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新闻报道(通用12篇)
新形势下的新闻报道 篇1
一、新形势下新闻编辑基本概括
传统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具有鲜明的综合性,新闻编辑流程较为固定。其流程主要是首先,制定新闻报道方针,明确新闻栏目类型,并拟定报道方案;其次,安排栏目播出时间,对日常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协调;再次,对采集的新闻素材、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整理,并确定报道组合方式;最后,对编定的新闻进行审核,再进行传输。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新闻报道和传播情况开展实时监测,获取播出后受众的反馈信息,[1]为后续新闻编辑、报道、传播等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而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下,各种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论坛、微信、微博等各种自媒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受众可通过自媒体了解新闻,并发表个人看法,使得新闻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且网友的评论往往会加入电视新闻报道中。这样不但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编辑已完成撰写的稿子、图片等,还需将网民的某些代表性观点恰当地加入新闻报道中。这就需要编辑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新闻编辑技巧,还需掌握新媒体下阅读和编辑网友观念的技巧。
二、新形势下新闻编辑技巧
(一)提升新闻内容吸引性
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较多,而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把新闻内容和受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紧紧联系一块,如此才能吸引电视新闻受众,同时为广大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电视新闻具有明确、简洁的提要,有助于吸引电视受众。[2]一方面,在编辑新闻时选用合适、得当的新闻题材;另一方面,选用和广大群众有着密切关联之处为契合点拟定提要,以便受众在最短时间内抓取电视媒体对某个具体新闻的立场及认知。
例如,某地区具有优美的人文风景,且民族文化有鲜明的特色,但地处偏远,社会认识和关注度不高,电视媒体可和地方加强合作,在特定传统节日时期通过撰写文字、拍照或录制视频等方式将本地区的景观、人文等传播到网络上,增加曝光率,在进行风土人情、景观宣传上开展新闻报道,吸引受众,让更多受众去了解这个地区。
(二)展现新闻信息创新性
新闻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反映,这是新闻最为基本的要求。为保证电视新闻报道更为切合广大受众的观看习惯,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提高新闻传播效率。而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关键在于对新闻内容编排的创新。[3]
一是创新新闻内容。首先,要选取最为合适的一个主题,保证所选新闻题材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民生建设等有良好关联性,同时能够让新闻题材有一定的新颖性。其次,编辑人员还需有一定的平民意识,保证新闻内容能够更为贴近社会民生,还应不断拓展新闻层次和素材源,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是创新新闻形式。就是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增加互动问题和内容,就是新闻报道者和受众电话连线,一同讨论新闻热点,或和新闻评论者连线进行互动,以强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感染力。
三是新闻策划创新。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策划是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新闻策划时,应以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保证新闻内容含量。另外,除选取重点、热点新闻稿件外,还需编辑不同类型的稿件,如军事、财经等方面,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三)强化新闻信息实用性
在自媒体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要想增强电视新闻的实用性,就需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寻满足受众探知需求的新闻。所以,要选取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题材,主要涵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新闻编辑人员应抓重点,提炼净化,对新闻的有用性不应过于渲染,避免对受众失去指导效用。此外,应保证新闻内容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贴近民生,如此才能增强新形势下电视新闻的实用性。
(四)重视新闻传播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最为主要,也是最为基本的特点和要求,如果丧失这一点,新闻就是“旧闻”。因此,在电视新闻编辑中,要特别重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编辑人员要在第一时间把新发生的事件、出现的问题最为迅速地报道出来,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还需进行全程、实时报道,如自然灾害的发生、救灾等,以便人们能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情况,确保社会稳定。要做到新闻及时性,就需要及时采访收集新闻素材和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编辑好稿件,同时要以简洁、明了的新信息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协调、组织力,不但要和外界不同方面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还需和内部不同环节有良好的协作关系。
(五)增强新闻言论感染力
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编辑中,还应重视并强化言论感染力,这有助于吸引电视受众,使电视新闻栏目的价值得以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声”,是有助于强化新闻主题的,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言论感染力,如编前话、本台短评等。而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要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且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作能力,如此才能编辑出优质的新闻稿件。
三、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形势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掌握编辑技巧极为重要。基于新形势下新闻编辑流程的变化,在新闻编辑中要重视新闻内容的创新,强化新闻吸引力,并要在新闻策划、形式上加以创新,把握好新闻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做好新闻评论,如此才能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良好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各类新媒体技术也随之出现。当前,电视广播仍是新闻传播的主流,在社会和经济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新闻编辑工作者,为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同时满足广大受众需求,必须重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形势下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以期为媒体新闻编辑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参考文献
[1]陈曙.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J].传播与版权,2014(5):28.
[2]黄雄.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7):88.
[3]李洁.探析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J].新闻世界,2015(06):83-84.
