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2024-06-03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共8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1

第九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述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任务是搞好教学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中心环节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备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学习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做到“三备”即:

备教材(钻研和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备知识、备实验、备习题); 备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教学难点);

备教法(处理教材,选择教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不过这种备课(或叫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当然这种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经验还会不断地被总结和运用,因为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

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学功能认识的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教学过程本来就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复杂过程,因此仅仅以教师经验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需要,从而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选择相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传统备课中对教学状态的直觉描述,凭经验教学,教师的职业能力的提高全凭个人摸索的缺陷,能够充分利用人类对教育教学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对新教师的迅速成长也是一条捷径。

2、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主要要素的系统分析,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工作提供行为的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简言之,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并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为其成果表现出来。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设计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并有总模式和子模式之分。目前流行的教学总模式有三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启发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中心模式”);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双主模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造多元化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生中心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学生的首创精神。这两种模式均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双主模式”为主,适当使用“学生中心模式”(如课题研究等)。

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材处理;

2、中学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中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

5、物理学与技术、社会和生活的研究;

6、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体的应用和设计;

7、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8、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9、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10、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研究,等等。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相统一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感性经验为依据,而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规范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正是为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又必须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给出教学流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

2、整体设计与要素分析相结合

没有要素分析的综合是肤浅的,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综合,必然是孤立的,并且缺乏整体功能。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又需要以要素分析为依据进行综合优化,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

3、规范性与创造性兼顾

反映教学过程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只有规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新思想、新理论的运用又必须创造,创造是对规范的完善与发展,二者是可以兼顾而统一的。

4、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并重

教学过程由教学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二者的中间联系过程三者构成。因此教学设计既要重视静态设计(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又要重视动态设计(教学过程的发展),使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向前推进。

5、施教者与学习者交互协调

教学过程既是施教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促进两者的交互与协调,但交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讨论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则,自选一段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

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就是常说的课时计划或教案。

教案一般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综合编成的,是教师备课的总结、上课的依据,是检查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参考。认真编写教案是积累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即章节标题或核心内容,并注明授课时间;

2、教学目标: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要求;

3、实验教具及媒体:实验所用仪器、器材的规格、数量,教学所用的媒体;

4、教学过程: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公式、数据、例题、研究方法等)、程序安排、时间分配、习题作业、技能训练等;

5、课后分析:课后及时把教课中的激情灵感记录下来,以免情消意散、无法追忆。课后记录可以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法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疑难问题、典型错误、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教学建议、资料索引等。

教案要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师生教与学的动态过程。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教案格式,并附案例供参考。

表10—1 教学参考格式

教案可以写成文字形式也可以编写成电子教案.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备课平台(可参考:《物理教学探讨》2003.1.“点击物理教学资源,创建电子备课平台”)或者应用网络上介绍的“电子备课授课系统”(如洪恩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一个组件--电子备课授课系统)。

利用计算机备课有以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提高备课的速度,摆脱手工书写教案的种种苦恼,避免重复抄写的简单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

2、利用电脑具有信息存贮量大和信息处理速度快的特点,组建学科习题库可以满足教学中的需求,有利于精选习题和试题。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4、有利于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统计。利用电脑的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软件)进行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统计,不但速度快、正确率高,而且可以十分方便地对考试成绩的各种数据(如难度系数、区分度、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保存和查找也十分方便,从而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5、有利于备课资料的保存和交流优秀的备课资料.

因此,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该有战略眼光,早日掌握电脑在备课中的应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备课:自选下列内容中的一个,按照教案的一般形式撰写教案

★惯性 惯性现象;

★压力 压强

★杠杆的平衡条件

★浮力产生的原因

★加速度的概念

★电动势的概念 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2、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就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读材料--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还可以阅读伽利略的传记。号召学生不仅要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还要学习他尽管身处逆境却始终不屈不挠地探求真理的精神。

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杰出学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3、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只想着知识目标,还必须考虑另外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中,“测定反应时间”的教学可以使这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于一体:

(1)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枚金属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上端。请一位学生,伸出拇指和食指,在书签下端做捏书签的准备.告诉学生,如能捏住,就送给他做纪念。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释放书签(措施:教师若无其事地对学生说,这枚书签漂亮吧?说的同时,松手),学生一般捏不住.可鼓励该生再捏一次,这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捏住(措施:书签的下端距学生的手远些).

