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2024-10-18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精选12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相关的物理实验进行物理教学, 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分析归纳能力。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实验的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实验的可信性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学生应初步具备实验能力。”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产生明确的认识, 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 观察和动手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使他们逐步取得探索物理世界的主动权, 为今后系统的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技能做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为科学研究的过程缩影,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物理规律, 学习探究方法,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因此, 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让学生常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定期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是物理实验的基础内容, 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 写好预习报告, 了解实验目的, 理解实验原理。教师依据实验的难度进行详细的或者简单的讲解, 实验仪器的使用作为讲解的重要方面, 分组进行实验, 做好指导工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观察实验结果,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物理实验仪器, 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时间充裕,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学校可开展兴趣小实验, 布置小实验课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验题目, 依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制作作品,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自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

首先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 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 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 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 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 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 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 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又有利于缩短观察时间, 从而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磁场”这一节课时,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般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 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 轻轻敲动玻璃板, 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 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 让一部分学生看看,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 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幕上, 使全班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场”的认识, 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三、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不明确, 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跃跃欲试, 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 还要通过制作教具、学具, 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 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 认真设计步骤, 详细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误差后, 要求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五、采用一套有效地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要能够从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等各方面, 对学生实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物理实验的发展。不单纯地从物理实验结果物理实验报告上评价学生的成绩, 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融合, 如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2

摘要:该文着重讨论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超越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学科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至今仍是教育领域中的难点问题。该文在讨论了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超越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贯彻超越性原则,落实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超越性原则 创新意识 做法 注意问题

就当前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而言,最基本的特点是:以物理学科基本知识为中心,使物理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从而产生统一的物理教学大纲和以物理学上的重要事实、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为内容的中学物理课本。本文并非要去评价现行的中学物理课程,而是在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条件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一些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的课题。

一、什么是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事情。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既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又包括人的情绪、意志和良心等。所以,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培养,逐步具有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的情绪、意志、良心和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科学家的创新对全人类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的创新是对自己而言,或者对全班同学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就其对人的价值而言二者是等价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否则将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超越性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让学生在不低于自身才能的水平上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都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成就。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一条创新教育中应遵守的重要的教学原则:超越性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基本的知识、方法、能力得到落实的条件下,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教学对象——富有想象、充满青春与活

力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设计不同层次的 课堂提问;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提出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讨论题等等。在班级这个学生脑力劳动的集体里,创造一种愉快而又具有竞赛性的气氛。在这种带有在创造性才能上进行竞赛的环境中,每个学生谁也不愿示弱,不仅学生的天才才能会得到发挥,而且非智力因数将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成就,并逐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要创新,就必须有超越的意识,必须有超越。拘泥于固定的模式结构,墨守成规是难以创新的。正因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使得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差生,使整体学习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所以,超越性原则是创新教育中应遵守的重要的教学原则。

三、贯彻超越性原则落实创新教育的做法

1、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空间

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物理知识和解答物理问题,还应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总是“忠实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应结合学生实际,以教材为基本的出发点,应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超越、创新的环境。使创新意识形成于愉快的学习过程之中。

例如,在完成“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书的教学任务时,可以不受教学大纲中“不讲开普勒定律”这一说明的限制。抓住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 们研究行星运动并逐步深入而得到的结果这一历史事实。向学生介绍16世纪中叶,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在第谷·布拉赫20多年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应用微机模拟太阳系9大行星的运动,在微机上显示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再通过教师的讲授,一个形象生动的太阳系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也营造了这样一种让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行星为什么按这样的运动规律运行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研究,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整个教学过程蕴含了知识、方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层次,即:

观察现象(经验积累)提出各种假想(创新)理论推证(获得新知)实验检验(验证新知)2

2、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对陶冶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有着显著的作用。

例如,对“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教学,由于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掌握程度上列为A级要求,在教学中常被作为识记型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这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充分展示麦克斯韦在电磁理论研究上的创新精神和成果。起到用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激励和培养学生的作用。指出麦克斯韦总结概括了前人关于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一是法拉第的研究成果,即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电场,并推广到无闭合电路的空间;二是奥斯特的研究成果,即电流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并推广到不只是传导电流周围,还可以是位移电流周围空间产生磁场。麦克斯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下面图(1)至(6)的方式来表达:

E B B E E B B E(1)空(2)空 0 t 0 t 0 t 0 t

(3)(4)0 t 0 t 0 t 0 t E B(5)0 t 0 t B B(6)0 t 0 t 在上述思维方式和推广中,体现了麦克斯韦的创新:即电场和磁场互相激发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按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知 道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形成较为鲜明而且深刻的知识记忆,而且通过对麦克斯韦创新思维的揭示,予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发挥习题课的功能,营造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创新的实践和成功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为学生营造各种形式的创新空间和机会,使之得到不断的实践和成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习题课型作为传统教学中的基本课型之一,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较多的自由度。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创新空间。例如,在强化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的应用能力中,我们进行如下问题讨论:能否发射一颗80分钟绕地球一周的人造地球卫星?

