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

2024-08-02

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共12篇)

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1

物理的实验性很强,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知识的掌握, 都需要在实验中认真总结和思考。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物理教师应该全方位指导,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勤于观察, 认真思考

史迈尔说:“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 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知,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达尔文把自己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归结为观察力的运用, 以“看到什么, 发现什么”为支点, 进而提出问题, 引出探究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地观察, 主要表现为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 能够从司空见惯, 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 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 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从中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例如, “分子动理论”一节, 在学生们做了课本上“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扩散”的实验, 观看了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的运动及固体扩散后的录像, 总结出“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后,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既然这样,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一定有空隙”, 大家都认可这个结论, 这就是观察、思考的力量。紧接着另一个学生又提出:“怎么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讨论了起来, 但方案互不认同, 最后教师打破僵局, 用一个较长的玻璃管, 往里注入一半水, 再缓缓倒满酒精, 用塞子塞住开口端, 上下颠倒了几次又竖起来, 学生们发现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下了一些, 大家议论起来,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A.这个实验跟课本上的“硫酸铜与水的扩散”实验有什么不同?

B.为什么先倒水后倒酒精?

C.为什么要颠倒几次?

D.若此实验只用水, 液面还会下降吗?为什么?

大家处于兴奋之中。突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通过刚才老师的实验, 我联想到了托里拆利实验, 大家说刚才的玻璃管中, 液面和塞子之间的小空间是真空的吗?”大家都愣住了, 鸦雀无声, 旋即热烈的讨论又开始了。虽然课上时间有限, 但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源头, 使他们不断挖掘出一个个新的问题来,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被激发而释放出来。

二、要进行持续的复习

学了知识要多复习, 而且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更有成效。在实践中我指导学生们进行的主要是“滚动消灭式”复习。对于曾经做错的题, 第一遍复习到的且弄懂了画一个感叹号, 仍不懂的画问号, 当一个错题画到三个感叹号的就要“消灭”掉, 这样一来新的错题不断加进来, 三个感叹号的错题逐渐被“消灭”掉。我不赞成学生买好多套练习组题拿来做, 只要坚持这种“滚动消灭式”复习方法同样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总之, 学习物理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样学生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 为今后的发展铺展光明的道路, 为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2

徐州九里区庞庄小学殷杰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中小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沃土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人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在此总结如下:

一、抓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

1、教学环节的渗透。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除传统的知识技能目标外,还要考虑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在教学展开环节上,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作业布置和考试测验环节上,要注意数量和难度,注重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

2、教师的示范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乐

观、自信的心态,充分展示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去影响学生;要建立真诚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范例。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渗透。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用体系,以开放、互动、创造性教学,促进学生在合作、自主和探究中学习,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1、尊重学生,多给学生改过的机会。

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体验到很多学生经常犯错误。但他们的本质主流是好的,多数是受某种错误观念的诱导,一时走错了方向,迷了路。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给他们一次改过的机会。

上学期的一次期中考试,由于班级和班级之间互相串考,我班王某的眼镜腿被坐在他的座位上的李某弄坏了。李某在学习上是个很吃力的孩子,平时在班级感到很自卑,这次惹了祸,胆小的他那几天都不知所措。他主动找到了我,承认了自己不小心弄坏了王某的眼镜腿。我想,这件事情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惩罚不是目的,关键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于是我从班费里拿出了买眼镜腿的钱,让李某交给王某。通过这件事,李某认为老师给他留足了面子,所以

