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艺术

2024-07-10

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艺术(共11篇)

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艺术 篇1

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课堂上乐于表现自己,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在物理教学中,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重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问题。(1)紧贴教材和学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中学生有很旺盛的求知欲,遇到问题都想知道为什么,正是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学生去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教师应紧贴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引起争论,激发思考。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问题,由于理解特别到位,所以效果也是一般的讲解所无法实现的。容易引起争辩的,往往是生活中遇到的现实与所学物理知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在平时生活习惯中形成的概念与严格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辩,这对学生搞清认识上的错误大有好处。(3)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时间一久,学生只会处理已经简化了的和理想化物理问题, 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就会表现出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里抓住主要和关键因素,从而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进而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即探究、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然后在争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便可以得到发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现状。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否则容易出现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1) 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着眼于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能是纯知识性的提问。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是什么、你要怎么做等,也就是说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2)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型的形成和建立,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相应的思维特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你对于这个实验现象是怎么想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实验结论你还有什么想法?”……这样,能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保持一颗质疑的心,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课堂提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 滥问,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提问频繁,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效果适得其反。 (2)偏离了主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甚微。(3)所提的问题没有质量,难易度不合理。(4)有的教师眼里只有优生,对于差生总是视而不见,从不提问或对其经常进行惩罚性的提问,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问作为一种讲课的艺术和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律需要遵循。讲课提问应有以下要求:(1)提问要有准备,要强调目的性、 定向性。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2)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课堂提问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要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进而达到共同进步。提问后要给学生以思考时间,不要先点学生姓名再提问题。(3)在课堂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巧妙地提出问题,使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化难为易,避免冷场。在介绍较难的知识点时特别要注意这个方面。(4)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不能只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5)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要有和蔼可亲的表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对于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多表扬,一个答不上来,可多问几人,鼓励会的学生举手,造成集思广益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沉得住气,不可急于把答案交出,但也不能拖得太久,以免影响课堂进度。(6)要灵活多变有针对性提问。在讲课中,要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应拘泥于原先的教学设计。

三、结束语

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想要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以上相关环节问题的处理,以充分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功能。

摘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和处理好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心设计,认知规律,求知欲,合作学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59-01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武器,是直接关系到能够完成教师使命的主要因素。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良好地发挥教学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中学物理课程相对而言又是中学各科目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各种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一、教学语言要科学,富有逻辑性

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这样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真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语言轨迹,打开思想大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而化知识为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借助语言输出的信息,获得最佳的反馈,取得最佳的语言效果。反之,在课堂上,任何出自教师之口的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知识体系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往往是字字千钧、不可更改。这就要求教师在叙述物理规律时,不能乱用词语,不能破坏原有客观规律的严谨性。很多物理名词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比如“速度”与“速率”,前者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后者是标量,仅仅指大小;再比如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好多学生也经常会在这里犯错误。这些例子都要求我们对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上要特别注意。另外,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比如,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能把“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说成是“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等等。因此,这里要求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更应该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字斟字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使用语言时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违背科学。

二、教学语言要精炼

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杂乱无章,必然会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语无伦次的后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尚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用语简明扼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炼的教学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每句话、每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三、教学语言要规范,富有启发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教学语言,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物理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许多知识前后联系比较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使学生经常注意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样着手解决的。讲课时,要“心中时刻有学生”可以经常提出问题,即采用所谓“问题性讲解”,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想上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要做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幽默是必不可少的。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他富有情趣,意味深长。首先,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好的多。其次,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幽默的方式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制止的好。比如,当你发现学生睡觉时,除了可以走到旁边个别提醒外,有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幽默一下,说:“有的同学已经在梦里……”后面的内容可以与当时讲授的内容相联系,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又加深知识的印象。但要注意的是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来挖苦学生,如果有意无意的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这种艺术需要教学语言来展示,教师的语言水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锤炼而提高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由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三个主要因素决定,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值得每一个教师重视,教师在精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平时多加强语言文学修养,关注一些生活细节,这样会使你的语言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得心应手,妙趣横生。