解:设卫星沿地表面近处运动;轨道半径r=6.4×106m,地球质量为M=6.0×1024kg,这颗卫星的周期为T,有

GMmr2m4T322rT 4rGm243.14(6.410)6.671011626324(6.410)=5.1×103(s)=85(min)可见:要发射一颗周期小于85分钟,即发射一颗周期为80分钟的地球卫星是不可能的。

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呢?一个简单的提问,为学生营造出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全班每个学生都在想,谁都想试一试。有的从卫星的轨道半径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有的从卫星的运动速度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有的从向心力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有的从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入手研究这问题,并且都能获得成功。对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原来没有做出的事情,在这种实践并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的意识。

另一方面,不要过份地拘泥于这类问题超纲了,那种问题高考又不要求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只要学生力所能及,只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可以有的放矢地作一些研究和讨论。

4、开展丰富多样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和实验的愿望,安排或提出一些具有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让学生检验自己学的知识或探索新知,从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学生学习了机械波的干涉和声波的干涉知识后,通过分析知道在振动着的音叉周围会形成声音强、弱分布的区域。可以在实验室中放一台收录机和话筒,让学生手拿话筒在振动着的音叉近处绕一周,从收录机中可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从而验证了所学知识。学习光的薄膜干涉时,用一支20×200mm的玻璃试管装满纯净水后封好管口,水平放置在实验室里做成柱形水透镜。由激光器(玩具)发现的红色点状光线通过水透镜后,照射到用两片显微镜用的载波片捏紧后形成的空气薄层上,使反射光投射到室内白色墙壁上,从而使学生观察到明暗相间的薄膜干涉图样。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已会使用打点记时器,可以让学生先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评审,选出较好的方案,由实验室提供器材让学生去完成。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更具有意义,教学大纲中虽然没有安排相关的学生实验,但可以利用活动课让学生拿着弹簧秤和小重物到电梯中去观察失重和超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获得相关知识。

四、物理教学中贯彻超越性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观念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升学率这把铁尺子对教师工作的“量度”,使得教师的“升学意识”和“重点意识”比较强。

在教学中许多事情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明知该为而不愿或不能为之,从而影响了超越性原则的贯彻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训。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眼,从既为学生的眼前负责,又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负责着眼。认真贯彻超越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须知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了,“升学”、“重点”等问题自然解决了。

2、提高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超越性原则,教师必需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并且终生接受教育。首先对物理有深刻的知识。教学大纲和课本中所列知识内容对教师而言只是起码常识,要对物理学科的历史和本学科知识整体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其次应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和动手能力。总之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势能,这是贯彻超越性原则的先决条件。

3、超越有度

在物理教学中“超越”不是盲目地增加教育内容,甚至把不该向中学生讲,中学生无法接受的物理知识强加给学生,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超越要有度,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的内容和出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超越不仅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说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建立在教师对物理学科历史和知识有广泛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学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超越性原则,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许多不一定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从而使他们对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3

课标的主要层次有:了解,知道,理解,会。实验题在命制的过程中也会从这几个层次出发,按照7∶2∶1的比例,才能找到出题者的出题特点,教师应灵活地从不同角度挖掘每道实验题中的新信息。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总结出在日常上课中突破重、难点的捷径。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热学主要考查的实验有水沸腾实验和晶体熔化实验,这两个实验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是它们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秒表,因此在《温度计》这一节,要让学生充分练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这方面丢分。总的来说就是分步练习,综合提升。第二是两个实验都需要绘制温度T与时间t的图象,图象也是比例中“1”的部分。初学时,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师此时应结合PPT呈现出图象的形成过程,将微观的数据形象化。

