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2024-05-29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通用9篇)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篇1

2007年, 王兴看中了美国微博网站Twitter的创意, 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微博网站饭否, 随后网络上掀起一股微博热, 叽歪、开心网、腾讯滔滔、做啥等微博网站纷纷推出, 抢占市场。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截止到2011年2月底,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亿, 日产出信息量超过5000万条。不到一年时间, 已经有14%的中国互联网用户使用微博, 其中新浪的市场份额接近87%。 (1)

微博140字符的限制和低门槛信息传收机制, 使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微博的用户是网民结构的一个缩影, 年龄、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良莠不齐, 因此发布的信息内容也是有精华有糟粕, 原创性的精辟见解和实用信息与口水信息并存。通过抱怨和缺少思考的表达, 一些人满足了自己的倾诉欲,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 除非是熟悉的朋友, 否则这些负面信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减少其对微博的兴趣。

微博用户量大, 信息更新极其迅速, 网页、手机、通信软件等各种发布终端对微博的支持, 使对虚假信息的跟踪变得十分困难, 传统媒介组织的把关作用甚至被消解,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在微博的传播环境中不再那么奏效, 这对微博上信息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微博的传播特点

裂变式扩散的分众传播。微博的产品设计是“背对脸”式 (follow) 的结构, 它不同于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需要相互加为好友, 只要用户对另外某个账号感兴趣, 便可“加关注”成为其“粉丝”, 就好像你在做事情别人在看, 你并不需要主动与他交流。这种产品结构的设计保证了普通的账号也会被固定的粉丝所关注, 每个粉丝都是某个账号的信息传播“分众”。 (2) 每时每刻, 微博上所有的“分众”接收到的都是海量的、及时更新的信息。但《连线》杂志的调查显示, 在所有的微博用户中, 只有30%的人经常使用微博。蚂蚁网首席执行官麦田称这种传播现象为“82原则”, 即只有20%的网络用户制造信息支撑网站, 80%的人潜水, 只浏览和接收信息, 这也是大多数媒体性网站的共性, 微博上的“分众”也遵循这一理论, 大部分人只是接收信息。

微博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创造内容, 当一个沉默的“分众”突然对某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产生了参与传播的兴趣, 那么他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小的中心, 这条信息就会从一个分众网络传播到另一个分众网络, 这种传播是裂变式的, 直到信息冷

碎片化、即时性和互动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国人心态日趋焦虑与浮躁, “浅阅读”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人们逐渐厌倦了长篇大论的博客、帖子, 越来越喜欢用简短的句子或者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微博的出现刚好契合了国人生活快节奏、零碎时间多的特点。微博上的信息大多比较简短, 原创性强, 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就能够在简单的文字或图片等信息中判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有人将微博的语言方式称为“语录体”, 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给人温暖快乐, 但也有学者担心这种语言结构会进一步加剧信息的碎片化和思维方式的碎片化, 从而导致“低智商社会”。

微博内容输入框较小, 用户参与的门槛较低, 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许多事情甚至都首先在微博上爆出, 才引发其他媒体的跟进。例如2010年的“上海大火事件”, 首先有目击者拍照并上传微博, 之后有网友的转发、评论和更多的照片、视频等, 用户在短时间内的转发和评论以及回复, 在微博上用文字互动性地演绎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微博上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动方式频率很高, 自传播速度很快, 不断地“转发”产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很可能会形成极具社会影响的强大力量。

微博的传播话语环境分析

内容偏向。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分析, 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 即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 (The Medium is The Metaphor) , 认为一切媒介都是隐喻, 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偏向, 包括情绪的偏向、政治的偏向、感知的偏向、社会的偏向和内容的偏向。 (3) 这种偏向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有关我们自己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

据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组织万瑞数据及相关网络媒体进行的全国调查数据表明, 用户平民化、年轻化是微博的一个特征。目前国内微博的用户群中企业员工和学生居多, 分别占29%和17%, 18~30岁的年轻用户占了67%, 63%的微博用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微博的迅速发展, 也逐步表现出其内容与感知的偏向。

首先是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布和舆论中心。微博用户中有近九成是博客用户。2010年著名的江西宜黄因拆迁发生的“女厕攻防战”的微博直播成了去年国内微博上最突出的事件。事件从记者直播钟如九姐妹在首都机场被堵进厕所期间打来的电话和拍摄的图片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声讨开始, 一直病情的过程, 经过她众多粉丝的转发, 形成了凸显效应并加快了事情的解决, 钟的家人也因她的一条求助微博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帮助。这次事件验证了微博的力量。

其次是政治传播的平台。2009年的伊朗选举骚乱事件, Twitter的催化作用不容小觑, 由于德黑兰封锁了手机短信传送并屏蔽了若干网站, Twitter成为伊朗人满足信息渴望和对外发声的替代网络。美国国务院竟然向Twitter创办人发电邮请求其推迟固定的全球网络维护计划, 因为维护期间, 伊朗人将无法登录, 德黑兰示威现场的信息也无法及时传递到外部。Twitter也听从了国务院的呼吁, 将网络维护时间推迟至德黑兰的凌晨时分才进行, 它承认, “我们现在成为伊朗人的重要沟通媒介” (4) 。

信息标签的整合分流。微博继承了RSS的“订阅”式获取信息的方式, 每个人所关注的对象大部分是其所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组织或个人, 也就是说每个人所发布的信息都带有明显的区分性质, 所属范围很明确。一个人的粉丝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信息标签范围, 其所关注的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别所属, 因此基本上微博上的每一条内容都是一个“信息标签”, 通过转发和评论不同的内容, 用户也就完成了信息分类、整合、发布的过程。这种语言传播结构就像大江和其许多细小并且交汇的支流, 它们中间流淌的信息最终汇入整个微博的内容海洋, 形成整个微博平台的信息汇总。

受众的身份重构。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传播欲”, 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 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微博的优势来源于传播力度的优势, 用户被关注的程度和一条信息被转发的次数成为衡量传播地位的重要指标。“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是微博的“4A”特性, 传统媒体中传授双方主客体地位泾渭分明的现象在微博中被彻底打破, 每个人既是传者, 同时又是受众, 通过发布与转发, 就完成了信息的生产、选择、消费和传播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看, 微博更加符合约翰·弥尔顿在他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提出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微博用户拥有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的权利, 也拥有将信息重新组织转发的权利, 形成了微博信息流动的新秩序, 传统媒体所谓的“受众”身份借助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得以重构, 可以说从理论上实现了受众的传播权、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三个基本权利。

微博的使用者的话语领地

草根与明星成为平等的“意见领袖”。在微博中, 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人不再只是社会精英们的特权, 传播环境更加草根化。其准入门槛低, 监控相对较弱,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和社会反馈渠道, 大量文字发布在被确认的公开场合任由用户浏览, 信息传播的主体急剧膨胀并出现草根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平民媒体”, 微博还以其“草根民主”著称。相对于博客的深度和理性, 微博的语言通常不经修饰, 平民都有关注与被关注的机会。作为一种颠覆性的话语, 微博客们“表达着被主流媒体不屑的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 表达着在正统媒体无法出现的对公众人物的戏谑” (5) , 微博上呈现出草根与名人平起平坐的现象。以新浪微博为例, 既有“作业本”、“暖小团”等这样拥有众多粉丝的草根名人, 也有于建嵘、李微博是一个公平的信息发布平台, 原创性和内容深度是决定信息热度的最有力的指标, 只要言之有理、深入人心, 草根也能与明星一样拥有众多“粉丝”, 成为一呼百应的信息风向标, 拥有自己的话语领地, 凭借自身的吸引力来充当信息“把关人”的角色。