五、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艺术 篇3

一、在新课导入时候留白

在高中物理课堂之中, 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前导入新的课程, 这是学生学习物理必经的环节。一个良好的开始能够有效地提高成功率, 导入新课所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 但是如何将新课很好地导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非常重要。因而教师需要重视新课的导入。根据研究表明, 大多数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方式过于单一, 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新课的内容直接讲解出来, 没有留给学生适应的时间, 因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需要运用合理的方式, 将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去,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够运用留白艺术适当地对新知识做模糊化处理, 在引入新课程的时候留白。留白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新的课程产生一种好奇心, 当物理教师提出新的内容后, 学生由于好奇心的趋势, 会产生一种继续探究下去的想法, 所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留白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物理必修《摩擦力》一课时, 讲到了物体在接触时候产生的摩擦力。在这个课程学习中, 出现了很多新的物理术语: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力、滑动摩擦力等。教师在《摩擦力》的学习中, 需要讲解与摩擦力有关的内容, 如果教师在课堂一开始直接地将新的内容讲解出来,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换种方式引入“摩擦力”。这一部分的学习由于内容是抽象的, 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实验, 准备一个长木板, 并且在木板上放一个小木块, 然后运用弹簧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动小木块, 在拉的过程中, 拉力F在增大到一定的数值前, 木板上的木块不会发生运动。然后在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塞一个小纸团, 继续拉小木块, 当F增大到某个数值的时候, 小木块开始运动, 此时拉力却突然地减小。教师在做完这个实验之后, 让学生谈一谈驱使小木块运动的力是什么, 影响小木块运动的力又是什么。学生在实验之后, 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因而其探究这个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运用这种留白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学习重难点位置留白

在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中, 常常遇到重难点的内容, 学生往往很难将这些知识点吃透, 因而教师需要重视重难点的讲解。但是从目前来看, 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运用的手段非常的单一, 常常就是在课堂学习中向学生反复地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的手段在某些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如果教师反复地进行强调的话, 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教材重点知识的时候, 就会非常被动, 因而其无法真正地将这些内容理解透彻, 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换一种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力提升。在遇到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知识时, 教师不需要将知识讲解透彻, 而应该有所“保留”, 换句话说, 教师需要在学习重点位置留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够初步地了解重难点知识, 要想深入理解, 就必须靠自己主动地往下探究。因而在学习的重难点位置留白,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掌握重难点内容。

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物理必修《能量守衡定律与能源》一课时, 讲到了能源和能源的消耗, 在这一课中教师需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能源守衡定律。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需要提到“能源转化”这个概念, 如果教师直接将这个内容平铺直叙地讲解出来,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 因而无法理解能源守衡的意思, 所以物理教师在讲解这个内容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 在课堂之中设置几个探究题。第一, 请举出能源消耗的例子。第二, 谈谈你对能源守衡定律的理解。第三, 观察生活中的用品, 谈一谈它们发生了哪些能源转化。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代入, 能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 学生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 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一课中的重点内容,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三、在学生思考的时候留白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 而学生需要接受新知识, 然后消化和掌握新内容, 在这个过程之中,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也就是说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但是从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来看, 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教材的设定进行, 特别是新课的讲解中, 物理教师会按部就班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直到完成了一课的讲解。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物理非常不利, 因为学生在接受新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况且新课程的内容过多, 学生无法按照教师的进度在短时间内接受全部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而在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深入思考的时候, 物理教师还需要留白。

