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话语权

2024-10-20

公民话语权(共4篇)

公民话语权 篇1

新技术的产生, 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更为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创造着新的契机。从2010年的两会报道中博客的初露头角, 到2011年两会中微博被各大网站广泛采用, 除了说明新技术在媒体中得以广泛应用、不断丰富着新闻的表现形式, 更是进一步体现了公民在政治领域的参与性, 增加和扩大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空间和表达方式。

一、两会报道微博实时更新, 促进媒介融合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举办期间, 新华网、腾讯网等设立的“两会微博”“两会快报”等板块都是以迅速报道两会新闻为目的, 腾讯微博更是强调“微博24小时播不停”不间断地发布最新两会相关新闻和信息, 而新华网设置的“新华说客·两会微博”专栏不仅及时传递前方两会的相关信息、介绍代表提案, 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技术, 发布两会期间的花絮, 让两会并不再是一个生硬的、严肃的政治符号, 而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全民参与的会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要求也变为快捷和迅速。微博正是凭借其迅速快捷、简洁明快的传播方式, 改变了传统媒体的采写方式,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介中受众“被动选择”的角色得到了成功转换, 受众只用登陆微博客户端, 刷新微博信息, 就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同时受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通过添加自己的“微博关注”, 从而得到希望获取的信息来源, 主动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

另一方面, 今年两会期间微博报道方式的成功应用, 也为传统媒体的电子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两会期间一些传统媒体, 如《法制晚报》、《潇湘晨报》等传统纸媒也通过微博在网上发布最新的两会新闻, 在提高新闻时效性的同时, 也对促进媒介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微博成功报道两会所产生的媒介融合效应为平面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两会代表微博征集意见, 网友互动反映社会热点

微博因为自身技术限制, 每条内容局限于140字以内, 于是很多人认为微博在有限的篇幅内很难对事物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对问题的清楚表达。但是经过2010年微博两会报道的初露头角, 到2011年两会期间的“微博问政”, 这种篇幅有限的“微信息”, 凭借其即时、迅速、受众广泛、接收自主等传播特点, 已经成为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网民互动的平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各大网站在两会专题报道下, 还纷纷开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微博专区, 将微博作为代表、委员们倾听基层民间的声音、深入了解普通民众意见的途径之一。而网友们的热议也通过微薄回复、评论、转发等功能将信息反馈给微博发出者。据此展开的对于议案的激烈讨论主要集中在房价、个税、教育、医疗等社会热点问题方面, 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民生, 关注的是社会最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 反映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也自然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微博互动,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给予人们的限制, 真正实现了两会代表与基层公众的互动交流, 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 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更使两会代表能够倾听来自基层不同组织的声音, 从而为代表们提出反映社会热点、解决民生问题的提案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三、微博参政议政, 丰富公民话语权实施

为方便网友能够及时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准确互动, 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也纷纷在网站微博上开辟“我给代表委员建言”等相关评论留言专区。实现了代表委员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让普通老百姓参与到两会中, 参与到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

通过微博这个新媒介, 基层民意可以快速直达“两会”代表, 去除层层上报的繁杂过程, 代表委员可以从中听到更广泛、真实的民声。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电脑客户端或者手机客户端, 使用微博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见和对社会热点的看法, 不受限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微博问政”真正实现了人人拥有话语权、公民参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要达到“微博问政”意味着微博传播必须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传播过程, 如果只有网民给予关注和体问而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或者代表的回复, 最终也会影响微博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从论坛、博客到微博, 政府官员、两会代表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了。对代表和政府部门来说, 两会微博报道突破了以往的两会固有表达模式, 变“官方表达两会”为“代表表达两会、人民表达两会”, 更贴近民众;而“微博问政”又使政府、官员有了更为直接而又便捷地了解民意的渠道, 实现了与基层民众的直接对话。

同样, 对于网民来说, 两会的微博报道不仅有两会新闻、代表提案等硬新闻, 同时兼有偏重趣味性、娱乐性的两会花絮, 微博呈现的是一个更加平民化的两会, 通过“微博问政”增加了两会的亲和力和贴近性;“微博问政”使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更为贴近民众, 也为众多草根阶层提供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和机会, 使“两会”不再高不可攀、“参政议政”不再神秘。“微博问政”的实现代表着我国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 也代表公民话语权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以2011年两会报道为例, 分析了微博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在创新“两会”报道以及提升公民话语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两会报道,公民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 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

[2]《浅析主流媒体如何利用微博活跃“两会”报道——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 吴姗, 《新闻世界》2010年第5期

