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精选8篇)
中学物理实验创新 篇1
一、热机做功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该项目荣获四川省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方案评比一等奖和全国首届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评一等奖)
(一)课标要求
热机做功冲程既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材力求通过以图片和模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热机做功冲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以及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让学生通过对热机做功冲程的学习,对生活中各种热机进行理解。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内燃机时,通常是用内燃机图片或内燃机模型来演示热机做功的现象和说明原理。这样演示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好理解热机做功的原理。
2、图片和模型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而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考点,也是难点。
(三)实验创新之处
1.用自制爆燃器引入能量转化。
2.用酒精(或汽油)在钢化玻璃筒中燃烧并爆炸,模拟热机做功冲程。
3.用透明玻璃筒做汽缸学生能直接观察到酒精(或汽油)在玻璃筒中爆炸并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曲轴正反两面分别为红色和白色,实验完成后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四)实验器材
自制爆燃器一套,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一套(直筒透明钢化玻璃水杯一个、10号胶塞一个、电火花点火器一个、活塞、连杆、曲轴、轴承一套、主板及底座支架一套、酒精少许和喷雾。
(五)实验装置图
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
图1为自制爆燃器:①橡胶塞②针筒③橡胶塞④细线⑤电火花点火器。
图2为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①电火花点火器②橡胶塞③汽缸(钢化玻璃筒)④活塞⑤连杆⑥轴承⑦曲轴 ⑧主板及底座支架。
(六)实验原理
1.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机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一个冲程对应曲轴转动半周。
(七)实验步骤
1.用爆燃器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
(1)往爆燃器筒内(针筒)喷洒适量酒精。
(2)塞上橡胶塞并轻轻晃动几下。
(3)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观察酒精在针筒内爆炸并推射出橡胶塞。
2.用热机做功演示器演示热机做功实验。
(1)观察器材,记录曲轴颜色。
(2)往钢化玻璃筒内喷洒适量酒精。
(3)塞上带电火花点火器的橡胶塞,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
(4)观察酒精在玻璃筒内爆炸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5)记录此时曲轴颜色。
(八)实验效果
1.酒精的燃烧并爆炸,能通过透明玻璃筒直接观察到,并且伴有爆炸声。
2.橡胶塞和活塞的运动直观呈现,准确反映能量转化过程。
3.通过曲轴颜色变化,准确得出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九)反思与拓展
1.虽然用喷雾器喷出酒精,能加快酒精挥发填满玻璃筒,但仍然会受室内温度影响(如果在温度较低的冬天进行实验,最好配备一只电吹风)。
2.加上两个小车轮,能直接模拟汽车气缸推动汽车运动。
3.在玻璃筒壁加上温度计,通过温度计示数上升来反映热量的散失,从而解释热机效率总小于1的原因。
二、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创新(该项目荣获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评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力的分解实验进行研究,学生不好理解。因该实验的特殊性,不便于制作传统教具来演示,我们就考虑利用数字化实验器材:传感器、采集器、数字显示装置和L型斜面制作一套实验器材,
将不可见的实验现象展现出来,方便我们对力的分解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与深圳申议实业公司共同开发了“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探究器”。
(二)实物结构图
(三)实验演示方法
1.将该装置底坐垂直于桌面,打开左侧数字测力计开关,用一段细线将重物(金属圈)悬挂在左侧力传感器的探头上,测出重物(金属圈)的重力。2、将该装置水平放置于桌面上,打开两个数字测力计开关,按回零键,再将重物(金属圈)放置在两个力传感器的探头上,
可测出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3、调节斜面的角度,测出的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随之改变,通过角度值、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值以及重物(金属圈)的重力值,经过计算后,可以充分说明力的分解实验现象,也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定则。
三、溶液导电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该项目荣获成都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创新实验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初中化学中的溶液导电性实验,一是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认识酸、碱、盐的组成特点,理解酸、碱之间的反应实质;二是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奠定基础。初中化学中对溶液导电性实验要求不高,不需要对溶液导电性强、弱进行分辨,即只需分辨出溶液导电与否。初中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导电实验装置,没有统一成套的、标准化的实验仪器。
做该实验,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就地取材,自制一套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采用220V交流电和相对应的60W白炽灯泡(实验按如下图所示的原理进行);2、按照现行教材实验方式,采用学生电源、小灯泡(或LED灯)、小灯座、导线、开关和烧杯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这两种实验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种实验方式实验操作时安全性能较差,仪器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多。第二种实验方式也存在仪器体积较大、较多,组装器材麻烦等问题。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我们从微型、简单、高效、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二)改进和创新方式
购买电子元器件和辅材,自制一个小型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方便我们快速检测溶液是否导电(绿灯亮,溶液不导电;红灯亮,溶液导电)。图2为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实物照片。
该溶液导电性实验检测器内有电子电路、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外有红色、绿色高亮度LED灯各一个,按键开关一个以及两个电极。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50ml烧杯准备好蒸馏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溶液。2、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不导通(如图3所示)。3、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蒸馏水或乙醇的烧杯里(如图4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蒸馏水或乙醇溶液不导电。4、将检测器两个电极用金属丝短接,
