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2024-10-24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通用12篇)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篇1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认为深化课改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快乐学习, 体验成功”。

一个有责任心的物理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应该努力将课堂教学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课堂变得鲜活多彩。

一、教育现状及问题

刘希平认为, 教育的真谛是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千篇一律的课程、千篇一律的要求、千篇一律的评价背景下, 加之几乎整个社会都在推波助澜的高考升学竞争, 普通高中学习与全面而有个性越来越越远, 与多样化越来越远, 乃至于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也越来越远。 有些学生学习几乎学到精神近乎崩溃的地步”。

老师平时只顾赶教学进度抓教学质量, 而忽视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导致许多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而现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 特别是课堂里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也丧失了“快乐”。

二、“快乐实验”“成功体验”的物理实验课堂

我们的憧憬和目标是:有这样一节更本原、回归人心的课堂———“快乐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1.随堂小实验 ———快乐实验, 营造学习气氛。

刚学物理时, 如何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持续的学习积极性呢? 随堂小实验就对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有极大作用。

(1) 短小精悍, 应用灵活。

首先, 随堂小实验可以独立地完成, 通过教师用心设计,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思考创新。 学生的思维冲突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感悟、思考。 例如, 利用挂钟与电容器相连, 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可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层层深化, 直至问题解决。

(2) 形式活泼, 利于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越多, 就越能进入学生世界,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 而学生也会热情高涨。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小实验常常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探讨互动、交流协作随之增多。 例如, 水果电池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生活气息浓厚, 有独特的实验乐趣。 学生由此知道不一定要用特定的仪器才能做物理实验。

(3) 成功体验, 动手实验。

学生没有参与感, 更不会认真观察和思考。 但随堂小实验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例如, 小实验“用直尺测定反应时间”让学生充满兴趣, 由刚开始的抓不住尺子或者反应太慢, 到后期能够偶尔抓住, 学生有了动手实验的兴趣, 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享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通过参与随堂小实验,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实验能力, 而且培养了动手实验意识, 更有了成功感受。

(4) 贴近生活, 就地取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上停留于书本知识, 远离生活、生产, 那么学习当然不会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上的小实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 也能拉近学生与物理学之间的距离, 如“水火箭”、“高空落蛋”, 学生从一开始感到新鲜而神秘, 后来发现物理的原理与生活的联系如此密切, 体验到快乐。

2.探究性实验 ———成功体验, 做学习的主人。

真正发挥好探究性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成功, 做一回学习的主人, 是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1) 引入演示, 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新课前利用一些趣味性演示, 如《超重失重》课上“摆上一台体重秤”引入教学, 充分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产生,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激活。

(2) 分组实验, 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从传统分组实验教学中的被动转变成探究实验教学中的主动呢? 首先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先教后学, 这样不好。 而探究实验教学,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合作学习。

(3) 做实验的主人, 不急不躁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 他除了需要鼓励外, 还要有自由, 要是没有自由, 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所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自由。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自信心不足, 害怕实验失败等心理, 激励学生体验过程, 享受成功。 学生必须是实验的“主人”, 只有不急不躁, 在实验中自我构建知识, 才能成为实验的主动掌控者。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情, 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三、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快乐实验”“成功体验”教学模式为将我校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快乐学习, 体验成功。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体会学习的乐趣呢?“快乐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实验,快乐教学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篇2

顾建秀

“和谐互助,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我校提出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经过学习、反复思考以及上学期学生特点,基础较薄弱,再加上计算能力很差,学好物理难上加难,所以我对自己提出先进行分层教学的设想。物理分层教学这种方式正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那么如何分层教学,值得我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前期实践时,先把学生分组,采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或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授课,发现由于基础参差不齐很难实施,后来想到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所谓分层教学,即在教学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个别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使各类学生在教学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分层教学的理念更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做扎实的工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制定分层的课堂教学目标:A层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B、C层目标则面向中、优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我设计了以下分层教学目标-A层目标: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经历较完整的探究活动。B层目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出实验结论,并熟练记忆凸透镜成像特点。C层目标: 在前两层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以上分层目标可看出,首先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力争使目标设计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性。在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梯度: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中等生或学困生能“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优等生“吃得透 ”;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阶梯,满足优生“吃得饱”。

再比如学习《比热容》这一节,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B 层目标:知道比热的概念,能计算有关比热的问题,能利用比热解释相关现象。A 层目标低于基本层,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要求。在《比热容》中 A 层目标:能复述它的概念,知道它的单位、单位的物理意义,能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C 层目标高于基本层,相应提高教学难度,重点落脚到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

分层教学,采取的方针是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的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篇3

