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2024-06-01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共8篇)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篇1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1)宋正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总结音乐艺术传播的特性,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的原则及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如何正

确处理音乐与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音乐商品在体现音乐

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应注重音乐商品的文化内涵,依循商品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音乐艺术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宋正,郑州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郑州450000新闻界ISSN1007-2438 2011年第2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 不仅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 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传媒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逐步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音乐作为人类的 一种特殊精神财富,也随之被不 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进而作为 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传播发 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现代传媒对音乐传播影响的 形式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传播 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调查显示,约45%的受访者选择上网欣赏音 乐。大量的音乐通过影视、网络 等形式传播。

传媒的商业运作使音乐传播 具有盈利目的。商品是用来交换 的劳动产品。音乐商品则是将音 乐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通过进行 社会传播加以物化,使之具有交 换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音乐 与音乐载体的融合,使之成为参 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质、商品的形式包括大众传媒音乐商品和实物化音乐商品 两大类。

1.大众传媒音乐商品

(1)广告音乐:在现代化传播 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 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广 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 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 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 是全方位演绎产品与企业形象的 最佳方式之一。企业广告宣传片 除了需要优质的画面、恰当的解 说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音乐分为广告背景音乐与音 乐式广告两种,它们在音乐风格 上又有通俗型、古典型和结合型 等三种类型。通俗型如《一起走 过》(唱吧,新加坡2002 主题歌)、《交换温柔》(香港地铁广告歌)、《渴望无限》(可口可乐广告)、盛 夏的果实(喜之郎果冻广告歌)等 等,均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以达到吸引市场客户群体的目 标。

古典型,如别克、帕萨特汽车 的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风格的 音乐,将“古典”与杰出、卓越等内 涵挂钩,体现产品的优越。还有 一些广告,前后两段采用风格迥 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 如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 音乐,而后半段则配以风格截然 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2)影视音乐:从1896 年电影 诞生一直到今天影视业发展的空 前繁荣,音乐一直跟随着影视的 发展而前进。即使在1896-1927 年这33 年的默片时代,音乐一直 为电影“保驾护航”。当年卢氏兄 弟在英国放映第一场电影时,就 请钢琴师现场伴奏流行音乐。电 视诞生后,音乐更是不离其左 右。可以说,影视的历史就是影 视音乐的历史,影视的发展始终 是与音乐相伴的。许多影视音乐至今为人们所 传唱,如《泰坦尼克》中的主题曲 《我心依旧》、《宝莲灯》的主题曲 《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人鬼情 未了》的主题曲等。音乐家谭盾 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又获得 2002 年的格莱美奖。音乐除在推 动影视情节、烘托影视气氛之外,也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和效益。加之影视原声出版物的 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不再仅依 附于影视作品存在,而成为了社 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处在远距离的人与人的交 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 的大规模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 与条件。MP3 音乐、RM音乐,手 机音乐等数字音乐形式成为音乐 发展的最前沿。它们的出现,加 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 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 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其 商品化也必然成为其本质特征。2.实物化音乐商品 实物化音乐商品主要是伴随 着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与之紧 密结合的商业包装而产生的。音 乐的“再现”——唱片工业的发 展,意味着音乐的机器复制时代 的来临。从19 世纪后半叶起,西 方科学家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声 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 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 材料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 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 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 “留声机”之后,1888 年德国籍的 美国电信工程师贝林纳(E。Berliner)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 及唱片,并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 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还将声 纹刻制成了母盘硬模。这些发明 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

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 种保证。

从卡罗所的歌剧录音、易沙 意的小提琴录音,直到1913 年柏 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 成功,商业唱片使聆听行为发生 了本质性的改变。音乐的演绎可 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 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 次的价值,而唱片商品的销售也 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向唱片 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 商对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使这 些音乐商品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 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 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 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在 “售”与“购”之间还产生了如演出 公司和经纪人等新的社会分工。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

出公司签约,合约一般要求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公司之 外的演出、录音活动,一切演出活 动皆由公司安排。表演者以自己 可以接受的价格达成协议。“签 约”的实质是,他们的音乐表演以 商品形式被买走,又以对公众的 唱、奏等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 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可以说,实物化音乐商品的 发展,除了极大的推动了音乐的 商品化,催生出新的社会分工与 社会服务形式,进而还推进了音 乐商品化的另一种形式——音乐 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形式的极 大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负面 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 其两面性。音乐商品化的出现虽 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 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 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 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 生负面影响。1.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 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 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 过不断的筛选、经过精美的包装