力学考查的主要实验是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与简单机械、动能及势能的转化和结合。摩擦力中学生容易丢分的地方是,如何间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因此,在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设计并应用多种方法来突破难点。实验题的知识点覆盖面很广,在热学、力学、光学、电学方面各会出现一道实验探究题。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线教师要收集大量中考真题进行研究。

光学考查的主要实验是凸透镜成像规律,考点有成像规律、性质、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些主要是“7”与“2”的地方,“1”的地方会通过表格的形式出现。在这节课的讲授中,应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设计的表格要求规范、数据完整、单位齐全。

电学考查的主要是特殊方法测电功率、电阻实验,也是整套物理試卷中最有挑战的地方,考点有电路连接、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因此在授课中要分化难点、多进行串并联电路识别、电表变换等专题训练、难点设置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上,应多收集新颖题型,帮助学生降低解题难度。

教法从实践中来,我坚信做个有心人,勤奋的人,才是优秀教师的根本。

参考文献:

李传东,李德显.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中学物理教学与物理考试研究 篇4

一、教学分析

物理本身是一门非常具有学习性、探索性且有意思的学科。就初中物理课程而言,主要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因此,书目编排基本以生活现象、生产例子为主。这正是学生需要探索引导的,从身边常见事物入手学习物理,了解事物唯物性的本质,认知世界。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科学教育方法对物理知识加以提炼、重构和重新阐述。学生通过对物理语言的接收、转化,接受物理,学会独立自主地分析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就是物理教育的意义。

身边事物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来源。如教授初中课程物态变化中的汽化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提问,哪位同学回家烧开水因为中途忘记而把水烧干过? 最后有没有被骂或者毒打一顿呢? 对于这样的经历,学生或多或少有过或者身边发生过;思考水壶里的水没有溢出来,为什么就被烧干了? 那么他们愿意讨论这个话题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从而知道水在被烧开之后形成水蒸气“飞走”了,所以“烧干”了。水蒸气“飞走”的过程中火不停地烧。说明汽化的过程中需要加热、需要不断吸收热量。状态是从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刻。如此,有力地实现了物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汽化形态、现象、发生条件,理解生活中的物理,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达到物理学科教育目的,使物理知识取自生活、用于生活。

二、中学物理考试

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 通过考试的学子可以加官晋爵,改善物质生活。那是一种极其欠缺合理性的社会制度, 它不应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单项评判标准。现代意义上的考试,我们把它理解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意愿、努力程度的考查,不评判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

纵观物理试卷的考试安排和内容结构,题型永远是选择、填空、计算。缺少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感官性题目,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些学生纯粹死记硬背“答案”,生搬硬套演算公式。少量涉及思维活动、艺术美等的考查,物理其实是用于理解世界的工具。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为上层境界,是学习物理的本质需求。物理的美是世间最具性感度、科学理性的美,它的美如电磁波匀称起伏、曲线之美。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弓被拉开而具有的弹性势能, 具有弹力而把箭射出去的力量之美。这一鉴赏美的目标在考试中被践行得很少, 没有充分发挥物理与世界美之间的内部联系的作用。

中学物理考试是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意愿和掌握程度的手段, 不应该局限于考试用于选拔人才这一与当今人才衡量不对称的教育体系。从初中物理考试试卷分析,试卷中目标性强、偏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物理概念计算题仍然占据考试的大部分比重, 这类计算涉及枯燥、乏味的公式演算,容易给学生以失败的心理打击,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考试形式和教学目标不能完好地对接,考试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教育的实用性目标。

三、物理教学与考试

新课标要求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知识的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是非常符合当下教育理念,使人成为完人的发展目标的。可以看出物理主要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经历科学探索过程,体会发现世界的美,理解世界运行规律。掌握基本探索技能,用技能解决个人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以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物理模型制作技巧为教学中心。演讲历史名人探索物理规律过程中的趣事和艰辛努力后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思考动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从知识的实用性出发设计考题,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欲望增强。从物理的社会价值出发,使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妙;从文学艺术美的角度设计物理试题,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体会生态美、语言美。

考试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考查其学习情况和对物理的理解程度,不做评判学生本身好坏的指标,也不应该涉及学生综合能力或者其他能力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物理考试理解学生的思考,不设或少设标准答案。如欧姆定律中R=U/I的考查 ,可以设计问题为R怎样变化 ,家里的灯泡会有亮暗程度不同,而不是设计具体的数字演算,得出规定的电阻值,因为实景情况下电阻值是无法完全恒定的,所以不需要一成不变地计算准确值,只需理解其变化规律,可实现生活应用目标。

