可以用竞选小老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孩子都喜欢模仿,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试着利用学生已知经验,担当课堂主角,教师在一旁进行组织、点拨、 引导,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孩子在实践中,互学,互动,协作完成,既呈现了个人所长,又充分发挥了群体互动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意识落在实处。此外,还可以与课间休息结合,放松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 o e……”

四、拼读

拼音教学中拼读是难点,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但一旦突破,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一定把握好时机,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声韵相拼时,即使老师把发音方法说的再明确,也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发音要领,呼出的音和本音总是有出入,这时,我们千万不能太急躁,处理这一环节一定要稳抓稳打,扎实有效,要不惜花费时间逐一过关,学生一旦在此处出现“夹生”现象,所起到的“连带”副作用不可估量。在教学中,如有的学生再拼读时对平声是最难拼出的,而大部分孩子如果将韵母加上四声的调号他们会很快的将音拼出。这时,我会对学生说:“你可以给韵母加上调号,你能用哪一种碰出你就加上那个。”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兴趣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汉语拼音bpmf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b,p,两个声母,会正确书写b,p。

教学准备:单韵母a o e i u ü的苹果卡片,一棵苹果树,十个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复习6个单韵母。

(1)出示苹果树及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到果园里去摘苹果,好吗?(出示一棵苹果树,树上结着6只单韵母苹果。)

生:好。哇!好漂亮啊!

师:请小朋友认真看看,树上的苹果,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自己轻声读一读。

(2)摘苹果

师: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把这些苹果摘下来。

生:由学生带大家读。

2、揭示新课

同学们真棒!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6个单韵母朋友,在美丽的公园里还住着我们的新朋友呢!(课件出示公园画面)来,它们共有23个兄弟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第3课中的4个声母b,p,m,f 。

(二)看图说话,学习新知

1、教学声母b

(1)由图引入b

师:出示课文的插图,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有阿姨,伯伯,有小孩,有小猫,小狗还有小白兔。

师:当学生说到伯伯的时候,随机出示"bó bo伯伯"及图画,引出声母"b".把"伯"读成第一声就是声母"b"的读音。板书b

(2)新授b的读音

师:有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请一两个同学读一读。

生:两个同学读b。

师:教师评价,指出声母的发音应该轻短一些。现在请听老师读,读后讲解。发b时,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

来,极轻极短,气流较弱。b-b-b。

生:认真看老师的嘴巴,模仿老师读。

师:指名读并评价。

生:个别读。

师:叫小老师来带读

生:其他学生跟读。

师:那阿姨在干什么呢?用电脑点击阿姨,独独出示阿姨听广播的图画。

生:阿姨手上拿着收音机。

师:出示实物收音机,请小朋友上来调台。你听到的什么?

生:收音机上放的就是广播。

师:对,这个“播”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b 。

点评:让学生由实物收音机中听到广播,帮助学生形象认识b的形和音,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

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物体,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识记b的形

师:它的形状跟我们要学的声母b与收音机有何相似之处?

生:拉开收音机听广播,收音机的天线就像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声母"b"的竖,它的机身就像的右半圆。

师:对极了,你说得真好。

师:你看看,b 像什么?还像什么?(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生:广播的b;气球倒过来就是b;棍子子推圈就是b;一个长磁铁下吸着半圆的磁铁也像b。

师:哎,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真是见多识广啊!

点评:此举在于引导学生编自己容易记住的顺口溜,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联想、想象。

(4)指导书写b

师:b的家住在哪里?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四线格b 的位置.它占了几格?

生:b占了两格。

师:对,先写竖,再在中格紧接着竖写右半圆.认真看老师书写,同学们边跟老师书空边念它的名称:竖,右半圆。

生:书空并念名称。

师:当堂指导正确书写。

生:在作业本上书写一个,当堂练习。

2、教学声母p

(1)由图引入p

师:看.图上的小孩在干什么?点击出示爬坡图。

生:老师,他在向阿姨和伯伯招手。

师:对,他在招手,你看得真仔细,再看看,他可能叫伯伯快点干什么?

生:哦,叫他快点走上来,他们是在爬坡。

师:是的,"pá po爬坡"的"坡"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新朋友。来跟它打声招呼。板书p

生:读p。

(2)指导p的读音

师:发P时,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极轻极短,气流较强。p-p-p

生:模仿老师练习读。

师:叫几个学生读读,以发现不对之处。

生:个别学生读(有错的就依老师的指导读)。

师: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生:同桌互读。

(3)指导识记p 的形

师:出示小白兔泼水图.小白兔泼水与声母p 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水盆像p 的右半圆,水就像那一竖。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闭着眼睛我们再想像一下,把它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师:那怎样来记它呢?谁有更好的方法说来听一听?

生:泼水的p;一根小棒挑着一只气球,然后一吹,就成了p。

师:我们会读会认p了,接下来我们来动动笔。

(4)指导书写p

师:指导学生观察p的占位。

生:p占中格和下格。

师:示范写p。

生:模仿写p,并口中念名称。

(三)试验比较,区别b和p的不同。

(1)形不同

师:b和p在形体上有什么不同?

生:右半圆不同。

师:说得好.请看这两个同学的表演,让我们记住它们的不同。请一个同学平拿着收音机,另一个同学拿盛着水的水盆,下放一个水桶,将水

泼到桶里。

生:观察它们之间的不同。

师:看出来了吗?