一、开课的导语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方法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要注意每堂课的“导语”,要讲出新意,讲出学生平时接触但太不注意的“奇珍异宝”。导语,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导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基调,课堂教学或高亢、或兴奋、或抑闷、或沉静,都在教师三言两语的导人之间初见端倪。因此,导语是教师智慧、知识、教学方法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好的教师总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住。

例如,我在讲教授初二物理《物体的质量》这一课时用了简单的导语,就将学生从生活世界引入了物质和物体物理的世界,并使学生清楚的分清了解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体”。我一开课就问:“同学们昨晚夜自修结束后,吃点心了吗?”有的学生说“吃了”,“吃了什么呢?”我问。接着七嘴八舌,有的说吃了饼干,有的说吃了面包,有的吃了方便面等等,大多数学生吃的是面食类食品,于是我就问这些食品都是用什么原料来做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面粉”,那面粉是什么形状的呢?面包又是什么形状的呢?又有多重呢?同学们对面粉说不出形状,也说不出多重,而面包是有形状的,也说得出多重。于是我就说:面粉说不出什么形状和多重的,还有好多东西我们也说不出形状和多重的,如铁、铜之类。于是我就引入如了“物质”和“物体”、“质量”的概念,自然引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学生振奋的内心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于悬念迭起的导语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话题,自然地生成情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

二、将课堂教育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

中学物理的最大特点是紧密联系生活。知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人类生活。所以只有将物理知识应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价值,才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使学生感到:“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我在初中物理中的压强知识讲解中,用压强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喷泉的形成原理,并组织学生制作喷泉活动,有的学生不但制作了小喷泉,还配上了自然地貌,使这个制作还具有了艺术价值。

儒家经典《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启示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更在于“习”。在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的简单介绍中,我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电源指示灯,一位学生回家后,从家里的废旧录音机里拆出发光二极管和电阻,在劳技老师的指导下,用了一个旧的插头,焊接成功了简单的电源指示灯。从这个制作中,学生应用到了串联电路的知识,学到了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知识,以及电阻在其中的作用,有又尝试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真是学以致用,富有成就感。

在初中电学的教学中我还引入电子百拼器材,用电子积木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体验电学知识,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起来。学生按照电路图拼出了好多电路,并实现了电路的功能,使学生对电学知识得以巩固。

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用生活化策略设计的新课教学方法很容易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在快乐的氛围中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心理和兴趣基础。

三、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愉快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首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唤醒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巧设悬念诱兴趣——通过示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首先用凸透镜将窗外的景象在教室白墙上投影成像,让学生从墙上看到了窗外倒立的景色,教室内立时沸腾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迫不及待想要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兴趣。整个一课颗由有学生自己操作,将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清晰的在光屏显现,充分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由此自然的引入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使这堂课容量增大,学生轻松的完成了本来要几节课才能学完的知识。

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快乐课堂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有的事例仅凭教师讲授是达不到目的的,好多情景又不能用实验来完成,这时我们辅于多媒体手段,以其形象生动、鲜明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启迪思维,激发兴趣

例如,为了上好初中物理“船闸”一节内容的教学,由于如今陆路交通的发达,水路上的船闸学生已经很少见到,我通过多媒体制作演示了“船闸”课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船从上游驶往下游的过程中,闸室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下游阀门、闸门的开关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讲到物体弹性形变时,我通过视频慢放从高空落下的排球,在着地瞬间的形变情况,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排球变形的过程,对形变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教师善于抓住契机,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个别几个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要善于化解学生的分心,变直接的批评为婉转的教育,也会使这些同学自觉的回到课堂的氛围之中,达到老师要其专心听讲的目的。例如在我的一节《摩擦力》的讲授课上,我发现一位同学不在听讲,而是低着头在做什么事,于是我走到他的跟前,发现他在做三角插纸的制作(劳技老师教授的一项制作)。我拿起他的制作让全班学生观看,当场夸他做的好,并提问他为什么三角插纸插在一起不会掉下来?其他同学就说是摩擦力的作用。我就说物理知识用处很大,如果你能做到认真学习,则你的插纸作品将会设计的更好。这位同学就当场认错,并表示一定好好听讲。在以后的物理课堂上,这位同学听讲认真,而且课余不时的将新的插纸作品送给我看,我有时还帮他将作品进行改进,在期末物理考试中这位学生成绩有极大的提高。这个事例说明,对于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老师不要一味的批评,要善于抓住契机,立足于诱导,避免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喜欢听你的课,这就是《学记》中,“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的道理

例如,在教授惯性与质量的的关系一课内容中,我利用放学后的空闲,和同学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进行刹车试验,先是一个人骑车进行刹车,后是两个人同骑一车进行刹车,让学生体验质量的变化对刹车距离的改变,虽然这个事例在课堂上可以做实验,但通过骑车试验,不但让学生亲身体验,而且加深了师生情感。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使自己变成个“小孩”,进而“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总的来说之,让学生快乐的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让学生对学习物理由感观上的快乐转化为内在的快乐,这样不但学生快乐,老师也会从中感到教学的乐趣,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扎实的进步,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才会真正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篇4