四、结语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篇5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 y=aexp(bx)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1)基本仪器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 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 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 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 ④正确读取数据。例如,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测量前,记下零点误差;使用弹簧秤时,施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能使弹簧秤受力过久,以免引起弹性疲劳,损坏仪器;正确地观察读数,记取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最小刻度能指示出来的数,还应读出一位估计数字,数据后面要写明单位。又如,安培计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量程;使用前,调节零点;正确连接应与待测电路串联,并注意正、负极性;正确读取数据,注明单位。(2)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要进行一个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配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节。例如,电路实验,操作要求是: ①按照实验原理电路图,安排好仪器、元件的布局,要便于连接,便于检查,便于操作,便于读取数据。②正确地连接电路。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别与待测电路串联、并联,正、负极性是否正确;滑线变阻器的接线是否合理;连接线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并列、后干路、最后接电源的程序;电键是否能控制电路;接线是否简捷、牢固。③实验前应先检查电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预备性调节。④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例如,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后,正确读取数据。(3)故障的排除 实验中的故障排除,不单是一种操作能力,它涉及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了解等,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个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它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操作能力,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第一,操作的认知阶段 要求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做一些目的单纯的定向训练; 第二,操作的阶调阶段 要求反复练习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4.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内容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以及教师的规范化操作等等。(1)观察仪器的刻度。仪器刻度的观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单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确定测量值应估读到哪一位。(2)观察仪器的构造。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每个部件的作用、测量范围等等。例如,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它们的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顶端封闭、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管上标有刻度,在温度改变时,液体热胀冷缩,管内液面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体达到的刻度就可读出温度值,温度计由于用途不一,测量范围也各不相同。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一般实验室的水银温度计其测量范围是20~100℃。(3)观察仪器的铭牌。通过对仪器铭牌的观察可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等。例如,有的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滑动变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动变阻器允许通入的最大电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4)观察图像、图表、示意图、实物图。对图像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它反映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量变化过程怎样,物理量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对图表的观察,主要通过观察了解图表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单位。例如,液体的沸点表反映了不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用它可以查找液体的沸点,单位是℃,因液体的沸点跟压强等条件有关系,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值。对示意图、电路图、实物图等的观察,主要观察它们分别反映的是什么物理模型,有何用途,仪器和电路的结构是怎样布局的,各个部件(或元件)如何连接,各部分有什么关系等等。(5)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通过对实验装置安装的观察,可了解该装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仪器和元件以及仪器配置的顺序和方法等等。(6)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通过对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可了解操作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和过程怎样(例略)。(7)观察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主要是观察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例如,两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导线,当通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两者会相互吸引;当通入相反方向电流时,两者就互相排斥。(8)观察实验的数据。实验数据的观察,要求观测的方法要正确,数字的读数要根据仪器最小刻度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记录测量的结果时必须明确数据的单位。例如,测物体长度,观察刻度时要眼睛正视制度线,不能斜视,观察装在玻璃量筒里或玻璃量杯里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观察水银温度计时,视线要和水银面最高处相平。(9)观察教师的示范演示。对教师示范演示的观察,要观察教师规范化的安装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和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演示物理现象、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如何得到实验结果等等(例略)。5.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方法 物理实验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1)对比观察法。人们认识事物、现象,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例如,观察物质熔解或凝固时的体积变化,就可以把石蜡放在烧杯里,先用酒精灯徐徐加热使其全部熔解。这时,观察到石蜡液面是水平的,标出液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撤去酒精灯,等石蜡冷却全部凝固后,经过观察发现:石蜡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表面凹下去了。又如,在学习沸腾现象时,可以观察液体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这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准确地观察。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破裂。通过液体沸腾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地汽化的现象。我们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条件,使液体分别在常压、加压、减压下沸腾,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沸腾现象可知:同一种液体,沸点随外界压强变化而改变;如果研究对象为不同液体,使它们在相同外界压强的条件下沸腾,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2)归纳观察法。总结一些现象的一般规律,反映现象的实质时,或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即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例如,为了便于研究质点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在先确定质量这个因素是不变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另一个因素——力是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见,使用归纳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以及研究比较复杂现象的一般规律。总之,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要求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敏捷。6.实验结果的表示 实验结果的表示,首先取决于实验的物理模式,通过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常见的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处理数据时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表示实验的最后结果。(1)实验结果的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在实验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它有明显的直观性,能清楚的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在具体数学关系式为未知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图解,并可借助图形来选择经验公式的数学模型。因此用图形来表示实验的结果是每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图解法主要问题是拟合面线,一般可分五步来进行。①整理数据,即取合理的有效数字表示测得值,剔除可疑数据,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②选择坐标纸,坐标纸的选择应为便于作图或更能方使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原则。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不同的坐标纸,原来为曲线关系的两个变量经过坐标变换利用对数坐标就要能变成直线关系。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和双对数坐标纸。③坐标分度,在坐标纸选定以后,就要合理的确定图纸上每一小格的距离所代表的数值,但起码应注意下面两个原则: a.格值的大小应当与测量得值所表达的精确度相适应。④作散点图,根据确定的坐标分度值将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纸中标出,考虑到数据的分类及测量的数据组先后顺序等,应采用不同符号标出点的坐标。常用的符号有:×○●△■等,规定标记的中心为数据的坐标。⑤拟合曲线,拟合曲线是用图形表示实验结果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作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一环,拟合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转折点尽量要少,更不能出现人为折曲。b.曲线走向应尽量靠近各坐标点,而不是通过所有点。c.除曲线通过的点以外,处于曲线两侧的点数应当相近。⑥注解说明,规范的作图法表示实验结果要对得到的图形作必要的说明,其内容包括图形所代表的物理定义、查阅和使用图形的方法,制图时间、地点、条件,制图数据的来源等。(2)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方程式是中学生应用较多的一种数学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不仅在形式上紧凑,并且也便于作数学上的进一步处理。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一般可分以下四步进行。①确立数学模型,对于只研究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实验,其数学模型可借助于图解法来确定,首先根据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图线,看其图线是否是直线,反比关系曲线,幂函数曲线,指数曲线等,就可确定出经验方程的数学模型分别为:

共2页,当前第1页12

范文网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实验的分类

要搞好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必须对实验进行分类,并了解各类实验的特点,便于有的防矢地组织教学。结合现行教材,我把实验课分为三类,分别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现在就各类实验的性质列述如下:

1、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它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示范实验操作技术,交代物理科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活跃教学气氛,是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正式课时在实验室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主要是为巩固新课、培养实验技能,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具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学生要事先弄懂实验的原理、操作实验的规程、掌握实验的步骤,学生正确观测、读数、作实验记录以及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带规律性的结论。

3、课外实验。课外实验是突破课堂教学形式,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生动活泼进行学习,来为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服务,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课外实验都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又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效果明显,还在学生生活范围内有一定应用,对培养学生钻研物理的志趣与动手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极有利于把他们引导到探索物理领域的方向上来。

二、物理实验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学生实验,要使学生在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获得知识与验证结论,务须观察细致,实验数据记录完整,图表的绘制正规,结论有严格的推理。学生在做实验以前要认真预习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原理和使用哪些实验仪器;在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要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进行观察与度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取有效值的读数、会整理数据,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做完实验以后,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实验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应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思路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对教师的要求:(1)要备好教案。实验课不仅双边活动多,而且情况多(如损坏仪器,实验无效果等),时间不容易掌握,因此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精神,认真准备教案。(2)要备好仪器。上实验课前,教师应把所有实验仪器检查一遍,以了解仪器的性能、规格,估计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该修理更换的及时修理更换。(3)要掌握学情。在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

三、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不清楚,实验不知道从何入手。教师在实验示范前对实验原理问题进行提问,效果十分不好,学生不知道实验原理中要涉及的物理规律和公式,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预习工作做得不到位,只浅显的做了阅读工作没有进行必要的思考,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将物理课中学过知识融入物理实验中,将物理课和物理实验课分开来学习,所以不能很好的把握实验的关键、操作的要点。

2、分析和归纳能力差。在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进行实验总结,很多学生不能出实验结论,在物理实验中没有达到对物理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样即使做了物理实验,学生依然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认识不够深刻。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学生本身的分析归纳能力较差,这源于高中生虽然具备了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步的,还未成熟,而物理抽象思维能力是影响物理学习最显著的是因素。

3、动手能力差,没有掌握简单的实验仪器的使用 物理实验中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需要掌握,方便进行物理实验,由于学生们很少进行物理实验,实验仪器只在书上面看过,没有亲自动手使用,理论和实际脱节,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了解较少,经常造成仪器损坏,这样就使实验进行十分困难。

