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创新

2024-08-21

新闻传播创新(共12篇)

新闻传播创新 篇1

摘要:在信息时代,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样的发展趋势为新闻教育的改变和创新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媒介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媒体现象,自然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媒介传播方式。本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点分析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将其前进后果与来龙去脉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创新

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社会元素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而传媒界作为社会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着。而传播媒介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各种新型媒体媒介层出不穷。数字科技的广泛运用和互联网网络的发展,与传统媒介之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格局,这就形成了媒介融合现象。媒介融合现在不仅是个热门话题,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更在国家政策层面受到了重视。

1 媒介融合催生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1.1 新旧媒体不断融合

如上文所说,新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媒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思维角度,都发生了过去无法想象的改变。例如新型电子报纸,就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纸质报纸和互联网的完美结合。不光是纸质的报纸,几乎任何传统媒介都与互联网进行了“亲密合作”,形成了全新的媒介融合。这样的变化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广阔的传播途径,摈弃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转而利用多媒体、多渠道进行广泛传播。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受众群在各种感官方面都有了全新的体验。新旧媒体的界限不再明显,而是朝着越来越统一的方向发展与融合。

1.2 新采访方法和传播工具的产生

纵观目前广泛流行的社交媒体,无论是脸书还是推特都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宽松的言论平台。这类社交平台的兴起,给参与上网的人极大的自由,同时也给新闻机构进行日常采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很多世界闻名的大学,先后开设了有关社交媒体工具使用的课程,提高广大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与时代接轨的程度。

2 新的媒体环境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创新

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反过来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后者来进行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系统。

2.1 课程设置要向融合的方向发展

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课程的设置,应该与目前的形势相适应。课程设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各种可能的影响要素考虑其中。虽然这其中的改变千丝万缕,但是从整体的大方向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总体改革方式是突破传统媒介壁垒,拓宽其涵盖范围。使学生在接触到课程之后,能够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掌握,提高其知识的积累水平,熟练掌握现代媒介的各种基础,树立课程的系统性概念。

2.2 建立多方向的新闻学课程设置

可以说,现在的媒体界已经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元素与板块,更多的是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而培养全媒体型的人才和专业素质更是新闻学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过去,我国新闻学专业的设立以传统媒体为基础,进行发散式设计。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正统,但是不能符合日新月异的市场需要,学到的知识往往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建立多方向、多层次的课程内容,才是新闻学课程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2.3 设立多功能、跨媒体的系列工程

在媒介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之下,课程体系的设置自然不可能“闭门造车”,需要不断了解外界媒体的变化和发展脉搏。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评价体系,都不能根据以往的传统经验而行,依靠考试和作业进行评分。更重要的是,将新媒体、新融合的内涵融合其中,树立更加先进而又全面的评判规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原有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思考,根据宏观的政策要求,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重点设置。

3 结语

自从产业革命之后,科技的发展速度就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速度。而媒体其发展速度应该与社会整体情况同步。如上文所阐述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可能再一尘不变,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因此,了解新闻传播业的变化,同时同步变革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所教授的内容的前沿性都需要仔细推敲。因为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总体风气,马虎不得。因此,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创新的进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

[2]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11):87-90.

[3]蔡雯,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2,(2):61-64.

新闻传播创新 篇2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具有跨媒体的传播策划力、准精深的资讯整合力、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操作力的人才,就要走一条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培养相融合、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的“融合型”创新路径。

以网络宽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长期固守传播领域的格局,媒介间的融合已成为大势趋。中国传媒改革的推进,媒介融合不仅给活跃的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更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种背景下,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新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由技术、市场和政策推动的媒介融合给传媒业界带来深刻变革,面向传媒业界的新闻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上也应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变革和创新。

一、对媒介融合的认识

要谈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媒介融合。

关于现代社会的媒介融合,纽约时报公司的董事长苏兹伯格(Arthur Sulzberger,1951—)认为,纽约时报是什么?如果你只回答是报纸,那么你就不能得满分。因为今天的纽约时报除了是报纸还是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它们都是纽约时报。甘乃特公司的报业总裁盖瑞?沃森(Gary Watson,1955—)同样认为,你要明白,我们从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意,我们从事的不是报纸生意而是信息生意,报纸只是我们用于传播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而已。中国新闻学学术界蔡雯教授最早将媒介融合研究引入中国,对国内外媒介融合研究进行了一番梳理。她认为,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的媒介融合,中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和宏观层面的媒介融合。

从微观层面看,媒介融合是媒介产品的融合。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驱动,所有媒介都向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从而出现了融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这些元素的多媒介产品。

从中观层面看,媒介融合是媒介组织的融合。中观层面的媒介融合涵盖了传媒技术融合,传媒产品融合,传媒运作系统融合和传媒组织机构融合等方面。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格汉姆多克斯认为传媒融合有三个主要方式:传媒文化形态的融合,传播系统的融合和传媒公司所有权的融合。①

从宏观层面看,媒介融合是媒介产业的融合。宏观层面的媒介融合,是从大传媒角度出发,涵盖传媒业、IT产业、电子产业等所有参与到媒介融合中来的产业。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②

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实务带来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新闻传播的主体不再被媒介机构所垄断,广大受众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拥有了传播话语权。二是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由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传播,由媒介机构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复合交叉式传播;三是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媒介组织方式和信息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新闻传播实务的变化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思考的是,在媒介产品、媒介形态、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融合,受众日益多元化、分众化,职业传媒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换言之,在媒介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时代在呼唤什么样的传媒人呢?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的新闻传播实务的变化,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思考的是,在媒介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合格人才?

