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2024-05-18

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共12篇)

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不仅是《物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本文谈几点初中物理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 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 就像启动发动机的小轿车, 教师只管掌握好方向盘, 小轿车会轻松自由的行驶下去。基于此, 在物理教学开始之前, 巧用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小魔术、或模拟一种场景来引入课题,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大气压强’”时, 来一个“瓶吞鸡蛋”;讲“滑动变阻器”内容时, 制造一种明暗变换的舞台效果。学生们由惊讶到好奇, 到想知道原因,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 物理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关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 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生活中不仅处处有物理, 而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经验感受或积累。但学生的经验可能是不完整, 或者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生活感受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紧密结合,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生活中, 学生有从冰箱里取东西的经历, 针对这一种经历,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的鸡蛋, 过一会, 鸡蛋是湿的, 用纸巾擦也擦不干, 再过一段时间即使不擦, 鸡蛋却干了。你能解释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吗?夏季开电风扇感觉凉快和往地面上洒水感觉凉快的道理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生活中有的经历、经验, 联想所学物理知识, 你一言, 我一语, 在讨论、倾听、思考的过程中, 明晰了物理现象所蕴藏的道理。一个个身边的事例, 一个个切身感受,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加有用, 从而乐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关注物理实验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的实验, 是一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 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学生实验的过程是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在学生依据教材做好实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对实验进行外延的拓展或对实验加以改进。例如:在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中, 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框架:猜想—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 掌握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基础上提出问题:电压表是否可以串联在电路中?此时电压表有示数吗?示数又是多少?电压表、电流表同时串入电路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带着好奇和担心, 学生纷纷动手实验, 验证他们的猜想。就这样花一点时间, 把常规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一些, 使试验的效能有大幅的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培养学生对知识探求执著、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 它以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 高效的课堂教学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它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良好基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现象,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形成自主学习链条, 课堂上采用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对抗竞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通过自学, 自己动手实验, 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升华成终身受用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

五、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模式都提倡或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知道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在教学中, 小组的划分, 既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还要考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使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既相互监督, 又相互帮助, 使小组成为一个学习主体。避免以往评优课、示范课中小组讨论乱哄哄, 又假又空的现象, 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 教学艺术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不断观察、发现、研究、升华,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技艺不断提升, 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活跃、高效, 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才能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2

通用格教学的点滴体会

洛龙区第一小学

李延利

2007年6月14日

通用格教学的点滴体会

通用格式将汉字基本笔画、偏旁部首、汉字结构科学规范化的结构格,融合了传统习字格的精华,并结合现有习字格的特点,在传统的田字格,米字格的中间加上一个中宫,因其可临摹口字格、田字格、米字格和九宫格等习字格,故称“通用格”。

再进一学期的通用格教学中,使我感受到通用格用处之精妙,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师多示范,生多观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第一学期学写字时用的是口字格和田字格,第二学期来了一个大转折用通用格写字,学生们实有些不适应,原来写字比较好的学生作业区写得一塌糊涂,这是作为教师一定不要着急,需平心静气多做示范,让生观察。如:“尖”,第一笔竖应写在上半格的竖中线上,上出中宫,左右两边的点要左右互盼写在中宫内,下面的“大”字,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由左向右向上倾斜到横中线,撇捺要写的舒展开些,出中宫,经过耐心的示范指导,学生们的作业大有进步。

当然,由于学生年龄小,在教师的指导示范过程中,有时也会走神,教师一定要耐心,善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多指导,生多练习

教师先做示范性的指导还不行,还要有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他身边时刻关注着他的成长,比如在指导“过还是边”,这些带“走之底”的字,我现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生观察“走之底”的变化,然后用画画的方法讲了“走之底”一波三折的变化,让生再进行练习。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还进行了巡视指导,指出每个学生的伏点和不足之处。不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还让学生指导自己的努力方向。

用这种方法,教室虽然辛苦一些,还多占用上课时间,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汉字书写的变化的美,还达到了低年级写字要求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信与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师多鼓励,促生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学生书写能力本身就差,经过个人多次努力,可总也写不好,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批评,反而应多鼓励,以他的一个笔画书写得到位去鼓励他、指导他、引导他一点一点的进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接近成功,让他也品尝到自己点滴成功的快乐,以愉快的心情重新投入到反复的汉字练习中去。

