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案例

2024-07-12

新闻传播法规案例(共7篇)

新闻传播法规案例 篇1

新传法

1.法: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与政策: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任务

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即关于行动方向和原则的指导性·规范性的规定。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法是成熟稳定的政策,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政策

3.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一整套严密的人民司法制度,包括检察制度·审判制度·侦查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正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

4.新闻传播法规:

广义: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识的,用以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规范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狭义: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5.报刊出版禁载内容管理: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完整的,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6.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素:

(1)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2)行为人传播了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3)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7.新闻传播与司法的关系:一致性,矛盾性,必要性

8.媒介审判: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的后果两大负面影响:一是亵渎了法治原则,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审判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奋的舆论氛围,二是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

9.司法审判:

10.新闻传播机构活动受法律规范外还受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机关行政手段调控,对新传机构与媒体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传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手段

11.外国常驻记者是指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外国短期采访记者记者团到中国采访,应向中国驻外使馆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到中国使领馆办理签证

12.台湾记者始于1987年9月到大陆采访,首派《自立晚报》徐璐·李永得

13.广播电视播出程序监管:

(1)设台的主体资格确认(2)登记事项变更规定

(3)频率的指配规定(4)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资格确认 14记者站:新闻机构根据新闻采访业务的需要,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的派出机构。

设记者站的主体:持有报刊出版许可证,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报社和新闻期刊报

15.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新华通讯社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

重大政务新闻:(1)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2)重要文件(3)重要会议新闻

(4)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5)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6)重要人事担任(7)领导人去世

16.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现任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

17.新闻发言人:指国家·政党·团体任命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主要职责是在某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18.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1988年,成为世界上唯一对地震新闻与消息发布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国家 1988年8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地震局颁布《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1995年2月11日国务院公布《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次年4月1日起实施 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防震减灾法》

1998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废除1988年规定的2008年12月27日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19.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率先恢复刊登商业广告。29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个电视广告“参桂补酒”以及第一部由外商提供的瑞士雷达表电视广告片。

1994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20.广告发布原则:真实·合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有)

21.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除特定规定外分三级:绝密(不超过三十年)·机密(不超过二十年)·秘密(不超过十年)

22.新闻出版单位保密制度:

(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4)新闻发布制度

23.新闻侵权行为:指新闻媒体好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特点:(1)从形式,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以名誉权和隐私权为多

(2)从传播方式,广泛性和迅速性,覆盖面和实效性是新闻媒体追求的两要素

(3)从后果,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构成要素:(1)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2)行为的违法性

(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4)新闻传播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24.新闻侵害名誉权:名誉是关于公民或法人品德才能信用等的一种社会评价,有社会评价·客观·人格价值评价的特征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构成要素:(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

(3)损害事实的存在(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25.新闻侵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第一个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构成要素:(1)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

(3)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出现(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26.抗辩事由: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27.曾格案: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在其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原则:

(1)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不是诽谤

(2)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

(3)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作出裁决,不能由法官个人决定

28.1966年,第一部《信息自由法》 美国政府信息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1789年8月《人权宣言》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法律文件 《塞尔新闻法》废除了出版预审制·保障金制·印花税制

29.1895年甲午战败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 《请定中国报律令》第一次提上议程 清政府新闻传播法规:1906.7《大清印刷物专律》

1906.10《报章应守规则》1907.9《报馆暂行条规》1908.3《大清报律》1911.1《钦定报律》另外《著作权章程》《清新刑律》

清末新闻传播法制的评价:

进步性:(1)初步建立了新闻传播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立了言论出版自由

(2)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传播法律制度

局限性:(1)各项新闻传播法制虽然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却始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清末新闻传播法制对新闻自由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

30.新闻统制: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控制

31.中西方新闻法的比较:

(1)西方法治与中方人治差异

(2)西方国家法制与中方执政党纪律的作用差异

(3)西方保障新闻自由与中方管理新闻事业的侧重点差异

启示:(1)尽管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并构建以新闻法为核心的教完善的新闻传播法律体系,具体保障新闻新闻自由和自由权的滥用

(2)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为侧重点,不应该媚权媚富媚名,应该保证司法的公正

(3)加强新闻法制的宣传工作,普及新闻法制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新闻法制环境

新闻传播法规案例 篇2

事件缘起《新京报》与《南方周末》1月1日各自发表的一篇关于遇难者的人物报道。《新京报》以“复旦20岁‘才女’外滩踩踏事故中遇难”为标题, 引用个人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以及采访相关同学, 对这位逝者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包括姓名、年龄、专业、生平喜好等。而《南方周末》则以“遇难者×××”为题, 力图还原外滩踩踏事故发生的现场。两篇报道一出, 立即引发了复旦与媒体人之间的论战。

2015年1月1日晚上八点半, 网易新闻转载了新京报报道, 并配以遇难者的真实头像。而这也成为复旦抗议舆论的引爆点, 遇难的复旦学子所在的“复旦大学燕曦汉服协会”立即在微博上发表博文, 呼吁不要拿遇难者当作新闻热点来炒作, 避免对家属的二次伤害。2015年1月1日晚22点55分,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帖呼吁保护遇难者隐私。当日晚, 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又发布一则消息, 指出“复旦一学生在外滩踩踏事件中伤重不治, 望媒体尊重逝者隐私”。1月2日, 复旦学子撰文《今夜无眠|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

就在公开信发表后不久, 微信公共号“微观者说”1月3日以授权转发的形式转发了一篇题为《媒体人就外滩踩踏事件致复旦学生公开信:别太矫情了》的文章。该文章认为:“网络时代人们对个人信息极为敏感, 但往往忽略很多信息是由当事人主动公开的, 并不具有隐私性质。如人人网、微博、QQ空间, 推特, 只要当事人主动发布, 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媒体的公开, 而且是对每一个能联上网的人类的公开。在现今这个公开范围约为60亿, 其非隐私性也不以当事人生死而变更, 媒体引用无碍。”