四、物理实验的思考和设计

1、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视听信息相互干扰大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引导,使开始阶段的信息传输受阻,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对于以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学生实验课来说,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一定要让学生的头抬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在实验原理讲解时,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动作技能是比较缺乏的,具体表现在参加实验考查时,既使面对十分简单的实验,例如“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用万用表测电阻”学生也是手不断地抖,看一步操作步骤做一步,根本达不到熟练程度。另外不同组的学生其操作常常各不相同,经常出现错误的操作方法,例如在《用玻璃测折射率》这一实验时,有的学生用玻璃砖做工具固定大头针。

总之,为了使实验取得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就需要明确实验目标作用,精心设计,反复思考,因为实验原理、过程、结果和最后结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失误,每一步探求都可能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是一些简单实验仍需要经常地思考,经常变换审视角度,以使实验能更客观精确地反映现实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好奇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在轻松、有趣的实验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端翠.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10).

[2] 董汇泽,田春山,李会山.构建新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2)

谈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物理思想 篇7

1. 实验设计与制作中的物理思想。

任何一个实验, 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或原理指导下设计的。这些理论或原理的本身就体现了实验的物理思想。课文中的每个实验无不闪烁着科学家认识物理世界的本来方式和实验装置的精巧构思, 如库仑定律的验证、油膜法测单分子直径等。教师应该用清晰的语言、严谨的逻辑讲清其实验背景和原理。如《观察双缝干涉》实验中, 让学生自己观察干涉条纹是很有好处的, 但教学中必须突出双缝干涉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当时的背景。在光学发展史中,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原先, 波动学说难以取得进展的原因之一是惠更斯的波阵面对波动性质的描述还很不完备, 没有关于干涉的概念。杨氏通过发展惠更斯的波阵面模型, 赋予相干光波的性质, 即从同一波阵面上激发的次级子波都有相同的频率、相位和振动方向, 使这一模型变得更具有物理意义。可见,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忽略了物理模型以及物理背景, 就等于抽掉了实验的精髓。

2. 实验方法中的物理思想。

实验方法是指在各种物理实验中适用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中学物理的各种实验方法中, 体现出了许多物理思想 (实验思想方法) , 如: (1) 转换法:转换法 (又称间接测量法) 是物理实验常用方法之一, 即把不易测 (准) 的物理量转换为另一种较易测 (准) 的物理量, 再进行测量。如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的错误, 他认为应该最终用实验来检验。伽利略将其转换为斜面的精确研究, 以“冲淡重力”, 减缓下落运动, 便于测量时间t和s, 然后再外推到自由落体。 (2) 放大法:常见的有累积放大法 (如单摆测T) 、机械放大法 (如螺旋测微器) 、光学放大法 (如卡文迪许实验、显示微小形变装置) 。放大法中关键是不能发生失真, 即必须线性放大。 (3) 模拟法:如《电场中等势线描绘》实验。直接描绘静电场中的等势线是相当困难的。由于静电场和恒定电流场遵循的规律相似, 可用在导电纸上形成的恒定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做实验。这在教学中是应该点明的。

3. 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操作中的物理思想。

实验条件主要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案所需要的条件, 测量仪器所需要的条件和实验空间环境条件等内容。在选择装置、器材时应注意充分满足实验条件, 此外, 实验程序、实验的规范操作等也可能影响实验条件。在实验条件的选择和实验操作中所体现的物理思想主要有: (1) 用已有的仪器装置, 力求获得最好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调整和使用仪器装置要有目的, 有步骤, 有要求, 操作须规范, 动作要清楚明了、干净利索。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动作都要充分体现物理思想:如砝码不能用手拿, 用温度计时手不能握住玻璃泡。所有这些, 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在实验操作中, 必须控制好实验条件:如平抛运动实验, 要求调节轨道出口水平, 每次从同一高度释放小球。

4.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物理思想:

探析中学物理力学教学 篇8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 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 力学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 后讲运动学, 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 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即学习静力学时, 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 有力的合成与分解先行。静力学的教学,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 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 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 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 是人脑的功能, 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他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掌握物理思维结构, 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思维的基本方法, 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力”章中, 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 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 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 而对刚体来说, 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 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牛顿运动定律”用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 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 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 主要是用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 这是一条实验规律, 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些规律能够相互推导,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牛顿第二定律, 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 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 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 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 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 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的结论。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 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3. 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 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 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 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 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 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 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 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 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 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 引出势能的概念, 得出结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 机械能守恒。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 应选用惯性系, 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

