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毕业生的求职信

2024-09-19

新闻传媒毕业生的求职信(共13篇)

新闻传媒毕业生的求职信 篇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xxx,毕业于某某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自身虽没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丰富的校外实习经历让我倍觉自己在过硬的专业基础上有更多的示展空间。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本人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日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日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日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日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5.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动态。

此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多次参加各种兼职工作,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在生活中,我为人热情友善,思想积极进取,政治立场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辛勤劳作,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锐意进取,让自己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宽以待人、洁身自好”是我的处世原则;“精益求精、勇于进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广播电视新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此致

敬礼!

新闻传媒毕业生的求职信 篇2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 商品流通和贸易高度发达, 人们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需求, 十分关注商品的生产环境、消费环境和消费事件。而人们对于商品的生产、购买和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无孔不入的新闻传媒主动、被动提供和获取的。新闻传媒对某种商品、某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也具有促进推动发展的正功能和破坏阻碍发展的负功能等双重作用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 国情复杂, 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制度真空和不衔接而造成的市场混乱, 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积极担当“监督人”的角色, 及时监测社会经济动态,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商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 真实有效地了解、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客观准确地报道经济事实,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各种经济信息的需要, 准确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 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实现新闻媒体推动经济发展的正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充分尊重客观经济事实, 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005年7月, 正值盛夏啤酒旺销季节, 某媒体收到匿名信“揭露国产啤酒使用甲醛充当稳定剂”, 而“消费者仍对此一无所知”, “希望厂家能够停止这种有害百姓健康的行为”。此次“啤酒甲醛风波”关系到两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对消费者来说, 啤酒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百姓生活中的常用饮品, 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 影响很大, 具有重要性和接近性, 希望确切知道啤酒特别是国产啤酒的安全性, 希望媒体给予这件事全面充分的报道, 及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解释或鉴定, 消除人们的担心和疑虑;对啤酒企业而言, 啤酒市场中国产啤酒的市场份额很高, 生产企业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大企业, 大企业具有显著性, 其产品曝光肯定具有轰动性, 由于人们一般对甲醛直接的理解是肯定有害健康, 如果不加以仔细调查分析, 直接向公众披露啤酒含有甲醛, 那么对国内整个啤酒市场将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中国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 出于对民族企业的爱护、对啤酒行业的责任, 国内的一些严肃权威媒体, 如《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第一财经日报》等, 本着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探究问题真相, 既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 安定了消费者人心, 又维护了民族企业的正当权益, 避免了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同时, 从法律建设角度探讨完善市场监管的制度环境, 确保人民健康, 也确保产业良性发展, 从而达到了新闻媒体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 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正功能。

新闻媒体虽然对社会市场经济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正功能, 但由于一些新闻媒体和少数新闻工作者, 无视国家法律、宣传纪律和职业规范, 出现了许多违法、违纪、违规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如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 造成对某种商品、某个企业或单位及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 造成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某些经营者为打击竞争对手, 贿赂新闻媒体和从业者, 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商业炒作。2002年, 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体老板由于承包的度假村生意不景气, 想以空调器存在质量问题为由向双菱电器公司索要钱财, 便事先对空调器作了虚假鉴定, 随后又拿出1.2万元贿赂南京某报记者, 导演了一出砸空调、泄民愤的闹剧, 并借助媒体大肆炒作, 他们虽然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但对双菱电器公司和媒体自身的形象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对企业和品牌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应该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加强教育和引导, 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 减少或避免对社会和企业的伤害。

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把握不准, 造成对社会的误导, 形成对企业、对消费者的双重伤害。近期某些媒体散布“牛奶有害论”、“牛奶致癌论”、“牛奶导致骨质疏松论”等错误的舆论导向, 从而误导消费者慎喝牛奶, 造成一方面消费者不敢喝奶, 另一方面牛奶生产企业大量积压的局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奶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先后召开会议, 召集一大批知名院士和科学家对以上错误观点进行全面批驳, 呼吁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 违反常识与科学的“牛奶有害论”必须得到坚决的制止, 国人的健康需要不断地“加奶再加奶”。

2008年10月18日起, 北京等地一些媒体相继报道、转载有关“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的说法, 一时全国各地香蕉价格大跌, 一些消费者不敢食用香蕉, 经销商纷纷退货退单, 给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蕉农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实际情况是如果不使用催熟剂, 要等到香蕉成熟后再采收, 那么全世界就只有香蕉产地才会有香蕉吃。但是“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的说法, 流传了整整一个月后, 才有一些农业专家陆续指出, 香蕉用乙烯或乙烯剂催熟是安全和科学的方法, 催熟是香蕉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国内外多年来的通行做法, 尚未发现有害人体的后果。最后,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生物技术教授郑学勤表示, 香蕉催熟和红心鸭蛋事件完全是两码事, 催熟香蕉可以放心食用。危机这才算过去, 可不少蕉农的损失已成事实。今年3月13日, 广东某网络媒体刊载一则消息称, 广州有超过3000公顷香蕉林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 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患了病的香蕉就如同人患了癌症, 目前, 世界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被感染的香蕉树只能死去。不料, 消息在传播中被误传为“人吃香蕉会致癌”。一时间, 网络上关于“蕉癌”的消息满天飞, 广州以外的报纸也纷纷予以转载, 小道消息也开始在民间传播, 随之市场出现强烈波动。不断成熟的海南香蕉无人收购, 价格暴跌, 近百万蕉农及产业人员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蕉农损失惨重。一则报道竟然造成香蕉价格大幅下跌, 一个关乎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面临崩溃威胁。媒体没想到, 政府没想到, 蕉农更没想到。