目前, 初中生心理素质不成熟,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初中生, 很多都是留守儿童, 生活和学习上都缺少父母的关爱,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更别说要他们自己去主动学习了。面对这种情况, 物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呢?让学生喜欢物理是首要任务。物理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和学习中的物理现象, 这样学生就能在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一、重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做好分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梅止渴”说明望到杨梅就可以止渴, 何况吃上杨梅呢?看别人做实验, 还不如自己动手试一试, 亲身的体验能够带来无穷的快乐。所以每个分组实验都应该合理安排,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实验现象,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理解相关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总之,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理解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 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而物理实验更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因此在设计物理实验时, 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如在教学“压强”一课时, 学生对“压强”就很陌生, 我们可以用两个充气的气球让学生进行实验, 一位学生用手掌压气球, 另一位学生用手指压气球, 结果用手指压气球的学生很快就把气球压破了, 而用手掌压气球的学生用尽力气也不能把气球压破。然后让学生分析、总结, 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可以用一个杯子和一张纸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 先用杯子盛满水, 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小块纸片, 用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 此时学生很担心纸片会掉下来, 水会流出来, 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来, 当把手拿开后, 水并没有流出来, 一张纸顶住了一杯水。这些实验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 通过实验, 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关知识, 这样不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而且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穿插小故事, 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物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可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以使学生在快乐中轻松接受物理知识。例如, 在学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可以通过讲解三国演义里的大力士张飞的故事。张飞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 力大无比, 有人就和他开玩笑, “张飞你那么大力气可以拔起一棵大树, 你能拔起你自己吗?”张飞说:“我能拔起一棵大树, 要拔起我自己不就小菜一碟。”于是他就使劲用力拔自己, 可是把自己的头发拔开了也不能提起他自己。待学生听完故事后, 我让学生分析张飞为什么提不起自己。学生回答, 然后做实验, 最后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做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提高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 还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一直围绕课本的知识去思考、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以致用, 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于解决 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学到知识就要应用, 这样学生才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收获快乐。比如在学习了电学知识后, 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检查教室不亮的灯管。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 让学生掌握检查电路的本领。这样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把学生当作朋友, 让学生快 乐学习

教学不仅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 一部好的电影能不能增加乐趣, 关键看这个演员手段;而在教学中学生想不想学, 能不能学好, 很大因素在于教师本人的魅力。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总把自己当作一个长者, 高高在上, 而应该与学生和睦相处。课堂上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 对于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绝对不能随便说。另外, 在生活中要多关心体贴学生, 加强与学生沟通。学生乐意把你当作朋友, 课堂上很自然地与老师密切配合, 这样学生从内心敬佩这位老师, 喜欢这位老师, 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和小结 篇5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初次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更强,并且持续的时间也长。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是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人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从这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学生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首因效应同样在此发挥着它的作用。一堂课起始阶段即导入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教师如果新课导入的好,能够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使首因效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新课导入差,学生的第一印象不好,首因效应就会发挥消极作用,势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如果能在每次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首因效应的作用,处理好新课的导入,把握成功的开端,让教师和学生建立起第一次良好印象,赢得学生的情感,就可以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取得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来谈谈我的一点收获。

一、新闻素材导入法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刊、电视、网络已经将各种国际和国内的新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社会热点问题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知之甚少,相反许多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其中不乏积极关注的。作为物理教师利用新闻资料或新闻视频导入新课,可以密切联系形式,增加教学信息量和传递速度,还能够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这不仅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从首因效应的角度来看,学生运用平常生活中所具备的知识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就会自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学生为了更多的体验这种成功的感觉,必然会认真聆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积极思维,想方设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节时,我播放了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表演《千手观音》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介绍,表演的21名演员都是聋哑人,可是她们跳舞的节拍一点都不错,就是因为她们经过刻苦的训练和靠骨传导而感受到声音的。学生看到之后,很是敬佩她们的毅力,在下面议论纷纷。于是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她们听不见声音,却可以靠骨传导感受声音呢?同学们答:因为有声音时骨会动。接着我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音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声音的传播有没有速度?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质量就明显下降,有的能比较好的回答出来,有的则是一知半解,更有一窍不通的。这时我就趁机先表扬回答对的,激起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让其有兴趣,甚至是渴望知道自己不甚了解的知识,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信心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接着又通过问题引导,将学生的思路逐步引人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本节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从练习的反馈情况看,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率非常

