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精选12篇)
话语权 篇1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是迄今为止美国当代文坛上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1987年出版的《宠儿》 (Beloved) 在其创作道路上具有非凡的意义。该部小说以黑奴母亲塞丝被迫杀死自己孩子的骇人听闻事件为主要线索, 采用时空交错、多角度叙述等创作方法, 深刻揭示了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在肉体和精神上形成的双重毁灭影响, 在美国社会获得了巨大成功。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 以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 采用新颖的叙述方式, 体现出其“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1]的创作宗旨。
罪恶的奴隶制否定并剥夺了黑奴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因此在很多关于黑奴的小说文本中, 黑奴的形象大多时候都是沉默寡言的, 即使说话, 也只有片言只语。在白人文明和奴隶制的否定下, 他们“不能诉诸言语, 也没有诉诸言语”[2]。然而, 在《宠儿》中, 莫里森打破了这一传统, 巧妙地给予长期“失声沉默”的民族话语权, 让我们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和内心世界的独白, 进而了解并重建这段“沉默”的历史。
一、权力话语理论
“话语”这一概念最早属于语言学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言语, 是由词汇和语法规则所限定的语言的实际应用。然而, 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看来, “话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概念, 它是除“言语”和“语言”之外的第三者。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讲道:“很明显, 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性在当中放下屠刀, 政治在其中安定团结———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同时是争夺的对象, 历史不厌其烦地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 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 话语是权力, 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3]这就是福柯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 他认为话语是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权力生成话语, 话语又反过来产生权力。
福柯又提出, 面对话语的控制公众并非无能为力。他提出了四种策略消解或抵制或反抗话语的控制———反向原则、断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和外在性原则。通过以上原则, 公众可以将一些所谓的真理、普世价值、权威表达等“去中心化”、“去普遍化”、“去权威化”达到消弭其间的意识形态色彩, 理清其在历史语境中的本来面目, 从而实现对于主流、权威话语的反抗。
二、话语权的转移与重建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讲到, 话语权力的形成过程受制于“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 就是说话语权跟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环境紧密相连, 是随着社会形态和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小说《宠儿》中的社会形态和历史环境就是奴隶制废除之后的美国。表面的枷锁虽然已消失不见, 但放置在黑人内心的沉重枷锁依然压得他们抬不起头, 心灵被禁锢, 思想被束缚。他们仍然被白人主人视为私有财产和生产工具, 在主人面前没有丝毫的话语权。作为一名黑人作家, 莫里森曾经说过:“你必须夺回权威, 重组权力结构。所以我想要夺取权力。”[4]因此, 在《宠儿》中, 莫里森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了黑人话语权的重建, 用黑人的话语填补了被遗忘的历史空白。
(一) 杀婴事件的叙述。
整部小说是围绕着塞丝杀婴事件展开的, 但是关于整个事件的叙述并不是徐徐展开、一气呵成, 而是采用了多视角、多叙述者的方法, 让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提供并补充故事信息。但是叙述者由于视角和感情色彩的限制, 提供的信息总是不完整、模糊和不确定的。
杀婴事件的第一个叙述者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认为当时塞丝疯了, “里面, 两个男孩在一个女黑鬼脚下的锯末和尘土里流血, 女黑鬼用一只手将一个血淋淋的孩子搂在胸前, 另一只手抓着一个婴儿的脚跟。她根本不看他们, 只顾把婴儿摔向墙板, 没撞着, 又在做第二次尝试”[5]。很显然, “学校老师”的话语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 塞丝表现出的是发疯的“动物般”的特征, 以此否定了黑人的“人性”, 并通过贬低奴隶身份抬高自己, 且整个叙述没有交代杀婴的前因后果, 而是戛然而止。这隐晦地表现了“学校老师”对此震撼人心事件的不以为然, 对黑人女奴塞丝下场的漠不关心, 同时让读者感到奴隶主的话语叙述远远不够, 不足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因此“学校老师”的叙述失去了传统以来的白人话语的“权威性”, 也就是说莫里森通过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成功改变了白人作为话语权主体的传统, 转移了白人话语权的主体性。
令读者好奇不已的时候, 莫里森安排了事件的第二叙述者黑人斯坦普出场, 通过他的叙述话语我们得以了解事件发生前的过程。塞丝“飞起来, 像翱翔的老鹰一样掠走她自己的孩子;她的脸上长出了喙, 她的手像爪子一样动作, 她将他们个个抓牢:一个扛在肩上, 一个夹在腋下, 一个用手拎着, 另一个则被她一路吼着, 进了满是阳光……的木棚屋”[6]。斯坦皮的叙述话语显然客观一些, 透露出身为黑人对另一名黑人的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和无能为力的悲哀。但是, 这些话语不足以交代清楚母亲杀死自己婴孩的动机。在后面的行文中, 我们断断续续地了解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但是作为局外人, 这些话语不具有足以让我们了解事发者塞丝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的“权威性”, 直到小说内容过半, 塞丝鼓足勇气回忆这个令她灵魂深深不安、痛苦万分的事情时, 叙述话语才得以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说她在想什么, 那就是不。不。不不。不不不。很简单。她就飞了起来。攒起她创造的每一个生命, 她所有宝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 拎着、推着、拽着他们穿过幔帐, 出去, 走开, 到没人能伤害他们的地方去。到那里去。远离这个地方, 去那个他们能获得安全的地方……”[7]
直到这个时候, 读者才知道了塞丝杀婴事件的真正动机:在光明和自由的希望即将化为灰烬的一刻, 别无他法只能杀死子女达到帮助子女摆脱奴隶制, 使他们避免遭受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塞丝的叙述话语使读者茅塞顿开, 真相大白于天下。虽然身为一名黑奴, 但是她的话语却参与进了重建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伟大任务, 因此, 塞丝的话语具有了“真理性”和“权威性”。莫里森通过她实现了为美国黑人“夺取”话语权, 重建话语权主体的目标。
(二) 黑奴西克索。
莫里森在《宠儿》中塑造的男性角色相对较少, 无论是白人奴隶主还是黑人奴隶, 在文本中大多时候是沉默的。但黑奴西克索却因为和“学校老师”的一场精彩、聪明的对话而在被奴隶主加纳先生自豪地称为“最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五个男性奴隶中脱颖而出, 不仅打破了集体男性奴隶的“沉默”, 而且依靠自己的机制和无畏巧妙为自己辩护, 夺回了“话语权”, 挑战了长期占有话语权的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 让其颜面尽失。
“你偷了那只猪崽, 对吗?”
“没有, 先生。”西克索答道, 但他一本正经地盯着那条肉。
“我眼睁睁地看着你, 可你对我说你没偷它?”
“是的, 先生。我没偷。”
学校老师微微一笑, “你杀了它?”
“是的, 先生, 我杀了它。”
“你收拾的?”
“是的, 先生。”
“你做熟的?”
“是的, 先生。”
“那么, 好吧。你吃了吗?”
“是的, 先生。我当然吃了”
“你是说那不叫偷?”
“对, 先生。那不是偷。”
“那么, 是什么呢?”
“增进您的财产, 先生。”
“什么?”
“西克索种黑麦来提高生活水平。西克索拿东西喂土地, 给您种更多的庄稼。西克索拿东西喂西克索, 给您干更多的活。”
虽然最后, “学校老师”因为气急败坏, 只好通过殴打西克索挽回尊严和巩固奴隶主的权威, 但是这机智诙谐的对话却成功地让西克索在读者的心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点亮了他悲惨又短暂的人生。明知为此付出的代价将会是非常危险, 注定失败的, 甚至有可能为此丢掉性命, 仍然不顾一切, 飞蛾扑火般地迎了上去。因此, 可以说西克索是一个英雄, 他代表了一直遭受白人奴隶主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压迫的黑人奴隶在个别极端条件下敢于奋起反抗, 夺回尊严和自我的民族英雄。
在西克索身上, 莫里森虽然没有投入太多的笔墨, 但是却通过这个黑人奴隶“发出”了黑奴挑战白人奴隶主权威, 企图夺回属于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话语权”的“第一声”。虽然后来西克索因为逃亡失败被抓了回来, 最后被处以死刑, 但是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却让读者钦佩、赞叹不已。这一点, 已经远远超过了同在“甜蜜之家”的其他黑奴, 更是超过了以“文明人”自居的“学校老师”。
三、结语
福柯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想给人们展示:他们比自己想象得还要自由得多……人们可以把脑袋中这些信以为真的东西破除掉……我的全部努力都在于反对人类存在具有绝对必然性的观点。这些研究有助于让我们发现:机构是多么随意而专制, 而我们有多么的自由, 还有多少转变的可能。”万恶的奴隶制剥夺了黑人的话语权和话语权主体, 因此美国黑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集体的“沉默”, 成了“失声”的民族。但是, 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却颠覆了主流价值观一直以来以白人为主体, 事件叙述以白人叙述声音为主的传统, 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将话语权成功转移给了黑人同胞, 实现了自己夺回权力、夺取权威的创作宗旨, 赋予了在历史上长期“失声”的黑人民族以声音, 重建了那段被所有人刻意遗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
[2][5][6][7]托尼·莫里森.潘岳, 雷格, 译.宠儿[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6.
