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闻(共12篇)
传播新闻 篇1
在现今的新闻传播领域探索发展中, 出现了较为不同的两种传播类型, 即网络与传统化的新闻传播。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 在其各自发展中, 给新闻传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之处
(一) 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 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1]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 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 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 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 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 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此特点, 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 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 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 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 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 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 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 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 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 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 与报纸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 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 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 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
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 新闻发布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 无需经过道道关卡, 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发布。
(二) 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 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发布者中, 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 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 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 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 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 在网络上肆意谩骂, 污染了网络环境。
与网络媒体相比, 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 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 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 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 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
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2]例如, 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 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 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 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 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 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 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 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 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 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 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 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 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 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 日本突发9.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 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在现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 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并开始注意灵活运用网络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陷。在现今互联网之上, 也有一些报纸媒体开始打造网络上的阵地, 建立、维护相关网站的运行。读者也可在网络平台上阅读电子版的报纸信息, 并在信息下发表自身的看法。不仅仅是报纸媒体, 电视台媒体也开始开展官方网站的建立、维护工作。可以预见的是, 现今不仅仅是我国还有全球范围内的传统、网络媒体均会聚在一起弥补自身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以此为广大读者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些年来, 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新闻传播应运而生。文章主要是对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报纸) 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认识度, 促进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异同
参考文献
[1]舒世良.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J].戏剧之家, 2014 (12) :145-147.
[2]孙玉洁.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革新[J].科技传播, 2014 (21) :44-49.
传播新闻 篇2
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发布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
“三贴近”与新闻传播 篇3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呢?让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新闻媒介(WHO)
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自身(WHO)来说,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将自己的定位找准,不要将自己凌驾于群众和生活之上,要把自己深深地根植于群众和生活之中。正如穆青所说:"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等于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记者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
1995年元旦,第一个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它在中国开创性地率先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传播宗旨,并响亮地喊出了"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的口号。它不仅报道各种与生活有关的信息,还提出要努力去解决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既办报又办事,把办报和办事结合起来。
它所报道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实用性。《华西都市报》最初创刊时,就在8个版面中辟出了"生活服务版",扩版后更将"实用"、"服务"灌注到其他版面中,为市民服务到位。二是突出大容量性。《华西都市报》创刊时就提出,要改变"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等传统晚报观念,满足市民多方面的信息需要。
就是因为有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才为其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传播内容(SAYSWHAT)
新闻传播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受传者的主要需求是求新、求知、求近。于是新闻价值要素也就被概括为以下五种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做到"三贴近"呢?受众关心的是与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信息。这种切身利害关系表现在职业、年龄、心理、地理、文化层次等各个方面。新闻信息要赢得受众,就必须吸引受众。吸引受众就必须从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入手,从"大多数人最关心最焦虑的问题"上选题,从受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选题。即使是从"上面的精神"选题,也要与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找出"上头"所着手解决的问题和老百姓要求解决的问题的结合点,把"上头"的工作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挂起钩。受众接受信息的目的,在于了解周围发生的事物的意义和影响,在于解疑释惑。因此联系受众的关心点选题,使选题平民化,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前提。
再一个是新闻角度的问题。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我国的传媒已经多元化,不同的传媒面对不同的受众,承担着不同的宣传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传播功能,各有侧重,各有分工。要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首先要明确你的受众是谁,而且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受众阅读或观看的愿望也就越大。
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
新闻传播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没有媒介,社会交往和对信息的共享就会中断,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纽带和"生命链"。In which channel,以什么渠道,就是指传播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将信息呈献、传递给受众。采用何种渠道和方式才能使新闻为受众喜闻乐见呢?
一方面是新闻文字语言的运用。美国传播学专家施拉姆的研究显示: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受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并在必要时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形象上去。也就是说新闻信息表述要平民化,要增强新闻信息的亲和力,追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平实亲切的话语。这种朴实的、平民的真实自然的话语,能在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无言的桥梁,拉近编辑记者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另一方面是新闻版面语言的运用。媒介可以运用版面符号,比如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采取主次、组合、层次等版面布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受众。可以说,版面是媒体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媒介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媒介的个性。在版面编排中,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认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受众透过版面,可以感受到媒介对各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这种态度和感情的牵引。
谁是受众(TO WHOM)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To whom,向谁说,就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众细分问题。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要想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媒介就要弄清楚自己要向谁传递信息,弄清楚自己的观众是谁。都市报面对的是市民,青年报的读者是青年人,农村报的对象是农村干部和农民,《工人日报》的对象是工人。弄清了受众是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受众多发现与受众的接近点,就可能较好地实现"三贴近"。
何种效果(WITH WHAT EFFECT)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主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
传播学的"培养分析"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果新闻报道较好地做到了"三贴近",传播的新闻使受众愿意看、乐意看、喜欢看,那么媒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受众认同和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样,也就无形中使自己的媒介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贴近”的新闻学意义
"三贴近"原则是我党当前提出的思想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也是新闻宣传和报道的原则和要求。"三贴近"既是我党工作路线和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也是我党新闻观的反映,具有新闻理论意义和价值。"三贴近"对新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
李长春说,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宣传思想工作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人民网2003.4.23)。这是"三贴近"的基本内容。
"三贴近"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我党的工作路线、观点和基本指导理论,它的内涵正像人民日报总编张研农同志指出的那样:"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有实践第一的观点,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人民生活是创造源泉的观点等等(《新闻战线》2003年第5期第9页)。
二、"三贴近"原则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指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工作内容上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的及其途径,不仅具有思想指导上的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概括性地指出了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三贴近"中,在每一方面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是对新闻工作者这个主体行为的要求,贴近实际要求工作者的立足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贴近生活是要求工作者首先"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就要求工作者"扎根群众",这是实现"三贴近"原则的首要要求。这些要求是有高度概括性的,在对主体要求中主要是从出发点和工作实践的内容源泉上提出来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就要求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而深入生活和扎根群众,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出发点和必然结论,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哲学观。第二是对思想工作内容的要求,要求工作的内容上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反映客观现实",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和感情。包括新闻宣传的思想工作必须用客观现实来说服人、教育人。思想工作的形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的阐释、艺术形象的塑造和生活真实的再现,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理论著作、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而这些形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科学理论、文艺作品和新闻舆论的形成源于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来宣扬和诠释真善美的问题,体现现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美好的事例为基础,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为依据,而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存在于生活的实际中。