生:广播的天线在上,所以b的竖出头了,泼水时水往下掉,所以p的竖就在下面了。

师:你真有本事,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大家表扬他。

(2)音不同

师:请你们每个人将自己准备的一张薄纸,放在靠近口的正前方,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来(向外送气),发b时

,气流较弱,发p时气流较强。这时,发b时纸会吹不起,发p时纸会被气流推出,让学生反复做这个试验,学生觉得很有趣,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

声母b和p发音的不同之处。

生:依老师的要求做做试验。

点评:这样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跃跃欲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演示导入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学

生牢牢记住与此相关的知识。

(四)课中操(站起来伸伸手,踢踢脚,弯弯腰,师生一起拍拍手,加动作,念拼音儿歌)

小白免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蹦嘣跳跳真可爱,爱吃萝卜和青菜。

(五)合作学习,编小故事

1、同桌或小组合作,点击阿姨,伯伯,小孩爬坡的插图,编小故事。

2、反馈。

(1)指名看图讲小故事。

(2)评出故事大王。

点评:此设计将课文优美的图画与拼音联系起来,达到了情景图与拼音的有效整合,初步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

3、拓展训练

游戏:指名道姓叫到的同学马上出来,然后其他同学一起说。

师:(拿出含有b,p的10个头饰),b-b-b,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生:我愿意。然后马上出来站在讲台上,看谁会出错。b-b-b。

师:p-p-p,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生:我愿意。p-p-p。

时间还有三分钟,让学生自己书写b, p。

三、小结。

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不但学会了2个声母,还懂得区分它们。

点评:

b,p,m,f需要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会b,p,书写b,p;第二课时:学会m,f,书写m,f;第三课时:拼读音节,识记生字"伯"。本课为第一课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本设计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编故事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bPmf教学反思 篇5

学生从这一课开始学习拼读音节,掌握拼读方法就是第二课时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拼音教学的难点。在这一课里要先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示意图,“小朋友把两张卡片往一起推,表示“b”和“a”碰到一起就可以拼出“ba””。接着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拼读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边猛一碰。最后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实践体会要领。也可以采用直呼教学法:摆声母的口形,发韵母的音,一口呼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拼读法或直呼法来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拼读法。

第三课时教学带调音节的拼读及四声读法时也可以从表音表意图入手,先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指导学生练习拼读带调音节及四声读法。要把读拼音词与认识事物、练习说话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他们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知道音节是有实际意义的。教学中可利用画面意思引导学生说话,把这些音节组合成语句进行表达,对本课学习到的b、p、m、f四个声母及它们分别组成的音节和拼音词进行综合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说话训练中,应重点练读的轻声词语如ba ba,mama,告诉学生轻声音节不标调号、读得轻而短这两个特点。

汉语拼音bpmf 篇6

顾圩小学

杨存好

对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拼音对于他们来说本不陌生,有的在幼儿园大班已经开始初步的认识了拼音。到学前班深学汉语拼音了,到小学后又是对拼音的认识和学习,可以说有的学生都已经学过三遍拼音了最少的也有一到两遍了,所以说拼音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在 b、p、m、f 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尽管入学教育时反复强调课堂常规,但真正做到课堂上自始至终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几乎微乎其微。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今天学习bpmf这一课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儿歌的形式,识记字形

儿歌由于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b、p、m、f时,教学朗读儿歌:“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爷爷的拐棍f、f、f,"

2、游戏的形式,加深记忆

巩固这节课学的声母bpmf和单韵母的拼读,采取的是游戏的形式:“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去采果子,好不好?不过,采到果子的同学要当小老师,将果子背后的声母和带调的单韵母带着大家读一读。”这一招也把所有孩子的目光吸引过来了,学生兴致勃勃地领读、跟读,效果非常好。

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 篇7

质性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情境下的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深描和分析实现对该情境中的社会现实的理解, 起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 社会科学家乔治·米德 (George·Mead) 最早将质性方法运用于教育课题研究中。在中国, 陈向明 (1998a, 2000) 教育科学方面的质性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质性研究不同于量的研究和定性研究, 在对质性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辨析中, 对于研究者影响的理解, 陈向明 (1998b) 从研究目的、研究者角色、视角、个人经历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2000) , 还从个人因素和研究关系展开更深入的阐述。胡中锋 (2003) 认为, 质性研究的价值取向性体现在选题和双方互动两个方面, 在互动过程中, 一方面是以研究者的主观视角去审视情境和情境中的人, 另一方面要求研究者以学习者的视角理解被研究者, 进行意义建构, 并把这种互为主体的互动关系视为质性研究的一个局限性。赵蒙成 (2002) 主张质性研究要积极利用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 认可研究者个性化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质性研究不多见, 对于研究者的反思不太深入。张晓路 (2006) 从四个方面反思了个人因素:性别:女性, 擅长情感体验和个人访谈;年龄:最年长的年轻老师, 使学生愿意亲近;经历:有多年对外汉语教学经验, 学生愿意向其倾诉;性格特征:敏感而宽容, 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接纳度。主要是对这些因素优势的说明, 有利于从研究方面进行反思。对于研究关系的反思是记录了怎样极力避免研究者效应。其实这是不可避免的,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 研究一旦开始, 影响就开始。高晨 (2007) 反思了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局内人”身份优势: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对象的思维习惯、行为意义及情感表达方式, 但是没有提到研究者作为汉语环境的影响。

