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4-07-02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共11篇)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1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6年全国25个省份将采用统一命题的全国新课标卷,这对我们的备考和授课工作是一大挑战。那么,全国卷对于湖北卷而言有哪些不同呢?

一、减少记忆型题目

高考全国卷取消了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著导读的考察,在给学生减少记忆负担的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降低选文的学术性,着重考察理解能力

全国卷降低了论述文的学术性,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四年的全国新课标卷选用的文言文皆为较简单的人物传记,而不是文言抒情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裁皆为小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使得整张试卷看起来能让学生更加轻松。

但是,从题目的设置上看,提高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要求:(1)近两年的名句默写皆为理解性默写,仅靠单纯的背诵而不理解文章内容是无法在这一题型上稳操胜券的。(2)小说阅读重点考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的理解。(3)文言文阅读试题不再是必考实词和虚词,更多的题目设置来考察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2015年的文言文选择题甚至没有涉及到实词和虚词,而是考察人物形象、文章内容、文化常识(其中就问到太子这个称呼能否用来称皇帝的其他儿子。)(4)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对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

在20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传统的成语、病句题只占6分,另外的14分皆为比较灵活的选句填空、写句填空、句子排序、图文转换。这要求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四、写作题材贴近生活,考察思考能力

近四年的高考的作文题皆为材料作文题,而且都是贴近生活的热点材料。例如今年的材料就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据说这个新闻原型还是武汉的一个小伙子。这些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不容易偏题,但很容易考察学生实际写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阐释观点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其表达的观点中就可以看出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这些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有哪些改变,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一纲多本,开门教学

25个省份,语文课本版本多样,但试卷是统一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打开门,不能固守教材,不能关在课本中,就看几篇课文,而是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课文简上,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学余秋雨的《都江堰》,不仅仅是学《都江堰》,还可以用理解都江堰的方法来理解《道士塔》和《阳关雪》,理解了《道士塔》和《阳关雪》,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文化散文,再来看余秋雨的其他文章,就都容易理解了。我们要通过课文给学生开一扇窗,通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很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二、丰富素材,拓展外延

我们的很多课文都是文学经典,利用这些经典为突破口,拓展教材外延,我们可以大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离骚》是一篇很难理解的抒情诗,一直都是学生们理解的难点。但是如果先给学生们看《百家讲坛》中的《端午时节话屈原》这个节目,再抛出一个问题:据你考证,《离骚》大概写于什么时候?让学生们去猜测推理,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离骚》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更能够让学生理解《离骚》中屈原的深切情感。最重要的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某些民族情感能够得以传承,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陶冶。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鼓励学生看《红楼梦》,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们推荐学生看《水浒传》,上《合欢树》时,我们介绍学生看《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些经典的著作都能渐渐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去淘汲,去欣赏,从而被改变,被淬炼。

三、旁批经典,多样写作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鉴赏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先学会读,再学会写。不仅仅是读,还要思考,还要鉴别,还要欣赏。我常在班上给时间学生读书、写旁批。学会写旁批也是一种技能。我让学生从脂砚斋评《红楼》,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等著名点评本的例子中寻找旁批的方法,然后再自己尝试点评名作名篇,对于优秀的点评,我也加以修改和展示。这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

一举三得。所以阅读课外作品写旁批的做法,我认为大有必要坚持下去。

训练写作能力途径的绝不仅仅是写作文、写周记。教师可以开拓思维,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诗经名篇《氓》时,可以让学生用韵文来改写《氓》,网上有学生写得很有意思:小伙当年笑嘻嘻,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借此找我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河去,一别顿丘两依依。不是我要拖日子,你无媒人背礼仪。请你不要生真气,许你秋天作婚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时,我让学生原创古典诗词,进行评比,办出展板,放在教学楼前展览,引起了高一高二学生的广泛关注。学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这一本选修课本时,我又让学生自己创作现代诗歌,并装订成册,同学们说这是高中生活最珍贵的纪念。这些写作练习看上去不是高考作文模式,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抒情、叙事、炼字能力。对他们的考场作文写作也大有裨益。

四、提炼方法,合作探究

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许比课文的分析更有意义。比如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就是一种授之以渔的好办法。了解“世界中心观”,同学们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中心观,同学们就能做到感同身受;了解读者中心观,同学们就敢于跳出作品进行再创造;了解文本中心观,同学们就能自觉进行文本细读。再比如,讲授理解小说主旨的五个角度:人物、情节、结局、环境、关键句。就能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究小说的主题,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探究的小说主题比我们预设的答案要丰富得多。

五、创新思维,开展活动

对于这一点,我们周围有很多老师做得很不错,她们善于创新,思维开阔,常常能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比如石珊珊老师在上《劝学》时,就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胡定仙老师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时,让学生为梁启超的讲演办海报。为了让学生学会议论的生动和充实,我们年级许多老师都在班上举办了辩论赛。这些语文活动寓教于乐,更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的高考模式给了我们新的挑战,但也给了我们新的契机,借这个契机,让我们将语文课堂更好地从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将语文课堂转变成一个学习语言、鉴赏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乐园。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2

一、新高考语文试题结构的特点和“应试”训练的必要性

当下语文高考试题,考察考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这6个方面具体涉及18个问题解答和围绕某一材料进行分析后,根据有关要求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务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和省市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试卷,认真揣摩各套语文试题的阅读题解答要求和写作要求,以明确的认知把握逐一指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基础知识积累及其相应的应考技能,从而使考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懂得“张弛之道”,要劳逸结合。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没有一定量的集中学习和实践训练,都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学生读书学习的成效与良好的考试成绩一样,不经过一番刻苦努力,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应考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成绩的,但也不能过犹不及。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实战考试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不从“精、准、要”的角度出发,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教学指导及其训练,结果是劳而无功出力不讨好的事,又何苦呢?

