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2024-06-08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精选5篇)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篇1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从与日俱增的汉英语言及文化趋同现象出发,分析了翻译与趋同的关系,重点从译者应运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与趋同相辅相成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作 者:林晓琴 LIN Xiao-qin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1(1)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 趋同 跨文化翻译 策略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篇2

1. 民族性原则

商标翻译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民族性原则。第一, 要尊重目标市场的民族文化特点。在高度重视目标市场文化差异的同时, 保证翻译后的商标在政治意义、宗教信仰、道德观、价值取向等多方面不会产生歧义。[1]第二, 可适当宣传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如:中国人在为“龙的传人”自豪时, 最早却用“the generations of the Dragon”进行翻译, 而“Dragon”在西方国家是邪恶的代名词, 因此可以使用“loong”这一单词, 更能传承华夏文化。

2.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保证商标翻译能够体现商品的特点, 迎合消费者心理, 尽可能地用褒义性词语来反映产品信息。[2]广告宣传效果是商标存在的价值之一, 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 要保证翻译后的商标能更好地体现商品的性能。如:世界名车Benz其本身商标起源于其创始人的姓氏, 并无其他特殊意义, 在翻译成中文过程时, 台湾译为“宾士”, 香港译为“平治”, 这样的翻译效果并不能体现其产品的特性。只有大陆译为“奔驰”后, 才能令人真正从商标上联想到汽车在广阔原野上驰骋的场景, 因此也成为了商标翻译案例中的经典。

3. 易记性原则

广告界中的AIDA原则指出, 一个成功的广告要做到引人注目并能激发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动, 在商标翻译过程中也要做到翻译简洁、琅琅上口、简单易记。[3]美国著名快餐企业“麦当劳”其原名为“Mc Donald’s”, 如果简单地采用音译法, 翻译成“麦克唐纳尔德斯”, 不知道又能有多少中国人会记住这一品牌。

4.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主要是根据美学及功能对等原理提出的, 即商标翻译过程中要注音韵美和意境美。[4]为了让消费者认同企业的品牌, 在商标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传递“美”、“善”、“优”的信息, 让其得到正面意义上的暗示。只有在保证音韵美和意境美的前提下, 才会走进消费大众的心理, 让其在联想到美好事物的同时, 对产品形成认同感。如:美国化妆品“Revlon”翻译为“露华浓”, 取自“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不但体现了音译效果, 也引经据典, 体现出其高雅华丽的特点。

二、商标翻译的方法

1. 音译法

音译法,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原有商标名称的读音在目的语中用相似或相近的发音表示出来。如:“Chanel”翻译成“香奈儿”、“Pantene”翻译成“潘婷”、“Nivea”翻译成“妮维雅”、“Maybelline”翻译成“美宝莲”、“Budweiser”翻译成“百威”。音译法区别于其他翻译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原有商标与翻译后的商标除了读音相近外, 没有其他什么联系。[6]如:“Pantene”其原有商标源自其内部一种“Panthenol (泛醇) ”成分, 翻译成中文商标后根本无法联想出其商标的起源;“Nivea”最早源自拉丁语的“Nivus”, 其原意是“雪白的”, 翻译成中文商标后同样无法联想到其原来的含义。

2. 意译法

通常来讲, 如果原有商标名称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没有什么负面意义时, 采用意译法也是商标翻译中的一个很好选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翻译时要遵循翻译的原则, 尤其是民族性原则。如:我国的某“白象”商标产品最早采用意译法翻译成“White elephant”, 在国际市场市场销路不佳, 其原因就在于“White elephant”在俚语中有“累赘物、无用物”的含义, 最终该品牌改译为“Baixiang”。

3. 拼音法

拼音法通常是指我国商品在出口过程中, 简单地将商标名称的汉语拼音作为目的语商标表示出来。如:“海尔”翻译成“Haier”、“娃哈哈”翻译成“Wahaha”、“长虹”翻译成“Changhong”、“春兰”翻译成“Chunlan”。采用拼音法的优势有很多, 如:翻译简单, 可以促进我国品牌的认知度等。但同样我们要注意到采用拼音法进行翻译时, 完全忽视了商标翻译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原则, 就无法传递原有商品品牌的价值信息了。

