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2024-09-28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精选11篇)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1

摘要:网络媒体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从传播的互动性、快捷性、自主性、全球化以及窄播化与个性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网络传媒,新闻传播,地位和作用

一、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通常进行的都是单向的宣传与传播,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与受众产生互动, 而受众也处于被动的状态, 所有的阅读与视听信息都是由传播者牢牢地控制着。而网络媒体则是双向传播, 受众就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 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性传播的特点。另外, 在报道新闻方面, 互联网还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把各种新闻素材在网络上进行传输, 并且受众观看或者点击新闻内容也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 而不必像原来一样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观看固定的电视频道来获取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 微型化设备逐渐被更多的受众掌握, 那么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或者传播各种新闻文字或者图片。

二、新闻传播的快捷性

新闻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易腐性。陈旧的新闻对受众来讲是没有吸引力的, 只有新鲜的新闻才具有新闻价值。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事情或者已经发生了很久的事情, 是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的, 也根本无法和那些充满活力的新闻相比。同时, 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来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在传统媒体中, 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 他们在编发新闻稿件时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版面、栏目、时间以及技术制作等的限制。而网络媒体则可以突破这些限制。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时效性, 并且从内容上也更加丰富。网络传播的两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内容丰富, 这两个特点的实现可以通过全天的滚动式报道。通过网络传播新闻速度之快可以以秒来计算, 而更新速度则可以以分来计算。从2001年开始, 新浪网每分钟就可以刷新一次网络新闻, 东方网每两到三分钟就可以播出一条滚动新闻。此外, 网络新闻还能够运用重复、综合以及移动等方式, 来满足受众的更多的新闻需求。可以说,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媒体可以像网络这样超越时空限制了。

三、网络传播的自主性

传统媒体在管理和控制新闻、信息自由流通方面, 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新闻审查策略, 或者利用对短波收音机、卫星电视广播等进行干扰和控制以及安装传真机等方式。可是, 在网络媒体中, 人们就不用受各种频率审批等制度的限制了, 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自由地收看或者收听各种新闻节目或者其他的节目。虽然部分国家和地区对网络媒体也有一定的规定, 可是在网络世界中, 根本不存在国家和地域的边界, 因此那些所谓的规范往往根本没有办法实施。网络传媒有着很大的自主性, 其主要表现为:一、参与网络的人是不受限制的。二、网络缩短了媒体和受众以及受众之间的距离, 网络媒体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 还避免了远距离的杂志投递, 节省了昂贵的邮资。三、进入网络媒体的途径非常简便, 只要具有电脑、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就行。四、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 满足了更多受众的需求。

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

从媒介的意义上来讲, 网络传播其实就实现了全球传播。在这个网络时代, 无论是意识形态, 还是政治宣传理念等, 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面对国内国际事件时, 都会从全球发展的视角来进行观察和报道, 而不会再用传统的那种狭隘的眼光来观察和传播了。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有了网络, 在索取新闻信息、进行社交活动或者商务活动等, 都变得更加简单了。另外, 在网络世界中, 人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但生活在传统意义的区域内, 他们还可以在网络中建立一个有共同兴趣的虚拟空间。在虚拟世界中, 人们即使不离开家, 不看报纸电视, 也能够及时地获取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新闻。这些新闻报道不但有文字和音像, 还有各种背景以及人物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针对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互相之间进行讨论, 与世界各地的人共同研讨同一个问题。

五、网络新闻传播的窄播化和个性化

与传统媒体不同, 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或者新闻更能够体现受众的个性化。在网络中, 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流览任意网站, 阅读任意文字、图片或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搜索相关的内容。网络新闻传播的窄播化与个性化还可以从新闻直送 (push-news) 中体现出来, 也就是网络直接把新闻发送到受众的电子邮箱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新闻直送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 还能避免网络塞车的情况。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日益进步, 人类从远古智慧发展至今,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信息垃圾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还有许多网络经营者为了谋取利益, 发布了许多没有价值的信息, 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 不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网络媒体, 我们都必须保持正确的认识, 我们要认识到, 新闻传播的价值在于为广大公众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这是建立和健全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 而网络媒体作为集有众多优势的媒介更应该坚持正确的传播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8) [1]李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8)

[2]郝彧.论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异同点[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3) [2]郝彧.论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异同点[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3)

[3]李建军, 吕涛.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 2011 (04) [3]李建军, 吕涛.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 2011 (04)

网络传媒与新闻流俗现象研究 篇2

关键词:网络传媒;新闻流俗;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7—02

网络传媒在信息化的社会肩负着对信息资源加工整合、高效传播的重任。但在网络新闻传媒中,一些网站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和语言风格,这就使得网络新闻业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流俗化现象。

一、网络传媒的概念及其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媒体这一新的新闻传播媒介也就应运而生。网络传媒是一种信息交流,它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承载主体,以图文、音频和视频等为传播形式。网络传媒尚无确切的概念,但在商界,它被定义为是以网络为载体、主题涵盖面广,包含有图文、音频和视频的一种表现模式,其目的是在教化人们的基础上创造出利润价值。

聊天、娱乐和看新闻是我国网民在上网时最常做的三件事情,这是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信息。网络传媒作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具有四个特点:个性化、互动性、网络性和时效性。较之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媒还具备下列四个特征。首先,从网络传媒在大众传媒中的出现顺序来看,网络传媒被称之为“第四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认为,网络媒体兴起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故称之为第四媒体。其次,从网络传媒的传播形式来看,网络媒体属于全媒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是其他机构,都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图文、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再次,从传播功能来看,网络媒体是一种超媒体。网络传媒不仅传播功能多样化、传播手段全面化,而且信息的传播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向受众提供了即时、全面、互动的信息资讯。最后,从信息的搜集方式来看,网络媒体又是自媒体。在计算机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下,普通的公民也能收集和发布新闻,这就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精神[1]。