二、争论焦点与笔者思考

(一)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

媒介具有向受众传递真实的信息的功能, 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依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 记者在报道一件事情时, 采访到的人物或机构越多, 信息越详尽, 其报道的真实度和感染力也就越强。而新闻中涉及的某些信息, 可能和受宪法保护的公众隐私权相矛盾。尤其是在寻找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 记者的有些行为可能是与公众的隐私权相互矛盾的。

对《新京报》的记者而言, 他们或许是想通过对活着的杜宜骏的描述, 来引发人们对那消逝的36个同样美好的生命的同情与反思;不加处理地使用从网络上获取受害者杜宜骏的照片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或许会让人们对这个美好生命的消逝更加惋惜。从法律角度看, 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并使用死者的个人信息和刊登照片的行为并没有违法。但是, 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在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 人文关怀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显然, 《新京报》上刊登的这片标题为“复旦20岁‘才女’外滩踩踏事故中遇难”的报道并没有做到人文关怀, 里面对受害者杜宜骏的描述会给其亲属带来严重的二次伤害。新闻报道应该追求公共价值的最大化, 这片报道并没有带来人们对灾情的更多重视与反思, 反而引来了舆论的一片哗然。在很大程度上, 公众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素养的讨论上来了, 媒介的社会功能被大大削弱。

(二) 媒介出版自由与公共利益的矛盾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1644年在弥尔顿向国会发表的演说《论出版自由》中, 抨击英国教制阻碍科学和教育发展, 以及对印刷业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出版管制法》, 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 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 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随着新闻出版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 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出版自由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出版自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众传媒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是全世界传媒行业的基本准则。客观报道和传播新闻事实, 是媒体的重要责任之一。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 公共利益的守望人。新闻媒体又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从历史看, 新闻传媒是文化的传承物, 记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与保存者。从功能看, 记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新闻媒介是课堂, 记者是其中的教师。新闻传播者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报道事实是记者的职能。因此, 我们很难从法律上来界定媒体报道中对受害者杜宜骏个人信息的披露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三) 新闻消费主义

新闻消费主义指的是传媒极力向受众提供具有消费特质的文化信息, 或向受众宣扬符号化的生活方式的倾向。从这篇报道的标题中含有“复旦”、“20岁”、“才女”三个词中, 可以剥离出一个2014年很火的一个词——女大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 经过接连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和传媒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序列化报道, 受众对“女大学生”这个词非常敏感。女性,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消费的角色。《新京报》的这篇报道中对受害人杜宜骏的描述:未经任何处理的照片、个人基本信息、爱好以及对男友的话的引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窥私欲。面对灾难事件, 传媒要做的不应该是煽情, 挑起悲伤情绪, 而是提供准确的信息。我们需要遵循新闻职业道德, 客观、真实、全面报道才是立身之本。《新京报》这篇报道的行文, 诉求的是渲染悲情, 满足的是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广大受众的需求, 与新闻业的职责远了去了。

当灾难发生后, 受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后果, 从而对灾难做出相对的反应或行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把叙事视角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叙述者和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外。《新京报》的这篇报道属于外视角, 却失去了外视角新闻的严谨, 并没有做到就事论事的新闻报道。该报道对杜宜骏热爱汉文化、请同学带假条等事实的描述早已脱离了灾难事件本身, 失去了本应该追求的公共价值。

(四) 笔者反思

近几年, 国内发生了多起踩踏事故, 大多发生在校园。2009年12月7日, 湘乡市育才学校晚自习下课, 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 因一人跌倒, 导致拥挤, 引发踩踏事件, 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2010年11月29日, 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踩踏事件, 导致41伤7人重伤;2014年9月26日下午, 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明通小学因海绵垫发生一起踩踏事故, 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经过多次灾难的教训, 我们已经越来越注重校园人群聚集处的秩序与安全问题了。台北市自90年代中期开始举办跨年晚会以来, 虽然参与人数规模不断扩大, 但安全状况迄今大致平稳。而大陆每年跨年, 每个市区都有那么一两个地方会聚集大量人群, 但是也没发生过大规模的踩踏事件。那么这次发生踩踏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和台北市相比我们有哪些不足?需要有哪些措施?这才是我们媒体需要追问和思考的。

面对一个事件, 媒介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可以报道什么, 从哪个角度切入效果更好。以前报道灾难新闻, 媒介的重点都放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上面, 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来表明事件的发展, 聚焦到个体上面的很少。随着传媒的发展, 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中, 对逝者的关注以及对其亲属的深度报道成了记者偏爱的手法。而事实也证明, 那一篇篇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和一段段煽情的文字确实比冰冷的数字更具有吸引力。但是, 从个体为切入点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 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整个灾难事件, 引发读者对受灾者的同情和对灾难的深层次的思考, 甚至采取措施。

摘要:2014年12月31号跨年夜当晚,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事件造成36人死亡, 43人受伤, 其中死伤者大多数为女性和儿童。事件发生后, 我国传媒以敏锐的职业敏感迅速予以持续报道, 为受众提供了大量信息。媒体的新闻报道引发了一场公众、媒体人、学界等多方关于新闻伦理的论争与讨论, 主要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展开, 话题深入多个领域。文本主要通过对报道的梳理和各方的态度, 思考上海踩踏事件媒介报道存在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问题。

关键词:上海踩踏事件,新闻伦理,隐私权,监督权,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公共利益,新闻消费主义

参考文献

[1]胡勇.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04) .

[4]章静怡.从上海踩踏事件看公民新闻的利弊[J].新闻传播, 2015.

[5]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译林出版社, 2011.

