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2024-09-29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共12篇)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

摘要:物理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物理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美, 让学生愿意学物理, 学好物理。

关键词:教学艺术,物理情景,物理思维,学习乐趣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大师、美学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也是如此, 物理本身也是一种充满了美感的科学诗篇, 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我们的天职就是引领学生畅游物理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在一节节物理课上逐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领会物理思维的乐趣,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物理科学美的熏陶, 发掘出物理内在的美感, 从而爱上物理课, 爱上物理,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的创造。教师作为这种艺术创造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应该掌握各种技巧, 实现创造的成功。本文希望能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提供一些技巧, 和大家共勉。

一、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物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 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同时, 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对身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的阶段, 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对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起, 一步步让学生走进物理情景中, 身临其境地学习物理。

例如在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时, 我们就可以先设置一个类似生活中渔民叉鱼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叉鱼”, 具体过程如下;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 水里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然后让学生轮流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看他们是否能如愿刺到鱼。在不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之前, 学生一定觉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 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误导下, 学生自然会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动手完毕, 教师再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学生会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了鱼的上方, 学生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开始告诉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 你们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

再如, 在讲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气”使手暖和来亲身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大都表现的非常活跃。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往往就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类似结合生活实例的物理小实验还有很多,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中种种现象紧密相连,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设计简单, 可操作性强的小实验, 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融入物理情景实验中, 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物理情景小实验, 并且容易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这样的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好动的特点, 能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学完相关知识以后也能很好的理解并记住这些实验、这个知识点。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多年前物理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也许现在已经忘记了, 但是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却因其实用性而至今记忆犹新。

物理源于生活, 也可以用于指导生活, 这大概也是物理之美的表现之一, 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这种独特的“美”。实验过程中,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下, 一个个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美了、变活了, 物理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了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物理教学也就产生了艺术的效果, 物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学习, 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起舞”

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是“给”与“收”的关系,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只需要理解、死记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常常无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物理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 是思维的舞蹈, 而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体会这种让思维起舞的快乐, 认识不到物理学习的“美”,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的思维“起舞”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教科书中呈现的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然而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这些知识的“发现者”, 重新领略前人发现物理知识的乐趣, 一步步体会到物理的“美”, 喜欢上物理思维的过程。无论是创设物理情景, 让学生参与“发现”物理知识, 还是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其目的都在于此。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 因而初中物理教师一方面要传授一定的物理知识,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物理实质, 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 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景小实验与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回答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一涉足物理的世界就能感受到物理之美, 就能通过教师的物理教学艺术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从而为学生将来高中、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烨,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探讨》[J]考试周刊2007年53期.

[2]林崇德, 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一期.

[3]刘新刚, 《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第7期.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2

摘 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而且要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提问艺术

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是优秀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所体现出的具有科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教学活动特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在课堂中设置悬疑,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通过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专心听讲。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了更高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实施的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与传统教学相比,艺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以其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从根本上摆脱了灌输和说教,使他们沉浸在教学艺术的享受之中,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精神上的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他在讲授圆周运动课题时,不需要使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只用一支粉笔,边讲边画,画圆即圆,画方即方,堪称一绝。他用艺术性的板书征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教学中的美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慧,发展思维,增强能力,从而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导动机不仅是为了在各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多的是出于对学习活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爱好。

三、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不仅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体验的,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形成审美能力。

四、巧妙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要恰当运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通过多媒体传递的信息超量,使学生感到迷茫,应接不暇。②技术含量低,缺乏艺术性。3.过分看重技术,违反认知规律。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太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素材和动画等特殊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要少而精。

五、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中美感的激发,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显现。但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来说,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形式,因为形式只能由内容决定,脱离内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该兼顾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因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模拟许多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的物理实验,且能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对其注意力进行捕获,于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课型繁多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能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的有些课型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能盲目使用那些所谓好的形式,只有当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对于实验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实验可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能力。如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数据,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和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有足够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教师走下讲台,在实验桌前与学生一起交流仪器的使用、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发现,这时教师更像是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热心的助手。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互动关系将进一步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典型例题讲解 课堂教学艺术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太抽象,做习题、课外练习时,经常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越学越困难,甚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不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当中呢?