新型的话语权。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表达自由是微博话语平台的突出现象, 在这里, 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新的微型中心,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来构建社会网络, 传播的方式更多的是分享和交流。于是当某些大量的带有相同性质的碎片化信息集中指向某个话题的时候, 就可能大量聚集形成某个热门话题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诸多用户话语的汇集, 旨在复原事实真相, 参与的用户有经历者、分析者、知识型评价者等, 当他们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之后, 就有了复原事实的力量。微博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头条, 有的只是用户关注程度较高的话题信息, 这些信息重复出现率高, 于是会让这个话题成为焦点话题从而引起更多用户的关注和讨论, 于是持有统一意见或者情绪的多数用户就拥有了对某一话题的话语权, 甚至可以影响并左右现实社会中传统媒体的观点。这种话语权也只有在微博的高度碎片化传播环境中才能够形成, 目前在微博中具有发展的趋势。

结语

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提出, 在后信息时代, 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广泛, 然而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狭窄。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订购, 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真正的个人化”。 (6) 媒介不断地发展, 最终也逃脱不了受众高度分化和个性化的市场趋势, 微博、博客、播客等媒体受众也将会高度细分。

目前微博传播的信息有“去深度化”的趋势, 并且依然是少数人的话语权领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微博的未来可能会是这样一种现状:有庞大而复杂的用户群体, 组成巨大的信息流动网络, 同时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范围又有相当的局限性, 新浪微博的建立, 也验证了这种趋势。因此在中国微博的知觉环境中, 结合实际环境和用户的需要, 将会产生更多的草根和社会精英所构成的分散的“意见领袖”来主导微博的话语领地, 最终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话语环境相互渗透, 从而改变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话语结构和媒介环境。

摘要: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年, 现如今国内微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此背景之下, 本文在分析微博在中国的现状与特点的同时, 结合媒介生态学探索微博中的话语环境和使用者的话语领地, 并预测微博话语领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博,话语环境,话语领地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http://www.alibuybuy.com/posts/54446.html.《未来资产:新浪微博研究报告》, 2011年版。

[2]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 《新闻世界》, 2011 (1) 。

[3]尼尔·波斯曼著, 章艳译:《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胡泳:《Twitter与国际新闻的倒掉》, http://huyong.blog.sohu.com/119881547.html

[5]黄少华:《闪客:另类娱乐文化的涂鸦与解构》, 《中国青年报》, 2006年3月27日。

[6]尼葛洛庞蒂著, 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篇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2-07 11:22:00 ]作者:梁芷铭编辑:studa1211

【摘要】政务微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公共治理手段,是现代民主社会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网络回应。当前,我国政务微博传播机制存在着诸多缺失,需要我们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政务;微博;传播;机制;

从理论上说,政务微博是随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对信息公开的博弈而发生、发展的,其功能主要是用于发布政府信息,倾听民声,沟通民意,从而促进政府权力有序运行。从历史发展来看,政务微博是政府机关利用互联网络发展、变革自身的最新工具,是继政府信息上网、政府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之后的最新信息传播形态。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民主宪政诉求的进一步增强,政务微博的传播机制已经从原来简单的微博信息发布转变为“微讨论”进而实现了“微施政”。可见,正视微博时代的政府传播现象,对我国民主、宪政和法治建设进程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微博时代的政府传播现象

历史地看,人类传播媒介的更新往往会引起传播观念和思想的嬗变。近年来,微博因其自身所具备的公开、及时和反馈性强等优势,迅速成为政府传播首选的一种新兴媒介,它在政府系统中出现以及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传播机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并开始影响、改变政治上层建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方式。当前,微博在中国政府的政务活动中方兴未艾。新兴的微博行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根植于中国庞杂繁复的网络信息系统之中,开始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交往方式。不仅如此,这波新浪潮“革命”还引发了中国社会生态的突变:微博行为从无到有并渐趋活跃,成为跨越国家上层建筑与大众凡俗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悄然重塑着现代中国政务的形象,不断改进中国传统的官民互动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生态。因此,微博舆论场的出现和引起重视,改变了政府的传统政务活动方式和观念的变更,为数众多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个人纷纷试水网络注册微博,将其作为公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由于政务微博凭借短小精悍、传播速度快、反馈互动性强等优势,扩大了信息传播交流和民意表达的渠道,日渐成为党政部门公布信息、组织动员和调研民意的重要工具,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党务机关和网络话语释放赋予了社会民众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又改变了传统人治型、法理型官僚行政权力运行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模式。目前微博在各个行业都有分布,如公安、旅游、宣传、交通、司法、文教、市政、质检、体育等政府职能部门。有报道指出,截至2011年底,广东省政务微博在腾讯网上认证的有399家,其中党政微博252个,官员微博147个。[1]政务微博的受关注程度也较高,2010年2月,广东省公安系统率先开设我国首批公安微博群,并在开通后的3个月内,评论总数已超过3万条,其粉丝总数逾10万;2011年7月21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成都发布”官方微博粉丝突破100万,成为国内首个粉丝破百万的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传播机制研究的缺失

“政务微博”现象是中国政府转变职能、改革行政体制以及创新社会管理的结果。通过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政府传播渠道的拓宽。近些年来,信息的传播活动从社会抽象的学理探讨逐步走向以政府为主体的具体信息传播活动分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很明显,政务、官员微博的出现符合各级党政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布制度以及适应“电子政务”、“信息化政府”的要求。然而对于社会研究者而言,这又造成了一个学科属性方面的棘手难题,他们似乎难以对这种传播现象进行恰到好处的归类和确切无误的定位。因为从传播学上看,政府传播是政府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而政务微博正是这样一种传播行为。但从行政管理学角度,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可将上述传播行为视为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与扩展,而这种行政行为不仅仅触及了新闻传媒领域,更是由此对公众产生了“涟漪”效应,是政府信息传递给公众的最新传媒形式。由此可见,这一现象横跨两个学科领域,既可以将之置于大众传播的范畴里检视,也能以政府管理学的方法打量。但是目前对此研究的现状却由于政府传播处于二者的交叉点上,这个交叉点因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这个领域是研究者的“盲点”。因此,尽管以政务、官员微博为主体的政府信息传播活动日益活跃,但这方面的现象认识和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也有少数学者对政务微博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政务微博的运行有赖于法律保障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沟通互动机制以及反馈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该研究主要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政务微博,而无法站在传媒的角度对政务微博的传播机制进行媒介思考。还有些学者甚至预见到,政务微博的产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能够促进政府体制改革,运用不当便会对政府改革有负面影响。鉴于此,我们认为,从行政管理与媒介传播两者相结合的层面上特别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辨析探讨,不仅及时,而且必要。

