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体制论文(共9篇)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1
在校园网普及之前, 高校师生获取学校新闻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校报, 校报在高校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一家独大”, 它的优势和局限也有目共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高科技的传媒工具迅猛兴起, 特别是校园网在高校的普及, 对校报的传统地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校园网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 具有迅捷性、丰富性、多样性、便利性、交互性、生动性的独特优势, 大大超过了校报, 使原本不满足校报时效性差、信息量少的师生转而亲近起校园网, 校报面临着读者群大大萎缩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校报怎么办?固守原有阵地, 以不变应万变已不可能;单靠强化自身创新来与校园网“一争天下”, 短时期会有一定成效, 但校报自身固有的局限无法根本克服, 长期竞争还会败在网络手下。因此, 这就需要高校新闻工作者转变思维方式, 变“竞争”为“竞合”, 实行“报网联姻”, 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整合媒体资源, 从体制上进行资源调配, 合理配置校内传媒工具, 使其优势互补、各尽所能, 共同担负起营造校园和谐文化的重任。
校园网新闻传播的优势
与校报相比, 校园网有其巨大的优势:1.时效性优势。高校校园网可以随时发布新闻, 实现当天的新闻当天报道。而高校校报要经过组稿、编稿、审稿、画版、排版、校对、印刷、发放等多道程序, 出版周期往往要一到两周时间甚至一月之久, 使校报报道的新闻早已是校园网报道的旧闻, 这极大地弱化了校报的新闻性质。2.传播方式优势。校园网采用多媒体传播方式, 将数据、文本、声音和各种图像在单一、数字化环境中一体化, 突破了校报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载体的局限性, 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获取信息的传播方式, 这种吸引力大大优于报纸。3.信息容量优势。一个只有9G的硬盘可以存储4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 而一份对开四版的报纸, 每期刊载文字只有4万字左右。由此可见, 校园网容量要比校报大很多, 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信息。4.互动优势。校园网有很强的互动性, 师生可以随时在网上发帖、跟帖, 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与对事件的讨论、评议, 这比给报纸写稿、投稿、发表来参与互动要便利许多。
高校校报新闻传播的长处
网络传播现在还处在一种“亚文化”状态, 在运作上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如小道消息、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等, 容易误导舆论, 这是网络文化传播的短项。网络之长, 正是校报之短;但网络之短, 也凸显了校报之长。
校报之长在于它的权威性。校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 所刊发的新闻作品必须真实、可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保持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一致性;及时准确地传达校党委的正确主张和决策。这些都在客观上保证了校报的权威性。
校报的长处在于它的深与专。校报可以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 作为网络时代信息的权威解读者, 以它高密度的知识含量对网络信息作专门化的阐释。校报的主要读者是高知群体, 他们不仅需要及时了解最新消息, 更希望了解新闻的整体情况和背景资料, 这时校报就可以在深度上下工夫。高校内部各方面专家云集, 对一个问题可以作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解读, 这样做出的专业化的深度报道, 肯定会比网络报道更权威、更深刻。
校报还具有可反复阅读和便于保存、收藏的长处。作为纸质媒体, 一旦发行就定格下来, 读者一报在手, 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反复阅读品味, 有价值的东西还可以剪辑收藏, 成为一份宝贵的资料。这些优势, 又是网络所欠缺的。
报网联姻, 共促发展, 创新高校新闻传播体制
在高校新闻传播方面, 校园网有其现代信息优势, 相对于网络的不足, 校报又具有其长处。在新形势下, 作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 应创新高校新闻传播体制, 建立报网联姻体制, 把校园网与校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以共促发展。
网络与报纸联姻,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首先在于它们的同质性:它们资源同一、资讯来源同一、传者与受者同一、领导与管理者同一、传播内容与传播目的同一等。这种同质性决定了校报与网络之间的排异性很小, 实现联姻是很容易做到的。其次是它们的互补性。校报和网络联姻, 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用网络的“快、活、多”与校报的“真、深、久”相结合, 可以收到“1+1>2”的效果。在现今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就是财富, 要实现高校效益的最大化, 把担任高校信息传播的有效媒体整合起来, 避免校报和校园网的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内耗, 对学校生存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校报与网络联合的方式可以是校报与校园网的链接, 也可以由校报建立自己的网站。学校发生的新闻事件, 可以实时在网上滚动发布, 然后在校报发布综述和评论。校报可以在网站上建立“新闻线索征集”、“校报投稿”等栏目。在报网联动的情况下, 师生掌握的校内新闻线索以及对学校各种问题的困惑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给校报, 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校报投稿。校报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上的BBS论坛, 社会上一些大报对这些论坛都非常关注, 很多有价值的报道都是BBS论坛上最先发出消息引发讨论, 门户网站迅速跟进, 报纸进行深度报道, 从而达到轰动效应的。校园网可以就一些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BBS上开辟论坛, 邀请大家发表意见和观点, 然后校报可以选取其中新颖精彩的观点和建设性的意见刊发出来, 这样可以增强校报的可读性和思想含量。
参考文献
[1].黄芊:《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校报的定位与发展》, 《黑龙江史志》, 2008 (17) 。
[2].杨旸、张涛:《报网联动开放办报——浅议校报在高校信息传播中的重新定位》,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2) 。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2
2.随着异地高考政策的展开,陆陆续续的随迁子女感受到了优惠,请你以一名北京市民的身份对此政策进行评价。
异地高考政策的开展,首先体现了对人权关怀,但是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纳税情况、流入地的承载能力以及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教育完整性等都有可能成为考量的因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本地学生压力,外地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同时,给予城市更大的压力,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资源人均占有率会降低,必然会导致本地区的不满,所以说该项政策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依旧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班,出现了“大班额”这种现象,请问教育部门有何量测?
