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教学教研(通用10篇)
新形势下的教学教研 篇1
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07年1—2)
浙江省湖州二中 湖州(313000)
陈方南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改对乡土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依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新课改 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
新课改需要新的乡土历史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乡土历史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凸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如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也有诸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等建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改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把它作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途径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二是不再强调以乡土教材为本,而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采取调查考察访问等方法,自主地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帮助理解国家教材,而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乡土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从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角度阐释乡土历史教学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其理论强调课程资源与教学的结合,教学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把乡土历史教学看作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过程。
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共建乡土历史教学的立交桥
新课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新课程的教材也就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三大类。在国家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是“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问题的直接兴趣,把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中讲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系统学习乡土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家乡。课外教学活动具有形式多样、灵活,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主要包括乡土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社团的乡土活动、请专家作乡土讲座报告等方面。
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共搭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平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在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亲自搜集资料、实地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在这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容易培养,意志、性格都容易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特点。【3】
【2】
【1】新课改形势下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系统渗透乡土教学
所谓系统渗透,即在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总体备课,系统地把乡土历史资源穿插在国家教材的教学中,自觉自然地不留痕迹地融入既有的教学环节之中,使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既讲授了国家教材,同时亦进行了乡土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时渗透。根据心理学近体性原则,运用乡土历史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因为 “只有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他才能使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才能达到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以至欲罢不能的境界,才能学好所学的课程。”
2、讲授国家教材中引【4】用。国家教材的着眼点是放在全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上的,不可能把每个地区的历史都详尽地囊括进去。在讲授国家教材时适当穿插乡土历史资源,帮助学生从一个地区的情况看到全国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在讲授国家教材时引用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加以补充。
3、在考试试卷中渗透一些乡土历史题。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之中,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各省自主命题。从目前实行自主命题的各省高考历史内容看,或多或少都把乡土历史渗透于高考命题范围之中。为了适应试题乡土化趋向,我们在平时的测试中也作了试题乡土化的尝试。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我们在历史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场所,让学生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一般来说,乡土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土史研究性学习。乡土史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可以根据周边的乡土历史资源,结合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研究主题模块。以笔者所在的湖州市为例,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突出“湖州文化”一个大的主题,下面学生可以选择塔文化、桥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等作为子课题。这种模式与新课标的“主题+专题”的模块教学很接近。
2、学生社团活【5】动。学校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组织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实际上就是兴趣小组活动。笔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就有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乡土湖州”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如下活动:第一,“一路走来一路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有计划、有选择地到湖州市的两区和三县,去探询湖州文脉。第二,“乡土活动日”。“乡土活动日进行乡土摄影展、乡土故事演说和票证展览等。第三,乡土网站建设。社团成员多方搜集资料,进行网站建设,建立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档案,为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实现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共享。第四,地方口述历史的研究。“口述史学,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口述史学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还比较少见,社团的成员率先作出了尝试,他们以自己的爷爷奶奶为采访对象,采用文字笔录形式和录音形式,进行了“文革”口述史的研究。虽然在方法和技巧上还略显稚嫩,但他们参与的热情还是令人感动和钦佩。
三、自编校本教材系统讲授乡土知识,实施乡土历史教学
开设校本课程,对于大多数历史教师来说,主要是利用乡土资源编写校本乡土历史教材。一般来说,乡土教材体例多采用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优点是“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沿革分明,便于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地区在祖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湖州二中为例,历史组老师从湖州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知识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将公民教育民主教育和地方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湖州人文历史和现实生活,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对现有的各种乡土教材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学校独特的校本乡土教材。然后通过校本乡土教材,传承乡土文明。
