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2024-10-16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精选9篇)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篇1

论新形势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摘 要: 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学备受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英语综合水平,促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英语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和推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小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由此,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英语教学,让英语学习从娃娃抓起,不断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阶段,最重要基础课程一般为语文和数学,英语课程次之。其实,这种科目划分化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在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学好英语,无疑是掌握了一把打开国际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英语学习是比较重要的。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1.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原本应当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此外,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一直处于理论阶段,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英语师资建设有待提升。

在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一点是很多小学存在着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这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比较明显的,这一点是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次是专业英语教师的匮乏,当前在很多小学,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词汇教学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的英语教学只能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几首英文儿歌,而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比较有限的。

3.缺乏英语实践活动。

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运用是最终的归属。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是以成绩为最终的归属,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开展实践活动,没有将语言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转变教学理念,融入游戏教学。

针对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传统落后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状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利用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寓教于乐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语言知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不断强化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强化现有教师的英语综合水平建设。对于英语教师能力和素质低下的现状,学校应当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二是引入专业的英语教师,在人才的招聘体制上,应当注重专业英语教师的引入,不断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发展,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相适应。

3.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不是为了考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成绩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化英语学习和实践的结合,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将语言的学习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理念,结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不断改革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笔者认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当重视,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小敏.小学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1):24-25.[2]张小珍.探究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3(34):131.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篇2

一、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它包括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是写作的基础。同时, 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 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 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上, 不能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 或者每天写一篇作文, 每篇文章老师花几小时认真修改, 并且加上大段评语, 学生的作文仍然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作文能力

字写得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 字写得太差, 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无论多么好, 恐怕也得不到高分。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 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写字训练要从小抓起, 作到正确、工整、美观。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五天的工夫是不行的, 因此, 要及早入手去做。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认真记下观察过程。经过观察得到了知识, 或者能发现问题, 质疑并得到答案,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要有是非观念, 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述, 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其中。并能由此及彼, 以小见大, 能够对生活有所感悟。

学会发表观点意见, 即使同一个事物,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开放我们的课堂, 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张,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思考。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做自己的主人。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需要做好安排, 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训练要循序渐进, 由易入难。在作文训练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做。

(一) 有素材, 会观察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要多观察, 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很多时候学生们还缺乏观察生活的“慧眼”, 会对好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 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 从而形成一种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通过观察捕捉有意义的材料, 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在实际教学中, 多带学生实地观察, 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感悟, 并能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也积累了经验。

(二) 会阅读, 能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本新选用的课文大都与生活紧密相连, 而且都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 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 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社会环境描写, 《变色龙》中的对话描写, 《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等。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借鉴。

(三) 多训练, 能创新

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练笔机会。作文练习不能只靠课堂训练, 还要引导学生以日记等其他形式自行练习。作文要有一定要求, 也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自由发挥, 把畅想的空间还给学生。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 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符合一定法则, 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 无法则乱, 但法太严则成死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 让学生有畅想的空间。

除了课内训练, 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 可以随时随地写, 长短不限, 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 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坚持一段之后, 做文时就会有更多材料, 看问题也会更深入。

(四) 讲方法, 勤修改

作文训练要讲究方法, 怎样指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 就成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前先要列提纲,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有“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 想一句写一句,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

另外,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多修改。写作文要力求完美, 只有平时多改才能在考场上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 也是一种能力。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修改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 应以学生自改为主, 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方式为辅。发动学生在作文完成之后至少读三遍, 这样会减少相当一部分漏洞。教师评语应少批少改, 点到为止。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及时完善提高。

总而言之,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不能操之过急,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经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 对写作文有了兴趣, 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摘要:语文成绩的好坏不外乎“字、词、句、章”几方面内容, 其最终目的还是以“章”为核心, “章”则以作文为主。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使学生会表达、会作文。新课改后, 作文在中招试卷中占到了50分, 所占比例很大。要想提高语文成绩, 作文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 篇3