毋庸置疑的是,网络传媒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我国网络传媒这一新闻媒介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度都不断增强的同时,网络传媒正面临着新闻流俗的严重问题。

二、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现象

网络传播的虚拟化和多元化特征决定了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且泥沙俱下。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某些网络传媒逐渐淡忘了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使得网络新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流于俗媚的异化现象。总体而言,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现象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热衷暴力,无限猎奇的新闻流俗现象。网络传媒中以暴力、猎奇为主旋律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这些网络新闻的根本目的不是宣传法律法规,引导人们引以为戒,而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眼球,赚取更高的浏览量,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些报道多以凶杀、抢劫为主题,往往采用醒目的标题、暴力血腥的图片,淋漓尽致地进行低俗化描写,以求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冲击[2]。

第二,漠视人性和道德的新闻流俗现象。在许多的网络新闻报道里,人的生命显得一文不值,许多的死亡事件都变成鸡毛蒜皮的小事。更甚者,有的網络新闻甚至故意用调侃娱乐的语调来报道死亡和苦难,这根本是思想颓废和人性沦丧的表现。此外,网络传媒又对金钱有着盲目的崇拜,对“××举行豪华婚宴”、“顶级别墅热”、“富二代”等新闻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第三,情色信息横行的新闻流俗现象。在网络传媒中,由于缺少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情色新闻肆意横行。许多的网络新闻盲目追求浏览量,以色情作为看点追求“眼球效应”,如某报刊发的新闻——《刘嘉玲不陪“大亨”过夜》,这则新闻实际上只是谈及刘嘉玲出演的电视剧《影城大亨》中女主角开出的不加夜班的工作条件,文与题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3]。

第四,恶意炒作、盲目夸大的新闻流俗现象。在名利当头、利欲熏心的某些个人和集体中,他们常采用炒作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网络新闻的炒作常雇许多网络专业水军和网络专业跟帖、转帖者,从而提高网络点击率和知名度,进而谋取经济利益。网络传媒的自由匿名性导致了新闻在炒作之后的严重失真性。

三、新闻流俗现象对网络传媒的影响

新闻流俗现象对我国的网络传媒有着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方面,网民被动接受了大量的垃圾信息,此外,对于未成年网民来说,则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新闻流俗现象的产生势必会造成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最终阻碍网络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新闻流俗现象对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网民在上网浏览新闻资讯时,大部分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对于页面上形形色色的新闻,无论对错真假受众都要全盘接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的确有小部分具有高专业水平的人才能够过滤垃圾信息,迅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但是对于大部分受众群体而言,网络流俗的事态势必对网民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如浪费了网民的时间、影响网民的情绪、污染网民的眼球等。对于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新闻的流俗化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错误引导,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网络新闻的媚俗化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一味追求主观享乐和个人功利,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部分意志力不坚定的青少年甚至长期沉溺于网络的情色、暴力等俗媚化的网络信息中无法自拔,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现实尝试,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此外,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化还会麻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他们个性孤僻、冷漠,缺乏脚踏实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4]。

第二,新闻流俗现象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种一味迎合一部分受众群体低级趣味的媚俗化现象必将阻碍网络媒体的发展。影响媒体公信力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客观因素,即媒体发布的信息与客观事实的相符度,另一种是主观因素,即受众的主观情感认知。后者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认为,消费者的主观判断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第一要素[5]。网络新闻的虚假性和夸大性会导致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受众会对网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网络媒体将会面临着公信力危机。然而在大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媒体的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体取胜的不二法宝,是媒体生存的基本生命线。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降低又会引起点击率下降、社会好评率降低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网络媒体的经济利润下降。

四、针对网络传媒中新闻流俗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网络传媒的系统管理体系

要解决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现象,就要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第一,加快网络传媒业的立法进程。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约束网络传媒的道德底线。第二,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6]。革新分散多头的涣散管理,对各个网站的新闻进行系统管理,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三,政府要合理运用政策手段。如利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对网络传媒中的公益性项目予以政策支持和倾斜。此外,还可建立相应的媒体评价体制,引导网络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网络媒介与新闻的有效信用机制

第一,要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网络媒介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媒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网络传媒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全体人员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网络媒介要提高自身的品位,对于媚俗化的新闻要坚决抵制,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传媒环境。第二,采用新闻信息评议制度,对网络媒介进行评议监督。依照我国的相关发律制度对网络媒体进行定期评议,在评议中要做到公正无私、赏罚分明。第三,接受公众监督,建立举报监督体制。设立专门的信箱、邮箱和论坛,鼓励公众举报流俗化新闻的发布网站,同时,及时公布对违规违法网站的惩处措施和处理结果,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第四,建立网络媒体与新闻报道的双向监督体制。网络媒体在发布新闻时若发现新闻有悖真实,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同样,如果网络新闻存在失真性,要促使其作出更正声明并向受众致歉[7]。

(三)宏观管理和微觀管理双管齐下

在宏观管理上,网络媒介下的流俗化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治。第一,政府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依据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的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对网络媒介合理布局、优化整合,使得网络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网络媒体。第二,国家要共享新闻资源和网站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地方与中央的网站应该互相链接,共享资源。第三,国家要为网络新闻业提供更加宽广开放的发展平台。国家可以利用政策手段鼓励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整合。

在微观管理上,网络新闻流俗化现象可以通过下列措施予以应对。第一,加强网站建设,规范网络新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对有悖真实的新闻要执行责任追究。第二,注重公平性。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网络媒介都要一视同仁,不得对网络媒介存有偏见;把中央网站和各个地方网站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消除地方歧视。第三,要建立相应的处罚体系。对于网络媒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打击、绝不姑息[8]。

管理网络新闻媒介的过程中,要注重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管齐下,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削弱网络新闻的流俗化现象,使网络媒介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刘葛霞.网络传媒市场化下新闻流俗现象的本质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6):66—67.