四、在课堂总结的时候留白

新课程的导入对于课程学习而言很重要, 而课堂后的总结对于课程的学习而言则非常的关键。课堂总结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的课程收尾, 换句话说当课程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 教师需要对这堂课的知识内容做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需要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贯通,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回顾所学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检测学生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 其掌握的程度如何。由此可见, 课后总结对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非常关键。在物理课程学习中尤为如此, 物理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学习, 它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奥和抽象, 因而需要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能够充分思考, 所以在课程总结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地留白。这需要物理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一次总结之后, 在最后的一部分设置空白之处, 以促使学生在心中产生一定的疑问, 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艺术论文 篇4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效性困难。目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欲望存在着很大的脱节,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步调不一致的现状。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衔接艺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衔接艺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以及已学的物理知识点做好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也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引入。例如,在讲“摩擦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学生穿上滑冰鞋和一位柔弱的女学生进行拔河比赛,通过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其自然的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在讲“浮力”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新课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要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通过合理的过渡性语言,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功”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那么有没有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呢?如果有的话,使用这类机械就可以两全其美,就可以省功了。从而自然有趣的引入到功的原理的知识点的探究。

3.知识点和练习题的衔接

常言道:“文科要多动口,理科要多动手”。学习物理也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练习恰当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更透彻。我们要做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后,立即穿插两个试题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更要注意讲完一节课后做好相应的作业布置和充分的习题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

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我们也要让物理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生活知识来思考物理现象,也要利用生活用品多做物理小实验,做到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更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勤于动脑,学以致用。

浅论物理课堂中的幽默艺术 篇5

【关键词】物理 幽默艺术 作用 运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们“快乐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或是以优雅、亲切的姿态,炽热、动人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或是以巧妙、新颖的激疑,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中外教育的调查显示,那些在课堂上富有幽默感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他们往往运用各种奇巧的、出人意料的、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巧妙地将知识与智慧融为一体,使教学中蕴含了知识、哲理与情趣,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真正地实现“快乐学习”。

一、 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堂课质量的好坏存在着很多的因素,其中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的老师上课很严肃,不苟言笑,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也有的老师一上课就一个劲儿地讲,不给丝毫喘息的机会,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有“梦中获宝,得而复失”的感觉。而那些善于运用课堂幽默的老师则不然,他们在教学中能察言观色,抓住时机,用风趣、机敏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积极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顺利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它是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第一原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热情并积极探索,虽然我们在课堂上有许多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但幽默依然以其独到之处而备受青睐。一个凝聚了知识、智慧与情趣的幽默,必然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对所学内容充满渴望而欲罢不能,甚至一提到上这门课就兴奋不已。一个善于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调控课堂的老师不会抱怨学生总是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他总是能够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在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或是用风趣的语言、或是用夸张的动作,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趁机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可见适时、适当的使用课堂幽默,能使教师在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上,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的最高成效,就在于教师用诙谐、风趣的语言,通过感染和激励,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和感情上的共鸣,而幽默的语言源自于教师敏锐的思维,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良好,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就会不知不觉地喜欢某位老师,接着把这种喜欢迁移到老师所教学科中去,出现“爱屋及乌”的效果。这样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变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二、幽默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

物理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科特点,抓住教学契机,设计教学语言,控制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处理偶发事件,潜移默化地濡染学生心灵,将幽默艺术渗透到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幽默的教学语言

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恰如其分、别具匠心的利用比喻、双关、反语、古语今用、借题发挥等手法,来化解疑难,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说成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学习光的色散时把三棱镜对光的折射说成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把自感现象说成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对楞次定律中“阻碍”一词的理解,大多数老师通常将其总结为:“增反减同、来拒去留、增缩减扩”这十二个字,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是这样引申的:像楞次定律一样,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教导我们:“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唐代的李商隐也感慨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世间很多事物都有相通之处呀!这位老师的旁征博引既表现出了唯物世界的辩证统一,又营造了幽默的教学氛围,还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难点“阻碍”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幽默风趣的课堂情境