一、背景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物理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初中物理教材难度较小,比较重视感性认识,物理教材趣味性较强,注重生产和实际,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实验及有关自然现象等具体生动事例引入课题,经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学生以较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便于接受,而高中教材作为基本的物理知识体系没有很多改变,但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方面,尤其是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使不少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相当抽象、难懂。另外,初中物理教材则重于对物理规律的定性讲解;而高中教材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一些公式单位复杂多变,从而使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上认知的差异,从客观上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2.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高一物理学习。

二、消化

目前高一学生学习科目繁多,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业量很大,很多学生并不能及时完成所有科目的作业。因此,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尽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课后较短时间里将知识点“消化”。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选择题目时,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步骤。

1.做题。现在每一位老师的手中都有好几本资料,我们是不是随便选取几个看似很好的题目就拿给学生做呢?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少做题、学生学。要求学生做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及具有概括作用的例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自己手里的资料进行梳理并做题。

2.选题。我们选择题目的时候,是不是选择越难的题目让学生做,效果就越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本身的基础不一样,对于上课知识点掌握情况也会有差异,学习物理的能力也就有了差异。所以我们要选择简、中、难三类题目成一定比例地给学生做。对于简单的题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讲解两到三遍后能够掌握;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掌握,因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可能所有学生都选择物理学科。

3.讲题。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是不是我们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道题目的做法都告诉学生比较好?答案是否定的。

(1)点拨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的困惑点,当学生对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一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我们就不会重复啰唆,学生对于新知识总是有一种求知欲望。

(2)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有一个下降曲线的。时间越长,学生遗忘的越多。所以,教师对学生做完的习题要及时讲解,而不应该等待很长时间,这样学生再熟悉题目又会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时间长了,也就遗忘了,这样他们下次还是会做错。这样就达不到训练效果了,所以要及时讲解与巩固。

(3)问题拓展。是不是我们讲解练习的时候就是针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了?现在考试的题型千变万化,想让学生做完所有题目,即使放在以前高中学习,用题海战术,想做完所有题目,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讲解某一个题目时,可以对所讲问题进行拓展,和本题相关联的知识点、会出现哪些问题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虽然我们只讲了一个题目,其实我们是讲了一类题目,那得有多少题呀?

(4)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对于一些题目,班级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做,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出。此时,我们可以让已经做好的学生上黑板为大家演示、板书,可以发挥学生的模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4.总结归纳。例题讲解完以后,不是就这样过去了,而是要对本题进行归纳,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做题步骤及完善的思维体系。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是我们为学生讲解题目的目的。

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4

教学的奥妙就是“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是如此, 方法很多, 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 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 ”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 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预定的轨道上, 使他们心悦神往地获取知识, 探求知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教学目的。 现以实践物理课为例, 谈谈课堂导入艺术, 以求教于同行。

一、用“新奇的科学故事+巧妙的模拟实验”导入新课

听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 能引起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时, 先讲一个相关小故事, 可使学生兴趣顿生,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激发。 再加上奇妙新异的模拟实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案例1:《浮力》导入:

我先给学生讲“死海不死”的小故事,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 适时提出:“你们想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吗? ”这样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我让学生把鸡蛋放在水中, 再放盐, 用筷子慢慢搅拌,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说出“死海不死”的原因。

教学案例2:《杠杆》导入:

先给学生讲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故事。 故事结尾时, 提问:“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 如何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

接着讲:“现在, 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 那么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 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怎么样? (这时学生兴高采烈, 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

(教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 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 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 现在, 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 相信吗?

生:相信 (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带着故事中的悬念, 再加上巧妙的模拟实验, 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进入角色。

二、利用魔术导入新课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中学生更是对神秘事物有无限的好奇心。 我认为, 如何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天性, 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探寻和研究的。 如果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就是学习的恒心。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更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 设计魔术时应注意两方面:

(一) 魔术的设计要结合物理学的实际。 你所演示的魔术要与你所教学的内容有联系。

(二) 魔术的设计与演示要让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这两方面设计魔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长期教学中就是利用“魔术”这一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魔术本身就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激起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自认为效果很好。

教学案例1:《球面镜》导入:

准备一套小魔术, 取出一副扑克牌, 让学生洗牌后任意取出几张, 我都能用手“摸”出具体是哪张牌, 学生觉得很惊奇, 这时我亮出嵌在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 (凸面镜) , 从而引出球面镜。 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教学案例2:《电磁铁》导入:

我在纸盒里暗藏了由电磁铁、电源、开关、导线组成的串联电路。 我把纸盒靠近铁钉处, 没有吸住铁钉, 然后喊一声“吸过来”, 同时悄悄闭合开关, 结果铁钉被吸在纸盒上。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纸盒里藏了什么呢?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然后引出电磁铁。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为当日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三、利用游戏和比赛导入新课

