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诚信教育

2024-10-20

新形势下的诚信教育(共12篇)

新形势下的诚信教育 篇1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时势所需, 是时代之要。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诚信状况一直都备受大众的普遍关注,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0后”, 复杂的社会内外部环境对他们诚信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整体是好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能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但是, 大学生群体中,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诚信缺失问题, 主要表现在政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和经济行为等方面。

1. 政治诚信

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学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参加团委党校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类学习活动、入党活动等方面, 其政治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有些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类的公共课程学习不当回事, 认为只要靠“纯背”或和任课老师搞好关系甚至作弊就一定可以通过考试, 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根本没有起到思想内化的作用;有的大学生入党时动机不纯粹, 参加团委党校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只是为了入党时能够“加分”, 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终教育目的相冲突。

2. 学习诚信

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诚信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考试舞弊、上课逃课或让人代课、作业或论文抄袭、考试代考等方面。在大学考试中, 舞弊现象层出不穷, 舞弊手段也是花样百出, 这不仅对学风建设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已经建立好的正确的价值观;有些大学生为了打游戏或忙于其他事务, 上课逃课、让人代课或考试代考的现象也是很普遍;有些大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或论文任务, 自身不努力, 却喜欢直接抄袭“走捷径”, 是学术行为上的不端。

3. 人际交往诚信

当代大学生社会活动活跃, 人际交往出现多元化, 可是, 无论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还是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了诚信缺失。有些大学生为了“撑面子”或不愿透露更多个人信息, 在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中, 对自身某些情况进行隐瞒或保留, 缺乏真心诚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比如在各种论坛、微信、微博、QQ等各类平台或应用的使用中, 有些大学生喜欢隐瞒真实身份, 或者发表一些不符合大学生身份或不负责的言论甚至“脏话连篇”。

4. 就业诚信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仍然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多就业成本, 在个人简历上花功夫, 搭“花架子”, 随意增减简历内容, 甚至编造假证, 同时, 工作“三分钟热度”, 如出现不如意便随意走人, 不遵守协议或劳动合同, 这些都是诚信意识淡薄的表现。

5. 经济行为诚信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社会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 大学生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随之出现了一些经济行为诚信缺失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信用卡使用不当、恶意拖欠学费或助学贷款、通过不当手段获取困难补助或助学金等。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状况与不足

当前,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由高等学校来承担, 一般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主要方式, 以开展学术讲座、组织党团活动等方式为辅助方式, 内容方式途径是多样的, 诚信教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仍然过度依赖他律来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 自律教育仍显不足。

1. 诚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在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高校依然将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 没有注重对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的教育, 诚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一方面, 大部分高校过于注重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缺乏诚信教育的相关机制。另一方面, 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相关理论相对较少, 大部分是学术论文和期刊文章, 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理论体系支撑较为缺乏, 我国大部分高校只有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章节来教育学习, 从而致使高校诚信教育的基础薄弱、重视不够的现象极为普遍。[1]

2. 诚信教育机制尚不完善

在当前形势下, 随着网络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 社会失信事件频频得到曝光, 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影响是不可小觑的。然而, 高校的诚信教育机制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脚步, 传统的诚信教育机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一, 诚信教育体系缺乏实践。目前,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主要依赖理论课程教育, 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 仍然以“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主,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开展党团日活动过程中, 则主要依靠各类会议文件精神的学习, 往往也是浮于表面, 很难起到诚信教育的作用。第二, 缺乏诚信教育监督机制。当前, 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缺失事件, 大都由辅导员或其他老师进行“谈心谈话”, 诚信缺失严重者就按照校纪校规进行相应处罚, 大部分高校大多没有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 诚信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打折扣。第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评估机制。“诚信”本身很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评价, 导致很多高校缺乏评估机制或者评估机制不完善。同时, 虽然大部分高校坚持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 但在实际操作中, 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标准绝大部分依旧是专业学习成绩。

3. 诚信教育主体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 然而在现实中, 诚信教育主要由学校或家庭履行, 家庭中的诚信教育尚未形成体系, 具体体现在家风家教中;学校的诚信教育则主要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 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主体发展的不均衡, 不能很好形成有效合理的教育系统, 与诚信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不适应的。

4. 诚信教育社会环境亟待优化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 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道德上的唯利是图, 社会责任感的逐渐弱化, 造成了部分社会行为的“失范”, 社会上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中的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比如, 在政治生活领域中, 一些地方政府言而无信, 失信于民;在经济领域中, 制假贩假活动猖獗,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不法行为盛行;在科研领域中, 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之下, 科研造假之风盛行。[2]

三、合理建立大学生诚信自律机制

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自律机制缺失的问题,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以“无人监考”的方式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 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引导学生把诚信应考、诚信为人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 该举措也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但要从长远来考虑, 还需要有健全的诚信自律机制为保障。

