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基本理论

2024-09-13

中学物理教学基本理论(精选8篇)

中学物理教学基本理论 篇1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

这是一篇关于体育教师基本功考试,中学体育教师考试,中学体育教师考试试题的文章。于哪年退出了国际奥委会并与其中断了一切联系()。A、1一、判断与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参与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感。(×)

2.为提高小学生力量素质和合作精神,经常开展拔河、搬运重物等活动是值得提倡的。(×)

3.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4.《体育与健康》体现了实用性、活动性、兴趣性和时代性特点,突出了该课程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性质。(√)

5.体育教学中,教师施加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外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6.科学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人体形态,机能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的增强。(√)7.人体下肢长有几个长度:(d)a.1个b.2个c.3个d.4个

8.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有几种:(c)a.1种b.2种c.3种d.4种

9.人体速度素质发展最快的敏感期:(b)

a.8-9岁b.10-13岁c.14-15岁d.16-17岁 10.从进入青春期发育高潮到发育趋于稳定一般历时:(d)a.1年b.2年c.3年d.4年

二、填空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程(堂)教学。2.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这次课改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3.教师专业化培训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包括回归生活理念、发展性教学理念和生命化教学理念。

4.体育教学应遵循认识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规律。

5.体育教学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6.科学研究证明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成功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训练是重要的。7.有人断言“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一半。” 8.力量是指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

9.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10.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而疲劳不能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11.新课标中规定小学一至四年级为每周4节体育课,五至九年级为每周3节体育课。12.《课标》中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13.培养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程序为引导提示、明确目标方案、探索尝试、思考验证、总结评价。

14.在田径比赛中,铅球、链球的投掷圆圈直径均为2.135m。15.在体育课教学中,尽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汗、会、乐、美、大、中、小、多八字标准。

三、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2.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3.快乐三要素

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4.生物年龄

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5.运动训练

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之为运动训练。6.健康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的状态。7.运动指数

课内的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静时的每分钟脉搏数。8.诱导性练习

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9.体适能(体能)

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0.练习轨迹

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四、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何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①积极地旁观;

②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③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2.教学研究是提高和成就教师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认识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①桥梁和通道;②大舞台;③大课堂;④大平台;⑤切入点。3.什么是乳酸能?

人体如以最快速度持续运动数秒后atp耗尽时代之而起的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供能以使atp合成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①谈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②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③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⑤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⑦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5.近年来,体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哪八个方面?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综合创新原则等。

五、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作用,这与“放羊式”教学有什么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教学指导思想;②教学计划设计(目的、内容、要求、过程等);③教师作用;④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⑤教学反馈与调控;⑥教学评价;⑦安全因素。

2.课程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身体、心理和行为表现,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更加多元化。请你谈谈在教育观念方面将发生哪些变化?

①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 ②从单一关注运动水平,变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③在教学方法上,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生自主“学”;

④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学生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与朋友; ⑤对学生的评价,从主要关注学生成绩,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3.如何测量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举例说明。

把跑道清扫干净,测量统计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跑道上钉鞋留下的痕迹。例:某运动员百米成绩11’’,全程跑49步,则有: a全程平均步幅=距离/步数=100m/49=2.04m b全程平均步频=步数/时间=49/11=4.45步/秒 c全程平均速度=距离/时间=100m/11=9.09米/秒

4.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你怎样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个体”与“全体”的关系,举例阐述。(略)5.“身心全面发展原则”的基本依据、基本要求是什么? 依据: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有机整体,尽管身体任何部位的运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某一运动器官的运动,对其他部位生理运动都是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多种多样的教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对身体、心理进行科学全面训练,才能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要求:①制订好学习水平段的计划,全年教学计划与学期教学进度,必须全面性;②在安排每次课内容时,特别注意基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③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各种专项运动中,也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全面基础训练。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要从、和等三个方面去评价。

3、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与表现。

4、肌肉工作时的直接能源是,它贮存在细胞中,以肌细胞为最多。

5、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骨骼起着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肌肉收缩是运动的。

6、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7、、、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必测项目。

8、由一列横队变成二列横队时,应先报数。

9、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的节奏与节奏相配合。

10、三级跳远由助跑,沿线向前的连续三次跳跃组成。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支撑摆动要求以肩为轴,脚向远伸,髋向远送,身体伸直。()