基于学生活泼、好动, 好胜的心理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 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案例1:“平面镜成像”导入:

我先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的玻璃, 然后跟学生讲:“在讲新课之前, 我们先玩有趣的游戏好吗? ”学生兴趣浓厚。 我先让两个学生把玻璃当做平面镜, 让一个学生扮演镜前的人, 做各种动作, 让另一个学生扮演镜里面的像, 一起做。 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捧腹大笑, 在快乐中认识到在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和像的大概关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2:“浮力的利用”导入:

我先向每组的学生把一个铝片放在水里, 让全体学生看到它沉在水里。 然后提出:“现在我们比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铝片漂浮在水面上。 ”从而激起学生的胜负欲望, 激励他们勇敢探索, 为新课传授做好铺垫。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 篇5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一、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管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语言 教学艺术

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应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改革说到底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而教学观念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以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为标志的“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呢?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1、语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2、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 →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应紧

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4、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各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那种为技巧而技巧,煞费苦心的做法,是蹩足的,徒劳的。

5、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6、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要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这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得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如学生们对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不难看出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有个“口”而右手的右字也有个“口”,口对口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使学生津津乐道,注意力集中。

马卡连柯曾说道:“我们相信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是为了更其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认为教师怎样站、怎样坐、怎样说在教育上都不是“细微末节”,很多时候对教师工作的成败是具有决定意义。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时刻注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时的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7

一、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理教学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直观展示实验过程,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体, 调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研究证明, 良好的情境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使人反应敏捷, 思路阔。单的教学环境, 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更多感性认识, 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 术能优化 物理演示 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中, 有一部分是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 有些实验药品有毒, 也有些实验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 由于受到实验仪器的限制, 无法直接用实验进行演示, 或者可视性差。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模拟实验过程, 可减少实验时间, 增强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气体压强》的实验中, 用水银气压计测大气压, 但水银有毒, 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演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 既可避免有毒物质对学生的伤害, 又可直观地再现实验过程。

二、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 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 其中包含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 可创设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个玻璃槽中装水, 水中插上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让几个学生各用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很准确, 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 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 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 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 可操作性, 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 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 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使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 是指学生离教师, 甚至离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 还是“抱着”学生学习, 既是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又是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 使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时, 教学思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 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学生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探索。有时, 还要经过段过程, 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 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 要求自己想通, 在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 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 彰显自主学习魅力

物理是门自然科学, 既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社会。中学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的同时, 要克服平常定式思维的局限, 妙用新的规律及方法, 激励学生探讨问题,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认识到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首先就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能否达到艺术效果, 有赖于教材、教师是否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的高低, 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定的艺术情趣, 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个重要因素就是审美能力, 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依靠视觉或听觉, 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心智, 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 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 获得新知识的愉快,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艺术可以获得满堂喝彩, 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成功的教学, 则可以使课堂“满堂生辉”,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 以成功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下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 积极改进, 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有益心得, 现简述如下, 与同行分享。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是好奇而好动的,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围绕教学内容,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折射》时, 可以先问学生, 平时喝水时, 汤勺放在水中, 勺柄会有什么“异样变化”?当学生满怀疑虑和好奇时, 教师在透明的水杯里注入水, 把一片带有一串心型图案的泡沫纸放进去, 让同学们走上讲台, 用教师事先准备的钢针扎在心型图案的中心位置。然后, 教师从水中取出那片泡沫纸让同学看。当同学们发现, 钢针并没有如期扎在心型图案的中心位置时, 好奇心一下子被“挑逗”了起来, 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自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从而为光的折射原理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物理教学情景, 使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容易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不仅创造出了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也行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虽然也会带学生做一些物理实验, 但更多的是照本宣科, 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使物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教学策略, 使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 成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物理实验成为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并在物理教学课程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物理实验过程, 是科学家发现科学的过程, 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物理实验, 则是一个“再次发现和验证”的过程。实践证明, 教师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一系列自主行为, 得到发现和验证的快感, 还可以在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的同时, 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加强了记忆。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内容时,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思考:“平面镜成像时, 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与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然后, 教师让学生检查该物理实验所需的材料, 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 直尺、火柴及两支相同的蜡烛等。实验材料准备停当后, 教师指导学生在桌面上铺上大白纸, 在白纸的中央处用彩笔画一直线, 在直线处直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观察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再拿另外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与前面的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彩笔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 用直线把实验过程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记录于表格中。移动前面的蜡烛的位置,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并作相应记录。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物理实验, 教师还可以别出心裁, 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用彩笔写上自己的名子, 趁笔迹未干时, 快速将纸对折, 这样摊开后, 白纸上就有了两个对称而相同的名子, 然后, 教师让学生把玻璃板沿对折线竖起放置, 让学生在玻璃板前进行观察, 并让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以及由此物理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设计有趣而容易操作的物理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过程, 不仅提高物理课堂的艺术性, 还激发了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三、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也体现在教学语言上, 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还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 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的艺术性。比如, 教师在讲授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时, 可以灵机一动, 对学生这样讲:“同学们, 右手的‘右’字是不是有个‘口’?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是不是也有个‘口’?这‘口’对‘口’, 是不是可以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定则?……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 做工就要用力, 这左手定则是不是可以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教师用拟人化的语言讲授物理知识, 不仅可以使原本生涩的物理定则显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 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物理课堂增加了艺术性。