所以,在语文学科教学构想中,教师应力求把握好指导与训练方面的“精、准、要”三原则。“精”即精选训练试题“;准”即阅读分析理解把握要力求“准确”;“要”即抓关键。如果抓不住“关键”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答卷无论文字表达得再多也是无效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的训练务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选好训练试卷并讲求实效,尤其是读写分析技能和表述文字的准确性方面。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的,每次的教学实践训练中,除了按照试卷上的各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做出逐一剖析和明确的把握外,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积累读写方面的思维方法和解答经验,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此充分“备考”,才能真正实现高考中的“无忧”。而这一愿望的达成,离不高效课堂教学训练。

二、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的“命题特征”

新高考语文综合运用类试题的命题形式,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从选材角度看,语文综合运用题紧密联系现实,紧贴时代发展,重视“新颖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二是围绕着百姓关注的焦点、社会热点。各类短小应用文,如便条、标语开场白、串联词等,以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漫画、配图广告、图表等,都有可能成为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的素材。

2.从考查点分析,压缩语段、仿用句式、语言连贯、表达得体等题型依然是最受关注的知识点。然而不管考查哪个方面的知识点,都将是突出考查考生的“能力”。因此,培养考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是平时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3.从命题技巧方面分析其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生活化。综合性体现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多个知识能力点,比以往的单一能力考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如在一道试题中可以涉及仿用、续写、语言连贯表达、正确使用修辞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考查。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常常出现模拟生活情境类方面的题型。有些问题就是现实生活的实录,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能力,即平时说话表达是否得体。如果日常生活中说话得体,答题自然就会得体。这样命题的导向意在引导语文教学要关注生活。生活是基础,语文是生活的再现。

三、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信息提取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信息提取类题目包括概括归纳语段的中心、要点,给消息拟题目,拟写一句话新闻等等。考查的是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对这类题目的解答,考生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1提取中心句。多数语段都有一个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语段的中心,也可作为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的基本材料。2分清各层次的主要意思就是要点。3筛选整合。针对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度概括,形成要点或中心。4整体归纳法。对没有中心句或表意含蓄的语段,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材料,准确捕捉作者的观点或主要意思,从而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2.材料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材料分析类题目包括问题的实质、体现的精神、考生的感想、得到的启示、图表的结论、漫画的寓意等,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鉴别、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力。1文字材料类。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看材料反映了、说明了、体现了什么事实、现象、变化、形势、思想、实质、问题、原理、观点、立场、政策或原则。考生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分清主次,找出“相同”和“不同”,再整合成题目要求的答案。2图表数据类。一要“看”,细看图表名称、列举项目、涉及范围、具体数字,提取信息;二要“比”,用“纵横交错法”,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得出“相同”和“不同”,再归纳总结。3漫画材料类。要先看题目,再读漫画,注意画中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按顺序对漫画内容进行描述或说明。还要从“反映”、“讽刺”、“揭露”或“批评”等角度揭示漫画的寓意,进而给漫画拟出恰当语、落款、日期等,这在有些应用文中非要不可。再如对联、横幅讲究对称,广告语讲究音韵和谐等。没有形式的应用文不叫应用文,考生定要切记。4手法。有些应用文体要用到特殊手法,也有一些题目规定要用某一手法,比较常见的有对偶、对比、比喻、双关、顶真、仿写、引用等,对这些常见手法要做到运用自如。

3.句子运用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句子运用类题目包括选用、仿用、变换、填空、排序等,主要强调用语准确,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等。考生既要顾及语境,又要重视材料的中心。1选用句式。选用句式是为了使表达更加规范、准确和生动。选择句式前先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点,了解选用的情境,分析相关句子的结构,然后对号入座。选择了合适的句式,才会与语境相合,表意恰当。2仿写。一是看清结构,模仿有据。解答以结构为命题点的仿写题,要把握例句的结构特点,包括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手法,创新出彩。了解题干在手法方面的要求,分析例句的手法特点。要求运用修辞的仿写题主要涉及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反问、设问等常用修辞格。3变换。根据题目的要求,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形式。长句变短句,先抓句子主干,明确句子中心,抽出附加成分并将其变成独立的句子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起来,短句变长句则相反。整句变散句是打乱整句的整齐形式,用长短不一的句子来表达,散句变整句则相反。主动句变被动句是改用受动者做主语,相反则是用施动者做主语。肯定句变否定句是用否定形式表达,相反则用肯定形式表达。常式句与变式句之间的变换也是同样道理。4填空。根据材料的中心和下文的语意确定所填内容。5排序。一是要读所给句子,确定语段的中心,根据中心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二是找出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确定部分句子的先后顺序。三是尽量找出开头总起句或结尾总结句。

4.口语交际类题目答题技巧。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理念;方法

近几年,随着历史新课标教学的全面展开,高考命题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有:加强题目的智能化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增多;重视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的把握。新高考形势下文科综合试卷及其中的历史试题亦出现了一些新的

特点。

一、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及历史试题出现的新的特点

1.对试题进行模块化排列组合

按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对客观题与主观题进行编排。

2.注重对学生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3.命题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答题不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复述,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推理。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在结构的把握及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遵循“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考查涉及了教材之外与历史有关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这些题目。

4.试题多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这也是课改以来文科试题的趋势。总体上看,所选试题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西部大开发、党的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以及中东问题等,这些都反映了试题趋向于与现实结合。