第三是工作上要達到的目的:"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一切思想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起到教育、引导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所制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工作必须让人信服,让人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威信,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三贴近"在各个内容上也是有深刻的逻辑联系。贴近实际是工作的立足点和前提,只有贴近实际,立足实际,才能够实现后两个贴近;贴近生活是重要的途径,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在思想工作上找到好的途径,才能在思想宣传上使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群众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点,我们党的一切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各种利益而奋斗。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相联系的。它是包括新闻宣传在内的思想工作基本理论,阐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实现途径等问题。
总之,"三贴近"原则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理论指导意义,是在新时期思想工作中必须遵循和贯彻的,是一切思想工作者和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遵守的。
三、"三贴近"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在新闻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闻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三贴近"与新闻的本源的唯物性相一致,又有新的发展和发挥。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这个观点还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性问题,它是具有时间要求的,讲究时效性,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是对客观世界新近或正在发生事件的一种主观反映。贴近实际的要求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贯彻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
"贴近实际"不仅是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要求,同时也有时间上的意义和要求,在这里还明确地交代了在新时期的客观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这就赋予了新闻报道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性,换个角度讲就是在时间上提出了要求,这个时间范围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历史阶段中,一切的工作内容和对象不能脱离这个历史阶段的要求、特点和目标,这就要求包括新闻宣传的思想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内容上体现当前的事实。这就是说新闻必须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把握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据这个历史阶段来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在这点上,贴近实际的要求是反映了新闻本源的问题和时间性的问题。
第二,"三贴近"和新闻价值方面的问题相一致,并提出了新的内容。在新闻价值中,新闻的接近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闻的接近性含有多层意思,包括新闻事件同受众地域的接近性、生活上的接近性、对受众主体利益的接近性等等。贴近生活的内涵,是针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要求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而言,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刻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特征,才能够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才能够接近广大的受众,熟悉他们的情感和要求。新闻如果做到贴近生活,新闻就反映了接近性的要求。只有熟悉生动的现实生活,才能全面地使新闻接近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受到他们的拥护和喜欢。
第三,和新闻的基本功能和目的相一致,反映了我党的新闻观。新闻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和目的性相联系的。只有明确目的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功能。新闻事业的功能主要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和文化娱乐等。概括起来就是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上的要求、对生存状态的要求。
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中国既是党的耳目喉舌,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是联系我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在新时期又具有经济实体的一些特征。但是,在根本上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和我党的根本目的相一致,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地反映到政府和领导部门,把党的政策活动及时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便于执行贯彻。
在贴近群众这一表述中,包含着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性,这个原则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民群众第一的思想。我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上也同样适用。从贴近群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始终是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要求新闻工作要充分想到群众的要求、情感和利益,这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尺度。这样就体现了新闻的重要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群众的代言人,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是社会公器。这里充分地强调了新闻的人民性。
传播新闻 篇4
1 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1.1 信息碎片化
自媒体大多是个人用户, 因此其拥有的功能繁多, 例如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等都是用户常见的功能, 因此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通常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多新闻事件通过个人用户对外发布时, 会夹杂着自身的思维定式或写作能力, 传播新闻事件的侧重点也不同, 大多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表明态度。另外, 微博或微信等信息平台会受到字数的限制, 而博客或论坛等形式尽管不受限制, 却考验了读者的耐心。特别是在Web2.0时代, 网民登上了互联网舞台, 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力得到了强化, 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主导者。因此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大多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1.2 时效性更强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很多事件在发生后不久便通过自媒体的平台被广泛传播。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在事件的发送及传播过程中, 时间差被大幅度缩短, 有时甚至随着新闻事件的发送, 微博、微信等平台就已经开始采取直播的形式, 能够达到新闻与传播同步的效果这也与自媒体发布不需审核有直接的关系。例如, 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的发生, 第一条求助信息便是乘客通过手机发布的微博。
1.3 裂变式传播
所谓裂变式传播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信息传播的速度及波及面如同核裂变一般, 非常迅速, 且覆盖面很大。新闻传播是呈现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一条信息被发布后, 便在网络上被全网铺开, 呈现几何上升式的增长。这形成了一种“传播噪音”, 包括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涵盖了信息从传播者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接收者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干扰因素。因为传播噪音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 因而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 影响传播终端——受众对所传信息的的正确理解及接收, 最终造成难以理想化地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局面。
1.4 个性化的信息
个性化的特征随着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普通日趋明显, 信息发布的形式不再受到限制, 用户可以根据信息的特点及自己的主观感觉发表信息,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成为自身的优势之一, 会吸引更多用户去关注自己喜好的内容, 形成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态势。我们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无不为这种个性化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用武之地, 传播生态和传播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和转移。
1.5 传播内容立体化
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 而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 受众的感官被多种传播方式刺激。这样的自媒体传播平台给新闻资讯以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它真正的着眼于“受众有何需求?”而不单单是“我能生产什么?”, 因为当今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个信息形态, 浅阅读习惯使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立体化信息”, 同时新闻信息的复杂性在增强, 文字、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上呈现整个新闻事件的面貌。
2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统存在的异同
2.1 相同点
首先,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具有深度剖析的功能, 无论是新旧媒体, 在各类新闻事件发生后, 都会及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引导公众观点, 但是面对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今天, 仅仅停留在对事件表明分析显然已经不够, 媒体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做出独家新闻看店。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媒体应当及时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 引导受众, 将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体现出来。
其次, 新旧媒体都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在新闻传播中, 娱乐化已成为受众越来越青睐的形式, 轻松愉悦的传播更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 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事件播报形式已经没有市场。很多新闻采访中, 无论是哪种媒体, 都在为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努力。
2.2 不同点
自媒体更具有独家报道性, 在新闻事件产生后, 很多自媒体平台以高速传播的方式吸引广大受众, 这一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受众不仅能够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信息, 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事件的关注和监督力度大, 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
但是与自媒体相比, 传播媒体更具有权威性, 舆论引导的职能是传统媒体首先需要具备的。与自媒体的传播相比, 公众更看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很多人云亦云的事件没公众传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与事件本身的客观性存在偏颇的现象, 此时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才是代表官方更具权威的信息, 所给出的信息内容一定是客观公正的。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3.1 对传播理念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使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受到重大的冲击, 无论是过去的报纸、电视还是电台, 他们都受到网络优势的冲击, 纷纷开创网络版, 试图通过网络扩大影响力, 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效率。与此同时, 不少主播、记者等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以此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3.2 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开放性是自媒体呈现的显著特点, 受到这一点的影响, 传统媒体也纷纷实行开放, 从新闻选题到采访、编辑加工等环节, 传统媒体都会参考自媒体, 寻求与大众需求相一致的做法。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一瞬间的, 很多场景无法重现, 此时传统媒体需要与自媒体相结合, 将新闻事件还原最真实的状态。
3.3 传播状态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制作时, 会通过编辑对主题的确认后方可开始采访, 再依据采访的主体寻找和搜集新闻资料, 最终形成新闻报道的内容公之于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与编辑部相关的人员才能着手进行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而自媒体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进行新闻传播的, 实现了全民记者的传播状态, 这提升了传播的速度, 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新闻事件的发生, 打破了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有话语权的壁垒, 很多传播状态被改变, 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或电脑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消息。面对这种冲击, 传统媒体应当适度改变, 将自媒体的优点适时在传统媒体中有所体现, 或与自媒体合作, 实现自身传播状态的优化。
4 结论
传播速度快、效率高, 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 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启示。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传统媒体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媒体的优势, 将两者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要求我们的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和坚持受众至上的观念, 理解受众需求, 贴近受众生活, 并且要不断地研究受众, 持续发展和强化与受众的关系, 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将自媒体对自身的威胁真正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计冬梅, 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 2014 (26) :261.
[2]杨洁.自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的融合发展新策略[J].新闻知识, 2014 (12) :57-59.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1) :92-93.