红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导通。5、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盐酸、氢氧化钠的烧杯里(如图5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红灯亮,表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导电。
注意:在做下一实验步骤前,需用洗瓶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实验完毕后,也需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取下电池,以便保存。
(四)特点
改进后,实验操作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使用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没有人触电的危险;仪器微型化,携带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少,节约了成本;采用高亮度LED灯展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后排学生仍可清淅看见实验现象);电极采用铜质材料,表面度镍,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该检测器既可做教师演示实验,
也可供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做实验时,我们还可以用点滴板实验器材,药品用量极少,真正做到实验微型化,有利于环保。
中学物理实验创新 篇2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实验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作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中同样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开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 就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做简要论述。
一、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高中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注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注重实验操作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验教学问题。通过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达到上述要求, 应把握好以下内容。
首先, 教师在物理实验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 主要指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和改进实验方法的技能。其次, 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素质培养, 包括能根据教学要求, 确定实验目的, 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形式。再次, 教师要在演示实验中能够配合课堂讲授,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第四, 教师能在学生分组实验的预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等环节给予组织引导, 如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 组织边教边做的教学活动,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第五,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自己设计、改进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能力。因此, 中学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全面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必须对原来普通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二、在创新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 要求教师突破原来的教学模式, 在创新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此,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实验理论的讲授。教师可通过讲授、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适时给学生传授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学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规范、中学物理实验的主要方法、误差理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等。通过演示和讲授, 转变学生轻视实验的思想, 初步理解中学物理实验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多渠道激发学生兴趣。
仪器的基本使用。目前, 中学物理实验室可展出的仪器:一是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中的通用仪器, 如各种电源、变阻器、电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仪器等;二是物理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如万用表、测电笔、气压计、湿度计等;三是常用的检修仪器, 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教师可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解, 提前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和调节要领, 以期在后续实验中提高效能。
难点实验的突破。对于中学物理实验中的难点, 教师可采用分组教学, 精选几个难点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研究, 写成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当然, 可对实验报告提出较高要求, 如说出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 如何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探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也可以对上述要求有所侧重。
实验方案的改进。教师对物理实验内容在教学前应设计出初步方案, 并做好预先实验的得失总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熟悉几项实验技术, 如常见材料加工、原材料的胶接等技术, 要求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制定和改进实验方案。
教具的自行制作。教师在研究制定或改进实验方案的同时, 要结合实验要求和教学实际, 不断改进和自制教具, 以此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研究改进实验方法和制作学具的能力。
三、创新后的实验教学模式特点
