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精选12篇)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 篇1
新课改以来, 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课堂模式已具雏形, 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这一切都为作文和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 面对新课改形势, 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模式。
一、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它包括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是写作的基础。同时, 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 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 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上, 不能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 或者每天写一篇作文, 每篇文章老师花几小时认真修改, 并且加上大段评语, 学生的作文仍然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作文能力
字写得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 字写得太差, 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无论多么好, 恐怕也得不到高分。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 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写字训练要从小抓起, 作到正确、工整、美观。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五天的工夫是不行的, 因此, 要及早入手去做。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认真记下观察过程。经过观察得到了知识, 或者能发现问题, 质疑并得到答案,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要有是非观念, 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述, 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其中。并能由此及彼, 以小见大, 能够对生活有所感悟。
学会发表观点意见, 即使同一个事物,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开放我们的课堂, 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张,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思考。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做自己的主人。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需要做好安排, 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训练要循序渐进, 由易入难。在作文训练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做。
(一) 有素材, 会观察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要多观察, 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很多时候学生们还缺乏观察生活的“慧眼”, 会对好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 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 从而形成一种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通过观察捕捉有意义的材料, 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在实际教学中, 多带学生实地观察, 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感悟, 并能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也积累了经验。
(二) 会阅读, 能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本新选用的课文大都与生活紧密相连, 而且都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 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 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社会环境描写, 《变色龙》中的对话描写, 《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等。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借鉴。
(三) 多训练, 能创新
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练笔机会。作文练习不能只靠课堂训练, 还要引导学生以日记等其他形式自行练习。作文要有一定要求, 也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自由发挥, 把畅想的空间还给学生。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 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符合一定法则, 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 无法则乱, 但法太严则成死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 让学生有畅想的空间。
除了课内训练, 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 可以随时随地写, 长短不限, 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 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坚持一段之后, 做文时就会有更多材料, 看问题也会更深入。
(四) 讲方法, 勤修改
作文训练要讲究方法, 怎样指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 就成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前先要列提纲,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有“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 想一句写一句,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
另外,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多修改。写作文要力求完美, 只有平时多改才能在考场上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 也是一种能力。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修改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 应以学生自改为主, 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方式为辅。发动学生在作文完成之后至少读三遍, 这样会减少相当一部分漏洞。教师评语应少批少改, 点到为止。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及时完善提高。
总而言之,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不能操之过急,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经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 对写作文有了兴趣, 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摘要:语文成绩的好坏不外乎“字、词、句、章”几方面内容, 其最终目的还是以“章”为核心, “章”则以作文为主。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使学生会表达、会作文。新课改后, 作文在中招试卷中占到了50分, 所占比例很大。要想提高语文成绩, 作文至关重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路,综合训练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 篇2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然而现实中我们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生物课的课时相对很少,学生在生物学科上所花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那么势必得精心打造每一堂课。
一、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增加了许多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节里都设置了诸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与安排,不仅为学生更好地供了素材,而且能够有效的将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突显给学生。所以,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些栏目蕴含的信息,巧妙地设计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将学习目标交给学生。
二、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自学
新课改中一再提到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学习”,和“他主(控)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指导好学生自学。课堂时间的短暂,需要教师必须精心打造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如“生命的变异”一节,我在小黑板上出示准备好的问题:(1)“一猫生五仔,连母六个样”是什么现象?(2)类似这些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对个体生存是否有利?(4):人们怎样利用这些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要求能简要地书面回答每个问题,然后用较少时间提问归纳,这样不仅调动全体学生,而且还有了完成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取得了比讲授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学生作业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抄抄写写的作业,应多留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业。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以绘图和实物模拟制作的方式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物理模型,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课堂上学生完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后,就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尝试绘制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图。