政务微博传播机制的“5W”分析

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传播机制和传播理念,但从整体上看,政府传播仍然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具备拉斯韦尔“5W”模式中的所有要素,即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但也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异,第一个是“把关人”的那部分权力由先前属于大众媒体位移至政府部门,政府取代大众媒体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把关人。第二个是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更。总体说来,对这两个变异的观察和研究对认识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传播机制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第一个变异属于政府传播的外部社

会机理研究,而第二个变异是基于政府传播本身而言的,具有本体的性质,因此对它进行详细研究更能从本质上认识政府传播机制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传播主体。在传统意义上,政府传播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是一类特殊的机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程序赋予它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对外宣战等权力。因此,发布信息的量、发布什么样的信息以及通过何种媒介发布信息都是由政府来主导和把关。但是,在微博语境下,信息是一种为大众共享的公共资源,且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捷、覆盖面广、反馈性极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传播主体(政府)同时面临来自传播受众方面的巨大影响,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微博事件。2010年岁末其一则关于“拆迁”话题的微博引起强烈反响,网络上一时板砖纷飞,伍皓无法承受,于2012年初在其微博上宣布:“本博改为只发宣传信息,回避谈个人的任何事情和个人观点„„”[2]该事件反映出政府传播主体在网络微博语境下出现的变异,这是政治权力运行方式由传统人治型统治、近代法理型官僚行政向现代服务型民主行政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说明在这个社会动向趋势之下,任何忽略受众的主体行为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3],每个人都是传声筒和广播源。

传播内容。微博语境下,政府传播机制过程中的传播内容与传统传播机制无多大区别,主要有“指令性内容”“解释性内容”“宣传性内容”[4]。“指令性内容”如微博及时通告的紧急事件、重大灾情的预警等,“解释性内容”如湖南省衡阳市司法局官方微博针对正副局长互殴的情况解释和通报,“宣传性内容”如公安、气象等与生活服务相关的政务微博发布的警务信息和天气预报,还有就是作为一个集体行为的“微博云南”、“昆宣发布”、“秘境临沧”、“微博曲靖”等云南微博集群,致力于地方政府特色宣传。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国政治文明和民主建设的加快与不断进步,政府传播的内容开始由行政“指令性内容”向政务公开的“解释性内容”和生活服务的“宣传性内容”转变。更多的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官员已经意识到政务微博、官员微博的基本特征是发布有关公共事务信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行政告知行为;是主动的、艺术性的信息表达,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

传播媒介。政府传播媒介,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在网络尤其是微博等媒介出现以前,传统的政府传播媒介还局限于单一的媒介运用,即报纸、广播、电视媒介还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视媒、听媒和触媒三者之间的融合,产生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但是网络的出现特别是微博在当前社会的广泛运用,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限,政府传播媒介的综合性明显增强。微博基于互联网Web2.0技术,综合3G和智能手机技术,可以进行图片、音频、视频在电脑或手机上的上传,将纸媒的文字、视媒的图像、听媒的语言等各种符号整合在同一平面,从而实现视听触媒三者的融合。政府媒介使用的渠道已经从单纯依靠某一种传播媒介走向多媒介甚至是全媒体融合,这也促使政府必须更为深入地研究各种媒介之间的共性与特征,研究如何发挥各种媒介之间的优势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之间的融通,以便更好地将公众所希望获知的信息以最便捷的形式传递开来。

传播受众。一般而言,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媒介与文化的传播对受众的意识观念有怎样的影响、产生何种认同之类问题”[5]。传统的政府传播受众与微博时代并无二致,主要是与之相关的人民大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等。但也要注意到,每个时代政府因社会事务的着力点不同,政府传播所假定的受众对象也有所不同,如中国政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阶级立场的极力强调,导致国家媒体机构所宣传的重点区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大多集中在工农阶级。而在微博时代来临的网络社会里,政府传播的受众又根据拥有资产多寡、知识盈贫、社会关系网的大小等因素,被不断地分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2011年两会期间开通的微博,其受众大都是拥有一定政治知识,并关注国家事务的一些知识群体。

传播效果。任何一种传播活动的完成都是以传播效果的达到为终点,政务微博传播也不例外。但与传统政府传播的效果分析通过公众对政府指令的实际执行情况来检验结果不同,微博语境中的传播效果分析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与主体的互动之上。也就是说,受众能否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私信、收藏等微博设置的反馈机制实现与政府的互动,才是政府传播效果分析的关键,而不像传统的政府传播效果分析那样,追求“是”或“否”的单向性、绝对性和权威性。因此,政务微博信息的发布非常讲求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结合。试想,如此多的政务信息都必须首先经过精心筛选出政府希望传播的公共信息,然后压缩成140个字符的精练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处理的创造过程。只有那些能够吸引博友眼球的政务微博,才能在公众当中广为流传并产生积极的互动,否则就失去了微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此外,从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政府自身来看,政务微博对政府职能转变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迅速地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政府法制协调与创新”

(201106LX539)、“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201106LX551)]

参考文献: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篇3

在新浪微博迅速发展的两年间, 影响力的扩大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扩大了了民众的话语空间, 另一方面, 也因为网络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了话语价值的消解。

价值消解之一:假新闻对微博健康的伤害

这个层面上的价值消解是相比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的发声较为统一, 未经认真证实的话语不能随便进入传播平台。像微博上传播了数次的谣言“金庸先生去世”, 在报纸和电视上并没有见到。微博的发声不具备制度的理性约束, 假消息层出不穷, 使得微博难得的自由话语价值打了不小的折扣。话语表达的自由, 关键是意见表达的自由, 而非新闻事实的随意发布。在经过数次的假新闻风波之后, 新浪微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不伤害话语自由的前提下, 推出了一个“微博辟谣”的公共账号, 对散布于微博平台上的各种虚假的公共性事件进行辟谣。例如, 一些人通过发布虚假的病患信息来获取同情, 既而骗取各方捐助, 一度曾经对微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微博辟谣”账号开始运转以来, 多次对此类信息进行了揭发, 制止了违法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价值消解之二:权利诉求中的无心伤害

微博作为一种发散性的传播方式, 缺乏主动性监管, 经常发生自由与正义的行动背后带来的伤害。这也是一种对话语权的过量使用。2010年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主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成为了年度最热的微博事件, 全社会对被拐儿童的关心都被激发了出来, 成为了具有正面能量的推动力。一时间, 微博、网友、寻人网站、公安四方互动, 对被拐儿童的营救工作全面展开, 并一直延续至今。网友在街头发现疑似被拐儿童后, 顺手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到微博上, 并附上“@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该微博便会统一转发, 并分地区“@”当地的媒体与公益人士, 争取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

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部分缺乏分辨能力的网友把一些合法的、正常的亲子照片发上微博, 由该账号和众多知名人士转发后, 影响力扩大, 引起当地公安注意, 对照片内的母子 (女) 或父子 (女) 进行人身控制以查验身份, 引发了众多不满, 但也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拍照和转发属于违法行为。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心的、滥用话语表达权的体现。在出了几次类似事件之后, 知名人士对此类微博的转发开始十分谨慎。