4. 转译法

转译法通常是指原有商标名称与目的语商标名称在翻译过程中不考虑音译或意译, 而是仅从目的语中选择适合市场推广的相关信息, 重新创造新的商标品牌。如:“Wrigley’s”翻译成“箭牌”、“P&G”翻译成“宝洁”、“Crest”翻译成“佳洁士”、“BMW”翻译成“宝马”。转译法可以使译者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从打造国际品牌的角度来看, 不利于商品商标的统一性, 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往往要创造出不同的翻译商标。

三、商标翻译的建议

1. 要高度重视商标翻译的民族性原则

在商标翻译过程中, 如果违背了实用性原则、易记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可能会形成商品占领市场缓慢的现象, 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 最终也可能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但是如果违背了民族性原则, 将对商品营销造成极大的影响。如:“黑人牙膏”案例最早其商标翻译为“Darkie”, 未考虑到该单词对黑人的侮辱性, 并一直使用至1990年。随着其产品逐渐开始占领国际市场, 该品牌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于是不得不在很多国家重新注册了“Darlie”商标品牌。暂且不说“Darkie”品牌的牙膏在非洲市场推广时的难度, 仅试想一下, 当“Darkie”转换成“Darlie”这一过程中, 重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需要投入多少成本?

2. 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商品的营销推广

艺术性原则所体现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对商标翻译提出了一个较高的标准, 优秀的译者会运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最大程度地体现有利于推广商品的信息。如:“Hush Puppies”被翻译为“暇步士”, 不但体现了音译效果, 还体现了其转译的价值, 充分展示了商品的舒适性能;“Safeguard”被翻译为“舒肤佳”, 也同样在保证了音译效果的同时, 充分展示了商品的洁肤效果。

3. 商标翻译可创造新生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已注册的商标数不胜数, 如果简单地采用音译、意译或转译法, 很容易遇到翻译出来的商标品牌已被抢注的情况。此时, 笔者推荐可以采用转译法来创造新生词, 会更有利于国际化推广。如:“联想”最早被翻译成“Legend”, 向国际化市场推广时曾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屡屡发现其英文标识已被注册, 于是不得不在2004正式公布将其英文标识改为“Lenovo”, 既沿用了“Legend”的传统, 还使用了“novo”这一在拉丁语中代表“新”含义的字根, 创造出新生词, 顺利助力其全球化市场战略的实施。

四、结语

商标翻译其实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融合。只有站在双方文化角度上进行商标翻译, 才能消除文化的羁绊,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 商标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尽可能地将商标所承载的信息和功能体现出来, 从而促进商品的国际化推广。

摘要:在商标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体现功能性、识别性、艺术性及准确性, 还要高度重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本文对商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 并尝试在跨文化视角下对商标翻译策略提出有效建议, 希冀于利用更有效的商标翻译策略, 促进商品的国际化推广。

关键词:跨文化,商标翻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2]胡胜爱.从文化因素浅析商标翻译的方法以及原则[J].文教资料, 2009 (1) .

[3]RIVKIN, STEVE, FRASER SUTHERLAND.The Making of a Name:The Inside Story of the Brands We Buy[M].Shanghai:Enterprise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7.

[4]乔德玉.商标的翻译方法研究[J].青春岁月, 2012 (6) .

[5]吴俊雅.简析商标名称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 2013 (4) .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 外宣翻译 策略

前言

在外宣翻译中,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准确翻译的难度比较高,为了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中英两种语言中蕴含的文化,由此看来,跨文化语用学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翻译的效果,促进外宣翻译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上的形象,凸显大国地位,拓宽国际影响力。

一、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的原则

1.内外有别。

所谓内外有别,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读者对象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各语言文字。客观的讲,在价值观念以及关注兴趣方面,中西方的受众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在主观方面,中西方的受众对传播效果的期待不同。基于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需要明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秉持内外有别的原则,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具体说来,汉语和英语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文字体系、词汇形态、语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地域环境、历史条件、传统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