不断提升思想观念。创新后的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可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实验,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和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要求, 让学生能密切联系中学物理教材, 同时吸引了学生课后的投入。实验的研究和改进, 教具制作, 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能力培养体系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加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深入过程中, 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低到高, 逐层深化, 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 各教学阶段间具有包容性。
教学内容充分扩展。创新后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是增加了实验总量。如原来的物理实验, 学生可能只做一次, 新模式下可能不止一次。二是扩大了实验范围。这包含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基本仪器也包含了教学仪器、实验室管理中用到的测试仪器、设备检修仪器。三是增加了技能训练机会。如开放实验室, 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这样使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增加了。四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每位学生至少有两次讲练机会, 相应扩充了内容, 提升了能力。
实验技能得到促进。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和参与设计、改进实验方案。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要确保学生实验技能在不同阶段得到相应的促进。一是遵循新课程目标教学要求, 在实验教学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强化课堂情境, 克服有些实验因环境变化会导致操作失败的困难, 如静电实验时自行加大环境湿度, 做好实验准备阶段先干燥器具、检查绝缘状况的习惯养成教育。二是为了使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与课堂讲解密切结合, 教师可在操作训练时增加讲解程序设计, 在具体的操作中与讲解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 总结实验结果。这种做法, 无疑有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 也可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达能力。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新课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要求教师突破原来的教学模式, 在创新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文章从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创新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后的实验教学模式特点等诸方面, 就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简明论述。
探寻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创新 篇3
关键词:学生实验 实验走廊 创新 评价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实验教学中,或因教师、学生重视不够,或因设备配套不完善,或因应试教育等原因,使实验教学变为教师讲实验、学生机械做实验的尴尬局面,缺少创新和倡导学生自主实验的新理念。在实践中,从营造实验创新氛围、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实验教学的优化创新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要学生创新,需要教师榜样示范,营造创新氛围
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所创新,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学习的榜样,营造创新氛围。用身边的常见物品来替代实验室里的专用器材,既能拉近知识的距离,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能起到创新示范作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就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新教材焦耳定律演示实验不但实验装置复杂,而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在实际操作中,可利用一个简易的插入式变阻器进行简化,将两片合成胶套包住电阻丝,只需要通电几秒钟就可发现电阻大的电阻丝上胶套冒烟了,结论容易得出效果也明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可以由内驱力来激发,也可以由外在刺激的诱因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有时故意的对演示实验进行趣味化、现象放大化,甚至过程惊险化等来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习兴趣,加强记忆效果,也可优化实验的教学。
如在关于压强的教学中,准备两块薄木板和两根铁钉,课堂引入时先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谁能更快的把木板钻透,结果看似柔弱的女同学却先把铁钉钻过薄木板。在同学们感到惊奇的时候,展示两根铁钉给大家看。当同学们发现男生手里的钉子原来是没尖的时候,此时进入压强学习就顺理成章且印象深刻,这就把比较平淡的实验变得有趣化,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演示实验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途径。它能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而且教师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
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中来
传统的学生实验往往是由教师或实验室人员负责器材的准备和布置,学生却未能见仪器室庐山真面目。若有意的安排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让学生知道实验课上有哪些实验仪器,有什么仪器可供选择,心中有数;另外让部分学生参与到器材的准备调试工作中来,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有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素养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用“会诊”法来检验学生实验的准备和掌握情况
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实验往往是在实验之前,同学们已做好充分准备,有的同学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猜想,也可能想借助实验室的器材进行自己的“摆弄”,教师若是按照实验的框框进行实验准备与教学,那可能会扼杀一个学生的创新闪光点,也失去一次表扬的机会。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技法“会诊实验方案法”、“评估结论会诊法”,创造条件给学生发现问题,发表看法,展示个性,它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因为“会诊法”就是让学生集体来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然后提出改革或革新的方法,其实创造发明也就是解决现存的问题,每发现或提出一个新问题,也就找到了一个创造发明的新课题。
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由于实验前有个“会诊”的时间给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学生来做,就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自豪感,在自信的心理背景下良好的接收新知识。在交流实验结论时进行“评估会诊”。一个小组介绍其操作和结论,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对其操作方案进行“会诊”。发现问题解决不了,就让其他小组来纠错与改进,教师在过程中只是适当的点拨与鼓励。这样每次实验,同学们满怀激情,参与的就不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是一种创造性实验了。