本文介绍的是汉语学习环境研究中的研究者影响, 笔者对研究者影响的反思贯穿该研究的全过程。该研究运用质性方法, 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态情况做跟踪调查, 探讨留学生参与汉语环境过程中个体因素的变化。研究过程是通过目的性抽样, 选取若干名留学生, 进行跟踪访谈和观察及非正式访谈, 整理分析资料, 论文成文, 形成结论。本文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关系、个人因素及变化。

二、研究关系

质性研究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会产生“研究者效应”, 进而影响研究结果。陈向明认为, 不能刻意阻止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重要的不是避免与他谈话, 而是充分考虑到我作为研究工具对他可能产生的影响” (陈向明, 1998a:89) 。

1. 研究关系———“局内人”和“局外人”

质性研究在反思研究关系的时候, 通常会用到“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概念。“局内人”指的是那些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 他们享有共同的 (或者比较类似的) 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生活经历, 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处于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 他们与这个群体没有从属关系, 与“局外人”通常有不同的生活体验, 只能通过外部观察和倾听了解“局内人”的行为和想法 (陈向明, 2000:134) 。笔者认识王米贝和尤金的目的就是做调查, 所以, 对他们来说, 笔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 是一个陌生的“局外人”。当笔者和他们熟悉之后, 他们就会询问一些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词的用法、旅游路线等, 这时笔者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成了他们的朋友, 是一个熟悉的“局外人”, 笔者和夏木真及彼得的研究关系更复杂。研究未开始之前, 笔者作为他们的老师及他们寒假期间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之一, 除了教授他们课程以外, 还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笔者和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归属, 又直接参与他们的学习活动, 可以直观感知到他们的课堂表现, 是半个“局内人”。建立研究关系之后, 笔者又给他们上了三个星期的课, 是一个熟悉的“局内人”。他们并入其他班级, 笔者不在现场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 笔者和他们变成纯粹的研究关系, 是一个熟悉的“局外人”。

2. 研究关系的影响

笔者进入研究现场的渠道不同, 和研究对象的关系也不同。既然在质性研究中, 这是必须正视的, 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完全呈现, 其实这也是他们和汉语环境互动的重要部分。

首先, 笔者作为一个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中国人, 就是环境的一部分, 笔者主动接触他们, 为他们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他们对笔者的态度、看法、对本研究的配合程度就是对于环境的一种参与和回应 (选取研究对象时, 有一位俄罗斯籍学生, 听了笔者的介绍之后, 不愿意参加研究。事实上, 这种拒绝也是对汉语环境的一种态度, 只是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

其次,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 他们会主动告诉笔者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倾诉某个学习事件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 笔者每次都认真地倾听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这样可能会引起“研究者效应”。但是, 陈向明 (1998a:88-89) 提供了类似的处理研究者效应的例子, 使得作者对于研究对象的处境和心态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当留学生向笔者倾诉或者求助的时候, 他们不是把笔者当做一个研究者, 而是把笔者当做一个说汉语的、了解当地情况的中国人, 当做一个朋友。同时, 笔者也是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人文环境的一部分, 即使他们不是研究对象, 笔者也会对他们的求助做出积极的反应;他们即使不向笔者求助, 也会向别人求助;笔者如果害怕左右研究结果而向他们隐瞒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就会左右自己和他们的谈话方式, 从而影响研究进程甚至结果。重要的不是回避这个问题, 而是充分考虑笔者作为研究工具的身份, 以及对他们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作为研究者和目的语环境一个分子的双重身份, 是所有以质性方法研究汉语学习环境的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

最后, 笔者作为夏木真和彼得的老师, 在上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学习提出要求, 对学习策略给出建议, 可能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基于师生关系的影响有学习方面的, 夏木真后来告诉笔者, 他仍然使用笔者上课时建议的方法学习汉语, 并且效果不错。也有身份方面的, 比如夏木真, 平时对于自己的汉语口语相当自信, 但是和笔者谈话时基本上选用一些极其简单的词语, 而且非常紧张。原来他考虑到笔者以前是他的老师, 担心笔者认为他的汉语没有进步, 所以要表现出自己的汉语很好, 结果越留意, 越紧张, 反而说得不流利。显然, 笔者的身份影响了夏木真的语言输出及交际心理。笔者没有纠缠于他的自信和紧张的矛盾体现出的效度问题, 而是通过再次的访谈求证紧张的原因, 以及观察他和其他中国人的谈话情境, 从研究关系演变的角度及他对于自己汉语的期望解释他的言语和行为及心理, 从而获得对于夏木真的语言表现和心理的更深刻解释。

三、个人因素及变化

质性研究中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身份、个人倾向性。陈向明 (2000) 认为个人身份指的是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及个性特点与形象整饰。个人倾向指的是研究目的、角色意识、看问题的视角和个人经历。个人身份方面, 诚如张晓璐 (2006) 的反思, 笔者适合于做质性研究, 无需赘述。笔者主要反思汉语学习环境研究中的个人倾向性。

1. 研究目的和经历

笔者研究汉语学习环境, 调查留学生在汉语环境中的学习、交际和身份认同情况, 因为笔者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教学经历、研究经历及学习英语的经历 (笔者一直在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 使得笔者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了解留学生怎样和环境互动, 为留学生和相关教学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从学术的角度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对环境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析。由此可见, 笔者的研究既是“个人”的, 又是“实用”的、“科研”的。