做什么事情更加认真。在班级的活动上也更加的主动了。在学习上,好像也多了几分信心。上课举手的次数也随之增多。

2、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爱生如子。

给学困生做思想工作时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简单粗暴。也就是要给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思想观念上去正确引导他们;从情感上主动与他们沟通;从生活上去关心、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偏爱他们。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受到感动。从而使他们更接近你、信任你、听你的话,使他们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心服口服,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言行,决心悔过。学生赵某,妈妈绝症病逝,父亲一天到晚出门做工,三姊妹上学,在家里没人管。打架骂人,坏事不断。经常不做作业,写作业乱写乱画,学习成绩考试经常不合格。这样的学生确实令人生厌,可是对于他不完成作业,就得经常督促他。记得有一次,他又欠家庭作业,不知道是第几次这样留他中午补作业了。作业补完后,他来不及回家,我担心他会被饿坏了,掏出钱来叫他去买东西吃。等他吃饱了,我对他说:“要好好读书,你爸爸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家人不容易。你现在还小,不能为爸爸做什么事,只要你好好读书,你爸爸就很开心了。这顿饭算老师请客,但是老师有个条件,就是要你改正不完成作业的缺点,行吗?”他点点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了。

三、师生间形成了彼此的理解、尊重、关爱。我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都是平等的人,你们有受尊重的权利,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我要求你们做到的,我一定做到。”言出必行,才会使学生信服。真正从对方角度去考虑才会赢得学生的理解和爱。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黄某同学,学习基础较差,经常不完成作业,记得当我又一次把他找来时,他对我说:“老师,您会请我妈妈来吗?”听了他的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就反问了他一句,“难道你希望你妈来吗?”他说:“不希望。”我说:“那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回答道,“因为我老不完成作业,您肯定会叫我妈来。”我紧接着说道:“我可没那么想,我只是想了解你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如果你不希望你妈来,我就没必要请她来,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听了我的话他出乎意料的看着我。看到这一招奏效,我就趁热打铁,了解他不爱写作业的原因,他对此十分配合,并保证一定尽快改掉自己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而我也尊重他的要求暂时不通知他的妈妈,看他的实际行动。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果然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有时反复,但在与我进一步交谈后都能正确对待,久而久之,他渐渐的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我也赢得了他对我的尊重和喜爱。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殷老师,您真好,您是我最好的知心朋友!”每个人都需要

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对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契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我们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将深深地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角落。本人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争取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点滴谈

殷杰

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3

创新教育兴趣能力交际教学口语交际一、坚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的火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应努力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如学生并不一定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让其坐着回答。再如,可以适时地放一些背景轻音乐,以缓和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气氛,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愉悦氛围。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参与课堂活动。对后进生因设计一些他们可以回答的浅显问题,而且在回答不出时应耐心鼓励“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而对于不敢回答的学生,可以说“My questions are quite easy. If you think you can ,I am sure you can.”等等。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积极地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引发学生的参与体验成功的积极性。

3.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框定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形式中,这样课堂教学不仅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创新的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真正形成多向性学习的有利教学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当然就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创造性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让学生扮演各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充当小记者,听学英文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英语“聋子”、英语“哑巴”。从全面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观念。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情景交际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在刚开始上课或课间,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那么课堂上的效果定会锦上添花。如采用“Chant”或是学习、欣赏英语歌曲,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到情景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如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is/are the …,先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 I help you? Thank you, I’d …,How much is/are…?再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交际。因为创设不同的情景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体验和发展了创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感。

教学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的关键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体验的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课堂中的听说情景交际教学需要教师花相当多时间去精心设计教案,备课可能变得更费时、费力和费心。但是如果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自由、开放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能自主、熟练地进行交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听与说的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根据需要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教师变成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便体现出了教与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英,黄艳明.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5]钱旭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上海教育.

中学“艺术歌曲”教学点滴谈 篇4

首先, 要把握好艺术歌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艺术歌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 只有将其把握好了, 才能精准地表现艺术歌曲的精髓和本质。

1. 艺术歌曲蕴涵着社会、人文、作曲家的风貌特征

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其特征可以笼统地将艺术歌曲分成极具代表性的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意大利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等。欧洲德奥艺术歌曲对于中国作曲家的影响较大, 相继出现了“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和“现实题材艺术歌曲”以及沿袭德奥风格的艺术歌曲等种类, 被界定为有别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声乐体裁。其中有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黄自的《思乡》、《点络唇》、《赋登楼》, 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 洗星海的《夜半歌声》, 贺绿汀的《嘉陵江上》, 刘雪庵的《红豆词》等优秀作品。