经过这反反复复的指导练习,现在我们班学生的书写能力都有所提高,个别学生在学校展示中获奖受到学校表彰。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正午的太阳为什么能测时间?梨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卫星为什么会上天等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真理和创造的欲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的浓缩。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创设情境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和课文的内在关系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思想,就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心读题目,品味其中的意思,抓住文眼思考,“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田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和谁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在什么时侯、什么地方赛马?他在赛马时出现什么状况?赛马的结果怎样?读过这篇课文,我们会有什么收获?这时我把所有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时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恰好说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探究,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可靠途径。

二、主动探究,读文设疑,把握内容

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运用功能的重要源泉。由于生活经历、认知程度、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取的信息、提出的疑问也大不一样。学生在预习时能读懂一些内容和学会一些知识是自然的,但也会有不了解、不明白的知识存在,所以在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获后,提出不了解的内容和知识,教师及时引导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创新。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课题,自设悬念——镜泊湖为什么称为奇观?激发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问:“刚才读了课文,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发言: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镜泊湖形成和传说的阅读,自己体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从而体会出镜泊湖之美。

三、学后激疑,掌握重点,解决问题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随着对课文熟悉、理解程度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上述问题: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品味,想象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本色,没有雕琢、没有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从而感悟出自然朴实的特点。再通过对句子和词语:峰峦叠起、如屏似壁、退避三舍、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理解,体会到这就是镜泊湖绮丽多变的特点,也就是对镜泊湖静态的描写。

无疑,学生们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首先应具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必须尊重学生的疑问和发现

即使是那么的简单明了,那么的不着边际,又是那么的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教案,而不能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甚至教不会就对学生挖苦。有的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然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发现、不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师,变“我要学”为“要我学”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创新欲望和学习需求,创新意识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二)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

浅谈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我校多年来物理学科学生毕业会考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401人参考, 人均81.9分, 合格率95.3%, 优秀率68.7%。物理学科在学校是很突出的一门课程。

面对新理念的推广, 新教材的实施, 我们重视加强教研教改, 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行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具体也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教学措施:

一、抓住课堂45分钟, 向课堂要效率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教师认真把握每一堂课, 将课堂45分钟分配成“10+25+10”, 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总是将每节课知识特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表格形式或知识网络的形式, 预先在黑板上列成提纲板书, 每节课开始的10分钟, 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去捕捉知识信息, 然后, 针对板书内容, 花大约25分钟的时间师生共同完成教学, 剩下的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结课本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事先把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花10分钟, 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 然后请学生代表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来进行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在老师的引导下, 请设计代表在讲台上完成试验, 共同得出结论。然后学生自己出题, 共同完成。采用“先学后教”模式, 让学生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同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浓厚兴趣与爱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 才想学、爱学, 才能学好。

1. 教师授课时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生动风趣的语言, 恰如其分的表情, 结合适当的动作,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讲到内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知识时, 我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小孩从滑梯上匀速下滑, 感觉将是怎样?”学生马上回答:“屁股会发热。”而我则同时也就用双手在身后做上下摩擦的姿势, 好像感觉到了发热, 直想跳, “噢, 会发热。”接着提问:“小孩下滑过程, 机械能将如何呢?”用手做小孩下滑趋势, 学生争着回答, “动能不变, 重力势能减少, 机械能减少。”“噢, 机械能减少, 那, 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用眼睛询问着每一位同学, 手放在身后提示, 学生马上意识到:“热。”而我则伸出手指指向黑板, 故意拖长声音, 引导“机械能转化为”, 学生则马上意识到所学新知识, 异口同声“内能”。

2. 教师热爱学生, 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爱, 从而爱教师, 更爱教师的教学。对于后进生, 时时用眼神和他们交流, 让他们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比如在讲述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 我列举了这样的一个事例, 我们班级的某某同学从超市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觉得拎着袋子的手很疼, 请你帮他想想办法。其实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方法大家都知道, 而这时我把这种机会留给后进生, 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同学们的赞扬声中找到更多的自信。记得有一次, 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作图题, 在众多的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中, 我看到了平时学习较差的一位学生在低声地和同桌讨论着, 这也说明了他的进步。于是我请他上讲台来解答, 他走上讲台, 很快把题做了出来。经过这一次体会, 他上课更认真了。