四、开展报告和讲座,丰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主要指老红军、老八路等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让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走进学校,来“讲”历史。如请40、50岁的人讲“文革”,60岁的人讲“人民公社”。让老战士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请博物馆的老师当地古迹遗存,考古发掘的新成果。请历史专家结合重大纪念日作专题报告讲座等等。通过这样的报告讲座形式,让学生备感亲切,教育效果自然就比单纯的老师说教好得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8】
【7】
【6】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02页
[2]张静、李晓风、姚岚.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71页 [4]孟思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1页
[5]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29页
[6] 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J].2005年第10期,14页 [7]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214—215页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页
联系电话:*** 邮箱:chenxuanchen@sina.com 通信地址:浙江省湖州二中 邮编:313000 作者简介:陈方南,男,1972年生,中学一级教师,历史教育学硕士。
新形势下的教学教研 篇2
一、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它包括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是写作的基础。同时, 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 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 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上, 不能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 或者每天写一篇作文, 每篇文章老师花几小时认真修改, 并且加上大段评语, 学生的作文仍然不会有大的提高。所以,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作文能力
字写得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 字写得太差, 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无论多么好, 恐怕也得不到高分。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 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写字训练要从小抓起, 作到正确、工整、美观。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五天的工夫是不行的, 因此, 要及早入手去做。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认真记下观察过程。经过观察得到了知识, 或者能发现问题, 质疑并得到答案,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要有是非观念, 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述, 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其中。并能由此及彼, 以小见大, 能够对生活有所感悟。
学会发表观点意见, 即使同一个事物,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开放我们的课堂, 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张,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思考。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做自己的主人。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需要做好安排, 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训练要循序渐进, 由易入难。在作文训练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做。
(一) 有素材, 会观察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要多观察, 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很多时候学生们还缺乏观察生活的“慧眼”, 会对好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 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 从而形成一种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通过观察捕捉有意义的材料, 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在实际教学中, 多带学生实地观察, 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感悟, 并能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也积累了经验。
(二) 会阅读, 能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本新选用的课文大都与生活紧密相连, 而且都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 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 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社会环境描写, 《变色龙》中的对话描写, 《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等。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借鉴。
(三) 多训练, 能创新
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练笔机会。作文练习不能只靠课堂训练, 还要引导学生以日记等其他形式自行练习。作文要有一定要求, 也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自由发挥, 把畅想的空间还给学生。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 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符合一定法则, 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 无法则乱, 但法太严则成死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 让学生有畅想的空间。
除了课内训练, 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 可以随时随地写, 长短不限, 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 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坚持一段之后, 做文时就会有更多材料, 看问题也会更深入。
(四) 讲方法, 勤修改
作文训练要讲究方法, 怎样指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 就成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前先要列提纲,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有“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 想一句写一句,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
另外,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多修改。写作文要力求完美, 只有平时多改才能在考场上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 也是一种能力。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修改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 应以学生自改为主, 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方式为辅。发动学生在作文完成之后至少读三遍, 这样会减少相当一部分漏洞。教师评语应少批少改, 点到为止。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及时完善提高。
总而言之,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不能操之过急,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经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 对写作文有了兴趣, 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摘要:语文成绩的好坏不外乎“字、词、句、章”几方面内容, 其最终目的还是以“章”为核心, “章”则以作文为主。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使学生会表达、会作文。新课改后, 作文在中招试卷中占到了50分, 所占比例很大。要想提高语文成绩, 作文至关重要。
