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程论

2024-11-23

中学物理课程论(精选9篇)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1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物理计算题解答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解答物理计算题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的全面展开, 中学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各个中学纷纷采取切实的改革步骤和措施。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之下, 如何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又能配合新课程实施成为当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对此,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予以分析探讨, 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启示。

一、加强CAI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整合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 在诸多领域取得令人震惊的效果。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高度交互性的教学手段, CAI能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将微观过程宏观模拟, 把宏大场景缩微处理, 对瞬间变动定格分析, 使微观探索问题的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将其与传统教学资源有机整合, 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对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将大有裨益。

物理教学中大量的物理过程、微观世界结构等既看不见更摸不着。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描述, 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理解起来会感到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运用CA模拟并细化、放慢各个物理过程, 揭示物理过程过程的微观实质, 可以大大弥补物理学科教学的上述缺憾。如我们可以运用CAI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 甚至模拟出电子云示意图, 学生就可从动画演示中感悟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是一门要求严谨的学科, 在真正的物理实验中, 非常细微的错误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但是教学环节中教师无法现场演示这些违规操作的后果, 于是物理实验的严谨性被一笔带过。而运用CAI我们完全可以模拟违规操作的后果, 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模拟系统深刻感知应用物理中严谨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有自己的实验想法, 或是对规定的实验有改进方案,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上述要求, 创造性在这里被无情地抹杀。但是有了CAI,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模拟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实验环节, 同时利用CAI强大的自助交互性让学生大量自身的思路和方法得到初步的检验或验证, 这样,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开辟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能力。如果我们整天窝在教室里纸上谈兵, 即使我们把物理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也无济于事。

走出教室开展物理教学是时代的潮流, 广阔的外部世界才是物理学最大的课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身边的问题, 然后师生一起探讨、分析, 谋求解决的办法, 并运用加分等一系列鼓励措施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大量开辟第二课堂可谓一举多得, 如果学生运用自身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对学生的自我鼓励必将形成良性循环。为此, 我们先从细部入手, 鼓励学生进行大量安全系数高的家庭实验。学生对自主实验有一定基础后, 我们再提出诸如如何消除厕所异味、如何对家庭煤气泄露建立预警系统等家庭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进行思考。或许很多学生并不会有实质的成果, 但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将使他们根深蒂固地建立应用物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意义的价值观, 同时不断提出新思维和新想法, 对他们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极大帮助。

三、强化实验功效, 加强互动和参与性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其效果如何对整个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实践性很强的物理实验如果不亲自操作, 对当中的要点和原理几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现实中大量“老师做, 学生看”的情况和流于形式物理实验课显然与此不符。

为此, 我们应该变演示实验为参与性实验,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积极上前做实验, 教师仅在一旁引导。结合CAI, 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有想法我们就一定要予以回应, 要么证实, 要么指出错误所在。这些在实际中被忽略的环节往往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增强实验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联系, 自己提出和开发一些实验, 以增强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亲身体会物理在社会中的价值, 在实践中应用物理原理、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比如, 我们可以设计“制造鬼火”、“自产空气清新剂”等贴近生活同时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的实验。通过一个实验, 就要让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在这里希望能抛砖引玉, 引起读者的思考与讨论, 为我国能培养出大量适应时代要求的物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成笃.中学物理教学法.山西人民出版社.

[2]阎金铎, 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中学物理新课程理念的探讨 篇3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 新旧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使得新课程在理念上不同于旧课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新旧教材的课程观不同

在旧课程观中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是第一任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2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创造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树立创造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有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学的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浅、宽、活、新”的设计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要改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书本和课堂扩展到生活和社会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层自助学习、合作学习等。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高于或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那种最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物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

物理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最有教育价值的物理知识为课程内容,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新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从理念上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