1、跨媒体的传播策划力。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市场不再以媒介形态来界定,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媒介品牌的媒介市场。受众不再以读者、听众、观众来划分,而日益成为某个品牌媒体的受众。媒介融合导致的媒介市场高度细化,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生产开发服务于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消费者某种特定需求的多媒体产品。跨媒体的传播策划力要求传媒人能站在媒介品牌塑造的高度,对受众价值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高屋建瓴地进行传播。

2、准、精、深的资讯整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职业传媒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再表现在事件报道的第一落点上,而是表现在事件报道的第二落点和第三落点上。面对新媒体和媒介融合带来的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报道的巨大冲击力,职业传媒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准、精、深上。

何谓准?准就是对新闻事实核实得到位,对事实报道得准确、公正、客观、真实、平衡、全面。何谓精?精就是对受众需求把握到位,根据不同受众的基本信息需求、潜在信息需求和不同状态下的信息需求,将信息转换成不同媒介形式的资讯产品。何谓深?深就是对新闻资讯的深度报道和专业解读。

3、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操作力。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将不再为一个单一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如在美国“融合新闻”方面做得最成功的美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Inc.),有位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电视记者,曾用四周时间在安东尼奥采访一个重要的联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6点给网站写一篇专栏文章,介绍案件的情况,然后到法院去采访当天的最新进展情况,上午10点通过电话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两点半到三点编制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去,然后再回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通常到晚上7点才结束采访;最后,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③如此技能全面的记者,在今天的新闻传播业界确实是非常抢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也必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型新闻教育之创新路径

针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和相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举起“融合”的大旗,走一条“融合型新闻教育”的创新路径。具体来说:

1、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培养相融合。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共同培养。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融合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请进来”,即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来自一线的优秀媒体从业者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于在校的新闻学子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学习价值。在西方,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很高。国内近年来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譬如,四川大学和成都商报社联合组建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通过跨媒体研究

所,在网络环境、媒介融合的传媒背景下,面向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开设了“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公共选修课。通过学校与报社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新闻理想、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传媒人才。④

另外一种模式是“走出去”,即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传媒实践,参加跨媒体的采、写、编、评、策划与制作等业务,甚至参与到跨媒体的经营管理。这样,教师就可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把媒介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以及媒介融合发展的最新动向、趋势带到课堂上。

2、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新闻传媒人具备准、精、深的新闻资讯整合力的前提是,他必须成为一位新闻报道领域的专家,即专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的培养,需要新闻教育与相关专业融合,而这种融合可以通过跨学院合作来实现。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培养专家型记者的实验。2003年9月,该校新闻学院宣布创立一个新的为期一年的文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项目。相关教学主要依靠其他学院的师资力量,从别的学院找最好的教授来给新闻学院的学生上课。学生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时,将有两名导师,其中一名来自于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专业的老师,另一名来自于他们所选修专业方向的老师。⑤当然,培养具有跨专业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通过新闻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

3、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新闻教育离不开媒介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加强新闻教育离不开加强媒介教育。学校是研究各媒体传播效果和学习各媒体基本技能的专门机构和重要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融合专业来培养全能型记者,也可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门传播技术,同时了解其他媒介技术。

鉴于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国内一些老牌新闻院校纷纷在自己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调整。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成为传统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块“实验田”。该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将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性核心专业课程和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专业课程相结合,力图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整合,培养具有融合媒体技能的新型新闻人才。⑥

总的来说,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才能培养出有更加丰厚的知识底蕴、开阔的眼界以及多种技能,适应媒体变革的新闻人才。参考文献

①蔡雯、王学文,《 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0

②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③蔡雯,《专家型”记者和“融合型”编辑——浅谈美国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今传媒》,2005(10)

④郭立琼,《国家级特色专业重点实验课〈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开课》,四川大学新闻网,http:///news/,2008年9月3日

⑤蔡雯,《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国际新闻界》,2005(5)

论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与传播效果 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 制约因素 传播效果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所涉猎的范围也日益广泛,主要以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形式为主。随着新闻传播机构数量的增多、队伍的壮大,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必须致力于解决制约新闻传播的因素,提高传播效果。人们的收视收听习惯也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潜移默化着,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发挥新闻传播自身的优势和积极影响。

1、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

1.1语言障碍

语言文字是组成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和表达形式。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语言文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新闻作者的职责要求他们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立足于受众的立场与角度,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在撰写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专业、生僻的语言文字,而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替代,尽量满足受众的文化素养和心理需求,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共鸣、增加受众的情感体验。不仅如此,语言文字所赋予的情感色彩也是制约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将语言文字的情感色彩与受众的心理需求相契合,才能激发受众的认同感。

1.2经验不足

新闻传播效果的优劣,主要来自于公众的判断,而公众对于新闻的判断主要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经验。因此,不同的受众面对同一个新闻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1]。如果是一个知识水平高、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在对新闻解读的过程中,会比普通群众的层次更深入、看待问题的角度更独特、思考问题的方面更周到。然而,如果是一个知识水平低且欠缺社会经验的人,对于新闻信息的解剖则更为片面和肤浅,不能够准确而有效地捕捉到新闻内的有效信息,从而扭曲了新闻原本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意义,制约了新闻的传播。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新闻在口头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丧失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从而误导了受众群体对新闻信息的准确判断。比如说一些坊间的传闻、流言、议论等,都会造成强烈的社会舆论,具有煽动性、传播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新闻传播的环境。因此,新闻传播行业必须能够抵抗得住环境因素的影响。

2、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

2.1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新闻传播语言是对于新闻事实采访、报道中语境的真实体现与反映,因此,恰当地选择和使用与语言环境相适应的文字或表达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语言是新闻传播的主要组成因素和工具,也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形式。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报道时,必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注意语言的通顺、结构的完整以及词汇、表达方式的准确运用[2]。

2.2提高新闻的质量

我国的新闻传播所涉及的形式丰富多彩,所传递出的新闻信息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新闻信息来源渠道的广泛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新闻传播行业必须致力于提高新闻的质量,避免应错误的信息对群众产生误导。由此可见,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基本前提。不仅如此,提高新闻的质量还应当贯彻落实到新闻传播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传播形式、内容、渠道的监督与管理。只有正确的新闻观点、适当的新闻深度才能够帮助受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编排的时候,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新闻版块的分配进行设置。

2.3构建良好的新闻环境

想要提高新闻的质量,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对新闻环境进行良好的规范与保护[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但是,网络环境十分复杂,它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又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趁之机,网络日益成为了许多不法分子肆意传播流言的便捷通道。基于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新闻环境进行清理,以保证新闻环境的绿色、健康,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严厉打击造谣、传播谣言等破坏新闻环境和社会稳定的恶劣行为。

2.4软化新闻形式

社会大众对于新闻的选择和阅读大多凭借自身的兴趣,因此,新闻的标题成为了新闻工作者抢夺资源、吸引目光的首要目标,部分新闻工作者会对新闻的主题、版块进行软化,从而吸引群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不可否认,对新闻进行适当的软化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但是,过度地软化新闻从而忽略了新闻的实质内容,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新闻的内容是传播的重点,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软化处理时,必须从读者的切身利益出发,保留新闻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的基础之上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能够向社会大众提供外界的信息,还能够有力开拓群众的视野,增加群众的知识储备。然而,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到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现状,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汪斌.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及提高建议[J]. 科技与企业,2012,16:262.