刍议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 篇3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网络教研这一形式刚出现时,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笔者经过调查研究,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当前网络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网络教研的两种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的网络教研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下载并利用各大资源网站的资料;第二种模式是通过论坛、QQ群和微信群进行同行交流。前者容易出现资源原创性不足,造成雷同、单一的教研结果等问题;后者存在发言随意性大、缺少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等问题。
现有的资源网站以商业运作为主,或者由民间免费自发组建,缺少权威部门的引领和激励机制,所以需要官方机构的介入,通过严格的奖惩制度,形成有序的资源创作和利用模式。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网络交流论坛或微信群、QQ群的交流机制,引入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对交流内容进行权威解答和引导。这就为普通成员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师交流发言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提升网络教研效率。
二、完善网络教研的平台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研效果,优质的网络教研平台是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调查显示:5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前大多数教研网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重复率极高,内容陈旧,再加上板块设置杂乱无章,没有很好地分门别类,也没有很好地区分技术和业务的分工,不方便教师使用。另外,与上级教研网的内容衔接不完整,出现各种断层,也会影响网络教研的效果。
笔者建议,学校相关领导应从以下两点着手,进一步完善网络教研平台:首先,学校要培养各学科教师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网络教研平台的意识,促进技术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增进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学科教师在网络教研中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其次,学校要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有关网络教研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三、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
网络教研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主体多、互动性强等传统教研无可比拟的优势,理应成为今后教研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仅有不到50%的教师曾经参与或正在参与网络教研,只有不到10%的教师会经常参与网络教研,但是他们资源共享和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意识都比较薄弱,交流规模小,没有充分体现网络教研群体资源共享的优势。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形成权威的网络奖励制度势在必行。如教育部门可以根据网络资源的点击量和下载量,颁发奖励凭证,并把这些荣誉和凭证作为考核和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依据。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教师的网络教研兴趣,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网络教研的内容
当前,网络教研的内容单一、形式古板,不能充分体现网络教研主体多、形式灵活的优势。据数据表明,钻研教材、交流教法占网络教研内容的80%,讨论学生的学习问题占网络教研内容的60%,涉及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讨论只有30%。
虽然网络教研优点诸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如虚拟性太强、自身存在感不强、缺乏情境、情感交流苍白等。这些因素导致网络教研内容单一、形式古板。传统教研模式中的实地听课、集体同一地点评课、备课等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教研的不足。可见,只有把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试谈新形势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篇4
试谈新形势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对国内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EGP)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的关系问题,一些高校英语教师的认识尚不够全面.试从EGP和ESP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一步剖析在新形势下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与此相关的教师、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及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 者:苏晓娟 樊继英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北京,102617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9)分类号:H3关键词:EGP ESP 英语基础教育 语言共核 需求分析
新形势下的教学教研 篇5
高效课堂,现代教学挥之不去的一个话题。何谓高效,我想有许多大家之说可供参考,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讲的再多,课堂设计得再完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再巧,也不值为高效课堂。
为什么要冠以新课改形势下这一背景呢?本人有二层思考,其一是,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了,我们看看现代教材的编排体系,无论是模块的编排还是选文的侧重都不同于以往。其二,教学的对象变了,现在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方面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能力速度都大大强于以往任何时候,可以说在获取最新信息方面他们丝毫不会逊色于我们老师。
基于以上认识,那么,如何提高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哪些是可以放手的,哪些是必须要紧紧抓手的,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话题是想回避却又避不开的,哪些是可以深入拓展但又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这些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充分的预设。也就是做好充分的“二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我认为,这是高效课堂的必经之道。
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 篇6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资信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素质,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资信。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人缘型学生的特点:(1)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健壮的体魄;(4)优异的成绩;(5)较强的工作能力;(6)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学生大多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生活目标明确,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解剖。
