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2024-08-21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精选16篇)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1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由”,让他们翱翔。一个巧妙的“风筝”,往往会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维禁锢,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了多少,并不等于学生领会了多少。有时讲得很多,学生却知之甚少。如果能适当实时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学生的收获就会比想象的要大。要在时间、空间、声音上适当放手,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实施“风筝”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留出一定时间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学习物理,需要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而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要是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太匆忙,必然会影响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结论的得出。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领悟、体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掌握。如果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给出结论,本质上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的记忆的时间。物理知识也需要必要的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现在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做题,把做题看成就是学习,不重视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这是对物理学习的误解,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记忆。

3.课堂上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为什么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出错?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虽然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仍有疑问,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教师在讲评后,能留给学生几分钟进行反思,老师深入学生中间,师生相互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二、留出一定空间

1.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如探究音调、响度,那就让学生在两张纸之间吹气看看纸片是合拢还是张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很投入,对学习的`东西影响很深。

2.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课堂内容太多、太饱满,学生会疲于应对。表面上看,课堂利用率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空间小,思维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不能太紧迫,要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

3.板书不要太满。对学生而言,过于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应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放手”,并有意让学生去填,从中还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当然也并非板书越简约好,重点的知识、易混淆的地方,还是应该板书出来。

三、留出一定机会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表达,既可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也可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问题时,常表达常不够准确,或遗漏条件。教师就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加深印象。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即使学生中出现一些怪异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怪异的想法中,看到学生思维的影子。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体验成功、表现才华的机会。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当今的物理教学,仍存在一部分教师讲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的现象。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失分很大。物理教师要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包括小实验,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教师沟通的机会。物理课堂上,多一些沟通,就可能多一些因材施教。除了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沟通外,在物理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个别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鞭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风筝”就是要老师能通过停顿、减慢速度,通过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解除疑惑,好似放风筝一样。

放“风筝”效果怎样,关键要看课堂上精心策划的问题是否有思考性,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是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通过适当提示,或提供必要的铺垫,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逐步领会教学内容,并且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锻炼,真正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要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发问,避免问题庸俗化和低层次化,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想,无事可做。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广泛收集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提问

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 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 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 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 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并且对所提的问题有所暗示, 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 这时教师也不马上纠正, 而是针对学生对该问题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绝大多数教师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基本的追求, 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 是“教书先生”, 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基本知识讲清楚的老师, 基本上就是一个好老师。常常为了能够把基本知识讲清楚, 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等一系列的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 “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就成为灌输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讲小话”、“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地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掌握了没?”, 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交换式的, 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可以讲授, 但不能总是只有教师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 “知识即是力量, 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 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 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 只要用对方法, 即使最顽劣的孩子, 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 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 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 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向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点;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类比各种可能。

例如:教师在讲《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中, 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 (例如邻边) ;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 还有什么替代 (例如对角线) (边角等) ;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像这样的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并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的对话式的问答。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 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 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 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主人,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 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 学生就没有了自己, 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就好比一个模型印出来的。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 淹没了教学重点, 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 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 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四、有效激励

有效激励不只是教知识, 还是传播人生的信念、传播有效高尚的世界观。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 关健看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 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信仰传达给学生,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2. 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 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 只抱有期望, 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成功, 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 除了语言, 更需要用教学行动来表达对学生的高度期望。

3. 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使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 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 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 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 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 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 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 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 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 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3

关键词:物理;“风筝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3-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权”,去除束缚,要让学生“放手”去干。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步入乐学、善学的快车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还学生以“自由”,要善于运用“风筝艺术”。一个巧妙的“风筝”,能够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维禁锢,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了多少,并不等于学生就领会了多少。有时教师讲得很多,学生却知之甚少。教师如果能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学生的收获就会比想象的要大。要在时间、空间、声音上适当放手,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风筝艺术”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务必留出一定的时间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学习物理,需要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而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要是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太匆忙,必然会影响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结论的得出。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领悟、体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掌握。如果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给出结论,其实质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物理知识也需要必要的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现在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做题,把做题看成就是学习,不重视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这是对物理学习的一种误解,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记忆。