新形势下的新闻报道 篇2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资信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素质,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资信。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人缘型学生的特点:(1)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健壮的体魄;(4)优异的成绩;(5)较强的工作能力;(6)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学生大多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生活目标明确,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解剖。
中间型的学生特点:(1)渴求进步,但又害怕困难。这些孩子普遍有较好“天姿”,也追求进步,但意志薄弱,遇事犹豫不决,做事“虎头蛇尾。”(2)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有少数中间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即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过分依赖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这类学生占班级绝大多数。固而帮助这类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对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嫌弃型学生特点:(1)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具有攻击性行为。(2)品行不良,难以与人相处。这类学生一般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最主要原因是品行不良。他们经常被冷眼相待,自尊心、自信心不强,被人们忽略。这类学生虽不多,但教育不当,对管理班级来说是一大障碍。改善好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1)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2)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边的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即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地师生单向交流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怪圈,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得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人际关系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嫌弃型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且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一学年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收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
[1][2][3]下一页
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中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划一,对学生来说,是失去 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和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个子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转变为优秀的。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1、实行资信制度的需要。
中学生下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需要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信誉的迫切性、重要性。如果从大的方面说,社会发展,进步也需要品德优良的人,守信的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作为教育者便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培养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人。
2、实行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当然也就
上一页[1][2][3]下一页
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称为守信的人。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要对学生的信誉评分,表扬高分者,提醒落后者,使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学问>>中提到了“谨而信”,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讲信用。孟子也曾说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间相互讲信用。国处的思想家也谈到过信誉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我认为一个人-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据此,我们认为德育是重要的,也为班级实行资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具体设想
鉴于以上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可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以培养学生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其始分可设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有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惕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新闻报道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新闻节目;电视节目;SWOT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93-0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三大传统主流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包括互动性等优势直接填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与此同时,海量信息下虚假新闻难辨,新媒体伦理观提上日程,新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编辑的专业性方面在短时间内还有待于加强,作为信息载体的新旧两大阵营,新旧媒体各自取长补短,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规模化运作合作,媒介融合趋势应运而生。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各种媒体形式较传统发展模式有了新的变更,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其中新闻节目发展态势最为严峻。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核心内容,但是同质化电视节目分流,新闻信息的碎片化,新闻平台的多样化直接威胁到了其生存发展。本文借用SWOT分析法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尝试着通过主观策划调整探究出电视新闻节目未来发展的方向。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现在适用范围比较广,常被认定为一种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本文结合SWOT分析方法分析电视新闻节目态势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特点分析
(一)缺点。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多样,有消息类,专题类,谈话类以及直播类,消息类新闻节目通过演播厅内口播新闻的方式的将信息传递到受众,除了兼具广播新闻的特点外还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受众身临其境,但是消息类新闻较其它新闻形式而言,深度不够和延展性不强,具有线性特点,消息类电视新闻转瞬即逝。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在播出之前,电视台有关部门就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包括选题的策划,拍摄的跟进,后期的剪辑以及社会的反响等等。每一个阶段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谈话类新闻节目中话题的选择,嘉宾的涉入还有现场的观众的参与形成了谈话类节目的看点,谈话类节目在西方国家又叫做“秀”,“脱口秀”,现场观点的碰撞被贴上了鲜明的“个人标签”。直播类新闻在所有新闻节目形式中难度最大,其中现场技术性要求最高,要求全方位立体多维度展示新闻现场,在直播车技术难题攻克的前提下新闻直播至今仍然考验着电视媒体,例如在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针对“大脚印造假事件”这样解释道:“全世界都有这样的惯例,先录一个备播,而且我们29个焰火脚印确实是成功发射过的;开幕式当晚是先拍了一个备播,再跟现场做切换。这样的做法也是NBC和BOB要求的,他们表示,向全世界转播不能出任何纰漏。”
(二)优点。
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多样,作为新闻专业媒体,其成品相对于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新闻而言具有权威性,独家性和专业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行进过程会随着线索的发现,新闻事件的调查,故事的呈现吸引更多的受众,这也是针对受众受传统的电视故事情节影响所进行的策划。另外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其制作的新闻信息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观点、态度和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的影响是“议程设置”功能在现实中的体现。再者,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是个复杂的流程,涉及到整个传统新闻团队的合作,具体包括记者的采编,编辑的审稿,后期的剪辑和营销推广等多个方面,但是新媒体在与受众互动方面,加强了受众的主体性和编辑的主动性反而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最终将造成新闻层面内容的断层。
二、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方式多样,它结合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使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满足了受众对不同信息的表现方式和接收方式个性化的需求。
(一)交互性。
新媒体区别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交互性,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弱化,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而且还可以通过链接获取更多与关键词关联的新闻信息,最明显的是通过评论平台或者借助各种形式的客户端实现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空间“新公共领域”的特征有助于成为社会冲突的“安全阀”,良好、通畅的对话空间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引导网络参政议政,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通道评论时事、反映民生、建言献策,网络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过程由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交互性的双线流动,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了信息的流通过程。
(二)双重性。
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信息内容丰富,准确的说,互联网信息的供应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可以关注的范畴,在给受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会干扰受众试听,如果新闻制造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新闻,而此时媒体有关部门权责分离,在短期时间内“把关”能力的缺失将为舆论的传播提供契机。另外超链接和复制功能的运用,使互联网上的信息出现同质化、碎片化现象,整体可读性不强。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是把双刃剑,给受众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信息整体系统化不强,缺乏条理,可读性不强。
三、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策略研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出现了优势互补,很多报纸媒体和广播媒体纷纷“触网”,形成综合性配套网站,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局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受众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电视媒体在应对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也呈现出了以下新的趋势,具体内容如下:
(一)策划为王—多种媒体元素的融入。
内容是媒介生存之本,独家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根本,编导的组织和策划水平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节目也出现了整改无论是是内容还是形式上:一方面,网络资讯类节目应运而生,例如《天天读报》收集了北京,浙江,陕西,天津,上海,山东,香港等国内30多个省市的大部分电子版的报纸杂志,把电子杂志中的信息整合成电视新闻资讯节目,此节目融合了报纸、网络和电视多媒体元素;另一方面,在电视节目中,电话短话短信微博微信多种方式互动,现场电话连线可以实现广播元素在电视节目的应用。
(二)受众为导向—多种平台的交互。
电视新闻媒体一改过去“传播主体”的发展模式,借助不同平台模式,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机会,受众通过IPTV网络交互电视,使原本被动的电视观众有了主动权,各个节目组和国内知名客户端实现了合作,例如腾讯、优酷、土豆视频;微博,微信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更新并分享最新的新闻内容,基于受众需求的调查,新闻节目组可以参照受众的意见进行选题和制作最终结合受众的反馈来调整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三)直播为常态—专业视角的展示。
数字时代,时效性是媒介竞争的第一指标系数,如果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创造条件一改过去封闭线性的生产模式,将新闻播出状态尽可能调整到直播形式,让受众声画同步感受到现场事态发展的进程并且积极参与到新闻时间的报道上来,并且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以及事件报道过程中专业视角的展示,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受众的舆论,另一方面加强电视新闻价值,通过专业人士的整合更能全面了解整个新闻事件发展的动态。
(四)媒体集团化—品牌节目的塑造。