这些涉农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1.新闻媒体在报道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后果, 不要单纯追求轰动效应, 吸引读者眼球。就“香蕉致癌”风波的形成而言, 如果在报道时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还是可以避免有人误读误传消息的。比如, 在报道时, 搞一个“新闻链接”, 详细介绍一下香蕉枯萎病, 让读者知道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 也就不会有消费者误认为“吃香蕉易患癌症”了, 更不会有人将香蕉看成是“毒水果”了。2.媒体对于关系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 报道一定要慎重、自律、规范、科学, 不懂或不甚明了的问题一定要查清问明, 不能道听途说, 听风就是雨。一篇不实报道, 关系重大, 还可能会毁掉一个农业产业。3我们再次看到现代新闻媒体传播的快速和巨大影响, 以及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香蕉癌症”信息传播开来, 其速度、范围远远超过“原子弹、中子弹爆炸”的冲击波, 几个小时、几天时间便冲向全省、全国, 在亿万消费者心中掀起巨浪, 差一点将海南香蕉支柱产业冲垮。这种急风暴雨、雷鸣闪电般的信息流涌的负面结果提醒我们, 新闻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必须十分慎重, 要牢牢记住社会责任与道德良心, 切不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更不能故意制假传讹, 唯恐天下不乱。

总之, 新闻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也是巨大的。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要加强舆论监督,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新闻自律意识,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功能, 降低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创建和谐、文明、有序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雄:《新闻舆论研究》, 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2].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纸质传媒新闻摄影记者的修养 篇3

一、提高政治和文化理论水平

经常有文字记者带着照相机,也有摄影记者写文章,但是,也经常出现彼此反串后,作品采用率不高的问题,或者是反串后图片或文字表现出不到位的事实,说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不能完全取代,他们之间,各有优势,可以相互学习,互为补充,这是必然。

文字是由图片演变而来的,新闻图片更有文字不可替代的魅力。摄影记者的强势就是利用图片的视觉冲击,让读者感受新闻发生的瞬间场面。但是一张(组)新闻图片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新闻图片的背后蕴涵著记者的理论知识储备,体现着记者的政治文化理论水平。抓拍什么,表现什么,如何实现新闻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符合新闻规律,这是一个摄影记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摄影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掌握了解多门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与党和政府、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因为他们是被动的,缺少激情与动力。摄影记者的功夫不全在于摄影本身。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摄影记者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激情,遇到新闻事件,才能运用储备知识迅速做出判断,并能采取相应的举动,取得相应的成果。

二、增强敬业和职业道德意识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同质竞争向来激烈,况且文人相轻的遗毒挥之不去,因此,摄影记者强调职业道德,就特别重要。要坚决摒弃相互封闭、拆台的行为,树立协作、互助的习惯,同时,提高修养,尊重采访、拍摄对象,切实成为客观、公正、无私的媒体人。

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坚持“三贴近”,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干。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自己的职业,你会焕发无尽的动力。每当你的报道引起读者或同事、领导表扬时,它会使你有成就感,千万不能将摄影记者作翘板,谋求其他一些个人利益,也禁止为完成报道任务互相串稿。

第二,勤于学习思考。摄影记者在乎时要养成勤学习善思考的良好习惯。摄影记者的工作看似简单,哪个单位、那个地方有新闻发生,摄影记者到现场,手持相机“咔嚓”几下,其实不然。简单的拍照当中,凝聚了摄影记者学习与思考后的厚积薄发,体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规律。

第三,勤跑与善抢。笔者和不少摄影记者都有一个同感:苦恼于没有新闻线索,没有好新闻,信源问题是时常困扰老记们的一个问题。摄影记者只有深入基层、走到单位,主动联系,经常使自己处于捕捉新闻信息的良好状态,发现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能把鲜活、视觉独特、动感强烈、新闻点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奉献给读者,错过第一时间文字记者可以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摄影记者就无能为力了。

第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听多看,不耻下问。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网获取新闻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但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对听到看到的事情能够具体分析,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把握影响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从平常的一些闲谈中能分析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没有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即便是新闻发生在眼前也有可能和新闻失之交臂。

三、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

曾几何时,我们新闻摄影记者,背着沉重的设备,在采访现场,左冲右突抓镜头。拍摄结束后,还要一头钻进伸手看不清五指的暗房,冲卷、烘干、放大、裁切,再回到办公室写说明,这套程序下来没有一个小时完不了。每当发完稿子后,人也就散了架,身体每天处于透支状态。如今,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不仅解放了新闻摄影记者这个劳动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以说,新闻摄影记者在这场数字技术革命中的思维理念、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也要随之变革。数码照相机和传统照相机相比,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快”是新闻的生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化新闻摄影明显优于传统新闻摄影。数码相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闻摄影记者如虎添翼,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要不断进取,不仅要会操作相机,了解相机的各种动能,还要学会使用电脑,了解一些网络技术。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尽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有时摄影记者会被报社派到外地、外省或外国采访,要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如果今天跟不上数字网络发展的步伐,那么明天就会在新闻摄影领域落后于他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纸质传媒新闻摄影记者只有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新闻摄影业务方面提高修养,才能在传媒竞争日新月异的今天,拍摄出适合自己报纸需要、读者爱看的新闻摄影图片,才能为自己供职的媒体增添新闻报道的亮点,使纸质媒体及新闻摄影的从业者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专业毕业生中文求职信写作 篇4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关注我的求职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我是浙江万里学院新闻专业2009届的好范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一进大学,我就努力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政治思想上,我积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不断学习马列主义,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思想方面的修养。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我已获得了团员入党的推优资格,也已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培训,并已合格。这都更加坚定了我的政治方向,继续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在学习上,我孜孜不倦,在2006年和2008年都获得了校级的两次奖学金。平时也热衷于“泡”图书馆,除了阅读自已专业相关的书籍外,也不断全面地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因为我坚信未来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科之间的不断渗入与融合更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要求。此外,在学习中我也很注重培养自已的自学能力,注重形成自己正确且又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学习与拓展。