高。

二、诗词导入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中,有许多是对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描写,有的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物理规律。这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诗词导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诗词导入新课既可以营造欢快活泼的氛围,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教学意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诗词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学生思维,积极认真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从首因效应的角度看,诗词导入法借助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已有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意外的感觉,从而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能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这节时,我首先朗诵了《钓鱼湾》

这首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在物理课上讲古诗学生感到新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话题一转,问同学们为什么“潭清疑水浅”学生果然表现得比较惊讶:古诗词中原来还有我们要学的物理知识。我接着说这就是要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的折射来解释。

三、实验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理解水平,但对较难的内容还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撑。而且,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自然科学问题的了解也决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对物理新概念的确立存在着潜在的障碍。例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以为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块受的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去,则是因为没有受到浮力或者受到的浮力比较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给正确概念的确立带来了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能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字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示一幅新的画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我们不妨设计这么一个实验:

分别用两只相同的演示弹簧测力计先称量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木块和铁块的重力,然后各自慢慢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读数的变化,问“读数为什么会减少?”答:“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浮力”。继续浸入水中,会发现吊木块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到零,问:“此时木块受到多大的浮力?”学生回答以后,将铁块继续浸入水中,当铁块完全浸没后,会发现读数不变,问:“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多大?”学生讨论后得出,沉入水中的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于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这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想冲突和矛盾,于是,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破旧立新,加深了对正确概念理解和巩固,这样也很轻松地引入了课题。

在用实验引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再经过逻辑推理,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真理,还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一堂课中,引入得好,整堂课就活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就显得和谐、融洽。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起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应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导入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四是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知识面,才能使课堂引入机智灵活,顺理成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小结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一节课讲到最后要么显得匆匆忙忙时间不够,要么剩下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自学。熟不知完美的小结,不仅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而且可以使整个课堂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余味无穷。课堂小结的形式有很多。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个知识点结束后,教师可采取总结、提问、列表比较、类比、架设悬念、实验总结等方法,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以起到更深刻准确地理解知识的作用。

另外,一节完整的物理课在结束时,总结很关键,在语言总结的同时,安排一个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强认识和加深理解,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延伸。例如: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后,我设置了如下实验:将同样大小底部不平整不光滑的石腊和一块底部平整光滑的石腊放在同一个烧杯底部,要保证第二块与杯底结合紧密。让水从杯的侧壁缓慢留下,当水流到快淹没两块石腊时,底部不平整的那块漂了起来,而底部平整的那块直到杯中装满水都没有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又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的总结时,我用大气压压瘪空罐的实验,再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显示了大气压的强大。

此外,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我们在讲解晶体熔化图像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按照晶体熔化的分析方法分析晶体凝固的图像。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既巩固了晶体熔化的知识,也学会了晶体凝固的知识,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课堂教学的小结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目标的任务,是老师进行一堂课的收尾工作。以上只是在教学中的一些个别例子,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一节好的物理课堂小结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明确的目的性;②较强的针对性;③整体的概括性;④丰富的趣味性;⑤充满趣味的激励性;⑥积极的引导性。

物理课堂中的“质疑”教学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方法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教学时,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认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是-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当代教育理论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过程就蕴藏着创新的萌芽。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说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气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教育家培根说过“质而能问,已得知识大半。”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爱提问题的学生都会受到老师的称赞,即使错了,也被认为是肯动脑筋,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则被认为是不动脑筋的懒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主动性的充分调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青少年对万事万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针对问题寻找一种独立的解释,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问题,去探索客观真理。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极大的解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置疑,大胆创新,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中学物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包含讨论、探索、质疑。质疑作为一种能力和学习方法。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采取正确的态度,那就是:一提倡,二鼓励,三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学生逐步做到善于质疑。从“敢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噎废食。教师坚持不懈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熟读精思、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

二、平等对待学生的提问

学生的物理水平层次有一定的区别,有的学生能够对课文提出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寻找合理的答案,并且给予支持和表扬;还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提出的问题还停留在基本概念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仍然要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简单就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这种做法,会让这一部分学生以后不敢提问,能够提问的学生有所顾忌,会害怕自己提的问题没有深度,因此,教师不管问题深还是浅,都应该平等对待,进行解答,并给予肯定和支持,才不会压制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

根据学习物理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从课本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某些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地方,但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鼓励求异质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多疑的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物理中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四、注重学生的“刁难”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书本,不依照常规,会从多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创造性的学习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内心的感受,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问出一些所谓的“刁难”的问题,这类问题,与大部分的常人和常方法规思维不相符合,有新意。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思维定势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物理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课堂中要求有一定的探究活动,我们要重视探究活动教学,通过探究活动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很多老师认为探究活动浪费时间,没效果,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下面就物理课堂的课例谈谈我对探究活动的认识。