价值消解之三:网络舆论并不等同于民意

麦克卢汉说:“处处皆中心, 无处是边缘”。传统媒体是有中心的, 网络没有中心。一个社会的单元能够通过大众媒介发言, 是掌握话语权的前提, 而媒介的“缺席者”也就相应地成为“失语者”。能够熟练使用微博的人群中, 70%以上都是城市里的年轻人群, 少年儿童、中老年人和数量众多的农民并不在其中。即使是熟练应用微博的年轻人群中, 发表有价值言论的比例也很小。很多博主的微博上只有各种内容的转发, 鲜见带有思考因素的原创话语。青年一代的独立思考精神依然是缺失的, 不因微博注册人数而有明显的改善。微博的空前发展, 使得人们产生了“民主精神光复”的错觉, 事实上, 微博上的话语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分化的再现, 或者说, 是现实社会话语权的再现。

然而, 这种价值消解的原因是出于网络的天然缺陷———散点式的传播源与滞后的言论制约。虽然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但言论本身的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微博传播中的话语价值, 经营者、传播者和受众都需要有各自的应对方式。在众多微博客中, 除了影视明星与各路精英之外, 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圈子内的舆论领袖, 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 其收入和社会地位大都属于中等以上。虽然大多数人的对弱势群体保持着真诚的同情与悲悯, 但其言论都是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发出的。弱势群体自身并没有实现话语权的真正伸张。因此, 微博话语之“POWER”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具有社会颠覆力量的“POWER”, 微博精英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平台能解决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多。■

参考文献

[1]赵云泽, 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 《国际新闻界》, 2010年第5期

[2]王莉莉:《论微博时代的平民偶像:一种网络亚文化研究》, 苏州大学, 中国知网硕士论文库

微博与劳工文化的传播 篇4

[关键词]劳动文化;微博;传播。

一、社会转型期劳工的失语与建设劳工文化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执政党的文化与工人阶级的文化具有直接的统一性: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是直接以工人阶级的名义说话的,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意志和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执政党表达出来了。另一方面,至少相对于农民、知识分子这两个阶级和阶层而言,工人阶级占据了文化的主角地位,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传媒中,工人无疑是以“老大哥”的形象出现的。

改革30多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分化,在经济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层和群体也开始主宰了文化上的话语权。以文学艺术为例,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几大优势社会阶层依次高调亮相,占据了显赫的文化地位:起初是党政官员和厂长书记作为改革明星尽领风骚(如柯云路的《新星》、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以及数量众多的反腐作品等等);其后是知识分子成为纯文学的绝对主角;然后是城市“小资”和办公室白领成了大部分通俗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以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和社会草根阶层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逐步退居边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与前几类文艺作品分庭抗礼。

即使还存在以劳动者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分析起来,也具有两大不足之处:一是在严肃文艺作品中,劳动者不再是作为“英雄”、“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而出场,而仅仅是改革的客体、被动承受者和受苦受难者,他们只是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同情并寄托其道德愤慨的载体和对象,至于他们本身的觉醒和主动抗争在这类作品中则极为罕见;二是在通俗文艺(相声、小品、喜剧、电视剧、通俗小说)中,底层社会阶层的生态实际上成了占优势地位的社会阶层猎奇、消遣、娱乐的对象,或最多不过是底层社会阶层自我消遣、自我娱乐、自我调侃的载体,使自己苦涩的生活增加一点儿可怜的快乐。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也差不多。有体制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儒家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在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张目,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为私营企业主和企业家们张目,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为“小资”张目。可是,谁来为草根劳动者张目?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个“新左派”为社会底层说了几句话,但他们都不过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并不真正接近和了解社会底层,也远远不能与社会底层相结合,后来他们干脆销声匿迹了。当然始终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为劳动者的权益呼吁和呐喊,不过他们大都处于学术界的边缘状态,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很难进入立法和决策程序。

占人口大多数而又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这种文化上的失语、沉默、缺席、边缘化,一方面是由于其经济政治上的地位不断滑落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他们经济政治上的进一步滑落,其社会政治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

首先,劳动者在文化上的匮乏会加剧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我国经济是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混合,知识和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缺乏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劳动者将在市场竞争和劳资谈判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在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过程中所获的份额将会越来越低。

其次,缺乏思想文化资源会使劳动者在社会协商对话和政治法律博弈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不利于劳动者通过立法途径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中获得更多的补偿,不利于提高本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利于劳动者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和国家的真正主人。要知道,社会协商对话和政治法律博弈是一个讲理的过程,你有理说不出,就会眼睁睁失去你应该得到的东西。

可见,劳动文化或劳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被提到有关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否则,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还将愈演愈烈,中国的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会越来越加剧,而这与执政党所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正、和谐的现代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二、如何建设和发展劳工文化。

在人类劳动文化、劳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起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也绝对不能高估,它必须有两个必要的前提:第一,劳动者才是劳工文化的第一主体和创造者,知识分子只是对原生的劳工文化加以提炼、概括、深化、传播和发扬光大,他们不能在自己的学院或书房里创造出这种文化;第二,知识分子绝对不应该越俎代庖,替劳动者创造这种文化,然后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灌输给劳动者。

从这个观点来看当代中国的劳工文化建设,我们会发现两个严重不足:一是知识分子尚未深入到劳动群众之中,真正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愿望、要求、思想状况,而主要是出于同情、良知和正义感为劳动者“打抱不平”,这使得他们的理论很难与劳工实际相结合;二是劳动者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在的发展阶段,还未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地位、力量、优势、弱点还没有明确的认知,对抗争、维权的道路更是模糊不清,他们大体上还是一盘散沙,还没有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从自己的生存状态中内在地形成一种自己的文化。

微博问政与公民话语权 篇5

一、两会报道微博实时更新, 促进媒介融合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举办期间, 新华网、腾讯网等设立的“两会微博”“两会快报”等板块都是以迅速报道两会新闻为目的, 腾讯微博更是强调“微博24小时播不停”不间断地发布最新两会相关新闻和信息, 而新华网设置的“新华说客·两会微博”专栏不仅及时传递前方两会的相关信息、介绍代表提案, 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技术, 发布两会期间的花絮, 让两会并不再是一个生硬的、严肃的政治符号, 而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全民参与的会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要求也变为快捷和迅速。微博正是凭借其迅速快捷、简洁明快的传播方式, 改变了传统媒体的采写方式,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介中受众“被动选择”的角色得到了成功转换, 受众只用登陆微博客户端, 刷新微博信息, 就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同时受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通过添加自己的“微博关注”, 从而得到希望获取的信息来源, 主动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

另一方面, 今年两会期间微博报道方式的成功应用, 也为传统媒体的电子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两会期间一些传统媒体, 如《法制晚报》、《潇湘晨报》等传统纸媒也通过微博在网上发布最新的两会新闻, 在提高新闻时效性的同时, 也对促进媒介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微博成功报道两会所产生的媒介融合效应为平面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两会代表微博征集意见, 网友互动反映社会热点