答案:针对这个问题,1.加强管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切实控制班级人数。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严把转学关口,严格转学的条件和程序。2.实施多项教育工程,增加基础教育资源。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特教工程、教育灾后重建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做好现有学校的改建扩容工作,以解决学校班额过大问题。3.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4.努力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遏制部分城市学校大班额
问题。严格实行划片就近免费入学制度,从招生制度上遏制“择校热”,均衡配置初中生源;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推进区域一体化办学,通过联校、联片和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办学差距。5.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缓解普通高中入学压力。给予学生多方面选择,实现中、高职相互对接,开辟升学深造通道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职普比例大致相当,促进了职普协调发展,减轻普通高中入学压力,缓解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
4.近几年,校车事件频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甘肃省校车事件的发生为始端,请你以政府人员对此类型事件做出整改计划。
校车的配备是对中小学生人生安全的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增加人员的调度,切实保障儿童健康。二是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车安全工程。积极探索符合本省实际、能够满足学生乘车需求的校车运营模式,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建立完善以县级运输经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客运模式积极探索校车业务外包和学校周末轮休制度,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切实规范接送学生车辆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强化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上交通安全教育课、主题班(队)会、法制讲座、设置交通安全宣传展板、播放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安全教育家长会等形式,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大力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使学校、家长、校车经营单位、驾驶人和中小学生及时了解、遵守相关规定,自觉抵制乘坐无牌、无证、无保险的“三无”车、农用车、载货车、报废车等车辆,教育学生安全出行,进一步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切实防止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5.近些年,高考的改革力度愈加增大,提出了高考文理不分科,减少考试科目的提案,请你以一名在读的高中生,结合实际对于此项提案做一简单评述。
文理分科不再实施这一提案必有利弊,与以前相比,学习科目的增加以及时间,精力的分配,都是有了一个新的挑战,同时,对于理科优秀,文科薄弱的学生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成绩。但是,文理不分的安排,更大程度的给予了“全营养”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文理的全面开展,我想教育部门也会对此做出合理的调整,从课程难度,以及课时安排这方面都会有合理的解决,总体来所,我个人还是持赞成意见。(自己写的,到时候这个可以临场发挥)6.近期网上报道各类虐待幼儿事件,我省近年在加大幼儿园,而且您在报告中提出今后将加大建设,势必要加大招聘教工,我们如何把好质量关来杜绝此类现象?谢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则,严把各类保教人员入口关。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实行持证上岗。目前尚不具备相关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等多种
方式在3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仍未获得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得继续在岗工作。二是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师补充机制,大力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到幼儿园任教。在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并逐年扩大学前教育招生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及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分层承担全省幼儿教师培训任务,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比例。三是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与正确的专业态度,引导教师自觉学习与积累各种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体罚、变相体罚或虐待幼儿。
四是依法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和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国家各项工资福利待遇政策落实到位。切实保障民办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民办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资格认定、学习培训、评优选先等方面与公办幼儿教师享有同等待遇。要参照当地公办幼儿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和聘用教师的工资标准,并按照国家政策,为他们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7.王厅长您好,甘肃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下一步,省教育厅如何更加有效地规范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随着教育发展变化始终存在。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地予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适应和推进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省教育厅已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正在征求相关部门和各市州意见)。我们将采取以下有力措施,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
一是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严格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和教育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
二是保留必要的村学和教学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必须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村仍需保留必要的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必须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和上学难问题的出现。对于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管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县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审批等程序。要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学校教师、当地群众、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多数学生家长、多数当地群众反对或多数听证会代表反对,学校撤并
后不能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并入校寄宿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形成超大规模或“大班额”的,均不得撤并学校或教学点。对于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如果至今还引起当地大多数群众反对的,确有必要应该由当地人民政府重新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现代社会体制下的媒体传播 篇3
一、生存于政治体制中的传媒
媒体沟通的目的应该是赋予大多数公民权力, 让他们既不受制于国家, 也不受制于国家的市场力量。媒体应该为所有公民享用, 而不是为政治统治者或商人谋取个人所得或利润。这种新模式的公共服务沟通对我们考察媒体与民主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⑵
