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共12篇)
网络新闻传播 篇1
在现今的新闻传播领域探索发展中, 出现了较为不同的两种传播类型, 即网络与传统化的新闻传播。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 在其各自发展中, 给新闻传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之处
(一) 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 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1]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 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 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 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 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 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此特点, 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 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 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 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 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 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 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 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 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 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 与报纸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 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 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 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
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 新闻发布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 无需经过道道关卡, 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发布。
(二) 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 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发布者中, 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 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 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 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 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 在网络上肆意谩骂, 污染了网络环境。
与网络媒体相比, 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 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 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 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 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
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2]例如, 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 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 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 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 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 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 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 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 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 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 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 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 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 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 日本突发9.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 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在现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 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并开始注意灵活运用网络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陷。在现今互联网之上, 也有一些报纸媒体开始打造网络上的阵地, 建立、维护相关网站的运行。读者也可在网络平台上阅读电子版的报纸信息, 并在信息下发表自身的看法。不仅仅是报纸媒体, 电视台媒体也开始开展官方网站的建立、维护工作。可以预见的是, 现今不仅仅是我国还有全球范围内的传统、网络媒体均会聚在一起弥补自身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以此为广大读者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些年来, 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新闻传播应运而生。文章主要是对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报纸) 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认识度, 促进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异同
参考文献
[1]舒世良.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J].戏剧之家, 2014 (12) :145-147.
[2]孙玉洁.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革新[J].科技传播, 2014 (21) :44-49.
网络新闻传播 篇2
以“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召开为契机,营造文明有序的`环境,武胜县旅游局积极开展引导文明旅游活动。
旅游局组织辖区内旅游企业纷纷走上街头、景区、宾馆进行《旅游法》、《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文明旅游活动中;
指导旅行社提醒游客文明旅游并发放文明旅游宣传单,要求景区、宾馆、旅行社等社旅企业在醒目位置张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宣传画,摆放并主动向游客派发《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等宣传资料;
网络新闻传播的生机与责任 篇3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不断地发展,网络新闻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入手,聚焦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3-02
分析中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从新闻自由的层面上来看,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生存之本: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受到质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社会的公信度,网络新闻的传播因为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自由度与开放性,所以遭遇到的对真实性的挑战也更为严峻。2007年的“陕西野生华南虎”、2008年的“平江野生华南虎”事件,成为令人不齿的假新闻。这些由地方行政机构、投资商与大众传媒合谋的假新闻事件,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声誉。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两位学者托马斯J·约翰逊与芭芭拉K·凯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中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这一事实可能会削弱它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传统的信息源正是在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偏见的信息,而任何一个网上信息都不会受此约束。”[1]在对上海网民的一项调查表明,受众认为网络新闻最大的缺点是“可信度低”,对其真实性持否定性评价的比例为56.6%。正是因为对真实性的质疑,所以整体网络新闻的可信度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网络新闻与广告难以区分也损害了受众的信赖感,哈贝马斯指出:“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就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其意旨在于通过各种讨论主题和文集既赢得影响,也以尽可能隐秘的策略性意图控制各种交往渠道。”[2]在商业化的左右下,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取电子邮件及旗帜广告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以外,还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将广告嵌入文章内部建立链接。对读者来说,无法分清他们所阅读的到底是公正平衡的专业新闻报道还是带有商业倾向的广告信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在逐步降低。
二、发展之源:网络新闻的品牌效应与传播优势不够显著
作为一种新兴大众媒体,网络具有全球传播、信息丰富、实时性、形态多样、直观、快速等特点,网络媒体容量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报道面广,互动性强,总之,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泛的信息空间和言论空间,但是就现阶段来说,网络媒体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1.从内容上看,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权威的原创新闻信息。不能发布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大多数网站没有整合信息的能力,只顾转贴,而缺少把关,这样一方面易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另一方面给一些虚假的、有害的信息以可乘之机。网络新闻传播开放式的传播格局,使网络的新闻信息复杂化。网民不但可以通过BBS、邮件等渠道传播各种信息,而且还可利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模仿专业网站进行新闻发布,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由此看来,网络存在新闻传播最大快捷与真实可靠间的矛盾。
2.从技术上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2%以上,而就网络媒体自身发展而言,却存在诸多障碍,财力不足是主要问题。中国目前拥有电脑的个人和家庭数目与13亿人口相比尚不成气候,上网的则更少。此外,网络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防火墙技术不成熟,价格也未能达到普及程度。病毒的爆发和黑客的侵入都可以造成系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后果,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它不可能成为权威性和支柱性的媒体。
3.从传播者角度来说,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大部分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来源,如朋友,免费的电子邮报,或线上电子报等等 。网络的产生已经使得『可信度』的概念与重要性变得模糊。媒体高度的竞争压力,使新闻处理过程被一再简化,审核环节的减少,无疑会加大新闻发布出现纰漏的机率。网络新闻传播还要不要设置“把关人”?如需要设置,“把关人”的角色又将如何定位?