2、直腿后滚翻的保护与帮助是保护者单手提拉练习者臀部,帮助推手和翻转。()

3、韵律操比赛,可设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由竞赛组织部门确定,采用统一的动作和音乐进行。()

4、侧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动作是通过蹬腿、送髋、转体、挺胸、低头、推臂、拨球连贯动作将球推出。()

5、足球个人进攻战术包括:停球、跑位、运球过人、射门。()

6、排球比赛中a队队员在接发球时,用脚将球踢到了对方场内,裁判员判其违例。()

7、急停是快速移动中突然停止,借以甩开防守者的方法。动作有一步急停和两步急停。()

8、如八个队员参加比赛,采用单淘汰制,其比赛场次为七场。()

9、长拳的手法主要有拳、掌、勾,步法主要有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歇步。

10、重力休克是在剧烈运动中,由于体内大量缺氧所引起的暂时性脑贫血而发生的休克。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12‘gym‘1.2.1)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12‘gym‘1.2.2)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1-12‘gym‘1.2.3)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1-12‘gym‘1.2.4)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4、学校体育应从哪些方面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5、分腿腾越动作要领是什么?请用简笔画描绘动作过程。

四、分析题(15分)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分析篮球变向运球教材。请注意目标的明确,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创新。(简案)

中学物理教学基本理论 篇2

教育评价的领域非常广泛, 涉及到与教育直接、间接有关的所有方面。归纳起来看, 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学校评价、教育条件与环境评价、教育行政评价、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的评价等不同层次, 并互相联系成一体。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工作应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因为它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 占去的时间也最多。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 主要就是由它的各科教学质量来决定的。为此, 在广泛的教育评价研究领域中, 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就占有突出的地位。

教学质量评价的含义

所谓教学质量评价, 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教学质量评价可简称为教学评价, 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及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 而不仅仅指对结果的评价。所以, 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及其结果, 即教和学相统一的全部活动过程及所产生的各方面的结果。那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思想已经过时了, 因为结果来自于过程, 评价从过程入手, 会更有效地促进理想结果的产生。那种把教学与评价视为两回事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现代教学评价已与教学过程一体化, 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种认为只评价学生学习质量, 或只评价教师课堂授课质量即可完成教学质量评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 因为现代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评价。

教学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 相应地教学质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 简言之, 是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 或者说是用定量手段做出定性的评判。定性评价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 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 (简称为评价指标体系) 为依据。教学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是互相联系的, 但两者并不能等同。评价指标通常是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数量化的、具体性的, 同一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 而某一个指标也可能反映几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是用来从质和量两方面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 而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例如, 我们通常是用考试手段把考试分数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和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发展的水平, 考试分数是一种可操作、可测量、数量化的尺度, 它只是我们用来了解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教学目标本身, 即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片面追求考试分数, 考试分数只是用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评价指标而已。

人们常常把测验、考试、考核、测量、评定、评估等几个概念与评价一词混用, 这在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上常常造成混乱, 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概念是包含测验、测量、评定、评估诸概念在内的更具概括性的概念。所以, 教学质量评价一语包含着教育测验、教育测量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 但不可将其与测验、测量等同。

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式

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多种多样, 如行为目标模式、决策定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司法评价模式, 目标达到度评价模式等。但针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式研究还比较少, 我们试根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 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提出一个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模式, 用做具体评价的理论框架。

这个模式表示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结果这一过程中, 贯穿着三种类型的教育评价: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又都受到元评价的制约。这一模式反映了评价的全面性, 动态性和过程性, 以及评价内部的结构性。

教学质量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判断。所以,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评价的前提。但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也离不开教学评价, 具体地说就是准备性评价。准备性评价有背景评价、教学目标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背景评价是对教学开始前广泛的实际背景和理论背景进行考察, 从中选择出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基本要求, 从而为系统、科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教学目标评价是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现的可能性所做的价值评判,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学目标制定不当带来的消极影响;诊断性评价则是在教学前确定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状态, 在教学进程中确定妨碍学生顺利学习的原因。准备性评价具有帮助决策, 明确价值导向, 诊断教学现状的作用。