在当代西方国家, 制约媒体民主功能发挥的国家权力以隐性权力为主。相对自主的媒体在制作新闻以满足受众的需要时, 它可能落入政府设定的议题框架中而处于从属的地位。同时, 受众的需要也可能早已隐含了有利于权力构架的意识形态, 而使媒体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工具。这就是国家权力的隐性显现。这些权力使媒体一方面始终在国家允许的范围运转, 不敢越雷池一步,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国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利益。
有学者指出:“媒体以在制度上与经济上独立来保证公正, 这一直是一个没有完全实现的理想, 而这个理想的实现除了媒体自身的道德追求和对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担当, 更重要的是, 要靠媒体所在社会的制度保证”, “政治制度与媒体制度之间其实是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唇亡齿寒。它决定了任何媒体制度的改革都必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匹配而行”⑶我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显然, 传媒与传媒的权力不是存在于真空中, 而对于传媒的运作以及社会效果产生最重要制约的无疑是传媒所处的社会体制环境。大体而言, 现代的民主政治与法制社会为传媒提供的是一个竞争性的、舆论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二、媒体与市场
在90年代以前, 西方的主流传媒理论一般是依据市场自由主义的理念提倡通过市场的自由调节来保证媒体的自由、多元与公正。但是从90年代开始这种理论遭遇极大的质疑。言论批评了这种时常自由主义观念, 提出媒体应当"不为不民主的市场所左右"的理想。媒体与市场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认为, 市场化下的私营媒体有利于媒体民主功能的发挥。
“现实并不像自由主义者所论述的那样。不受限制的竞争, 不一定就能够保证生产者可自由进入市场。在通常情况下, 市场是不可以竞争的, 因为要求进入市场的投资水平太高或者风险太大。垄断或企业联合彻底破坏了市场的潜力。”⑷这是因为, 开放的媒体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将促使媒体竞相引进更有效的生产技术和条件, 这样就提高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并开始将传媒业的所有权集中到有钱人手中。此外, 市场的垄断造成媒体经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将会促使媒体集中和联合, 以实现垄断经营的低风险和高收益, 这样的结果是媒体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而集中和联合后的媒体在重大问题上将服务于共同的资本利益, 从而形成统一的口径, 多元的声音也就弱化乃至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老师曾提出: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市场化可以提供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 从而确保思想的自由与媒体的公正。“但是当今社会, 媒体的市场化发展其实已经形成对自由主义理念的挑战。”首先, 媒体的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 从而政治上或理论上的平等被经济上或实际上的不平等置换;其次, 媒体的市场本身也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媒体可以迎合人的低级的非理性的欲望而在市场走红。”⑸总之, 市场化的方案能否保证媒体的民主理想值得怀疑。甚至新闻自由能否必然导致客观和公正?新闻自由是否必然导致民主的实现呢?这之间是否能划等号?看来并不是一个不需要质疑的问题。
三、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在民主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约翰·基恩提出:“新的数字技术、卫星广播、网络以及广播与电子沟通的结合到底是阻碍了还是有助于新闻自由理想的实现?”⑹
网络技术的互动性给予大众一个虚拟的“意见自由市场”, 网络媒体极大地延展了公共空间, 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 从而一方面分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为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表达渠道。
但是, 现实的公共空间好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就其自身而言, 它一方面内在地受到政治场景的束缚, 一方面又外在的隔绝了大众对民主的参与。虽然我国的网络发展迅速, 网民数量激增, 但是这个数字在中国还是一个少数, 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对网民构成影响很大, 网民的言论也只能代表网民自己, 而不能代表公众全体。即便网民的数字到达了9000多万, 但是, 在这背后12亿人在我们欢呼网络民主革命的时候, 根本没有发言权。
网络政治传播在推动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谁都有目共睹。新兴媒介载体的出现, 对于民主进程的推动是谁都渴望发生的事情。但是, 我们不能忘记了技术永远是技术, 社会发展进程的真正决定者是技术的控制者, 而网络政治传播的意义正在于此。
摘要:全文通过探讨生存于政治体制中的传媒发展, 媒体与市场的关系, 以及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在民主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来挖掘在现代中西方社会体制下的媒体传播意义。
关键词:媒体自由,民主进程,新媒体,市场化
注释
1⑴⑵⑷⑹[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 1998年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4
它不仅是一个优选的过程,还是一个劣汰的过程,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主动筛选的过程。让什么新闻进入传播渠道,把什么新闻舍弃不报,不仅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同时也决定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品位。
一、新闻取舍的三个层面
在新闻传播的全部过程中,新闻取舍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采访、写作阶段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二是编辑阶段各种编辑角色对新闻稿件的取舍;三是受众对已发布新闻作品的取舍。
1.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包括三层基本内容:其—,从一般事实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其二,从新闻事实中选取新闻价值大的典型事实;其三,从新闻事实的整体中选取那些新闻价值大的部分或片断事实。这部分工作主要由作者完成。
2.对新闻稿件的取舍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新闻稿件中选取可以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并舍弃不能进入传播渠道的稿件;第二,选择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播已经选取的稿件。这部分工作由编辑完成。
3.对新闻作品的取舍,主要是指受众对新闻作品、新闻信息的解读接受过程,是受众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地视听新闻的过程。受众是这部分活动的主体。
不难看出,决定新闻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稿件,能否进入传播渠道并能否被受众进行取舍的是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取舍活动。在这里,记者的写作活动和编辑的取舍活动是受众取舍活动的前提。尤其是编辑,在整个取舍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本文主要讨论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材料取舍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二、新闻取舍的“三维价值观”
新闻具有多元功能,当这些功能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多种需要时,新闻就具有了多元的价值。当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材料进行取舍活动时,实质上是在对新闻材料进行价值判断,新闻的价值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构成了新闻取舍的标准。尽管新闻取舍的标准众说纷纭,如“双重评价说”、“八看说”、“真、新、善、利、美”说等等,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国家、社会和受众的利益出发,从现实的、历史的和新闻自身的角度多方位审视新闻的价值,我们可以归纳出新闻的三维价值,即导向、文化和新闻价值。这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提出的:“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是一种满足国家政治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注重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尊重新闻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三维价值观。
张如法先生曾认为,影响和约束编辑取舍活动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工作群体、内容公众性形成的压力、媒介压力及编辑个性结构等。但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取舍活动的因素中,编辑的价值观应该是最主要的核心因素。科学认识新闻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是新闻取舍活动主体首要的和基本的素质要求。