4.从受众的角度来讲,网络受众所得到的信息是由自己去获取的,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网络新闻的浩瀚与有限高质存在突出矛盾,应当考虑限制网络的新闻信息量问题:淹没了受众主体,如何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后顾之忧:网络新闻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1.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目前,网络新闻还没有完善的法律约束和监督,利用失真的新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在技术方面,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方面,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来自专家的共识指出,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2.目前网络新闻的传播中,不规范的转载行为十分严重,类似著作权纠纷的法律案件不断发生,所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尽快加强。
3.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因为个别网络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经济的诱惑,以及一些网民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差异,网络上愚昧、腐朽、低俗的文化开始传播和蔓延。从业人员应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在传播平台上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只有如此,方能尽快提升网络新闻的品质,优化其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不断发展强大,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为网络新闻的有序操作提供一个规范化管理的平台,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网民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监督网络文化中的不雅低俗文化的传播和蔓延,向网络上的邪恶、愚昧、腐朽、私欲作斗争,做网络文明传播的使者,支持网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J·约翰逊 芭芭拉K·凯,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J].国际新闻界,1999,5
[2]于尔根·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224.
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博弈 篇4
网络媒介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它与传统新闻传播有着相同的部分, 也有着更多的不同地方。具体说, 网络媒介有如下特征。
1) 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发达, 网络媒介成了数字化媒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传播内容的文字、图像和声音。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信息不仅在内容上, 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网络媒介的数字化不仅便于复制和传送, 而且还可以达到不同形式信息的转换。
2) 全球性。网络媒介不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专利, 不受任何人控制。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是由报社、电台和广播单位控制了发表的内容和发表的范围。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是, 网络媒介具有全球化特征, 全球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阅读信息的权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的束缚, 网络媒介的受众遍及全世界。它的这个特征, 有利于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 甚至个人网站也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网民关注的对象。
3) 由于传统新闻受版面、时间的束缚, 信息内容有限, 而网络媒体则不同, 它具有信息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的特征, 它不受版面、时间的束缚, 网络媒介贮存和发布的信息容量大, 范围广, 人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海量”。
4) 可存储, 易复制。网络媒介发布的新闻内容可以复制, 可以存储。它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 人们也可以将基内容复制下来。所以说, 在网络媒介传播时, 时空障碍完全消失。
5) 易检索。网络媒介可以将无限丰富的信息进行贮存和发布。同时, 读者能够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得一些有用信息, 为工作和生活服务。
6) 迅捷性。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捷, 信息来源广泛, 制作发布信息简便。特别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方面, 互联网媒体的“刷新”更换功能比传播媒体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所以说, 网络媒介传播新闻的时效性特高。
7) 多元性。互联网属于公共资源, 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属于某一家新闻传播机构所独有, 政府、企业、事业网站乃至个人网站都有能力发布新闻。
8) 自由性。网络媒介一旦发布了新闻, 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上网阅读, 灵活机动地接受信息, 消化信息。
2 网络媒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挑战
网络媒介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消除了人们受时间、地点阅读新闻的约束。网络媒介的出现, 给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新挑战。
1)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 个人也可以进入新闻传播者的行列, , 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 采编新闻、发布新闻。
2)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采、编、播新闻信息的原有观念, 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比如, 记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 进行电子采访, 采撷重要新闻, 而发表于网络媒介上, 既省时又省力。
3) 网络媒介对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方式产生冲击。比如, 受网络媒介的影响, 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有所下降。大家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 减少了买报纸、按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麻烦。而且, 信息的受众可以与传媒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4)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记者编辑的基本要求。网络媒介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记者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所必需的新闻从业技能外,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 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和上网获得信息。
尽管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因为网络传播的出现而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但谁也无法准确预料哪种媒体的后劲更足。因此, 现代媒体人必须以定量研究为基础, 以定性研究为纲目, 从最新的实践发展入手, 寻找到一条有机整合媒介传播的新方法。
3 传统新闻传播应对网络媒介的对策建议
网络媒介与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在持续, 在发展, 这种竞争或许还会更激烈, 更加广泛。传统的大众媒介应该积极研究新的对策, 应对网络媒介的挑战, 在竞争中寻求发展之路, 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新闻传播渠道。
1)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 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 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 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 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 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 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 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 各抒己见, 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 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 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
2) 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 通过独家新闻的发布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 网民可以随时发布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 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 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 网友苗苗最先发布动车追尾事件, 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 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 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发布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 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 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3) 打造强势传媒集团, 走跨媒体之路。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媒介也要看到自身的劣势, 由于其发布新闻的随意性, 可信度在受众中有所降低。传统媒介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 也要看到网络媒介的优势, 要通过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媒体收购、媒体合并等方式, 组建大型传媒集团。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互补的效果。
总之, 信息网络时代, 既是网络传播大行其道、彰显魅力的时代, 也是信息传播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此, 传统媒介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发扬优点, 优化缺点, 积极与网络媒介联合, 共同开发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新方法。传统新闻传播要迅速搭上“信息网络直通车”, 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把自己做强做大。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网络传播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 对传统的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挑战和影响。网络传播媒介虽然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 而且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介所不及的。但是, 网络传播的出现并不会使传统新闻传播媒介退出历史舞台, 反而会促使传统传媒在面临网络传播挑战的压力下, 向更高层次发展。本论文从分析网络媒介的特征入手, 分析了网络媒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挑战, 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媒介,传统新闻传播,挑战,应对建议
参考文献
[1]潘祥辉.论中国媒介传统对媒介制度变迁的隐性规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 (1) .
[2]史军.浅议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J].学习月刊, 2006 (12) .
