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趋同化

2024-09-29

组织趋同化(精选12篇)

组织趋同化 篇1

摘要:组织和制度趋同是Di Maggio与Powell在《铁的牢笼新探讨》中详述的问题, 通过研究他们总结出三种组织趋同机制, 分别是强制、模仿和规范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组织本身与组织领域两大层面的12条假设, 由此引申趋同理论对社会变迁理论的影响。组织趋同性也是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派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制度主义注重在中观层面上解释社会观念等因素对组织内部结构、制度的形塑作用, 补充理性系统理论在组织变迁问题上解释力的不足。

关键词:铁的牢笼,合法性,组织趋同

新制度主义学派着眼于从各制度要素出发探讨各层次上制度对社会各层面包括组织的影响。与理性系统理论者对行为和决策的精密研究不同,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派致力于用合法性逻辑解释组织趋同的问题, 以中观层面上制度对组织内部结构、规章制度、行动逻辑和决策取向等方面作用机制和影响过程为研究问题, 解释组织在宏观环境即无形社会观念作用影响下的变迁。其中韦伯的理性和合理性理论是整个新制度主义学派合法性解释逻辑的基石, 此外铁的牢笼隐喻是Di Maggio与Powell对制度与组织的探讨的起点之一。

一、铁的牢笼

铁的牢笼是韦伯著作中的重要隐喻之一, 最初出自《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五章《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论述清教徒禁欲主义本意时, 他用铁的牢笼这一隐喻解释“身外之物”对“圣徒”的意义, “巴克斯特认为, 对圣徒来说, 身外之物只应是‘披在他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 (韦伯, 1987:142) 。

轻飘飘的斗篷与铁的牢笼的矛盾是西方宗教理性化的一个悖论性后果。实质上, 信徒在现世已沦为了囚徒, 他们并视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选择快乐地工作, 而是为了防止被上帝抛弃, 克服内心的焦虑不得不苦闷着被迫勤奋工作, 故而身外之物成毕生所求, 斗篷变铁笼。

铁的牢笼代表着现代人无可奈何和不可抗力地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控制的处境。牢笼既无形又如钢铁般牢固, 正如在无信仰的现代社会中, 人的意义全由身外之物、身份、职业等标签来决定时, 那种无边无际但如影随形的空虚和压抑感。

在组织层面, 铁的牢笼表现为科层制的普遍化。建立在理性化、现代化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科层制, 即组织意义上的铁的牢笼具有客观化和专业化两大属性, 拥有优于其他任何组织的管理效率, 使得组织和整个系统成为可被计算的事物, 最为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对形式合理性的高要求 (张钰, 2005) 。科层制最为符合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和技术理性的逻辑, 其在无信仰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难以被推翻甚至是动摇的, 尽管其中充满了为维持高度形式合理性专家专制要求与现代民主要求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 科层制的稳定性之一来自它的非人格性特征, 即制度一旦得到彻底的执行和贯彻, 一种牢不可破稳如磐石的权力关系就随之得到确立, 此权力关系没有指涉特定的人物, 不会随着人类短暂的生命而终结, 这套高效科学的制度能为任何统治者所用, 并在理性主导下被延续了下来。这与组织领域结构的稳定性有着不谋而合的部分, 非人格性即没有特定的指涉对象的特质令无生命无机质的结构和组织得以永生。

韦伯对合理性概念的论述也是新制度主义组织趋同论及合法性解释逻辑的基础, 后者在理论中完成了对韦伯三对合理性相关理论的继承。首先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和理性是作用于个体行动者的合理性因素, 它们分别对应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对道德感等其他社会价值的追求。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被应用于解释行动系统层面问题, 前者用来说明经济行动中程序和技术上被应用的程度, 后者关注人对合乎价值理性, 即道德、艺术等其他非纯经济效益导向标准的满足程度。而理性主义与理性化分别指涉人们对待世界和生活的态度及与之对应的行动方式和特定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脱域机制下专家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影响过程, 起初理性主义属于专家, 但于时光流转间, 精于计算和对可控性可预知性的追求弥散至整个生活领域, 改变了世界的运行秩序。

从前两对概念中, 可以发现韦伯为社会发展和组织的非经济理性选择预留了空间, 理性不只是单纯的计算和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 合法性的主导因素不只是单纯地对效率和经济利益的追求, 更包含了对与之合谋或相悖的道德及其他价值标准的期待。这也为社会学组织研究新制度主义学派理论提供了发展空间, 甚至是整个学派解释组织趋同的合法性逻辑的基石, 如迈耶等人对“神话”的讨论和Di Maggio在三种趋同机制中贯穿始末的文化、社会和道德价值因素都与之息息相关。

二、铁的牢笼下的组织趋同

如果属于韦伯的牢笼是无法反抗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科层制的普遍化, 那么时间线行至Di Maggio和Powell的时代, 牢笼转化为了合法性期待, 是宏观层次上有形的制度、法律和无形的社会观念、环境及中观层次上组织场域结构化等对组织结构、内部制度和表现的形塑与控制。

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二人总结了三种组织趋同或又称制度扩散的机制, 分别是源于政治影响与合法性问题 (Di Maggio and Powell, 1983) 的强制性趋同、自对不确定性控制能力的缺乏的模仿性趋同和由专业化程序而生的规范化趋同。新制度主义合法性解释逻辑又能细分为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与弱意义上的。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指涉如迈耶和罗文在《制度化的组织》一文中强调的理性的神话, 即由社会共享观念带来的强大约束力 (曹正汉, 2005) 。组织在这一力量前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组织必须满足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对其的要求以此获得认可与合法性。在迈耶和罗文的研究中, 在社会制度和观念作用下的制度规则同样具有神话功能, 并促使组织在形成和运作中获得合法性和稳定性, 以此获得制度的承认与资源等支持, 并维持组织的生存。神话的制度环境和社会观念趋同化组织, 而结构间的分离则由脱耦与信心逻辑进行补足 (John W. Meyer and Brian Rowan, 1977) 。

那么合法化机制或是无形的观念是否已经成为了新·铁的牢笼?合法化机制赋予组织合法身份, 使其获得了身份认同感, 并对社会群体的意识和观念进行了新的建构, 提供了分类组织和事物的标准。一个世纪前韦伯唤起了社会学家对科层化的重视, 如今新制度主义学派依旧凝视着新的牢笼下趋同的组织现象, 合法化期待的动力已不如一个世纪前韦伯所言仅仅来自资本主义精神, 而是制度扩散背后的合法性逻辑与权力关系。

三、小结

新制度主义学派相信制度与组织都应置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被观察与研究, 制度与组织从来不是静态的, 制度与组织受到宏观层面上有形的法律和无形的观念等各种影响。组织在对外界的持续适应中变迁, 绝非如理性系统理论所揭示的仅以追求最精密的盈利逻辑为最高目标, 缺乏其他社会等非经济因素作用, 会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呈现一成不变的形式。在研究层次上, 新制度主义包括Di Maggio与Powell主张从整体上分析制度和组织结构的产生与演变, 关注制度与组织演变的过程, 在此前提下和性质下, 在新制度主义中视角下, 属于个体行动者的各种策略被认为是能被合法性逻辑和制度、组织特性一同的解释的, 它们也是制度化结果的一部分。在理论上, 新制度主义合法性逻辑继承与融合了马克思·韦伯目的与价值理性、形式与实质合理性以及理性化与理性主义三对概念, 在重新审视铁的牢笼这一重要隐喻的同时, 延续了对普遍科层化问题的关心, 并结合实际引申了对科层化新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权力关系的研究。此外, 相对于理性系统理论, 合法性解释逻辑可以更为完整地从中观层面出发解释制度、组织和社会变迁问题。Di Maggio与Powell总结的三种趋同机制融合了强意义与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 最后他们对制度化在组织和组织领域甚至社会的扩散进行了同样充满严密逻辑和洞见的预测。

参考文献

[1]曹正汉, 2005, 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J], 社会 (3)

[2][德]马克斯·韦伯, 198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于晓、陈维纲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3]张钰, 2005, 解读韦伯的三大隐喻——探测韦伯对现代性的洞察[J], 社会 (6)

[4]Di 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1983“The Iron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

[5]John W.Meyer and Brian Rowan.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

组织趋同化 篇2

2、我们的调查结果证明,故事的同化性给予我们一个与另一个世界亲近的契机,我们可以借机随心所欲地丰富自己的世界。

3、这一同化能影响健康关系的发展,或者使我们急速下滑到自私自利中去。

4、他们每一代人或者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在不断的被他们所热爱的德国文化所同化。

5、经过多年悲剧地试探,尝试把在地球上依然独自生存在与世隔绝的野生之地的人同化进现代生活,这样的政策是在完全不一样的方向上的新一步。

6、我们认为:仅仅认识到这一事实,就应该可以引导敏捷的同化过程。

7、但在最近几年,关于平壤政权一系列的丑恶揭露,加上不可避免的同化影响,“尊敬的领袖”金正日已经失去了在日朝鲜人的`爱。

8、阿芝科特联盟源于一场对外征服和同化的战役。

9、所以她并没把这些放在小说中,使其与,神学架构同化,但她却把它们呈现了出来。

10、不少汉族人将自己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看成监护与被监护关系,并准备将其同化。

11、因为这套法案源自于当年英国意图同化原住民的强制殖民政策,当然就构成充分理由,足以撤销这套法案啰?