5.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试题的参考答案要求“考生言之有理也可给满分”,这反映了历史试题的综合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历史试题的形式和考查的主要内容上。形式上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图表与文字材料相结合。考查的主要内容上的综合既表现在学科内综合,又表现在跨学科综合;既表现在考查知识的综合,又表现在考查能力的综合。学科内综合包括:中国历史内部、中外历史结合与世界历史内部的综合考查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综合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考查。跨学科综合主要表现在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和史政、史地两科的综合两大主要类型。

二、新高考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1.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答问题,就不能谈如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材讲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理应受到这些事件的感染,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教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教师除了分析教材,还可以适当讲述有关华盛顿的事迹,品味华盛顿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很多中学的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满堂灌、学生搞题海战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更有甚者还机械地背诵试题答案。这种方法也许平时考试可以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学生通常会形成僵化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和學生掌握的做题方法明显有悖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新的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很灵活,高考的试题不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关于某一事件的表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在其主动进步中实现国家所期望的标准。它是历史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历史课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次,要理清三者的相互关系。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历史教学有效的重要体现。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如果忽视整体目标,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2.把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现在历史教材图片知识和文字都很丰富,但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在没有预习情况下直接听课效果非常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看,学生行为活动的效果与他们活动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联,活动目的越清晰,其视、听、说等知觉就越清楚、完整,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

3.加强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的形式是考题试卷,任何对知识的考查都要以题目的形式表现,而知识能力是否等于试卷得分,除了要掌握基本知识以及具备相应能力之外,还与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考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要使学生考试时取得佳绩,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还要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

总之,新高考形势下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势。

参考文献: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4

崔军

1.新高考模式,要求学校尽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选科作好准备。

新的高考模式为高考考语,数,外三科,其中外语一年两考。其它科目为7选3科。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及时适应新的高考形式作出调整,要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职业规划。而不只是等到填志愿时才考虑这些问题。只有有了正确的职业规划,才能为以后的选科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因此,最好从高一入学,就要不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社会的要求,进行人生的职业规划。

2.及早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一年两考的考试方式,争取在一考时就考出好成绩,为高考其他科目节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在高一入学就开始应使学生了解高考对英语学科的要求,由于一年两考,因此,学生应从高一就冲刺英语的学习,以便在第一次英语考试中就能获得最优成绩,从而为高考其他科目的学习省出更多的时间。

3.对走班学习模式的几点建议:

结合柯桥中学及鲁迅高级中学的一些做法及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班级的组合与管理,课表的安排,学生走班的形式与管理,教师的工作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顺义九中的实际特点,我认为,走班教学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语,数,外三科成绩作为分班主要依据,结合选两个相同科目的学生分为一班。

上午尽量安排语,数,外这三科不需要选科的科目,以这三科的成绩作为分班参考,分为好,中下两个层级进行分班。这样便于这三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尖子学生,为高考取得成绩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使中下层的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得到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保优秀,促中间,提后进。

下午尽量安排选科科目的学习,结合语,数,外成绩,最大限度地合并“同类项”,即将有选相同两科的学生尽量分为一班,教室尽量安排一起,便于管理。而走班的教室在一起,学生可以在下午第一,二节课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相同的选科,在下午第三节课开始到走班教室学习所选科目。

这样,在大部分时间里,学生在特定的班级学习语,数,外及相同的两科,只是在下午第三节课才在走班教室学习选的不同的一科,便于班级管理。

新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观其大略: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定点扫描: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 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 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 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瞻前顾后: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新高考下的走班制教学的利弊探讨 篇6

一、高中“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教学”是指班级中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 选择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新高考下的同学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 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而在不同教学班之间奔走, 这现象称作“走班”。新高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自身特点, 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选考科目。一方面学生自己能获得最好的培养, 另一方面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最好效果。[1,2]

高中“走班制教学”特点如下。

(一) 教学班级不固定

高中“走班制教学”打破了以往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由于选择了相同的课程而汇集在一个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机会一起学习与交流, 丰富了同学们互相认识, 接触的学生比固定班级大大的增加。[3]随着课程的结束, 同学需要从一个教室到另外一个教室进行学习,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下一节要去学习哪一门课?在哪一个教室?通过一些自我回答, 让学生很快能为下一节课准备。相对固定班级, 学生不舍得离开教室, 表面上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但是对于学生是相当疲惫的一个过程, 影响了学习效率。“走班”让同学们通过下课短短的几分钟, 放松了大脑, 更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 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其本身具有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人人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吸引力。[4]

(二) 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 学生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选考科目。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 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 合理安排选择什么样的课程, 合理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在以往传统固定班级授课情况下, 学生们等待着接受老师传播知识, 心理的准备情况不一样。在“走班制教学”下, 学生为下一节课的到来做准备, 绝大部分学生都准备好了上课, 学生学习的心态会更好。同时, 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固定老师的教室”到“固定教室的老师”的转变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下, 老师们在固定的教室里面上课, 能让老师有时间在课前充分准备自己下一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从教学课件、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 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 课堂减少时间的浪费。学生的学科氛围在无意识中形成。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二、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建议

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之后,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走班制”保证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权, 符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此同时, 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高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各自的特点, 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 让学生对世界万物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5]

(一) 学生选课

学生需要在任课老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选课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 必须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解。选课指导老师需要跟同学介绍清楚课程的方方面面。对于选课的学习, 能够给学生一段时间适应期, 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有计划为将来更好地发展而选择适合的课程。

(二) 班级管理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 每个教师都是不可替代的, 高中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高中教师负责起自己所教的教学班。[6]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班的所有学生, 促进师生交流, 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是不可替代的, 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的情况, 可以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三) 师资保障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 根据需求来配置师资。在“走班制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的课堂教学思想, 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对高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 才能在教学中进步与发展, 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高中教师既要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也要有增强同学学术和探究性能力的能力。学生可在高中老师的指导下, 变兴趣为特长, 钻研一些课题, 为今后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下科研的基础。对高中教师而言, 也是一种挑战。高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来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高中“走班制教学”的不足