[2]任宝旗.网络新闻传媒的现状与对策探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6):100—101.

[3]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9,(10):37—38.

[4]荆婵.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存在的弊端[J].商业文化,2009,(10):175.

[5]贾菁.网络传媒公信力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3(下半月):9—10.

[6]张睿敏.浅析网络作为新闻媒体的弊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0—71.

[7]叶奕,肖凭.治理传媒低俗化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83.

[8]邹迎九,陆桂生.网络媒介新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播学,2008,9(5).

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篇3

一、大众传媒及其种类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大众传播媒介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 如网络、报纸、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 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信息传播工具, 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 作为组织机构的大众传媒, 其制度、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都将影响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同样,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工具, 亦会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二、新闻传播的内涵及特点

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 通常是指综合因素构成新闻的种种题材的提炼, 并经过社会舆论、价值体系、社会影响各层次删选过后的定向总和, 新闻传播是直接影响着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亦是经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它探求着现代环境不断变化的无规律, 将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体系环境, 以真实的形象展示在大众眼前, 并因此传播着各种信息知识。新闻传播拥有独特的自身体质, 要求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 它拥有着独特的信息结构体系跟传播渠道, 秉承着多元的价值观体系, 用真实、直观的理念, 引导着人们思想的主流。

三、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肩负着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提供大众娱乐的重要作用, 也使得大众传媒成为了构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大众传媒提供新闻, 让人们增强认识世界的能力, 而且还及时评论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揭露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 具有舆论导向作用。同样作为主体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 很大程度缓解新闻事实在日常生活中的规定性, 从而使广大群众, 以客体形式, 越来越受到媒介的重视, 担当社会环境中的重要角色。在我国, 大众传媒还是组织人民群众的有力途径, 是党与群众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桥梁。大众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选择, 来记录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培养人们的审美经验, 引领社会的风气与时尚, 宣扬一定的观念模式与价值观, 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

四、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消极作用

新闻媒介是我国改革后对社会环境告知的一项重要革新突破, 亦是我国传媒市场的重要写照, 但是自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建立以后, 逐步走向市场的竞争团体当中, 作为经济效益与产业化的运作形式存在, 以至于原来的公益性变得现在追求浓厚利益的产业链, 新闻传媒呈现出越来越重的商业化气息及其对收视率的追求与商业化的倾向, 追求收视率直接关系着商业利益的获取价值, 因此新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首要频道, 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由于新闻节目会给电视台带来较大的收益, 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功能。新闻媒介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跟复杂性, 没有过滤的接受信息资源, 极有可能引起信息污染综合症, 目前大众传媒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的社会现象, 为了追求内容的轰动性、刺激性, 不惜人为造假, 制造社会恐慌。大众传媒所引起的社会不良因素, 亦会诱发人们道德伦理的误区, 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五、结论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强有力的一种沟通形式, 在整个人文文化环境中, 占据了主导地位, 传媒的影响介质很广泛, 并总是潜移默化地给人们注入新的程序和规范, 传媒的影响可好可坏, 大众传媒所熏陶的应该是有着正面影响的主力军, 代表的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仅仅要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信任的桥梁, 也应该成为社会群体利益得以信赖跟托付的重要力量, 从而赢得公众的公信力, 使之成为媒体建立和维护观众关系信任的纽带,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必须重视建立良好的公信力, 即便为了获取利益而新闻媒体也应该为了群众的利益服务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观。

参考文献

[1]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37-244.

[2]沈文捷.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 (2) 107-108

[3]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J].大众文艺.136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4

一、名词解释

1.《吕氏春秋》

2.杰克·伦敦

3.《文学改良刍议》

4.北伐战争

5.美国1787年宪法

6.北魏孝文帝改革

7.谚语

二、简答题

1.请你简述焚书坑儒的经过及影响

2.请你分析《左传》的内容和叙事风格

3.请你简述东京审判的内容及影响

三、古文阅读

进学解(节选)

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1]。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3]。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4]。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5]。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6]?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7]。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8]。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9]。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10]。

1.韩愈的“谥号”为_____;

2.文中的“太学”是指_____,它是____(朝代)时的名称;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____。”

4.名词解释

纡馀

卓荦

5.读后感

四、政论写作

题目:“富二代不愿接班之我见”

要求:①可以以此为题,也可自拟题目,以此为副标题;

②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

③力求论点集中、中肯、有新意,文字简洁、生动;

④1200字左右,多于1400字或少于800字适当扣分。不超过5分;

⑤字迹清楚,最好用深色笔书写。

材料:

“中国民营企业为中国创造60%的GDP,创造了70%的新增就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民营企业将在未来10年内完成交接班。然而,我们调查了182家中国最好的民营企业后发现,这些企业一把手的子女只有18%愿意接班,更多的富二代相比干实业,宁可拿了钱去做投资,这很容易导致未来中国经济的空心化。”作为品牌战略资深策划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余明阳教授日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对民企交接班表示了高度关注,他同时也呼吁公众给予这些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富二代”们适当的宽容和理解。

管理思路差异大

为什么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们不愿意接管父母的企业?余明阳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些富二代认为父辈的事业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从小衣食无忧更倾向于搞艺术创作,觉得做生意就没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干实业,很多富二代会告诉父母,要钱不要厂,宁可拿了钱去投资虚拟市场和网络市场。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余明阳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过早退出,更严重的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空心化。

事实上,目前已经完成交接的第二代企业家,也展现出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管理理念。这一点有着20多年管理咨询经验的余明阳深有感触。“第一代企业家更愿意谈自己的创业史,宣扬自己产品的优秀,第二代企业家更愿意谈宏观经济、人生哲学;第一代企业家喜欢与下属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第二代企业家更倾向与下属保持一定距离,树立管理者的威严;第一代企业家用人重感情,第二代企业家则更理性。”总体而言,余明阳认为这种思想的更替对中国民企而言是一次“凤凰涅槃”,是企业完成规范化、走向完整化的过程。

余明阳表示,这是现代化企业制度必要的一次洗礼,这过程中必然有不少不合规的企业要被淘汰。

品牌建设新挑战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网络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打造优秀品牌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新挑战。

“现在品牌的推广越来越走向精准精细,不再是粗放的广告铺开。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品牌推广也面临运作的不规范和传播的无障碍。”余明阳指出,“企业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传播品牌,另一方面要防止互联网对自己品牌构成很大的危险。”

余明阳建议,企业家首先应该把运作的规范化提到议程上来,任何时候产品质量都能经得起消费者和媒体的监督和挑剔。同时,互联网应成为企业营销体系中一个必要的配置。今后任何企业都有一个网购板块,任何企业都要有处理网络危机、进行网络沟通的一个平台。“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当前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掌握了话语权,企业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余明阳强调,“要撑起一个品牌需要很多年,但毁掉它往往只在一夜之间。”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富二代难接班,实业恐空心化(明星教授)》,2012年11月14日。

请你以“富二代拒绝接班”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自拟题目,以“富二代拒绝接班之我见”为题写作。

网络新闻传播的生机与责任 篇5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不断地发展,网络新闻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入手,聚焦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3-02

分析中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从新闻自由的层面上来看,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生存之本: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受到质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社会的公信度,网络新闻的传播因为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自由度与开放性,所以遭遇到的对真实性的挑战也更为严峻。2007年的“陕西野生华南虎”、2008年的“平江野生华南虎”事件,成为令人不齿的假新闻。这些由地方行政机构、投资商与大众传媒合谋的假新闻事件,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声誉。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两位学者托马斯J·约翰逊与芭芭拉K·凯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中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这一事实可能会削弱它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传统的信息源正是在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偏见的信息,而任何一个网上信息都不会受此约束。”[1]在对上海网民的一项调查表明,受众认为网络新闻最大的缺点是“可信度低”,对其真实性持否定性评价的比例为56.6%。正是因为对真实性的质疑,所以整体网络新闻的可信度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网络新闻与广告难以区分也损害了受众的信赖感,哈贝马斯指出:“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就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其意旨在于通过各种讨论主题和文集既赢得影响,也以尽可能隐秘的策略性意图控制各种交往渠道。”[2]在商业化的左右下,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取电子邮件及旗帜广告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以外,还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将广告嵌入文章内部建立链接。对读者来说,无法分清他们所阅读的到底是公正平衡的专业新闻报道还是带有商业倾向的广告信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在逐步降低。

二、发展之源:网络新闻的品牌效应与传播优势不够显著

作为一种新兴大众媒体,网络具有全球传播、信息丰富、实时性、形态多样、直观、快速等特点,网络媒体容量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报道面广,互动性强,总之,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泛的信息空间和言论空间,但是就现阶段来说,网络媒体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1.从内容上看,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权威的原创新闻信息。不能发布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大多数网站没有整合信息的能力,只顾转贴,而缺少把关,这样一方面易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另一方面给一些虚假的、有害的信息以可乘之机。网络新闻传播开放式的传播格局,使网络的新闻信息复杂化。网民不但可以通过BBS、邮件等渠道传播各种信息,而且还可利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模仿专业网站进行新闻发布,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由此看来,网络存在新闻传播最大快捷与真实可靠间的矛盾。

2.从技术上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2%以上,而就网络媒体自身发展而言,却存在诸多障碍,财力不足是主要问题。中国目前拥有电脑的个人和家庭数目与13亿人口相比尚不成气候,上网的则更少。此外,网络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防火墙技术不成熟,价格也未能达到普及程度。病毒的爆发和黑客的侵入都可以造成系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后果,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它不可能成为权威性和支柱性的媒体。

3.从传播者角度来说,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大部分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来源,如朋友,免费的电子邮报,或线上电子报等等 。网络的产生已经使得『可信度』的概念与重要性变得模糊。媒体高度的竞争压力,使新闻处理过程被一再简化,审核环节的减少,无疑会加大新闻发布出现纰漏的机率。网络新闻传播还要不要设置“把关人”?如需要设置,“把关人”的角色又将如何定位?