[3]牛建丽.论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OL].人民网, 2010-11-25.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 篇5
关于网络传播的结构与模式问题,一直是那些试图建立网络传播理论框架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但是,网络传播本身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从广义上看,内容传播、服务推广及商品交换等都可看作是网络传播中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完整地描绘出网络传播的结构,是极为困难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视角放在网络中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结构问题上,主要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结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涵盖面过广,从而有利于结构模型的构建。
我们将网络新闻传播结构定义为,网络新闻传播各要素的关系构成方式与运动方式。即,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环境等的相互作用方式。
网络新闻传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内容在进行传播,一种是信息流,一种是意见流。在这里,信息是指那些由各种组织或个人发布的纯新闻或信息。意见则是指由信息所直接激发的主观认识与观点,类似于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影响流”,而并非网上所有的意见,因为我们的研究领域限定在新闻传播,所以有必要对意见的范围也有所限定。
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虽然有极大的相关性,但是,它们的传播结构应该分别来研究。信息本身是触发物,而意见是触发结果。但是这两者并不一定是结伴而行的。信息的栖息地与意见的栖息地往往是有偏离的,这种偏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见的流动过程。从发布方式看,信息与意见虽然都采用同样的技术渠道,但侧重方式不同。此外,信息对个体所起作用主要由信息发送者、信息内容、信息渠道及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决定,而意见对个体起作用的过程,还要取决于个体的内因,以及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意见场,形成过程更为复杂。
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结构具有以下意义:
(一)便于认识网络中信息与意见的运动过程
一条信息或意见从被发布到网上起,就会获得某种状态:或者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成为“死”信息,甚至可能从网上永远消失;或者进入一种活跃的流动状态,在网上广为散布;或者进入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中,产生持久的影响。不同信息在网络中的命运,自然首先取决于信息或意见内容本身的性质。但是,一个内容所处的传播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些传播结构可以促进信息或意见的畅流,甚至使一些信息或意见产生超出它自身能量的影响力;而有些结构则会阻碍信息或意见的流通。
因此,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结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信息与意见的运动过程,以便对它的走势做出判断。也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结构来服务于特定的信息发布,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便于认识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
如果仅从技术上看,网络的结构并不算太复杂。但是,在这样的技术平台上,传播活动却显得十分复杂,这是由于参与传播活动的诸要素在网络中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建立网络新闻传播的结构模型,所要解释的就是传播的诸要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信息的流动方向与方式,影响一条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它的传播效果。
(三)便于进行新闻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的生成与传播结构和社会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各种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研究者的假说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传播结构的假设。
例如,“魔弹论”的理论基础是“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径流,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他们的保护,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①这也就是大众传播得以趁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而“有限效果”理论,则具体地研究了传播结构。提出了传播的“两级”与“多级”模式。从而在这样一种结构框架中找到了影响传播效果的一些具体因素,例如,意见领袖。
不管每一种传播效果的理论假说是否最终能被人们接受,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少假设与对传播结构的假设是相关的,每一种传播效果假说是它所依赖的传播结构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因此,尽可能准确地去构建传播结构模型,才能更充分地认识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
通过抽象出网络新闻传播的结构模型,我们有可能了解到,网络信息是在哪些环节,对哪些对象起作用,其作用的程度如何,其他要素又是如何参与到作用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传播学中一些较有影响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假说进行一些分析。
二、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传播结构
网络新闻传播 篇6
一、注重编辑手法
(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
互联网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网友打开任何一个网站,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层层排列的标题,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网友的关注并赢得网友的好感。因此,对于网络编辑而言,精心制作好新闻标题极其重要。
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找好角度、抓实体、把重要信息在标题中放大。随着获取信息载体以及途径的多元化,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心理是很多网民的普遍心理。因此,包含网友想要知道的重要细节的信息才能吸引并留住读者。例如有这样一条新闻“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正北方网在转载发布这条消息时,改成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550元 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4/1429071.shtml)。很多网民只要看过标题,就知道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很多会议的消息,更需要把标题落到具体的实体上,而不能简单地罗列某某会议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召开。这同样适用于社会新闻。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呼和浩特“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两名嫌疑人自首》,正北方网在转载时改成了《投资6.98万 回报千万/呼和浩特市“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始末》(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1/1425760.shtml),点出了传销案犯用以诱惑人的利益设骗局,提醒网友留心上当受骗。很多网友读后感触颇多。
(二)仔细筛选信息,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
网络媒体,因其容量大、新闻既要全,更要精作。仔细筛选信息,需要从业者提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具体来说,网络编辑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来快速判断新闻的价值,即贴近性、实用性、突发性和趣味性。搜集和整合信息是网络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但绝不意味着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要练就“火眼”,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好看、可读、实用的信息,把这些亮点新闻推送到相应的栏目位置。
