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

2024-10-04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精选10篇)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 篇1

2016四川教师资格试讲技巧:中学《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三、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

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3.做“思考和练习”一。中公资深讲师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 篇2

一、设疑激趣, 变“教”为“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 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 变“教”为“导”。而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有问题才会思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提出几个“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需符合物理学本身的知识规律, 设计的问题即要有一定广度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教师的提问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和学生的最高认知区相比邻, 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和思考应当能够掌握。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低级到高级、从表象到本质、从表层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引导学生对问题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并对应他们所属的层次相对应地提出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使全体同学都对学习有信心, 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1. 依据教纲巧设疑点。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系统性, 从各方面设之问题, 引导学习。比如, 可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关键点——“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问题, 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把各个“知识点”与“知识点”最紧密联系的地方设计成问题, 强化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把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设计成问题,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已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成问题, 加深印象, 巩固学生的认知。例如, 在学习电磁感应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大家都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场, 那么磁场是否一定能产生电流呢?请大家先做实验后答题。 (2) “切割磁感线”与“磁通量变化”两种物理现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3)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然后, 我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让每学生都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因材制宜分层设计问题。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并根据教材和大纲,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水平的问题。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最基本、较浅显、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们只要认真听讲和看书就能回答正确;对中等水平的生设计的问题只要他认真思考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对较好层次的学生, 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 比较难一些, 需要学生深入思考, 相互联系方能获得答案。通过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 能让所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利。例如, 在学习在牛顿第一定律时, 我对差生可提出以下问题:物体为什么有的运动, 有的静止?用力推车, 车子才前进, 停止用力, 车子就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用正确的观点又该怎样理解?让中等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它包含几层含义?让优秀生回答:牛顿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 体现在何处?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 因为是面向全班所有同学的, 并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同学,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因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二、启发释疑, 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 往往是表面较多, 直接涉及本质的少。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忙于解答, 要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或让学生按自己的设想说一下, 弄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学生的疑问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或理解错误, 对某些定理、规律应用不当, 导致疑问。解答这类问题时, 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理, 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 学生提问:鞋底为什么要凸凹不平?要使自行车尽快停下来, 应该怎么办?解答这些问题之前, 教师可让学生复习摩擦力的概念, 再进行启发, 敲开疑惑之门。

2. 思维及方法上的问题。由于思维不到或方法不得当, 也是学生常常提出疑问的原因之一。

3. 涉及新知识的疑问。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对这类问题教师不能一概以“不作要求”来打发学生,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敢于表现自己,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潜能, 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教师应珍惜学生的好奇心, 努力使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出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 多做探索性的实验, 在学习中巩固已有的知识。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篇3

一、设疑激趣,变“教”为“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而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需符合物理学本身的知识规律,设计的问题即要有一定广度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教师的提问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和学生的最高认知区相比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和思考应当能够掌握。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低级到高级、从表象到本质、从表层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问题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对应他们所属的层次相对应地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全体同学都对学习有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1.依据教纲巧设疑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系统性,从各方面设之问题,引导学习。比如,可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关键点——“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问题,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把各个“知识点”与“知识点”最紧密联系的地方设计成问题,强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把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已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成问题,加深印象,巩固学生的认知。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大家都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是否一定能产生电流呢?请大家先做实验后答题。②“切割磁感线”与“磁通量变化”两种物理现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然后,我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让每学生都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因材制宜分层设计问题。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并根据教材和大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水平的问题。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是最基本、较浅显、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们只要认真听讲和看书就能回答正确;对中等水平的生设计的问题只要他认真思考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对较好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比较难一些,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相互联系方能获得答案。通过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能让所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利。例如,在学习在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对差生可提出以下问题:物体为什么有的运动,有的静止?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用正确的观点又该怎样理解?让中等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几层含义?让优秀生回答:牛顿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体现在何处?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因为是面向全班所有同学的,并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因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二、启发释疑,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较多,直接涉及本质的少。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忙于解答,要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让学生按自己的设想说一下,弄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学生的疑问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方面的问题。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或理解错误,对某些定理、规律应用不当,导致疑问。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理,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学生提问:鞋底为什么要凸凹不平?要使自行车尽快停下来,应该怎么办?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复习摩擦力的概念,再进行启发,敲开疑惑之门。

