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师资

2024-10-01

新闻传播师资(精选7篇)

新闻传播师资 篇1

摘要:新媒体的核心是互联网, 以及以光纤技术、数据通信为基础的博客、播客、微博客、电子杂志、网络视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它们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融合, 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对新闻传播师资队伍来说, 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挑战表现在:新闻传播师资队伍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高校办学的文化理念;要打破学界业界两张皮的现象。机遇表现在: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明确的交融课程体系;构建明确的内容生产模拟平台。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师资,重构与再造

2009年, 伴随着金融危机, 美国传媒业不断传来“报还在、纸消亡”的消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等都变成了彻底的电子报纸, 读者靠浏览器阅读、电子邮箱等获取、交流信息。中国的传媒业也传来进一步改革的消息, 2009年10月21日, 上海文广集团宣布制播分离、整体转企改制的试点决定。中国广电传媒领域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大幕也将拉开。北京报业继《市场报》停刊、《中华新闻报》倒闭之后, 《竞报》和《劳动午报》正式淡出了北京综合类日报市场, 另谋生路。来自传媒业的这些信息, 涵盖了从机制到技术的全局性变动、变化和变革, 提醒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着时代的考验。而在这考验中, 新闻传播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一、目前新闻传播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分析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 全国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 (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外语大学、体育大学、民族大学等) 急剧增加。据统计, 1994年以前, 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1999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 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2004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 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3月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 新闻学专业209个, 广告学专业232个,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46个, 编辑学专业50个, 传播学专业24个, 即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 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因此, 新闻传播师资队伍也呈现出动态状况, 一直没有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确切信息。这里, 只能就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就师资数量来说, 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个专业专任教师至少3个人的底线。

2.就师资结构来说, 学校之间的力量对比差异悬殊。从年龄结构看, 除十几所具有博士点的学校在老、中、青的搭配上整齐、合理外, 其他大部分学校都存在中间塌腰的情况, 40—55岁的教师严重匮乏, 27—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2/3的比例。从学历结构看, 从2005年至今有很大的提高, 一般省属大学的硕士学位比例高达80%以上, 这也和年龄结构有关, 青年教师没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很难走上专任教师的岗位。从职称结构看也不尽合理, 教授、副教授有限, 讲师、助教扎堆。从学缘结构看, 应因地而异、因校而异, 经济欠发达地域的学校要想改善学缘结构的难度很大。

3.就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来说, 存在着严重的一条腿走路的问题。就像复旦大学著名的童兵教授所说:“过去对新闻系学生的要求是讲政治讲作风, 然后是掌握采、写、编、评四套功夫, 大致可以应付新闻传媒的实际操作。现在新闻机构对人力资源的起码要求是复合型人才, 既懂新闻采编业务, 又懂经营管理业务;既有较好的文化功底, 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完成微观层面的操作, 如采写一篇新闻稿, 编辑一版专版, 又能从宏观上参与决策、策划, 提出与实施一个较大领域或较长阶段的报道计划。……对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这些要求, 首先需要他们的教师先行具备。可环视现在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 有不少是欠缺这些广泛的知识和实际运作能力的。”[1]虽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重的, 但现行新闻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对很多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师来说, 做科研、评职称都需要读学位、写论文、完成课题, 很少有从事实践的机会, 学校的评价系统也缺乏这方面的制度设计。就连那些从传媒业一线转行到高校的教师, 也同样要面对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 面对发论文、做课题的职业要求, 原有在传媒业实践过的底子不再有补充的机会。曾有学者提出, 可以适当借鉴一些西方的做法, 新闻学院和传媒一线经验丰富的人员签订一个一年的聘用协议, 在媒体工作的同时到大学授课。只能说这样的想法很好, 但找不到可行性。因为, 传媒一线经验丰富的人都在传媒改革中担当重任, 分不开身, 再加上高校和媒体各有各的人事制度、考核标准, 无法平衡。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师资队伍面临的挑战

有人引用狄更斯的话解读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 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是的, 处于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一直面临着改革的社会需求, 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总的说来, 我们在前一个历史浪潮中还没有站稳, 但马上就得迎接下一个历史浪潮的冲刷了。