(三)包装新闻内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相比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空间以及表达方式,网络媒体能容纳大量的网页、图片、视频进行互动。因此,对网络媒体而言,一則新闻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是多样化的,也是极其丰富的。2013年入秋以来,内蒙古的天气状况变化备受网友关注,正北方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表达方式,立体化地进行了多次跟进报道,满足了不同网友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创造了极高的点击量。作为网络编辑,必须具备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视频的制作、图片的修改、互动话题的设定等。唯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网络传播的精品新闻内容。
二、加强新闻策划能力
新闻策划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新闻资源,达到迎合读者以及提升媒体品质的双重效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新闻策划的发挥余地更为广阔。一是可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二是可以有效地展开编读互动,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大型会议活动、热点话题,都可以通过新闻策划表现出媒体自己的个性。在二次转载越来越不受网友喜爱的当下,把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做成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专题或者深度报道,更能吸引网友的关注。通过信息的二次整合编排,同时添加大量图片、视频,并配以评论、互动等形式,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力量,个性也得到了彰显。
三、树立三个新闻意识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的新闻传播能力尤其体现在3个新闻意识上,即时效意识、包装意识、互动意识。
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时效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纸隔一夜再刊登,网络媒体要滚动发布,晚一步就失去了其新闻价值。因此抓时效是网络编辑时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网络编辑必须具有包装意识。从单纯地改标题、配图,到配背景资料、评论,增加延伸阅读、互动、视频、音频,到制作专题。这都需要网路编辑来掌握,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复杂的表达手段都是由编辑独立完成的,所以必须娴熟的掌握这些技术。
网络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它能真正与读者互动起来。网络编辑在制作新闻时根据需要,制作可供读者参与互动的平台,或评论,或投票,充分让读者参与进来,增加新闻的粘性。这样就把新闻做“活”了。
责任编辑:白洁
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的传播发展 篇7
所谓网络媒体, 其实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并无不同, 都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渠道, 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信息的载体。而说到其与传统媒体的不用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的不同, 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
同时与其他媒体相比较, 网络媒体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首先, 其传播范围最广, 能够达到全球性的效果, 任何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 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Internet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其次, 要说到其保留时间的长短上, 位于网络媒体上的信息是常年、不间断的存在的, 不拟报纸、电台等媒体只能保留几十秒、甚至几秒的时间。第三, 网络媒体的信息数据是非常庞大的, 而内容也是十分全面的, 例如,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影像、动画、声音、文字, 按照设计领域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等不同的信息。初次之外网络媒体还具有开放性强、操作方面简单、交互性沟通性强等特点, 而且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是许多行业企业选择其为宣传自己的载体的原因, 最后还要说到其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具有强烈的感官性,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重要原因。
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网络媒体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 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 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而这其中当然包括对网络新闻的各种传播,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具体方面阐述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1.网络媒体的切实应用, 使新闻的传播更快捷、更方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 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报》电子版, 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到2000年, 已是各种网络传媒形态充分发展:报纸电子网络版、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都在蓬勃发展。这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使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加快捷, 大大节省了人们通过其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 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及时、也更有力。
2.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新闻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和信息, 存在时效性短、不易保存的缺陷, 但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信息保存与传播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网络媒体所容纳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 不论是新的新闻, 还是对于过去各种事件的信息都会长时间的存在于网络媒体上, 这对于过往信息的查询更加方便和直接。
3.网络媒体为群众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权力
网络媒体中信息或新闻的传播, 对我们而言, 有效的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在这里尽管在许多场合下, 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 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 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 但是, 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 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这层意义上, 网络传媒的确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权利。这一作用的突出, 使得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加辩证, 不在成为新闻编辑者一头独大的工具。
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网络新闻的传播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许多的弊端, 例如由于网络可以以匿名、假名发布信息, 并拥有网络的多渠道发布, 许多动机不纯的组织发布虚假信息, 使群众受到蒙蔽;网络的搜索功能使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 而错误的信息给许多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 却因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给予补偿。
针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中的监督作用, 在这里我们就从其监督作用的几个方面来具体的解释一下。首先, 我们要说道的就是网络媒体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公开性, 这是基于网络媒体克服时间、空间限制的基础之上的, 即使人们不外出也可以知道所有发生的大事, 这不仅能够公开信息, 还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方面公共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其次, 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中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这主要归功于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的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 这些言语上的评价,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这不断的交流之中, 信息的到整合, 再经过反馈为决策者更直观迅速的掌握大众民意, 从而做出积极有效的公共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总结