1. 加强诚信自律的引导机制建设

“自律意识的养成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自律意识依赖于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3]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中, 要加强制度建设, 营造自律氛围, 提高自律能力。一方面, 主要通过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他律”制度形成“自律”意识, 让大学生都能清楚明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建立大学生自律管理制度, 将学校各项制度的约束力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行为, 形成自我有效的监督, 从“主动”变成“被动”,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 完善诚信自律的组织机制建设

在高校, 大学生组织是他们学习生活的载体, 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大学生群众组织, 都为实现诚信自律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方面, 加强班级管理。班集体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组织, 加强班级管理就是要以班级为单位制定诚信管理规章制度, 在本班学生的日常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求职等方面建立自我管理规章制度, 同时, 配套建立班级诚信自查自纠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另一方面, 强化其他组织自律功能。其他组织就是指团支部、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团支部、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等组织也是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一般而言, 参加此类组织的大学生在兴趣爱好、理想态度、成长经历等方面能够产生共鸣, 因此, 通过强化此类组织的自律功能, 能够起到共鸣共振的效应。

3. 强化诚信自律的实践机制建设

参加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能使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4]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诚信自律实践教育活动, 强化实践机制建设。一方面, 诚信实践活动日常化。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习活动、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将诚信自律贯穿其中, 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诚信自律理念。另一方面, 诚信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结合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校园媒体等, 将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作为校园新媒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使学生在媒介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内在需求, 培养自律能力。[5]

摘要: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是现实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以及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要建立合理的诚信自律机制, 为实现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诚信教育,自律,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2013.

[2]代红梅.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08.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4]傅国栋, 赵研, 韩笑.新形势下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9) :95.

[5]柴迎红, 张剑.新兴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自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5) .

新形势下的诚信教育 篇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的各项建设俨然变得有模有样。在如今的新时代里,我们国家有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求实、创新理念,也有了“为民谋福祉、振新中华”的崇高理想,但中国人的梦想绝不会仅仅拘泥于此,我们要变得更富强,在世界民族之林站得更高。为此,我们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展,仍需依靠党的发展性、先进性的指导。于是,在党的十八大的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变成了我们应当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措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工作,已经是我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理论成果也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但是理论仅仅起着指导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实际行动,我们要足够重视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工作,把先进的成果引入到党员的教育工作中。然而,要想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首当其冲地,要了先解当前党员教育工作存在问题。我们当前党员教育面临的问题有如下:

一、少数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在身边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会主动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其它各种业务知识,使得自身的知识变得老化,创新能力下降,到了想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已经是“有心无力”。

二、党员教育制度落实不透彻。少数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制度执行不到位,没有将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在现实中,有部分党员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淡忘了作为一名党员的信念和宗旨,忘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四、现代化信息教育措施不到位。思想认识不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偏低,各种教育活动过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措施,教育经费也没得到完全保障,使得教育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五、教育管理水平较低。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粗放管理,对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随意性、草率性和盲目性,不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放之任之,,还有就是形式主义的陋习,使得党员的教育管理仅仅停滞在浅层次。

六、个别党组织对党员思想困惑、生活困难的关心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不知道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对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不能及时帮助,对生活困难的党员不能及时帮助解决,这就造成了部分人对党组织缺乏了信任的意识。

在了解了当前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之后,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工作。

一、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使党员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制。要落实党组织“一把手”抓党员教育工作的责任,要建立“以块为主”抓党员教育工作的机制,要建立党员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三、要着力加强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共产党员要坚持共产主义信念,这关系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反腐倡廉,并进行监督工作。

四、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手段的作用。当前,互联网已开始普及,党组织有关部门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党建网站、远程教育、声像资料等手段,采取互教互

学、场景模拟等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新方法。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的管理工作,逐步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新方法。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除了党员自身因素外,关键是基层组织能否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应充分考虑目前农村党员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上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分类分层次提出先进性要求。

六、要强化意识,坚持党内生活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完善并严格坚持党内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切实抓好“三会一课”,“党员目标管理”等制度的落实。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变当前不完善的党员教育工作,我们必须努力从党员思想意识、党组织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全方位入手,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从细节做起,切实抓好基础,落实好每一项党员教育的制度,杜绝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细微问题,积极探讨、寻找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改革、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党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下,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我们的国家明天一定会更富强。

浅析新形势下的地理国情教育 篇3

关键词:新形势 地理国情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55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海洋权益保护等问题。加强地理国情教育,清醒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现代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地理课程总目标分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我国在地理方面的国情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地区差异大;自然灾害的多發性及我国人民克服自然灾害所作的努力;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几个方面。

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学科优势进行国情教育呢?