[3]《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 杜骏飞, 《国际新闻界》, 2001第5期

[4]《从博客到微薄: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 余伟利,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231期

[5]《从微博之“火”看媒介融合》, 韩志国, 《中国传媒科技》, 2010年12月

[6]《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 张晋升黎宇文, 《中国记者》, 2010年第4期

关于公民网络话语权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公民,网络,网络话语权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系统僭越了生活世界的应有地位, 从而引发交往的扭曲而造成的, 因而要超越现代性, 就必须重建沟通合理性, 超越现代性。既然是构建沟通合理性, 则必然离不开语言, 而在当现代社会逐渐成为一个网络信息社会的时候, 我们的沟通层面也逐渐更多的存在于网络这个平台, 然而, 与很多人所设想的“网络是一个言论自由、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各抒己见的平台”所不同的是, 在我们如今的网络世界里, 网络话语权的完整实现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一、什么是网络话语权

要知道什么是网络话语权,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话语权。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曾指出, 所以“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个人或群体按其意愿向公众表达其意义的权利。还有一种传播学上关于话语权的定义是指“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从以上定义出发, 可以得出, 所谓“网络话语权”, 是指公民个人或者群体在网络中自我表达的权利, 及通过对公共事务表达自我意见, 进而形成集合意见以对大众舆论导向和权力机关政策制定带来的潜在影响力。

二、网络话语权是否是每个人都真正完全掌握的了

(一) 城乡分层体制之下, 网络话语权的真正公平难以实现

2010年4月5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MC) 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 城乡互联网差距持续拉大。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 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64.6%, 在农村仅为25%。CNMC《报告》还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 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 2008年, 差距扩大为23.5%, 2009年, 差距拉大为39.4%。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 尽管总体趋势上城乡互联网普及率都在进步, 但是, 互联网在城乡的普及差距在逐渐拉大。

在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 那网络话语权的行使状况就不难了解。能够获取互联网资源是行使网络话语权的先决条件, 连这个条件都不能满足的话, 网络话语权就更加无从谈起。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网络的接触和使用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城镇, 这种局面不仅严重制约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更加使其大大缺失表达自我意见要求的有效机会, 导致了他们的意愿长时间无从向公众表达。

(二) 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阶层在网络话语权上处于强势地位, 普通民众的影响力微弱

网络作为一种较为宽松的表达环境, 是允许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参与其中自由表达个人意见的, 网民在网络提供的各种论坛、网站对新闻跟帖评论、发表自己的博客、创立个人主页空间等, 这些都是网民行使话语权的诸多表现, 在这些空间发表的贴文都有可能成为非常受关注的网贴, 被广泛转载和浏览, 虽然看似是在同样的行使网络话语权, 但考虑到其在网络中发表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力的话, 影响力较大的博客、评论, 或回帖, 依旧更多的是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人士, 也就是说, 这些人将自己精英身份的影响力无形的代入了网络世界, 依仗其较大的潜在影响力, 仍旧享有多于常人的网络话语权, 这在某种意义上, 也算是网络世界中的新的社会分层——即具有更多网络话语权、更大公众影响力的网络强势表达者和具有较少网络话语权、不对公众意见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弱势表达者。

(三) 实现网络话语权的网络平台缺乏合理规制, 网络话语权的行使和维护都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约束

如今的网络世界里, 普通民众行使网络话语权的最佳途径是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 这也是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最惯用的自我表达方式。可是经常使用论坛和熟悉论坛发帖流程的人都知道, 即使是在论坛中留言, 也会受到许多论坛自身的条例制约, 随便点开一个论坛, 都会在置顶位置发现相关教育贴, 里面详细的规定了在该论坛中该如何发帖及什么情况下会被删帖封号等等, 论坛版主在这一方面拥有非常大的权利, 包括封号、删帖或者多少小时内禁言等等, 虽然在论坛中混迹的网民大多对此见惯不怪, 可是事实就是在关于论坛版主对网民发言的处置权方面, 并没有相关正式统一的法律文件来制约, 这就造成了不同论坛里对于网民发言的规制各不相同, 有松有禁, 有的甚至于已经严重触犯了网民网络话语权的正常行使, 而对于这种触犯网民通常是没有维权手段的, 除了选择遵守论坛规则之外, 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该论坛。