通过画图,强化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规律变化的理解和印象,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确立了前提条件。第二次就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作业:画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性变化坐标曲线图(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达到对减数分裂本质深层次认识的目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形势下的数学探究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教学 课程标准
数学探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数学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现数学探究方法与过程。数学问题提出来后,不是由教师来解答,而是要由学生来解决,因此教师需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去探究。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首要条件是他必须具备探究所需的主要知识,同时,教师要将所探究的问题或目标明确化,或者通过暗示、启发。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虽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却是学生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活动。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学需要“沟通”与“协作”。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只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地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和“练”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可以说,在传统的课堂中没有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互动的。
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协调统一发展的活动。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人格品性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数学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现代数学教学要求摆脱认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 篇4
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音乐知识的传授, 学生对音乐由不知到知, 对识谱、唱歌、奏乐、欣赏, 由不会到会, 并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法,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保证学生能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音乐教师也能从中累积教学经验, 增长教学能力。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 音乐教师同样花了很大的精力, 但收获甚微, 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发现, 有些音乐教师歌唱得动听, 琴也弹得入味, 个人的音乐素质也很好, 论音乐水平在一般音乐教师之上, 但由于他不研究音乐教学方法, 所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有些音乐教师个人的唱歌、弹奏技能、技巧可能不很突出, 但他注重研究教学方法,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生配合默契, 教学活动充满着乐感, 其教学质量一定是良好的。因此, 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有利发展。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音乐教学也是在逐步进步的、不断完善的。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 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 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 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 而反对把人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学习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打造高效的课堂, 共创高效的教学方法。它即包括教师教音乐的方法, 也包括学生学音乐的方法。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自始至终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例如音乐教师应用演示法进行新歌范唱, 而学生则要集中注意力聆听、感受。思考这首歌的情感、意境, 获得对新教歌曲的整体印象, 产生学唱的欲望。再如, 教师指导作品欣赏, 当学生熟悉了第一、二乐段主题旋律后, 教师用谈话法, 要求学生在听第三部分音乐时, 找出这一部分与前两部分的关系。学生仔细地听完了作品的第三部分, 发现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 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这知识, 即兴创作一首短小的三段体音乐, 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双向交往这一特性, 做到既协调、均衡, 又层次分明, 以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
新课程形势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5
[日期:2009-9-16 15:03: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本文立足于新课程形势下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些初步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内涵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第一、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第二、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途径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 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
首先,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其次多关注每年的物理高考题以及科学前沿关于物理学的知识。另外,如果能有机会到高校继续深造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有很多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从他们的诸多建议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比如,有一次在听课“摩擦力”中,我记录了老师与学生的一小段对话: 师:人为什么会走路? 生:因为人有脚。
师:不对,是因为有摩擦力。生:(无言、一头雾水)„
课后我经过反思,教师提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同时也要与生活相联系,要有相关的引领。能否做这样的改进:
“假如你走路时,踩到香蕉皮,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接着再追问,“为什么?”
“假如大扫除后,走在刚冲完水的地面上,又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这时再讲摩擦力、或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也不至于只停留在“人有脚”的表面问题上。通过反思会促进和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效率。3.坚持写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如一个实验,该以什么形式展示给学生,是以探究的形式,还是以验证的形式,是以分组,还是以个人演示的形式,这些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反思的。
例如我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总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虽然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很清楚,还用动画展示讲解过,也再三强调了,但学生总是难以理解。经过课后的教学反思,我认为,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缺乏直观实物实验的展示;二是学生没有经历一个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到找出规律的过程。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尽量用实物实验,它既直观又令人信服,并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物理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大多数学生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为此,我要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用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字(滑动),木箱在地面上滑动等。我不但没有加以否认,而是帮他们再举一些实例支持他们的观点。接着,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扫动。
实物演示
1、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毛扫的毛向左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实物演示
2、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但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毛扫的毛向右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矛盾!