2. 艺术歌曲体现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通过对艺术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析后不难发现:艺术歌曲多是以歌德、海涅、席勒、缪勒、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雨果、维尔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徐志摩、艾青等大诗人和大文豪的名著名作、名诗名词作为歌词的, 内容短小精炼, 寓意深刻、优美、典雅, 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风格。而作为歌曲表现形式的旋律、节奏、音准等, 都有其精致独到之处。艺术歌曲的旋律委婉起伏、刻画入微, 着力配合诗歌揭示诗词的诗情画意。音准和节奏要求精准, 强调色彩缤纷的效果和柔美的声音等音乐形式美。音乐与诗歌浑然一体, 音随诗动、音中有诗、音中有画。追求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美。

3. 艺术歌曲强调心绪、意境的描写

艺术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而失去了过分夸张的成分。多以简洁而多样性的结构形式、精炼的篇幅, 优雅的旋律表达细腻、含蓄的情感、心绪、意境以及印象或象征性的朦胧感情, 略带忧郁和伤感。

4. 艺术歌曲透露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 最早是在宫廷或具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贵族的小型家庭聚会上演奏, 因此, 艺术歌曲通常带有一种贵族气质的高雅和知识阶层的文化素养, 却很少有乡土气息。

其次, 要把握好艺术歌曲的声乐表演风格特点。声乐表演作为音乐表现手段之一, 其艺术审美价值, 主要依靠演唱和表演环节予以体现。艺术歌曲的演唱作为声乐表演的一种, 其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也必然依靠演唱和表演环节。因此, 把握艺术歌曲声乐表演风格特点对于表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就显的尤为重要。

1.艺术歌曲演唱发声状态和发声方法十分考究

“艺术歌曲”要求在演唱过程中严格按照其特征进行诠释。在准确把握住了艺术歌曲体裁、题材风格特点的同时, 要反复朗诵歌词, 掌握歌词的韵律、韵味、意境和语气, 并清晰地划分乐句和结构层次。在演唱时为了避免因声音过大而造成与钢琴伴奏的失衡, 要求发声状态以混声、半机能为主。音量上加以控制, 其喉咙不要开得很大, 完全可以用“哼”的感觉去吟唱。各声区都带有胸声, 但听觉上不能很突出, 进而产生出柔和抒情的感觉。咽壁始终处于稳定的开放、拉伸状态, 声音焦点的位置居中靠前, 用稍明亮的音色, 声音抒情而又集中, 穿透力较强, 整体线条要求清晰以增强其抒情性。强调发声状态的统一、音色的统一、声音位置安放的统一、音乐表现的统一等诸多统一。讲究控制和协调, 声音既要富于热情又不能纵情奔放, 既要含蓄内在又不失自然流畅, 既要精细、纯净又不能流于娇弱。富有弹性的、有控制的气息始终支持着抒情柔和的演唱并隐藏在歌声中, 尽可以非常松弛地去享受音乐。体现严谨、理智和深厚的修养, 体现精致、高贵、优雅的演唱风格特点。

2.艺术歌曲演唱要求演唱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统一

无论在哪个时期, 人们都非常重视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结合在一起表达完整艺术美的方式、方法。艺术歌曲是一种相对短小的声乐体裁, 它就是以钢琴作为主要伴奏形式, 钢琴烘托歌唱, 塑造歌曲的背景, 用特定的音型或精致、丰富的肢体协同和推动声乐演唱进一步渲染、衬托歌曲的意境和内涵、描绘自然景象、突出歌曲的音乐形象、深化作品的艺术主题。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 体现出一体化特征,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也成为了艺术歌曲演唱的典型风格特征之一。