在最近的网络的论坛还出现了一种更奇怪的发帖形式, 许多老网民都人手自备一份所谓的“敏感词对照表”, 里面的内容是关于一些许多论坛都禁止在发帖时使用的词, 以及如果非要使用这些词时可以采用的替换词语。其实在这份敏感词对照表里, 许多词并不是一些应当被禁止的粗俗词语, 而是像“民主”、“示威”、“动乱”等涉及政治层面的词, 这种情况直接造成的一种结果就是网民直接放弃使用这些词语, 更不会在论坛中表达自己对民主政治国家政策的看法意见, 因而这就说明网民的网络话语权——起码在其实现层面上——就存在着固定缺失, 他们没有或是很少的享有关于政治的网络话语权。

三、结语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 已经算是最为宽松、最可以自由表达的发言场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使用网络, 对于网络话语权的行使和保护可谓是迫在眉睫, 如何使得网络话语权真正平等的在全体公民中实现, 如何消除网络话语权不平等不完全享有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都是我们在对网路言论环境进行管理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 哈贝马斯 (Habermas, J.) 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4.

试论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问题 篇3

进入21世纪后, 时评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报纸来说, 灵魂及旗帜即为评论, 无论是在党报中, 还是在都市报中, 均设有评论专栏, 而且评论撰写人员的覆盖面也比较广, 生活中的细小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评论关注的话题。因此, 时评逐渐显现出平民化的特征。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需要理顺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之间的关系, 并明确存在的发展障碍, 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二者的良好发展。

二、都市报时评的特点

(一) 集纳式体现

时评在发展过程中, 体现出独立化、版面化的趋势。当前, 约有90%的都市类报纸开设了时评版。一直以来, 编辑在编排报纸各个版面时, 大多采取混合编排的方式, 此种编排方式可将报社的立场表现出来, 强化舆论导向;但新闻宣传的艺术性几乎体现不出来。而编排时评版时, 采用独立的方式, 提升客观性及艺术性的同时, 与“观点时代”的需求更为适应, 提升了其在报纸中的地位。

(二) 与新闻捆绑

时效性是时评与其他评论形式之间存在的主要区别, 时评因新闻事件而产生, 通过关注和议论新闻事件, 获得真实的评论力量。目前, “快”为各家纸媒在发展中追求的重点, 尽量在发布新闻的同时发表评论, 并在评论文章末尾以标注的形式与新闻相关联, 实现捆绑发送。[1]新闻与评论同期发送时, 二者之间可实现相互深化与延伸, 并使报道分量加重, 而且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也被进一步体现出来, 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

(三) 观点多元化

从近年来都市报时评的发展来看, 其开放性、广纳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版面中设置的栏目逐渐增多, 为公民讨论新闻事件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例如,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社论、个论及众论均为其中的版块, 社论展示报纸的声音, 个论展示精英的声音, 而众论则为民众提供表达的平台, 这体现了报纸对公民话语权的尊重。时评作品的广泛性决定了其观念具备多元化的特性, 客观上来说, 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公共精神。

三、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

(一) 公民话语权以都市报时评为表达平台

实现公民话语权时, 有效表达公民的话语为关键性的环节, 而表达的实现则需要相应的平台。随着都市报时评“大众化”的发展, 公民均可成为评论的撰写人员, 可见, 时评起到了平台的作用。公民话语权表达过程中, 重要场所即为“公民话语场”, 当公民具备话语输入的条件时, 无论年龄大小、地位如何、收入多少, 均可在“公民话语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话语, 比如建议、不满、要求等。[2]随着第三次时评高潮的复兴, 公共领域的日渐开放, 扩大了公民的言论空间, 在都市报时评这一平台中, 与以前相比, 公民进入及使用的难度明显降低。比如, 《南方都市报》的“来论”版, 设置的栏目包含“议论风生”“观点交锋”等, 公民可在这些栏目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实现话语权。

(二) “公民话语场”的多样性通过都市报时评的多样性实现

“公民话语场”属于一个公共场域, 公民可在此场域中发表自己的言论, 表达自己的看法, 具有多层次性、多向性的特征。在众多的都市报中, 各家有各家的态度与观念、立场, 尽管在此方面存在差异, 但选择评论议题时, 公民所关心的、可将人们共同价值观反映出来的事件为共同坚持的准则。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言论环境愈发开放, 在此背景下, 人们以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和关心个人和国家命运, 受此影响, 评论议题的多样化与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 尤其都市报在选择时评议题时, 更具多样性, 从而实现了“公民话语场”的多样性。