[2]赵泽宇.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及提高建议[J].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50-151.

新闻传播创新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创新

随着网络、科技、数字化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在新闻传播媒体中的广泛使用, 新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电视作为传统新闻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以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在新闻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不仅影响到其舆论引导、价值传播的职能作用, 更是决定电视媒体能否在众多新闻传播媒体中脱颖而出、引领受众而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面对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媒介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如何在对传统电视媒介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进行整合的基础上, 创新新闻传播策略, 形成应对挑战的创新思路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新闻报道策划效果,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内容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传播载体的多样性, 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体, 其媒体优势何在, 而又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实现新闻创新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目前,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最大的优势还是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能力。正如凤凰卫视原执行台长刘春强调, 基于受众对新闻“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新闻信息需求, 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性”是传统电视媒体战胜新媒体的重要策略。而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制作、新闻生产及新闻传播的基础环节。因此, 重视新闻报道的策划效果,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内容是当前电视媒体取得竞争优势,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是析事明理, 见解独到。在各大传播媒体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 如何创新新闻报道内容, 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是新闻传播制胜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中, 追求时效性强的深度报道, 以敏锐的嗅觉与视角从有限的新闻线索中捕捉可以做大做深的新闻素材, 准确定位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立选题。并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析事明理、见解独到, 不跟风, 不炒作, 不人云亦云, 不亦步亦趋, 善于对“热”新闻做出“冷”思考, 以独到的观点和深度的见解赢得受众产生广泛的社会共鸣, 从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二是深入基层, 关注民生。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党的中心思想下, 无论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还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都开始用更多的笔触和篇幅、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去发现普通人群的新闻, 传播真正体现民生, 民意的新闻。而如何让传统电视媒体更具民生新闻传播优势呢?这就需要发挥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作用。首先, 在民生新闻选题内容上避免琐碎化、同质化、表象化, 应从广泛的民生新闻素材中挖掘社会热点, 紧扣能挑动受众社敏感神经的新闻题材,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来创新新闻内容, 从而增加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同感。其次, 运用大范畴、小视角、深层次、谈看法等策划原则, 做到宏观主题, 微观着手;表达观点, 平民立场。从而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提高报道效果。

三是关注受众情感, 体现人文关怀。在新闻信息量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终端日益广泛的今天, 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关注受众情感, 体现人文关怀正是吸引受众、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策略。因此, 在电视新闻策略中, 应以人文关怀为中心选题, 关注受众情感体验, 做出更能激起观众情感涟漪和人性化的新闻节目。

二、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 在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冲击的同时, 其以电脑、移动电话等为终端, 以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形式的技术特色也为电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 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 积极建设网络平台, 多方位收集新闻线索, 实现多元化的新闻素材获取渠道;另一方面, 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平台, 通过自己的官网及主流网站进行新闻推介和宣传, 从而优化新闻推介策略。与此同时, 电视媒体也可发挥新闻媒体的技术特色。例如, 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创新新闻传播模式, 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而在创新新闻传播模式上, 传统电视媒体一方面, 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 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 每一个终端都可集成一个媒体, 网络已经从单纯的连接访问工具发展为交互平台。传统电视媒体正是要借助这一格局, 将新闻传播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扩大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增加新闻传播平台, 加强台网联动, 如热线、节目网站、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IPTV、官方微博、论坛等多种媒介终端, 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内容产品的多媒体化、多样化, 全面覆盖新闻受众的年龄段, 扩大收视范围, 营造出大信息流、强舆论场的舆论空间, 让受众从单纯的观看转向积极的讨论参与, 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 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 实现传播服务的交互化。服务是体现新闻传播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电视新闻要提高传播效果, 就应高度重视市场和受众需求, 树立“大服务”意识, 发挥新闻新媒体的交互性技术特色, 积极构建个性化、对象化、延伸性的服务体系, 实现新闻产品的服务增值。例如, 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电视互动频道或网络互动平台, 可从满足受众服务需求出发, 对新闻信息进行跨平台、多介质的全方位交互整合, 受众将会从电视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从传播媒介上对新闻信息的主动选择。又如, 从帮助受众解决问题出发,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受众交流平台, 促使受众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同时, 在与受众的交流中, 提升受众信息的深加工能力, 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后续服务、N次服务, 进而打造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交互为手段的一站式综合新闻传播服务模式, 在提高新闻传播服务竞争力的同时,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三、尊重受众反馈,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目的的最终实现者, 通过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反馈, 其能动作用不仅可以突出受众对新闻内容需求特点, 还能反映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 从而促进媒体依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新闻内容及传播方式, 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与此同时, 随着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对受众反馈的重视, 受众反馈正逐渐从过去的个人化、被动性、偶然性逐步变为现象化、主动性和经常性, 在体现新闻切实关注民情民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 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介, 应进一步创新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利用现代化反馈技术平台。例如, 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网络论坛或等提高反馈方式的便捷性、有效性, 能够促使电视节目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信息。同时, 加强反馈信息工作制度化建设, 建立社情民意信息选题策划、综合分析机制, 尽快跟进受众需求优化新闻传播机制,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四、总结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媒体得以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新闻传播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众多, 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者和环境等。在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新媒体及其他传统媒体均对电视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冲击。面对这些挑战与冲击, 电视媒体应在整合自身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结合新媒体技术特色及其提供的网络平台, 从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方式及新闻反馈机制等方面创新新闻传播策略, 扩大新闻传播影响力, 促进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荣滢.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策略[J].新闻传播, 2014 (02) .