四、创设“实验走廊”弥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不足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但也有其局限性,学生观察有时会过于抽象而有强烈好奇心想近距离接触实验。分组实验中有时也会因操作不当或仪器出现故障而影响实验的顺利完成等,学生会有一种重做实验的强烈欲望。如果教师能设法满足学生这种欲望,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但现实由于仪器资源、教学进度等原因而没法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在不断总结实践中寻求一种平衡的方法,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的器材给学生零距离接触,或给机会亲自操作实验、重做实验。把这一途径创设为“实验走廊”,每隔一段时间,把近阶段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各种器材至少准备一套,开放一天给学生零距离接触或重做实验,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效果评价极高。
五、实验的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实验档案袋
传统的实验评价是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据而轻内心活动,重试题而轻操作技能,结果是学生会讲实验而不会做实验。因此实验教学的优化创新需要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实验过程学生的种种表现,可采用建立实验档案袋来实现这一转变。用记录薄记录学生某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一次优秀的实验报告,一组精确的实验数据,一个改进,一个创见等等,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学期实验评价重要依据就是记录薄里的表现成绩,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重视实验的整个学习过程。
结束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多角度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去伪存真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物理兴趣得以激发,动手能力、操作实验能力得以培养,总体素养得到提高,思维不会感到约束,创造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梁旭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物理实验册(必修2),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广东科技出版社
3.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实验中学物理实验室实验开展计划 篇4
学生实验开展计划
为了全面开展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技能及科学素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物理实验室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学生实验计划安排如下:
八年级:
1、测平均速度。
2、光的反射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测量盐水或小石块的密度。
九年级:
1、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宕昌县实验中学物理实验室
中学物理常见实验方法总结 篇5
1.控制变量法
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经常使用。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研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等;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等;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
实例: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2.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物理模型可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液体压强时用液柱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等。
3.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为简单的等效电路;研究串、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研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关系时引入合力等。
4.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指南针能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研究电流时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去研究;研究磁场时用放在磁场中的磁体会受到力的作用去研究;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和比较,通过比较物体滚到斜面底端对其它物体做的功的多少,间接比较动能的大小;又如弹簧测力计、压强计、温度计电表等都是转换法的体现。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物理事物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另一物理事物中去,从而对另一物理事物的规律做出合理推理或解释。它也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科学家说就是运用类比方法创立的。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内能与机械能;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和电磁波等。
6.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就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真空是否传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
7.归纳法
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同本质,从特殊实例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如:由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声带振动发声,尺子振动发声,敲响音叉等实例中,总结物体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得到: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另外还有如“分类法、比较和图表法”等。
8.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9.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如何做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6
如何做好初中实验教学
毕节十中 赵继刚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听、记、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都成为实施创新教学的能手,而不是经验教学的匠人。那么怎样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这几门学科中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呢?