[3]福柯.许宝强, 袁伟选编.话语的秩序[A].语言与翻译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4]Guthrie, D.Taylor Ed.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话语权 篇2
网站主要有五大栏目,一是数据中心,包括各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价格数据、价格行情和市场动态等。二是分析中心,主要对省内、国内和国际市场、交易和供求等行情动态进行深度分析预测。三是资讯中心,主要提供经贸、金融类政策法规和热点新闻。四是商业中心,提供各大专业市场、品牌企业的供应和求购信息以及商业资讯。五是辅助栏目,包括数据搜索、会员管理等。
相关链接
一、什么是“广东价格”话语权
“广东价格”是指我省范围内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在竞争中形成的,反映一定时期内某类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对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同类商品价格产生一定或重大影响的市场成交价格。价格话语权,一般指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对价格形成的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权乃至主导权,是在价格形成中的主动性、关键性、决定性、权威性及影响力的体现。
二、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纺织品指数”、深圳“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苏州“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和无锡“不锈钢价格指数”等打造价格品牌的做法。这些专业指数的发布运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引导,避免了无序竞争、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省各类专业市场发展较快,全省目前已经拥有各类型市场6000多个,领域涉及钢材、塑料、皮革皮具、布料、装饰材料等原材料和陶瓷、家具、服装、鞋类、眼镜、计算机等成品,其中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大型专业性批发市场超过890家,年交易额2662亿元。其中年成交上亿元的批发市场有316家,成交额达 2304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9.4%和 10.2%,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也达到 48 家。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大批具有产地优势的专业市场群落和专业镇。
广东专业市场的发展规模及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中所享有的较强影响力和美好声誉,为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广东的许多大型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在无形之中己经形成的“广东价格”,诸如塑料、陶瓷、服装、木材、家具等行业,其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中都有重大影响。
2008年,省物价局根据我省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的优势,就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2009年3月,我局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撰写了《关于全面打造广东价格话语权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汪洋、黄华华、肖志恒、佟星等多位省领导都对此作了重要批示。随即,省物价局着手开展相关调研和前期工作,并制定了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工作方案和工作实施计划。2009年4月,省物价局调研组深入广东塑料交易所、广东鱼珠木材交易市场、佛山顺德乐从钢铁交易市场、广州佳豪国际皮具皮革城等大型专业交易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情况。6月,调研组又赴浙江省余姚市和义乌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余姚“中塑指数”和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及其价格指数编制等各方面的相关情况,获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日前,省物价局《关于整合价格信息资源推动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根据工作计划,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三、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意义
广东是“世界工厂”,又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区,煤、油、气、工业原材料和粮食等大多依赖外省调入或国外进口;广东还拥有众多的生产加工产业聚集区和专业交易市场。因此各种资源、原材料和产品交易规
模十分庞大。但由于交易优势没有整合,应有的交易地位末能确立起来,目前还仅是一个各种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策划、产品销售的产业链中,我们获得的利益主要来自于生产加工环节,大部分高增值环节的价格话语权为省外和国外所掌握,因而,不仅利益难以保障,还隐伏许多交易的风险。要改变这种地位,把自身的加工制造业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市场交易规模优势、供求规模和经济规模优势转化为价格话语权优势,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掌握价格话语权。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创新价格服务形式,引导生产和商贸活动、资金流向、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广东竞争力。
1、为广东发展塑造产业集群。当前,我省工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越来越明显,提升价格话语权就是要通过为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提供重要原材料采购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主要销区价格指数和生产成本利润率水平指数服务和相关产、销、原材料等价格信息服务,发挥价格指数和相关价格信息“风向标”的作用,促使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规模、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为广东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战略是推动广东商品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多数产品的营销都靠企业自身“单打独斗”。提升价格话语权可以运用价格信号,为塑造品牌形象提供支撑,即通过价格授信的方式,对特定商品或生产、经营户授予价格信用标识,以价格信用标识为依托,将其质量指标、服务承诺、企业信用打包宣传,提高品牌含金量和市场信用度,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价格话语权。
3、为交易市场提升价格话语权。我省专业交易市场众多,大多集群化经营,但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落后,业态整合程度低。提升价格话语权,就是要引导经营者对市场进行整合,转换经营模式,推动店商联合、商商联合、产销联合,以现代业态和规模实力,形成并发布市场商品价格指数、进货价格指数,辅以价格走势分析和国内外价格比较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提升专业市场价格话语权,节约采购成本,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树立广东价格的影响力。
四、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内容和形式
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就是要建立重点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的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推动编制和发布相关价格指数,提升我省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在价格形成中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形成能及时准确反映一定时期内某类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并对国内市场及国际同类商品价格变动产生影响和广东价格,逐步扩大广东价格的国内外影响力。
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以“整合提升、权威发布,加强引导、服务市场,政府引导、联合共建”为原则,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企业参与,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配合,并充分调动地方、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广东价格发布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以广东价格信息网为基础,整合资源,建立广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联合国家、省和相关市政府网站,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网和知名商业网络等媒体共同参与,实现广东价格信息及时、权威发布。
(二)确定信息发布种类
构成广东价格信息和价格指数的,必须是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有较强价格竞争力和一定影响力的广东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商品价格指数、价格数据、价格行情、市场动态。
近期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作为广东价格指数等信息试点发布企业,同时,抓紧开展其他纳入广东价格发布平台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的选定工作,并指导有关专业市场或企业做好价格信息采集和编制,争取尽快试行发布运作。
(三)信息的采集、汇总、编制和传输
按照代表性、时效性及真实准确的要求,制订统一的价格信息采集、汇总和指数编制的技术规范,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被选定为信息采集点的企业,应在指定时间内向广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报送指定信息。
(四)进行市场分析
自制话语权 篇3
众所周知,乐视致力于构建“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系统,正在悄然推进其内容领先战略,不仅并购花儿影视,还在大力购买网络小说版权。为匹配其宏大的野心,乐视实行六天工作制,周六休息一天,周日所有和乐视生态相关的、跨界的负责人坐在一起开会,解决跨界的问题。状态是自由的,但节奏是紧张的。
乐视掌门人、董事长贾跃亭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乐视绝对是战略领先型的公司。从做正版,推出收费频道,到多屏合一,到做盒子,再到垂直整合,然后进入电视领域。乐视生态未来的市场空间规模庞大,完全具有达到腾讯、百度这种量级的可能性”。而谈到自制内容,贾跃亭则认为,“只要我掌握了20%左右的自制内容,其实就有话语权了”。
从目前乐视网的流量构成看,90%来自采购版权,10%来自自制内容。从预算安排来讲,乐视网70%会投向自制网络剧,节目投入占30%左右。2013年,乐视午间自制剧场每天播出一集网络剧。“如果到现在还说网络剧就是粗制滥造,那一定是因为他没有认真看过网络剧。”郝舫说。
作为乐视生态内容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制内容已经成为乐视进行差异化竞争最为重要的方式,同时也是乐视未来重要的战略之一。
郝舫认为:“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统媒体更残酷更直接。传统行业大家还喜欢装一装,吃相没那么难看,但互联网行业(不特指视频网站),每年、每个季度都在发生并购,都有大动作。这个行业很刺激,要求每个人具备更快速的行动力。”
“目前,中国视频网站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没有被培养起来,每家网站都在各自探索未来要走的路。”郝舫表示,“反正乐视现在是赚到了钱,那就不能说是失败的”。
Q:影视圈
A:郝舫(乐视网总制片人)
Q:在乐视模式中,自制内容占什么地位?
A:在行业中,乐视的自制内容是走在前面的,而且我们一直在加大投入,自制内容在乐视的内容环节中所占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我2011年来到乐视,做了几档节目。2012年开始大规模地筹备和制作网络剧。2013年,乐视差不多每天要播一集网络剧,投入约占10%。2014年的计划是700集,投入约占20%。仅从投入的角度,你就可以看到它是持续增长的。视频网站终归是一门生意,而跟传统版权项目相比,自制内容有它独特的优势。乐视所有的网络剧,基本上很少有落在TOP10名单之外的,一多半都位列全网站流量的前五名,《女人帮·妞儿》、《PMAM》、《唐朝好男人》都是前三名。在流量上看,这些作品是可以与最顶级的版权剧比肩的,再加上有定制、植入、冠名,以及下一步乐视要推的剧场冠名,自制内容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版权买卖。
Q:您怎么理解内容制作的“互联网思维”?
A:马云讲过一句话,“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手段,也不是一种平台,互联网是一种思想,思想的核心是用户为先”。互联网思维就是去想用户要什么。为什么会有网络剧?是因为传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完全没有站在互联网观众的角度做剧,新一代观众出现后,在电视上没有找到满足他们需求的东西,所以网络自制剧出现了。我们是在为用户做剧,而不是说,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剧。以《唐朝好男人》为例,实际上我给了多少制作费我心里最清楚,它的拍摄周期很短,也不是靠场面或情节的复杂程度取胜,但它的故事、人物恰恰迎合了互联网观众的口味,所以最后它成了。
Q:为什么把自制剧播出平台定为“午间自制剧场”?
A:乐视网的自制剧播出平台叫做“午间自制剧场”,为什么是“午间”,不是晚间,也不是午夜,这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数据分析做出的决定。去年我们有档节目叫《午间道》,我们发现很多人中午就等着看这个节目,点击曲线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所以我们就在这一时段加大了力度。现在也有用户反映,午间自制剧播一集太少了,可能明年我们会尝试改为一天两集,当然这个改动还需要一定的数据支撑和调研。
Q:乐视网的团队是如何操作自制剧项目的?
A:乐视网对项目的主控力比较强,实行的是制片人负责制。题材、剧本、主创团队的确定以及制作的过程等,乐视的制片人都要全程把控。具体来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我们基本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热门网络小说改编,二是纯粹的原创创意。我们买了大量主流网络文学网站中排名靠前的小说版权,相当一部分选题是从这里面产生的。同时,我们经常与长期合作的影视创作团队开会讨论选题,我的微博私信也每天都会收到新的项目,我们要做的就是大量的筛选工作。这就得靠经验。当然,我们特别信任已经给我们创造过点击量高峰的团队。
Q:乐视制片人对项目的介入程度有多深?怎么评价这个项目的表现?
A:在自制剧的拍摄过程中,负责该项目的制片人都要去剧组盯着,我们有严格的审片制度,非常严格。有时候我自己都会进机房,像《PMAM》就是我自己飞到台北去机房剪的第一集,因为我对交上来的第一集不满意。最終对项目的考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流量。达到了流量标准就会有奖金,但如果连续两部剧达不到,项目负责人就要丧失当制片人的资格了,至少在乐视这儿做制片人就非常难了。单在自制剧这个领域作比较,我认为乐视网的制片人承受的压力毫无疑问是全行业最大的,因为他们每个人名下都有上百集戏要扛。他们每天来上班,不是跑到我这儿来报到,都是先跑去运营部门问一下昨天数据怎么样,再跑到市场部去问那部剧你帮我推广了没有啊。
Q:那么乐视为自制项目设定的流量标准是什么?