[2]张业华.新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3) .

[3]张伊炯.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怎样做到异彩纷呈[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3) .

[4]赵娜.全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3) .

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篇5

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发布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

新闻传播创新 篇6

【关键词】报纸 新闻细节 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报纸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已经受到影响,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报纸传媒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争夺更多读者。在报纸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真实的新闻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虚构的新闻则会削弱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报纸竞争力,就要在新闻细节描写中下工夫,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通常是指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好的细节描写可以揭示新闻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媒体的意图,提高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从而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的正面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介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要选取事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真实反映新闻全貌,准确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另外,还要选择受众熟悉的细节,越是熟悉的细节描写越能让人亲切,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细节描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纸要在细节描写上精益求精,努力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

2.新闻细节描写能强化报道主题,揭示新闻内涵

新闻的细节描写要忠实于新闻报道,不能孤立,要紧密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细节描写要对新闻的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优秀的新闻细节不但可以强化新闻传播者的主要想法和新闻主题,还可以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

3.新闻细节描写可以表达媒体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是让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就要真实、准确。优秀的作品要反映出新闻传播者的态度,细节描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代表了新闻媒介的态度,也代表了记者的情感。好的细节描写以文字中蕴涵的感情吸引读者。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

作为党报从业者,新闻的可信度一直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第一要点。而在确保新闻可信度的前提下,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深度加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真正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乃至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例如,2015年10月12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头题《阿里河的浪花——来自鄂伦春旗“十个全覆盖”攻坚战建设现场的报道》,本文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5个故事将“十个全覆盖”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串联起来,这5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他们有的为了百姓舍下小家顾大家,有的为了工程进度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所有这一切,都从细微之处来描写,让人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似与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熟知一般,毫无陌生之感。本文一经刊出,社会反响非常之好。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采访一开始就注意细节,并把这些主人公的“小事”付诸笔端,怎能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篇感人的好作品呢!

二、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指的是虚假的消息造成信息失实,违背了传播的最基本原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效果。如爆红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先看病后付费”“乞丐获700万拆迁款”等事件,后经记者查证,发现都是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以上失实报道,都是作者或编辑未从新闻的细节入手,没有真正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要素掌握好,从而导致错误或失实报道的出现。而细节描写运用不当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传播产生负面效果,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违背新闻规律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对社会危害极大,有的报纸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编织虚假新闻,这些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读者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影响读者对真实新闻的判断,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错误导向。一旦虚假新闻被揭露,会使整个读者群体对纸媒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因此,虚假的细节描写会严重影响报纸的传播效果。

2.会误导读者的不当新闻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的虚假新闻,会错误引导读者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读者受众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些报纸媒体对违反社会道德的细节进行了过于细致的描写,将一些应该删除过滤的信息进行了“曝光”,以此来增加报纸销量。这些报道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报纸媒体不仅仅是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报纸媒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报纸媒体要把好舆论关,传播更多的积极信息。③

3.隐私曝光

报纸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曝光可以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诸于众,从而侵害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报纸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来曝光一些明星的私生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这样的报道往往会有失偏颇,过度揭露明星隐私,过犹不及,引起明星反感,对他们造成烦恼。另外,过于细致的描写对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希望公布的,这样的报道一旦曝光,就会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新闻细节描写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

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运用新闻细节的基本原则。在新闻细节的描写中,必须要遵循这条原则,以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的销售量。相反,虚假的报道就会使受众反感,严重损害报纸的信誉,影响报刊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④

2.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需要

纸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报纸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新闻细节描写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符合主旋律的需要,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3.要充分体现媒介的意图和观点

报纸在进行细节描写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报道的题材选择细节,根据报道的需要选择细节。在细节描写中要通过描写体现出媒体的态度与写作意图,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传播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宏权.王方钊.浅 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 新闻知识,2011年第02期.

[3] 吕天生. 让细节为现代新闻添彩[J]. 新闻传播,2011(06)第77页.

[4] 桑永英. 细节,新闻写作中的点晴之笔[J]. 新闻采编,2010(04)第42-42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探讨 篇7

1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1 时效性

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是比较显著的特点。在传统媒体传播中, 报纸、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人们的看到的新闻信息基本上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 有些事情已经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和处理, 新闻的时效性不强。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 人们能够使用各种移动终端接触网络, 获得很多实时发布的信息, 甚至有些新闻刚刚发生, 人们就能够获得相关的报道[1], 新闻的时效性比较高。这种情况下, 人们能够同步关注事情发展的具体情况, 也能够根据新闻做出科学的决定, 并保证决定的准确性。

1.2 互动性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 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 新闻的传播是单向的, 观众只能单纯地观看, 没有方便的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的互动性逐渐增强, 新闻事件后, 可以通过投票对读者的新闻态度进行了解, 还可以设置评论区让读者自由地发表见解, 实现编辑与读者以及读者间的互动[2]。这种广泛性的互动能够促使正确的观点被广泛传播,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1.3 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传播主体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 记者、编辑是新闻传播的主体, 而新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在看到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时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和传播, 实现了新闻传播主体环境的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使得有价值的新闻能够快速传播, 记者得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后能够将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报道。多元化的传播还能够使人们对新闻的认同感得到提升。

1.4 全媒体化

传统的媒体传播主要是通过声音、文字形式进行的, 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传播逐渐实现了全媒体化发展, 将文字、声音等转变为视频、影像等, 使新闻更具趣味性, 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使新闻传播更加广泛。

2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创新途径

2.1 创新新闻传播的形式

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媒体需要认识到当前的实际情况, 并不断调整自己, 积极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要转变自身的主导者的地位, 应学习新媒体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实现传播方式的人性化, 使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 获得更多的受众。同时, 传统媒体也应积极引进新技术, 建立网站, 实现电子化的报纸和新闻传播, 在新闻传播中科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从受众的心理需要出发, 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获得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才能够使自身的发展和改革得到保障。此外, 加强文化经营, 与网络媒体、文化出版等文化相关事业密切联系,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方式。