新高考下的高中“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处于起步的阶段。现在的高中“走班制教学”, 严格意义来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走班”, 教学上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选择变得更多, 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处于一个没有认清自己的情况下进行的选课。很多同学会出现选课之后厌倦上课的想法。在新高考调整的过程中, 总有一些学生出现不情愿的现象, 让学生接受这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需要指出其中的优点与缺点, 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学习。[7]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走班制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层次学生的差距, 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关注, 尤其是最低和最高层次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导。[1]

总之, 教师要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高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各自的特点, 然后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 让学生对世界万物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摘要:2017年, 浙江开始新高考, 高中“走班制教学”成为了新高考改革下的新形势。高中“走班制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新高考下实行的走班制教学, 需要准确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在新高考下, 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选课走班制教学存在问题。

关键词:高考改革,走班制教学,高中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宋立坤.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记青岛九中化学选修走班试验[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吴金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8.

[4]董丽丽、周圣山、解维轩.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证研究[J].教学论坛, 2007, (2) .

[5]潘永庆、崔秀梅.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关于“走班”教学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6) .

[6]向纯.从可能走向现实——论“走班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价值实现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5) .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学考选考;化学教学;教材改革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浙江省高考形势已经有了巨大变化。自2014级学生开始,浙江省开始实行即学考选考式的新高考方案,化学不再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而是作为选考科目之一,分别在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考试。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必须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研究出对应方法,为学生高考保驾护航。

一、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课程的考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了适应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程考试形式的变革,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删减。原版化学教材分为7个模块,新改革版本的教材减少为5个模块,分别是《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为必修内容,《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为选修内容。学考学生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的内容和一个基本操作的综合实验部分内容,选考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还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发展要求”内容及所有的选修模块内容。从考查知识与技能角度分析,电化学知识的考查被弱化,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和以及原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图像题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

二、如何应对即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课程考查形势发生的

变化

1.针对教材变革,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新高考即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教材的这一系列变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无论是学考生还是选考生都必须掌握《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内容,因此,这部分必修模块知识的教学应当作为重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务必都需要掌握必修模块基础知识内容,教师要将这三本教材的教学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发现班上有对这三本教材上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帮助他们细致分析究竟是哪个知识点不明白,慢慢讲解给这些学生听,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必修基本内容。

选考学生需要掌握除必修模块之外的《化学反应原理》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内容,在针对选考学生开展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必修教学之外,还应补充学科课外知识,注重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2.实施分层教学,因人制宜教学

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一些平时化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将这门学科当作选考科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在较难知识点的理解上。学考生和选考生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满足这两类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区别对待。

另外,学校在安排教学时,要及早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分流。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帮助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方向做出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个人特长和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要不要将化学作为选考科目。在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之后,学校将化学选考意愿相同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统筹教学。教师根据学考生和选考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班级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3.关注探究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课程更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选考化学试题加大了对图像题的考查,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做出具体分析。基于这一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当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一人的舞台,适当给学生抛出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教学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化学1》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以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未能很好地参与实验过程,教师应当经常开展探究性试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进行自主学习,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8

今年的作文依然书写青年和时代的话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虽然形式上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根据写作主题,作文素材选取,和语言表达上,学生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比较容易出现佳作。

材料首先提出建团一百年的时代背景,接着第二段从具体人物切入,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可有大的视域,不仅就事论事;还可引导考生挖掘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层层递进,可有深刻思考。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从“选择”“创造”“未来”等方面进行创作,同时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要将人物和时代紧密联系——建团百年,少年青年责任传承,承担着时代的责任,青年应抓住建团百年的时代契机,牢记使命担当,为祖国的建设积蓄力量。另一方面是将三个主题关键词能建立有机联系,而不各自分立。青年响应时代召唤,确定职业选择,更要将个人融入到时代发展中,矢志创新,这样会更好地建设祖国的未来。

因此,也可从选择是青年面向未来的方向,创造是青年实现未来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在新时代环境下去写个人的选择与创造,在个人的选择创造中展现美好未来,各个点也能较好融合。

变革课程教学管理应对新高考 篇9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浙江省和上海市被列为试点地区。学生一旦选择一门科目,学校必须为他提供的课程包括:必修(分层)课程、以学科为轴心的选修课程、学考指导、高考指导。既满足课程管理、学生选课、物品维护、走班考勤、资料查询、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走班选课管理,又能在平台轻松查阅课程建设、选课走班以及教学评价等情况。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浙江省和上海市被列为试点地区。如何基于新高考选择考试科目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如何建立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浙江省深化课程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教育”。要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目标,实现人人成才的育人目标,变“过度选拔”、“课堂教人”、“一考定终身”为“差异选择”、“课程育人”、“关注综合成长”。高考改革后增加了新变量:不分文理科、8门科目的选择修习和两次学业水平考试机会、统一高考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性评价结合的“三位一体”选拔方式、学生选课引发教师专业结构变化、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等。这为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必须依据自己的办学条件,进行多因素的分析,找到最适合学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以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课程设置:培养追求智慧生活的经世之才

今年的中秋节,正赶上新学期开学后第一个双休日,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千名学生收到的佳节好礼是236门选修课的“菜单”,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研究讨论、自主选课、网络抢课。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是学校全体老师在历年开设过的近300门选修课的基础上,又忙碌了一个暑假,送给学生的最珍贵的校本开发课程。