2.外外有别。

外宣翻译人员面对的为国外受众,因此,要对国外的文化以及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准确的把握,在翻译中准确的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在尊重西方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翻译。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两种语言的内在逻辑和表达差别进行准确的掌握,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及语言习惯,提升传播效果。翻译过程中,要具备较高的针对性,注重外外有别。

3.含而不露。

通常来说,外宣会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当受众意识到宣传者的宣传目的出于自己的利益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宣传效果,因此,在进行外宣时,需要将结论蕴含的报道中,让外国人在观看之后形成相同的内在逻辑,从而起到宣传的目的。切忌在外宣中直接阐明目的,耳提面命式的进行宣传。

4.语篇为中心。

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以及超乎句子语法的范畴是语篇中两个不可少的要素,在进行外宣时,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能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该将字、句放在大的语篇环境中来理解,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真正含义。翻译中,要忠于原文意义,而着眼语篇就是满足要求的前提条件,同时,翻译人员还需要尽量准确的揣摩作者想传递的文化及信息,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具备原作的风格意义。在以语篇为中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也能够保证译文的通顺性。

5.增进理解。

在中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且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也根本不同。各国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实现共赢发展。基于此,我国外宣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还需要遵循增进理解的原则,通过外宣报道,提升国际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坚持增进理解原则时,翻译人员需要立足于国外人员的兴趣点及接收方式,从而产生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6.国家利益。

我国学者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不断进步的今天,对外报道中的国家主体作用依然比较强,在外宣中,应该十分重视国家信息安全以及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外宣工作中,国家利益原则的主要体现就是营造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二、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1.在报纸新闻中的翻译策略。

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报纸是各个国家均使用的媒体之一,从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再到新闻正文,都蕴含着比较多的文化元素,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必须要对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地处理,保证成功翻译。首先,新闻标题的翻译,新闻标题是一种独立的文本结构,是新闻事实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承担着吸引读者注意的任务,通过新闻标题的阅读,读者能够获得一定的信息,同时,也能将报纸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来,在进行翻译时,要技能体现出新闻的信息内容,同时还能将文化特征凸显出来,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其次,新闻导语的翻译,中文新闻以及英文新闻的体裁是不相同的,导语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进行新闻导语翻译时,需要十分注意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表达差异,同时还要注意对信息要素的提取,实现“对等”翻译。最后,新闻正文的翻译,新闻报道的类型比较多,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社会动态等均是新闻报道的对象,由此一来,新闻正文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就会比较多,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先对新闻正文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文化因素、主要观点,然后进行有效转换,并生成最终的译文,提升新闻正文翻译的准确性。

2.在杂志新闻中的翻译策略。

杂志的主要作用就是纪录历史,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本内容也会相应的变化。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杂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杂志新闻中,更多的是深度报道,目的是将新闻事件全面的诠释出来,并起到一定的倡导作用;杂志的目标受众专业化及细分化非常强,由此也决定了杂志的内容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和细致性;杂志的内容广泛性比较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多个方面都包含在杂志文本中,加之以深度报道见长,因此,其与政治、文化的交互影响非常明显。基于此,在进行杂志文本翻译时,翻译者需要首先考虑自身的文化认知以及价值观,然而在考虑外国人的接受习惯及语言特点,提升翻译的准确性。

3.在广告文本中的翻译策略。

广告的意思中包含通知、诱导、发布,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包含言辞性广告和非言辞性广告两类,在言辞性广告中,标题、正文以及标志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非言辞性广告中,图像、色彩和版面设计是主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中英文商标广告是比较常见的,在进行商标命名的翻译时,如果翻译的比较巧妙,那么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对广告词进行翻译时,需要进行中英文语言对比,首先对比词汇特征,包含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复合词、外来词的对比,接着对句法特征进行对比,包含简单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和直接引语,最后是对比修辞特征,包含比喻、拟人、双关、排比等,通过中英文语言的对比,提升翻译的有效性。语言对比完成之后,需要对广告文本翻译,首先要将中英文广告中蕴含的文化差异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在保证原广告语核心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保证广告效果不会消失。实际上,在进行广告文本翻译时,并不是简单地文字翻译,而是意念上的转移和诠释,具体说来,在进行商业广告翻译时,应先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以及消费习惯、审美倾向进行有效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保证广告效果。比如保洁公司的洗发露广告标题为“Head and Shoulders”,如果直接翻译,那么就是“头与肩”,这种翻译方法很难与洗发水联系在一起,而“海飞丝”的翻译则可以让消费者直接了解产品即是洗发水。