中间型的学生特点:(1)渴求进步,但又害怕困难。这些孩子普遍有较好“天姿”,也追求进步,但意志薄弱,遇事犹豫不决,做事“虎头蛇尾。”(2)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有少数中间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即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过分依赖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这类学生占班级绝大多数。固而帮助这类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对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嫌弃型学生特点:(1)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具有攻击性行为。(2)品行不良,难以与人相处。这类学生一般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最主要原因是品行不良。他们经常被冷眼相待,自尊心、自信心不强,被人们忽略。这类学生虽不多,但教育不当,对管理班级来说是一大障碍。改善好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1)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2)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边的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即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地师生单向交流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怪圈,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得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人际关系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嫌弃型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且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一学年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收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
[1][2][3]下一页
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中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划一,对学生来说,是失去 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和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个子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转变为优秀的。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1、实行资信制度的需要。
中学生下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需要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信誉的迫切性、重要性。如果从大的方面说,社会发展,进步也需要品德优良的人,守信的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作为教育者便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培养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人。
2、实行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当然也就
上一页[1][2][3]下一页
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称为守信的人。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要对学生的信誉评分,表扬高分者,提醒落后者,使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学问>>中提到了“谨而信”,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讲信用。孟子也曾说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间相互讲信用。国处的思想家也谈到过信誉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我认为一个人-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据此,我们认为德育是重要的,也为班级实行资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具体设想
鉴于以上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可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以培养学生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其始分可设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有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惕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篇7
一、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由“技术员”向“操作工人”转变,电子技术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精、宽、用、新四个方面。
(一)精。
所谓精,是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系统的相对不完整性,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例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让我们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正确选择电路参数,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因此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
(二)宽。
所谓宽,指知识覆盖面要宽。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扎实基础。因此电子技术的教学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电子技术涵盖了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应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用。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子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介绍了整流滤波电路之后,可以带领学生为自己的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掌握电子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从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新。
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电子产品不断趋向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大规模集成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应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引入新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电子技术理论性强,不少教师感觉难以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想改,但学生往往是启而不发;而学生因为理论枯燥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总体来说,效果较好:
(一)直观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一些新的电子元器件时,可多带一些不同类形、不同型号的器件,便于学生熟悉,另外带一些电子产品,让学生在线路板上寻找元件,熟悉元器件型号等。
(二)类比法。
在讲授分压式偏置电路的计算时,可通过比较分压式偏置电路与基本放大电路交流通路的并用,直接得出分压式偏量电路的计算公式。
(三)问题探索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及消除时,教师可通过实例来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唱卡拉OK时,如果音箱与话筒的位置不当,大家会听到刺耳的啸叫声。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使自激振荡不满足相位或振幅平衡的任一条件,即可消除自激振荡。
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电教媒体可以采用多种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分析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逐步展现随着温度的变化,工作点逐步上移的过程,活动的图像形象地取代了书本上的静止图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激发学生去思考。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能产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四、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的考查。二是考核形成的多样化。全面的考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的形式可分为:口头提问、书面作业、课堂练习、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只有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才有助于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只有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才有助于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地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已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应对原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数学探究教学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教学 课程标准