新闻传播法规案例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新闻传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70-02

20世纪80年代,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在工商管理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蔓延渗透至多个学科,“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为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1]时至今日,案例教学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广泛普及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其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高校教师,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中探讨并尝试此种教学方法,感受颇深,现就如何将案例教学引入新闻传播教学课堂谈一谈浅见。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有学者曾经总结说:“当前多数传媒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以老师为主要教学主体、以笔试为主要教学考核方式。”[2]与之比较,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教学内容来源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其次,教学主体不同。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形成单向性的课堂传播。案例教学则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的团体讨论和辩论,是双向性的传播。第三,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在案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路径来看,是一个由“术”到“学”再指导“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决定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自身尤其重视实践的特点。由这一特点出发,案例教学法引入新闻传播学教学,可谓开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一条全新路径,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适应当今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案例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传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过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对案例教学的运用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还远远未能引起新闻传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已采用所谓“案例教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却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案例选择与使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多个层面,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有的新闻传播教育者将“案例”误读为“事例”,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运用相关事例对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实际上,“案例与事例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案例涉及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一则案例的内容比起事例来要丰富得多,也更加翔实。”[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原理多列举几个事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教学的结构上看,案例教学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案例的标题、案例开场白、案例的背景介绍、案例事件中的主要决策者、有待决策的问题、教学注释;而从实施程序来看,案例教学应遵循如下步骤: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述。显然,在课堂上举例与案例教学实则有着霄壤之别。”[4]此外,运用中存在的误区还有:由于案例选择不当,使得讨论流于形式,妨碍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话题和激发灵感的能力不足,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偏离原定目的或导致冷场;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无法产生兴趣,认为无用的讨论占据了过多的课堂时间,而老师讲的太少,由此心生不满和抱怨,这就远离案例教学法的初衷了。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为新闻和传播行业培养决策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绝对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讨论的主题、内容、方式及手段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真理”的灌输,处于一种单向性的传播环境之中,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而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材料和组织讨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控制论题选择和讨论过程,形成双向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和兴趣,而对话题的不同理解和思考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帮助学生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效果,高校教育者们进行了无数的实践和探讨,下文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结合其他学者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主要运用形式如下。

1.列举案例。列举案例是指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观点或实践问题,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的目的在于说明问题或注释理论[5]。但如前文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并不等同于举例说明,两者在教学材料、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手段方面有着绝对的差异,当然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学的主体差异。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举例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在领会了原理和观点或实践问题的内涵后能够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处于辅助者的地位,是双向的沟通与交流。而举例则完全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是单向的传播。

2.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指对某一内容(原理、方法)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学生对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论证其独具特色的判断和观点,同时,还要接受他人的疑问抑或反驳,进而在辩论中进行反思。比如,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提供多个新闻点,让学生就何者是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自由地发表观点,同时接受他人的质询和反驳,教师适时对不同意见进行评析,以此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并进一步加深对原理的认知,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案例。模拟案例是指结合上课内容,要求学生对新闻事件中的情境进行模拟并进行角色扮演。如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人物拟定采访方案,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和采访步骤,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予以实施。“实战”的感觉能够有效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有效地使理论和实践形成对接,使学生对新闻采访过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知,同时对新闻采访实践中需注意的种种细节问题乃至团队的配合和协作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4.讲评案例。这里的讲评案例是指将学生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实践作品作为案例来“品读”。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相当注重实践的学科,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应当就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提供适当的评析,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这些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2011年9月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阳召开之际,笔者安排学生就活动举办期间(包括会前、会中、会后)贵阳城市环境面貌进行外出采访,学生实践过程中陆续反馈出一些问题,如因背景资料准备不充分导致切入角度不精准、采访对象选择不合适导致获得素材无法使用、拟定问题不具体以致采访对象无法回答等,当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评时,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体会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彻,得到的启发自然也就更多。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在实践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教学案例。精心选择好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恰到好处的案例会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则可能使教学误入歧途。“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成为师生的中心议题,它强调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继而又重归实践,成为实践的向导。”[6]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从经典型、前沿性和争议性几个方面把握。所谓经典性案例是指那些历久弥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规律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前沿性案例强调的是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涉及最前沿的社会问题。如网络舆论、群体事件、危机公关等。争议性案例则指通过提供争议性的话题,以营造开放性的讨论范围,而不是提供一个封闭性的结论。如网络红人们的出位炒作、香港撞船事件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同时,还应当注意案例选择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偏离教学内容和目的。

2.精心组织讨论。课堂分析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安排案例讨论之前,教师应做好相关准备,包括吃透案例;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安排;提前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想好应对措施;如有需要,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和所选案例设计具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如冷场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灵感。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对不同意见或争议适时点评和引导,对学生正确的观点和新颖的看法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启发他们做更深入的思考。

3.耐心倾听,正面评价。在学生思考、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和观察,从学生的言行中捕捉信息,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讨论向有意义的方向延伸。同时,教师还需对课堂讨论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一方面对案例本身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分析案例的重点、难点、关键所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应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评价。所谓正面评价即一般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表现不做优劣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着重考量学生分析案例,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等。

参考文献:

[1]王平.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J].今传媒,2006,(1):61-62.

[2]冯刚,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J].新闻界,2004,(3):17-18.

[3]杜萍.对新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新闻知识,2008,(6):52-53.

[4]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18-20.

[5]杜萍.对新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新闻知识,2008,(6):52-53.

案例分析法规 篇4

1.振光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外企,2007发生以下事项:(1)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某认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受《会计法》约束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该项公司由出纳员昨时保管会计档案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3)该公司经办人员更改原始凭证金额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4)该公司王某担任会计科科长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5)该公司销毁会计档案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6)该公司招聘的高级会计师是否需要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调转手续?如需办理,应怎样处理?

(7)该公司董事长会作出的关于对外报送财务人会计报告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答:1.中外合资企业无权拒绝财政部门对其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权。

2.不符合。根据我国会计法制度的规定,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

3.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定》的规定,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4.不符合。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规定,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工作经历。

5.不符合。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的,要由本单位档案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本单位的会计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和鉴定,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并经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时要有单位档案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派人监销。6.不符合。应当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手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因调任等原因离开原单位到其他地区从事会计工作的,并没有于办理调转手续的30日内到新工作单位所在地区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重新办理注册登记。

7.不符合。公司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还应由总会计师签名盖章。二.(1)该企业采取伪造记帐凭证等手段,隐瞒收入和支出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2)如偷税,偷税额为多少?