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依照物理知识的特点,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学习内燃机这一节时, 先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水沸腾时, 将管口软木塞冲出这一小实验引入新课。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大小、物距、像距的规律时, 用到了投影仪。

4. 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任何一门课程, 要让学生爱学, 喜欢学, 必须抓住这门课程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这是物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

(1)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常列举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大量实例, 让学生感到熟悉, 易懂, 乐学。例如, 在进行“压力与压强”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我让学生在学习前做以下两个小实验:一是让学生用手指按两边脸颊, 互相观察脸颊的变化;二是让学生用两手的食指, 分别按住一支一头平、另一头削尖的铅笔, 慢慢用力, 看有什么感觉。学生对此都很有感触, 他们都感到脸颊变形了, 变丑了;感到按笔尖的手比较痛。如果用力大了就会刺破皮肤而出血, 而按另一边的手却不怎么痛。这样, 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了较深刻的感性体验, 在学习新课内容时就容易多了。

(2) 选用趣味新奇的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学习变阻器时, 在一电路示教板上固定电源、开头、灯泡、在示教板后面藏一个滑动变阻器, 组成一闭合回路, 然后我学魔术师的样子, 伸出空空的两手亮给学生看, 将手在示教板后面从一边向另一边摸过去, 灯逐渐变亮了, 脸上故意带着吃惊的表情, 亮出空空的两手。接着手又由相反的方向再摸过来, 灯又逐渐变暗, 最后熄灭了, 脸上夸张地带着得意的笑容, 亮出的仍然是空空的两手。这一表演揪住了学生的心,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 我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纸锅, 演示了纸锅烧开水的实验, 实验前很多学生都认为:纸会立刻着火, 水立即会把火浇灭。通过实验, 他们却看到纸锅安然无恙, 水在锅中沸腾的现象, 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3) 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放手让学生完成。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都由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演示得出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规律。又如:学生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教师不提供任何提示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主预习, 设计实验方案, 与同学合作完成, 教师则巡回指导, 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4) 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种类实验, 都可以申请利用课后或自习课时间在实验室自主完成。

实验教学的改革,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 也更容易发现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全组老师通力合作

1. 融洽、和谐的教师关系, 资源共享是我们物理组的特色。

在我们物理组, 自己归纳出来的各类复习资料、各类教学资料, 都会印发出来, 并送到每个教师的手里,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还不定时、不定地点、不拘泥于形式的进行教学探讨, 我们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

四、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1. 允许免交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 完成在课本上就可以了, 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 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基础训练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代表、小组长自行检查。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不定期地抽查上、中、下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重视单元过关, 模拟测试

每单元教学结束, 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次考试都认真组考, 严格要求, 严禁舞弊, 做到了每一次测试都是学生的真实成绩, 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每次测试, 当天考完, 晚上加班都必须批阅出来, 成绩、试卷必须下一节课与学生见面, 而我们师生也就趁热打铁, 认真分析, 详细讲评, 扎扎实实过关。

3. 成绩评比

全校同年级各班级间重视比较, 分析差距, 在竞争中促进物理教学。

每班设计一张成绩统计总表, 将每单元测试的成绩填入表中,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定期召开后进生座谈会, 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充分肯定他们在某方面的优点, 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 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小班化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敦化市第二中理化组 朴光海小班化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小班化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班化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由听者变成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学生这种参与意识与参与态度是普通大班所不能比拟的。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交流

这一点平时在大班教学时,也经常用到,但在小班试用更觉得得心应手。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围坐讨论时,我常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我会大大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我会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小班的数学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总是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样一种教法,在小班化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

三、注重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数学教学更具人文色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静心听取别人的想法,来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避免流于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与学,人与环境的最佳组合。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6

1.近几年来一直都在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当然,那些内容重复、偏深偏难的教辅资料、练习题等,应该毫不犹豫地减掉,是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但对数学教学而言,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如多读多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大家知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应依赖于“积累”和“灵性”。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积累知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概括起来八个字:多读、多记、多写、多练。这四多也是数学教学的立足之本。