3.艺术歌曲演唱的表演风格特点显著

艺术歌曲在演唱中同样具有表演的成分, 但相比之下, 其肢体语言相对可以简单些, 表演的幅度也要相对小一些, 不需要像歌剧那样繁琐。但因为在其演唱中没有任何表演的外界辅助条件, 完全是凭借自身的声音素质和对作品的感悟来表现歌曲内容, 其表演难度并不亚于歌剧。因此, 更需要演唱者具备深厚的功底, 细致入微的音乐表现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5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高,更是体现学生对母语的熟练掌握及运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史上的先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的对象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安排要合理、科学,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现在语文教学是花费时间多,精力投入多,学生收效少,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更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之一是阅读课未上好,整体感知课文有待提高。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初步了解,把握文章的材料、主旨、情感倾向和表现形式。强调整体感知是为了消除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就现行教材来说,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语言是优美的。又能贴切的反映生活。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什么老是提不上去呢?可以说至少有这样两方面:

(一)是范文注重分析太多,学生缺少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注重考试,分析讲解占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结果学生对语言没有得到深入理解,表达思维就无从发展,能力就不能形成,牵移效果就差。二是阅读面狭窄,不注重积累和吸收。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局限于课本内的内容,对于课本中的课外阅读的要求就很难做到,更谈不上中外名著的阅

用心爱心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读了,对比古人读书成诵,确有不如啊。朱喜曾就此说过“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大抵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手吾之心。”勿庸置疑这就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拓宽;殊不知“悬梁刺股”、“萤囊夜读”等等故事传为千古刻苦攻读的佳话。而读与写,密切相关。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上第一位的是 “读”,不但要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巧读,把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势在必行的当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以普遍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效率的最终目的就能实现。

鸡西市城子河区正阳学校张姝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6

鉴于此,如何进一步探讨教改中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往往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因为阅读教学毕竟也有其基本规律可循。

那么,语文的阅读教学,在新形势下如何重视和加强,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求深求透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遵循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二个最主要的问题,这样做:第一符合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知识不是一天学得的,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这是学习知识的规律,违背它,就会走到反面。第二,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触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他们的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学生每学一篇课文,特别是现代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就要善于准确地找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选好最佳的教学“起步点”和必须掌握的重点。第三,要符合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一篇课文,无论篇幅长短,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可教给学生的知识多,而课时却又是有限的。教材的综合性、知识的无限性与学习的时间性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我认为教师就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知识系统以及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处理教材上明确目标、缩短战线,只突破一点两点而不及其余、甚至绕开一些枝节的、非主要的难点而不顾。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应该允许教师有不讲的地方,也应该有学生不懂的地方,有所失才有所得,想什么都抓,结果往往什么也抓不到。

当然,这样做很不容易。其实,一篇课文,任何人也不可能讲深讲透,学生更难做到学深学透。一篇好文章,有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它的理解往往受到知识,年龄,阅历的限制,贪多求全,讲深讲透,课课清,段段清,是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

二、在教学方法上,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教学确实存在方法问题。人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上,而且也表现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上。有些教师的课,不只准确地教给学生以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善教者使人得法。因此,重视教法是很重要的。那种满堂灌、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法,再也不能适应新形势课程改革和社会的要求了,必须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向交流教学活动来取而代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求诱发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教法”。我认为改进和重视教法,一要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不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把教学庸俗化。教法上应该是:教学风格要朴实些,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上,我校有位优秀教师的语文“导读法”:叫学生上课前一天先预习,找出问题,第二天上课展示,由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我认为是很好的经验。

三、重视学生整体性阅读教学

目前语文教学,大多数采取“分割式”教学法,以应付中考和统考。我听过的语文课中,多数教师把课文中生字写出来,让学生注音、读读;再把生字挑出来,让学生解释,学生解释不了的由教师讲;再由教师提出课文中若干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最后教師讲讲这篇课文的特点。这种方法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整体,而是一个零散的内容。这种“教师设框,学生猜谜;优生代讲,教师表态”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我认为必须重视学生整体性教学,像魏书生老师教会学生读一篇文章,读一类文章,读一本书那样。