A:去年过亿还算高标准,但今年自制剧不断地破纪录,动不动就两个星期点击破亿。所以,现在过亿点击已经是起步流量了,行业发展得很快。
Q:怎么看待网络视频行业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A:很多传统内容制作机构认为未来肯定不在他们手里了,于是特别想在互联网行业寻找新的机会,但是就自制内容来讲,我们撇开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不谈,就跟传统电视台来比,视频网站是不是已经有优势到了根本不用担心,未来就会自动一片光明?我觉得还没到那个地步。并不是说视频网站拿不出钱来投资做内容,或者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而是说整个社会,尤其是广告商的思想还在转变的过程中。在线视频行业中,谁敢轻易说我做一个节目能收回上亿的成本呢?有,但是少。《中国好声音》的例子大家看到了,那么现在大家实际上就是在等,在寻找机会。
Q:但是还没有到正面PK的时候。
重拾话语权 篇4
受众享有从未有过的媒介选择权, 随之而来的是选择的困惑。海量信息铺天盖地, 碎片化信息无处不在, 受众成天接触媒介, 往往得到的只是浮泛的、浅表的、失真的世界映像。
此时, 一度感叹受众像小鸟一样飞走了的媒体人, 会发现机会再度来临:重拾媒介话语权, 为目标受众度身定做所需的信息内容以及推送服务。有条件有能力的媒体, 不妨将传播终端接驳互联网入口, 将封闭的传播形态改变为互联互通的开放式环境, 充分实现媒介的交互功能, 挖掘受众的需求, 将内容重新打包成一个个面向目标受众的专业化模块。一般的传统媒体至少可以做到的是, 为受众提供视角、挖掘深度、给出结论。否则, 都是信息大路货, 缺乏独一无二的媒介特质, 不被受众抛弃才怪。
在网上书店无比便捷、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今天, 一个叫森冈督行的日本男人别出心裁, 为读者做独一无二的选择:开了一家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书店, 只有50平米, 每周只卖一本书。森冈知晓人性的弱点, 亦能体会网络购书的无趣, 更是从先前大面积铺店却无人问津的市场败绩中汲取教训。他每周挑选一本好书, 然后根据这本书构建一个相关主题, 策划与此书有关的展览、活动、对话。这种知性感性的购书体验, 岂是网络购书所能替代的。“一本书的书店”开张才半年, 就开始盈利了。森冈的成功, 或可给一些困境中的媒体以启示。
继2014年融资5亿美元之后, 2015年“今日头条”又融资1亿美元。这个被传媒人羡慕嫉妒恨的异类新闻客户端, 只是做了信息和观点的搬运工, 短短两年一步登天, 笑傲江湖。何以如此?它的口号“你关心的, 才是头条”, 一语道破天机。一旦绑定你的社交媒体账号, 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就能迅速根据你账号的标签、好友、转发等信息分析出你大致的兴趣爱好, 从而向你推荐相应的内容。
上海《东方早报》创设的互联网项目“澎湃新闻”客户端, 定位高端人群, “专注思想与时政”, 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澎湃新闻”的手机客户端以时事、经济、思想、生活四个大型板块为主, 下面设置了中国政库、舆论场、打虎记、自贸区连线、社论、艺术观、有戏等几十个子板块。围绕这些板块, 根据新闻价值、新闻热度综合进行排列, 进行了一次类似于传统报纸的排版工作, 可以避免一味的追求速度。这是传统媒体的一次求变之举。澎湃App设计了“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 前者帮助读者发问, 后者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相关阅读并长期跟踪阅读。这是对媒介话语权的再次出发, 其内容更多还是来自传统主流媒体, 但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是在尊重受众选择权的基础之上, 以公信力和权威度为背书, 凸显媒体聚合功能的二次传播。
HR如何提升话语权 篇5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何衡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到人力资本地图的构建和应用就很好的解答了这一问题。
案例:HR的价值和话语权
无论是在HR社区还是常见的经理人QQ群,大家在探讨业务之余,总有那么几个HR会向大家倾诉苦恼,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不受老板重视啊,受“夹板气”;或是HR在公司没有话语权,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往往这样的话题就会引发一群人“互吐苦水”,也有HR会现身说法来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然而,真正要摆脱这样的瓶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中山某大型小家电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孙先生就深有同感:原本他是由猎头从深圳推荐到中山做人力资源经理。待他入职后才发现,人力资源部其实就是人事部门,仍属于行政中心管辖范围内。这让原本想大展身手的老孙很是郁闷,不过向来不服输的他找出症结所在:一是该企业由家族企业成长而成,没有明晰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人事关系复杂;二是白手起家的老板习惯了业务为重的管理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很重视。老孙并没有泄气,他想着要“对症下药”,先找老板开诚布公的谈了一番: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况且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剧增,人才梯队的培养和管理迫在眉睫。首先通过事实和数据展示让老板明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继而从专业角度讲明企业要如何搭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番解说后,终于获得老板的信任和授权。接着老孙就开始了“空降兵”的变革之路。
这一路艰辛自不待言,三年之后的老孙终于从人事部经理晋升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总监。无论是部门体系还是职务体系都得到提升,而这其中的奥秘在于:HR要替老板分忧,要替员工谋权益,要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总而言之,HR要去创造和体现价值,才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力量,才能赢得话语权和尊重!
分析
案例中的老孙为自己,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赢来话语权和地位提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业务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根据企业的价值链确定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开发配置企业战略实现的人员,通过业绩评价、薪酬激励引导员工的绩效行为指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相符合的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在对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并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战略进行对接。
2、分析企业的价值链确定人力资源能力需求。企业战略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基础上的,企业的绩效实现是通过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实现的。因此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明确实现企业绩效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能力,以及与此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3、明确战略实现的绩效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在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管理能力与之相匹配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只有当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达到预定目标,才能够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的业绩支撑,因此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管理绩效目标。
4、明确员工的能力素质结构。根据绩效目标的要求确定员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相应的企业绩效。也只有具备了合适的人和相应的能力之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才有人员的保障。
5、制定人力资源保障措施和相关政策。明确了企业员工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以后,人力资源部门就要制定实现这些人员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保障措施和政策。通过招聘甄选、培养开发,合理配置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人员,通过企业培训的实施,培养提升员工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治理环境的营造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通过薪酬和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做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行为。
解决方法: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构建战略地图时要从企业的战略选择出发,沿着“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给客户带来的价值”——“高效的内部运营系统”——“学习与成长”这条反向的因果链,制定从“财务角度”的目标到“学习与成长”角度的目标,然后使之相互关联,这样最终就可以绘制一幅“战略地图”了。
“人力资本地图”这个新概念:把组织规划环节拿出来看,将职位分析,职位评估,职业规划,组织结构,组织职责定义,职位体系,职务体系,职位说明书,职位价值表等工具理论和方式方法全部呈现在一起,这样可以呈现整个人力资本体系,明确人力资本体系转型的目的、方向和方法。
1、构建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并实施
到底怎么搭建人力资源和使用人力资本地图呢?提出了九种方式:
方式一,业务完整性。目的是寻找整个企业哪些环节是缺失的,并且标注出什么颜色是完全缺失,什么是部分缺失,什么是符合。
方式二,业务成熟度。根据本企业的内外环境,确定每个环节的标杆水准,并建立达到标杆的层级,再对现有业务进行成熟度识别。
方式三,建设紧急程度。根据企业当前运营要求和发展目标,对缺失或低成熟度业务的建设优先级进行排序,为建设规划提供指导。
方式四,主题业务流程,根据某一主题业务流程,如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搜寻关联组件,并识别组件的缺失和成熟度,为主题建设提供指导。
方式五,集团管控。从集团管控的要求,识别集权、分权、混权组件,并对混权组件进行描述,掌握集团化支撑情况。
方式六,角色关联。人力资本管理体系将涉及到全员,除了HR角色外,还涉及到高管、经理、员工,可对后三类角色与组件的关联性进行识别,指导全员参与建设规划。
方式七,3D模式。3D模式中包含COE、BP、SSC三类角色,可对三类角色与组件的关联性进行识别,以完善3D模式。
方式八,IT成熟度。识别是否需要IT支持,以及当前IT的应用成熟度。看它支持到什么状态,企业到底想建立什么样的系统。
方式九,IT应用层级,按照PM、HR、HC三个层级,识别各组件的IT应用所属范畴,为整体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这样就可以清楚知道,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本有什么工作做,这就是对那张地图的不同的使用。当然,方式不拘泥这几种方式,大家可以自己组建。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客户是企业的管理层、内部的其他部门和员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管理层的战略伙伴,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文化塑造与重建;进行战略性职位体系设计与开发、构建战略性胜任力素质模型、寻找战略需要的候选人、培养接班人、实施战略性人才配置;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战略性薪酬激励体系等。协助其他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需求:包括及时满足用人部门的用人需求,及时招聘到合适的人选、绩效辅导、薪酬激励、培训开发,团队建设,和谐的员工关系构建等。帮助员工进行技能提升与开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员工心理援助,提供人力资源政策咨询与服务等。总之,客户关注的主要是时间、质量和服务三个方面,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指标就应该包括时效性、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而人力资源从业者要一改以往单纯的人事管理作风,要努力提升自我,加强专业水平的提升。
2、寻找“管理+IT”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随着企业对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企业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人才不仅专业能力突出,还要学习能力强,能快速上岗,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多文化的适应能力,IQ和EQ都要高。因此,人力资本体系的建设,如果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管理+IT”两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具备管理思维和IT思维,并且对两者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其中管理思维来源于业务实操,IT思维来源于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如果没有深入的应用,只掌握互联网的知识和编程的知识,还不是IT思维。
如果某项工作按照管理思维的表述则是制度的阐述,而“IT思维”则会跟你解说关于入职审批、报道、签合同、定薪。“IT思维”想的决不仅仅是单纯的入职流程,而是根据HR可能出现的需要而提出预警,你能不能做到?怎样做才可以避免差错?作为IT来说,主要的依据是对IT技术特征的敏感性、数据处理的规律性,互联网的技术,安全存储的技术等等,从更小的细节和更广阔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每一个企业里面都缺少这样“管理+IT”两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依如何获得呢?依赖咨询公司、依赖内部培养、依赖外部招聘、依赖社会培养、借助类似金蝶顾问学院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等多种渠道去获得“管理+IT”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企业转型的发展方向是流程精细化和清晰的落地,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人才的重要性,也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透视国家话语权 篇6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国家金融话语权的研究报告,感到触目惊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吴红牵头的课题组,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展开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结论是,美国控制我国三分之二的评级机构,外资一年在我国金融业赚取万亿人民币,美国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正在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