在专业上,我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报纸排版编辑、premiere视频编辑,对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务也有自己的了解与研究。此外,对于dreamw网页设计与photosho图片处理也有一定的编辑能力。

在工作上,我积极利用寒暑假不断提高自己。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实习,使自己的实际动手与参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从而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心,懂得团体合作与个人分工两者的重要性。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尽心全力做好工作。

此致

敬礼!

XXX

传媒专业求职信 篇5

您好!

感谢你能在百忙之中垂阅的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信!

贵公司(银行)的良好形象和员工素质吸引着我这位往届毕业的学生,我很愿意能为贵公司效一份微薄之力!

我是来x学校的x专业往届毕业生。我在校期间学习努力认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能说一口流利地英语,还在自学国际金融专业相关课程。在业余我有计划的抽出时间去阅读各类书刊,杂志,看电视,上网,力求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在放假期间,走出校门,我尽可能的去捕捉每一个可以锻炼的`机会,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最大化的让自己零距离的与社会接触,感受人生,品位生活的酸,甜,苦,辣,让自己尽快的适应社会这个大家庭。我很希望能到贵公司(银行)去工作,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人生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我相信贵公司(银行)的整体形象,管理方式,工作氛围会更加吸引我,是我心目中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而我很自信的向您承诺:选择我,您绝不会后悔!

最后谢谢您能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的关注。

此致

敬礼

xxx

传媒专业求职个人简历 篇6

姓名:陈洁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93-05-02

婚姻状况:未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身高:165CM

政治面貌:团员

学历:本科

专业:数字媒体艺术

毕业时间:07

户籍:山西省太原市

现居住地:山西省太原市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期望工作地区:太原市

期望从事行业:网络游戏╱媒体·出版·文化传播╱房地产开发·建筑与工程╱电子·微电子

期望从事职业:游戏设计与开发╱语音·视频·图形╱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站美工╱软件测试

期望薪水:3000.00到岗时间:面谈

职业目标:

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UI设计

在校期间社会工作实践情况

公司名称:山西万德福广告设计有限公司 ( -12至2016-02)

所属行业:媒体·出版·文化传播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公司规模:51-99人工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都司街18号中奥名邸405职位名称:平面设计师所在部门:设计部

离职原因:

工作描述:按照客户要求设计并制作相应的宣传报,相册,书本,日历,名片等。要求对设计类软件操作熟练,了解印刷对最终成稿的要求,能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及时和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和意图。

语言能力

语种名称 掌握程度

英语熟练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 曾学习软件:PHOTOSHOP,ADOBE FLASH,AUTO CAD,3DSMAX,UNITY3D,PR,AE,以及其他平面设计和网页制作软件。

我充满活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敬业高效,精益求精。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强,能举一反三,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追求尽善尽美,客户满意。

自我评价:

独立开发设计增强现实手机App——悦车AR(已在豌豆荚上架)。

新闻传媒的集团化整合 篇7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深入, 新闻单位也逐渐由事业单位逐渐借用企业的制度, 借用企业的管理方法, 由传统的计划控制转变为市场运作, 集团化整合就是传媒市场化运作的结果。报业集团又被成为“报系”、“抱团”、“报业联合体”, 是“以报纸为中心, 以报业或带有报业性质的实业作为主体, 同时兼营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国际上通用的定义为:“拥有两家以上的报纸的报业联合体”。报业经济实体被定义为报业集团, 首先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必须要有影响较大的报纸为主体;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应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1 基于SWOT对报业集团进行分析

1996年除, 广州日报在中宣部及新闻出版总署的共同支持下开展报业集团试点。可见, 国内报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和政府行政手段共同催生的产物, 与西方报业集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产生有天壤之别。为了我国报业集团更好更快的发展, 笔者在本文利用了SWOT的分析方法, 对报业集团自身的优势、劣势、内部环境与所处环境机会、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在西方企业的战略性选择时被广泛应用。

1.1 优势

同西方国家的报业集团经营特性相比较, 我国报业集团在经营性质、发展模式上主要有以下优势:集团以党报的巨大影响力与影响范围为发展的依托;国内报业集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一切工作以共产党的领导及社会安定和谐为原则开展, 集团的组建是促进我国报业行业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重要手段。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 多家报业集团也相继组建, 这些报业集团成为全国报业体制改革的旗帜, 是我国报纸出版行业的主要力量, 也是宣传党重要政策的主要阵地。