教材是幽默的源泉,也是教学幽默的“富矿”所在,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就等于向学生唱催眠曲。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只要我们对教学内容稍加挖掘,就能创设幽默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受到感染和教育,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电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大小和方向需要用试探电荷来体现。这节课还涉及探究“场”这类看不见摸不着又实际存在的物质的一些科学方法,学生常因不能理解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基于电场和风都是无形的,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如何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正当学生各抒己见时,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拿出一根狗尾草让一个学生举着,自己拿了一把大蒲扇以不同角度、不同力度的扇。学生立即被他的这种举动逗乐了,乐完之后仔细一想,还真就是这么回事,研究电场用的试探电荷不就是一根“狗尾草”么。这节课中,老师又多次用狗尾草做道具化解了学生一个又一个疑问,可见,创设一个幽默的情境可以让整节课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授课也如顺水行舟精彩连连。

(三)恰当使用幽默的表扬与批评

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指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风趣幽默用于正面语言时胜过空洞的说教,用于批评则胜过简单粗暴的训斥,既不伤人自尊,又能使人明辨是非。例如:在讲解习题时,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会积极地探索各种解题的方法。如果有学生的解法比较新颖,我就会由衷地赞赏他“这个解法真好,你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只是时间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需要老师的肯定和欣赏,适当的表扬能给学生信心,而且能引导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形成积极进取、共同奋进的学习氛围。有一次在讲分子运动论时,我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偷偷地往自己身上喷香水,便故作惊讶的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是香水的味道,然后我就说“是哪位同学替我在做分子扩散现象的实验呀?”大家都笑了,那个违纪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香水。这样,教师就将批评教育与课堂知识结合得天衣无缝,既让大家对分子扩散现象加深了印象,又含蓄温和地批评了学生的违纪行为。课堂是一个变幻多姿的世界,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课堂行为随时需要教师指导或纠正,所以,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表扬与批评。在表扬与批评中运用幽默艺术,往往能够在转瞬间化窘为乐,化对立为和谐,既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又增加了教师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幽默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积,它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教学幽默,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幽默是一种很美的教学艺术形式,但它的美在于使用适当。适当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量就是要注意频率,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的幽默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幽默的质,就是教学幽默不是低级趣味的,不是单纯为逗乐而幽默,不是过分的玩笑,而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可见,教学幽默宜精不宜粗,在創造和运用幽默时,既要寓庄于谐,又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6

教学的奥妙就是“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是如此, 方法很多, 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 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 ”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 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预定的轨道上, 使他们心悦神往地获取知识, 探求知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教学目的。 现以实践物理课为例, 谈谈课堂导入艺术, 以求教于同行。

一、用“新奇的科学故事+巧妙的模拟实验”导入新课

听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 能引起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时, 先讲一个相关小故事, 可使学生兴趣顿生,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激发。 再加上奇妙新异的模拟实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案例1:《浮力》导入:

我先给学生讲“死海不死”的小故事,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 适时提出:“你们想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吗? ”这样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我让学生把鸡蛋放在水中, 再放盐, 用筷子慢慢搅拌,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说出“死海不死”的原因。

教学案例2:《杠杆》导入:

先给学生讲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故事。 故事结尾时, 提问:“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 如何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

接着讲:“现在, 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 那么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 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怎么样? (这时学生兴高采烈, 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

(教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 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 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 现在, 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 相信吗?

生:相信 (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带着故事中的悬念, 再加上巧妙的模拟实验, 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进入角色。

二、利用魔术导入新课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中学生更是对神秘事物有无限的好奇心。 我认为, 如何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天性, 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探寻和研究的。 如果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就是学习的恒心。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更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 设计魔术时应注意两方面:

(一) 魔术的设计要结合物理学的实际。 你所演示的魔术要与你所教学的内容有联系。

(二) 魔术的设计与演示要让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这两方面设计魔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长期教学中就是利用“魔术”这一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魔术本身就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激起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自认为效果很好。

教学案例1:《球面镜》导入:

准备一套小魔术, 取出一副扑克牌, 让学生洗牌后任意取出几张, 我都能用手“摸”出具体是哪张牌, 学生觉得很惊奇, 这时我亮出嵌在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 (凸面镜) , 从而引出球面镜。 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教学案例2:《电磁铁》导入:

我在纸盒里暗藏了由电磁铁、电源、开关、导线组成的串联电路。 我把纸盒靠近铁钉处, 没有吸住铁钉, 然后喊一声“吸过来”, 同时悄悄闭合开关, 结果铁钉被吸在纸盒上。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纸盒里藏了什么呢?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然后引出电磁铁。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为当日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三、利用游戏和比赛导入新课

基于学生活泼、好动, 好胜的心理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 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案例1:“平面镜成像”导入:

我先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的玻璃, 然后跟学生讲:“在讲新课之前, 我们先玩有趣的游戏好吗? ”学生兴趣浓厚。 我先让两个学生把玻璃当做平面镜, 让一个学生扮演镜前的人, 做各种动作, 让另一个学生扮演镜里面的像, 一起做。 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捧腹大笑, 在快乐中认识到在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和像的大概关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2:“浮力的利用”导入:

我先向每组的学生把一个铝片放在水里, 让全体学生看到它沉在水里。 然后提出:“现在我们比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铝片漂浮在水面上。 ”从而激起学生的胜负欲望, 激励他们勇敢探索, 为新课传授做好铺垫。

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7

一、物理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重要性

“节奏, 谓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也比喻工作过程的规律。“节奏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 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中对节奏阐述得更为具体”。所以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具有规律的变化, 它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算你有很好的课堂内容, 没有了节奏的陪伴也不会有人去欣赏, 节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学科比较枯燥无味, 感觉物理难学。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理解能力决定的。其次物理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 都需要思维的加工, 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 在共性之中, 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所以讲授物理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 将知识情景弱化。要使我们的课堂有感染力, 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听好课,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的要点

1.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

教学过程受到学生认识能力的制约, 因而知识结构安排应具有阶段性。在扩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教学的阶段性, 贯彻量力性原则, 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掌握物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关系, 沟通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各个孤立的物理知识融合起来, 形成物理知识的有机结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 教师经常设置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并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 为学生思维指引方向, 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构建知识结构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2.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 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调节课堂节奏不可以忽视实验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思维是需要刺激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找有效的物理实验,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课堂思维, 使之呈高效度的节奏思维。

3.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 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 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 提不起精神。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 教师都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 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特点作为唯一依据去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以致造成课堂节奏单一化模式。总之, 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 深入探究, 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节奏, 使之服务于教学。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要点。首先,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其次, 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最后,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关键词:课堂教学节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礼乐记》.