微博因为自身技术限制, 每条内容局限于140字以内, 于是很多人认为微博在有限的篇幅内很难对事物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对问题的清楚表达。但是经过2010年微博两会报道的初露头角, 到2011年两会期间的“微博问政”, 这种篇幅有限的“微信息”, 凭借其即时、迅速、受众广泛、接收自主等传播特点, 已经成为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网民互动的平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各大网站在两会专题报道下, 还纷纷开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微博专区, 将微博作为代表、委员们倾听基层民间的声音、深入了解普通民众意见的途径之一。而网友们的热议也通过微薄回复、评论、转发等功能将信息反馈给微博发出者。据此展开的对于议案的激烈讨论主要集中在房价、个税、教育、医疗等社会热点问题方面, 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民生, 关注的是社会最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 反映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也自然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微博互动,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给予人们的限制, 真正实现了两会代表与基层公众的互动交流, 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 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更使两会代表能够倾听来自基层不同组织的声音, 从而为代表们提出反映社会热点、解决民生问题的提案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三、微博参政议政, 丰富公民话语权实施

为方便网友能够及时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准确互动, 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也纷纷在网站微博上开辟“我给代表委员建言”等相关评论留言专区。实现了代表委员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让普通老百姓参与到两会中, 参与到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

通过微博这个新媒介, 基层民意可以快速直达“两会”代表, 去除层层上报的繁杂过程, 代表委员可以从中听到更广泛、真实的民声。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电脑客户端或者手机客户端, 使用微博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见和对社会热点的看法, 不受限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微博问政”真正实现了人人拥有话语权、公民参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要达到“微博问政”意味着微博传播必须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传播过程, 如果只有网民给予关注和体问而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或者代表的回复, 最终也会影响微博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从论坛、博客到微博, 政府官员、两会代表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了。对代表和政府部门来说, 两会微博报道突破了以往的两会固有表达模式, 变“官方表达两会”为“代表表达两会、人民表达两会”, 更贴近民众;而“微博问政”又使政府、官员有了更为直接而又便捷地了解民意的渠道, 实现了与基层民众的直接对话。

同样, 对于网民来说, 两会的微博报道不仅有两会新闻、代表提案等硬新闻, 同时兼有偏重趣味性、娱乐性的两会花絮, 微博呈现的是一个更加平民化的两会, 通过“微博问政”增加了两会的亲和力和贴近性;“微博问政”使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更为贴近民众, 也为众多草根阶层提供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和机会, 使“两会”不再高不可攀、“参政议政”不再神秘。“微博问政”的实现代表着我国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 也代表公民话语权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以2011年两会报道为例, 分析了微博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在创新“两会”报道以及提升公民话语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两会报道,公民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 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

[2]《浅析主流媒体如何利用微博活跃“两会”报道——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 吴姗, 《新闻世界》2010年第5期

[3]《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 杜骏飞, 《国际新闻界》, 2001第5期

[4]《从博客到微薄: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 余伟利,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231期

[5]《从微博之“火”看媒介融合》, 韩志国, 《中国传媒科技》, 2010年12月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篇6

一、政务微博的基本特点

(一) 传播主体和主题的多元化

政务微博与党政机构、政府发言人和党政干部紧密联系在一起, 广泛分布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党委系统、人大和政协系统, 涉及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 使得政务微博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与此同时, 政务微博的主题也是多元化的, 主要涉及社会民生、交通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等多方面, 促进了政府—社会—民众的沟通。

(二) 传播对象和效果的不确定性

政务微博借助互联网传递信息, 面对的是游弋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里的众多网民。在这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网民“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 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群体, 他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话语自由权, 其非理性的判断和意见表达, 极易使网络舆论朝暴力方向发展。”这就使得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出现了明显的不确定性。

(三) 互动交流下的功能多样化

政务微博呈现出双方的互动性交流, 其功能在互动交流中得以实现。一方面, 政务微博倾听着民众呼声, 回应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关注, 鼓励民众对公共事务建言献策, 促进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 政务微博引导着社会舆论, 塑造党政机关形象, 消除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向民众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给予民众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帮助民众抵御不良风气, 重塑社会道德, 推动社会进步。

二、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社会公众和社会共同体带有显著的交互活动性质, 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为支撑”, 而社会的和谐则“需要合理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为其基础”。但如何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秩序和规则?无疑, 这离不开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政务微博沟通社会共同体与党政机构, 向社会公众传递政务信息、公共政策, 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 引导社会舆论, 有着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正是通过政务微博的持续影响, 社会秩序和规则在社会转型进程中逐渐稳定、明晰, 并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而在社会转型中, 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民主政治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更加突显政务微博思想政治导向功能的发挥。

(二) 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普遍受到多元文化观念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共同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中, 他们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确立, 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出现了诸多不良社会心态。而互联网的发展又使他们与政务微博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 受到政务微博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在他们与政务微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 政务微博传播的政策知识和信息进入他们的视野, 改变着他们对党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认知, 改变着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 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在此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对公共事件的疑惑得到解开。可以说, 政务微博重塑着他们的信息世界, 重塑着他们对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认知, 甚至重塑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 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理性认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理性认识公民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在与政务微博的双向互动中, 人们进一步认同社会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 对当下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 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政务微博的出现, 使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再局限于书面的内容, 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活生生的社会时政、最新政策及其解读、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等内容, 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更为广泛而全面深入的互动, 引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 在政务微博环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再由教育者单方面设定, 而是在政务微博和社会民众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双方乃至多方的共同选择和共同建构。而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的互联网空间及其提供的海量信息则为人们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直接创造了条件。这都在不同程度上构建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际上,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对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体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三、政务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 完善政务微博的运行与营销机制

首先, 科学定位政务微博和重构政务微博内容, 为完善其运行与营销机制建立基础。“一个动态环境产生的结果将取决于公众与政府的相互关心, 取决于公众对媒介的态度, 也取决于政府的信源与媒介渠道的关系。”这就要求对政务微博进行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政务微博跟风, 不能因某部门或者某个官员开通了政务微博并收到良好效果而紧跟其后不顾自身实际开设微博, 也不能不顾实际地依据行政命令开设微博, 而应该根据单位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对开设的政务微博进行科学定位。要根据社情民意和党政机构的职能需要对政务微博的内容进行重构, 不仅要把丰富实用的政务信息、政策信息纳入政务微博, 还要积极回应来自社会公众的各种声音, 不仅要有轻松活泼的文风, 还要有平等、理性的姿态, 以促进政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其次,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全面规范其运行与营销。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 对微博管理, 包括政务微博的管理运营进行立法, 推进微博尤其是党政机构微博和党政官员微博的分类管理, 推进落实政务微博实名制, 规范政务微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要对滥用政务微博或者政务微博的不作为行径进行法律和制度的监管。同时还要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使用效能评价、官民互动和微博合作作出相应规定, 以对政务微博的运行与营销进行全面规范, 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积极拓宽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首先, 开拓新媒体合作空间, 扩大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要开展政务微博与其他微博的合作, 尤其要促进政务微博与知名人士和知名机构之间的合作, 扩大政务微博的社会影响力, 增加受众。要开展政务微博与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的合作, 消解网络平台与社会各阶层公众之间的边界, 消除各阶层公众之间的边界, 努力实现政务微博对所有人的传播, 让社会公众在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里实现主观世界图景的重构。

其次, 沟通传统媒体, 扩大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在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强烈, 他们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逐渐突出,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位移, 两者角色互换, 冲突交错进行。”就本质职能而言, 政务微博与传统媒体一样, 也需要面对社会民众的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 也要实现自身的本质职能。因而, 要促进政务微博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沟通、合作、互动, 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从线上线下影响社会公众, 努力实现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以便更好地引领处于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中的社会民众。