(一) 新闻传播师资队伍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高校办学的文化理念

受群体本位、自发自在的传统文化模式的束缚, 高校一直存在着以下弊端: (1)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学生的专业定位过于僵硬; (2) 教学管理体制僵化, 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小; (3) 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4) 教学手段过于落后, 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僵化; (5)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欠缺; (6) 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一, 缺乏个性和特色。因此, 理念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是个系统的文化改革工程。师资队伍的理念更新是根本性的问题, 否则, 高校的教育改革很难真正深入下去[2]。

(二) 新闻传播师资队伍要打破学界业界两张皮的现象

现在的新闻传播师资队伍存在着“实务型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 师资队伍自身的实践操作几乎是空白。教评论的教师没写过评论, 教节目策划的教师没策划过一个报道是很普遍的事情。在学术研究上, 学界业界两张皮, 缺乏必要的双向沟通。静观每年新闻传播学术界和新闻传播业界的会议就会发现:一是双方面的会议很少能够互通有无;二是即使大家都在一个会上碰头, 学界与业界探讨的问题也是各说各的理, 学界对业界的把握大多数是表面现象。因此, 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对话显然是薄弱环节。当然, 学界应该成为业界的先导, 要比业界有更前瞻的目光, 更理性的见地, 但这一切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仅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的话, 新闻传播学科的治学方法是要受到质疑的。新闻传播师资队伍只有与媒体同行, 与问题同在, 才会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师资队伍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的核心是互联网, 以及以光纤技术、数据通信为基础的博客、播客、微博客、电子杂志、网络视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它们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融合, 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对传媒业来说, Web2.0时代的关键词是微内容、点对点和解构。人们以草根及平等的价值取向实现自我内容的发布, 使多对多的传播成为可能。对新闻传播师资队伍来说, 再一次面临新的机遇。 (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推动媒介向前发展的十足动力。轮转印刷机的发明加速了便士报的形成;电报电话的发明导致了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广播电视的发明构建了与报纸抗衡的三足鼎立传播生态。) 那么, 新的机遇表现在哪里呢?

(一) 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要培养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才, 懂得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的人才。建立这样的理念首先要从师资队伍入手, 然后才是学生学习的层面。

(二) 构建明确的交融课程体系

即要打破原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的本科专业界限, 提高各专业之间的交融性, 让教师的个体能量在整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出最大效能。

(三) 构建明确的内容生产模拟平台

新技术环境下的传媒格局, 其特征是将信息价值进行细分, 将共享作为核心价值, 从根本上改变信息的一次性生产和一次性消费的理念。打通介质的壁垒, 关键是内容生产。以内容的差异化、独特化进行精确的传递和大量的分享。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要再次进行对媒介内容生产的深入研究, 才能培养出能够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 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 熟练掌握多媒体传播和现代传媒装备技术、一专多能的新闻工作后备军。

让人欣喜的是, 目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它在逐渐淡化专业系别建制, 从2005年开始, 对学科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形成了10个教研室, 以此为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组织单元, 建造起各个教研室相互配合为本科各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配套支持的组织框架。正因此, 各高校新闻传播师资队伍普遍面临着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它要求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必须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 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 从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在这一前提下,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 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取消, 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的生命的, 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3]。

参考文献

[1]童兵.新闻改革新思路和新闻教育新突破[J].中国传媒报告, 2003, (4) .

[2]衣俊卿.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境遇和改革思路[N].中国改革报, 2002-05-17.

[3]刘献君, 房保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9) .

新闻传播师资 篇2

一、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困

教育之本在于老师。“师资力量的雄厚, 首要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这一个方面考虑看, 作为媒体人的培训基地, 高校传媒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首在师资”。然而, 传媒体系的建设和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教师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显现出明显的问题, 并且在高校的建设当中更为明显。

(一) 数量相对不足

传媒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创建之处都有着明显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相对于传统的语言类教学专业, 比如汉语言文学等专业, 新闻传播类是新鲜事物, 其自身起步和发展较晚。在人才体系的建设和培养中, 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 并且随着高校办学方面的不健全, 比如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创建之初受近年就业压力的影响, 许多高材生对高校教师专业产生了兴趣浓厚, 以黑河学院为例, 从2007至2016年, 新闻传媒体系的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依旧是零, 其次受建设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师资力量发展层次不健全的影响, 严重失去平衡的发展。在21世纪之初绝大多数的高校缺少最起码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备, 使得在这种软硬设施都不健全的情况下便大张旗鼓地创办起新闻传媒专业。