4.从受众的角度来讲,网络受众所得到的信息是由自己去获取的,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网络新闻的浩瀚与有限高质存在突出矛盾,应当考虑限制网络的新闻信息量问题:淹没了受众主体,如何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后顾之忧:网络新闻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1.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目前,网络新闻还没有完善的法律约束和监督,利用失真的新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在技术方面,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方面,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来自专家的共识指出,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2.目前网络新闻的传播中,不规范的转载行为十分严重,类似著作权纠纷的法律案件不断发生,所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尽快加强。

3.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因为个别网络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经济的诱惑,以及一些网民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差异,网络上愚昧、腐朽、低俗的文化开始传播和蔓延。从业人员应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在传播平台上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只有如此,方能尽快提升网络新闻的品质,优化其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不断发展强大,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为网络新闻的有序操作提供一个规范化管理的平台,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网民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监督网络文化中的不雅低俗文化的传播和蔓延,向网络上的邪恶、愚昧、腐朽、私欲作斗争,做网络文明传播的使者,支持网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J·约翰逊 芭芭拉K·凯,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J].国际新闻界,1999,5

[2]于尔根·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224.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6

中国梦, 承载着“国家统一, 主权完整, 民族复兴”这一宏大愿景, 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 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 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 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 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 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媒体需要充分利用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相结合、核心利益与社会共识相结合, 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愿两岸媒体能够为文化互通搭建桥梁, 为精神交融提供纽带, 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1987年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元年。透过新闻传播, 38年的隔绝被打破。之后, 两岸新闻交流和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推动了两岸共识, 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所不足的是, 两岸媒体都甚少关注和报道彼此百姓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 而这些对增进理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交流通道不再被阻隔的时候, 媒体仍然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海峡两岸媒体都需要更具体、更微观、更经验性地去接触、去观察、去反映彼此, 而不只是表面化、睥晲式、娱乐性的旁观或批判。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院长、教授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 从早期的双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到后来借助于纸质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至于当下借助于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传播。传播发展经历了一对一的双向传播到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进而回归到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这种螺旋式的传播规律其实都是在借助媒介还原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正是传播的本质。而平等的沟通、交流信息, 弥合信息传递的误差, 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能够形成共识, 求同存异, 这些何尝不是海峡两岸传播的本质?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

媒介交流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靓丽风景, 这就是海峡两岸传播的魅力。从最早的大陆制造到如今的海峡两岸共同制造, 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的文化血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媒介的本质就是沟通和交流, 这一点在海峡两岸的媒介交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岸交流, 媒介在先, 这对于海峡两岸的老百姓来说, 不失为一种幸事。媒介促进开放, 开放促进交流。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我通过多次与台湾学者和学生的交流, 发现虽然海峡两岸存在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 但是两岸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都存在着传播的真空绝缘。文化传播并不是海峡传播的惟一内容, 也不应该是消除两岸理解误区的惟一手段。既然我们抱有着求同存异的主旨, 就不应该在一些敏感领域三缄其口, 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敞开心扉, 认知是理解的前提, 理解是认同的前提, 创造一个平和而开放的舆论平台将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理解与共鸣。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语境中,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勇于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 是我们必须要扭转的传播思路和方向。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台湾与大陆之间新闻传播界, 亟需寻找一种弱阵营、去政治、泛民间、新媒体化的学术与实践沟通模式, 探寻多层面的传媒实务与传播研究的可能;其一, 两岸传媒产业如何保持活跃、健康、可持续、具有创新精神的互动模式, 破除台湾娱乐大陆市场的思维窠臼是为根本;其次, 推动两岸媒介消费者行为及主体的比较研究, 为更具目的性和创造性地原创作品服务是为策略;其三, 如何拓展深层的传统媒介转型与新媒体化之后自身营销、生产及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对策互补则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之一;相比大陆而言, 台湾的纸媒遭遇市场的围攻、广电媒介面临数字媒介的倾轧时间更早, 景况更为紧急;但就产业转型、市场开拓方面远不如大陆具有活力和试验性, 如何建设双赢互补的传播模式则需要双方传媒人及学者的共同经营和努力。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讲师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7

关键词:新闻,娱乐性,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娱乐因素已经或深或浅地渗透在不同媒体各种类型的新闻中。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 尽管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所谓新闻的娱乐性, 指的是在媒体中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 最终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即所谓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性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本质原因是新闻传媒的商业化、市场化。在中国新闻传媒的改革中, 产业化、市场化的驱动力, 也推动着中国媒体与受众的不断贴进, 而娱乐化, 似乎被一些媒体当成了赢得受众的法宝。

1 新闻娱乐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目前, 新闻娱乐性席卷全球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地位的确立,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开始多元化, 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政治信息, 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而且除了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 还希望能够在工作之余获得休闲和娱乐。于是, 纯商业的媒介大量出现, 如光线传播公司制作的娱乐和体育节目遍及各地方电视台,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开始追求娱乐化了, 到处搜罗奇闻趣事。国有和公营媒介迫于竞争的压力也纷纷下海, 实施商业化运作。为了让新闻走进千家万户, 大报开始小报化, 党报开始晚报化, 记者开始“逃避深刻, 远离崇高”。商业化后市场成为中心, 收视率和发行量成了媒介的生命线。受众的兴趣千差万别, 但对娱乐追求却是无论男女老幼不分种族国别的受众的共通点。

按照以上逻辑, 我们似乎不难得出:新闻娱乐性是媒介对受众追逐的结果, 其背后根本的是对利益的追求, 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