(1)在启发下接受,在活动中探究,通过因特网自由选择。

(2)重视学科渗透,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在互动

中深化。

(4)面向社会生活,重视整合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这种前卫的课程理念和人本化的课程目标向我们表明,从生活中学物理,从STS中学物理,从探究中学物理,从实验中学物理,必将成为学习者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 

4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良师向学友转变,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要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5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物理课

物理过程既抽象又直观。直观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直观的背后又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构建以具有教育性、创建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不仅要求学生注重知识点的把握,更要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课堂高潮。教师应不断实践探索,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使学生喜欢物理,爱学物理。

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也不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评价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获得的评价。从新课程的精神来看,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4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实验课程,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物理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将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验活动的意义,并结合当前中学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

一、实验活动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作用

实验能使物理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验能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要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提升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是结合课本知识点,使中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种物理现象,从而培养他们较高的学习和观察能力以及能继续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因此,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师学生不重视对中学物理实验的研究,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理论课程,就可以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导致了他们从教后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不重视。(2)实验设备方面,虽说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对中学教育这一块投入很大,但还是满足不了中学教育的需求。(3)升学的压力使教师顾不上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所以实验在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在黑板上完成。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安排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无形中增加了老师很多的工作量,因为通常在中学都没有专职的实验老师。(4)学生方面,中学生作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素质也是影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理解不到位,认为实验课堂就是自由活动,在实验过程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出现了破坏实验器材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高。(5)工作量方面,应试教育遗留下的问题仍然突出,教师们根本无法从高分竞争中解脱出来。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中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1.通过指导性实验提升学生应变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而指导性实验越来越受到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欢迎,它可以根据中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实验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进行实验操作,在达到教学目标之外,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布置给学生实验作业:“现有50Ω的滑动变阻器R0未知电阻Rx各1个,除今天介绍的测量方法还可用哪些方法可以测出Rx的大小(其余器材自选)?”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测量方法。这样的实验研究课题一方面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丰富实验教学器材提升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学生的物理知识丰富程度,更重要的就是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中考以及高考。纵观这几年的中考与高考题型,实验考题都是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对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要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来提升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在保证实验内核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实验方法或者实验工具来实现实验目的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考查中学生对于实验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创新实验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以摩擦实验为例,为了能够测出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可以设置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右图),实验器材如下:倾角固定的`斜面(倾角未知)、木块、秒表、米尺。提出问题:(1)实验过程中相应的物理量有哪些?(2)记录出相应的实验数据是;(3)计算动摩擦因数的公式μ=;(4)为了减少测量的误差,可采用哪些测量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水杯倒置”实验,我们就可以先让同学们做通常情况下的实验———水杯盛满水,再让同学们做一做在水杯不盛满水的时候,看实验是否也能成功,然后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使同学们结合所用知识充分发挥其想象。再如,在进行“摩擦力研究”的实验时,可先请同学们自行设计验证“摩擦力及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在进行“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研究时,可让同学们想想:怎样操作误差更小,若此实验要进行课堂演示,应选什么样的实验装置讲解更方便、直观,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践行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尤其是实验教学课程更是如此,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多开展讨论和实验教学,努力提供学生创造性活动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兴趣:合理应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艺术[J].赤子(下旬),2016,(12).

[2]李亚妮.如何提高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效果[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08).

[3]金长善.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6,(15):184.

[4]罗淑亚.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风,2017,(13):58-59.

[5]王建辉.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183.

中学物理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篇5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他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性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环境。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内容。

2、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3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

①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过程,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③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对学生寻完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的整体描述。4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

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③深化知识和探索自然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特征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去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抽出来。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的推理分为: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演 绎推理(是由一般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类比推理(从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7物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 1新颖性 2灵活性

3综合性——创新思维不是一两种思维形式合作的结果,而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形式思维的综合,物理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发散思维是指一眼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集中思维是调动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和模式来解决物理问题,或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过程和原则

1、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的7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记性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中学物理教学原则:①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②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原则③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的原则④激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⑤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4、学习动机:

5、STS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

6、ABS:anti-locked boating system 第三章

1、常用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自学-讨论模式、探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法。

3、讲授法的要求:

①讲授的内容,必须处理得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

②要创设学习物理必须的观察环境,即要加强演示实验或提供真实过程的录像。③讲授是要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要直观、形象、准确、精炼,能换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④讲授知识,要立足于发展学生能力,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和形式,把科学的客观性和逻辑性与一些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发行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讲授知识,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用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

4、讨论法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熟练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了解学生学习容易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此前提下,还要能提出恰到好处的讨论题。同时,要充分估计在讨论过程重要出现的问题,以及准备如何完善地引导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②教师要创设条件,并引导学生要事先阅读课本和搜集其他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做一些实验或进行对有关自然现象的观察,最好要求学生写好发言提纲,要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有结论,防止讨论脱离主题,流于形式。

③讨论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作出明确的结论。

5、常用教学策略:①概念转变策略②任务驱动策略③图示策略④分层教学策略

第四章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②精确性与针对性相统一③启发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1、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的特点: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

4、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的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统称为前概念。

5、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运用概念。

6、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方法:运用实验、运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7、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第八章

1、物理规律:

2、物理规律的特点:①物理规律反应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②物理规律是观察与实验、思维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③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①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与科学方法②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③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明确物理规律与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⑤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有四个步骤:①创设物理情境,形成科学问题②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结构③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④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章 物理教学评价

1、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档案袋

2、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①促进学生发展②促进教师成长③以学论教

3、评价教师的教:①情绪状态②交往状态③思维状态④目标达成状态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6

——同江三中 韩丽玉

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六多六少”问题。教师关注的认知目标多, 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 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 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活动多, 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多, 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 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怎样克服这些问题是当前课程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纠正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下是本人结合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 做好有效的课堂设计, 来克服“关注的认知目标多, 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 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 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

《标准》就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的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 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享受成功的愉悦,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1.在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引入设计, 重视三维目标的作用, 教师要以恰当的事例和语言十分巧妙地把学习者引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切人。教师课堂用语—般为征求性的、服务性的,而不是生硬的或命令性的。对问题的阐述也是研究性的, 一般并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结果。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上从互相联系上掌握学科内容, 理解所教学科的现代结构。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根据这一结构, 理解和掌握每一章节的结构, 进而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的教案设计一个好的结构, 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条理分明。教学中注重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 最后才能较系统地理解学科的完整结构, 这样更便于记忆、便于应用。总之,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物理新课程内容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寻找与物理学相关的内容。由于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 必然会有一些科技前沿知识、环境教育有关知识, 也会随机地闯进我们的课堂, 这又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断补充与更新, 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开放。

二、在学生的发展上, 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克服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 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活动多, 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

1.在课堂教学上, 我们要从“还”字上做起,现实要求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事件”“、空

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五还”。

2.在课堂教学组织上要多一点“民主”, 少一点“纪律”, 多一点“活跃”, 少一点“沉闷”, 只有大胆地“放”, 才能让每个学生去“练”, 只有大胆的“放”, 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实施个性化有效教学, 注重因材施教,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目标观、课堂评价观。克服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认知目标多, 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多, 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

1.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 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差异。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 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按统一的速度学习统一的内容, 用同样的标准来考察, 这似乎是不合现实的, 因为一样的施教, 对多少个不同的学习者, 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影响,学习者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基础、学习背景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动态生成必然少, 这必然导致忽视学生的发展。

2.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 敢于有根据的怀疑, 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题教育思想为核心, 适应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7

一、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 笔者在运动学教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 学生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 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 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 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 突出事物间的主要矛盾。

教师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模型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 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将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 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变和深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要明白“教”的真正意义。“教”不同于“训练”, 教师如果把“教”混同于“训练”, 就会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使学生按照别人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 这就剥夺了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权利。