然后,教师指出这个小游戏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引出“反应时间”的概念。(2)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

看到桌上的直尺(带刻度、长30 cm),联想到刚刚做过的小游戏,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请一组学生谈谈他们设计的方案: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其他组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原理]

人的反应时间等于直尺下落的时间 [器材]

直尺、计算器.

[操作]

一人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另一人两手指呈捏的姿势,在直尺的下端零刻度处等待.前者释放,后者捏住(注意后者要紧盯着前者的手,且在捏的过程中后者的手不能向下移动)。[读数] 测出直尺下落的距离s,即后者捏住处的刻度值。

处理数据]

根据位移公式s=1/2gt2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即人的反应时间t =(2s/g)1/2 学生分组做实验,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3)教师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直接读出反应时间。让学生猜一猜这根尺子的奥秘。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白,教师事先完成了时间和位移的转换,把时间标在了尺子上。

这样就制成了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

(4)提出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建议学生在课外动手做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用它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

(1)用Microsoft PowerPoint编制了计算机教学软件,将文字、表格、图片、动画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替代了板书。

(2)用自由落体仪、光电计时装置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的关系,测定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仪如图所示,立柱的上端有一个电磁铁,通电,小钢球就被吸引住;断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立柱上有4个可移动的光电门,当小球经过某一光电门时,利用光电计时装置就能测出小球下落到这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从刻度尺上读出小球末端的位置和4个光电门的位置,输入计算机,就能得到小球下落到4个光电门时经过的位移s,相应的时间t由光电计时装置侧出后直接传送给计算机。

这样,小球下落一次,就能得到4组实验数据。

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不仅能记录实验数据,还能处理实验数据:

建立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在坐标平面上描点,让学生看看这4个点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看不出它们在怎样一条曲线上)。换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2),能够看出4个点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这4个点拟合一条s-t2图线:

差不多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改变光电门的位置,多做几次。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与所用时间的平方t2成正比.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s-t2图线斜率的2倍)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三节 教学反思

对教学的反思如同人照镜子,通过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从而了解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醒我们去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学应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去设计,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的反思总结过程中,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反思性教学依赖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和分析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教学反思的特征:

第一,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是一般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再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着更合理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的新问题,能够唤起教师对教学的责任心,促使教师以教育理论作指导改进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正如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教师的成长也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再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走向成功的过程。这其中反思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够对自我进行全面、恰当的反思是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第四,教学反思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进行照镜子的过程,属于“个人奋斗”的行为,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这种自我剖析的过程源于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高目标追求。第五,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建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通常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对比法两种。

教学设计的内容必然要实施,将实施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等进行对照,同时开辟绿色信息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将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统整在一起来剖析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为改进和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这样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同行之间地交流,倾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思想,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独到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学习,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手段、评价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另外,参考国外教材和教学中的独特设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启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对比法。

阅读 “单摆”的教学设计

教师:广州人冬天去哈尔滨旅游,买了一台漂亮的摆钟,买的时候很准,但由于两地的温差很大,到了广州摆钟就不准了,为什么呢?能不能将它调整过来呢?