中国新闻传播史 篇5
1.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的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3.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4.现存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5.唐代进奏院状特点(了解):①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6.到了宋代,有了重大改变,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7.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宋代的小报。8.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9.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三个环节:通政司 六科 提塘 10.明代邸报:抄本《万历邸钞》《天变邸抄》 原件(最早)《急选报》 11.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12.清代地方所出的非官方报纸:《辕门抄》
13.定本制度:是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指的是进奏官们进行发报必须根据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而不是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14.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报刊开始的标志。15.1822年9月12日,巴波沙创办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纸的地方。
16.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与行情报》创办,后改名为《广州记录歌》 17.1833年8月1日,《东西洋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18.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19.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
20.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①《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商人安娜斯托.美查创办 ②是第一家外国人所办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③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④最早发布号外 ⑤报纸言论工作的加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⑥经营出版事业,期刊《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书籍等 ⑦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的经验。
21.《申报》主要特点:把赢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
1、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
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
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 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年11月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每期销数达2000册。1877年6月,出版发行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
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72年,公开发售本馆刊印的《王洪绪先生外科证治全生集》,后创立点石斋石印局。
2、在编采业务方面,⑴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
⑵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
⑶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⑷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
22.《申报》的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发展到成熟阶段。23.19世纪八九十年代,《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24.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⑴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⑵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⑶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5.林则徐组织译编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林则徐提出“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26.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导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27.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28.郑观应,1893年刊行著作《盛世危言》
29.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多数认为是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创办人艾晓小梅。
30.康有为,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强学会成立后成为该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
31.《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康有为策划,维新派报刊中创办最早,出版时间最长 32.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33.《国闻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34.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总撰述,35.时务文体:(名词解释)
维新运动中,《时务报》上发表的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论说文的文风,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戊戌变法时初步形成,梁启超办《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36.时务文体特征:
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即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
③“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不足:轻率粗浅,铺陈冗长。37.《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后改名为《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3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39.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办报宗旨。40.郑贯公:《世界公益报》 《广东日报》 《有所谓报》 41.《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由天主教徒英华,柴天宠,主教樊国梁,发过公使鲍渥等集资创办。
42.《时报》是戊戌政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43.《苏报》三阶段:
①1896年由胡璋创于上海,文字低劣 ②1899年,由陈范买下。倾向变法改革。
③1902年与革命性学校爱国学社合作,由学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开辟“学界风潮”,成了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后聘章士钊为主笔,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有为办报方针。44.竖三民:(名词解释)
于右任于1909,1910年先后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相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了很大贡献。45.《大清报律》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出版法。
46.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1906年7月1日成立的天津报馆俱乐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报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 47.癸丑报灾:(名词解释)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48.《民权报》与“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称为“横三民”。
49.1916年8月,邵飘萍创办新闻编译社:1921年胡政之在上海创办国闻通讯社。50.《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4年9月至1917年12月)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51.《新青年》一创刊,就高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是主要阵地。
52.《新青年》宣传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53.五四时期进步学生报刊:《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来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54.1920年,《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55.中俄通讯社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社长杨明斋。56.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民国时报》的《党悟》副刊,《晨报》的《晨报副镌》,《京报》的《京报副刊》。
57.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4日成立,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58.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59.《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一创刊就集中宣传二大制定的民生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0.《向导》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前锋》在上海创刊,主编瞿秋白。
61.最著名的工人报刊:上海《劳动周刊》 北京《工人周刊》
62.五卅惨案后为及时报道形势,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瞿秋白主编。63.诚言事变:(名词解释)
五卅运动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 “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3期,共散发和张贴110万份。《诚言》宣传的目的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诚言》蒙骗不了中国群众,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而上海《申报》和《新闻报》竟刊登了《诚言》第1期,这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6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间报刊:
①北京的成舍我和他的世界报系:《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 ②天津新记《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驾马车“ ③上海《申报》《新闻报》发行量突破10万大关。(上海四大金刚:《申报》《新报》《时事新报》《时报》 65.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外国人在 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66.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67.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
68.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
69.新闻学著作: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70.“四一二”和“七一五”后,形成了全国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核心。
71.《中央日报》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72.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7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74.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创《布尔塞维克》 75.为了加强革命文化队伍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76.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新华社前身。77.《红色中华》报,于1931年12月11日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与红中社,两块牌子,一个机构。78.史量才,报业巨子,申报的主人。
79.邹韬奋,1925年10月11日创办《生活》周刊 80.1934年2月10日,《新生》报刊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主编。81.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82.韬奋精神:()名词解释 83.革命派与保皇派大论战:
时间:1906——1907
实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斗争
双方主将:《民报》汪精卫,章太炎,孙中山 《新民丛报》梁启超
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列强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 以改良派的失败和《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失败原因: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则势单力薄,只有梁启超一人孤军奋战。
意义:
a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三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b 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改良派的支持者转变立场加入同盟会。c 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84.王韬的论述主要问题:
(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①使“民隐得以上达”②使“君惠得以下逮”③“达内事于外” ④“通外请于内”
(3)新闻自由,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赦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85.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戊戌变法时期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去塞求通。提出四条要求: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2.1899-1911 两功能; 四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 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
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
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提出“党报”概念;
“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舆论观,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健全舆论须备“五本”; 报刊宣传方法:“浸润”和“煽动”
新闻业务主张:论说四原则;采写五要求。
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评价: a.积极性: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86.韬奋精神:(名词解释)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为“韬奋精神。” 什么是“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4、文风要“明显畅快”;
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传播新闻 篇6
【关键词】后新闻传播时代 媒体 政府 疏导
一、“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内涵
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发生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将新闻传播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领域,人类进入了“后新闻传播时代”。
“后新闻传播时代”是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后新闻传播业中的“后”,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所谓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主要是指人类新闻传播业已经跨入网络传播时代,进入多媒介形态的融合时代。我们把在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上的所有媒介的融合时代,既看作是新闻传播业时代的高峰时期,也看作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时代。其次,是一种新闻传播观念上的概念。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是一个多元新闻思潮、多元新闻观念勃兴的时代。什么是新闻,谁是新闻传播者,新闻以什么方式传播才是正当的,这些问题内涵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念、实践操作观念,都与传统传播业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①
后新闻传播时代下,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方式、渠道等的变化,促使新闻报道活动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从报道内容上看,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采集具备了新的方式,信息采集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化;从传播者上看,后新闻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发布者,传播者的价值观念、传播能力等都在改变;从接受者上看,接收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收受者,他们可以主动地选择新闻信息并进行反馈,甚至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从报道载体上看,新媒体的出现,与传统媒体实现着优势互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信息能够及时、快速地被报道,也为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创造了条件。