一篇文章的产生是从认识生活到运用语言来表现,而阅读则首先接触语言形式,然后才认识文章所反应的社会生活。以备课为例:阅读一篇文章的大致过程如下:先通读一遍,知其大意;然后再一字一句地读下去,碰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就翻翻字典、词典;碰到难懂的句子,就要联系上下文言语思考思考;碰到精辟的论断和名言警句,要反复阅读或加以抄录;碰到精彩的段落,要多读几遍,细心揣摩、体味。读完全篇以后,要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立意是什么,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文章有没有线索,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等等。然后着手确定教学重点和设计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总体——总分——总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当像老师备课一样,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句篇,掌握要点、重点;最后还要回到总体上来,通过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读、议、讲、练四个方面,除“讲”而外,均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认为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读讲结合,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把这个方法归纳为一个公式:读——讲——读。因为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不先读读,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教师的讲就失去了基础。许多教师讲解之前,或范读全文,或让学生自读全文,道理就在于此,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精当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而教师讲后学生再读,体会就更深刻。

四、交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那么将来在知识上引起连锁反应是无限的。故此,阅读教学应特别注意交给方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精读和快读相结合,对于少数名篇佳作,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读,从中汲取丰富而有价值的知识营养;有些文章,虽写的一般,但它可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可以快速读完。当然,如果以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为目的,则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精读。

默读和朗读相结合。一般来说,朗读有助于识记、背诵,默读有助于理解。朗读时必须眼看、口读和耳听,发音准确,在用普通话的基础上,要求读得流利而又感情,因此必须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指导和训练。

学习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阅读首先是为了记忆。采取的方法一是,做笔记,积卡片,做摘录。二是用各种方法将知识储存于大脑皮层。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衰减就应采取第一种方法了。

中学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7

一、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 有可听之处, 并且在听课学习的同时能汲取教师语言表达的精髓, 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准确、形象、生动、流畅, 使学生在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博采众长, 知识渊博, 采用一切可采用之教学手段, 将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引入课堂, 信手拈来, 创设活泼、活跃的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 在此基础之上, 旁征博引。并且要掌握好一个度, 切不可喧宾夺主,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习语文, 要让学生具备成熟的心理, 洞察社会现象

语文涵盖范围广, 许多文章都是育人妙文。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 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懂得知识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么运用知识, 怎样具备成熟心理, 怎样学以致用。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产实践专题讨论、时事讨论等多种途径去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 可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使之心理健康。

三、不仅要认真写作文, 更要讲求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大家都知道注重写作文, 但是改作文更关键。师生互动评改作文这种评改法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产生闪亮的火花。学生各有所长, 兴趣不同、爱好不同、背景不同, 自然习作水平与切入点就不同, 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切实深入了解学生学情,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指定一个学生在全班朗读一篇他人的作文, 师生边听边记下优缺点, 评价其优劣, 并提出修改意见;遇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停住,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如“这儿的意思说明白了没有?”“这个词用得合适吗?”等, 和学生共同探讨。哪个地方该调整, 哪个地方应作补充说明,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 提高修改的能力。在当面评点并指出学生作文中不足后, 由学生自行修改, 自行选择修改方法, 修改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修改的自主性。

四、教学语文, 要鼓励后进生

常听同事喟然长叹, 说学习不精进的那些学生是“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 我也曾一度为此迷惘和烦恼过。但是, 随着不断的反思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有了点“石”成”金”之术, 感谢教学反思, 是它赐予我金钥匙, 让我打开学生的心门;感谢校本教研, 是它给予我营养, 一路伴我成长, 是它赋予我力量, 让我有勇气面对教学中的难题。今后的教学道路上, 一定会有艰难和坎坷。但是, 我坚信, 只要不断反思, 我们必将一步步走向成熟, 走向成功!

浅谈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1及时总结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给出中肯、合适的评价,当学生动作规范时,就要大力表扬,使学生能够自信而准确的进行活动,当然,发现学生动作不规范的时候,也应及时指出,进行恰当的批评、指导,让学生很快就纠正自己的动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快速的掌握所学的体育动作要领,掌握基本的体育活动技能,对于按时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威信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把握好批评与表扬的策略和火候,首先要多表扬少批评,当你发现学生缺乏哪方面的优点,你就多向这个方面进行鼓励、表扬,可以以表扬为主,夹杂以适当的批评,既要表扬动做规范的优秀学生,更要表扬胆怯、动作欠规范的学生,努力寻找每一个差生的 “闪光点”进行表扬,更不要再批评时,以偏盖全,妄下结论。其次在批评时,应该注意场合和分寸,不要当众批评,尽量通过暗示、隐晦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也有利学生主动改正缺点。