地方台以湖南台为例,为了增强电视节目的竞争力,湖南台已正式完成转企改制,组建新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面对网络视频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过去一年里传统电视台纷纷加快转型步伐。传统媒体在转型中,必须突破很多固有的体制,敢于否定固有的观念,在传统行业盈利模式很成熟的情况下,必须放弃眼前利益做更长远的规划。例如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是在其主打“娱乐”元素的前提下對新闻节目形式进行的创新,说新闻的方式一方面切合当下受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品牌节目的打造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多种元素的融入并加强节目策划意识并且加强节目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电视新闻节目定能平稳过渡,迅速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划[J].视听界,2009(1):46-49
[2]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22-24
[3]汪震宇,张小强.论电视媒介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的影响及应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4]王轶哲.媒体融合及电视节目策划创新初探[J ]今传媒
[5]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 传媒观察
试论新形势下的新闻编辑工作 篇4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素材的瞬息万变。对于各种瞬息万变的新闻素材,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例如,新闻记者对某一事件采访后,在进行播报之前需要对播出的新闻内容进行适当的编辑,才能成为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新闻形式。二是新型传媒形式的变化。随着网络新闻形式的出现,大多数人更喜欢选择互联网或手机客户端来获取新闻信息。然而,在网络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注重新闻内容的正确性和及时性,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生动形象的、可视化强的新闻节目。三是新闻编辑理念的动态变化。新形势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编辑理念上变化,只有更新新闻编辑理念,才能有效激发广大读者的兴趣。若新闻编辑工作仍然采用过去那种固定的模式,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为此,为了加强新闻编辑工作,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新闻编辑工作的理念,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事实的知情权。
2 加快新闻编辑工作的开展
新形势下,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传媒中心对新闻编辑工作的开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在信息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正在不断发展,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新闻内容缺乏吸引力、新闻形式不够多元化,以及新闻编辑工作缺乏规律性等。新闻形式缺乏多元化,是指各级电视新闻播出机构在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上难以体现多样化的特点,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场景和播放形式。新闻形式的单一性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能激发社会大众的兴趣,也容易让社会大众产生视觉疲劳。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积极探索出新的新闻编辑模式,以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
2.1 新闻编辑理念的更新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形势下,要想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必须建立一套应对新形势的新闻编辑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编辑制作,并给出一套应对措施,从而体现新闻编辑工作的及时性、即时性和应对性。当新闻节目编辑制作完成后应做到随进随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节目时效性的要求。为此,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要注重编辑理念的更新,为今后的编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不断创新
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创新是促进电视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提高新闻编辑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进而提高社会大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认可度。因此,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应将重点工作放在电视新闻内容创新上,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大众及时报道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提升社会大众对新闻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在新闻内容创新上,应注重新闻形式上的创新,采用有效的新闻形式作为新闻内容传递的载体,以引起观众的关注。除此之外,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上,还应注重新闻编辑策划上的创新,注重新闻主题的选择。选择的新闻主题要吸引观众眼球,并设计好新闻播出顺序等,完善新闻编辑工作。
2.3 充分了解社会大众对新闻节目的新需求
新闻编辑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大众所服务的。为了提升社会大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可度和可视度,应转变新闻编辑的理念,以观众为中心,充分了解观众对新闻节目的需求及不同类型新闻对象的群体特征,在把握观众对新闻节目需求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新闻编辑工作,以保证新闻策划及编排形式能够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为此,要想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满足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新需求,应将重点工作放在新闻市场调研上,了解新闻市场需求情况,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做出高质量、高收视率的新闻。
3 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新闻编辑新的环境下,社会各界对信息需求迅速增长,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报纸行业的变革已成为新闻编辑工作中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在网络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既改善了新闻编辑工作条件,也使编辑工作流程更加合理、有效。面对社会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新需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信息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现代化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及鉴别能力。其中,现代化工具的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新闻编辑工作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熟练运用新出现的新闻技术和工具。知识能力主要体现在新闻编辑要熟练撰写和具有修改稿件能力方面,并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面对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机遇,为了推动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应重视高素质的编辑人才的培养,实现编辑理念、编辑形式的不断创新,结合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新需求,积极探索出新的新闻编辑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4 总结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事业正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为此,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应加强新闻编辑理念的更新,以社会观众对新闻节目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新闻编辑工作,提升观众对新闻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促进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雄.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7):88,111.
[2]朱文华.试论新形势下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4):34.
[3]陈晔.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编辑[J].新闻窗,2010,(1):126.
[4]龙韬文洁.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形势下的创新问题[J].新闻传播,2012,(9)35.
新形势新政策下的农村经济 篇5
摘要: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农业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等原因,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正面临着新局面。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可见,农村市场如今也具备了鲜活的生命力与巨大潜力。通过此次对家乡农民调查采访,了解到了新形势新政策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优势、挑战以及农村市场的可开拓性。
关键字:农村 经济 市场
一、新形势新政策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许多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在与农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政府斥资开展农村水路电气建设,如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和农村沼气的建设,可以说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此外,农村社会事业促进政策,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可以不再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看病难、上学难这两大难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因此,农村经济也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向前,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前进。
二、新形势新政策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开拓农村市场,让农民消费水平得到提高。今年一号文件有两条都是直接与农村市场开拓有关的:“下乡”政策继续且增加灵活性,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还有物流下乡、金融服务下乡;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在“下乡”政策上,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并提高可信度
虽然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提高了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实行13%的补贴标准。但调查中发现,仍有农民对此政策敬而远之,对产品质量有所怀疑。一位阿姨说道,她家的长虹电视就是“家电下乡”产品,电视出了故障后给维修部打电话,等了两天才有人来维修,弄得很不愉快。可见,政府还应加强家电下乡产品维修服务的监管等。为了让老百姓接受、信赖一项惠民政策,政府还要做很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2、要想扩大农村市场,拉动农村经济,农村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用电、自来水、下水道、道路等与城乡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加上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消费需求。比如,许多电器都需要比较好的下水道,给水排水,而农村还是一家一户地居住,比较分散,需要进行统一规整,把房屋等基础设施完善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用电用水方便。
三、新形势新政策下农村市场的开拓
1、开拓农村市场需关注农民消费需求
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缺乏一定的市场空间。大到汽车、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小到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日用百货等。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相对城市而言,获利较少,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这使得农村消费品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但同时,由于农民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有时就要等到休息日,到很远的城区的大商场、超市中购买所需商品,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不方便。因此,开拓农村市场涉及开发合适的商品、服务、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但农村市场开拓迟缓,而且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2、开拓农村市场需关注产品适应性
事实上,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加看重的是价廉、质量牢靠。生产厂家应生产出物美价廉、质量过硬的产品。甚至很多产品还必须考虑农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比如,农村市场的家电产品需要充分考虑节水、节能,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农村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专门开发简单实用的产品,才能赢得农村
消费者。农村地区气候、地形、供水状况、电力状况、道路设施等都比较复杂,自来水、下水管道等不像城市中那么统一,且交通道路状况不佳。因此产品应良好地适应农村地区的环境。厂家及商家应摸清农村地区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产品,让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些年来,政府也频频出台政策,鼓励并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也越来越显露出其强大的潜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形势新政策下的农村经济定会稳步向前,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农民也将得到更多实惠!