1.导向价值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传播与贯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即新闻应当具有导向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闻应当具有政治、思想和大局上的导向价值,这是新闻取舍的首要和重要标准,也是时代赋予我国新闻事业的重任。
2.文化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积淀,有利于文明的传播与传承。即新闻应当具有文化价值。“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新闻应当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应当为先进文化的积淀增砖添瓦,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加强的一个方面。
3.新闻价值
从新闻自身的角度出发,新闻应当有利于受众对新闻的广泛接受,有利于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即新闻应当具有新闻价值。“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改进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新闻价值在实现新闻的价值最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强的新闻才能引起受众的主意,才能使新闻的导向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新闻取舍的三维价值观告诉我们,新闻取舍的过程是一种导向的抉择,一种文化的过滤,一种艺术的筛选。这种抉择、过滤和筛选的结果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大小。三维价值不是独立的、分割的和零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取得新闻的价值最大化效果,必须努力追求新闻的导向、文化和新闻价值有机和谐的统一。
三、新闻取舍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1.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
以追求导向价值为着眼点。就是说在取舍新闻事实时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是否符合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从深层意义上分析,新闻是国家、党派和某些利益团体选择的结果,不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新闻选择标准本身即是一种主观的设定,从这一角度看,应该说导向决定着取舍,取舍遵从于导向,导向的基本要求决定取舍的标准。
新闻应当着眼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般来说,含有重要或重大政治意义的新闻事件有两类:一是关于党和国家信息的传播,如中央和地方党委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2004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消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新办法出台》,就传递了国家不让一个中榜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政策与决心。另一类是可以被纳入党和国家政策轨道的最新事件。2004年9月4日的人民日报消息《珠海紧急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就是一例可以被纳入国家政策轨道,反映国家政策实施情况的事件报道。
新闻事实应当符合国家的现行法律法规而不能与之抵触。如这样一则新闻要素:一个十三岁男孩人小志坚,辛劳打工,挣钱养活有病的父母。事情虽然感人,但却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悖,如加以报道,等于鼓励童工现象。因此,这样的新闻就必须舍弃。
新闻报道的“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的导向价值。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初期,媒体采取控制信息的态度,结果造成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后来,各媒体对非典的报道又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虽然这对全民动员,预防非典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宣扬所产生的社会恐慌和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是不能低估的。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使其产生最优化的导向价值,避免因回避或过度报道而造成的反效果,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
以拓展文化价值为着力点。就是说取舍新闻时要着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着力于文明精神和行为的传播与传承,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展新闻的文化价值上下气力。新闻报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闻应当着力于宣传代表先进文化的典型形象,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着力弘扬和传承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着力营造和培育一种健康有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以陶冶大众情操,提升文化品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闻映射着现实,也记录和积累着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雷锋,张海迪、中国女排等典型形象通过媒体的传播,曾感染了无数受众,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先进典型形象仍然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奋发向上,1966年穆青的一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塑造了一位受人民爱戴的干部形象,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成为一种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这些新闻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在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积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读者形容眼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新闻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这些现象对新闻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会构成潜在的危害,步入新闻报道的误区。新闻工作者绝不能为了“抓人眼球”而成为“狗仔队”,娱乐报道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制造精神鸦片、文化垃圾。媒体有制造语境的权利和功能,但不能利用含糊的媒体语境制造虚设信息。由逐利、猎奇、寻求刺激等不当动机造成的新闻污染现象,可能对社会良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戕害。这些现象值得新闻界认真反思。新闻积淀下来的应当是优秀的文化,应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洗礼,那些反文化,劣质文化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如果这些文化垃圾在编辑的手中就及早被舍弃了,我们的媒体岂不更加洁净。
3. 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
以提高新闻价值为着手点。就是说应该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上入手,努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按照传播学的理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传播;受众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选择和反馈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众的好恶和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传媒的生死存亡。正如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所指出的:“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稿件仅仅只有宣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依据《新闻学小辞典》中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以下因素构成选择新闻的标准:
一、时新性。
二、重要性。
三、接近性。
四、显著性。