(三) 都市报时评作者群分布特征影响着“公共话语场”的开放性

李水金在其《中国公民话语权研究》中指出:在“公共话语场”中, 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与对话, 该场所真正地实现了公民话语权表达, 并将公共利益体现出来。都市报时评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场”, 同样具备“公共话语场”的典型特征, 而广泛分布的时评作者群即为特征的具体体现。艾君 (王爱军) 为《新京报》的评论主编, 他表示时评具有层次性, 包含公民表达、评论写作、精英论述、权威评论四层。公民表达层中, 普通大众可就时评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评论写作层中, 时评文章由专业的评论人员写作, 或由新闻工作者写作;精英论述层中, 关于新闻事件的观点、意见等由专家学者发出, 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的特征;权威评论层中, 评论文章的作者为专业学术研究人员, 政府决策时可能会采纳他们的建议、观点等, 属于时评层次中的最高层。[3]从各时评层涉及的人员来看, 其开放性特点非常强, 并决定了“公共话语场”具有开放性。

四、结语

现今社会十分重视公民话语权的实现。都市报时评作为公民表达话语的重要平台, 应准确地认知自身与公民话语权之间的关系, 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设, 为公民话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付亮.时事评论中的公民身份构建——以《南方都市报》的时事评论为例[J].新闻世界, 2010 (06) :16-17.

[2]徐桂权, 任孟山.时评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方式:传播社会学的考察[J].开放时代, 2010 (02) :115-132.

[3]夏长征, 牛静.以“思想启蒙的公众诉求”促进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向——对《南方都市报》时评专栏的解读[J].东南传播, 2014 (03) :39-42.

公民话语权 篇4

关键词:媒体技术,公民话语权,发展

话语权保障是法治社会和文明政治中人权保障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公民话语权表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甚至产生了技术依赖。人们也不断关注二者的发展规律及其带来的影响。笔者从理清媒体技术发展脉络入手, 分析了媒体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媒体技术影响下话语权表达特点, 指出了媒体技术与话语权表达的互为关系,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和谐健康的话语权表达环境的构建措施。

1 公民话语权

话语权这个概念从字面来讲主要是表达话语意见的权利。专业来讲, “是指公民享有的平等表达其利益、意见和思想的一种言说权利和行为权利[1]。”话语权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在奴隶社会, 人们就意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可见统治者对普通大众的话语力量的重视。接下来的几千年封建社会里, 一切话语表达渠道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几乎没有民间表达渠道, 明清的“文字狱”就是对人们话语权的严重破坏。公民话语权这个概念是现代法治社会才产生的。一方面, 公民这个限定语表明这个概念是民主法治社会才具有的;另一方面表明公民话语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公民话语权萌发就需要公民有话语权意识, 即对话语权表达的独立意识以及对公民话语权利的使用意识。这一方面需要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关话语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保障, 从而有一个良好的话语权表达环境;另一个方面也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 例如媒介平台的畅通以及媒体的设备特别是便携设备的运用。公民话语权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公民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 对自己利益的诉求和意见的表达。话语权在表达形式上多种多样, 从最初的语言表达, 到文字表达, 发展到今天利用多媒体平台表达话语, 体现出一种媒介化趋势。得益于媒体平台的丰富和媒体设备的高速发展, 我国公民话语权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们参与社会和国家大事的热情高涨, 话语权表达的质量和影响力逐步提高。因此, 公民话语权得到实现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而且促进了舆论监督和民情表达事业的发展。

2 媒体技术与公民话语权

2.1 媒体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媒体技术在公民话语权表达领域包括了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媒体平台, 即公民话语权表达所承载的平台。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 媒体平台从最初的集会对话平台开始, 发展到后来的广播电视, 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 特别是这些平台逐渐联通融合, 形成联动效应, 通过媒介融合形成全媒体。二是媒体设备, 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指消费级便携设备。媒体设备的发展, 从最早的便携录音机, 到便携卡片照相设备以及摄录一体机 (DV) , 再到现今对所有功能集成的智能手机, 功能更强集成度也高。在此基础上, 随着媒体技术和网路技术发展与整合, 媒体平台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媒体设备紧密结合, 更有一些平台通过软件客户端直接和便携设备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技术整合生态圈, 其传播力可见一斑。媒体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平台整合的全媒体化。虽然新的媒体不断出现, 且技术超越了传统媒体, 但是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而是形成全媒体格局, 媒体的效率和影响力得到增强。其次是媒体平台的社交化。在三网融合以及网络提速的大背景下, 媒体平台特别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更注重人们的社交互动。人们通过留言板、BBS、博客、播客等社交平台, 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表达意见和分享信息。为此, 尼康最新单反D3200也加入了Wi-Fi联网功能分享照片, 可见社交化是一大趋势。再次是媒体设备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包括设备拾音能力增强, 镜头像素增加, CCD变大, 感光性能加强, 高清摄像能力如720p或更高的1080p画面的支持等。比如诺基亚最近发布的诺基亚808手机就拥有4100万像素, CMOS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2英寸, 拍摄能力不言而喻。最后是设备的普及。音视频采集设备逐渐进入消费市场, 普通大众有能力购买, 并且具有大众使用所期待的便携性和傻瓜特点, 这极大地推动了设备的普及也促进了人们参与话语表达的积极性。