参考文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
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顺应形势新变化做好纺织新闻宣传 篇6
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成效明显
据悉,此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这也是联合会换届以来首次召开的行业新闻宣传工作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杨纪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人事部主任王久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以及中纺联各部门、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地方协会领导,中央、行业和地方媒体领导及记者代表约12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会上,为贯彻国家行业期刊转企改制政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就联合会所管辖的期刊转企改制进展和工作要求做了介绍,提出转企改制势在必行,希望各有关期刊积极参与,推动此项工作落实到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宣读了“关于举办2012年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评选活动”的通知,指出该项活动目的是激发和鼓励多出好记者、好作品,推动纺织行业科学发展的正确舆论导向,为建设纺织强国事业服务。此次会议的召开也得到了地方行业协会领导、企业家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并派代表交流各自新闻宣传工作经验,力争支持和做好纺织行业新闻宣传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就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充分肯定了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明显成效。“自协会成立以来,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纺织工业改革与发展大局,坚持贴近行业、联系实际,行业的新闻宣传意识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效果不断显现。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及时帮助行业找出问题关键所在,针对各类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剖析,为行业出谋划策,同时大力宣传报道行业发展中的先进企业以及先进人物,提升行业自身发展实力。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好的工作局面。”王天凯指出,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把握大局、唱响行业发展主旋律。;二是广泛宣传重大行业活动及先进典型。围绕加快纺织工业调整升级和建设纺织强国战略目标,在协会组织引导下,业内外媒体找准关键环节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在行业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活动及先进典型的主题宣传,形成了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聚焦点,如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 全国纺织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年度创新人物评选等等;三是应急新闻报道效果充分展现;四是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五是新闻发布及其机制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大弊病亟待摒除
总结成绩的同时,王天凯还指出了纺织新闻宣传工作中亟待摒除的一些弊病。“首先,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与新时期纺织行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在新闻宣传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及行业新闻管理意识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二是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能力与新时期行业发展的实际形势还不太适应,特别是在媒体关注纺织行业的热点问题,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建设纺织强国的基本要点有效及时引导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行业新闻协调机构与中央有关部门及媒体的联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宣部、国新办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相关管理部门与媒体之间,尚未形成常态化的紧密联系机制,使更高层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到行业发展所遇到的紧迫问题和政策建议,还需探讨更加及时有效的途径;四是行业媒体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层面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效率,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主旋律条件下,要增加走基层、跑企业、敢于碰敏感性报道的频率。”他表示,这些问题亟需在下一步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
行业新闻宣传把握五个“更”
王天凯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未来10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纺织行业仍然是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和改进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纺织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切实需要,更是广大纺织同仁奋力建设纺织强国事业的共同心愿。”他表示,并由此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纺织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新闻宣传工作总要求,围绕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的总目标,坚持贴近行业实际、贴近企业、贴近消费者,着力推进加强理论武装,策划主题宣传,深化典型宣传,拓展宣传渠道,改革运行机制,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导向性、实效性和影响力,为建设纺织强国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氛围。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纺织行业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重大主题宣传的声势更强,纺织作为民生产业宣传的落点更实,先进典型宣传的影响更广,主题新闻发布的效果更好,舆论研判和引导水平更高。”王天凯表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需要我们在思想上积极进取、行动上有所作为、工作上有所突破、机制上有所创新,工作中既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好服务大局这个基本前提、正面引导这个基本要求、服务消费者这个基本取向、改革创新这个基本途径以及统筹协调这个基本方法。”
王天凯指出,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纺织新闻宣传工作任务很重,头绪很多,责任很大,必须统筹考虑、精心策划,找准着力点,善于抓关键,勇于搞突破,系统谋全局。重点要落实好的工作包括:精心组织好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宣传报道活动;着力抓好重大题材策划和主题宣传活动;深化拓展先进典型宣传表彰工作;深入推进践行纺织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切实加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工作;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体制机制建设。
试论新形势下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篇7
关键词:报纸,新闻编辑,新媒体
一、报纸新闻编辑所面临的新形势
新兴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主要表现为:首先, 瞬息万变的新闻素材。新闻编辑的工作对新闻素材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如, 就特定新闻事件进行采访后, 在新闻播报前新闻记者需要将报道的新闻内容进行一定的编辑, 使其报道符合社会大众接受新闻的要求。其次, 不断变化的新闻传媒形式。网络新闻的问世使得更多的人喜欢通过手机客户端和互联网进行新闻信息接收。但是, 在网络背景下, 新闻编辑要注重新闻内容的及时性和客观性, 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基础, 才能满足新闻接收者获取可视性好、形象生动新闻信息的需求。再次, 动态变化的新闻编辑理念。新时期新动态下, 新闻编辑理念的改变是新闻编辑的一种明确变化, 只有更新、改变新闻编辑理念, 才能让广大社会受众更有兴趣阅读新闻。如果新闻编辑依然将传统的工作模式作为新时期下的新闻编辑工作方式, 那么将无法适应当今形式的发展, 注定将对被淘汰。所以,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要在符合新闻事件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下, 不断进行新闻编辑工作理念更新, 进而尽可能地满足新闻接收者对新闻事件的知情权。
二、加快开展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新时期的时代背景对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有了更新的要求, 对于开展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各传媒中心都比较重视, 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处于信息背景下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尽管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 但是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新闻形式多样性不高、新闻内容吸引力不足和新闻编辑工作规律性不好等。新闻形式多样性不高主要是指各种报纸新闻报道机构在制作编辑新闻版块时通常都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报道形式和报道场景。如果长期采用这种单一的新闻形式, 不但无法吸引广大新闻接受者的兴趣, 还易于让他们产生视觉疲劳。因此, 必须摒弃传统的报纸新闻报道理念, 积极探索新的报纸新闻编辑模式, 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注重广大社会受众对新闻报道需求的变化
为广大社会受众服务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宗旨。为了获取广大社会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认可和接受, 报纸新闻报道机构要适时转变新闻编辑理念, 以满足社会受众需要为指引, 对社会新闻受众的群体特征和其对新闻报道的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在掌握社会受众对新闻报道需求的基础上, 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新闻编辑工作, 以确保新闻编排和新闻策划形式为社会受众所接受。因此, 要想改观和完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满足社会受众对接收新闻信息的新需求, 就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调研新闻市场上, 对新闻需求状况做到真实了解, 把握社会发展变化方向, 做出可读性强、受众喜爱的报纸新闻。
(二) 不断创新新闻编辑工作
创新是新闻编辑工作不断前进发展的灵魂, 只有不断提升新闻编辑工作水平, 创新新闻编辑和报道形式, 才能让报纸新闻在激烈的新闻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才能获得广大新闻接收者对报纸新闻报道的接受和认可。所以,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要把重心放在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上, 充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 让社会大众及时获取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相关信息, 提升新闻接收者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新闻形式的创新是新闻内容创新的主要构成部分, 把合理有效的新闻形式作为传递新闻信息的主要载体, 以吸引社会受众的关注。此外, 创新新闻编辑工作还要注重创新新闻策划, 注意新闻题材的选取。将吸引力强、受众关注度高的新闻题材作为主要的报纸编辑方向, 并对其报道版式进行设计, 以求新闻编辑工作的完善。