一、吸引

“吸引”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导自己这方面来。”那么要使学生喜欢写作、善于写作,第一步就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作文上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注意力与兴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他们日常喜闻乐见的东西着手,如喜欢读的少儿文学、科普图画、故事,喜欢看的电影、电视等,并使之认识到这些读物为什么吸引人。如果自己喜欢它,喜欢哪些地方,可复述一段,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下好在哪里。此后教师可适当加以点拨。说明这些读物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因为它们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而且语言也也十分优美。但讲解这些内容必须注意一定要与所复述的有关片段内容相结合。这些训练时间可长可短,既能在正式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既可以是课前三、五分钟的自我评说,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补充。如果学生对于这类知识接触机会较多,久而久之,对于写文章的方法,也会有个初步的印象。

虽然这样的训练会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但是时间过久,学生会对这一些轻车熟路的方法感到厌烦。因此,只要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吸引学生的方法也应随之提高。记得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兴趣莫过于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具有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之后,必须结合一些优美的典型性的名家名篇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他们的能力,使之直接感触名家的为文之道,在脑海中形成怎样作文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梅雨潭》一文时,可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结合挂图进行配乐朗诵,并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文章的写法,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不断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能力,对以前训练的学、说、评、复述等作文方法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脑海中不仅贮存了一定的方法,而且遇到感触深的事件学生也会产生一种说的心理。即使学生再碰到生疏的文章,他们也不会望而生畏,而是根据已知的方法细心琢磨,一旦融会贯通,便会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二、讲解

作文教学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为依据,离开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干。因为,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虽然在感性认识上对为文之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而写作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是零碎的,还没有形成系统,所以把这些知识归纳、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常规方法,使之在作文过程中时刻注意是很必要的。于是,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有关的资料、优秀范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讲解,分别是:

1.审清题意,选好材料。

2.中心明确,形象鲜明。

3.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4.重点突出,布局合理。

5.语言通顺,表达确切。

分别从审题、中心、结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小学生习作的要求贯穿了记实和想象两大类作文。对于其他类型的范文,在每篇范文之后都有详细的讲解,并改设计了一系列有关问题,材料,激发兴趣,促使他们深入文章当中去。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作文的一般方法,还提高了其分析能力,锻炼了其思考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因此方法的降解最好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课文结合好。如课本上的《草原》、《少年闰土》、《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家的猫》、《我爱故乡的杨梅》等都是一些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写法典型的优秀文章,如果讲解透彻,反复吟诵,学生便会从中得到教益,学习到一定的道理。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过《小木船》一文后曾经这样写到:

时间像流水似的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最使我难忘的是那次扔馒头的事。每每想起来,我就感到无比的羞愧、后悔、内疚。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天气,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水拍打在屋顶上,溅的水珠四射,之后便像断了线的珠子从屋顶上落下来。

三、模仿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他们在模仿中说话,在模仿中走路。因此,在小学生学习写作过程中应当像刚学习写毛笔字一样多加仿写,在仿写过程中揣摩名家名篇的写法,从中其体会,并会融于自己的知识之中,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另外,作文技能的形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因此,刚开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一味自己去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良好的示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下水文。而学生针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然后再由“仿”过渡到“写”。

学生掌握技能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模仿是创造的基础,要扩大模仿的领域,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争取独立形成技能。

四、开拓

“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牵着别人的手亦步亦趋是不会创造出新意的,只有敢于开拓,敢于冒险,奋力攀登的勇士才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领略到别人欣赏不到的风光。因此,在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掌握了基础要领之后,应变换学习写作的模式、提高写作的要求,让其自己去掌握写作知识、运用写作技能,才能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首先,帮助学生积累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书籍,成立班级图书角,扩大知识面。

2.指导学生在读书中注意积累知识,如可制作简单易行的填表法,包括所读书的大概内容、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以及读后的感受、体会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交流信息。如新书介绍会、故事会、读书大赛、读后感征文等。