就金融评级机构而言,由于没有国际标准,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氏、惠誉控制着全球金融话语权。在美国操控之下,评级结论被用于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争夺中,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危机这些全球性重大事件幕后都有这些评级机构的黑手,中国的国家主权等级,长期以来被这些机构评为可以投资的最低级“BBB”级。为了让评级机构“口下留情”,我国香港相关部门甚至让度金融主权与美国评级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中国多家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被评为垃圾级,由于对中国银行体系评级极低,外资可以廉价进入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瓜分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和利润,每年达到1万亿元的惊人后果。
当然,话语权不仅仅是评级机构。传媒机构、咨询机构、交易平台、国际组织等,这些都是在不同行业掌控话语权的机构。近期谷歌与中国政府的较量,是典型的话语权之争,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电影长期垄断全球电影市场,致力于宣传西方的所谓核心价值观和英雄观;西方的咨询机构,如美国的兰德公司、麦肯锡、企业研究所等机构,协助美国政府制定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不断发表不利于我国发展的言论;伦敦、芝加哥等地的交易平台,掌控全球资产定价权,最近美国一家咨询机构就提出,要运用石油价格,控制“病毒轴心”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三国的发展。
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话语权的国家战略,除了部分限制境外机构及其成果进入中国之外,在全球软实力推广上,更多的也仅是依靠孔子学院,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在政策和措施上还处于守势,始终没有打破西方对于全球话语权的垄断。
具体来讲,就是我国要下决心培育自己的全球话语权机构。比如全球传媒机构,国家传媒机构不能仅定位为宣传工具,更要明确其全球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对于我国电影电视剧的制作,政策和力度太小,要培育政府之外的民营机构参与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动用国家巨额资金补贴电影电视剧制作;对于咨询机构,特别是独立的民营咨询机构,要在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支持,五到十年内要有一部分咨询机构参与到全球竞争,不是像现在这样任其自生自灭;而对于金融评级机构,要迅速确定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争取在十年内国家培育一到两家企业参与到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金融话语权争夺中。
变革时代,握紧话语权 篇7
18世纪后期, 英国人用新兴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传统的农业、小手工业生产技术, 短短数十年创造的财富竟然超过了此前的几千年, 一跃成为称霸全球百年的“日不落”帝国
变革时代, 往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之所以称之为英雄, 是因为那些站在前端的人们敢为天下先, 以小版块撬动大格局, 进而掌握了时代的话语权。
先秦时期, 奴隶制生产方式逐步瓦解, 商鞅在秦国以法家思维进行了一系列眼花撩花的变革, 最终以一隅之地统一全国。
18世纪后期, 英国人用新兴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传统的农业、小手工业生产技术, 短短数十年创造的财富竟然超过了此前的几千年, 一跃成为称霸全球百年的“日不落”帝国。
商场如战场, 总有看不见的硝烟:突然崛起的小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击败大公司, 网络技术超越国界, 影响着全球不同地区的人们, 顾客获得了更多的关于商品、服务、渠道的信息, 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知识和信息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我们无法给这个时代下一个精准的定义, 无须讳言,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工业经济的极度昌盛满足了人们各种物质想象和现实需求, 人们为物质世界的各种花样所陶醉。然而, 信息时代的降临给人们描绘出另一个混沌无序而又变化激烈的图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已经悄然兴起, 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 新旧秩序的位置剧变, 企业的商业机会和风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多更大, 个人则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20世纪的结束把我们带到了“混沌的边缘”, 竞争变得更加残酷无情。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理论似乎失效了。
早在1969年, 德鲁克就认为此刻正处在一个“非连续性时代”。在这个时代, 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不完全按照我们事前的设想, 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与传统线性和连续变化的事物进程截然不同。进入20世纪80年代, 信息技术的大量出现使全球化进程初露端倪, 新与旧的并存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冲突, 这个时代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 也关上了另一扇窗, 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困惑。这个时代鼓励异想天开, 不喜欢循规蹈矩。
我们正处在“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 充满了非理性和不确定性。任何人、任何企业要想在这个时代成功, 就必须学会掌握时代的话语权, 否则就只能淘汰出局。
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 现在与过去相比截然不同。而未来与现在相比, 正变得不可捉摸。“强者通吃”的传统年代似乎一去不复返。“大”与“强”也不成任何正比关系, “大者”不一定强, “强者”也不一定大。这个时代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变革”,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后发者往往以领先者无法预期的方式瞬间出击。于是, 游戏规则被打破了, 竞争格局也因此改变。
不管我们内心是否欢迎, 悄然兴起的变革时代正在动摇着我们熟悉的传统世界, 变革的号角已经四处响彻, 创新已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有关企业商业模式的再造成为企业家们冥思苦想的问题, 固守既定的产业竞争规则已经不合时宜。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带来的冲击正试图改写传统产业的游戏规则, 身在传统产业中的企业无法独善其身。固守“传统”意味丧失更多机会, 而“变者生存”才是智者之道。
何以论英雄?
人们津津乐道的财富故事, 多半是从各种商业杂志和电视媒体中接受过来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被描绘得富有传奇色彩, 企业经营就像一部情节曲折的商业小说。过去, 在各类财富排行榜的渲染下, 人们更多地以财富数量来衡量商业活动的成效。今天,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以财富的多寡论英雄, 更多的是以获取财富的方式来衡量企业家们的作为。商业活动中的创新更多地被人们关注, 是因为这样的创新表达了企业家不畏竞争和风险而勇于突破的精神。商业活动中所体现的商业智慧远比单调的财富数字更引人入胜。实际上, 财富数字只能代表财富在不同行业中的规模分布, 并不能说明企业本身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财富英雄的创业故事, 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创业者们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透过现象, 还看到了这些故事里存在的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
2014年, 支付宝发布十年账单, 看着一组组模糊记忆中的数字, 人们不禁发现原来自己的衣食住行无一例外地沉浸在马云打造的生态链之中。马云——这位千亿级企业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从创办企业的第一天起, 始终高举商业模式创新的大旗。其经营创新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年来, 我们逐步学会了在淘宝网上搜索想要的个性商品, 学会了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查询价格信息, 拓展客户资源, 寻找商业合作伙伴。于是, 无论你是作为一家公司的营销经理, 还是作为一个居家的人, 在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链中, 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的服务都使我们深陷其中, 逐渐成为它的忠实顾客。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 阿里巴巴就不可能建立起如此庞大的网络化商业帝国。
如果我们只是以财富的数量来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许多传统行业的创富英雄就会被湮没其中。实则不然,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财富故事, 即使是在那些司空见惯的传统行业中, 创富故事同样也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现实表明, 有关价值创新的活动并不因某些传统产业“出身低微”而“嫌贫爱富”, 相反, 人们正试图将各式各样的经营创新方式运用到每一行业。
比如酒店行业, 过去几年, 遍布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型酒店与传统的星级酒店展开了面对面的竞争。新崛起的经济型酒店逐步蚕食着领先者和垄断者的市场份额。这些经济型商务酒店的经营创新始于先行者对城市烂尾楼的“资产处置”:他们将不易销售的烂尾楼和空置楼包装为小型商务酒店来盘活资产;而后有人与小户型业主进行委托租赁, 即业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内部装修后, 出租给酒店经营管理公司, 管理公司再进行营销和日常管理活动。于是, 城市中出现了规模不等且星罗棋布的商务酒店。与传统酒店不同, 这些小型酒店利用低成本的宣传方式, 如在互联网上、地方报纸上发布广告, 主要对象为那些短暂停留的商务旅客。经济型商务酒店以其低廉的运营成本和灵活的退订房方式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它与传统酒店分享着庞大的商务旅游市场。同时,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优势, 这样的酒店对个体自助旅游者也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旅游中的散客成为除商务旅客外的又一重要的顾客群体。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扩大, 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 经济型酒店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全国性的连锁品牌, 如如家快捷酒店、汉庭快捷酒店等。同时, 急于扩张市场的酒店新贵还将目标瞄准了海外资本市场。2006年10月26日, 如家快捷酒店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赢得了不少海外资金的支持。实际上, 经济型商务酒店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产品和服务, 也没有什么高新技术, 只是改变了商业运营模式。正是由于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经济型商务酒店才改变了传统酒店业的竞争格局, 并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此外, 发生在我国浙江省服装企业的经营创新活动, 多少带有一些地方文化的色彩。“浙江绝大多数服装企业都从制造业起家, 往往缺乏商业想象力。”浙江省服装协会副会长如是说。浙江商人的地域化经营理念和相对封闭的经营系统, 使得服装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方式很容易在同乡和亲友中“复制”, 长期形成的产业分工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也弱化了创新能力。因此, 浙江服装产业在产品和产业形态方面都表现为同质化。而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早已不是经久耐用, 而是个性化的时尚需求和品牌化的体验需求。大多数浙江服装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 而国际品牌则依托自身在设计、流通、服务、品牌上的优势, 牢牢地控制着服装产业链的上端, 将利润更低的制造环节甩给了浙江的服装工厂。例如, 西班牙Zara公司依靠强大的设计能力, 每年推出近12000种款式, 产品从设计到上货, 只需10~15天, 与国内服装企业长达6个月的产品开发周期形成鲜明对比。在销售终端, Zara依靠崭新的售卖方式, 为顾客、特别是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提供一种独特的购物体验。如何改变早己沦为“国际品牌加工厂”的命运?模式创新成为浙江服装企业的突围之路。例如, 以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一大批服装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 一改过去服装加工厂只进行“生产—销售”的单一经营, 而采取了“虚拟经营”的方式。它们将生产委托给其他工厂, 自己掌握设计、品牌推广和销售通路建设, 然后用特定的方式将这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链接起来, 形成一个功能完整, 既分工又协作的“虚拟”化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将为浙江服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另外, 在密不透风的医疗市场, 民间资本的渗透力显示了它们敏锐的市场触觉和创新的价值主张。1999年4月, 第一家瑞尔齿科诊所在北京开业, 创始人邹其芳对高档牙科护理的市场前景非常有信心, 但唯一没有把握的是这个市场何时才能启动。持续六个月门可罗雀的日子使得新生的瑞尔齿科差点崩断自己的资金链。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传递服务理念和更新服务流程, 在度过了生命中的脆弱期后, 瑞尔齿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如今, 在北京、上海、深圳的8家瑞尔齿科连锁诊所, 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光顾, 他们正是被其精湛的医术和人性化的服务所吸引。瑞尔齿科的经营创新与其说是一种新兴的连锁医疗经营模式, 倒不如说是对传统行业经营模式的一次挑战。它的成功来自于把握了细分市场需求变化出现的机遇, 而它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运作的结果。近年来, 由于我国中产阶级人群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面向中高端人群, 实行会所式经营、个性化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大行其道, 口腔连锁诊所是私人投资与合资医疗机构瞄准的一个方向。例如, 香港兴业国际旗下专注投资保健业务的健力控股, 就投资了瑞尔齿科、恒健牙科及亚正齿科三家机构, 就连日本最大的齿科医疗集团德真会、韩国的Ye医疗集团也瞄准了中国市场, 而国内拥有最多诊所的佳美口腔, 正准备奔赴纳斯达克迎接国际资本的进入。从牙科到体检、产科, 瞄准细分医疗市场的连锁医疗机构正在抢占综合性国有医院的市场份额。发生在这一领域内的商业模式创新将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我国医疗市场的重大变革。