2 政府默许是新闻娱乐性存在的现实条件

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 如今依旧。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 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 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 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 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介, 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 满足人们的知情权, 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也加紧了对整个社会心理的疏导、放松作用, 从而为人们“解气”。于是, 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 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虽说有读者不满报纸上“只拍苍蝇, 不打老虎”或“只打死老虎”的批评报道, 对新闻日渐娱乐消遣的倾向, 也颇有微词, 但这些报道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 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心理积蓄的“应力”, 缓解了社会矛盾。大众媒介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 对于政府来说, 当然是一件好事。因此, 娱乐节目也好, 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也好, 因为对政府的压力相对要小些, 且娱乐化的新闻间接上可以缓解民众的政治热情, 消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 政府自然会乐于认可。

3 大众文化为新闻娱乐性提供了土壤

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可具体化为如下内容: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观念理性化、文化世俗化和组织科层化。在这种转型中, 社会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经济、文化色彩凸现。与社会转型及由此带来的变化相适应的是, 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开始走上社会前台。所谓大众文化, 指的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

在大众文化提供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人们不需要殚精竭虑, 没有痛不欲生, 它甚至可以把人们的智力消耗降低到几近于零, 而轻而易举去理解它建构的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当受众目睹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故事中那些少男少女的青春恋情终于柳暗花明, 那些孤胆英雄终于化险为夷、功成名就, 那些凡夫俗子竟然也能“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时, 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一个集体的梦幻之中, 一个对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了理想化的幻景之中, 人们共享着一种被文化本文制造出来的欢乐……正是大众文化这种远离意识形态, 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累人的意义, 消解价值、消解意义, 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 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特性, 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高压下解脱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需求, 也缓解了他们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 因而它倍受人们青睐。于是, 以娱乐性、商业性、消费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流行就成为顺应潮流的事。

“在一定意义上讲, 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同义语。”大众媒介制造了大众文化, 同时它又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文化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主流, 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现代媒介的主要特点:商业广告铺天盖地, 消闲娱乐五花八门, 明星大腕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市场经济制约下的大众文化中, “文化话语生产者对受众文化需求的引导作用、中心作用逐步趋于弱化, 而文化消费者或受众对文化形态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广播业、影视业、出版业及作家、影视导演、制片人开始自觉地把城市受众的消费胃口作为自己的揣摩对象”。当这种现象延伸到新闻领域, 自然就产生了当前的新闻娱乐化倾向:新闻在形式上更多地倾向于只是一些无深度无景深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图片, 一种令人兴奋而又眩晕的视听时空;在文本上则更多地倾向于是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的, 是供人娱乐而不是供人判断的。

总之, 新闻的娱乐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是符合市场和新闻发展趋向的。走上健康道路的新闻娱乐化不会淡化新闻的传播功能, 因为毕竟新闻的生命在于新闻的本身。

参考文献

[1]李雪莎, 刘宁.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J].新闻前哨, 2010 (1) :29-31.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8

一、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困

教育之本在于老师。“师资力量的雄厚, 首要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这一个方面考虑看, 作为媒体人的培训基地, 高校传媒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首在师资”。然而, 传媒体系的建设和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教师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显现出明显的问题, 并且在高校的建设当中更为明显。

(一) 数量相对不足

传媒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创建之处都有着明显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相对于传统的语言类教学专业, 比如汉语言文学等专业, 新闻传播类是新鲜事物, 其自身起步和发展较晚。在人才体系的建设和培养中, 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 并且随着高校办学方面的不健全, 比如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创建之初受近年就业压力的影响, 许多高材生对高校教师专业产生了兴趣浓厚, 以黑河学院为例, 从2007至2016年, 新闻传媒体系的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依旧是零, 其次受建设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师资力量发展层次不健全的影响, 严重失去平衡的发展。在21世纪之初绝大多数的高校缺少最起码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备, 使得在这种软硬设施都不健全的情况下便大张旗鼓地创办起新闻传媒专业。

(二) 资历相对偏低

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学历的建设都要比传统的专业比如汉语言等专业都要低, 很多黑河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6名专职教师中, 不具备正高级教师, 而且副高级教师的数量仅在2人 (不是传播类专业背景) , 5人是硕士学位 (其中只有3人属于全日制硕士教育, 其他为硕士学位) 。

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教学压力大无心顾及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壮大, 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原因之一。平均一个老师不算其他教学任务, 每周工作小时达30个学时, 全年的教学工作量可以达到1000多个学时。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教学工作任务, 高校教师没有时间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善科学教学任务的研究和继续发展, 因此导致整个专业的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普遍偏低。

(三) 教学专业水平不对称

在我国传媒体系创办之初对师资力量极度需求, 除了引进对口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以外大多是依托传统专业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师资力量。在目前的6位专业教师中, 具有新闻传播教育背景的4名教师中, 有2名教师还是本科汉语言专业, 硕士学位为新闻理论方向, 实践能力有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位专职教师仅有1位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背景, 其余5位是教育技术专业教育背景。

与传统的教学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较而言, 新闻传媒是实用性很强的一个学科, 从专业的本质出发与传统的语言文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要求也不同。但是对于新闻传播领域, 他们还是新兵, 这些教师缺乏新闻理论知识素养, 在授课上, 一般照本宣科, 进行空洞的理论灌输。

(四) 实践经验缺乏

截至2014年8月, 黑河学院500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07人。然而, 这些认定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多是“双证”, 即取得教师资格证和相应行业的资格证书, 并不具备双重行业背景或双重实战技能。以黑河学院新闻传媒系为例, 即便是新闻传播类各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 也很少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 具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师不到一半。

二、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除了要解决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改革和学科建设等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教育师资, 如果师资问题无法正确解决, 其他也将无从说起。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迫在眉睫的工作。

从整体环境看, 应用型高校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 其中针对师资建设的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然而,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改善现有的教师聘用制度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改变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困境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师资队伍,困境,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郑亚楠.关于省属大学新闻传播师资队伍亟待建设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2) :7-9.