2.思维及方法上的问题。由于思维不到或方法不得当,也是学生常常提出疑问的原因之一。

3.涉及新知识的疑问。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对这类问题教师不能一概以“不作要求”来打发学生,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表现自己,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潜能,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教师应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努力使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多做探索性的实验,在学习中巩固已有的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运用设疑的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又创造性地介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相信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营造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技巧 篇4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思路;实践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我们要求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自信的表情歌唱。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总结本课内容。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这些传统的模式是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的。今天的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授―练习―创编延伸―小结升华―作业。”看上去和旧的教学过程差不多,但是每一个环节又都涵盖了许多新的因素。

一、导入

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如,歌曲导入,比如,在教授一些少数民族歌曲时,可以先用该民族最为流传的歌曲来引入,这样马上就拉近了学生与该民族的距离;有时可用歌曲和它背后的故事来导入,如,教授关于歌唱父母的歌曲时,可以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以及它背后那个真实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思考来导入;还可以用节奏导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强调了节奏练习,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练习的方法有语言节奏练习、声势练习、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等,这些方法不是机械地奏乐,而是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新授

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促使他们对新的内容充满期待。新授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听,初步感知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后先让学生听歌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一遍遍地听,问题设计采用由简到难的递进式;也可以在各种节奏的不断变换中一遍遍听,或是在自己不断变换的舞姿中聆听。在充分的感知之后再来学唱歌曲。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篇5

课堂提问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但要在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情况下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1.1 在“开始”处提问

在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便可以为这堂课的良好的延伸奠定基础。例如,初一生物学“种子的萌发”一章,教师开始就提问“为什么一粒小小的树的种子给它提供适宜的环境,它就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这在开头的一个提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了这一问题,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一问题上来。

1.2 在“重、难点”处提问

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技巧 篇6

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技巧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下面从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

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

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

“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技巧 篇7

关键词:角色,有机结合,教学情境,学习欲望

一、如何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正确而巧妙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如何将导课和新课有机的结合起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课如同桥梁, 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它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阶段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 提高课堂效率。

1.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 如: 图片、挂图、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等手段导入教学。直观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 更加清晰明了,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2.提问式导入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除了借助具体的实物外, 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 使用问题导入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提问要注重针对性, 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 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

3.自由谈话导入法。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 自由地发表看法, 也可分组汇报, 或者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内容不限, 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 适时地引入主题。

4.背景知识导入法。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定主题而设计, 有些主题学生不一定熟悉。对于一些有背景材料的单元, 教师应充分把握该单元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所设问题要与本单元知识点联系精密, 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

5.复习导入法。温故而知新, 及时的复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教材在每一单元的课程安排上都是前后相连, 相辅相成的。因此, 在教授新知识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相连,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 从而引出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6.情景导入法。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与各种情境结合,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为完成新课任务达打好基础。

三、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要创设新颖有趣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水平, 过高过低都不太合适。要恰到好处。

2.要创设自然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生活, 贴近学生, 寻找适合学生的话题。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英语,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3.要创设简单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简单有效的课堂应该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学生易于接受。尽量真实的教学用具,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尽量多地使用英语, 要注意口语的规范和实用性, 引导学生尽量使用英语交流,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创设信息丰富、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创设的教 学情境应能促进学生思考, 让学生有独立的思维空间。

四、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如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那么, 怎样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

1.维护学生们的好奇心中学生的奇思怪想, 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对于他们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 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2.进行课堂竞赛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 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小组探究合作完成一个任务, 这就是贯彻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始终让他感受到他们是有责任的有目的的学习。

3.角色换位法。通过扮演角色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的语言材料的意思, 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4.寓教于乐法。学生的天性就是好玩。将学习融于娱乐之中, 必然会事半功倍。学生在快乐的同时, 最易于放开思维, 吸取新东西。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值得探索的艺术, 要上好一堂课, 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要求教师吃透教材, 还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只有不断探索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用心对待, 才会有更多的方法和灵感, 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有效,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郑春影.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法[J].成功 (教育) .2013 (01) .

