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学法教导

2024-08-31

中学物理学法教导(共4篇)

中学物理学法教导 篇1

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感到难学, 教师感到难教, 这里既有学生方面的因素, 又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因素。很多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 总是抱怨:老师课堂上讲的都听懂了, 但是在自己独立物理问题, 特别是在做习题的时候总是不会做或者不全会做, 成绩提高比较慢。这样便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两者都呈被动状态。2005年我作为主讲教师在濮阳县三中高二年级进行实验, 初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自己创立的“四步教学法”, 经过一年的努力,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并在2005年濮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抽测中获得全市第一名的良好成绩, 使物理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四步教学法的前两步以教师为中心,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了教是为了发展的规律, 后两步让学生主动学习, 做到巩固、运用、检查等环节的有效进行, 最终使学生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 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规律, 实现了“近迁移”, 指导了教学实践。

一、物理课有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中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及其发展水平。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为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在此发展阶段, 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 但是抽象思维还不太成熟,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才能使他们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 扩大知识面, 提升理论水平, 做到具体与抽象高度统一, 能运用理论指导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 能做到经验型向理论性顺利过渡。

(二) 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物理课的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 美国旧金山中学教师莫芬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习的不同思维水平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用概念、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简化假设的能力;用数学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这些差异的产生, 与学生学习障碍的不同有很大的联系, 这些障碍主要是:

1. 凝固性学习障碍。

学生以物理学习中存在的感性经验指导自己, 用凝固的、封闭的、经验的、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维, 在接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这种被动的、消极的思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 片面性思维障碍。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用全面的眼光分析、处理物理问题, 而停留在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凭借对物理知识的一知半解就得出结论, 这也是有效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3. 干扰性思维障碍。

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的时候, 往往不能准确地得到信息,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的干扰, 这种错觉的产生与我们在授课的时候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怎样避免这种障碍,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能排除外在的干扰, 准确地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 要求我们在教授物理知识的时候, 要多考虑事物的本质和解决的有效方法。

为了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自主创设物理情境, 认识物理过程的复杂, 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找到真实、具体的物理模型, 使学生提高获得信息的辨识能力。教师还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不轻易否定学生, 注重过程、淡化结论, 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在设计例题或习题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筛选、精心准备, 注意习题的新颖性、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手中要有大量的习题教学资源, 还要借助互联网, 查阅名校的教学资源, 观察教育发展的每一细节, 注重实效、快速发展。

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一) 创设情景, 建立模型。

在分析物理问题上, 准确构建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这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程度, 很大程度上还与习题课课堂教学的授课方法有关,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建模, 如:观察实验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等。通过各种方法把该知识点涉及的大部分物理模型找出来, 并作简要分析, 要让学生具备见到此类问题的时候能根据情景迅速建立模型, 为准确、有效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案例分析, 规范解答。

在总结所建模型后, 教师要选择一道具有代表性有一定难度或者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模型作为例题规范解答, 按照考试的要求板书, 做到说理要充分, 层次要清楚, 逻辑要严谨, 语言要规范, 文字要简洁。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只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上改正学生解答问题不规范的习惯。只有学生的潜在能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之后, 才能彻底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 特别凝固性学习障碍和片面性思维障碍就可以轻松排除。对于过程复杂的习题, 教师要告诉学生利用临界点隔离成简单过程, 减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 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

(三) 编制例题, 拓展思维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代表性的习题都讲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掌握所有题型而要求学生以题海战术训练。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但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且由于效率低下占用时间过长不能操作。所以教师要利用手中教学资源, 把其中的典型题、中招题、创新题、难题找出来配上规范的解答、说明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典型题巩固掌握教材;通过高考题熟悉高考的题型和难度;通过创新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难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由于答案就在题目后面, 因此所用的时间大大减小, 出错的时候能及时反馈, 找出原因, 把疏忽、遗漏的知识点进一步掌握和巩固,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强化训练, 巩固成果。

为了巩固教学成果, 消化所学的知识,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 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训练, 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就要精心选择, 并要求学生按照参考板书的解答规范完成作业, 养成按照物理学科要求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作业的反馈也要准确而及时, 这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 以及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能使学生找出不足, 改正错误, 不断进步。

中学物理学法教导 篇2

冀军平

浅 谈 中 学 物 理 实 验 教 学 法

大店中学

冀军平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物理实验的重大突破,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那么在中学阶段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基础,而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这样就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兴趣、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科学的实验素养的培养。

一、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例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节中,吹纸实验时:取两张白纸,让其自然下垂并保持平行,往两张纸中间吹气。观察到的现象:两张纸往中间靠近。这样使得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对于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意识的培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

大店中学

冀军平

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无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等等。从小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好习惯,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所以实验教学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熟悉浮沉现象,但事实上学生往往有许多生活经验会干扰学习,从而影响科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有关问题才能澄清模糊认识,真正建立科学的概念。具体操作可这样进行,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受到浮力。接着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下沉呢?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中情况又会是怎样呢?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上呢?以上问题都是针对生活现象及学生的困惑提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学生思考和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合成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中学物理学法教导 篇3