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就是分阶段 (或单元教学) 地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有人把形成性评价等同于单元测验, 是非常片面的观点。形成性评价是以教学质量的管理为目的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评价, 主要内容是从教和学两方面看阶段性、局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并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确保总目标的实现。形成性评价的评价项目与具体教学内容具有密切的一对一的关系, 对教学过程评价的单位越小, 则这种关系越明显。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主要用来及时地反馈调节教学活动, 例如, 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开设补救课程和深化课程, 补救课程是针对尚未掌握已开课程学习内容者设计的课程, 而深化课程则是对学习内容已充分掌握者开设的进一步深化, 扩大学习效果的课程。

总结性评价是在全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结论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考察其实际学习的水平, 对教师则主要是考察其教学绩效的水平。学生总体的实际学习水平直接证明着教师的教学绩效, 而教师的绩效又证明着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过程总体的质量。一般来说, 总结性评价的评价项目全面又具有概括性, 评价的视野具有很大的回顾性, 而形成性评价的视野则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虽然各有其特殊的性质, 但也不是截然不同, 彼此独立的评价活动。从功能上说彼此有一定交迭。例如, 总结性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教学是一个总结, 而对后一教学过程则是一个开始, 因此又具有形成性和准备性评价的功能。

按照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模式, 评价能否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 能否真正起到反馈、促进、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 它自身仍然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并受到一定的再评价, 这种对评价的再评价就叫做元评价。元评价最初的含义是查明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片面观点, 以及纠正对评价结果所做出的过于简单或不准确的解释。对于带经验性质的总结性评价, 元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后来元评价的含义又扩展到了对评价系统的评价, 如评价在组织上和管理上的问题, 以及评价所提供信息的影响, 甚至扩展到对评价的理论方法的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 元评价就是对各个评价环节和评价结果的再评价, 目的是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 并促使评价者不断地反思, 从而不断地提高评价自身的质量。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确定测量和评价教学质量指标的根据, 所以, 制定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是做好评价工作的根本保证。

教学目标来自教育目的,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具有从概括到具体的序列层次性:在总的教育目的指导下, 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具体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又进一步具体化为某一学科, 某一学科的某一教学阶段, 某一阶段的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任何教学目标都包涵内容和心理行为两个侧面, 内容侧面就是教材内容, 心理行为侧面就是教材内容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并形成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品质。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形式, 并用一定的数据来加以标示, 就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体系。

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 教育 (教学) 目标分类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enjanin S.Bloom) 等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领域 (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由低到高的六层次目标) , 情感领域 (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价值个性化等目标层次) , 动作技能领域 (包括知觉、行动、动作、体能、交际等目标) 。其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分类对我国教育测验影响颇大。另两个领域则没有受到多少重视, 很明显, 上述目标的划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心理行为侧面, 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这就产生了“教学目标双向明细表”, 双向指的是学科内容和心理行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维度, 在两个维度的交叉点上就是具体教学目标。反映在考试蓝图上就是“试题双向明细表”。现在对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尚缺乏深刻的评价研究。

学习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 (即学生学习的目标结果)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和态度, 在本质上也包含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 但更偏重于智慧的发展, 突出了学习者在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这一目标分类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 距离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践尚有距离, 缺乏理论的中介环节, 所以在评价中应用尚不普及。

笔者认为, 在确定教育目标上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一种倾向是过于抽象概括化, 用简单空泛的公式去套生动具体的教学实践;另一种倾向是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 用琐碎、孤立、繁杂的目标集合冲淡总教育目标这一本源。正确的道路是以总目标为理论核心, 具体地制订动态的、结构性的目标体系, 而对其实现程度的评价则以可测度的、可操作的、不一定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的指标体系来进行。例如, 在心理测评中, 智力测验项目同时地反映着智力的各主要因素, 其项目并不是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对应地来设计的。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在评价指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个“推知”过程。

教学质量评价的横向构成

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式中, 我们从过程的角度阐明了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全过程。评价的对象是全教育过程及其结果。根据教学论的理论, 教学是诸要素的结合体, 其主要要素有教师、学生、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的环境和精神的环境) , 教学反馈等。这些要素都以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 都是教学评价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可以从横向上把这些因素按照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分为三个方面: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教学环境条件的评价。三者既相互联系, 又具有各自的评价重点和目的。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教师及其教学活动为主要评价对象, 突出了对教学活动中教的方面的质量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及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并对教师的劳动做出质量上的评定, 以用作晋级、培训、奖惩的依据。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重心, 同时兼顾其他方面, 如素质评价、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的评价等。关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结果则用来作为重要的信息指标。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主要评价对象, 突出的是学习结果的质量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 实现培养目标, 以及对其学习成就做出质量上的评定, 用作等级评定、升留级、毕业证书颁发等教育决策的依据。