二、“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在变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1、新闻报道价值观多元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为国家机器中最为敏感的媒体与新闻人,上传政声,下达民意,中间沟通知识分子的思想库与信息链,使社会在整体开放中,又保持着适应一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严谨秩序”。②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媒体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都要秉持对党和政府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价值观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时遵循的是市场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为了博得受众眼球,获取利益,个别新闻媒体出现价值观的偏离,给受众、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与政府倡导的公众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给政府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带来了难度。
2、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
把关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随后,怀特又将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的传播者。
在后新闻传播时代,其一,由于传播的双向性造成了传播者的泛化,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报道者和发布者。传播者良莠不齐,专业背景、思想素质、个人能力等的差异,造成了发布者主观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其二,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播渠道和工具大为改善,新闻信息报道时效性显著提高,易造成信息审核的不全面乃至缺失。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传统新闻把关人作用弱化,部分新闻报道的选取、审核片面甚至虚假,容易引发失当甚至错误的舆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3、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
新闻媒体有为大众提供娱乐的职能。新闻报道方式的娱乐化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给与其心灵慰藉和精神愉悦。但是,如果报道方式呈现过度的娱乐化,甚至当低俗、无聊、媚俗的新闻节目和内容大行其道时,就难免会引发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
后新闻传播时代,由于价值观、市场化等因素,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愈发呈现过度娱乐化的态势。尽管娱乐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软化硬新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获得高收视率和点击率等效果,但过度娱乐化却营造了一种“全民狂欢”的局面。在过度娱乐化的态势下,受众的精神意识受到麻痹,他们于各种刺激、渲染中不能自拔,进而导致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考验。
4、新闻信息量过载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信息量显著提高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新闻信息呈现海量化,甚至出现信息冗余、过载、泛滥的现象。
新闻报道信息量过载泛滥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泛滥的新闻信息大大高于受众的信息消费能力,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分析,耗费了受众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信息量的泛滥也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鱼目混杂的信息,混淆众人视听,使人难辨真假,影响了真实新闻信息的传递和人们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
三、“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的“疏”与“导”
后新闻传播时代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活动,新闻报道中负面问题的出现,既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如何妥善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从媒体的角度,加强“疏”的工作;从政府角度,加强“导”的作用,实现新闻报道的“疏”与“导”内外结合。
1、媒体的“疏”
媒体要加强自身的疏通,保持内部的通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疏”的工作:
(1)媒体行业加强自律。行业自律的缺失,易导致媒体运作的失范。要规避、克服新闻报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整个媒体行业就应当加强自律和规范意识,抵制不良信息、低俗文化的传播。媒体行业及组织要有正确的新闻传播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鼓励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净化从业者队伍,为整个行业正常运转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氛围和环境。
(2)倡导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实践道德规范应当为媒体所倡导和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独立地报道新闻,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内核和要求,也是新闻报道活动需要遵守的原则。后新闻传播时代下,新闻传播者应当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片面追求新闻效应、受众关注率及利益,毫无偏颇、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信息,传播者只有保持这样的新闻态度,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高效,才能确保新闻传播活动有序地进行。
(3)利用新技术堵漏。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推动新闻传播方式的改进,同时也可以丰富新闻信息的堵漏手段。新媒体由于互动性强,信息传播海量的特点,信息监管的难度较大。新闻行业要加强信息屏蔽等技术的运用,使用关键字等手段筛选、屏蔽、过滤掉失真、失当及失德言论,实现传统新闻报道的把关作用,维护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2、政府的“导”
政府作为规范新闻报道活动的外部力量,对新闻报道工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的工作:
(1)加强新闻立法。法律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本保障,它不仅可充分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秩序,更能确保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信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对新兴媒体以及新闻信息的规范不够深入和具体,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律以规范各类新闻传播活动。政府应从传播理念、责任、职能等多发面加以规定,明确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惩处措施。例如,建立新闻的溯源责任制度,对虚假新闻要查处新闻源头并严厉打击。
(2)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机制,既是政府发布官方信息,通报社会工作进展的渠道,也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流言和猜想的有力武器。后新闻传播时代,为应对新闻报道活动中的虚假信息及不当言论的传播,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及其他配套体制,创建基于多媒体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公布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进展,从官方角度彻底击碎流言、谣言的传播和发展,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3)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作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和宝贵资源,不仅是社会各类公益活动的中坚支柱,还可成为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有力帮手。政府可以招募一定的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参与到新闻行业的监管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的优势,通过志愿者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有关部门,促进新闻行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志愿者参与新闻监管活动,必将缓解政府社会治理的压力。
(4)加强公众教育。受众的新闻需求,深刻影响着传播者的新闻报道活动,可以说,受众对新闻报道起着关键作用。政府要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水平,崇尚高尚情操,反对低俗丑恶,从精神、素质的层面加强公众教育,促进新闻报道活动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6)
②宋新军,《论媒体与新闻人的道德担当》,《新闻记者》,2010(10)
(作者:吴菲,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麻保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传播新闻 篇7
1 自媒体的概述
1.1 自媒体定义
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是在2002年由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的。自媒体通过利用数学技术的综合操作,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分享经验、经历和新闻的平台。自媒体利用自身便捷、共享、及时的特点,改变和丰富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改善和娱乐了大众的社会生活。自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十分的丰富,其中包括微博、微信、博客、社交网站等,以这些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参加网络的机会和平台。
1.2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其中,微博的用户被称为“围脖”,发表微博的行径称为“织围脖”,是目前最火热也是最为常见的自媒体表现形式。微博是以Web2.0技术为基本特征,对其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发布、获取、共享和再次传播的自媒体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因为其更加简洁、开放以及更具有大众化,相对于博客等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令人喜爱。也正是因为微博是广受欢迎的新闻传播方式,所以它的存在,对政府的决策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1.3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
因为网络的用户是面向广大群众,所以每一个用户都是主角。即在每天的微博更新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即使是针对同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信息碎片化。
因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到网络上。又因为用户多、方便、快速等特性,网络上的信息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差越来越小,让观众能够及时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二个特征一时效性强。
因为网络的用户是多对多的,所以一个人发布了一个消息,不但他的朋友圈知道了,也会导致他朋友的朋友得到这样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人会得到这个消息。这就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三个特征----传播方式裂变式。
一是因为自媒体信息定制的个性化,所以用户可以利用软件根据自己的爱好把自己的状态、信息定制得具有个性化。二是因为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进而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四个特征就是信息个性化。
因为自媒体新闻发布的形式可以是视频、音频、图片等,向用户展现了一个个立体化的信息,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五个特征是内容立体化。
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2.1“解构”的概念
准确地说,解构属于哲学的范畴,全名是“解构主义”。是由法国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简言之,解构就是找出原来不合理的秩序,进行攻击,打破单元化秩序,建立更为合理的多元化的秩序的一种主义原理。为的是迎合世界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
2.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
首先是对于传播者,将专业新闻机构过渡到每个人。这对于专业新闻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发布新闻信息不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特权,这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二元对立的局面。
其次是讯息一—从“过滤一发布”到“发布一过滤”。以前新闻在发布之前会受到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改编。这就加入了主观的思想和观点;然后再进行发布。现在由受众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直接拍摄、记录,然后直接发布到网络上,再由用户自行进行筛选和提取。
再次是传播路径——从单一线性到网状扩散。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由传播者媒介进行单一方式的传播将信息传递到收信息者的手上。而自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从单一模式变成了网状模式。
最后,议程设置——一从引导到聚合。传统新闻传播利用议程设置对将要发布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排序,并通过它达到引起轰动的效果。所以,用户每天接收到的新闻都是专业新闻机构进行精心安排的内容,将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引领到某一个区域。然而,自媒体将这一现象彻底打破,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利用电脑等各种工具,进行评论、转发、分享等,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聚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3.1 信息冗杂与去粗取精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轮传播。在第一次传播中,自媒体新闻的发布到过滤,自媒体的舆论形成。例如,在日本发生核泄漏时,网上传播缺盐的信息,一时间在国内引发了抢盐的行为,在那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的平台上全是关于食盐的话题,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进而自媒体的舆论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传播中,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进一步跟进,对舆论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例如,还是在抢盐事件中,面对一时间兴起的抢盐行为,所有的传统媒介对谣言进行辟谣。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在纷纷对该事件进行强有力的劝说和警告。此时,公安部门也开展强有力的引导活动,对于那些造谣的破坏分子进行查处,由此对舆论等进行有力的引导。
3.2 真假难辨与去伪存真
首先,传统的传播媒介对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修正的功能。当传统的传播媒介对自媒体发出的不良信息有所质疑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回应。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的传统传播媒介对谣言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释,发布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信息,对不良的信息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其次,自媒体具有自我修正机制。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网络上一时间会分不清真伪,但面对众多用户,事件的真相总会浮出水面,总会还时间和世间一个清白,谣言也就会在一时间不攻自破。
3.3 把关缺失和意见领袖
首先,观点的自由市场把关人作用被弱化。因为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畅所欲言的地方,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观点自由、语言自由、意见自由等的民主平台。与传统传播媒介不同,在发表意见或建议之前,没有人或机构对其进行筛选,缺少对其管理的人。
其次,把关人到意见领袖。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把关人在自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是,在自媒体中又出现了引导用户思想的新人物——意见领袖。他们是在某一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人物,无论是娱乐界,还是学术界,都是出类拔萃、令人仰慕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带动其他用户的关注和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4 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这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领域找到自身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合理、大胆的改善。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将新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何翔.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6).