一、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正面教育感染学生。国情教育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必须先进行自我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国情,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念;教师必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才会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二、坚持把地理课堂教学作为地理国情教育的主要阵地。高中地理许多章节内容与国情教育联系密切,而每一地理国情内容往往是由两方面构成的,因此,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既要分析我国地理国情方面的优势,也不能回避国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唱赞歌,而掩饰不足。例如:从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和消费水平排在世界百位之后,非常靠后,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还远没实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构建节约型社会。(下图为部分国家和地区财富分布图)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是,与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以消耗资源和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现象还相当普遍,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进行地理国情教育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只介绍祖国地大物博,只宣传近些年来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巨大,而不分析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我国人口压力大,科技水平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等,一味地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样会导致盲目乐观。二是过分放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片面夸大发达国家的优势,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国情,更使得对祖国前途产生悲观情绪、失去民族自信心。只有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最终取得教育实效,以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以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以爱国情与忧国心铸就学生的报国志。

三、把国情教育与乡土教育有机结合。乡土地理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有着特殊作用。把典型的乡土地理事例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得乡土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在学习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时,结合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水源地,组织学生参观丹江口水库及加坝工程,走访了解33万库区移民工程,分析水位上涨对库区内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对汉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深入了解了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壮举,还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获取丰富的乡土材料,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地理教学多姿多彩,彰显了地理学科的魅力。

论新形势下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 篇4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的性过强, 基础性、常规性教育不够。形势任务教育在企业应该是一个贯穿全年的工作, 但在实践中被诠释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时间段集中在三个不同时期:年初和年终的企业改革发展任务宣传动员期;国家或企业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期;国家或企业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统一思想认识期。在这三个时期, 企业宣传部门会组织宣讲团开展多场次的专题宣讲,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但对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整体缺乏基础性、常规性的长远规划, 组织学习少、分析形式少, 相当多的企业的形势任务教育呈现出有事就搞活, 无事就停的状态, 把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变成了一种实用性的工具。

教育内容单一, 与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不相符。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在企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提升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政策法规教育, 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不同时期企业的改革发展任务, 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等。当前无论是企业和社会都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文化单一、信息传播渠道有限、“组织”“单位”的影响力占主导地位时, 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 尚可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但是,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 职工群众思想独立性、独特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在中国网站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的今天,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不随之丰富和扩展, 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方式单调, 没有把握企业职工工作生活节奏的新变化、企业利益格局的新变化、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宣讲团、专题学习会、员工轮休培训班、传统媒体集中宣传等形式, 这些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大会多、讲大道理多, 而针对不同利益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岗位、不同思想观念的员工的针对性教育少, 枯燥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使很多职工群众感到索然无味。

在选题上不愿触及职工群众关注度高的敏感性问题, 有怕讲不清、怕惹麻烦的心态。企业不同层次的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同, 但是热点、焦点问题又往往是敏感问题, 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此, 不少企业的选择是, 不涉及敏感问题, “讲不清的就不讲”, 其实“不讲”不等于不存在, 鼓不敲不响, 理不辩不明, 敏感问题中往往存在职工群众的模糊认识, 回避敏感问题, 其实是降低了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功效。

企业对形势任务教育宣讲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直接影响了宣传教育成效。在很多企业, 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关注度、培训度都是很不够的, 甚至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去, 从事形势任务教育的这些思想政治工作者, 学习培训机会少, 在知识的更新上与当前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相当一部分企业, 政工人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功效的创新与拓展

当前企业面临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 体制机制、生产组织方式、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 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新变化, 必须创新和拓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 做到四个结合:把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的、基础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提升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与强化职业责任感相结合;把提升职工思想理论素质与提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把提升职工队伍的凝聚力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功效不仅局限于学习会议精神, 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思想统一认识, 而是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效:

突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功效。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方针政策的学习与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 既有集中性的教育, 又有有计划的、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学习活动, 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上来, 达到强化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突出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步的功效。充分把握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要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的渗透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多元的选择空间,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难免会导致人们思想意识上的独立性, 帮助职工群众培养和树立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观念, 努力减少因思想观念滞后而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 用先进的思想引领职工的精神世界。

突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功效。要把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国民心态作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在以前形势任务教育中较为薄弱, 但却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形成理性的认识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 学会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处理问题, 形成自信高尚、从容淡定的国民精神。

突出确保企业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功效。要把形势任务教育作为一项贯穿全年的工作, 而不是一项季节性的工作, 以确保企业全年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形式多样、不间断的形势任务教育, 及时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企业政令;加强对企业社会舆论的引导, 通过教育及时纠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思想倾向, 树立企业的正风正气。

加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拓展教育内容, 着眼职工群众需求开展工作。除了坚持传统的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外, 要把职工群众的需求纳入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中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深入调研挖掘不同层面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组织材料, 备好课,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使群众听得懂, 记得住。尤其是要敢于涉及工资分配、就业、同工同酬、住房、教育、医疗这些敏感性问题, 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 让群众把自己的思想疑惑讲出来, 一次讲不清, 讲两次、三次, 要让“理”在思想的交锋中逐渐明朗起来。