(二) 资历相对偏低

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学历的建设都要比传统的专业比如汉语言等专业都要低, 很多黑河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6名专职教师中, 不具备正高级教师, 而且副高级教师的数量仅在2人 (不是传播类专业背景) , 5人是硕士学位 (其中只有3人属于全日制硕士教育, 其他为硕士学位) 。

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教学压力大无心顾及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壮大, 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原因之一。平均一个老师不算其他教学任务, 每周工作小时达30个学时, 全年的教学工作量可以达到1000多个学时。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教学工作任务, 高校教师没有时间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善科学教学任务的研究和继续发展, 因此导致整个专业的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普遍偏低。

(三) 教学专业水平不对称

在我国传媒体系创办之初对师资力量极度需求, 除了引进对口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以外大多是依托传统专业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师资力量。在目前的6位专业教师中, 具有新闻传播教育背景的4名教师中, 有2名教师还是本科汉语言专业, 硕士学位为新闻理论方向, 实践能力有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位专职教师仅有1位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背景, 其余5位是教育技术专业教育背景。

与传统的教学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较而言, 新闻传媒是实用性很强的一个学科, 从专业的本质出发与传统的语言文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要求也不同。但是对于新闻传播领域, 他们还是新兵, 这些教师缺乏新闻理论知识素养, 在授课上, 一般照本宣科, 进行空洞的理论灌输。

(四) 实践经验缺乏

截至2014年8月, 黑河学院500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07人。然而, 这些认定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多是“双证”, 即取得教师资格证和相应行业的资格证书, 并不具备双重行业背景或双重实战技能。以黑河学院新闻传媒系为例, 即便是新闻传播类各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 也很少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 具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师不到一半。

二、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除了要解决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改革和学科建设等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教育师资, 如果师资问题无法正确解决, 其他也将无从说起。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迫在眉睫的工作。

从整体环境看, 应用型高校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 其中针对师资建设的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然而,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改善现有的教师聘用制度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改变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困境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师资队伍,困境,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郑亚楠.关于省属大学新闻传播师资队伍亟待建设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2) :7-9.

[2]陈文敏.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双师型”队伍建设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13, 34 (3) :173-176.

[3]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119-122.

新闻传播师资 篇3

1 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1.1 信息碎片化

自媒体大多是个人用户, 因此其拥有的功能繁多, 例如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等都是用户常见的功能, 因此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通常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多新闻事件通过个人用户对外发布时, 会夹杂着自身的思维定式或写作能力, 传播新闻事件的侧重点也不同, 大多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明态度。另外, 微博或微信等信息平台会受到字数的限制, 而博客或论坛等形式尽管不受限制, 却考验了读者的耐心。特别是在Web2.0时代, 网民登上了互联网舞台, 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力得到了强化, 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主导者。因此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大多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1.2 时效性更强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很多事件在发生后不久便通过自媒体的平台被广泛传播。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在事件的发送及传播过程中, 时间差被大幅度缩短, 有时甚至随着新闻事件的发送, 微博、微信等平台就已经开始采取直播的形式, 能够达到新闻与传播同步的效果这也与自媒体发布不需审核有直接的关系。例如, 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的发生, 第一条求助信息便是乘客通过手机发布的微博。

1.3 裂变式传播

所谓裂变式传播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信息传播的速度及波及面如同核裂变一般, 非常迅速, 且覆盖面很大。新闻传播是呈现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一条信息被发布后, 便在网络上被全网铺开, 呈现几何上升式的增长。这形成了一种“传播噪音”, 包括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涵盖了信息从传播者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接收者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干扰因素。因为传播噪音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 因而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 影响传播终端——受众对所传信息的的正确理解及接收, 最终造成难以理想化地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局面。

1.4 个性化的信息

个性化的特征随着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普通日趋明显, 信息发布的形式不再受到限制, 用户可以根据信息的特点及自己的主观感觉发表信息,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成为自身的优势之一, 会吸引更多用户去关注自己喜好的内容, 形成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态势。我们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无不为这种个性化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用武之地, 传播生态和传播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和转移。

1.5 传播内容立体化

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 而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 受众的感官被多种传播方式刺激。这样的自媒体传播平台给新闻资讯以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它真正的着眼于“受众有何需求?”而不单单是“我能生产什么?”, 因为当今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个信息形态, 浅阅读习惯使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立体化信息”, 同时新闻信息的复杂性在增强, 文字、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上呈现整个新闻事件的面貌。