1.2 劣势

在报业集团组建之初, 体制与机制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有些报团成为了翻盘公司, 在本质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内部资源整合不合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 机制创新仍不够。

1) 动因与现实相背离, 先天不足

从经济学角度看, 以集团形式整合报业资源, 能对报业的整体发展有好处, 但其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特别是管理能力对报业集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报业集团组建时本应以市场为主导, 但事实上却依靠的是计划配置的手段。与此同时, 报业集团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连串的产权革新瓶颈, 主要表现为集团发展没有确切的投资方, 虽然集团受到政府的管辖与帮扶, 但政府不能给予全面的人力与资金支持, 没有明确的资产划分标准与制度, 内部职工劳动成果难以公平区分等等。上述问题在前期规模较小的报业单位表现更为明显, 此种单位前期并没有固定、单一的投资方, 在逐渐做大的同时就会面临投资方确立、产权及劳动成果区分与界定的障碍。另外, 一些集团核心企业没有与子企形成明确产权关系, 核心企业没有体现出主导作用, 在发展中协调能力也不强。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国的报业集团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不是通过合并、兼并、控股或参股等手段组建而成的, 而是报社结构复杂化、经营方式多样化导致的结果。

2) 激励机制不完善

产权单一、所有者缺席、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报业集团平稳发展、开拓创新的又一瓶颈。部分管理层利用行政权力对报业集团进项超强控制或是在报团出现问题时一味地推卸责任, 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1.3 机遇与挑战并存

报业集团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是依托于经营项目规模化、产业化的成果, 正如“媒介军师”喻国明所说:今天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盈利性、资源性与市场性,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道路就会更加艰辛, 但当前的市场环境变化很快, 有了更多的资源配置空间及发展方向, 因而报业集团成功的几率也更高。与此同时, 部分报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更为合理的经营方向, 并调整了内部结构。但是在报业集团遇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挑战与威胁, 规模较大的报业集团关系着众多经济实体的发展,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这就使得经营的风险相应增大。目前我国的报业集团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 报团之间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竞争只顾当前利益, 陷入恶性竞争, 对报业集团的发展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2 报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途径

根据分析, 报业集团要想把握机遇、克服缺陷, 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那么就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

2.1 培养实力较强的市场主体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李东东曾指出:“针对我国目前传媒分布在各领域、各地区, 各自为政格局要逐步改变, 使传媒集团在已有的区域性传统主营业务基础上, 确立跨地区发展、跨媒体兼营的战略方向, 逐步建立集团层面的新型市场主体, 组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 具备资本运作能力的集团公司, 确立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的治理结构, 形成国内传媒业的战略投资者。”

2.2 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

报社集团要更好的发展就得在“做强”的基础上再“做大”, 而“做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内容, 报业集团是传播机构, 是全民的内容提供商, 因此所传播的内容应符合当今社会的道德观, 避免传播粗俗的信息。同时在发展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报业形态以及盈利方式的影响, 对报业发展的方向有深刻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所面临的挑战及时作出反应。

摘要:目前在西方国家, 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媒介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从2003年开始, 跨地域、跨媒体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程度传媒集团等开始在我国出现。随着新闻集团的组建, 不断地打破传统新闻传媒的壁垒, 使传媒界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就我国的报业集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促使其健康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新闻传媒,集团化整合,激励机制,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郭金平.十年科学发展再谱奋进新篇——写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J].采.写.编, 2012, (5) :4-6.

[2]龚嘉明.多重制度约束下的组织转型——M市新闻传媒集团化改革的个案研究[D].中山大学, 2010.

[3]李然忠, 刘亮.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集团化规模效应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1) :116-123.

新闻传媒舆论引导力的提升策略 篇8

关键词 新闻传媒 舆论引导力 热点 监督 技巧

舆论引导力指的是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影响及干预作用,是评判媒体的影响力及美誉度的重要标准。随着网络媒体及各类电子传媒的普及,新闻传媒已然成了现代舆论的主要表达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在现今错综复杂的形势与背景下,新闻传媒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已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深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舆论监督,也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参与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起着表达民意、衡定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控制,舆论引导工作更是团结我国各级社会力量,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得以迅猛发展,然而在其舆论引导力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一味追求收视率及经济效益,造成的传媒人文精神缺失及受众信任感滑坡,或是不注重受众的需要,忽略引导舆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降低了新闻传媒的社会公信力,疑惑是以偏概全地看待问题,缺乏理智的思考及理性的判断等。只有正视我国新闻传媒在舆论引导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逐步提升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才能引导正确地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社会舆论,真正体现公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一、引导热点,提升新闻媒体影响力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随之出现。社会就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不断进步。新闻媒体应走在时代的前沿,用于剖析各类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出现此类热点问题的社会背景、深层原因,提出解决熱点问题的对策,帮助受众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迷宫。新闻媒体要引导热点,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练就,而需要当做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在不断研习党及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多学习,多思考,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社会热点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加以中肯性地分析判断,使新闻报道能解惑答疑,化解矛盾,以极具见地、分量和深度的报道提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力。例如,现今形式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敏感话题,新闻媒体在这一热点问题上引导得及时,引导得到位,对拓展大学生就业思路,就业途径,稳定大学生及家长的心绪,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可开设“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题,介绍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的典型,介绍政府、部门、学校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举措,传递各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展择业、创业的思路,此外,还可进行一系列分析当地人才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出现的供求总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的结症,并提出破解就业难题等深度报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呼吁社会各界都应该来关注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舆论监督,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得以维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公信力的核心体现。舆论监督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新闻媒体在配合党和政府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将报道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使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以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新闻媒体在传达党和政府主张的同时,还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扎根群众,为人民服务,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及意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许多难题,防止矛盾的激化,维护稳定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进行编辑内参,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揭露社会上一些不宜公开见报的不良倾向和问题,有着公开报道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使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此外,给新闻监督立法授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信息渠道丰富的优势,搭建公民信息知情权的平台,及时采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客观地展示给人民,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对某一问题、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揭露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法行为,抨击腐败、丑恶及不良的社会现象,能唤起民众的良知和社会正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能通过舆论监督的平台,达到为民众解决问题的作用,体现国家的民主、文明和进步,彰显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注重技巧,增强新闻传媒感召力