2.2 创新新闻传播内容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信息量大, 并且传播的渠道也比较多, 但是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如文字编辑比较精良, 资讯分析比较权威等, 这些是新媒体做不到的。传统媒体应把握好自己的优势, 在行业中树立权威形象。新媒体虽然注重信息量, 但是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却被忽视, 在新闻内容上存在着不严谨, 错误百出的现象, 甚至将一些没有被证实的新闻传播到网络上, 使得新闻传播的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人们在搜索和浏览信息时被很多垃圾信息困扰。

因此, 我国出台了一些网络新闻信息的管理规定, 只有被审批的传统媒体网站才有新闻的首发权, 这是新媒体所不能达到的。传统媒体应继续发表精辟的新闻评论, 对新闻内容的准确性进行夯实, 使受众更好地接受有价值的信息, 将最为核心和权威的信息提供给受众, 对媒体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2.3 根据读者阅读习惯进行新闻发布

当前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逐渐加快, 在大量新闻发布的同时也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需要的新闻信息。所以在发布新闻时, 需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 使读者筛选新闻信息的时间缩短。新闻发布的种类需要根据事件的时间、类型进行划分, 为读者提供分类订阅[3], 实现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要, 发布的新闻内容应是清晰简洁的, 利用罗列标题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各种新闻,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阅读, 使读者的时间得以节省。并且在新闻内容的底部, 可以附上一些相关新闻的链接, 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能够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

3 结束语

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将对人们的新闻信息获取以及阅读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明确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 积极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以及内容, 使新闻信息内容更加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 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 促进新闻传播效益的顺利实现。

摘要:现今社会, 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新媒体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媒体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也对传统的媒体产生了冲击。在这种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出现多元化、融合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 新闻传播上也有了很多新的形式。新媒体背景下, 应坚持与时俱进, 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 制作出更多优秀的新闻, 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文章就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新闻传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球.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革新之道[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4) :1, 5.

[2]程志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创新发展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22) :14.

新闻传播创新 篇8

1 媒介融合的基本认识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原始的定义即为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的结合。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的定义也略有差异, 例如媒介融合就是媒介功能的一体化或者是媒介融合其实是传播文化融合, 或者媒介融合即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都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新闻传播, 而造成的效果就是各个媒体信息展示在同一平台上, 并进行了互联和互换, 实现媒介一体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蔡雯教授作为最早将媒介融合概念引入国内的学者, 她梳理国外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国内新闻实际, 认为媒介融合主要包含了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融合, 这三个层面具体是指:第一, 微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媒介产品的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 所以许多媒介产品也都趋同于信息化, 比如文字文档、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第二, 中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媒介组织的融合, 拥有不同类型媒介的组织机构之间的技术、产品融合。第三, 宏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整个媒介产业的融合, 譬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

而2003年, 美国学者结合美国自身实际, 划分出五种媒介融合形式。媒介所有权的融合:大型的新闻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 并利用这种优势实现媒介融合;媒介传播策略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进行策略合作;媒介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类型。

随着国内大传媒产业生态的逐渐成型, 我国的媒介融合大致分为:新闻内容融合、传播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三个类型。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出现之后的时代产物, 对于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新闻主体并不局限为媒介机构, 电脑、手机等终端让人人皆为媒体;二是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交叉化、复合化;三是新闻媒介的信息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2 新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目标建设

2.1 多媒体传播的策划能力

新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媒介市场不再以某种形态作为竞争力的保障, 现在更注重的是品牌效应。同时受众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听众或是观众, 而是成为某个媒介品牌的独立受众。媒介融合让整个媒介市场高度精细化、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新环境下, 谋求生存与发展, 新闻媒介就要在市场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针对特定固定的受众人群, 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俗话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各类新闻信息就是不同类型的食材, 大锅烩是没有几个人乐意品尝的, 只有更加精细的产品才会得到受众的喜欢, 并让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2 深度精准的讯息整合能力

媒介多样化让更多的新闻讯息得到挖掘和传播, 那么怎样从海量的信息找到受众感兴趣, 关注的点是许多职业传媒人应该了解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 将讯息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加工, 符合不同人群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 职业传媒人应该是有思想、有深度的观察者, 同时还应该具备讯息整合能力和选择解读能力, 能够洞悉讯息之间的深刻联系, 并让这些讯息能够在受众之间进行广泛传播, 而不是单纯的“讯息搬运工”。

2.3 多媒体信息传播能力

新媒介融合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从单纯的某种媒介操作者, 变成了需要多媒体、跨媒体操作, 对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更加苛刻。新型的媒体从业者不仅是技术上的全媒体技能人才, 也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例如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某位记者, 其每日的工作日程即是早晨六点在网站写一篇文章, 然后进行实时采访, 采访之后进行电视台的实施新闻播报, 第二日再将新闻编辑成报纸刊物。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现今的媒体从业者已不是单一媒体的服务者, 同时能够进行多媒体操作已经是必备的能力之一。

3 新背景下新闻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

纵观国内高校的传统新闻教育, 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陈旧单一、教学理念和现实操作差异明显、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割裂严重、跨媒体教育相对滞后是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新闻专业大多利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方式进行教学, 注重新闻内容而忽略技术手段, 强调文字规范忽略新闻传播的实质;二是学校新闻教育理念与实际工作差异明显, 许多学校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真实的媒体环境;三是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育, 这也是许多学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四是新闻媒介教育单一化, 导致学生技能实践能力不足。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在这一方面, 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就根据自身经验, 提出了四点颇具建设性的建议:一是学校新闻教育应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新闻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更加具有跨学科、跨媒体技能的教育能力;三是学生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基础技能, 并且专业更加精细化;四是教学平台应该多样化。对于人才培养途径, 专家学者也谋求国外的先进经验, 为国内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启发。比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马嘉在文章指出, 日本的新闻教育为顺应媒体融合潮流, 将素养教育以及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作为首要标准, 并禁止媒介技能进入学校, 注重挖掘新闻学科的本身意义。而另一个学者则在其文中发表了美国新闻教育的某些改变, 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学习型人才是美国学者交锋的论点, 但多数意见趋向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而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技术, 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是他们看重的重要能力。而就目前来说, 复合型新闻教育是国内主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学校教育与媒介行业进行联合。一般来说, 现在学校和媒介行业的模式分为“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顾名思义就是将媒介行业中的职业人员邀请进课堂, 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这些媒体从业者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的事实案例, 对学生更富有吸引力。例如, 四川大学就与成都商报社联合成立了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 并向学生开设了专业的选修课。“走出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进入一线媒体进行实践学习, 参与媒体的采集、编写、策划、制作等业务,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 学校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在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的今天, 学校中传统的“人云亦云”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如何打破院系分离, 对专业进行不同知识的整合建设, 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让学生更具有竞争力。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在新闻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进行特色办学, 推出六种特色专业“套餐”, 具体是新闻评论、政府新闻、民族新闻、企业新闻、民生新闻、英语新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 让学生在扎实自身基础的同时, 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术业有专攻。