一、经典实验换一种形式再探究,可以加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物理学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经典实验。如果我们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把以前的物理学家做过的经典实验,改变一下探究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体验这些经典实验的过程,验证前人得出的实验结论的正确性,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如对于《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问题引入→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分析→新型探究实验→初步结论。

概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发现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电能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是重要的内容。本节讲述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践与拓展中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 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在回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2) 观察演示实验:交流发电机。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我们注意到演示实验时,随着老师转动转轮的快慢不同,接交流发电机的灯泡的亮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流过灯泡的感应电流的大小是变化的,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注意引起磁通量变化的两个因素:磁通量变化的大小和快慢,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我设计了一种新的形式来得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就是探测“地雷”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体验经典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的四个沙池。

活动仪器:方形线圈,条形磁铁,蹄形磁铁,指针在中间的灵敏电流计,秒表。

活动内容:由教师事先在学校操场的四个沙池划分好2M×2M的范围,事先把三块条形磁铁或蹄形磁铁(即“地雷”)掩埋好,再将全班分为四个组,要求同学用方形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找出磁铁的具体位置,由教师指定8位同学为裁判,用秒表进行计时,看那一组的同学用时最少,按用时多少来排名次,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探测“地雷”活动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探测出“地雷”的大概位置时,要怎样摆动手中的方形线圈,让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摆动幅度更大?

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得到探究实验的结论:在探测出“地雷”的大概位置时,要快速地摆动手中的方形线圈,就可以让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摆动幅度更大。也就是说,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得越快,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越大,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反思:

(1)对于新课程的引入,我首先采用了交流电机的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和教师的问题设置,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猜测和思考。

优点:通过问题的引入,直接“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科学探究实验,记录相关信息,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并培养了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不足: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猜想和假设这一环节,对学生给予的指导可再充分些。

(2)探究实验活动部分。

优点:这一部分教学效果很好,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这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让他们知道物理知识是很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适当让学生制作或改进小教具,在课堂上做探究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老师在上物理课时,如果能适当让学生制作一些小教具,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例如我在电磁感应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自制小教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就是这个很简单的探究实验教具资料。

教具名称:自制电磁感应演示仪。

仪器或特点及用途:

(1) 设计思路:扬声器、木板和电流计组成。

(2) 用途: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所以推动纸盘,就可以带动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引起音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在电流计中显示出来,效果很好。

制作材料:约30cm×20m的木板1块,扬声器和电流计各一个,导线两条。

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固定好扬声器和电流计,接好导线即完成。

使用方法:推动纸盘,就可以带动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引起音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在电流计中显示出来。

在课堂中,通过这个简单的教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在制作或改进小教具的过程中,会对物理规律融会贯通,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我认为适度探究实验活动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探究“一题多解”,让学生避免出现思维定势。

现在有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物理课上成固定的模式,将物理现象也弄成了种种模型让学生记忆。诚然这样的教学对于某一次考试可能会收到好的效果,但长期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会形成定势,对一些灵活一点的题目就感到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又会抱怨学生不灵活,其实这种现象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有鉴于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探究“一题多解”,让他们多开动脑筋,是让学生避免出现思维定势的好办法。

例如讲动能定理的例题:在高为H底边长为S的斜面顶端A,一小滑块(可看作质点)自静止从顶端A开始下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求滑块到达底端B的速度?

让学生分别从运动学角度和功能关系角度对这道常规题进行解答,让它们自己总结哪一种方法解题更好,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总结让学生去记忆效果好得多。有时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角度讨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一题多解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一题多解的探究活动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是很有效的。

物理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篇8

怎样让学生觉得上思品课如同一场快乐的旅行, 意犹未尽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

一、多种形式导入, 奏响快乐的“前奏”

导入, 是一节课的开始, 好比一首歌的前奏, 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 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的高低。好的导入,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建立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 体验快乐。

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品位不一样的“前奏”。如执教七下第四课第一框《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时, 我选用周杰伦一首歌曲《蜗牛》导入:“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提问学生从蜗牛身上看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学生在歌声的熏陶下, 思绪万千, 热情高涨, 纷纷举手发言。此时, 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主题, 即自强。用音乐导入新课, 对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帮助。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 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 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使课堂有很好的氛围。除了歌曲导入外, 以视频的形式导入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比如我们在讲到初二财产继承权问题时, 播放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 学生在“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的段子中会心一笑, 引发对财产继承问题的思考。视频有其直观性、形象性, 能够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 开始快乐的体验。除了上述的方式外, 游戏、漫画、故事等形式的导入方式也能展现其独特的“风景”, 比起单纯的复习导入来得有效, 让学生身心愉悦, 记忆深刻。