网络新闻传播 篇8
然而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大大降低了发布、传播信息的门槛。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型系统, 它的“网状”结构使个人只需具备一台可上网的电脑, 就能很容易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传播的及时迅速和双向互动等都使用户拥有极大的主动权, 而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设置好的内容。
因此, 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研究中, 出现了各种看法和意见,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不再存在或不再需要“把关人”。因为网络的海量性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 网络的即时性又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 “把关人”似乎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仍然存在, 但地位和作用大为削弱, 而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把关人, 即受众为自己把关。
还有一种得到认同比较多的观点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形式更加多样化, 作用更加重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目前常见的把关人有政府、网站决策者、经营者, 网络新闻编辑、网络论坛管理员、版主、主持人, 还包括“意见领袖”和每个网民。而网络上信息数量巨大而质量相对低下, 缺乏深刻性、权威性和可信性的现实, 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把关人”来为自己指引和处理信息, 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更加重要。
以上几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其相同的地方在于都认为甚至强调网络传播环境给新闻的把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固然是事实, 然而笔者认为, 目前网络新闻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 恰恰是因太过强调这种把关难度而导致了“把关人”, 尤其是网络新闻编辑自己放松了对新闻“把关”的要求。网络新闻出现的种种弊端, 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网络编辑是网络新闻传播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
从网络新闻传播机构来看。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从传播效果上考虑, 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还是如下两种媒体:一种是传统媒体上网, 如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 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等;一种是近几年兴起的商业网站, 如新浪网和搜狐网等。前一种网站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传统媒体, 由网络新闻编辑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进行一定的修改加工后发布到网站上。而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 后一种商业网站目前还没有单独采集新闻的权力, 它们的信息来源一般是对间接信息的转载和加工, 主要有三个新闻来源:一是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 二是编译来自外国新闻网站的新闻, 三是从网民的帖子中寻找和发现新闻。无论哪一种来源, 都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选取和加工。由于受众对这些有较好声誉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认同度较高, 这两种媒体成为他们选择新闻的最主要来源, 于是这些媒体的网络新闻编辑自然就成为网络新闻到受众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
从网络新闻传播“把关”的特点看。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难度加大而把关程序减少, 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有记者、编辑、责编、总编的多层把关, 而网络新闻由于网络即时性的特点一般只有网络编辑进行单层把关, 他们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和挑选好的新闻, 随时随地进行跟进和关注, 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发布和传播出去, 这就更加凸显了网络新闻编辑把关的直接性和重要性。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上出现的问题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过分注重满足受众的阅读喜好而导致新闻低俗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 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 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网络新闻编辑意识到网络传媒要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注意受众的这一内在需求, 通过满足网民的阅读喜好来获得支持。但是, 在具体操作中, 往往过分迎合网民的这种心理而使新闻低俗化。
前面说过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主要是传统媒体上网的网站和商业网站, 前一种网站在建立初期只是传统媒介内容的电子化, 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并借鉴了商业网站的一些做法, 新闻慢慢出现了适应网络传播的变化, 网络新闻编辑会注意使网上登载的新闻比传统媒体的更“软”, 更具趣味性和通俗性, 其中不排除有的新闻有“庸俗化”嫌疑。而商业网站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 一开始便以受众喜好作为新闻的把关标准, 追求点击率的结果导致了新闻的煽情化、媚俗化倾向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黄色内容充斥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而导致假新闻的泛滥。虽然假新闻并不是由网络传播造成的, 但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 对于假新闻的泛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监管难, 令假新闻滋生蔓延。考察网络上的假新闻, 我们可以发现除去某些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蓄意造假之外, 大部分都是在满足受众非理性的猎奇心理。网络新闻编辑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客观上信息的海量和迅速无法很好地考察每一条新闻的真实性, 但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因为主观上在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另外还有一种“部分虚假”的新闻, 主要表现为标题虚张声势、容易产生歧义、玩弄文字, 或是拼凑图片、张冠李戴, 与新闻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这些做法目前在网络新闻中很常见, 甚至成为提高点击率的有力途径, 但它们在客观上造成了新闻部分的虚假, 严格来说也是“假新闻”。很多时候网络新闻编辑不但没有在“把关”中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自己反倒成为制造者和推波助澜者。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受到经济因素的强烈诱惑。北美批判传播学学者发现了“文化商品”和“阅听人商品”:在后工业社会的条件下, 阅听人实际已成为一种商品, 大众媒介其实就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 (卖方) , 而广告商则是买主。对于网络新闻来讲, 目前受众还很少能接受付费形式, 因此网站在新闻选择上往往偏好那些能获得更多的“眼球”的信息, 引起网民的注意, 然后再将这些网民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商获取利润。正是出于经济效益的渴求, 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自己的新闻能让受众产生“阅听”愿望, 而受众的喜好往往是不够理性不够严肃的, 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中有意无意地放宽了手中的标准。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缺少规范性。目前我国的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还没有形成像传统媒体那样规范的组织, 把关人的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传统媒体较完善的约束机制而言, 政府对网络的管理也相对宽松, 网络传媒本身缺乏强有力的职业自律, 受众对网络新闻也普遍采取较为宽泛的标准和尺度, 表现出比对传统媒体更大的宽容, 这些都造成了网络新闻编辑缺乏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心理上就放松了对“把关”的要求。一项对“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信源正是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有偏见的信息,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则很少受到这些标准和压力的限制。 (1)