2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减少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伤害,体育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当然课前准备活动的设计必须与体育课堂教学新授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增强学生学生身体关节的灵活性,使肌肉更加灵活、富有弹性,提从而减少体育损伤,高标准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认识到课前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时间要充足,活动动作要规范。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特征,以游戏为载体,既要有普遍性的动作,又要有专门针对新授课内容的动作,注意活动不要总是老一套,要注意不断改变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一些教师在组织准备活动时,敷衍了事,就是天天是简单枯燥的做做操,玩玩游戏,这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根据体育教材新授课的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做专门性的活动使学生身体各关节、韧带、肌肉活动充分,使与新授课的基本运动技能相关的器官、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活动,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体育教材的编排顺序,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活动,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室外课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组织教学成为体育教师贯穿整节课始终的教学活动。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坚持不懈的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关键是抓住列队集合、课堂着装、器材场地布置等环节以及学生的精神风貌、组织纪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始终从严要求、不断的检查、评价、纠正、奖罚,不断强化,最终让学生把体育课堂常规要求变成自己平时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有效的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运行。体育教学的环节不同,组织教学相应的任务也不相同。在课前,让学生布置器械和场地。由于是室外课,周围环境复杂,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诱惑,很难专心的上体育课,教师就应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授内容上来;在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做些放松活动,将本节课内容简单小结。体育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与新授内容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课时,采用不同的组织活动,从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组织教学活动, 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青少年好奇心强、比较好表现、好胜心强,注意力不集中。在一节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变化, 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在刚上课的前一段时间,学生注意力较集中。可以安排新授课内容,在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后半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做些游戏,做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学生不断保持注意力。在进行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一些小组比赛活动,采用一些新奇的组织形式,吸引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总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依据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结合体育课的特殊教学特点,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有效的组织教学,巧妙而艺术进行表扬和批评,认真进行体育教学研究,精心指导学生体育活动,最终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质健康,人格健全的的一代新人。

摘要: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着人类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对于身心正在发育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中学体育课自身规律,从四个不同的层面谈谈自己对改革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中学物理教学点滴谈 篇9

一、改变观念, 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后果, 学生的思维只是在一个固定程序的思维模式中展现, 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且文章的结构往往是开头一段, 中间一段, 结尾一段, 没有写出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 更谈不上创新。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 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 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 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精神百倍地投身到创新教学中去, 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不断探索, 并引导学生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 大胆进行作文的创新。

二、突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的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所以, 要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 纵向与横向, 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文思泉涌。为了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以供参考。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向自然, 以积累创新素材。

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升华。观察是感性思维的前提, 思考是理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的飞跃,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就会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写出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 切中时弊, 揭示真谛, 具有创新精神。

我们要学生理解皑皑白雪, 要学生懂得温和的春风, 明白秋天的萧瑟, 可我们没有给学生那样的时间和心情。我们的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 回味着老师的批评, 还记着家庭作业, 在这样的心情下, 除了能感到雪的寒冷还指望什么呢?我们提倡的实践, 是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的实践。教室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草坪、田野、高山、雪地甚至家庭大院都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语文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缀文者和披文者。同时, 充分的实践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而兴趣是转化为知识的重要前提, 热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 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密不可分。阅读的主要途径: (1) 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 精心设计阅读方案, 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 该背的要背诵如流, 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 加深理解, 自由应用。 (2) 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图书室联系, 组织学生阅读, 而且要创造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互相传阅。

3. 灵活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

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两周一次课堂作文, 让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 教师则倾尽心血拼命修改。这种好差优劣以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 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重要。首先, 要开展一些活动, 如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组织学生春游、植树、参观、访问等有益的活动, 让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为作文创新提供素材。其次, 提倡灵活练笔, 在练笔中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教学手段日益更新, 特别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介入,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给作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 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从而保证了创新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 可以说, 适当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对进行作文创新教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渠道。第四, 写想象作文, 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4. 引导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使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知识, 阅读让学生有了创新的源泉, 而写作则成了学生作文创新的落脚点。首先, 引导学生在语言方面求新。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以新为好。其次, 鼓励学生在布局上破格。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基本要求, 对学生进行定格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 赏识讲评是创新作文的有效途径。