3、课堂上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为什么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出错?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虽然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仍有疑问,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教师在讲评后,能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反思,然后再深入到学生中间,师生相互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二、务必留出一定的空间

1、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如探究音调、响度,那就让学生在两张纸之间吹气,看看纸片是合拢还是张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很投入,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就会加深。

2、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课堂内容太多、太饱满,学生会疲于应对。表面上看,课堂利用率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空间小,思维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不能太紧迫,要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

3、板书不宜太满。对学生而言,过于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应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放手”,并有意让学生去填,从中还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当然,也并非板书越简越好,重点的知识,易混淆的地方,还是应该板书出来予以凸现。

三、务必留出一定的机会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表达,既可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也可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问题时,常不够准确,或遗漏条件。教师就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加深印象。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即使学生中出现一些怪异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怪异的想法中,看到学生思维的影子。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体验成功、表现才华的机会。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当今的物理教学,仍存在一部分教师讲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的现象。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失分是很大的。物理教师要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包括小实验,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教师沟通的机会。物理课堂上,多一些沟通,就可能多一些因材施教。除了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沟通外,在物理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个别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鞭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务必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中“放风筝”,就是要老师能通过停顿、减慢速度,通过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解除疑惑,好似放风筝一样。

放“风筝”效果怎样,关键要看课堂上精心策划的问题是否有思考性,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是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通过适当提示,或提供必要的铺垫,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逐步领会教学内容,并且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锻炼,真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还要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发问,避免问题庸俗化和低层次化,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想,无事可做。这些,确实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广泛收集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4

留有余地驰骋思维-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空白点,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多读,就会领略到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效果.

作 者:冯亚平作者单位:绍兴县兰亭镇中学,浙江绍兴,31204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421关键词:语文 阅读 空白

中班艺术教案:风筝飘呀飘 篇5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对称的方式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活动准备:

每组放有各种彩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剪刀、彩笔。活动重点:知道了解对称图形。活动难点:能画出对出图。活动过程:

一、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哇!这么多的风筝,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

“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老师这里也有一只喜欢的风筝。

1、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

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请小朋友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呢?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

“这些风筝真漂亮,们也来做一只漂亮的风筝好吗?”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最好看。(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

(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四、幼儿制作风筝面: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6

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中心幼儿园 刘凤仙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了解风筝的简单构造。

2、学习为图形糊上直线形或弧线形骨架,选择各色彩纸自主装饰风筝面,制成风筝。活动准备:

1、废旧材料: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旧报纸若干,直线形或弧行形骨架若干(可使用包装带或者竹篾),各色彩纸、飘带、线若干

2、辅助工具:剪刀、浆糊、牙签、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主题。

1、教师出示风筝实图,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了解风筝制作材料的多样性。“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参观风筝展,你们开心吗? ”

2、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会发现。把风筝的秘密找出来!教师提问:“你看到的是些什么风筝呀?他们是用什么做的? ”

二、引导幼儿讨论风筝的简单构造,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愿望。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批评艺术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受到场地、器材、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形式、组织调动更为复杂。活动中, 学生又都表现得个性鲜明, 体育课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就显得更重要。

表扬和批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表扬较容易为学生接受, 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 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而批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 所以轻易地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认为:继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法评定自己, 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 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而正确的批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口服心服, 消除不良情绪, 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采取何种批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 不存在对任何人都立竿见影的批评方式。一般来说批评比表扬更复杂, 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往往体现出一种艺术性。

一、体育教师威信的树立是批评艺术的基础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知敬爱。”这是说一个教师愈有威信, 就愈被学生所尊敬、爱戴、信任和拥护, 他的教导就容易为学生接受并付之于行动。没有威信的教师常常被学生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轻视, 他的教导便难以被学生接受。优良的思想品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树立威信的保证, 当然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等也不可忽视。