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包装”是近些年来在流行歌坛被经常使用 的一个名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 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 的广告宣传从产品的包装设计等 都是举足轻重的。但这种对于音 乐创作的“包装”在形式上美则美 矣,却忽视了其内涵——音乐本 身所要传达的精神与实质。甚至 有些唱片公司与各类经纪人,为 了达到高收益的目的,不惜以牺 牲社会公共道德为代价。经他们 制作出的一些偶像,对于受众,尤 其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尚不明确的 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青少 年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五花 八门的声色中迷失了自我。2.知识产权的滥用与盗用: 在唱片业方面,一些不法商 人为了谋取高额回报,不惜生产 大量盗版产品,极大程度的扰乱 了市场。近年来,虽然知识产权 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 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 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 渐减少,但媒体中相关的报道也 还时有出现。3.出现金钱至上的倾向 商品化从另一个角度讲,也 是一种“物化”,这种“物化”指人 们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 看待,只用金钱衡量。这时,可能 不仅仅是劳动产品的物化,作为 劳动者也被物化了。在这种情况 下,艺术表演者看不到自己的价 值,看不出真正美好的是自己,他 们看到的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 在唱着、奏着动听的歌曲。自我 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日复一日 的例行公事,只剩下猥琐的‘计算 理性’、‘计较理性’。”在社会音乐 商品化的某些角落里,当音乐变 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 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好坏。4.忽视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创作行为是一种人类特有的 高级精神活动。创作者在创作时 的狂喜,表演时自我与世界与人 群的互动,都是一种至高的精神 享受。但如果一切创作行为都与 商品挂钩,艺术的生产不再只是

精神活动,而成为物质的体现,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其应有 的光彩。

三、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积极 影响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 定阶段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 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 促进作用。

1.推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方面,早 在20 世纪30 年代,一些包括苏联 的普罗科夫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美国的 科普兰、伯恩斯坦,中国的聂耳、冼星海等在内的著名音乐家就开 始为电影进行音乐创作,他们的 创作,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艺术 创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丰富 的内涵,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 神财富,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影 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风靡世界 的音乐剧的(紧转第85 页)(紧接第79 页)创作与运做模式更 是对音乐创作的极大推进。在媒 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商品化 对艺术创作的推进作用将会表现 的更加充分。

2.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 离不开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 乐的商品化来源与人自身的需 要,而这种需要又要求有不断更 新的技术加以支持。尤其是音乐 稍纵即逝的抽象性特点,如何记 录声音,一时成为科学家技术发 明着眼的热点。从早期的留声 机、胶木唱片、钢丝录音机到今天 的Hi-Fi 音响;从早期的如何记录 音响到今天的如何听得更好,音 乐的商品化一方面为技术的提高 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一方 面也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 与物质需求。3.催生新的社会分工 新的产业必然要求有新的技 术与服务与之相对应。如唱片工 业带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需 要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生 产;唱片的销售,又使唱片制造 商、发行商、制作人介入到音乐商 品化中;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 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 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 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音 乐的商品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与可能。

4.促进社会商品化发展,创造 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 乐商品存在着巨大的供求市场,这个市场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巨大 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有音 乐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 会。因此,音乐的商品化在这个 视角下,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 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四、结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 还很漫长,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 观是避免种种负面影响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因其带来的价值与公 益而忽视其被“异化”的种种不良 表现;也不能因其负面作用而因 噎废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音 乐商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 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 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以其鲜明生 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 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 性。中国社会的音乐商品化应遵 循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推动音乐 事业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音乐 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 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 音乐商品价值。音乐传播最终追 寻的不应当只是瞬间的商业利 益,而更应该是文化的积淀与渐 进。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年.[2]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 性.现代传播,2009(1)__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篇2

1. 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方面及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 。基于此, 社会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倘若公共管理继续坚持原有的理念和决策方式则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 必须打破传统, 为人民和政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民知识水平逐渐提升, 其政治意识也不断提高。为此, 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 畅通民众自身利益的表达渠道, 不断缓解社会压力而导致的各类危机。尤其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 公共管理更应积极转变观念。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众传媒影响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受到传播方式和影响, 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头交谈, 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 对于大众传媒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 既快速又便捷, 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 (2) 。

第二, 通过大众传媒能够实现信息多对多的交流。在大众传媒还未普及之前, 人们的观点很难传播给多数人, 需要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书籍等传统媒体才能实现。然而, 现今微博、论坛等的兴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多对多的传播与交流。根据调查显示, 微博是政府进行政府宣传的主力军, 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不断发展, 这一运营水平逐渐成熟, 微博问政等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2. 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2.1 时代背景要求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

一直以来, 大众传媒隶属于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 需要与政府、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 大众传媒的中介作用促使信息在政府、民众以及利益团体之间进行传递, 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反馈为公共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3) 其次, 大众传媒具有良好的舆论引导功能。大众传媒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将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 通过积极整合各方利益, 从根本上对公共管理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再者, 大众传媒充当了公共管理的监督者角色, 能够确保公共管理朝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2.2 大众传媒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功能的要求