教学环境条件的评价, 反映了现代测量、评价理论中的生态测评观念, “生态”观念就是把评价对象放在其存在环境中予以考察, 并对直接影响评价对象的环境因素予以测量和评估。一句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 瓜儿离不开秧”, 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离不开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环境条件。关于教学环境条件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结果, 并用作考察后两种评价结果的背景和参照点;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 以便制订措施予以改变。教学环境条件评价至今尚未受到重视, 但这类评价的理论与资料对传统评价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质量评价应起到的作用

1.反馈指导功能:所谓反馈指导功能是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 指导与调节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的活动, 从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反馈指导功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指导。二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激励与强化。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 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看:“通过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 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本身的依据。”

2.管理功能:教学评价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诊断出存在的优缺点和问题, 一方面可以监督着教师的教学劳动,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评等分类, 奖优罚劣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为一定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可为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提供证明, 并成为选拔与淘汰、升留级、是否毕业等决策的依据。

3.强化学习功能: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 教学质量评价都为他们提供着重要的学习经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 学习他人之长, 发扬自己之长, 克服自己之短, 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在评价之前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 加强巩固, 在评价过程中澄清尚未充分掌握的内容, 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在评价之后发愤图强, 争取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4.导向功能: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对教学工作起着导向作用。为此, 教学质量评定的内容、标准、指标、方式方法都要受到充分的元评价, 否则评价的错误导向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题海战术, 应试教育等现实问题, 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现行考试制度、入学选拔制度等评价导向造成的结果。

5.科学研究功能:在美国, 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就开始于1933年——1940年进步主义教育联盟的八年教学实验研究。在八年研究中采用的基本方式就是边实验边评价, 在八年研究的报告中强调指出:“评价对试验的成功起了积极的重大的成功”。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检验教学实验的成败, 可以对新旧教材、教法等做出比较性判断。此外, 教材、教具的开发、课程设置、师资素质的调查, 学生学力的调查等研究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价的帮助。教学评价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高中政治基本理论的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创新 自主

一、解析理论的形成过程,明确科学论断的意义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有着理论形成的过程与阶段,并且对应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理解这一科学论断的含义和意义,应该将这一科学论断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让这一科学论断仍然发挥这光辉的影响力。

从马克思生产力学说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工业时代将科学技术进行散播,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和其创造的巨大财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对此,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成为引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也是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完善。在我国大力倡导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仍然能够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高中政治教学中涉及这一科学论断,学生们理解起来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一理论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理解不深刻。

二、深入理解理论内涵,课堂渗透着时代发展特征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讲解的内容与社会进行紧密的关联,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有着感性的理解。在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关注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影响力,总结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教师在讲解时候,可以将科技革命爆发前后的社会生产力进行对比,通过数量上的比对能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这是在邓小平在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情况进行考察后作出的科学论断。将这一科学论断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进行紧密联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如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们日常应用的手机,都是科技在引领社会生活的时尚潮流,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如人们运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面进行购物、交友以及学习,这些行为与过去有着根本不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科学技术不但是一种知识系统,也是人们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探索的活动。并可以拆分为科学和技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

在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应采取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住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将学生改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师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更好地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学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和共同学习。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学生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想法,而是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提出对此概念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进行搜集资料进行解决困惑。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对抽象的理论给予感性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科学论断如何影响到当地的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让学生们进行踊跃发言,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也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抽象的理论不再抽象,而是包含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落实到了平凡的一件件事情上,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也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教师在课堂上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进行讲解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寻求答案。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它们都是物化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还使劳动对象得以改造和扩大,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发挥宏观政策和调控的影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四、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掌握内容的实质。教师应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和收敛性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我国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宏观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奖励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社会弘扬了科学精神,这些社会现象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意义,也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为了能够更细致地去分析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教师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为各类人才创造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值得政府给予鼓励发展。教师还可以从政治角度进行引导,科学技术提升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教师还可以从文化生活角度进行分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推动经济政治发展,促进文化建设,并推动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最后,政治课教师还能够从哲学角度对这一科学论断进行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这不但符合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能够真正体现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教师将这一科学论断深入地具体地讲解,使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理解,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篇4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张:致力于研究人的智能或认知活动的性质及其过程。因此,尽管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等。