4.开展好活动,激起积累兴趣。如读书笔记展览、成语接龙、手抄报比赛等。

其次,走出课堂,开辟第二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田野,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是一切创作源泉。第二课堂中的小制作,利用瓜子壳、树皮、笔屑、花生壳制作粘贴画,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还保护了环境、美化了生活,也为学生的写作准备了素材。另外,鼓励学生观察农村生活的四季,了解、体会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捕捉自己心灵上的火花,作深刻而细致的描绘。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便能激活,潜力便能得到发展。如果一经捕捉到灵感,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写出文笔优美的文章来。陶行知先生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道理即如此。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篇4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对传统教育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也需要采用团体教学模式、多维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学校、课堂的地域范围,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外界信息互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团队教学;多维教学;实践教学;开放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各种文化意识相互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把握时代的脉搏;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会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是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从2005年正式走进高校课堂以来,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已不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更加深入;且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不同的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有个体的明显差异,教师也不能千遍一律灌输式地传递信息;另外,形势与政策瞬息万变,课程设计上,必须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切实走进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并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探索的动力。

二、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部分以系辅导员为主,专职教师很少。系辅导员担任日常的党建、团学、学风、就业等工作,行政工作较多,同时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备课难度大,内容需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进行更新变化,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授课任务重,学生数量多,授课教师人员不足,工作量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容易造成教学内容混乱。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快,时效性强,需要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点与未来发展迅速进行分析预测,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辨明是非、坚定信念。因此,这门课程每个时期的教学要点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相对固定的规范来建立教材体系,许多时候都要靠教师的个人的喜好、判断力、经验以及知识积累来更新教学内容,但如果老师把握不好,便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例如有些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教条死板,有些老师过于夸夸其谈,借机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这样就达不到本课程的预期目标,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向着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扩张渗透,丰富的信息数据库成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信息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加入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而大学校园的主体都是“90 后群体”,他们思想自主开放、接受能力强,网络等媒体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广。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课堂多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这种重灌输轻自学、重结果轻需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然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考核方式不灵活,难以达到教学管理目的。?m然高校里也有一些采用以写作小论文等方式作为学生的评价,但仍然主要以传统的纸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高校在对这门课程考核时,存在追着要求学生合格的现象,似乎个别学生不合格会将责任追究到学校这一方。考核的不严格、有水分,也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也较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监管的目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思考

1、团队教学模式

团队管理理论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即团队成员都要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及其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而“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特点来承担教学内容中自己擅长的专题,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一门课程指定一名教师授课的传统方法,极大地发挥和挖掘了教师的教学潜能,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育人合力。比如在授课教师中较大比例是辅导员,辅导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专业和工作方向,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比如学习思政教育、比如学习国际政治方向等共同讨论并制定教学计划。

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和当前形势,针对教师给定的研究专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类似的实践调研,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多维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网络、智能手机普及水平的提升,高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时效性更强,这些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多维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将多维教学方法、多维教学手段、多维教学组织形式等融为一体的带有新媒体特征的立体综合体系。该模式既包含带有新媒体特征的多维教学渠道: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教育等,又包含具有新媒体特征的多维教育层次:知识、方法、能力、修养,还包含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讨论式、体验式、互动式、实践式等优化组合的多维教学方法。

当“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当学生接收到一种信息后,很难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如何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筛选过滤接受到的各类信息,并朝着课程的教育方向发展,这一课题也成为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方向。在课堂教学渠道上,可以利用慕课和公开课的资源,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研的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教育层次上,不仅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在网络阵地合法合理地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并守住法律的底线,不随意转发;另外高校任课老师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开设个人微博、分院微信公众号或者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发布评论。

3、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形势与政策从书本走进社会、从理论走进实际的重要载体。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和要求,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会结合分院实际和特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大合唱、名著阅读、参观考察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 “三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另外我们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通过校友的求职、留学等经历,分享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帮助在校学生准确把握社会动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主动学习思考的氛围;同时,我们也会聘请社会导师,发挥校外人士知识经验优势,通过校外人士与在校大学生结对的方式,着重致力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其职业化和社会化。