[2]郭利伟.自媒体传播的表达自由与规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3).
传播新闻 篇8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目前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只有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才能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完善。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内涵
所谓的自媒体新闻传播, 是指利用数学技术, 为人们提供一个分享新闻、信息资源的平台。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便捷、共享的特点, 改变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 越来越普遍地被大众接受, 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传播方式。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有很多, 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博客等。其中, 微博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最主要的形式。微博的全称是“微博客”, 以Web2.0技术为基础, 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实现用户共享。微博发布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大量的文字、视频和音频等, 使用户便捷地掌握多种信息。微博之所以广受欢迎, 是因为它具有间接开放和大众化的特点, 它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了微博之外, 博客也是重要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博客的技术层次很高, 用户一般是精英人才。[1]用户们对喜欢的内容进行下载, 在博客平台上讨论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某一词条创建发布自己的言论信息等, 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 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的优点,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 自媒体新闻由网民传播, 网民的素质不一, 导致评论多元化, 主要信息呈碎片化。其次, 网民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虚假。再次, 自媒体新闻传播速度快, 不能及时收回虚假新闻, 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所谓的解构, 是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 并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一直在改变, 既可以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也可以是平民阶层, 社会大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一转变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造成的最大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只能由新闻工作者进行, 自媒体新闻传播扩大了传播者的范围。
其次,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反复核查, 确定信息的准确无误。因此,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颠覆, 它采用先播报、后审核的方式, 使社会大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自由评论, 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讨论中来。
再次, 从信息的传播路径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实现信息的传递。但是,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则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国内外的资讯, 有利于实现即时互动, 扩大了新闻的覆盖面。[3]
最后, 从议程设置来看, 传统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对信息进行安排,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却是通过群众来实现的。自媒体新闻传播聚集社会上的热点新闻, 通常能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
六、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 使传播者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 也没有考量网民的综合素质, 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要和传统新闻传播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自媒体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窗口。当意识到发布的信息具有虚假性时, 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首先应当对谣言进行修正, 制止流言的继续传播。其次, 自媒体新闻传播还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 让传统媒体进行官方辟谣, 从而避免谣言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4]
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场所,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媒体新闻传播充分保障了用户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但是在人们表述想法的过程中, 没有管理者对这些话语进行筛选, 致使自媒体信息平台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传统媒体强调把关人的作用, 把关人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表现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都是某个领域中的权威人物, 如娱乐界、学术界的专业导师等, 这些人的观点和意见会引起其一定的共鸣, 从而影响社会舆论, 起到引导作用。[5]
七、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 它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 它又容易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传播虚假信息, 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总体上看, 自媒体新闻传播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同时, 它又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具有解构和重塑作用。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应该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结合, 取长补短, 实现优势互补,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体系, 保障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磊.浅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新闻传播, 2014 (02) :302.
[2]肖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 2016 (03) :59-60.
[3]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 :5-6.
[4]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 2015 (10) :36+38.
传播新闻 篇9
一、自媒体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博。通过研究表明,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越来越依赖微博。这种影响也在不断增大。微博的操作十分简单, 人们可以通过它随时关注生活的动态, 发表自己的评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及时性。有时候, 政府部门也是通过微博来收集群众的意见, 提高决策的民主性。自媒体的表现形式除了微博, 就要说到博客。简单的说, 博客就是网络日志。不过因为技术性较高, 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是较少使用的。这种形式一般流行在知识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中间。广播是比较早的一种形式, 现在大部分是老年人在使用。维基百科则常用于资料的查询。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所具有的特点
(一) 自媒体新闻传播一般是用户自己主动去传播, 所以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及时的。但是由于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知识文化的限制, 所以他们所发表的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就使信息碎片化了。
(二)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 而网络的飞快发展就使得新闻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运用自媒体在知道的一时间将新闻信息通过平台发布出去, 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三) 自媒体是人们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来传播的, 一个人发布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 因此, 自媒体的传播是多对多的。并且, 网络的快捷使自媒体的传播变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 自媒体的发布一般是某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而且, 人们经常会选择性的看待一件事, 只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不管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只要想就可以发布。
(五) 人们在发布消息时, 为了更清楚、更明白, 除了文字, 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等。这样可以让消息更加详细, 具体, 具有真实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两面性
(一) 自媒体新闻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布的, 所以其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对每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发布意见。这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二) 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大众, 人们一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 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新闻传播形式, 是以网状向外扩散形式传播, 其速度几何倍的增长。[1]所以其所以其能够很快的被人们知道。
(四) 新闻信息被大众知道后, 人们如果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会让这条信息被更多人知道。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讨论。这些讨论代表人们内心的愿望与想法, 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据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这样也可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 自媒体新闻传播有很多的优点, 在此不一一列举出来。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自媒体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 所以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有用的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废话和个人的不满等。这写信息的存在使群众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四、新老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
(一)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方式都有优点, 也都存在缺点。为了更好的发展新闻事业,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两种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方式仅仅由新闻机构来传播。自媒体则是由每个人来传播。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是先过滤再发布的形式, 而自媒体则是先发布再过滤。[2]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也变成了现在的多对多的传播。这不仅是加快了速度, 更是扩大了范围。
(二) 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 是为了将它们好的部分留下来, 不好的去除掉。只有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 新闻事件才能被更好地传播。自媒体要注意严格把关, 营造好的网络环境, 使事件具有更大的真实性, 才会发展得更好。
结束语
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 对新闻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虽然给人们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但是历史总是向前的, 只要我们能将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互融合, 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 2010.6 (3) .