二、语言表达能力是批评的主体

研究表明:某一种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 (单纯语言) 、38%的声音 (语调、声音节奏等) 和55%的身态语言 (表情、姿势、手势等) 组成的。因此, 体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在语言、声音的基础上, 还需要充分发挥身态语言的作用。如一声示意的口令“立正”, 教师自己应该目光炯炯, 身体直立, 精神抖擞, 信心十足, 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喊“立正”时自己左右顾盼, 精神颓唐, 信心不足, 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应该注意语言、声音和身态语言等的正确选择和配合。

(1) 批评的语言力求准确, 富有逻辑性。体育教学的复杂多变, 要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 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选择准确规范的字眼, 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手势, 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用些粗鲁、生硬、讥讽的语言和表情, 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 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多读一些书籍, 平时注意现代生活用语和科学的外来语, 以及民间谚语、歇后语, 经锤炼、选择、积累, 日益完善自己的语言。另外, 教师还应学一点逻辑学, 在批评时便可抓住问题的关键, 语言一环紧扣一环, 层层推理, 无可争辩。切忌拖泥带水, 颠三倒四, 文理不通, 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2) 批评的语言应形象生动, 饱含激情。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要从爱护学生的思想出发。情动于中而溢于表, 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热情诚恳的, 推心置腹的。教师在批评时, 他的表情、音调、手势要在同批评内容相对应的基础上, 或高亢激昂, 或和风细雨, 或形象风趣。

(3) 批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实质上是把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采取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逐层分析, 渐次引导, 最后使学生分辨是非, 提高认识。学生受批评时往往带有防御抵抗、惶惑不安、羞怯紧张等消极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启发性教育, 以扣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他们内部蕴藏的动力, 而不是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 甚至强词夺理, 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

三、要掌握批评的时机、时间和场合

一般在错误的苗头刚出现时, 就要及时处理。如体育教师在队列训练中, 发现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等, 就应立即停下来, 进行批评教育, 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问题则应延时“冷处理”, 如:连贯性集体练习中, 某学生出现错误时情绪过于激动, 教师就应先让其一旁冷静思考一会儿, 然后再做处理。

四、要区分批评的对象

教师常有可能对体育骨干、班干部等学生以及和自己有交情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心“照顾”, 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不仅会在其他学生中引起怨恨, 而且受“照顾”的学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 易产生自私自负, 不关心集体等毛病。因此, 不论是哪个学生, 出现错误时, 都要一视同仁, 公平处理。

五、掌握批评的尺寸

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 首先就要明确行为准则与判断原则, 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 组织纪律方面以《体育课课堂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比较合适。同时注意某些不成文的, 没有具体形式的规范, 它是师生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自觉习惯, 它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约束力。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 还要杜绝提出要求却又不严格执行, 或提出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过严的要求。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 上课时却从不检查, 或学生没穿运动鞋也不加批评指出;又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等等。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 必须坚持要求的连贯性和严肃性, 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需要而此一时彼一时。

总而言之, 体育教师的批评要显示其艺术性, 就应该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因人因地因时因事, 充分体现出批评的准确逻辑性、形象趣味性、自觉启发性、公正连贯性, 并用批评教育的机智巧妙性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潭渊, 陈科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板书 作用 注意事项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直观表达的艺术,板书设计的精、全、美是最重要的问题。板书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达到配合口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板书确是一门艺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孤立艺术,已经体现文章思路、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课堂教学板书讲究精要与美观,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与追求;然而,板书的自然,却是常常被忽略。语文课堂中及时自然地通过板书来推进教学进程,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与理解,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

板书是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听写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任务完成。在板书上,良好的写作教学,“屏幕”的任务,但也反映了“镜报”的文本内容;是壮观的“学习地图”,是对学生的思维“的关键。”掌握了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艺术,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科学的板书图式,往往对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板书设计历来被语文教师所重视。面对挑战,我努力钻研,现结合课例,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改造传统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改变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的更新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模式为主,板书内容也特别多,特别是文言文,往往一节课下来,满满一黑板,有时还得擦掉再续写。因为是职高生,基础差,文言文更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连最基本的字词解释都不懂,感觉每一个字都是重点,所以老师的板书特别多,学生记的也比较多,甚至有学生专门用本子记笔记,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很累,可有什么效果呢?学生把做笔记当成在认真听课,或者说,是上课的一大任务,根本没时间去理解课文。