世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客观上必然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观上必然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增加了认识客观现实的难度。而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正是让大学生把握世界形势、树立规划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形式、内容和授课思路的调整,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不断培养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篇5

高效课堂,现代教学挥之不去的一个话题。何谓高效,我想有许多大家之说可供参考,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讲的再多,课堂设计得再完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再巧,也不值为高效课堂。

为什么要冠以新课改形势下这一背景呢?本人有二层思考,其一是,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了,我们看看现代教材的编排体系,无论是模块的编排还是选文的侧重都不同于以往。其二,教学的对象变了,现在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方面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能力速度都大大强于以往任何时候,可以说在获取最新信息方面他们丝毫不会逊色于我们老师。

基于以上认识,那么,如何提高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哪些是可以放手的,哪些是必须要紧紧抓手的,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话题是想回避却又避不开的,哪些是可以深入拓展但又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这些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充分的预设。也就是做好充分的“二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我认为,这是高效课堂的必经之道。

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篇6

摘要: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决把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关于新形势下的中国梦的正确解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国周边形势 国际形势

中国梦,萦绕在青年学子心头甜美而又艰巨的梦想,它潜伏在心底,使人无法平静,直至梦想成为现实,因为梦想不再艰难踌蹰,退缩彷徨,沧海扬帆乘风破浪托起不落的太阳。梦想的萌芽蓬勃了人生的激情,梦想的延续促就人生的茁壮成长。它熔铸骆驼越漠的坚韧,照亮依旧迷蒙的方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彩蝶舞袖清风醉,晓月初升似水年华。中国梦如雨后彩虹,吸纳日月精华,绚烂多姿更显坚定的力量,如蜕茧的玉色蝴蝶,似梦如醉,如翩飞的蒲公英,欲止还休。青年学子,厚积薄发,喷射最美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我们以一个新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努力学习中国梦的同时,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真正含义,以新一届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为理论,努力实现中国梦。在国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要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青年人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要深刻理解会议中的要点:第一,要认真学习,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第二,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第三,要广泛动员,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第四,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在行动,要立足实际,在落实改革部署上见实效。

但是如今的国际形势对于中国来说相当严峻,首先是朝鲜半岛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前几年又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核导弹试验,朝韩关系一度趋于紧张,短兵相接,大有爆发战争之势。而东边的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来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隐患。尤其是近来中国划定的东海空中防线,尤其引起了日美的不满和强烈反对,频频派遣军机和战舰濒临我东海防区,中日和中美摩擦不断升级。再有是有关钓鱼岛的问题,日本政要频频登上钓鱼岛宣布其“非法主权”,而日本军舰不断驱赶我国渔船在中国合法海域的行为,这都说明日本的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将成为东亚地区潜在的冲突隐患。再者是超级大国美国,其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的威胁国家。美国的影响在地狱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

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周边安全的威胁大多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牵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队我国的威胁。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即使在不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也没有忘却对世界做出贡献的责任。1956年,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两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对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意识,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邓小平把这种思想设计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85年,他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7年,邓小平又强调,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把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价值理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追求激励中国逐步走向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接续了毛泽东、邓小平强调的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的思想。中国梦,不应仅理解为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和中国的强大崛起,而忽略了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已经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在为人类做着贡献和将来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深刻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的健康的国民心态,才能进一步形成令世界其他民族仰慕的成熟的大国心态,使每一个中华儿女享受到做中国人的荣耀和尊严。

在让我们看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不是他国梦的翻版,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提起中国梦,许多人联想到美国梦。有的人联想起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联想起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中的感人故事,联想起非洲人后裔成为现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等等。其实,中国梦与美国梦根本不同。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中国梦则不然。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是集体主义。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华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追逐梦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中华民族是最富有整体性追梦精神的强大民族,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远古神话传说,到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从大禹治水,到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峡平湖,数千年来,深藏在中华民族内心的梦想,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享誉寰宇的秦汉大业、唐宋富足、元明清帝国。中国梦是追逐梦想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资源。提出中国梦,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追逐梦想精神,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原动力,让中华民族不朽的追梦精神焕发新时代的光辉。