五、趣味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这实际上正是对提高新闻价值的一种要求。选取新闻价值高的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任何编辑都知道的常识,媒体的生存压力,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新闻价值的强大动力。但如何在提高新闻可读性的同时避免产生单纯或过分追求新、奇、快的误区,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追求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新闻自身的价值,这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新闻价值要与导向价值统一。如过分强调新闻的接近性,会导致全局观的忽视而造成不良影响。媒体对河南上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情况报道以后。随着文楼村艾滋病患者多的消息传播开来,文楼村几乎所有的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被雇佣者赶出了门。艾滋病报道给上蔡县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来自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记者在报道中就事论事,没有在整体上把握和引导,形成人们对文楼村人的恐惧心理。
新闻价值要与文化价值统一。过分强调新闻的趣味性,会导致低俗文化泛滥。一些媒体盲目的追求新闻的新奇和刺激,如《爱犬“吻死”8岁小主人》,《××抢了××男友?》,《××酥胸半露泄春光》等等。这些耸人听闻或没有意义、粗俗低下的消息,对于引导读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是没有益处的。而过分追求新闻的时新性,则会造成新闻的浅薄化和表面化倾向。刘翔夺得奥运会金牌后,许多媒体抢发消息,关于刘翔的娱乐性报道频频亮相,而内容却相差无几,空洞无物。真正有内涵的报道却是许多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关于刘翔的新闻调查,这个调查才使得刘翔的新闻有了深刻的内含和文化的价值,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得以增强。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5
一、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之处
(一) 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 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1]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 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 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 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 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 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此特点, 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 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 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 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 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 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 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 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 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 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 与报纸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 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 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 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
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 新闻发布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 无需经过道道关卡, 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发布。
(二) 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 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发布者中, 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 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 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 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 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 在网络上肆意谩骂, 污染了网络环境。
与网络媒体相比, 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 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 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 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 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
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2]例如, 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 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 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 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 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 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 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 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 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 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 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 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 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 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 日本突发9.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 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在现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 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并开始注意灵活运用网络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陷。在现今互联网之上, 也有一些报纸媒体开始打造网络上的阵地, 建立、维护相关网站的运行。读者也可在网络平台上阅读电子版的报纸信息, 并在信息下发表自身的看法。不仅仅是报纸媒体, 电视台媒体也开始开展官方网站的建立、维护工作。可以预见的是, 现今不仅仅是我国还有全球范围内的传统、网络媒体均会聚在一起弥补自身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以此为广大读者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些年来, 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新闻传播应运而生。文章主要是对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报纸) 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认识度, 促进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异同
参考文献
[1]舒世良.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J].戏剧之家, 2014 (12) :145-147.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6
1 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1.1 信息碎片化