2. 角色意识和视角

角色意识指的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对自我形象和功能的设计和塑造。视角指的是研究者看待研究问题的角度及对研究问题的有关看法。根据研究者个人所信奉的科学范式 (如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或者建构主义) , 研究角色通常有“研究者”、“鼓动者”和“学习者”之分。汉语环境研究开始之前, 笔者研读了一些文献,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一定能够获得语言环境的积极支持, 很快习得第二语言。笔者的角色是一个持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者”, 按照既定框架, 把留学生看做是研究对象或者回答问题的人, 希望他们按照一定的思路提供所需要的答案, 最终试图发现或者完善留学生利用优越的环境习得汉语的“客观真理”。

随着调查的逐步进行, 笔者发现, 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 表面上都置身于丰富的汉语环境中, 但是, 留学生接触汉语环境的渠道和方式各种各样, 同时也受到自身学习信念、学习动机的影响, 在和汉语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特征不断发生变化, 决定他们对于汉语环境的选择和参与。由于每个人对于语言资源的选择不同, 环境对于不同学习者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 笔者立即调整思路, 进行更开放的访谈, 全方位地了解留学生在汉语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 包括语言输入、输出、人际交往、身份认同, 最终得出结论:留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是由学习者和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这时, 笔者成了信奉建构主义的“学习者”, 留学生不仅是一个个有意识的“主体”, 而且是掌握重要信息的“提供者”, 他们对于研究的方向和进程起着主导作用, 笔者只是跟着他们学习, 研究的过程从求证预先设想的理论到探究学习环境的存在方式, 最终的结果是在笔者和留学生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四、讨论

以上关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环境研究中研究者影响的反思, 既和其他质性研究反思具有一致性, 即要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角度考虑研究关系, 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首先,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关系的独特性。研究者是研究对象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难免给予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 这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影响, 可能影响学习进程, 进而影响到研究过程及结果建构;在研究过程中, 研究对象面对老师, 可能会有一些正常的语言交际之外的个人因素变化, 比如焦虑、面子等, 这也会影响到研究进程。这种独特性非汉语环境研究所独有, 只要是教师以自己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质性研究, 都具有这种特点, 因此是需要深入反思的。同时, 还要考虑研究关系的动态变化, 即教师不再是研究对象的老师时的研究关系。

其次, 语言环境研究中研究者身份的独特性。研究者, 作为母语说话人, 是汉语环境的一部分。留学生对于研究者的态度、看法就是对于汉语环境的反应, 和研究者的互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J].教育研究, 1998 (1) :21-25.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高晨.“哥伦比亚在北京”暑期汉语项目个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5]胡中锋.质的研究之反思,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3 (11) :74-78.

[6]胡中锋, 黎雪琼.论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整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学版) , 2006 (6) :94-100.

[7]刘晓瑜.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 (5) :17-19.

[8]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一个质的研究框架下的个案研究[D].2006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汉语拼音《bpmf》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汉语典籍;典籍翻译;生态翻译学;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

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1]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希望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汉语典籍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汉语文化典籍外译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对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生态可以表述为“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2]翻译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文化语言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可以统称为社会生态环境。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译本的接受与传播不仅与译者的翻译水平和翻译技巧有关,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也密切相连。因此,有必要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汉语典籍外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探究与反思,以期更好地推动当下语境中的汉语典籍走出国门。

一、建国后汉语典籍外译发展历程及社会生态环境分析

翻译在文化交流和发展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桥梁,然而不同历史阶段译作的出版和传播态势却截然不同。汉语典籍外译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期。1590年,西班牙传教士胡安·科沃将《明心宝鉴》译成西班牙文,这是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汉语典籍。自此,“以来华传教士为翻译主体,开启了中国文化西传的第一次高潮,此阶段中国典籍西译的数量之大在今天看起来也是很惊人的。据考狄书目统计,16-18世纪这200年间,西方出版了关于中国研究的各类图书多达上千种。” [3] 与之对比,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等社会生态环境因素束缚,尽管在19世纪末期陈季同、辜鸿铭等国内译者也翻译了诸如《聊斋志异》、《论语》、《中庸》等汉语典籍,国内成规模的典籍外译却比西方出现的晚得多。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典籍外译发展才有了新气象,而真正的外译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典籍翻译汉译英状况日益兴盛,几成潮流,译本之多、质量之高、翻译形式之多样化都达到空前高度。”[4]