新闻传媒只有被受众所认可、并使之乐于接受,才能真正具备其舆论引导力,这就需要新闻传媒认清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关系,努力打造一个公众自由参与、交流的平台,以事实为依据,以公众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以客观、公正、全面且准确的视角,公平对待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与事,增强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及说服力,使受众能从中及时得到自身感兴趣的信息,或是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并选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方式及报道内容的取舍,可运用诸如故事化、结构化、视频化等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报道回归受众,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公众乐于接受,活化传媒舆论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引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正面且积极地主流价值观。善于通过典型报道,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报道出新意与个性,提炼出时代的精神,树立先进楷模,激励民心,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新风尚,疏导公众情绪,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感召力,做好通达民意,传播信息的工作,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导向,引领舆论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潘圆圆.浅析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科技创业月刊,2007.

[2]罗小燕.论新闻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普遍原则[J]. 才智, 2009.

[3]汉宇.浅议传媒的多样化形式对受众生态环境的影响[J]. 黑河学刊, 2012.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 篇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 经济 和 政治 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我党在新的 历史 条件下,对世界发展新 规律 所做出的 科学 论断。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必然带来的传媒全球化,也使新闻传媒业必须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传媒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及国际比较

1、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2001年,全国报纸种数为2111种,总印数为938.9亿印张,千人报纸拥有量为142份,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图书总数为154526种,图书总印张数为406.1亿印张,千人图书拥有量为4944册,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杂志总数为8889种,总印张数为100.9亿印张,千人杂志拥有量为162册,分别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电台总数为301座,发射总功率为4961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电视台总数为357座,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300台,分别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90年代初进入中国,1993年互联网用户数仅为2000人,1997年10月,用户人数为62万人,到2002年1月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人。

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媒体广告业务,广告营业额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1982年到2000年,广告营业额年均增长幅度为42%,是同期gdp增长幅度的2.6倍。广告营业额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不到0.3‰,上升到2000年的0.8%,人均广告费也由1982年的0.15元增加到2000年的56元,广告从业人员从1982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4万人。在广告营业额的构成中,媒体广告占到很大比重。2000年报纸广告为146.47亿元,占20.55%;电视广告为168.91亿元,占23.7%;广播广告15.19亿元,占2.13%;杂志广告11.34亿元,占1.59%。

2、传媒业的国际比较

我国对反映传媒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千人日报拥有量、千人收音机拥有量、千人电视机拥有量和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进行了世界几大国的比较。1996年,中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40.4份,日本为578.1份,美国为212.5份,俄罗斯为105份。1997年,中国千人收音机拥有量为339台,印度为120台,日本为956台,美国为2118台,俄罗斯为418台。2000年,中国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293台,印度为78台,日本为725台,美国为854台。2000年,中国千人互联网用户为17.8人,印度为4.9人,日本为371.1人,美国为338.7人,俄罗斯为21.3人。

笔者还对中国传媒在世界传媒业中所占地位 计算 了测算和评估。中国的日报总量1995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9.18%,收音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7.2%,电视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24%,互联网用户2002年初已占到世界总量的6.2%。由这些总量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的传媒大国。另一方面,笔者用传媒渗透能力指数计算了1995年世界各国的传媒发展水平,结果发现我国的传媒渗透能力指数仅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6,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2,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5。这说明我国还仅是个传媒弱国。

在国际传播方面,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电影占领了全球50%以上的总放映时间。世界传媒发展很不平衡,“西风压倒了东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

二、我国传媒业的改革

1、改革历程

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以后进行的“事业单位 企业 化管理”改革,国家逐步减少对新闻单位的财政拨款,绝大多数新闻单位通过媒体广告等经营创收实现自收自支。第二次是1996年以后进行的媒体“集团化”改革,广州日报等几十家大型新闻单位组建起传媒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是传媒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它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激发出媒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各新闻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创办了各种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媒体形式,并在内部推行独立核算、承包经营、人事分配等各项改革。“集团化”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到一定规模,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传媒全球化的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用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才能把规模日益庞大、分工逐渐细化、媒体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功能更加完备的传媒组织更好地协调和运作起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加上新闻单位内部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使传媒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从1998年起传媒业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出现了一批规模达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传媒集团。

2、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传媒业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改革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坚持党管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取决于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凝聚人心、振奋力量,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错误的舆论导向则涣散精神、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新闻媒体改革的20几年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管舆论导向的原则,使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对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在新闻媒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如新闻、天气预报等)。公共产品外部性最强,产生的社会 影响 最大。向广大人民提供公共产品,是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新闻媒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后,所提供的私人物品(如广告、信息服务等)不断增加,而提供私人物品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但我们一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我们在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下进行的媒体改革,保证了新闻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性质不变,保证了新闻媒体社会公器的性质不变,即使是媒体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没有使其异化为被经济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