其三, 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如前文所述, 新时代的新闻人才应该是全媒体业务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特别是后面一点, 就决定了媒体从业者在进行新闻加工、解读时的深度和准度, 要求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全面。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学校教育中的专业融合是比较好的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进行了关于培养专家型记者的实验, 即新闻学院的学生进行双学位课程, 既要拿到新闻专业的学位, 也要获得另外的学位证明。这种方式其实和我国大学中的选修第二专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四, 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进行融合。许多人对媒介教育有一个错误认知, 即新闻就是媒介。这种看法过于表面, 从实质上来说媒介相当于工具, 与新闻有本质上的差别。而将二者教育进行融合, 并通过开展各种媒体传播技能的培训, 可以提高学生技能的全面性。如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其新闻专业中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课程, 将传统新闻的基础性与数字网络技术进行融合, 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摘要: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 而随着信息化传播的发展,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不仅新闻媒体要作出改变, 而且新闻传播教育也应该顺势而为, 对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变革, 培养出具有精准的讯息整合能力, 能进行多媒体信息传播以及跨媒体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 最具有操作性的和现实性的方法就是将学校教育与媒体行业相融合、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融合。本文将通过具体事实说明, 阐述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 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怎样做。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4:109-111.

[2]董晓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形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篇9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新闻的时效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报纸或者电视是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报纸都以日报为主要形式,人们只能在第二天才能获取前一天的新闻,这就导致人们看到新闻时,事态已经得到处理或者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同样,电视新闻也是一样,人们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进展,新闻时效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的质量。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更便捷地获取最新动态,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即新闻事实刚发生时就获得相关报道,同步了解事态发展情况。这大大缩短了新闻获取与新闻事实发展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与此同时,新闻价值也得到明显提高。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增强了新闻的互动性。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向为单向,用户只能观看新闻,而不能进行评论或对新闻内容进行反馈,用户参与度不高。相反,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引领着整个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新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客户端评论和反馈信息,从而为新闻媒体创造更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读者与编辑间的互动,提高读者参与度。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新闻的主体不再只是编辑和作者,任何人都可以是新闻传播的载体,这改善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单一性。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结合新媒体发挥新闻传播力量

新媒体的盛行,使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都开通了与读者的互动环节。它们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完成读者与新闻发送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为读者提供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采编人员需要关注读者,充分了解听众人群的年龄分布,并掌握其覆盖面积。对于听众的意见,要酌情参考。要通过提高话题的服务性、新闻性,将新闻与听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听众的关注度,以期更好地为听众服务。

(二)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强和传播主体多样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在新闻报道之中融入自媒体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在新闻报道中,开设自媒体板块对社会影响大,应该追踪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核实后有价值的新闻后,可对新闻发布者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报道之中。这对自媒体的积极发展有重大作用。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者摄影师,然而他们并不专业,这给新闻传播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就需要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与非专业人员的差别。普通公民上传的照片不会引起更多的思考,也不会有更多的后续报道。但新闻工作者与之不同,其更易引起社会关注。另外,复杂的网络使新闻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事件错综复杂,很多事情都经过网友的大肆渲染,真实性有待核实。以一件事为起点进行追踪报道并深入解读,是对专业新闻摄影者的要求之一。专业的新闻摄影师要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保证照片有一定的隐秘性。摄影人员不可对照片进行随意宣扬。

(四)强化新闻传播意识

强化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的意识,对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新闻记者应尽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现场拍摄等相关工作。新闻记者应第一时间发现新闻事实,进行事件报道。新媒体时代,拍摄工具的多样化使拍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影师可能是任何一个人,新闻专业摄影师以及记者几乎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在记者还没赶到现场时,网上经常出现了大量现场照片。此时,相对于新闻的及时性,新闻摄影工作者应把拍摄重点转移到照片的看点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充分反映照片中的内在事实,让观众意识到展现给他们的不只是一组照片而已。这就需要摄影师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摄影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进行拍摄和报道。

三、结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新媒体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对新闻传播进行创新,是促进新闻媒体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本篇论文的陈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结合新媒体;融入自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强化新闻传播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提出新闻创新模式,以期为促进新闻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2015(5):57+144.

[2]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4:17-45.

[3]段天文.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创新分析[J].新闻研究,2014(13):153-154.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篇10

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直接效果就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当前,人们可以通过手里的智能手机随时获取最新的新闻、最雷人的事件以及最感动的瞬间。这一切的实现,只需要下载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新媒体更为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内容,新闻受众不仅可以阅读新闻,还可以随时发布新闻,随时点评新闻。本文就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展开分析和讨论,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看到消息十分及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随时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和动态。

(二)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比起传统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互动性增强不少。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拉”出所需的新闻信息,彻底改变了传、受者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信息的状态。新媒体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快捷有效的沟通。在新媒体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浏览信息。另一方面就是,现在人们在了解事件之后,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和发布者交流与沟通。这体现了一种双向的互动,有利于新闻影响的扩大,带动社会的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文字、图片和声音是传播的主要方式,新闻传播的主要介质是报纸和电视。而在多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开始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全媒体化特征。首先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闻传播介质与传统的电视和报纸一起进行新闻传播,如手机、电脑、移动阅读设备等。这能使人们随时随地获得各种形式的新闻资讯。各种新闻获取渠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新闻阅读量,契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其次,新闻传播方式的全媒体化。新闻传播形成了对人们多种感官的刺激,具有了深度,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人们关注新闻的兴趣。新闻传播呈现出全方位特征,即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转变为动态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