12、缅甸国王从17世纪开始推行的同化政策绝不会从新的执政精英们的头脑中消失。

13、胜利者所信仰的神,自然就取代了被征服民族的神,最终就产生了文化,宗教间的,同化和通婚现象。

14、至于萨科奇派大使去罗马尼亚的首都试图证明该国政府为了民族融合以及同化做了很大的努力,这种尝试也是无意义的。

15、在中国,坚持游牧传统与同中国人同化的争议反复出现,多次造成局势紧张,蒙古统治摇摇欲坠。

16、上周,对美国穆斯林的首次大范围调查显示惊人的同化。

17、历史上,中国往往同化侵略者,化解进攻,以柔克刚。

18、起初,纳瓦霍人不愿接受美国政府提供的教育,因为他们坚信那些严厉的寄宿学校想要同化他们的下一代。

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趋同化倾向 篇3

关键词:特色资源 文献开发 趋同化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96-04

Convergence Tenden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Literature Resources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vergence features of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hich is activel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founder of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 and beneficial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document resources with innov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mes. The gradual replacement of the general clone and repl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document resources will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convergence on the characteristic docu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public recognition and good for people being out of the cycle of mediocrity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al resources; docu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tendency

我国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随着学科建设需求和一般阅读需求增长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高校主干性重要文献资源形态之一。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从理论和实践上被人们重新加以认识,各馆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个体建设现象既是本馆特色化趋同于时代发展潮流趋势,也是趋同于大众需求环境急剧变革下的新流行倾向。高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使我们深刻地感

受到渗透在学习生活中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模式,融入了当代社会的文献获取与传递渠道。然而,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增长,因个性化创意的缺失、创建特色项目的依据和开发过程相似、需求急剧增长关系影响下的急速发展、联合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缺失、服务方式的雷同等因素而呈现趋同化倾向,因个体重叠失衡而存在着社会认同的危机。

1 个性化创意缺失的趋同化倾向

特色文献资源项目开发,要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达到主题和创意的和谐统一,表明特色资源必须要进行个性主题创意策划。然而地方普通高校在项目开发上缺乏个性创意,程式化被动发展态势下的被动应付,虽在发展速度上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在质量上的发展差距却在逐步拉大。探讨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个性缺失问题,其实质就是尊从科学理性的态度,更新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多样性观念,没有个性创新就改变不了地方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因为个性活力和灵性是创造当代特色文献资源的强劲生产力。早在西周末年的思想家西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同则不继”[1]的观点,可见只有坚持个性主题创新才能推进特色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特色文献资源单一数量增长的趋同化危机。以社会文献需求的使命感,强调个性化的特色文献资源创建理念,切实担负起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历史使命。

1.1 扫描与复制合成操作的趋同化倾向

特色文献资源的创新关系到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的成败,已形成为当代图书馆开发利用与保护特色资源的共识。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理念,仍更多集中在具体的扫描复制操作性质层面。学术性、独特性、制度化、服务理念等不尽如人意,最终导致千馆一面的特色缺失趋同化倾向。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在其专题与学术上的独特性,内部运作制度等也缺乏相应的合理建构,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开发目标,突出自己的办馆优势,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屡见不鲜的同质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建立在服务上乘与质量保证上的特殊性。如果仅仅冠以特色资源的头衔,将各学科载体、各网络渠道散见的文献信息扫描复制合成建库,就可以美其名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也未免太过于简单。单一的扫描复制合成操作在质量、品质、方式追求中存在的许多雷同之处,极易形成定位标准的趋同化倾向,单纯复制合成操作的趋同化现象较为普遍。从表面看利用现代科技打造特色资源是当今时代的新创举,但在加大特色资源建设的力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在加速文献资源同质建设的生态恶化。

1.2 复制加工建库模式的趋同化倾向

特色文献资源建库必须要通过文献复制加工来完成,而数字化特色文献产物本身是一种高度同质化的信息载体。加之纸质文献有了单行本又入选集、文集,还有更甚者入选大型丛书。计算机类的图书,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很多作者都在探讨同样内容的问题,雷同题材的文献出版绝非偶然。大量翻版不受版权限制的中外名著,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同期出版等,都反映出同一时期相同题材的出版物其共性大,独特性小的趋同化倾向。如果不重视联合协同开发共建共享,以避免同质化建设的进一步扩大,是不利于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整体社会效益的发挥。总的来说,对于特色文献资源开发趋同化问题虽然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但社会关注度高、业内开发势头猛,理论研究仍需不断探索跟进。

2 开发特色项目的过程趋同

1997年国家科委颁布了467号《关于“九五”期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随后CALIS中心又相继出台过《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与规范》、《CALIS特色库子项目描述元数据规范及相关规则》、《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全国各地出台的相关联合共建规定、标准基本上都参照上述标准制定。如1997年3月正式启动的JALIS(CALIS江苏共享域)工程——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实现了江苏全省开展联机编目、外文期刊网CCC服务、馆际互借、e服务等联合协作共享目标,为全省域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建设,开展统一联合共建基础工作铺平了道路。[2] 海南省高校图工委数字化建设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11日颁布了《海南地方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项目描述元数据标准》[3] 等三个标准,从确定文献收录范围、程序分析、研究和筛选鉴定的一致性,严格依照CALIS规定,确定收录文献原则,确定分类标准和标引,是一套到目前为止较为完整系统的地方可行性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标准。对于各地开展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起到较好借鉴和参考作用。这些高规格的省级联合共建网络共享工程的实施,寻求特色资源建设整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选择特色资源建设原则的立意较高,以创新教育模式为依据的特色文献资源保障支撑力度大,是避免各自不约而同重复质量不高同质建设的有效措施。

2.1 缺乏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的趋同

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是只考虑已经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至于还有哪些亟待开发、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等考察评估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各行业的评估指标向科学具体的全面综合化逐步发展的情形下,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还处于评估考核指标的缺陷趋同境地。地方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使人关注的焦点是评价与发展的措施和对策问题。已有的教育部评估指标中,也没有涉及到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条款。受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影响,很多地方性高校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仍然是缺乏或忽略学科背景特色的结构单一的文献集合。开发项目论证的不充分,开发策划评估的疏漏,直接影响到特色文献资源规范建设的成效考核。由于特色评估标准的缺失,无法辨别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劣差别,没有衡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相应标准尺度。

2.2 开发策略的趋同化倾向

将各种文献资源构建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特色资源,融各馆的特色文献资源集于一个区域网络体系中,无论是对读者利用还是对图书馆的发展都意义重大。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通俗地说就是看什么,怎么看,哪时看的问题。所以用数据库建设的设计方式能让读者不受时空地点的限制,自由地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体验尽可能多的阅读方式,拥有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特色文献资源服务主要体现在引领读者有秩序地获取有用信息。其开发亮点在于将本馆纯粹的文献信息资源变成学术性极强、应用性极广的浓缩精华,令读者眼前一亮。构建特色文献资源一体化开发模式的策略,一定适度范围扩大的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可以延伸和完善特色文献资源结构。当代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要促进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区域性联合协作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理念,加快开发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网络化建设进程,使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和学科特色资源,形成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普遍同质化现象,加之借阅服务单一、资源单一,功能刻板老化,缺乏活力而出现吸引力不足,也是导致特色文献资源急功近利同质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文献需求急剧增长关系影响下的急速发展趋同化倾向

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推动力,开发特色文献资源以缓解趋高的需求关系,致力于构建高校文献保障创新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科建设驱动着特色资源整合迅猛运作,除了理论研究的欠缺还有协调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部分普通地方高校特色文献资源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还不足以承载开展特色项目的开发。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读者需求保障能力上,促使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才能不断更新持久发展。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面临更多的调整和转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多样性正是当代建设理念中的精神特质,从一般的物质变量转化为结构性变量。焦点问题是以联合共建来转变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将创意开发的特色文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源,使其成为一种促进文献资源建设多样化的社会进程中现代形态的产物,进而“获得新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4]文献资源建设也就达到了积累、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目标,并以此来维系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通过积极主动的创新积累,巩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文献资源满足需求认同。