自媒体大多是个人用户, 因此其拥有的功能繁多, 例如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等都是用户常见的功能, 因此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通常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多新闻事件通过个人用户对外发布时, 会夹杂着自身的思维定式或写作能力, 传播新闻事件的侧重点也不同, 大多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明态度。另外, 微博或微信等信息平台会受到字数的限制, 而博客或论坛等形式尽管不受限制, 却考验了读者的耐心。特别是在Web2.0时代, 网民登上了互联网舞台, 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力得到了强化, 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主导者。因此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大多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1.2 时效性更强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很多事件在发生后不久便通过自媒体的平台被广泛传播。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在事件的发送及传播过程中, 时间差被大幅度缩短, 有时甚至随着新闻事件的发送, 微博、微信等平台就已经开始采取直播的形式, 能够达到新闻与传播同步的效果这也与自媒体发布不需审核有直接的关系。例如, 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的发生, 第一条求助信息便是乘客通过手机发布的微博。
1.3 裂变式传播
所谓裂变式传播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信息传播的速度及波及面如同核裂变一般, 非常迅速, 且覆盖面很大。新闻传播是呈现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一条信息被发布后, 便在网络上被全网铺开, 呈现几何上升式的增长。这形成了一种“传播噪音”, 包括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涵盖了信息从传播者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接收者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干扰因素。因为传播噪音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 因而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 影响传播终端——受众对所传信息的的正确理解及接收, 最终造成难以理想化地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局面。
1.4 个性化的信息
个性化的特征随着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普通日趋明显, 信息发布的形式不再受到限制, 用户可以根据信息的特点及自己的主观感觉发表信息,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成为自身的优势之一, 会吸引更多用户去关注自己喜好的内容, 形成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态势。我们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无不为这种个性化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用武之地, 传播生态和传播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和转移。
1.5 传播内容立体化
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 而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 受众的感官被多种传播方式刺激。这样的自媒体传播平台给新闻资讯以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它真正的着眼于“受众有何需求?”而不单单是“我能生产什么?”, 因为当今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个信息形态, 浅阅读习惯使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立体化信息”, 同时新闻信息的复杂性在增强, 文字、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上呈现整个新闻事件的面貌。
2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统存在的异同
2.1 相同点
首先,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具有深度剖析的功能, 无论是新旧媒体, 在各类新闻事件发生后, 都会及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引导公众观点, 但是面对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今天, 仅仅停留在对事件表明分析显然已经不够, 媒体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做出独家新闻看店。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媒体应当及时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 引导受众, 将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其次, 新旧媒体都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在新闻传播中, 娱乐化已成为受众越来越青睐的形式, 轻松愉悦的传播更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 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事件播报形式已经没有市场。很多新闻采访中, 无论是哪种媒体, 都在为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努力。
2.2 不同点
自媒体更具有独家报道性, 在新闻事件产生后, 很多自媒体平台以高速传播的方式吸引广大受众, 这一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受众不仅能够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信息, 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事件的关注和监督力度大, 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
但是与自媒体相比, 传播媒体更具有权威性, 舆论引导的职能是传统媒体首先需要具备的。与自媒体的传播相比, 公众更看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很多人云亦云的事件没公众传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与事件本身的客观性存在偏颇的现象, 此时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才是代表官方更具权威的信息, 所给出的信息内容一定是客观公正的。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3.1 对传播理念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使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受到重大的冲击, 无论是过去的报纸、电视还是电台, 他们都受到网络优势的冲击, 纷纷开创网络版, 试图通过网络扩大影响力, 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效率。与此同时, 不少主播、记者等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以此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3.2 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开放性是自媒体呈现的显著特点, 受到这一点的影响, 传统媒体也纷纷实行开放, 从新闻选题到采访、编辑加工等环节, 传统媒体都会参考自媒体, 寻求与大众需求相一致的做法。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一瞬间的, 很多场景无法重现, 此时传统媒体需要与自媒体相结合, 将新闻事件还原最真实的状态。
3.3 传播状态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制作时, 会通过编辑对主题的确认后方可开始采访, 再依据采访的主体寻找和搜集新闻资料, 最终形成新闻报道的内容公之于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与编辑部相关的人员才能着手进行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而自媒体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进行新闻传播的, 实现了全民记者的传播状态, 这提升了传播的速度, 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新闻事件的发生, 打破了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有话语权的壁垒, 很多传播状态被改变, 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或电脑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消息。面对这种冲击, 传统媒体应当适度改变, 将自媒体的优点适时在传统媒体中有所体现, 或与自媒体合作, 实现自身传播状态的优化。
4 结论
传播速度快、效率高, 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 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启示。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传统媒体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媒体的优势, 将两者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要求我们的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和坚持受众至上的观念, 理解受众需求, 贴近受众生活, 并且要不断地研究受众, 持续发展和强化与受众的关系, 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将自媒体对自身的威胁真正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计冬梅, 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 2014 (26) :261.