2.多练、多写,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数学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中数学实践的观点。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数学材料,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数学规律。

3.要多读,多理解,多练,积累才多,才能为解决应用题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反复做,装进自己记忆的仓库,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素材。学生练得多,记忆得多,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4.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材料的积累,就是说,不认识足够数量的字,审题就无法谈起。没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深切地感受、理解文字材料,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见,积累对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数学实践。不熟读、认识大量的语言文字,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习,要想学会读、写和审题是不可能的。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1.近几年来一直都在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当然,那些内容重复、偏深偏难的教辅资料、练习题等,应该毫不犹豫地减掉,是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但对数学教学而言,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如多读多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大家知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应依赖于“积累”和“灵性”。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积累知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概括起来八个字:多读、多记、多写、多练。这四多也是数学教学的立足之本。

2.多练、多写,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数学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中数学实践的观点。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数学材料,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数学规律。

3.要多读,多理解,多练,积累才多,才能为解决应用题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反复做,装进自己记忆的仓库,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素材。学生练得多,记忆得多,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4.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材料的积累,就是说,不认识足够数量的字,审题就无法谈起。没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深切地感受、理解文字材料,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见,积累对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数学实践。不熟读、认识大量的语言文字,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习,要想学会读、写和审题是不可能的。

新教材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是指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要经常不断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产生不断追求新知的强大学习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可采取以下方法:

1. 归纳演绎法。

归纳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认知, 同时教学效果也较好。如在讲授以what开头引起的感叹句时, 首先呈现大量的示范, 然后给出其他词汇, 要求学生尝试说出类似的语句, 并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What (a/an) +adj.+n.+ (主+谓) !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 尝试其他形容词的变化构成形式, 进行口头和笔头的巩固性训练, 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性, 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2. 简笔画与语境相结合。

一个句子离开了语境, 其表达的意义就很难确定。而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的对话, 每段对话都有一个微型情景, 要讲授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简笔画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直观的语境,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如教“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时, 利用简笔画创设语境, 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语法规则,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3. 口诀法。

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语法不应停留在语法知识、语言点的传授讲解上, 而应成为培养语言能力的一环, 成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手段。学习语法规则是为了掌握语言, 进行交际, 不能为学语法而学语法。英语语法教学必须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 严格要求训练, 讲求实效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既不能倾盆大雨地搞突击, 也不能拼时间地蛮干;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随意拔高、增难, 也不能搞题海战术滥练苦做。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点滴积累, 逐课深化;必须要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养成习惯, 才能扎实基础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1. 严格要求。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采取严格书写、严格朗读、严格背诵、严格默写的要求, 使初一新生一接触英语就接受规范化的听说训练, 从而养成规范书写、流畅朗读、及时背诵、准确默写的习惯。

2. 严格训练。

当天教学的作业当天完成, 课本练习与补充练习相配套, 笔头练习与口头朗读相结合, 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相互补,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所教单词、句型、短语等必须记忆的内容, 隔天早读课默写, 要求准确率达百分之百, 对部分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 及时补课、辅导, 重新默写直至达到百分之百准确为止。一周的教学内容在下周集中默写, 反复训练, 逐步积累, 基础扎实, 效果显著。

3. 一课一归纳。

每课结束,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系统复习, 使知识点连成线, 形成面, 构成系统, 融会贯通, 并逐步地让学生自己练习归纳, 学会归纳知识的方法, 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 一课一练习。

每教完一篇课文, 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 当天测试, 当天批阅, 认真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及时讲评, 及时校正, 认真补缺, 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 解题技能技巧不断提高, 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不断扎实基础知识。