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
大力探索、改革适应课程改革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至2011 学第二学期实验教研组教研活动材料
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毕节十中
赵继刚
课堂是关键和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这一活动的主题论坛,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觉得主要应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其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或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70%以上的学生掌握7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再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成功的课。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4、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演板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二、学生方面: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关注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安静,学生听讲聚精会神,每堂课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把课堂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课内探究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基本环节来完成。课堂上改以往的教师“一言堂”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新知探索课、习题训练课、检测点评课、知识梳理课、实验探究课五个不同课型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激发灵感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通过研讨和实践,我个人认为,要关注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三讲三不讲”。“三讲三不讲”是对“满堂灌”的终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使课堂教学变“一人讲”为“大家谈”,变“一人做”为“大家探”。三类必须讲的问题:一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后,全班同学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生成的新问题;三是老师明白这是学习中的重点问题但学生始终没有提出来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倡在相互合作中通过彼此进行交谈、倾听,在分享想法的过程中,其他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主探索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并发现到了自己的价值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三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4.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虽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低效”、“无效”的现象和环节。只有发现无效,删除无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这一主题的研究,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不断体会、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思考
近年来,我乡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学校管理改革力度,使各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客观办学条件的制约,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学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资不平衡家长不重视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1、家长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忙于劳作,普遍很少关心过问子女在校的教育学习状况,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不高,即使想关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多失于偏激;学生家长住址分散,部分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校联系困难,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有时反而干扰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教师趋于老龄化,大部分是原来民办教师转正的中老年教师。一些年老教师勤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蜕化、观念保守、素质薄弱,以“抄教案、搬教参、老样子、老方法”来维持现状,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原来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致使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差,知识面狭窄。
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弱化
1、师资水平不高。我乡近几年较年轻的十几位师范毕业生因各种原因调到了县城学校或者离县城较近的学校工作,在我们这些本来就很偏僻的乡镇,年轻有为的教师就很难分配到我们这些条件很差的地方,现有的十几名年轻点能力较强的教师,又一个一个地调走了,本来我乡师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就不协调,这样一调,师资水平结构就更不平衡了。很悲观地说,目前我乡在全县去上“公开课”、“优质课”的人选都没有了,教学好的老师走了,校与校,乡与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拉大,从而导致学生择校现象的发生,目前我校是好的教师走了,好的学生跑到了县城学校读书,择校生越来越多,我校教学质量逐步走向了低谷。
2、校长管理水平存在一定问题。我乡师资贫乏,部分校长任职时间不长,外出学习培训学习太少,所以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能力经验不丰富,办学思路不清晰、缺乏质量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求学校相安无事,不求提高学校品位,失去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信心不足,教学常规全程管理的力度不够,平时检查注重教师常规资料是否详细完整,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深入了解和监控,不能指导和督促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自觉完成教学常规工作。
三、学校管理理念出现偏差 管理不到位。
1、制度建设重在应付检查。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制定的制度没有适用性、操作性、没有科学性,有的甚至照搬他人制度,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新”东西。这种新东西除了没有自己的特色外,更多地没有针对性,不能解决本校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虽章目俱全,建制详实,但如同白纸一张。有的制度制定得比较详实周密,但执行不力,只是做做样子,日子久了,制度几乎不“存在”了,没有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和功效。这样再健全的制度也如同白纸一张,和没有制度是一样的效果。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在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而在于制定贯彻落实制度的管理层面,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培养管理者,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比完善制度更为重要。
2、注重形式不讲实效
目前,各种检查十分频繁,学校这种工作还没有落实好,那样的检查又来了,学校怎么办?只有把精力放在资料建设上,应付各种检查,这样就出现了后遗症,学校拼命地做各种资料,各种记录中有实实在在做了的,也有根本没有做的虚假资料,这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管理者学坏了,老师也学坏了,同时也学聪明了,平时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要紧,只要在资料上下功夫就行了。这种应付形式的搞法,渗透于学校管理的诸多的方面。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计划总结管理,教学工作中的教研活动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这种重计划文本,忽视了过程的执行和落实。到头来只是搞一些无用的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