二、从生活中取材, 体验学习的乐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品德来源于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 一旦与生活分离, 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 思想品德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使教学返璞归真,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新课标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且要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 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具魅力和最有效的。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联系生活, 将教材内容还原为真实生活,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 才会激活课本知识, 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在备课中选取素材时要注意以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从而激发创新实践的热情。如讲授八年级《我们崇尚公平》一课时, 我适时引入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经济适用房的分配问题, 政策规定对军烈属、残疾人可以优先购买, 对下肢残疾、年事高、行动不便者, 优先挑选这样的政策是否公平, 引学生探究, 在探究中生成, 在探究中明辨认识, 理解公民的相对性。再如教授初二生命健康权一课时, 引入本校开展体育节活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谈在活动中有哪些收获, 感受到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就在我们身边, 人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权。由于是学生亲身体验, 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话可说, 学生在发言中体验快乐, 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巧设问题情境, 激起思维的浪花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能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 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思维量, 坚持“跳一跳摘果子原则”, 甚至“撑杆跳高摘果子的原则”,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自立时, 首先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你是否有过依赖的时候, 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如何看待啃老这一现象, 从实际入手,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通过对事例的阅读和自身实际的反思, 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 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 只要有道理、能解决自身问题就行。知识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 这个问题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认知, 在探究中体验到协作的快乐和攻克的快乐, 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思想、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但要注意的是,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原则合理地设置问题, 衡量问题质量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做出适当引导, 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 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总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运用学生的感情因素,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教学资源, 使学生时常体验到一种“快乐感”, 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创造力得到发展。

四、组织精彩活动, 展示靓丽的自我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 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投其所好, 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又包含教学内容的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比如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 表演或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 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 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如我在讲述“尊重他人”一节时, 组织了活动“盲行游戏”, 让一个同学扮演“盲人”, 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丝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 让其在原地转三圈, 然后由“拐杖”带领他穿越有障碍的路线。“拐杖”不可说话, 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 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 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 同时参加表演的学生又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从而提高自信心, 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总之,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 学生就会主动学习, 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绝不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而要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五、教师要传递快乐“正能量”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愉悦, 老师就要向学生传递快乐的“正能量”。我始终认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好情绪像阳光一样, 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可以让整个群体的情绪都灿烂起来, 同样, 坏情绪更像是非典病毒一样四处传播, 让群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 是联系全班学生的枢纽。因此, 教师一个人的情绪, 影响的不是几个人, 而是几十个学生的情绪, 其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思品老师教着大家公认的“副科”, 行走在学校的边缘地带, 要带好几个班, 如果情绪低落, 无精打采, 或者漫不经心、敷衍了事, 或者怒发冲冠、横目冷对, 那将对学生的情绪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落寞、无聊, 甚至是恐惧, 他还会喜欢你的课吗?所以, 老师应该有激情, 有笑容, 让学生经常处于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中, 让他们感受知识的力量、老师的爱心、自身的价值。

思品课有其学科特殊性, 承载着育人的重大使命, 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让学生喜欢是第一位的, 实践证明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线教师一定要有这种使命感, 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 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得。教师要甘愿做一颗朴素的铺路石, 俯首为学生插上开心的翅膀, 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 快乐地奔向远方。

摘要: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调动各方面资源, 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 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 享受课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课堂教学,“快乐”教学,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S].2011.

[2]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2002.

物理“快乐课堂”的探讨 篇9

因此,我们要在物理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课堂”,体验科学的奥秘。下面以“压强”的教学为例子来感受一下快乐的滋味。

一、快乐入门

1.抛弃思想负担,快乐引入“压力”

例如,在第一节《压强》(固体压强)的开头,我必须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压力然后才能引入压强。我上课后直接问学生:“你们觉得现在过得有压力吗?”一讲“压力”,学生就像炸开了锅的蚂蚁,因为“压力”这个词是很敏感的话题,他们第一个就想到“学习压力”,学生们你一句我一言地讨论起来,气氛很活跃,他们在互相倾诉自己的“压力”并为此而难过、无奈。我并没有马上阻止他们的讨论,看着他们气愤和可怜的样子,我深表同情。所以,给了他们好几分钟的时间倾诉心底的“压力”。

学生意识到我对他们的理解,倾诉完就停下来了,一脸疑惑地看着我:“老师今天怎么啦?”“问这些干吗?”看到他们的好奇心来了,我的新课可以开始了:“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我们要学会释放,学会调整,那样我们才能好好地活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将我们物理上的‘压力’彻底‘铲除’。”这是我及时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当学生心情放松下来,好奇心形成后,我的课堂在快乐中开始了。

“那么我们身边的物体有没受到压力呢?我们看书桌放在地面,地面会不会难受到‘喘不过气来呢’?”“哈哈……”学生很快乐,很喜欢这种拟人的方式,“肯定有!”“我们将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形变而垂直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我成功引入了“压力”的概念,我们在笑声中开始,同时也用欢乐的方式学习了这个概念。