3.1 联合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缺失的趋同化倾向

在已有的区域性高校协作组织“联盟内资源整合程度低,各成员馆之间优势互补不显著,数据库建设重复”[5]。各馆分散地自主埋头开发,不注重同级高校馆之间平等互利的横向关联,也不太在意考虑区域一体化开发与共建机制的纵向协作发展,极易产生区域内的不协调同质建设。出现区域内协作机制缺失的现实选择趋同化倾向,而不利于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以地方高校间的积极主动馆际协作,当成一种制度化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方式。与当地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协作机制,联合各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及公共馆联合开发,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一体化建设。从封闭的静态设计开发转向开放互动分工合作的动态发展,打破特色文献资源自我封闭发展的模式。在信息交流、理论研究、课题攻关、人才培养、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地方协作机制,变各馆自建为区域协调整体推进建设,形成合力协调、机制联动、组织共建、互利共赢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新格局。这将有利于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有利于避免呈一馆之力资源不足的局限,打通不相隶属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封锁壁垒。区域性合作协议是高效率低成本的自动履约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通过协调合作缔结协议的方式来解决特色文献资源联合开发问题,有望将成为未来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以良性互动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2 功能作用的趋同化倾向

文献资源建设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文献需求的发展,在馆际交往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中,逐渐相互吸收、交叉、渗透、移植,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在特色文献资源的创建和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合现实社会中普遍操作原理与实践惯例,在近乎统一的活动形式下,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功能作用趋同化倾向,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任何高校馆都离不开为本校教育和科研双重服务功能的文献资源建设,依据学科专业及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组织藏书,面对相关或相同专业的基本供求关系,各馆都无法避免同质化建设问题,这是高校馆的共性特征。目前很多馆的特色文献还谈不上是馆内文献信息资源的主导部分,据有关数据统计,高校图书馆利用率还在呈下降趋势。虽然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文献信息资源的阅读利用人数每年都在上涨,而图书馆的阅读人数却并没能跟上大的发展趋势。图书馆的读者源以本校教工和学生读者为主,由于馆内文化氛围的感受熏陶偏少,较少的专题特色文资献源存量,也仅能满足于开展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观光活动,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远不如从前,以致于出现“图书馆功能退化” [6]的说法。

4 缺乏文化底蕴的趋同化倾向

决策构建技术层面上简单罗织一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凸显同一选题类型或相似名称文库差异不大,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加工处理技术则是千篇一律的扫描复制存贮,并未体现特色文献资源个性而独具魅力的特色创造活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图书馆发展历史的缩影。凭借馆舍优良的库室环境设置和收藏的大量古今中外文献,创建有自身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把丰富的物质资源提升为精神资源,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通过传播文化知识,把本校倡导的求实治学、勤奋拼博、明德诚信等价值观念渗透到校园当中,从而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公众健康文明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各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开发模式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各馆的办馆实力、办馆性质与功能结构、开发空间都各有不同,各馆发展条件与形态有自己的个性合理发展模式。办馆宗旨和品牌形象的树立,都注重于挖掘本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文化内涵,寻求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高校馆在加强与社会联系的同时,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和谐风气向社会延伸和扩展。

5 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的趋同化倾向

图书馆千篇一律的借阅“一条龙”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把文献信息资源的阅读服务当作馆内最经常主要的服务项目,不注重把目光放在如何引领读者更好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根据读者兴趣爱好的个性化服务质量受馆员个人因素影响较大,“个性化服务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使资源发挥出更大功效”[7]。多数馆会象征性的进行读者反馈服务,设有意见簿,投诉电话等,但对于反馈回去的意见处理情况,不及时公开,透明度不够,造成服务反馈形同虚设。在设施服务方面,馆内基本的借阅服务设施都已齐备,并能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学校重点学科特色的文献较为完整的入藏,还不断地加强了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和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图书馆现代形态功能和特点,并不断增强协作发展数字图书馆区域性文献保障体系的意识,加大开放获取数字文献资源和自建特色数字库的建设力度。但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知识导航平台的建设,建立区域性的联合协作文献资源保障机制观念,参与各级各类重要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自助借阅的全场开放形式已经在高校馆中被广泛运用,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献信息资源由读者自主选择,在似乎简单的借阅活动中却显得有了新意和活力。将这些可以拓宽读者阅读空间,增加读者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纳入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的范畴,也会提高特色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特色文献资源是人类保存创造知识财富的又一举措,增加学科、专题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项目,很受现代人寻求新奇的欢迎。以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增强读者的身心素质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为己任。探索特色文献资源联合建设活动的开展,逐步推广与普及特色文献资源的利用,推动特色文献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应用。特色文献资源还是一种读者获取难以光顾珍贵文献资源的有效补充途径,特色文献资源开发要适度考虑图书馆周边的区域环境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风格,要有纵观全局的整体意识,将本馆的部分与区域性的整体相结合,使整个区域内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锦上添花,使读者对特色文献资源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果没有有效的服务将资源传递给有需要的用户,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实现。”按部就班的对外开放固定利用时空,在特色文献资源服务中需要创新。

6 结语

开发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趋同化倾向,导致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决策定位的事与愿违,吞噬着项目缺乏独特创意不切实际的消耗。只有依据客观办馆条件不断强化自身学科资源建设理念,目的是消除文献资源交互利用共享机制的馆际隔阂,真正解决统一、完整、安全、高效的处理共同利用文献联网传递中的麻烦,提高教育发展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多功能自动化保障能力。依靠强大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智能系统,弥补以往信息服务单一、手段原始、时效性差、信息量小等资源供给不足。依托各馆策划产生的特色文献资源的不同资源形态,为我国高校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学基本丛书·国语(卷十六.郑语)[M].商务印书馆,1935:186.

[2]杨永厚.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72-74.

[3]关于印发《海南地方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项目描述地数据规范》等相关规划的通知[EB/OL].[2011-11-03].http://library.hainu.edu.cn/hdlib/2007/12-18/221547721

05.html.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4.

[5]何琳.我国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0,(4):62.

[6]孙逸玲,莫霄.图书馆采访的风险管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71.

[7]廖凤,周静怡.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70.

组织趋同化 篇4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猪,可食性组织,同化激素,检测

同化激素( anabolic hormones) 是指由雄性激素( androgens) 衍生出的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类固醇化合物,其原形或代谢物可在蛋、奶、动物组织部位蓄积。长期食用该类动物性食品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1]。我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规定了丙酸睾酮、群勃龙、苯丙酸诺龙等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不得检出。目前,检测该类药物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2]、气质联用法( GC - MS)[3,4]、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 LC - MS /MS)[5,6,7,8,9,10,11]等。

试验首次采用LC - MS /MS法同时对猪可食性组织中8种同化激素( 睾酮、群勃龙、勃地龙、甲睾酮、康力龙、炔诺酮、丙酸睾酮及苯丙酸诺龙) 的残留进行检测研究,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监测手段。

1 材料

1. 1 药物与试剂

睾酮标准品( 98. 5% ) 、群勃龙标准品( 98. 0% ) 、勃地龙标准品( 93. 6% ) 、康力龙标准品( 99. 5% ) 、甲睾酮标准品( 98% ) 、丙酸睾酮标准品( 97. 5% ) ,均由德国Dr. Ehrenstorfer公司生产; 苯丙酸诺龙标准品( 98% ) ,由美国IL公司生产; 炔诺酮标准品( 98% ) ,由美国o2si公司生产; β - 葡萄糖醛苷酶,由上海安普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乙腈、甲醇均为色谱纯,由德国Merck公司生产; 乙酸乙酯、正己烷均为分析纯,由天津大茂试剂厂生产。试验用水为超纯水,由Millipore Milli Q系统制备。

1. 2 仪器设备

液相色谱仪( 型号为Agilent 1200) 、C18固相萃取柱( 200 mg,6 m L) ,由美国Agilent公司生产; 电喷雾 - 串联四级杆质谱仪,由美国ABI公司提供; 轨道式摇床( 型号为HS50l digital) 、T25型高速组织均浆器,由德国IKA公司提供; HH - 1数显恒温水浴锅,由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型号为5804( R) ],由德国Eppendorf公司生产;电子分析天平,由瑞士Mettler公司生产; 0. 22 μm滤膜,由天津津腾试验仪器公司提供。

2 方法

2. 1 溶液的配制

贮备液的配制: 分别精密称取8种蛋白同化激素类药物对照品,用甲醇配成浓度为1 mg /m L的标准贮备液。 - 20 ℃下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吸取各储备液1 m L置于10 m 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线,配制成100 μg / m L混合标准溶液,- 20 ℃ 条件下保存。

2. 2 样品的处理

2. 2. 1提取准确称取2. 00 g试样( 解冻至室温) ,置于50 m L离心管中,加入50 μL β - 葡萄糖醛苷酶和5 m L缓冲液( p H值为5. 2) ,37 ℃ 水浴12 h。冷却至室温后加入10 m L乙酸乙酯,摇床上300 r/min振荡10 min; 在4 ℃条件下6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转移至50 m L离心管中; 重复提取1次,合并提取液; 置于 - 80 ℃ 环境中,冷冻1 h;10 000 r / 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40 ℃ 旋干; 用2 m L流动相复溶,涡旋后加入2 m L水,待固相萃取净化。