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布鲁纳是20世纪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在教学设计上,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主张,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他们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灵活提取信息。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这三类表征系统包括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行动或动作、映像或图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它们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在他看来,结构课程的开发及发现学习的指导,都必须与特定阶段儿童表征系统的特点相适应。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性的蓝图。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奥苏伯尔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后来,奥苏伯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指出:“组织者”可以在学习材料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用于教学设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概括为“先行组织者模式”。

第一阶段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第二阶段

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级

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

呈现“组织者”

鉴别限定性特征

举例

提供前后关系

重复

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

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

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

明确材料

维持注意

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道的原则

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

阐明学科内容

(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中,对教学设计领域影响最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基础设计教学,以完善人的行为为根本宗旨。

在行为指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操作性反应和强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的自动教学模式,常被称为“机器教学”。

将“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就形成了程序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五条原则:

第一,积极反应原则;

第二,小步子原则;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了世界教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即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仍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研究人性,关心人的潜能和价值,探究解决人类问题和困境的出路,“完美人格”和“太平盛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憧憬的理想。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因而,“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该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情感体验,在融洽和谐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

罗杰斯把教师称为“促进者”。“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具体表现为:第一,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第二,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第三,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第四,维持有益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篇5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思想

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环境、封闭与开放、系统的状态

系统方法

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

2、传播理论

传播过程的模式

传播过程的要素:传播过程研究的要素也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3、教学理论

深受教学理论研究中要素主义趋向影响

更多更直接地从当代教学理论中吸取营养,寻找科学依据

4、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ID1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

特点:

(1)四个基本要素(2)三个主要问题(3)十个教学环节

2、ID2的代表性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式”

(1)把教学分析与确定学生初始行为及特征(2)开发教学策略

(3)对教学的修改未放到评价模块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媒体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结构的策划上。

中学物理教学基本理论 篇6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2](二)提倡发现学习,注重直觉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发现教学所包含的,与其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那里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不如说是他们发现他们自己头脑里的想法的过程”。[3]他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布鲁纳认为“发现”依赖于“直觉”思维,他主张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儿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去猜想。

(三)提倡螺旋式课程。

中学物理教学基本理论 篇7

一、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上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一味地把知识输灌给学生,以成绩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坚持“以生为本”。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不应责罚,而应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2. 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 ,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每节课抽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师生点评,讲课题目与形式由学生自己定。这样通过备课与讲课,学生会获得巨大的进步与成长。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写演讲稿,或编排与教材相关的小品、话剧等,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思考分析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3. 帮助学生收集、利用时政材料 ,联系课本理论进行分析。收集时政材料是进行时政教学的基础步骤,教师必须紧扣社会的时政热点,将最新、影响最为广泛的新闻结合书本知识呈现给学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集时政资料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资料收集好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讨论这个时政热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时政的解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当中较为新颖的看法和观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当然也应当注意纠正其中一些消极负面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内容健康化。

二、努力关注学生的“学”

1.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机 ,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走入一条“不理解——产生厌烦———死记硬背——更不愿意去理解”的死胡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的程序化与课堂教学的“照本宣科”,要使学生从封闭、抽象、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走出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其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在积极探究和生活体验中感悟到思想品德课程对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用处。

2. 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误区。目前,有不少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分值相比其他科目而言无足轻重,因此在平时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讲练结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对一些中考原题的接触,意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中考必考科目,要想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平时,要注重平时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3. 结合时政教学 ,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教师可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注重从报刊、杂志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的习惯;还可组织学生天天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英语口语课教学的基本方略 篇8

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虽然有较好的语法基础,有阅读书刊的能力,但却存在英语听说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英语能力,还必须设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全面地掌握这门语言,尤其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听说能力更为重要。笔者提倡用“以听导说”的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英语口语教学,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多听、多讲。

二、“以听导说”的理论基础

在美国的外语教学中,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学中科学的有效程序,首先是听,接着是说,然后是读,最后才是写。”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四个必要环节,实践证明,在语言实验室里,复述难度低于学生听力水平的口语材料是达到口语流畅、准确的最佳方式。因此,我们谓之为“以听导说”。

1.说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众所周知,口语与英语水平有密切关系。口语课是与综合课、阅读课、语法课、语音课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因此,要提高口语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就牵涉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法知识、听说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行。