2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统存在的异同

2.1 相同点

首先,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具有深度剖析的功能, 无论是新旧媒体, 在各类新闻事件发生后, 都会及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引导公众观点, 但是面对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今天, 仅仅停留在对事件表明分析显然已经不够, 媒体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做出独家新闻看店。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媒体应当及时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 引导受众, 将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其次, 新旧媒体都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在新闻传播中, 娱乐化已成为受众越来越青睐的形式, 轻松愉悦的传播更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 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事件播报形式已经没有市场。很多新闻采访中, 无论是哪种媒体, 都在为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努力。

2.2 不同点

自媒体更具有独家报道性, 在新闻事件产生后, 很多自媒体平台以高速传播的方式吸引广大受众, 这一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受众不仅能够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信息, 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事件的关注和监督力度大, 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

但是与自媒体相比, 传播媒体更具有权威性, 舆论引导的职能是传统媒体首先需要具备的。与自媒体的传播相比, 公众更看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很多人云亦云的事件没公众传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与事件本身的客观性存在偏颇的现象, 此时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才是代表官方更具权威的信息, 所给出的信息内容一定是客观公正的。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3.1 对传播理念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使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受到重大的冲击, 无论是过去的报纸、电视还是电台, 他们都受到网络优势的冲击, 纷纷开创网络版, 试图通过网络扩大影响力, 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效率。与此同时, 不少主播、记者等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以此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3.2 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开放性是自媒体呈现的显著特点, 受到这一点的影响, 传统媒体也纷纷实行开放, 从新闻选题到采访、编辑加工等环节, 传统媒体都会参考自媒体, 寻求与大众需求相一致的做法。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一瞬间的, 很多场景无法重现, 此时传统媒体需要与自媒体相结合, 将新闻事件还原最真实的状态。

3.3 传播状态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制作时, 会通过编辑对主题的确认后方可开始采访, 再依据采访的主体寻找和搜集新闻资料, 最终形成新闻报道的内容公之于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与编辑部相关的人员才能着手进行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而自媒体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进行新闻传播的, 实现了全民记者的传播状态, 这提升了传播的速度, 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新闻事件的发生, 打破了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有话语权的壁垒, 很多传播状态被改变, 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或电脑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消息。面对这种冲击, 传统媒体应当适度改变, 将自媒体的优点适时在传统媒体中有所体现, 或与自媒体合作, 实现自身传播状态的优化。

4 结论

传播速度快、效率高, 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 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启示。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传统媒体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媒体的优势, 将两者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要求我们的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和坚持受众至上的观念, 理解受众需求, 贴近受众生活, 并且要不断地研究受众, 持续发展和强化与受众的关系, 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将自媒体对自身的威胁真正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计冬梅, 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 2014 (26) :261.

[2]杨洁.自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的融合发展新策略[J].新闻知识, 2014 (12) :57-59.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1) :92-93.

新闻传播师资 篇4

一、根据受众要求合理地安排新闻主题

1. 内容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 受众群体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善, 生活阅历也在逐渐的丰富, 对新闻消息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新闻的发布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这样才能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的阅读兴趣, 使新闻得以有效的传播。

2. 新闻信息丰富多样, 多姿多彩。

受众群体多种多样,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要想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就要让新闻信息尽可能的满足众多人的兴趣爱好, 只有这些受众全体对新闻感兴趣, 他们才会去阅读, 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特点。

3. 注重信息的美观与排版, 从视觉上培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兴趣。

图片的运用, 文字的排版都要富有想象力。因为随着受众群体学历文化水平的提高, 他们越来越关注到视觉的享受, 通过眼睛来发现美, 即使是发布过于陈旧的文章, 拥有美丽的排版, 便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 从而开始新闻的阅读, 并进行有效的传播。

4. 多渠道传播, 增加受众面。

传统的渠道包括报纸, 杂志, 现在伴随着网络的盛行, 网络新闻已经成了现在受众的主流媒体。因此在选择媒介的时候, 应牢牢的抓住网络这一新兴媒体, 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另外还要抓住移动媒体终端,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低头族”——一直使用手机来获取新闻的人群。通过QQ, 微信, 手机报, 微博, 博客等便利的传播渠道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5. 便利有效的服务。

这个主要是指, 要让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走入受众群体的生活中, 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媒介发布消息,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从而达到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以及新闻发布的时效性

1. 新闻发布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新闻之所以被关注, 是由于人们要了解近几日或者是当天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新闻的选材上, 一定要注意选材的及时性。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群体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消息。