进一步分析: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但能很好地记忆,也能很好地理解,如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他们也可以举出例子,用实物演示出来。
无论是课后小结,还是反思随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就可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就可以提升其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品质。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育偶得还是学习所悟,只要能够记录自己的教学事实,梳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就是一个重新认识并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就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有教师真诚的投入与深刻的反省与思考,就是成功的研究,我们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提升。
新形势下的成人日语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成人;日语教学;新形势
面对当前中国与日本在各方面合作交流的日益增多,成人日语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下,要提高成人日语的教学效果,必须了解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使之与实践联系起来
成人教育具有目的明确、时间紧迫等特点,因此,我们在针对成人进行教育教学时应注意几下几点:(1)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成人日语学习者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受到了自身工作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像在校学生一样具有大把的时间和空间。为了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内容一定要“少而精”;(2)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加以应用,以满足成人学习人员对于日语知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激发其长久的日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与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们主动参与某项学习活动。日语教师要针对成人学员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初期激发他们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刻苦用功。此外,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探究的良好氛围中学习日语知识,而不会感觉到日语的乏味和枯燥。
1.在日语初始学习阶段,教师要借助实物、动画、图片、动作等资源,加强学生对物体的直观感受,还要善于利用绕口令的方式区别单词发音。如:記者は汽車で貴社に来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日语接龙游戏来巩固学生的词汇量。如:いくーくつーつくえ等等,还可以用日语来做“抢椅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锻炼自身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3.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后,教师要注重讲解日语典故、俗语对照、教唱日语歌曲、讲简单的日语故事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播放光盘或利用网络进行相关教学,巩固学生的日语知识。
三、掌握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渗透日本文化知识
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方面的障碍,远比语言方面的障碍难以克服。日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学习日语时,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日本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能力,否则对于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出现一定偏差。例如,日本人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中“大”字就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色彩,“和”字表示坚决推崇“和”为民族的意念及主张,“和”文化反映在语言方面则表示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于大量繁琐的自谦用语。日本人在交谈交际过程中,总是注重取悦对方,并不停地随声附和,充分表达自己的礼貌和文明。如果有人贸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般都会被认为是非常粗鲁的行为。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会使用推测性的语言来表达可以充分肯定的事物,这种“迂回的语言”常常会让外国人感到疑惑和不解。可见,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日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则容易产生误导和混淆。例如,外国商人经常抱怨日本人的答复非常含糊,一点也不明确,这就是对日本语言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对于成人教学来说,对其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给予充分的指导教育,那么他们会走很多弯路。
1.养成“捡破烂”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习外语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要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和积累,就像“捡破烂”一样,在心里装一个筐子,只要见到有用的知识就往里面装。
2.注重记忆句型和句子。很多成人学员在学习日语时,喜欢单纯记忆单词,这样做就不如记忆句子,只有在完整的句型中记忆单词,才有助于理解和应用。
3.不要仅仅依靠单独学习。有些学员在学习外语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背诵和学习,但是当他回到课堂后会发现,别人讲的外语他根本听不明白。因此,外语学习应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在集体氛围内加强语言训练。
4.注重反复地听说练习。在初始阶段,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简单的文章,但是掌握日语的重要方式在于反复听、说、诵读。例如,一篇日语文章,可以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将其背诵下来,如果不背诵,可以先阅读几遍,一周以后再阅读几遍,三四周之后再阅读几遍,这样学习的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背诵。
5.不要过于注重语法知识。在初学阶段,应少看日语语法的参考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任何束缚,反倒一身轻松,因为有些语法参考书是针对那些自学者而写的,并不能解决每一位初学者的学习需求。
总之,教无定法。在成人日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人日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玉娟.成人心理特点与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01).
[2]付雁华.浅谈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3]张丽.研究学习动机理论提高日语学习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4]徐一平.关于日语教育的一点补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1).