再次, 推动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作, 扩大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要推动政务微博进学校, 与高校“两课”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与其他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 并借助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扩大政务微博的影响, 向学生群体传播正能量, 进而让政务微博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扬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旗去影响人、塑造人、实现人。

(三) 科学界定与转换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首先, 立足社会公众诉求, 科学界定和转换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发挥党政机关密切联系社会公众的特点, 积极关注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出的诉求, 对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重新审视, 而不能照搬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切忌出现语言暴力。要发挥政务微博扎根互联网这一特点, 对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 使相关话语更加亲民、准确、生动、活泼、轻松, 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 以让社会公众在喜闻乐见的话语叙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 立足工作职能及职能的实现, 科学界定和转换政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立足当前的工作职能及职能的实现途径、实现方式, 以服务精神为话语内核, 以更加专业、真诚、权威的话语重塑政务微博话语表达方式。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职能及职能的实现要求, 以以人为本精神为话语底色, 以更加温情、热情的话语重构党政机关及党政机关官员与社会民众的关系, 进而实现政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 让社会民众在政务微博的渲染的和谐氛围下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 立足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 科学界定和转换政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出现, 是政务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要以沟通互动的姿态及时回应社会公众, 以理性、科学、宽容、民主等精神转化政务微博话语, 消除社会公众此时的疑惑、恐慌、不安、焦虑, 进而促进政务微博引导社会舆论功能的实现, 让社会公众在健康向上、民主宽容的社会舆论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往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 政务微博有着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构建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能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下实现多样化功能。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运行与营销机制,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科学界定和转换相关话语来推动实现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政务微博,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盛明科, 杨玉兰.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2]毛勒堂.分配正义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检讨[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3]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得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 武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微博话语权分配与议程设置的关系 篇7

关键词:新浪微博,话语权,议程设置,拟态环境

问题的提出

2009年8月, 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在媒介融合的今天, 新媒体变革着现行的网络舆论、话语权、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果。微博的研究是在博客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国内还属于新事物。总体来看, 目前的研究方法以思辨方法占多数, 较单一, 缺乏适当的切入点, 研究多停留在介绍、概念、问题、建议上的泛泛而谈, 缺少定量和定性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微博话语权分配情况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微博面向普通受众, 其话语权得到表面上的彻底解放。另一方面, 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在微博上进行传播, 被用户提上议程。本文假设话语权和议程设置之间存在联系, 对话语权的分配情况及用户对重大事件的反映情况进行研究, 然后找出其中的关联。微博中话语权的分配情况如何?重大事件发生时用户在微博中有着怎样的反映?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否在微博中已经消解?微博中议程设置的形成机制如何?普通用户是怎样在微博构建的拟态环境中接收信息的?这些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关于话语权概念的界定

话语权, 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 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且不说“怎么谈”, 单论“谈什么”, 就已经由话语权决定了, 一旦决定了谈什么, 很多问题就谈不了, 更何况怎么谈?在当代社会思潮中, 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福柯说道:话语构造了话题, 它界定并生产了我们知识的各种对象, 它控制着一个话题能被有意义地谈论和追问的方法。 (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 用户既是“传者”又是“受传者”, 网民与专业的传播机构与传媒权威之间破天荒地有了一种可以平等对话或者自说自话的可能, “微内容”、“微价值”、“微力量”由于网络的聚合作用而强大得令人刮目相看。 (2) 从某种意义上说, 微博使用户拥有了可以说话的机会。

研究的方法

抽样。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 分析的对象是微博客 (Micro Blog) , 以新浪微博作为样本。事件样本选取玉树地震, 该事件属于2010年中国的重大事件, 具有代表性。精英用户的样本为关注度最高的十名用户, 他们的言语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人们的议程, 在实际的测量中, 为了数据的更加准确, 研究者将排除不常更新微博的用户, 排除后留下的名额根据名次顺延。

编码。笔者对新浪微博的以下6个内容进行编码和测量:TOP100博主的构成、一日人气榜、用户标签榜、热门话题榜、名人堂、精英的议程, 对以上6个变量的具体定义如下:

1.TOP100博主的构成:根据粉丝数 (即该用户被多少人所关注) 取排名前100名, 根据用户的身份分为文体明星、传媒、企业高管、专家学者、作家及评论员、草根六大类。

2.一日人气情况:一天内新增加粉丝数的排行榜。

3.用户标签的构成:标签是每个用户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词语, 以方便找到同类。

4.热门话题:按照话题的热度进行排序, 热度是由单位时间内讨论该话题的人数、次数等因素决定。

5.名人堂:按照用户的不同构成进行详细分类的排行榜, 包括传媒名人堂、娱乐名人堂等。

6.精英的议程:以玉树地震为例, 观测精英阶层在2010年4月14日、15日两天, 即地震发生的最开始两天内对地震进行评论的频率。

研究的主要发现

笔者对TOP100博主的构成进行了统计, 得到以下结果: (3)

从表1中可以发现, 包括影星、歌星、体育明星在内的文体明星占55人, 包括杂志、报纸、传媒人士在内的传媒占15人, 企业高管17人, 专家学者、作家及评论员、草根各占2人、9人和2人。包括前三名姚晨 (文体明星、151.2万粉丝) 、赵薇 (文体明星、129.7万粉丝) 、李开复 (企业高管、105.7万粉丝) 在内的TOP100里, 文体明星占55席高居榜首, 依次是知名企业高管和传媒, 这三项就占了TOP100的87%, 他们都属于社会精英。而另一方面, TOP100里的草根只有2个, 分别是“冷笑话精选” (16.3万粉丝) 和“段子” (15.5万粉丝) , 草根阶层处于明显的话语弱势地位。同时, 笔者查看了草根人气榜中的前100名用户, 有50%左右的草根被关注数在1万以下, 相对于影视明星随便就是几十万的被关注度来说, 微博中草根话语的声音是渺小的。

由此可见, 名人、精英被普通用户追捧、关注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与新浪微博在创立之初大打“名人牌”, 借用姚晨、赵薇等人招揽用户的运营策略完全吻合, 新浪微博的推广策略持续使名人效应扩大, 并呈螺旋状上升。精英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 粉丝数是在作为公共空间的微博上发出声音影响力程度的表现, 同时也是拥有多少话语权的表现, 可以说粉丝数和该用户的话语权正相关。精英的粉丝数多, 其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所说的话、发表的观点因为众多的关注而得到广泛传播, 即他们发布的信息会在关注他们的人的主页上及时显示, 之后又被不断地转发, 话语传播范围被循环放大, 在话语权上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

我们随机抽看了10天的一日人气榜, 令人惊奇的是, 连续10天的前10名用户全部为娱乐明星。另外, 笔者在对用户的标签构成进行考察后发现, 排名前十的标签分别是:音乐、电影、80后、旅游、听歌、90后、学生、摄影、时尚、看书, 在标签的设置上, 多数用户选择了音乐、电影、时尚这样的消遣字眼。表1中有两名挤进前100名的专家学者, 分别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和财经分析师徐小明。由此可见, 娱乐需求是用户“使用”微博时最主要的需求,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娱乐明星满足其娱乐消遣需求, 而专家、学者在微博中受到冷落。