2.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在发布新闻时, 发布的所有的新闻观点一定要能被广大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和认同。

另外不同的新闻要根据关联性以及时效性进行区分, 不要在重要的版面布局不重要的新闻消息。

3. 加强新闻消息与受众群里的互动性。

新闻的撰写不能仅仅为了传递新闻而撰写, 还要让文章富有互动交流性, 既能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 还应该赋予受众群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如果读者能够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自然而然的就能促进新闻的实效性传播。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 每篇文章都允许读者对新闻消息自由的发表言论。

4. 增加新闻的原创性。

新闻消息的发布最忌讳的就是抄袭, 因为抄袭所带来的也许就是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三、让新闻发表与受众舆论紧密结合

没有舆论的新闻不能算是一篇真正意义的新闻, 没有探讨的消息也不能算是一则有效的消息, 因此要将新闻消息的发表与受众的舆论探讨相互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能分析受众群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发表新闻, 更可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保证新闻消息的实效性传播。

1. 努力建立适合的稳定受众群体, 利用这些有效的稳

定群体进行传播, 这样就可以一传十, 十传百, 让新闻消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

2. 增加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占有量, 保证同一则新

闻既能在传统的报纸, 杂志上刊登, 同时又能在网络媒体上发布, 扩大阅读人群。

3. 加强对受众群体的心理研究, 通过研究他们的心

理, 在组织新闻以及回收反馈的时候就取得更加丰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04)

[2]石健.今报纸副刊对非互联网区域的文学传播——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团结报》副刊为研究主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

[3]曹怀明.媒介变局中的文学传播生态——以报纸和互联网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05 (03)

新闻传播师资 篇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目前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只有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才能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完善。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内涵

所谓的自媒体新闻传播, 是指利用数学技术, 为人们提供一个分享新闻、信息资源的平台。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便捷、共享的特点, 改变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 越来越普遍地被大众接受, 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传播方式。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有很多, 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博客等。其中, 微博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最主要的形式。微博的全称是“微博客”, 以Web2.0技术为基础, 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实现用户共享。微博发布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大量的文字、视频和音频等, 使用户便捷地掌握多种信息。微博之所以广受欢迎, 是因为它具有间接开放和大众化的特点, 它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了微博之外, 博客也是重要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博客的技术层次很高, 用户一般是精英人才。[1]用户们对喜欢的内容进行下载, 在博客平台上讨论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某一词条创建发布自己的言论信息等, 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 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的优点,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 自媒体新闻由网民传播, 网民的素质不一, 导致评论多元化, 主要信息呈碎片化。其次, 网民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虚假。再次, 自媒体新闻传播速度快, 不能及时收回虚假新闻, 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所谓的解构, 是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 并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一直在改变, 既可以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也可以是平民阶层, 社会大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一转变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造成的最大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只能由新闻工作者进行, 自媒体新闻传播扩大了传播者的范围。

其次,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反复核查, 确定信息的准确无误。因此,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颠覆, 它采用先播报、后审核的方式, 使社会大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自由评论, 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讨论中来。

再次, 从信息的传播路径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实现信息的传递。但是,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则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国内外的资讯, 有利于实现即时互动, 扩大了新闻的覆盖面。[3]

最后, 从议程设置来看, 传统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对信息进行安排,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却是通过群众来实现的。自媒体新闻传播聚集社会上的热点新闻, 通常能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

六、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 使传播者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 也没有考量网民的综合素质, 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要和传统新闻传播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自媒体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窗口。当意识到发布的信息具有虚假性时,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首先应当对谣言进行修正, 制止流言的继续传播。其次, 自媒体新闻传播还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 让传统媒体进行官方辟谣, 从而避免谣言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4]

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场所,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媒体新闻传播充分保障了用户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但是在人们表述想法的过程中, 没有管理者对这些话语进行筛选, 致使自媒体信息平台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传统媒体强调把关人的作用, 把关人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表现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都是某个领域中的权威人物, 如娱乐界、学术界的专业导师等, 这些人的观点和意见会引起其一定的共鸣, 从而影响社会舆论, 起到引导作用。[5]

七、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 它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 它又容易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传播虚假信息, 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总体上看, 自媒体新闻传播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同时, 它又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具有解构和重塑作用。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应该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结合, 取长补短, 实现优势互补,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体系, 保障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磊.浅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新闻传播, 2014 (02) :302.

[2]肖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 2016 (03) :59-60.