物理学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把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生产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 能否迅速投入到学习中来, 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以已有知识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当旧知识与新知识有着必然联系时, 新课内容的引入适合建立在复习旧的知识基础上得出。这样易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也易于教学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比如, 在讲力与运动的关系时, 首先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于是, 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受力了, 物体还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吗?学生会很容易地回答:“当然不会!因为只有不受力, 物体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同时学生会联想“有力时物体运动状态将会怎么样?”此时开始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讲解, 正是时机。

二、以生活事例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看得见, 摸得着, 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当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想学以致用, 这样就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 在讲压强这节时, 举这样的例子:菜刀、剪刀用一段时间就要磨磨, 不然用起来就会费劲, 这是为什么呢?西瓜装在塑料袋里拎着很勒手, 如果垫上块手帕再拎就不太勒了, 这是为什么?以此作为压强的引入。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问: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坐公交车时, 司机突然刹车, 人会向前倾;司机突然启动车, 人又会向后倒, 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惯性!”短短一二分钟, 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 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轻而易举地将学生拉入课堂。

比如, 在讲相对运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运动还是静止的讨论:正在行驶的火车上有一名乘客正在睡觉, 他究竟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有同学说是静止的, 因为人在车上睡觉, 他反正不能一边运动一边睡觉吧?而有同学说是运动的, 因为火车在开动, 所以人跟着火车一起动。另有同学进行总结: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其他同学听到这位同学的总结之后也都认同。这时就可以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新课内容。

三、以创设活动情境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 学生才会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来, 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 在讲力的概念时,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一个是请两位同学穿上带来的溜冰鞋到前面来, 然后一人站着不动, 让另一位站在他对面推他, 结果, 两人都往后退, 以此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另一活动是让一个瘦些的同学往前走, 撞上一个胖同学, 结果是被撞的胖子没什么事, 反而是瘦同学自己被弹开了, 原因是瘦同学撞胖同学的同时, 胖同学也给瘦同学一个作用力, 所以瘦同学被弹开了。这两个活动促使学生快速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通过引导, 通过合理创设情境, 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 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以场景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 以情感共鸣作基础, 有利于激发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主动性, 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比如, 在讲机械运动时, 给学生讲一讲书上提出的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子弹的故事, 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后, 都觉得很惊奇有趣, 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意思, 于是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比如, 在讲密度的应用时, 给学生讲了报纸上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 一位外地人找上门来, 说他在挖墙基时挖到几个金元宝, 按照市场价格至少可值上万元, 但由于急需钱用, 只要2000元即可出售, 这人听了心动就买了下来, 但他想鉴定一下是真是假?如何才能鉴定呢?带着这样的悬念, 学生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进入了角色。

中学物理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 篇4

铁城中学

姚胜勇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这里既有学生方面的因素,又有教师教学方面问题。很多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总是抱怨:老师课堂上讲的都听懂了,但是在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特别是在做习题的时候总是不知从何处着手,成绩难以提高。这样便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缺乏兴趣和成就感,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学生学的累,教师教得更累。我们物理组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五步教学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2、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气氛、3、习题设计, 体验成功喜悦、4、拓展视野、引导学以致用,5、积极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优化了课堂交往活动的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氛围中提高综合素质。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实施步骤和策略,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和指正。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注重问题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物理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许多题材的时代气息和教育价值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气氛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不同的课型,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也不同,而科学探究要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渴望,使学生体验探究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1.概念课中的探究

概念课教学以往的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因而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与实践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

2.实验课教学中探究

初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注重探究,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认知驱力。对于一些探索的实验,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所揭示的物理事实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树立一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就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

3.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的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4.活动课教学中的探究

重视知识的应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具体体现。开展活动课中的探究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环节。而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相联系的课题中考虑。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知、情、能三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5、合作探究教学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互动可以促进学习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空间。课堂引进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1)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3)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往方式。(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三、习题设计,体验成功喜悦

1、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凡教学活动都有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习题设计可以概括为三级:理解知识目标;应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设计习题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目标定位,然后设计、选择题目。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但求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不求贪多求快,一步到位。

2、从习题设计上讲,要精编精选,不要搞题海战术

习题很多,有题海之称。一节课只有45min,要提高效率,习题的质量是关键。备一节习题课,随便找几个题目很容易。要精心设计,精编精选并优化组合,则非下苦功夫不可。

3、从教学策略上讲,要重视过程分析,不要只重求得结果 在进行习题教学时,习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和培养能力功能都是在解题过程体现的,所以解题过程是重要的。

4、从教学方法上讲,要群言堂,不要一言堂

因此教师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是习题课都教法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群言堂,就是让大家说话,让每个学生说话。最可行的做法是,教师把精心选择的题目展示出来后,要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然后让学生起来谈自己的解题思路。有的题目可能有多种解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不同的解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评价,比较优劣。在群言堂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局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实现了多向交流。

四、拓展视野、引导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和问题,精选几道难易适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或可以让学生编题。学生编题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解题的技巧和规律。

五、积极评价,激励学生参与

上一篇:少数民族青年下一篇: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