公共管理对大众传媒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这种制约功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性, 也是当前公共管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制约了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对象, 从根本上推动了公共管理获得有效发展。与此同时, 大众传媒作为媒介体系的代表, 促使整个公共管理体系更具计划性和组织性, 对公共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 。

3. 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

3.1 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 其首要环节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围绕生活的某个方面问题所指定的政策目标, 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因此, 确定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立政策目标 (4) 。尽管传统媒体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表达渠道依旧较窄, 并且百姓在期间的话语表达权较弱。通过网络公共舆论, 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 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为的执行

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 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 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公共网络实施舆论导向, 不断扩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公共舆论, 能够倾吐民众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通过网络公共舆论的交互性原则, 能够有效实现与网民进行沟通, 政府向网民认真解读各类公共政策, 从而为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有效执行。与此同时, 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舆论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的漏洞时, 则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 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5) 。

3.3 有助于公共管理中的舆论监督

政府公共管理同样离不开监督的作用, 公共管理监督主要通过监督部门和主体对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政府公共管理中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内部监督, 二是外部监督, 而实施媒体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是进行外部监督最重要的手段。媒体监督主要反映了政治以及精英媒体人士的意见, 社会公众监督主要反映社会普通大众的主要观点和看法。由于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其监督比较容易实施, 而社会大众在监督上存在着较多难以实现的地方, 很难实现普通大众的看法和观点。 (5) 基于这样的现状, 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存在着较大局限性, 必须借助更加有力的监督手段, 而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网络监督实现了每个个体均能积极参与到组织的公共管理过程中, 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 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为此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要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工作作风, 每一个人都要将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 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 这样才能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水平 (6) 。

注释

11蔡春艳, 黄镕.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07:65-67.

22 聂静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大众媒体功效研究[D].武汉大学, 2009.

33 郭志峰.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探究[J].新闻战线, 2015, 07:202-203.

44 包玉青.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基于公民参与的分析视角[J].新闻传播, 2011, 11:76-77.

55 项冰.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价值取向分析[D].黑龙江大学, 2010.

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传播

1引言

位于郑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依托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也随着少林寺经历多次中兴和衰败,特别是民国时期,即1928年军阀混战时,从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至《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与困苦中度过,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少林寺及其所承载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动少林寺中兴和少林文化复兴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2.1从电影《少林寺》看影视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上映,促进了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由原来参观人数的几万人增加至几百万人,我想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从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团经常同国家领导人出过访问,宣传少林文化,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资源更是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大胆利用少林文化,智慧开发少林资源,让它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加上国家科学的宣传战略,使没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扬中外,少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它所带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传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好的宣传少林品牌,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积极筹划并推动了120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和摄制,仅从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视率及演出效果来看,此电视连续剧不仅极大的宣传了少林寺,而且极大的宣传的登封、郑州及河南,更极大的宣传了少林文化。

2.2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大型文艺演出对少林文化传播的影响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有这样一个数据,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场次达到二百四十场,游客接待总量为二十三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总收入达到贰仟五百万,比二零零八年增长百分之十〔1〕。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以及新时代的需求,学术界越来越关心如何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开放的事业来对待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以带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健康发展之路迈进,也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享誉国内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禅文化和大自然的结合为其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的。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作为前提,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把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得以实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进行的维亚人表演,由少林塔沟武校1600名学生演绎的《白云之帆》,堪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巅峰之作,高达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员在帆屏上摆出精致造型,而支撑他们的,则是千余名地面演员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现10多种惊艳造型广州亚运今天开幕“《白云之帆》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亚这个环节成功了,开幕式也就成功了;开幕式成功了,广州亚运会也就成功了。”这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的点评。当然塔沟武校的表演经历并不只是广州亚运会,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的踩高跷,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国十一运会闭幕式演出,国庆60周年庆典晚会的太极拳,上海世博会的惊艳表演等都是塔沟的经典之作。他们全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演出,分别表演《自然》、《地球飞人》、《弹跃龙》、《节日》、《寄往未来》5个节目。用更少的人表现更震撼的场面,高空威亚无疑是有效手段。这些以少林文化为符号的大型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3从少林国际武术节看大型武术赛事现代传媒传播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1991年,在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它始终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只是从这届开始,主办由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变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随着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规格的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成为推动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强大助推力,而且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观性,少林功夫的普及传播就是对少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少林文化也成为河南对外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很多国际人士认识河南就是从认识少林功夫开始的。