杭州市源清中学创办于1998年,学校办学历史短,还处于不断追赶的成长期,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得以迅速提升,课改使学校充满活力,获得后发竞争优势。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基于新高考选择考试科目的要求,基于学校办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特色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夯实必学必考的必修课程教学,为学生奠定共同基础;做好选修选考的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分层递进和深化设计,满足学生选择性;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自主性选修课程,作为必修选修课程的拓展延伸,课程方案力求定位准确、特色突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按共同修习、差异化修习和选择修习三个逻辑进行编排,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

学校自主开发了四类选修课程,包括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从培养经世之德、之才、之能出发进行课程建设方案顶层设计,分基础、拓展、研究三个层级建立课程群,并逐层级扩大信息技术应用类、商业文化类、创意设计类校本特色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

选课走班:使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新班级如何组建?如何管理?源清中学经过中考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一般处于班级10至15名左右,这类学生仅凭兴趣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进入高中后,学生分化严重,高考成绩差异显著,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前按照学业考试成绩简单分快慢班的形式遭到很多家长学生的反对,教学效果也不好。现在,按照学科成绩分层走班,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感觉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更有兴趣;家长的心理负担轻了,接受程度高。在选课走班的教学管理方试变革中,我们采取了小步紧走不停步的策略。

首先,高一的语文、数学、英语和高二的语文、英语、生物、政治等必修课按学科成绩分层走班。为避免学生好高骛远或单凭对老师的喜好进行选择,造成适合的教育资源流失,在分层授课之前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学生学科重大考试成绩大数据统计分析,学习心理测试结果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家长和学科教师意见征询等,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家长沟通,赢得他们对分层分班授课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从本届新高一年级开始,学生按照新高考招生方案将有更大的学科选择权。按照“7选3”理论上的排列组合类型和学生实际情况,高考选考的结果必然是五花八门的组合,对教学组织管理提出挑战。我们拟按照以下三个逻辑思考安排课程:第一,将课程分成三个序列进行设置,其中语、数、外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周课时减少,拉长学习战线,为其他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间;理、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序列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尝试采用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方式安排课程课时,既避免并开科目过多、赶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让学生先获得课程体验再进行选科,避免盲目性;校本选修课和音、体、美序列在保证学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课时安排更为灵活。第二,核心时间节点作为课程安排的关键点。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高考安排在6月。为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拟按照学生从高二年级10月份开始参加学考,高三年级4月份结束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逻辑设计课程,适当延迟选考科目参加学考的时间,非选考科目学考靠前,错峰避谷,以免高三只开设语数外三门科目。第三,组团形式学习保持课程的系列化安排。学生一旦选择一门科目,学校必须为他提供的课程包括:必修(分层)课程、以学科为轴心的选修课程、学考指导、高考指导。鉴于大学招生要求和学校开设课程实际可能,学校采取“归并同类项”的方式形成主体教学班,个别特殊选择学生个别安排。

聚散依依:新班级建设实行分层有序走班

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尝试借鉴耗散结构理论来探讨教学组识管理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本学期我们将德育管理中已有实践基础的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机制用于教学组织管理,展开了“师师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小组管理模式,优化了学习和管理协作体,突破了统一学习科目、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进度的传统模式。目前多样化的项目合作小组——职业体验小组、学科互助小组、生涯规划小组、创意课程小组、理财研究会、学生服务中心、走班巡听课组等形式替代了整齐划一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多样的包容性容纳了个性的选择性,以灵活的组织满足了分类、分层走班、走校的教学管理,还从学段制、工作量“潮汐”制、选修授课合作制等方面服务“7选3”的小组教学实施。学校还成立了由科研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主的课改研究攻关组,定期研讨大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小到选考走班后学生作业本的收发批改等问题,希望发现新班级教学组织管理的规律,提高学考走班教学的实效性。

智慧校园:助力高中新型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变革

适应新高考改革,满足每位学生的选择需求,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处理,助力高中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变革,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大挑战。作为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校,清源中学日常校务管理实现了智能精细化。

开放平台——三大板块整合个性课程管理。根据选修走班管理需求,除了卡卡通系统、智慧书包柜、智能门禁考勤系统和智能电教设备授权管理系统为走班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便捷外,学校还自主创新研发了智慧教育业务空间,整合了生涯规划指导、选课教学管理和师生个人业务空间三大板块功能,为新形势下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智慧教育提供保障。教学业务管理平台包括生涯规划指导管理、课程管理、选课管理、日常教务和监控评价五大模块,教师业务空间包括信息空间、教学空间、资料空间、生涯指导四大功能,学生学业空间包括信息空间、学习空间、资料空间、生涯规划四大功能。既满足课程管理、学生选课、物品维护、走班考勤、资料查询、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走班选课管理,又能在平台轻松查阅课程建设、选课走班以及教学评价等情况。

智能选课——一人一表指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在选课前,学生结合校本选课平台里的职业倾向测试分析结果、生涯导师指导意见、家长意见和个人意愿,在选课任务里预选合适的课程进入“我的选课”,体现了选课平台的导向性和预选性;在具体选课时,为了让学生选择的四类课程结构类型合理,平台预设相关比例并自动告知学生所选课程是否合理分布,如不合理,则选课结果不能成功提交;在选课后,导师能清晰把脉学生修习的课程领域与其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吻合度,掌握修习情况和学习业绩,合理指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学校会根据课程的点击率来计划下一学期开发和开设思路,体现了选课平台的生涯助推性;同时,选修课表生成后自动与必修课表合成一生一表,并保存在个人信息空间里。

现在,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诊断的目的是给学生修正的机会。比如,一个学段之后,学生可以对自己选择的课程层次进行调整。