(1)词汇问题:词汇是口语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词汇量少的人是很难说成句子的。学生在掌握了大量词汇、句型、惯用语法等基本知识后,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口语中去,以致用英语自如表达思想。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扩大词汇量。

(2)结构问题: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交际法倡导人D.Hyous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素质:首先需要掌握语法、句式等语言知识;其二是了解各句式在交际生活中的功能;其三是熟悉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提高交际能力并不排斥基本句型的掌握。心理语言专家Steinberg在制定语言模式时说过:“任何一种语言模式都必须有一套特殊的运用方法,其中包括对常见结构的使用……”毫无疑问,按固定规划来造句和理解句意,所花的时间比寻找贮存资料所花的时间多。因此,学生需要记住并掌握大量的常见结构,如短语、套语、句型等。这样在口语练习中就可以脱口而出,将思想自如地表达清楚。

(3)语音问题:要注意纠正音调,使别人听懂你所说的话且不造成误解。如下列对话:

Dialogue

A:Mary,do you know the girl who is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

B:Yes,I know a little about her. Her name is Lily.

A:Where does she come from?

B:She comes from France.

A:She comes from France?But she is singing an English song so fluently.

B:The girl was born in England.Then her family movedto …?

两句“She comes from France”句法都是一样,都是陈述句词序。但“She comes from France.”句末用降调,表示肯定,意为“她来自法国”;而“She comes from France?”句末用升调, 意为“她来自法国吗?”,表示怀疑。若学生只知句法方面的功用,不知语调的效果,一听到类似上述的句子,就会不理解,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过好语音、语调关,掌握口语所需技能。

(4)说与听的关系:听和说是密切联系的。听是属于理解和吸收的信息活动,说是属于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言语交际活动。听是说的基础,听懂了,才能进行说(交谈)。听即理解、吸收,是活用的基础。没有理解和吸收,就不可能达到活用,吸收不进,就谈不到表达;同样,没有表达和活用,理解和吸收能力也不得巩固和发展。

2.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在口语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基本方略。

(1)将听力训练放在首位:要达到用英语交谈,首先至少要听懂对方所说大意,然后才好开口。否则,将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为训练好听力,可以采取下列做法:①课堂上用英语讲课,使学生尽可能用英语思维,养成习惯,增加语感。②开展电化教学,通过看英文录像、电影,也可提高学生听力,可以补充其课堂上没法直接感受的东西。③选择材料进行泛听。如《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以及VOA和BBC等英语广播,让学生想说、想听、必说、必听、爱说、爱听,尽快提高口语水平。

(2)选好材料教学:可以选一些材料清晰,语速规范,易于模仿,故事短小、精悍,情节性强,且语言有趣和幽默的材料。也可选择一些日常会话、专题讨论等学生非常熟悉,且可帮助他们获得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的对话,让学生从听的渠道获得信息。日常会话如“Function of American English”(今日美国对话),该教材可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来提高口语。

(3)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兴趣:大部分学生上口语课时不敢或不愿开口说英语,主要是由于胆小、被动、怕出错等心理造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英语教学,给学生多听多说的机会。课堂上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口语活动,一般来说,小组最好由2~5人组成,这样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就多,且不会冷落任何人。可将一个班分成若干组,每组5人,然后给一个主题(topic),如: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让小组各成员轮流发言谈谈自己对吸烟的看法。

(4)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可采用短小精悍、情节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为材料,旨在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是意象会话,即采用各种表达情感的会话。如表示高兴的会话:

A:Xiao Zhang, Are you free this Saturday?

B:Yes, I’m free.

A:Will you go fishing with me?

B:That’s great!

如表示遗憾的会话:

A:Wei Fang,can you take part in the party next Wednesday?

B:I’d like to,but next Thursday we’ll have an exam, and I have to study for it!

此外还包括表示抱怨、致谢等会话的内容离不开生活情景,如问候、告别、邀请、祝贺等。另外,可采用辩论的方法讨论。比如选定一个贴近生活现实且学生熟悉的题目。例如“电视机对儿童利大于弊吗?”“金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吗?”等题目,让学生认真准备几分钟,然后分组讨论,这种方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口语测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测试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的主旨是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利于改进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授课效果。

上一篇:2021最新数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下一篇:毕业班开学第一天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