二、创新板书,与时俱进

著名教育家朱绍禹曾说:“板书图示教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充分利用板书图示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板书设计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着艺术美的魅力。好的板书设计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活跃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板书设计应该简单,直观性强,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讲授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职业理想,问问他们在择业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有力的或是不利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看17岁的马克思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抓住了教学内容的核心,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板书设计应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考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无内容可讲”的职业模块内容,板书设计更为重要,板书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通过板书让学生熟悉课文。

4、有些教师喜欢写在板书上写在板书上提前的内容,逐一显露在需要的时候。当然,这教那些可以节省时间,避免做文章,但不能有效地掌握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实际的情况是更加难以产生美感。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动态比静态的视觉形象,视觉形象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电视广告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行动”问题上的字,为了有效地将观众的心。生产前在板书上,良好的写作,这是不可避免的,给人一种沉闷和机械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边讲边写,一边想着,一边读书,知识流动的视觉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中。

三、板书不是从外界隔离的教学艺术分离

它应反映文章的思路,教学思想,学习的想法。所以,即使设计很周到,事先写在板书上,而且在实践中,根据在任何时候进行必要的修正,这是驾驭课堂教学氛围,掌握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不合格的教学像运动员,雕塑,美丽的本身与环境不协调的,但写在板书上的气氛,因为,“标枪”,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面前,“铁饼”隐藏在丛林之中的形象的雕塑,必然掩盖了美容原将会消失。

板书上写的内容形式在板书上写的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但许多教师在具体操作上,他们往往误认为这是使学生学习语言来实现的结果,因为设计往往是在板书上写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教师的课堂表达,并总是依靠上。语言写在板书上的内容设计,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知识和掌握从设计的角度来看。

四、板书设计要力求“精”

板书设计力求“精”,就是要用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较复杂的课文内容。要达到对课文内容进行有主次轻重的概括,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反复筛选,用最精练的语言在黑板上列出课文线索或内容提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达到以简驭繁、语约义丰的目的,起到便于学生记忆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应有示范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神态,读书写字,无不是在向学生作示范,教化和熏陶着学生。这种示范作用,在板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学风问题,所以板书的文字必须正确、规范、美观、艺术;文句必须文从字顺,通情达意;布局必须有规范,美观大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化,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反之,教师的板书不好,不但谬种流传,而且导致学生养成粗枝大叶,敷衍塞责的坏习惯。