2.4文学出版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应记述,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录少林故事的书籍,其中《新编少林寺志》、《中华禅诗》、《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资料集》、《禅露集》、《禅林意趣诗》是由少林寺自己编辑的,像这样少林寺自己编辑的书刊有四十多种。还有一种《禅礴》杂志少林是在与海外交流访问时,互换书刊所用。《高丽大藏经》雕版重印本是韩国僧团来访时赠予少林寺的。这本《大藏经》的底本是中国宋、金时期的《大藏经》,用汉文写成。在这个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少林文化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传播和影响都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少林武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书刊间的互赠,也推动了对出版印刷历史的研究。而这样的书刊极具传统宗教和武术特色,受到社会和教徒的一致好评。文学出版必定在无形中以强有力的方式促进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传媒视角下少林寺商业行为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分析

借助现代传媒,少林寺开始走出院门,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举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有人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过于超前而称其为“少林操盘手”、“少林CEO”;有人认为,和尚应该念经修身,不应该涉及那么多的尘世,更不应该把少林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然而,在我们看来,信佛与念经的本质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体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静,再好的经也将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难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举办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正是“普度众生”这种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少林寺对于少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自觉保护与主动开发,或许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虚幻的美梦之中〔2〕。

近年来,质疑少林文化商业开发过度的批评不断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少林寺面对最多的指责就是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一方面,公众希望少林寺是一个研习佛法,弘扬武功,专心慈善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商业组织。少林寺过多的参与商业行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传播,少林寺的商业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来人们的猜测;另一方面,在当今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少林寺也要为自身发展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谋求发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时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把商业收入主题用于慈善事业,财务收支要透明化,接收来自审计和各界的监督,方能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4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对策

4.1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

4.2要获取政府舆论导向、政策、财力的多重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护提供舆论上、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仅仅凭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结合少林等、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方能实现。

4.3在现代传媒加强品牌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自身品牌建设着手,少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经形成,但少林的决策者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品牌进行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实现与时俱进的品牌建设,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

4.4重视新兴媒体,加强交流融合当代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重视并利用好这两项传播手段必将对少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和减少网络环境的弊端侵蚀少林文化的内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与“开发”的尺度,从有利于传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纯净、脱俗的本质来看,应以文化推广为“固本”为首,世俗倾向次之;以公益传播为首,商业行为次之;以发扬禅宗为首,兴盛武学次之。

5结束语

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少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可过于盲从或是随大流,形式手段的变革仅仅是用来创新传播的载体、提升传播的效率,但却不能在当前世俗物质的洪流中损害的文化纯真与洁质。要赢得当地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轻禅”的不平衡倾向,要将文化之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艺术创作、视觉符号表达、听觉诠释、影视展现等方法,传达少林文化的形象与声音,展示少林文化的价值观与品质特性。要想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相应的政策导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按照经济规律运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国民族特色〔3〕。

参考文献

〔1〕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乔凤杰,李春龙.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3):13-16.

〔3〕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44-47.

(责任编辑:阎 彬)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利弊因素,进而为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和加快少林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传播

1引言

位于郑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依托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也随着少林寺经历多次中兴和衰败,特别是民国时期,即1928年军阀混战时,从民国时期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至《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与困苦中度过,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少林寺及其所承载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动少林寺中兴和少林文化复兴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2.1从电影《少林寺》看影视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上映,促进了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由原来参观人数的几万人增加至几百万人,我想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从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团经常同国家领导人出过访问,宣传少林文化,这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少林功夫不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资源更是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大胆利用少林文化,智慧开发少林资源,让它作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加上国家科学的宣传战略,使没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扬中外,少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它所带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传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更好的宣传少林品牌,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积极筹划并推动了120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和摄制,仅从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视率及演出效果来看,此电视连续剧不仅极大的宣传了少林寺,而且极大的宣传的登封、郑州及河南,更极大的宣传了少林文化。

2.2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大型文艺演出对少林文化传播的影响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有这样一个数据,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场次达到二百四十场,游客接待总量为二十三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总收入达到贰仟五百万,比二零零八年增长百分之十〔1〕。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以及新时代的需求,学术界越来越关心如何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自觉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开放的事业来对待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以带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下健康发展之路迈进,也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享誉国内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禅文化和大自然的结合为其内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的。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特征作为前提,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形式,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把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复兴得以实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进行的维亚人表演,由少林塔沟武校1600名学生演绎的《白云之帆》,堪称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巅峰之作,高达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员在帆屏上摆出精致造型,而支撑他们的,则是千余名地面演员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现10多种惊艳造型广州亚运今天开幕“《白云之帆》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亚这个环节成功了,开幕式也就成功了;开幕式成功了,广州亚运会也就成功了。”这是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的点评。当然塔沟武校的表演经历并不只是广州亚运会,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的踩高跷,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奥会的开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国十一运会闭幕式演出,国庆60周年庆典晚会的太极拳,上海世博会的惊艳表演等都是塔沟的经典之作。他们全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演出,分别表演《自然》、《地球飞人》、《弹跃龙》、《节日》、《寄往未来》5个节目。用更少的人表现更震撼的场面,高空威亚无疑是有效手段。这些以少林文化为符号的大型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极大的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2.3从少林国际武术节看大型武术赛事现代传媒传播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1991年,在郑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它始终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继续举办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只是从这届开始,主办由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郑州市变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随着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规格的提高,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举办,成为推动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强大助推力,而且这种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观性,少林功夫的普及传播就是对少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少林文化也成为河南对外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很多国际人士认识河南就是从认识少林功夫开始的。