[2]美国的理查德·泼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艺术可以获得满堂喝彩, 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成功的教学, 则可以使课堂“满堂生辉”,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 以成功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下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 积极改进, 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有益心得, 现简述如下, 与同行分享。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是好奇而好动的,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围绕教学内容,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折射》时, 可以先问学生, 平时喝水时, 汤勺放在水中, 勺柄会有什么“异样变化”?当学生满怀疑虑和好奇时, 教师在透明的水杯里注入水, 把一片带有一串心型图案的泡沫纸放进去, 让同学们走上讲台, 用教师事先准备的钢针扎在心型图案的中心位置。然后, 教师从水中取出那片泡沫纸让同学看。当同学们发现, 钢针并没有如期扎在心型图案的中心位置时, 好奇心一下子被“挑逗”了起来, 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自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从而为光的折射原理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物理教学情景, 使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容易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不仅创造出了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也行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虽然也会带学生做一些物理实验, 但更多的是照本宣科, 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使物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教学策略, 使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 成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物理实验成为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并在物理教学课程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物理实验过程, 是科学家发现科学的过程, 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物理实验, 则是一个“再次发现和验证”的过程。实践证明, 教师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一系列自主行为, 得到发现和验证的快感, 还可以在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的同时, 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加强了记忆。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内容时,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思考:“平面镜成像时, 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与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然后, 教师让学生检查该物理实验所需的材料, 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 直尺、火柴及两支相同的蜡烛等。实验材料准备停当后, 教师指导学生在桌面上铺上大白纸, 在白纸的中央处用彩笔画一直线, 在直线处直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观察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再拿另外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与前面的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彩笔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 用直线把实验过程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记录于表格中。移动前面的蜡烛的位置,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并作相应记录。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物理实验, 教师还可以别出心裁, 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用彩笔写上自己的名子, 趁笔迹未干时, 快速将纸对折, 这样摊开后, 白纸上就有了两个对称而相同的名子, 然后, 教师让学生把玻璃板沿对折线竖起放置, 让学生在玻璃板前进行观察, 并让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以及由此物理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设计有趣而容易操作的物理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过程, 不仅提高物理课堂的艺术性, 还激发了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三、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也体现在教学语言上, 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还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 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的艺术性。比如, 教师在讲授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时, 可以灵机一动, 对学生这样讲:“同学们, 右手的‘右’字是不是有个‘口’?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是不是也有个‘口’?这‘口’对‘口’, 是不是可以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定则?……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 做工就要用力, 这左手定则是不是可以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教师用拟人化的语言讲授物理知识, 不仅可以使原本生涩的物理定则显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 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物理课堂增加了艺术性。

浅议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篇9

关键词:语言规范性,科学性,简练,生动风趣,情感

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 信息的传达离不开语言。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语言。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 引导学生, 提问学生, 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有效的教学语言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感, 不准确、不规范、平淡干瘪的语言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那么, 作为物理教师,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得到有效应用呢?下面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生对教师是仰视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对学生产生正面示范效应。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假设一位教师教学中只用方言, 那么即使他舌灿莲花, 也算不规范化语言。不清晰的语言要求听者集中精力去辨认, 从而耽误了学习内容, 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听力疲劳心里厌倦。

另外,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轻松听懂教师要表达的内容, 只有语言规范了才能谈到语言美, 才有可能提高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十分严谨的自然科学, 它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是精确、科学的。阐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和定则时教师应严格精确地按教材要求表达。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公式定义都有它前后的逻辑顺序, 往往是多一个字不行, 少一个字不行, 更不可随意前后颠倒。

例如, 在楞次定律中,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阻碍不能说错为阻止;在光的反射定律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牛顿第二定律中, 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也不能说成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又如导体两端的电压, 不能说成导体的电压。这些说法若不及时纠正, 必然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物理是严谨的科学, 物理老师应避免随意性, 要善于“咬文嚼字”。

三、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

一节课只有45分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率得传达教学内容, 取决于教师语言是否简明扼要。怎样才算是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呢?一是尽量不要说冗长的句子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影响学习情绪;二是能用简称代替的词语就不用把全称都讲完整。

比如有的物理名词术语较长, 有简称的要多使用简称, 听起来简洁明快。如, 匀速直线运动、交变电流等术语可分别简称为匀速运动、交流电等。热量的单位“焦耳”可简称焦, 力的单位“牛顿”可简称为“牛”。有的教师喜欢用“牛一”、“牛二”、“牛三”代替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则不可取。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能把复杂的知识用寥寥数语讲清楚, 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能力。

四、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物理概念是抽象难以理解的, 若直接按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 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 或联系实际, 恰当举例, 化艰深为形象, 化抽象为具体。

如讲到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时, 对于“切割”学生难以理解, 但此时若引入割韭菜的动作, 学生会轻松了解什么是切割。讲参照物时吟诗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生动形象的诗词更容易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在描绘正、负、等量同种、等量异种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时, 可说:光芒四射、万箭穿心、携起手来、势不两立。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时, 可以形容:生死与共。在演示磁铁与铝环相对运动的实验时, 可让学生回忆毛泽东游击战术:敌进我退, 敌逃我追。在演示灯泡再亮一下后熄灭的自感现象时, 可说一句:垂死挣扎。在学习衍射概念后, 为了强调思维发散, 可以风趣地说, 同学们要学会思维的“衍射”———绕过障碍物。