《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作业 篇9

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对于学习化学有三类问题出现:第一类是有35.1%的学生反映,课上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不会做题,或者自以为做得对,但老师一改才知错;第二类是有31.2%的学生反映,化学中有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靠死记硬背,有时虽然了解了一定的化学原理,但一遇实际就束手无策,学的知识较死,不能灵活应用。第三类是有2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科多,作业多,考试多,课后的复习过程无暇顾及,课上又有些囫囵吞枣,所以不知怎样才能学好。不仅如此,常听老师们议论,现在的课难教,讲过不止一遍的题目,考试照样出错,为此经常埋怨学生学习不刻苦、不动脑筋。其实,以上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反映了教学的问题。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影响,有的教师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学生往往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有“继承”,几乎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习,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从而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主体教育”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下是在化学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增强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也就是这个意思。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化学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化学的第一堂化学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例如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初次见面,为了预祝学生“学业有成”,随即展示一张“普通”白纸(其实事先用酚酞写了“学业有成”字样),洒上“水”,在学生的众目之下,慢慢的显示出四个大字。同学们欢呼着!惊讶着!紧接着,再做一个“棉签蘸水焚烧”实验,即棉签上蘸有白磷,放在开水表层,即会自燃。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再如讲到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时,教师可以显示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铁丝和铜丝等化学试剂,同时讲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用“铁丝把铜钓上钩”、用“铜丝把铁钓上钩”,学生会思索着其中的奥妙,产生很大的好奇心,有的同学能用铁丝把铜“钓”上了钩,心中充满着兴奋,有的却着了急,“鱼儿”怎么还不上钩?让学生了解所谓“愿者上钩”在化学中的含义,于是推理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就顺理成章,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二、采用自主讨论学习,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学生间的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中多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初中化学中讲到氢氧化钠性质时,如何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呢?教材中只给出了一种方案,若教师在课前准备实验时,不拘于这一方案的实验仪器,而放置出更多不同仪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不同方案。学生无拘无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作为教师,创设情景、帮助引导、启发思维,必要时补充设问和反问,为学生创设探讨的桥梁。为了维护自己小组的观点,同学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听取或反驳他组意见,学生心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欲。这种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没有顾虑,只有学习上的竞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是追求形式,而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在同学们激烈的探讨中,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的总结归纳和筛选,终于展示出了如图1—4所示的四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讨论、设计、装配、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对知识点的掌握得到进一步“升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提供“脚手架”并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而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化学充满了热情的火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的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要由老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就不要由教师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速度要服从于效果,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例如“质量守恒定律“中,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在教师一定的指导下,完成“白磷燃烧”,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从而共同归纳出质量守恒。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做“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由于实验仪器让学生选择、实验装置让学生设计,起初众多学生实验后的结果是质量减轻,学生头脑中产生了困惑,此时教师没有必要把原因公布于学生,而应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同学们的探讨、思索,终于有人在反应容器口套上了橡皮泡,不让产生的气体外逸。“质量守恒了!”有人高呼着!显然,该同学的言语中闪烁着探究与创造思维的火花。同学们终于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兴奋之余,随即让学生去做“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由于以上经验,学生很轻松地完成该实验,恰恰有人在称量时却发现质量又减轻了?这时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再一次的涌上心头!他们讨论着、探究着其中的原因,也发表着自己的各种建议。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同时也能宽容学生的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的质疑往往也是化学知识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切入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教师。终于有人举手了,述说着他们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应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会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敢于探究问题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不断探索,积极参与于激烈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促进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10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知识我们,没有阿米尔那样的决心和经历吧。

真的对这本书很有感觉,对其中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记忆特别深刻,我觉得不仅仅是对朋友,包括对很多,每个人都没有说,真真的为其千千万万遍吧。

在最后结尾的时候其实很惋惜的,我知道主人公的后悔再也没有用,因为我觉得在现实生活里,你的过错再去弥补同样也没有机会,就像你拔了钉子,还会有钉子洞一样,所以请在开始的时候就不要让自己后悔吧,信任朋友,也信任自己。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创造 篇11

关键词:审美理想 教学技能 艺术创造

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问题,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那么语文教学艺术创造的条件是什么呢?教学艺术作为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一系列必要的条件,比如社会条件、学校条件、个人条件等。而关键还在教师的自身条件。教学艺术是教师本质力量的显现。要创造教学艺术,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本质力量:

一、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修养是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前提

所谓教育审美理想,是指教师对至善至美的教育境界的一种蓝图。它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审美要求和愿望,反映教师的教育审美态度。它体现着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创造教学艺术的热情,吸引着人们为创造美好的教学而努力。所谓审美修养,是指教师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修养越高,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越深刻。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能否发现这多姿多彩的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适当的审美修养。优秀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这种修养深深渗透于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之中。在教学中,他们会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潜在的美,并尽力使之得到丰富和升华。他们让学生在美的沐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缺乏审美修养的教师则相反,在他们手中,很有魅力的教学内容,也被他教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的创造。

二、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

在教师的劳动中,用以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是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以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中文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宽泛的一般文化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具备比教材高深和广阔得多的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各个方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和准确地讲授教材。钱梦龙老师说过:“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也应成为‘家’的话,那么最好成为‘杂家’。”如果教师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驾驭教材,就不可能完成语文学科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更不可能创造出语文教学艺术来。