这个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就思考,但是,让学生思考的这个问题很难亲身体验,能不能创设一个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情景,然后自发地提出问题呢?为此剖析如下一个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

⑴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个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如:实验材料的管理员、观察实验的记录员、代表小组的交流汇报员、噪声控制员等。

⑵活动的过程

材料管理员可以到实验台(讲台)上领取一段绳子、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几个尺寸、质量各不相同的硬币。

每一组同学利用这些材料完成如下工作:

·用胶带将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子的旁边,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桌子的边沿;

·把回形针系在绳子上,把硬币插在回形针中,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露出桌边的铅笔上;

·由硬币、回形针和绳子组成的摆能够自由摆动;

·测量物体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

·各组的记录员把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数据表中。

⑶发现并提出问题

当全班各组学生测量的数据出现在黑板上时,就会发现每一个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是不一样的。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开始了。

⑷进行猜测或假设

学生们认为造成摆动次数的差异可能有:

·摆动次数测量得不对或者时间测得不准,(每组可以重复实验一次);

·绳子的长度不同;

·硬币的尺寸不同;

·硬币的重量不同;

·物体摆动时的起始高度不同;

·„„

分析两个案例可以发现后者能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正是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

讨论 “你在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是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学习了本节的内容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2

一、教学分析

物理本身是一门非常具有学习性、探索性且有意思的学科。就初中物理课程而言,主要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因此,书目编排基本以生活现象、生产例子为主。这正是学生需要探索引导的,从身边常见事物入手学习物理,了解事物唯物性的本质,认知世界。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科学教育方法对物理知识加以提炼、重构和重新阐述。学生通过对物理语言的接收、转化,接受物理,学会独立自主地分析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就是物理教育的意义。

身边事物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来源。如教授初中课程物态变化中的汽化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提问,哪位同学回家烧开水因为中途忘记而把水烧干过? 最后有没有被骂或者毒打一顿呢? 对于这样的经历,学生或多或少有过或者身边发生过;思考水壶里的水没有溢出来,为什么就被烧干了? 那么他们愿意讨论这个话题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从而知道水在被烧开之后形成水蒸气“飞走”了,所以“烧干”了。水蒸气“飞走”的过程中火不停地烧。说明汽化的过程中需要加热、需要不断吸收热量。状态是从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刻。如此,有力地实现了物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汽化形态、现象、发生条件,理解生活中的物理,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达到物理学科教育目的,使物理知识取自生活、用于生活。

二、中学物理考试

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 通过考试的学子可以加官晋爵,改善物质生活。那是一种极其欠缺合理性的社会制度, 它不应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单项评判标准。现代意义上的考试,我们把它理解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意愿、努力程度的考查,不评判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

纵观物理试卷的考试安排和内容结构,题型永远是选择、填空、计算。缺少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感官性题目,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些学生纯粹死记硬背“答案”,生搬硬套演算公式。少量涉及思维活动、艺术美等的考查,物理其实是用于理解世界的工具。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为上层境界,是学习物理的本质需求。物理的美是世间最具性感度、科学理性的美,它的美如电磁波匀称起伏、曲线之美。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弓被拉开而具有的弹性势能, 具有弹力而把箭射出去的力量之美。这一鉴赏美的目标在考试中被践行得很少, 没有充分发挥物理与世界美之间的内部联系的作用。

中学物理考试是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意愿和掌握程度的手段, 不应该局限于考试用于选拔人才这一与当今人才衡量不对称的教育体系。从初中物理考试试卷分析,试卷中目标性强、偏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物理概念计算题仍然占据考试的大部分比重, 这类计算涉及枯燥、乏味的公式演算,容易给学生以失败的心理打击,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考试形式和教学目标不能完好地对接,考试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教育的实用性目标。

三、物理教学与考试

新课标要求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知识的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是非常符合当下教育理念,使人成为完人的发展目标的。可以看出物理主要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经历科学探索过程,体会发现世界的美,理解世界运行规律。掌握基本探索技能,用技能解决个人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以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物理模型制作技巧为教学中心。演讲历史名人探索物理规律过程中的趣事和艰辛努力后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思考动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从知识的实用性出发设计考题,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欲望增强。从物理的社会价值出发,使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妙;从文学艺术美的角度设计物理试题,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体会生态美、语言美。

考试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考查其学习情况和对物理的理解程度,不做评判学生本身好坏的指标,也不应该涉及学生综合能力或者其他能力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物理考试理解学生的思考,不设或少设标准答案。如欧姆定律中R=U/I的考查 ,可以设计问题为R怎样变化 ,家里的灯泡会有亮暗程度不同,而不是设计具体的数字演算,得出规定的电阻值,因为实景情况下电阻值是无法完全恒定的,所以不需要一成不变地计算准确值,只需理解其变化规律,可实现生活应用目标。

四、结语

谈谈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篇3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如何实施,才能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呢?