(三)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声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以往那种教师领唱、学生跟着和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如何能够让学生对声乐学习感兴趣, 是摆在当前音乐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除了教师进行正确的演唱示范、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之外, 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宽松教学氛围的营造, 有助于学生进行音乐体验, 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时不怕出错、敢于张口。此外, 在学生练声过程中, 教师可穿插一些时尚的音乐元素, 如, 选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外名曲的片段或是流行音乐中的一段旋律让学生进行哼鸣练习、开口音练习,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蓄气”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也是声音质量的根本。歌唱中人的呼吸、发声和平时说话时的呼吸、发声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闻花”的动作去体会。如果只用鼻子“闻花”, 气息会吸得很浅;用鼻和舌尖间隙去“闻花”, 不仅气息吸得饱满, 而且气息会自然而然地沉到丹田。然后, 教师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 让学生用所吸的气去吹, 体会哪种方式所吸的气息更大。最后, 在学生感受完吸气后, 再教其学习蓄气, 可让学生吹气球, 用几口气把气球吹大, 嘴不能离开气球口, 只能交替换气, 让学生感受横膈膜和丹田的运动, 并保持住气息, 体会蓄气的过程, 其间要记住感觉和方法, 从而把蓄气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去。

三、融情感于歌曲之中

歌唱艺术是歌声和情感的有机结合。真正优秀的歌唱家是用真情去表现每一个音符的。因此, 没有感情的歌唱只能是苍白、空洞的语言表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备, 用声音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乐曲, 这样会比教师的口头讲解更鲜明、生动。如, 在学习歌曲《走进新时代》时, 笔者发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 唱起歌来也没有融入情感。为此,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以激发学生昂扬、真挚的爱国情感。在看完播放的课件之后, 学生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自然而然对祖国充满了深情,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演唱时则字里传情, 与歌曲产生了共鸣, 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历史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关键词:课堂结构,主体地位,评价,教学环境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兴趣爱好。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优化课堂结构

在历史教学中, 应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 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师应事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可以先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分组讨论, 教师答疑, 讨论中体现平等、和谐的气氛, 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实践证明, 这种教法使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二、引导学生如何适应社会

我在知识的开放性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 首先, 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 然后提出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 经过学生讨论最后指出:人应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如何适应社会, 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停地讲学生无奈地听, 一节课下来教师大汗淋漓学生浑浑噩噩, 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现代教学观念认为, 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四、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如为烈士扫墓, 参观历史古迹、参观访问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会对历史和生活有深刻的认识, 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 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 学唱革命歌曲;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评价的方法

评价历史教学, 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而不应只看学生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 应分成若干部分, 平时成绩应占一定比例, 不宜过多, 平时的实践活动考核应占大部分。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比如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其学习兴趣, 提高多种素质, 增长更多能力。

六、教师业务水平必须提高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博览群书, 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业务水平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能够旁征博引, 尽情地展现个人的魅力, 学生自然听得津津有味。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 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七、创设快乐的教学环境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特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多媒体, 观看记录片等等形式, 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建立快乐的教学形象, 简化认知过程, 掌握历史知识, 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创新能力。

八、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自己努力组织各种方式的历史学习, 比如自编历史剧, 学生自己担任演员, 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 置身于历史人物当中, 这样可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强化历史感受。

几何证明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1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1.要消除学生害怕学习几何证明的心理。上课时,学生似乎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但是自己动手起来,却觉得无从下手,从而觉得学习几何太难了。针对这一情况,上课时就应该尽量把知识点讲透,理清思路。对于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就让学生尝试证明,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摆脱害怕学习几何证明的阴影。

2.言传身教,及时鼓励。在课堂教学时,例题板演时,要尽量做到边分析边讲解边书写,有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证明过程。告诉学生,你一旦入门学习几何知识,就会知道其实几何证明并不难,关键是你能否灵活运用学过的有关定理公理;只要你静下心来学习几何证明,不断积累证明的经验,再难的几何题你也能攻克,做几何证明题其实是很有趣的,当你完成一道有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时,内心不知有多高兴。

二、放低门槛,让学生觉得“我行”

1.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结合图形进行说明,也可以用箭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路。总之,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证明步骤。特别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应以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我们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几何证明。这样做,也是降低证明难度的一种方法。这样,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填出推导的结论,填出得出结论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逐步进行简单推理。

其次,依样画葫芦,也是一个降低难度的好办法。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试着写出推理过程。

例如:如图,D在AB上,E是AC上,AB=AC,∠B=∠C,求证:AD=AE。

证明:在△ACD与△ABE中,

∵△ACD≌△ABE(ASA)

∴AD=AE

那么,下面这道题就可以让学生模仿上面的证明步骤来证明。

在△ABC中,AD⊥BC,BE⊥AC,EC=CD,求证:AD=BE。

再次,大题小题化,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几何证明。很多综合题都是由小题目组合而成的。把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分成几个小题来证明,显然会降低其难度。