(三) 更新新闻编辑理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再给报纸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给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新时期新背景下, 报纸新闻事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确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报纸新闻编辑理念, 力求新闻编辑工作的客观性和针对性, 并制定良好的应对策略, 让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体现其应对性、即时性和及时性。在完成报纸新闻版式编辑后, 尽可能符合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因此, 新闻编辑要充分注重更新新闻编辑理念, 为后续的新闻编辑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 要具备较高的新闻编辑写作能力
报纸新闻的报道, 需要新闻编辑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即要做到文章主旨和文章体裁、语言的和谐一致。例如鼓励性的笔调不适合理论性文章的创作, 学院式的组织语言不适合于鼓励性文章的创作中等。在提炼稿件主题时, 新闻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字语言能力, 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新闻专业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要一丝不苟、负责、认真, 确保新闻编辑文章具有较高的质量, 让报纸充分发挥其作用。新闻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 才能为报纸的新闻编辑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活力的新闻信息, 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求。
三、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报纸新闻编辑的新形势下, 各领域各行业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 报纸新闻编辑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同时, 在新的市场需要下, 报纸行业的革新或将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新闻编辑工作方式, 使报纸新闻工作流程更为有效、更加合理。面对广大社会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改变, 报纸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文笔水平、整合信息水平、新闻创新水平、信息鉴别水平和现代化编辑工具的应用水平等。现代化编辑工作的应用水平主要指随着社会的进步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要紧随时代变化, 努力掌握应用新的新闻工具和技术。文笔水平则主要指报纸新闻工作人员要具备熟练创作和修改稿件文章的能力, 具备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面对当前的报纸新闻发展机遇, 为了实现报纸行业的不断进步, 报纸机构要充分注重高层次、高水平的编辑人才培育, 进行报纸编辑版式和编辑理念的持续创新, 结合社会受众对接收报纸新闻信息的新需求, 积极进行新的报纸编辑方式探索, 以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
四、结语
新时期新形势下,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在取得新成就的同时, 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因此, 为了推动报纸新闻事业的不断前进, 让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就要不断更新报纸新闻编辑理念, 在满足广大社会受众新闻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持续进行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创新, 提升社会大众对报纸新闻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推动报纸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真.报纸新闻广告化的危害及对策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周志琴.报业运作中的新闻策划作用探析——兼议西藏报纸新闻策划实践及取向[J].西藏研究, 2011 (5) .
[3]吴定勇.接受美学对于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4]林元跃.论高校报纸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原则[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5]尚尔鹏.介于报纸新闻与广告之间的“软文”概念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电视新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解析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形势,发展,分析
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 许多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出来, 这些媒体发展迅速, 在新闻领域也不段拓展, 受众人群不断增大, 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无论如何, 电视媒体, 尤其是电视新闻, 仍然是主流媒体, 更多的人还是依靠电视新闻来了解国内外政治大事。如何保证电视新闻在当前环境下良好快速发展, 是我们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1 电视新闻当前的不足之处
1.1 公众形象不完美
电视媒体的定位很尴尬, 兼具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身份。
作为事业单位, 电视媒体受政府制约,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电视媒体, 特别是电视新闻需要时刻把握舆论的导向, 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 有的政府存在遥控电视新闻的情况。有的负面新闻一旦播出, 必将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 所以, 对于一些负面新闻, 尽管在新媒体, 例如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公众讨论非常热烈, 但是在电视媒体上难觅踪影, 或者延期很多天才出面报道, 这种刻意回避势必会让公众对电视新闻的印象变差。
作为企业单位, 由于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够, 电视媒体自身必须要为利润和收视率想办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有的电视媒体在做新闻报道中, 难免会出现不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的新闻, 一旦被观众发现, 必然会降低其公众形象, 而一些广告的不适宜插播, 也会对其形象造成一定损害。
可见, 作为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两者兼具的电视媒体, 有很多干扰其正常、真实进行新闻报道的因素, 公众形象不够完美会影响其报道与宣传的效果。
1.2 有选材不准、空话多的现象
每天发生的新闻或大或小, 都有可报道之处, 但是选择大家都关心的题材进行报道是有难度的。
有的编辑在选材上并没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作出的报道也离生活有距离。如果拿一篇大家都不关心的话题作专题进行报道, 虽然看似文字丰富, 但是没有抓住人的点, 实际上只是文字空洞, 平淡无味, 没有效果。
另外, 在进行优秀先进人物报到时, 很多情况下严重放大了人物的事迹, 一味歌功颂德, 造成人物形象过于单一, 不完整, 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看出其中刻意宣传的意味, 便不会继续关注。
1.3 表现形式单调
电视媒体之所以一经出现很快超过广播媒体,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的出现, 画面配上声音更加立体、丰满, 更吸引人。
但是许多时间过去之后, 如果还是单调地采用这种形式, 一定会导致大家的视觉疲劳。如果电视新闻还仅仅是现场画面配字幕再加上播音员的讲解, 这种新闻节目是不可能抓住观众的。
1.4 时效性不强
电视新闻播出前需要花时间进行剪辑、制作, 这样在新闻播出时便会落后于事件发生的时间, 如果取材不及时便会更加跟不上事件的发展, 在观众收看时就不会感到新鲜, 降低了吸引力。
2 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
2.1 电视媒体更加纯粹
这需要国家采取有效措施, 缓解电视媒体的生存压力, 剪断政府与电视媒体理不清的关系, 只有这样, 电视新闻才能更加纯粹的进行报道, 不再出现一些损害其公众形象的事件。
2.2 提高编辑的自身素质
电视新闻质量优秀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素质。
第一, 编辑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生活体验。电视新闻作为宣传政策、弘扬时代精神的主要工具, 需要其编辑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编辑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确保选择的题材符合时代潮流, 而不是逆向而行。在做报道时, 尽量将正确的主观观点融入客观叙述中, 在不知不觉中传递出新闻所需的正能量。在进行生活题材的报道时, 要准确选择出人们关注、希望多加了解的新闻进行重点报道, 而不重要的新闻可以一带而过, 确保人们能在新闻中关注到自己希望关注的点。
第二, 编辑要有快速的编辑整理能力
新闻讲究新鲜性, 既然新闻免不了整理、编辑的工作, 便要在这方面进行优化, 优化的关键就在于编辑有较强的文字整理能力。只有在新闻出现之前做好策划工作, 才能在拿到新闻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加快文字整理速度, 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并且快速地进行新闻编辑, 从而跟上新闻发布的速度。
第三, 编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新闻不仅仅要求事件发生时进行快速的报道, 在当今时代, 更需要有预知新闻发生的能力。编辑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可能发生新闻的地方, 对于即将发生的事件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随时做好出现随机情况的准备工作。
第四, 编辑要有协调策划能力
一篇电视新闻的出现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能够规划好每个部门的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工作。
第五, 由记者时代向编辑时代转变
目前, 电视新闻的采制大都由记者‚主导, 从选题、采访到写作, 再到编辑基本上都由记者完成, 编辑只是负责把记者的作品串连成节目。如果改为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 强化编辑策划, 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 确立报道选题, 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 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 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 就可以减少记者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影响, 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 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
2.3 增加新闻制作的丰富性
电视新闻是立体化的, 但是如果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若干年, 也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在新闻制作上需要新意。
第一, 在前期取材时, 需要摄影师有良好的摄影能力, 按照专业的角度进行摄影, 使取到的画面具有美感, 有一定的艺术性。
第二, 在制作时, 要避免套用重复不变的现场画面、字幕、播音组合, 可以在新闻中插入一些图标甚至是贴题的漫画来使画面更加生动。
2.4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当接受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后, 我们就要想办法创造一种双赢的局面, 合作市最有效途径。
新媒体, 例如网络媒体, 面向的群体越来越广, 而且其中有许多“草根记者”, 他们自己很善于发现身边的新闻, 如果能够实现合作, 或者在网络上开辟出电视媒体的“分部”都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央视国际网站的建立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3 结论
电视新闻作为老牌的新闻媒介, 只有勇于自我创新, 并且善于与新媒体进行交汇, 合作, 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 跟上新形势的潮流, 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晖.电视新闻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 2013 (4) .