创新教育方式,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传统的形势教育方式着眼于大而全, 灵活性和互动性都不够。要在大报告、大宣讲、大活动中, 增加“一人讲”为“大家讲”的模式、“灌输式”为“互动式”的模式、“指导式”为“讨论式”的模式, 转变传统形势任务教育中单向的、高高在上的、指导式的教育, 树立平等沟通、公开开放、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企业“走出去”战略, 更好地适应企业流动性大、工作节奏快的需要, 以及职工队伍构成多元的需要, 同时也使形势教育由“你打我通”的模式变为平等交流模式, 显得宽松而贴近民心, 容易使职工群众能听得进、坐得住。

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理念, 构建定位明确的教育目标。目前企业在人员构成上可分为在职群体和非在职群体, 在职群体中, 从用工形式上可分为全民合同制工人、劳务合同制工人、企业临时用工等十多种用工形式;非在职群体主要由离退休职工和企业职工家属组成;有些学者还认为当前社会从利益结构角度已形成了“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社会底层群体”。尤其是企业, 经过这些年来的深化改革, 企业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职工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 所以把来自传播学的分众化理念引入到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根据不同群体受众的不同特点, 确定形势任务教育的选题、方式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 使“所讲”与“所思”较好地结合起来, 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分析 篇5

1.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上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不断的发展,而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当前网络时代发展势头正快速的同时,一些暴力、黄色等负面消息也一应而出,对小学生来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当前大众传媒和网络对小学生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比如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念,非法犯罪等等,这些社会上的现象对小学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来说,造成了很严重的阻碍影响。

1.2家庭上的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所以父母平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孩子来说起到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对孩子更是宠溺,导致很多孩子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养成听不进去批评的习惯,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1.3传统德育内容的落后

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已经完全跟不上当前的时代发展变化,传统德育教学大多数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并不是很理想[1].

2.针对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更新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要逐渐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而且要让小学生逐渐的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多元化经济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小学德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小学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民族主义的崇尚精神培养,还要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2.2创新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当前新形势的影响下,只有不断的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潮流。首先要确定要以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转变成为学生,根据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求知心理,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要保持公正、公平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够拉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的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其次,要整合教育资源,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详细的规划,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突出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最后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心心比较强的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比如让学生接触大自然,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以及植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平日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2].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一些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充分的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事物之间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视频故事,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白求恩大夫》等等,让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意识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质量和效果。

略论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创新教育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中,其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利用生物教材的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

一、强化创造意识

1.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珍视他们由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启发他们去寻找答案。

3.正确对待和发现有创造性的学生。对于有创造性的学生应该大胆鼓励,积极诱导,不要横加指责。教师的创造发明,如教法的更新、教具的创新、实验的改进等都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加强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而观察则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捕捉创新机遇的条件很多,但敏锐的观察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很多科学家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来源于敏锐的观察力,如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偶然发现青霉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以其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青霉素的存在,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既观察到研究对象明显的表部特征,又能敏锐的观察出其隐蔽的特征,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捕捉和分析问题所显露出来的端倪,开始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思考和超越知识范围的大胆假设,以激发创新性想象。

三、大力倡导实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获取的是现成的结论和知识,其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思维的隋性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新编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实验的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大大丰富了,许多的实验可以安排在新知识的讲授之中或之前进行,特别是新大纲还安排了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这一切都为改革旧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它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自主选择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创新,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说,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亲身领悟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真进行实验教学,开足开好学生实验,多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实验,更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心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死记硬背,转移到诸如问题和假说的发现和提出、研究方案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和改进、研究材料和用具的获取和选择、研究现象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等方面上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设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果实和贮藏保鲜方法、调查基因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等。

四、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有经验性科学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的科学方法有: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类比等逻辑思维方法。只有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有更大的科学发现。如孟德尔在遗传学领域取得重大的成就,摩尔根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就与他们独特地、创新性地使用假说-演绎法有根本的关系。不然为什么很多人在研究,只有他们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科学方法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感观经验,如果只是说教,可以说有时是“寸步难行”。这时候多采用演示实验、板画、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教学手段,还可以利用生物模型、挂图、投影机、多媒体教学等一些有效的教学媒介,强化抽象与形象相结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知识原理本质的基础上,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人类最高体现的创造素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生物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与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06)

[2]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新课程(教师版)2007,(09).

[3]尉淑珍,生物课中的探究式教学.运城学院学报,2004.(02).