③ 坚持渐进式改革。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相仿,新闻媒体的改革也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子。各项改革措施基本上是借鉴国有企业的经验,进程上比国有企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保证了新闻媒体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地推进各项改革,以发展保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新闻媒体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且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以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避免因局部改革失利而对全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新闻媒体业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集团化改革目标模式不明确,改革成效不明显。近几年我国陆续组建了几十家传媒集团,数量可谓不少,但绝大多数传媒集团在体制和机制上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是“翻牌集团”。出现大量传媒翻牌集团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模式。我们对为什么组建传媒集团、如何组建传媒集团、如何促进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等重要问题缺乏深入地 研究,以至于我们拿不出一个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文件,来规范传媒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由于没有中央的政策性指导,加上本身固有的“路径依赖”,传媒集团的改革大多只是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基础上修修补补,改革成效不明显。

新闻传媒专业 篇10

一、专业简介

多年以来,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使得传播(Communication)专业成为一种涵括广泛而且不断扩张的热门专业。在这个专业中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分离频繁,往往使得专业的界定不清。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专业开设于大学的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或传播学院之中。这个专业的学生专门学习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文字、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与技术,也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影视制作的方法与技术。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又出现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电脑万维网等新的传播手段,这个专业的涵盖也随之扩展。

一九零八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新闻传播系——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成立。如今,美国有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学院与大学已达到四百五十余家。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资格审查委员会核定了大约九十个教育项目。被审定合格的项目大多综合了广泛的文科教育与专业领域的特殊课程,如广告、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及公共关系等等。课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文科和科学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经济等学科,以使学生对现代社会有更广泛的理解。而各校的专业设置差异很大。有的学校开设包括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课程,有的则只设置其中的一两种。在西方的传媒学院,通常包括如下的专业:广告学(Advertising)、电影和录像(Film and Video)、多媒体技术(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新闻(Journalism)、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s)、媒体(Media Studies)、影像媒体(Photo Media)、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e)、视觉艺术(Visual Arts)、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等等。

编辑本段

二、就业规划

世界的传媒热造就了传媒业的广阔就业空间,也使拥有“海归”背景的传媒类优秀人才的待遇水涨船高,甚至达到了年薪数十万元以上的水平,成为“金领”阶层。以传媒类专业的五大类别划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

· 新闻类传媒

如传统新闻、网络新闻、新闻摄影

职业方向:可以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也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广告、公关、出版等领域工作。· 营销广告类传媒:

如广告、市场营销、文化政策、文化研究

职业方向:既可以在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私人企业从事工作,其从事的工作内

容包括消费者营销、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

· 大众传媒类:

如大众传媒、公共关系

职业方向: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公关人员,在企业、政府、社区、教育机构、酒店、医疗福利机构、文化交流组织等行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媒体发布类:

如桌面发布、媒体产品、电影与媒体研究

职业方向:摄影、编辑、数码编辑、音效处理、互动游戏设计、光盘媒体制

作、网络设计等。

编辑本段

三、海外申请分析

美国传媒专业对于GPA和语言要求比较高。通常而言,GPA至少要达到

网络传媒与新闻流俗现象研究 篇11

关键词:网络传媒;新闻流俗;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7—02

网络传媒在信息化的社会肩负着对信息资源加工整合、高效传播的重任。但在网络新闻传媒中,一些网站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和语言风格,这就使得网络新闻业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流俗化现象。

一、网络传媒的概念及其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媒体这一新的新闻传播媒介也就应运而生。网络传媒是一种信息交流,它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承载主体,以图文、音频和视频等为传播形式。网络传媒尚无确切的概念,但在商界,它被定义为是以网络为载体、主题涵盖面广,包含有图文、音频和视频的一种表现模式,其目的是在教化人们的基础上创造出利润价值。

聊天、娱乐和看新闻是我国网民在上网时最常做的三件事情,这是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信息。网络传媒作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具有四个特点:个性化、互动性、网络性和时效性。较之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媒还具备下列四个特征。首先,从网络传媒在大众传媒中的出现顺序来看,网络传媒被称之为“第四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认为,网络媒体兴起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故称之为第四媒体。其次,从网络传媒的传播形式来看,网络媒体属于全媒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是其他机构,都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图文、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再次,从传播功能来看,网络媒体是一种超媒体。网络传媒不仅传播功能多样化、传播手段全面化,而且信息的传播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向受众提供了即时、全面、互动的信息资讯。最后,从信息的搜集方式来看,网络媒体又是自媒体。在计算机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下,普通的公民也能收集和发布新闻,这就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精神[1]。

毋庸置疑的是,网络传媒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我国网络传媒这一新闻媒介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度都不断增强的同时,网络传媒正面临着新闻流俗的严重问题。

二、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现象

网络传播的虚拟化和多元化特征决定了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且泥沙俱下。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某些网络传媒逐渐淡忘了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使得网络新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流于俗媚的异化现象。总体而言,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现象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热衷暴力,无限猎奇的新闻流俗现象。网络传媒中以暴力、猎奇为主旋律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这些网络新闻的根本目的不是宣传法律法规,引导人们引以为戒,而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眼球,赚取更高的浏览量,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些报道多以凶杀、抢劫为主题,往往采用醒目的标题、暴力血腥的图片,淋漓尽致地进行低俗化描写,以求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冲击[2]。