一、精心创设物理情景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教学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我们物理教师努力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以生动形象地直观感知,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带有情绪体验的教学,根据相关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境氛围,并根据相关内容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向往、探索的欲望,使教学更加激发学生的潜能。如在功率教学中,为使直观素材进入学生生活,使其富有吸引力,激发共鸣,我将神州五号飞船飞升时的图片及其数据作为直观素材,传递给学生,兼顾学生的科学训练和情感体验,注重了与人文的融合,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在备物理教材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灵活运用,随时关注生活,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了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比得出问题结论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提问的锻炼,自主精神难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是要广大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仅仅是自己准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们体会到提出问题的成功感,努力使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从课题上提出问题,从重点难点处提出问题。总之,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权威,要有怀疑心,要敢于有不同的意见,要敢于“标新立异”。教学中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宽松的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

三、重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探究是这门课程的主线,“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概念的记忆固然重要,但得出该概念的过程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也要动手。概念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是建立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疑难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自主探索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澄清模糊认识,正确建立概念,理解物理概念,新教材中有不少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概念教学中的自主探索的本意不仅在于正确建立某一具体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我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剖析,提出了“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并思考怎样推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新课 物理实验 实验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自始自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根说过:“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无怀疑的快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实验。”同样,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验教学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作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力求通过实验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在“新课改”下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就必须对现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为急务。

二、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落后性和局限性

当今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而中学物理实验室特别是农村中学用的还是八十年代的“小车+木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充分用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大多数与科技前沿相距太远,受到教材、场地、实验器材以及时间等的限制,实验就只能停留在教材中和实验室里,使学生感觉物理实验毫无趣味可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能动性以及探究性。

2.单一性

我国实验教学的一个怪现象是“录像实验”和“试题实验”。为了应付中考,教师想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绝招:用“录像实验”详细讲解实验要点、步骤,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用“试题实验”讲原理与设计思想,学生在实验中“动脑不动手”。这种浓缩的实验教学方式对于应付考试有时还比较管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这与其它大量的信息资料表明的是同一个事实: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处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达到“我看了,我记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能达到的效果,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该做的实验不做,一带而过给出结论,忽视了课堂的探究过程,学生往往处于“我听了,我忘了”的状态,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些印象,但容易遗忘。

3.包办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基本的实验技能,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动手不动脑”,出现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教材所要得到的数据或实验结果,而不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去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体会不到实验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究与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失去了兴趣,出现有些学生相互之间抄袭数据,甚至瞎编造数据,这种实验报告就显得一点儿没有意义,且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培养初衷。

在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似乎也比较注重探究性实验,然而往往有不少实验的探究只停留在了表面上,要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上的探究,还存在不少的困难。比如,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七节《磁生电》为例:本节课为典型的探究课,教材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师教学设计时一般安排为随堂实验课。学生按图连接电路,按表格填写实验现象,然后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竟如此轻松!学生感叹,那么简单的结论,法拉第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去探究!为什么学生竟会有如此的想法?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探究的艰辛?原因在哪里?原来是在课堂探究实验中教师给定的预设条件太具体化了:实验器材,线路连接,具体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表格都有了,有时教师从教学时间考虑,甚至连实物图都事先给连好了,学生在课堂上只剩下在表格中填“有电流”或“无电流”,实验中其实就没有了探究的味道。至于本实验的关键与重难点,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归纳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应该说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是挺高的,可是不少学生在课前预习过教材,在做实验之前也就早已知道了结论,这样的探究还有多少是真正探究的价值!