在笔者对该问题研究期间, 世博会、地震等话题在页面的显著位置被反复提示。微博网站平台的操作者会将热门话题在首页和用户页面不断给用户进行提示, 用户则可以点击查看议程里这些热门话题的信息, 从而进行评论或转发来扩大这些信息, 该引导模式强化了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传媒名人堂排名靠前的分别为羊城晚报、新周刊、湖南卫视, 被关注数分别为5.1万、21.7万、4.5万, 可见, 除了网站管理者外, 传统大众传媒也把微博当做一种推广平台, 并及时在微博上发布新闻和评论, 在微博中沿袭着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诚然, 博客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模式, 加之微型博客的碎片化等特点, 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4) 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这种自上而下的精英传播方式容易导致话语权的失衡, 首页的各种排行成为受众“关注谁”时的重要参考。同时, 排行中九成以上是精英阶层或知名传媒, 在话语层面上牢牢掌控着话语权, 他们成为意见领袖, 如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一样去引导议程, 告诉公众应该关注什么, 以引导整个微博环境的议题走向。

表2是对玉树地震后排名靠前的用户发表评论的数量统计, 从姚晨到任志强, 他们在地震发生当天或者第二天都在微博上对该事件进行了评论或转载, 他们传播信息、号召捐款、倡议救灾, 可见, 精英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便即时更新微博并发出声音。

综上所述, 微博的话语权分配与议程设置形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即正是由于精英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 所以其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设置议程的角色。我们可以得出:精英、微博网站平台的操作者、传统大众传媒在微博中注册的用户, 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议程设置不但在微博中没有被消解, 而且得到了强化。

结论与讨论

微博兴起初期, 人们寄希望于其能成为草根在大众传媒上失语的有力补偿, 但研究表明, 是精英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话语空间, 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微博构建出了这样一种社会语境, 即:广泛的传播通路、海量的信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种看似自由、平等、共享的语境, 话语权却牢牢地被精英阶层所掌控。从某种程度上说, 新浪微博成为大众围观明星和围观名人的场所。诚然, 通过微博, 人们得以进一步从传统媒体或“外新内旧”的新媒体交织的话语霸权网中解脱出来, (5) 但同时我们看到, 大众也仅仅是获得了一种来自表象的话语快乐, 从深层次来说, 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寻求网络认同依然是SNS媒介使用的首要功能。 (6) 如何强化普通受众的话语权, 这是微博需要研究的课题。

由于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 微博不仅设置了议程告诉用户“想什么”, 同时也构建出拟态环境去让用户“怎么想”。话语权的掌控使得精英更易影响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又夹带着精英的价值和观念去影响普通受众, 即:精英——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的传播方式。群体传播在微博中得以凸显。群体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 (J·G·塔尔德,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公众”概念的提出者, 主要著作有《模仿的法则》、《舆论与群众》等) 提出的概念, 他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的法则》一书中认为,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模仿。普通用户沉浸在社会精英建立的符合精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拟态环境”中, 在该环境中接收信息并受其制约, 从而指导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 进而, 人们容易在表面的微博文化狂欢和片面的群体模仿中失去自我。

另外, 研究还发现, 微博主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任何新鲜事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微博上, 用户可在微博上获得还未在正规媒体上登出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极易引起传播失真, 而传播失真又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 媒体、政府、政府官员开设微博不失为一种有效监控和引导网络舆论的方法, 媒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众, 抑制“假民意”在网络上的流行和“群体极化”的发生, 从而化解危机。如何让草根拥有更多话语权, 以及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化解风险社会的危机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学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foucault, m.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A.M.Sheridan Smith) .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72:p116.

2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第43~44页。

3数据来源于http://t.sina.com.cn, 数据截止到2010年5月3日。

4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 《传媒观察》, 2008 (10) 。

5刘扬:《微博客: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快乐》, 《今传媒》, 2010 (1) 。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篇8

(一)民众作为话语权主体的狂欢

微博的普遍使用和深度渗透使得话语权格局得以重构,加上微博的互动更为便捷和随意,加速了个人话语权的解放和崛起。公民的话语空间得到释放和扩展,微博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契合,几乎在每个公共事件背后都能看到微博的力量。以天津爆炸事件为例,事件最早的消息及相关视频就源于微博。微博带来了话语权的春天,使“全民记者”成为可能。

(二)微博问政兴起

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以传统媒介为中心话语权的现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扩展了公众的话语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通微博发布信息,使微博成为政府部门直接与公众交流沟通、传达信息的新平台、新方式,加强了官民对话和互动,改变了民众缺乏行使政治话语权渠道的格局。

(三)“热搜排行”的二次议程设置

微博设置的“热搜排行榜”以及“热门话题”属于在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之上的二次议程设置。此外,“人气用户推荐”也会间接将微博用户引向精英等意见领袖微博。各种排行榜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去关注谁、关注什么,微博在二次议程设置上的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但同时也削弱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导致话语权的失衡。

(四)大V等意见领袖话语权的倾斜失衡

微博影响社会,意见领袖影响微博。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话语场的活跃度高,且话语表达呈多元化,几乎在每起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都能在舆论中看到微博意见领袖的身影。但微博意见领袖的主体仍然是大V等精英意见领袖,草根比重较小。因此微博的草根话语权只是一个假象,是另一种形态上的自言自语,话语权仍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五)网络围观更加凸显“马太效应”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变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个体在庞大的微博网络大军中,行为无法摆脱人际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再加上微博的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网络传播由个体到群体形成“马太效应”,普通民众从认知到行为都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因而又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同时,由于具有众多的粉丝,大V等精英阶层的话语或意见通常能影响粉丝的思考与行动,而大部分草根博主往往是话落无声、“自言自语”,使得网络围观更加凸显马太效应。

(六)“推手”“水军”等对话语权的滥用

一些大V阶层,尤其是“网红”,其取得话语权并不全是依靠自身的吸引力或专业度,而是因为外力的介入。微博平台的推介、商业推介等都属于强有力的外力,当公众打开微博就看到推荐关注的用户,这种外力的介入势必会强化话语权的滥用。

微博话语权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一些博主为了提高关注度,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加粉”,更有甚者不惜通过恶意传播、哗众取宠、迎合受众等方式进行无下限的自我炒作,污化了微博的舆论生态。此外,微博意见领袖优势的舆论价值也被利用起来,有偿广告转发、刷转发评论等成为微博营销推广的手段。虽然这种行为没有得到调查佐证,但大V们能否顶住利益诱惑合理使用话语权,令人担忧。

二、微博话语权现状反思:大众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人类传播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了其在公民话语权的发展空间。

网络虚拟空间出现以后,其独立性和匿名性会使公众的话语权得到有效扩展,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但从现状来看,沉默的螺旋依然在网络话语权的使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话语场分为三个部分:强势的意见领袖、弱势的普通公众和默不作声的围观者。弱势的公众发现自己的声音经常被淹没和忽视,久而久之更趋向于默不发声。虽然微博是一个表达公共意见的平台,但交流仍是不对等的,所以目前它还不是一个成熟到能够充分发挥公民表达权的公共领域。