浅谈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技巧 篇8

【关键词】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中学小说教学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力求故事的浑然一体,滴水不漏,而现代小说往往故意打破这个情节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块状"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情节无所谓首无所谓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结局。这种结构方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比传统的更大。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因而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三方面入手:(1)说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對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让生自批、讨论,后师生共同商讨下面例句。)A、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 B、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C、动作描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小说教学中,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反思整合,结合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归纳出本文的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体会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4)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有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短衣帮)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其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2)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3)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如《孔乙己》: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悲凉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社会背景的目的。

四、揣摩表现手法,体验艺术效果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捕捉小说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种方法:(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作用。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等人对范进态度的不同变化的对比。(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总之,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我们把握住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才能感悟广阔多面的人生画卷,领悟小说的主题,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杂志社,2008.第七期

教师招聘面试片段教学备考技巧 篇9

所谓片断教学,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片断教学是截取某节课的局部来进行教学,在考试中时间大致限定在10-20分钟。也就是说,片断教学只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断,通过完成指定片断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基本功。

在教师考试面试中,常见的片断教学内容分为节选和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断进行教学实施,要求根据节选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最后实施教学。比如,指定对《日月潭》这篇课文的三、四段进行片断教学,就属于节选类片断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教学实施,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例如,要求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第一个知识点《认识小数》进行片断教学,就属于专题类片断教学。

一般的,在教师考试中,考生所讲解的片断事先已由组织者选定,考生到达考场后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进行试讲,以检测被考核人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考官对考生在考场上的表现进行客观地评价。由此可知,在面试考试中,考生所进行的片断教学是在虚拟的教学场景进行的。在虚拟型片断教学中,没有真正的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必须由考生自己预设,只有这样,片断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按预设进行有声有色的虚拟教学。

虽然各学科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但是在片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考生首先要做到心中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其次,在准确把握片断知识点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教学亮点展示出来,这也是片断教学的精髓。另外,因为片断教学不是浓缩课,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要求进行片断教学时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导入语设计、互动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以及教学道具在片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之增色添彩。

在面试考试中,一般控制时间在10-20分钟,因此在片断教学实施中,把握好教学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合理的取舍教学内容,不可贪多求全,太过细致。在深入分析教学片断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目标,做好重点内容的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情境。其次,注意导入语的设置,不要设置过于冗长的导语,导语还应与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并且在导入语和课堂内容之间有自然的过渡语。最后,在片断教学的设置中,要把握好内容与节奏,确保在形影的时间内顺利的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避免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情况的发生。

在备考阶段,不断的练习是考试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因此不断地实践和练习是关键。在练习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节选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试讲,尽可能的与考试形式接近,有利于考生准确的对片断教学的实施把握。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 篇10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个老师的学生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学生。学生是一个个处于人生发展成长期的,有思想、有观念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了解、认识和看法,由于心智的不够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对周围人、事、环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们看作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部分。只有我们接纳了学生,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1)我们批评学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几次错误就据此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不能从人格人品上否定学生,把学生至于绝望境地。否则就免不了出现学生的“拼死抵抗”。

(2)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也难免犯错误,所以老师要尽力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通过优点的发现去促进学生成长。

(3)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学生犯错误、干坏事。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承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这样不等于说老师可以等闲视之,任其发展。相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不适当的行为。

(4)老师不一定永远正确。老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老师。所以,我们有时也会有些不合适或者错误言行,这是正常的。不因为我们是老师就没有或者不允许别人提及,或者为了面子也要硬撑下去,致使冲突升级。作为老师,要努力减少不合适的言行,但如果出现了,一个知错敢认、知错能改的老师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人。

2.接纳学生,用肯定、认可和引导代替指责、训斥。

与人交往和互动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接受我们、理解我们,我们就会愿意跟他交往和相处,否则就不愿意和他交往相处,甚至会有意地远离或排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能被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认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学生是情绪与行动极易冲动的时期,指责、训斥或者一些过激的行为可能不仅达不到我们原有的目的,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导致冲突。