论新形势下的创新教育 篇7

1 教育理念的创新

当今时代,倘若一个国家、民族亦步亦趋,发展缓慢,它就要落后。今天已经到了“人进我亦进,但吾速不及人,亦乃见为退尔”的地步。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反思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甚至超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意识。当今搞教育必须要有全球意识,要把我们的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比较,教育理念的创新要有这样的态度,即:扬已之长,避已之短,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回忆起美国20世纪曾经掀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当时,美国面对前苏联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走在美国前面的严峻现实,仔细反思落后的原因,认为从根本上讲,是教育落后了,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里不仅仅涉及到教科书的内容、品种的创新,还包括教科书的编排是否科学?是否适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是否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需要一个人具有非常合理的知识结构。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教育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教育的利与弊。有的人非常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培养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这除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方面的确有其成效,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它过多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开发。按照传统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为客体。然而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人才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4 教师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职责被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所以“学高为师”、就成了我国传统的好教师的标准。要培养富有创新力的人才,教师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4.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应该是:“互为朋友”,“情同手足”,“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是:认识学生是根本,相信学生是基础,尊重学生是条件,热爱学生是关键,帮助学生是目的。

4.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智能培养

有些专家认为,这应该遵循八条最基本的原则,即:应寓教于思;必须循序渐进;坚持实践第一;区分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从必然联系中抽象出共性联系;正确引导想象;增强自学能力;明确学是为了用。

4.3 要传授创新的方法,要“授人以渔”

对主要是传授和接受知识的传统教育而言,人们常说这只是“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传统教育只教人知识,而没有教人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关键在于“授人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捉鱼的方法。这个“渔”是最根本的方法,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的思维方法。当然,授人以“渔”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区分不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制宜等。教师要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生创造出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求知特点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美国心理学家E.P.托兰斯提出了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诸种方式:(1)设计问题式情景,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2)让学生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3)让学生大胆提问,向教师、同学发问,互相问答,彼此交流,以达到彼此激发的目的。

此外,寓创新精神于学科教育之中,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 不断优化教育环境

应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条件。在这方面,我们既要注重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的创新建设,又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与中国社会结合起来,而且要求我们把教育与国际结合起来,使中国的教育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6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竞争。没有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就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因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作为思考、设计和实践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在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6.1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是一个化未知为已知的过程,也是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常常始于问题的提出,中止于问题的解决。因而,科学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事任何研究都要明确提出问题,凡是没有应该查明的问题,科学研究就不能成立。科学研究总是与具体问题及该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消失时,科学研究将失去一切生机而不复存在。

6.2 要明确创新思维的特性

通常情况下,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1)思维表现的超常性。创新思维表现为思维发展过程的突变性、跨越性和非逻辑性;(2)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常常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形象思维;(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常常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思考问题,将研究对象置于多学科的视野里来考察。由此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产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对称思维和非对称思维等等;(4)思维结果的独创性。这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标志之一。在思维的最后阶段常常以灵感(顾悟)思维而告终。

总之,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负重望,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搞好创新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摘要:21世纪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国家、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诸方面论述了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晓迪,等.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2]李莉.浅谈创新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论新形势下的教育创新 篇8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全体人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改革课程、教材,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1 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优化发展

设法加强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利用优质学习师资、设备、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及规模。在扩大优质教育的同时,还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搞“冒进式”的发展,扩招的幅度应符合办学的实际,与学校的校舍、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相互匹配。

2 教育创新,更新观念

树立大教育观念。把教育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学习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贯有机整体,相互配合共同作好育人工作;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应该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树立终生教育思想。在时间上,让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让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岗位教育、网上教育、社会教育、自修提高等;在目标上,打破教育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强调综合素质、岗位技能的培养等。

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现代人才观。首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心理,无私的奉献。在培养做人的同时贯以牢固的文化基础,过硬的专业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改革培养人的模式,完善知识结构,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交给的复合型人才。

3 教育创新,即是教与学的创新

3.1 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从“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即改变以往“你教我听”,“你问我答”的教学基本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

3.2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当一个人感到无知、困惑与觉醒时,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一个人只有当有意识地挑战自己已知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创新行动。(2)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贯彻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3)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一生遇到的知识都学到,而要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探究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将所学的新旧知识互相融合,形成知识体系。(4)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现有知识与发展水平,为此,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和坚持己见,乐于标新立异,耐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

4 教育创新,教育管理的创新

4.1 坚持人事制度的改革

人事制度的改革应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识人、选人的视野。实施聘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进取精神,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 开源节流,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

丰厚的财力是办学的基础。学校资金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办学思路,多方引进资金,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创造优化的办学环境。

4.3 合理配置,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防止铺张浪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合理安排,精心配置,使所有的资源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5 教育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开通,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使我们的教育跨越了国界;同时将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教育观念产生大的飞跃、大的突破。总之,教育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育理论家、研究家、教育管理家、从事教育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摘要:通过创新教育,促进教育优化发展,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解放思想,在教育发展上不搞“冒进式”发展。创新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树立现代人才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新教育,是教与学的创新,加强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新观念,教育创新,是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网络信息。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2,12.

[2]王文湛.更新教育观念与培养创新精神.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1,7.

[3]田建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中国教育报,2003,2,12.

[4]评论员,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2,9.