网络新闻编辑自身的“把关”素质不高。一般说来, 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编辑普遍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 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把关的质量, 而网络媒体是一种非常依赖技术的新兴媒体, 网络编辑需要掌握比较复杂的技术, 如发布文字、图片、影音等内容, 制作网页, 操作专业系统等, 而我国的新闻教育还远未跟得上实际的需要, 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往往由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员转行而来, 这就为他们的“把关”素质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 虽然网络传播环境对传统的新闻“把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但是网络新闻编辑如果能够具有较高的自律意识和职业水平, 能够处理好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新闻质量与受众喜好之间的关系, 是可以改善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很多问题的, 这一点希望引起网络新闻编辑、相关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匡文波:《网络传播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刘茜:《网络也需“把关人”》, 《中国记者》, 2000 (12) 。
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探析 篇9
现阶段,网络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了现在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力量。互联网的出现无疑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而推动了数据化多媒体传播的诞生。因此,网络新闻成为了新的新闻报道媒体。在人们享受网络新闻带来的方便、信息量大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网络新闻传播的反面影响,最大的弊端就是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个全球化网络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匿名者,是网络的使用者,是网络的传播者。新闻学的主要中心是让新闻真实的呈现给大众,但是,人们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文章铺天盖地,没有信息来源的文章、匿名的信息占据了网络。所以,人们对于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怀疑。在2001年《新闻记者》的杂志中,评选出十大假新闻的报道者,竟然超过一半的编辑都是网络媒体,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假新闻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在乎新闻的轰动性,将没有真实性的文章编辑到网络进行转发,引起读者的注意,误导读者,网络媒体的可信度不断受到质疑。
网络新闻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优势,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优势也会转变成劣势。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问题——如何改善新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在网络的新闻传播上更为明显。本文介绍了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现状,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问题上提出有效的帮助。
2 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原因分析
2.1 新闻真实性原则成了网络传播最大的问题
在现阶段,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在网络上,一条新闻几秒钟便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所以,网络媒体都在争夺独家,争取新闻的第一家发稿者。网络媒体的编辑在发稿前,没有进行修改和讨论,这种状态下是无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假如一个新闻出现错误,编辑几秒钟就可以将其修改,这对媒体和网络是有利的。网络媒体的竞争因素是公信度,它主要具有诚实、公正、准确。公信度的核心要真实。真实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核心,也是新闻报道的原则。假如信息在传播中不核实任何一个事实,一旦传播出去,就意味着将失去更改的机会,会导致对新闻报道的当事人造成极重的伤害。真实是新闻的特点,也是新闻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新闻传播的失真不单单是对媒体公信度的降低,也是对读者的知情权的忽视和愚弄,对读者进行误导,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网络新闻也是新闻的一种,虽然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他们具有的新闻特性是一致的。然而,在过去强调的新闻原则,在网络编辑中往往就被忽视了。在网络新闻中,他们搞不清新闻是什么,虚构是什么,事实是什么,甚至认为网络新闻可以按照网络小说一样编写,可以“虚构”。比如以前网络上传播的一条最荒唐的新闻:“一男子游悉尼因为好色被人偷取两肾”。这个新闻就出自美国一部被退稿的电影脚本,只要端正自身态度,不难分辨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当网络编辑把它加入到新闻中,根本没有考虑新闻和网络小说之间的不同。
2.2 把关不严谨,会导致网络新闻传播失真
“把关”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主要是说“把关人”在新闻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新闻进行选择和取舍,本着对新闻的真实性出发,对稿件进行一丝不苟的核实。正规传统媒体一篇稿件要经过记者、编辑、主任等层层把关。网络新闻传播还需不需要这些“把关人”呢?相关学者提出,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交互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信息接收者,他们的位置可以做交换,这就意味着“把关人”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种认知是片面的,网络媒体不单单有个体,而且还有组织,然而网络媒体属于大众媒体,它具有社会公众力度,它必须对读者负责,毋庸置疑需要先替读者“把关”。简单的来说,网络新闻“把关”不仅不能缺少,而且还要加强。网络上的不真实的新闻就是因为没有接受严格的“把关”才导致大量传播的。比如“某城市将建设300多层的大楼,预计容下十万余人”,这样子虚乌有的新闻,如果加强监管就不会传播出去。
现阶段,大部分网站的新闻编辑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这些工作者缺乏新闻编辑经验,缺少新闻行业的道德规范、原则等。毋庸置疑,对信息的筛选、把关达不到要求,甚至自身也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
3 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措施
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问题,不单单会降低新闻媒体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还会对网络新闻公信度产生影响。在面对现阶段网络假新闻的铺天盖地,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入其中,积极开展应对措施。
3.1 加强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逐步完善法律建设。《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无疑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了网络媒体,但网络发展十分迅速,相关法律也需要及时完善,这样网络新闻工作者才能依法工作,才能促进互联网的健康进步。
3.2 读者的自身限制
加强对新闻理论的建设,推动读者对假新闻的辨别。根据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搜索引擎,我们不单单能了解媒体对某新闻的相关报道,还能从相关背景库中寻找事实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反复比较和鉴别,完全可以识辨新闻的真实性。例如:我们前面举例的“悉尼好色一男子肾被偷取”,只要我们在网络上搜去肾、盗窃等关键词,就会有近万条搜索结果,也会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假新闻,而且告诉我们这条假新闻已经在西方流出近十年。因此,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是需要读者辨别的。
参考文献
[1]王卉蕾.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探析[J].科技传播,2014(22):70,82.
[2]惠延琴.对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现象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14):31,33.
[3]岳修科.网络新闻失实问题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3.