数据分析——智能管理分班、考勤、评价等。必修课、选修课分层走班对教学组织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校研发的选课平台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学校根据必修课课程套餐选择数据结果,按选科相同或相近、教学时间设置相同进行教学分班,并结合职业倾向测试分析结果、生涯导师指导意见、家长和个人意见选择合适的课程层级以适应新高考。在师生个人业务空间里,所有走班上课的学生通过门禁刷卡自动考勤,前后不到两分钟,便轻松完成后台点名,教师只要进入管理空间一浏览便知晓出勤情况;学生的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教师教学资料包等都能在选课平台里保存记录;学生在课后还能登录云电脑,对课堂满意度进行评价,对错题进行归类,对学业曲线图进行分析,轻松下载教师上课的课件和预留的作业。学校管理者也能通过其中的大数据分析诊断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更科学便捷地进行管理与决策。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10

摘 要:针对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有所削弱的情况,在开阔的视域中整合相关的课内外文本资源,进行类文合观,可以开掘每一个文本所拥有的内容和手法资源,为学生的高考奠基,进而为学生的生命担当。

关键词:类文合观;新高考;阅读奠基

一、缘起

类似“阅读,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样的理念,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也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实在追求。然而,反观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却往往连为应对高考阅读的奠基也难以达成。

浙江省公布2017年新高考办法及其“学考”和“选考”的具体方案之后,笔者在市内外多所学校调研、交流中发现,不少学校、不少教师、不少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更加关注“选考”学科。学生花大量的时间优先应对“选考”科目,在“选考”结束后再集中精力抓语文、数学和外语。而不少语文教师以“课时紧张”“高考不直接考课文”等为由,竟然在高一、高二不上打星号的课文,甚至只上“学考”规定的30来篇课文,抛开了“课程标准”,置学科指导意见于不顾。

问题的严重还在于,不要说整个高中阶段只学这几篇课文(其中10来篇还只是短小的古诗)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所学的这几篇课文也往往被教师只当作应对“学考”的训练“材料”罢了,“单元”没有了,课文成了没有联系的“孤文”,甚至被肢解成用来训练的孤立“语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加强课外阅读引领,而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应有更多的作为,特别是增加课内有效阅读量,并对相关文本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真正丰厚学生的阅读底蕴,为学生的高考负责,进而为学生的生命担当。

二、类文合观的内涵与实践策略

增加课内有效阅读量,提升课内阅读实效,语文教师应寻求在有限的时空内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强化积淀的路径。笔者在近两年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实践了“类文合观”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类文合观,就是突破用一、二课时单独教一篇课文的习惯做法,把与课内某个文本在内容、主题、语言或写法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若干个课外文本即“类文”呈现给学生,在更为自由、自主的时空(如课内外安排一周学习时间)中,引领学生对这些“类文”进行有效学习,以期使学生在增强有效阅读量的同时,获得关于人文、情感、文体知识和阅读智慧等多方面的有效积淀。

“合观”,本是我国传统的论诗方法,“用来品鉴文学作品,具体说就是将同一个或不同作家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品鉴”[1],在“合观”中指出作品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对其进行一定的审美评价,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否定。

运用于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合观”,意在突破单篇课文教学、单元教学(苏教版的人文主题偏宽泛,同一单元中的课文缺乏紧密的联系)或“一课多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设计”,往往是基于教师教学的“效率”诉求和“技巧”追求,而且往往只是“偶尔为之”,因此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作用有限)的某些问题,在开阔的视域中整合相关的课内外文本资源,使学生在人文信息和审美意蕴等方面获得“1+1>2”的良好效果。

类文合观的具体方略如下:

(一)时间的保证与类文的选择

与一般“一课多篇”设计对“效率”“巧妙”的过度追求不同,类文合观首先是舍得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更从容地阅读与感悟,表面上看是“费时”的,甚至也是“拙笨”的——为了引领学生学好一篇课文,可能须花上一周时间(新课程后高一、高二每周一般只有三四节课),为了让学生自己真正投入,教师要放弃一些课堂技巧的安排。

或许有教师会提出疑问,这样安排,其他的课文还能上完吗?其实,只要肯少做一些所谓的同步练、单元练等,时间还是有的;另外,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安排“类文合观”式教学,且有的“类文合观”式教学可以把教材上的若干篇文章放到一起来处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类文选择与组合:

1.从题材的角度选择

题材是作品反映的生活领域或取材范围。把相类题材的文本进行合观,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题材领域有较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战争题材的类文,可以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个人的遭遇》《桥边的老人》等放到一块,从不同角度认识战争及其表现特点。

2.从主题的角度选择

主题是作品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从主题角度进行合观,可以丰富学生对作品思想丰富性、多样性的认识。比如把高尔基的《丹柯》、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房龙的《〈宽容〉序言》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进行组合鉴赏,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

3.从形象的角度选择

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从形象角度进行合观,可以获得具体的、感性的审美体悟,把握鉴赏形象的主要方法。如把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黄永玉的《平常的沈从文》、阎纲的《我的邻居吴冠中》和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组合欣赏,可以在把握不同人物情感、灵魂世界的同时,把握记人散文在选择人物事略、描写人物语言细节、使用闲笔和传达作者情感等方面有独到的体现。

4.从问题探究的角度选择

围绕一定主题或问题进行类文合观,可以使学生对相关文体知识与鉴赏策略等形成更全面的积淀。如聚焦散文语言,把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杨振声《书房的窗户》、陈忠实《又见鹭鸶》放到一起合观,可以对散文的特色语言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

5.从作者风格的角度选择

每一位作家往往有自己的创作特点,把握重要作家的重要风格,是阅读训练的重要方面。如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20年以后》《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几篇小说放到一块,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小说结尾、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6.从能力突破的角度选择