2.4文学出版对少林文化传播的作用

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应记述,还有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记录少林故事的书籍,其中《新编少林寺志》、《中华禅诗》、《少林武术系列丛书》、《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资料集》、《禅露集》、《禅林意趣诗》是由少林寺自己编辑的,像这样少林寺自己编辑的书刊有四十多种。还有一种《禅礴》杂志少林是在与海外交流访问时,互换书刊所用。《高丽大藏经》雕版重印本是韩国僧团来访时赠予少林寺的。这本《大藏经》的底本是中国宋、金时期的《大藏经》,用汉文写成。在这个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少林文化有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传播和影响都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少林武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书刊间的互赠,也推动了对出版印刷历史的研究。而这样的书刊极具传统宗教和武术特色,受到社会和教徒的一致好评。文学出版必定在无形中以强有力的方式促进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传媒视角下少林寺商业行为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分析

借助现代传媒,少林寺开始走出院门,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举动,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有人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过于超前而称其为“少林操盘手”、“少林CEO”;有人认为,和尚应该念经修身,不应该涉及那么多的尘世,更不应该把少林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胜地。然而,在我们看来,信佛与念经的本质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体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静,再好的经也将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难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举办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正是“普度众生”这种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少林寺对于少林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自觉保护与主动开发,或许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虚幻的美梦之中〔2〕。

近年来,质疑少林文化商业开发过度的批评不断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少林寺面对最多的指责就是商业化是否过度的问题。一方面,公众希望少林寺是一个研习佛法,弘扬武功,专心慈善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商业组织。少林寺过多的参与商业行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传播,少林寺的商业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来人们的猜测;另一方面,在当今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少林寺也要为自身发展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谋求发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时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把商业收入主题用于慈善事业,财务收支要透明化,接收来自审计和各界的监督,方能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4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对策

4.1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

4.2要获取政府舆论导向、政策、财力的多重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护提供舆论上、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仅仅凭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结合少林等、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方能实现。

4.3在现代传媒加强品牌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自身品牌建设着手,少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经形成,但少林的决策者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品牌进行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实现与时俱进的品牌建设,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内涵和传播策略。

4.4重视新兴媒体,加强交流融合当代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重视并利用好这两项传播手段必将对少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和减少网络环境的弊端侵蚀少林文化的内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与“开发”的尺度,从有利于传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纯净、脱俗的本质来看,应以文化推广为“固本”为首,世俗倾向次之;以公益传播为首,商业行为次之;以发扬禅宗为首,兴盛武学次之。

5结束语

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少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借助影视传媒、新闻传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宽和加速少林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少林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可过于盲从或是随大流,形式手段的变革仅仅是用来创新传播的载体、提升传播的效率,但却不能在当前世俗物质的洪流中损害的文化纯真与洁质。要赢得当地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轻禅”的不平衡倾向,要将文化之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艺术创作、视觉符号表达、听觉诠释、影视展现等方法,传达少林文化的形象与声音,展示少林文化的价值观与品质特性。要想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相应的政策导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需要按照经济规律运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国民族特色〔3〕。

参考文献

〔1〕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乔凤杰,李春龙.问题视阈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3):13-16.

〔3〕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5):44-47.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篇4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与整个社会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信息载体、文化传播载体和一种主要的文化存在方式。它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儿童,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成为被社会认同的一员,因此,他们成了现代大众传媒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衣戴帽,大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及分析、解释的道理。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知识、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如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传媒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还有电视、报刊、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传媒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儿童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而且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儿童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为儿童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荞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儿童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儿童,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儿童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而且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儿童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儿童审美的低俗化在儿童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儿童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这些严重弱化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 篇5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丰富了儿童的视野,但对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能力等也产生着双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大众传媒对儿童能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互联网;儿童影响

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人们已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和“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

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及家长老师的共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儿童频道、儿童报刊等都获得快速发展,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丰富儿童的发展环境