4.在新闻发布会中的翻译策略。

对于新闻发布会的外宣材料,其所使用的语言均为书面语言,涉及的领域比较多,而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主要是客观叙述,且使用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比较多。在进行翻译时,要对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十分注重,保证礼貌的同时,准确的表达出其中蕴含的国家立场,从而生动的将原文中的含义表达出来。当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策略问题时,翻译人员需要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充分考虑,保证符合外国人阅读习惯的同时,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外宣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的考虑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阅读习惯、行为习惯等,在充分尊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翻译,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增强宣传的效果,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德福.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以颜色词的翻译策略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2:122-125.

[2]林思思.目的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69.

[3]赵洁.“信息论”视角下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13-14.

[4]孙劼,崔洁.目的论视角下的高校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性翻译策略[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4,06:81-83.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篇4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还不断修改完善,发布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发布《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4位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5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发布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发布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发布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发布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 semen 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布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 semen t)”②。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2日,我国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 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发布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发布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

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租赁等项目还未发布最终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协调正在进行中,并且欧盟对最新金融工具等准则也没有明确表态。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最终决策及其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趋同”策略能够确保中国在面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变化时,审时度势,理性决策,灵活把握,以防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必要的冲击。

综上所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美欧垄断的世界会计格局的逐步打破,会计国际趋同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我国会计改革和国际趋同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趋同”策略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道路上应对当前局势的较优选择,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理性决策。我们应当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政策指引下立足国内实际情况,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要项目的制定和修改,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争取与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我国经济的开放和稳定、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注:

①澳大利亚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转化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机制。

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提出“趋同认可”模式,并不表明美国将来就采用这种模式,而只是将其作为美国未来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备选模式之一。

趋同形势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翻译策略

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形式特色各异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大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使广大读者能够借助于不同的文学作品来领会不同的文化风格,而在不同语言创造出的文学作品中,有效的翻译是打通作品客观存在的文化壁垒的关键手段,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呈现作品本身的文学特色,就需要在进行翻译时尽可能的缩小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才是领略文学作品真谛的关键所在。文章立足于英美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以此为背景来深刻剖析文学作品翻译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一、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的客观存在

在世界的板块格局上,英国、美国、中国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大洲,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也就决定了三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必然有不易突破的自在的要素,也正是这些自在要素的客观存在,使得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必然而不是偶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历史积淀,三个国家居民在生活观、认识论、世界观上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在文化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得到现实的体现,因此,剖析三个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是做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现实基础。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首先,英、美、中三国在生活观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如前文所述,英、美、中三国处于世界的不同板块,由于在各自的板块上长期居住,并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衍生成为各自内在的区域文化,作为文化差异外延的表现出来。比如,从饮食文化来看,中国人主要以颗粒状的饭食作为主食,五谷丰登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打,而五谷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稻米,这就决定了“rice”的中国文化表现。在英美两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饭食类的食物则被面食类的食物所取代,形式各异的汉堡、面包等主食占据主流,这就属于典型的生活饮食观上的差异,在文化层面明显的表现出来。

其次,英、美、中三国在认识论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不同的人对于外部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来说,认识论的差异则更为突出,从认识论的层面来看,中国主要从集体利益出发,去分析在集体中不同个体存在的差异性特点,最终落脚点仍然是集体利益为重;而英美两国主要立足于部分,对每个部分都进行精细化的分析,集体更多的是作为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点认识文化差异表现的也比较突出。比如,在中国文化认识论中有“海纳百川”的表述,强调整体的包容性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无论百川有多么庞大最终都会融入大海的怀抱,翻译为“All rivers run into sea”,这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力量的缩影。而在英美文化中会对每一个具体的数字进行精细化分析,“one,two,three”所代表的都是某个具体的数字,这也是英美认识论典型的文化特征表现。