新形势下的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反思 篇9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逐渐的脱离落后的局面, 逐渐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 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但是我国在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接触学习的时候西方的新闻媒体发展方式也逐渐的传入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新闻媒体的娱乐主流方式已经发展成熟。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模仿和学习西方的新闻播报方式。这样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也逐步的开始向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电视新闻娱乐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 同时也是大众娱乐化的要求, 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取得娱乐大众的目的而大量的减少对于严肃新闻素材的播放比例而大肆的改成能够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的名人轶事新闻的播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娱乐化新闻媒体能够更多的获取新闻收视率而提高电视台的收益。因此, 这种“软新闻”逐渐的取代了严肃性新闻的播报, 而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甚至开始尝试取消严肃性新闻的播报改成为电视娱乐新闻播报。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娱乐化已经出现不可控制的局势。
2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原因
2.1 关注对新闻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的眼界开始向西方国家扩展并进行学习,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发提高。因此, 人们对于大众媒体的多元化需求也日益明显, 这就导致了电视新闻媒体的播报方向随着人们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当前人们的文化素质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价值也大相径庭, 同样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的播报方法也大不相同。人们需求的不断改变也导致当今的电视新闻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具有浓重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而是越发的趋近于大众娱乐化。
2.2 电视新闻行业内的竞争越发激烈, 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推行的今天, 各大省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电视台的商业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电视台之间对于能够取得更高收视率的电视新闻节目趋之若鹜。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不少了去,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 而各大电视台为了能够提高电视台的节目收视率而不断的向着人们需求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市场经济商业化的今天, 电视台更多的收视率能够为电视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缺少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意味着没有人去关注, 同样也意味着没有商业价值的存在, 而收视率的高低正是电视台关注的重点。
3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负面作用
3.1 电视新闻和娱乐二者的结合导致新闻自身功能的错位
当前的电视新闻是将新闻的基本功能和播放宗旨转化成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 使得电视新闻角度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逐渐的转变成为与民众毫无关系的娱乐性事件, 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是降低新闻的价值而换取人们的收视率, 庸俗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但不能够给人们生活提供相应的帮助反而会带给人们消极的生活态度。
3.2 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下降
电视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向大众传播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政策、发展趋势和新局面, 是向人们传播一种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 是国家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电视新闻是获得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的有机结合体, 而市场化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 电视新闻工作者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主导更甚至将非经济收益进行忽略。电视新闻节目不再是向人们大众传播有效的信息, 不再注重公益节目的发展, 而是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 甚至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而凭空捏造新闻故事以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这样的电视新闻媒体在公众的心中不断的被否定, 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也大大的下降。
4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反思
4.1 合理化的规范政策
当今已经偏向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媒体如若要重新获得大众的审美观念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规范化处理, 重新对于当今的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定位。电视新闻媒体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不断的偏离其原有的价值取向, 而且得到社会上部分民众的支持, 这种直观的刺激使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趋势发展的动力。面对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不断发展, 带有政治性色彩的严肃性新闻节目已经越发的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当期的形势下, 只有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规范化处理, 遏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继续发展, 通过政治手段对于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进行限制才能够更合理的实现电视新闻节目价值取向的回归, 才能够重新得到人们大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严肃性风格的认可。
4.2 提高点事新闻媒体的素质
自从电视新闻娱乐化得到部分群众的认可后, 各大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步提高, 而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迫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商业竞争压力而去以为的迎合观众的口味, 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而放弃了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原则, 这种不择手段的方式将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迅速的放大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方向发生偏移。电视台的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私欲。要想改变这种情况, 除了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还应当及时的整顿电视新台的整体风气, 努力去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去实现对于当今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有效控制。
5 结语
出于人们对于电视新闻节目多元化的需求而变化而成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朝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电视新闻媒体作为人们的眼镜和耳朵,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于社会、事物、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评判标准, 是否能够正确的导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是电视新闻行业的基本价值体现。当今社会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导致人们过度的关注娱乐从而忽视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的价值逐渐被娱乐化的消遣方式代替而变的庸俗。在这种恶性循环的不良发展过程不得不使得我们进行反思, 面对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导向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对于有关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加强关于行业价值方面的教育以纠正其价值观念;有关部门及时的出台相关的措施来制止此类娱乐性电视新闻就的过度播放。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进行规范后我们可以保持电视新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元.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及“度”的把握[J].浙江传媒学院, 2012 (1) .
[2]黄和杰.电视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J].当代传播, 2012 (5) .