其次, 教师要理解“创新能力只能培养, 不能教”。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它需要的只是一种友好的、和谐的生长环境, 教育工作者只不过是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而已。

中学物理教学是营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环境的良好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门好的学科。中学物理的教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物理模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三、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 建立模型概念, 理解概念实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教师要想使客观事物在学生脑中有深刻的反映, 必须将它与学生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查无关的因素和对当前考查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认清事物的本质, 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认清条件模型, 突出主要矛盾。

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 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 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 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

3. 构造过程模型, 建立物理图景。

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 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 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 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 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 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 做自由落体运动。

四、中学物理教师使用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1. 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

建立物理模型, 可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现实世界中, 有许多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 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 作为一种近似, 我们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 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理模型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 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

例如, 原子模型的提出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起初, 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其英文名称atom的原义即“不可分割”的意思。直到1897年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 揭开了原子结构的序幕, 汤姆生认为, 原子是一个球体,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 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 这就是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此模型能说明原子是中性的, 并能说明辐射电磁波形成原子光谱, 但解释不了α粒子散射现象。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他认为,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叫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这就是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 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但与经典电磁理论产生了两个矛盾。

总之, 物理模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很好素材, 只要充分科学地用足用活物理模型,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环境, 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材。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物理习题与模型教学[J].高师理科学刊, 2002, (02) .

[2]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04) .

[3]罗建军.从物理模型到实际问题的教学对策[J].甘肃教育, 2005, (11) .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探索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探索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33-01

一、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身历其境,激发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就是科学的认证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历史上的伟大发现重现于课堂,使学生“亲历”。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牛顿从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现了伟大的真理。牛顿坐在树下,苹果从树上落下,掉在地上,为什么不向上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景象何止千万,为什么牛顿发现了而数以亿计的人视而不见?我们学了物理,我们有没有受过类似的启示?有没有过认真的思考?通过多媒体,苹果树迅速长高,枝头触及月球,问题出现了——现在的苹果如果熟了,还会掉在地球上来吗?月球为什么不会“落”到地球上来呢?苹果能够落地,如果是一个铁的苹果,它落地的速度会如何呢?落地的速度被什么影响?在地球上,离开的物体都要落地吗?火箭发射以后,能否永远地离开地球?牛顿的非凡想象力给你带来什么思考?它震撼了你的心灵了吗?多媒体一连串的演示,这么多发问,同学们的探究意识被充分激活,课堂上高潮迭起。

二、教学物理要理论与实验并重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试验能够加深印象,培养综合能力。在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正确、迅速判断、善于解答的能力,使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判断、分析,思考,会逐步加深理解实验原理,会掌握试验方法,实验仪器会熟练使用,慢慢就会提高物理成绩,达到理想的自我要求与标准。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靠生活积累的生活印象来理解。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还要想方设法创设简单实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与生活相近的情境下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自己学物理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科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简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三、改变授课方式,加强基本训练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教育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既要保持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又要具有创新的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在此基础上,以练带讲,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1、帮助学生纵观整个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三条清晰的主要线索:(1)力的线索;(2)能的线索;(3)动量的线索;结合知识跨度大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

当前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策略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很好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没有自己的学习思想。通常情况下是,在上课时都是忙于记笔记,不管懂不懂,重要不重要,先记下来再说。而在课后,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就不會再花时间进行复习笔记,很多同学都是急于做练习题,做完后就马上对答案。这样就缺乏了对解题思路和规律的总结。而培养这种对解题思路和规律总结的能力,对于学习高中物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并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详细地讲述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对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有更深地认识。同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作为老师要提出适当可行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地进行自主学习。