有些问题之所以是形式化了,表面上看是上级各种检查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质上是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也就是各个环节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遇到上级检查只有做假来应付,究其原因还是责任意识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有很多的问题不是不可为的,而是我们不去为之罢了,说到底是主观上的轻视。实际中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工作作风不扎实,反而抱怨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其实世间本没有形式化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以一种形式存在,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有其对应的形式,只要我们把不应该形式化的东西千万莫形式化也就够了。
3、注重了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却轻视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近几年来,中央对教育非常重视,各级政府也纷纷行动起来,就我县而言,各个学校校园由破烂不堪改造为美丽无比的绿色生态校园,管理者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一流学校,言下之意,学校环境一流,一流的设备,就是一流的学校了。在学校建设中,重要的应是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中往往容易出现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轻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当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学校条件好了,而学生行为习惯差了,师生吃苦的传统精神差了,教师不思进取,学生不爱学习的风气渐渐变浓了,办公大楼建起了、设备一流了,却忽视了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其结果是有形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加强,而优良文化传统却淡化了。
4、重视学生智育轻视了学生德育
也可能是受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影响吧,人们越来越关注事情的结果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明显,很多的教育管理者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其一,我们应该明白的,单纯的抓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正如专家所言,离开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其二,我们即使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
现在小学中时常偶尔出现学生打老师或者拿刀伤害他人事件,好多人都把眼光盯在了学校管理上,其实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家长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品德习惯的教育,对学生只要考试分数,家长对学生怎样做人的教育弱化了,部分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不思教育,“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管教,任其自由发展,学生思想也失去约束,生活也出现了畸形的心里,无所顾及,造就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子,不怕老师甚至殴打老师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教育的成功。因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中的众多失败,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宗旨,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才能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对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思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方面要加强联系,注重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教育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实施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未来的各种人才,政府、社会、家庭、学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家访,与家长面对面进行联系沟通,使家长们关心子女受教育的情况,支持学校、教师的工作,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再就是学校要在现有的教师资源的现状下,群策群力,加大学校经费投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只有教师敬业,社会家长支持,教学质量才会逐步提高。
二方面要加强校长队伍的建设。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有一个好的校长,就会出现一所好学校,那么,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校长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思想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校之长,怎样才能建设好、管理好一所学校呢?校长必须要做好三个角色的转变。一是从思想上和教育理念上当好引领者,用校长文化来凝聚教师队伍,管理上要以“情”来带动队伍,用“爱”来关心队伍,引领教师带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二是当好管理者,在制度上、管理细节上和人性化服务上做好管理;三是当好教育者,作为校长要懂得办学规律,熟悉教育技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三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端正办学方向
管理是一们科学,是一门艺术,管理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用心去管理,用智慧去管理,去创造性的搞管理。
具体来讲,在学校管理中起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的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规模与效益、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上,特别是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关系。
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转变单纯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育过程的现象,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在教研教改工作中,先要务实,才能求真。特别是现行的教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验结果,处理好良好愿望和现实差距的关系。
在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考核和奖惩机制同时,要加强过程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处理好考核与奖惩、评价与激励的关系。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一定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学校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来办好教育,怎样来实实在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少搞形式主义,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东西。归根结底,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树立奉献敬业精神,强化家庭教育理念,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其理想之火如果学生的成绩差,远远落后于他人,将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日久将自甘落后,甚至感到无地自容,加上一旦受到教师批评与学生的歧视,这类学生将很容易离校而去。尽管家庭极力阻止,老师耐心教育,也无济于事,因为学生的自尊已经受到深深的伤害。对这类学生,学校只有根据其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多进行情感和理想前途教育,想方设法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手拉手”、“一帮一”等教育辅导方法,使其明白人生奋斗和发展的根基在于知识,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老师要善于找出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和激励,点燃其理想之火,这样,其学习兴趣将越来越浓,学习目标将越来越明确。那么辍学的念头自然会消失。
三、加强学校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绪,如果一位学生出现跟别人发生磨擦或打架现象,若处理不好,则双方会经常产生恐惧、担心和警戒的情绪状态。一位学生若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威胁时,退学、逃学之念头就很自然地产生。学校必须尽快化解学生的矛盾,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和谅解他人,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们安心学习,放心生活。如果学校管理不到位,学生纪律松散,打架、盗窃、现象时有发生,那么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往往是导致大批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有些学校附近生源很多,但学生不愿就读,或在读生读不下去,中途流失严重,大多数是同于学校的管理这个环节出现问题有关。如本市一所农村中学,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人数呈金字塔式减少,我认为造成这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不到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治校,做到事事有人管,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份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满意,家长才能放心,流失现象才能减少。