传播新闻 篇1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众多的自媒体形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基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开始给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不过在带来冲击的同时却也相应地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自媒体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形式, 为社会其他产业带来好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 自媒体新闻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在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发言权利, 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本文即是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 对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自媒体的涵义
本文所述的自媒体涵义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对全球的知识进行链接, 同时以大众为核心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新闻进行分享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网络博客、社交网络、微博以及网络视频博客等都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开放性是自媒体具有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些开放性的自媒体平台, 公众能够很方便地发布新闻信息, 不必限制时间, 也不必考虑地点, 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亲历者的最真实见闻,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 自媒体还具有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以及方便性等特征, 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吸引到如新华网、凤凰网等一些传统大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甚至还有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带来影响。
三、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新闻传播特征
1.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当前的环境下, 自媒体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下文将对其中主要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介绍。
(1) 微博。微博是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尤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微博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的提升, 其相应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微博有着非常强的即时性, 人们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微博看新闻, 而且还能够很方便地进行意见的发表或者评论。自从微博这种形式出现以后, 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甚至很多国家机构也在采用微博这种形式向公众提供资讯服务。
(2) 博客。博客还有另外一种叫法“网络日志”, 在微博出现之前, 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使用形式, 其技术层次和微博相比比较高, 一般民众往往不会使用, 而精英知识分子使用的频率却相对较为广泛。
(3) 播客。虽然播客和博客与微博相比, 应用范围稍小, 但是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媒体形式。
(4)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这种自媒体形式主要在资料查询方面具有很大的功能,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维基百科对某一个领域的某种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自媒体新闻的主要传播特征
(1) 信息碎片化。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相比, 其主要是由用户进行传播的, 能够做到更加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他们对信息的看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继而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
(2) 信息实效性。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的发展背景下, 新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着, 近些年自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 又将这种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而民众也能够更快更及时地接受到自媒体所带来的迅捷信息。
(3) 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而自媒体则打破了这种格局, 以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 有着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
(4) 个性化和立体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 人们只能被动地接收着新闻讯息, 而关于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并不能表达出来, 而在现代的自媒体形式下, 则又突破了这种格局, 观众能够很轻松地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 甚至对新闻的类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在新闻内容方面更加丰富, 用户对新闻的了解程度比传统模式更加丰富。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自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在解构传统新闻传播形式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对传播者、议程设置讯息以及传播路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如下几点所示:
1. 传播者
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考虑, 新闻的来源比较固定, 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等是主要的角色, 而这一模式直接被自媒体形式进行了颠覆, 公众才是新闻真正的来源者与传播者, 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新闻模式的来源和传播局限性。
2. 议程设置
在传统新闻的编排中, 议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新闻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的做法一直长期存在着, 而且对于舆论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而这些新闻由于是精心进行挑选的, 其舆论的影响力很有限, 而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议程设置, 自媒体的议程设置挑选对象主要是公众, 然后通过转发和评论使其产生热门话题, 具有很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讯息
从讯息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的产生主要是采用先过滤后发布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出来。而自媒体形式将这一过程进行了颠倒, 新闻的产生先要经过收集、转发和评论, 在发布的众多新闻中, 将公众比较关注的信息过滤出来。
4. 传播路径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路径来说, 单线模式是采用的主要模式, 而自媒体却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 由于公众才是传播的核心所在, 所有用户都是传播的主体, 相比之下, 在传播速度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而且也有着更大的便利性。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 伴随着自媒体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广泛, 其信息的繁杂程度也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而相对之下, 我国在信息发布规范方面还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 导致了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基于该种背景, 就有必要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进行相互塑造, 以实现两者优劣之处的互补, 更好地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比如, 之前有这样一个虚假新闻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风波, “金庸去世”, 发布这一假新闻的平台最早便是自媒体, 发布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转发, 并迅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当新闻发布之后的两个小时, 经过有关人员的证明, 该消息为虚假新闻。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 自媒体平台是虚假信息的最初发布者, 同时也是最先的修正者, 传统媒体则成为了官方的化身, 对事件的虚假性进行了说明, 通过二者的合作, 对虚假新闻进行了有效的修正, 也在某一程度上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六、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自媒体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出现并广泛应用, 在给新闻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 还能够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融合二者的优势, 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 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2]惠婷.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社会动因及其防范[J].河南社会科学, 2014, 11:102-105.