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时常出入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家人、老师的看护下,直接经验太少,对世界又充满着好奇心,这时他们就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儿童思想的天真,他们对传媒提供的东西常持肯定态度,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不需要运用多少大脑就能接受,这也会影响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在逐年增加,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小学生多会关注儿童频道,中学生随着心智的渐渐成熟,接受媒介信息的范围也相对大些。

在电视还没成为主流媒介时,儿童接收信息和学习实践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大众媒介的年龄段在逐渐趋于小龄化,当家人使用大众媒介时孩子们或多或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使用了。作业完成后,课余时光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观看电视的。

电视中的多数内容是超出儿童所应接触的知识范围的。例如百科知识、名人逸事、社会要闻、经济娱乐事件等都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到很多不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物,如反叛的、情爱的…儿童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他们比成人更多地相信并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而在大众传媒中,不少内容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或不适合儿童的。

历史上每一个传媒的出现和普及都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造就着一个全新的网络受众群。其中儿童也是受众群的一部分。可是网络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这就很容易成为儿童认识领域的障碍。同时黄色信息也充斥着互联网,这很容易影响儿童的心理生理健康,新的社会问题也就会在此基础上滋生。

大众传媒对儿童正负方面的影响

当今社会,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学校就承担着儿童教育的重大责任。可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在日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电视、网络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其画面、动作与声音同时刺激孩子的感官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经验,提高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儿童思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它,引导和帮助孩子懂事明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这种影响长期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并非是杀人、放火、流血等,任何有明显而具体的语言或行为的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的情景均属暴力。口语暴力、武器暴力、物品暴力均为暴力的展示方式。传媒中渲染的暴力或“软暴力”容易给儿童形成先入为主的定性的观念,以为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另外儿童还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容易模仿暴力节目中的情节、手段,因此产生的影响更甚。

根据上述所讲的大众传媒对儿童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要不断整合多种新媒体资源服务于教育现代化,来指导儿童对大众传媒的选择。

首先,在家庭中应当注重大众传媒的使用。在与孩子共同享用大众传媒时,应选取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进行观看,如科普知识、竞技赛场、新近新闻事件的发生、艺术作品的欣赏等。

其次,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关爱。儿童过分依赖某些媒体可能会引起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健康状况。如果儿童过分依赖媒介,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懒惰情绪,对网络资料的查询就相应会产生过多的依赖性。这样既耽误了儿童吸收课本知识的时间,又减弱了大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再次,指导孩子对传媒传播信息的鉴别和选择。指导孩子应选取知名网站去找寻新闻、资料。在阅读刊物、观看电视时应选取那些能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东西去看,而不是一些花边新闻,这些内容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好的作用,切记一定要正确对待媒介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最后,家长对儿童给予恰当的管束,帮助儿童合理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些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训班,一方面充实了休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存有溺爱心理,并没有过多约束孩子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儿童不良的生活状态。因此家长应严格控制他们在家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并对他们接触的媒介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能学会适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可能也就没有沉迷的问题了。所以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网并非不可上,电视并非不可看,孩子和大人一样,同样有娱乐和休闲的需求,同样有享受现代化娱乐工具的权利,关键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道如何自控。这点要以家庭为基础实施保护。

学校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

学校应该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学校可适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以减少和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首先,应针对儿童的兴趣爱好指定可实施不同体例、不同方法的教材,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一定要以现实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进行说教。儿童进入学校后,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非常信任的,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一定要对儿童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耐心说教,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哪些应当摒弃、哪些应当记忆。所谓伦理道德就是要遵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生情感和敏锐的思维及处世能力等,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而不能一味地通过大众传媒对自己进行灌输,这样只能滋长自己的懒惰行为和不良意识。

其次,对于现在网络媒体的覆盖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在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上,老师一定要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现在社会由于网络信息冗杂现象严重,黄色信息也在侵蚀着网络,儿童对这些新奇的尚未接触的事物是带有很强好奇心的,所以一定要帮助儿童树立科学的大众传播理念,坚决杜绝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儿童的意志。

总之,大众传媒虽然存在着劣势,但是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占主流地位的。它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儿童的成长也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童年想象力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使用大众媒介,正确引导儿童对它的接触,就一定可以发挥其优势,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而大众传媒本身也要拥有社会责任感,以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来约束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走上更加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轨道。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xx(1).