从历史积淀来看,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也不是再造康乾盛世,而是完成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的本质是现代性的不断累积和生长。现代性是社会主义中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现代化的社会变革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特质,是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积累和充盈,是一种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合目的性的发展。现代性的生长和充盈,是现代转型的基调和主线。现代性的核心是源生于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形式,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全部内容。从我国现代化的实践看,现代性主要包括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社会运行管理制度机制,形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核心价值体系,等等。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现代化,追求目标是不断提高和跃升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程度。这说明,中国的现代转型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体征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他国梦,而是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梦。

从现实依据看,中国梦基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首先,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指出,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和梦想。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最为深刻的感受。其次,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5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5432美元,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强国的热情和不畏他国围堵、遏制而努力进取的斗志。第三,中华民族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人民群众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华民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更加坚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2] 13中国周边形势

[3] 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记录

新形势下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新形势,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1 新形势的具体分析与高校英语教育

所谓新形势, 就是在当前大的世界环境下, 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随处可见的麦当劳, 肯德基, 可口可乐以及我国的海尔公司在美国纽约设立研发总部等都体现出我国全球化的程度加深。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全球化, 在全球化过程中, 英语成为重要的沟通交流的基础工具。众所周知,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在将要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 还会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要能够在世界全球化的经济中站稳脚跟, 获得更多的利益, 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精通全球化经济规律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尽管, 近年来, 我国已经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加强了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但是, 基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 即学生很早接触英语, 然而在大学阶段却仍不能够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交流。除此之外, 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应试性,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远远低于学生的书写、听力、阅读能力, 由此, 就导致了我国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不低但却不够实用的现状。

也就是, 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 太过于重视应试技巧, 反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 它本身所具备的交流工具的功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也是由于学校老师太过轻视对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锻炼。基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新形势下, 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在人才源头上实现了英语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进而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最终才可以实现我国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终极目标。

2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英语改革的具体建议

2.1 改变英语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课堂主导的, 而在新形势下, 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课堂主导的。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下降, 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兴趣,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往往导致教与学的分离, 与此同时, 学生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 只是在课堂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英语单词、词组、语法, 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学生丧失思考能力的现象。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基础的语法知识了, 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面, 应该更多地开设有关锻炼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从实际运用的角度讲,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 是国与国之间沟通思想, 表达理念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的方法之一, 就是不断的重复训练, 尤其针对口语能力的提升, 然而, 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然而, 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的英语教育模式, 较之传统的模式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由于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相对积极, 并且会自主或不自主的进行独立的思考, 通过独立的思考加强对英语文化交流的理解。与此同时,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中, 学生则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英语交流, 通过这些机会, 能够加强对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锻炼。进而,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这样一来, 学生就由课堂的“配角”转变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 从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就加深。

2.2 丰富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方式多样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要求, 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 高校英语学习变得至关重要, 所以, 要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向西方先进的教学制度学习, 引进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例如, 小组谈论法, 游戏法, 辩论法等等。以小组讨论法为例, 在课堂上, 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每四个人一组, 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 该小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在学习英语文章的时候, 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式的学习。A同学负责文章中词汇部分, 在集体学习的时候, A同学将对该文章的词汇部分进行讲解;B同学负责文章的段落划分, 在课文讲解的时候, B同学就要对文章的段落大意进行分析;C同学负责文章的文化背景联系, 在课文讲解的时候, C同学就要对文章中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并且对中西文化进行分析;D同学作为讨论小组的leader在课堂讨论中, 要组织小组讨论。同时, 这四个角色并不是固定的, 每次讨论后, 小组成员就要进行工作的再分配, 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 体验不同的角色。这样一来, 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起到引导和主持的作用, 经过每个小组的展示, 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提出相关的建议, 使小组活动更加完善。同时, 小组之间的互评, 使得学生不仅仅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 还提高了英语的评判能力。通过增加教学模式的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主获取英语知识的能力, 最终培养出新形势下的综合型人才。