作文评讲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教师在作文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 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 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 以鼓励赞赏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 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 与我们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另外, 在作文讲评时应让学生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

“生活, 作文的源泉;想象, 作文的翅膀;创新, 作文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总之, 我们应从点滴抓起, 多鼓励, 少批评, 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 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 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 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 初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中学生作文点滴谈 篇10

一、明确目的, 引起重视

必要的语文写作目的及其意义的教育, 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对于作文指导, 要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从七年级开始, 就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特别是针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害怕作文, 甚至重理轻文”的倾向, 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班会总结、优秀日记交流等各种机会,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教育, 使学生明白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要“全面发展, 文理并重”更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作文写作功底。

二、广泛阅读, 博闻强记

学生写作文, 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提笔在手, 思路打不开, 无话可说。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作文写作的素材缺少必要的量的积累。如何弥补上述缺陷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民》的信中曾这样说道:“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 除了语文系统知识的学习, 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学生引进书籍的广阔天地, 让学生多读书。这里多读书主要有包括以下两点意思:一个是多读语文教材, 一个是多读课外书籍。对教材来说, 强调精读活学, 博闻强记;对课外书籍来说, 强调泛读积累, 而且要持之以恒地读。例如,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所指定的书目, 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优秀作文选等, 并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中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活动空间毕竟又是有限和狭小的。如果不注意引导他们从课堂上, 尤其是要在课外阅读中大量地汲取前人的思想和一定的文化, 获得间接的知识, 怎么会做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呢?因此, 必须理解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要牢记“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语)

三、贴近生活, 积累素材

日常作文, 总有学生抱怨:生活太平淡, 尽是些平常琐事, 这些材料无法捕捉, 更不能成文啊……其实, 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认真观察和真实的生活体验, 手中和脑海中没有足够的写作素材, 临时搞突击, 胡乱构思、瞎编乱造是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的。这就要求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不妨用眼睛去看, 用心去思考, 用笔去记录, 这可以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给学生创造“观察积累”的条件:诸如口头小作文比赛, 组织春游秋游, 清明扫墓, 学习雷锋、继承先烈遗志、安全教育月、课间操评比、近视眼防治、欢度校庆, 节日游园等活动, 每次活动前都向学生布置观察要求, 活动后即以活动内容写日记, 命题或自由命题写周记或者作文, 把作文教学与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贴近生活观察积累”, 能够拉近学生和大自然、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师生、同学之间的距离, 为写作素材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架起沟通的桥梁。诚如培根所言:“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而在书外, 全凭观察得之。”

四、系统练习, 不断提高

根据不同年级的作文训练要求, 扎实有效地开展作文写作训练, 不断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择取舍、结构层次的安排、主题立意的确立、构思角度的新颖、表达方式的运用、考场作文和课堂作文的区别和练习等等。比如, 八年级上学期 (北师大版) , 以“简洁之美”“细致之美”“平易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恰当之美”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作文分阶段的写作训练。根据一定的要求, 借鉴课内外经典文章和若干范例, 通过写片段、写局部, 来达到一定的训练目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 作文训练, 以“合理想象和虚构”来说, 要求学生参照《项链》《珠宝》等名篇的写法进行小说写作训练。让学生依据小说的特点去构思命题写作, 在构思过程中, 要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要注意小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点与面的结合, 要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则尽可能贴近小说的语言。学生有章可循, 有范例可学, 就容易写出一些较好的作文。

摘要:从四个方面谈了让学生喜爱作文, 激发其兴趣的做法。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英语写作 策略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41

目前,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还比较薄弱,英语写作在英语学习乃至高考中占着不可忽视的位置。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表达能力并非一件易事,笔者的体会是:

一、练好内功,夯实基础

1.背诵佳句佳作

背诵所学课文中的典型佳句,佳作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帮助极大,要做到脱口而出,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在写作时会自然地写出地道、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也就得心应手。

2.拓展拆并句子

句子的推展(develop)和结合(combine)要特别注意过渡词(transitional words) 的使用,如果能在写作中做到长句和短句相互补充,文章就会显得错落有致,语言表现力也会增强,让学生明白,要写出好的英语句子不能一味停留在“主系表”和“主谓宾”等简单句结构的句子层面上,还应学会运用“分词”,“连词”和“从句”等较复杂的语言结构,这样做会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的表达能力。

3.缩写改写课文

在介绍课文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缩写课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客观上总结、概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基本写作能力;改写课文通常是把一篇结构复杂,语言较难理解的短文用简单易懂的句子表达原文的内容,通过改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避免语言错误,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培养其写作能力。

二、讲究方法,“四能”互补

“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也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教师应从平时的教学中多方面寻找对策,可采用阅读默写法,先议后写法,听后笔述法,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三、加强指导,模仿为主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写作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写作。教师可以从阅读、分析和模仿范文开始,从遣词,造句,组段,谋篇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如:

(一)范文阅读

Ann likes sports very much.She goes cycling twice a week and often goes mountain climbing on Sundays.She spends half an hour doing exercise in the gym every day, she learns basketball on Saturdays,and now she plays it pretty well.She is also good at jumping.There is going to be a school sports meeting next weekend. She is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high jump and the long jump.Her classmates are going to cheer her on.They are sure that she will win.

(二)范文分析

1.语篇结构分析

主题句:Ann likes sports very much.

支撑句:①She goes cycling...

②She spends...

③She learns...

④She is also good at...

2.语言形式分析

动词短语:go cycling,mountain climbing,do exercise, play basketball,is good at jumping.

连词的运用:and, also

一般将来时的运用:be going to be/do

代词的使用:she,her,they

(三)独立模仿写作

Writing work: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favorite sport.The following questions may help you.

问题一:What sports do you like?

问题二: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Why?

问题三:How often do you do it?

问题四:Who is your favorite player?Why?

1.遣词造句

(1)and 的连词用法

例句:She goes cycling twice a week and often goes mountain Climbing on Sunday.

仿句:I play football once a week and go skiing in winter.

(2)用主语 like描述人的穿着

例句:Ann likes sports very much.

仿句:I like sports a lot . I am wearing a red cap.

2.组段成篇

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策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点滴体会 篇12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厌倦的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以初中足球教学为例,我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来进行教学比赛或足球游戏。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从体育游戏中寻找到体育的乐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完成了“要我学”→“我会学”→“我要学”的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足球技术要领。

二、准备活动充分,避免运动损伤

充分的准备活动后,身体各部分肌肉、呼吸系统会因受刺激而活动力增加,身体温度升高,肌粘性减少,肌纤维收缩范围增长,从而减少肌肉拉伤、抽筋的机率。充分的准备活动还可以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兴奋,降低心理紧张,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发生运动伤害。在1998年初三年级的一堂测试课中,准备活动在文体委员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活动后,即进行急性跳远测试,结果一女同学因活动不充分且没有针对性,造成踝关节脱臼。这一事件对我的教训是深刻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准备活动这一环节。在准备活动中,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先让学生进行慢跑使其身体预热,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徒手操练习、关节操练习、伸展操练习等,让练习者活动充分,避免运动损伤。

三、根据学生特长与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法

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具有明确教学内容、启发思维、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难度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导入法。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导入法:

一是问答复习导入。如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复习课时以问答的方式复习“一大、二小、三起跳,人在最高点、球在最高点,拨指压腕球出手”等动作要领。让学习原地徒手练习,巩固提高。

二是示范动作导入。如在投掷铅球教学中,将几种投掷方式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侧向滑步推铅球的练习方式。

另外还有“归纳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多种导入法,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特长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和学困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技术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应增加内容和练习难度以及提高要求,对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并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为了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总结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上一篇:聚酯薄膜下一篇:谱相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