…………
甚至在那些毫不起眼的商业角落, 我们可能已经熟视无睹了, 但这些领域所蕴藏的财富远未被我们所熟知。例如, “十大平民创富英雄”的修庆生凭借着独创的“2元店模式”, 在短期内实现了连锁经营, 其经营模式的复制使他有望成为全国市场的领先者。
创新,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经营创新的过程也充满了风险, 在食品制造行业, 统一和康师傅两大品牌占据了方便面市场的绝大部分。而两家新闯入的企业今麦郎和五谷道场以独特的市场定位成功崛起:今麦郎强调“弹面”的劲道口感;五谷道场提倡“非油炸, 更健康”的生活理念。2002年上市以来, 今麦郎“弹面”产品步步为营, 用精细化的运作来支撑和巩固“弹面”产品的核心价值主张, 培育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逐步抢占了领先者的市场份额, 2012年, 其份额已经超过了统一方便面。而五谷道场的商业模式存在诸多运作问题, 市场扩张失当导致“非油炸, 更健康”的价值主张无法顺利地传递给市场, 经营步入险境, 2008年11月因债权人起诉而宣告破产。同样是对行业领先者发起挑战的价值创新者, 如今在创新的道路上命运迥然不同。这表明, 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是支撑产品价值创新的载体, 仅有好的价值主张和创新的产品概念, 而忽视商业运作体系的建设, 并不能获取经营的最终成功。新的产品概念如果不能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经营模式创新, 必将导致产品创新成为“空中楼阁”。
有时, 企业创新是始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 但是, 仅仅依靠技术和产品创新并不能导致最后的成功, 而经营模式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以下的实例, 在新兴的能源产业市场, 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开辟了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市场, 创造了中国太阳能的产业模式, 它不仅生产世界顶级的太阳能产品, 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建立技术和产品标准, 推动能源和环境立法, 培育市场需求, 逐步完善了整个太阳能产业的工业化体系, 构建了这个新兴产业的价值链;这家公司并没有因为掌握着国际尖端的技术和专利而“固步自封”, 相反地, 领导者深知这将导致经营上的“曲高和寡”, 在太阳能产品系统的生产中没有大包大揽, 而是通过培育供应链协作能力, 向其他企业输出相关的生产技术, 促进这些配套厂商的成长来建立优良的供应链。围绕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一系列经营模式创新, 最终指向了一个结果:皇明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拥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而是在于它致力于构建太阳能的“产业生态系统”, 依托这个生态种群网络, 皇明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顾客实现了共生协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 共同做大了产业链。
在传统服务业中, 经营者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例如, 在城市每一个角落都随处可见的咖啡店, 如今不再只是售卖咖啡或者其他饮料的场所, 它们向顾客兜售的是“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咖啡店中设置了WIFI无线网、准备了可以免费阅读的畅销书, 甚至附近社区的家长们也可以带着小孩来这里度过一个充满休闲氛围的周末下午茶时光——大人和小孩各取所需, 或阅读、或上网、甚至写作业。凡是能够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增加单人消费金额的所有服务项目都可以设置。
遍布全国的经营创新甚至还影响到了农业经营。作为中国产业化进程中的第一产业, 近年来, 涌现出不少别具一格的商业模式创新。如今, “农家乐”改变了都市人传统的周末休闲方式, 成为中国式休闲经济的主流之一。居住在中心城市中的人们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出游, 不仅可以放松紧张的情绪, 呼吸新鲜空气, 品尝农家美味, 甚至在一天的吃喝玩乐结束后, 还可以亲自到田间地头去采摘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带回家。今天, 这种源自于四川成都平原的农业经营形式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成为农业产业化领域中的典型创新案例。再有, 兴起于湖北武汉的传统小吃——鸭脖, 依靠连锁经营模式逐渐风靡全国, 其中涌现的多个连锁区域品牌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业发展, 为我国农业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借鉴。
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传统技术还是高新技术,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财富故事无不是经营创新的结果。实际上, 在新经济中, 高新技术的创新也只是整个产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甚至还是整个经济领域中的一小部分, 而大部分的创新需求并非由高新技术推动传统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依然是引领整个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在全球经济发生巨变的时代, 传统行业被强大的变革力量推动, 产业链被重新划分——它们面临不断地拆解、重构和融合, 入局的人想要分得一杯羹, 必须秉承创新理念, 而创新, 有起点, 无终点。
掌握话语权
变革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操纵竞争规则的传统产业巨人们现在面临着更多出其不意的对手, 意想不到的事情更是随时发生, 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经受了强大的冲击。产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改变, 特别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如何面对挑战, 成为这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核心任务。
在变革时代, 企业经营面临着“新与旧”的冲突:一方面, “新”带给企业各种拓展新业务的机会, 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进入者的竞争;另一方面, “旧”依然存在, 表现在企业的经营思维和既有业务形成的经营结构在长期竞争中逐步固化下来, 失去了弹性, 无法超越现有产业边界, 这样, 新与旧的冲突在所难免。对于传统行业的企业而言, 它们已经习惯了用一种熟悉的竞争方式参与某个产业市场, 进行着此消彼长的市场份额争夺和市场占有率的排位;现在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当行业中的大佬们还在埋头致力于市场份额之争时, 冷不丁冒出的新对手正在挤占它们的市场, 财富新贵举着创新大旗攻城掠寨, 所谓的传统优势就此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经营命题。
对于中国企业的实情而言, 新旧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一方面, 中国企业刚刚从旧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走出来, 尚不完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能力, 产业集中程度低, 竞争水平不高, 而此时, 它们又要急忙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 这些企业在获得参与国际竞争的商机时, 又要接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来自跨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 对于处于新旧经济交替阶段的中国传统企业, 无一不面临着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应对常规竞争的双重问题。
有人认为, 像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经济为主的国家, 谈论和发展新经济为时尚早。实际上, 这是一种危险的、保守的观念。过去, 人们认为新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这种认识的产生, 与互联网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 全球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给传统行业蒙上了一层日薄西山的阴影, 人们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突然失去了方向感, 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财富英雄们所创造的神话加强了这种观念, 但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新经济的形态并不只是互联网经济, 而是一种知识经济。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和传播, 由此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 催生了新经济的产生。
新经济并非凭空产生, 新与旧之间也不是完全割裂的, 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网络技术依托于传统业务并改变着它的构成方式和实现方式。但离开了传统经济的支撑, 网络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不能演变为一种经营模式。并且, 随着网络的普及, 新旧经济之间的区别将会消失。在新旧经济融为一体的过程中, 我国企业应当学会如何与新技术、新环境友好相处, 必须实现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新经济模式的结合与创新, 这便是我国传统行业企业在变革时代中最根本的经营特征。
信息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新经济,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知识的流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 而不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经济。世界经合组织 (OECD) 认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推广、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 改变了知识拥有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掌握了关键知识的人或企业组织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 企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确定的情况更多了, 企业经营的边界正在发生位移。更重要的是, 知识和信息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力, 进而也改变了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人们在经营管理中通常采取扩展其经营活动范围的手段, 从而将不确定的因素置于其内部控制之下, 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但是, 知识的流动形成了新的局面, 原来不被消费者知晓的产品信息, 现在广为流传。网络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学会了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关键词来迅速获取相关的产品知识, 企业原来可以隐藏的一些产品信息成为“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话语权的改变形成了新的格局:顾客和供应商现在“反客为主”, 强势企业们不能再“店大欺客”了, 市场有了更多的选择, 顾客忠诚甚至可能只是一种幻想。
1.变革时代的话语权首先来自“顾客”
变革时代带来的变革之一就是顾客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技术手段的支撑下,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尚不具备的知识, 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为容易。由于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作为个体的“顾客”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 消费主权支配下的个体意识觉醒了, 个性化需求成为主流。
过去, 顾客被企业视为交易对象而存在于企业之外;现在, 顾客成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要素, 顾客由局外人变成企业内部的一分子。也就是说, 传统意义上的顾客角色已经改变, 顾客不再是游离在企业利益之外的交易对象, 而是与企业共同存在于一个利益体中。虽然企业与顾客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 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共同发展。
面对消费主权的兴起, 企业正想方设法地“讨好”顾客的各种价值追求。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未来的市场扫描》一文中指出:一些公司会和你一起设计你的自行车 (如大小、颜色特征等) 、你的浴衣、你的汽车等。顾客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 是未来市场营销发展的主导。未来企业在变革时代的转型, 最重要的就是将顾客这个“外部变量”纳入企业自身的“内部变量”之中。这种看似小小的变化, 将会引发企业经营的革命性改变。
顾客的话语权还体现在他们拥有一些重要的消费信息, 这些存在于消费者个人内心的消费感受, 成为顾客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顾客作为重要的市场信息源, 成为信息社会下企业必须要依赖的资源之一。那些能够找到倾听消费者声音的公司, 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优势。因此, 要使企业保持行业内的领导地位, 就要不断提高向顾客学习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企业有可能与顾客发生更亲密的接触, 这样, 企业就可以获取更多顾客消费产品后的相关信息。而那些掌握着重要消费知识的顾客, 成为企业改进经营的来源。于是, 顾客参与、个性化服务、定制化、无障碍沟通、价值主张取向一致化等新的经营理念, 将成为传统企业在变革时代争取生存权的主要对策。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适应顾客需求的能力, 也使企业创造顾客需求成为可能。
2.变革时代的话语权还来自各类社会组织
在信息化社会中, 以知识和信息创造价值的经营实例比比皆是。信息和知识也是一种商品。在这个时代, 产品的出现不同于工业社会必须要依赖有形的生产工具才能生产, 新的价值创造观念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经营行为。“知本”与“资本”同台共舞, 智慧经济的来临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彻底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战略。