[5]邢硕.把握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关于基础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 篇7
一、入戏入心, 揣摩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人物心理是小说、戏剧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小说或剧本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重要的是品味语言, 感受语言的魅力。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 可通过多重对话展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当然, 课堂对话要做到“民主但不可缺首席, 开放但不可缺回归”。
学生反复阅读、结合情节思考, 进入故事中, 就能很好地把握语言。如《雷雨》中, 周朴园用了很多“哦”字, 我们反复诵读就会发现它的独到之处: (1) 哦, 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2) 哦, 很远了, 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3) 哦?你说说看。 (4) (苦痛地) 哦! (5) (汗涔涔地) 哦。 (6) 哦, 救活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舞台说明, 参看句中的标点符号, 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处的“哦”字表达的情感内容是不相同的, 除了简单的应答之外, 还有丰富的潜台词: (1) 资本家的漫不经心; (2) 勾起回忆; (3) 惊奇, 询问, 相当于“什么?”; (4) 谎言被揭穿, 相当于“啊!?”; (5) 做贼心虚的窘态; (6) 不敢相信。在周朴园得知侍萍的真实身份前后, 他的语言反差很大。之前是留恋、怀念, 甚至是充满爱意的;之后则变得冷酷、无情、卑鄙。这一变化不但反映了周的虚伪、自私, 更体现了他的阴险、狡诈, 同时也有一份悲哀和无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反复诵读体味,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分析揣摩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再现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情节性强的小说、戏剧是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而这一活动又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学生编剧、选演员、表演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参与的主动性, 培养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通过进入角色的表演, 不仅“演员”能在自己的演绎中把握人物性格, 而且通过直观演出, “观众”也可以很好地捕捉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放视频, 在观看比较中把握人物。但视频引入时机要恰当, 何时引入,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总之, 通过放视频或学生表演等方式再现小说、戏剧的情节可以立体化、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借助音乐, 创设情境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情有独钟, 因此, 教师可以借助音乐, 创设利于学生学习和鉴赏的情境。
1. 谱曲。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亦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了解、熟悉并记住呢?在介绍作者及大体情节之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他们每人在本文选一两段文字谱曲 (自己谱曲或借用现成曲调) , 并能唱出来, 上课时来一个“拉歌“比赛。学生们热情都很高, 在记住“歌词” (课文) 的同时理解了课文的主旨。
对于精彩曲词, 如《端正好》、《滚绣球》等, 我让学生给它们配上不同的曲子, 不断地去演唱、体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体会到了曲词之美, 更是理解了文章内容, 体会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
2. 配乐。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初会”时, 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音乐, 营造一种爱意浓浓的氛围, 当柔美的音乐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时, 再给学生讲“木石前盟”。同时, 教师再加以引导, 学生品读这篇课文, 困难指数就会降低, 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样写作, 真情绽放光彩
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和写作能力, 在小说、戏剧的学习之后, 开展多样化的真情写作, 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如指导学生编写情节发展提纲、人物性格提纲;将剧本改写成小故事或记叙文;写人物对话、写小评论等。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编写祥林嫂的大事记年表, 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课文主要情节;《长亭送别》一课从曲词到散文转换写作, 学生着实做了一把“美文作家”。这样就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切实培养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形势下的职业学院体育教学 篇8
一职业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
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院在体育教育上的缺陷, 对学生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非常有必要, 对职业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助于体育的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及身体素质作分析, 因材施教。只有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并对目前的体育教学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制订出合理的方案, 以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职业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概况
大多数职业学院学生基本的文化课基础都较差,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的兴趣不浓, 不良习惯也较多, 不仅如此, 他们都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进步, 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但是他们个性突出, 精力旺盛, 对新事物比较有兴趣等这些都是职业学院学生的优点。由于家庭的溺爱, 学生很少自己动手做某事, 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更别说进行体育运动, 所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职业学院的学生也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许多学生身体的体重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有的学生超标, 有的学生却是极度营养不良,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 许多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体能测试中表现结果不尽如人意, 大多数学生的肺活量、台阶测试、身体素质以及耐力检测的数字都不断在下降, 或是没有达到健康值。除此之外, 还有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也远远不能达标。
2. 工作之后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 才能更好地工作。目前, 许多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都要求应聘者具有比较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根据职业学院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可以这样划分: (1) 航天航空类。这样的职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严格, 通常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手能力。 (2) 师范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逻辑清晰, 谈吐清楚, 适应能力和记忆能力。 (3) 经济学类。经济学类对学生的要求较多, 除了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之外, 还要求有清晰的头脑、细致的性格。 (4) 办公室类。办公室类的职业一般要求有比较灵活的思维、耐心以及手指灵活, 因为要经常接触计算机。如果没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 长期加班的工作强度很快就会让他们屈服。