2. 2. 2净化将上述溶液转入固相萃取小柱( 3 m L甲醇、3 m L水活化小柱) ,加入10% 甲醇水3 m L淋洗,3 m L乙腈洗脱。将洗脱液置于N2下,37 ℃ 吹干。加入2 m L流动相溶液超声溶解,15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过0. 22 μm滤器,上机检测。

2. 3 样品测定

2. 3. 1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 ZORBAX SB - Aq( 2. 1 mm × 150 mm,3. 5 μm) ,美国Agilent公司生产;流动相A相为0. 1% 甲酸水,B相为乙腈; 梯度洗脱,流速为0. 25 m L/min; 柱温为30 ℃,进样量为5 μL,结果见表1。

2. 3. 2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 ESI) 为正离子监控模式,离子喷雾电压( IS) 为4 500 V,离子源温度( TEM) 为450 ℃,雾化气压力( GS1) 为65 psi,辅助器流速( GS2) 为60 L /min,气帘气压力( CUR) 为30 psi,碰撞室压力( CAD) 为8 psi,质谱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 MRM) 。8种同化激素的质谱参数,见表2。

注: * 表示定量离子对。

3 结果与分析

3. 1 MS / MS 特征离子的选择

分别配制浓度为1 mg /kg的8种激素的标准溶液,以乙腈 - 0. 1% 甲酸水为流动相,用针泵连续直接进样。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电喷雾电离,对8种物质的质谱条件进行优化。8种激素均可形成稳定的[M + H]+准分子离子,然后进行相应的子离子全扫描,确定MRM参数。

3. 2 液相条件的优化

3. 2. 1色谱柱对方法的影响分别考察了Phenomenex Luna C18( 150 mm × 2. 1 mm,5 μm) ,CNW Athena C18- WP( 2. 1 mm × 150 mm,5 μm) 及ZORBAX SB - Aq( 2. 1 mm × 150 mm,3. 5 μm) 3种色谱柱在相同条件下对药物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上述2种C18色谱柱时,苯丙酸诺龙的峰形较宽且有拖尾现象,而使用ZORBAX SB - Aq色谱柱时,由于该柱填料粒径较小,药物的峰形尖锐可实现对8种药物的分离。

3. 2. 2流动相对方法的影响试验比较了乙酸铵缓冲液或水( A相) 与乙腈或甲醇( B相) 组成对药物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酸铵缓冲液与甲醇或乙腈为流动相的条件下,8种激素药物峰形不理想。而在正离子模式下,以水 - 乙腈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可实现对8种药物的分离,峰形良好。另外,流动相水中加入0. 1% 甲酸有利于质子化,利于改善峰形。空白猪肉及猪肉中添加5 μg /kg药物的MRM离子流色谱,见图1。

3. 3 样品的前处理

3. 3. 1提取同化激素属于脂溶性化合物,大多为中等极性或弱极性物质,大多数文献报道选择叔丁基甲醚[5]、乙腈[6]、甲醇[7]、乙酸乙酯[8]作为提取剂。本试验分别采用上述有机溶剂及其混合物作为提取剂,对比提取效果发现,甲醇、乙腈作为提取剂时样品杂质较多,基质干扰较多选择,净化步骤复杂。叔丁基甲醚提取时,肝脏、肾脏中的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添加回收率低于50% 。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时,8种药物回收率均较高且易于浓缩。因此,本方法采用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

3. 3. 2净化为有效去除样品中杂质干扰,试验采用SPE小柱净化样品[5,6,7,8,9,10]。对于尿液和血浆样品,大多数研究者选择直接经SPE小柱净化[9,10,11]。G.Kaklamanos等[10]在血浆中加入少量甲醇沉淀蛋白后过HLB小柱,该方法检测限为0. 01 ~ 0. 07 ng /m L; 但考虑到肝脏、肾脏、肌肉等样品基质比较复杂,试验选择先提取后净化的方法。考察了HLB和不同品牌C18的净化效果表明,8种药物在Agilent的C18小柱吸附效果均高于HLB,同时考虑到其成本较低,最终选择C18柱进行净化。

3. 4 线性范围

称取空白组织,按照1. 3的处理方法得到空白组织提取液。加入适量标准溶液配制成1,2,5,10,20,50,100 ng / m L标准曲线。以被测组分峰面积为纵坐标,标准溶液 中相应浓 度为横坐 标。 在1 ~100 ng / m L范围内,除了丙酸睾酮在肝脏、肾脏样品的相关系数 > 0. 9外,其他7种同化激素药物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 99。

3. 5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空白组织中添加8种同化激素系列标准工作液,制成药物浓度分别为0. 2,0. 3,0. 5,1. 0,1. 5,2. 0,3. 0 μg / kg的空白基质加标样品,采用上述样品处理方法检测。按信噪比( S /N) ≥3时,确定为检测限( LOD) ; S /N≥10时确定为定量限( LOQ) 。试验结果表明,8种同化激素在猪可食性组织中检测 限为0. 2 ~ 1. 5 μg / kg,定量限为1 ~ 2 μg / kg,结果见表3。

3. 6 添加回收率及变异系数的测定

精确称取各个空白组织样品2 g,制成5 μg /kg、20 μg / kg、50 μg / kg添加水平样品,每个浓度做5个平行,重复3次。按照1. 3的方法处理后进样分析。本试验条件下,8种药物回收率为76. 4% ~ 103. 2% ,日内相对偏差( RSD) 为1. 7% ~ 11. 9% ,日间RSD为3. 2% ~ 13. 5% ,可满足对该类药物的检测要求,结果见表4。

3. 7 实际样品的分析

采用本方法测定广州市内60个自由交易市场的猪肉、猪肝脏、猪肾脏、猪肺脏样品,每个市场各采集上述组织样品1份,总计240份样品,结果表明,各检出1份睾酮阳 性猪肝和 猪肉样品,含量分别 为2. 92 μg / kg、2. 15 μg / kg。

%

4 结论

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 篇5

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

话题(主题)-述题(说明/评述)是所有语言的初始语法化的结果.话题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主语化和话题化.主语化只是话题和述题强协同化的结果.协同化的强弱类型与协同类型动势的强弱的配合导致了自然语言在话题突出或主语突出上的种种不同.在汉语中,话题化的结果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话题性.因此话题在汉语中是相对的`.可以根据五种典型的话题特征来测试所有被怀疑有无话题可能的句中成分,得出从0到1的话题性程度,其中1-0.8为强话题性,一般可称为强话题;0.7-0.4为弱话题性,也可称为弱话题;0.3-0的话题性缺乏话题价值,归人非话题.

作 者:史有为 Shi Youwei 作者单位:日本明海大学/大学院,浦安市,日本,279-8550刊 名:语言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年,卷(期):4(3)分类号:H146关键词:话题(主题) 协同化 话题化 话题性

同化、异化话“减肥” 篇6

如何正确对待肥胖问题并科学减肥呢?一般来说,青少年肥胖是摄取高能量食物过多和缺乏有效体育锻炼所致,因此饮食控制(管住嘴)和体育锻炼(迈开腿)是最基本的减肥方法。

肥胖的原因

想了解肥胖的成因,首先要从人体的新陈代谢说起。

人体是一台高度精密的机器,为了保持这台机器高效有序运行,我们必须吃东西积累能量,还必须排泄废物并消耗能量。这种生物体内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由两个相反而又统一的过程组成:一个是同化作用,一个是异化作用。通过消化、吸收,把食物可利用部份转化、合成为生物体自身组成部份,同时把食物转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储存起来,这就是同化作用;相反,生物体自身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变化,供生命活动使用,同时把不需要的和不能利用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就是异化作用。

在同化作用中,人体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摄取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有机物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被称为异养型同化作用。而在异化作用中,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并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这种类型的异化作用被称为需氧型异化作用。综上所述,人是一种异养需氧型的生物。

青少年时期,我们的身体不断生长,因此体内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从能量角度来说,如果摄入量远远大于消耗量,过多的能量会加速脂肪的堆积贮存,进而将导致肥胖。而控制饮食(降低异养型同化作用)可以限制热量摄入,运动(提升有氧型异化作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两者结合并持之以恒,会使能量的获得与消耗处于一种负平衡状态,从而加速脂肪分解。

正确认识肥胖问题的本质,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掌握科学减肥方法同样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减肥呢?