[3]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篇6

从主题来看,本文将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大众传媒,二是公共政策参与。

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关于“大众传媒”概念的来源,研究者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i·马歇尔于1939年8月16日致坎布里奇大学的I"A·理查兹的信中首次提出的,他在信中说:“在最近两年中,越来越清楚的是,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这样一个领域之中:它缺乏一个合适的名称,所以我最终不得不把它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术语在这里第一次被使用。随后,“传播”和“大众传媒”的术语迅速被新文学和大众传播的相关领域中的学者推广为普通用法,这一过程是以W·施拉姆为领导的。

大众传媒一词具有多义性,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们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播媒介,可以说电话、电脑、报纸、书籍、电视等是传播媒介;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媒介。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本文当中所谓的大众传媒,将主要采用第一种含义,将其理解为“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近年来,新媒介的飞速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介”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媒介在它诞生和普及的初期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本文当中,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以及手机电视等等。

关于公共政策参与,就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制度化及非制度化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实施过程),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特定团体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一种公共政策活动。其中,公共政策参与主体是公民,可以是公民个人,或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但不包括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其参与行为具有非法定职业性,参与重心在于影响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政府公共政策过程,以促成特定利益的实现。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概念,就本文而言,中国共产党组织也应该包括在内。原因很简单,在当代中国,各级共产党组织实际上构成各级政府机构的核心,不涉及中国共产党组织来研究我国政策行为是不切实际的。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篇7

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个方面, 社会发展, 则指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出现从个人到社会总体的自由延伸, 个人的自由延伸到社会整体关系面。包涵个人的物质及精神自由发展到社会层面, 并取得社会化的一致。这其中包含经济、人文、政治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从定义上来看, 社会效益和发展, 表现在人类社会在运动过程当中的资源利用对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和社会进步这两方面的积极影响。

那么, 大众传媒与社会效益和发展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答案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信息摄取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大众传媒充盈着我们的生活, 于此同时, 大众传媒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足够含量的信息, 不断吸收来自外界的不同资源, 扩展我们的视野和思想, 让我们充分掌控信息, 时刻维持清醒的头脑。接下来, 就让我们针对大众传媒对社会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

提供休闲娱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不断拔节提高。人们在生活生产当中的重视环节也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存这么简单, 而是愈加重视精神享受, 因此, 休闲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占据的比重也日渐加重, 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 休闲娱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举例来说, 在大众媒介当中, 电视、电脑的存在给人们的日常娱乐休闲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打开电视观看电影、电视剧、科教节目、旅游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甚至是有趣的广告, 同样的, 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的方便, 在电脑上获取最时新的讯息, 了解当今最为前沿的时尚、娱乐、数码、文化、新闻资讯。通过电视、电脑所带来的各方面的不同讯息, 让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填充生活当中的空余时间, 放松在工作学习当中紧绷的神经, 给生活带来更多不同的乐趣。

也就是说, 由于大众传媒的存在, 人们得以以各种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享受他们各自不尽相同的休闲娱乐生活, 在他们各自的人生当中寻求不同的乐趣, 获取他们各自所需的物质精神享受。

监督舆论风向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 社会舆论始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由于社会舆论的存在, 国家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道德规范, 人们需要约束自身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说, 在当今社会的资讯传播氛围基础上, 当某一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事情发生的时候, 必定会招致各种不同的媒体蜂拥而至的报道。人们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取信息, 并且在媒体报道的侧重点选择上, 获取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大致看法。这样一来, 民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 潜移默化中被媒体在这一事件上所持的观点所同化, 于是在不同程度上也持有了媒体的观点。

这一情况决定了大众传媒承担着引导和监督社会舆论风向的责任, 大众传媒必须在日常信息传播过程当中谨慎选择信息传播方式和侧重点, 用尽量客观的角度报道事实, 从而保证公民能够客观看待当今正发生的各个事件, 维持社会舆论始终处在一个较为公正的基调当中, 避免那些由于偏颇的社会舆论而导致的非公平、非正义事件的产生。

推动经济流动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 国家内部的经济流动, 始终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方式。有了经济的内外流动, 国家在经济活动当中的商品供求关系能够始终得到较为稳定的维持, 生产关系始终向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靠拢和发展, 进而维护了国家、社会各层矛盾关系之间的相对平衡。由此看来, 良好的经济流动氛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同时, 良好的消费信息传播推动着经济的流动。

经由大众传媒的引导, 人们在生活当中获取多种方式的消费信息。例如, 通过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商家宣传活动等方式了解到当下的职业招聘信、商品售卖信息、最新上映的电影、最新出版的书籍、最新发行的音乐专辑、商家打折促销信息等等。大众传媒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各种方式的消费资讯, 利用合适的营销手段, 激起民众的消费欲望, 于是形成了经济流动的原动力。

这些消费信息借由大众传媒的各种渠道传播到消费者的手中, 在经济条件的允许下, 消费者各自选择自己所需, 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消费, 这样一来, 国家经济的流动就活跃起来了。有了足够良好的社会经济流动氛围, 国家的商品供求始终维持着较好的平衡关系, 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国家的经济必定是在一个较为持续稳定的水平上发展的。