2.2 现有媒体技术下话语权表达特点

首先是个人行为。人们参与话语权的表达, 除了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一般都是突发性的、随机性的。就算对同一事件的反应有了不自觉的集体效应, 本质都是个人行为。近年来也有草根团体例如“郑云工作室”等出现, 他们把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制作成网络短片甚至自制节目放到网络上传播, 产生了一定效应, 但是这种组织还很少, 有待发展。其次是技术欠缺。许多作品拍摄和制作技术水平低劣, 缺乏专业思维, 只能满足单纯记录, 效果不言而喻。再次是内容参差不齐。整体上讲, 话语权表达内容杂陈且立意角度有欠公允, 甚至有过激的、错误的态度和内容。这也是草根媒体所带来的弊端, 给公民话语权表达环境的建设带来挑战。最后是影响力相对较大。由于表达者身份的普遍性所采用的视角具有大众优势, 同时所关注的内容为大众所熟悉和关心, 草根媒体的话语权表达具有天然的真实性, 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强大传播力, 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2.3 媒体技术与公民话语权发展的互为关系

在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 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媒体技术在科学进步大潮中取得了长足发展, 公民话语权表达事业也随着社会进步产生了质的飞跃。只要仔细分析二者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我们会发现媒体技术和公民话语权的发展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互为关系。

第一, 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公民话语权表达具有促进作用。首先, 媒体技术推动了公民话语权表达意识新的觉醒。媒体技术为话语权更好的表达提供了可能, 使人们对媒体平台和工具运用的意识增强, 拓宽了话语权的表达空间。其次, 媒体技术为公民的话语权表达提供了技术支持。媒体技术所给话语表达权实现提供了媒体平台和技术设备的支持, 使得人们能够更好更畅通地表达话语。再次, 媒体技术也丰富了话语权的表达形式。除了平台的多样化, 在形式上也有音视频和文字图片以及综合的表现形态, 这样公民表达话语权就更加丰富和立体。最后, 技术泛滥也会造成话语权表达内容平淡和思想缺失。技术发展以及单纯依赖技术会使话语权表达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 造成本末倒置。第二, 话语权的发展也会对技术发展产生影响。首先, 话语权表达事业的繁荣使人们对媒体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 这也间接促进了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次, 话语权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媒体技术的重新认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体技术的重要性, 但也察觉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 构建健康和谐的话语权表达环境

构建健康的话语权表达环境不仅要考虑到媒体技术的发展, 也要对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公民自身的道德的关照。既要促进公民话语权表达环境的建设, 积极引导公民话语权表达, 又要对公民话语权表达进行监管, 使其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保障公民话语权表达的通畅。从技术上来讲, 就要大力继续推进媒介融合, 整合媒介优势, 形成联动的高效率平台。同时也要加大网络建设, 促进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上行下行速率, 保障网络畅通和快速。从政策上来讲, 就要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公民的话语权, 倡导公民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业的建言献策和意见表达, 保证上通下达, 营造繁荣的话语权表达环境。

2.对话语权表达进行引导。首先要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话语权表达意识。既要鼓励公民积极行使话语权参与社会发展, 又要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框架下进行话语权表达。其次, 对公民形式话语权表达进行技术引导。除了对他们使用设备和网络进行基本技术培养, 更要对内容编辑和表现手法进行指导, 甚至可以引入公益组织和自发组织进行专业化指导, 使得在技术表达上提升质量。

3.注意技术进步与伦理道德及社会责任的关系。随着技术进步, 便携设备越来越普及, 这也引起很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偷拍盗摄, 不顾社会伦理干预个人生活空间, 甚至完全不顾社会负面影响进行话语传播, 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完善政策法规, 使得话语权表达在健康的环境当中持续发展。

4 结语

公民话语权的表达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公民话语权表达联系越来越紧密,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互为关系。我们要更好理解这个发展过程和二者联系, 促进二者发展。现有的一些关系和问题或许本文还未涉及到亦或未来还有许多新方向新问题出现, 知识无涯, 我们只有密切关注二者发展规律的研究, 积极全方位建立健康和谐的公民话语权表达环境, 推动话语权表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采油管理水平下一篇:竖式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