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要根据不同原因制订不同减肥计划。但就青少年而言,主要是获得性肥胖:这种肥胖往往是由于我们有意无意地饮食过多而引起的过食性肥胖。

控制饮食,不要盲目节食

对于获得性肥胖,在同化作用方面要控制饮食,但不要盲目节食。

我们一般喜欢吃甜食如糕点等,有的同学特别喜欢吃油腻食物如油煎食品。因此在饮食上要合理安排,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取:均衡摄取六大类(蔬菜类、水果类、主食类、奶类、肉鱼豆蛋类和油脂类)食物,回避高热量食物,控制中热量、低热量食物摄取量;多吃高纤维蔬果,少吃高糖、高油、过咸的食物;多喝白开水或茶;定时定量进食,饥饿的时候补充些低热量蔬菜,如蕃茄、小黄瓜、芹菜、海带、青花菜等。

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极端地减少同化作用,如完全停止脂质摄入,会导致畏寒、夜盲症、皮肤粗糙等一系列问题;只吃早饭午饭不吃晚饭,极有可能导致早饭午饭摄食过量,并进一步导致血糖浓度短时间内大幅变化。越是极端的手段,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体重,但同时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也会越明显,甚至有可能危急生命。

不论何时,我们都要明确,减肥的目的:减少脂肪,促进健康。因此,一定要保证基础的新陈代谢消耗。

适时适量制定锻炼计划

在异化作用方面,应适时适量制订锻炼计划,如进行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和力量练习(仰卧起坐、下蹲起立、俯卧撑、哑铃等),特别注意不要盲目地“减重”。

在有氧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运动强度。如果不能持续2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将难以有效消除身体脂肪。为了避免单调,我们可以在运动时听音乐,也可以变换运动种类,如中长跑、爬楼梯、踢毽子、跳绳等适合我们的运动。力量练习可以明显保持和增加肌肉力量及提高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代谢率,通过力量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耗肌肉中的糖原和脂肪,更有助于运动减肥的效果。

在制订锻炼计划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运动种类不要变换太快,即使是非常有效的减肥运动,只要经常在运动中途改变运动项目,就会降低减肥效果,最好每天练习一种项目或者集中练习其中一项,这样才能提高减肥效果;二是运动减肥时间不要只集中在周末,每周至少做4次以上的运动才能得到明显的减肥效果;三是运动减肥需要补充水分,身体脂肪分解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身体中有充分的水,在运动过程中适量喝水,能提高减肥效果;四是不宜激烈运动,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五是要循序渐进,运动要达到减肥效果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的,而是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分析 篇7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1) 会计准则改革的探索阶段 (1978—1992年) 。我国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着手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并1985年3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涉外的会计制度, 在参考我国以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引进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 如:明文规定采用借贷记账法,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设立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采用实际成本计价,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遵循一贯性原则等等一系列国际上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惯例。这是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开端, 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作了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准备。

(2) 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阶段 (1992—2000年) 。1992年是我国会计准则改革颇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 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简称“两则”) 、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 (简称“两制”) , 结束了我国有着40多年历史的财务会计制度。1993年7月1日, 两则两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确定了企业的财务主体地位, 提高了财务核算的质量, 初步建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股份制悄然出现。1992年, 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 随之财政部颁布与之配套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这个制度比之前的“两则两制”更进一步, 它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 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四项计提减值准备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 为了规范当时极度混乱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业务, 我国大量借鉴国际惯例, 制定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3) 会计准则大力发展阶段 (2001—2005年) 。随着经济体系的多元化, 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在数量上与日俱增, 我国分行业、分业务的会计制度使得各企业会计之间的衔接上存在问题, 不能满足各个企业的要求, 于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 统一会计制度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2000年12月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2001年1月又单独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 2005年又颁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 会计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变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 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至此, 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

(4) 会计准则体系完善阶段 (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了由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先后得到了香港会计师工会、欧盟证券委员会的认可, 被认为与国际会计准则已不存在实质性差异, 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实现了国际趋同。2010年4月, 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线图》, 表达了我国与IFRS趋同的态度, 并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指引了方向。2014年也是会计准则改革年, 对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财政部会计司对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修订, 对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也表示将继续全面深入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以提升中国会计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差异

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发现, 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的内容两个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以“编制财务报表框架”作为概念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包括41项国际会计准则 (其中31项仍有效) 和30项解释公告。而“编制财务报表框架”是单纯的理论, 独立于会计准则存在, 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而是用来指导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 以保证各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统一, 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我国的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 (2006年制定的38项和2014年新制定的3项) 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而是用会计基本准则代替其的作用。这就使得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会出现不一致、不连贯的情况, 从而降低各项会计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

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主要由会计准则及其解释公告组成,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之分, 而中国是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存。在准则的具体内容上,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 在关联方披露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关联方定义为: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 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是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他们则被视为关联方。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关联方进行专门的定义, 只是给出了关联方的判断标准, 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判断标准更加具体和灵活, 符合我国企业之间实际的交易关系。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关联方交易提出了“可比价格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三种定价方法, 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定价方法作详细说明, 这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 从而作出不利的判断和决策。在资产减值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主要在减值损失是否转回方面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 企业在前一次确认减值损失以后, 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 可以转会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而我国明确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不得转回,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

1、经济环境的制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 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 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交易事项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我国的一些特殊会计事项在IFRS中并未涉及, 同时IFRS中的一些事项在我国也并不适用, 如果直接采用IFRS, 就会使得IFRS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我国的实际国情, 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

2、法律环境的制约

我国的《公司法》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可申请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 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当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时, 就要暂停上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 就会被摘牌。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 我国会计准则更多关注于利润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倡导的全面资产负债表观相差甚远。此外, 我国市场的监管水平较低, 相应的配套法律规定也不够健全, 这对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以保证会计准则顺利执行具有不利影响。

3、业务水平的制约

我国大部分会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质较低, 不及西方国家, 对必要的会计专业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 对于复杂的会计事项不能很好的把握。近年来, 随着经济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复杂, 新的交易事项层出不穷, 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 许多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的知识, 致使会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碰到较大的障碍。

三、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1、立足国情逐步推进趋同

会计准则的趋同, 需要与一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因此, 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时应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保证会计准则能够帮助财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获取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在吸收借鉴先进会计理论方法时, 应有取有舍, 以更好地达到国际趋同的效果。

2、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意义, 应当积极关注IASB的动向, 参与IASB的活动, 与其他国家沟通协调, 努力争取发言权, 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利益。一方面, 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另一方面, 应积极同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国家进行沟通合作, 以区域会计协调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

3、构建健全和完善的趋同环境

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 健全而又完善的趋同环境对趋同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法律体系、监管环境也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为确保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我国应加强各监管部门和财政部的沟通, 对准则的实施进行充分论证, 完善会计准则执行监管机制, 发挥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艳、Dennis Hwang、孙晓梅:美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动向及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12) .

[2]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J].会计研究, 2005 (1) .

[3]黄丽霞: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9 (1) .

[4]石党英: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09.

[5]陶伟:日、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向——以EU等效评估为中心[J].会计之友, 2009 (10) .

组织趋同化 篇8

一、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理论

在美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过程中,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马丁·特罗教授, 以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规模的扩张为研究对象, 创立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当一个国家的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 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当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以2006年的数据来看, 美国毛入学率为82%, 加拿大高达92%, 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 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都在30%以上。而中国的情况如何?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全局, 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经过10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扩招之前, 1998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623.1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到2002年, 在学规模160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9年, 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 是1998年的4.8倍, 毛入学率达到24.2%, 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就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美国是88%, 加拿大是55%, 澳大利亚是65%, 英、法等欧洲国家均超过50%。而中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有9830万人, 受过高等教育的只达到9.9%。下一个十年,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适度稳定规模, 走内涵发展之路。从这组数据看, 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较大, 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却远低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二、高等教育趋同化发展的态势

在新形势下, 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趋同化发展的态势。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目标定位都趋于高层次,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趋同, 三是学科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首先,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各个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太大, 许多高校希望让学校能够跨越式发展, 在各自进行办学目标定位时都纷纷争创“一流大学”, 不是“国际一流”就是“国内一流”, 不是“国内一流”就是“省内一流、区域一流、市内一流、行业一流”。其次, 这种定位的趋同性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齐划一上。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为适应各个行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各个行业相适应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的人才基本无个性可言。翻开国内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 应该属于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 课程体系差别很小, 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 学生的知识结构几乎都是“宽口径、厚基础”, 毕业后都是既精通理论又熟练掌握技术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人才”, 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影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质量。目前, 我国高校中又出现了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模式向本科生模式靠拢的新趋势。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偏低, 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缺乏, 三者之间的可替代性强。最后, 这种趋同性还表现在学科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理工农医师范, 不同名字的学校, 争先恐后地设置同样的专业。以某个省的省属院校为例, 近90%的本科院校都有7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 很难看出哪所学校在哪个学科上有明显优势。“小的就是不好的”似乎成了中国高校的约定俗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代之需,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都应该追求“综合性大学”的规格或定位。高等教育源于欧洲, 初衷是提供文理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但这种教育模式的背景是精英教育。20世纪下半叶, 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潮流, 其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以当前美国为例, 按学术层次划分, 分别有研究性大学、文理学院、一般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和社区大学等不同类型,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教育投资意愿,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就读。这种差异化的高等教育市场, 优化了人才的配置结构。但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呈现分级化, 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僵化, 不利于受教育意愿不同的学生的分流, 而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 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死。而非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学校都追逐更大 (大学、综合性) 、更强 (研究型) , 而忘记了这些定位是不是它们所需要的, 这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当多的专业学院值得深思的地方。

三、关于走出趋同化办学误区的对策思考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定位。每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长期以来, 对高校进行分类定位, 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 是走出趋同化办学误区的正确选择。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目前, 我国有1867所高校, 情况千差万别, 模式复杂交错。各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条件, 彰显特色发挥个性, 摆脱趋同化发展的危机, 走出千校一面怪圈呢?