学生学到高中,阅读能力有了基础,但有些能力需要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进行突破。如因为接触太少、积累太少,不少学生对外国小说特别是非现实主义小说读来常常感到隔膜,通过类文博尔赫斯的《礼拜五午睡时刻》、卡夫卡的《骑桶者》、马拉默德的《春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合观,引领学生转变小说阅读观念。

(二)过程的安排与切实的引领

1.从合观的取向角度看:强化与拓展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我们把“类文合观”之于阅读的奠基取向主要定位于情感与审美体验、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等方面,通过合观进行强化与拓展。

笼统地看,高尔基的《丹柯》、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房龙的《〈宽容〉序言》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都涉及人与环境、规则、理想等关系,进行组合鉴赏,可以在强化、拓展中,从艺术的角度获得更为丰富的体悟。

丹柯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而其勇敢与坚强却是对生存环境和族人环境、传统的挑战;先驱者为了改变生存的境况,勇敢地踏上未知的征程,他的勇敢在于大胆地质疑祖先的智慧,不畏艰险,用血与泪架起了一架通往幸福的桥梁;清兵卫在环境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喜欢葫芦却又爱上了画画,他或许算不上勇敢却不失自我;人的本能或许是崇尚和追求享乐的,总想冲破种种“篱笆”。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法扼杀的,即使是上帝,如果放下“规距”,也会跨过“篱笆”;只有理解,只有尊重,只有宽容,人类才会进步,文明才会发展。当然,冲突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

这样,通过合观,学生对相关作品及其主题的把握更为全面和深入了。

2.从合观的载体角度看:综述与短论

除了课堂探究、交流之外,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写”——综述、短论等方式进行多层面的合观比较。比如,综述,可以把就各篇文章的某些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述,综述的本身就是比较解读的拓展与深入。关于战争题材的几篇类文,可以作如下综述: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仅用一幅撤退中的画面,以“我”与一位老人的一段对话来表现,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海明威叙事简洁,含而不露,使小说的对话也充满了弦外之音,这是他的“冰山理论”的极好体现。老人的一句“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意味深长。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以战争结束后一个家破人亡的军人的自述,反映战争带来的不幸与创伤,同时表达出呵护孩子幼小心灵不再遭受战争伤害的愿望。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叙述体现强烈的个性色彩,叙述中穿插的抒情、议论袒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一切凸现出战争的惨无人道。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情节的发展,人物无尽的痛苦和困惑,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文中对学校布置等环境描写,让人联想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另外还可以针对某一方面撰写短论或赏析文字。

3.从合观的过程角度看:聚焦与层进

合观的主要方法是比较、互解,而每组类文可比的角度与层面较多,因而,在过程的安排中,聚焦某些探究点、突破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合观显得非常重要。

对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黄永玉的《平常的沈从文》和阎纲的《我的邻居吴冠中》这组写人的散文,可以聚焦以下几方面进行层进式合观。

【聚焦一】人物个性与心灵的合观。

金岳霖先生与西南联大教授“有趣”是为人和学问的情趣与志趣,沈从文先生在“平常”中见出学术与人格的不平凡,吴冠中先生是“普通”中显出艺术与人生的卓越、对功名的淡泊。通过合观,可以更好地走近优秀学者、艺术家的灵魂,汲取生命的营养。

【聚焦二】通过人物语言表达人物特点之手法的合观。

从表现人物个性与灵魂角度说,《金岳霖先生》一文,主要描写金岳霖先生的话语——平常乃至平淡,但透过金先生这些简洁朴素的话语,我们可以窥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其人生趣味。如在其课堂没有具体写他讲述的内容,只有这两句话:“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Yes!请坐!”透过金先生的随意一叫,我们可以看出金先生的生活情趣和激励智慧,我们依此不难想象他的课堂是热烈的、友好的,又是充满自由的。我们似乎听不到金先生滔滔不绝的讲解或振振有词的评价,简单的“Yes!请坐!”里面,却有对学生的尊重,有对学生的满意与欣赏,更有金先生的自得。

这种艺术手法的妙处及其欣赏趣味,可以在《平常的沈从文》中的诸如“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一语,《我的邻居吴冠中》中诸如“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等处进行印证、迁移。

【聚焦三】作者情感表达方式的合观。

进一步“辨异”,从作者的情感角度看,《金岳霖先生》中更多的是含而不露,通过“闲笔”委婉地表现;《平常的沈从文》中则主要通过一些叙事中的精要“议论”来表现;而《我的邻居吴冠中》中则有作者直抒胸臆的话语来传达。综合起来,这正是写人散文常有的特色,通过合观,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写人散文中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与鉴赏智慧。

【聚焦四】标题的合观。

与汪曾祺先生情感的克制、含蓄相适应,其标题只是简单的称呼“金岳霖先生”,但“先生”一词也蕴含了尊崇之意。标题“平常的沈从文”内含客观的评价,却与“平常”反衬出其学问和人格的不平常,凸显了主题。以“我的邻居吴冠中”为题,似最无特色,但结合全文细而思之却颇有意味: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不涉及人物身份和地位的“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我的邻居”点明了写作的视角,塑造了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表现并赞美了吴冠中淡泊简朴、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合观,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散文标题与形象表现、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4.从合观的评价角度看:建构与跟进

就课内阅读教学而言,类文合观首先增加了必要的阅读量,而类文合观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读懂这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读懂文章来建构与文本、文体特征相联系的解读智慧,并有效促进后续阅读的积极跟进。