形象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起到四两拨千斤化解难点的作用

五、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

俗语说:人是感情的动物,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饱含情感, 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教师的语言中体现出的感情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自身所教学科的喜爱之情;二是热爱学生, 望之成材的情感;三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事实证明, 充满感情色彩的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共鸣, 能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 有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的科目。

总之, 教学语言不仅体现教师的基本功, 更是一门艺术, 是衡量我们教师知识水平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的一把无形的刻度尺,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物理教师, 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积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逐步提高对语言艺术的理解与驾驭能力。这样, 才能把教师真实的能力水平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乔际平.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 (中学物理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0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典型例题讲解 课堂教学艺术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太抽象,做习题、课外练习时,经常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越学越困难,甚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不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当中呢?

一、背景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物理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初中物理教材难度较小,比较重视感性认识,物理教材趣味性较强,注重生产和实际,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实验及有关自然现象等具体生动事例引入课题,经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学生以较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便于接受,而高中教材作为基本的物理知识体系没有很多改变,但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方面,尤其是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使不少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相当抽象、难懂。另外,初中物理教材则重于对物理规律的定性讲解;而高中教材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一些公式单位复杂多变,从而使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上认知的差异,从客观上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2.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高一物理学习。

二、消化

目前高一学生学习科目繁多,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业量很大,很多学生并不能及时完成所有科目的作业。因此,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尽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课后较短时间里将知识点“消化”。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选择题目时,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步骤。

1.做题。现在每一位老师的手中都有好几本资料,我们是不是随便选取几个看似很好的题目就拿给学生做呢?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少做题、学生学。要求学生做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及具有概括作用的例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自己手里的资料进行梳理并做题。

2.选题。我们选择题目的时候,是不是选择越难的题目让学生做,效果就越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本身的基础不一样,对于上课知识点掌握情况也会有差异,学习物理的能力也就有了差异。所以我们要选择简、中、难三类题目成一定比例地给学生做。对于简单的题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讲解两到三遍后能够掌握;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掌握,因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可能所有学生都选择物理学科。

3.讲题。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是不是我们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道题目的做法都告诉学生比较好?答案是否定的。

(1)点拨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的困惑点,当学生对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一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我们就不会重复啰唆,学生对于新知识总是有一种求知欲望。

(2)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有一个下降曲线的。时间越长,学生遗忘的越多。所以,教师对学生做完的习题要及时讲解,而不应该等待很长时间,这样学生再熟悉题目又会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时间长了,也就遗忘了,这样他们下次还是会做错。这样就达不到训练效果了,所以要及时讲解与巩固。

(3)问题拓展。是不是我们讲解练习的时候就是针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了?现在考试的题型千变万化,想让学生做完所有题目,即使放在以前高中学习,用题海战术,想做完所有题目,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讲解某一个题目时,可以对所讲问题进行拓展,和本题相关联的知识点、会出现哪些问题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虽然我们只讲了一个题目,其实我们是讲了一类题目,那得有多少题呀?

(4)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对于一些题目,班级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做,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出。此时,我们可以让已经做好的学生上黑板为大家演示、板书,可以发挥学生的模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4.总结归纳。例题讲解完以后,不是就这样过去了,而是要对本题进行归纳,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做题步骤及完善的思维体系。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是我们为学生讲解题目的目的。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1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会受到“前概念”的影响,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装水玻璃槽,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若明白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二、联系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并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争论可以激发思考与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光学中“离平面镜越近,物体所成的像越小吗”?热学中“水开了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气体’吗”?电学中“额定功率越大,灯泡一定亮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四、答问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示范;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因为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不仅表明学生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要尽量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上一篇:企业公允价值下一篇:贸易促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