根据《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统计,1949-1979这30年间中国共用44种外文翻译出版了总计9356 种中文图书,其中排名前两位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类3045 种、中国政治、法律和文献类2709种,两类图书占同期整个中译外图书的近62%。[5] 伴随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业的繁荣,国内汉语典籍外译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1951年创办的英文版期刊《中国文学》杂志是当时向海外译介中国文学的最主要渠道。虽然该杂志以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为主,但也以选译的方式刊载了《诗经》、《本草纲目》、《西游记》等汉语典籍译文。更为可喜的是,以外文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等为代表的出版商陆续出版了《离骚》、《水浒传》、《红楼梦》等全译本典籍外译作品,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有意识、有规模地向国外推介汉语典籍。当然,与其他类型作品外译相比,改革开放前汉语典籍外译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汉语典籍类译作占同期整个中译外图书的比例也非常低,远远不足1%。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当时作为赞助人的官方意识形态有关。根据勒菲弗尔操控理论,作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会利用他们的话语权直接干涉翻译的过程。1979年以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翻译出版中拥有绝对话语权,扮演着重要的赞助人角色。新中国成了初期,“古为今用”是处理古代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毛主席也不止一次提到要注重继承和借鉴古代文化遗产,因此建国后一段时间内官方比较重视在对外宣传中传播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不过,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文革结束,国内在对待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出现了明显变化,同时“整个翻译过程常常是在政治权力机构的直接领导和控制下进行的,表现为一种高度规范化、组织化的整齐划一的政治行为;从翻译作品的内容来看,对作品的选择严格按当时的政治需要”。[6] 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汉语典籍不能体现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因而根本不可能被官方列入对外推介重点书目之中,甚至还出现了长时间停滞不前的情形。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对外交流愈发频繁,汉语典籍外译也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高峰期。根据《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统计,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翻译出版的图书总计9763 种,从总量上看与改革开放前30 年大体相当,不过图书的种类、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政治法律类与之前大体持平为2079种,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类译著却大幅下降,仅为48 种,历史地理类、科教文体类、中国文学类和哲学宗教类译著则显著增加,分别为2426 种、1347种、993 种和181 种,[5] 占同期整个中译外图书50%以上。历史地理类、中国文学类、哲学类作品中不乏汉语典籍,因此,汉语典籍外译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种类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约占同期中译外图书总量的3%左右。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熊猫丛书”和《大中华文库》。“熊猫丛书”是将《中国文学》杂志上译载过、但还未单独发行的译作结集出版,后来又增加了新译的作品。丛书主要用英、法两种文字,也出版了少量德文、日文译作。从1981年到2000年,“熊猫丛书”共翻译出版了195部作品,其中不乏《诗经全译本》、《汉魏六朝诗文选》、《唐代传奇选》、《明清诗文选》、《三部古典小说选》等汉语典籍译作,另外还出版了陶渊明、王维、蒲松龄、刘鹗等作家的作品译文专集。令人遗憾的是,这套丛书“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除个别译本获得英美读者的欢迎外,大部分译本并未在他们中间产生任何反響”。[7]《大中华文库》工程是有史以来我国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汉语典籍的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一期工程于1995年正式立项,计划从我国先秦至近代经典著作中选出100种,涵盖文化、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先由专家将古文译成白话文,再从白话文译成英文。二期于2007年正式启动,增加了日、法、德、俄、西、阿、韩7个语种对照版本。截至2013年,《大中华文库》已出版汉英对照版100余种,多语种对照版50余种。《大中华文库》出版工作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06年,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耶鲁大学赠送的图书中就有《大中华文库》中的《论语》、《礼记》;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曾两次写信对《大中华文库》学术顾问和工作人员进行慰勉问候。不过,同“熊猫丛书”一样,《大中华文库》丛书对外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除个别几个选题被国外相关出版机构看中购买走版权外,其余绝大多数已经出版的选题都局限在国内的发行圈内,似尚未真正‘传出去’。”[7]

nlc202309031354

“十二五”以来,汉语典籍外译更是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1-2012 年,原新闻出版总署陆续出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汉语典籍走出去,加强汉语典籍对外翻译与出版。与此同时,“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工程项目都为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提供了资金支持。如仅在2011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两个工程共与29个国家、124家出版机构签订了240个资助协议,资助金额超过1500万元。[8] 这其中汉语典籍占据了较大份额。“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更是将中华文化典籍作为走出去的重点类别,积极通过市场运作向国际市场推介汉语典籍译作。正因如此,每年出版的汉语典籍数量逐年上升,在国内各大图书博览会和重大国际书展中也常见汉语典籍译作的身影。更为可喜的是,汉语典籍译作产品形态日益丰富,已经从单一的纸质图书拓展到音像电子、数字等多种形态,并通过各种渠道走进海外市场,在国外读者中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汉语典籍外译繁荣景象主要与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自从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5%的速度飞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使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汉语典籍译作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外友人的关注,这无疑为汉语典籍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极大推动了“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002年,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把中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走出去放在战略高度加以强调。为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建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还提出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总体战略。《决定》再次强调“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9]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10] 可以说,正是由于当下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汉语典籍外译才有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二、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困境反思

建国后我国为推动汉语典籍走向世界投入了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国内汉语典籍外译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然而,从域外传播效果来看,总体而言“收效甚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7],更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客观地讲,“我国正处在翻译生态环境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环境宏阔,社会政治环境稳定、语言文化环境多元共融”[11],不过,与此同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这也是汉语典籍译本在西方接受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想有效解决汉语典籍译本在国外落地难问题,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反思翻译生态中各种因子与翻译环境中诸多要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至关重要。

首先要思考的是译本选择问题。理论上讲,译者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更容易保证译本的质量。典籍翻译大家汪榕培教授谈论他之所以从道家著作开始典籍英译时曾说:“主要是我的兴趣使然。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内容深邃,文采斐然,与我自己的思想理念最契合。”[12] 不过,有学者曾做过调查,国外读者除了对《老子》、《论语》等少数汉语典籍感兴趣之外,往往更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自然给大多数汉语典籍译作在国外的落地带来了不小难度。以往,汉语典籍译作在西方影响不尽人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选题策划能力不强。正如廖华英所言:“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共性。众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国外兴趣点的重要因素。只有点燃西方人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13] 汉语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根据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至少有2392种典籍流传至今。关于汉语典籍翻译的选材,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提出过如下原则:1. 普遍性原则,即具有普遍意义的典籍;2. 契合点原则,即要发现外国人爱好哪些作品;3. 现实性原则,即优先选取能为现实服务的典籍;4. 覆盖面原则,即兼顾文学和其他方面的选材。[14] 对此笔者表示赞同。由于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改变中国文学处于世界文学边缘的状况,更不可能完全改变西方读者的接受心态,至于说当今西方普通读者对汉语典籍的接受水平,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只是“相当于我们国家严复、林纾那个年代的阅读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水平”[7],因此,在汉语典籍走出去过程中,官方在策划选题时必须与学术界及相关部门统一谋划,充分考虑国外读者的接受习惯、阅读特点和理解能力,考慮他们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尤其要注重挖掘与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共性的内容,通过共性的东西带动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逐步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民族性内容的接纳性,这样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倘若译本选择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典籍外译很容易变成“出口转内销”,成为学习外语或者搞翻译研究的参考书,那样的典籍外译无异于闭门造车。