二、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 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 既要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1. 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两条主线贯穿力学———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 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 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 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 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 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 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之一, 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的规律之一, 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 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 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 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 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 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科学训练, 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 激发学习积极性, 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谈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篇9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演示实验又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用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而且学习兴趣多数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 而演示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 尤其是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例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时, 我手中拿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 问“我如果把玻璃杯倒过来, 水会流出来吗?”学生肯定地说:“会”, 然后我在杯口盖上一张硬纸片, 把玻璃杯倒过来, 当学生看到水一点也没流出, 与自己的判断相反时, 惊讶万分。这样通过演示实验,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 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 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 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这一内容时, 我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每位学生都准备一套器材, 实验中让学生体验物体振动的快慢与发出声音高低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后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 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而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并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 启迪学生思路。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通过多媒体变成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 使看不见的、无法演示的现象变成可演示、看得见的现象, 使“静”的变成“动”的, 这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如《液体的压强》一节的船闸,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船闸, 又不好做演示实验,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利用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效果非常差。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课件模拟船闸整个工作过程, 以及通过互联网下载世界上最大的连通器———三峡船闸的图片,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并且扩充了知识面, 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 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下,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如何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在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 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 天、地、生、化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为支柱。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 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营养。

2.“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

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 都是“开场白”无声的语言, 不可忽视的素材。通过直观设置悬念, 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 “以疑导读”“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 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

3. 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 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 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的冷暖亲疏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心态, 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 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 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开场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教导,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教师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也不要忽视, 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 感受到欢乐和愉快的心境。

4.“开场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 更是一种艺术

“开场白”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 而应水乳交融, 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紧紧围绕“开场白”这个特点来设计。恰到好处的“开场白”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成为启迪思维, 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只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语言修养, 就能设计出好的“开场白”, 使“开场白”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二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物理情境, 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 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 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 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 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 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生动活泼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 即边学边实验。

实验中要围绕教学内容, 采用相反的或不同的现象作对比的演示方法,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演示时除要求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有无外, 更要让学生观察该物理现象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渐变过程, 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规律性有较深刻的认识。演示实验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掌握实验观察方法, 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注意重点观察和一般观察相结合, 特殊观察和一般观察相结合, 对比观察和一般观察相结合, 观察要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失败, 数据有差, 都要坦诚地告诉学生, 并与学生分析原因,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改革传统的演示实验法,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做, 学生看, 这种传统的演示实验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课前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事先去完成, 演示实验时让学生配合教师一同进行,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不断改正演示实验, 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启发学生思维,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

根据这一思想, 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 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 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 而其他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第一,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 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第二,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 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 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 由此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 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让学生进行猜测, 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 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第三, 学生实验结束后,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 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 让学生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 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回家作业提供范例。

四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 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发展智力。

五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 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 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 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 又怕周围的同学嘲笑, 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既可以给学生施展才能、创造动手的机会, 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 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 丰富多彩 开放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我们发现原本应生动活泼、趣味无穷的物理教学是那么的枯燥单调,激不起学生的一丝兴趣。最后我们只得不断地进行题海战术,寄希望通过“苦教苦学”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是什么原因导致物理教学上的“苦后不甜”——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沉闷窒息的教学气氛,空洞无物的教学内容,连绵不断的汹涌题海……一天复一天。就如同天天吃一道干涩难咽的菜,既难于“消化”,又坏了学生的“胃口”。

一、创设实验教学环境

(一)创设严谨、实用、可塑性强的硬环境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准备,是实验明显、直观、简单、可靠。同时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新想法、新思路要准备足够的仪器去验证。让学生瞬时产生的思想火花越燃越旺,而不是无声无息是熄灭。

(二)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软环境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某些异常的思维方式、异常的行为方式要善于理解。对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同时要培养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协作的和谐关系,使全体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并能集思广益,综合创新。

二、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体系

封闭的教学体系只能培养出保守、呆板的人才,应当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开放性飞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飞开放性包括: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要扩大学生视野,引进一些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可以根据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要求学生用高粱杆、细线、硬纸板自制简易天平,用橡皮泥、细沙、香皂盒、洗衣桶模拟“曹冲称象”做一个实验。由于似曾相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之广,创意之新,积极性之高是在平时中规中矩的实验教学中是很难看到的。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必须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成“实践经验”——“理论”——“创新实践”这一思想升华过程。(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墨守陈规,千遍一律的教学方法,呆板固化,循规蹈矩的实验步骤,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这些经验。要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能蛮狠的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可以允许学生的“违规”操作,使学生敢于用实验去印证自己的想法。