[3]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 :5-6.

[4]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 2015 (10) :36+38.

新闻传播师资 篇6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传统新闻传播,解构,重塑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自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逐渐习惯了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 并通过自媒体实现自身的话语权, 对国家建设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研究, 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自媒体相关概述

自媒体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为人们提供信息传递、新闻发布的平台, 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优势, 有效丰富了信息的发布方式, 并利用网络吸引了群众的关注和评论, 也促进了媒体的播报, 甚至能够影响某些决策。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因此,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 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亲身经历者和目击者的第一手资料, 充分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作为新兴媒体, 自媒体的多功能性, 使其新闻内容更为丰富, 效果更加明显, 并给予了群众对新闻更全面的感知。

三、自媒体表现形式

自媒体表现形式众多, 包括微博、微信、社交网站、博客、视频网站等。其中, 微博是现阶段人们普遍运用并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表现形式。微博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新闻内容, 并具有即时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 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当前人们对微博愈发依赖, 不仅日常生活中通过微博了解新闻, 还进行转发和评论, 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正因为如此, 政府在进行某些决策时会利用微博向群众征求意见。

博客相当于网络日志, 其技术层次相对较高, 用户多为知识分子或是精英人才。播客则是一种广播形式的自媒体, 使用者可以对其进行下载, 收听其中内容。维基百科可以使人们对某一专业进行全面的理解。[1]用户可以利用其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更改, 并对某一词条进行创建发布。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一) 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解构便是对传统秩序的挑战与颠覆, 对不合理秩序进行合理的重建。[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从四个方面可以体现, 包括传播者、议程设置、讯息以及传播路径。

从传播者方面来说,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新闻来源主要是总编、记者和主持人, 而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新闻来源逐渐拓展到公众中, 使公众成了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也使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利得到了分解, 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与公众的二元对立形势。

从议程设置方面来说, 传统的新闻传播需要利用议程设置, 将新闻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以保证其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由于这些新闻是经过精心挑选所获得的, 因此, 舆论影响力较弱。而自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主要是将新闻交由公众进行挑选, 并通过转发、评论等产生热门新闻话题, 舆论影响力相对较大。

从讯息方面来说, 传统新闻传播中对新闻的生产主要采用过滤—发布的形式, 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够发布。而自媒体中新闻信息的生产则逐渐转化成发布—过滤的形式, 由公众对新闻进行收集、转发、评论, 在发布的众多新闻信息中, 将公众最为关注的信息过滤出来。

从传播路径方面来说, 传统新闻传播是按照单线模式的路径进行传播, 而自媒体则是通过公众对新闻进行传播, 基本上包含了自媒体的所有用户, 信息传播速度快, 新闻随时随地能够被发布。

(二) 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新闻是从自媒体平台上首先发布的。[3]由于网络上信息纷杂, 信息发布的相关规范还不完善, 导致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存在较大问题, 而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新闻的传播中相互塑造, 实现了融合互补。

例如, “金庸去世”这一假新闻, 曾在一段时间引起了较大风波, 并引发了各类型媒体的反思。这一假新闻首先由自媒体平台发布, 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媒体进行转发, 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在新闻发布的两小时内, 经金庸好友证明, 这一新闻为虚假新闻后, 首先发布信息的自媒体立即对新闻进行修正, 传统媒体也对这一事件进行回应, 证明了新闻的虚假性。在这一过程中, 自媒体是虚假信息的最初发布者, 同时也是最先修正者, 而传统媒体则作为官方的化身, 对事件的虚假性进行证明。通过两者的合作, 虚假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修正, 也在某一程度上, 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可以分为四个角度。新闻信息复杂繁多, 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虚假新闻众多, 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能够去伪存真。在自媒体新闻信息未能有效筛选的情况下, 传统媒体能够起到意见领袖作用。同时, 两者的联动能够使新闻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

在两者的合作中, 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 同时经过传统媒体的修正, 自媒体也实现了自我修正的作用, 并提升了公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完成了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使新闻的传播价值和效果得到了切实的发挥。

五、结论

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阶段的自媒体新闻传播优势明显, 却也略有不足, 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其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的研究, 提升两者合作效果, 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磊.浅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新闻传播, 2014, 2 (2) :302-303.

[2]孔蕾蕾.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0 (19) :42-43.