[2]陈文敏.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双师型”队伍建设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13, 34 (3) :173-176.

[3]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119-122.

论网络传媒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冲击 篇9

根据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表明,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用户, 采用在线阅读电子新闻, 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电视的收视人数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 利用电话收听新闻的人数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九, 收听无线电广播的人数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 而买报纸的人数下降了百分之十八。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我国受众上网的目的进行了七次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受众上网基本上都是为了获得各种信息, 其中居于首位的是获取新闻信息, 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四点三八的人把新闻列为上网最想获得的信息。这些数据给我们显示了这样一个信息, 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 电视新闻受到的冲击最大, 其原因主要是与传统电视新闻相比, 网络传媒显示了自身独有的优势。

网络传媒与电视新闻相比突破了时空限制, 只需一根网线, 打开电脑, 就可以任意浏览网页上的各种信息, 网络新闻体现出时效快, 简单、快捷、方便的特点。对一个新闻的报道, 网络传媒实现了即时报道, 而电视新闻则没有网络传媒的优势, 电视新闻要经过采编播等一系列程序, 要花费相当长的周期。网络传媒的承载量大, 其新闻内容包罗万象, 几乎涵盖了各方面的信息, 基本上受众搜索的信息都能看到相应的报道, 并且网络新闻还能保存, 不受时间限制。网络媒体与电视新闻相比, 网络媒体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的信息, 传播效果远大于电视新闻。网络媒体与电视新闻相比, 网络媒体对受众提供的是双向的、开放性的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 受众都可以发表评论, 也可以与其他受众一起讨论。这样发布新闻者能及时了解到受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还能通过受众的评论, 得到一些启发, 或者可以向受众征集建议。

网络传媒在新闻传播方面呈现出诸多优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网络传媒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方面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 网络新闻传播还是比较新的一个话题, 在新闻传播方面, 很多因素还不成熟, 都在制约着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 比如制作手段、制作方式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就是宽带太窄导致视听效果很差, 甚至令人无法忍受;另外电脑网络操作比较复杂, 使得受众范围缩小;网络传媒中, 其随意性比较强, 比较难以控制, 因此网上新闻权威性受到挑战, 甚至还会怀疑其真实性, 太多的新闻, 令受众无法一一顾及, 杂乱无章很难抓住重点, 难以分辨真伪;长期以来都是电视新闻占有主要地位, 大部分人还是青睐于电视新闻等。电视新闻因为从采访到播出都占有很大优势, 电视新闻在一定时间内还将是新闻传播的主导, 但是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 使人们不能对其忽视, 网络新闻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新闻应该借鉴网络新闻的传播策略, 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来应对网络传媒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具体来说,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美化电视新闻语言。网络传媒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挑战,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新闻在标题制作、图片选择、叙述角度等方面都让人感觉与以往的电视新闻不同。电视新闻在传播方面, 主要是解说+图像方式, 图像只是用来证明解说的, 在电视新闻中, 图像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地发挥出来, 与网络传媒相比, 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视觉得不到满足。电视新闻把真实性作为第一性, 拒绝虚构, 但是电视新闻要达到网络传媒的效果, 就得留住观众, 如果没有了观众, 其传播效果也就无从说起。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曾说, 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 切实增强可听性和可看性。我们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电视新闻语言的个性在于符号形式的运用, 比如说讲究画面的色彩、光效等, 注意图文并茂的呈现, 电视新闻要发展, 就要用符合电视新闻的形象说话, 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以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报道。电视新闻中, 新闻主持人要以轻松愉快的谈话方式说新闻, 就好像聊家常, 让受众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闻。

电视新闻要采用现场直播方式, 深化报道。电视新闻适应时代要求, 发挥自身优势, 采用现场直播这种独特的报道方式, 现场直播对受众来说比较有吸引力, 是因为现场直播有它的不可预测性, 新闻主持人和受众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都是随着事件走。现场直播就是要把整个新闻事件直接展示给观众,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他们见证这一段历史, 就是“现在的新闻现在报”。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等直播现场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随着网络的发展, 信息渠道的拓宽, 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传播性的信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不仅要迅速, 准确, 还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加工, 使之更容易理解, 消化。电视新闻加大了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力度, 并且开辟了深度报道栏目, 对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当前, 我国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可以说电视新闻正处于深度报道时代。

电视新闻把握舆论导向, 坚持用事实说话。网络传媒由于信息复杂, 上传者比较随意, 因此导致一些网页上错字连篇, 为了不承担责任, 网站上经常会出现“以上纯属网友观点, 不代表本站意见”等字样, 也就是说网站上发布的消息是否真实, 准确, 受众要自己理解把握, 与本站没有关系, 这也就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也就对网络新闻失去了信任。而电视新闻在这方面则做得很好,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 因此赢得了较高的信任度。这也是电视新闻与网络传媒相比, 其自身重要优势之一。

电视新闻要设立新闻频道, 体现出专业化。从网络新闻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中借鉴经验, 电视新闻也可以采用专业化的方式, 设立新闻频道。传统电视新闻还没有大范围的设立新闻频道, 是因为电视新闻机构本身的采编有限, 无法满足播出量的要求。