[3]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 2015, 01:92-93.
[4]靖鸣, 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02:55-69+127.
[5]李璐彤.试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5:58+60.
[6]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 2015, 14:5-6.
必须坚守新闻传播的原则 篇11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新闻要求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记者报道的事实主要来自信源,他们通过引用可靠的新闻源来建立事实。在该事件中并没有人把菜送到卫生局检验,而卫生局正常的处理投诉程序应当是:接到投诉后,由卫生局人员进行检碴,视需要决定是否对食品进行检验,不同的食物,检验的方法是不同的,没有可靠的信源提供信息就断定“新福建”餐馆卖老鼠肉是十分草率的。而且Cw11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时隔24小时后的这块肉是从“新福建”餐馆出来的前提下就送给“生物学专家”检验,检验后也没有澄清这块肉是否是“老鼠肉”,试图混淆事实。所以这些内容根本做不到事实真实,持之有据。“令人作呕的惊奇”、“中餐外卖噩梦”这些更是典型的“笔下生花”,记者的这些用词其实是在暗示餐馆出售的真的是老鼠肉。
新闻传播必须客观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征,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CW11电视台的记者并不能证明外卖是从“新福建”餐馆买来的,更不能确定那像小老鼠形状的肉团就是老鼠肉,所以新闻的内容是不客观的。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记者在陈述这一事件时显然是掺杂了个人很强的主观情感,将矛头直指“新福建”餐馆,先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那类似小老鼠形状的肉团,还在未表明采访身份的情况下,拿着外卖餐盒质问“新福建”餐馆服务员“你看这像不像老鼠肉”,在遭到质疑后,又挨桌间就餐客人,“像不像老鼠肉”,最后再挖苦、贬低,还故意有选择性地说卫生局曾在该餐馆发现过老鼠屎,让观众的思维跟着记者的逻辑,相信它进而产生愤怒的情感。这些做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有悖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原则的。
新闻传播必须公正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公正性还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新闻传播公正性的含义,十分简单与明确,其中的两方面原则这条报道没有遵守——
第一,新闻传播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报道事实与提供只是自己赞成的方面的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面的事实或自己反对的一方的意见。凡是记者赞同的声音,前面要加个尊敬的头衔,如“教授”、“博士”、“专家”等,以显示其言论的客观性、合法性或能赢得公众的同情。这种意见更多反映的是记者个人的价值观,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去报道新闻、陈述新闻,而是带着偏见去报道新闻。在这则报道中,记者对于餐馆服务员的质问是充满愤怒的,几乎完全相信他们出售的是老鼠肉。同时记者又利用别人的嘴说出自己的观点,说“顾客认为它是老鼠肉”,在后续报道中,他们又称一个普通的食品鉴定师为“生物学专家”,让人盲目地被头衔的光环所误导,相信他所说的话,而没有给“新福建”餐馆的人申辩和解释的机会。第二,新闻传播者不以自己的一己立场与观点,选择、报道与评价、解释事实,并且通过这种选择与解释误导受众,造成对部分不同意见者的压力与伤害。CW11电视台的报道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事实,在所谓的追踪报道中自己找来了身份不明的生物学家,指着肉团说:“里面有牙齿和生殖器,毫无疑问是某种动物,可以归为鼠类。”这会让观众认为那“芥蓝鸡”中的肉团的确是老鼠肉,许多顾客都不敢去就餐和订菜。
新闻传播必须力求全面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对于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与把握——
第一,对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与情节,必须作出具体细致的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代或说明。在老鼠肉事件的跟踪报道中,生物学家的检验报告、支付的费用等基本信息都没有交代,所谓的实验室是在皇后区一个破旧小楼的地下室,而且没有资格证明,这些都没在报道中说明,然而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检验的可信度。第二,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的报道,充分估计和全面报道各种情况、意见与看法,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与看法,或者在传播者看来是错误的而不加认同的意见与看法,也应毫无保留向公众公开报道,而不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社会公众。显然在老鼠肉这个有争议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并没有报道各种情况,“新福建”餐馆老板的反应以及他提供的情况,即做菜的肉类来自布鲁克林八大道的一家批发店,每隔几天就进一次货,都是新鲜的。还有可以采访一些其他的中餐厅经营者的看法,据几位经营餐馆多年的中餐业者根据电视画面分析,因为肉片切得大,在烹调时油温过高,加上裹了芡粉,一经油炸便会卷起来,外形会给人一种像老鼠的假象。这些新闻报道中都没有提到,反而一味地将自己的看法灌输给观众。
如果从常识判断,美国的鸡肉是肉类里最便宜的,而老鼠肉要耗费较多人力和物力才能得到,任何一个有商业头脑的经营者都应该不会做出用老鼠肉代替鸡肉的蠢事。但是为什么电视台还是会掀起如此大的风波呢?其实并非他们没有能力去证明这件事情的真伪,而是疯狂的追求高收视率使这些新闻人忘记了新闻传播的种种原则,宁愿相信自己炮制出的耸人听闻的新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附原文:
报道记者态度傲慢 纽约华人抗议示威——“老鼠肉事件”惹怒美国华人
何洪泽
2月4日是纽约入冬以来最冷的一个周末,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但仍有几百名华人冒着严寒,聚集在42街与二大道交界处——纽约CW11电视台门前举行抗议集会,愤怒谴责该台不负责任地报道一家中餐馆外卖菜中发现老鼠肉的所谓“新闻”。
电视台草率报道惹怒众人
事情发生在1月29日晚,CW11电视台播出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中餐外卖噩梦》,称一位非裔妇女在布鲁克林一家“新福建”中餐外卖店买了一份“芥蓝鸡”。其中发现了一块像老鼠一样的肉。从电视画面看。那块肉圆鼓鼓的,像小老鼠的形状,还有一条尾巴一样的东西。报道没肯定这就是老鼠肉。但说顾客认为它是老鼠肉。电视台不仅不负责任地把这一件事称作“令人作呕的惊奇”。还对该中餐馆大肆讽刺挖苦.说卫生局曾在该餐馆发现过老鼠屎。CW11台记者还到“新福建”餐馆拍摄,进行了“现场报道”。一时间,“中餐馆有老鼠肉”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
这件事让“新福建”餐馆的生意一落千丈,许多顾客都不敢去就餐和订菜,店主还接到不少谩骂和恐吓电话,责问:“为什么要卖老鼠肉?”有的人甚至叫嚷:“你们滚出美国,滚回中国去!”店主英语不好,无法应对这些指责,更不敢与电视台交涉。店主儿子到警察局报案,警方却以“没有人受到身体伤害”为由拒绝受理。不得已,店主一家人只好求助于华人组织“全美华人餐馆联盟”。
该联盟主席黄克锵对电视台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他说:“这份菜是否真从‘新福建’餐馆买来还不知道,而且也没有人把菜送到卫生局检验,这样就断定‘新福建’餐馆卖老鼠肉简直太草率了。”华裔、市议员刘醇逸第二天也到该餐馆了解情况。他说,只要把叉子插进肉里.就能看出有没有老鼠骨头。两秒钟就可以得到真相的事情,需要大张旗鼓地做这种莫须有的报道吗?刘醇逸还说,5年前,也是这家电视台.诬指一家韩国餐馆卖狗肉,引发韩裔社区的强烈抗议,提出法律诉讼。该台最后虽然致函韩裔社区表示遗憾,作了庭外和解,但这次显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他当天向电视台总公司总经理致函,指出该台缺乏可靠根据的报道会加剧种族偏见,要求电视台调查此事,并向餐馆道歉。
卫生局称没发现“啮齿动物”
不过CW11电视台对刘醇逸的交涉毫不在意,反而在1月31日同一频道和时间又对“新福建”餐馆卖老鼠肉的新闻进行了“追踪报道”。说该台当天请了生物学家对“芥蓝鸡”中的肉团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确实是老鼠肉。在电视中,一位戴着手套的“专家”,指着肉团说,里面有牙齿和生殖器,毫无疑问是某种动物,可以归为鼠类。该台还发表新闻稿,声称该台报道一向公平,没有偏见,不因餐馆的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电视台支持这一报道。
店主看了电视报道后,很气愤地说,绝对不可能是老鼠。因为“新福建”餐馆做菜的肉类来自布鲁克林八大道的一家批发店,每隔几天就进一次货,都是新鲜的。刘醇逸则认为,该追踪报道还有疑点。
他再次致函电视台,要求CW11电视台提供生物学家的检验报告、支付的费用等基本信息。他说,如果不公布这些信息,只能说明最初的报道是恶意的,追踪报道也没有诚意,甚至是诽谤。刘醇逸办公室在网上查询那位生物学家的信息,却没有查到。因此还需要了解该生物学家的来历和进行这次检验的过程。
事情闹到这一步,纽约市卫生局也不得不介入。2月2日,卫生局人员到“新福建”餐馆检查。虽然在刀叉放置、灶头卫生等方面扣了17分,但没有发现“啮齿动物”。根据卫生局的规定。扣掉28分才算没有通过,所以“新福建”餐馆还是通过了检查。
卫生局检查人员没有直接对此事做出评论,但指出卫生局正常的处理投诉程序应当是:接到投诉后,由卫生局人员进行检查。视需要决定是否对食品进行检验,不同的食物,检验的方法不同。
电视台与示威群众直接对抗
这起事件引起了纽约华人社区的广泛关注。因为在纽约像“新福建”那样的外卖店成百上千,许多新移民就是依靠这些小餐馆谋生的。CW11电视台的报道对其他中餐馆的声誉也是极大破坏。由于该台坚持不认错,“新福建”餐馆店主找到律师决定控告CW11电视台。
鉴于此事影响已经扩大,刘醇选倡议,到CW11电视台示威抗议。这一倡议立即得到华人社区的响应,特别是餐馆业人士。东方大酒楼经理郑时甘认为,这不是一家餐馆的问题.这是对全美华人外卖餐馆及全美华人餐馆的挑战。2月2日,中华公所和刘醇逸办公室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号召华人举行抗议集会。美东华人联合总会、华美协会、亚洲人平等会、华策会和许多闽籍侨团组织都表示声援。连曼哈顿区长办公室都派人参加记者会,表示区长很关心此事。
在4日的抗议示威中,发生了CW11电视台人员与示威群众的直接对抗。电视台派出公关人员发表解释声明和所谓检验报告,甚至挑衅性地派出到“新福建”餐馆采访的记者格罗雷索采访示威活动,这立即引发了双方激烈的唇枪舌剑。格罗雷索一点都没有认错的表示,还傲慢地借向示威者提出咄咄逼人的问题为自己辩护,但被刘醇逸用英语大声训斥。刘醇选指出,CW11电视台的所谓检验,可信度令人质疑。那位“生物学家”直到1日才写出检验报告,而且错别字连篇。所谓的实验室是在皇后区一个破旧小楼的地下室,而且没有资格证明。他说,电视台附近有许多实验室,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那儿去做?CW11电视台还借中餐“炒饭”一词,玩文字游戏,称中餐里有“炒鼠”。这加剧了族裔成见,伤害了整个华人社区.CW11电视台的解释完全缺乏诚意。许多华人侨团领导人都在集会上发言,批评该台缺乏职业道德和操守,以沙文主义态度对待华人。示威群众大声高呼“要求道歉”!