二关于对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目前, 素质教育正大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的全面地发展就是德、智、体、美样样优秀。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 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考察的一个重点。因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而且还可以成为学生在工作之后的一种减压方式。在职业院校中, 可以采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 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针对不同专业,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们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得来的经验, 它及时地贯彻了党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目标一直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 应针对不同职业和性格特征的学生, 制订实施相关的体育项目和教学, 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学校可以开设体操、跳水、荡秋千等提高心理素质的体育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加强各个器官的感知能力, 帮助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还可以加强学生身体的活动能力, 加强身体的锻炼, 适用于航天航空类的学生;乒乓球、手指操、射击, 可以在医学专业类的学生中开展, 因为这些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注意力集中、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及感知能力;跑步、定向越野、游泳可以加强人的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能力, 除此之外, 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耐力以及信心, 这些适合于工科类的学生;篮球、足球、排球、网球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好的耐力、追逐奔跑能力及反应能力, 这些适合经济类的学生。虽然这些中间会出现交叉重复的情况出现, 所以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在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中, 我们提倡的是按专业进行特定的训练, 来培养专业所需的能力, 但是在课余时间只要能锻炼到学生的能力, 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都可以积极参加。
2. 分层体育教学
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各不一样, 所以可采用分层体育教学, 开展社团活动, 召集一些热爱体育或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 挖掘他们的体育天赋。但是, 职业学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有异同, 参差不齐, 差别较大, 因此, 仅依靠专业分类进行体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 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 身体素质不断加强。如在面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时, 可以对身体素质强的学生适当加大训练的强度, 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训练,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身体素质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了。
3. 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职业学院的教学内容发生改变之后, 评价系统也要有所改变。要勇于摒弃原有传统的评价模式, 评价中不仅要提出相应的建议, 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 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失信心。在评价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系统可以包括职业素质的需求以及考核。首先, 职业素质的要求: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 掌握专业的状态, 结合职业岗位的身体素质要求, 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 还要体现体育项目的创新,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 考核是每门课程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检查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重要体现, 除了最终的考核之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学习积极度及学习成果做出相应的评价, 适当对学生做出增减分。这是促进职业学院的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良好途径。
三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就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经之路, 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主要培育具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基础, 体育运动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这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能力, 其他学科是无法达到的。所以, 各个职业学院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保证这一功能在学生教育中得到发挥。体育运动不仅有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作用, 也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 如果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步, 就要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了学生的健康, 为了国家的兴旺, 体育教育必不可少。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 使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渐渐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进步速度仍在加快。但毋庸置疑的是,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就是其中一部分。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理念是培养身体素质强的人才, 只有这样, 才可以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进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新形势下,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 激发职业学院学生运动的热情, 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职业学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如何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是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师们正在积极思考、探讨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职业学院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专业特点进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 探究出了新形势下的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几种教学理论, 为促进新形势下职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形势,职业学院,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标武.探讨梧州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管理改革[J].成功 (教育) , 2013 (8)
[2]王浩然.吉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2012