此外,在课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对于每一节的具体学习重点和目标都不清楚,所以知识结构松散,没有良好的解题能力。对于这个问题,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逐个的指导,鼓励和要求学生要抓住课本,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几个知识模块进行思考并让他们自己总结重点与难点,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按照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再者,传统的物理课堂遵循着“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教师往往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机械地讲授知识,使学生沦落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厌恶或憎恨物理。同时,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也非常的少,学生只是单纯地依赖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物理知识。而自主学习则要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的自己手中,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调节,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控制自身的学习活动。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能够对物理规律、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可以建立多个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学习。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评价、互助来创建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一来,学生也有机会在相互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开拓思维,积极发挥创造性,以逐步实现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邢红军,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2]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篇9

作业答案:

第一题:

1、课程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课程编订、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论主要是研究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选择教材、怎样安排组织教材等问题的理论。

2、物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训练基本技能、促进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3、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

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意志内部启动机制。

5、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科、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

6、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来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它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原理。

7、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8、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应于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 1 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题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结构,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特点及其联系,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特点主要有: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是应用数学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科学。4)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2、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辅的课程改革为教学行为转变开拓了空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1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本身的教授。2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去研究。

3尊重和赞赏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3、1)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2)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3)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学习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物理学习的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

物理学习的动力系统是负责物理学习的始动、维持和持续的系统。物理学习操作系统是负责信息知识的接收、加工、贮存、输出等具体实质性 学习职能的系统,即所谓物理认知系统。

学习的控制系统,是学习的指挥系统,它控制着整个学习行为,作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5、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物理学是构成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是推动适合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教育的角度看,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等教育内容,它们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土壤,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物理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理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区别和融合 2)物理教学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 3)抓住物理教学的学科本质

7、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2)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8、1)开放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循序渐进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6)独创性和新颖性原则。第三题:

1、《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现将其主要不同介绍如下:

1)全面阐述物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相比之下,现行大纲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过于原则性。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标准》不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现行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现行大纲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3)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现行大纲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两处有所涉及:一处是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处则见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共计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给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而且,在“内容标准”的“科学内容”部分,无论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活动建议,选择时都考虑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4)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现行大纲 4 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只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节谈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时有所涉及。《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则明确指出,要“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5)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便于实施,《标准》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若干实施建议。这些建议不求完全,但是对于与现行课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尽可能具体的阐述。在“课程内容”部分有较多的例子,用来解释正文的要求并把它们具体化。内容标准每小节后的活动建议,主要目的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导向。这些建议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行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其他活动。

2、整合下的物理教学理论基础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学习是通过反复抽象和创造的过程,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图式。学习所关注的应该是儿童主动的心理建构活动。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不是外部因素(如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的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媒体是用来创设环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而不再是协助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

3、实现物理教学的四化,即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教学体验化、物理教学情感化和物理教学结构化。

1)物理教学生活化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适时还应将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物理教学体验化

物理教学体验化是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思考和研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物理教学情感化

物理教学情感化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乐教”、“乐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以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主要目的。

4)物理教学结构化

物理教学结构化是指,以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教师主导控制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使物理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中适当部分建立起本质的联系,以期形成相互联系、按层次排列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实现物理知识结构的“内化”。它以学生最终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目标。

(1)物理教学结构化要围绕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而展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有效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引导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而且一定要根据学生对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这是关系到新知识建构是否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2)物理教学结构化的途径——动态化教学结构

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1物理教学结构化就是要教给学生具有良好结构的物理知识,就是 6 要实施动态化的教学结构。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是在局部小循环中,前面的环节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后面的环节是前面知识的强化和深化,教师的教学以整体的结构为中心。这样,脉络清楚,又依次强化,使学生处于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使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比较和深化中加以纠正,避免形成定势;另一方面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得到了强化,建立了清晰、牢固的联系,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有主有从,条理清楚的物理知识结构。即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将促进物理教学结构化的实现。

4、分别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等方面来阐述。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

1)教师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2)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科技创作方面的知识。

3)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在科技创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来自一个学科,在创作中常常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了如指掌。

4)了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教师:

1)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教师要有组织协调能力。3)动手操作能力。4)收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上一篇:欢乐六一的诗歌下一篇:《燕子》第一课时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