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方都没有让步,对抗会进一步加剧。“新福建”餐馆控告CW11电视台的官司会正式打下去,而为了支持这一诉讼,纽约华人侨团已经决定在2月26日再次举行规模更大的千人示威,抗议该电视台的错误报道,要求该台解雇报道这一不实新闻的记者格罗雷索,向“新福建”和华人社区道歉。不讨回公道决不罢休。
(原载《环球时报》,2007—02—07,第04版)
传播新闻 篇12
在媒介高度融合时代, 新闻传播教育哪些必须改变, 哪些需坚守不二
当今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界的热门话题, 也是我们传媒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当下中国, 一谈到新媒体, 我们的传媒教育可能就会考虑开设诸如网络、动漫设计等专业。这当然是需要的, 同时全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界似乎也都呈现这样的趋势。但一定要认清新闻传播教育安身立命的合法性存在根基, 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斯教授认为, 新闻教育无论怎么演变, 但有一点不能变, 就是要秉承自己院系的传统, 秉承新文学的传统,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质, 因为新闻学院和传媒学院的媒体有各自不同的标签, 但是他们最好的标签都应该是秉承新闻界的传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彬认为, 新媒体时代要求我们新闻教育做出一些变化, 譬如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专业规划、培养模式等, 但对于优秀的传统教育应该保持不变, 即以下四点应该是持久不变的:一是政治觉悟, 诸如政治胸怀、政治境界、政治眼光、政治责任等, 都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新闻人坚持的;二是文化素质, 尤其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积淀;三是实践意识,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 都要坚持实践意识;四是国际视野, 新闻人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世界视野。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 与具体的新闻传播技术相比, 观念显得更重要。如果我们的传媒教育只是就技术解决技术问题, 不拓宽学习的领域, 就无法提升传媒大学生的层次。“传媒大学生不是新闻技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新媒体专业变成“新闻技工”的培训场所, 因为这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戴元光则更是尖锐指出, 传媒技术在瓦解新闻教育。把学现代技术作为新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应当受质疑的。以游戏动漫专业教育为例, 一方面我们千百万父母为子女沉溺于游戏而揪心, 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热火朝天地发展游戏动漫教育。新闻是简写的历史, 新闻记者是记录历史的, 但却不懂历史, 也不尊重历史, 甚至在歪曲和玷污历史, 这是我们当下新闻教育改革尤其需要反思与警醒的地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段京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香港珠海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皇甫河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等均对新闻传播教育价值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表示出了强烈的关注与焦虑。
在新闻传播学系群雄并起的时代, 是追求办学的大而全, 还是突出自家特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认为, 当前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带来跨媒体、跨产业、跨国界、跨地区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 是对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推动, 作为现实社会中, 包括各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传播教育同样是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加强融合。在交流中体现融合非常重要, 差异性文化的互补度更高, 不同的经验和基础也同样可以受到启发和激励, 但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个性, 从而增强不同新闻院系的比较优势。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提出, 新闻传播教育没有必要四面出击, 搞全面开花, 各个新闻院系要结合自身资源、规模、特长、地缘等要素, 给自己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 根据院校的传统、使命、愿景、奉献等来做一些实际的安排, 每一个院校在教育改革中一看自己的情况, 二看社会的要求等, 自己选择自己的位置, 自己有自己的风格, 按实际情况发挥自己所长, 力求自己的进步。像美国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其基本上是以新闻实务教学为主, 研究是有, 但并不是很主要的, 有一点大众传播, 但焦点还是在新闻方面;而同样知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 其研究偏重一点, 主要是理论的, 实务基本上没有, 新闻传播教育办得也很出色。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所作的“新闻传播教育的特色化生存”的发言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认为, 目前中国高校800个新闻传播的院系都面临着“千校一面、千院一面、千系一面”的问题, 大家的课程设置都是“老三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真正建立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话, 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的教育办成有高水平的, 但又是有特色的教育。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学情况, 胡教授阐释道:“怎么走一条特色化的道路, 就在中国的高校里面来说, 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跟中国传媒大学、跟复旦大学、跟武汉大学区别开。我们培养出去的学生如何让大家知道是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这里面两个重要的目标:如何去回答你现在面对的服务对象提出的理论问题, 这个就是去解决你、引领你方向性的学术研究的学科;再一个就是你如何去回应现实的走向, 现在的媒体变化非常快, 如何回应现实的走向, 这就使得你课程结构的设计、专业结构的设计, 包括学生的培养方案可能都要设计一个面向实践的、相关度非常高的培养方案。”
在数字化媒体异军突起语境下, 是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抱残守缺, 还是与时俱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系主任查理·H·贝克特教授在《网络媒体下的新闻教育》的发言中首先指出, 现在我们正站在新闻学的关键点, 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正在加速, 新闻学的教育也应该反映这种变化, 并且参与到变化之中;接着他分析, “现在新兴新闻业有两大特色, 首先是公众的参与……现在, 公众可以参与到各个角度的新闻制作, 可以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合作, 或者是单干。第二个是连接性, 现在每样东西可以通过网络连接, 他们可以分享、传送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制作……记者不再是守门员了”;最后, 他主张, 新闻教育是要不断地挑战新闻业者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价值以及新媒体的本质, 敢于在传统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上不断突破陈规。
作为一种呼应, 香港浸会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黄煜也比较看重技术因素对新闻教育构成的挑战, 他呼吁应尽快“设立一套共通的学习成果架构及国际认可标准”, 以使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脱颖而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认为, 新闻教育改革方向就是拆除学科之间的壁垒和樊篱, 致力于学科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则是通过对上海新媒体行业的调查研究发现, 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他吁请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创新性传媒人才的培养。郑州大学的董广安教授提倡将“教学途径”与“非教学途径”相结合, 培养实用性新闻人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建伟建议推行“3+N”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使新闻学系毕业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独当一面。
另外,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赵心树、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的本杰明·希尔·蒂伯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石义彬、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铭清、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吴予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方晓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白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蒋晓丽等众多学者和院系负责人也都结合各自所在单位的办学状况, 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 新闻传播院系的教育改革是“各自为政”, 还是“合作共荣”
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斯认为, 当前随着以报刊、广播、电视为教学样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日渐滞后, 新闻学院要想知道如何让教育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除了与商界新闻业合作, 推广、使用新的技术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外, 还要与其他国家, 譬如与复旦有机会展开合作, 以探索新的方式来写新闻。
东京大学情报学环学环长石田英敬在其题目为《东京大学“情报学环”的目标》的演讲中, 更是“从四个方面 (新世纪知识方面的转变;技术革新尤其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大学以及知识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义;亚洲新时代的到来) 阐述了新闻研究和教育必须打破国界“被连接在一起的”的重要性, 他认为, 生存在同一个历史当中, 我们必须共同地去努力解决所面对的同一的问题, “所有全世界的同仁们, 亚洲的同仁们, 我们在研究和教育共享的世界的过程当中, 希望各位能够一起为推动新闻学的研究和教育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艾夫根·扎特斯耶夫在追忆了与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一些成功合作历程后, 提出希望在面向21世纪的项目当中, 他们能够有更多的进步, 能与从北京、复旦和上海大学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在论坛上提出了复旦新闻学院的“两个期待” (期待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合作生生不息, 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发展;期待与相关学术刊物的合作, 在新的学术语境下有新的拓展) , 一方面为复旦新闻学院的发展勾画出了美好愿景, 另一方面实际上也表达了很多与会学者的期盼。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积极回应童兵教授的“期待”, 他结合陕西经济穷省、文化大省的具体实际, 提出“向西部取资源, 向东部取人才;紧扣社会需求, 强化实践教学”等多项自我发展规划, 并吁请与东部像复旦这样的知名新闻院系展开全方位合作, 他的这一愿望得到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新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西部众多新闻院系的同仁的较大认同,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新闻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才能最终实现中西新闻教育“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姜智彬教授更是提倡国际间新闻传播教育互动互助的重要意义, 并希望与世界各国知名新闻传播学院系交流机制长期化、惯例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