此外,政府舆论部门的把控以及社会主导舆论的影响都决定了公民表达的有限性。微博通过管理条例和技术手段等来管理话语权的表达规则,微博网友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有相对的表达自由。微博管理者通过删除和管理有害或不良信息,或者从维护大局的角度不得不删除一些比较有思想深度、建设性或批判性的微博。从这种管理方式来看,网络中话语权几乎等同于现实世界的话语霸权,在损害了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加速了谣言的滋生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民对话语权的滥用问题也很严重。匿名性导致网民责任感淡化,各种信息的可信度很难保证,部分网民为了宣泄自我感情,其在微博上情绪化的表达和发言有着夸张的成分。此外,受到媒介素养的影响,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和谣言,很少有人去质疑和辨别它的真伪,人们现出群体的盲从与冲动,非理性的表达充斥话语阵营。

总之,实现网络话语权并非是简单地建立话语平台就能解决的,还取决于传播制度、控制者、使用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配合。大众话语权如何真正实现,我们还需要去面对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申玲玲.微博话语权对现实话语空间的影响[J].新闻界,2013(04):49-52.

微博·传播·话语权论文 篇9

关键词:政务微博,网络问政,自媒体

“网络问政”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以达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种执政方式。一方面是政府主动上网对网民进行咨询, 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另一方面, 也包含网民对政府的质问和评议。网络问政实质上体现的是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双向互动。 (1) 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问政的必然选择, 这将使得党和政府决策更加能体现公共性, 增加透明性, 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微博出现后, 大大改变了网络问政的形态, 提升了网络问政的效率, 更直接、更高速、更个性的问政方式出现了。作为风靡国内的自媒体新平台,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用户数量均超2亿。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 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中国社会, 无论是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 微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几乎在社会的各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微博欣欣向荣的时期, 我国政务微博也呈现一片繁荣发展的场景, 政务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 改变了传统的官民互动方式、刷新了官员问政的途径, 具有无可争议的公共话语权。

一、良好的互动性和公共性是政务微博的传播学优势

微博源自于美国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 奥巴马总统在竞选时利用社交平台facebook得到了大批网民的票选。在中国, 从伍皓、章剑华、蔡奇这些党政部门的官员到普通民众, 通过140个字的内容发布, 以微博平台秒互动的传播优势, 开启了一个发微博、织“围脖”、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传播是一种行为, 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个系统。政务微博的传播过程可以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进行描述, 此模式表明微博传播过程当中, 传者 (党政部门或者党政公务人员) 、受者、媒介三方可以实现交叉互动, 具有相当优越的即时反馈渠道。来自于党政部门或者党政公务人员的公共信息,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转播、评论等方式进行转载, 而在转载的同时, 也自动署明出处, 因有经过认证的传播者原微博支撑, 二次传播更添其权威性。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即公共领域, 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的主体是作为公众舆论之中坚力量的公众。有些时候,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 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 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 如报刊也算做“公共机构”。 (2) 所谓媒介的公共性, 指的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 其话语必须公开;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 (3) 而政务微博在媒介定位上, 服务的受众是作为网民的公众, 而微博这个媒介平台是开放的, 在微博上的言论也都是公开的, 作为微博发布平台的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 其运作手段是公正的, 而公众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申请到注册账号, 其后进行全公开的信息发布, 微博平台的使用是公正且得到保护的。

二、政务微博具有微媒体、自媒体、聚媒体的三位一体特征

近年来, 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都开始使用微博, 用微博平台来进行政务公开、倾听民意, 推动了官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政务微博的“微媒体”特色彰显, 传播架构较完备;“自媒体”风格求同存异, 传播时效有保障;“聚媒体”表现相得益彰, 传播平台多样化。

微媒体是许多微小信息发布平台所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 其媒体特征就是, 每个注册用户是作为独立的发布点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微博是现时代一种非常流行的微媒体, 充分具备了微媒体的四个特性, 即增值性、差异性、传播性、选择性。腾讯政务微博排行榜用图表展示了十大政务机构微博和十大公务人员微博, 从活跃度、传播力、引导力、亲和力等4个方面进行排名, 以广播的微博数量以及关注的听众数量进行综合考量。十大公务人员微博排行中, 选择性和传播性体现于听众通过选择对微博中的政务信息进行浏览, 又通过转播、转载等进行二次传播;听众对微博信息的评论、回复, 则体现了微博这个微媒体的增值性。

根据有关学者的定义,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以腾讯政务微博地图为例, 部门分布从公检法到文体交通一应俱全, 在行政级别的分布中, 从副处级到正部级的干部, 纷纷进行微博问政, 数量蔚为可观。这些微博作为自媒体发布政务信息, 改变了原有的“点到面”的传统媒体传播, 转化为“点对点”的对等传播, 在秒的范畴内自行发布, 网民通过微博自行接收, 充分体现了其传播的高速便捷特点。

至于聚媒体, 并不是一种媒体, 而是一种表象, 指的是具有共同特征或者持有某类共同观点的人群, 在自媒体平台的表达方式中, 向不特定的多数受众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信息, 聚媒体是自媒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 产生的一种聚合式的表象。聚媒体可以依附于很小的载体, 比如微博。政务微博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聚媒体的表象形成过程, 微博主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一些政务信息, 信息的内容包括140字的文字内容、视频、图片甚至是其它网页的链接, 而在聚媒体当中, 包括有网友的留言也相当于聚媒体组成部分, 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公务人员通过微博平台发布公务信息, 这些公务信息向不特定的网民公众以及特定的听众个人传递一些政务信息, 而普通的大众网民对微博内容的回复是表达民众内心声音的一种方式, 这种诉求的功用是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

三、政务微博实现了政府和群众的无缝对接, 开辟了网络问政的新天地

政务微博具有及时、有效、公开的优势, 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政府和群众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通过微博来进行网络问政, 微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作用也日益加深。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行政机构均不同程度的开通了微博, 微博数量以黑龙江、浙江、四川为前三名, 而活跃度以山东、浙江、四川为前三名,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 浙江、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省份政务微博开展较为充分, 党政官员普遍具有利用新媒体实现官民互动、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意识。

政务微博因微博平台易于操作、传播高效快速等特征, 成为政府行政机构进行网络问政的平台选择。在微博上及时发布一些公务信息, 尤其是一些公众急需了解的信息, 比如国家政策的执行、重大的活动、重大突发事件, 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也为政府策划议题、筹备活动、澄清事实等赢得了时间。

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联, 拉近官员和民众之间的距离, 这是政务微博进行网络问政的新途径、新探索。通过微博, 不少的官员成为了网络红人, 拥有数十万的粉丝, 网民通过微博与官员进行互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敢为人先, 作为高级别的行政人员中的第一位, 率先开通了微博, 将“微博问政”推向了高潮。张春贤深夜与微博上的听众网友进行点对点的交流, 网友提问, 张春贤回答, 有问有答, 令无数的网友感到惊喜和亲切。

注释

1 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 法制与社会, 2010年第5期

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转型》[C], 曹卫东等译, 学林出版社, 1999年, 第2页

上一篇:中学语文新教材研究下一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