传承文化精髓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来说, 拥有自己的文化是民族独立性的最高代表。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分支。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无论是该民族特有的文字形态还是生活习性, 或者是传统习俗, 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完全依赖于大众传媒来进行传播和发扬的。举例来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的方式以一定的文化基调传播着不同的讯息, 人们通过这些媒介摄取不同的信息, 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吸收, 最终接受下来的部分, 就成为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

由于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民族文化更加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 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当中。这样一来, 国家民族文化就能够得到各种不同方式的发展, 于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显得更加轻松和简便。另外, 人们在生活中所选择大众传媒方式的倾向也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不同大众传媒的偏好也成就了该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 可以说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政策;利益表达

一、相关理论

(一)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指的是在信息传播途径上专门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最近兴起的网络媒体都是常见的媒体形式。

(二)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以达到公共目标的行为准则,它通过选择与整合社会中各种利益,有效增进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在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大众了解社会现状的主要渠道,同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变革。

公共政策问题在进入政策议程之前,一般会先由私人问题转变为公共问题,进而进入政策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私人问题指在个人或极少部分人身上体现出的期望与实际的差距,一般由私人自行解决。公共问题指在多数人身上体现的,及私人问题某种程度的量的积累,带有社会普遍性。当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后,就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二、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设定中的作用

1.将隐藏的社会问题显性化

大众传媒具有其敏锐的观察力,可以鉴别出尚未被普遍察觉的社会问题,并将呈现给公众,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引发公众议程的创立。

2.制造舆论并推动政策议程的设定

大众传媒通过及时传播具有价值但未被普遍意识到的问题,深刻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让公众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形成广泛的公共舆论,推动公众议程的创设。当代中国的政策制定是多方博弈的过程。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优惠,政策议程的倡议者就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来强化自身的优势,以赢得更多的支持,使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反映本集团的利益。

(二)大众传媒在政策规划中的作用

政策规划指被各方接受的、能付诸实施的、合理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的动态制定过程。大众传媒将政府的政策信息公开透明地传达给公众,同时搜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决策者,从而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这样不仅为公共政策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还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执行。

就大众传媒本身而言,一方面拥有包括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等专业的信息分析者,可以建立完善的决策参谋咨询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开通群众热线等措施,使公民能直接參与政治决策,增强政策制定反映公众呼声的功能,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广泛参与讨论,及时纠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保证政策的正确执行。

(三)大众传媒在政策合法化中的作用

公共政策合法化指经过评估论证最后抉择出的政策方案,需要按照一定程序予以审查,取得合法性地位,才能最终实施,只有这样公共政策在全社会才具有普遍约束力与权威性。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可以提高社会成员对决策的了解程度,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决策结果,进而有利于政策的执行。

三、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局限

首先,当今社会中,媒体具有政治属性,其特点表现为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始终依附于政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立场决定了大众传媒的根本立场。执政党利用媒体将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以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社会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言论。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催生情绪化、非理性的意见表达,且因其意见表达较分散,并常常冲突,缺少整合,大多无法产生合力以影响政策制定。

其次,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机制还不甚健全。在传媒实现产业运作后,广告收入成为补偿成本和资源消耗的主要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媒体报道的空间和尺度,也强化了传媒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此外,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的侵蚀,收受贿赂、隐瞒事故,甚至歪曲真相,制造假新闻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削弱了大众传媒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

四、对策

(一)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规范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

首先,大众传媒要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充当沟通的中介,通过双向对称传播,提高政府决策的公共性;另一方面要确保自身的独立性,拥有独立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而不应只充当“喉舌”和“传声筒”。

其次,要对大众传媒的运营进行规范,防止其误导社会舆论以及采取不当行为。同时,要搞好内部制度建设,让宣传报道与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脱钩,避免经济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干预。

(二)强化职业道德与行业自律,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首先,要重视媒体从业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其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其思想修养和审美意识。

其次,要维护中国记者的基本权利,保障记者的待遇、基本工资和福利等,减轻记者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减少新闻报道过程中存在的寻租行为。

再次,建立健全新闻投诉制度。

(三)实现信息平等,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首先,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等多种方式扶持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培训,提高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

其次,鼓励网吧参与市场竞争,合理健康发展,为网民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建设公共上网服务场所,逐步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无法与决策系统接触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表达问题与意见的窗口,努力满足他们的利益表达需求。

总之,现代社会之中,大众传媒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它日益成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克服大众传媒的缺陷,发挥其优势,将极大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优化公共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沃纳,E·E·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张世贤,陈恒钧.公共政策——政策与市场的观点[M].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上一篇:其实孩子们也挺苦的小学作文下一篇:沅江市妇幼保健院集中学习活动总结