三、饱满的教学热情是语文教学艺术创造的动力

教学艺术的创造作为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其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情感是教学艺术创造的最活跃的因素。美术大师刘开渠先生针对雕塑艺术说:“要创造一件完美的、能激动人心的雕塑作品,就要求雕塑家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既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要有强烈的感情。”又说:“创作一件艺术品,作者首先要有一颗赤城的心,对于所表现的对象,要有情人那样的爱,要有按捺不住的激情。”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同样需要这种热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推动语文教师创造教学艺术的内在动力。具有教学热情的语文教师,才能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将教学工作視为实现自己理想、信念,施展自己才华的最佳途径,把能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看成是人生乐事。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独具特色,受到人们尊崇。她多次强调对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感情是她不断追求、创造的强大动力。许多教师能成为优秀教师,也都与他们深深爱恋语文教学工作息息相关。这是因为真正的教学热情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对教学的爱好,它会激起教师不断追求教学的完美。只有技巧,而无情感的教师顶多只能称为教书匠,成不了艺术家。一个缺乏热情的语文教师,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创造美的教学艺术。

四、课堂教学的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五、经常实施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12

然而, 在英语教学实际中, 教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加强和展开语言艺术呢?以下就是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注重美的语言

人与人的交流首先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们常常会说某某人的沟通能力不强, 其实究其本质还是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对于相同事件或事实的表述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不善于表达的人往往只会平铺直叙, 令听者觉得枯燥乏味;而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会说得抑扬顿挫, 令听者回味无穷。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应该丰富而生动, 用更具亲和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来打动学生,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美感, 从而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美还体现在语言的文明、礼貌上。如在课堂上不断使用“Thank you! I’m sorry.”等, 给学生以文明礼貌的感染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体验。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做某事时, 用“Would you please...?May I ...?”等句型, 使学生感受英语的委婉曲折之美。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操练后经常使用一些肯定的语句, 如“Very good! Good job! Well done! ”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一种肯定、鼓励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也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手段。课堂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过程, 如何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就要看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了, 而幽默恰好就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科学家的研究早就表明, 人的注意力是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分散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教师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气氛, 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就不失为一种上上之策了。很多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平时不是一个幽默的人, 怎么才能让自己幽默起来呢?”其实课堂教学的幽默并不单单指教师个人言行的幽默, 更多的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留意、寻找、挖掘英语素材中本身就存在的幽默点。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于是我就故意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我问学生:“当你们在家时, 听到楼上有人喊‘look out’你会怎么做啊?”很多学生回答说:“老师, 我会把头伸出窗外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听到这样的答案我笑了笑说:“要是这样的话你们的头可能会被淋湿哦。”学生们不解地问:“为什么啊?”我回答说:“因为楼上的人正在往楼下倒水呢。look out在英语中是当心、小心的意思, 而不是往外看的意思啊!”学生们听到我的回答都哄堂大笑了。通过课堂上这段小插曲, 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look out和look out of的区别, 而且通过这样的小幽默再次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教学上,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每位英语教师在课前都能在英语素材中挖掘一下与教学有关的幽默点, 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将会笑声不断, 充满生机活力, 学生将会更加喜爱英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时机恰当的时候, 不妨幽他一默, 也许收到的效果会令我们喜出望外哦!