例如: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OA=OC,OB=OD。求证:DC∥AB。

这道题对初学几何证明的学生来说,也许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分步证明。如:可以添加一步证明△AOB≌△COD。引导学生要证明DC∥AB。必须先证明△AOB≌△COD。这样,这道题就显得简单多了。

第四,隐含条件显性化。对七年学生,我们要协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己证明的自信心。

如:已知:以△ABC的边AB、AC,作等边△ABD和等边△AEC,连结DC、BE。求证:BE=DC。

对于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证明BE=DC,必须先证明△ADC≌△ABE。可是证明ADC≌△ABE的条件呢,因为题目的已知条件比较简单,要证明ADC≌△ABE的条件都被隐含起来。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等边三解形有哪些性质,从而把已知条件显性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要学会几何证明,能正确分析题目是关键

在学生会进行简单的说理的基础上,就要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完善证明步骤。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证明的能力呢?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分析题目时,要看已知什么条件,隐含了什么条件,要求或要证明出结论,还需要什么条件等。在理清解题途径后,就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最后,要求学生检查写出的每一步骤是否合理,已知条件是否都有用了,判断证明是否正确。这种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最后,要“逼”学生做数学

初中音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2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体会作品内涵

音乐是富含情感的一门艺术,情感是音乐作品的生命,音乐作品给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作品有力得多,它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作品的内涵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直达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教育应紧紧把握情感原则,使其在情绪达到高潮时自然感悟作品的内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欣赏完整的歌曲,既可以消除学生因为孤立机械地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乏味心理,又可促使学生把握完整的作品内涵,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学唱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持久、兴味盎然地投入音乐学习中。

例如:《军民团结一家亲》这首舞剧选曲,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并没有事先给学生介绍更多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通过让学生听赏,伴随着美妙独特的旋律,他们体会到了歌曲中所流露出的情感。结果,学生很快就被歌曲中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作品的内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也自然提高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唱时投入了浓烈的情感,演唱的技巧也得到了提升,学习效果明显有所增强。

再如在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一组视频:美丽的大草原一望无际,蓝天下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到处绿草鲜花……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震撼了,此时伴随着优美的画面,响起了充满草原风情的歌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纷纷都被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了,自然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他们模仿着、视唱着。接下来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分析了这首曲子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很快大家就都能比较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

教会学生演唱一首歌并非难事,重要的是怎样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得到心灵的滋润,受到艺术的感染。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一首歌前,首先要认真研究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感悟。通过启发和点拨分析:这首歌曲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演唱?通过怎样的语气或动作表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课前谋划,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恰当的诱导,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历和体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将音乐的情感性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情入手,以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时时唤醒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追求。有了情感,才能感悟音乐,才能创造音乐;有了

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并不是由着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而是创设与作品要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会,从而有的放矢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同时,只有将学生置于听赏歌曲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给学生欣赏的机会,并适时点拨,才能让他们感受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枯燥的音乐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成效。

二、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触发创新思维

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和浅显的音乐技能,其目的既不是造就一位歌唱高手,又不是造就一名演奏家,更重要的是要凭借具体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及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音乐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它宛如一把打开智慧宝藏的钥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音乐教学在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型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践行者,音乐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一切单调、枯燥、令人生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和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情感细腻,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是喜欢借助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充分把握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将音乐教学与游戏、舞蹈、美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乏味的音乐概念、晦涩难懂的音乐原理和枯燥繁杂的技能训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从而将他们从课堂固定的座位上请出来,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动心,轻松欢快地进入音乐世界,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思维,更接受美的熏陶。如在教学“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传统的方法是只教“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样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很多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内心感受,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受、想象的音乐情境,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了“拍子”的概念。首先,让学生理解声音的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其次,通过举出事例海关钟楼的钟声、电子钟秒针的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分别类似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它们的区别。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觉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声音,最后让学生用拍手、敲桌子等方式将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实现了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模仿的过渡。

总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感知音乐、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既使他们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原理,提升音乐素养,更使他们有所发展。

上一篇:解决途径下一篇:生产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