三、新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主体的隐匿性,使虚假新闻泛滥

在网络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虚假新闻传播的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传统媒体,即便它们刊播了虚假新闻,传播范围往往只在一定区域内,速度也相对缓慢。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发展很快,网络媒体有时甚至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如果这种素材准确,倒也无妨。一旦有误的信息经过传统媒体报道后,取得了更大的传播效力,相应的危害也更严重。一些网络新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源流往往难以辨别,这使新闻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而且新媒体具有隐匿性特点,无法找到新闻的传播主体就无法保证一些信息的准确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最大的共通点就在于“娱乐”二字。然而,现在的状况是不少媒体和从业人员在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到了不惜造假的地步。

(二)新闻信息量剧增,内容多但不精

新媒体时代有着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因此发布媒体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新闻没有办法确定是否为专业人士发布,虽然新闻数量极大,但是内容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在这些媒体的拥有者中,有些人发布新闻的动机就是不纯的,许多人只是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为了一些经济利益。这导致新闻信息量剧增,内容多但不精。

(三)媒体的相互融合,造成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大量新闻事件传播实践证明,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同样受用。不少媒介为提升自身的收视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然不是传统地据实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策划和构思新闻事件,通过娱乐化达到盈利的终极目的。固定地域所占有的传媒市场额度有限,如果为了经济效益而过分地竞争,就成了不正当竞争。这也是对新闻事件据实报道的基本原则被抛至脑后,一味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症结所在。

媒体之间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使得新闻的内容出现趋同化的特点,没有以前鲜明的特点,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风格,所有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感,最终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新闻报道中,要将自媒体纳入进来,为自媒体提供机会,以此作为网友发布新闻的一个营地,如“亲历者”。同时,为了核实和追踪有价值、有重大意义的新闻,要设置相应的负责该板块的新闻编辑,以应对那些对新闻持有严谨态度以及有较高阅读需求的读者,并将新闻发布到其他相应板块。另外,核实之后,为了鼓励更多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可以对新闻的第一发布者进行适当的奖励,促进自媒体的繁荣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要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多媒体时代下,新闻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为了避免同质化,一些新闻机构开始采用一些哗众取宠、措辞浮夸的手段来刺激读者。这会严重影响新闻的健康发展,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观点偏激。在多媒体时代下,要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并非只报道一些言论偏激的新闻,这样才能促使读者独立思考。首先,要避免一味地通过各种奇闻轶事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坚持报道对人们生活有切实影响、对国家发展有作用的新闻。编辑要有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其次,记者要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坚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通过挖掘新闻的深度,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的真实性。要报道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报道。

(三)新闻发布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要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发布新闻,有效节省阅读时间。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庞大,人们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为了提高读者的忠诚度,在发布新闻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缩短读者筛选新闻的时间,新闻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之间要相一致,以便于读者阅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据新闻事件的不同种类和发生的不同时间,对计划要发布的新闻进行一个类别的划分,使读者读起来更加方便,节约时间,也可以帮助读者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为读者提供分类订阅的方便。其次,在新闻发布的页面上,内容要尽量清晰简洁,采用罗列标题的方式将新闻展示给读者,有效地节省阅读时间,这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点击标题就可以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外,为了满足有阅读兴趣的读者继续了解和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或是扩展性的阅读,可以提供相关新闻的专题链接,便于读者按照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

五、结语

在多媒体时代,为了使新闻获得高效和优质的传播,要不断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需要规范制度,限制新闻发布主体,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从而保护读者的权益。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问题,要及时作出正确引导,减少对社会的影响,保证社会上积极正能量的传播。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着手,以网络传播媒体为重点,阐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并探讨新媒体实效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新媒体的优势。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影响

参考文献

[1]赵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研究[J].采写编,2016(01):215-216.

[2]汪梁.论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及创新模式[J].中国报业,2016(08):14-15.

[3]陈孟达.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教育的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351.

[4]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5]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探析 篇11

【关键词】网络新闻 失真原因 措施

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引发了信息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新闻不仅快速、便捷,而且信息含量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各种虚假报道层出不穷,网络新闻失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受众对新闻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探究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原因,对于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确保受众的信任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现象

无论是传统新闻还是网络新闻,真实性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人们看新闻,是为了了解事情真相和始末,但是据《新闻记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新闻媒体中,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最低,每年的十大虚假新闻榜中,至少有一半的虚假新闻最初来自网络,而榜上有名的所有虚假新闻将无一例外地会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网络媒体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像2013年最典型的以“长春老人菜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1人施救”为标题的一则新闻,这则新闻由《新文化报》报道,新闻一经发出便引起了轰动,178:1的比例引发网民发出“人情冷漠、世风日下”的感慨,甚至很多其它媒体未经调查就相继进行转播。后来经过《人工日报》以及新华网等媒体的调查,证实这是一则虚假新闻,视频是经过剪辑处理后再被放到网上的。而《新文化报》的本意是为了将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与冷漠的行人进行鲜明对比,以此来炒作“白衣女子”,并策划了找寻“白衣女子”的新闻。由此可见,炒作之心使其违背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出虚假报道吸引眼球。类似这种虚假报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像“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獲700万拆迁补偿”、“铁道部谋划册立三大集团”等等,各种网络新闻混淆视听,让人难辨真伪,容易引起社会混乱。

二、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媒体间恶意竞争导致

有人把我国网络媒体戏称为“复制和粘贴”,实际上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很

多网络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时效性,往往将道听途说的信息稍加编辑便发布到网上,以抢占先机,聚集人气;甚至有的媒体对于其它网站的报道不去调查和证实,而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进行二次转载,像上文提到的“老人晕倒”事件,很多媒体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进行相继转播,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知名度。这些媒体既没有对事情进行全面调查,也没有对制作环节进行严格监督,或者断章取义,或者有头无尾,媒体间的恶意竞争导致虚假报道屡禁不止。