中学物理实验创新 篇7
一、高校物理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物理实验课程中有两方面基础性的教学任务,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中科学素养就包含了创新思维这一内容, 但在实际的实验课程中教师注重基本的实验技能比较多, 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
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 原理, 器材以及操作的步骤在教材中都有体现, 一般教师就是将这些步骤再重复讲解一遍, 这将花去大量的时间, 等到讲解完成, 就让学生按照教学步骤来操作一下, 甚至有的直接由教师来操作, 得出数据, 计算出结果就表示实验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还是按照以往的模仿式或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进行。
(二)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实验课的安排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是物理实验的种类比较多, 但多数教师都以基础性实验为主, 而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向于理论知识部分, 导致各个实验都是相互独立和分散的, 这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点进行串联, 也就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是由于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造成了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分, 而不是为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学生没有提高创新思维的动力, 其培养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二、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考虑到创新思维不仅对学生有益处, 而且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加上现阶段教师的重视程度, 本文认为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来进行改进, 以做到在思想上重视, 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一)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创新思维不是口号, 也不是高校的形式主义, 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的政策, 因为创新是借助所掌握的知识, 通过发散性的思维, 联想等, 将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加工组合, 从而产生新的观念和结论, 所以只有创新才能进步。鉴于此,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不仅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更加重要的是能对创新思维的形成有所帮助。
(二) 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层次递进性, 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以基础性实验教学为基石,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在大学的物理实验课程中最开始是实验的基本训练, 包括基本物理量测量、基本的调整和操作技术, 让学生对物理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对实验有所兴趣。比如在基础性实验转动惯性测定的研究中, 一是教师应根据这一实验的意义和目的来进行实验教学, 不然又将重蹈以往照搬书本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起不到培养学生兴趣和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的目的。二是由于测量的方式有很多种类, 对于规则类的采用数学计算方式, 对于不规则的可以采用转动定律法、物理摆法以及刚体转动仪等方式, 所以对于不同的方式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是不一样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测量的方式和相配套的器材, 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作用。三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学生带着问题做, 比如三线扭摆经什么位置开始计时误差最小, 本实验中引起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原因有哪些等类似发散性的问题, 让学生具备一定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是要求对所做的实验写出实验步骤, 画出实验图示, 并记录各种实验现象和数据等, 得出实验结果还需要提出改进的措施,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 以探究性实验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动力。
探究性实验也就是实验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 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 从而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发思维能力。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同一实验课程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 来得出哪种方式是最有效, 结论最精准。比如在做重力加速度的测定时, 有打点计时器测量,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用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推导, 光电控制计时法, 用圆锥摆测量等方式, 学生首先要思考能有多少方式能对重力加速度进行测量, 其次要考虑每种实验的器材以及操作的步骤, 最后要对每种测试结果作分析, 以得出所要的结论。教师通过鼓励和让学生主动尝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自己的摸索, 一方面能对所学知识和实验的操作流程熟练掌握, 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实验的乐趣以及由于不同的方式测量, 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发挥创新思维。
3. 以综合性实验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基础性实验, 学生对实验有了基本的熟悉和了解, 再通过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最后将知识点进行整合, 通过综合性的实验来让学生进一步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基础性或是探究性实验都是以课本的知识点为主, 接下来就要学生将实验与现实情况相结合, 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比如探究流体中物体之间的作用关系, 在实际的生活中, 当我们用手去接触正在下降的水流时, 还有一段距离时水流会贴附上手掌再往下流,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就要学生去通过实验来解决。首先学生要明白这一现象与哪些知识点有关, 通过实验验证的时候需要哪些器材和研究的方法;其次是为了使实验保持一定的严谨和科学性, 学生要对结果采用多次的检验, 以确保其精准性。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本质, 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看实验结果的变化, 所以说综合性实验一方面能整合知识点, 另一方面通过以往实验课程的教学基础, 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好地提高。教师只要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结合实验的意义和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定能所有提高。
三、结语
本文以高校物理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分析为基础, 提出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以及认为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层次递进性, 和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以基础性实验教学为基石,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动力, 三是以综合性实验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创新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 其中高校物理课程就是一门以通过做各种实验来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验证的学科, 实验作为课程的基本,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为基础, 提出如何通过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等学校,物理实验,创新思维,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韩红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2] .李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今日科苑, 2009