三、注重英语的韵律和旋律美

英语本身也具有韵律和旋律上的美感。当学生们在朗读英文诗歌时往往会被这种美感所吸引。所以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韵律性较强的英文歌曲介绍给学生们欣赏和学唱, 如Moon River, More Than I Can Say, Yesterday Once More等都是非常好听的英文歌曲。演唱这些歌曲时需要很丰富的感情和较强的节奏感, 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喜爱, 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的美感。在欣赏和教唱英语歌曲的时候, 既要让学生感受英语的优美动听, 又要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学生与老师打成一片, 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教师看到全班学生唱歌时那种乐开了怀的表情时, 也会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的。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13

在最后一次追风筝的清晨,他带着哈桑的儿子,勇敢的追向一只蓝色的风筝,并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最终救赎了自己,结局是那么美好,很开放,令人心旷神怡……

生活中,我想到了自己,却发现,自己甚至不如阿米尔,我也是个懦弱的人,不敢挺身而出,只是等着机会的来临,不敢于救赎自己的错误,在一些争吵过后不敢承担责任,即使自己想和对方和好,却不敢开口,等着对方先道歉,然后再大度的欣然接受,我很少为自己争夺机会,我要学习哈桑,学习阿米尔,为自己挺身而出!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14

——题记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和哈桑间的感情出现了隔阂,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不得不用卑劣的途径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随着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

这是两个男孩的故事,一个是阿米尔,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一个是哈桑,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在此书中,兔唇哈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算被背叛,就算被污蔑,就算被欺骗,他始终视阿米尔为最亲的兄弟,当阿米尔被人欺负时,他还是会鼻青脸肿的挺身而出。

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注释就能打发并启示我们。“没关系我爱你,就算你爱自己”这便是哈桑对阿米尔执着的守护。

两个谎言,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共同串起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美丽亦残忍,同时也串起了阿米尔个人的成长。阿米尔对于自己的背叛羞愧难当,他愧对哈桑,愧对哈桑看着自己时那双清澈的眼睛,于是他处心积虑想要诬陷哈桑,逼迫他离开,哈桑一直没有出卖阿米尔,背叛欺骗全部埋在心里,生根,腐烂,这是他对阿米尔最后的忠诚。

阿米尔的卑劣、自私不禁让我鄙夷。哈桑带他如亲兄弟,而他对待哈桑为一个下贱的奴隶,他嫉妒哈桑得到父亲的爱便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除去了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时已是在自己结婚之后了,那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名誉全球的作家,有着幸福的家庭,但他的脑海中总是浮现那个兔唇的男孩,那个为了他追风筝的人,为了救赎,他踏上了去喀布尔的路开始追逐他心中的风筝。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故事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阿米尔也最终克服自己的懦弱踏上了寻亲的路。文中的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哈桑来说,风筝意为对阿米尔绝对的忠诚,他可以为之进行千千万万遍的追逐,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它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自己期许的阿米尔。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探讨 篇15

关键词:物理教学,类比法,逆向思维

一、物理教学中的类比法

在物理教学及物理学习中, 类比法是常用方法之一, 类比是指在新事物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方面作比较。通过对事物间相同特征的比较, 进而研究事物的本质。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 运用类比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尤其在学习新概念上运用, 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 并且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法, 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类比。物理教学中, 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可以用类比引入新概念, 使教学难度降低, 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学生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 又学习了旧概念。例如:在学习加速度一节内容中,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 但由于此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用速度与之类比: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用两个物理量 (位移和时间) 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速度) , 它的物理意义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公式:v=△x/△t。同样,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用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加速度) , 它的物理意义也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公式:a=△v/△t。这样就引导学生总结如下:加速度与速度一样, 也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都是单位时间内某物理量的变化量。如此类比, 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2) 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类比。有些物理概念看似难理解, 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一些生活常识类比, 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讲电路电流时, 可用抽水机抽水例子, 抽水机相当于电源, 水管里的水相当于导线中的电流, 让学生自己通过类比加深理解电流。

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

现代物理教学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 能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直观展示实验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一体, 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 思路开阔。单一的教学环境, 就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情境,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更多感性认识, 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中, 有一部分是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 有些实验药品有毒, 也有些实验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 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 无法直接用实验进行演示, 或者可视性差。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模拟实验过程, 可减少实验时间, 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气体压强》的实验中, 用水银气压计测大气压, 但水银有毒, 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演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 既避免有毒物质对学生的伤害, 又直观地再现了实验过程。