(3)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分析如何进行处理? 答:1.属于偷税行为。2.偷税数额=18-15=3万

3.根据《税收征管法》和《刑法》的规定,通过虚假收到,隐瞒实际收入和支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偷税数额1万元以上且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即构成偷税罪。该企业偷税数额3万元,占应纳税额的17%,已构成偷税罪。根据《税收征管法》和《刑法》的规定,应由税务机关追缴其偷税税额3万无,并对该企业处以1陪以上5陪以下的罚金,由司法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2005年1月,税务机关发现A公司在2000年10月份采限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少缴税款2万元….问:2万元的税款是否应该追征?为什么?

答:应该追征。根据《税收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所骗取的税款,不受追征期的限制。A公司采限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达至少和缴税款的目的是偷税行为,所以对该笔税款的追征期应不受3年时间的限制,应该追征。

四.天美公司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1)该公司总经理的说法是否正确?该公司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2)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分析如何进行处理?

答:1.不正确。该项公司的行为违反了扣缴义务不履行扣缴义务的规定。2.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陪以下的罚款。所以,税务机关应追缴天美公司2003内应扣未扣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计算:

一.某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2年5月工产品销售收入为80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5月份应纳增值税额

答:5月份销项税额:(80+100+10+12)*17%=34.34(万元)

5月份进项税额:17万元

5月份应纳增值税额:34.34-17=17.34(万元)

二.海东汽车配件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3年3月,该厂发生以下经济业务:(1)2日,外购生产用原材料一批,全部价款忆付并验收入库….(2)8日,外购用于装饰厂部办公大楼的建筑材料一批…(3)15日。。(4)19日…(5)23日…(6)30日…

答:1.进项税额:34万元

2.不提抵扣

3.进项税额:51万元

4.销项税额:[585

÷(1+17%)]*17%=85万元 5.销项税额:100*17%=17万元 6.增值税发票未认证通过不得抵扣

3月份应纳增值税额:85+17-34-51-28=-11万元

三.某日化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3年1月该厂发生以下经济业务(1)外购原材料一批,全部价款已付并验收入库….(2)外购机器设备一套,全部价款已付并已交付使用…(3)销售产品一批,取得含税销售额351万元..(4)向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免税农产品一批…

答:1.进项税额:30+2*7%=30.14万元

2.进项税额:3.4万元老

3.销项税额:[(351+3.51)÷(1+17%)]*17%=51.51万元

4.进项税额:20*13%=2.6万元 1月份应纳增值税额:51.51-30.14-3.4-2.6-0.77=14.6万元

简答题:

1.需要办理会计工作交接的情形有哪些?

答:1.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因病不能工作,需要接替或代理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或单位负责人必须指定专人接替或者代理,并办理会计工作和交接手续。2.临时离职或因病不能工作的会计人员恢复工作时,应当与接替或代理人员办理交接手续。3.移交人员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手续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由移交人委托他人代办手续,但委托人应当对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2.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国家实行资格考试制度,报名条件,部分考试科目和免试条件等1.会

计从业资格的取实行考试制度。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2.会计从业资格报名条件: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遵守会计和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3.会计从业资格部分考试科目免试条件。3.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哪些要求?

答:1.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药程度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度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4.简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取权。

法规案例分析题 篇5

<1>、坚持准则的基本要求有()。

A、熟悉准则

B、掌握准则

C、遵循准则

D、坚持准则

正确答案:ACD

<2>、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以会计法律规范作保障,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来实现。

A、会计法掌握的程度

B、会计知识的更新能力

C、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D、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

正确答案:D

<3>、作为会计主管李某,违背了()要求。

A、坚持准则

B、参与领导

C、爱岗敬业

D、诚实守信

正确答案:AD

<4>、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是()。

A、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B、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C、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

D、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正确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核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除了A、B、C三项的基本要求外,还包括实事求是,如实反映。

<5>、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应包括的内容有()。

A、普及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B、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C、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将受到惩戒和处罚

D、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供技能、参与管强化服务

正确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核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2、某财政部门对某单位进行检查时,发现下列情况:

(1)由于会计人员少,会计张某同时负责会计账簿的记账与审批;

(2)由于财务主管王某业务能力强,单位负责人授权其全权负责对外投资事宜,包括对外投资的决策和执行;

(3)为达到业绩目标,单位负责人郑某要求会计机构负责人李某虚构交易事项,粉饰财务报告,李某予以拒绝,随后被撤职;

(4)该企业为掩盖其虚构成交易事项,将伪造的会计资料故意转移。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事项(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属于不相容职务,特殊情况下可以由同一人担任

B、张某不可以同时负责记账和部分事项的审批

C、张某可以同时负责记账和部分事项的审批

D、张某同时负责记账和部分事项的审批,不符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BD

解析:记账人员与经纪业务事项或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针对事项(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该企业的做法不符合规定

B、重大的经济业务的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之间应当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权限过于集中

C、重大经济业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制度

D、该企业的做法符合规定

正确答案:ABC解析: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

<3>、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务,款项不相符的,应当采取的处理办法是()。

A、立即向会计机构负责人报告,经批准后由会计人员处理

B、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C、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经批准后由会计机构处理

D、直接由会计机构进行处理

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务,款项不相符的,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4>、针对事项(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李某无权拒绝办理

B、应当恢复会计机构负责人李某的名誉、级别

C、郑某指使会计机构伪造会计凭证、违反《会计法》的规定,可对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李某有权拒绝办理

正确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核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5>、针对事项(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监督检查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的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权

B、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各单位对于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开展的会计监督检查工作有义务予以配合,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机构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C、对该企业处以5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该企业的做法属于隐匿依法应保存的会计资料和不如实提供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的行为

正确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核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在予以通报的同时,可以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3、某市财政部门在2011年5月份对一家小型企业进行《会计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下列问题:

①2010年12月份入账的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上的出票日期为2008年11月20日。

②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均采用圆珠笔登记,且有跳行、隔页、刮、擦等随意修改现象;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85650元,而保险箱内的现金只有560元,另有一张2009年11月份厂长签字的白条85000元。③因企业没有会计人员,也不设置总账;每月的报表也是由出纳员编制并签章后报送。