2.3 改革现阶段高校英语的评价方式

现阶段, 在我国现阶段, 大多数高校英语评价方式仍然采用考试制度, 并且根据现阶段的四六级考核制度, 各大高校的英语评价更侧重于英语的应用能力, 而非交流沟通能力。在这样的评价制度下, 学生也更加重视写作能力, 以及应试阅读能力, 这样就使得学生忽略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所以, 在英语评价的时候, 需要加强对学生口语的测评。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通过这样的方法, 更能使得学生学会如何自主的学习英语,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所以, 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 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爱上英语课程,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3 总结

在新形势下的高校英语课程应该培养出有世界视角的综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应有的交流沟通能力, 还应该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 通过文化的交流沟通, 实现人才的全球化。在新形势下, 我国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就必须拥有综合型的人才, 因此,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把英语教育作为基础的工具教育手段,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资讯, 培养学生运用全球化视角进行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人才的质量提升, 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杨文明.论高校英语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 :78-80.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新形势 初中英语教育 问题 措施

1 引言

初中英语教育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转折点,其作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笔者以为要想教好初中英语,就应当将新形势下现今的英语教育中的问题找出来,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即可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2 目前初中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

2.1学生学习时方向不明确

英语科目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于其他科目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学习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应当经常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交流才能够培养语感,真正提高语言能力。但是一些学生在学习时出现方向性错误,在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仅仅将英语作为一门应试课程来学习,而不是一种语言技能,这种方向不明确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方法掌握上不准确,日常巩固交流方面也有欠缺,这种一味应付考试的机械性学习注定学不好英语。

2.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能力欠缺

现今一些教学者在教学者还是很守旧的沿用一些很单一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适应现今的新教学形式,同时也会让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厌烦,难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一些英语教学者在教学时没有自己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觉悟,授课能力有限也是目前教学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

2.3英语学习环境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创造学习意境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在对英语教学设施配置和学习环境营造上都缺少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仅仅将英语单纯作为一门应试课程而不是一项语言技能。这种环境的缺乏让学生意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更感受不到学习英语的气氛,这种考试气氛的影响下只会让老师的“教”缺乏魅力,学生的“学”过于枯燥。

3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

英语教学的问题主要来自三个大的方面,即学校和社会不够重视;教学者能力与教学方式有限;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这三个问题点对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进行简单分析。

3.1营造合适的英语教学环境

英语教学环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注重初中英语学习教学环境的营造,加大对基本英语教学设备和英语环境上的投资,教学环境的改善不仅是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教学环境,同时也给教学者在教学思路和方式上的改变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肯定有所帮助。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多组织英语教学成果研究小组,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以组为单元进行英语交流练习,通过语言交流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尝试改变自身的课程安排,多添加一些互动性强,有吸引力的课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英语学习和技能比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英语的乐趣,提高英语能力。

3.2教学者自身能力提升以及教学思路的创新

教学者是学生学习中的“指明灯”,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教学者本身应当明确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应试课程,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教学,只有这样的明确意识,才能让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也能明确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教学者应当意识到有限的能力水平是不能跟得上新时代英语教学要求,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的,因此教学者在课余时间还应当积极进行课外进修,提高自身英语表达,写作、教学各项能力,让自己能够轻松应对新课标教学课程的教学。最后教学者应当在课程中多安排一些创新型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增进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同时通过课堂英语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3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力性培养

目前英语教学学生这一方面的问题在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向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为需提高学生的主动能力性,这一点还需广大教学者的积极努力,在课程教授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去学习而不仅仅是一种应试科目,其次教学者还应当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英语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以及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教学者还应当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范围从书本扩大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日常英语交流运用以及课外读物阅读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英语教学是中学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中笔者结合现今的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给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与广大教学者一起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学教学参考,2011(34)

[2]张向刚.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4)