新形势下新闻深度报道探讨 篇10
一、新闻深度报道的含义
(1) 客观性。新闻深度报道能够将客观的事实反映出来, 通过多方面开展取证工作, 对事件最新动态进行追踪, 并做出最终的总结与评论, 挖掘事件真相, 将事件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广大受众。新闻深度报道相比于新闻信息传播, 更能够帮助受众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 也可以感受到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以此形成自身独立的判断。由此可见, 客观性是进行新闻深度报道的前提。
(2) 启发性。受众在报纸上观看新闻深度报道, 要依靠自己的思维对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规律与真相进行解读和剖析。新闻深度报道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 就应该努力做好各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 并综合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将事件真相揭露出来。[1]受众通过观看新闻深度报道, 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发、警策, 明白一定的道理, 从这个方面来讲, 新闻深度报道具备对受众的启发、德育作用。
二、新形势下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的挑战
(1) 深度报道自身问题。首先, 从报道的篇幅与形式来说, 很多报道主要是议论时政、注重思辨, 缺少了生动例子, 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 受众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读长篇大论。因此, 新闻深度报道要“接地气”, 获得平易近人的效果。其次, 文章叙事结构比较刻板、僵化, 教条主义、条框思维屡见不鲜。最后, 很多新闻深度报道违背了客观性、启发性原则, 作为新闻记者, 必须实事求是,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发表公正的意见与言论。目前很多新闻写作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 在报道中添加了个人感情色彩。例如, 个别新闻记者的报道与事实相悖, 缺乏公正性与客观性。
(2) 新媒体对报纸新闻深度报道的冲击。近年来新媒体逐步成了新闻深度报道主阵地, 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大范围普及, 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下, 开设了大量微信号、公共主页等, 定期推出各类新闻专题报道, 其选题广泛、内容丰富, 给予了受众多元化阅读方式。在新媒体冲击下, 传统报纸新闻的广度、深度逐渐失去了优势。因此, 如何保持报纸新闻在深度报道这一块的优势, 是现阶段新闻记者所面临的严峻任务。
三、新形势下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
(1) 做好新闻选题工作。新闻深度报道选题来源必须重视实效性, 要多元化, 不仅要涉及大政方针方面的新闻, 还要选择与普通群众有关的社会新闻, 关注群众生活的细小问题, 如城市环境问题、住房问题及就业问题等。此外, 新闻深度报道所选择的新闻要有“热度”, 要把新闻视角放到社会上的热度问题中。例如, 在2015年2月4日台湾复兴航空公司发生空难之后, 立即引起了国内群众的广泛关注, 各大报纸也相继做出了对该新闻事件的报道, 让受众能够及时了解到飞机落水的惊险场景、政府部门组织救援工作的情况、对遇难者的哀悼等新闻信息。同时通过对该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还可以将这次飞机失事新闻全方位展示给受众, 了解到飞机落水的原因、死亡人数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等。
(2) 注重新闻表达技巧。针对新闻深度报道来说, 选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工作, 这是由于并非全部新闻都适合进行深度报道, 报纸要选择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题材进行深度报道。[2]另外, 深度报道的新闻要有核心主题, 在表达自身观点前要进行严密论证, 不能将自身观点直接强加给受众。要充分运用叙述说理的方法, 因为新闻事件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新闻深度报道就是要从新闻事件背后入手, 深入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此外, 新闻深度报道既要报道迅速, 用最新、最近的新闻事件为话题, 重视对表达技巧的运用。
(3) 坚守原则, 发扬优势。新闻深度报道既要将新闻现在状态报道出来, 还要追寻新闻事件发展背景及其形成原因。新闻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有着不可再现的特点。但是新闻记者能够通过深度报道, 把新闻发生过程中各种事件进行有机结合, 借助一定技巧为受众展现新闻发生情景, 从而帮助受众更加全面掌握新闻事件。另外, 新闻深度报道在重视批判性、揭露性话题时, 还要从全局角度讨论社会、法制、经济中的热点话题。例如, 《南方周末》就定义为敢于批判、敢于揭黑的形象, 重点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重点问题。
(4)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报道。美国有位新闻教授曾经说过“报纸和杂志永远没有广播和电视那么快, 但是, 广播和电视永远没有报纸和杂志那么深刻!”新闻深度报道需要建立在各种新闻事实上, 为确保结论更加正确和客观, 所进行的采访与报道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以此提高新闻深度报道的说服力。尤其是对于社会上争议较大的问题来说, 要努力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群众进行采访, 从而得到不同人群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让观者形成独立价值判断。对批判性报道来说, 必须要保证证据具备较强真实性, 可以听取专家对新闻事件的评价与分析。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闻深度报道既要发挥自身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还肩负着媒体竞争力的重要责任。处于新形势下的新闻深度报道能够对国家相关战略、政策进行有效宣传,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作为新闻记者要正确认识到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意义, 从报道的内容、形式上做好新闻深度报道,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要:新闻深度报道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将新闻事件呈现在受众面前, 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相比于迅速、简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深度报道能够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目的。深度报道自出现以后, 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 并且也将新形势下新闻发展总体趋势体现了出来。本文试阐新闻报道的含义,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新形势下做好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
关键词:新形式,新闻,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王子尧.论我国报纸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8) :72.
新形势下的农经统计 篇11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统计 对策
一、农村经济统计的作用、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简称农经统计,是一项研究农村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作。
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为各级领导指导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农经部门提出工作思路和任务服务;为合作经济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统计队伍力量单薄、统计基础不扎实
随着乡镇一级机构改革的进行,乡镇一级统计人员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整个统计工作发展的瓶颈。一般乡镇统计员,除了农业工业、服務业等各项统计外,还兼会计秘书、经营管理员等数职。由于身兼数职工作,难以全力做好统计工作。
2.数据统计难
(1)统计范围广。农村经济统计指标具有指标多、范围广的特点。从统计对象来看,涉及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村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从涉及部门来看,有教育、公安、国土、交通、水利、财政等10余个部门。数据来源十分广泛。
(2)统计资料少。除农村集体财务收支表、资产负债表可以直接从村账中抄写外,农村经济收益、农民负担、行政性收费等其他统计表都没有现成的数据,要到有关农户、企业、部门去调查,去收集。
(3)统计准确度小。当前农户收入来源多,农业人口流动大,农业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
3.统计调查方法滞后、管理体制不顺
(1)目前基层农经统计调查基本仍沿用层层汇总上报的定期全面统计报表制度,而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统计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尚未建立。
(2)农经统计体系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弊端主要集中反映在基层地方政府掌管统计人事任免和经费分配等大权。基层统计人员面对地方领导为了“政绩”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多半是敢怒不敢言。《统计法》所赋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独立和抗干扰能力,越到基层折扣越大。