三、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特点,促使物理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物理实验的趣味化

物理实验根源于假设加验证的探究性质,这决定它具有极大的动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但是以往物理课程教学因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和“知识系统”,使物理实验的“学术化”偏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物理实验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望和动手学好,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反要求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有教师创新关于“力”的实验:设计了筷子提米、瓶口吞蛋、不沉底的针等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效果也明显。有效地提高了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趣味实验等新的实验形式,使实验系列化、多样化,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强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

2.物理实验的微型化

微型实验同常规实验相比,具有仪器简单、村料少、省时省力、现象明显等特点。由于微型实验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微型实验的器材来源广泛,取材容易,可达到人手一套器材,从而能实现人人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和自制教具或学具,既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又增强了自信心;既体验了自主实验的成就感,又强化了实验的参与意识。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物理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物理知识广泛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有理由创设一些新的物理实验形式,如“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4.物理实验的社会化

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这些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作为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应用的原理。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物理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致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1.改“落后性”为“先进性”

对现有物理仪器设施设备尽快更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实验更加直观、简便、准确,更具有吸引力。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近代物理实验,让实验走在教材的前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

2.改“局限性”为“开放性”

经常开放实验室。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也能达到将实验室“搬出”学校,将仪器“搬回”家中,让学生摆脱课本、实验室、器材的限制,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改“单一性”为“多样性”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我们可以尝试改“力的合成”为“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现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地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例如:讲开关时,教师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常用的开关;讲变压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家用电器中的小型变压器或参观发电厂。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修理实验仪器、开设小型家用电器等课外活动小组,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入生活,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改“包办性”为“独立性”

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严密的思维能力,熟练的实验技能。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最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尝试课本外的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研究白炽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可以指导学生独立设计电路(要考虑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接法,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等),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如电路不通、缺少器材等)和记录、处理数据,最后再与额定值相比较,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学生的独立实验是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篇5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在我国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习需求的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的教学方法,而是向着几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活动式的、多主体的、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对每一种教学方法深入的学习,这里我们分别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中学物理常用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的主要特征

讲授教学法主要是教师运用科学、严谨、生动的教学语言,讲述物理课程的知识内容,讲授内容涉及广泛可以灵活引用生活实例、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提出问题归纳分析、结合利用各种演示实验、实物教具等,在教学中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讲授教学法,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将书本知识经过处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向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突出知识学习中的重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在讲授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讲授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讲授的内容要严格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为一门课程,物理教学的内容首先要按照教学标准的规定,所以在讲授之前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为有效实施 1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力这一章涉及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胡克定律、力的分解及平行四边形法则。在讲力的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力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知道力既可以按照其性质来分类,也可以按效果来分类和命名,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能在给定的具体问题中,正确地找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正确地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会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讲授所涉及的内容也要按教科书的规定具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师讲述语言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表述准确,还要生动形象,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2)讲授法中的启发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可以运用提问、举例、比喻、点拨等手段,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积极地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师新颖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己的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3)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讲授内容要有层次性,讲授必须与板书紧密结合,板书设计要布局合理、字迹清楚、对讲授内容起到一定的固化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规律以及物理公式的确切含义,适用范围和条件。

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方法并不意味着一节课都由教师来讲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注意观察或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实验观察的指导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使学生接受和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奠定基础。

二、讨论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关键内容,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 2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讨论题目,经过全班或分组讨论,教师释疑、指导或精讲、总结,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深入领会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相互传递信息,交流看法,实行民主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认识上的深入和提高,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既适用于讲新课,也适用于习题课和复习课,甚至也可用于实验课.

对讨论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题目要具有代表性

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的知识中心和教学中心,所以题目应有代表性,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题目表达应准确明了。教师所确定的题目要尽量难易适中,不能过于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否,无法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正理解程度。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以保证讨论活动能顺利地进行。教师所提问题的表述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白需要干什么,有些问题如果所含的内容太多,可以将一个大题目拆分成为一些成系列的小题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学习活动。

2.讨论过程的教学设计

上课之前对教学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必须要进行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对讨论过程作出总体规划。如怎样引入主题,如何启发学生,讨论应分步骤进行,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的归纳和总结及教学要点的分析与评价,都要事先做好计划。