第二,漠视人性和道德的新闻流俗现象。在许多的网络新闻报道里,人的生命显得一文不值,许多的死亡事件都变成鸡毛蒜皮的小事。更甚者,有的網络新闻甚至故意用调侃娱乐的语调来报道死亡和苦难,这根本是思想颓废和人性沦丧的表现。此外,网络传媒又对金钱有着盲目的崇拜,对“××举行豪华婚宴”、“顶级别墅热”、“富二代”等新闻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第三,情色信息横行的新闻流俗现象。在网络传媒中,由于缺少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情色新闻肆意横行。许多的网络新闻盲目追求浏览量,以色情作为看点追求“眼球效应”,如某报刊发的新闻——《刘嘉玲不陪“大亨”过夜》,这则新闻实际上只是谈及刘嘉玲出演的电视剧《影城大亨》中女主角开出的不加夜班的工作条件,文与题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3]。

第四,恶意炒作、盲目夸大的新闻流俗现象。在名利当头、利欲熏心的某些个人和集体中,他们常采用炒作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网络新闻的炒作常雇许多网络专业水军和网络专业跟帖、转帖者,从而提高网络点击率和知名度,进而谋取经济利益。网络传媒的自由匿名性导致了新闻在炒作之后的严重失真性。

三、新闻流俗现象对网络传媒的影响

新闻流俗现象对我国的网络传媒有着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方面,网民被动接受了大量的垃圾信息,此外,对于未成年网民来说,则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新闻流俗现象的产生势必会造成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最终阻碍网络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新闻流俗现象对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网民在上网浏览新闻资讯时,大部分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对于页面上形形色色的新闻,无论对错真假受众都要全盘接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的确有小部分具有高专业水平的人才能够过滤垃圾信息,迅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但是对于大部分受众群体而言,网络流俗的事态势必对网民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如浪费了网民的时间、影响网民的情绪、污染网民的眼球等。对于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新闻的流俗化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错误引导,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网络新闻的媚俗化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一味追求主观享乐和个人功利,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部分意志力不坚定的青少年甚至长期沉溺于网络的情色、暴力等俗媚化的网络信息中无法自拔,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现实尝试,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此外,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化还会麻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他们个性孤僻、冷漠,缺乏脚踏实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4]。

第二,新闻流俗现象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种一味迎合一部分受众群体低级趣味的媚俗化现象必将阻碍网络媒体的发展。影响媒体公信力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客观因素,即媒体发布的信息与客观事实的相符度,另一种是主观因素,即受众的主观情感认知。后者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认为,消费者的主观判断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第一要素[5]。网络新闻的虚假性和夸大性会导致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受众会对网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网络媒体将会面临着公信力危机。然而在大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媒体的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体取胜的不二法宝,是媒体生存的基本生命线。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降低又会引起点击率下降、社会好评率降低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网络媒体的经济利润下降。

四、针对网络传媒中新闻流俗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网络传媒的系统管理体系

要解决网络传媒下的新闻流俗现象,就要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第一,加快网络传媒业的立法进程。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约束网络传媒的道德底线。第二,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6]。革新分散多头的涣散管理,对各个网站的新闻进行系统管理,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三,政府要合理运用政策手段。如利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对网络传媒中的公益性项目予以政策支持和倾斜。此外,还可建立相应的媒体评价体制,引导网络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网络媒介与新闻的有效信用机制

第一,要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网络媒介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媒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网络传媒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全体人员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网络媒介要提高自身的品位,对于媚俗化的新闻要坚决抵制,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传媒环境。第二,采用新闻信息评议制度,对网络媒介进行评议监督。依照我国的相关发律制度对网络媒体进行定期评议,在评议中要做到公正无私、赏罚分明。第三,接受公众监督,建立举报监督体制。设立专门的信箱、邮箱和论坛,鼓励公众举报流俗化新闻的发布网站,同时,及时公布对违规违法网站的惩处措施和处理结果,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第四,建立网络媒体与新闻报道的双向监督体制。网络媒体在发布新闻时若发现新闻有悖真实,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同样,如果网络新闻存在失真性,要促使其作出更正声明并向受众致歉[7]。

(三)宏观管理和微觀管理双管齐下

在宏观管理上,网络媒介下的流俗化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治。第一,政府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依据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的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对网络媒介合理布局、优化整合,使得网络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网络媒体。第二,国家要共享新闻资源和网站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地方与中央的网站应该互相链接,共享资源。第三,国家要为网络新闻业提供更加宽广开放的发展平台。国家可以利用政策手段鼓励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整合。

在微观管理上,网络新闻流俗化现象可以通过下列措施予以应对。第一,加强网站建设,规范网络新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对有悖真实的新闻要执行责任追究。第二,注重公平性。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网络媒介都要一视同仁,不得对网络媒介存有偏见;把中央网站和各个地方网站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消除地方歧视。第三,要建立相应的处罚体系。对于网络媒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打击、绝不姑息[8]。

管理网络新闻媒介的过程中,要注重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管齐下,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削弱网络新闻的流俗化现象,使网络媒介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刘葛霞.网络传媒市场化下新闻流俗现象的本质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6):66—67.