网络新闻的传播现状分析 篇10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网络新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即时性。相比传统媒体印刷和导播等低效率的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可以借助电子媒体的优势, 据事件进展随时更新文字、图片、视频和评论等, 利用实时的动态信息和丰富的传播内容, 提升观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2008年5月12日, 汶川发生8.0级地震, 网络媒体在此次报道中体现了迅速、高效的作用。第一篇汶川地震报道来自于网络博文, 当时距震后仅4分钟, 新华网也在20分钟后刷新了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在汶川地震后续报道中, 网络新闻时效性强的特点尤为突出。
其次, 网络新闻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新闻的传播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途径, 受众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才能获取新闻。因此在全媒体时代, 大众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终端获取信息。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调查显示, 使用新兴媒介网络、手机的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高达100%、80%, 而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分别仅为40%、20% (生奇志, 展成, 2009) 。通过互联网终端,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微博、微信、贴吧、微博、门户网站、手机APP等获得信息。
再次, 网络新闻具有普遍的全面性。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有一个特定的套路, 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例, 热点问题、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是它的三大特色, 但是受限于节目时长, 难以做到全面报道。如该节目2013年做过一期农业科技效益的三农问题节目, 采访仅仅局限在江苏一户养猪场采用发酵技术。受制于节目长度, 记者采访合作社社长仅仅简单讲解了猪肉品质及价格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将此新闻放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 则可以将改革前村内经济状况加以陈述以便对比, 同时国家对农业的奖励补贴也可以用链接到政府公告的方式对有需要的受众进行详细解释, 这样的传播效果必然比合作社社长的口述更具有说服力。
另外, 网络新闻还具有独特的互动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这就为网络新闻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以新闻跟帖为例, 网络新闻在发布的同时就已经预设好了跟帖和转载功能, 鼓励观众进行评论。跟帖评论一方面使得受众深入思考新闻事件本身, 另一方面大量的回帖和大量的转载也能提高新闻的热度。事实上, 现阶段传统新闻媒体也都开始注重与网络相结合, 比如我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就已经提供微信扫描以方便大众接受和反馈信息。
二、网络新闻的价值
(一) 传播价值
网络新闻的传播价值体现在传播速度和渠道上。一是网络信息的时效性高, 内容表现力强和应对意外事件时快速的反应能力。二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受众占据主动地位。这种主动性不仅包括主动搜寻信息的搜索行为, 也包括网民通过自媒体平台如微博、贴吧等对信息的转载和评论。网络新闻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点击率来确定受关注新闻并加以深度报道。
(二) 商业价值
网络新闻平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网站通过提供新闻吸引受众并通过产生的关注度和信息流量来吸引商业投资。例如, 中国主流的门户网站如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凤凰网等都很注重新闻版块与广告投放的结合。新闻页面的点击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利益的实现, 所以这些新闻也产生了商业价值。
(三) 舆论价值
在文化风向的构建中, 所形成的群体和人际关系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用户通过对网络新闻的浏览会影响自身代入感, 并对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义务和传统美德进行自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新闻的关注、转载和评论中, 可以增加网民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 并形成舆论监督的力量。如震惊国内的李天一轮奸事件, 尽管其母亲梦鸽在媒体面前高调宣称儿子无罪, 但民众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 最终使得李天一律师辞职, 李天一及其同伙受到法律公正的宣判, 而后李天一上诉失败维持原判。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误区
(一) 主题不够鲜明
由于网络信息的高效率传播, 信息已经不像原先那样闭塞, 相反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配合着人们求知欲的增强, 网络媒体对于新闻的处理越来越向具体化、细节化方面发展。网络新闻篇幅大, 重点少就成为了目前网络传播的主要问题。而且许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新闻论点, 这样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就模糊许多。更有甚者, 在对事件原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采用模糊字眼搪塞过去, 一些标题甚至用上了“疑似”的字眼, 这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相背离的。另外, 网络作为综合性媒体平台, 传播范围广和影响力强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需求也会加大。为了网站的点击量, 新闻发布者有时候会夸大事实真相或者伪造虚假新闻标题来吸引关注。
(二) 舆论导向有所偏颇
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正能量”是包括网络新闻施众和受众在内的全民族奋斗目标。网络新闻的发布者在坚持客观立场的同时, 也应注意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2013年,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 以央视名嘴崔永元和打假斗士方舟子为首的正反两方互不相让, 网络媒体纷纷对这场论战做出大量报道。随后崔永元组织专家出国调查, 可是网络媒体非但没有追随调查方向深入报道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否安全, 反而死抓着崔方二人的口水仗大做文章。于是全民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对两人道德品质的声讨。而事实上,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统计, 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中转基因豆油仍然占有90%的份额, 可见转基因食品的是非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这一新闻事件, 是网络新闻舆论导向有所偏颇的典型案例。
(三) 新闻内容同质化突出
网络转载加快了新闻传播速度, 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新闻变旧闻的速度。一旦出现爆炸性新闻, 众多网站便争相跟风报道, 一时间类似报道层出不穷, 引起了大众广泛的关注。如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幼女开房事件经报道后, 网络媒体迅速曝光了甘肃、河北等其他省份嫖宿幼女的新闻。跟风报道的结果是海南发生的这起事件引起的社会关注被分散了, 而且受众对社会的信任度也大大降低。
(四) 网络新闻的深度有所欠缺
网络新闻媒体的资质是不尽相同的, 除了传统新闻媒体创办的如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 还有商业网络新闻媒体, 如新浪新闻中心、雅虎中国新闻、搜狐新闻等。前者在网络普及之前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新闻采编技术和高资质的新闻采编人员, 且能利用品牌力量与新闻事件中涉及的领域专家合作, 进行客观、深入的报道。但是后者由于起步较晚, 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齐, 再加上商业利益的影响, 其发布的网络新闻深度上是有所欠缺的。
四、结语
网络新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新闻平台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履行告知义务的同时, 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应该严守职业操守, 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选取符合大众需求的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
参考文献
[1]杜俊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229.
[2]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 2009 (1) :68.
[3]钟瑛, 陈盼.网络新闻分类及评优标准探析——以中西网络新闻奖评选为例[J].国际新闻界, 2009 (09) :67-68.