2. 在游戏中快乐感受“液体压强”

学生天性爱玩、爱动、好表现,我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找几个能带动课堂气氛的学生来个“水底探秘”。我准备了一大桶的自来水和盐水,让他们帮忙将水里的“宝藏”捞出来,学生都感到莫名其妙。当他们将一只玩具老鼠捞出来的时候,他们都目瞪口呆,吓了一跳,但随后是一片快乐的笑声。我及时让两个学生将“探秘过程”进行总结——手越往下,觉得越难行动,感觉水对手有压力。相似的例子就如我们游泳的时候感觉胸口很闷,呼吸困难那样。

就这样,我们顺理成章就得出液体也有压强——“液体压强”。

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能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快乐课堂”进行时,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欢乐的学习乐园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难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一提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应当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大部分人。例如现在的幼儿,从3岁开始就要“被迫”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学钢琴、学画画,其实这根本不是他们的“乐趣”,他们需要的是跟伙伴们玩耍,为了父母所谓的“价值培训”,他们丢失了一辈子最难得的“童趣”,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他们以后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将学习当成负担,从而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将学习知识变成一件愉悦的事情,使学生在快乐课堂中主动学习。

三、在赏识教育中 “延伸快乐”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树立自信心。

课堂上,我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从而对学习的态度转换为乐意的、主动的。

呼唤快乐、高效的物理课堂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 巧用实验, 引起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分析。因此, 教师设计的实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实验现象要直观明显。例如研究“浮沉条件”可这样设计:将染成很醒目的鲜红色的鸡蛋放在玻璃杯中, 当注入清水时, 鸡蛋下沉像西落的太阳;当注入浓盐水时, 鸡蛋就会像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 学生兴趣大增, 觉得奇妙无穷。这时再让学生讨论浮沉的原因, 学生就会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积极地思维。

2. 设计游戏, 激发兴趣。

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 在教学中,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 寓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进一步学习掌握物理知识。这样, 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学得主动, 玩得开心。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 我设计了“拧瓶盖”游戏。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推荐的三位同学参加游戏, 其余同学充当拉拉队员的角色。将准备好的拧紧瓶盖的饮料瓶 (事先瓶盖上已涂润滑油) 分成三组, 看谁先把全部瓶盖打开。游戏结束后, 我问开瓶盖最慢的学生:“平时你开瓶盖也是这样慢的吗?”学生说:“不, 这次不知怎么回事, 手老打滑。”我说:“想知道原因吗?”学生说:“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接着上课, 教学效果较好。

3. 利用多媒体手段, 提高兴趣。

初中生的兴趣容易被激发, 也容易转移减退。教学中有些概念较抽象, 学生对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使抽象内容具体化, 枯燥知识趣味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应用多媒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呈现事物的特征, 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在教学“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时, 利用多媒体投影机进行演示时, 只需把磁体放在视频投影机的展物台上, 磁体上边再放一块内装铁屑的玻璃板, 轻轻振动玻璃板, 即可在银幕上清楚地看到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我接着提问: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像什么?这些磁感线事实上有没有?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把平时看不到、摸不着的磁感线分布深深印在脑海里,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理解了, 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4. 联系生活, 升华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 在许多生活常识里都包含着物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 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所学是有用的, 可以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疑难。这种体验, 往往能激起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声现象”时, 可先提出以下问题:打雷时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还是同时发生?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计时准还是看到冒烟准?为什么在山谷中我们大喊一声能听到回声而在教室中我们大喊一声却听不到回声?带着这些问题学习, 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积极改进教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要让学生知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时, 我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 勇攀科学高峰事例。如学习“重力”时, 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 教育学生, 如果学习不主动, 没有求知欲望, 就无创新可言, 将影响个人的成长。只有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 敢于挑战权威, 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 一旦提出问题, 则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帮助其分析, 这样有利于树立其自信心, 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 不嘲笑、讽刺, 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 大胆创新, 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 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 说错了不要紧!”经过教师的鼓励, 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的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教师要善于通过点拨, 引导, 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提问, 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的关键点、阻碍点, 设问的难度、深度要适宜, 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2.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创新。

物理是一门灵活多变, 重在理解, 以实践为主, 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 物理教学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适度放手,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常识, 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完全可行的。而探究经验的积累, 可以使得学生探究的难度大幅下降, 从而在遇到其他的问题时有法可循, 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 提倡自主学习, 教师的指导或引领是必不可少的, 切忌让自主学习成为闲谈。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基准点,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和提高学习效率。