再次,英、美、中三國在世界观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世界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文化对于世界观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同样世界观对于文化所产生的冲击更是不同忽视的,而世界观常常表现为居民对于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经过积累便演变成为文化的显性符号得以表现。比如,中国文化中有“紫气东来”,为什么不是“紫气西来”,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地处世界的东方,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东”为上,“东”为核心的思想,这也属于一种东方的世界观文化;而英美两国则恰恰相反,一方面两所地处西方世界,加之常年受到海洋风向的影响,形成了“西”为上,“西”为核心的思想,造就了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世界观文化差异。

二、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差异分析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同样,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更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有效的展示,如前文所述,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三国文学作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宗教思想的差异。世界上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宗教,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图腾膜拜,还是英美文化中的上帝至高无上,这些典型的宗教思想都能够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若隐若现的被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宗教思想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三国文学作品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的神话类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雷公”、“电母”“如来佛祖”等等诸多神仙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老的宗教思想的现实体现,每位神灵都神通广大但却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英美的宗教思想,凡是都可以归结为上帝的力量,凡是都需要服务于上帝的至高无上。

其次,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劳动观点的差异。劳动是全人类共性的活动,但是对于劳动的看法却存在着差异,有的国家注重对于劳动成果的表现,而有的国家则注重对于劳动过程和劳动人民的表现,这种劳动观点的差异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比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任何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任何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而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常常被忽视,剥削阶级的形象常常被作为一种身份的炫耀,从而掩盖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这也造就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奴隶的身份是卑微的,相反,绅士的地位是高大的,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中国普通劳动者形象象征的“牛”的朴实,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的起到吃肉的作用或者挤奶的作用,而“horse”则代表了英美作品中的辛勤劳动。

再次,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价值认识的差异。价值认识是物质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不同的物质需求出发点,决定了差异性的价值认识取向,对于奉献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对价值的认同来说,显然与对自我中心主义盛行的英美文化价值认同存在截然不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随便就能够读到关于无私奉献的表述,而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所能读到的更多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味道。这种价值认识的差异决定了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同的形象发挥不同的价值地位,比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狗常常是不受待见的不好的象征,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dog”则是忠实的象征,这也是幸运儿被翻译成为“a lucky dog”而走狗却被翻译成为“obsequious person”的原因之一,其中的价值认识差异是导致翻译存在明显不同的最重要原因。

三、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文化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问题,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差异性的翻译策略来完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差异性文化之间的交融,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首先,差异性对待文化立足点不同的翻译策略。毕竟当文学作品问世以后,无论是写作的人,还是翻译的人都希望将最真实的涵义呈现给读者,这样读者才能够通过阅读作品来走进作品的世界中去,所以,当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就需要差异性对待不同的文化立足点,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包括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问题、认识论问题、世界观问题等等,在差异性的宗教思想、劳动观点、价值认识之间架设一座互通的桥梁,尽可能的通过翻译来突破文化差异的瓶颈,打通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衔接的通道。

其次,差异性对待语言风格性不同的翻译策略。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语言风格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比较繁琐的语言表现风格,而具体翻译成中文之后,我們会发现表述非常清晰,对于有些文化差异的问题,进行具体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或者意译的方式来调整语言风格,从而让文学作品的表述更加合理,而且广大读者也能够通过阅读更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本意。同时,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还应该利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性特点适当将文学作品拓展到更深的领域,从而让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

再次,差异性对待词语替代性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涵义,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美文化的特点,合理使用有效的替代性词汇使翻译后的作品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例如,“old”、“dog”、“dragon”、“green”等词汇在翻译成汉语时很多时候都不是“老”、“狗”、“龙”、“绿色”的涵义,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英美文化的特点和背景,结合具体的翻译语境,使用合适的词汇来替代,从而让翻译出来的英美文学作品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现实性需求,同时,不同脱离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实际含义。

总而言之,英美发达国家的文学作品是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其中很多思想精髓的东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之间是客观存在的,三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风格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应该遵循差异性对待文化立足点不同的翻译策略,差异性对待语言风格性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差异性对待词语替代性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闫文珍.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马晓华,姬长华.文学作品汉译英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时代文学,2011(10).

上一篇:特产广告语下一篇:游陶祖圣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