三、物理教学中的逆向思维

人的思维, 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来划分,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 (常规思维) 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 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 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教材内容的影响, 常用正向思维,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 长期正向思维形成的思维定式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有些看上去似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用逆向思维, 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逆向思维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许多的物理习题教学中, 用正向思维解题, 就显得解题思路不清,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难度大。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 也是多向思维, 如果平时若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习题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势必会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解题思路更加敏捷, 从而达到解物理题的最优化。所以, 必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力的概念时, 有些力是接触力, 学生对判断接触的两个物体是否有作用力有些困惑。比如, 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的两个相互接触小球, 两个小球间有没有作用力?我这样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小球间有没有力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讨论。有效果, 就有力的作用, 没有效果, 就没有力的作用。这样,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作用。

用逆向思维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例如动力学里的一个问题, 以15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行驶的电车, 关闭发动机后, 经过10s停下来, 电车的质量是4000kg, 求电车所受的阻力?分析解答:经受力分析可知, 竖直方向上受到一对平衡力, 合力为零, 水平方向只受阻力, 阻力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m可知, 要求阻力, 先应该求加速度, 加速度可以从速度时间关系v=v0+at中求出。这样, 应该先求加速度, 再求阻力,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节成功的教学课, 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 而且还要有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师生的互动, 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风筝艺术论文 篇16

1.导入时“留白”,引人入胜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有意给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例如在学习《荷花淀》前,我先让学生对战争的场面用形容词描绘一下,往往会说出如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流血漂橹、血流成河等这样一些令人胆寒的词,随之告诉学生课文中也写到了战斗场面,可绝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些形容词所能描述的内容。这样,一条学生们没有走过的路便呈现出来,在路面前,思维已经放飞,一大片空白需要他去补满,吸引着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文本分析中。

2.衔接时“留白”,精设承转

在一堂流畅的课中,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各环节的衔接也应是天衣无缝的。教师在设计“留白”时应作精深的思考,“留白”过于简单,让学生容易想到,或是太难,以考倒学生为目的,都会抑制住学生的动机。

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设计了四个板块,即揭题导入,奠定基调;整体感知,深化感悟;拓展背景,加深理解;情境写话,激荡感情。其中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间我巧妙地设计了留白。

该板块教学我先让学生针对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知道了什么,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着重感悟“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中,积淀了沉重的辛酸感。然后让学生针对2-4自然段,领会圆明园宏伟的建筑与奇珍异宝,在诵读想象中充分领略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其给人的精神享受。而正当学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时,教师话锋一转,“但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这一切早已被列强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教师深情地诉说这一场人间灾难,愤慨地控诉英法强盗的罪行,把学生从人间天堂一下子带进了人间地狱。

在这里,我让学生静静品味这种人生体验,为下一板块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3.课堂朗读时“留白”,尽显个性

在朗读中的“留白”,即教师的不作为、不求同。齐读的声音未免僵化,表现不出朗读应具备的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的美感来,更表现不出应有的情感。大多数要出声朗读的文章让学生单读会更好一些,齐读会拖步伐、赶步伐,以牺牲自己来迎合集体的需要,因而不可能用心深入地读好文章。

我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文中的句子:“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之欹之疏之曲。”、“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断句有点特别,学生在齐读的时候难以断准,齐读往往过于平铺,高不起低不下,先让学生自由读两遍文章后效果就会不一般。

4.结课时“留白”,余音绕梁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这样。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课已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一篇课文学习后,要跳出狭隘的课堂,放眼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领悟文中所载之道,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更需要“留白”的应用,教师所需做的只是打开窗户,让学生从窗口看出去,然后把看到的一切告诉老师和同学。这一过程就是教师要提示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看待有所联系的事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主动个体,这也才体现得出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在教学《灯下漫笔》时,提到了社会中的奴性思想,请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想想。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后,说出了现代文明下的种种奴隶:车奴、房奴、卡奴、金钱的奴隶、科技的奴隶,内容丰富合理而又见观察的深度。

上一篇:中班科学活动常识下一篇:中学生是否应该穿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