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9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 它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感兴趣的事物,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去完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生理、心理的特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自主意识强, 有较强的自信心, 对未来充满希望, 知识面广, 但缺少吃苦精神, 意志力较弱, 缺乏合作精神等,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学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笔者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2009年9月27日中午12点, 来自深圳的业余登山爱好者张梁、王石及李洪海等, 首次成功登上位于尼泊尔境内、海拔8156米的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 并把国旗和2011年深圳大运会旗帜在顶峰依次展开, 以此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 顶祝深圳大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人生如爬山, 很多时候, 遥看目标, 感觉高不可攀, 其实只要你付出努力, 就能到达比想象更高的高度。人生旅途中, 让我们不停地攀登, 去跨越, 去领略山那边的美景!通过分析感受现代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让学生体会了“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从而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进而引导学生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二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教师应该用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人认为, 语文课最难上, 难在组织语言上。一篇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或单调的说明文, 有的教师把它教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反之, 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人的诗歌,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 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所以, 有人把“趣味性”比作炒菜中的“调味剂”, 把“知识性”比作“食盐”。少了调味剂, 食之无味, 没有食盐, 对健康不利。因此, 语文教师应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 在准确清楚表达知识的同时, 注意语言的趣味性。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问答语言应是柳暗花明之妙;其讲述语言犹如行云流水;讲解语言似春风化雨;朗读语言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的语言不应违背教学目的。教学语言的通俗化就是要深入浅出地教学。如课文《散步》中, 就有很多精美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小, 自然很轻。”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有机的过程,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和搞“题海战术”,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其教学效率肯定不高。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理论认为, “改变原有学生单调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方式, 自然成为这场改革的重要任务。”如在《枣儿》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谈谈对亲情的看法, 谈谈对父亲的印象, 也可以采用故事复述或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领会到“枣儿”在剧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象征意义, 从而感受到老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知识是教不完的, 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四让真情充满语文课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不能以成绩论成败, 无论是优秀生, 还是后进生, 都不能以外貌、家庭财富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拥有一颗平等的心。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育是高尚神圣的, 当教师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学生, 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 只有爱才会有责任, 才能弯下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教师心中有爱,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喜欢上我们所教的学科。当学生心中充满爱, 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可塑造完整的人格, 如《秋天的怀念》就向我们展示了母亲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
总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只要教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并为之奋斗, 我们就能快乐地教学, 学生快乐地学习,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共同成长, 并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的会计案例教学研究 篇10
一、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会计专业相关专业课具有“特”、“难”、“新”的特点,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掌握会计理论与技能。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
1. 有助于开展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通过要求学生课下多渠道查阅资料、课堂积极发言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 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剖析,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达到了解会计实务, 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各门相关课程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会计实际工作,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会计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通过调查研究, 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新形势下会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会计教师理念陈旧。高校里面会计教师对于会计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够, 只有部分会计教师对此熟悉, 当作一个专门领域而不是教学观念的重大改变。而且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思路上, 即便是讲解案例, 也没有以学生为本, 而是自己占据主讲, 只让学生听讲, 没有发挥案例研讨应有的作用。
案例陈旧。会计案例教学需要高质量的案例, 而我国的相关财税政策、会计准则都经常发生变化, 导致案例也时时需要更新。但是案例编写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 但在绩效考核中却没有相应的权重, 导致教师不愿意编写高质量的会计案例。
会计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现在新进教师大多是博士毕业, 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一般缺少实务经验, 缺乏对会计实务的深入了解, 从而编写高质量教学案例非常困难。
三、应对之策
首先, 转变教学理念, 更加注重新一代学生的感受, 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现在的学生大都有智能手机, 通过微信进行交流, 大家即使不在一起, 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沟通, 非常便于开展案例讨论。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将案例相关内容发到微信群里, 让学生课下就可以先进行交流, 分享观点, 有的学生可能口头表达能力不强, 在现场讨论时张不开嘴, 但是在这种群内讨论中反而能理清思路, 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 教师也可以在群里及时引导思路, 并给提出独特观点的学生一点奖励,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 在上课时只要进行观点的归纳整理就可以了, 很好地节约了课堂时间, 可以用于学习更多新的内容。
其次, 形成高质量的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据调查, 多数师生都比较认可案例教学的效果, 现在当务之急是编写合适的会计案例库。这个工作其实不一定完全由老师来完成, 还可以发动学生, 让他们去参加社会调研, 了解身边人接触会计工作时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提炼整理出来的案例会更加具有亲和力, 接地气,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会计案例的选取, 不一定要求全求大, 有时一个与会计有关的热点新闻也可以选为案例, 因为这种热点新闻时事性很强, 往往学生的关注度也很高, 让他们参与到这种新闻案例分析中, 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主动将所学理论用于分析现实问题。例如2013年有个《河北钢铁会计调整增利15亿》的新闻, 这个题目首先就吸引了学生的关注, 什么样的会计调整能增加15亿的利润?带着这个好奇心看到内容, 发现竟然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的改变, 一个小动作居然带来这么大的利润?再往下分析, 学生们就会慢慢弄清楚, 这种所谓的利润到底怎么来的, 对企业有一系列什么样的影响, 最终结果如何, 甚至延伸到企业管理层这么做对不对等等, 这样就从一个新闻入手, 既学习了专业知识, 还知道了如何运用会计来进行管理, 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现在工商管理方面的案例很多, 可以直接利用那些案例, 把会计的相关内容添加进去或是突出会计方面的信息, 让学生学会站在工商管理的高度看待会计活动, 也能从会计的角度去理解工商管理的内容, 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会换位思考, 提升看问题的眼界。