新经济进一步强调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性。由于在网络的支持下, 这些知识和信息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形成共享, 互联网超越了时空概念将全球联结为一体。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公开化, 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行业以往的边界,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 都有可能掌握某种关键的知识和信息, 这些关键知识将会影响双方交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开放, 竞争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竞争观念。“竞争”和“合作”相伴而生, 携手并进。在各种交易关系中, 知识和信息体现了它的特殊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网络化协作和竞合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在这个时代, 任何一家企业仅凭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单打独斗, 已经难以超越传统竞争。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企业必须在更大范围寻求联合。这种联合不同于传统经济时代简单的合作或协作, 而是基于核心能力发展的各种联盟。联盟各方围绕已经取得的核心竞争优势, 进行关键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整合, 生成了基于网络的各种业务联盟。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在新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更高层次的合作, 实际上是企业之间关于价值创造的联盟, 其核心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与信息之间的联盟, 联盟各方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进行协作, 追求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合作。
于是, 各种同业联盟和异业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几乎所有企业都争先恐后地寻找各类战略合作伙伴。例如, 备受跨国公司青睐的供应链竞争正是一种基于发展长期竞争优势而构建的联盟, 他们在全球范围寻找富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伙伴, 共同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为应对更加剧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现在, 这种联盟远不止于供应商伙伴。凡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合作, 都将被视为战略联盟。因此, 战略联盟不仅局限在业务上的上下游交易关系, 而更是知识和信息的联盟。在这种背景下, 联盟中那些掌握着关键知识和信息的各类社会组织, 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由于这些关键的知识和信息对行业内的竞争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 这些社会组织在信息时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话语权更来自于那些善于变革的企业
在传统经济时代, 关于企业经营“如何做 (Howtodo) ”的问题成为众多管理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于是产生了很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管理工具。例如, 全面品质管理 (TQM) 、6西格玛、标杆管理、时间竞争、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等。虽然这些活动的结果可能很惊人, 但是在现实中, 许多企业却经常因为无法把这些改进转换成持续的获利能力而沮丧不已。而当变革时代来临时, 这些企业往往在面对新的竞争对手时束手无策, 新兴企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商业运作模式搅乱了市场格局, 打破了传统竞争规则, 甚至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 (Drucker) 在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应对商业变革时指出:“然而, 面对商业运作, 尤其对于那些拥有多年成功经验的大公司而言, ‘去做什么’正日益成为挑战的中心。”行业领先者往往囿于传统业务形成的既定框架中动弹不得, 成功经验反而成了进步的桎梏, 正如TCL总裁李东生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2000中国论坛”讲话中所说的那样, “作为现代企业, 已不能满足于把过去和现在正做的事情做好, 而应该扬弃昨天, 创造未来。”
新时代的到来宣告了这样的事实:30年前, 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有1/3被淘汰出局。而那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时刻进行创新变革的企业笑到了最后。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经济, 而新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的复杂经济。简单地说, 线性经济体现了有什么样的条件一定能推导出某种比较确定的结果, 或者能预测到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性;而复杂型经济则有根本的不同, 无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也未必就能推导出你想要的结果。在变革时代, 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以非连续性、突发性增长的知识为基础的, 它决定了企业经营方向只能是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无论是居于行业领导地位的成功企业, 还是行业中的新兵, 善于创新变革才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这个问题上, 被称为“经营哲学家” (Business Philosopher) 的爱尔兰学者查尔斯·汉迪 (Handy, 1995) 在其名著《空雨衣》中表达了他独特的看法:“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 就是在这个非连续性时代使自己的行动保持内在连续性的人, 一个在颠倒的世界里保持不被颠倒的人。促使他做出重大商业决策的, 除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局势的审慎分析外, 还有他的深厚的人格底蕴。在知识上的随机应变与情感和意志上的不为所动, 这是其领导力的两翼, 这平衡的两翼避免他在风云变幻的商业世界里随风升扬和飘落。”
实际上, 经济型商务酒店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产品和服务, 也没有什么高新技术, 只是改变了商业运营模式。正是由于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经济型商务酒店才改变了传统酒店业的竞争格局, 并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传统技术还是高新技术,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财富故事无不是经营创新的结果
教师不能垄断课堂话语权 篇8
作为小学教师, 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将是“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 教师在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都需要逐步转变。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是改革教师垄断课堂话语权的关键。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需求出发, 颠覆性的设计新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向“师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建构知识”, 搭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评台。
三、“问题导学”是改革教师垄断课堂话语权的突破口。
课堂要能够开启学生的心智,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问题导学、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正是突破口。
四、对话展示是改革教师垄断课堂话语权的核心环节。
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展示对话是一种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情感发展的学习方法。
五、肯定学生是改革教师垄断课堂话语权的方法。
浅谈课堂有效话语权 篇9
一、课堂上学生有效话语权的缺失或失控现象
在目前, 传统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满堂灌方式依然颇有市场, 而改革先锋鼓吹满堂言也搞得轰轰烈烈。这两种状态中, 学生话语权的有效性都存在缺失或失控现象, 值得反思。概而言之, 有以下五种。
1. 沉默寡言类
此类学生为数不少, 堪称“闷才”。他们既不主动提出问题, 也不积极回答问题。马虎者, 开小差;认真者, 做笔记。被点名回答问题, 则茫然站起, 怦然心动, 倏然变色。或张口结舌, 或吞吞吐吐, 或直言不讳。别人讨论, 他不搭腔;别人创作, 他难提笔。如此类学生正是长期以来话语权缺失或者失控的严重症候者。除了极个别天才有可能在静默中成长为思想家 (目前没有例证) , 其余皆为老师“一言堂”之牺牲品。
2. 遭遇酷寒类
此类学生为数较少, 称为“辩才”, 往往是同学中博涉、思考和表达的精英派、先锋派。他们思维灵活, 反应敏捷, 或问出超乎常规的“怪哉”问题, 或者给出不同凡响的特异答案。但是这些人往往被老师戕贼。譬如作文训练“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有学生批评教材选择的黄方国《父亲》, 文中既描写老父亲委琐老实, 贫困节俭, 不会开车门, 不会弄家电, 儿媳孙一家待之冷酷刻薄;却又写老人上街为儿媳孙买补品, 居然对补品常识十分了解, 对超市购物很是在行, 对高档消费也颇推崇———这样虽然具有极强的对比效果, 但是人物身份、阅历、性格, 前后矛盾, 可以判断买补品的情节失真。毋宁改为父亲从乡下老家带来了一口袋土产货, 这才是最朴实、最真切的老农行为和情意。可是老师却一本正经地提醒学生领会“艺术的真实”, 极力为名家讳, 重创了学生质疑和发言的积极性和自主权。
3. 照本宣科类
此类学生经常动口, 但是不少属于“小和尚念经”之举, 姑且戏称之“诵才”。问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理解, 他照注释念;问思考练习、课文分析, 他照教辅资料念, 是属于那种认真朗读参考答案, 就是非语言学科的教材都要叽里呱啦背诵的孩子。你要他回答一下必须经过独立思考的问题, 他就懵了。幸好这样的问题很少, 老师一般自问自答;即使公开课, 老师知道哪几个思维敏捷, 口齿伶俐, 大任也只在那几个同学肩上。喜欢“小和尚念经”的孩子典型不愿动脑, 不抒己见;只进行无须独立深入思考的发言, 自然只拥有无效话语权。
4. 虚以应声类
积极做老师的应声虫, 几乎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经历, 而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更是常常只做这种为老师的课堂热情吆喝、倾心捧场的发言, 无疑可以叫做“乖才”了。此类现象典型性的表现就是学生只需要回答“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对”“不对”, 等等, 一堂课下来充斥着这种简单的回答, 而且全班学生同时回答时, 声音响亮而整齐, 震人耳鼓。可是这也是典型的不要太多动脑的, 也是无效话语权的表现。当然这主要是老师提问质量低劣, 没有层次深度而造成的。
5. 自我泛滥类
此类学生亦属少数, 是为“歪才”。天生喜欢歪批文本, 戏说话题, 不务正业, 滑稽逗乐, 搅扰课堂, 表现自己。而在呼唤学生话语权的背景下, 有的老师竟然一味听之任之, 甚至赐予溢美之词, 未免荒谬。譬如, 关于徐志摩《再别康桥》“夕阳下的新娘”, 某生猜测是作者初恋的记忆。于是附和者此起彼伏, 有的大谈徐志摩风流恋情, 有的直言是林徽因的影子, 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对这种穿凿附会之行为未加导引, 反而大肆赞赏同学们见识广博, 别出心裁。
二、课堂上学生有效话语权的缺失或失控原因
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和话语权失控的原因, 本来要分别加以探究。但是都可以从主观原因、教育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等方面去追寻。造成话语权缺失的主观原因来自于学生主体的个人。包括学生定位中心化还是边缘化, 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 以及学习是否积极、思维是否灵活、口齿是否伶俐, 等等, 而这些又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有关。所以我重点说一下环境原因。
1.“人伦”社会的尊卑伦次和君长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中, 民主意识淡薄。良顺之民习惯于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为民做主”的官宦身上, 草根一族话语权的缺失, 自古而然。以治国比况齐家, 繁衍出族长制和家长制, 晚辈话语权也是大打折扣。再者, 古代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 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尊师”的传统。“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可见,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带有伦理等级关系。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容易学会缄默与遵从。
2. 传统教育的目标确立和内容传授
首先中国传统教育受到大一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教育目标上有一种明显的求同思想, 按照同样的道德标准、知识体系、能力培养手段培养统一模式的人才, 可说是人才倒模加工厂或克隆实验室。其次教学内容明显的倾向于传授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忽视创新探究;相应的传授方法也是“老师讲授—学生接受”模式, 忽视学生的主动思考质疑、学习交流、创新探究。
3. 教育评价的功利主义和话语权局限
自古教育和政治就联姻了, 教育的功利性不断膨胀, 教育评价形成巨大的驱动力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终于衍生出题海战术和应试教育。而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有以下三点局限直接影响学生话语权。一是不考口语表达。功利性的教学追求就直接导致教学忽略口语训练。二是宿构应试作文。功利主义者都看重作文的分值, 为了短时间内获得作文高分, “新八股”早已成熟并较为流行。格式套板、素材套板、语言套板,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但是学生写来一不要真情感, 二不要深思考。得了作文分, 却丢了本色的写作话语权。三是标准答案误人。应试教育的答案基本上不具有开放性, 而学生答案,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丰富多彩。可是阅卷老师为了统一标准、便于操作, 往往倾向于严格遵从标准答案的答题方向、层次和要点。可怜有些学生, 寒窗十年苦读, 美梦一朝破灭。于是老师们呕心沥血研究出了答题模板!在题海中通过魔鬼训练, 好不容易让同学们去掌握。有个性的人才没了个性或者落榜。没有个性生存, 何来话语权呢?