其次是对问题的正确答案的充分把握,同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各种答案和可预见的错误以及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要有充分准备和估计。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3.讨论方式的灵活多样

讨论本身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围绕讨论的题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 3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己的长处,教师只是适当地进行组织和引导。

讨论形式可以全班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可以是学生的主动发言,也可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大家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以加深理解,澄清糊涂观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能考虑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讨论活动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多个学习群体,并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其中的一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讨论的结果可以被全班同学所共同拥有,学生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提高,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进步。

三、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形式。

中学物理实验通常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作业四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进行物理实验这种特殊的物理环境中,由于教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能使学生最直接地获得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1.演示实验

这种实验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物理知识的讲授而进行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有很多演示实验能直接地将知识传递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演示过程是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演示的重点可以是物理现象,也可以是物理过程比如法拉第电磁定律的演示实验,从教师或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观察电流计的指数大小与实验动作快慢有关,教师可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磁通量变化与感生电动势大小的关系。可以利用仪器进行实验,也可以使用模型进行展示以达到形象、具体、真实的目的。由于演示实验有很强的示范性,所以教师的操作一定要规范,为使实验现象明显,效果突出,课前对实验仪器及实验过程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准备和操作,课上演示时要随时观察所出现的现象,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 4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对重要的现象进行重点观察和反复观察,实验指导要尽量具体,加强实验效果的反馈,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边教边实验

这种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一边由教师讲授,一边由学生进行的简单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直接观察,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为了搞好这种实验,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讲解和实验的配合,仪器的准备和检查,实验的方法步骤等等,在教学中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检查、组织和帮助。

3.课外布置的小实验

这是物理教学中实验环节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建议,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愿完成,不做硬性规定。这类实验大多比较简单,所需器材容易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独立观察和操作,密切联系实际的习惯和作风,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这类实验也可由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去完成。

4.学生分组实验

这是物理实验这一教学形式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巧,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规定的实验项目。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分组实验项目不算多,又大多是验证性和训练性的,可以说是实验教学中的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因此,各个学校都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出全部实验.这对于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自然不成问题.对于实验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则要求能尽量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发扬拼拼凑凑精神,力争开出全部,至少大部分实验。当然,对于上述实验条件很好的学校,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项目,尤其是在高年级,可以增开一些探索性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从整体来说,对实验教学要有明确要求,严格训练,把实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对各个年级和每一类实验能力的培养,都要具体安排,不论是验证性的、训练性的、测定性的,还是探索性的实验,都应起到各自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仪器的选择、操作和读数,5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实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结论的分析。作为较高要求,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增加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观测的实验内容,把实验作为模拟性科研,充分开阔思路,探索研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示范与独立完成相结合。教师作出必要的示范,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完成实验报告,真正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有的实验还可以只由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行选择器材,确定实验步骤,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第二节 探究式教学

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4.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二、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

1.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使用精神。

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设计初探 篇6

吴枝兰

课堂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还有些物理规律或结论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概括出来。通过课堂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略谈在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设计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中学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科学性

任何一个实验的目的要紧绕教学内容,实验原理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实验的现象能反映客观规律,实验装置步骤和操作方法都不违反科学要求。课堂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在演示过程中应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如果实验失败,应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避免弄虚作假,从而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失去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课堂实验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设计实验要考虑到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实验结构,启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要求和相应的思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做课堂实验不同于小孩玩玩具。例如小孩玩玩具车只是对汽车新奇,觉得好玩,他们很少考虑汽车为什么会走,走的原理是什么?而任一个实验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实验的装置过程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置的,整个实验过程也围绕此目的进行。

三、课堂实验的设计要确保成功

课堂实验实质上是把物理现象重现,让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身感受到物理规律的效果,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若实验不成功,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摩擦起电”这一节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个很重要的实验,实验时为了避免空气潮湿影响实验效果,可以使用烘箱,效果会好很多。