最后, 针对现有师资存在的问题, 应该让一线会计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实践, 高校人事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应该通力协作, 为此构建制度方面的保障。采用案例教学法, 能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 时时关注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在各单位使用时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对收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合理加工, 形成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会计案例, 并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予以调整。而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 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能使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 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培养理念已经得到广泛地认可。案例教学因为其较强的综合实践性具有自身优势。只有不断关注新形势下会计的发展变化, 与时俱进地调整案例内容, 才能有效落实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有红, 胡燕, 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0 (5) :52-58.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语法教学 篇11
一、高中语法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一)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脱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由于中考不考语法,再加上语法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以及学生对语法学习的乏味、厌学,因此在现实中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长期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把握语文语法教学的内容和分寸,对要不要学语法、语文语法学些什么、学哪些语文语法、如何教学语文语法等基本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二)教育教学理论滞后
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没有语法结构的支撑,语言的表达就会出现混乱,语病百出。因此,我们要着重审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方法,从而达到语法教学的目标。
之前浙江省也出台过一本《语言文字应用》的教材,作为高三学生选读资料,里面的语法知识点很细也比较全面,但是因为投入多产出少,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语法,在考试中很少有直接的体现,导致这本教材只用了两届高三学生便无下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沮丧的局面,一是由于教育教学与语文课程结合得不紧密;二是有些试图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的尝试,也是生吞活剥外来理论拼合而成的,不适合汉语母语教学的实情。
(三)教学定位失当
初中语文教学把目标直接定在了中考,这里并不是责怪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能力水平不够,而是中考这根指挥棒在前面指挥着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初中要完成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上下册教材,内容多,任务重,初中正常的教学都是在初三的三、四月份才完成教学任务。要让老师把剩下的时间花在语法教学上肯定会让老师们觉得得不偿失,倒不如做几套中考试题来得实惠和便捷。高中语文老师在接触新一届高一学生后,也很少腾出课堂教学时间来对语法知识做一个补充和完善,这就是目前高中学生学习语文导致头疼和跟不上的原因。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源于对高考成绩一味的迷信和依赖,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校、教育系统的领导都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一个一线教师教学实际能力和水平的标尺。
二、高中加强语法教学的意义
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更科学。
(一)语法沟通你我交流
语文学习是一门精深而又博大的工程。掌握语文的语法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差点儿”格式:
1.我差点儿考试及格了。2.我差点儿考试没及格。
在这两个句子的表述中“差点儿”之后的及格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和理想,所以,无论表述及格和不及格都刚好相反,也就是差点儿及格了实际是没有及格;差点儿没及格实际是及格了。
3.我差点儿摔倒了。
4.我差点儿没摔倒。
在这两个句子表述中摔倒不是我们想达到的,所以差点儿后面所带的内容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是相反的,也就是都没有摔倒。
如长句:巴尔的摩地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亚特兰大市一个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的制造商,向使用该厂生产的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背后隐含的语法规则就没有办法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意旨,也就会造成理解偏差甚至误会。
(二)语法沟通古今知识
现代汉语中有一块知识——成语,本身来源于古汉语,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运斤成风,“斤”是斧头,运用斧头虎虎生风,形容技艺运用的高超熟练。分庭抗礼,“庭”,庭院,而非朝廷;抗,对等、相当。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院的两边,行对等的礼节。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不堪卒读和不忍卒读,“堪”是可以,“卒”是最终,末尾,“不堪卒读”是不可以读到最终末尾,形容文章粗劣,使人读不下去;不忍卒读,“忍”是忍心,“不忍卒读”是不忍心读到末尾,形容文章写得悲惨动人。
(三)语法沟通语英学科
语文和英语都是工具学科,而且都是语言类的,这两门学科有很多相通和相关的地方,尤其是语法。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理清两门课的区别,会把语文科目的知识用到英语科目,把英语学科的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迁移到语文的文言特殊句式,造成思维的混乱、知识的混淆。所以,适当把握语文的文言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学好英语知识也有帮助和作用;掌握句子的基本成分也有助于英语学科的学习和提升。三、高中語法教学的原则
语法教学必须贯彻启发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既能提高语言技能,又能获得语言知识。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在于:不给学生现成的规则,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自己悟出、自觉地操练语法规则。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语感强,出错少,会逐步养成观察语言现象和运用语言规则的自觉性,形成语法意识,从而越学越会学,越学进步越快。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教学生语法;要提高国民语文素养,必须从学生时代学习语法,要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且更加强大,必须重视语法。所以,高中语文必须重视语法,教授语法,学生也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语法。
新形势下的高三政治教学浅议 篇12
一、当前高三政治教学上的不足
(一) 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效率低下
高三教学中最明显的现象是两极分化:一是部分老师选择让学生自由看书、复习, 课上并无多大实质性的内容, 对学生的复习引导作用较少;而更多一些教师,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分数, 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 一节课满堂讲下来, 虽然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但学生缺乏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也没有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思维过程, 很多知识得不到内化, 能力得不到提高。两种情况, 课堂教学时间都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 教学效率较低下, 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教学方向越到期末越模糊