[2]任宝旗.网络新闻传媒的现状与对策探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6):100—101.

[3]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9,(10):37—38.

[4]荆婵.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存在的弊端[J].商业文化,2009,(10):175.

[5]贾菁.网络传媒公信力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3(下半月):9—10.

[6]张睿敏.浅析网络作为新闻媒体的弊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0—71.

[7]叶奕,肖凭.治理传媒低俗化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83.

[8]邹迎九,陆桂生.网络媒介新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播学,2008,9(5).

浅谈新闻传媒编辑的创新能力 篇12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新闻传播的方式更是与时俱进, 群众的心理和需求也发生了各种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模式明显已经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是决定电视新闻是否新颖的主要因素。目前, 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思想还比较落后老旧, 编辑的内容也存在比较枯燥单一等问题。

1. 内容枯燥空泛

当前, 电视新闻节目带给人的感觉多以内容枯燥乏味为主, 因此, 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更多的是让人无聊, 很难留住受众的目光。而今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内容过于老套, 觉得只要将新闻内容播报完就可以了, 讲话不带情感, 表情也显得沉闷, 让人觉得无趣。这样的播报方式会让受众者感受不到电视新闻所带来的新鲜感, 会导致电视新闻失去关注度, 更有可能使群众对电视新闻产生抵触心理。一旦电视新闻在受众心理失去地位, 就会严重影响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2. 播报形式老旧

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方式比较老旧, 以往的播报形式会让受众对节目内容产生厌倦。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不够灵活, 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吸引受众的目光, 导致受众对枯燥乏味的新闻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这就严重的影响的电视新闻的发展和受注度。

二、解决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电视新闻中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发展, 唯一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就在与电视新闻编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就担负着提高新闻质量和收视率的双重责任。笔者对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做了四点总结:

1. 加强思想认识

提升思想认识是一名电视新闻编辑的基础条件。虽说是陈词滥调, 但经过认真思考和琢磨, 就不难发现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还是提升思想认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自身素质修养上, 更是在编辑过程中体现。因此, 从事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有所了解, 并对自身的政治立场足够坚定, 在不断提升思想认识的同时, 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就行学习了解, 对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能力进行培养,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推陈出新, 将电视新闻在党和政府间的纽带关系发挥出来, 通过丰富新颖内容和播报形式, 把党的声音正确的传递给人民群众。

2. 累积与提高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以下三点创新能力: (1) 拥有出色的文字编辑和表达能力; (2) 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方法; (3) 能够掌握新闻发展的趋向。

目前, 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信息间的交流也逐渐加强, 新鲜事、有趣事也层见迭出, 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须有具备敏锐洞察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政治观念。而这一切需要靠日常的累积, 通过对书本上的认识以外, 还要留意生活中的细节, 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对生活中和书本中的知识同时进行掌握, 这样才能够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也能够更加了解群众的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对所在地区的经济、民俗特色、民族风俗等进行了解和掌握, 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所需要的稿件进行熟悉、取舍, 通过这样整理出的新闻稿才能够与群众所要了解的事情和需求相符合, 才能得到群众的喜爱和更多的关注度。

3. 积极参与组织协调

在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力培养中参与组织协调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电视新闻编辑中所用的稿件并非是编辑而成而是需要组合而成。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具备良好的判断力, 能够对新闻稿件的取舍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时刻的清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什么, 应该采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 能够掌握新闻间关联词的设定, 不同类型新闻之间的穿插, 以上几点都需要电视新闻编辑提前做好组织协调。

电视新闻节目从拍摄、制作到播出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 一档完善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细操作, 而新闻编辑对题材的精心组织, 对稿件的细致处理, 对编排的巧妙布置, 则是新闻节目上台阶的前提。只有用新眼光、新视角、新思维才能创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 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出新、出彩、出亮点。

4. 深化创新思维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 “虽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但应该看到这个规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编辑工作既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就注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 不断探索, 可以说, 创新是一切新闻工作的灵魂。”“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标准。这也是一个电视新闻节目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受众需求趋向多元化的背景下, 要在宣传好政府工作的同时, 又能吸引受众目光, 这对我们编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广泛的转变自己僵化的思维和固定的工作模式, 将积累和升华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在采编、组稿、制作等日常工作环节中,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电视新闻编辑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 敢于突破思维障碍, 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三、总结

综合上述, 在当前时代不断进步和受众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身为一名出色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实事求是、思想端正, 还有对日常的经验进行积累和提升, 并能够积极的配合参与团队的协调、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使电视新闻得到更多群众的关注, 从而使电视新闻不断发展和强大。

参考文献

[1]周红.浅议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0 (33)

[2]韩敏, 胡琳琳, 金宝智.浅析电视新闻编辑工作[J].现代视听.2010 (S1)

[3]吴雪娟.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 (05)

新闻传媒毕业生的求职信 篇13

从跨体式新闻语言看传媒语言的规范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常常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向广大的受众宣传政策法规、传递信息、普及文化科技、进行审美娱乐等.其中,由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形成的传媒语言及其规范问题,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功能的实现和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化水平.本文结合大众传媒的功能和语体学的理论,以跨体式新闻语言为例,并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传媒语言的规范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作 者:周芸 ZHOU Yu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22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8(6)分类号:H0关键词: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 传媒语言 语言体式 跨体式新闻语言 规范

上一篇:我与诚信做朋友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老师对学生的毕业寄语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