三、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的学科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教师在课堂上对全班同学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让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积极的期待, 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 由喜欢教师逐渐转变为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 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实现教师的期望。记得我班的一位同学, 在一次测验中考了59分, 我在他的试卷加了1分。然后我找到这位同学, 帮他分析失分原因, 对他说:“这1分是老师先借给你的, 以后测验我希望你能把这1分还给老师, 甚至把‘利息’也一起还给老师, 可以做到吗?”这位同学点了点头。从那以后, 我发现他上课时特别专心, 下课后还会主动向我提问题, 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解答, 并不断鼓励他。在接下来的一次测验中, 他考了76分。我及时鼓励他:“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只要你努力, 相信你考得更好。别辜负老师的期望哦!”他笑了笑。果真, 他以后的几次测验成绩均在80分以上, 学得更带劲了。

学生的成长过程, 不仅需要鼓励, 而且需要企盼。一旦学生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 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学生, 或对学生失望, 置之不理。而是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盼。这样,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 学习效果自然较好。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不断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整合、创新, 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 在轻松的氛围中, 主动地、高效地学习。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如何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 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高效学习。

营造快乐的物理课堂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营造;快乐课堂

许多初中的学生感到物理难学,课堂上不愿听,教师费尽心思,学生成绩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不少学生反感物理老师的不正常的现象,造成师生关系僵化的现象,教学效果差。新课标的出台呼唤教学的改革,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学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愚蠢的教育。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老师的高昂、激情带给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老师的低沉、稳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老师的幽默、风趣带给学生轻松和愉悦的感受和谐的课堂气氛,真诚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关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建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关系。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感情和学问,让心灵紧贴心灵,用关爱赢得尊严,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存在价值。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二、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中让生得到快乐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不够,要学好物理的另一点是教师必须投学生说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以下的可学生都不愿听,因此,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差。

1、老调重弹的复习课、试卷分析课。

2、是新课,但大部分同学都能看懂的内容。

3、实验课,教师课前喋喋不休的交待。

鉴于此,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在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因为我了解到,每考完试学生都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每个同学都会将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时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留空间,能使他们很好的展示自己,课堂效果也显而易见。至于对新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的更透,当然,有学生讲解,也有学生为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做教师的辛苦,课下要查资料,写教案,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要倾注老师的心血,这项任务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寻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对实验课的教学,是学习物理的重点,所以实验课前老师总不放心孩子,怕弄坏这,碰坏那,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手,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看到这种情况,老师高兴,学生不仅玩出来门道,而且玩得更高兴更有趣。

三、多做实验,在实验中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实验和演示实验比听教师讲课更要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

如学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时,可让学生用手轻挠桌面,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较远处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说明木头能传播声音。用一根细棉线两端各拴一个一次性纸杯,就做成了一个土电话,一个人拿着纸杯对着嘴说话,另一个拿着纸杯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说明棉线能传播声音。在“测量”一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备一小圆瓶或乒乓球,利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它的直径,从中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观察、读数、记录结果(数字+单位)等测量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诸如以上实验还有很多,利用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

四、创设情境,精心设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感知连续的事物,对开头和结尾的印象往往比中间深,尤其是开头。听故事,对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印象,比中间部分深;看电视,对电视剧的开头和结尾的印象,比其他部分深。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应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总之,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物理,教师要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应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学生学习兴趣稳定,学习成绩进步,学习能力提高。

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篇12

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形成物理概念

(1)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概念的学习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让他们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此,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概念揭示的一些现象,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或者疑问情境,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物理概念。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一些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对于其中蕴涵的物理概念却是一知半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提出物理概念,消除概念学习中的陌生感,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概念教学。

(3)开展课堂演示实验,学习物理概念。课堂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来教学物理概念,可以让学生对相关概念产生直观形象且直接实在的认识,为理性把握物理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演示实验一般较为生动有趣,可以将枯燥、机械的概念讲解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实验精神。

(4)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化物理概念。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照片、示意图、动画等形式,形象地展示或者模拟在课堂上不便于展示和讲解的物理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物理概念。

2.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物理 概念

(1)概括总结,掌握物理概念。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对大量具体事例中的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概念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把握住物理现象中的本质规律,从一般特征上掌握物理概念。

(2)推理类比,掌握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属性加以研究,有的物理属性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推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的形式对物理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不仅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也能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3)排除干扰因素,掌握物理概念。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一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二是学生惯用度量的公式来代替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是学生容易混淆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教师要根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加以区别比较,帮助学生排除生活经验的不利干扰,重新认识、掌握这些概念。

3. 灵活运用,巩固物理概念

概念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将学习的物理概念加以运用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在概念教学后及时地设计灵活有效的练习和复习,对新概念加以巩固,以发现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不足,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完善。同时,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利用概念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以及经常出现的理解难点或容易发生的错误,进行有代表性、针对性的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特殊认识到一般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完成物理概念的形成、掌握和巩固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物理教学打下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摘要: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初中物理课堂承担着大量概念教学的任务,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巩固概念,为物理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焦化柴油下一篇:个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