数学探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数学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现数学探究方法与过程。数学问题提出来后,不是由教师来解答,而是要由学生来解决,因此教师需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去探究。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首要条件是他必须具备探究所需的主要知识,同时,教师要将所探究的问题或目标明确化,或者通过暗示、启发。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虽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却是学生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活动。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学需要“沟通”与“协作”。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只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地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和“练”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可以说,在传统的课堂中没有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互动的。
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协调统一发展的活动。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人格品性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数学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现代数学教学要求摆脱认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新形势下的指导司机管理 篇9
XX机务段XX运用车间
指导司机:XXX
一、新形势下机务运用安全工作出现的新变化。
1、乘务作业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实行机车长交路、轮乘制,使机车运用的乘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采取双班单司机值乘等方式,乘务员在车上休息和换斑作业,由于采取“长交路、车循环、轮乘制”的乘务方式,乘务员不像“包乘制”那样熟悉机车状况,要求乘务员必须提高临时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这些变化对指导司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和驾驭好这种变化,加强对机班和乘务员的检查指导,提高乘务员的作业安全系数,是每位指导司机需要重新定位和研究的新课题。
2、对列车操纵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重载列车开行,对乘务员的操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乘务员对制动机性能、试闸时机的掌握、运行速度的控制、电阻制动和空气制动的配合使用、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因素必须进行重新研究,全面考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失误。作为直接承担着对乘务员操作技能进行检查指导任务的指导司机,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技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加强对乘务员的培训指导,提高乘务员的素质,用过硬的基本功保证安全。
3、运用生产布局形成了新格局。
随着运输生产力布局的不断调整完善,机务系统运用生产布局形成了新的管理格局。首先,站段的规模扩大了,可以对更多的机车和更多的乘务员进行集中统一调配使用,提高了机车的运用效率和乘务员的机动能力。其次,形成了许多异地车间,这些异地车间由于远离本段,必须提高其独立作战能力。由于减少了管理层次,扩大了管辖范围,指导司机在安全管理上的作用更为突出,责任更为重要,任务更为艰巨。
4、设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
机车监控装置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升级,对机车乘务员的作业实现了全程监控,要求指导司机对设备的应用和管理更加精确和熟练。通过监控数据文件的转录和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的全部信息,掌握他们的操纵水平、标准化落实情况、机车质量状况、非正常情况如何处理等等,并且通过录音,可以掌握在突发事件和故障处理过程中乘务员的现场表现。可以说,机车监控装置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安全保护装置,更是机务运用安全管理的一种手段,如何熟练运用这一手段,提高对乘务员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指导司机来说非常重要。
二、创新指导司机管理,加大考核工作力度。
1、找准工作定位,提高思想认识。
指导司机在机务运用安全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条件每季度手把手地指导每名乘务员的作业。这样一个非常科学合理的管理跨度,使指导司机既能够进行宏观管理,也能够进行具体指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这就对指导司机的独立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对指导司机的管理,成为机务运用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各级管理者应该切实把指导司机的管理摆上日程,深入研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指导司机工作的新变化,创新指导司机管理,迅速实现新体制下指导司机职能转变,提高他们安全控制、质量把关、作业指导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贴近现场,熟 悉人员,掌握业务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机务运用安全管理的一道坚固屏障。
2、完善管理标准,加强考核奖惩。
提高运用安全管理的创新能力,认真研究“指导司机怎么管和怎么让指导司机管”的问题,要加大对指导司机的培训力度,任职前应由路局或机务段组织进行脱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指导司机的职责范围、岗位标准和技术业务等,也可以涉及其它方面,如:新设备的使用、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乘务员心理学等;任职后要抓好指导司机的日常学习和脱产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兑现。
3、运用激励机制,增强工作动力。
指导司机都是从一线优秀的司机长和机车调度员中选拔出来的,在指导司机的岗位上,他们所付出的辛苦和承担的责任比乘务员要多、要大。应该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调研,适当提高指导司机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同时,要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给予指导司机一定的权利,除了对乘务员作业标准和劳动纪律有检查考核权之外,还要对乘务员的评先、提职、任免和奖惩等有建议权和否决权,对影响行车安全或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有权停止其工作和进行调整,真正树立起指导司机的工作权威。
三、指导司机要展示作为,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1、突出安全工作重点,解决好有影响的关键问题。
指导司机队伍作为机务运用安全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每一名指导司机都要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用实际行动来保证安全。要在全面掌握安全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解决关键性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加强对乘务员的安全教育、技术指导和一次乘务作业的检查考核。要根据天、地、人、车、时、图和监控分析中查找出的问题有重点地掌握添乘时机,实现有计划、有目的的添乘。尤其对薄弱人、薄弱机班、新职、临时组建、担当特殊任务和思想波动的机班要重点添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做到问题真实、反馈翔实、处理及时。要针对关键区段、关键站、关键调车点和重点施工等,进行预测分析,掌握要点,根据运输情况的变化,合理调整变换操纵要领。要根据专、特运任务和运输秩序发生变化、超劳、待乘休息不良等因素,对可能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机班采取有效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安全正点。同时,指导司机要克服好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敢于正视和暴露车队存在的问题,不能避重就轻,畏首畏尾,要敢抓敢管敢处理。
2、强化机车监控分析,提高乘务指导的针对性。