电视新闻要贴近受众生活, 体现出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 富有人文关怀的精神食粮成为受众的首选。电视新闻可以追求人性化, 满足受众需求, 获得受众认可, 电视新闻可以从人的生存安全, 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的软环境, 人的消费等方面来着手。电视新闻要贴近受众生活, 要体现出实用性、服务性的特点。受众关注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其求知欲的新闻, 通过看新闻, 能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 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些实用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成为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当前电视新闻中的气象、就业、交通、消费等有关生活信息的提供, 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对法规的诠释等, 都与当下电视观众的生活结合得很好, 让观众有了一个参考的平台, 电视新闻以此体现出人文精神。另外, 电视新闻还要关注观众感兴趣的话题, 或使人们津津乐道, 或使人们表现出深深地同情等。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10

一、注重编辑手法

(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

互联网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网友打开任何一个网站,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层层排列的标题,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网友的关注并赢得网友的好感。因此,对于网络编辑而言,精心制作好新闻标题极其重要。

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找好角度、抓实体、把重要信息在标题中放大。随着获取信息载体以及途径的多元化,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心理是很多网民的普遍心理。因此,包含网友想要知道的重要细节的信息才能吸引并留住读者。例如有这样一条新闻“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正北方网在转载发布这条消息时,改成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550元 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4/1429071.shtml)。很多网民只要看过标题,就知道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很多会议的消息,更需要把标题落到具体的实体上,而不能简单地罗列某某会议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召开。这同样适用于社会新闻。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呼和浩特“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两名嫌疑人自首》,正北方网在转载时改成了《投资6.98万 回报千万/呼和浩特市“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始末》(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1/1425760.shtml),点出了传销案犯用以诱惑人的利益设骗局,提醒网友留心上当受骗。很多网友读后感触颇多。

(二)仔细筛选信息,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

网络媒体,因其容量大、新闻既要全,更要精作。仔细筛选信息,需要从业者提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具体来说,网络编辑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来快速判断新闻的价值,即贴近性、实用性、突发性和趣味性。搜集和整合信息是网络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但绝不意味着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要练就“火眼”,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好看、可读、实用的信息,把这些亮点新闻推送到相应的栏目位置。

(三)包装新闻内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相比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空间以及表达方式,网络媒体能容纳大量的网页、图片、视频进行互动。因此,对网络媒体而言,一則新闻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是多样化的,也是极其丰富的。2013年入秋以来,内蒙古的天气状况变化备受网友关注,正北方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表达方式,立体化地进行了多次跟进报道,满足了不同网友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创造了极高的点击量。作为网络编辑,必须具备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视频的制作、图片的修改、互动话题的设定等。唯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网络传播的精品新闻内容。

二、加强新闻策划能力

新闻策划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新闻资源,达到迎合读者以及提升媒体品质的双重效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新闻策划的发挥余地更为广阔。一是可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二是可以有效地展开编读互动,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大型会议活动、热点话题,都可以通过新闻策划表现出媒体自己的个性。在二次转载越来越不受网友喜爱的当下,把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做成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专题或者深度报道,更能吸引网友的关注。通过信息的二次整合编排,同时添加大量图片、视频,并配以评论、互动等形式,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力量,个性也得到了彰显。

三、树立三个新闻意识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的新闻传播能力尤其体现在3个新闻意识上,即时效意识、包装意识、互动意识。

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时效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纸隔一夜再刊登,网络媒体要滚动发布,晚一步就失去了其新闻价值。因此抓时效是网络编辑时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网络编辑必须具有包装意识。从单纯地改标题、配图,到配背景资料、评论,增加延伸阅读、互动、视频、音频,到制作专题。这都需要网路编辑来掌握,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复杂的表达手段都是由编辑独立完成的,所以必须娴熟的掌握这些技术。

网络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它能真正与读者互动起来。网络编辑在制作新闻时根据需要,制作可供读者参与互动的平台,或评论,或投票,充分让读者参与进来,增加新闻的粘性。这样就把新闻做“活”了。

责任编辑:白洁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 篇11

一、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之处

(一) 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 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1]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 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 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 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 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 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 也正是因为此特点, 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 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 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 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 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 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 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 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 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 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 与报纸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 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 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 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

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 新闻发布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 无需经过道道关卡, 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发布。

(二) 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 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发布者中, 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 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 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 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 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 在网络上肆意谩骂, 污染了网络环境。

与网络媒体相比, 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 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 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 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 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 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

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2]例如, 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 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 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 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 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 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 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 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 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 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 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 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 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 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 日本突发9.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 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在现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 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并开始注意灵活运用网络优势去弥补报纸传播的缺陷。在现今互联网之上, 也有一些报纸媒体开始打造网络上的阵地, 建立、维护相关网站的运行。读者也可在网络平台上阅读电子版的报纸信息, 并在信息下发表自身的看法。不仅仅是报纸媒体, 电视台媒体也开始开展官方网站的建立、维护工作。可以预见的是, 现今不仅仅是我国还有全球范围内的传统、网络媒体均会聚在一起弥补自身不足, 充分发挥优势, 以此为广大读者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些年来, 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新闻传播应运而生。文章主要是对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报纸) 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认识度, 促进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纸,异同

参考文献

[1]舒世良.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J].戏剧之家, 2014 (12) :145-147.

上一篇:颈性眩晕下一篇:转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