谈新形势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篇9

一、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造成的两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出现, 一类是家境优越, 在家生活都是父母照顾, 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到了大学又必须料理自己的生活, 常常感觉手足无措。另一类是家境贫寒, 对于大学抱有很大的期望, 希望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希望以成绩上的突出表现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从而填充由于经济状况与富家子弟的差距而带来的失落感。这两类特殊群体的共性在于两者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入大学前, 他们在做事、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多地从自我出发, 从自我的感受、情绪意向和爱好出发;他们在为人处世时, 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 有的责任意识淡漠, 纪律观念、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较差;在大学阶段, 他们开始摆脱心理上的依赖性和受保护的习惯, 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是, 由于阅历浅, 社会经验不足, 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偏差,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严重的还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二、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 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大学生从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出发他们关心自己的现实生活状态。这样的状况导致有些学生淡化理想信念, 立志不高, 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不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而在学生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贴近学生, 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文化的有力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基本成熟, 但在心理上正处于认识发展的过程中,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信息的确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但正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特点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困境。逆潮流而上严禁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是不可行的, 所以, 如何因势利导, 如何运用网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由于我国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 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而这些压力在高校一些贫困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此导致大学生 (特别是部分贫困生) 常常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来学习, 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

为了应对当今新形势下新事物、新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应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障碍因素, 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规划,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高度上给学生以指导, 也使高校成为真正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新生的一般特点和在新形势下所呈现的一些显著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 常规教育。

1.抓好校史校风及校规校纪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学校板报及专题讲座等, 介绍学校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对学生的期望, 介绍学校光荣传统和良好校风、学风等, 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 明确学校的要求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组织学生参观校区的主要设施, 如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教室以及周边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3.介绍学校社团和第二课堂的情况, 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

(二) 生活指导。

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 年龄逐渐偏小, 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进大学之前, 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 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因此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养成注意个人卫生的习惯, 最终在生活方式上实现“单纯依赖”向“成熟独立”的转变。另外, 有的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封闭心理, 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应引导新生正确处理与同宿舍、同班级同学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引导他们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 逐步走出依赖、封闭、自卑、羞怯的心理。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以适应未来多变且竞争激烈的社会。

(三) 法制、道德与校纪教育。

l.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2.加强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包括交通规则教育、钱财和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意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解决办法等。

3.抓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主要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 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奖学金评定办法及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 让学生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新生树立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 专业思想教育。

(下转第253页) (上接第266页) (1) 新生入学时就要适时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向学生介绍本院系、本专业的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2) 邀请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选课方式、专业学分的构成以及选修、辅修课和辅修专业等情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设施, 如机房、实验室及其使用方法等。 (3) 可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 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 同时教育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 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 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 人生理想教育。

浅谈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 篇10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职业院校校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加强群众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能力建设。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不利因素

(1)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观念问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但是我们国家的社会观念仍然没有明显改观。

现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凭什么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要1:1”的想法,为什么大家想上普通高中,却不让他们上呢?最简单的考虑,就是说将来所有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再去就业,那整个社会的素质不就提高了吗?国家发展不更有潜力了吗?再说也推迟了劳动力就业的高峰,这对社会有益的,那为什么普通教育和中职教育要1:1呢?非要50%的学生去读中职呢?

让我们来看看欧盟国家的教育结构,就知道答案了。欧盟国家的教育机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在相关材料中找到了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组数据是人均GDP的大小。数据说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同时人均GDP也在增长,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结构一定是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结构;如果这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没有增加,只是人均GDP在增加,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结构要逐步转向以高等教育为主体。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国和匈牙利,直到现在德国的中职学生比例都占到高中阶段的68%,德国的社会不比我们的社会发达吗?比我们领先好几十年,但是中职学生比率还是占60%以上。

(2)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对高职教育招生带来不利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考报名参考人数从2009年出现负增长以来已连续三年出现下滑,高考报名人数的下滑,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下降。据人口统计,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停止。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据相关人口出生率数据的分析,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

适龄人口的增长及高校大面积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发展。随着高峰过后入学人数的持续下降,高等教育资源过剩会日益突出,未来抢夺生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缺乏办学特色,应变能力差,没有较强专业建设能力的高等院校势必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挤压职业教育生存空间

过去,本科院校由于注重理论教育而轻视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脱离实际。而高职院校由于紧密联系实际开展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要求,因而受到就业市场欢迎。但近年来,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与市场需要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建设。相较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掌握更多的资源和渠道,专业建设能力强,教师和学生素质高。同样作为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优势不在。

2.2 职业教育面临的内部不利因素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定位不够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使它有别于注重理论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和主要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看来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大量高职院校脱胎于中职院校,办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手段还沿袭原有中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手段;二是教学过程中职业化教育不突出,理论学习多,实验实训等提高应用能力的学习不足。

(2)专业开设盲目跟风,优势专业不突出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什么专业热、招生就业情况好就办什么专业的现象,而不考虑自己的办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这种带有很浓短期投机色彩的行为在当前招生比较乐观的情况下,也能有比较充足的生源。高等教育报考人数逐年下降已是必然趋势,此类专业很快会出现生源不足或无人报考的情形,这就会带来资源投入的闲置和浪费。一方面是盲目轻率开设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又疏忽于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导致众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办学缺乏特色,优势专业不突出。