三、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策
1.改善统计方法
(1)广泛收集数据。一是注意平时收集数据。乡镇农经站要在平时进村入户过程中,询问当年的农业生产长势情况,病虫害情况;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农田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了解主要农产品的单位成本。二是广泛从各个部门收集数据。收入方面要到财政所掌握“两补”资金的发“放额;到烟草站了解当年烟叶的收购量、均价;到信用社了解农户存款增长额,货款余额;到邮局了解汇款额。支出方面要到农技站了解当年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情况,杂交种子、化肥、农药的销售量、价格;到学校了解当年在校学生人数,收费标准,收费总额;到税务所了解农户和企业上交国税、地税情况;到国土、农机、交通、工商、计生等有关部门了解收费情况。
(2)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开展抽样调查。一是要从乡镇农户抽取一定比例做抽样调查。条件好的,各乡镇农经站可结合农民负担抽样,在乡镇农户中抽取30户~40户作为标本,并指导农户做好日记账,把收支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将抽样调查数据修正统计数据。没有条件的,可以召集农民座谈,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二是做一些专门调查。可在平时对农户生产成本,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企业发展状况,个体户经营情况等做一些专门调查,来修正有关数据。
2.完善基层统计制度建设,改进统计管理体制
(1)完善基层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制度和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统计数据评估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及差错追究制。把《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实施细则》真正落实到农村统计工作中去,切实改变农村统计工作不好开展,有法不依的现象。另外要改进统计工作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修订调整,使统计数据更为真实,符合实际。
(2)改进统计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现行农经统计管理体制下权利和义务相背离所产生的弊端,赋予地方经管站对下级农经统计业务和经费的独立管理权,使基层统计机构保持相对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统计职能。
3.加大投入、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
(1)加大农经统计投入。一是加强政策投入。建议农业部出台农村经济统计方面的相关政策,加大同国家统计局的协调,在一些数据运用上采用农经统计数据。二是加大激励机制。对一些每年在农经统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建议以国家农业部的名义进行表彰。
(2)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可根据各乡镇前几年的统计经费开支,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合理核定一个保底额作为专项统计经费,积极争取统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尽可能从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的条件。
新闻采写如何适应新形势 篇12
关键词:新闻采写,时效性,新变化,语言生动活泼
眼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进入快阅读、轻阅读时代, 很多受众看报纸多是看一下标题, 翻阅浏览一下各版面主要的标题内容, 遇到好一点的文章就粗略浏览一下, 一般的泛泛之言就一翻而过, 只有遇到真正具备有效信息的新闻, 才会细细阅读。在这种形势下, 就要求记者具备深厚的采写技巧, 紧跟新形势, 将新闻稿件精雕细琢, 稿件做到主题鲜明、人物丰满、余味无穷才能抓住读者, 提高媒体影响力。
要做到这一点, 记者在采访时, 就要做好准备工作, 善于抓住事件、人物的特点, 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予以报道。
一、从“工作稿”中提炼黄金
报道党和政府的工作动态, 是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 是新时代媒体继续肩负的重任。如何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将工作动态进行精加工, 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就是一个重要手段。
一些工作性消息不受欢迎的原因, 一方面, 是因为它的选材着眼于工作方面, 新闻特点难以体现;另一方面, 是它的写作形式上采取了类似工作汇报的写法, 语言不够活泼轻松。在信息满天飞的当下, 这样的稿件确实不受欢迎。
其实, “工作稿”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很多百姓关心的问题在“工作稿”中都会涉及, 是极具含金量的有效信息, 只不过由于公文写作的方式, 将这些含金量极高的信息隐没了。 记者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些高度综合、纷繁复杂的信息中, 提炼出老百姓最关切的话题。同时, 用轻松活泼的新闻语言重新整合, 这样就会采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新闻。
具体来说, 一是要“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工作稿涵盖的内容宽泛, 说法笼统, 一些具体的措施、政策不讲透、不写明。记者的任务就是要从中找到“金子”, 以此为新闻切入点进行采写, 不要怕漏掉一些信息, 只要抓住了新闻, 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就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稿。二是要长话短说, 言简意赅。“工作稿” 铺垫、陈述的东西比较多, “穿靴戴帽”的无效信息多, 有效信息反而一提而过。记者在采用这方面信息时, 一定要剔除老生常谈的语句, 抓住本质的东西, 写出简短新鲜的新闻稿件。
二、新闻采写要抓住“新”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时代不断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在新形势下, 受众追求“新”的心态不但没变, 反而更加强烈。老生常谈的内容肯定不会得到受众的欢迎, 刊登这样的信息也会影响报纸的公信力。
哪样的信息是“新”呢?记者在采写过程中, 如何做到 “新”呢?
(一) 时效性强的信息是“新”
同一件事, 时效性越强越新鲜, 新闻价值也越高。如果一件事情过去几天、一周甚至一个月了, 再有影响力, 其新闻价值也大打折扣。所以, 记者在撰写稿件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新闻发生的时间点。如果新闻非常重要但发生的时间点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 就需要想办法弥补。例如, 联系当事人或者信息源, 核对一下该事件是否有最新的动态, 通过这种方式拉近时间点, 提高新闻性。
(二) 事件出现了新变化是“新”
一件事情的发生, 常常有一个延续时间比较长的过程。 新闻除了在第一时间把这件事报道出来以外, 其后续的发展、 演变都可以继续追踪报道, 每一次的变化、每一个进展, 都是 “新”, 都可以作为最新的动态进行采写报道。
例如, 一个重大决策, 涉及民生类的话题, 在政策出台之初, 这是“新”。政策出台后, 有关方面的执行、落实情况, 也是“新”。政策落实后, 老百姓的反应, 也是“新”。有时候抓住一个重大事件, 其后的新闻报道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三) 人物的新变化是“新”
记者采写的稿件常常会写一些人物报道, 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天有变化。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其一举一动都是很多人关注的热点。记者要密切注意这样的人物, 经常保持联系, 就会采写出大量新闻稿件。
三、抓住采访中的“灵光一闪”
由于职业特点的原因, 记者在与人交谈时, 常常会出现 “灵光一闪”或“奇思妙想”之类的问题。在采访中, 不经意间就会冒出一个新点子、新创意。
“灵光一闪”并不难, 难的是记者能够及时抓住这个新念头, 把“灵光”变成新闻采访的切入点, 及时补充采访材料, 紧紧抓住这个新动向, 深入挖掘, 常常会挖到“新闻富矿”。
要做到“灵感一闪”, 除了要求记者有扎实的采访功底外, 还要求记者紧跟新形势, 能够及时把握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热点领域, 才能在采访中出现“灵光一闪”的念头, 将新闻写得有新意、有看头。
四、注意语言生动活泼
当代社会, 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 想要抓住读者, 在传媒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努力使新闻稿件的语言生动活泼。
在“全民记者”的新形势下, 受众对于各类新闻有了充分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不再被动接收信息。因此, 只有新闻语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具有感染力, 不再是大而空的官话、套话, 受众才会对新闻报道产生亲切之感, 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才会大大提高。
要做到这一点, 新闻语言在规范的情况下要有自己的特色。每份报纸都有特定的读者群, 很多都市报都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的新闻语言就要注意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适当采用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语言, 使自己的报道更接地气,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另外, 也可以适当采用网络用语, 有条件地选择使用网络热词。
参考文献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56.
[2]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43.
[3]陈力丹, 周俊, 陈俊妮, 刘宁洁.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