(作者单位: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

新形势下的中国土地问题 篇9

【求是】2012年04月16日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集约与节约用地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健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当前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在明晰产权关系、确定流转条件、规范流转形式、合理分配收益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逐年减少,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艰巨。2001年至2010年共减少耕地1.59亿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1/3省市人均不足1亩,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特别是农民修建房屋相互攀比,“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和耕地抛荒等因素,目前我国耕地每年以近700万亩的速度锐减。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各种“圈地运动”不断升级。从客观上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急剧增长。据统计,1990年至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耕地减少总量的20%。从主观上看,在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后,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长,形成“土地财政”,这就刺激了地方政府“卖地”积极性。特别是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尽力满足对方的占地需求,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区市,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我国还是世界上公认的少水国家,淡水资源仅占世界的8%,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每年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左右,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此外,城市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化肥、农膜、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征地拆迁矛盾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目前征地一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强制办法,而供地采取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偿出让形式,这一“双轨制”的存在,使矛盾、纠纷增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据统计,目前征地拆迁的矛盾纠纷,占上访案件总数的33.1%。在征地过程中,暗箱操作、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屡见不鲜。2010年,全国发生违法用地案件达5.3万起,涉及土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占用耕地16.4万亩。

土地监管存在漏洞,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条块结合”的土地管理体制,使土地管理部门很难对本地区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监管。这是一些地方城市建设过度扩张、项目不合理占地的重要原因。此外,《宪法》、《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是因“公共利益”需要,但未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界定,其解释权掌握在实施征地的各级政府手里,以至于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各类楼堂馆所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征地。

二、强化土地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上述情况表明,实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采取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有效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监管机制。当前,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稀缺始终是根本性约束因素。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具备保护耕地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双重功能。既要保证农业发展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又要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日益增加的用地需要,形成节约用地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同时,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森林保有量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以上,205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6%以上。这就需要处理好保护耕地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当前用地和长远考虑相结合,不以透支子孙后代的土地资源来求发展,保持土地资源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利用,在不突破耕地红线前提下,加大生态功能的土地复垦力度,不断拓展国土绿色空间。

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保护居民合法土地权益的关系。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1%,今后还将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势必持续增加。但推进城镇化建设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超越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哄而上,不能脱离实际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不能以牺牲居民合法土地权益和社会稳定为代价。

处理好土地管理制度建设与加强日常监督落实的关系。我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的基本法规和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征地补偿等基本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用地猛增和征地拆迁矛盾增多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土地监管的权威性,健全奖惩机制,对未批先用、少批多用、违规建筑等非法占地行为,必须采取依法没收、拆除等强制措施,不能以“补办手续”而过关。

三、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建议

一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标准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健全耕地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民住宅要先行安排空闲地,加快旧村和“空心村”改造,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改革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数据库,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网络传输系统,把保护耕地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地块,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

二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各级政府要制定和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指标,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划定城镇建设用地“红线”,限制城镇建设过度扩张,走集约化城镇发展道路。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对全国各类存量复垦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复垦旧城区、空闲地、废弃地等。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针对不同产业土地配置效率和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明确不同产业用地的先后次序,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用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地、高污染产业用地。

三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始终坚持“姓农”,绝不能以流转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务必做到土地流转不流失。必须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农村土地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流转自主权、流转方式选择权和价格收益谈判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评估制度,规范流转手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流转长远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加强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防止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四要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增值收益公平惠及各方。遏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将土地收入由原来地方政府自行支配的预算外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中央统一掌管的预算内国税收入,从根本上弱化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利益关系。改革和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地增值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抑制土地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逐步把原来一次性收取70年或50年的土地出让金,改为缴纳浮动的土地使用年税制。规范征地程序,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不同实施办法,公益性征地要严格依照论证、协商、听证、裁决、审批等程序确定,绝大多数居民不同意征地拆迁的不能强征强迁;经营性用地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操作,让当事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权。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补偿方式,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对被征地拆迁的居民进行妥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下一篇:《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阅读理解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