三、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知识,着重谈谈在基层的实验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实验教学的设计技巧。

(一)暗藏玄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有些实验,如果一开始就一目了然地把实验器材想学生交代清楚,学生可能会因为“一览无遗”而对实验失去了兴趣。若把一些关键器材分先后展现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时,课设计实验将滑动变阻器藏于屏后,只将电源、开关、灯泡放于屏前,闭合开关,小灯发光。然后在屏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划片,使小灯泡复明复暗。是什么“玩意儿”在控制小灯泡的亮暗?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去弄清其中的奥秘。

(二)直观形象,刺激学生感官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有些实验因受场地、器材的因素的局限,实验效果不明显。应设法提高这类实验的直观形象性。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若用手电筒直接射向空中,由于空中没有散射物,并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此时若向空中吐一些烟雾,并改用红色聚光灯进行照射,便可直观的看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新颖别致,激起学生求知欲

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实验,让学生因为感受到新奇而急于了解实验现象,在做完实验后又有一种焕然大悟的感觉。这种“悟”,悟得深,悟得透!例如,在研究沉浮条件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有水的量筒里,这只蜡烛会燃尽还是会沉于水低?在学生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涌向学生的心中。

(四)似曾相识,激起学生共鸣

生活中,学生碰到过许多物理现象,只是由于物理知识的局限而不能解析。把这些物理现象纳入实验教学,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农村中常用“拔火罐”来治疗疾病。可将其纳入大气压的教学中。又如常常用爷爷奶奶的老花眼镜在阳光下聚光点燃火柴,可将其纳入凸透镜的教学中。这些实验由于似曾相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极浓,同时由于解开了长期困惑在心中的不解之谜而欢欣。

(五)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设计一些可以切身体验的实验,对学生的印象当然最为深刻。例如,要求学生用一样的力,用手指“捏”,或用指甲“掐”自己,比较疼痛程度,体验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用左拳头捶右食指,体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鲜明对比,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平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经验,但这些经验并不一定可靠。可利用实验来点醒学生,使其前后两种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新的思想更为深刻。

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 篇12

一、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 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 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又缩短观察时间, 从而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例如, 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 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 学习使用量筒, 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 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 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 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 教师演示讲解, 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 将刻度放大, 学生就容易看清。方法一:用立式投影器对圆形量筒进行投影时, 会产生聚光作用, 在银幕上形成一条竖直亮线, 无法看清演示刻度。为了消除圆形量筒的聚光作用, 可将量筒放在透明的水槽里进行投影演示。方法二:用立式投影器和专门作投影用的方形量筒。方法三:用卧式投影器和抽拉式量筒投影片 (在教学生学习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的正确读数时, 也可用抽拉式温度计投影片, 旋转式安培计、伏特计投影片进行投影演示) 。

二、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 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 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 关键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 就难以达到目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 我们把中学物理的42个学生实验, 700多个演示实验, 逐一研究, 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 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 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 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从而引起兴趣, 提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演示实验时, 我们让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 为做学生实验时培养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 学生观察十分认真,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跃跃欲试, 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 还通过制作教具、学具, 把许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 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 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 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正确理解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 认真设计步骤, 详细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误差后, 要求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四、实验技能训练促进教学技能的训练

实验操作技能仅仅是实验教学的基础, 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和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首先, 在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解决部分实验因环境变化而导致操作失败的问题, 如静电实验时故意加大环境湿度, 养成实验前先干燥器具、检查绝缘情况的习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因为课堂教学中天平正面对学生, 必须学会背面调节的技能等。其次, 为培养演示实验操作与课堂讲解密切结合, 可在操作训练时采用增加讲解程序设计和在操作表演时与讲解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这样不仅有助于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 而且可提高表达能力和教材处理等教学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 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 根据需要, 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 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应满足一定要求, 如电学实验中, 电路连接要正确, 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 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 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 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挡量程变化等, 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 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 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 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 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 如:电学实验, 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 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 橡皮圈垫上, 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 万用电表刻度盘旋钮拨离电阻挡, 滑动变阻器滑臂滑至同一边, 有传动装置的仪器将传动皮带松弛等。

上一篇:间接模糊自适应控制下一篇:加工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