浅议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篇9

关键词:语言规范性,科学性,简练,生动风趣,情感

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 信息的传达离不开语言。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语言。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 引导学生, 提问学生, 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有效的教学语言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感, 不准确、不规范、平淡干瘪的语言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那么, 作为物理教师,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得到有效应用呢?下面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生对教师是仰视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对学生产生正面示范效应。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假设一位教师教学中只用方言, 那么即使他舌灿莲花, 也算不规范化语言。不清晰的语言要求听者集中精力去辨认, 从而耽误了学习内容, 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听力疲劳心里厌倦。

另外,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轻松听懂教师要表达的内容, 只有语言规范了才能谈到语言美, 才有可能提高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十分严谨的自然科学, 它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是精确、科学的。阐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和定则时教师应严格精确地按教材要求表达。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公式定义都有它前后的逻辑顺序, 往往是多一个字不行, 少一个字不行, 更不可随意前后颠倒。

例如, 在楞次定律中,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阻碍不能说错为阻止;在光的反射定律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牛顿第二定律中, 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也不能说成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又如导体两端的电压, 不能说成导体的电压。这些说法若不及时纠正, 必然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物理是严谨的科学, 物理老师应避免随意性, 要善于“咬文嚼字”。

三、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

一节课只有45分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率得传达教学内容, 取决于教师语言是否简明扼要。怎样才算是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呢?一是尽量不要说冗长的句子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影响学习情绪;二是能用简称代替的词语就不用把全称都讲完整。

比如有的物理名词术语较长, 有简称的要多使用简称, 听起来简洁明快。如, 匀速直线运动、交变电流等术语可分别简称为匀速运动、交流电等。热量的单位“焦耳”可简称焦, 力的单位“牛顿”可简称为“牛”。有的教师喜欢用“牛一”、“牛二”、“牛三”代替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则不可取。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能把复杂的知识用寥寥数语讲清楚, 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能力。

四、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物理概念是抽象难以理解的, 若直接按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 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 或联系实际, 恰当举例, 化艰深为形象, 化抽象为具体。

如讲到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时, 对于“切割”学生难以理解, 但此时若引入割韭菜的动作, 学生会轻松了解什么是切割。讲参照物时吟诗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生动形象的诗词更容易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在描绘正、负、等量同种、等量异种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时, 可说:光芒四射、万箭穿心、携起手来、势不两立。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时, 可以形容:生死与共。在演示磁铁与铝环相对运动的实验时, 可让学生回忆毛泽东游击战术:敌进我退, 敌逃我追。在演示灯泡再亮一下后熄灭的自感现象时, 可说一句:垂死挣扎。在学习衍射概念后, 为了强调思维发散, 可以风趣地说, 同学们要学会思维的“衍射”———绕过障碍物。

形象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起到四两拨千斤化解难点的作用

五、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

俗语说:人是感情的动物,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饱含情感, 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教师的语言中体现出的感情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自身所教学科的喜爱之情;二是热爱学生, 望之成材的情感;三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事实证明, 充满感情色彩的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共鸣, 能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 有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的科目。