高三政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在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一般会选择在学年开始的时候进行基础知识的地毯式复习, 而到后来, 教学方向越发趋向于重难点问题的训练, 而且因为练习, 不少教师舍本逐末忽视教材, 依赖教辅资料。也由此, 导致很多学生在二轮复习之后, 越发重视自己在重难点知识上的不足和缺陷, 重心转移, 埋头于练习和死抠难题, 忽视基础。同时, 如果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进行解法的归类和练后反思, 会使得学生陷入茫茫题海不可自拔, 这种方向性的错误是不可取的。在现阶段的高三政治教学中, “死念书、忙做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值得教师们深刻反思和警醒。
二、新形势下高三政治教学成效提高策略
(一) 全面从教师自身入手, 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新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开始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知识上的领悟, 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政治教师, 要充分从自身入手, 发挥教学上的引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训练, 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 要充分明确教学目标。高三政治教学不再简单地要求掌握某些章节的内容、知识, 而是要把握知识脉络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纵观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 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这便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从高一高二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 认真研习考纲,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教学目标来规划整体课程的内容、进度, 为教学做出明确的规划指南。这样才能避免复习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复习时也就不会一味地求难求偏, 就会注意夯实基础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学科素养。其次, 要精心备课, 提高教学效率。高三的特殊背景使得教学任务极其特殊而艰巨, 因而, 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之初要开展积极的备课工作, 做到精心、细心、全面。备课要备教材, 高三政治教学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体回顾,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材, 以课本为基点开展备课, 同时要将相关知识模块化, 如在讲述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根据经济生活的几大板块, 将教学内容分为“消费”、“生产”、“分配”等几大板块, 在消费这一板块里面, 又可以分为几大板块: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等,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备课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甚至是情感因素, 将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灵活地与教学的基本任务结合, 既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又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素质。
当然, 还要备教法和学法, “双主体”的教学趋势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充分将学生融入到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思、有所问,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以及思辨能力, 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是对于高中的政治课程来说, 其具有理论性、抽象性, 如价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维与存在, 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 对于不理解教学内容的课堂, 学生容易失去兴趣。若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则能大大改善教学成效。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开展情景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政治是一门严肃、理论性强、抽象的学科, 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 很难对其有深入地理解, 若能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既可以扩大知识容量、开拓学生思维视野, 又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特别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高三沉闷的课堂增添活力。例如复习融资与投资这一板块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温州信贷危机的漫画、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数据和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解决?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在讨论中生成了知识。
2. 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思考。
这里的提问不仅仅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 同时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传统课堂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回答, 新形势下的教学, 需要逐渐改变这种方式。
教师对学生提问, 以问促学, 如笔者在复习《生产、劳动与经营》时, 向学生提问:怎样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学生一般会回答本课的知识, 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要形成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局面, 那就需要什么?对, 公平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的市场体系———这也就是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市场又离不开什么?对, 宏观调控。如此一问一答,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 答题思维得到提升。
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提问, 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政治事件的观察、思辨,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相关的消息报道, 会对这个活动的实效和意义有疑问, 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不仅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效结合, 加深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还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高三政治教学成效的方法远远不止上述几点, 还包括有效把握教学重点, 掌握考试技巧, 有效反馈与评价等诸多方式, 但总体上, 还是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性的教学主体。
三、总结
高三政治教学, 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 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根据要求, 选取灵活性的教学组织方式,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开展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培养高素养的学生, 才能在高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取得优异的成绩, 实现高三政治教育的目标。
摘要:高三阶段是高中学生冲刺大学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学生复习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是高中教育体系的基础科目之一, 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 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努力, 尤其是教师, 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新形势下的高三政治教学提出个人的建议, 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