四、课堂实验的设计要简易方便、直观性强

课堂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通过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一幅简单而清晰的物理图像,在设计或选择实验时,实验装置要尽量简单,操作要简便,实验原理和过程一定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感到物理实验实在、可信,自己也能操作。一定要避免实验装置复杂、操作繁琐的实验,那样会使学生感到像魔术师做魔术一样,弄得神秘莫测,糊里糊涂。

五、课堂实验的设计要控制好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若实验设计时向过长,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时间过短,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因此,需要对费时的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实验,教材是将电阻丝放进煤油中,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温度升高后在细管中上升,通过观察煤油上升的高度,比较电热的大小,这样做用时间较长,将实验作改进,利用电阻丝加热空气,使瓶内密封的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压强增大,通过导管与瓶相连的细管内装红墨水,在内外压强差作用下,红墨水在细玻璃管中上升,整个实验只需几分钟,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对比性也很强。

六、课堂实验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简单的自制教具

使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进行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从而过渡到操作兴趣和认知兴趣。如:同样是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教材中采用“假设有一个正方体完全浸没在水里,其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只有上下压力不相等,由此说明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这种理想模型学生感觉很抽象。笔者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的塑料瓶,两端蒙上很薄的橡皮膜,瓶侧装有一根通气的弯管。当把此瓶没入水中时,会看到橡皮膜向内凹陷,把浮力的本质是压力差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为上下两块橡皮膜凹陷不同的情境。

七、课堂实验的设计要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开辟了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新天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选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物理模拟,一些无法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实验中瞬间现象的定格,利用计算机制作的逼真贴切的物理模拟便可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二是动画演示,有些物理现象可以做实验让学生观察,但由于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物理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和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物理实验,再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三是填补实物实验的空白,一些危险、高难度及一些近代物理学的实验还不可能在中学做,因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来填补这些实验的空白点。

此外,在课堂实验的设计中,要结合实验适时讲解和指导。还要注意考虑实验的安全,对于要发出较大声音或强光、火花、燃烧的实验要在实验前告诉学生,以防任何事故发生。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篇7

一、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内容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 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 一堂课上得好与坏, 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优秀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的神圣和如诗般的魅力, 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 迸发激情,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 要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

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 使教学生动有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 选择适当的时机, 巧妙地应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其产生共鸣, 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 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的理智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 若能将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 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 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 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铺垫。

在讲授物态变化时, 恰逢“神七”上天, 因为火箭升空时水池中大量的水先发生汽化然后发生液化, 与本章节的内容有关。让学生观看“神七”发射的视频, 感受汽化和液化现象。学生们目睹了航天员进舱到飞船进入轨道的全过程, 当他们看到火箭顺利升空, 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整节课得到了升华。

此外, 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 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 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贴近生活, 发掘可利用的物理现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 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当把它很好地继承下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广泛, 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 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有关当地的生产、能源、环境等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学会了物理, 能解释和说明多种自然现象, 能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 并把它用于课堂,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水的液化和汽化时, 先安排一个学生在家拍一段烧开水的DV, 视频有两段。一段是水的温度大约在八九十度时, 有少量气泡出现, 而且声音很响;还有一段是水已经在沸腾, 有大量气泡, 声音不太响。这两段DV中还穿插了学生父母在旁边指导的对话, 氛围比较和谐。由学生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生活中的现象, 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分组做烧开水的实验, 学生就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做实验, 而不是随便草草了事。学生也会分两段时间去观察水中的气泡, 去分辨声音。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用学生的作品来说话, 就是创设了良好的物理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教师空讲效果好得多。