总之, 教学语言不仅体现教师的基本功, 更是一门艺术, 是衡量我们教师知识水平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的一把无形的刻度尺,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物理教师, 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积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逐步提高对语言艺术的理解与驾驭能力。这样, 才能把教师真实的能力水平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乔际平.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 (中学物理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0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会受到“前概念”的影响,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装水玻璃槽,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若明白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二、联系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并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争论可以激发思考与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光学中“离平面镜越近,物体所成的像越小吗”?热学中“水开了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气体’吗”?电学中“额定功率越大,灯泡一定亮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四、答问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示范;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因为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不仅表明学生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要尽量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04-01

在课堂教学中,成功运用教学艺术能够赢得满堂喝彩。对于初中物理而言,其课堂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更应当掌握物理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设计者与组织者,只有坚持艺术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物理知识。艺术教学能让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智力、能力、思维、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运用艺术教学,可以让初中生更加透彻、快速、有效地接收课堂知识,掌握物理技能。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追逐真理,并带着自己的思想对物理知识进行研究、探索,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因此,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能够通过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生活的方式,认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作用,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心灵与思维,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将物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

(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艺术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艺术的运用方法之一。这一方式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思维冲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引发更加浓郁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于一些知识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如果缺乏兴趣,学生会很难坚持下去。而假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艺术教学的方法,就能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好奇和兴趣,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为今后的物理教学奠定基础。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审美艺术吸引学生注意

通常情况下,美好的事物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物理这门学科虽然不属于美学,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发掘物理学科的美感,使物理的魅力能够在课堂上逐渐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物理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律,而丰富多变的知识正是其魅力所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却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及原理。比如,在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平面镜成像》这一章节,就表现了事物对称美的物理规律。老师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原理,能够让学生发现对称之美。

(二)利用趣味艺术创建物理情境

适当地构建一些物理情境,也是艺术教学的方式之一。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明确情境设计原则的前提之下,利用创设或导入的方法,引进一部分和课堂教学内容关系紧密的场景或是教学资源,比如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图片、视频、实验,以及初中生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等,以便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需求,让初中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坚持创新,进而把握物理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学到初中物理人教版《电流和电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部分构成电路的材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连接出一条电路,并让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说出,利用哪些零部件能让小灯泡发光且方便调控。学生在这样趣味性的情境教学中,可以认识到一个完整电路所需要具有的部件,以及其能够发挥出的功能,进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物理知识。

(三)利用实验艺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在知识传播与渗透的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构成部分,许多物理实验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还有十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学到初中物理人教版《浮力》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物理实验。在透明的杯子中倒进清水,将一根针放进杯中,这时同学会看见,这根针沉入了水底。老师再拿出另一根针,在头发上擦拭一会儿,再放进水里,针就浮了起来。同学会感到好奇,为什么第一根针沉下,第二根却能浮起。这时老师再向学生讲解,针之所以能够浮于水面,是由于上面沾了一层薄薄的油,使得四周水面稍稍凹陷了下去。

(四)利用激励艺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常都采取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台下听讲、作答等,教师对物理知识的传授缺少针对性,并将原本应具有艺术性的智慧交流变为了简单直接的知识说明。这样一来,学生便感受不到物理的艺术魅力所在,且思维也会受到束缚,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初中生处于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而物理这门学科也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初中物理教师更应当懂得激励艺术的运用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积极性。比如,讲到初中物理人教版《压强》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个人掉进了沼泽里,并且还在慢慢下沉,附近没有人能够帮他,请问他应当怎么办?”有的学生会回答说用力往上爬,有的学生则会说这样不行,因为在沼泽中越是挣扎下陷的速度就越快。还有的学生说不能动,可以想办法抓住周围的植物等。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结合压强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讲述科学的脱险方法,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赞扬和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人的兴趣爱好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能够培养初中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审美艺术、趣味艺术、实验艺术、激励艺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及好奇心,在构建物理情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此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彭丰.立足课堂,追求艺术——从课堂教学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4,27:135

[2]刘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艺术的融合[J].理科考试研究,2014,24:57-58

[3]李小聪.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中旬),2013,03:42

浅谈物理教学艺术 篇12

一、发掘物理的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 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否去认真发掘物理的科学美, 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 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 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 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的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 小到共振粒子, 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 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 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 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 因此, 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 且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 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 都放射出了美的光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 激发学生的爱美天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 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 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 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 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 而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 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 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 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 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 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 进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 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 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 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 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裨益,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 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 让学生思维, 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 可出示一张漫画, 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 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 正在下沉, 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 请你为三毛出主意, 设计这种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 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 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 达到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

上一篇:组织趋同化下一篇:就地无功补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