④企业发放工资时,编制工资单,提取现金,分发工资,记账均由出纳一人兼办。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会计法》中关于设置账簿的规定是()。

A、单位必须依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B、登记会计账簿必须按照记账规则进行

C、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

D、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也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正确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核设置账簿的规定。

<2>、记账规则的具体要求,包括账簿记录错误的更正方法在()中都作了具体规定。

A、《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B、《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C、《公司法》

D、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正确答案:BD解析:本题考核会计法律制度。

<3>、企业以上情况违反的规定有()。

A、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必须及时(一个会计结算期)送交会计机构

B、不得采用圆珠笔或铅笔登记会计账簿,不得跳行、隔页、刮、挖、擦等随意修改

C、不得白条抵库

D、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由单位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正确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核会计法律制度。

<4>、企业的情况违反了()。

A、内部牵制制度

B、财务专用章应有专人保管

C、内部稽核制度

D、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会计法律制度。

<5>、关于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原则有()。

A、一人一岗

B、一人多岗

C、多人多岗

D、一岗多人

正确答案:ABD

4.2010年10月10日,甲公司收到一张应由甲公司和乙公司共同负担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甲公司会计人员张某对该原始凭证及应承担的费用进行账务处理,并保存该原始凭证,同时,应乙公司的要求将该原始凭证复制件提供给乙公司用于账务处理,年终,甲公司拟销毁一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其中,有一张未结清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李某认为只要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就可以销毁。

<1>、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甲乙公司共同负担费用的原始凭证,由甲方保存,则乙方应当根据()进行账务处理。

A、甲方提供的复印件

B、甲方提供的原始凭证分割单

C、原始凭证原件

D、甲乙双方协商的结果

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规定,一张原始凭证所列的支出需要由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负担时,应当由保存该原始凭证的单位开具“原始凭证分割单”给其他应负担的单位,而不是给复制件。

<2>、未结清债务的原始凭证,在保管期满时应当()。

A、依法销毁

B、继续保留至下一年

C、结清债权债务后销毁

D、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C解析:对于保管期满单位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而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毕时为止。

<3>、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最低为()年。

A、1

B、2

C、3

D、5

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的规定。根据规定,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和25年五类。因此最短的期限为3年。

<4>、在会计档案销毁时,对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应当由()负责监销。

A、档案机构

B、会计机构

C、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

D、主管财政部门

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的,要由本单位档案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本单位会计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和鉴定,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单,并经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时要由单位档案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派人监销。

<5>、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负责监销。

A、同级财政部门

B、同级审计部门

C、同级档案管理部门

D、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

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规定,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还应当由同级财政、审计部门派人监销。

5、某事业单位2011年初准备使用财政性资金修缮和装修一幢办公楼,预算金额为800万元,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经确认,此次采购项目已经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该单位委托A招标公司代理进行公开招标的事宜,已知A公司取得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的中介机构。A公司于2011年2月1日在财政部指定的媒体上公开发布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确认的投标截止时间为2011年2月17日。招标活动中,A公司确定的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为5家,最终确定中标的供应商为B建筑公司。工程于当年2011年10月1日完工验收,实际结算金额与预算相同。由于施工质量极佳,事业单位准备再将其另外一幢楼房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外墙修缮,但不再进行内部装修,并与B建筑公司签订补充合同,该合同的预算金额为100万元。要求:根据本题所述内容,并结合《政府采购法》法律制度的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采购代理机构分为()。

A、一般采购代理机构

B、集中采购代理机构

C、重要采购代理机构

D、分散采购代理机构

正确答案:AB解析:本题考核采购代理机构。

<2>、政府采购方式有()。

A、公开招标

B、邀请招标

C、竞争性谈判

D、单一来源及询价

正确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核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其中,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3>、采购人询价需向()以上。

A、1家

B、2家

C、3家

D、4家

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政府采购方式。

<4>、政府采购当事人包括()。

A、采购人

B、供应商

C、采购代理机构

D、其他人员

正确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核政府采购当事人。

<5>、该公司与B建筑公司签订补充合同,该合同的预算金额为100万元()。

A、不属于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B、属于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C、不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D、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正确答案:AD解析:本题考核财政支出支付程序。

6、乙公司2010年3月发生如下业务:

(1)3月3日,向B公司购买一批货物,向银行申请“现金银行汇票”用于结算货款。

(2)3月7日,与C公司签订一份彩电购销合同。该合同规定:由C公司在10日内向乙公司提供彩电10台,共计贷款25万元。双方约定用人民银行汇票进行支付。

(3)3月15日,C公司将100台彩电交付乙公司,乙遂向其开户银行A申请签发银行汇票。

(4)3月20日,人民银行遂发出了出票人、付款人为人民银行,收款人为C公司,票面金额25万元,付款期限为6个月的银行汇票。但由于疏忽,银行工作人员未记载出票日期。乙公司将该汇票和解讫通知交付C公司。此后,C公司又将该汇票转让给D公司。9月4日,D公司持该汇票向代理付款银行提示付款。

(5)3月22日,将工会经费存入其在某商业银行的专用账户。

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银行存款账户按用途划分,可分为()。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专用存款账户

正确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核银行结算账户的分类。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专用账户使用范围的有()。

A、因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设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B、为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基金设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C、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资金设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D、为财政预算外资金、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交易保证金设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正确答案:BCD解析:专用存款账户适用于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粮、食、油收购资金,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交易保证金,信托基金,住房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汇缴资金,业务支出资金等专项管理和使用的资金。

<3>、下列各项中,属于银行结算账户撤销事由的有()。

A、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

B、因迁址需要变更开户银行

C、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

D、存款人尚未清偿开户银行债务的正确答案:ABC解析:存款人尚未清偿开户银行债务的,不得申请撤销银行账户。

<4>、C公司的行为属于()。

A、保证

B、出票

C、背书

D、交付

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背书行为。

<5>、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A、1年

B、6个月

C、1个月

D、3个月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篇6

2(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果?)120世纪70年代未,制定一部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呼声在新闻界出现21979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制定新闻法问题3,1986年我国第一部新闻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试行稿》起草完毕4,1988年1月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北京,上海分别设立新闻法起草小组,各起草一部新闻法草案。9.20日,中国新闻法制中心在北京成立。