三、师生平等, 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

爱是教育的基础, 情是心灵的钥匙, 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 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 把师生关系看做是一种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国内有些人也曾持有类似的观点。这就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学校也是社会,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是人和人的关系, 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平等的人格关系, 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有老师在讲到冰箱中的霜是怎么形成时, 认为霜是经常开关冰箱门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上遇冷凝华形成的。某同学 (成绩在班上不是特理想) 举手发言说, 冰箱中的霜除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上凝华外, 还有冰箱里的蔬菜、水果等的水分蒸发然后又在蒸发器上凝华形成的, 或者是水分在蒸发器上凝固形成的。老师先是一愣, 进而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说:“你讲的挺不错, 想必你对这霜很有了解吧。”学生说爸爸是家电城冰箱柜台的负责人, 所以有所了解。老师马上讲:“你能不能明天课上带一张冰箱的说明书, 跟大家讲一讲冰箱的主要工作原理以及什么是无霜冰箱。”学生得意地说:“No problem。”第二天课上, 全班学生都很期待他精彩的演讲, 他居然还做了几张powerpoint, 讲得头头是道。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的课件非常好, 老师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及时指出老师的不当之处, 老师肯定会拜你们为师的, 现在我就拜××为师。”同学们听了, 都会心的笑了, 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同学的物理成绩更是直线上升。

赫尔巴特说过,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句话一点没错, 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用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正如班杜拉所倡导的社会学习论, “言教不如身教”。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 与家长、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 对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 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映, 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 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 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教师是智慧的使者, 是文明的桥梁, 是心灵的火炬, 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一个真正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的教师, 是为能从事这样一种职业感到幸福的人。

四、探微究细, 让探究式教学走进物理课堂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是:

(1)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 学生利用有关材料, 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 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 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在探究过程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 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 创设这样的物理情境:播放有关新疆风光的视频, 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坎儿井”的介绍。然后提问:“为什么要修筑坎儿井?”

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猜想影响因素, 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 然后进行实践 (实验) 检验,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 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 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 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对于初二的物理教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第一章“声现象”讲完后, 教师可不按照常规进行书面单元测验, 而是布置一个任务, 设计多种方法使一个气球发声, 而且邀请家长参与, 拍一段5min~10min的录像, 作好记录, 完成表格。

注:自评分为:最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家长评与师评分为:优秀、良好与合格。

该实验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引起了对课程中探究实践活动的重视, 而且也吸引了家长积极参与。一些家长自己只得出了两三种方案, 可孩子却得出了七八种。家长们真正体会到孩子的巨大潜力, 感悟很深。一些家长说:“这种活动, 新颖、独特, 激发了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学得主动, 理解深刻, 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各种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加深了家长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 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努力探索。面对新形势, 肩负新使命, 我们将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改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 让物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习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物理作为中学一门基础性学科,要使教学信息有效地传递下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合理设计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打破常规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利用在线聊天系统、电子布告栏(BBS)、电子邮件等交流工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解难,与学生进行知识讨论、情感沟通,促进教育教学。如我校生物教研组、心理咨询室等学科均先后在学校网站的论坛中有了学科讨论平台,这是所有学科的发展趋势,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优势之一。

2.突破常规物理实验条件的局限,发挥模拟演示实验功能。高中物理学科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在物理课堂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如高一物理《引力常量的测定》中提到的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高二物理《电磁振荡》、原子物理中的核裂变原理等,均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将一些细节或实验的重点内容突现出来,达到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

3.结合例题讲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抓好物理概念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学物理概念特别多,而且要求学生理解的东西特别多,老师讲解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把概念与例题结合起来。如学生要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把例题带到概念上理解,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的实际问题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和加速度,以及天体的运行速度,等等。学生可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解决天体问题的思维轮廓,同时可以清楚地知道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还可以理解到影响万有引力的因素有哪些,通过物理概念与例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三、渗透主体教育理念的教学体会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过硬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关注最新科学成果和时代信息。如讲解《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影像资料,然后就此学习卫星的速度,飞行轨道近、远地点与变轨等问题。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前沿科学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

2.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家的生平及部分物理事件的过程。如《行星的运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从托勒密地心说到哥白尼日心说的曲折过程(如被火烧死的意大利人布鲁诺,受到教会审讯和监禁的伽利略),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丹麦天文学家第谷20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数据记录及其助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4年多的刻苦计算。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嵩谦.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应用[A].池州师专学报,2006(3).

[2]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中小学电教.

上一篇:初中生游山西村教案下一篇:年暑假工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