(二)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新闻传播主体比传统媒体要广泛得多,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传播主体。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专职新闻从业人员,有的是一般网民,由于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和道德水平高低有别,使得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传播网络新闻时,很多网民由于缺乏新闻专业的基本素养,在匿名信息的掩盖下往往带着个人泄愤情绪,利用网络媒体随便发表个人言论;而有些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节省时间,不进行深入调查,就将并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稿子直接进行编辑和发布,甚至有的人在制作新闻时夹杂着个人思想,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看法有失偏颇,不具有权威性,容易给人以虚假感,严重影响新闻的公信力。

(三)追究查处和监管力度不够

林林总总的网络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不够。像上文提到的“深圳最美女孩给乞丐老人喂饭”事件的始作俑者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郑小红,以传播正能量为借口,最后以发布一条简单的“致歉声明”草草收场。对于虚假新闻,很多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没有产生很恶劣的社会影响或者影响不大,无伤大雅,不必认真追究,而对于影响稍微重大的虚假新闻,也只是仅仅以“道歉”或者“声明”的形式进行处理。

三、维护网络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建议措施

(一)网络媒体角度: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作为网络媒体,单纯依靠虚假炒作来提高点击率,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保住知名度,相反,在真相被揭露时受到的打击将会更加惨重,多年打造的信誉有可能就会毁于一旦。因此,要真正提高网络媒体知名度和点击率,必须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规范审核程序,对从业人员进行合规教育,立志打造出品牌网站。而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按照要求严格审稿,在发布信息时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任何时候都不夹带个人情绪,让事实说话,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二)网民角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网民既是网络新闻的受众,同时又是网络新闻的传播者。作为普通网民,应充分意识到传播虚假新闻的危害性,不仅会引起受众的不满,而且长期下去最终会影响到自己的言论自由。由于网民的双重身份,因此一方面应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刻意跟风转载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为建设和谐网络贡献力量。

(三)政府角度:加大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近些年,为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法制建设,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列的管理条例,但是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这些规定远远赶不上其发展速度,并且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在执行时仍然存在漏洞,监管力度不够。因此为有效防止网络虚假信息,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力度,坚持走依法治网的道路,对于虚假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要加强惩处力度,不可不了了之,而应作出相应的惩罚,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以事实说话,否则就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有违其历史使命。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措施,坚持以法治网的道路,同时更需要广大新闻媒体和我们网民的共同维护。

参考文献:

[1]惠延琴.对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现象的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2014,14:31+33.

新闻传播创新 篇12

关键词:电视新闻,创新,内容,播报形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捍卫其传统的收视主导地位, 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 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剪辑到传播, 实施全方位的创新,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电视新闻不论是在宣传内容上还是传播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加之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就目前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方面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 信息量狭窄

由于电视新闻的特殊性, 观众在选择电视节目时, 不能像在网络媒体那样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而且电视新闻受到时间和档期的限制, 其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小。从电视新闻的特点来看, 一般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多, 而且这些大批量文字后面讲述的是某一件事, 观众对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没有多大的兴趣。在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中, 有些工作人员没有考虑观众的心理, 只是一味叙述某件事情, 观众就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二) 剪辑和传播模式单一

从我国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模式来看, 一般比较单一。有些新闻本来比较鲜活具有个性,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剪辑之后, 传播出来的却是一些程序化的新闻, 观众长期在这样的电视新闻收看中, 了解了新闻的程序, 对于一些自己不敢兴起的内容就会直接省略, 减少了吸引力。

(三) 缺乏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 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需要媒体快速地将发生的新闻告之观众, 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相关情况。但是, 由于电视新闻在播出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工作, 在剪辑的时候还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导致新闻播出时, 观众早就了解, “新闻”变成了“旧闻”, 内容相对网络媒体来讲比较滞后, 实效性不高。

二、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的创新方法

(一) 注重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单一, 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 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时, 要注重创新播报形式。具体来讲,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 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比如新闻联播中, 在播报电视新闻的时候, 可以到相关地点进行相关人员的访问, 这样的互动环节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其一, 这样的互动环节可以扩大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 不仅是关于事件本身的真实叙述, 还能结合旁人的观点进行表达, 让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观众的需求, 从而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二, 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 人们在互动的时候就会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 然后才会发表看法和观点, 这样的互动环节就有效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第二, 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增加电视新闻的信息量。电视新闻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信息量的相对比较小, 电视新闻就可以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报。这里的滚动的新闻可以补充最新的新闻信息, 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第三, 采取直播方式播报新闻。在新闻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 注重采用一定量的直播新闻,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真实性, 让人们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的各种情况。

(二) 注重点是新闻内容的创新

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时, 要注重内容的不断创新。这里就要注意新闻两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关于新闻的题材, 比如多增加一些时政新闻只能怪的民生问题, 因为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就是新闻报道的对象。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加强新闻的采集, 从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对象来进行报道。在新闻剪辑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保证观点的独特性, 不能一味随大流, 同时注意讲究新闻的知识性和服务性, 让观众在收看新闻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学到一定的知识。

(三) 注重新闻头条的重要性

头条新闻对于观众来讲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因此, 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 要注重头条新闻。对于大多数电视新闻中, 头条新闻大多是关于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 这方面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 如果这方面的新闻占的比重太大, 一定程度上也会让观众产生腻烦心理。因此, 在头条新闻中, 也可以报道一些具有一定反响的社会事件, 让观众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让观众产生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继续下面的内容。

(四) 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 还要不断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 由之前的“我播你看”转变为“你拍我播”, 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工作中。传统的电视新闻都是由电视台进行剪辑和传播, 观众只是在一旁收看。而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拍客, 他们将身边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是重大事件实时记录下来, 由于电视新闻的各种限制, 他们一般都会将拍到的新闻上传到网上。所以, 电视新闻应该与时俱进, 主动与这些拍客展开合作。比如将某些拍摄与采制权交与这些拍客, 鼓励观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制作中, 扩宽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信息量比较狭窄, 剪辑和传播模式单一, 缺乏实效性等。因此, 电视新闻一定要不断创新, 注重播报方式的创新, 新闻内容的不断创新, 注重头条新闻的吸引力以及不断拓宽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途径, 从而使电视新闻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秀静荔.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新闻传播, 2012, 10.

[2]李林碧.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新闻窗, 2012, 6.

[3]阚婳, 吕峻峰.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

上一篇:旋压技术下一篇: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