3【我国现行的新闻出版法规有那些?对报纸的创办,出版与经营的管理作出了哪些规定?】 1990.12.25日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1997.1.2日由李鹏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国务院令》第210号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创办实行批准登记制1.有符合宪法规定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2有确定的并与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的工作工作业务一致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3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4有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专业要求,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总编辑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记者组成的编辑部5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创办资金,办公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和维持正常出版所需的正当可靠的资金本源【出版根据《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的规定。报纸经有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后即可出版【经营,《报纸管理暂行》等法规也作有规定,其中开展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活动,是新闻体制改革后出台的有关报业经营法规的重要内容。

4【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法规有哪些?对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做出了哪些规定?】1.1984.3.28日广播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市,县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暂行规定》2.1993.10.5日国务院发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受设施管理规定》3.31994.2.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4.1997.8.11日日国务院第228号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并实行分组建设和开发。2各级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应将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覆盖面放在主要位置。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指配3广播电影电视部是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负责全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工作4地方各级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电视差转台,有线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保证各地方台站转播好中央台的广播,电视节目。

5【在华外国记者与外国新闻机构在我国从事新闻业务活动有哪些法律规定?港澳台记者来大陆采访有哪些法律规定?】 1现行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有1990.1.19日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2现行的文件1989.9.18日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联合签发的《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的管理办法》,《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注意事项》

6【在我国,重大新闻由那个新闻机构发布?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有哪些法律规定?】1关于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新闻由新华通讯这社统一发布的原

则。1根据现行法规,国务院和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可自行决定,抄报新闻出版署备案2北京市所属单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批件抄报新闻出版署3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单位,以及企事业,群众团体和个人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应先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持审核同意的批件,到新闻出版署输登记手续

7【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规有哪些?作出了哪些规定?】1987.10.26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条例》1994.10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自1995.2.1日起施行.1广告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2申请刊登,播放,设置,张贴广告的单位必须是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业或经过政府批准设立的单位3广告内容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蒙蔽或者欺骗用户和消费者.8【广告发布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行为准则有哪些?】1首先广告必须真实。2广告必须合法 3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2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3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不得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损害消费其他有关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5不得妨碍社会公众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7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8不得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9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9【什么叫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常见形式?】新闻侵权行为同一般侵权行为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1内容失实2评论不当3暴露隐私4故意毁损名誉.10【在什么情况下,新闻侵权行为将被认定为刑事侮辱罪或诽谤罪?】1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出于故意,并且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刑事犯罪,即构成侮辱罪,诽谤罪2共同条件,就是侮辱,诽谤的行为必须是故意犯罪,并有侮辱,诽谤他人的目的。

11【新闻民事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哪些?】1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报道,或者新闻媒介不愿意或不能够揭示新闻工作者真实身份的报道,属于单独责任,由新闻媒介全部承担。2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报道,因为被动的消息来源本身与新闻侵权后果,新闻媒介又完全没有迟到审查核实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承担全部责任3第三类新闻媒介发表的自由撰稿人根据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新闻稿件.12【什么叫新闻泄密行为?新闻泄密的原因有哪些?】1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2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1是保密意识淡薄2是保密常识缺乏3是保密制度不严4是见利忘义,泄密牟利.13【怎样认定危害国家安全的宣传煽动行为?】1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3扰乱军心,危害国家利益.14【怎样认定宣扬淫秽,迷信内容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新闻出版物和广播电视作品?】

1985.4.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1988.12.27日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由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认定淫秽的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和1989.11.3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料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确定的认定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报纸,期刊等各类出版物,也同样适用广播电视节目.15【为什么要保护著作权?怎样认定与处罚侵犯著作权行为?】1著作权是一种智力的成果,是民事权力的一部分 1未经著作权人认可,发表其作品的2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7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8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凡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问题。

16【我国新闻立法活动出现在什么时候?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1906年大清应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0年著作权章程

17【袁世凯是怎样运用法律手段钳制新闻事业的?】1.1913.10月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立法活动开始加紧。1914.4.2袁世凯政府颁布《报纸条例》。2 1914.12.5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3.1915.7.10 袁世凯政府又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修正报纸条例》,根据执行情况又作了一些枝节性的修改。

18【国民党政府颁布过哪些重要新闻法规?】1928.6 《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36年《出版法》 《修正出版法》《国家总动员法》《新闻记者法》《修正著作权法》1948.6《军事新闻采访发布实施暂行办法》

19【西方各国是怎样建立起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体制的?】英国,新闻界内外的进步人士举起新闻新闻自由的旗帜,同旧势力,旧观念,旧习惯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新闻自由体制。1649年克伦威尔执政后,英国政府采取严厉的军事手段实行新闻出版管制,恢复皇家特许出版和取缔非法出版的特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新闻出版统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查理二世颁布“特许制法令”由亨利*马迪曼享有经营新闻业的独占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复辟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法国1789.8.26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1799.12拿破仑在雾月十八日政变后公布《第八年宪法》,完全取消了新闻自由。1881.7.29通过了这部名叫《出版自由法》的法律,确立了法国的新闻自由体制。美国1776.7.4,北美大陆会议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和辩论,通过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颁布,是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获得初步胜利并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20【资产阶级法律能够解决报业垄断吗?】西方新闻业的集中与垄断,是出于资产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新闻自由的原则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消息的发布为少数报团所垄断,社会舆论也由少数报团所左右,鉴于此,欧美各国都试图通过新闻立法,阻止新闻业的进一步集中与垄断,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但是收效甚微,近来已出现了承认这一事实的倾向。

21【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职业道德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与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2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阶级性与政治性3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新闻职业关系,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手段。

22【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不足部分具有补充作用。切实保障新闻职业道德的实现,可以维护和推行新闻职业的道德。