4. 躁动期的价值沦丧和自我膨胀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正在面临改革开放后流入的西方思潮影响, 传统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 可是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 于是中国进入转型期的躁动阶段。主要是80后、90后、新世纪的一系列新生代通过交际、图书、网络、电视等在纷繁芜杂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 随心取舍, 独具个性, 却又难免出现价值观的惶惑或偏颇。再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极容易使他们萌生并膨胀自我中心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可是他们的见识不广, 阅历不深, 思维不全。有时候, 滔滔不绝的发言, 近乎调侃人生, 胡诌正道, 委实可惜可叹!出现狂改名篇为“春风又绿江两岸, 艳阳何时照我还”的歪才, 理固宜然。可是这其实是有效话语权的自我作践, 既损毁自己, 又贻害同学、贻害社会, 教师务必加以引导和规范。
三、课堂上学生有效话语权的缺失或失控对策
民主的社会风气, 民众的言论自由, 非一时所能企及;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今天把学生有效话语权落到实处, 那就不仅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保障, 也应该是建设科学健康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福音。新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为学生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 也提出了必要性。逐步改变学生话语权缺失和失控这两种积弊, 一定会涉及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调整、方法与过程调整的方方面面。这里, 仅谈一点粗浅的见解。那就是, 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话语霸权”, 真正做好“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立后, 教师主宰课堂的时代宣告结束。老师要迅速转换角色, 放下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架子, 营造新课程所需要的那种民主平等、合作探究、争辩交流、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交流者、欣赏者。老师放下“话语霸权”, 讲求师生平等对话, 是学生拥有话语权的重要前提。
但是, 老师在平等之中, 又必须当仁不让地坐上首席之位。这是借用目前较为时髦的一种说法, 我觉得如果对“首席”的含义不加以明辨, 极有可能产生误会。因为中外文化中都有首席, 可是在中国侧重于“职位尊贵”, 在外国则侧重于“执事主导”;可见我们新课程里讲的“首席”应该是个洋玩意儿。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 而是课堂的主导。
新课堂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一是再现或创设对学生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学习《短歌行》, 可以再现电视剧里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断, 或者创造性地用精练优美的文字把这情境渲染出来, 学生如临其境, 深受感染, 自然能够积极学习这首诗。二是可以设置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层次, 把握课堂完整性、时效性、延伸性、互动性。譬如《短歌行》学完后, 介绍曹操的谜一样的双重人格和两面人生,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这就是很好的延伸性引导。三是可以通过科学评价, 张扬学生个性, 疗救学生过失。譬如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说“颜色”也用的是拟人手法, 应该给予肯定, 并引导回顾古诗文中的“颜色”的用法, 提示学生察看朱自清先生文章使用“颜色”的习惯。又譬如某生谈“祸患常积于忽微”的理解, 大谈范蠡等功成身退, 归隐江湖, 而对岳飞的愚忠、韩信的张狂加以贬斥。教师应该巧妙地暗示出其扣题不严之弊和消极人生之病, 鼓励坚守大义和张扬个性。
网络“恶搞”凸显话语权变迁 篇10
一、网络“恶搞”溯源
作为对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描述的“恶搞”一词, 究竟何时出现可能是一个有赖于语言学、人类学详细考证的问题。一种共识是, 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以下简称《馒头》) 在网络上风靡之后, “恶搞”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年轻人在网络上发表着用传统经典形象演绎的荒诞故事, 这种在年轻人看来纯粹搞笑的游戏, 引起了父辈们的强烈不满甚至是愤怒, 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其在年轻人中的大受欢迎。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 正是中老年人激烈的反应使“恶搞”凸显于社会视野之内。类似于《馒头》的网络短片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出现, 2001年伊始风靡网络的两部短片《大史记》、《分家在十月》, 在各大网站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下载记录。然而, 即使广受欢迎, 甚至在戏谑程度上比《馒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现象也并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反倒是陈凯歌导演对于胡戈恶搞《无极》的激烈回应, 包括扬言采取法律行动, 使得“恶搞”不再仅是青年人的自娱自乐, 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短片的“恶搞”虽然是随网络技术而出现的新事物, 但是其作为文化现象本身, 却有着发展的清晰脉络。网络恶搞短片的流行, 是从王朔伊始、周星弛建构、冯小刚推波的“大话文化”的延续, 表明“大话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进入了一个大众的创造性的阶段。“大话文化”是对秩序和正统价值观的解构, 它嬉皮笑脸地将一切神圣的外衣一把扯下, 突破了现实的压抑与限制, 以温和与机智的方式, 进行批评与颠覆。在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初期, 由于批评是温和的且批评的最初指向往往都是主流社会同样厌恶的, 因此社会主流舆论通常将这种文化现象视作一种市井娱乐精神而予以宽容。这种宽容体现在《馒头》风波中, 主流媒体对《馒头》作者胡戈的普遍同情与对陈凯歌的尖锐批评与嘲讽。然而,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博客以及播客的大量出现, “恶搞”逐渐由文学青年向市井大众普及, 个性化的草根创造行为与主流价值观念的碰撞开始引起主流群体, 尤其是传统话语权力主体———学者、官员、正式媒体的强烈关注。
二、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
“恶搞”行为已经不再被仅仅轻描淡写地视为一种网络的娱乐精神, 而被视为一种解构传统价值、带有强烈后现代特征的网络传播行为。“恶搞”的文本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予以解析:话语模式 (表达模式) +价值观念。从话语模式和表达模式上而言, 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在于话语权力的扩散, 由传统模式中的贤人、专家等权威性信息发布群体 (典型代表:官员、专家、记者) 向普通大众转移。在网络时代,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就传统上只有达官显贵、专家学者才有能力关注并发表看法的问题宣讲观点并获得无数匿名的听众。这种话语模式的转变, 打破了传统话语模式的信息控制渠道, 从而使信息垄断产生的权威面临迅速退魅的危险。从价值观念而言, 网络传播关注那些为传统表达忽略的市民生活, 嘲笑、解构宏大叙述所依赖的逻辑与普适性观念。“恶搞”顶着后现代主义的光环拒绝并颠覆现代社会里的许多重要的东西, 这种颠覆似乎不具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 只有为解构而解构的破坏性。然而, 许多恶搞者还是有一些积极的、甚至是建设性的思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恶搞”是要以它的特定方式去砸烂启蒙为我们铸造的新的锁链, 那些曾经以解放的名义, 用科学、技术和理性所锻造的禁锢人类的新的锁链。
中国当代恶搞文化的兴起是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生产模式对工业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取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普适理性的个性化解读成为这种生产模式的重要特点。同样在电影界,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就用边缘化的小众视角对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经典大师所沉溺的宏大叙述进行了解读。这种解读不再关注于皇权、战场等恢弘的普适性的文化载体, 而聚焦于草根阶层对于生活的反讽和对于政治的远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恶搞”体现的是草根阶层由于缺乏话语权力而转向构建一种远离于主流价值的犬儒型话语体系。小老百姓不在意的英雄理念或是无极的恢弘理想, 他们在意的仅仅是一个平凡的馒头。
三、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
“恶搞”之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 最主要的方面是在于, 这种兴起于网络的表达方式, 构成了对于传统主流文化的巨大挑衅, 这种挑衅方式甚至不能为传统话语模式所回应。在这种语境之下, 传统的权威偶像既不可能获得他者的认同, 也不可能享有通过与对立方辩论以明证自身的机会, 它被放置于一个无人喝彩的虚无状态而丧失权威性。“恶搞”之所以让掌控话语权力的主流文化阶层感到惶恐与愤怒, 其主要原因正是在于它采取的是一种在非正式传播中达成共识, 拒绝与主流阶层讨论, 不予置评的游戏态度。
计划体制时代以单位制度为基本架构的认同模式在单位福利制度基本解体的今天的运转失灵, 从另外一个方面激发了“恶搞”挑战主流的直接冲动。一方面, 草根阶层无法从认同精英价值中获得回馈, 另一方面, 精英阶层的自利行为也让他们所主张的主流价值成为受人怀疑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草根中自发的怀疑就成为了“恶搞”现象的内在动因。由于在大众传媒为主导的话语权力结构当中, 精英阶层并没有给予草根反对与批判的权力, 这种怀疑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一种戏谑的童谣式的“恶搞”。从这个角度而言, “恶搞”既不是赞同也不是反对, 而是一种边缘声音对于主流话语的不予理睬与自我表述。存在于“恶搞”隐喻之中的并不是敌视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对派或是道德堕落的少数派, 他们更接近于无法发声于对话空间的弱势派。而对“恶搞”之恶的高度紧张, 可能更来源于精英阶层对于自身话语权威的不自信与衰弱感。
四、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
如果我们仍然乐意用有些流俗的国家社会的二元结构来分析问题, 可能会发现在关于“恶搞”现象争论的背后, 依然是一个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老问题。尽管一些学者试图在观念中建构某种边界清晰可辨的自然权利,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 作为法下的权利, 其行使与内容虽然受到法律的保护, 并在无损公共利益之下享有神圣之名, 然而由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权衡往往仍然是公权力的禁脔, 因此所谓的法治权利实际上总是遇到欲加限制何患无辞的尴尬。虽然在一般常识中, 我们总倾向于将这种问题的出现视为宪法体制、法治系统尚待完善的结果, 但是即便在法治相对完备的西方, 我们也可以发现, 所谓司法对于权力的制约, 其实总是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能在根本上维护权利制约权力的力量实乃是漫长岁月中累积于民间的法治观念与传统, 回溯“水门事件”这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我们发现让尼克松屈服的其实是白宫外抗议的汽车喇叭, 而非依法办事的检察官。
在中国文化的符号系统之内, 多元价值观念本身并没有得到承认, 即使是在个人权利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是成为流行话语的时下, 它实际上仍然面临一元价值观念的话语解读。也正因为此, 其与公共利益的纠结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各自表述, 而只能成为一种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舍鱼而取熊掌就成为自然而然的抉择模式。而在一切涉及是否应以法律强制干涉的讨论当中, 一旦我们把冲突的双方定义为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一旦我们进入到那种熟悉的两者必选其一的决策模式之中, 结论往往是可想而知的。
在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开始侵蚀主流文化的权威性时, 它自然开始被后者视为对手, 并面临后者的道德评判。而当主流话语权力主体根据一种泛道德主义的惯性, 将两者的分离转化为一种道德与不道德的对立时, “恶搞”也就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成为一个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权力争夺的问题。就目前的舆论而言, 对于“恶搞”的法律制裁已经是箭在弦上。从光明日报社主办“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到广电总局酝酿视频新管理条例围剿网上恶搞短片, “恶搞”的背后不远处正在响起法律镣铐的声响。这些可能的法律应对, 或者是以违反公序良俗为基本出发而为之的原则性禁止, 或者是以传播资格为关注点的技术性限制, 其主要目的都是在于调整信息时代的话语权力结构。
五、话语权的走向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网络时代的成长, 话语权力结构的转型与重塑已是不可阻挡的浪潮。与西方社会以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与法律体系为基本背景不同的是, 当代中国的信息时代的建构与激烈的社会转型和法治变革几乎同步发生。因此, 缺乏共识可能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由于精英与大众的分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 在重新调整的话语结构当中, 传统的权威价值生产模式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冲击。论坛、博客、播客的出现意味着以少对多、至上而下的价值传送模式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挑战。而当精英仍然把持话语强势地位拒绝批评时, 他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无厘头的“恶搞”。就好像当陈凯歌以大师面目垄断话语权, 并拒绝批评的时候, 《馒头》的出现就自然大快人心、大受欢迎。作为当权一代, 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于陈凯歌、张艺谋的气质与习性, 也正因为此, 他们也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馒头”。