1. 高等教育要合理分层。

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分类分层发展的问题至今仍无权威机构认定, 但以教学科研为导向, 将学校分成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四个层次的划法有一定代表性。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 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 进行的是高深复杂知识的教学、学习与研究, 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 本科教育占主要地位, 培养直接走向社会的就业人才, 同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 承担适当的研究生教育和应用研究任务;教学型本科院校侧重教学, 传授知识或技能, 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培养数所占比重较低, 科研能力相对弱小;高职高专强调理论教学, 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 培养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获得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2. 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

按照上述四层次的划分, 能够进入第一层次的仅首批9所, 后来增加到39所的“985”大学, 居于第二层次的是112所“211工程”院校, 第三层次是数量众多的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第四层次是数量庞大的地市共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历史悠久、声名显赫, 是被国家确定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 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 而且是创造知识的基地, 更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教学型本科院校有600余所, 这类学校多按行业设置专业, 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服务地方的经济与发展是它们的主要任务, 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高职高专学校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 受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数量增长很快, 已经超过1000所。高职高专学校应努力在区域适应性上做足、做大文章, 把贴近国计民生的重要特色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成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担负起大众化教育的使命。

3. 各层次高校要分工明确。

从以上四个层次高校的数量看, 第一、二层次高校很少, 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第三层次的本科院校, 占全国高校数量的32%;第四层次的高职高专, 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2%。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呈现的实际上是金字塔型结构。每所高校在这个系统中, 都有自己的坐标, 无论位置高低, 都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相互替代的组成部分。各层次高校应安于本位, 求真务实, 不错位, 不越位, 服务各自的对象, 谋求各自的发展, 发挥各自的优势, 形成各自的特色。塔尖的大学, 要坚守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 着重发展精英教育, 秉承探究和教授高深学问的主旨, 突出基础研究、科研开发和研究生教育, 严格控制办学规模, 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塔身和塔基的高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以教学为核心, 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 立足地方、区域, 自觉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 为各行各业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要。要整合和优化地方高校结构与资源, 提倡特色强校, 只有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需求与自身特色的紧密结合上做好文章, 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

摘要: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校在办学理念上过于贪大求全, 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态势。克服同质化办学的倾向, 必须科学定位, 合理分层, 明确分工, 实行分级分类教育, 引导高等教育系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考

参考文献

[1]刘延东.高校要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教育部网站, 2010-9-13.

[2]潘懋元.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龙岩学院学报, 2006, (2) .

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研究 篇9

一、趋同化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传统的留学生特殊化管理方式造成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如今趋同化管理已成为高校留学生管理的趋势。趋同化管理是一种针对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新方案, 与传统特殊化管理不同的是, 其要求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要与国内学生大体相同。但所谓趋同化管理不是简单的等同管理, 而是要达到教育管理中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每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应被尊重, 享有学习不同文化的权利, 同时也享有被评价的权利。所以趋同化管理的深层内涵中应保留尊重的含义, 注重留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其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殊性, 促使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往规范和科学的方向发展。实现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趋同化教育可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它的实现在增加了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交流机会的同时, 也借助中国学生的力量让来华留学生更快去了解中国文化, 增加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信心;其次, 同样的教育标准可以保证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相同的培养计划可以促使留学生享受国内学生同等的教学水平;最后, 趋同化管理的实施可以节省高校的管理资源,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节约了高校管理成本。

二、趋同化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就开始研究和实践来华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趋同化管理作为各国招收留学生的基础培养方式, 是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保证。在趋同化管理的发展方面, 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等已成熟地将趋同化结合到留学生教育管理中[3], 无论是申请入学、培养计划、住宿安排或者是其他方面, 留学生和本国学生都毫无分别。对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刚刚起步的我国看来, 已视这种趋同化的管理为最高境界, 但片面地理解欧美高校管理教育留学生的行为, 导致了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的“伪趋同”。我国大多数高校面临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问题是“异多同少”, 管理者希望运用趋同化的管理“去异求同”, 让留学生享受与本国学生同样的教育水平, 接受中国的文化差异。但从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留学的生源国各不相同, 应首先深入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 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趋同化进行管理。由于在这一方面部分高校并未合理完善制度, 导致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等不适应问题。可见, 合理化的趋同管理是今后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努力方向。

三、趋同化管理的实施建议

现阶段我国实施来华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教学中都难以达到与中国学生一样的标准。但不能因此一味地降低培养要求, 放弃趋同化管理。应该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地缩小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标准差距, 逐步从趋同管理过渡到相同管理, 最终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接轨。对于现阶段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 规范入学标准, 提高来华留学生的个人素质。

我国多数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招生标准上存在门槛低的问题, 这导致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高校刚处于留学生教育的初期, 为了提高招生人数而放宽招生条件, 导致后续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杜绝此类情况, 筛选优秀的留学生源作为日后提高教学水平的保障。建议除基础的留学生语言考试外, 还应增设一套完善的高校入学考试和严谨的评分标准。

2. 以人为本, 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施趋同管理。

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的管理必须站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否则这种管理模式的效果将适得其反。以三峡大学为例, 到目前为止,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留学生多数来自于南亚和非洲国家, 过去长期承受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 导致其民族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与此同时,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管理这些留学生的难点, 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直接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性, 所以在制定教育管理规章时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各国家留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与跨文化差异, 力争让管理制度在符合留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也满足趋同化管理的要求, 让来华留学生能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身心愉悦地在华完成学习;其次, 实施趋同管理制度需从以人为本出发, 做到尊重、关心、爱护。涉及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我们应摒弃传统的以物质为先的管理原则。无论站留学生管理者视角, 还是站在被教育管理者的视角, 都应该双向思考问题, 在满足来华留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制定一种灵活多变的趋同化管理教育方案。

3. 力争与中国学生保持相同的生活管理方式。

趋同管理不能单单从教育管理上实施, 还应涉及到留学生的生活管理方式。高校对国内学生的生活管理通常由辅导员负责, 具体管理到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与心理方面。辅导员的存在是一个高校良性发展的必需品, 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 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留学生辅导员的存在是留学生顺利融入中国校园的保障。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与留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周边环境。

从高校的实践研究来看, 趋同化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方式是可行和有效的, 通过它的实施可以达到“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同少异多”等, 但高校只要在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下, 精心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就可以最大化提升趋同化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70-74.

[2]彭庆红, 李慧琳.从特殊照顾到趋同管理: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5) :241-245.

组织趋同化 篇10

一、符号消费论中符号的阶级标识功能

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以电视为例, 指出在消费社会中, 电视这一客体是“社会地位代码化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 更重要的是电视这一客体本身的存在而非该客体的文化内容, 其本身的文化内容在表明不同阶级集体的文化差异方面的作用仅是次要的。例如, 鲍德里亚认为电视在家庭中的物理位置能表明家庭所归属的阶级———下层阶级的家庭, 其客厅或起居室的布置往往围绕电视布置, 而上层的资产阶级倾向于将电视置于不醒目的位置乃至于隐藏电视。不同阶级家庭给予电视不同的物理位置, 缘于电视作为粗俗文化抑或大众文化代表符号的论断。然而, 就以上具体事例而论, 划分家庭所属阶级的并非电视, 而是电视的物理位置, 也就是说, 电视的物理位置本身即可视为一个符号。但在某些物质生活水平未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 如非洲或南美洲丛林中原始的土著部落, 生活中尚未接触到电气设施时, 拥有与电视在现代化家庭中相似物理位置的可能是锅, 即食物的最后加工场所。在食物更为余裕的部落上层家中, 锅的位置就不如其在勉强糊口的部落家庭中的显眼与重要, 而后者的住所, 多是围绕着锅而布置的。

文化相异, 则价值观多少相异;价值观相异, 则代表社会地位与阶级区隔的符号亦会有所不同。电视与锅的差异, 或可以说是电视的物理位置与锅的物理位置的作用之相似, 突显的正是文化相异导致的执行同一符号职能的符号的相异。但换一个角度, 电视与锅的事例中显现的这种符号差异, 与其说是文化差异致使, 倒不如说源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天壤之别。人们会发现, 现今走入南美洲部分丛林居民家中的电视, 其占据的物理位置与城市下层阶级家庭中的几乎无差。可以说, 对于温饱线之上的受众,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大众文化的接受与普及程度的限制已微不可察。因此, 具有阶级标识功能的并不是担负同一符号职能的符号的差异, 而是符号本身。换而言之, 电视的物理位置在受众生活水平显著高于温饱线的社会中有着划分阶级的功能, 而在尚为温饱而劳作的相对贫困的社会中, 锅的物理位置发挥着相同的功能。