23【社会责任论的问世,对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了什么作用?】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清除了路障。此后,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日趋加强,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新闻评议制度的兴盛,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24【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新闻工作是马克思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职业,也是他一生中所从事过的唯一一个正式职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办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乃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列宁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伟大贡献,1是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2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针3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25【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2年以延安《解放日报》为典型的中国共产党报整风改革运动,1947年由《晋绥日报》率先发起的解放区新闻界反“客里空”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复,持续地开展思想教育,改造运动,使党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与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26【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勃然兴起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应,我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取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传统做法已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于是乎新闻职业道德及其建设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27【我国家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日趋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1及时披露新问题,用事实教育新闻从业人员。2进一步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监督制度。3倡导自律意识,开展正面教育活动,以弘扬新闻行业的浩然正气。

28【为什么说全心合意民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器列在六条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之首,并开宗明义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9【怎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增强党性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就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3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要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关系。

30【为什么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特点。

31【怎样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权力都是是人民给予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勤俭作风。2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杯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稿为公。3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多奉献,少索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义之财不贪,不正之物不取。

3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处理团结协作与正当竞争的关系?】1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之一,是因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与其他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一样,其自身就含有相互协作的内容。2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在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3加强国际新闻交往,维护国格与人格,在同国外新闻界的交往中,要注意,“维护祖国尊严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尊严。”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困难与障碍的存在,并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与障碍,致力于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新闻中心交流与合作。

33【为什么要进行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1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品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与提高,必须借助于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等职业道德,活动的手段,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培养而逐步形成与提高。2由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介对具体的职业行为进行评判,因而它需要把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具体化。3关于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不仅可以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解起到巩固,深化作用,而且可以促使自己更加自觉地明辨是非,正邪与善恶,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品质。4要根除这些旧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的行业风气,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占,就是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5新闻行业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新闻中心职业道德评价这一推动力量,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风尚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

34【新闻职业道德评介有哪三种基本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在信念

35【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有哪些基本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志激人

【新闻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宣传煽动,传播淫秽内容等。新闻民事违法行为,大部分是新闻侵权行为,包括新闻侵害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以及著作权等不法行为。

【商业广告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为了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而发布的2广告主承担费用,是一种付费的宣传3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4既有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也有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5有明确的广告主.【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结果的存在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违法行为人要有过错。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公开告人,但无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事情。隐私权是指公民所享有 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真正的恶意”原则 “禁止政府官员用涉及其执行职务的行为的指责的损其声誉和有失真实而取得赔偿,除非他证明这种指责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即明知其言虚假,或满不在乎它是否虚假”。】

【在现代伦理学中,首先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们的相互关系,它通过舆论和教育影响人们的心理,进而形成内心信念,并利用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新闻传播法规案例 篇7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工程建设 标准 法规 新闻出版业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1-0053-05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re the two industries in China which pay earlier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nd have forme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t present, there i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n one h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n the other hand, mak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also ha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as the basis. Meanwhil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lso hav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promote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compilation and modify; and the effectively 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ensures the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We should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establishing suitable and perfect press and publicatio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systems, form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rules of order level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Standards Regulations Press and publication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标准已成为各行业规范经济秩序、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及争取国际贸易主动权的重要手段。许多行业都非常重视标准与法规之间的互动,一方面通过法规对标准制定进行科学规范和指导,促进标准实施和保证标准监督;另一方面通过标准与法规的相互配合对市场进行调节。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是国内较早重视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的两个行业,并且已经在行业内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与法规协调配套机制。对这两个行业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于完善新闻出版行业标准与法规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

1.1 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体系协调发展的现状

1.1.1 环境保护标准化现状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是与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的。根据《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目前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可概括为“五类三级”,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五类,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级。这些标准共同构成我国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为主体,以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相配套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1973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发布。之后,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标准研制工作逐步展开,各种环境保护标准也开始比较系统地组织制定。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共发布环境保护标准1397项,其中现行标准1286项,已废止标准111项[1]。

1.1.2 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现状

继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颁布之后,大气、噪音、水质、海洋等环境保护法规又先后颁布。1981年国家环保局成立,1983年颁布《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1999年颁布《环境标准管理办法》,2000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使得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是在《环境保护法》的统率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行法律规章以及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其他法律法规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环境保护行业。

1.1.3 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现状

目前,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之间保持着良好互动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法规在制定时会在有关条文中体现相关环境保护标准,如《环境保护法》第9条、第10条关于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第7条、第12条关于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以及《水污染防治法》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等规定环境保护标准的相关条文;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会以现行的各种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如制定环境保护标准的主体划分就严格依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标准”等规定。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之间基本上初步实现了协调一致的配套机制。

nlc202309011258

1.2 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的特点

1.2.1 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标准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法规,是指调整因环境保护标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的特点和要求,由调整因制定、实施、管理环境保护标准和其他因环境保护标准而产生的各种法律规范所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2]。概括起来,环境保护标准法规体系包含了各种法规中有关规定环境保护标准的条文,以及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专门法规。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法规体系在《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统率下,由《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等规章及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各种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保证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与法规之间能够保持良性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发挥着调节环境、保护市场的作用,如图1。

1.2.2 环境保护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引用的重点

由于环境保护法规既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体现自然规律和生态科学规律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往往是通过环境保护标准、技术规范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环境保护法规就必须与环境保护标准相结合。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立法中,经常大量直接对技术名词和术语赋予法律定义,并将环境保护标准作为环境保护法规的附件,使得环境保护法规具有较强的技术性[3]。具体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引用,在《环境保护法》和各单行环境保护法规中,通常只规定污染物的排放必须符合排放标准等原则性条款,那到底怎样才算造成污染、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法规引用相关环境保护标准来解决。例如《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列入附件一的任何废物,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查批准,才可进口。凡未列入本规定附件一的所有废物(废物范围见第三十二条),禁止进口”。这一规定一方面使得作为附件的环境保护标准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保护法规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环境保护标准已经成为环境保护法规与环境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标准与法规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于环境保护行业的综合调整。