这些“馒头”有的是婚姻法上的争论、有的是选秀上的口水战, 几乎所有涉及跨年龄层上的问题,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长辈们的高谈阔论与晚辈们的不以为然。这些争论固然让人苦恼, 但是却是社会开放, 讨论开展所带来的必要负效应。这些争论的进行, 可能为规则与秩序的出现提供一个理性的平台。因此在争论尚未结束之时, 就匆匆以立法体现某一方的意志就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立法权力事实上仅仅为一方所占据, 且这一方又缺乏必要的克制与反省的情况下。
随着市民社会的进一步成长与分化, 以及信息时代交流方式的技术突破, 不管是否愿意, 我们都必须承认语境的后现代化进程正在来临。“恶搞”的出现只不过是触发这个过程中的阵痛。不管多么不舍, 掌握话语权的传统主流社会不得不自觉接受反权威的逆向渗透, 甚至主动对自身所秉承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解构重组。
2008年12月15日, 在由网络甄选产生的腾讯星光大典上, 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获得5项大奖, 陈凯歌本人也获得最佳导演奖, 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今天得奖的其实不是我们这些人, 而是支持中国电影的所有网民, 不管你们是表扬, 还是批评, 其实都是以拳拳赤子之心忠诚地守护中国电影, 我非常感谢你们。”
把话语权交给教师 篇11
一、自己的制度自己定
幼儿园的工作很琐碎,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来进行评价,促进保教质量的不断提升呢?我们把这一问题抛给教师,教师们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把一日活动分成晨间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卫生、班级管理、家长工作、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多个板块,然后针对每个板块的特点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要求,为考核检查提供了质和量的标准。比如晨间活动要求:(1)每天组织幼儿在室外活动(阴雨天除外),(2)为孩子提供不低于五个种类的晨间活动材料,(3)每周以书面的形式反思一次晨间活动的情况,(4)及时更换、补充晨间活动的材料……如此等等,让一日活动的组织变得可检可测,由于这些要求都是教师们自己提出的,所以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主动执行,工作中多了份坚持,少了份抱怨。自己的制度自己定,激发了教师强大的内驱力,也使得制度的执行得心应手。
二、自己的问题自己提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改变了集体学习的模式,以“每月一问”的方式展开讨论。由于问题来自于一线。所以很能引起教师们的共鸣。讨论时大家踊跃发言,要么介绍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时采取的方法或措施,要么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提供建议和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比如有教师提出:大班部分孩子到了下学期似乎更加顽皮,不能很好地遵守班级常规,我们虽然运用了各种奖励、表扬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个别孩子的问题,我们尝试与家长沟通,可家长似乎更关心孩子是否认真听讲,至于是否遵守班级纪律不太关心。到了大班似乎越来越难管理,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们献计献策:“常规教育要常抓不懈,同时也要教师推陈出新,给孩子新鲜感,多表扬鼓励。”“孩子常规的好坏,有时取决于他们的自控能力。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一切强制性的、靠教师维持的常规管理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觉得应该了解这些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在常规管理中可以引进‘小小管理员’的角色、”“教师要改变一贯的‘领导者、指挥者’的角色,在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对幼儿提出要求,并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引导孩子参与班级常规的制定。”……共同的话题让教师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亲密,大家尽己所能,献计献策,在轻松的讨论中获得了良策。
三、自己的培训自己做
教师到底缺什么?她们需要什么?教师自己最清楚。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培训学习模式,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到前台做讲座的机会。我同两个园区六个年级组,每个月由一个年级组自己讨论确定培训专题,选一名代表主讲。比如,我园刁老师的班级博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现,做得很有特色,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但是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编辑技巧,于是她就以此为专题开设讲座,传经送宝。在她的培训下两个同区三十三个班级开设了各具个性的班级博客,在家庭和幼儿同之间搭起了又一座沟通的桥梁。自己的培训自己做,激活了整个培训机制,既增强了所有教师的自信心,又提醒教师主动学习,在扬长补短中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崭新的飞跃。根据我同工作要求,教师每月要写两篇观察笔记,但教师写来的笔记常常像是流水账,没有深度。于是我园大班年级组专门对“教师如何做一名观察者”进行研究,并由曹静老师代表年级组对全园教师进行培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孩子活动的视频,请大家说说视频中孩子的哪些行为表现是值得观察和思考的。经过讨论,教师们明白了观察孩子要有重点、有目的。接着,把日常的观察记录拿出来分析,并与好的观察记录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介绍几种观察记录的方式。最后,再观看一段活动视频,教师们就所学的几种观察记录的方式,对视频中的现象进行记录分析。由于培训内容来自于教师的需求,所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高。现在经常会看到几个教师拿着自己的观察笔记一起切磋,大家也不再为写观察笔记而烦恼,
教师“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她才会进发工作的激情和智慧的火花,也才会在教改的路途上赏景怡情、扬帆远征。
网络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 篇12
关键词:网络媒体,话语权,宽容度
在现代社会, 随着舆论环境的开放, 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 新兴的电子传媒如网络又突破了传统媒介单项传播的弊端, 通过自由、平等的匿名交流, 通过新闻跟帖、论坛等空间无阻隔的互动形式使得公众的观点、意见能被尽情表达、收到及时反馈。在以往许多禁忌的领域现在因为网络可及时发布、难以把控而被脱破, 许多不可说的敏感话题终于有了合适的渠道可说, 以往不能形成群体意见的话题现在有了公开展开的可能性, 覆盖范围更广, 影响力更泛, 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空前的表达自由, 最终的影响是公众在民主进程中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
新技术带来了新的表达秩序, 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性, 开辟了双向传播的广阔渠道。在虚拟社区可以进行去身份的交流, 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互动、匿名登录、身份平等、开放性、即时互动等特性都使得网络成为表达公众话语的最佳媒体。在信息公开性方面,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可抗衡。“每个人都有说话权利”的时代进步意义便是话语权的公众化, 自由化。但是从自由的外延来看, 自由都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也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新媒体虽然依托着新兴的技术而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话语表达自由, 但仍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了其自由发挥。
一、网络话语权中的沉默的螺旋
德国学者诺埃勒-诺依曼 (Noelle-Neumann) 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理论。据他认为, 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因为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普遍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 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 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 其结果, 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 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互联网兴盛起来后, 人们曾乐观地预言“沉默的螺旋”将不再沉默, 网络用户的相互隔离和匿名性将使得沉默的大多数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但是, 情况并没有像预言那样进行。因为越是在网络上积极的人越是容易得到支持, 越容易获得话语特权,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沉默的大多数发现, 自己发出的声音经常被淹没和忽视, 自然无人理睬。网络话语的表达也是有条件的。要做一个上网的发言者, 既要受到年龄性别的限制, 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上网所需的时间与金钱。这些人群的有限性实际上也说明了网络只代表了这一部分人, 他们的声音无法代表全部公众。
在传统媒体中, 把关人处于信息垄断的地位, 有选择地过滤新闻和观点, 少数从而能借助传播的力量影响多数。而相当一部分的网络信息也是由专业的媒体制作、传播的。传统媒体由于得天独厚的垄断优势, 到网络世界当起了“把关”的兼职。在网站和论坛中, 总有一批强势的话语者和更多弱势的话语者, 还有一批连话都不敢说的潜水者。虽然网络是一个公共意见的平台, 但是交流不一定是平等的。所以它还不是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所以, 现在的互联网可以看作是现实世界的投影, 而且经常以失真的假象出现。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 影响着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
二、网络宽容度的管理
虽然网络可以跨越时空、国界, 表现出突出于传统媒体的自由和开放, 但是网民所涉及的那部分网络空间都是具体的, 网民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中收到社会主导舆论的影响, 国家和政府舆论部门对网络的把控决定了网民们表达的有限性。舆论监管和依靠技术的网站管理等导致了网络规则的产生, 这种规则具有着潜在的强制性, 只有遵守它, 才能保证网络言论的通畅与正常运行。
以论坛为例, 由管理条例, 审帖规则和技术手段等论坛管理方式带来的论坛表达规则, 集中体现着网友必须遵从的网络规则。网友只有继续遵从这些细微的规则, 才能让自己的表达合乎规定, 才有了相对的表达自由。
论坛的版主拥有管理页面的一切权力, 版主审查也是各大论坛对贴文管理的通用方式。他们以个性化的执法者形象出现在论坛, 通过删除和管理有害或不良信息, 对相对弱势的发言者行使舆论控制, 论坛管理的职责, 它的影响是网友的言论并不能被全部表达, 要使自己的言论能在论坛上顺利有效展开, 网友必须的遵守版主的倡导规则, 而实际上版主的主观化倾向也是制约网友表达的不利因素。
删帖是论坛管理的一个最直接的手段, 也直接体现了网友表达的自由度。有些比较有思想深度、建设性或批判性的帖子, 版主从维护大局的角度不得不删除。在言论表达上的限制与反限制, 使得网友与版主之间经常存在着尖锐矛盾, 删帖与反删帖、封ID与换“马甲”仍是经久不衰的对抗方式。
从管理来看, 网络传播也把现实世界的话语霸权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了, 但是这种压制事实上损害了网民的话语权, 还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作用。比如谣言、虚假信息, 可以利用巧妙的伪装迅速传播, 并获得信任。所以现在网络管理的趋势恰好跟新闻管制趋势相反, 前者越来越严格, 而后者则应逐步松绑。可是在权力与责任之间, 又该如何平衡?
三、网络话语的表达效果
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偏激和非理性, 表现出很强的群体盲从性。出于宣泄的目的, 很多网民在网络上的发言存在着夸张成分, 其过于情绪化的网络表达可能与生活中的真正想法并不一致。受信息来源的限制, 有的新闻或者是信息源受角度及空间所限, 报道并传播的事实并不确切, 有些甚至是谣言, 但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 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而去辨别真假, 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当真实的想法被表达变形, 理性思想被偏激和情绪化的言论所替代, 非理性的表达占据了话语阵营, 这时网络获得的话语权也许能达到表面的繁荣, 但繁荣的表层下又很有可能只是一些空虚的泡沫。网络的匿名性往往导致责任感的淡化、消解, 以至于各种信息的可信度很难保证, 话语权的滥用导致本身的被虚化, 这也是一种异化。
当网络声音成为“舆论”, 冲突和争辩就是无法避免的, “网络上也有话语权的争夺, 有时候取得的话语权并不是靠言论的理性和方案的可行, 而可能是取决于上网时间, 发帖数量的多少。”
有些被称为“具有批评意识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网络公众, 普遍被认为他们高于普通大众。但是这些整体素质高, 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也较高的网友在生活中聚集在仪器室, 他们是否能在理性的交流中达成建设性的意见呢, 还没有得到证明。
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还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都在描述理想的社会形态, 希望可以超越现实生活的所有矛盾和不足, 实现自由王国的理想。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大同的梦想出现了新的曙光。互联网具有神奇的特性, 既有高度的同化性和一致性, 又保留丰富的个性特点。网络传播似乎是通向话语天堂的巴别塔, 但是在那些无形的因素驱使下, 网络上的虚夸风、虚拟风, 网络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海鹰、滕谦编著:《网络媒体传播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吴恒权主编:《网上第一评》,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