(3)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现有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原有普通院校的教师和普通高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以及知识结构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参与相应实践的机会,致使当前从事高职教育的部分教师还不符合“双师型”的要求。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象。这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 职业教育应对危机的对策

职业教育由于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必然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即便高等教育适龄人数日趋萎缩,其社会需求不可被替代。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自身办学能力不强,缺乏特色和专业优势的高职院校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建设、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的未来生存之道。

3.1 坚持科学定位,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就教育教学特点而言,其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等三性。高等性要求通才式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宽基础和通用性;职业性要求专才式培养,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以岗位为导向,课程以工作为导向,课堂不以讲授为导向,而以行动为导向;教育性使得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区别,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立足于高职教育的三性,高职院校一要加强和完善校企联办,立足区域经济,面向规模产业或支柱产业,依托相应行业或大的企业,在院校规划设计、基本建设投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联办,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和产学研中心,共享校企人才和智力资源等,实现校企双赢。二要大力推行订单教育,按照用人单位准备接收岗位的要求招进学生,培养学生,实行以“出口”定“进口”的培养方式。三要实施“多证”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得其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四要倡导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用实践验证所学知识,通过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的育人方式,实现知行统一。

3.2 强化办学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优势和特色要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首先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其次要立足于原有的优势,实行重点突破的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专业,形成本校专业建设的“亮点”;第三,专业建设要坚持以特色、优势专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专业和骨干专业,走长短线结合之路,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长线专业办学基础扎实、特色鲜明,旨在培养社会需求量大且稳定的专业人才;短线专业具备相关专业基本办学条件,旨在培养社会需求量小、即时性的专业人才;第四,要兼顾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经济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社会岗位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的任用

新形势下的师德修养与学生教育 篇11

教师虽然没有金戈铁马的英姿,没有叱咤风云的辉煌,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却被誉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会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来培养祖国的花朵。从初为人师到如今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深知“为人师表”这四个字的含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作为教师,要通过自身思想素质的锤炼和道德情操的塑造,在学生中起到表率的作用,犹如春风细雨般地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强调教师热爱学生要“有教无类”的原则家喻户晓;唐代韩愈指出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的思想我们耳熟能详;宋代教育家朱熹把教育看成高于一切的事业,“一日不讲学,一日不自在”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了解历代教师道德规范,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以古为镜,优秀传统师德纵贯华夏三千余年,渗透在世代的教育实践中。这些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如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教书之本,培养学生学会自律是育人之本。由此看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优良师德传统的基础上,对自身师德修养提出新的要求。

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那么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只有真正理解了师德的含义,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优秀老师。在不断摸索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师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懂得了其中的含义。有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历久而弥新的,正是有了教师的引导,才使许许多多的学子成人成材。可以说,人生的道路上有教师的指引是一种幸福。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意义尤为重大。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对我们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正是“师德”。师德体现在职业理想、作风、态度、行为等方面,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一代名师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的师德要求,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德特征的体现。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也喜欢走近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通过与他们接触,渐渐地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模仿能力非常强,我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习惯,乃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我每次上课都提前到课堂,我们班的孩子就能够懂得上课要按时而不能迟到;我每次在户外活动的时候都会将垃圾扔到垃圾桶,我们班的孩子就会知道“果皮纸屑不乱扔”不是一句空话;记得前几天,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北海秋游,有的孩子晕车比较难受,我会将他们调到靠近窗户的位置,给予孩子安慰和关爱,让他们明白老师是爱他们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是可以传递的,当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关爱他们。其实师德教育重要的不是浮夸的口号或者标榜的旗帜,而是教师点点滴滴的举动,这种举动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如果一位教师的言行举动得当,会成为孩子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反之,如果一位教师的言行不拘小节,有不好的习惯被孩子看到并模仿,那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很难改变。可见,我们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也是这个特殊岗位带给人最大感慨的地方,我不祈求能够桃李满天下,只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从我的身上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和终生受用的好习惯。

在以后的工作和教学生活中,我要不断提升,加强自身学习。加强青少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了解本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加强内省和慎独,注重师德的自我修养。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性格,提高对工作的耐心度,更加注重细节,加强工作责任心和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多与各位领导、同事沟通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跟上学校前进的步伐,向榜样学习。

向前辈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会加强师德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方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也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驗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能够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

(作者单位 北京市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

新形势下的语文情感教育之刍议 篇12

1 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树立新的评价理念

课程改革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代替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日前一项调查显示,高中生因学习成绩而苦恼的为78.4%,因成绩不好常遭遇不公平对待的比例达24.5%。而家长平时关心子女学习成绩的达82.1%,远高于对孩子交友情况、生活习惯和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关注。[1]这份调查再次提醒我们,由于传统教育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以及人的思想、精神和品格等无法量化,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主要还局限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样在新教材教学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又如何能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进行教育评价呢?这不仅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容易流于形式,更严重地影响学生个体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故社会、学校管理者和家长首先应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成长角度评价教师,以此促进教师真正从“学会做人”的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正确评价学生,使评价能真正发挥对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诊断、激励和发展作用。