1.2.3 环境保护标准的“不交叉”和“优先”原则

在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实施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原则,即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出的“不交叉”和“优先”原则。第一,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原则。我国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具体含义是: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4]。第二,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原则。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二章第十条的规定:“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通常的做法,标准的高低、严宽是同制定标准主体级别高低相一致的。但是环境保护行业根据环境保护重在预防的特性,采取了逆向作法,即权力较高级的主体制定最基本的标准,权力下级主体制定的标准须以上级标准为基础,在技术条件允许的重点城市、特定地区,必要时要制定严于上级和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

2 工程建设标准与法规的协调发展

2.1 工程建设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的现状

2.1.1 工程建设标准化现状

工程建设标准是我国工程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涉及城乡规划、房屋建筑、交通运输、城镇建设、水利、电力、采矿冶炼等各个行业和领域。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种。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主要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目前共有37个分支机构和11个地方分会,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各个专业,20多年来共发布协会标准200多项[6]。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标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截至2002年,我国各类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就多达2700项,需要强制执行的条文超过15万条[7]。可见,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成果已经相当丰富。

2.1.2 工程建设法规的颁布情况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法规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二是行政法规,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三是地方法规,如《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四是部门规章,如《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五是地方政府规章,如《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8]。

2.1.3 工程建设标准与法规协调情况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制与修改,而各类工程建设法规工作的有效开展,又保障了相关标准的实施。目前,现行工程建设标准法规体系是在《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相继发布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有关工程建设法规逐步确立起来的。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总体上看,工程建设标准与法规具有积极的互动关系。

2.2 工程建设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的特点

2.2.1 协会在制定标准中充当重要角色

根据原国家计委1649号文件精神,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制定推荐性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和发展[9]。截至目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200多项推荐性标准中,其中一部分是跨行业的全国通用标准,一部分是在某一行业范围内适用的,业务范围涉及20多个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业,如工程勘察和测量、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结构工程等。此外,由于协会编制标准的程序较为灵活、编辑的速度也比较快,因此协会标准也常用于解决某些急需处理的工程技术问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是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为依据运作的。协会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在主要依靠专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有关各方团体的积极性。协会组织制定标准所需的费用,也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主要依靠企业赞助和销售标准的收益。

2.2.2 标准与法规的编制与修订相互促进

一方面,工程建设法规的编制与修订促进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与修订。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与修订是要以工程建设法规为依据的,工程建设法规中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以及国家工程建设长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与修订具有政策导向作用。如1994年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就规定了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及时进行局部修订:一,标准的部分规定已制约了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标准的部分规定经修订后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标准的部分规定有明显缺陷或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四,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又可能对现行的标准作局部补充规定。此外,管理办法还对局部修订的程序、修订条文的编号、修订后条文的发表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与修订促进工程建设法规的编制与修订。工程建设标准制定程序简单、机制灵活,对先进的技术和市场所需反应较快。相反,工程建设法规由于制定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对技术的反应相对较慢,于是通过引用相关标准来提高其技术性和市场性。对工程建设标准进行编制或修订,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市场需要有更良好的技术标准作为规范。通过标准反应出现的技术进步程度,法规就可以决定采取修订或者重新编制的方式以适应行业所需和对行业进行调整和规范。

nlc202309011258

3 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3.1 构建多层次新闻出版标准法规体系

新闻出版标准法规就是根据新闻出版标准的特点和要求,由调整因制定、实施、管理新闻出版标准和其他因新闻出版标准而产生的各种法律规范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技术性。我们应该借鉴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行业的经验,建立符合新闻出版行业的、完善的新闻出版标准法规体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层次顺序自上而下形成配套的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对新闻出版法规和专门用来调整新闻出版标准的法规进行梳理,将已引用标准和规范有关标准制定、实施、管理等相关的法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层次顺序进行整理,将这些标准化法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新闻出版标准法规体系是由各种新闻出版法规中有关规定新闻出版标准的条文、有关调整新闻出版标准的专门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组成的系统。

图2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法规体系的构成

3.2 新闻出版标准制定和实施要做到市场化

新闻出版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市场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准的制定要由过去政府主导逐渐推向社会,由相关的社团、企业联盟、研究机构等组织负责制定和颁布。这样也有利于解决标准制定经费相对短缺的问题,可以依靠企业、社团等机构的资金支持,用以保证相关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是标准的实施阶段要做到充分的市场化。市场机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企业是实施标准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市场机制对于自愿性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运用经济、政策等激励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新闻出版标准,向国际前沿看齐,参与全球竞争。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阶段如果做到充分的市场化,经过市场竞争和生产检验,在企业中使用率较高的标准就会显示出良好的市场适应性。这样也有利于新闻出版法规对于新闻出版标准的引用。因为新闻出版法规采用标准之前,是需要对标准进行评估的,评估内容之一就是标准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如此一来,就简化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

3.3 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

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共有四个,分别是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是,新闻出版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实践中定位偏低,所制定的标准市场适应性不足,导致很多情况下新闻出版标准的“制而不用”。虽然均归口于新闻出版总署,但是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缺乏统一规划,运行机制也不统一,标准化制定和推行工作力度也不一,效果迥异。

目前,只有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机制相对成熟,也在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印刷标委会秘书长李安讲到:“印刷标委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之后,确定了‘印刷标准的制定应该面向企业、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制定的标准要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宗旨,鼓励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要更多地依靠企业力量”。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修订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规划下,改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和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使得新闻出版标准化委员会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准与法规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有力地推动行业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能有力地推动行业国际化进程,掌握贸易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本文研究了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两个行业标准与法规协调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期能为新闻出版行业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注释

[1]朱静.我国环境标准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1(6)

[2]连高鹏.环境保护标准法立法初探[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3][5]王美春.浅谈环境标准法律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2006(2)

[4]朱其兆.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及环境保护标准的正确使用[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6][9]穆祥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种结构,2007(9)

[7]卜炜炜,谬青,朱宏亮.工程建设标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06(7)

[8]田妮.我国建筑技术法规体系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收稿日期:2011-11-27)

上一篇:八年级禁毒有我阳光前行作文下一篇:感谢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论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