在发生师生冲突的时候,老师要愿意花时间去聆听学生的真实感受,衷心接纳学生的意见与感受,并进一步乐于帮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冲突的澄清和处理,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优化。

3.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教育教学中,听话的学生常常讨老师的喜欢,爱“顶嘴”的学生却往往遭到老师的训斥。在出现问题尤其是发生冲突时,这些“经常被批评、训斥”的学生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被剥夺了解释的权利。其实,学生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是为了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老师武断地阻止学生申辩,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同时,对老师这种蛮横的做法,学生虽不敢言,但内心不服,以后学生即使被误解也不会再申辩了。从表面看,好像学生被征服了,老师的批评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会由此形成一种敌对心理:表面上忍气吞声地对待老师的训斥,实际上把训斥当成耳边风,甚至在内心深处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种下逆反的种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4.当师生发生冲突时,作为老师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静,切不可大发雷霆。

在发生师生冲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般老师习惯迅速处理。但此时可能我们和学生都处在生气、压抑、不满等负性情绪之中,此时急于处理问题难免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此时,面对师生冲突,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大发脾气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试着处理自己内心冒出来的情绪,在短暂的停顿、深呼吸或借着板书的机会让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平静。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应对。

在处理与学生的冲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正在极度恐惧、伤心的时候不要处理。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整体上讲挫折承受力不强,在重大失误面前会产生非常脆弱。有时会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来。此时老师如果非要穷追不舍,有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2)上课之前的事不要急于处理。上课之前,时间紧张,处理问题可能会应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情绪,甚至因为老师处理而在急躁中出现简单、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决不可,一定要缓一缓。

(3)放学之前不要急于处理。

5.多方携手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

有些老师在遇到学生的顶撞、不服从管理等不当行为时,习惯找领导给学生处分或者喊家长来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有时看来是“有效”的,好像学生“顺服了”,但在学生心里却可能会认为老师无计可施。他反而会有“得胜”的感觉,瞧不起老师,使师生矛盾无法真正解决。所以,作为生活老师,如果可能,还是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自己那里,而不是直接交由班主任或教育处处理,那样可能表面上解决了问题,省了心,实际上却可能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或者引起学生的不满,为以后的管理埋下祸根。

当然,对于一些重大矛盾需要学校、领导、家长配合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和班主任加强沟通,携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当然,这种合力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更多地还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而不是在发生冲突或者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如果是一种后续的教育手段要注意试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他意识到大家希望他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联合起来“整治”他。

6.快刀斩乱麻,但不能一斩了之。

有时一些突发的事件或冲突需要立即加以控制和处理,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时,就需要老师“快刀斩乱麻”,先通过提高声音、大声呵斥、强行控制等手段稳住局势。此时控制住了局面,可能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也停止了,但事情并没有解决。作为老师,要在双方平静的状态下,与学生深入的沟通和交谈,让学生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该如何解决?老师又为何要采取那种方式?从而在交流和沟通中让问题得以真正的化解。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很强,“硬”的批评后,还需“软”的教育。让学生通过老师持续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反思所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当,如不恰当,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补救。

7.讲究学生教育的艺术。

(1)体面地退一步。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也适应于师生矛盾冲突的解决。特定情况下,老师理智地让一步,不但不会损失老师的尊严,反而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为当我们都处在情绪之中时,是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如果都带着情绪去处理还会让冲突升级,让情况变得更糟。

师生矛盾冲突后,应该说没有赢家,损失最大是老师,所以果断地结束冲突是明智之举。也就是说,在冲突进入初始阶段,老师就该果断地结束。不要与学生争一时之高低。冲突时间越长,老师损失越大,即使是胜了,也是惨胜。

(2)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点头和微笑可用来表示对学生的关切,有时用一些肢体语言,效果会更好。所以,微笑、点头、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等都是一种沟通。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尽可能的不要摸他们的头,尤其是男孩子,随着学生成人感的增强,这个动作会让他们感觉老师还是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内心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3)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中学时期是自尊心很强的时期,同时因为阅历、心智不够成熟等原因不能正确的对待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作为生活老师,我们在管理中要对事不对人,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具体地告诉学生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出了问题,然后努力引导他去解决问题。切忌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评、指责学生,或者因为一件事或出了几次问题就给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什么没出息、没脸没皮等等的话不要说。