[2]杨洁.自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的融合发展新策略[J].新闻知识, 2014 (12) :57-59.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1) :92-93.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7
1 自媒体的概述
1.1 自媒体定义
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是在2002年由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的。自媒体通过利用数学技术的综合操作,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分享经验、经历和新闻的平台。自媒体利用自身便捷、共享、及时的特点,改变和丰富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改善和娱乐了大众的社会生活。自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十分的丰富,其中包括微博、微信、博客、社交网站等,以这些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参加网络的机会和平台。
1.2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其中,微博的用户被称为“围脖”,发表微博的行径称为“织围脖”,是目前最火热也是最为常见的自媒体表现形式。微博是以Web2.0技术为基本特征,对其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发布、获取、共享和再次传播的自媒体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因为其更加简洁、开放以及更具有大众化,相对于博客等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令人喜爱。也正是因为微博是广受欢迎的新闻传播方式,所以它的存在,对政府的决策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1.3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
因为网络的用户是面向广大群众,所以每一个用户都是主角。即在每天的微博更新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即使是针对同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信息碎片化。
因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到网络上。又因为用户多、方便、快速等特性,网络上的信息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差越来越小,让观众能够及时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二个特征一时效性强。
因为网络的用户是多对多的,所以一个人发布了一个消息,不但他的朋友圈知道了,也会导致他朋友的朋友得到这样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人会得到这个消息。这就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三个特征----传播方式裂变式。
一是因为自媒体信息定制的个性化,所以用户可以利用软件根据自己的爱好把自己的状态、信息定制得具有个性化。二是因为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进而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四个特征就是信息个性化。
因为自媒体新闻发布的形式可以是视频、音频、图片等,向用户展现了一个个立体化的信息,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五个特征是内容立体化。
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2.1“解构”的概念
准确地说,解构属于哲学的范畴,全名是“解构主义”。是由法国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简言之,解构就是找出原来不合理的秩序,进行攻击,打破单元化秩序,建立更为合理的多元化的秩序的一种主义原理。为的是迎合世界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
2.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
首先是对于传播者,将专业新闻机构过渡到每个人。这对于专业新闻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发布新闻信息不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特权,这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二元对立的局面。
其次是讯息一—从“过滤一发布”到“发布一过滤”。以前新闻在发布之前会受到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改编。这就加入了主观的思想和观点;然后再进行发布。现在由受众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直接拍摄、记录,然后直接发布到网络上,再由用户自行进行筛选和提取。
再次是传播路径——从单一线性到网状扩散。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由传播者媒介进行单一方式的传播将信息传递到收信息者的手上。而自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从单一模式变成了网状模式。
最后,议程设置——一从引导到聚合。传统新闻传播利用议程设置对将要发布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排序,并通过它达到引起轰动的效果。所以,用户每天接收到的新闻都是专业新闻机构进行精心安排的内容,将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引领到某一个区域。然而,自媒体将这一现象彻底打破,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利用电脑等各种工具,进行评论、转发、分享等,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聚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3.1 信息冗杂与去粗取精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轮传播。在第一次传播中,自媒体新闻的发布到过滤,自媒体的舆论形成。例如,在日本发生核泄漏时,网上传播缺盐的信息,一时间在国内引发了抢盐的行为,在那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的平台上全是关于食盐的话题,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进而自媒体的舆论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传播中,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进一步跟进,对舆论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例如,还是在抢盐事件中,面对一时间兴起的抢盐行为,所有的传统媒介对谣言进行辟谣。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在纷纷对该事件进行强有力的劝说和警告。此时,公安部门也开展强有力的引导活动,对于那些造谣的破坏分子进行查处,由此对舆论等进行有力的引导。
3.2 真假难辨与去伪存真
首先,传统的传播媒介对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修正的功能。当传统的传播媒介对自媒体发出的不良信息有所质疑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回应。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的传统传播媒介对谣言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释,发布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信息,对不良的信息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其次,自媒体具有自我修正机制。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网络上一时间会分不清真伪,但面对众多用户,事件的真相总会浮出水面,总会还时间和世间一个清白,谣言也就会在一时间不攻自破。
3.3 把关缺失和意见领袖
首先,观点的自由市场把关人作用被弱化。因为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畅所欲言的地方,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观点自由、语言自由、意见自由等的民主平台。与传统传播媒介不同,在发表意见或建议之前,没有人或机构对其进行筛选,缺少对其管理的人。
其次,把关人到意见领袖。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把关人在自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是,在自媒体中又出现了引导用户思想的新人物——意见领袖。他们是在某一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人物,无论是娱乐界,还是学术界,都是出类拔萃、令人仰慕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带动其他用户的关注和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4 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这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领域找到自身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合理、大胆的改善。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将新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何翔.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6).