二、信息传播中符号变迁的两种可能性

(一) 信息沟壑消弭之前的能指漂移

维科在《新科学》中指出, 一个民族不能为某些抽象或普遍的性质命名, 就会为具有这一性质的某个形象命名, “他们还按照自己的观念, 使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各有一种实体存在, 正像儿童们把无生命的东西拿在手里跟它们游戏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活人”。[1]这一过程的逆向同样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一个民族在为具有某一性质的某个形象命名之初, 未曾意识到该形象对于这一性质具有何等鲜明而出色的代表性, 能指与所指的全新联系是在此之后建立的, 这也就是所谓“能指的漂移”了。

“物和符号在这里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 按顺序排列于密码之中, 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2]符号消费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 广义的符号消费始终存在, 从氏族部落对自然偶像的顶礼膜拜, 到奴隶主烧红的烙铁与封建阶层严苛的服饰徽章划分, 乃至现代社会的商品品牌林立, 人们一直在以并不限于经济意义层面的种种方式消费诸多符号。从一个形象、一种表述嬗变为一个符号, 能指与旧有所指的关系未必断裂, 但能指与新的所指意涵的联结必然出现, 这就是能指的漂移。应将其与另一种情况加以区分。

(二) 信息沟壑消弭之后的符号入侵或归化

另一种情况, 正如上文提及的电视与锅, 具有不同能指的符号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挥着类似的功能。当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极大程度的信息割裂时———即信息传播依然深受时空距离困扰的时代———两个符号可以在信息沟壑的两侧各自执行相似的职能。而当两个符号的职能在日渐融合的不同社会中重叠时, 两者将就同一符号职能展开竞争, 竞争失败的符号将在受众的认知层面向胜利的符号让位, 在具体事例中就体现为锅对电视的让位。

这类让位在纵向时空中随时间流逝、历史演变而缓慢发生, 在横向时空中却是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军士用生命奔跑以传捷报的年代, 地中海的短发与光头很难在汉朝的国都中得到多少尊重, 而橄榄树下女性袒露的双肩与臂膀之美, 如若来到比印度更遥远的东方, 也只能被视为淫荡与低贱的标志。即使是驯服了飞驰的马蹄, 观念层面的妥协与统一也仅限于某一区域的上层阶级集群, 通过他们风尘仆仆的信使及其代价昂贵的旅行, 交流周期须以年月计。此时十字架还无法进入阿兹特克人的丛林, 因为踏上美洲的意大利人尚未出生, 西班牙国中无人知晓那片土地。但是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 商业繁茂推动的经济热情下驿站系统的建立, 信息传播网络悄无声息地初步成型, 由是英王出访法兰西宫廷, 要求酒菜皆放胡椒, 乃至口舌起泡、面部生疮, 犹乐在其中, 以其深谙欧洲诸国一时风尚———香料代表高贵品位, 这与中世纪大不列颠的亚瑟王传奇故事竟先在法国宫廷风靡可作一反向对照。

当然, 在这样的时代, 相互抵牾的观念仍不鲜见, 不同文化的多数领域中符号的职能竞争如火如荼。大仲马作为通俗小说家, 其作品中时常可见对于他文化的评头论足, 从马的品种品鉴到饮酒的品位, 更深入的则是涉及宗教信仰, 本土文化本能的优越感自是一方面, 然他国与本国所消费的符号之迥异也可窥一斑。

随着社会结构与制度的成熟完善, 虽然新的符号依然伴随新的群体的出现而诞生, 但人欲的一致保证了不同社会中符号职能种类的相似乃至相同 (即符号职能在不同社会中从来都是趋同的) , 而旧有的符号也各得其所, 各就其位。若是保持这样的现状, 则符号的变迁将以新符号的诞生, 也就是能指的漂移为主。但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跨越信息沟壑成为可能, 进而使外来符号———在其源文化环境中它可能已然是旧有符号———与本土旧有符号有了职能重叠的可能, 于是符号的入侵或归化, 也就是符号的竞争和让步, 愈演愈烈, 以至于成为消费社会中符号变迁的主要途径。这条途径的过程呈现为在不同社会担负同一职能的符号的趋同化, 终点为不同社会同一职能的符号的一致。当然, 符号的一致是只能无限接近的目的地, 因为另一种符号的变迁途径, 即能指的漂移, 始终存在。

三、符号生态位:对符号竞争的表述方式的尝试

(一) 符号生态位的定义

若将符号的职能的重叠类比为两个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位的重叠, 那么符号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其中更为强势的符号占据另一个符号的生态位。由此引入“符号生态位”的概念, 尝试更生动浅显地阐述符号竞争导致的符号趋同化现象。何谓“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 物种的生态位也就是该种的地位和角色”。[3]具体而言, “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 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4]“符号生态位”就是借鉴以上的生态位定义而诞生的。职能的重叠导致符号竞争, 但描述符号竞争时, 除了关注符号为之竞争的职能, 也应对该符号职能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考量。此外, 符号的职能亦是相对的, 譬如温饱线之下的社会中, 锅在家中的物理位置具有划分阶级的职能, 温饱线之上的社会中锅的物理位置就不再具有这样的职能, 这样的职能可能由电视的物理位置担负。所以, 符号生态位的定义应为:每个符号在某一社会中担负的相对职能及其机能关系, 或者说某一社会内一个符号与其他的符号的相对职能。

(二) 符号生态位争夺带来的符号消费趋同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趋向于完美的冲动, 这种冲动的延伸就是推广这一趋向的冲动。当一种文化趋近其自身语境中的完美时, 推广完美的冲动自然产生。欧风美雨, 泱泱滂滂, 趋近所谓“完美”的文化, 必是强势的文化。因经济物质层面的繁盛之故, 强势文化在与相对弱势的文化的交流中, 如产生了上文所提的符号冲突, 第一时间的反馈绝不会是退让与妥协。恰恰相反, 强势文化必然以其更多样、更早掌握的强大传播手段和数量上绝对占优的本文化信息冲击弱势文化社会的信息环境, 较彻底地“冲刷”其中与强势文化的某一符号之职能重叠的符号, 从而使强势一方的这一符号得以在他文化中执行相同职能。也就是说, 强弱文化间的符号冲突多以强势文化的符号进入他文化环境, 出现符号生态位重叠为始, 以强势一方在信息传播技术层面的压制与信息洪流的冲击, 他文化中旧有符号让出相应的符号生态位为终。强势文化所习惯的符号最终也成为另一个社会的符号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外来符号在他文化中的使用也是畅通无阻。所以, 麦当劳、肯德基几乎开遍全球, 美国人漂泊海外, 总是能吃到美国的快餐。这也就是文化的“和平演变”了。

而信息传播技术的加速发展, 决定了强势文化在传播技术与传播理念上的一步领先, 步步领先, 同时这技术的鸿沟还在进一步地扩大。且在传播技术发展的同时, 强势文化的符号扩张并未停下脚步, 因此造成了强势文化信息洪流的冲击规模持续增大, 一波胜似一波。在强势一方双重优势的不断增加下, 不同文化中受众所消费的符号趋同化的步伐自然愈加急促。

(三) 符号职能的交接与旧有符号的存续

诚然, “本土化”一直被作为“全球化”的反面而提出, 现今则更倾向于两者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对于符号消费趋同化, 也可从本土化的角度提出质疑。最明显的例子还是麦当劳与肯德基, 这两家来自美国的快餐连锁集团, 其中国门店的本土化程度不可谓不高, 所提供饮食的中国化近几年更是显眼, 且其在中国的消费定位, 从入驻中国至今, 依然属于中高档水平, 迥异于其在美国的大众快餐或者说中下阶层快餐的定位。但是, 人们需注意, 麦当劳与肯德基入驻中国前, 中国对快餐的理解与美国的理解是不同的。二者的入驻不仅冲击了原有的中国快餐概念, 更执行了部分社会中上层饮食消费的符号职能。而且可以发现, 近年来, 不管麦当劳或肯德基推出了多少带有中国特色的菜式, 二者的定位正逐渐回归到大众快餐上来, 越发接近其在美国本土的符号意涵。而“本土化”的概念, 既是作为与“全球化”一体两面而存在, 也暗示了在此之前的“非本土化”, 即旧有符号被来自他文化的新符号所取代。因此, 当“本土化”再一次提出这一旧有符号时, 该符号的职能已经不复如前。这个旧有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涵, 旧有的职能依然由外来的新符号执行, 因而无法影响符号消费趋同化的进程。