(4)要把带有指责意味的“你”改成表述、说明的“我”。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想让他明白事情和道理,而不是在指责他。

(5)肯定和认可会让学生更充满干劲。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要求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标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好的行为要及时、公开的提出来,而批评一般不宜公开。

(6)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

在教育教学中,要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按照要求和常理而言,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的确是不合适的,但我们教育和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不合适(很多时候学生也已经明白),也不是批评、训斥学生,而是让学生能够改正不适当的行为。所以,我们应当努力说有效的,就是能让学生听进去,触动学生内心并愿意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在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做正性的引导,少做负性的批评。

去喝酒的男人„„

你就不能学点好!

不要想红色的苹果;想绿色的葡萄。

8.以正确的老师威信影响学生

老师在处理冲突时,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冲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老师威信没有强迫的意思,也没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不只是权力,它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树立其威信,采用“高压”的手段,动辄恐吓、斥责、挖苦或体罚学生,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敢怒而不敢言,就会形成反感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理危机或者爆发出来产生师生冲突。

9.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老师与学生沟通之间,需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学生,可利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机会与学生闲聊,询问是否有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老师真心乐意去帮助学生,必会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亲切,自然会想多亲近老师。

沟通是构建和谐、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交谈,交心,才能做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而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和交往,进行情感联络及信息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减少冲突的发生。

良好的关系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是这样,在师生之间也是这样。而良好关系的建立是以彼此了解,并能逐步实现互相理解为基础的。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

10.与家长保持顺畅的沟通。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虽然不同,但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在管理中我们要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形成家校的合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跟家长进行沟通,互通信息,而不是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或者出了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再去找家长。没有哪个家长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找家长也会影响我们跟学生的关系和相处。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如实地说明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见;此外,我们更要说明学生好的变化和和进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况、变化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

11.用幽默化解问题。

学生出现一些不符合要求和规定的行为总是难免的,但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效果却可能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果我们因为一个学生的问题而多次或长时间纠正或者批评,不但被批评者会有情绪,其他的同学因为受影响而出现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意见。如果我们用点幽默的话,有些问题可能就在无形中被化解了。

某班有个学生在上课时总是下意识地会用手敲击桌面,声音很响,影响了别的同学也影响了老师讲课,尽管被多次批评,但他有时还是会下意识地去敲。一天,在新来的语文老师的课上,他又开始敲了。语文老师听了之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说:哦,我们的课上还有伴奏,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不过呢,现在暂时不需要伴奏,等需要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的,好吗?听了老师的话,那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12.真诚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

和其他老师一样,作为生活老师我们也要真诚地对待和关爱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更好地相处。当我们真心对学生好的时候学生是可以感知到的,尽管有时他们还会和我们闹情绪,但当学生感到老师的真心时他们不会和老师起大的冲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有可能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13.人前表扬,人后批评

作为生活老师,在宿舍管理过程中批评学生是难免的,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地做到人后批评。中学时期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的时期,他们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龄人的看法,都希望给别人留个好印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很多同学之前批评人。而对学生进步和好的表现的表扬则要当着大家的面进行,表扬应当是如实的、具体的,这样会更容易出动学生的内心。尽管有人可能对批评或表扬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但其内心还是会出现不好的或者好的体验和情绪,当体验和情绪出现时,影响就已经发生了。

14.就事论事,不要秋后算账。

在宿舍管理中,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我们批评教育学生是正当的,但要就事论事,说清楚事情和方法就行了,切忌就事论人,因为某件事或几件事就对学生下结论、贴标签。

另外遇到问题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处理,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攒到一起处理,或者把某个学生的问题积累起来“秋后算账”。这样做一是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延误教育的机会;二是容易导致发火、贴标签等行为。

15.抓好养成教育。

上一篇:关于我的舞台初三作文下一篇:15日常应用文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