[2]郭利伟.自媒体传播的表达自由与规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3).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8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目前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只有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才能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完善。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内涵
所谓的自媒体新闻传播, 是指利用数学技术, 为人们提供一个分享新闻、信息资源的平台。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便捷、共享的特点, 改变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 越来越普遍地被大众接受, 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传播方式。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有很多, 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博客等。其中, 微博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最主要的形式。微博的全称是“微博客”, 以Web2.0技术为基础, 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实现用户共享。微博发布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大量的文字、视频和音频等, 使用户便捷地掌握多种信息。微博之所以广受欢迎, 是因为它具有间接开放和大众化的特点, 它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了微博之外, 博客也是重要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博客的技术层次很高, 用户一般是精英人才。[1]用户们对喜欢的内容进行下载, 在博客平台上讨论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某一词条创建发布自己的言论信息等, 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 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的优点,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 自媒体新闻由网民传播, 网民的素质不一, 导致评论多元化, 主要信息呈碎片化。其次, 网民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虚假。再次, 自媒体新闻传播速度快, 不能及时收回虚假新闻, 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所谓的解构, 是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 并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一直在改变, 既可以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也可以是平民阶层, 社会大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一转变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造成的最大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只能由新闻工作者进行, 自媒体新闻传播扩大了传播者的范围。
其次,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反复核查, 确定信息的准确无误。因此,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颠覆, 它采用先播报、后审核的方式, 使社会大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自由评论, 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讨论中来。
再次, 从信息的传播路径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实现信息的传递。但是,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则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国内外的资讯, 有利于实现即时互动, 扩大了新闻的覆盖面。[3]
最后, 从议程设置来看, 传统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对信息进行安排,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却是通过群众来实现的。自媒体新闻传播聚集社会上的热点新闻, 通常能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
六、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 使传播者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 也没有考量网民的综合素质, 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要和传统新闻传播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自媒体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窗口。当意识到发布的信息具有虚假性时,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首先应当对谣言进行修正, 制止流言的继续传播。其次, 自媒体新闻传播还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 让传统媒体进行官方辟谣, 从而避免谣言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4]
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场所,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媒体新闻传播充分保障了用户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但是在人们表述想法的过程中, 没有管理者对这些话语进行筛选, 致使自媒体信息平台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传统媒体强调把关人的作用, 把关人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表现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都是某个领域中的权威人物, 如娱乐界、学术界的专业导师等, 这些人的观点和意见会引起其一定的共鸣, 从而影响社会舆论, 起到引导作用。[5]
七、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 它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 它又容易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传播虚假信息, 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总体上看, 自媒体新闻传播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同时, 它又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具有解构和重塑作用。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应该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结合, 取长补短, 实现优势互补,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体系, 保障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磊.浅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新闻传播, 2014 (02) :302.
[2]肖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 2016 (03) :59-60.
[3]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 :5-6.
[4]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 2015 (10) :36+38.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 篇9
一、自媒体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博。通过研究表明,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越来越依赖微博。这种影响也在不断增大。微博的操作十分简单, 人们可以通过它随时关注生活的动态, 发表自己的评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及时性。有时候, 政府部门也是通过微博来收集群众的意见, 提高决策的民主性。自媒体的表现形式除了微博, 就要说到博客。简单的说, 博客就是网络日志。不过因为技术性较高, 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是较少使用的。这种形式一般流行在知识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中间。广播是比较早的一种形式, 现在大部分是老年人在使用。维基百科则常用于资料的查询。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所具有的特点
(一) 自媒体新闻传播一般是用户自己主动去传播, 所以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及时的。但是由于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知识文化的限制, 所以他们所发表的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就使信息碎片化了。
(二)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 而网络的飞快发展就使得新闻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运用自媒体在知道的一时间将新闻信息通过平台发布出去, 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三) 自媒体是人们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来传播的, 一个人发布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 因此, 自媒体的传播是多对多的。并且, 网络的快捷使自媒体的传播变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 自媒体的发布一般是某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而且, 人们经常会选择性的看待一件事, 只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不管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只要想就可以发布。
(五) 人们在发布消息时, 为了更清楚、更明白, 除了文字, 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等。这样可以让消息更加详细, 具体, 具有真实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两面性
(一) 自媒体新闻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布的, 所以其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对每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发布意见。这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二) 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大众, 人们一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 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新闻传播形式, 是以网状向外扩散形式传播, 其速度几何倍的增长。[1]所以其所以其能够很快的被人们知道。
(四) 新闻信息被大众知道后, 人们如果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会让这条信息被更多人知道。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讨论。这些讨论代表人们内心的愿望与想法, 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据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这样也可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 自媒体新闻传播有很多的优点, 在此不一一列举出来。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自媒体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 所以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有用的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废话和个人的不满等。这写信息的存在使群众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四、新老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
(一)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方式都有优点, 也都存在缺点。为了更好的发展新闻事业,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两种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方式仅仅由新闻机构来传播。自媒体则是由每个人来传播。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是先过滤再发布的形式, 而自媒体则是先发布再过滤。[2]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也变成了现在的多对多的传播。这不仅是加快了速度, 更是扩大了范围。
(二) 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 是为了将它们好的部分留下来, 不好的去除掉。只有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 新闻事件才能被更好地传播。自媒体要注意严格把关, 营造好的网络环境, 使事件具有更大的真实性, 才会发展得更好。
结束语
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 对新闻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虽然给人们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但是历史总是向前的, 只要我们能将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互融合, 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 2010.6 (3) .
【新闻传播体制论文】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论文10-05
报纸新闻传播论文09-02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09-22
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参考06-20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09-06
新闻制作新闻传播09-12
传播新闻11-05
新闻传播格局07-17
网络新闻传播05-24
体育新闻传播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