中学物理实验创新 篇8
关键词:加强物理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19
新课改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重要一环的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教学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在学生智能的结构中将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中学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就是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强化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
一、高度重视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观察是实验的关键,是获得最基本知识的途径,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环节。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就谈不上探究和创新。因此,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在引导进行实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更仔细、更具体、更全面地观察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所要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而且还要力求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造成悬念,之后再引导实验,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就能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掌握正确使用基本实验器材,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得出结论,掌握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实验条件,独立进行思考,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得到的结果,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此次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引起的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要求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缺点,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重新设计实验,提高实验精确度,减小实验误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初三物理实验中,学生按照课本中安培表外接法进行了实验,有的学生会考虑到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但不是开路,总有部分电流通过,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表的示数要比通过猜测电阻的电流要大,误差也大。怎样改变这个问题?学生就会想到电流表内接来做实验,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独立实验思考并实验,然后将两种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能力。
二、采取多种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水平
由于演示实验对实验条件的要求不高,一般是由教师操作表演,一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的观察要求,因此,深受学生欢迎。演示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他取决于讲课者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循规蹈矩,而应开拓新的思路,不断丰富实验的内容,提高演示教学的水平,常采用演示实验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激发求知欲望,引起实验情趣。讲授新课之前,以激发性语言富有激情地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概念规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使所讲内容形成概念,建立规律,进行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演示实验的特点是: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
3.加深理解记忆,深化巩固概念。在授完新课之后再进行这种实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变换一些条件,以利于拓展和推广。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这种演示实验,可在复习课中进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努力优化分组实验,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分组实验是中学实验教学最常见的形式,其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处理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是手和脑,知识和能力,经验和创造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忽视对中学进行亲自动手实验的基础训练,只能导致理论脱离实际,“高分低能”现象的蔓延。为此,要大力优化分组实验,必须切实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维方法的培养。在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中,常采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都应加强基本训练。在具体实验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验课题配齐设备、正确分工,合理安排,有序进行。
2.重视实验技能的锻炼。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分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实验素养三个方面都可得到锻炼和培养。
3.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物理是一门科学,演示实验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的计量要求,如准确度、误差、精确度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
4.要建立环境意识和安全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为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不允许乱倒有毒、有害的物质,减小噪音污染。同时,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如防止实验过程中触电等现象发生。
通过优化分组实验,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实验能力和合作创造精神。
四、极力拓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智力,把课内教学活动和第二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力开拓课外实验。
1.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实际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大力丰富感性认识,为接受与巩固课内的系统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课内实验活动可以不受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限制和进度的约束,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同样进行活动,能够满足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3.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独立为主的实践活动,在选题、取材、时间、空间上都比课堂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
4.课外实验活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要求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小制作、小发明、调查研究等。
总之,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创造性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改进物理实验方式,以便在实验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创新】推荐阅读:
2024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07-29
中学物理实验记录12-24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10-18
中学物理实验设计原则06-02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05-31
多媒体中学物理实验07-05
中洲中学物理实验室自查报告12-16
中学物理实验员述职报告11-08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08-1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