指导司机通过添乘机车的方式来检查乘务员的一次作业情况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弥补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指导司机要认真学习机车监控装置的使用方法,提高机车监控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全面掌握每个乘务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分析的重点应突出对发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按操纵技法、作业标准化等方面提出改进指导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添乘指导,由跟踪保障变为超前控制,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3、要以监控分析和添乘指导发现问题为主体,针对每个乘务员的具体情况,建立乘务员个人档案,实行动态微机化管理,通过监控分析、添乘指导、检查考核等方式,全面掌握乘务员作业行为和工作状态。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首先,要克服对薄弱人包保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关键人和薄弱人分析制度,确定关键人的条件和标准,根据监控分析和添乘检查发现的问题,定期对机车和人员进行排队分析,确定安全关键人和机班,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包保方案。
4、加强技术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磨刀不误砍柴工。指导司机要完成好对乘务员的检查指导工作,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更要加强日常学习,在工作细节中学习,在失误教训中学习,在乘务员中学习,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同时指导司机要做好乘务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带领机车乘务员开展岗位练功,总结推广安全、保养、平稳操纵等典型经验,做到项点明确、讲解准确、指导详细。特别对新职司机、练习人员和薄弱人,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计划,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学,必须达到学懂弄通,真正掌握。
6、狠抓标准化作业,从基础抓起、从呼唤应答抓起,以身作则,带头呼唤执行作业标准化,起到表率作用。同时,对违章违纪现象严格考核。制定《指导组奖励考核办法》,对连续两个月无违章违纪的职工给予奖励,对违章违纪人员追加自查考核,努力减少三违的发生,使职工养成自觉遵守标准化作业的习惯。
7、以身作则,大胆管理。在添乘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执行“五同时”制度,要求职工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到,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对机班全程作业情况不留有“死角”。添乘中对库内作业、站场走行、运监器操作、制动机使用、非正常行车等趟车作业关键环节中,对职工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发现、认真分析,特别对一些职工认为“与安全行车无关大碍”的惯性违章违标现象要及时纠正,讲明这样做的后果,注意方式方法,使职工能够接受自觉执行作业标准,对于故意违章现象要从严管理,决不放过任何违章违纪,消灭“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现象。
充分利用列车站停和到达后的时间,向职工传达车间、车队近期重点工作及有关规定措施等,加强宣传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对于运器文件检索中发现的机班不良作业习惯和违章违纪,要与机班一起分析存在的原因,帮助机班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机班立即整改,从而使机班的作业导向安全。
指导司机在机务运用安全管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创新指导司机管理,充分发挥指导司机作用,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探索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 篇10
在新的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只有开创性地工作,党建工作才能有活力,才能体现出我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献策是我们每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身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根据中仓街道工委决定开展“我为中仓献一策”征文活动,结合我社区工作实际,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党建工作。
一、抓学习,提高社区党员的综合素质
(1)认真学习各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级有关指示、会议精神。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可以进一步武装党员同志的头脑,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纲领的自觉性,树立他们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及社区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抓好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抓好“党课一小时”理论学习。落实好社区党总支理论学习计划,做到学习有时间安排、有重点学习内容、学习书籍资料、学习记录、学习档案,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学习。结合实
际,组织社区干部开展政治理念知识学习,与时俱进地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以召开党员大会或召开党小组会的形式,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党员同志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带动居民群众踊跃投入到学习中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3)抓学习方法创新。社区党员的特点为社会退休党员较多,相对比较分散,要创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采取集中学、小组学、组织座谈讨论、自学等方式开展学习。要落实好学习日制度,充分利用阅览室、宣传栏等平台开展学习和交流,进一步调动社区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化基础建设,不断挖掘人才表彰先进
(1)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五个好工作机制”和“我为社区添光彩”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丰富活动内容,促进社区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党员访谈制度,开展支部成员和党员、党员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谈心活动,结成对子,沟通思想,加深感情,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
(2)在党员入党纪念日,开展送温暖活动,送上一束鲜花、一声问候、一片期望,使党员有一种“我是党员我自豪”的荣誉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具有亲和力、向心力和信任感、归属感的党员之家。
(3)在七一党的生日之际,召开党员大会,缅怀党的丰功伟绩,评选表彰优秀党员。在深入开展各项党建活动中,我们可要求社区内的党员同志结合生活实际,推先进、学先进的高潮,挖掘社区内更多的热爱公益事业的党员及居民群领军人物。为社区的创建工作添砖加瓦。
三、认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新思路
(1)党建工作与社区工作同步进行,围绕社区党建中心工作思路为指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意识。
(2)认真抓好新时期的党组织建设。做好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及管理工作。纳入计算机系统,建立党员统计信息库,对党员进行动态管理。结合基层实际,建立与党员的信息联系制度。
(3)抓好标准和规划的制定,建立党员管理制度,给党员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对党员建立长期的学习制度、检查制度、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使本系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能够明确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采取的措施,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明确怎么做。
(4)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形成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
四、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要坚持学习“十八大”的会议精神,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思维模式,把精力集中到社区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上来。对社区党员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惩处,使每位党员都积极争取做一名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开拓创新、群众满意的优秀党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事处处为社区党总支的形象着想,使之成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