新闻传播师资 篇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众多的自媒体形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基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开始给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不过在带来冲击的同时却也相应地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自媒体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形式, 为社会其他产业带来好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 自媒体新闻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在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发言权利, 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本文即是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 对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自媒体的涵义

本文所述的自媒体涵义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对全球的知识进行链接, 同时以大众为核心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新闻进行分享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网络博客、社交网络、微博以及网络视频博客等都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开放性是自媒体具有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些开放性的自媒体平台, 公众能够很方便地发布新闻信息, 不必限制时间, 也不必考虑地点, 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亲历者的最真实见闻,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 自媒体还具有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以及方便性等特征, 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吸引到如新华网、凤凰网等一些传统大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甚至还有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带来影响。

三、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新闻传播特征

1.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当前的环境下, 自媒体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下文将对其中主要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介绍。

(1) 微博。微博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尤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微博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的提升, 其相应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微博有着非常强的即时性, 人们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微博看新闻, 而且还能够很方便地进行意见的发表或者评论。自从微博这种形式出现以后, 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甚至很多国家机构也在采用微博这种形式向公众提供资讯服务。

(2) 博客。博客还有另外一种叫法“网络日志”, 在微博出现之前, 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使用形式, 其技术层次和微博相比比较高, 一般民众往往不会使用, 而精英知识分子使用的频率却相对较为广泛。

(3) 播客。虽然播客和博客与微博相比, 应用范围稍小, 但是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媒体形式。

(4)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这种自媒体形式主要在资料查询方面具有很大的功能,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维基百科对某一个领域的某种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自媒体新闻的主要传播特征

(1) 信息碎片化。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相比, 其主要是由用户进行传播的, 能够做到更加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他们对信息的看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继而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

(2) 信息实效性。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的发展背景下, 新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着, 近些年自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 又将这种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而民众也能够更快更及时地接受到自媒体所带来的迅捷信息。

(3) 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而自媒体则打破了这种格局, 以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有着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

(4) 个性化和立体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 人们只能被动地接收着新闻讯息, 而关于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并不能表达出来, 而在现代的自媒体形式下, 则又突破了这种格局, 观众能够很轻松地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 甚至对新闻的类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在新闻内容方面更加丰富, 用户对新闻的了解程度比传统模式更加丰富。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自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在解构传统新闻传播形式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对传播者、议程设置讯息以及传播路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如下几点所示:

1. 传播者

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考虑, 新闻的来源比较固定, 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等是主要的角色, 而这一模式直接被自媒体形式进行了颠覆, 公众才是新闻真正的来源者与传播者, 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新闻模式的来源和传播局限性。

2. 议程设置

在传统新闻的编排中, 议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新闻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的做法一直长期存在着, 而且对于舆论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而这些新闻由于是精心进行挑选的, 其舆论的影响力很有限, 而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议程设置, 自媒体的议程设置挑选对象主要是公众, 然后通过转发和评论使其产生热门话题, 具有很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讯息

从讯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的产生主要是采用先过滤后发布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出来。而自媒体形式将这一过程进行了颠倒, 新闻的产生先要经过收集、转发和评论, 在发布的众多新闻中, 将公众比较关注的信息过滤出来。

4. 传播路径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路径来说, 单线模式是采用的主要模式, 而自媒体却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 由于公众才是传播的核心所在, 所有用户都是传播的主体, 相比之下, 在传播速度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而且也有着更大的便利性。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 伴随着自媒体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广泛, 其信息的繁杂程度也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而相对之下, 我国在信息发布规范方面还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 导致了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基于该种背景, 就有必要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进行相互塑造, 以实现两者优劣之处的互补, 更好地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比如, 之前有这样一个虚假新闻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风波, “金庸去世”, 发布这一假新闻的平台最早便是自媒体, 发布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转发, 并迅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当新闻发布之后的两个小时, 经过有关人员的证明, 该消息为虚假新闻。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 自媒体平台是虚假信息的最初发布者, 同时也是最先的修正者, 传统媒体则成为了官方的化身, 对事件的虚假性进行了说明, 通过二者的合作, 对虚假新闻进行了有效的修正, 也在某一程度上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六、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自媒体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出现并广泛应用, 在给新闻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 还能够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融合二者的优势, 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2]惠婷.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社会动因及其防范[J].河南社会科学, 2014, 11:102-105.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01:92-93.

[4]靖鸣, 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02:55-69+127.

[5]李璐彤.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5:58+60.

[6]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上一篇:混凝土浇筑系统下一篇:选煤厂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