网络新闻传播 篇11
关键词:网络传媒;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冲击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全社会彻底带入了网络传媒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人们不论是互相交流的方式还是阅读新闻的平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不再以一对多的模式传播,而是在人与人之间以网络方式传播。
一、网络传媒对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冲击
(一)网络传媒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发布,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作用于他人。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然而,网络传媒的兴起,其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在网络传播中没有控制新闻信息系统的“门”,传统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被网络非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所取代。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网众只要利用代理服务器等技术就可以避开各种控制与障碍,随时随地发布与接收新闻信息,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
(二)网络传媒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会依据媒体对传播信息进行渲染的程度,形成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按照“议程设置”理论,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聞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网络传媒中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议题设置,但它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一是传统传播过程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新闻信息,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程中,进行有限的挑选接收。而在网络传播中的议题很多且杂乱,根本无法进行到议程设置;二是传统媒体具有极大的掌控能力,可以把新闻信息“推”给受众,受众没有选择相关议题的自由。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中央主机的控制力,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网络传播极大地释放了受众参与传播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
(三)网络传媒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冲击
这个理论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大众传媒所持的观点在社会上占据相当强的优势,当受众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主流意见时,便会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反之,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属于少数弱势意见时,就会屈从于周围的压力而保持“沉默”,而同时,优势意见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它反过来又迫使弱势意见更加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传播声势越来越大,另一方却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这就是所謂的“沉默螺旋”效应。该理论的成立依赖新闻信息渠道的单一性,使受众不得不把媒体的观点当作普遍的观点而使自己保持沉默。然而,当今网络传媒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第一,网络传媒同以往的传媒不同,网民通过交互式来传播新闻信息,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并形成了具有共同观点与兴趣的“电子共同体”;第二,网络传媒是双向互动的传播,在这个网络传播世界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吸收新闻信息,还可以在网上的传播栏目,或是虚拟社区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广泛传播自己的观点,在此“沉默者”已不再沉默了。
(四)网络传媒对“意见领袖”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信息并不是直接传输给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经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从而影响社会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传者”流程模式。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信源的增多,新闻信息的海量,人人可以在网中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评价,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网民有很大的主动选择的自由去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些都无须经过中间环节的筛选,更无须“意见领袖”的影响来引导。
二、经典新闻传播的对策
(一)优化传媒资源的整合
传统媒体应当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促进三网融合建设,在网络传媒发展迅猛的背景下,要拓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加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事先做好电视广播的统一,实现传统媒体的交互性。例如,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报道中就实现了电视媒体多频道的直播,实现了对新闻的追踪,并增加了互动版块。
(二)积极与新媒体融合
应当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网络传媒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走融合之路,如电视新闻可以和搭载在手机客户端上,实现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如新闻联播手机客户端形式等。
(三)保证自身专业性
在网络传媒下,各种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意见领袖”作用逐渐失去,传统媒体更应当保证专业性,提升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此来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结语
总之,由于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受到冲击,导致传统传媒业的受众量锐减,影响力也在迅速下降,相关单位只有审时度势,对网络传媒的特点加以分析,找准自身优势,积极整合各种传媒渠道资源,从创新的角度优化信息形式,并加深与新媒体的合作,就能顺应时代,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哲.网络传媒对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冲击与应对[J].西部广播电视,2016,05:100.
[2]詹萍.网络传媒对新闻理论的冲击研究[J].新闻传播,2014,02:311.
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思路 篇12
一、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 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 确立了“促进发展、积极支持、宏观导向和归口管理”的重要方针, 并且授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归口管理的重要管理机构。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的规定》以及《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 这些法律的进一步实施, 构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制管理框架。但是, 这些法规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方面还较少, 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制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相关法律, 进一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 强化网络法律意识及责任, 采用法律的形式对网络信息加以控制, 禁止传播不实的新闻, 履行法律的规定。
二、强化网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
我国各级网络信息主管机构依法负责对实施的互联网信息
服务加以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必要的监控。工商、行政、教育、出版、安全以及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 在其主管范围内根据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 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并需要做好出版选题的备案工作, 报相关管理机构备案, 没有经过备案的不准出版。
三、推进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进程
当前, 在采用行政、法律以及科技等手段对网络新闻传播开展监控的情况下,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本身的自律作用。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 新闻传播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导致法律监管进一步削弱, 这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 所以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适用于普通新闻传播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适用于网络新闻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 还需要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 对网络新闻工作人员的角色加以定位, 在倡导网络新闻自由传播的空间内, 网络新闻工作者应从职业特点出发, 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采用严肃认真的态度, 坚守新闻理念, 开展新闻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新闻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 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首先, 网络媒体需要充分依靠传统媒体进一步丰富网络新闻资源, 并对当前已经掌握的新闻资源加以重组, 面对不同的新闻素材时, 采用新的视角, 开展深度报道, 突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其次, 科学处置好真假之间的关系。网络新闻传播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审核程序, 不能只是为了追寻点击率就去玩弄文字, 导致受众理解上出现歧义, 客观上导致出现假新闻。最后, 在进行网络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需要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 改变网络新闻传播中主要以动态新闻为主的情况, 同时进行背景分析, 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是, 对报纸上进行了深度报道的有关理念进行全面整合之后移植到网络上;二是, 网络新闻的传播人员需要充分结合网络媒体本身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网络新闻资料的储备工作, 创建强大的数据库, 有效发挥网络自身的超级链接作用, 让网络新闻的深度有所提升。
2. 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新闻的基本形式
除了保证内容客观、真实以及传播的时效性之外, 还需要在形式方面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要。受众在阅读时, 有追求美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编辑采用对比法对图像与文字进行科学编排, 既做到多种元素的有机统一, 又要符合视觉上的审美需要, 让网络新闻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 还需要根据变化来处理好统一与变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覆盖率。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是全新的新闻形态,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在具有便捷、存储信息量大等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虚假新闻、侵犯个人隐私以及网络语言媚俗化倾向等弊病。因此, 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路径, 对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念秋.网络新闻产生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7 (01)
[2]张永霞.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J].新闻爱好者.2010 (16)
【网络新闻传播】推荐阅读: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05-31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09-28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12-02
网络新闻的传播力09-20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路径09-27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11-24
网络传播的新闻伦理12-17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05-30
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09-09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