2 提升自身素质,孕育丰富情感

著名情景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曾说过:“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的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2]面对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如果连我们老师心中都没有起一点情感涟漪,那怎能传递出文中情感,又怎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呢?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许多文章内容与高中生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教师自己首先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为课文中人情美、言辞美等所感动,有了这种情感的积聚才有可能倾情。譬如在教授《祝福》时,有位女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祥林嫂并不值得同情,正值中年,怎么会沦为乞丐呢?她在重复儿子阿毛的死也太可笑了,重复多了大家都会泛味的。这就是一种现实距离,一种情感缺失。我便启发说:“还记得孔乙己吗?他是死还是活?是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呢?那些人清楚吗?这就是一种可怕的冷漠!而祥林嫂呢?不幸的祥林嫂面对的是嘲讽、挖苦甚至厌恶!这也正是冷漠!你认为是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呢?那我们呢?我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能将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便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关注!”教室里一片寂静,从大家不一般的表情中可知,他们正在拉近与祥林嫂的距离。课后,有同学在周记中说今天祥林嫂让我流下了眼泪,对她的不幸我无能为力,但透过眼泪我看到了过去懂得了以后。

当然,要使我们的真情能轻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还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情味的、情感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3]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问候,一句鼓励,都能缩短师生的距离,在学生心中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传授体验技巧,构建抒情平台

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也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我们在千方百计地充分挖掘丰富的课本资源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不是一踟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生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滋润,但更需要我们教给它自己汲取养料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与众不同的。如《登高》一诗有的感受到的是忧国,有的感受到的是悲愤,有的感受到的是悲哀,有的感受到的是悲壮等。

学生自己如何才能获得情感体验呢?

1)理解中获取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说:“文字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理解了就容易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心中引起共鸣。”[4]对一个陌生人恐怕很难掀起感情的波澜,对一篇还未读懂的文章也是无法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如《荷塘月色》对荷香的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果不理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特点,不理解作者是用听觉来沟通嗅觉,就很难闻出“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更体会不出“香远益清”的意境了。

2)调动生活积累获取情感体验。

作品是作者个人的,但文中的情感却是人之常情。我常以李白的《静夜思》来启发学生:“一首平白如话仅20个字的诗能流传千古、广为传诵是什么原因?你读到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感受?”鲁迅先生曾形象地说过:“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有发声器才会共鸣。”让学生给自己的心中装上“弦索”和“发声器”,再去阅读作品,就能拉近与作者的心的距离,就容易溶入作品达到“物我同和”的情感共鸣境界。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先让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的歌声中回想母亲或亲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并诉诸周记中。有了这种情感流露后,再让学生走进诗中,体会艾青对奶妈的那份真挚之情。这时在自由朗诵中时不时传来哽咽之声!

3)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取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5]作者在表达情感时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还特意留下“空白”,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之产生心灵共鸣情感共振。如对戴望舒《雨巷》中的朦胧情感,如果能结合诗中小巷、油纸伞、青石板、细雨和丁香等意象进行想象组合,那就能深深地体会出幽怨、无奈和哀伤。又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让学生想象鲁四老爷此时的表情,不难体会出鲁老爷的虚伪丑陋的嘴脸:对抢人者无视鲁家体面的愤愤不平,对祥林嫂“克夫”的鄙弃……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会有切身般的认识。

学生在接受情感熏陶浸染时,也要给学生创造诉真情说真话的平台,以形成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操。“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五情发而为辞章”,叶圣陶先生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写作是学生诉真情说真话的一个极佳方式。其中鼓励学生写周记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在周记里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倾心畅谈。此外更应该要求学生用真情作文,用情感说话,摒弃“虚情假意”。新课标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以课标要求作出恰当评价,以“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利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一个交流真情的平台。由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自己感受最深的),然后上台表达交流。一次有一女生谈到母爱提到熊丽的动人故事时,竟哽咽起来,全班同学为之动容,在沉默了几分钟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一同学在讲述自己一位侄女的不幸(父母接连遭遇车祸)而又坚强的故事后动情的说:“她是我的榜样,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也懂得该怎样对待困难!也希望我们每天都能以微笑面对生活!”言为心声,短短三分钟,每次都是心的召唤,情的洗礼!

梁启超先生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6]我们的工作将任重而道远,艰巨而伟大!S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评价,素质,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R].

[2]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Z].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论[M].

[4]许书明.语文四大名师研究[M].

[5]文艺作品的鉴赏[M].

上一篇:小型采棉机下一篇:融合挑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