nlc202309031354

其次要思考的是如何译问题。英国学者格雷厄姆曾提出汉籍外译只能交由目的语译者,而不能由中国学者完成:“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来翻译。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非从母语译成外语,这一规律很少有例外。”[15] 至今,国内学者中表示认同的也大有人在。然而,“西方译家纵有母语之长,但对原文的理解却不透彻,相应的译文表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差强人意,加之缺少对语言表征性和翻译本质的辩证认知,致使文学不可或缺的形式大多丧失,如此翻译处理后的国之经典自然黯然失色。”[16] 其实,中国学者素有将本国文学作品翻译到国外的传统,勒菲弗尔等国外学者就曾注意到这种现象:“过去中国学者曾不屈不饶地把本国文学作品译成英语,有些还译成其他国家语言。世界上较少有人自豪地将作品译入其他语言,中国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17] 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典籍外译主力军只能是中国译者,同时对于中国译者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摆脱过分强调以作者和原文本为中心的现象。当下,在翻译汉语典籍时,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推崇异化的翻译策略,认为只有充分异化才能保持汉语的文化特色和异域风味,进而光大中国文化,使之灿烂于世界多元文化格局”。[18] 以《大中华文库》翻译为例。大多数国内译者过于强调忠实原文,严格按照原文的思路来翻译,结果导致译文中出现了很多国外读者不熟悉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这些内容和形式不符合国外读者的接受心理,很难满足他们的阅读口味,译本自然就不会在国外流行了。与之相反,国外译者在翻译汉语典籍时往往会根据读者需要,将某些内容和情节省略不译。这些译本看似不忠实,却颇受读者欢迎。典籍翻译过程中我们当然不提倡庞德式改写,但译者也要充分考虑目的语对他国文化的接纳力,考虑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之间的冲突,并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规避冲突,促成和谐共融。否则译文的接受也就没有了基础,甚至还会产生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上海外国语大学史志康教授为了让《论语》译作顺利走出国门,采用了“借帆出海”的译法,即给孔孟文化制定一个“西方思想参照表”,这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其实,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后再“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决定对译文的‘选择’”。[19]倘若不考虑翻译实践所处的国内外翻译生态环境,意图将本国文化强加给国外读者,典籍走出去过程中非但不能培养出高端品牌,即便是最根本的译本落地问题恐怕都无法解决。正如高方所言:“文化交流其实就是恋爱,是两情相悦的事,既然是两情相悦,你就不能死乞白赖地投怀送抱,这不体面。无论是接受还是追求,你既然参与了这个游戏,你就必须遵守‘非诚勿扰’这个基本原则。”[20]

最后要思考的是如何出版问题。当前,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图书引进输出比例已经缩小到1:1.6。不过,绝大多数国内出版社对于汉语典籍走出去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汉语典籍外译海外市场份额小,利润低,国内出版社往往对出版汉语典籍译作热情不高。2011年,学者陈梅、文军对亚马逊(Amazon)图书网上中国典籍英译本销售情况进行过调查。数据显示,当年度亚马逊图书网销售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有1200本,其中典籍英译176 本,国内出版社出版52本,仅占30%,且比较集中于几家出版社。此外,与国外出版社相比,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在出版各环节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也远远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国内出版社在承担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工作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出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积极主动了解国外读者的兴趣点和阅读习惯,熟悉国外图书出版发行规律,并把准确信息提供给决策部门,甚至译者。为提高汉语典籍译作落地效果,还可以积极寻求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进行合作,拓宽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涵。除此之外,不妨加强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借助国外媒体平台,打造较为完善的宣传和传播网络,培养潜在的读者群。令人欣慰的是,国内某些出版社和决策结构已经开始重视上述问题。如为提高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参展效果,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成立了专门项目组,精心策划参展图书,并采用国际流行的开本及装帧、设计风格,使得“熊猫丛书”以赞新面貌出现在国外读者面前。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也主动邀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方出版机构参与译作的出版、发行,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等。对国外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表明合作出版效果比较好。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努力实现新要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尽管典籍外译仍然存在“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问题,典籍文化走出去也困难重重,但只有实现典籍外译生态系统平衡,保持一个健康的典籍翻译生态环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一定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也会成为世界性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99-100.

[2]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

[3]张西平.中国古代典籍外译研究的跨文化视角[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2):106.

[4]刘杰辉,赵红军.汉语典籍英译的翻译生态场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1):32.

[5]李子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发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2-14.

[6]马士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研究(1966-1976)[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9.

[7]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2,9.

[8]何克勇等.中国文化走出去-对比研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43.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2011-10-26.

[10]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 2014-01-01.

[1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0.

[12] 朱安博.“译可译,非常译”— 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3(2):4.

[13] 廖华英等.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2):145.

[14] 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5.

[15] A. C. Graham. Poems of the Late T’ang[M].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65:37.