合观的评价,不是简单地进行阅读检测,最主要的是教师引领学生自省、自悟、自评。

学生习惯于从情节、人物和环境这三要素来“套读”小说。初读卡夫卡的《骑桶者》便感到莫名其妙,读马拉默德的《春雨》有不少学生竟然读出了“同性恋”之感,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更觉荒唐而不可解。通过合观,立足虚构与叙述,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图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解读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归结,把“碎片化”的体验整合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正如有学者所言:“大量的阅读实践是不可替代的。小说的阅读没有、也不欢迎‘标准答案,小说阅读的知识没有、也不欢迎终点。”[2]

另外,可以通过诸如“为《母亲的中药铺》写一篇赏析文”等后续作业进行评价与促发。

总而言之,类文合观,可以在大量增加课内阅读量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综合素养,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卞良君.中国古典诗学“合观”的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2006(11):152.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11

辨析题是上海、江苏等新课改前沿省市政治高考试题中一贯采用的“保留节目”, 教师、学生也一直较为重视, 把它当成一个固定题型应对, 平时也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而浙江省高考在2009年之前, 文综一直采用全国卷, 在近十年的试卷中, 只有2003年出现过唯一一次辨析题, 虽事后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但而后高考政治试题中再也找不到辨析题的影踪, 于是, 教师、学生逐渐对此类题型放松了警惕, 在平时练习中, 只要碰到辨析题, 都跳过不练或意思一下。等到教师发现2010年高考样卷中出现时, 那已是3月份, 虽马上进行临阵磨枪, 奈何平时训练较少, 学生还未完全适应, 且辨析题对学生的基础、分析能力及解题方法要求太高, 因而失分较为严重。笔者从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工作, 一贯认为辨析题型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所以对该题型也有一定的理解, 平时也十分注意加强对学生在此类题型上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下面就如何应对此类题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构建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

基础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基础的升华,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新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而命题的第一根据是教材。无论题目怎样新颖, 怎样富有创意, 只要稍加分析, 你就能看出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 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题, 并且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 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2003年文综政治卷第38题第 (2) 问“有人认为, 时代变了, 艰苦奋斗已不是当代所倡导的精神, 应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该题答案的主干部分就来源于书本原文, 同样, 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卷中第41题第 (3) 问这个辨析题, 考查的就是《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知识点, 而在题中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往往就是考生对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面对这种局面,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以书本为纲, 采用各种方法讲明、讲透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精确、牢固记忆。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处理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 如果不得法, 脑子中储存的就会是一大堆“知识的零件、碎片”, 对于辨析题这种理论性、知识性强, 要求高、难度较大的题型就会手忙脚乱, 得分寥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树立起学科整体观念, 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 并依据它们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系统。可以先让学生以框、节、单元为单位构成小“知识网”, 然后逐渐打破书本的原有框架, 引导学生学会以一个“核心词汇”来串联知识体系, 如文化生活中就可以让学生以“文化的作用”来把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建成知识网络, 做到既有横向归纳, 又有纵向贯穿, 纵横交错, 做到这一点, 在理论知识上应付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卷中的这类辨析题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二、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辨析题这类题型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 辨析结合。因此, 学生在把握上有较大的难度, 许多学生在回答辨析题时, 很容易陷入一种有理说不清、有话说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明知题目是什么意思, 心里也明白题目所指向的书本理论, 但往往在答题方法上欠缺和思路不清, 导致失分现象的产生。如要在高考中很好地驾驭辨析题, 就有必要加强对辨析题答题规律与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辨析题大致有三种类型:观点片面型、观点错误型、观点正确型, 而翻阅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 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那种全对或全错式的了, 因为无法完全体现辨析题的真谛, 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 笔者就以观点片面型为例作一分析。

观点片面型, 又称正误混杂型, 根据历年高考题分析, 不外乎这么几种具体形式:一部分内容正确, 一部分内容错误;就某一角度而言, 观点有正确因素, 但就全面而言, 观点又不完全正确;观点总体是错误的, 但又隐含合理因素;正确前提得出错误结论或错误前提得出正确结论;得出结论的理由不完整、不充分等。但不管是哪种具体类型, 都有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 确定辨析点。

仔细审题, 划分层次, 找出题眼 (即辨析点) , 这是回答辨析题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确定辨析点, 即可以把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层次较为单一的具体问题, 在无形中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2. 分析辨析点。

这是解决辨析题的关键所在, 即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 针对题中正确或错误的观点, 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判断和分析, 并运用书本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何正确, 错误的观点又为何错误。

3. 讨论辨析点。

这是对第二步的补充, 主要是针对错误的观点或不足, 结合材料来进行完善, 进一步说明怎么样才是正确的。

4. 小结辨析点。

这一步必不可少, 以体现答案的完整性。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语言不需太长, 但要合乎逻辑, 顺理成章。

简而言之, 步骤就为审题→肯定合理 (理由) →否定错误 (理由) →讨论补充 (理由) →小结。以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卷中第41题第 (3) 问为例:“统筹城乡发展, 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 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

分析:按照有关步骤, 首先明确此题中的辨析点为“政府需要出钱”和“不必搞文化工程”。其次用“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等有关理论来简要说明为何“统筹城乡发展, 政府需要出钱”, 并有重点地采用“文化的反作用”及“实施文化工程的现实意义”相关知识来说明为何“不必搞文化工程”是错误的。再次明确农村的发展, 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最后小结, 并组织答案。

答案要点: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 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 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政府既要给钱, 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除了要掌握步骤方法之外, 还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尽可能防止辨析点的遗漏, 并在辨析时力求达到多角度、全方位;二是解答辨析题时切忌简单肯定或否定, 要求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辨析其正确与错误部分的表现、原因, “错误”“正确”“片面”“不科学”等判断语要慎用。

上一篇: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的自我鉴定下一篇:改革后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