或者也可以说, 消费符号趋同之势浩浩荡荡不可挡。一个来自他文化、他国家、他民族的新符号取代旧有符号的职能, 也可以视为该新符号在旧有符号所在的本土文化环境中发挥的是与旧符号之职能等同的新职能。当然, 这个“新职能”是相对于新符号本身而言的, 这种职能可能与其在自身的源文化环境中担任的职能迥异, 也有可能是相近的。如前文所说, 这是一种新、旧符号针对其符号职能的生态位的争夺。因争夺失败而不得不让出符号生态位重叠部分, 同时也凭借仍然据有的剩余部分而存续, 这样的符号, 我们常提及的所谓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摇摇欲坠的传统文化可做代表。生态位完全重合则往往意味着争夺失败后的彻底消失, 即使在新符号的裹挟下重新起而舞之, 也只是一个傀儡或僵尸, 行使的不过是新符号附庸的职能, 那已是一个新的且毫无活力的符号, 不能与已然湮没的旧有符号等视。尽管敏感的观察者会为旧有符号的消逝而叹惋, 为诸多文化中栖息于消费者猎食范畴内的符号渐趋一律的现象而担忧, 但符号消费的趋同化仍在持续。因传播技术发展之功, 文化环境间的信息沟壑快速消弭, 又以人欲总是一致, 故符号消费的趋同化势不可挡, 而以“符号生态位”的概念描述新、旧符号在同一符号职能上的生存斗争, 显然是较为贴切与合理的。

注释

1[1]乔瓦尼·巴蒂斯塔·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82.

2[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刚,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2008:48.

3[3]常杰, 葛滢.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0.

拒绝“同化”接受“童化” 篇11

别让俗事把自己变“世故”

班主任的工作面涉及很广,可千万别让俗事把自己变“世故”。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纯洁的灵魂,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诗意的明天,切记莫以“世故”浇灌童心之花。

现在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直线上升,同时也将许多世故的东西渗透给我们的孩子。某教师在节日来临之际,收了本班一位学生家长的一份礼物。之后,教师就动了“恻隐之心”。当这位学生与另一名学生因一件小事发生矛盾时,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另一位学生批评了一顿。接下来一周后的作文课,语文老师出了题目《我很苦恼》。出现了下面的两段文字:

上周我和××打架了,虽然我先动手的,但是班主任并没有太多责怪我,我心里并不高兴。因为事后我听同学们说那件事是我误会××了。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什么也没有对我说,只是在吃饭的时候,偶尔听到妈妈和爸爸说那是因为老师收了我妈妈的礼物,所以才很“照顾”我。我想妈妈说的不应该是真的吧?我很苦恼。

我很苦恼。上周××和我打架了。我并没有错啊,可是班主任却不分青红皂白的骂了我一顿。听同学们说班主任收了××妈妈的礼物,我不敢告诉妈妈,怕她也批评我。语文老师,你相信我吗?我真的没有错!

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两个孩子的心里留下了什么?这位班主任也许在收那份礼物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就因为这件事情让他们看到了社会的阴暗之处,而且还无限地放大了。别让俗事把自己变“世故”。

别让喜恶把自己变“偏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但是作为教师千万别让自己“偏执”。几年前和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共事,她对待工作很认真,各方面工作都很优秀。从事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也很多年时间了,班级管理也做的很好。可是我却发现她班级的孩子太“乖”了。不说话,不玩耍,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正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位女教师对很多事情都有她自己的“规定”。凡是她厌恶的事情,她都表现强烈,是一位“完美主义者”。结果这个班的孩子为了避开教帅的高压线,如同这位教师制造出来的整齐一致的机器人一般。

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这样的孩子吗?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孩子,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喜恶感左右他们呢?别让喜恶把自己变“偏执”。

别让工作把自己变“老成”

“老成”的老师孩子永远不喜欢,他们喜欢教师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喜欢教师和他们有共同喜好,喜欢教师和他们有共同的关注。

1儿歌童书,形影不离

想要走进孩子,就要知道孩子们的思维。亲近儿歌,使我陶醉于童真的美好境界;诵读童书,使我沉浸在童趣的绚烂世界。通过儿歌童书,我努力体验着孩子的视角,享受他们的快乐。

2严格要求,做好小事

做孩子的眼中的好老师,榜样的作用很强大。你一定要做好孩子们眼中的“大事”,虽然那些在你看来也许是“小事一桩”。给受表扬的孩子投予赞赏的目光;为孩子们用力的鼓掌;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和孩子们一起升国旗、唱国歌;带孩子们做社会实践等等。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小事,你才能离孩子的心越近。

3尊重儿童,绽放精彩

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了。理解是爱的别名。倾听孩子发表观点,就算和你的观点大相径庭;关注孩子写下的文字,就算和你的要求相差甚远。换位思考孩子的举动,你会发现他们是那么天真无邪。

别让岁月把自己变“苍老”

学校有个“小小话剧团”,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教师开创的。舞台剧很是精彩。每每看到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一堆孩子之间如花绽放的笑容,心灵总是极大地震撼。岁月没有让这位快退休的教师苍老,他还是那么年轻。他说真正让他年轻的还是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岁月就不会让自己苍老。

组织趋同化 篇12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

在讨论会计准则趋同时, 我们首先应明确两个概念: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专业技术标准;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游戏规则;是国家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经济生活甚至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组后的IASC正式提出了“趋同” (Convergence) 的概念。趋同意指趋近同一, 也就是一体化, 即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 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都应该使用同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趋同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实务中, 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 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性会计准则, 并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运用”, 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并得到高质量的解决。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现状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 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已成不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全球会计趋同情况看, 各国和地区大都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模式。许多国家已经同意在2007年1月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标准。全球超过104个国家目前要求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或有与国际财务标准趋同的规划。2005年11月中国政府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联合声明, 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6年2月, 中国财政部发布了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会计具体准则, 10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完善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的实质趋同, 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向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中国坚持的趋同原则, 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方向, 是进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非是一字一句地完全等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彼此间互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和不懈的追求。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过去长期效仿前苏联的会计体系, 这个体系是为国企向中央规划部门报告而设计的。直到1992年, 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中国开始转向西方会计体系, 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中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 实现了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协调。从2005年开始, 中国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 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建成了现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并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从根本上讲, 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会计准则发展必须顺时应势、创新趋同。

(一) 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化, 缩小了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距

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政府主导下得到了有效实施, 一方面促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改进信息系统, 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形象, 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基础。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 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会计准则的平稳有效实施, 不仅服务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而且是为会计服务于世界经济及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做贡献。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升了会计信息可信度, 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条件

会计标准差异的存在对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纵观当今世界, 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强烈希望能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 希望能从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 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 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 也需要按照国际标准, 严格审核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可以减少跨国发行证券的上市成本, 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发展, 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贸交流活动的发展

随着各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有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确保生成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因为会计信息已成为国际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 会计准则的趋同可消除不同会计实务生成信息的商业语言障碍, 不同地域的企业可顺利地交流信息, 评估客户的实力, 促进资金有效流动, 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 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中国国际贸易的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企业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的发展。

(四)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保护中国企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中国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 从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 将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 有效维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从而推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健全。

三、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

积极推动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 既是提高中国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透明度的有效方式, 也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要求。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依赖, 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必须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作为准则制定的重要参数, 减少“语言”的障碍, 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面对国际趋同的新形势, 中国应如何推动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

第一, 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沟通协调。趋同并非是简单地、单向地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而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各地区或者区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借鉴和相互认可。中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基金会受托人和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 这为中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 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的应有地位;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沟通、拓展与合作, 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从而有助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及其趋同工作。

第二, 尽可能消除与国际准则差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应当是发达国家或者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准则, 而应当考虑新兴市场经济或者转型经济国家的特殊情况。要尽快完善中国的准则体系, 而不是刻意强调自己的“特色”。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属性, 超越了会计国家特色, 我们要按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 顺应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要求, 加快会计准则趋同步伐, 对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进行修订和补充, 与国际准则步调一致。

第三, 克服趋同进程中的各项障碍和困难。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对中国而言, 环境因素是趋同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中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有其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 如果不考虑其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差异, 对国际会计准则不加区别的完全认可, 则趋同也可能给国家带来诸多弊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要素市场有待发展、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加速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进程, 需要中国会计行业创新思维、开拓进取, 顺应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要求, 进行探索和创新。

第四, 会计准则趋同是第一步, 等效才是真正目标。等效就是具有同等效力。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中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 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进行调整, 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做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等效还涉及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按照等效的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应当是认可的。中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 有利于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 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尽管中国的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 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经济基础体会计准则的等效, 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第五, 中国的会计职业界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在差异, 比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等。因此, 中国会计准则距离最终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尚有一段距离, 与一些国家相比我们还没有表明一个明确的全面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表。这其实也反映出另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会计标准的制订者还在如何平衡“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之间徘徊。会计理论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从理论上找到解决差异的途径, 为中国消除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卢侠巍.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热点[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3]、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4]、王军.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实施的若干问题[M].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集聚结构下一篇:物理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