[16] 赵彦春.《三字经》英译诘难与译理发凡[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0.

[17]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as the Creation of Images[G]. Susan Bassnett(ed), Translating Literature. Suffolk: St Edmundsbury Press Ltd, 1997: 70.

[18] 徐珺.21世紀全球化语境中的汉文化经典外译策略探索[J].外语教学,2009(3):92.

[19] 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1):33.

[20] 高方,毕飞宇.文学译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2(3):53.

作者简介:张祝祥(1964-),男,辽宁锦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教学设计bpmf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b、p、m、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教学重点:

读准声母b、p、m、f,认清声母的形,并能正确书写。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两拼法”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教学准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配套光盘、教学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配套光盘中本课的情境图(动画片),随机张贴声母b、p、m、f四张字母卡片。

情境图(动画片)内容: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大佛,“大佛”的“f”,出示卡片“f”。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山坡,“山坡”的“p”,出示卡片“p”。小朋友看到大佛就想用手去摸,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 “广播”的“b”,出示卡片“b”。

二、学习b、p、m、f的发音

1、学习声母“b”的发音

①联系语境教学“b”的发音。

刚才大喇叭里正在广播,告诉我们要爱护文物。如果我们把“广播”的“播”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这样就发出了声母“b”。我们先来共同试一试,好吗?

②教师示范发音。

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③教师发音、学生跟读。④学生练习“b”的发音。

⑤出示表音表形图,学生观察后初步记形。

出示表音表形图,让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地方像声母“b”的形状,哪个音跟“b”的音相似。(帆船和运动员的身体组成了“b”的形,帆船在波浪上行驶,“波浪”的“波”表“b”的音。)编口诀:“帆船冲浪 b b b”,加深记忆。

2、学习声母“p”的发音

①联系语境教学“p”的发音。

要去看大佛,必须要爬一段山坡。如果我们把“山坡”的“坡”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这样就发出了声母“p”。我们先来共同试一试,好吗?

②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体会。③教师发音、学生跟读。④学生练习“p”的发音。⑤出示表音表形图,学生观察后初步记形。

出示表音表形图,让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地方像声母“p”的形状,哪个音跟“p”的音相似。(小猴推的车子,车把和车轮组成了“p”的形,小猴推着车子在爬山坡,“山坡”的“坡”表“p”的音。)编口诀:“猴子推车 p p p”,加深记忆。

3、用同样方法学习声母m、f

4、多种形式练读b、p、m、f ①抽读声母卡片:b、p、m、f ②开火车读。③小老师带读。

④读儿歌:帆船冲浪 b b b 猴子推车 p p p 兔采蘑菇 m m m 手扶拐棍 f f f ⑤读语境歌。(边拍手边读)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三、学习b p m f的书写

先观察教材中的笔顺图,再看老师书写,最后学生练习临写和书写。

四、作业

1、读准声母b、p、m、f

2、书写b、p、m、f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种形式读声母:b、p、m、f

2、复习韵母a、o、e、i、u、ǖ

【设计意图:这两项知识的检查,既复习了知识,又为本节课新授知识作了铺垫】

二、教学拼读

1、出示音节。

教师出示:ba。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知道“八”的读音是“ba”,是由声母b和韵母a组成。

2、教学拼读。①教师示范拼读。

②卡片演示,边演示边拼读。一个猴子推着b,一个猴子推着a,“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遇猛一碰。”b—a→ba。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试读练习。

b—a→ba。b—o→bo p—a→pa m—a→ma m—i→mi f—a→fa f—u→fu

4、带调音节的拼读。

①出示音节。

出示“mǐ、fǔ ”,再出示图片“大米”和“斧头”,告诉学生这里的“米”和“斧”的音节就是“mǐ” 和“ fǔ”。

②教学读法。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声母和带调的韵母相拼,直接拼出带调音节。(其它的音节数调法、音节定调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一般不要介绍太多,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③学生反复练习“mǐ” 和“ fǔ”的拼读。

④拼读练习。

bā bá bǎ bà pō pï pǒ pî mī mí mǐ mì fū fú fǔ fù

三、作业

《bpmf》教学设计 篇10

《bpmf》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能生动活泼起来”。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把文本嫁接于丰富多彩、兴味盎然的生活之树上,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就能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拼音。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b p m 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拼读b p m 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教读、教写b p m f

2.学习拼读音节。

3.教学带调拼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用拟人化的口气叙述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充满生活情趣。

二、创设情景、学习“b p”音形

(一)导入新课

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

师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出示卡片“b”。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亲情导入,使语文课堂充满的生活味儿。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小学生学得亲切自然。

(二)教学发音:教学声母“b”:

1.看图说话引出b。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b这个音就是把“广播”的“播”读得又轻又短。

2.教学b的发音,认清字形。

(1)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发音。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也可以运用教材中“波浪”的的“波”。编口诀“帆船冲浪bbb”。

指导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吐气成音。读时要轻而短。

(2)师范读、领读,正音。

(3)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b像什么?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读顺口溜:“我听广播b、b、b。”

3.学习b和ɑ的拼音。

(1)看图引出bá。

图上画着什么?(一只小白兔,拔个大萝卜。)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

b á 让学生拼读,体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成一个音节:bá。bá

(3)指导小学生念儿歌,边读边表演,作为课中操:“一只小白兔,用力拔萝卜。”

(4)指导学习b与o、u 的拼音。

[设计意图]把儿歌、游戏引入课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三)教学声母“p”:

1.看图说话引出p。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可以这样说:“冬冬用脸盆泼水。”“泼”的声母是p。

2.教学p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突然张开嘴唇,把气送出,发出p音,要轻而短。

(2)师范读、领读,正音。

(3)b、p对比读。教师用一张白纸放在嘴前,读b时白纸不动,读p时气流吹动白纸。让学生口对着手心试读,体会送气和不送气的不同。

(4)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想象,p的一竖像水往下流,p的半圆像脸盆。顺口溜:“脸盆泼水p、p、p。”

3.学习p和a的拼音。

(1)看图引出pá。

图上画着什么?(一只猴子在爬竿。)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p→á →pá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正音、领读。

还可变声调,让学生拼读:pà、pā、pǎ。要求带调拼读。

(3)指导学习p与o、u的拼音。

4.口诀记忆。编口诀为:猴子推车p p p。

[设计意图]采用儿歌方式教学,易学、易懂、易记,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充满智慧的设计,语文课堂上充满了人文气息。使小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认读卡片。

2.用纸条演示,教师读音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在发什么音?

四、指导书写

1.亲情导入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b和p的读音,与它们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来练习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漂亮,好吗?

2.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2.指导书写“p”

(1)认识基础笔画:下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p”的书写,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观察后同桌同学说一说?

(3)学生独立书写一个。

(4)教师选择一位同学书写的字母在投影上进行展示。

你认为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太好!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竖从第二条线起笔写竖,到第四条线上面一点停笔,然后再写右半圆。

(5)学生结合书中的范字进行对照比较,修改!

(6)学生再独立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培养一种好习惯,收获一生幸福。本环节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下面的教学搭桥铺路,作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m、f以及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集体练,个别读)

2.拼读bá、pá及四声。

二、教学声母m

1.看图说话引出m。“摸”的声母是m。(出示“m”的图)

(1)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做过摸人游戏吗?

(2)这个字母怎么读?

(3)发“m”音时,双唇闭拢,把气赌住,气流从鼻子里出来,声带有些颤动。教师示范读。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方法。

(5)开火车读。

2.学“m”的形,记忆字形。

(1)看图说说怎样记住“m”的形?

(2)编记忆小儿歌:两个门洞“m m m”,“两扇小门m、m、m。”

3.指导书写。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学生书空。

(3)请同学观察书中字母“m”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m的笔顺是:m,一笔写成。m写在四线格的中格。】

(4)教师范写,强调“m”占中格,注意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展示书写好的,有进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mù、mǎ。

三、教学声母f

1.看图说话引出f。

2.教学f的发音。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借助“佛”的音读“f”。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摩擦一下发出音。

(3)学生体会读。

3.学习“f”的形

(1)怎么记忆“f”的形呀!你们见过拐杖吗?

教师出示拐杖,帮助记忆“f”的形。

(2)编记忆“f”的小儿歌:

爷爷拐杖“f f f”。

一根拐棍“f f f”。

像根拐杖“f、f、f。”

像把雨伞“f、f、f。”

4.指导书写。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观察书中“f”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f两笔写成,写在四线格的上格和中格。

(3)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写到中格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横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教学f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pí、pá。

[设计意图]教学中多采用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游戏、儿歌、小组合作等,把游戏、儿歌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由读到写的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使教学过程快乐而富有情趣。

四、巩固练习

1.读语境歌:指导儿童练读语境歌。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2.猜字母。

(1)两扇小门是什么声母?

(2)一竖像天线,右下半圆像收音机,是什么声母?

(3)一竖像水往下流,右上半圆像个盆,是什么声母?

(4)像根拐杖是什么声母?

3.听音取卡片。教师读一个声母,学生取出卡片。

4.用卡片认读声母和音节。

5.创新思维:指导学生编儿歌

①你们能编一个记忆“b”的小儿歌吗?

预设: 拉开天线听广播“b b b”。

右下半圆“b b b”。

6字“b”。„„

②你们能编一个记忆“p”的小儿歌吗?

预设: 右上半圆“p p p”。

端起脸盆把水泼“p p p”。

路灯“p”。

③你们能编一个记忆“m”的小儿歌吗?

预设: 两扇小门m、m、m。

钻进门洞m、m、m。

兔采蘑菇m、m、m。

④你们能编一个记忆“f”的小儿歌吗?

预设: 爷爷拐杖“f、f、f”。

一根拐棍“f、f、f”。

手扶拐棍“f、f、f。”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记忆能力,引导学生快乐地复习所学的内容,同时有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学习小结,课后激励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它们分别是“b p m f”。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了!回家以后读给亲人听好吗?

2.放学回家以后,把你学会的拼音儿歌说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一定会夸奖你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

【特别建议】

1.要注意的是,教学挂图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只要孩子们能理解图意,引出b p m f 四个声母即可,不要在研究图意上花太多时间,以免喧宾夺主,把一节拼音课上成半节看图说话课。关于情境图与语境歌,它只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识记的辅助手段,仅仅是为学生学习字母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和环境。教师注意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和背诵儿歌。

2.要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韵母作为重点。重点是培养学生准确的拼读音节的能力。对音节,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进行适量描红、抄写,不要默写。以减轻负担,保证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拼读要与识字、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

3.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的过程要比写的结果来得更重要。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过于看重孩子字写得是否又快又好,而应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过程中的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初握笔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上一篇:脱贫攻坚的重点下一篇:关于介绍我的家乡初二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